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6:05:48
导语:在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智力;家庭因素;学习习惯
相比于城市学生,农村初中生智力并不低,但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虽然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但是作为学生,学习就是他们的天职,必须将学习作为考核学生的一项重要指标。农村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初中阶段,课程的增多,知识的复杂,使大多数学生感觉到学习很吃力,因此,尽快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非常重要。
一、学习习惯的含义
习惯是一种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固定行为。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经常性和自动化表现出来的。学生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如课前预习、课堂上积极发言认真听讲,学习中善于思考,按时完成作业,自觉地复习功课;坏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如:上课时不听讲,课前课后不预习功课,经常考试作弊,抄袭别人的作业等。
二、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
本文通过对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分析,发现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初中学生不会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没有养成计划性的学习习惯;二是学生不习惯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三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读、写、听、说的习惯,这与学生的学习环境有关;四是在学习中不善于总结和做笔记,没有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五是不善于用新华词典等工具书,缺少课外阅读的资料和阅读的习惯;六是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两耳不听课堂事;七是学习懒散,不能够独立地完成作业;八是不善于思考,甚至在学习中没有思考的习惯。以上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同时给学生以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三、农村初中学生不良习惯的原因分析
1.学校教师方面的因素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的发育时期,青少年的思想不稳定,容易被外部思想左右,在做事方面不能持之以恒,因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督促学生搞好学习,才能达到学习的预期效果。农村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思想还处于应试教育的理念中,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衡量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是能够看得见的客观标准。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成绩,轻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足,从而使学生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家庭因素
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下,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顾。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由于其文化水平比较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也由于隔代关系和亲疏远近的原因,在孩子的管理上主要放在“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上,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会过问,顺其自然,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最后学生在学习成绩的压力下产生懒惰的心理,甚至出现逃学或者退学的现象。
3.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计划生育的严格实施,农村很多初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成了唯我独尊的生活习惯,不爱劳动、怕吃苦、不爱动手,平时父母亲的惯养使孩子形成霸道和懒散的心理,将家里的生活习惯带到学校中去,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难养成。
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小学时候就开始,这样在进入初中时就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初中课程的学习。但是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大了培养的难度。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必须做到:
1.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学习要有成果必须有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选择和运用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好坏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成绩上,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在学习中指点学生如何掌握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懂得了课前预习、课中思考和课后复习等基本的学习路径,
2.约束学生不良学习行为的形成
初中学生还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对各种诱惑的抵制力比较差,不能克制自己长久从事某种行为,因此,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学习制度约束学生是不可缺少的。学校要重视校规的实施,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促使教师和学生认真执行,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矫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初中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很多在小学时就已养成。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就必须矫正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即所谓“破旧立新”,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前提。因此,在每学年初一新生入学后,学校教师在教学上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重视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矫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使之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都是自己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努力的实践的结果。因此,教师必须在循循善诱、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启动学生坚强的意志去努力实践,克服困难,自觉地培养。
参考文献:
[1]陈丽颖.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
一、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听讲习惯
学生刚学英语时,自控力较差,上课容易走神,老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增加自己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要着力培养学生以积极态度进行学习的能力,不应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思路始终随着老师转,并积极地参与思考,把老师讲的生、难点都详细地记下。这样一方面使学生自己紧跟老师,不至走神;另一方面,又练习了写的能力。
二、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学生所学学科较多,课业较差,所以所学知识很容易被遗忘。老师应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及时的复习是克服遗忘的最好方法。每天课后都要复习当天的内容。如词汇、重点日常用语或句型和语言规则等。过一阶段还要进行阶段复习,使觉得的知识在脑子里扎下根。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克服抄袭现象。在做作业时,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并且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学生总是依赖教师是不行的。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老师教给学生学法,让他们养成自学习惯。学生从课堂上所学知识对英语学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知识只有从自学中才能获得。因此在获得英语单词拼读能力后,应鼓励他们积极地自学,养成自学的习惯。如:可以让学生阅读《英语辅导报》等英语报刊,必要时让他们借助于工具书阅读。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既可以学到许多各方面的知识,又能培养自己阅读能力,同时这也是一种记忆单词的好方法。
四、给学生听说练习的机会,养成听说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的习惯,能让人一生收益,坏的习惯,有时会毁掉一个人的一切。”
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 ”的前提,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用心地多听他人说英语,有助于培养对英语的敏捷反应。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听教师或者录音的示范发音,用心听他人说英语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爱模仿,模仿性强,但缺乏自控能力。课堂上,常有学生一听教师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轻声跟讲,结果导致自身发音欠准,而且还影响了他人听音。因此,在初中英语起始教学阶段,教师就要训练学生静心听,可采用“手势暗示法”,即教师随着示范发音打手势“一、二”,这时学生边听教师发音,边看教师嘴形,注意观察其大、小、扁、圆及变化情况,做到看明、听清,当手势打“三”时,全 班齐声模仿。这样,发音易到位,模仿效果好。
培养良好学生说的习惯。要求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音量适度、仪表大方。从心理学、生理学角度来看,初中学生较之高中学生心理障碍和怕羞感少。这正是培养大胆开口讲英语的有利条件之一。现行的英语教材为“说”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所选内容均来源于学生学习及日常生活,为学生所熟悉的。教材具有科学性、趣味性、亲近性、实用性,为广大师生所欢迎。这是培养大胆开口讲英语的又一个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得抓住时机,充分运用教材,从初一年级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说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养成经常开口的习惯
说可以被认为是听技能的一面镜子,说如听一样,属于口语能力,因为说也是一种将信息传给其他人的手段和用英语交际的基本形式。说是指口头用英语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说的能力包括内容(有话可说)和形式(有话会说)两个方面,学生说英语水平的高低,主要时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英语是一门语言,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如果我们不养成常开口的习惯,要想说好英语是不可能的。我们只存在英语运用中,才能学到英语,使学生养成开口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关键。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存在这种现象自己想说但又怕说错被别人答话。所以老师必须转变学生这种思想观念,鼓励他们大声去说,说错就改。同时也要告诫学生之间应互相鼓励和帮助。
抓好英语朗读课,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词,朗读句子,朗读课文,必要时还要背诵,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英语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养成用英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的良好习惯。在课外,也要培养学生乐于开口的习惯。我们不能让学生学习哑巴英语,只教词汇和语法规则来应付各种考试,这样既不符合英语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和英语教学目的的相违背的。
【关键词】物理教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这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需要。在物理教学中作为一员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材、教法,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计划的帮助学生明确正确地学习目的,端正诚实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较快、较熟练的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容
预习、上课、作业、实验、复习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五个重要环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就要从这些环节着手,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1、预习概括起来就是“读、划、写、记”。“读”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能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读懂章节内容,归纳含义;“划”要划重点、要点、关键字、词、句,在章节内容上圈圈点点。“写”要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老师上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特性、公式、单位、应用等多温习几遍,记在脑子里或笔记里。
2、上课概括起来就是“眼到、耳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仔细看,养成仔细观察演示实验、直观教具、板书的好习惯。“耳到”就是要认真听,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心到”就是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即学知识,又学方法,既要结论又要过程,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手到”除了按照老师要求与规范完成课堂练习、实验操作外,还要记好课堂笔记,积极举手发言。此外还要培养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的习惯等。
3、首先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当天学习的内容当天消化,使大脑皮层形成的暂时联系得到强化;其次要养成制定复习计划的习惯,整理复习提纲的习惯,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演绎,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出其规律,使知识“结构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和途径
1、抓好开端,从早做起,要求明确,贵在落实
万事开头难,开端是关键。第一节物理课,第一次物理实验,第一次物理作业都是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机,预习、上课、实验、作业、复习每一个环节都要讲清楚具体要求,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训练学生,培养良好习惯。如物理计算题,必须有已知量、公式(或推导式),必须要带单位运算,单位必须统一(或者是国际主单位),必须有答案。要求明确了,解题规范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就得到了培养。
2、加强指导,传授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在培养每一种习惯之前都要讲清楚必要的道理,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教给具体的方法。如课前预习,教师要加强指导,布置预习提纲,明确预习要求:通读——找重点——划概念——圈关键字、词——记录疑难点。开始要有点强制性,及时检查、评价预习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又如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确定观察的重点,传授观察的方法,先观察实验操作过程,最后观察实验的数据和结果反映,在此基础上,再引导、督促学生去自觉实践或实验。再如整理复习提纲:开始可能是定义、公式、概念等简单的堆砌或照抄教科书的“内容提要”,因此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归纳、联系、比较等方法进行记录,使新旧知识能有机的联系起来,加以记忆和复习。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有些方法经过规范化之后,本身就成了一种习惯。
3、从小事着手,点滴抓起,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从小事着手,从单项着眼,从一点一滴抓起,严格训练,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由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渐形成全面的系列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实验操作规范的习惯,根据课本内容就有以下几个大致要求:一、仪器的性能、规格、使用要求等;二、实验装置的先后顺序;三、实验操作的正确步骤;四、实验故障的排除和分析;五、实验数据的读取;六、实验结果的处理和误差分析;七、重复实验操作,重复读取数据的必要性;八、实验后对有关问题的思考、研究等。以上这些要求我们只能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具体、明确,一个要求一个要求的加以培养与训练,坚持不懈的抓下去,才能逐渐培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及时检查,适时评价,表扬激励,习惯成自然
习惯,常习则惯,惯则成自然。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需要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及时地做出积极的评价,检测矫正,表扬激励,榜样示范,使习惯定型化、稳固化,逐渐达到自动化、习惯成自然。如请实验操作规范的同学做示范,请课前预习效果较好的同学谈体会,请听课效率高的同学介绍经验,用身边的事例启发学生。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学习习惯 培养 质疑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学好语文学科又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经过长期坚持而最终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繁重的学习将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有利于语文素质自身的提高。所以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该怎样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习惯
教师每接一个新班的每一切语文课,都应向学生明确提出下列要求:不论是作业、课堂、笔记本或是其他形式的书面材料,都要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不写繁体字,不写俗体字。通过摸底,了解全班学生的书写情况。对于书写基础较好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字体端正、字迹清楚的基础上,办求书写美观。写字基本功较差的,在加强基础练习的同时,务必把字写清楚。对于这方面的训练,不厌其烦,不厌其细。除对学生高标准要求外,教师在这方面更要做出表率,特别是上课的板书,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另外,拿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临摹字帖,开展写字指导,举办写字展览,来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愿望,在班内形成写字、练字的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这种写规范汉字的习惯会逐步形成。
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在语文学习中语文学习中,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拐杖”,是不开口的良师益友。因此,要培养中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教师可规定每个学生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要经常性地训练学生运用音序、部首、笔画、四角号码等常用的检字法。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字典,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真是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勤用会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必要时可以开展查字比赛活动。除此之外,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可借助音像资料、电脑网络等媒体查阅有关资料,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查找资料的习惯
所谓“媒体”就是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如日常人们使用的数字和文字、声像技术中的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都可以称为媒体。学生可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多媒体使学生学习得更轻松、活泼。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效果的运用,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降低思维的难度,加深记忆,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然而,网络也不例外,它现已成为一个永不陌生的新话题,在网络上学习知识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网络项目。在网络上,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所讲不到的内容,能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面,能使学生们的眼睛更加开阔。网络的最大功能应该就是获取信息了,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覆盖全球,使庞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通过网络,能立刻知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真可谓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因此,“神州六号”飞船,可以说是中国发生的最大一件事之一了,虽然这件事引起很大轰动,可还是有许多人不了解,那是因为他们不会使用工具,就算报纸上长篇大论的报道着,可毕竟还是有限的,这时候网络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了,任何最新消息,都会在第一时间在网上公布,你想看哪方面的,就看哪方面的,而且都介绍的十分详细。就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们利用网络去查找相关资料,这样一来,学生收获就更多了。
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习惯
【关键词】培养 学生 良好 学习基础 学习习惯
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教育观下,我们必须认清应试教育下存在的问题,不是填鸭式教学,不是被动式学习,而是学生主动去动手、探索、实践、获得知识过程。初中数学知识固有的特点:初一知识点多、初二难点多、初三考点多。而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比如学校的教育、家庭的环境等影响,普遍表现出学习习惯较差,并且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本文就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和如何打好基础,谈一谈个人几年来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一线的做法和体会。希望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
1、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习基础(兴趣)的培养。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农村中学学生经常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难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基础就无从培养起。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这种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复习“有理数”一章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掉以轻心)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2、教师要强调学生建立“错、典型题集”,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辩证地看,学习的意义在于做错了题,只有错题才能反映一个人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改十道错题的价值不亚于做十道新题的价值,我们必须走出“一做就错,错了再做,做了又错”的怪圈。因此对于每一次作业和每一次测验的错题都要仔细剖析,认真总结,建立“错、典型题集”,想清楚当时为什么错、错在哪,指出自己的“病根”所在,从而实现由“不知”到“知之”的过程。
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我国古代就有对习惯的研究。《新三字径》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意思是说,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近代,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1、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农村中学学生水平不一、纪律差,课堂应组织学生专心地参与到教学环境过程,不分神、不做小动作、不做一切与课堂无关事情,专心听讲,专心思考,随着课堂教学步骤走。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学会听课对初中生学习尤为重要。在听课方法上要特别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耳朵”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1)听清每节课的要求;(2)听明白知识引入及其形成过程;(3)听懂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老师对重、难点的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难点要在听课中弄明白;(4)听懂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课后要做好小结。当然,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方法防止“注入式”、“满堂灌”,掌握讲授新知识的最佳时间,使学生听后有效,达到听课的根本目的。
“思”是指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没有发动起来,在思维方法上,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2)深思,即追根溯源,大胆提出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内容,会“思”才会“学”。
“记”是指学生做课堂笔记。初中生一般不会合理地做课堂笔记,通常是老师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把“抄”代替了“记”,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同学笔记虽全,但收效甚微。因此:(1)记笔记要服从听课,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疑点、记解题方法和思路。(3)记小结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记”是为了“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这一主要环节达到较好的境界。
2、要养成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有的学生作业字迹潦草、做题马虎、错误率高;有的学生作业不规范、格式不按要求;有的学生对作业不及时的订正,没有反思的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是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习惯。因此要求学生在数学作业方面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①养成规范作业的习惯:做到专心、细致、字迹清楚,做错能及时、认真订正。作业不拖拉,及时交作业但不单纯为赶作业。
②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能让学生学会自选作业、自编作业,在综合性和研究性作业中又能合理分工,团结协作。
③养成学生对作业反思的习惯:通过对作业的反思,能够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查漏补缺。
3、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初中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所以,预习时应要做到:首先粗读,先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抓住本节知识的概况。其次细读,对重要的公式、定理、法则要反复阅读理解,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
初中学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模仿、死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了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上应要做到:(1)能每天课后先阅读理解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2)其次,再独立地完成作业,并按要求书写规范、表述清楚。(3)最后,对本节课堂内容做知识小结,写出自己的体会或后记。
以上是我十几年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一线的做法和体会,特别是实行新课改以来,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教学环境不利影响下、对学生学习情绪的不利影响下,在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打好基础上,这些做法个人在实际实践中还是确实可行的,取得不菲成绩。本文也参考其他同志的观点作法,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陈永明.《基础教育改革案例》天津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生 学习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85-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初中生必须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我校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农村学生由于生存环境和享受的资源比城里孩子差, 并且许多孩子都属于留守孩子。使他们在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上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时都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了初中以后,由于数学知识复杂程度与难度加大,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学习十分吃力,本文就农村初中学生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对同仁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通过对我校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发现同学们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懒散,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以上就是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有位哲人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人的一生。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就这一议题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1.养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注重效率的习惯
(1)养成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天、周、月、学期计划).
(2)养成学习时专心听讲、讲求质量与效率的习惯。
2.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1)通过看注释等、读课文,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熟悉生词和词组。
(2)细读课文,初步掌握大意。
(3)了解新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4)理出内容和知识等方面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5)利用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养成仔细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
(1)观察老师在课堂讲课中一言一行以便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重点。
(2)在观察中认真思考,边观察边思考。
4.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检查、自我改错的习惯
(1)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
(2)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不懂的一定多方求证弄懂。
(3)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能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墨守陈规,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寻求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4)作业做完后还应仔细检查.对自己没有100%把握的题重点检查。
5.养成课后复习、单元总结的习惯
(1)课后复习,把握每课知识要点、重点。
(2)单元总结:每一单元学完后,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整理,列知识线索,将知识浓缩,比较记忆。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原则
(1)教师主引导、督促,学生主反复强化训练。由于农村学生特殊的环境导致了他们获得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信息较少,在学习过程中又得不到他(她)们家长的及时指导,对于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知之较少,因此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借鉴、分析、总结、归纳出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技巧,然后向学生介绍,传授给学生,再由学生进行反复强化训练,消化运用。
(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原则。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不懈,教师也要经常督促,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
(3)坚持共性与个体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学习方法、习惯有共通性的东西,但也因人而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还应结合个体差异区别对待。
2.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由教师将学习方法习惯的知识内容融合于每堂课的内容中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试范,课堂上引导。
(2)对于已经传授的方法习惯教师要在日常中随时指导、督促、检查。
(3)建立学生交流机制,定期让学生对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进行讨论、交流。举办学习习惯方法的交流会,用学生的真实感受现身说法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
1.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习基础(兴趣)的培养。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农村中学学生经常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难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基础就无从培养起。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
2.教师要强调学生建立典型题集,提高能力。改十道错题的价值不亚于做十道新题的价值,我们必须走出“一做就错,错了再做,做了又错”的怪圈。因此对于每一次作业和每一次测验的错题都要仔细剖析,认真总结,建立“错、典型题集”,想清楚当时为什么错、错在哪,指出自己的“病根”所在,从而实现由“不知”到“知之”的过程。
3.教师要教会学生问问题,敢问问题,从问题中发现不足,从不足中落实基础。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正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学生都做不到。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学习习惯
初中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数学教学细微末节之中,往往容易为我们所忽视。据科学家研究,一个动作重复 27 天便成为一种习惯,而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就可谓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关注。
1 学习习惯的内涵及其作用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学生会自动地学习。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对学业成绩有着明显的影响,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的组织性和系统性,有效地形成结构化的智力活动和知识结构,从而拥有高质量的学习。从学生心理发展过程来看,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生深刻的影响。在学习早期阶段,如果学习习惯在一定途径下得到顺利发展,并形成个体的一种需要,将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发挥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导致学生在社会结构中位置分化的重要条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现状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老师这样对学生说:“你非常聪明,就是太懒了。”“我讲过的题,你为什么还要做错?”等等。对于上述这些现象,在大多数老师的教学生涯中都或多或少出现过。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比较重要的,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学习有重要的影响;超过80%的学生认为课前、课后、课中都对学习的影响非常深远,值得重视,其中85.32%左右的学生认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85%左右的学生认为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和做好课前准备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有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而我们的学生又做得怎样呢?调查分析显示:认为自己没有课前预习习惯的学生占到了约55%,其中认为自己经常进行课前预习的只占24.77%,约60%的学生是偶尔在家进行课前预习;超过半数的学生预习功课的时间控制在10到30分钟之间,属于比较正常的时间范围,其他学生多数为10分钟内;对课后复习的态度存在较大问题,有55%的学生是做完家庭作业后就不再看书学习。
可见,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不少学生还存在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急需我们去引导和解决。
3 初中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策略
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
3.1注重培养课前认真准备和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课前认真准备的良好习惯。如教科书、笔、课堂作业本、作图工具、草稿本、笔记本等要有序的摆放在课桌上。具体做法是:首先在开学的第一节课给学生交代数学课上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然后在以后的每节上课预备铃响后不急于进入教室,而是站在教室门口环视一下,观察学生是否做好课前准备,待学生准备妥当后再进入教室。
课前预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在预习时,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3.2 培养学生上课听说看想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上课听说看想的良好习惯,具体就是教会学生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会听,是指课堂上,一是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拔、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二是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具体做法是:当我讲完一个知识或一个例题后,专门抽上课开小差的学生起来复述我所讲的内容或解题思路,如果不能复述,就抽一名上课专心的学生来复述,然后再让他复述一遍。另外也可就一些较为简单的例题进行口述解答,然后叫学生自己独立写出解答的详细过程。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具体做法是:当我讲完一个重点内容或重点例题或典型几何图形后,将板书在黑板上的内容擦掉,然后叫学生快速地在课堂作业本上写出来或画出来。
会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具体做法: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提问后要及时给予评价,对回答得较好的,敢于发言的要给予鼓励。
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具体做法:一是给学生说的机会,如比较简单的口算练习、一些重点的定义等问题让后进生说,难点的让中等生说,当他们不能说的时候,就让优生说,然后再让他们说;二是鼓励学生要说,哪怕是说得不对,都要就其某一优点给予表扬;三是要多叫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来说。
3.3 认真复习的习惯
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竞赛制度,每天每人都有记载,然后进行阶段性的奖励和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学生进行复习,又增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趣,而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效果比批评和职责效果好得多。
3.4 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面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
关键词:数学学习;良好习惯;培养途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之巨大,习惯一经养成,便成自然,难以改变。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故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还会使其受益终生。
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初中生正处在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从七年级学生抓起,在各种数学学习活动中关注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阅读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从七年级开始就应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树立起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思想。但大多数学生觉得数学课本没什么可读的,也不太会读,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的指导和循序渐进的培养。有效地阅读课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做起:
1.课前预习,初步感知
“学贵自悟”,有目的的预习读书是学好数学的良好开端。七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使预习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书,看不出问题和疑点,也没什么收获。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有效率的预习。比如,精心设计预习提纲,预习提纲应尽可能浅显易懂,使大多数学生细读之后就能理解,也可根据本节内容设置一些典型问题,围绕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大胆地质疑,从而达到预习的目的。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到先粗略地浏览数学课本的有关内容,对基本内容有个初步的感知,然后再对重要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认真地去听讲,在预习中不断养成边读、边想、边划、边算的习惯。
2.课堂精读,加深理解
有些人认为,数学课堂主要以知识的理解、应用为主,会做题就行了,不需要看书,特别是现在信息化的课堂,课件代替了一切,一节课下来,学生甚至不需要翻书,也没有机会看书。我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了课本这个根本,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精读,准确把握每节课的重点与关键,恰到好处地指导学生精读重点内容,在读书中悟出知识要点,做到读有所获。
3.课后复读,归纳总结
我平时要求学生课后结合课堂教学,重温教材的主要内容,在做作业之前看一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研究一下例题的解题过程和分析方法,然后再去做作业,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他们良好的复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听讲是学校学习的根本。由于一个班学生人数较多且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上应组织学生积极地、专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分神、不做小动作、不做一切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该练则练,该讨论则讨论,该动手实验,则动手实验,该回答则回答。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学会听课对初中生学习尤为重要,在听课的习惯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思、记的习惯。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应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2)听知识的引入及知识的发生及形成过程;(3)听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尤其是学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的思路和数学方法的渗透;(5)听课堂小结。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防止“填鸭式”“满堂灌”,掌握最佳的讲授时机,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应该紧跟随老师的思路而进行思维活动。如果在课堂上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课,而不思考老师讲授的内容,不理解这些内容,那么老师的声音就会变成催眠曲,使学生慢慢进入瞌睡状态。所以学生不积极思维,就发挥不了其主体作用。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和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本质和核心,会思考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记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地记笔记,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以记代替听和思,因此,学生在记笔记时要注意:(1)记笔记应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点,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三、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做作业的目的性,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良好的作业习惯应包括:
1.做作业前看书的习惯
做作业前重温一遍课文,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性质、法则等,然后认真观察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科书,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和解题的思维方法,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格式,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字迹要清晰。
2.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
有些学生急于完成作业,往往不认真读题、审题就匆匆作答,结果导致做错或者根本做不出来,回头再读题,才发现丢了关键性的条件,既浪费时间又徒劳无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这种示范:比如在提问时,先让学生大声地读一遍题目再回答,以示读题的重要性,在讲例题时,经常有意识地先问学生题目是什么题型,它有哪些条件,有哪些特点等,作为审题的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
3.独立作业的习惯
要经常对学生阐明做作业的意义,教育学生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若有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完成或遇到难题不会做时,宁可以后抽时间补做,切不可为了应付而去抄袭。
4.规范作业的习惯
规范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作业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仅要求按时完成,还应要求像例题那样规范书写。通过订正、指导,逐步养成规范作业的习惯。
5.解题后回顾与检查的习惯
解题后的回顾与检查,一是检验结果,主要是检查结果是否正确无误,推理是否有理有据,条理是否清晰,解答是否全面详尽。二是对解题的数学思想和基本方法进行反思,力求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培养学生准确说理的习惯
数学语言习惯的培养,直接影响到数学质量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要反复练习、强调,注意培养学生以下习惯:
1.准确表述数学概念的习惯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而准确表述数学概念,既是正确理解数学的体现,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数学概念,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防止并纠正概念表述中的一些常见错误:诸如混淆不同概念、减少内涵、偷换条件、以偏概全等。
2.正确使用数学符号的习惯
数学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数学符号就是数学的语言。正确使用数学符号,不仅可以正确表示数学概念,也可正确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初中起始教学中就应注重数学的符号应用,并有意培养学生把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的习惯。
3.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言必有据的习惯
培养学生语言准确的习惯,贵在坚持,难在不懈。教师既要严于律己,更要严于待生。课堂上要仔细听清学生答问,并从中发现不严密之处,及时说服并予以纠正,做到有错必纠,有洞必堵,还要有所预见,防患于未然。备课时、讲课中要尽量预见学生思维的“易混点”,有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辨析,避免应用时出错,或者故意设置思维障碍,引导学生“上当受骗”,吃堑长智,从反面告诫学生、提醒学生,往往比教师单纯的正面强调更有效、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五、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习惯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但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提出问题是创新的源泉。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释疑、解惑。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特别是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1)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2)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能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墨守成规,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培根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伴随、影响着每一个人,并在人生道路上显示出巨大的力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自主学习习惯的要求。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沈龙明,奚根荣.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01.
关键词:初中美术;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21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36
《初中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初中,使学生学好美术,培养其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美术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初中美术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美术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美术知识。下面就谈谈在教学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地学习美术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
一、目前初中生学习美术的现状分析
目前,初中生在美术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学习美术的习惯相当不好,具体表现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或者有的学生请同学代替自己完成美术作业。甚至有的学生干脆就没有作业,问他们的时候,有时候连人都找不见,即使找见人了也无法让他们认认真真地完成美术作业。经常性的交不全作业,是目前美术这门课所面临的困境。有些学生在小学时就从来没有规规矩矩地上过一节课的美术课,都是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教师从来也没有讲解过相关的美术知识,这样导致学生心里就没有美术是一门课的概念,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不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因此,在培养学生美术学习习惯方面,任务非常紧迫和艰巨。
二、培养学生美术作业善于临摹的习惯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临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临摹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美观念是否正确。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临摹不像的原因不是不会临摹和从审美的角度去分析原作品,只是不假思索地拿来就临摹,画到那里就到哪里。如在物体的空间方位的临摹上,有的学生是把临摹的方向看错,本来是光从左上方投下来,学生是从正西方向照射过来,他原作的画面肢解得面目全非。所以,在学生临摹原作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仔细看图,初步了解原图的基本构架。看图是了解原作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临摹能力的开始。其次,教师应让学生仔细推敲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准确理解原图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临摹,完成自己的作业。在临摹一些复杂的作品时,我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动笔,而是想一想是不是有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彻底明白原作意图的地方,这样既提高了临摹的速度,又提高了学生美术临摹的准确性。通过这样的美术作业训练,可以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临摹习惯。
三、培养学生美术课上会听的好习惯
对于美术课来说,让学生了解怎么去观察原作。原作的构图思路,着色的方法,中西方人物表现方式的不同,以及中国画中如何表现西洋画的透视变化规律,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之处等这些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不给学生讲清楚这些知识,学生是很难理解每一幅名画的神韵美的。这样,学生对画的理解就不能渗入到画中,而是浮于表面现象,就会使学生养成一知半解的习惯。所以,教师在美术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这是学习美术的关键一步。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很多学生对教师讲的理论知识不屑一顾,教师还没有讲解明白画画的原理,他们就挥毫在那里画起来了。如果要想让学生学好美术,上课认真听讲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对此,美术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来。
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美术作业的习惯
美术作业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美术作业习惯应该包括对美术作业的态度及独立完成等。学生解决美术作业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美术问题的分析与理解,还体现在对美术问题的反复实践研究等方面。在平时的美术作业中,教师应对一些画面凌乱的学生先进行提醒,让他们独立思考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自己提出解决的方法来。有的时候,教师还不能过于相信学生的纠错能力,而要通过美术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尤其是美术作业,不像其他课程,答案是可以复制的,美术作业谁的就是谁的,别人无法代替完成的。
总之,学习美术的能力和习惯只能在学习生活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使自己的教学改革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美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