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会调查统计方法

时间:2023-06-27 16:05:44

导语: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会调查统计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实验 实践 教学模式 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社会调查课程是实践性与理论性都很强的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交叉性学科,可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和具体的理论指导,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于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而言,该课程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能够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来观察社会变化、分析社会关系、解释社会现象和把握社会规律,锻造作为一名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与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改革创新不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①必须努力尝试新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是以理论内容为基础、以案例结合SPSS软件应用为手段的实验教学,另一方面是将现场模拟与实地调查有机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

1 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与存在问题

实验、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和提高技能水平为目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相对于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观察性、操作性和理论实践融合性等特点。由于理论教学的内容较难,借助实验、实践的教学方法可以增进教学实效。其一,通过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亲历实地开展调研,强调学生参与及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中认知和提高,激发兴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其二,有利于学生消化、验证理论知识,增强了理论的现实感和说服力;其三,有利于学生调动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消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传统实验、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实验教学过于教条刻板,遵循“预习报告+实验指导+总结报告”三部曲程式,这种程式只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强的情形;二是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及其内容多从教的角度开发、设计,学生通常按照实验指导或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课堂教学理论,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探求、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实验、实践教学的研究不够,未能将学科前沿性成果和现实管理中的新问题有效地引入实验教学之中,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社会调查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性质,旨在教授学生有关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扎实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技术。基于建构理论的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从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实验、实践体验为主”,鼓励学生“像研究者那样”参与社会调查实践。要求学生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去完整地亲历一次调查课题的研究,充分发挥情境、协作、会话在知识生产与意义建构中的作用,使学生在科学规范的研究过程中建构起真正有益于自己的知识技能。②鼓励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独立完成收集原始资料、统计分析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等任务。努力探索出一条结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的新路。这种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方位的集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系统性训练,真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涵盖理论基础知识,实验、实践的目的,操作程序与规范、师生任务与分工,教学策略与评价等要素。具体可从课程体系构建、项目设置、项目内容编排、课外活动安排等方面,层次性地设置实验实践项目。

首先,要高度重视实验、实践教学设计。根据“实验育人”的理念,应当立足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趋势,并结合培养对象的新特点,针对存在的新问题进行。实行项目驱动方法,合理编排实验、实践项目表单。每一个项目的设计思路,主要考虑项目名称、项目内容、方法或原理、时间、步骤、要求等。力图通过编制实验、实践指导书或手册作为教学的指导规范。具体而言,就是在整个教学计划学时内,老师必须根据课程内部逻辑关系开展教学,一方面讲解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讲解时注意调整重点、强调应用、注重操作,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进度,以小组为单位,分步骤依次完成从调研选题、文献回顾、设计研究方案与问卷、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到撰写调查报告、汇报研究成果的一整套实践任务;另一方面,安排一定的学时,借助实验室计算机教学平台,根据设计好的实验项目,有机结合SPSS软件、实例与数据库,让学生学会应用SPSS软件,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统计分析技能。同时鼓励学生以此课程的学习为契机,积极申报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激发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热情。

其次,要认真做好各教学环节的执行与评估工作。作为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师,不但要掌握社会学理论基础、统计学理论,而且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要有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有一定深度研究方向的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③在课堂讲授中,重点让学生掌握:如何确定测量指标,如何设计问卷,如何进行访谈,如何对资料进行整理,如何对资料进行数量分析,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这些与实际调查紧密联系的问题;课堂模拟训练主要针对资料收集方法的训练,如让每个小组结合自己课题设计出问卷和使用方法,然后进行课堂模拟训练,重点观察每个小组在特定情境下的互动技巧及效果,之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提高;实验室内主要进行SPSS定量统计分析实验,主要实验内容包括: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均值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要求学生学会正确操作步骤,并能正确地解读计算结果。在实验室教学场景中,要充分利用实验室教学网络实时监控系统,加强师生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包括答疑、讨论和指导在内的沟通与交流;实地调研主要进行观察实验、访谈实验、问卷使用实验、摄像摄影录音实验等,鼓励学生深入到社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农村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收集调查资料,在社会实践中学会运用相关的调查方法与调查技巧。

3 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效

通过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积极性高。课堂讨论、现场模拟、电脑操作以及社会调研等多种教学形式的综合运用,大大丰富了课程学习内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套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经由师生双边互动、学生间的互动、人机互动及社会场景中人与人间的互动,实现主体间性的意义建构。

二是使学生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课程学习,系统掌握了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技术三个层面在内的一整套研究方法,获得了观察分析社会的工具;通过实验、实践教学,有效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应用和转化,提高了大学生实际的社会调研能力和水平,也为大学生就业和工作提供了帮助,为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经验、思维和技能支持。尤其是实地调研活动的开展,增长学生的社会知识,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课外科技立项、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方面也因此受益,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三是增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探求精神。通过实验、实践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强了。学生在论文写作方法上,逐步实现了从以文献研究为主的理论分析转向以社会调查为主的实证研究的转变,资料的处理和统计分析能力也加强了,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科学研究意识得到强化在表现为遵循和贯彻实证主义方法论进行调查研究,在紧密结合社会事实理解和分析问题的同时,还注重对调查设计和调查过程进行反思。大部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掌握了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流程和具体方法,为以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提供了经验积累和方法支撑。有多个小组在此基础上成功地申报了校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训练项目。

四是通过小组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切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社会调研活动,要求每个小组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分工与协作,明确任务、角色、职责与关系,通力协作,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完成既定的调研任务。在此过程中,大家共同寻找调查课题,共同起草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共同进行问卷收发、共同分析讨论调查资料,每个人都有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和通力合作的快乐,感受到尽职尽责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提高了。通过小组实践,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了社会调查实践的重要性,并以积极的态度以实际行动争取和参与各种社会调查实践,学生关注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高。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研项目《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实验实训教学(ACJYYB2013037)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张薇,温光浩.重视实验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育人工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

第2篇

关键词:社会调查法;德育课;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034-04《经济与政治》《哲学基础》和《职业道德与法律》等中职德育课程教材相对抽象化和理论化,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我们往往绞尽脑汁地备课、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还是抱怨“听不懂、不理解。”“为什么要学这些?”“学了后有什么用?”加上近年来,随着高校、高中不断扩招,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逐年递减,中职学生素质普遍下降,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厌倦“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学习热情。德育课难教、课堂教学效果难改观已成为中职教师的共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倡导“六解放”教学理论,它告诉我们:教学活动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多学一点感兴趣的东西,多干一点高兴的事情,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对于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让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我们主动去适应他们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如何让中职德育课堂轻松起来,学生学起来愉悦呢?笔者认为每个德育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只有这样的课学生才会喜欢,只有这样的课我们的教学目标才会实现。中职德育课教学原则本身就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要求德育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的思想作风。笔者在多年执教德育课中也一直贯彻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于是就把社会调查法灵活地运用到德育课之中,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学生在书本上的难点和问题,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在书本中获得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印证。生活与学习、知识与实践相互促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一、什么是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法是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考察,收集大量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加工、整理以及分析,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认识,为改造社会提供最优化的方案的方法。社会调查法的任务是对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或社会事件进行调查和了解,通过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来解释和说明所发生的各种事实及其相互关系,为解决问题提供线索和方法。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和选择对象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按照调查的途径划分,可以分为间接调查和直接调查。社会调查经常用的方法有亲自访问、派员了解、开调查会或座谈会等。在实际工作中,它们往往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于同一调查过程之中。

社会调查法是研究性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德育课的重要学习方法,即通过学生亲眼看、亲口问、亲耳听、亲自了解、亲身感受从而受到教育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①是什么?寻找问题存在。②为什么?寻找问题原因。③怎么办?寻找解决方法。

二、中职德育课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1.选择社会调查课题

选对调查课题是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关键。以《政治与经济》课程为例,笔者在讲解社会调查法的基本概念的同时,针对 “经济部分”给出选题,提出客观要求,就某一社会领域问题作为社会实践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社会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经过认真整理回答给出的问题或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鞭策学生关注社会。例如此部分的调查主题可以围绕“认识货币”、“价值规律”、“三大产业”、“生活消费-教育支出”等进行。通过绘制手抄报、制作幻灯片等形式,让各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讲解调查的情况,提出热点问题的棘手之处,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或阐述解决困难问题的基本模式。

・德育研究・社会调查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实践与思考2.讲授社会调查方法

明确课题后,笔者先给学生详细介绍主要的社会调查方法:现场调查法、调查表法、直接访谈法和定点统计调查法。其次是指导学生针对问题,选择调查方法,以及如何开展调查、收集信息、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统计数据等,目的是让学生在开始调查前对社会调查有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顺利开展社会调查,增强调查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组建社会调查小组

根据课题本身的难易度和操作的复杂性,结合班级情况确定小组规模。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控制在2~4人/组,要求每个组选出自己信任的组长,给自己的组取个与本课程相关的名字,列出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清单、时间期限、联系方式。若调查选题范围较大,或班级人数过多,则小组成员需增加到6~8人/组。

4.设计社会调查表或问卷

进行社会调查就必须事先设计好调查表或问卷,但是调查表或问卷的设计不能太难、太复杂,因为太难学生难以完成,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不能太简单,让学生觉得不值得一做,学不到知识和技能,不认真去完成而达不到教学任务。在制作调查表或问卷时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因此,笔者会事先收集市场(社会)调查问卷,以此为例指导各组学生制作调查表,并根据调查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采用哪种形式比较合理。

例如“货币认识”调查表,可设计如下:内容项目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货币(含出现的时间、使用的地方,至少五种)当代世界各国货币及其单位(至少五种)人民币与美元、日元、英镑、港币、台币、韩元的汇率货币发展形式关于货币的社会调查 (个人调查)

例如“生活消费”调查问卷,可设计如下:

年龄性别学历婚姻工作情况个人年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总支出日常生活

开支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总支出出行开支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总支出教育开支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总支出投资/

还贷情况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总支出其它开支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总支出

5.制定社会调查成果的评价标准

合理、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价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良好机制,中职生非常重视教师对他们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因此社会调查活动进行之前制定出评价标准并告知学生,能让学生有明确的努力目标,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能依据标准进行自我检查和督促,从而使社会调查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评与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力求体现客观、公正、公平。

评价标准: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力求做到全面、均衡。评价表如下:

项目评价单位调查内容

部分(40%)调查分析

部分(40%)语言表达

能力(10%)团队合作

精神(10%)个人自评或

小组自评

(20%)小组互评

(40%)教师(40%)

评价结果的运用:明确告知学生每次社会调查及其成果均纳入期末成绩。

6.指导学生进行调查

有效的社会调查活动与教师的及时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在学生拿到调查表后,对调查表的内容,教师应作必要的解释,使学生充分理解后进行有效的调查。为了避免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出现合作分工不匀、沟通困难、社交障碍等问题而影响调查进度或调查成果,教师也必须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与技巧。在调查进程中,教师要及时跟进了解调查进展情况,有些学生拖拉开展调查不及时的,教师要提醒他们按时调查分析并上交调查成果;学生在调查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有必要收集并反馈给教师,教师提出改进的建议;遇到学生之间发生任何矛盾,要及时给予调解。

7.成果交流及评价

社会调查法是辅助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后应进行及时的交流与评价。不仅能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社会现实之间有较好的衔接,也有利于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调查成果交流是在讲授相关内容的课堂上完成的,具体做法有两类:

第一类为抽样交流。针对调查内容、对象相对单一的调查,仅由2-4人为小组的调查,例如“货币认识”调查活动,由教师在班上抽取4-5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调查结果,每个组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展示本组的调查结果,课后要求每位同学均以作业方式把调查成果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调查成果的优劣评定分数并给出评语。抽样交流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帮助学生理解并领会教材内容,能使学生相互对照并发现自身调查所存在的优缺点,明确下次调查活动应注意的事项。

第二类为普遍交流。针对调查内容较多,需采集样本量较大的调查,通常小组成员为6~8人,例如“生活消费”调查问卷。成果交流则采用普遍交流,即各小组及其成员都要求上台进行交流,学生调查成果呈现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手抄报、幻灯片、数据结构图等。通过展示情况,各小组间进行互评(40%),教师进行评分(40%),小组长组织组员互评(20%)。课后,由科代表与各小组共同统计,得分前三名的小组,每位组员额外加3~5分。各小组调查结果和分析展示后,教师结合课本知识点对调查结果和分析进行点评,其中点评环节允许各组代表进行再次补充阐述。通过学生调查、统计分析、成果展示、教师点评等一系列环节,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调查法运用于中职德育课的思考

1.社会调查对中职德育课的意义

社会调查研究是直接地、深入地了解社会和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的实践活动,是在收集实事、数据,实践考量,占有资料的前提下,从现象中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理论的过程。

(1)从教学效果引起的思考: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后,不仅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的局面;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这一环节,比过去单一地由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所产生的效果有实质性的升华。调查活动中学生全部的学习过程中渗透着积极追求的情感,有种获得真理性知识的,并能对社会事实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思考。这种实践活动也有可能变成学生日后日常学习的一种习惯,对他们都是终生受用的。

(2)从学生上交的调查成果来看:本人连续三年在所教《经济与政治》、《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都采用此方法进行教学,三届学生参加此活动超过95%,上交的调查成果有数据也有分析,还有同学能进行拓展性的思考:即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学生期末成绩每届合格率达到99%以上,优秀率(80分以上)超过40%,效果显而易见。

(3)从学生评教评学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学校每学期对每门课程教学情况会在学期结束时在学生中收集信息,80%学生比较认同社会调查活动,觉得对他们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方面大有帮助,能进行有效的探究。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真正实现“快乐学习”的理念。

2.社会调查应用于德育课所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经济与政治》课程采用社会调查活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组织、开展及评价也存在着问题。

(1)对于学生:据评教评学所反馈的情况还有20%的学生不太喜欢或不喜欢这种活动,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沟通能力不强、任务繁琐、性格内向,还有学生则认为调查活动过多,增加学习负担。

(2)对于教师:调查活动主题的确定、评价标准的制定与调查成果的评定一系列环节中,要求教师课前和课后必须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充分准备知识,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

3.问题的解决方法

(1)学生怕麻烦的主要问题还是没有学习兴趣。对这部分不爱学习的学生,教师应主动找其谈心,达成共识,调查主题的设置可适当根据学生情况作些改变,通过对积极主动的学生进行加分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避免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分享其他组员成果的现象。

(2)适当删减一些调查主题,或者一些调查主题可由学生自愿进行,不要求全体学生都进行调查,或者列出一系列主题之后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主题进行调查,既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又能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同时也可减少教师的部分工作量、减轻教学负担。

(3)害羞、人际沟通能力不强的学生主要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分组的时候应注意调节,任务分工的时候注意协调。比如由班干部来带组,多鼓励这部分同学,课堂发言多让其参与。

四、结语

只有让学生感到学习德育理论课是个快乐的过程,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够唤起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探索学习。德育课程强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师们要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育人教育,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向知行统一的开放性教学,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从而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传统社会调查方法的内容按照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社会调查的准备与设计,包括社会调查概述、社会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第二部分社会调查的实施,包括社会调查的四种不同类型和资料搜集的四种不同方法,即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典型调查以及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的操作步骤和应用范围;第三部分资料的整理分析,包括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第四部分调查工作总结,包括定性研究报告和定量研究报告的撰写特点与要求、调研工作的总结与评估等。以上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体现了社会调查工作的完整过程,体现了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的递进发展过程。《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的设计既要遵循社会调查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更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境的工作任务设置。如果只是掌握了每个阶段的工作技能,而不懂得面对不同工作任务选择不同的方法,这就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工作需求。因此,《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的解构需要在了解常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解构工作步骤,明确每一个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客观要求,由此来确定具体的理论知识章节和实践项目。

根据对社区的市场需求调研,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核心岗位确定为:社区工作站专干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工作站专干主要面向社区居民提供计生、综治、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社区组织社工主要面向社区老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等提供专业化服务。每一个岗位有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而需要运用到社会调查方法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以下三项:社区成员信息采集、社区各类人群的问题及需求调研、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议。

第一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成员信息采集。它是社区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居民信息、单位信息、门店信息、党员信息和民政对象等信息的采集,其中具体的任务包括调查摸底、编制不同成员对象的信息采集表、对社区成员开展普查及信息的录入等,主要涉及社会调查的概述、社会测量的内涵与特点、普查的特点与要求等相关知识。

第二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各类人群的问题及需求调研。它是开展社区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居民为本的重要体现,其中具体任务包括调查方案设计、调查样本和调查方法的选择等。主要涉及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操作化的程序与方法、抽样的类型与设计、个案研究与典型研究的特点、访谈的设计与操作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第三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议。它是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态度的重要途径,其中具体任务包括调查问卷的准备、设计与实施等。主要涉及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操作化的程序与方法、抽样的类型与设计、问卷的设计与运用、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整理审核与统计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报告的撰写等。从以上工作任务可以看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的解构与内容的重构经历两个重要阶段:首先,将社区典型调查工作任务分解为若干模块化的子任务,可以依据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和工作环境等要素对其进行解构。其次,将子任务转化为具体的章节。每一个子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将子任务工作过程的步骤与课程的具体内容一一对应。

二、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1.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与社区合作的新型关系,搭建课程实践的平台。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应与街道、社区签订正式实习协议,安排该专业学生到社区开展专业实习和课程实践。就《社会调查方法》而言,学生作为方案设计者、调查员、数据录入员、资料分析员和报告撰写者,可以帮助社区完成各项调查工作任务。一方面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任务当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参与社区调查工作能有效减轻社区的工作负担,提升社区工作实效。

2.采取小组式学习法,提升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首先,根据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的数量和类别,将班级成员进行合理分组,每组3~5人,分组时考虑小组成员性别、个性、能力等特点进行多元化的搭配。其次,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公布的社区调查工作任务教学计划及相关资料,主动选择适合的调查任务,并制订调查任务实施方案。再次,为了避免在小组式学习的过程中组长包办所有工作任务或者有些队员坐收渔翁之利、置身事外,教师可以将小组内部成员的身份和职责轮流定为主访员、次访员、记录员、观察员等,并加强协调、监控,确保圆满实现教学目标。

3.采取联合督导,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协调、推动和评估。为保证课程实践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使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质量得到切实提升,需要大力加强实践督导工作。而传统的实践督导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学院督导和社区督导。笔者认为,由社区专业与社区行业共同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督导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督导形式。它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将课程习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将专业价值与个人价值进行整合。学院督导实行“项目督导”,主要负责联合实践项目的规划、联络、协调、过程监督与总结评估;社区督导则负责“职责督导”,主要负责学生在实践期间的工作安排、社区环境适应、社区调查的程序指导与调查实效鉴定。

4.引入能力本位考核办法,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可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等多元的评价方法。首先,结合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过程表现给予全面、综合的评价;其次,评估调查小组的调查报告质量要高,调查报告格式要正确,内容要完整,符合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特点;再次,组织小组展示和答辩,每个小组成员按工作任务进行总结陈述,把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心得体会和自我评价等与大家分享,再由教师与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给予互评。

三、总结

第4篇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the social survey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ree dimensional matrix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al matrix.On the basis of the established three dimensional matrix model,we can use the properties of three dimensional matrix to deal it with a variety of mathematical methods, and use the hypergraph theory for further analysis. This enriches the method of the survey data processing greatly.

Key Words:Social survey data;Three-dimension matrix;Hypergraph

社会调查是了解各方面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调查数据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得到的。由于社会调查数据的维数较高,加上人为主观因素,数据类型主要为二元变量、离散变量、序数变量等为主,所以对于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大都基于统计学,只对单一题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题型进行处理的,对于题目和题目之间的关系很少关心[1]。许多数据挖掘算法因为种种限制无法在社会调查的数据分析中得到应用。因为方法的限制,所以现在很多社会调查只能验证事先想好的内容和假设,很少可以对高维数据进行相对复杂的回归分析处理。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该文建立了基于三维矩阵的数学模型,将单选题、多选题和排序题用向量形式进行表示,每一题定义为空间中的一个维度,从而所有的题目就可以构成一个N维空间。每份问卷的信息用一个M×N矩阵表示。这样表示可以将所有问卷内容当作一个整体,作为后续算法的基础。

1 社会调查数据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社会调查数据特点如下。

(1)相关性。对于一个样本个体而言,它具有本身的多个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就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多个样本而言,个体与个体的特征之间具有相关性。如果样本随时间而变化,那么该样本在不同时刻的特征之间又具有相关性。因此,由于上述多个原因使得社会调查数据具有了复杂的相关性,传统的统计学调查难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2)离散性。因为社会调查数据是通过自填式问卷、网络调查数据库等方法得到,所以社会调查数据一般以离散变量为主,且这些数据之间只有标示作用,并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

(3)模糊性。社会调查数据当中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各种表达方式和概念,因此,它具有模糊性。

因为由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得到的社会调查数据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基于统计学的处理方法只能笼统的显示数据的部分特性,如频数、离散程度等[2]。对于数据之间的关系只能分析出维数极少的大致的关系。

而且利用软件进行数据挖掘时,因为现有的软件中的数据挖掘算法对于数据类型和格式要求较高,所以能应用到的数据挖掘算法很少。就算是数据要求较低的关联分析,其结果也存在大量的冗余。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社会调查数据的数学模型来完善原先的方法并使跟多的数据挖掘方法可以运用到其中,使得结果更准确。

2 社会调查数据的建模

研究中我们发现,三维矩阵可适用于社会调查数据的建模。

2.1 三维矩阵的定义

三维矩阵的定义:由n个p×q阶的矩阵组成的n×p×q阶的矩阵A称为三维矩阵,又称立体阵。Ak,i,j表示三维矩阵A的第k层,第i行,第j列上的元素。其中n,p,q分别表示三维矩阵的高度,厚度和宽度。

2.2 三维矩阵模型的建立

调查问卷的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单选题、多选题和排序题。这三类题目都可以表示成向量的形式,其中每一道单选题、多选题可以表示成一个向量,排序题可以表示成多个向量组成的矩阵。对于单选题和多选题,可以按选项的顺序可以表示成一个向量,其中选中的项用“1”表示,未选中的项用“0”表示。对于排序题,可以表示成一个n×n的方阵,其中n表示该排序题的选项个数,。这样,每一题就可以定义为空间中的一个维度,从而所有的题目就可以构成一个N维空间。每份调查问卷的信息用一个M×N矩阵表示(M为题目的最大选项数),其在每一维上的选择称之为一个元素,这样每份问卷的信息就包括了N个元素。以第1,2,3题数据为例,其中第1题为单选题选择“B”,用向量表示为一个元素,第2题为多选题选择“ACE”,用向量表示为一个元素,第3题为排序题顺序为CBADEFIHG,用矩阵表示,每一个列向量是一个元素,如图1所示。

那么,假设有一问卷信息用一个大小为M×N的矩阵表示。K份的问卷信息就可以用K个大小为M×N的矩阵表示。将这K个矩阵叠加,形成一个三维矩阵。这个三维矩阵就是我们建立的三维矩阵数学模型,如图2所示。

在图2中我们看到,该三维矩阵数学模型有三个坐标轴,它们分别是题目,人数,选项。题目轴以每一道题为一个单位;人数轴以每一份问卷为一个单位;选项轴的刻度为A,B,C,D,E,F等题目选项,其个数为该调查问卷中选项最多的题目的选项个数。

在此基础之上,这样的三维矩阵具有以下性质。

(1)在题目轴中选取对应的题目,将三维矩阵面向竖切得到截面1(如图2中01所示),截面2表示每一道题所有人选择的信息。

(2)在人数轴中选取对应的人,将三维矩阵横切得到横截面1(如图2中02所示),横截面1表示对应的人选择所有题目的信息。

在得到三维矩阵后,可对它进行像素化处理,置1的元素用黑点代替,置0元素的则空白,在得到像素化三维矩阵后我们可以将三维矩阵沿着人数维度上向下投影,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具有浓黑不一的点的平面。通过这些点的浓度,可以知道每一选项选择的人数。接下来我们可用灰度级表示点的浓度,筛选出浓度大于一定程度的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算法处理。

上述三维矩阵数学模型具有数学三维矩阵的所有性质,可依据调查问卷的需求进行转置,加权、相乘、筛选等数学处理,另外在数学处理的基础上,采用超图理论可以大大丰富了调查问卷的处理方法。

3 基于超图算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技术

超图是离散数学中重要的内容,是对图论的推广[3]。超图是有限集合的子系统,它是一个由顶点的集合V和超边集合E组成的二元对,超图的一条边可以有多个顶点的特性,这与一般的图有很大不同。超图分为有向超图与无向超图两类,在无向超图的每条超边上添加方向后得到的有向二元对就是有向超图。超图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大家可以利用无向超图表示每一道题的选择情况,先将这每一题的每一个选项设成一个节点,然后将三维矩阵从上向下投影,如果某一题的若干个选项同时被一个人选择,就用一条超边包围这些节点,那么选这些选项的人越多,投影得到的超边就越浓。这样就用超图表示了问卷中每道题的信息,可以进行聚类处理。

利用有向超图,可以将关联规则表示成有向超图的形式,在得到了关联规则后,设实际中得到的关联规则的形式为:,前项和后项都是由多个项组成的集合。该文定义一条关联规则由一条有向超边表示,有向超边的头节点表示关联规则的前项,有向超边的尾节点表示关联规则的后项。每条有向超边的头节点和尾节点均可以为多个,如此便成功表示了复合规则,从而可以使用相关算法进行冗余规则检测。

通过基于有向超图的冗余规则检测就可以将关联规则之间存在着的大量冗余检测出,减少挖掘资源的浪费,从而增加了挖掘结果的有效性。

传统的聚类方法都对原始数据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来得到相似度,然后通过相似度进行聚类,这样的方法对于低维数据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高维数据却不能产生很好的聚类效果,因为高维数据的分布有其特殊性。通过超图模型的分割实现对高维数据的聚类却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它先将原始数据之间关系转化成超图,数据点表示成超图的节点,数据点间的关系用超边的权重来表示。然后对超图进行分割,除去相应的超边使得权重大的超边中的点聚于一个类中,同时使被除去的超边权重之和最小。这样就通过对超图的分割实现了对数据的聚类。具体的算法流程如下。

首先,将数据点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超图,数据点表示为超图节点。如果某几个数据点的支持度大于一定阈值,则它们能构成一个频繁集,就将它们用一条超边连接,超边的权重就是这一频繁集的置信度,重复同样的方法就可以得超边和权重。

然后,在基础此上,通过超图分割实现数据的聚类。若设将数据分成k类,则就是对超图的k类分割,不断除去相应的超边,直到将数据分为k类,且每个分割中数据都密切相关为止,同时保持每次被除去的超边权重和最小,最终得到的分割就是聚类的结果。

如图3所示是基于超图算法的选题型调查问卷的分析技术的流程图,主要包括4个主要部分,一是用向量表示调查问卷结果,二是将向量表示的调查问卷转化为三维矩阵数学模型表示调查问卷结果,三是使用超图算法进行优化,四是根据要求显示调查问卷结果。

第5篇

关键词:灾后安置规划、社会调查、舟曲

一、概述

社会调查是从事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城市规划而言,社会调查的意义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则以甘肃舟曲为例,重点探讨灾后重建规划、尤其是灾民住房安置规划中的社会调查。

二、灾后住房安置规划中的社会调查特点

从舟曲的灾民住房安置规划来看,此类社会调查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时间紧。重建和安置工作的紧迫性,决定了各项规划设计以及社会调查的时间都非常紧迫。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调查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要更具针对性,围绕调查目标,把握关键问题;另一方面,短暂的工作周期也客观上导致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调查对象比较明确。尤其是住房安置规划。例如舟曲,调查对象是按计划将要在峰迭新区解决住房的2195户受灾居民,调查小组结合灾民所属的单位或社区,共选取了1570户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覆盖率达到70%以上。

(3)调查具有双重(乃至多重)任务,在舟曲住房安置规划中,既要清楚了解居民的住房和生活需求,也要起到对于安置规划宣传讲解的作用。

(4)调查结果能够快速反映到规划决策中,即时效性较强。规划设计人员或是与调查小组密切配合、或是直接参与到调查工作中,因此能够及时、有效地将调查主要结论落实到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方案中。

总体来看,在灾后安置规划中,调查对安置工作的指导作用也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落实当前安置政策的前提下,使小区规划和住宅建筑设计更加切合居民需求;二是通过调查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为安置政策的改进提供建议。

三、调查形式

问卷(Questionnaire)和访谈(Interviews)是两个比较常用的社会调查方法。前者较适合量大面广的调查,也适用于量化分析;后者则更加注重深度,但对调查人员的要求较高,在安置规划中,访谈也兼顾了宣传讲解需要。舟曲调查工作中采用了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对1500户安置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覆盖面较广。通过调查和量化统计获得了一系列直观且具有普遍性的结论,这些结论将直接影响到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乃至后续的施工和装修。同时,调查所获得的灾民基本情况、特别是家庭结构情况,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居民对户型的需求,因此也指导了住宅设计中的户型配比等重要内容的确定。

除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调查小组还选取了部分灾民代表(共70户)进行了现场访谈。相比于间接发放和收集问卷的调查方式而言,访谈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一方面,在间接问卷调查过程中,问卷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调查过程是一个与受访者进行交流的过程,访谈可以较为直接和全面地了解灾民的真实想法,更重要的是,调查人员通过对于规划耐心的讲解,可以帮助居民重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四、调查问卷设计

不管是采用问卷还是访谈的形式,题目设计都是一个重要环节,既要追求信息的容量和针对性,也要便于受访者理解和填写,总体而言,调查问卷应力求做到“内容简明、形式活泼、题量适宜、填写容易”。

住房安置规划中,调查内容通常涉及三大类:受灾家庭的基本情况;居民对小区布局、设施和环境的使用需求;居民对安置住房的使用需求。题目形式一般以单选题为主,多选题和开放题为辅。对于问卷调查来说,题目和选项要尽量简明易懂,题目数量不宜过多,简言之,问卷设计不能因盲目追求信息量而降低信息的有效性。

五、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是调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作用是将调查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纳、分析和表达,使设计师和决策者能够客观全面的了解灾民情况和意愿,并最大限度地反映到规划设计中。

1、数据统计

完成现场调查以及问卷的回收工作之后,则进入了数据整理和分析阶段。目前较为常用的问卷统计方法是借助SPSS等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类统计。但由于数据录入要消耗较长的时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在舟曲的调查中并未采用这一方法,而是沿用了常规的“人工统计+EXCEL图表生成”的方式。其优点是可以快速简便地形成一些基本结论。

但是,这种统计方法存在着先天不足,它忽略了调查对象的个性特征与其选项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此,本次调查又进一步抽取了少量样本(100份),进行相对深入的统计分析,这一分析有助于调查人员更加全面的了解灾民的实际情况,从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规划建议。

2、调查报告

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调查人员通过书写调查报告的方式对规划设计提供建议。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由调查工作情况和调查主要结论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调查的背景,主要任务和目的,调查对象、内容和采用的方法,调查工作的进展情况等;后者(调查结论)则是报告的主体内容。

以舟曲为例,根据调查的主要任务、并结合问卷的题目设置,《报告》将调查结果归纳为八个方面,分别为:(1)受访者的基本情况;(2)安置意向及最关心的问题;(3)交通方式及停车场地需求;(4)安置住宅户型及室内装修需求;(5)小区公共设施及活动场地需求;(6)小区管理方式;(7)未来就业意向;(8)受访者提供的补充信息(即其他需求或建议)。每个方面均提供了一个基本结论,并附上相关的统计数据。

除了分项结论外,《报告》还就调查发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归纳和强调,以利于规划设计师做出整体判断、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下举三个例子。

(1)从安置对象的家庭结构来看,三口及三口以上家庭比重较高同时,结合居民意愿调查发现,受灾家庭普遍希望获得“三室一厅”的安置住房。根据这一结果,《报告》建议住宅设计中应注意:一方面,在政府提出的80平米安置标准限定下,户型设计应力求紧凑实用,特别是更高比例的三居室户型;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受访者提出愿意通过适当出钱的方式提高安置面积标准,因此户型设计中也应考虑这一因素,留出弹性,更好地满足不同家庭的居住需求。

(2)调查发现,部分受访家庭中拥有残障人士(约占调查总数的8%)。应该说,这一问题在以往的住房需求调查中关注较少。而针对这种情况,住宅设计在符合安置面积标准的前提下专门提供了一定比例的无障碍户型(图6),以满足特殊人群的生活所需,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3)本次调查格外关注受灾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生计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受访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较低,因此《报告》强调,新区建设不仅要为灾民提供住房等硬件条件,更要综合考虑他们的生计问题,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关于灾民对未来就业(再就业)的憧憬和期望,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灾民更愿意留在舟曲,其中比重最高的就业选择是在峰迭新区或舟曲老县城做小买卖,相应的,这也就带来了对底层商铺的高需求,根据这一情况,在安置小区的规划设计中,特别提供了较高比例的沿街底商住宅。

六、结语

第6篇

CGSS与GSS的一个比较

风文笑天(2007)对发表在《社会学研究》上的2004年第2期至2006年第3期所有论文中利用抽样调查数据撰写的全部研究中的论文中的回收率进行了统计,发现在27篇论文中,有8篇没有报告调查回收率,甚至有4篇没有办法通过其他方式计算其回收率。在通过各种方式能够得到调查回收率的23篇论文中(涉及16项调查),有17篇(属于11项调查)回收率超过了90%。特别是其中两项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调查(样本量在6000份左右)的回收率更是达到了99.2%和99.9%。这两个调查分别为“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调查”和“2003年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简称CGSS)”,笔者选择对CGSS2003做一分析,原因有三个:一是CGSS的影响范围较大,是国内目前比较正规、调查质量比较好的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项目;二是CGSS2003的调查回收率比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调查还高,达到惊人的99.9%;三是与笔者的经历有关,如此高的回收率与笔者所了解的CGSS调查情况完全不符,笔者曾经接触过CGSS的调查员与督导员,他们给笔者的反馈是调查进行得并不十分顺利,经常会被拒访,这么高的回收率与事实是不符的。笔者认为,比较分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能够更深刻的认识调查回收率。因此,本文将美国综合社会调查回收率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回收率做一对比分析,以便更好的展现国内调查回收率的现状。美国的全国综合调查(简称GSS)是一项从1973年开始实行的、面向全美国的、连续的大型社会调查计划。在这个调查的支持下,美国芝加哥大学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开放性的抽样调查数据库,免费为全世界的社会科学研究者使用,为推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之前,大型的、连续开展多年的、开放的全国性数据库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还是一个空白。这一年,参照美国GSS,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和香港科技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共同推进中国大陆的综合社会调查(简称CGSS)项目启动,从2003年开始至2008年度的调查是这一项目的第一期(每年一次,其中2007年暂停了一年),目前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的官方网站上已经公开了2003~2006年的4次调查数据。在官方网站中,笔者并未看到调查回收率的状况,甚至连样本规模也未作说明,能看到的只是其列出的完成有效样本规模。为了计算其调查回收率,笔者查阅了其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组编写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报告(2003~2008)》,在书中对样本规模进行了说明,所计算得到的调查回收率具体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美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历年计划调查样本规模、完成的有效样本规模和回收率都被明确的给出或者可以经过计算得出,都稳定在70~80%之间。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通过计算得出以上的回收率结果,读者稍微看一眼,就肯定会问,为什么CGSS的调查回收率如此奇怪?其回收率接近等于甚至都超过了100%。这也是本文所要分析的第三个问题。

为何CGSS调查回收率如此奇怪

根据调查回收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可知其涉及的是样本规模和实际完成的有效样本量。除非普查或者所有被调查者的特征都一样,否则所有旨在根据样本特征来推论总体特征的抽样调查,都面临一个如何确定样本规模的问题。因为,在一项抽样调查研究中,按照一般程序,在研究设计阶段,研究者在界定了总体之后会制定一个抽样框,按照一定的规则从这一抽样框中抽取样本。在实际抽取样本之前,需要确定样本规模。一般来说,样本规模的大小与总体规模、估计的把握性与精确性要求、总体的异质性程度以及研究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有关(风笑天,2009),样本规模往往是研究者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之后进行主观判断的一个结果。以CGSS为例,其计划调查的总体样本规模的大小的确定考虑了很多因素才最终确定的。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编组编写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报告(2003~2008)》中明确写到:“综合考虑精确度、费用以及调查实施的可行性等因素,以及以往若干全国社会调查的经验,再加上考虑到调查实施中通常会存在一部分户内找不到、或没有合格调查对象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的无回答等情况,根据对回答率的估计,以及总体划分为五个抽样框,我们把样本量确定为10000。这10000个样本不仅能满足对总体的估计,而且也能满足抽样框各自总体的估计,所以是比较合适的样本量”(李路路等,2009)。笔者认为,CGSS在研究设计时确定的计划调查样本规模是十分明确的,即10000个,那么根据调查回收率的计算公式,作为分母的计划调查样本量为10000个,如果问题并非出在抽样设计中的样本规模这一分母上,那么就只能出在作为分子的完成的有效样本规模上。完成的有效样本规模表明的是调查的具体开展过程中的完成了多少个有效的样本量,这涉及到了调查的具体实施过程。根据CGSS历年调查结果(见表1),可以发现实际完成的有效样本规模居然和计划完成的样本规模几乎一致、或甚至比计划完成的样本规模还要多。因而,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引出了笔者所要分析的第四个问题:在实际实地执行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从而导致实际完成的有效样本规模出现这样的情形。

实地执行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CGSS依据其抽样方案(具体抽样方案见其官方网站或《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报告(2003~208)》一书)可以确定到居委会或村委会,在抽中的居委会/村委会中如何抽取居民户和抽中的居民户中如何抽取被调查者,则是实地执行的内容。那么在这个实地执行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呢?仔细分析实地执行过程的程序,可以发现问题出现在居民户抽样的过程中,如在城市居民户抽样中:“随机选取起点之后(可以是翻一本书看页数或看一下表等方式),按右手原则,隔六抽一(如果起点是第三户,中间净隔六户,即第二户应抽取第十户),同时标注其+1(下一户)及-1(上一户)户地址,并多抽3倍的备用地址”(李路路等,2009)。不难看出,问题就出在最后一段话上面——并多抽3倍的备用地址。那么这些备用地址来干什么的?再看下面一段话:“如果所抽取的地址不够使用,则由抽样员在此居委会继续抽取,如果该居委会地址全部抽完,访问中仍然不够用,则继续按右手原则在相邻居/村委会进行抽取”(李路路等,2009)。这多抽的3倍备用地址是用来干什么的?答案已经很明显了。由于现实被调查者和调查者的各种特殊情况,总会导致样本中的某些个体无法成功访问,或者说总有一部分样本会访问失败,那么多抽的这3倍的备用地址的居民户就是用来作为替补那么访问失败的样本的,甚至于在多抽的3倍备用地址仍不够用时,还需继续在相邻的居委会/村委会抽取备用地址以弥补访问失败的样本。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备用地址导致所发生的变化,笔者举一个例子:一项调查计划从总体抽取400个调查对象作为样本,研究者采用结构式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实地执行中访问了400人,实际成功访问240人,那么该项调查回收率为60%。而遵循CGSS的方式,则以上调查则变成为:一项调查计划从总体中抽取400个调查对象作为样本,研究者采用结构式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实地执行中第一步抽取400人作为调查对象,笔者称之为样本1;第二步抽取另外1200人作为替补调查对象,笔者称之为样本2;第三步对第一步所抽取的400个样本进行访问,如果全部成功则到此结束;如果未能成功,如成功访问了240人,则缺少的160人,则从第二步选择的1200人即样本2中选择替代者进行访问,直到访问成功160人,调查结束。如果这样本2中的1200人种未能成功访问160人,则还需要在其它地域如相邻的居委会抽取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访问,这部分被抽取的调查对象笔者称之为样本3,直到160人满为止,调查结束。该项的回收率理论上按照调查回收率的公式计算为100%。任何一个读者看到这里对100%回收率都会存在疑问,即是不是公式本身有问题?笔者认为,问题不是出现在公式上,而是由于实地执行过程中的操作导致按照这一个公式进行计算得到的回收率变得毫无意义。根据CGSS的调查方式,原本作为计划调查样本的规模变成了实际调查过的完成的有效样本规模,即在计算公式中本应作为分母的样本规模变成了作为分子的完成的有效样本规模,那么分母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实地执行过程中所调查的所有样本,不论是访问成功还是访问失败,构成实际调查回收率的分母即实际发生的访谈数量,那么这个分母的数字是究竟为多少呢?从调查的实际过程来看,样本1肯定是包含在分母中的,样本2和样本3也或多或少的包含在分母之中。用公式表示为:实际调查回收率=计划完成的样本量(/计划完成的样本量+备用样本的使用量)=样本1(/样本1+样本2(部分或全部)+样本3(0或部分或全部))从以上公式中可见,分母数字究竟多大,已经很难确定,因为在实地调查的执行中一旦完成了样本1规模的数量,调查就已经结束,此时,已经调查了的样本2和样本3中调查对象属于分母,尚未调查的样本2和样本3中的调查对象不属于分母。在CGSS调查中,实地执行过程是由具体调查单位执行的,他们对访问过程的记录是不全面和不详细的,甚至可以说是有问题的,使得这些调查人员究竟调查了多少个样本2和样本3,CGSS项目组是无从得知或者很难统计的。一方面,实际调查回收率的分母的确切数字无法得知,导致实际的调查回收率已经成谜;另一方面,CGSS按照回收率的定义进行计算,其调查回收率就变的如此奇怪,甚至调查回收率超过100%。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CGSS在实地执行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重大改变,样本规模被替换了,即实地调查的样本规模并非计划调查的样本规模,而是实际发生的访谈数量。实地执行中的样本规模除了包含研究设计中计划调查的样本量之外,还包含了计划外的替代样本,这种将样本规模引入实地调查过程的做法,导致的结果是其调查回收率已经不可知了。笔者认为,样本规模与调查中的无应答数量是相关的,然而,无应答数量对于样本规模的影响是发生在研究设计阶段时确定样本规模中的,无应答个案的存在导致样本规模会大于研究需要的被调查者数量。

第7篇

月坛街道来了位好邻居

“各位街坊,你们好啊!”3月1日这一天,一位官员走进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举办的“部长进社区争做月坛好邻居”活动现场,要和大家聊聊关于统计的心里话。他就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既然我们是邻居,就要努力为我们的街道做一点事情。”简短几句开场白透着亲切和诚意,面对台下就座的街道机关干部、调查队员、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等约350人,马局长打开了话匣子。

“什么是统计?在座有多少位听众?有多少女同志和男同志?这个了解的过程就是统计。从专业的角度来讲,统计就是收集分析数据,研究事物的数量表现和数量规律。”

“提到统计,你可能既熟悉又陌生。相信大家都听说过GDP和CPI,但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是怎么得出的?大家可能就不太了解了。”

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马建堂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话题涉及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和方法、几个重点统计指标的解读、政府统计的发展方向等内容。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讲解深深吸引了台下听众,大家频频点头,不时报以掌声。

马建堂还对CPI、GDP、居民收入、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工业增加值等“出镜率”很高的统计指标逐个作了详细解读。“以前从电视里听到国家公布的一些数据,都不太懂,听完马局长的讲座,明白了这些数据的含义和来历,今年再看全国‘两会’,肯定就更容易理解了。”铁三社区居民潘文建说。

令统计人田颖印象最深的当属马局长关于中国统计改革的比喻。马建堂形象地说,要保持共和国统计“肌体”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摆正脑袋、再造躯干、强健双臂、夯实两足”。他特别提到,基层基础工作作为重要一“足”,要确保统计工作有机构来支撑,有人员来干活,有条件来发展,有经费来保障。一番话让在场的基层统计人备受鼓舞。

“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统计体制改革和统计流程再造做什么?简言之就是:建立现代化服务型统计,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在座诸位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愿意为你们服好务。”洋溢着坦诚和热情,这位月坛街道的“好邻居”不但赢得了掌声,更赢得了社区居民对统计工作的理解。月坛街道办事处主任马红萍深有感触地说:“这次部长进社区活动如此高效地得到落实,且马局长本人亲自开讲,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统计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讲座让人受益匪浅,我们也体会到了统计工作不容易,做好统计工作人人有责。”

讲座后,当马建堂得知月坛街道还有社会调查队这样一支特殊的统计调查力量时,当即表示近期要对月坛社会调查队的组织和工作模式进行调研。讲座虽已散场,邻里之间的深度交流却才刚刚开始。

再次面对面

11天后的3月12日,冒着簌簌小雨,马建堂与几位司长如约来到邻居家“做客”。在月坛街道办事处的会议室内,与马建堂一行围坐在一起的既有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市区两级统计部门与街道办事处的负责人,也有社区调查队的工作人员。与上次“主讲”不同,马局长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倾听”。

基层统计组织的建设情况怎样,有多少编制,实际人员多少,承担什么职能,调查任务多不多……在西城区统计局局长郭启兴汇报“三级五制”统计管理体制时,马建堂不时询问相关情况。他说,统计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业务工作,统计队伍是实实在在的干活队伍,要把统计数据做扎实,健全的组织体系和一定的人员保障是十分必要的。

紧接着,月坛街道办事处主任马红萍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月坛社会调查队的成立背景、运行模式、工作开展情况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当了解到该支队伍作为北京市第一家统计调查领域的注册类社会组织,近年来承接了国家、市、区及街道委托的大量调查任务时,马建堂对西城区在加强基层统计力量方面所做的探索创新予以了充分肯定。他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统计需求日益增加和统计要求不断提高,统计部门需要学会利用社会力量满足日益增加的统计需求。

“哪一位是孙伟力同志?哪一位是杨淑敏同志?社区调查队是统计事业发展的新生事物,机构是怎样运转的,我特别想听你们说说。”自由发言环节一开始,马建堂便点名月坛社会调查队、德胜街道社区调查队、牛街社区调查队的几位负责人介绍一下各自的工作情况。他边听边问,几位女士也放下拘谨,直抒胸臆。

“除了月坛街道的任务,跨街道的任务你们能不能承担?”

“我们接过啊,比如协助西长安街统计所做西单地区的流量调查。今年冬天多冷啊,调查员一天去三次,给我们冻的啊!”

“看来,第一步,你们要立足月坛、走向全区。”

当得知月坛社会调查队目前最大的困难是项目吃不饱、缺乏数据分析能力时,马建堂当即表示国家统计局有关单位要在智力培训和调查项目上予以支持。

邻里之间再次面对面,气氛依然轻松而融洽,大家畅所欲言、各有收获。座谈结束后,马局长信步来到月坛统计所的办公室。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中国统计数据的清澈是基层统计工作者一点一点浇灌而来的”,并寄予田颖和她的同事们能够“保持源头上的清澈,尽心做好本职工作”。

携手超越每一天

好邻居的故事还在继续。

座谈会后不久,月坛街道办事处便接到了国家统计局的邀请,3月26日,双方就如何助力月坛社会调查队更好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能成为邻居家的座上宾,田颖有些小激动,“马局长说要与月坛街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了落实。国家统计局将为我们多争取一些调查任务,还送了我们国家局自己开发的统计软件。”她高兴地说道。

这样的由社区退休和未正式就业人员组成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缘何备受马局长牵挂?据了解,目前西城辖区内15个街道都建有社区调查队,每队平均有队员38人。月坛社会调查队自2006年组建以来,已承接各类调查任务120余项,参与调查的队员900多人次。作为承接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一种崭新尝试,诚如马建堂所言,社区调查队既能有效解决政府统计力量在基层的不足,又能充分利用社区强大的行政动员能力,还有利于发挥退休专业人员余热,对提高统计能力、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而在马红萍看来,随着社会服务管理不断趋向精细化,街道工作也越来越多地采取以社区诊断为起点,以地区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方式。及时、准确了解居民需求、地区状况、工作重点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这样一支专业强、业务精、独立于街道体系之外的调查队伍,已成为协助政府决策、服务地区发展的好帮手。”

第8篇

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本科生毕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并不要求他们具有很强的数理分析能力,而更需要他们利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高校扩招使学生的就业压力空前的大,要求学校的办学方向和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主。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和社会调查的日趋成熟,很多用人单位也非常看重应聘者对统计分析和统计软件的掌握程度。

笔者长期担任《社会统计学》教学,发现大部分学生为文科生,数学基础差,课程负担重,如何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尤其是走出校园参加工作后学以致用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当前社会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一本高质量的《社会统计学》教材,既需要像数理统计一样,讲清讲透基础统计学原理和知识,又要明晰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阐释清楚与其他应用统计学的区别。而当前的《社会统计学》主流教材,都存在侧重于其中一方,能够做到两方面兼顾得很好的教材几乎没有。如目前高校使用量较大的教材有卢淑华的《社会统计学》,偏重于数理统计的理论推导,蒋萍的《社会统计学》尽管对研究对象有清晰的定位,但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一般采用理论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主要依托教材,对与统计学相关理论和方法逐一进行介绍,对涉及到的公式和定理进行推导。因此,当前社会统计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尽快编撰一本如何将统计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社会问题研究或者实践中去的优秀教材。

(二)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不少院校的社会统计学教师队伍主要来源于两块,一是外聘数理统计学的教师教授《社会统计学》课程,这些老师上课更多的偏重理论讲解和推导,让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基础统计学知识。由于他们对社会学、社会工作等文科专业不熟悉,课堂讲解中不能结合专业领域内的社会调查和案例来分析讲解。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压力大,觉得枯燥无味,在面对社会现象时不知道怎么利用所学统计学知识分析和阐释社会现象。二是社会学专业背景老师讲授《社会统计学》,这些老师由于没有系统接受过数理统计学的训练,对于统计学的数理部分往往一知半解或者干脆略过,教学中更多的偏重例题分析和软件的使用。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社会统计学的学生多为文科生,在进入大学前,就是因为对数学等学科的害怕才选择报考文科专业。而统计学需要一定的概率论和微积分等数学基础,所以学生一看到社会统计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就头疼,认为自己很难学好,产生先入为主的畏难心理,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缺乏动力,提不起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在遇到困难时主动放弃统计学的学习。学生认识不到社会统计学与其它应用统计学相比,有其自身特点:研究对象为人类行为、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所需具备的数理知识要求相对较低,更侧重于对统计结果的理解和解释;社会统计中收集到的资料,往往很多是低层次的变量,如定类、定序变量。因此,定类、定序变量统计分析在社会统计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讨论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列联表、列联强度,相关关系的测量是学习的重点。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统计学》教学改进措施

(一)统计思维改进法

1、统计无用论向统计实用论的转变

社会统计学作为一门定量分析工具,是社会科学科学性的实现工具,尤其是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加强和规范化,近些年高级统计学的发展,统计学在社会科学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好统计学对于本科生考研或者将来从事学术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尤其是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专业的考研,社会统计学是必考科目,也是导师特别看重的学生必备能力之一。二是社会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现在很多企业、调查公司等在招聘的时候非常看重应聘者统计学的知识和能力,熟练掌握和应用EXCEL、SPSS、STATA、SAS等统计分析软件,可以极大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筹码。

2、教学过程中的定量思维与定性思维的结合

社会统计学作为定量分析工具,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所以统计学中有大量的公式和推导过程。作为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在讲清楚原理和推导过程的同时,需要根据文科学生的特点,用定性的话语和思维解释清楚来龙去脉。

例如对于标准分的理解,卢淑华是这样解释的:“标准分Z的意义在于它是以均值为基点,以标准差σ为量度单位,计算x取值距离标准差的距离,以便进行不同的μ和σ之间进行比较。”不同的变量一般有不同的均值和标准差,统计上,不同的均值和标准差是不能互相比较的。例如甲乙两名学生在两个不同的班级考了同一门《社会统计学》课程,他们的成绩如下:甲同学考了80分,乙同学考了90分。已知甲班《社会统计学》的平均成绩是70分,标准差是10分;乙班《社会统计学》的平均成绩是70分,标准差是20分。请问甲乙同学在本班中谁的成绩更好?通过标准分计算,两者的标准分都是1,说明两名同学在班级的成绩排名是一样的。经过定性的案例分析讲解,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曾经一度在高考中引入标准分的原因了,以使不同考区的学生以相对公平的分数被录取。

3、数理思维向理解思维的转变

实质上,学习统计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统计思维的过程,而不只是公式的简单套用和通常的数字计算。统计学有严格的前提假设和适用变量层次,是一门量化分析工具,我们在实际运用中,不能为了分析或者所谓的科学性而滥用统计方法,用统计数字代替科学推理,犯了社会学家邓肯(Duncan)所说的统计至上主义(statisticism)。统计数字会撒谎,正如桑普拉斯所说:“统计未必能够揭示真实,有时候还可能成为假象的帮凶。”因此对于统计学的学习,除了养成良好的统计思维外,还需要我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规范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对统计方法的甄别使用和统计结果的合理解释。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更看重的是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科学的分析和解释社会中的现象。正如我们学会游泳前不一定要了解动力学的知识,会使用计算机不一定要先懂得编程一样,理解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结果比知道计算机如何计算重要得多。

例如学生对于假设检验的原理很难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假设检验的思路。在航天火箭发射前,没有任何人能够事先证明火箭发射是安全的,人们最多只能说,用现有手段没有发现问题。但是,只要发现一个影响安全发射的问题,那就不能发射。这说明,企图肯定什么事情很难,而否定却要相对容易得多。物理学以及其他科学都是在否定中发展的,这也是假设检验背后的哲学。假定原假设火箭发射是安全的,即使通过研究假设也无法否定原假设,也不能说明原假设是正确的,就像用一两个仪器没有发现火箭有问题还远不能证明火箭是安全的,但是只要在原假设成立的前提下,出现了小概率事件,我们就认为原假设不成立,那么航天火箭就不能发射。

(二)统计应用推动法

1、开展课外调查活动

引入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为流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来开展课外调研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和确定实践课题,成立以6―7人为一组的若干个项目小组,并选出各组组长。当然,研究课题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如大学生校园恋爱观的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学习时间调查、学习成绩调查、课余活动、生活习惯、自媒体使用情况调查;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热门现象,如独生子女价值观、二孩生育行为、观念,贫困人口认定与帮扶等调查。让学生通过利用所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科学选题、做好研究设计、设计问卷、选择合适的抽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来学习和使用统计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由于实训基地、实习经费的限制所带来的不便,而且这种调查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入手,易于激发其兴趣,并且有助于加深对统计学原理的理解,明白统计学就在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使用统计软件法

有针对性的将Excel、SPSS、STATA,SAS等统计应用软件作为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实训内容。在课堂讲授时,可以教会学生使用Excel函数、Excel图表与图形以及Excel数据透视表来处理常用的统计数据。有条件的话可以安排在计算机房上课或者安排一定量的学时让学生在计算机房上机操作SPSS等软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软件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

3、加强社会统计学的实习实践

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市场调研公司、市场咨询公司、专业的调查机构、相关企业建立协作和参与机制。让学生学会如何开展调查、如何获取资料、如果统计分析资料,所获取的统计分析数据是如何指导工厂、企业等单位的生产运作的。例如:学生通过参与公司的市场调查,了解公司的产品是如何定位顾客、细分市场的;参观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的日常统计和上报统计报表,了解政府统计是如何进行的;学生参与各社区或者街道的贫困人口统计、人口普查等调查。

(三)统计课程革新法

1、建立完善的社会研究课程体系

社会研究课程体系是指教授学生如何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各种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与创新性研究的一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SPSS统计软件应用”等课程。尽管目前各高校都开设了这几门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分学期开设,由不同的老师授课,导致有些内容重复,例如抽样调查,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中都会涉及,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例如“社会统计学”、“SPSS统计软件应用”分别在不同学期开设。建议高校开设课程进行改革,由固定的老师来讲授社会统计研究课程体系,将“社会统计学”、“SPSS统计软件应用”整合为一门课程,并合理设置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课时。

2、建立社会统计学案例库,试题库

可以从各类教材和国外统计学中收集案例和试题,建立案例库和试题库,国外的教材在深入浅出的讲解统计学知识上做得很好,例如布莱洛克的《社会统计学》,萨尔金德的《爱上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教学,可以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了解统计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教学的成效,增强学生的统计运用能力。

第9篇

专业调研类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学术能力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方式。对专业调研类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进行探索,提高调研实践管理的科学性,有利于提升实践成果,促进学生更好的在实践中成长成材。

关键词:

专业调研;社会实践;育人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一课。”[1]刘同国认为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上是教学实践、服务实践、科研实践、调查实践和公益实践五种主要形式。[2]其中社会调查类实践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特别指出“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1年湖南师范大学周彩姣等对湖南六所高校的500多位学生进行了调查,经分析有41.56%的学生选择社会调查作为社会实践的形式。[3]而在社会调查实践中,基于学生专业背景专业调研类实践比重逐年上升。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纲要提出调查实践不仅要满足走进社会、调查社会、了解社会,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实践的结合。专业调研类社会实践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平台,对它的管理和育人作用进行探讨,能有效提升专业调研实践的科学管理水平,强化其育人功能。

一、定义与内涵

根据目前的文献检索,专业调研实践尚没有明确的科学定义,主要还是经验主义的总结,以“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或“结合专业开展社会实践”等形式描述。本研究把专业调研实践确定为“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社会现象为观察目标,团队为组织力量,利用科学的调查方式、统计知识对社会某一现象进行调研分析,并形成符合学术规范的调查报告”的一种实践方式。上述定义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基础,即该类实践必须以学科的专业背景为基础,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是基于统计调查的研究成果,而不是报告文学;二是社会调查,即调查对象面向社会现象,在调查方式上必须经过实地走访。当然由于专业的多样性,专业调研实践的具体形式是多元的,但学科为基础、社会为对象,成果有科学性必须是必备的要素。

二、专业调研实践的功能性

专业调研实践是社会调查实践的重要形式,不仅具有社会调查实践本身推动学生投入实践、了解社会、锻炼自身的重要作用,更因其以专业学术背景为支撑而具有特殊的功能性。强化社会调查实践的育人效果。专业调研非常注重对社会的深入和分析,尤其对社会的热点问题、民生问题有高度的问题意识。通过参与专业调研,根据科学的调查和研究,可以让学生用更科学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克服简单的经验主义认知,从而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有效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社会调研能力是人文学科学生必需的专业素质。学生调研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将是其受益一生的能力培养,同时在培养其调研能力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社会调研实践可以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既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明确专业改进的方向。成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持续培养的平台。专业调研实践的完成并不是学生该项实践的终结,调研成果更应当视作学生继续学习、参加后续科学训练的起点和基础。在各高校都注重通过大学生学科竞赛培养人才的现状下,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通过持续进行调研的深入、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专业素养,并为学科竞赛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三、专业调研实践存在的主要困难

专业调研实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开展实践调查。二是暑期社会实践,在暑期实践中专门组织专业调研类团队。这两种类型的专业调研实践为课堂教学的改革、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实际组织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第一,师资力量匮乏。专业调研实践的核心是专业素养,最主要的资源是教师的指导。但是由于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于学生课外实践指导的主动性降低。即使部分教师出于奉献精神或教学需要指导学生,也难以照顾到众多学生的需求。因此,能持续指导学生开展专业调研实践的教师资源相对较少。第二,学生主动性的缺失。专业调研实践与其他社会实践相比,难度大、时间长、能力要求高,导致学生主动性不够。许多学生即使因为课程需要参与了该项实践,也较多以完成任务的态度开展,缺乏积极性。第三,缺乏持续性。专业调研实践要产生高质量的调研结果、实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调研能力的目的,需要研究能有持续性。然而无论是课堂实践教学还是暑期实践调研,绝大多数都只能局限于短时期内。因为缺乏教师的持续跟进、学生的主动参与,随着作业的上交、实践评比的结束,专业调研实践也告一段落。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前期的实践才刚刚为学生培养铺下了基础而已,远未到收获的时候。第四,过程管理工作量大。专业调研实践以团队形式开展,人员众多,调研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再加上各种安全因素考虑,对调研实践的过程管理就存在滞后性。两头到位,中间缺失,造成对调研团队跟踪的脱节,在安全性和关键节点上难以实现有效管理。专业调研实践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学生参与人数逐年增加,但同时阻碍育人效果的困难也始终没有有效解决。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克服这些弊病,提升专业调研实践的育人效果,是高校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

上述专业调研实践存在的困难涉及到了教师资源、学生激励、实践引导和管理体制四个方面,任意一个因素的忽视都会影响实践的育人质量。因此对专业调研实践管理的改进应该是多维度的立体设计,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一,从专业调研实践管理改进的横向维度考虑,要充分加强专业调研实践的项目化管理。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调研竞赛的方法进行组织,明确奖励制度、经费支持、竞赛规则等,调研实践的成果最终进行公开评比展示。以此为平台吸引学生加入,并进而通过参赛学生引入指导教师。第二,从纵向维度考虑,要实现课程教学与专业调研实践的衔接以及多层次学科竞赛与专项调研竞赛的衔接。专业调研实践的基础是教学课程,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可以与专业调研实践互通,认可参加专业调研实践的学生完成了相关课程的实践环节。同时实践成果的评比也应该反馈到日常的教学中,作为教学改进的线索。学科竞赛目前是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专项调研竞赛的成果应该被纳入不同等级的学科竞赛项目,即鼓励调研成果参加校级、省级竞赛或申报各类学生创新实践项目,通过逐级提高的平台来逐渐强化调研实践成果质量的提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由此达到持续培养学生的效果。第三,要搭建第三维度平台。建立由课程教师、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联合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统筹管理专业调研实践及以调研实践成果为平台的学科竞赛。课程教师团队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讲座等形式负责软件、问卷设计等统一指导;指导教师团队负责调研项目的立项指导和过程中期意见引导;管理教师负责团队安全保障、过程管理和社会实践与调研实践的互认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个教师实际承担的工作量减少而学生个体获得的指导却可以增加,教师的积极性也被发动起来。指导委员会之下应设置专门的学生社团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和联络。学生社团受众广、学生接受度高,可以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发动,正面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营造良好的参加氛围。学生社团还能够充分发挥人力优势,建立对调研团队的直接点对点联系,有效加强调研过程中的意见交流和安全管理。通过横向的项目化管理、纵向的课堂衔接、竞赛衔接和第三维度的竞赛指导委员会、学生社团,可以有效解决专业调研实践存在的问题,为专业调研实践的“育人”效果提供了支持和力量。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近年来采用上述的管理方法开展暑期专业调研实践,每年均组织实践团队超过60支,社会影响明显,成果丰硕,有多项调研报告在后续的省级竞赛中获奖或立项省级学生科研项目支持,并与课堂教学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果,成为我校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

五、结束语

专业调研实践是培养学生调研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的有效形式,是“实践育人”理念指导下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合理的操作流程能够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为专业调研实践的开展提供支持和激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来进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更好、更科学、更有促进作用的管理制度。

作者:吴旭东 林韬琦 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在全国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07-05.

[2]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周彩姣,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74-79.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