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标准

时间:2023-06-27 16:05:48

导语:在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标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标准

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迷了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时医院影像学科管理模式变革的决定性意义和作用,大型综合性医院通过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性基础上充分发挥全院医学影像科室的整体优势。

医院的医学技术装备建设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整体经济技术实力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医学影像学科体系是现代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中,医学图像信息量占医疗信息总量的70%左右,医院影像科室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设备配置、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以及与临床的分工协作问题对全院影像技术功能的发挥、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科技实力的增强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结构决定功能,效益取决于管理。对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通过组建疗影像中心,从人才、设备、技术标准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加强医学影像科室建设,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1.成立影像中心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对影像科室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技术决定战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影像技术的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趋势和介人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发展成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及治疗为一体的,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影像、常规X线机、PEI,一CI’, CT, MRI, DSA,CR, DR以及PACS、电子内镜等多种技术组成的现代影像学科体系,成为与外科手术、内科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三大治疗手段。医学影像学科已经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影像学设备占医院固定资产三分之一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必将改变医院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促进影像学科的发展。

1.1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和临床实践的标准化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成为学科发展的立足之本。随着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技术和设备进步的新形势下,影像学科的发展需要理、工、医的紧密结合,影像科医技人员按系统分专业将进一步强化,并且逐步向纵深专科领域扩展,影像科人员的工作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向着人员专业化和临床实践标准化方向不断发展、完善、提高。这种专业化、标准化构成了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础,也是影像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随着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进程,影像学科的亚专业与各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临床与影像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彼此界限逐渐模糊,工作配合得更好,效率更高,使由于设立临床、影像科室和划分不同专业而引起彼此工作和知识脱节的问题得到解决。一方面影像学科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更加深人,另一方面临床学科医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了解更好,或一人具有两个学科的行医资格,可以身兼两职。同时,影像学科亚专业各科在理论与实践上出现了许多交汇点,在诊断与治疗上相互借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在一个新的、高层次上协作共进。

1.3数字化成像、存储、传输的实现,PADS系统的建立,使各种影像技术手段得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资源共享,使诊断综合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LS)是医学影像技术与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医学影像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它使得影像设备不再是孤立的一台设备,而是PACS网上的一个节点。科室间数据流的屏障被解除,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医院内数据流的无缝连接。

诊断的综合化是影像学料发展的一个方向,即在诊断台上比较多种诊断设备的图像,发挥各种设备的综合优势,进而可以用工作站将不同检查设备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大幅度提高诊断准确率。随着诊断综合化的实现,在影像学科内部管理模式上,必将改变目前以诊断设备为主的“分工”分组,转向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的专业化分组,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人员和装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一经济效益。 与技术进步相适应,在管理模式上影像科室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专科化发展阶段~专科协作发展阶段~系统专业化发展阶段。

当前,国内外医院PACS的规模有四种类型:

1.4成立医学影像中心是优化医院诊疗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根本保证。在传统的影像科室管理模式下,医学影像信息在医院各影像输出科室之间以及影像输出与输人科室之间传输、存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流程环节多、周期长、通道狭窄、手工作业化程度高,经常发生诊疗工作的延误和堵塞,影像信息的丢失和误差率也居高不下(有关资料表明:即使一个管理制度十分完善的医院,由于借出、会诊等,X光片丢失率也会在10%一20%之间)。通过对全院医学影像(输出)科室的服务与管理模式调整与改革,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后,就可以通过PACS网络改造和优化医院诊疗工作的作业流程,简化医学影像流通环节、提高效率,为临床一线提供快捷、优良的医学影像信息服务,可以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手术待诊时间、提高住院病人的三日确诊率,降低病人的诊疗费用,“把时间还给医生、护士,把医生、护士还给病人”成为现实,力争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争取最佳诊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标。以先进的技术包装陈旧的医院影像科室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

1.5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可以大幅度提升医院的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通过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实现“强强联合”,使医院影像学科体系更加完备、科学、合理,影像学科体系和影像技术装备体系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医院医学影像(输出)学科实力的增强也将带动全院学科建设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医、教、研能力。

2医院组建医学影像中心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掌握标准、注重实效

第2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规范化;临床诊断

临床医学影像技术诊断规范化是为了让医学影像临床诊断达到一个全新的标准,通过合理、有效的运用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水平做进一步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要求检查项目要根据现有设备和仪器条件合理的进行开展,在保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以最短时间达到相应的水平,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诊断率,杜绝漏诊、误诊现象的发生,对患者的需求予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但就目前我国广泛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各地区医疗设备不完善,导致在不同地域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在水平和设备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同一所医院也存在这多种型号设备搭配使用的情形。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且易懂、易理解的诊断依据,对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诊断建设加强就刻不容缓了。

1 岳普湖适时提高医学影像操作人员素质

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也在不断的淘陈出新,且更新的周期也明显缩短了,医学影像学作为高新影像学设备中的一员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设备的不断更新其运用知识范围涵盖的面积也就会随之增加。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其性能、工作原理会涉及到许多广博的计算机领域知识和工程学领域的知识。换个角度说,也就是要将开放的、多元化的医技理念融入传统的工作模式当中去。

新的医技理念的树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运用一切工作闲暇时间对自身英语的写、读、听、说、翻译能力进行稳步而快速提升。医学影像数字化设备的操作使用提示、部位选择、界面显示和投照方式加上后期的处理内容无一例外都是以英文显示为主,英语既作为一门基础也是医学影像规范化操作的工具,此外,随着我国的医学事业与国外的接轨,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也会愈发的频繁,技术与设备的更新周期也会越来越短。只有坚持不懈的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才能做好图像处理功能等相关方面的应用和开发,科学、高有效的发挥新设备的作用。

1.2 增加自身学习知识领域,对一些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IT网络的专业和通俗刊物进行筛选性的学习和阅读,了解一定的网络的运作模式,对医学影响技术中图像的摄取、删除、处理、传递、储存和打印等相关概念要做到彻底的掌握,并在与网络和编程工程师合作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2 医疗影像系统的组建

医疗影像科作为医院的医技科室,将患者和临床科室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可简单的理解为病人和影像室检查报告单的回复和临床科室申请单的请求。影响工作室从接收到申请到反馈检查结果报告单是要经历一个有序的过程。

建立和临床应用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有效进行,既可将患者的病历进行数据化储存,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诊断水平,从而减少医患纠纷,将公开、透明的理念渗透到就诊顺序中,使就诊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进一步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提高,对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医学影像网路的建立使医疗信息共享真正的实现,让病人在不同医院所拍摄的X线平片、螺旋CT及核磁共振图像和诊断报告通过远程转诊或会诊到其他的医院进行咨询、诊断或治疗时仍可作为有效参考,不用对病人重复进行检查,既可以对医疗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数字化的进程大大减少了患者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时间,将以往的二十四小时缩减到如今的二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但是逐渐增长的工作量也是现在各个医院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尽可能的缩减患者的医疗诊断等待时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能落实这一点,应尽量将现有设备的优势发挥出来,科学的将各个环节的耗时缩减到最小,利用信息的高效传递性,让每个环节运作流畅显得尤为重要。

3 规范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3.1 规范基本程序 医疗文件中相对重要的就是患者的影像诊断报告,是主治医师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的一项重要根据。高质量的诊断报告既能充分体现科室的诊断水平,也能对整个科室的水平和发展程度进行代表。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的操作人员要通过阅读病历,前面了解病情,进而实施观察,系统分析再结合临床进行对病情的鉴别、对照,综合得出报告作出结论。

3.2 规范基本格式 医学影像学中的诊断报告书的书写格式是一种固有模式,其内容必须能将符合质量要求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充分进行反映。当前国内业界的诊断报告书写形式种类繁多,长短与简单复杂程度也不统一。但是从质量的保证和控制的角度出发,医学影像的诊断报告书应有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即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部分;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的署名签字即一般资料部分;医学影像学诊断或印象部分;医学影像学表现或讨论部分和一般资料部分。

3.3 规范基本要求 为了能使报告的内容简单明了,要对书写进行基本的规范。将重要的内容或部分尽量靠前,并回答临床医师的各种要求;影像检查要进行征象的比较及必要的鉴别诊断;灶要进行必要的量化及形态影响特征现象描述;而后得出影像检查的结果,常规项目的一般项目不能缺失,有顺序的进行描述,分开主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医师描述部分与临床诊断的结论一致。另外,字迹要工整,无语法语病,专业术语规范。

4 总 结

加强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医学影像学的主流发展方向,其紧迫程度需要我们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达成目标。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设备需求,调高临床医学影像的准确性,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为广大患者造福。

参考文献

[1] 李晨,杨德民,苗壮,等.超声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12):1078-1080.

第3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教学;病例讨论

[中图分类号] R814.4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2-91-02

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应与临床专业课程相互贯通,但其课程设置在临床专业医学教学中处于过渡阶段,一般设置在第3学年的第1学期,此阶段学生已经修完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而刚开设内外科等临床课程,这一设置造成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的临床课程往往滞后于影像学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理论课对各种影像表现加以罗列,与临床专业相互独立,缺乏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穿插[1]。针对这种现象的存在,我校医学影像学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病例讨论的引入,结合各相关临床专业,以探讨适合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

1病例讨论的设置原则

1.1病例讨论疾病的筛选

疾病的选择主要侧重设置在呼吸、消化、骨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章节之中,同时应筛选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加以设置。所谓代表性疾病,一方面是多发病、常见病,如肺癌、肺结核、肝癌、肝硬化、脑血管病等;另一方面是结合地方以及区域性特点所涉及的疾病,如食管癌、布加综合征等[2]。

1.2病例库的建立

1.2.1病例的搜集由教研室助教和讲师于日常工作中搜集典型病例,完善各项检查结果、追踪病理学结果以及手术记录,并收集随访资料。充分利用我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所包含数字化设备和PACS设备的优势,调取同一病人的各项检查资料,在各工作站上对原始图像进行各种后处理,充分显示各病例的影像学特征,将所重建图像与收集的临床资料汇总存档[3]。病例搜集完成后,于每周固定时间由助教进行读片汇报,教学秘书详细记录,初步剔除资料不完整、无明确诊断结果的病例。

1.2.2病例的筛选讲师和副教授、教授对初选病例加以选择,其标准主要包括:(1)有代表性的、重要系统的典型病例,病例应具备明确的诊断,可选择病情复杂的常见病;排除罕见、少见病例,排除影像学不具特征性诊断的病例。(2)注重常见病的典型影像学征象、易混淆征象的显示。(3)加强比较影像学的应用,在病例教学中可以通过实例解释不同影像学检查的优势和缺陷。(4)依据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列出鉴别诊断疾病,并收集鉴别诊断疾病相关影像资料,进一步完善病例库。(5)注重病例的及时更新,特别是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更多新的扫描方法、重建方法的引入,应注重扩大更新学生的知识面。

1.2.3问题的设置借鉴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的教学方法,问题的设置侧重于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同时注重培养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4]。设置原则主要包括:(1)以问题为中心,扩大覆盖知识面,注重临床知识的引入。(2)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总结能力。(3)以培养临床诊断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面对不同患者能迅速、准确地对病情作出诊断、鉴别诊断的能力。(4)加强对影像学所谓的“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理解,即同一疾病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像及不同疾病相同的影像表现。(5)避免直接引入重要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吞咽不利2周”、“AFP值显著增高”等,应列出对鉴别有重要意义的阴性结果。(6)诱导式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横向对比和纵向联系相互结合。

2病例讨论在医学影像学理论课教学中的设置和应用

2.1病例讨论授课前的布置

各重要章节授课中期提前一周时间将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和基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加以公布,让学生认真准备并查阅相关资料。

2.2病例讨论的课堂教学

基本教学步骤为:(1)将病例影像学资料调出,首先由学生读片,包括病变的位置和分布、数目、形态、边缘、密度、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改变。(2)总结自己所见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征性征象,列出可能需要鉴别的疾病,由支持不同疾病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3)相互讨论,找出其他诊断存在的问题。(4)教师列出鉴别诊断疾病的典型影像学图像,由学生加以读片。(5)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只要有观点、有看法鼓励表达出来,提倡相互辩论、批评和争论。(6)总结归纳,对病例做出正确的诊断,总结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2.3病例举例

在进行肺癌授课前一周公布2例周围型肺癌和中央型肺癌病例的完整影像学资料,包括胸片、CT平扫和CT增强图像,交由学生提前准备,完成初步诊断。病例讨论课设置在讲授肺癌章节结束后,课时控制在20~30min。提问:(1)围绕基本征象展开,看到了什么部位的什么样病变?病变有什么样的特点(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和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影像学征象(结合病理学)?(2)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肺脓肿、肺结核和纵隔内肿瘤性病变;临床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和征象有助于上述疾病的诊断?(3)周围型肺癌和中央型肺癌的鉴别。(4)评价总结。

2.4期末考试中病例讨论题目的设置

学期末,理论课考试设置2道病例讨论题目,分值为6~9分,由学生任选其一加以作答。所选题目影像学资料即为本学期所进行的病例讨论的病例,问题加以变动,侧重于临床鉴别诊断和影像学鉴别诊断,其中临床分析占1/3分值,影像学分析占2/3分值。例如题目设置为分别列出胃溃疡与溃疡型胃癌2个病人的上消化道造影图片和CT图片,问题设置为:(1)良恶性溃疡影像学诊断的鉴别要点;(2)据此特点上述2个病人分别的诊断是什么?(3)请推测并列出他们分别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

3病例讨论在医学影像学临床实习阶段的应用

5年制临床本科实习生实习期一般在45~50 周左右,其重点多放在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上,而影像学科室一般仅有2周实习时间[5]。常规实习要求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熟悉影像学检查从检查病人-拟申请检查项目-书写申请单-阅读报告的各个流程;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缺点,能根据不同的疾病合理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除常规实习安排外,病例讨论是这一阶段重要的实习内容。与理论课阶段有所不同,此阶段重点是疑难病例的讨论,要求实习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参与病例的筛选、临床资料的收集、影像学读片、病理结果和治疗后的追踪等各个环节。2周时间内应能参与5~8个病例讨论,并要求能完成2个完整的病例讨论记录。

总之,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临床各门学科关系密切,通过在医学影像学课程中加强病例讨论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希云,袁志诚,梁长生,等. 对放射科实习带教实行目标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8):928-929.

[2] 刘秀云,陈小荣,孙树萍,等. 理论授课及病例讨论实施和质量控制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9):114,117.

[3] 吴学贵,刘雄飞,陈金雄. 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3):159-161.

[4] 李颖,陈琪玮. PBL法临床病例讨论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23):83-84.

第4篇

关键词:临床生化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经验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405-02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生化自动分析仪应用的日渐广泛,推动了医院检验科工作的发展。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日渐重视实验室内质量管理。医院检验科是医院关键组成部分,关乎到患者治疗安全性,检验科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1]。为了保证检验科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必须要加强临床生化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措施,提高检验科检验技术水平,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检验科实施生化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共抽取800份血液样本。医院检验科检测仪器包括:美国GE公司生产的AT-plus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配套加样系统、标本离心机、加样枪等。统一检验试剂。

1.2 临床生化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措施

1.2.1 加强检验过程质量控制。在临床生化检验期间,需要严格按照《医院技术操作规范》[2],实施有效的标本接收、离心、加样,加强平板试验、进板时间、结果发放及标本处理,建立规范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创建规范化的操作规程。

1.2.2 加强检验室内质控措施。检验科在检验期间,应严格按照操作标准,合理使用检验试剂,对部分检测项目进行初检和复检。每次检测时,都需要使用室内质控血清,最好是在试剂盒临界值的2-3倍,以此提高试剂盒检出灵敏度,增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每月定时抽取生化检验登记表,并对合格及不合格标本进行检查和复查,传染标志物检测的准确性需要通过国家卫生部、上级临检中心进行检测,合理准确评价室间质量,合理监测每次检验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在检验时使用x2,当P

2 结果

对比检验科实施前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分析

实施后抽取的800份检验样本,检测结果准确790份,占98.8%;抽取实施前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检验样本780份,检测结果准确701份,占89.9%;实施前后监测结果准确率对比,差异明显(x2=5.43,P

3 讨论

为了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准确有效的治疗,必须要保证检验科在实施血液生化检测时,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包括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检验结果的精密度需要采取合理室内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管理,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度,需要保证检验方法、试剂的准确性。在本次研究中,实施后检验样本检测结果准确率为98.8%,实施前检验样本检测结果准确率89.9%;实施前后监测结果准确率对比(P

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生化检验技术质量,必须要不断改进检验技术质量管理。

加强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检验技术水平。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加强检验人员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工作,结合临床实践,增起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使检验人员具备熟练生化检验理论知识,增强检验人员的检验技术。

增强检验人员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方法的掌握力度,确保检验人员可熟悉生化标本检测的全程质量控制。

加强仪器质量的管理措施。检验科拥有多台的不同类型的自动或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但仪器的检测原理、操作规程、操作人员、运行环境都不相同,为了保证病情观察的可靠性,必须要保证仪器工作状态符合标准。相关人员要加强对仪器每天的工作时间、工作状态进行记录观察,并要做好仪器维修和保养记录,定期校准[3],以此保证生化检验项目的准确性。

在仪器生化检验中,检验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否则无法完全反应。通常样本反应时间长短与外界环境温度的高低具有相关性,检验科室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实施标准操作规程时,做好标本文件的交接、加样、检测,建立规范的血液技术操作规程。总而言之,加强医院检验科临床生化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可明显提高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同时在技术质量管理中要不断改进,以此保证检测结果的精确。

参考文献

[1] 潘国刚,滕元姬,黎作茶,等.适应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 做好临床生化检验实习教学工作[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01):86-88.

第5篇

第一条为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本规定所称放射诊疗工作,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进行临床医学诊断、治疗和健康检查的活动。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放射诊疗工作按照诊疗风险和技术难易程度分为四类管理:

(一)放射治疗;

(二)核医学;

(三)介入放射学;

(四)X射线影像诊断。

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与其开展的放射诊疗工作相适应的条件,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以下简称放射诊疗许可)。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放射防护、安全与放射诊疗质量符合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执业条件

第六条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经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诊疗科目;

(二)具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放射诊疗场所和配套设施;

(三)具有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专(兼)职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

(四)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者可行的处理方案;

(五)具有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第七条医疗机构开展不同类别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分别具有下列人员:

(一)开展放射治疗工作的,应当具有:

1、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放射肿瘤医师;

2、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

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学物理人员;

4、放射治疗技师和维修人员。

(二)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应当具有:

1、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核医学医师;

2、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

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技术人员或核医学技师。

(三)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应当具有:

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放射影像医师;

2、放射影像技师;

3、相关内、外科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的,应当具有专业的放射影像医师。

第八条医疗机构开展不同类别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分别具有下列设备:

(一)开展放射治疗工作的,至少有一台远距离放射治疗装置,并具有模拟定位设备和相应的治疗计划系统等设备;

(二)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具有核医学设备及其他相关设备;

(三)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具有带影像增强器的医用诊断X射线机、数字减影装置等设备;

(四)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的,有医用诊断X射线机或CT机等设备。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下列要求配备并使用安全防护装置、辐射检测仪器和个人防护用品:

(一)放射治疗场所应当按照相应标准设置多重安全联锁系统、剂量监测系统、影像监控、对讲装置和固定式剂量监测报警装置;配备放疗剂量仪、剂量扫描装置和个人剂量报警仪;

(二)开展核医学工作的,设有专门的放射性同位素分装、注射、储存场所,放射性废物屏蔽设备和存放场所;配备活度计、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仪;

(三)介入放射学与其他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场所应当配备工作人员防护用品和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下列设备和场所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

(一)装有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废物的设备、容器,设有电离辐射标志;

(二)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废物储存场所,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及必要的文字说明;

(三)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入口处,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四)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应当按照有关标准的要求分为控制区、监督区,在控制区进出口及其他适当位置,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

第三章放射诊疗的设置与批准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设置放射诊疗项目,应当按照其开展的放射诊疗工作的类别,分别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竣工验收和设置放射诊疗项目申请:

(一)开展放射治疗、核医学工作的,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

(二)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向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

(三)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的,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

同时开展不同类别放射诊疗工作的,向具有高类别审批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

第十二条新建、扩建、改建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医疗机构应当在建设项目施工前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申请进行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质子治疗、重离子治疗、带回旋加速器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诊断等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卫生部指定的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出具的预评价报告技术审查意见。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预评价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审核决定。经审核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和要求的,方可施工。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在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资料,申请进行卫生验收:

(一)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申请;

(二)建设项目卫生审查资料;

(三)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报告;

(四)放射诊疗建设项目验收报告。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质子治疗、重离子治疗、带回旋加速器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诊断等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应当提交卫生部指定的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出具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技术审查意见和设备性能检测报告。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在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前,应当提交下列资料,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放射诊疗许可申请:

(一)放射诊疗许可申请表;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复印件);

(三)放射诊疗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

(四)放射诊疗设备清单;

(五)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证明文件。

第十五条卫生行政部门对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应当即时受理;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在五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资料或者不予受理的理由。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对合格的予以批准,发给《放射诊疗许可证》;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放射诊疗许可证》的格式由卫生部统一规定(见附件)。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后,到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执业登记部门办理相应诊疗科目登记手续。执业登记部门应根据许可情况,将医学影像科核准到二级诊疗科目。

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或未进行诊疗科目登记的,不得开展放射诊疗工作。

第十七条《放射诊疗许可证》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同时校验,申请校验时应当提交本周期有关放射诊疗设备性能与辐射工作场所的检测报告、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健康监护资料和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医疗机构变更放射诊疗项目的,应当向放射诊疗许可批准机关提出许可变更申请,并提交变更许可项目名称、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等资料;同时向卫生行政执业登记部门提出诊疗科目变更申请,提交变更登记项目及变更理由等资料。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做出审查决定。未经批准不得变更。

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原批准部门注销放射诊疗许可,并登记存档,予以公告:

(一)医疗机构申请注销的;

(二)逾期不申请校验或者擅自变更放射诊疗科目的;

(三)校验或者办理变更时不符合相关要求,且逾期不改进或者改进后仍不符合要求的;

(四)歇业或者停止诊疗科目连续一年以上的;

(五)被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

第四章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兼)职的管理人员,负责放射诊疗工作的质量保证和安全防护。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制定并落实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二)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监测和检查;

(三)组织本机构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接受专业技术、放射防护知识及有关规定的培训和健康检查;

(四)制定放射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五)记录本机构发生的放射事件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的放射诊疗设备和检测仪表,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的设备,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其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启用;

(二)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测、校正和维护保养,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状态检测;

(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检验或者校准用于放射防护和质量控制的检测仪表;

(四)放射诊疗设备及其相关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全、防护性能,应当符合有关标准与要求。

不合格或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放射诊疗设备不得购置、使用、转让和出租。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和防护设施进行放射防护检测,保证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者标准。

放射性同位素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同库储存;储存场所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泄漏等措施,并安装必要的报警装置。

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应当有专人负责,有完善的存入、领取、归还登记和检查的制度,做到交接严格,检查及时,账目清楚,账物相符,记录资料完整。

第二十二条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戴个人剂量计。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定期进行专业及防护知识培训,并分别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与本单位从事的放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方案,遵守质量保证监测规范。

第二十五条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有明确的医疗目的,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应当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

实施检查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格执行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二)不得将核素显像检查和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

(三)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核素显像检查或X射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

(四)应当尽量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

(五)实施放射性药物给药和X射线照射操作时,应当禁止非受检者进入操作现场;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员陪检时,应当对陪检者采取防护措施。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使用放射影像技术进行健康普查的,应当经过充分论证,制定周密的普查方案,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使用便携式X射线机进行群体透视检查,应当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进行放射影像健康普查,应当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放射影像健康普查,应当报卫生部批准。

第二十八条开展放射治疗的医疗机构,在对患者实施放射治疗前,应当进行影像学、病理学及其他相关检查,严格掌握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对确需进行放射治疗的,应当制定科学的治疗计划,并按照下列要求实施:

(一)对体外远距离放射治疗,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在进入治疗室前,应首先检查操作控制台的源位显示,确认放射线束或放射源处于关闭位时,方可进入;

(二)对近距离放射治疗,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使用专用工具拿取放射源,不得徒手操作;对接受敷贴治疗的患者采取安全护理,防止放射源被患者带走或丢失;

(三)在实施永久性籽粒插植治疗时,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随时清点所使用的放射性籽粒,防止在操作过程中遗失;放射性籽粒植入后,必须进行医学影像学检查,确认植入部位和放射性籽粒的数量;

(四)治疗过程中,治疗现场至少应有2名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并密切注视治疗装置的显示及病人情况,及时解决治疗中出现的问题;严禁其他无关人员进入治疗场所;

(五)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放射治疗操作规范、规程实施照射;不得擅自修改治疗计划;

(六)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验证治疗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离计划现象时,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本科室负责人或者本机构负责医疗质量控制的部门报告。

第二十九条开展核医学诊疗的医疗机构,应当遵守相应的操作规范、规程,防止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人体、设备、工作场所和环境;按照有关标准的规定对接受体内放射性药物诊治的患者进行控制,避免其他患者和公众受到超过允许水平的照射。

第三十条核医学诊疗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废液及患者的放射性排出物应当单独收集,与其他废物、废液分开存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和处置放射事件的应急预案;发生放射事件后应当立即采取有效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防止事件的扩大和蔓延。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发生下列放射事件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如实记录,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

(一)诊断放射性药物实际用量偏离处方剂量50%以上的;

(二)放射治疗实际照射剂量偏离处方剂量25%以上的;

(三)人员误照或误用放射性药物的;

(四)放射性同位素丢失、被盗和污染的;

(五)设备故障或人为失误引起的其他放射事件。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本机构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定期检查放射诊疗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等制度的落实情况,保证放射诊疗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开展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一)执行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等情况;

(二)放射诊疗规章制度和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制度的落实情况;

(三)健康监护制度和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四)放射事件调查处理和报告情况。

第三十五条卫生行政部门的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被检查的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阻碍、隐瞒。

第三十六条卫生行政部门的执法人员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授权实施检查、检测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检查时,应当保守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三十七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对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制度。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一)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

(二)未办理诊疗科目登记或者未按照规定进行校验的;

(三)未经批准擅自变更放射诊疗项目或者超出批准范围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

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使用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条医疗机构违反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竣工验收有关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购置、使用不合格或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放射诊疗设备的;

(二)未按照规定使用安全防护装置和个人防护用品的;

(三)未按照规定对放射诊疗设备、工作场所及防护设施进行检测和检查的;

(四)未按照规定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和健康档案的;

(五)发生放射事件并造成人员健康严重损害的;

(六)发生放射事件未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或者未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的;

第6篇

【摘要】为了评价医用X射线摄影影像质量,用透明环氧树脂板设计及制作了一种对比度细节体模,同时提出了对比度细节体模影像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及体模的应用。

【关键词】测试体模;对比度;对比度-细节;影像质量指数

The study of Testing phantom for X-ray image quality

【Abstract 】 In order to evaluate medical X-ray photography image quality, design and manufacture a quality testing phantom Use clear epoxy resin for the materials . Also proposes the phantom image quality index calculation metho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hantom.

【Key Words】Testing phantom;Contrast;Contrast Detail;Image Quality Figure

1 引言

X射线摄影设备的应用,除了安全,医生最关心的就是图像质量。图像质量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对比度和分辨力.近年,一种符合美国医学物理师协会(AAPM)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要求的对比度细节影像质量体模,被推荐用于对X射线摄影系统的影像质的这两个指标进行精确的量化和评价。

它是由荷兰Nijmegen大学医院医学物理科首先设计的[1-2]。一些知名的公司已在生产。我国王鹏程、赵嵩、宋少娟、刘澜涛等[3-7]人在不同X射线摄影系统的影像质量比较研、曝光技术参数的优化等方面成功的使用了这类体模。卫生部、江苏省等[8-9]也在CR/DR系统检定规程中加进了使用对 比度细节体模检定影像质量的要求。对影像质量的定量要求已经引起了职能部门和医生的高度重视,使用对比度细节体模对影像质量对比度和分辨力的检测是很大的意义。

该研究报告的体模设计和制作参考了AAPM和IEC的要求。该文章对设计原理、体模材料、体模大小、指标要求及体模应用进行了叙述。

2 测试体模的设计

体模材料采用透明环氧树脂板。诊断用X射线平均能量一般在40kev到100kev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人软组织的X射线减弱系数在0.2340~0.1660,而透明环氧树脂在0.2595~0.1687,二者是很接近的,即对X射线的吸收减弱特性较为等效。前者密度为1.05,后者为1.15,二者也很接近。透明环氧树脂材料易购易得,为稳定固体,结实均匀,而且便于加工。所以,在放射医学的研究中,很多情况采用了透明环氧树脂代替人软组织或体模材料。

影像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是对比度和空间分辨力,二者都由影像上的光密度差异来表示的。光密度差异是由透过患者的曝光剂量的差异产生的,透过的曝光剂量的差异又是由体层厚度的差异引起的。透过的曝光剂量的差异是随体层厚度的增加呈指数形式变化。所以,影像上的光密度差异也随体层厚度呈指数形式变化。

根据上面原理,体模参照物的厚度及大小,就该体模而言,就是透明环氧树脂板上的孔的深度及大小,深度就是对比度,孔径大小就是细节,对比度细节也当按指数形式变化。

在一块厚度均匀的透明环氧树脂板上,用同一钻头,钻上深度不同的孔,得到不同厚度的孔底,就得到不同的对比度参照物;又对同一厚度,钻成不同直径的孔,就得到不同大小空间的参照物。为了在一块与x线照射野大小相适应的、使用又方便的透明环氧树脂板上得到对比度和细节数值范围较宽

注:图中纵坐标R/φ:R是行(Row),φ是直径,横坐标、C:是深度;C是列(Column)。

图1 透明环氧树脂体模对比度--细节孔的分布的不同的孔,通常也采用对比度细节孔的深度和大小以指数函数形式分布的办法来设计。为了行文方便,以后就把深度叫成对比度,而把孔的大小叫成细节,二者合起来就叫对比度细节。它们的指数函数形式为

Y=AeB.X…………………(1)

式中:Y―孔深度(对比度)值或孔直径(细节)值,mm;

A―曲线系数;

B―指数系数;

X―横或列的编号。

该体摸采用262mm×262mm×厚10 mm的方形透明环氧树脂板。在上面设计了15列×15行225个方格。每个方格都钻了孔。在上面三行的方格中,只在中心钻一个孔。

其他12行中除中心钻孔外,还在四角随机钻了一个与中心相同的孔。一共有225种深度和直径的孔(图1)。这些孔就代表了有225个对比度细节。

列和横的编号都是等距离的,图中大小不同的黑圆点就代表所钻的孔,但是,孔的深度或孔的直径随编号呈指数函数分布如(图2)。

对于孔的深度、大小、分布及加工可行性做如下考虑:

该体模把孔深度最大设计成8mm,其孔底厚2mm,同10mm相比有8mm的差异,在适当的孔径下,这是很容易分辨出来的;把孔直径最大也设计成8mm,在适当厚度下,也是很容易分辨出来的。为了在接近临界分辨处,精确地找到分辨识别的位置,在该处前后的孔深度值或孔径值,设计分布细密一点;容易分辨的范围,孔分布稀疏一点,这样,体模就可以做成便于使用的大小。将孔深度和孔直径最小设计成0.3mm。于是曲线系数A=0.2464;指数系数B=0.2323。上式(1)就成为

Y=0.2464e0.2323.X…………(2)

根据上面的考虑和公式来计划圆孔的深度和直径:孔深度(mm)的范围和分布设计为0.3、0.4、0.5、0.6、1.0、1.3、1.6、2.0、2.5、3.2、4.0、5.0、6.3和8.0。孔径(mm)也设计为0.3、0.4、0.5、0.6、1.0、1.3、1.6、2.0、2.5、3.2、4.0、5.0、6.3和8.0。孔径的取值还考虑到是市场上应是可以买得到的标准刀具。

0.3 mm ~8.0 mm范围,其造成的光密度差异包含了诊断需要的范围。

在图1中,同一行,孔径相同,深度不同;同一列深度相同,孔径不同。12行以下的方格四角随机打孔,且要求只辨认这些孔而不认中心孔,这样做,目的是为了避免凭印象认孔。

3影像质量的量化表示

影像质量对比度及空间分辨力的量化表示有三种方法:影像质量指数和影像质量指数倒数百分率。

3.1 影像质量指数(IQF)的定义:在放射学中,是成像链反映被成像体的物理特征的量化表示。具体到该体模而言,是最终的图像显示每列中最小细节(直径)的孔的深度与直径乘积的和,即

式中:i ―从1到15;

Ci ―第i行看到的该阈值孔的深度 (mm);

Di th ――第i行看到的阈值孔的直径(mm),下脚标th是英语阈值(threshold)的缩写。

就是说体模板上有15列,就有15个阈值孔,每一个孔有一个Ci Di th乘积,15个乘积相加即为IQF。也称为阈值对比度

用(3)式的计算值来叙述IQF与影像质量的关系时是:IQF值越小,影像质量越高。二者关系趋向相反。

3.2影像质量指数倒数百分率

也有用它的倒数乘以100%的方法表示的,表示式为

IQFinv=(1/IQF)×100% ………… (4)

这时的叙述是:IQFinv值越高,影像质量也越高。二者关系趋向一致。

4体模的应用

4.1 比较不同屏-片组合系统的图像质量:不同屏片组合,图像质量往往有很大差别,通过体模实验可以选择曝光剂量最低而影像质量最好的组合

4.2 确定最佳的曝光技术参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X射线检查的频度也不断增加。这就要求X射线摄影技术要以最低的曝光剂量,得到最高质量的影像图片,减少公众由于X射线检查的频度增加带来的剂量增加。

目前日益先进的数字摄影(CR)、数字成像(DR)及数字减影(DSA)等X射线摄影技术,在精心策划下,可以达到这个要求。

这种策划,可以用对比度细节体模加以实现。实验可以看到【6】,当图像清晰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曝光剂量,图像清晰度也不会再增加;反之,在保证等图像清晰度情况下,可以尽量减低曝光剂量。CR/DR摄影成像系统具有较大的宽容度,优化曝光技术参数,体模是可利用的工具。

4.3监测X射线系统是否老化:通过体模影像质量的检查,可以监测X射线系统(例如X射线管)是否老化。如果已开始老化,要达到同样水平的影像质量,就必须提高曝光剂量。体模可以代替人体做X射线系统超期服役实验及最终决定是否更换设备。

4.4比较不同体厚目标的图像质量:为了模拟不同的患者体厚,通常添加不同厚度的透明环氧树脂板来实现。推荐把体模夹在中间,上下使用相同的数量的透明环氧树脂板。可以比较不同体厚图像质量的差异;对同一体厚图像质量,可以选择一致的优化摄影参数。

4.5检验不同厚度的过滤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不同厚度的过滤对图像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过滤太厚,透过剂量小,对比度细节不容易显示;过滤太薄,散射影响大,图像清晰度变差。用体模实验可以优化过滤厚度与影像质量的关系。

4.6 检验不同观察者对图像质量的感知能力:在合格的观片灯、合格的观片环境下,不同观察者因视力、精神状态等原因不同,对图像显示的感知能力也不同。对CR/DR、DSA系统而言,即使把把窗宽窗位调到最佳,不同观察者的感知能力也有差异。用体模实验,可以用量化办法检验这种感知能力的差异程度。

4.7为量化影像质量系数提供客观客观标准:影像设备检定部门用体模影像可以量化的特点,制定对影像设备的对比度指标的量化要求。

4.8 通过体模影像质量的检查,可以监测X射线系统质量控制:医院质监中心用体模影像可以量化的特点,对X射线摄影系统进行质量控制。

5 结论

该体摸的设计原理清楚,指标设计合理,数学表达方式明确,对比度及分辨率范围包含了X射线影像诊断要求的范围。应用范围广,它不但适合于CR/DR、DSA影像质量的评价,也适用于传统的胶片影像及乳腺摄影影像的评估。为X射线摄影影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方法。

参考资料

[1] Fischbach F,Ricke J,Freund T,et al ,Flat panel digital radiography compared to storagephosphorcomputed.radiography:assessment of dose versus image.quality in phantomstudies[J].Invest.Radiol.,2002,37:609-614

[2] SiegfriedP,UlrichN,SalvatoreM,et.al,Comparison of Low-Contrast Detail Perception on Storage Phosphor Radiographys Digital Flat Panel[J]Detector Images. IEEE Tans Med Imaging, 2001,20:239-242

[3] 王鹏程,张富利,李士俊:两种数字化X射线摄影技术影像质量与成像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1):91-95

[4] 赵嵩,张军毅,章伟敏,等: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中低剂量应用的探讨[J],中华放射学与防护杂志,2006,26(4):396-398

[5] 宋少娟,亓恒涛,刘传亚:CR质量控制程序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2):1328-31

[6] 王鹏程,张富利,李士俊:两种平板探测器X射线摄影系统的成像剂量与成像质量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6(4):401-404

[7] 刘春华,刘国宝,华余强;CR系统影像质量的控制和评估[J],医疗卫生装备,2008,4:113-115

[8] GBZ 187-2007《计算机X射线摄影(CR)质量控制监测规范》

[9] JJG(苏)69-2007《医用数字摄影(CR、DR)系统X射线辐射源检定规程

作者单位 810000 青海红十字医院(青海 西宁 )1

610051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2

第7篇

【关键词】大数据;医疗健康;医疗信息化

1 国际大数据产业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发展现状

近年来,英、美、加拿大等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开展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引入大数据信息化技术使得医疗健康信息化系统能够辅助公民医疗质量和安全,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疗风险。

1.1 美国: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共享,重点发展精准医疗

美国在推动大数据研发和应用上最为迅速和积极。在健康医疗大数据方面,2014年6月,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正式上线,开放了2004至2013年间的300万份药物不良反应和医疗过失记录(经脱敏处理数据),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数据价值进行挖掘与分析。2015年1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宣布划拨2.15亿美元作为精准医疗计划经费,加快基因组研究。同时美国还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以保护隐私和跨系统数据交换安全。

1.2 英国:积极发展个性化医疗,注重隐私保护

2013年6月,英国医疗保健当局宣布将建立世界最大的癌症患者数据库,收集来自英国各地医疗机构的病例和1100万份历史档案记录,保存和整理英国每年35万新确诊的肿瘤病例的全部数据。同年,英国启动了医疗健康大数据旗舰平台care.data,集中了全英国的家庭医生和医院记录的病历以及社会服务信息。由于该平台运作中发生数据被披露,2016年7月6日,为保护患者隐私,care.data计划被终止。

1.3 加拿大:建设互联互通平台,探索卫生经济和疗效研究

近年来,加拿大借助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健康档案、药品信息、实验室信息、影像系统、公共卫生信息和远程医疗系统,建立统一识别系统以及基础架构和标准的研究。同时,利用大数据开展基于卫生经济学和疗效研究的定价计划,开展了基于卫生经济学和疗效的药品定价试点项目,利用数据分析衡量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服务,并依据服务水平进行定价。

综上所述,国外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着力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数据,提供社会高质量数据资源;二是在前沿及共性基础技术上增加研发投入;三是积极推动政府和公共部门应用大数据技术。

2 我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现状

2.1 前期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为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区域范围内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的各类数据,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库。数据主要包括临床信息――处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手术报告、病案首页、出院小结;公共卫生信息――疾病报告、疾病管理、生命统计、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等。通过十年多探索,在医疗健康大数据已经初步具备了基础和规模,并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

一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建设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46312”工程,“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一期数据总体架构。

二是,国家卫生标准制定和互联互通:围绕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已研发形成了89个数据集、277项医疗卫生信息标准、3300个数据元。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实现了医疗卫生数据与公安、教育、民政、人社等部门的信息协同,共计覆盖13.6亿人口,包含13项信息的国家人口基础库。

三是,卫生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目前,全国有71%的省启动了省级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46%的地市启动了市级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29%的区县启动了区县级平台建设。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十省互联互通项目,目前已经接入了上海、北京、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重庆、内蒙古、辽宁十个省级平台。在医院层面,目前我国约50%的委属医院,42%的省属医院和38%的市属医院已启动医院信息平台建设。

2.2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5年起,国务院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有关部门陆续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提出加快医疗大数据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变,提升我国医疗服务水平,从而为医疗大数据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相关政策如表1。

3 上海医疗大数据发展基础与现状

3.1 发展基础与优势

一是,构建了良好的医疗信息化和大数据基础。上海率先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的三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工程――上海医联工程。医联工程接入了全部市级以上38家三级甲等医院,数据涵盖医疗中的医疗业务、临床业务、医学影像、医疗运营、医疗管理等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联合申康中心建设了覆盖全市16个区、所有600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上海健康信息网。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已累计为7175万名患者建立了诊疗档案,医嘱17.4亿条,各类检验检查报告2.3亿份;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医学影像中心数据库,实现了医学影像数据的调阅共享,截至2015年底,累计采集影像资料9.8亿幅,数据量413T,月均跨院调阅影像数据约2万次。

二是,集聚了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包括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药物所、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W院、第二军医大学等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及相关医院。建成和在建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上海蛋白质科学设施、国家肝癌中心、国家转换医学中心等国家级科学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复旦大学建成“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涉及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等多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并在国内率先成立大数据学院。

三是,拥有国际化创新产业集群。上海市已形成生物医药和软件大数据等产业集群,集聚了万达信息、金士达卫宁等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先企业以及上海医药、上海联影、上海微创等一批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成立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作为大数据“交易机构+创新基地+产业基金+发展联盟+研究中心”五位一体的重要功能性平台;汇聚IBM、Intel、微软、罗氏等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超过200家。

四是,具备创新改革多重叠加优势。上海正在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正探索科技金融、国际人才试验区、海外人才往来、国际合作研究等方面创新改革的先行先试,具备独特的创新改革优势。

3.2 存在的不足与瓶颈

上海市医疗健康行业中累积了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医疗健康数据。但是,由于存在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和标准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具体如下:

(1)缺少标准化规范,数据质量不高:各医疗服务机构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通用的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业务标准,难以形成标准化的公共服务体系。采集的数据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数据记录存在偏差和残缺等原因,总体数据质量不高。

(2)资源管理分散,大数据利用水平低:从医联工程建成至今,上海市积累了近PB级的包括诊疗记录、处方、医嘱、出院小结、检验检查报告、医学影像信息等在内的海量医疗数据,但由于存在数据结构化程度较低,电子病历标准不一致、大量医疗数据存储分散等问题,兼容性、可扩展性较差,给信息共享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缺乏获取知识级情报的技术手段、缺乏对医疗大数据资源的深入价值挖掘,还未形成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模式与知识应用服务,实现医疗大数据的深度应用。

(3)医疗隐私保护难度增加: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的开展,隐私保护的难度逐步增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

(4)缺少医疗大数据专业人才:随着医疗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激增,权威专家估算,我国未来五年相关专业人才缺口将高达130万左右,尤其是横跨生物医学和信息科学,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业务实践经验的大数据人才非常紧缺。

(5)缺乏协同合作机制:医疗大数据关键产业环节之间还没有建立有序的协同合作机制,为技术研发、工程孵化、成果转化、行业应用、标准评估等关键环节提供合作渠道。

4 发展医疗大数据技术突破方向和重点

根据上海市医疗信息化和大数据产业基础,结合国际大数据在健康医疗应用的发展趋势,未来几年,上海市相关机构和部门应主要针对以下核心技术进行研究和突破。

4.1 医疗大数据互联互通技术

主要包括:互联互通技术开放架构和配套技术、异质多源数据的整合技术等。通过适合多层级、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共享协同的互联互通技术开放架构和配套技术,能够适应多种医疗信息系统接口,提高互联互通实施效率;研发支撑组学数据、医疗数据和健康数据等异质多源数据的整合技术,适应数据类型复杂、存储模式多样、语义标注体系各异、规模巨大等特点。

4.2 医疗大数据整合管理技术

主要包括:多源医疗大数据的语义关联技术、医疗数据质量修复技术及基于数据管控的医疗大数据共享利用技术等。建立基于统一患者身份的索引、疾病代码及药品代码规范等,在语义层实现多来源医疗数据与其他行业数据的融合,支持智能学习和语义理解;通过实现数据智能填充和补正,解决系统数据源头质量低、数据缺失、填写不规范的问题;在原始数据拥有方可管、可控、可溯源的前提下,允许第三方基于数据沙箱开展分析利用,促进医疗大数据利用水平。

4.3 医疗大数据分析检索技术

主要包括:医疗知识图谱智能构建技术、医疗影像分析技术等。基于临床数据、健康档案、人群队列、专病数据库等,在语义规范化和语义关联网络的基础上,构建出跨知识库融合的知识图谱;通过图像分割、图像配准、图像可视化、多时序图像分析、统计学分析和生理学模型分析等,有效支撑临床辅助诊断、疗效评估等。

4.4 医疗大数据集成应用技术

主要包括: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技术、临床精细诊疗决策支持技术、疾病经济负担分析评价技术、公共卫生决策支持技术、个性化智能健康服务推荐技术等。通过集成应用上述技术,实现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开发医疗质量监管、临床辅助诊疗、卫生经济分析、公共卫生决策服务、健康管理、医保医药等软件产品,并进行示范应用。

4.5 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及安全风控技术

主要包括:隐私保护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平衡隐私保护和数据挖掘需求的医疗大数据脱敏技术,基于访问行为安全审计的、风险自适应的医疗大数据访问控制技术等。通过上述技术的应用,实现针对不同数据共享方的数据按需脱敏,加强医疗大数据安全风险防控,构建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医疗大数据隐私纵深保护体系。

5 相关政策建议

在开展技术研究突破的同时,为推进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和产业发展,建议从研发支撑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人才和能力建设等方面重点突破,创新建设体系与应用模式,全面引领和支撑我国医疗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5.1 建设创新技术研发平台

通过建立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创新研发平台,组织开展医疗大数据互联互通、医疗大数据整合管理、医疗大数据分析检索、医疗大数据标准、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医疗大数据行业应用等研究,进行P键技术的研发、产品化和工程化,快速提高我国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水平。以居民健康档案、临床诊疗数据、生物组学数据、医保医药等数据为基础,着力探索医疗数据资源的统一标准,形成从区县、地市级、省级到国家级别的数据资源全面整合共享和规范化,推动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共享。

5.2 培育医疗大数据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行业领先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强强联合,发挥技术研发的导向作用,建设开放式、包容式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为国内外优势力量提供参与协同创新的沃土。面向限制医疗大数据行业应用存在的重大技术瓶颈,以国家的医疗卫生行业需求为导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和企业提出的攻关研究项目,开展医疗大数据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战略性、前瞻性研发,发展一批具有创新技术路线的医疗大数据的技术模式。

5.3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联合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科研机构、互联网医疗企业和医保医药企业等产业链关键用户单位,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积极探索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成果转化,支撑医疗信息化产业链企业开展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协同、分析利用等方面的产业链协作。建设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基地,对接用户单位产业化应用需求,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推动医疗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5.4 集聚和培育一批国际化优秀创新人才

充分利用上海市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基础及资源,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培养、多形式培训模式和系统,建立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人才培养平台,为医疗大数据创新工作提供源动力。充分发挥上海市建设科创中心的相关政策优势,集聚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紧密协作的专病研究、人群队列、公共卫生、生物组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团队。

5.5 开展模式创新提升我国医疗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聚集全医疗医药科研创新资源,通过“众智、众包、众创”的模式促进医疗大数据的价值发现,面向行业共性问题和需求,研发一系列医疗大数据服务产品,形成数据驱动的医疗服务决策能力,提升医疗质量监管、临床辅助诊疗、卫生经济分析、公共卫生政策评价水平,并服务于健康、医药、医保、医疗、大数据多个上下游产业链,提升我国医疗相关产业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振,周毅,杜守洪,等.医疗大数据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6):1-8.

[2]周光华,辛英,张雅洁,等.医疗卫生领域大数据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4):296-300.

第8篇

关键词:病案复印;加强学习;病案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1 什么是病案?病案的作用

1.1病案是医院在诊治病人时医生对其自诉病史、体格检查、疾病演变、诊断思路、治疗措施、疾病转归的如实记载,是医疗、教学、科研的原始资料[1]。

1.2病案的作用 病案是证明医疗活动存在的依据,不仅能为科、教、研提供数据[2],而且在司法中的作用更是是不可替代的,病案中记录的就是在司法中起决定作用的证据,施行了正确的医疗活动但是在病案中没有记录或者记录不准确,在医疗纠纷中都会被认为是存在过错的医疗行为。病案还能成为医院管理者制定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的重要依据,通过统计方法从病案中提炼出来的统计数据能直接反应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还能为患者提供医疗保险、工伤鉴定等需要的病案复印件且患者如需查阅病案只能通过审批后复印病案,允许患者复印病案不仅充分体现了患者的权利,同时促进了医师书写病历的质量和所有参与医疗工作的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

2 复印病案的一般程序及复印内容

2.1我国现在复印病历的程序一般有三种,①是患者直接到病案室复印,②是患者到医务科审批再到病案室复印,③是患者到医务科直接办理审批和复印。本人倾向于第二种,因为此方法科室职能分工明确,医务科对各种政策把握和对患者沟通要强于病案室,医务科审批能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患者身份的真实性,病案室的病案专业工作人员对病历更为熟悉,查找和复印更能节省时间,同时也能减轻医务科作为职能科室的工作强度,此方法的弊端是增加了患者复印病案的时间,但是如果每个科室认真负责增加工作效率,一定会最大限度的节省患者时间。

2.2 2002年9月1日施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条规定:“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表、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明确规定病人通过合法手续可复印病案相关资料内容[3]。

3 影响复印病案工作的因素

3.1病案书写问题 因司法鉴定需复印病历的情况在逐渐增加[4]。随着患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病案中的各项资料已成为司法中的重要证据,对医疗人员书写病案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医师往往只注重病程记录的书写忽略了其他如首页等处的填写,比如在主要诊断的选择上不准确(主要诊断是指本次医疗活动中对身体健康危害最大、花费医疗精力最多、住院时间最长的疾病[5])。和在填写其他项时存在缺项漏项情况,直接导致了病案质量的下降,在司法诉讼中处于被动地位。

现在的病案多是打印出来,一些以往没有的情况经常会发生,比如在医生开出遗嘱后,在电脑里打印时由于输入错误造成实际和打印出来的遗嘱单不符,患者会对此产生疑义从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医技科室和临床交接发生错误,医技科室的化验、检查报告单不会及时回到临床科室,有些在患者出院以后还会回到临床科室,如果患者这时来复印病案就会出现复印资料不全的情况。

3.2管理制度缺陷 其中重要的是质量控制,病案质量控制的方法不当[6]通常是病案管理的环节出了问题。病案管理的环节应做到简化环节,加强监督,提高检查人员在病案管理以及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病案指控员要对出院病历份份把关[7]同时还应该有相应的奖惩制度。有的质量控制检查的时间比较晚,在病案回到病案室以后7 d还能检查病案,有的时间会更长。有的患者已经把病案复印走或者和医院有医疗纠纷的患者已经直接封存了病案,这个时候医院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3.3我们的工作人员没有很好的了解复印流程和规章制度,从而在和患者沟通的时候出现了不正确的地方,使患者出现歧义,对正常的工作造成影响。

3.4不能及时的查找到病案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或其他意外因素导致不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所需病案。

4 如何更好的完成复印病案工作

4.1严格复印病案的审批和复印制度

4.1.1患者来复印时要严格审查要求复印病案人的资格是否符合复印病案的要求,和患者的身份证明材料是否齐全,如果手续不齐一律不予审批通过,同时要求患者填写复印病案申请单并复印患者或委托人的身份证明材料。杜绝本院职工复印与本人无关的患者病案,这是从保护患者隐私的角度出发,保护患者在医院的隐私权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和医院的基本义务之一。在复印时严格按照规定复印,包括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8]。在复印时如患者提出其他复印内容和医务科审批的不符时需立即和医务科进行沟通,得到医务科允许后方能复印。

4.1.2 复印完成以后做好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案号、姓名、出院科室、出院日期、复印日期等。

4.2病案室负责复印人员应加强各种知识的学习

4.2.1复印工作人员要是病案管理专业人员,而且还要学习各种知识做一个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当代病案管理的需要[9]。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病案中经常能出现新的检查和新的治疗方法,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没有明确的列出那些是可以复印那些是不可以复印的,只是笼统的列出客观可以复印的部分。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工作中积累的知识来判断哪些是客观部分哪些是主观部分,从而决定哪些可以复印。此外还需要学习如何和患者进行沟通,当患者对复印提出异议的时候,通过我们耐心的解释让患者能够理解。病案管理人员还要加强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随着全社会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病案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病案直接的管理者更要掌握和病案有关的法律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4.3加强病案管理意识,改进病案管理方法

4.3.1建立科学的病案管理制度 管理部门不能从简单的管理者的角度制定规章制度,要从管理和服务者的角度制定规章制度,使病案成为医院医疗管理、科研管理、战略管理、经营管理、行政管理的基础[10]。规章制度的制定还应充分考虑患者,复印病案的目的是满足患者的需求。病案管理在各个医院都有自己的管理方法,全国没有一个标准化管理规范,这使一些医院的病案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或者是没有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大型医院的病案管理模式,导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后还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4.3.2加强临床医师在复印病案中的意识 临床医师往往忽略病案的重要性,通过医院的继续教育学习,使医师认识到病案对医院管理的重要性。复印病案必须通过病案室,临床医师不能直接把病案交到患者手里。在工作中出现过有的临床医师为了患者能够最快的复印病历就把病历交给患者直接去复印,患者自己去外面复印完以后缺少医院的公章,这个复印件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个时候患者往往会把责任推给临床医师,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和时间还使医院处于被动的地位。通过对临床医师的培训 ,使他们认识到遵守复印病历的规章制度,不仅是为了保护医院的利益同时也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加强临床医师病案书写的培训,一份优质的病案是做好复印工作的基础条件。病案书写现在一般是手写和打印。两种方式都存在字迹不清的问题,字迹不清直接影响复印病案。建议在病案质控的时候发现字迹不清可能影响复印质量的病案即时通知主管医生重新书写或打印,并对问题突出的科室进行一定程度的惩罚措施。

参考文献:

[1]沈晓军,王卫兵,胡进秋.关于病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2(4):30-31.

[2]卢光明,范贞.复印病历的法律基础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3):254-255.

[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4-5.

[4]梁绍鸣,张圣林,王瑞华.复印病案的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病案,2007,8(6):10-11.

[5]卫生部医政司.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关于《医院使用统一的病案首页的通知》[S].卫医司字[90]第15号.

[6]王砾,王士爱.病案室在病案首页管理中的质控功能刍议[J].中国医院管理,2002,(10):52.

[7]董先云.病案首页信息对统计的影响[J].中国病案,2005,6(10):18-19.

[8]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4-5.

第9篇

1 临床资料

一般来说,医学工程人才往往具备两方面技能:一是新品研发,二是仪器操作。目前国内的医疗企业中,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本地企业,对医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往往是集中在操作类技术人员上。国外设备的大量引进,客观上提高了对医学工程人才的要求。外语优秀、操作基本功扎实、理论更新速度快等都成为该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目前国内约6万家医院中医学工程师只占医院总人数的10%,跟国外30%的比率相差悬殊,而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疗卫生部门、医学仪器等相关单位对该类人才都具有强大的需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缺口是很大的。据某省调研,从事临床医学工程工作的人员仅5%是临床医学工程专业毕业,7%为医学影像专业毕业,83%为其他医学专业、工程专业人员。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新型医疗器械不断涌现,从检查诊断用的心电、脑电等电生理仪器,超声、CT、MRI等影像装置,到抢救用的除颤器、呼吸机、超声聚焦刀、直线加速器等,几乎无所不包地涵盖了医疗系统的各个环节,很多医院医学仪器设备总值已经占到医院固定资产的50%以上。

医疗设备更新速度快,在很多疾病的诊疗中所发挥的作用超过50%。而要使这些医疗仪器用得规范、用得高效,就离不开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确保仪器设备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证医疗技术质量,不错诊、误诊乃至造成伤亡事故,这已是现代化医院非常关注的问题。

为了适应现代医疗工作的需要,加强对临床医学工程科的规范化管理,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加速对临床医学工程人员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工作,促进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壮大。实行准入制度并不是人为设卡,而是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本人负责,也是对患者、对医院乃至对整个社会负责。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医院应有合理的人员编制,使这支队伍保持相对稳定。一个现代化医疗机构要正常运行,除了要有医生、护士外,还必须要有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据不完全统计医院无论从医疗设备的复杂程度,还是医疗仪器设备的总价值哪个方面考虑,都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如果这部分人员不能保持相对稳定和一定的数量,势必导致医院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跟不上,根本谈不上管好用好这些医疗设备。如何能从制度上保证这支技术队伍的稳定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临床医学工程学正是医疗器械的技术更新和临床应用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现代医院里,医生用着那么多不同作用的高科技医疗器械,如果没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学工程师队伍帮助进行临床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监控,不仅会直接影响诊疗效果,还可能波及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应包括保障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时的安全性和诊断检查时的可靠性,使医疗器械一直保持优良的运行或待运行状态;保障医务人员在使用现代医疗设备时用得规范、符合标准,确保发挥医疗设备的最大预定效能;推动和参与适合医疗实际需求的创新技术的研发活动,培养新型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等。

2 现代医院对临床医学工程师的要求

2.1 助理工程师 具有工学教育背景和少许医学教育背景;负责医疗仪器设备的采购供应、维修维护、信息管理,不参与医务活动;只面对无生命的工作对象。

2.2 工程师 具有工学教育背景,了解医学;负责维修维护、质量保证、信息利用,参与部分医务活动;主要针对无生命的工作对象。

2.3 高级工程师 具有工学教育背景,熟悉医学,懂得管理,负责医疗仪器设备的高级维护,参加医务活动,参与决策管理,负责部门建设;主要针对有生命的工作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