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6:05:50
导语:在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跨国企业本土化的概念跨国企业的经营路径一是在多个国家进行基本相同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多区位生产形成规模优势,二是将生产经营的不同阶段分散于不同国家或地区,通过企业内贸易,发挥地区间的比较优势,降低成本。无论选择哪条路径,跨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经营,都需要适应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适应消费者,进而在人员、研发、资金、管理等方面实施不同程度的“本土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本土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是跨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2.跨国公司本土化的主要内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涵盖了技术研发、产品、品牌、市场、人力资源、采购、销售、文化等各个方面和层面。(1)人才本土化。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人才本土化是最根本的本土化。推动人才本土化,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也可以发挥当地人熟悉当地文化、风俗、市场,了解当地人的习惯的优势。(2)产品、品牌和研发本土化。在产品方面,根据当地的消费需求、偏好来设计开发,凸显当地特色。在品牌方面,一是将在本国累积的品牌影响力推进新的市场,把本国品牌变成国际品牌;二是照顾新的市场偏好,创设新的品牌。在研发方面,一些跨国企业在东道国通过单设或合作等方式设立研发机构。(3)采购、生产、销售的本土化。在采购方面,本土化可以实现就近、低价采购,促进原材料提供商发展,并在情感上迎合当地消费者。在生产方面,本土化将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运输成本,确立在东道国长期发展的合法地位。在销售方面,本土化能适应市场需求,建立更有效的营销渠道。(4)管理、制度和文化的本土化。为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跨国企业一方面将管理权限下放给子公司,同时在管理上、制度上、文化上也不同程度地进行本土化改造,以减少文化冲突、节约管理成本。
3.从国际贸易的需求看跨国企业本土化的动因第一,降低成本,包括:利用当地人力资源,降低人力成本;采购当地原材料,降低原料成本;降低仓储、运输成本;满足分销渠道的差异性,降低销售成本等。第二,消费者需求在很多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国别或地区特性,通过本土化有利于满足消费偏好。第三,适应东道国,包括适应市场环境(法律制度、自然条件、原料供应、市场替代者等),树立好的企业形象,适应当地文化等。
二、跨国企业本土化经营的相关理论分析
1.垄断优势理论这一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StephanHymer)于1960年提出的,并由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贝格在70年代进行补充发展。按照这一理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与东道国同类企业相比的垄断优势。垄断优势有两类:一是知识资产优势,包括生产技术、组织管理、销售技能等;二是规模经济优势,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更加明显。跨国企业具有的垄断优势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价格控制能力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二是专利、商标、品牌等市场的优势,三是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四是面向发展中国家投资,获得相对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至少在四个方面促进跨国企业保持垄断优势:一是将品牌、专利等优势理论上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二是直接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三是推动将技术、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在当地发挥作用;四是有助于绕过东道国的关税、知识产权壁垒。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公司通过本土化,可以更好地分析东道国市场,判断产品处于生命周期中的什么阶段,并更准确地预测产品的发展趋势,正确把握产品的市场寿命,根据产品所处的阶段特点,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增强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3.公司内贸易理论这一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eter.J.Buckley)、卡森(MarkCasson)系统阐述,由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进行了发展完善。内部贸易改变了各国贸易顺差、逆差的含义和影响,掩盖了国家贸易中各企业、各国的真实贸易关系。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公司内贸易主要的利润来源。跨国公司通过推进本土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各国家各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将生产经营的某一环节、零件、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集中于某国或某地生产,产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并更充分地利用不同国家的税收、贸易政策。
4.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由日本学者小岛清(K.Kojima)于1978年提出并进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开始,以促使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外贸易,并推动东道国产业的发展。跨国企业的本土化可以使得企业更好地了解东道国的技术水平,从而找到最合适的产业进行投资,有利于了解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适当运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这一理论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启发。
三、跨国企业实现本土化经营的几个关键要素
1.中高级管理人才的本土化本土化的高级管理人员与一般本土化员工的作用不同,他们更有条件和资源帮助企业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应举措,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化解文化冲突、促进有效合作。高层管理人员的本土化是人力资源本土化的核心。人力资源本土化既包括利用人力资源,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育,这要求跨国企业把人才的培训和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本土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决定了其能否顺利实施本土化战略。
2.文化融合跨国企业在进入其他国家进行生产经营,通常都会面临来自文化方面的矛盾,能否实现企业文化、本国文化和东道主国文化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前途。相同的政策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执行方式,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手段时,必须要考虑到被管理者的反应,这些反应往往是由被管理者背后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文化融合需要跨国企业重视并承认文化差异,努力化解文化矛盾和冲突,融洽与东道国政府、商业合作伙伴的交流沟通,提高适应能力,增强竞争力。
一、“碳关税”与供应链绿色打造的现实要求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的进口征收特别的CO2排放关税。为规避因碳风险而增加的进出口成本,企业需要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绿色打造,实现供应链的绿色化。绿色供应链从本质来看“是一种管理模式,是在供应链管理中加入环境因素和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是供应链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加入绿色因素的一个过程,以达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目的”,包括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回收、绿色物流一系列绿色化的供应链过程,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因素,并将产品的回收与再利用作为整个供应链的一个环节”,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经济结构系统。
1、“碳关税”提出的背景及理论支撑
(1)“碳关税”是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碳关税的提出首先有着深刻的生态环境背景。二战结束后的短短几十年里,碳排放量不断加剧,由此引发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一系列有关“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的概念被相继提出。其次,国内国际经济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减排措施的实施,大力研制和利用新能源、新技术,促进新兴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它也是国际贸易中新一轮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是发达国家为扭转国际贸易的逆差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最后,国际法规背景。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系列要求减排的法律法规在欧美、澳大利亚等国相继被提上日程。美国参议院自2007年先后颁布了《低碳经济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对没有通过碳排放标准的产品进行限制进口;欧盟分别于2007年、2009年颁布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关于禁用白炽灯和其他高能耗照明设备”的法规等;澳大利亚也于2008年颁布了《减少碳污染计划绿皮书》,明确要求开始践行低碳标准。
(2)大国最优关税理论是“碳关税”实施的理论前提。在国际贸易中,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两国消费总水平和福利水平,最终达到共赢。当实施保护性的贸易关税时,加征税收的国家将会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对大国和小国的情况各不相同。对于小国而言,在一般均衡下,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后,会使得居民的福利水平降低,而这种福利水平的降低缘于价格的扭曲;在局部均衡下,征收关税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剩余都将会消失。
而对于大国而言,与小国的区别是,由于它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易量大,所占市场份额大,所以大国可以利用这点来影响世界价格,从而将征收进口关税转嫁给出口商。这样,大国征收的进口关税就不完全由进口国的消费者承担,消费者福利也不会下降。因而,大国可以存在一个最优关税率,该最优关税可以改善贸易条件,在既不影响本国居民消费和福利水平的基础上,又通过加征商品进口税,从而进行贸易保护。因此,碳关税征收的实质是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必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3)外部性理论是“碳关税”征收的理论基础。克鲁格曼认为,碳关税的本质是一种增值税,是政府对市场失灵所产生的扭曲——不考虑环境外部性的一种矫正。下面我们将从市场的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两个方面来分析,碳关税的征收对市场失灵的调节。
一方面,市场的负外部性。当市场主体生产对环境有危害的产品时,所产生的社会成本是远远大于生产者自身所需投入的成本的,从而对市场中的旁观者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认为,政府应该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收税,以税收形式弥补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将污染的成本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这种税收也被称为“庇古税”。因此,碳关税的征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污染与社会总效益最优关系如图1所示。
另一方面,市场的正外部性。碳关税的征收有利于刺激整个社会低碳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从而增加社会产品的附加值,对市场中的旁观者产生有利的影响。由此而产生的正外部性,即也有利于他人利用该技术,也会对环境产生好的影响。
长久以来,发达国家通过探索“碳排污交易”、“碳汇交易”等相关制度,使得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法律体系对于环境保护的准则不严格,使这一成本长期外部化,企业并不承担,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这优势并不合理。因此,在这种市场失灵的外部性存在情况下,发达国家征收一定的碳关税有利于改善国际贸易中相关企业不公平竞争的状态,使得碳关税的征收从根本上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2、“碳关税”实施对全球供应链的绿色要求
由上文可知,碳关税的实施在相应理论机制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它必将引起全球供应链绿色化的到来。
针对资产公司钢材贸易所处的行业发展趋势,面临的竞争环境,充分结合资产公司的竞争优劣势分析,资产公司制定了钢材贸易初期发展战略,确定了从传统贸易商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转型的经营思路,在稳固并壮大钢材贸易的前提下,增强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综合服务水平,最终将资产公司钢材贸易打造为南昌市乃至江西省领先的供应链一体化价值创新服务平台。
为研究资产公司钢材贸易合资公司的可行性,资产公司对南昌市钢材贸易现状进行了细致的摸底,现将掌握情况总结如下:
一、资产公司钢材贸易发展现状及瓶颈
1、资产公司钢材贸易发展现状
历年钢材贸易供应量、收入及毛利明细表
单位:万元
年份
供应量(万吨)
收入
成本
毛利
毛利率
2013年
1.21
4,100.27
3,863.06
237.21
5.79%
2014年
3.45
10,625.22
9,854.48
770.74
7.25%
2015年
9.94
21,974.86
20,662.26
1,312.60
5.97%
2016年
6.12
13,261.04
12,708.91
552.13
4.16%
2017年
4.61
15,809.19
15,421.89
387.30
2.45%
2018年
3.67
14,073.56
13,717.63
355.93
2.53%
2019年(预估)
1.8
7.000.00
6.822.90
177.10
2.53%
从上以上表格中可以分析出资产公司主体业务钢贸供应量从2015年开始逐步下行,同时也说明了现有的钢材贸易经营模式改变不了目前钢贸现有的囧境。
2、资产公司钢材贸易发展瓶颈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钢贸业务逐年下滑的主体原因是受困于钢贸经营模式上的缺乏创新等因素,资产公司钢贸在苦苦支撑的几年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总结出导致目前逐年产量下行的局面主要有以下3点:
1、甲供钢材的取消导致资产公司钢贸在没有任何缓冲期或保护期就直接面对千变万化的钢材市场时显得有心无力,再加上没有自购权,在钢材价格波动剧烈时对钢材采购成本控制及供应及时性上比较被动。对于我们来说,施工单位的钢材需求是可以比较准确预测的,如果可以在某个时段相对低价采购一批钢材,在供应及时性及收益上将会有更好的表现。遇到突发事件还要按时上会,层层审批,时效性慢,相对钢材市场上摸扒滚打,灵活多变,手段百出的竞争对手时处处被动挨打,毫无反手之力。最终结果,对外开展钢贸业务始终无法突破,钢贸产值无法持续上行。
2、资金上的支持没有根据业务的发展进行调整,众所周知,钢贸行业是一种资金密集性行业,对资金有着较高的要求。“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也经历过反复谈判,好不容易把钢材业务谈下来的时候却因为没有资金的支持而放弃的历程。
3、在钢材贸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要经过业务洽谈、合同签订、货物采购、货物销售、支付结算、款项回收等基本环节。钢材贸易因钢材单价高,且为项目施工主材,对资产公司的资金需求量大,目前因多数施工单位长期拖欠货款,也成为制约资产公司钢贸扩大发展的瓶颈。针对施工单位的拖欠货款,资产公司经过多次实地了解和沟通,施工单位拖欠货款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工程进度计量时间跨度过长等各种客观原因造成。但不可否认这种现状已严重影响资产公司资金的正常运作及钢材业务扩展。
二、南昌市钢材贸易经营模式分析
为更好完成集团对资产公司钢贸发展设定的目标,资产公司现有的钢贸经营模式亟需转型升级,找寻新的竞争优势。目前,整个钢材行业由于受产能过剩影响和经营模式单一化两个因素的影响,几乎所有钢贸公司在近些年遇到了发展瓶颈,而近年来南昌钢材市场的低迷,钢材贸易效益严重下降,导致许多钢贸公司经营困难,“大浪淘沙始见金”,虽然钢贸公司间的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但还是有几家钢贸公司的业绩却逆流而上,傲视群雄,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
1、采购(托盘)
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钢贸公司多采用这种经营模式,行业内称之为“托盘”业务。此类钢材贸易业务经营方式简单直观,即通过合同锁定钢材采购价格,托盘方委托钢贸公司到钢厂订货或市场采购,托盘方则要一定期限内(一般在7天左右),一次或几次提货完毕,而钢贸公司通过自身的渠道优势赚取价差。由于托盘方在采购前已找好了终端客户,签订了销售合同并锁定了价格。这种经营模式在钢材采购量及钢材收款有保障的前提下容易做大产值,但收益很低,风险几乎为零。因为市场价格上涨则钢贸公司享受利润;市场价格下跌则钢贸公司承担风险。托盘方不享受超额利润也不承担市场风险。
南昌钢贸托盘的领导者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供应链管理分公司,该公司自 2014年成立至今,供应钢材约45万吨,创造产值约20亿元。
2、自主经营(独资)
由钢贸公司直接向钢厂或钢材销售单位付货款采购钢村,放在仓库、码头、车站或钢材交易市场进行销售。采购前没有确定销售下家,价格随行入市,也叫“零售”。这种方法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巨大,市场价格上涨则利润丰厚:反之,市场价格下滑,则无人问津,造成亏损,如果不出货则资金压力沉重,无法掌握销售速度。
南昌钢贸自主经营的领导者江西伟梦钢贸有限公司,江西伟梦近3年来钢贸规模发展迅速,2016年年销量在45万左右,2017年年销量在58万左右,2018年年销量在83万左右。的钢厂有方大特钢,九江萍钢,新余钢厂和马鞍山马钢。销售模式主要为直送终端和市场批发,同时还会在期货上进行套保。其优势在于体量大,钢厂多。劣势在于所需资金量大,时常会出现周转困难;发展速度过快,自营能力跟不上,钢厂普遍强势,加大了亏损风险。随着和钢厂协议量的增加,目前已经感受到较大压力,其公司已经准备减量。
3、合资经营(强强合作)
钢贸合资经营模式是近几年来钢材市场化合作的一种比较典型的钢贸经营模式。从投资分析角度来看也是可行的,用相对较少资金获得较多收益。从风险角度来看,合资经营模式风险共担,有效的降低资金风险。
合资经营的领导者江西南昌旅游集团新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旅集团),新旅集团通过跟民营企业参股合资的模式成立贸易公司,新旅集团控股但不参与经营,经营由民企负责。新旅集团模式在钢材市场运营有3年多,钢厂有九江萍钢和新余钢厂,目前年销售量在36万吨左右,年产值超10亿元。从新旅集团近3年来的运营结果来看,总体表现较为稳定,风险小,产值高,利润率较低。
三、资产公司的优势及展景
资产公司作为一个具有很强本地资源性的公司,一方面,在品牌形象、资产规模、客户资源、业务基础、经营人才及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具备了一定优势,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落后于市场需求、企业功能单一、专业化程度低、缺乏网络支持、信息系统不健全等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南昌市正处在“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城市发展理念当中,相对于以上几种钢贸经营模式而言,合资经营模式优势更明显。除获取对方资金和渠道扩大钢材贸易规模,进一做大产值增加收益,合并财务报表,还可以有效降低资金风险。
从理论上来说,合资模式具备国有制和私有制的优点,即可促进钢贸公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有利于筹集资金,引进和利用外资加快发展壮大。合资钢贸公司结构和组织方式灵活多变,可以快速适应钢材市场灵活的密集性资金运作模式。
资产公司合资经营也有先例,早在2013年为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效益共赢的合作经营目标,资产公司作为甲方在南昌地铁2号线混凝土项目上与南京兰叶集团、南昌三建进行了战略合作。三方合资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资产公司按出资比例为控股方,由集团委派董事长和财务总监。近3年共销售328.1万方混凝土,产值107,823万元。
合资公司目前首要任务是解决资产公司今年产值困境,在解决今年产值困境后,预计成立合资公司第一年将为南昌轨道交通集团创造产值3亿元人民币,第二年约5亿元人民币。资产公司需要持续高效整合现有及远期的地铁资源,同时借助合作方的市场经营手段与市场资源,做大做强合资公司钢材贸易,我们要把现在单一的钢材贸易衍生为多元化钢材贸易以及物资配应一体化公司,最终我们要完成合资公司的大宗物贸采供销改革,打造合资公司大物贸概念。
四、合作公司简介
江西斯蒂尔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4月27日,地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北钢材大市场7号楼,注册资本壹仟万元整,是一家钢材批发和零售的贸易有限公司,主营螺纹钢、线材、盘螺,各种管材、板材、型材等,经营品牌为南钢、新钢、萍钢、马长江。公司至创办以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秉承“敬业、诚信、共赢、合作”的经营理念,努力耕耘,奋发进取,勇于开拓,培养了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市场营销队伍,分别设立了总经办、业务部、财务部、行政部、人事部,现有员工20人,其中本科人员8人,专科6人,有专业技术职称3人。
近年来公司快速成长,业绩屡创新高,财务状况稳健。2017年销售钢材2.06万吨,营业额9200万。 2018年销售钢材18.5万吨,营业额8亿。2019年1-7月销售钢材9.11万吨,营业额3.35亿。公司坚持质量第一,服务为本的原则,曾为江西建工第一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建工第四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康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海南工控国鑫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江西嘉业建设工程集团公司、中禾元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公司的多个工程提供优质钢材。公司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五、成立合资公司的主要事项
合资公司的成立不是简单的联合,更不能是泛泛合作,为此,资产公司钢贸经营在转型发展中,明确了发展方向,明晰合资的主线。为使资产钢贸业务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快,走得更稳,结合此前10余次的实地调研得出以下建议:
1、建议合资公司初期注册资金1000万人民币,后续根据钢贸业务发展规模进行追加,结合自身及合资方钢贸业务摸底,
2、建议合资公司成立之初我方钢贸利润不低于银行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在钢材甲供实现以后按股比分成。
3、建议为避免合资双方在初期因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行为准则的冲突致使效率低下、资产公司占股不超过百分之三十,资产公司为控股方且合并财务报表。
4、建议为了合资公司长远健康发展和保障投资收益,做大做强集团融资平台,提升相关人员在合资公司中的创造性,主动性,应建立完善相关合资公司工作人员的股权激励制度。
六、钢材甲供特点及优势
根据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资产公司早在2013年以地铁2号线卧龙山站为试点,开展了钢材甲供及地铁相关工程的钢材贸易拓展业务。此前,由集团林洁总经济师带队,我司会同集团企管部、合约部对同行业的钢材甲供操作模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调研。在借鉴其他地铁城市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南昌地铁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钢材甲供管理办法和措施,为保证地铁工程钢材质量,实现工期和成本控制,以及集团融资平台的建立,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1、钢材实行甲供,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项目成本
目前各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一般都实行总承包制,如由施工单位自行采购钢材对甲方来说虽然省事,但施工单位大多要求钢材供货商垫资,而施工单位所付出去的钢材供货款垫资成本大多通过各种不同形式转嫁给了甲方。
而甲方供应钢材,实行的是大批量集中采购,通过公开招标,中标单位可以与国内钢材大厂签订战略合同框架协议,从而成为国内钢材大厂的重点客户,具体体现在钢材供应及时性和稳定性上有着非甲供可比拟的优势。
2、钢材实行甲供,能确保项目品质及工程质量。
施工单位供应钢材,从品牌上得不到保证,就算甲方指定国内大厂某品牌,施工单位经常会以某大厂品牌的钢筋规格不齐,要求增加品牌,从而降低施工单位采购钢材的成本。而甲供钢材能够有效的控制材料来源,避免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承包商以次充好。
3、钢材实行甲供,加速钢材供货周期、推动项目整体进展。
施工单位供应钢材,往往资金不足,钢材供应商往往发货断断续续,造成钢材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工程进度。
而甲供钢材不存在资金不足,且合同约定甲供钢材品种、数量、品牌,预先避免纠纷的发生,甲供钢材应有效的避免施工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关材料方面的扯皮问题由于批量采购,同时甲供钢材供应商提前备货充足,不会出现部份规格断货而影响工程进度。
综上,甲供钢材的重要性在于节省投资、控制钢材质量,避免花高价买到低质量的产品,资产公司通过甲供钢材贸易实现盈利,成为集团融资平台,南昌地铁钢材甲供势在必行。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1、政策上希望集团能够在推动所有地铁项目所用钢材全部列为甲供项目,授权合资公司特许经营,并通过钢材甲供制度确保钢材资金的及时回笼上给予支持。
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互为表里,金融危机下国际投资贸易和国际市场萎缩、进口减少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致使我国出口企业遇到了不少困难,外贸整体复苏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全球汽车重组再生方兴未艾。以汽车为主体的世界机电产品贸易,一直是发达经济体国家赖以获取国际高额利润的出口产品,然而在本轮经济危机重创下,2008年欧美日的15家大汽车制造商,7家亏损,8家盈利,年度总计亏损410亿欧元。2009年一季度世界汽车巨头的汽车产销量,出现了平均30%以上的负增长,即使如此,发达国家依旧把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重组和破产保护作为政府出手救援的重点。2009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因债权人未接受削减克莱斯勒69亿美元的债务协议,从而使具有85年历史的美国第三大汽车企业,被迫走上寻求申请破产保护之路。与此同时,克莱斯勒正式宣布与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双方将优化调整各自在全球的产出结构和供应基地,而菲亚特的动力系统及配件也将在克莱斯勒的工厂安排生产。美国汽车称霸全球,危机下的振兴调整意犹未尽且走向难料。汽车巨头之间的再生重组,反映了全球汽车产业调整与变革及直面美好未来的决心和信心。发达经济体国家对拥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如此重视,关键在于汽车主导下的机电产品是发达国家拉动内需、促进增长和保障就业的中坚力量,是推动世界经济早日复苏的重要实体力量。
我国出口反弹尚需时日。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1%,而对外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下降19.7%,净出口占GDP的比重降到了13%,同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的利好预期相比;与工业经济同比增长5.1%止跌回升的积极变化相比,外贸出口对我国GDP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机电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商品中的降幅较大,今年头4个月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为3 285亿美元,同比下降24.2%,占全贸进出口的54.8%;出口为1 981亿美元,同比下降21.2%,占全贸出口的58.7%,依然是中国出口的中流一柱。机电产品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最彻底的领域,也是国际竞争力提升最快的产业,在应对危机中始终是我国外贸摆脱负增长困扰和推动外贸早日复苏的重要力量,我国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调整规划,为提振机电产品出口市场指明了方向,建议政府和企业鞭辟联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采取更加扎实的发展举措,推动机电产品出口尽早步入平稳较快发展的轨道。
崇质量以摆脱困境
已过去的“三鹿奶粉事件”和危机下我国部分机电产品企业以牺牲质量低价出口的问题,引起国外对我国其他出口产品质量的许多质疑,其负面评价和出口收益跌失的影响至今尚存。“积力所举,则无不胜”,越是出口市场环境恶劣,越是供求失衡,越要高度重视出口产品质量。无论在什么样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外贸增长都要坚守出口产品质量安全保证的基本底线,把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保证,作为中国外贸复苏的长久之举。
重新思考质量对外贸发展的意义。产品质量是比较同质产品相同服务的使用价值大小的概念,质量的好坏同它的使用价值大小一致。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保证的底线,是要体现该产品在国际细分化市场和国别市场上所需要的应有的功能属性。同质同价和按质论价是国际市场最基本的交易原则,在危机引发的供需失衡条件下,出口产品质量过犹不及没有卖点;质量与市场需求背离和价格扭曲、低质低价同样不利于实现出口增长预期。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是市场机制下出口产品功能的内在要求 ,也是不同市场条件下、不同客户对不同产品、不同产品质量结构下的最基本要求。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出口大国,要从保证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的高远视角,竭诚彰显一个贸易大国对国际社会和世界客户的认真态度及责任感。建议主管部门和出口企业重新检视中国出口商品的质量价值、质量意识、质量观念和质量基础,真正把出口产品质量当作国际使用者感受之下的产物,充分体现崇质量以兴贸、崇诚信以保出口企业的生产能力、竞争能力,保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国际环境严峻对全球出口企业都是一样的,我们绝对不能以牺牲出口产品质量为代价,让30年辛苦积累起来的外向型企业及其出口产能在危机下付诸东流。
实施国内质量标准国际化策略。国际技术标准是促进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基础性质量要素,国际标准采标率的高低,直接同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的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紧密相关。在机电产品进出口平稳增长起带动作用的诸因素中,依赖于欧美市场复苏的预期极为关键,而危机下发达经济体将其国别标准左右国际标准的贸易保护标准日益增高。建议大力推行国内标准国际化和国别化的质量达标策略,迫使资源能源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的出口企业,以质量标准为纽带,进行结构优化调整。针对危机下国际标准竞争国内化的实际,组织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建立新的出口技术标准体系,积极提高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标准制订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努力用质量标准的力量,拓展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等国别的市场份额,为加快扭转外贸负增长的困难局面作贡献。
用成本策略保市场
国际经济危机导致需求水平下行和供求失衡的问题,已是一种常态化的经济表现。但国际市场需求的基本面依然存在,即便是低水平的需求,也会是多元而丰富的有效实际需求,企求复苏的基本建设需求,量大面广其活力依旧充足。国际经济危机下的成本变动与供求平衡和实际市场规模休戚相关,出口企业进退市场的成本,是国际市场有效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这样的条件下出口产品的成本与价格将是危机下力保出口市场份额的重要经济杠杆。
用全程式出口成本预控策略保住出口市场份额。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要继续保持低成本出口的优势,争取率先走出困境。建议企业采取全程式出口成本预控策略,采用经营成本最小化、差异化和集约化的理念,提倡同类出口企业集中采购,实行集团内部企业集中采购和外部联合采购的模式,以标准化采购,变小单为大单,获取价格优势,降低采购成本。要尽力把产出结构集约化调整与降低管理成本、产出链细化整合、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产成品无废次、零排放可循环等层面的成本预控紧密结合起来,全力保持和拓展足够脱困的国际市场份额。
用成本策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增加值率是度量一个经济体投入产出效率的综合指标,我国机电产品制造业约为0.4,低于美日德机电产品出口强国0.55~0.60的水平。从产业价值链的中间投入贡献系数计量,发达经济体国家中间投入价值与获得新增附加值的比例约为1:1.2,而我国约为1:0.6。提高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收益的关键,是要从出口产品的全程价值链和细节上优化成本支出结构,实现出口产品价值链的结构调整由低附加值链向中高附加值链转变。建议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运用“内生增长力”理念,激活内在的知识、技术、装备和人力智力等成本要素,采取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降本增效策略,努力提高出口企业自有高附加值价值链的投入产出能力。从而使占出口收益90%以上的概念、创意、设计与研发、核心技术零部件及其模块化生产、营销服务等中高附加值产出的能力,逐步成为出口企业保住传统出口市场份额和拓展新出口市场独有的财富。
靠制度力量促复苏
制度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其他资源在用制度力量创造了较好的制度资源以后,才有可能被科学的开发利用起来。建立在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制度,在推动我国外贸实现平衡较快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12月12日下午2点全国首座以服饰时尚消费品BtoB商务贸易、形象展示、产品为主的专业Shop-ping mall――“鹏润国际时尚交易中心”揭幕仪式正式在京隆重举行。该交易中心是全国首富,国美集团总裁黄光裕于2006年最具世人瞩目的大手笔,共耗资38亿,总占地面积7.8公顷,建筑面积近60万平米,商业经营面积达33万平米,其他配套功能包括3.6万平米写字楼、5万平米公寓式酒店及12万平米会展中心的北京最大的,也是唯的座中国时尚服饰品牌总部基地。众所周知,中国的时尚产业品牌化步伐正在加速进行。顺应中国时尚产业发展的趋势,与世界时尚接轨,黄光裕决意进军拥有2万亿产值的服装流通领域,打造中国时尚服装品牌总部基地具有商务功能的专业服装Shopping mall,将中国特点的传统商业用国际化的现代流通模式替代,最终根除批发市场倡导工厂直营店。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做到产品由厂家直接到客户。
“鹏润国际时尚交易中心”将着力打造中国最高端,最专业的服装时尚产品旗舰展示中心和品牌运营中心,全球服装时尚品牌采购基地。中国时尚产业形象窗口――权威时尚声音与新闻信息平台,高级时尚活动代表性场所。时尚品牌总部基地――中国最大的“时装品牌总部基地”、“时尚品牌旗舰基地”。国际商贸汇展中心――国内外具有相当操作经验的制造商、采购商、贸易商设立长期易展示窗口,常年展示他们的最新产品核心价值与创新概念,每周次的主题展示,为采购商与制造商搭建桥梁。采购商和制造商建立供求关系的平台――打造中国民族品牌集散地,成为中国产品走向世界、世界主要品牌进入中国的桥梁,是海外品牌,时尚产业进入中国的登陆点。
“鹏润国际交易中心”将采取多样化复合式经营模式――以服装、服饰、时尚消费品形象展示与,加盟、订单招商连锁经营为主,以B to C为辅,提供国际化“一站式”时尚消费品服务“中心”,时尚品牌旗舰展示中心服饰企业市场运营中心国际商贸汇展中心网上商城交易中心,概念生活体验中心产品订货中心、中国时尚产品研发中心、时尚服饰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地处西四环和南四环交汇处中关村丰台科技园区,近邻京石、京开京津塘高速公路,亚洲最大的客运站――北京西站和全国最大的货运编组站$台站,毗邻西南四环快速路和地铁9号线,距首都第二航空港――南苑机场仅4公里,20多条公交线路通达京城四面八方。“鹏润国际时尚交易中心”作为全国性商业运营中心,其价值体现和提升极具想象空间。
项目在商业空间的处理上,“鹏润国际时尚交易中心”充分借鉴“迪斯尼”,“拉斯维加斯”商业理念,打造体验式的内街异域风格。6米层高的错层空间,LOFT双层经营,租用单层、可分割成两层使用,商家对经营面积的利用被双倍扩大。另外,鹏润国际时尚交易中心拥有总建筑面积12000平米的国际会展中心,可容纳近千个展位,配有国际会议厅、商务中心、中心新闻中心休闲沙龙等,近4000平米开敞式无柱展厅,在国内服装专业市场中独一无二提供给服装品牌和厂商一个面向全球展示品牌个性的窗口,真正搭建出座365天永不落幕的会展舞台。
关键词:区域贸易;一体化;供应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3102
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为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弱化了地理区位的概念,厂商、零售商和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沟通和合作。跨区域贸易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区域间市场的融合,采购和物流必须进行全区域的系统性管理,自然而然,供应商的管理也必须适应这一变革。供应商的管理存在两种主要的模式,竞争模式和共赢模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物流和采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合作性竞争关系走向共赢关系成为必然的趋势。
共赢模式强调战略合作关系,供应商、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协商和合作,对市场实施统一的生产和销售计划。而对于具有强大的销售能力的零售企业或平台而言,如何系统地管理销售网络下的供应商,如果做到区域间的协调和协作,成为了最亟需解决的难题。
1区域贸易一体化的特征
本文所说的区域贸易一体化不是从政策和人为的层面来说的,而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业态的变迁带来的市场的统一,它是市场经济力量的体现。区域贸易一体化已经为普通人所感知,其中最为印象深刻的是网购。普通百姓能够通过网络在全国各个角落购买自己挑选的商品,而在线零售商或厂商能够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寻找自己的客户,并能够将产品和服务销售出去。此外,区域贸易一体化还具有以下几大特征:
1.1跨区域的超级零售商涌现
传统的跨区域零售企业大多靠门店扩张,如苏宁、国美、沃尔玛等等,与区域性的零售商相比,市场覆盖较大,区域间采购和物流都需要系统地管理。但在区域间市场的融合上还未达到互联网时代的水平,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零售商能够进行全区域,全天侯地销售。以淘宝,京东等为代表的零售平台,更是几乎实现了任何人,任何产品,任何时间的交易。
此外,苏宁、国美等线下零售巨头也纷纷上线,进驻天猫等交易平台并建立自有网上商城。零售市场在网络中的竞争变得比线下更加激烈,替代者增多,价格进一步透明,订单规模和变化的不确定性提高。这些都对跨区域的超级零售巨头带来新的挑战。
1.2物流网络的区域间整合
区域贸易的一体化中,消费者最为看中的是跨区域消费带来的价格和服务体验。而在产品品类和价格趋于同质化,服务体验成为跨区域零售巨头吸引客户的重要法宝。因此,比拼物流服务水平,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各大巨头厮杀的焦点。
以苏宁为例,其于2004年便启动“物流云”项目,包括12个采购枢纽,12个自动化分拣选配中心,60个大型物流基地,以及5000个城市配送点。该项目是为应对互联网时代变化的全盘统筹和整体规划,确保采购仓储,干线物流,区域分配和城市快递点的综合功能建设,从而保证苏宁物流对中国市场实现全覆盖。而马云主导的“菜鸟”网络计划在5-8年内,打造全国性的超级物流网,实现24小时内将货物运抵国内任何地方,支撑日均300亿元的销售额。菜鸟网的功能可能聚焦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中转中心、调度中心或结算中心。可以看出,全区域的物流整合将给供应商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3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
区域间市场的整合,带来了客户、产品、价格、供应商,物流等各个方面管理对象的几何级增加,管理的复杂度也呈数倍或数十倍提高。传统的依赖人力或简单软件进行管理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尤其是在大数据的分析和监控方面,需要运用更加专业的方法和工具。从厂商到消费者的整个交易链需要各方运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手段进行对接和互动。
复杂的数据分析系统、庞大的数据存储交换介质、响应及时的呼叫中心以及各种功能强大的移动或非移动终端,成为支撑全区域贸易的最核心要素。
2区域贸易一体化对供应商管理的影响
区域贸易一体化对零售商的供应商管理带来了机遇,包括区域间供应商资源的整合、大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运用等,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管理成本加大、管理难度提高等。
2.1区域间供应商资源的整合
地理或人为因素对产品跨区域流通的阻碍越来越小,零售商开始有能力在全区域进行供应商资源的整合分配。首先,在供应商选择上的自由度更高,通过更大范围内的筛选,零售商能够获得更加优质的供应商。其次,资源分配和调度的自由度提高。依赖强大的信息系统和物流网络,零售商能够根据对各区域的销售和供货进行匹配和调度,最大限度地抓住市场契机进行生产和销售。
2.2系统性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应用
区域贸易一体化后的供应商管理更加强调预测和监控,预测指对市场销售情况的预测,供应商生产能力的预测等。监控是指实时地观察销售额,价格,客户反应,竞争情况等等。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管理结构,仅仅依靠人力或简单的电脑运算是无法完成的。针对供应商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强大的,能够与前端销售完美融合的管理信息系统。同时需要运用更加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因此,对于零售商而言,供应商的管理的重要性已经大大提升。
2.3管理成本和难度的提高
新时期的供应商管理的管理成本和难度大大提高。信息管理系统需要购买或租用更加昂贵的服务器和通信服务,高水平的数据分析和供应链管理人才增加了人力成本,购买外来的信息咨询服务也需要巨大的投入。而管理难度方面,海量的数据和实时监控是最大的挑战。面对更大的市场和飞速变化的各种流体,零售商必须保证供应商管理能够支撑起销售的各种变化。另外各个区域间的货物资金流通更加频繁,体量越来越大,区域间的协作也给供应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3加强区域间供应商管理的措施建议
区域贸易一体化下的供应商管理需要充分考虑互联网对传统业态的冲击,积极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以下三点措施建议:
3.1建立透明的信息交流机制
信息的交流是为了解决信息的不确定,供应商能够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进行有计划地生产和库存。而零售商能够对生产成本,生产能力的变化作出及时反应。而在各种流体异常巨大的今天,企业IT化是信息互通的必要条件,数据库的共享能够使得双方实时掌握各自所需的有用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其次,供应商和零售商,制造商之间雨需加强互访,定期开展沟通大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将战略和目标统一起来。双方可以建立常设的工作小组,共同解决供应链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各种问题。
3.2加快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
供应商的管理与市场信息紧密联系,而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及时准确,则越能够支撑生产和库存决策。因此数据的收集,管理,挖掘和监控都有赖于信息通信系统的支持。加快方法和工具的建设和应用,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硬件方面是指企业对ICT设备的投资,包括信息技术中的存储,服务器,高性能的交换机,自己各种智能终端。而通信方面,扩大对视频会议,呼叫中心等设备的投入。软件方面,一是应用高级的数据分析和管理软件,二是引进专业的数据挖掘人才。
数据挖掘和监控比传统意义的统计分析相比,强调在海量的数据中建立一套动态的分析系统,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跟踪和引导。通过研究市场的机会点,引导和刺激用户进行消费。因此,专业的数据挖掘人才将是企业销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力量,对于供应商管理也同样至关重要。
3.3把握管理关键控制点
区域贸易一体化后,供应商管理需要注意以下控制点:一是供应商信息系统建设。除了最基础的信息以外,还需要掌握供应商的生产计划,技术发展和生产能力。二是市场信息的分享。生产过剩以及与市场不匹配的生产已经是我国制造业的普遍现象。因此,在网络化生产下,需要以前端销售来引导生产。零售商对供应商的信息共享能够帮助供应商优化供给。三是实时管理,IT化后,对于生产和库存的管理周期缩短,因此需要将各类数据进行图标化,指数化,以便于滚动刷新。四是战略共赢。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关系必须邮箱战略共赢,加强互访和年度总结,统一发展思路。共同面对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常三霞.浅谈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管理的优化措施[J].企业导报,2013,(4).
[2]李海明,冯留雷.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供应商管理系统建设初探[J].电子商务,2013,(2).
关键词: 项目管理 成本控制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被划分为9个知识领域,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以及项目采购管理。本文所关注的是其中的项目采购管理领域,并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探讨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如何降低成本、减少现金流出,并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项目的执行除了需要必备的人力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原材料、零件、服务和其它物质资源,离开了这些物质资源,再高明的项目经理也不可能按要求完成项目的任务,在市场条件下,这些产品和服务是通过采购活动来实现的。从执行组织以外通过采购取得项目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是所谓的项目的采购管理。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项目资金的,如何合理而有效的使用这些项目资金?如何使一笔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所应该关注的之一。
梅瑞狄斯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中提到:“在采购设备、原材料和分包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界定出特定的需要,并且还要找到最低的价格和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在现实的项目采购操作中,要实现这两个“最”字的目标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对项目采购管理中部分环节的控制,来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使项目资金达到最优的配置,用有限的资金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这是我们在项目采购管理中所能够实现的成本目标。以下,就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逐一论述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些措施。
1、制定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
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不仅仅是计划活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不仅仅是组织政策的一种延伸,它还是一种控制机制,起着一种比较标准的作用。
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查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例外情况,有效的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2、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是项目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采购时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承包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就有如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选择供应商的数量。
供应商数量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供应商份额的分担问题。从采购方来说,单一货源增加了项目资源供应的风险,也不利于对供应商进行压价,缺乏采购成本控制的力度。而从供应商来说,批量供货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给采购方以商业折扣,减少货款的支付和采购附加费用,有利于减少现金流出,降低采购成本。因而,在进行供应商数量的选择时既要避免单一货源,寻求多家供应,同时又要保证所选供应商承担的供应份额充足,以获取供应商的优惠政策,降低物资的价格和采购成本。这样既能保证采购物资供应的质量,又能有力的控制采购支出。一般来说,供应商的数量以不超过3-4家为宜。
第二,选择供应商的方式。
选择供应商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采购,四种不同的采购方式按其特点来说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我们认为,在项目采购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帮助采购方以最低价格取得符合要求的工程或货物;并且多种招标方式的合理组合使用,也将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3、采购环境的利用
项目的外部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能对项目组织怎样及如何采购产生影响的外部变化,包括市场季节性的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市场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的存在及战争罢工等各种因素。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项目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项目组织在采购中可能采取的组织政策、方式和程序,即实施采购的过程和程序。在符合微观环境原则的前提下,一个好的项目采购策略应当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环境为项目整体带来利益。
充分利用采购环境的一个重要就是熟悉市场情况、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有关项目所需要的货物及服务的多方面市场信息。比如,结合所采购货物或服务的种类、性能参数、质量、数量、价格的要求等,了解熟悉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及供求信息,所购物品的供求来源、外汇市场情况、国际贸易支付办法、保险合同等有关国内、国际贸易知识和商务方面的情报和信息。这就要求项目组织建立有关的市场信息机制,以达到有效利用采购环境的目的,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包括:
建立重要货物供应商信息的数据库,以便在需要时候能随时找到相应的供应商,以及这些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的规格性能及其他方面的可靠信息。
建立同一类货物的价格目录,以便采购者能进行比较和选择,充分利用竞争的办法来获得价格上的利益。
对市场情况进行和,作出市场变化的预测,使采购者在制定采购计划、决定如何发包及采取何种采购方式时,能有可靠而有效的依据作为。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才能在项目采购中做到“知己知彼”,并对采购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这使得采购者能处于供需双方的有力地位,获得价格上的优势,不仅取得高质量的货物或服务,也能取得成本上的利益。否则,如果缺乏了对相关信息的熟悉,会造成采购工作的延误,采购预算的超支,失去成本控制的优势。因此,在项目采购管理中充分利用采购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同样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之一。
4、供应商的管理
基于长期的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出发,我们认为,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贯穿一个“供应商管理”的思想,也即是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项目采购管理的一个部分。这样既可通过长期的合作来获得可靠的货源供应和质量保证,又可在时间长短和购买批量上获得采购价格的优势,对降低项目采购中的成本有很大的好处。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与供应商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
对于采购方来说,一旦确定了可以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应该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使采购方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得货源上的保证和成本上的优势,也使供应商拥有长期稳定的大客户,以保证其产出规模的稳定性。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能给采购方带来长期而有效的成本控制利益。
第二,供应商行为的绩效管理。
在与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对供应商的行为进行绩效管理,以评价供应商在合作过程中供货行为的优劣。比如: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对供应商进行评级,建立量化的供应商行为绩效指标等等,并利用绩效管理的结果衡量与供应商的后续合作:增大或减少供应份额、延长或缩短合作时间等,对供应商以激励和奖惩。这样能促使供应商持续改善供货行为,保证优质及时的供货,从而有效的降低项目采购总成本。
1.什么是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简称EC)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特别是因特网),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从贸易活动的角度分析,电子商务可以在多个环节实现,由此也可以将电子商务分为两个层次,较低层次的电子商务如电子商情、电子贸易、电子合同等;最完整的也是最高级的电子商务应该是利用INTERNET网络能够进行全部的贸易活动,即在网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的物流完整地实现。
2.电子商务的作用
电子商务是在商务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人与电子通讯方式(特别因特网)的结合,极大地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了商务活动的成本,由于商务活动实时在网上进行,使得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实时监控商务活动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商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电子商务的形式
电子商务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企业内部电子商务:用以提高企业内部运作效率,降低企业内部运作成本,提高效益。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2C):即企业通过Internet建立在线商店,消费者进行在线购物、支付。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B):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Internet进行商务活动,节省双方的时间,并避开了地理上的制约,有效地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与效益。
虚拟市场(TE):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高级形态,提供了一对多、多对多的在线交易模式,是目前国外最成功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代表了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虚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虚拟市场的概念
虚拟市场是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形成的一个虚拟的买卖双方聚集并进行交易的场所。它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大程度上体现了电子商务技术的先进性与有效性。卖方可以面向全球众多潜在买家方便地其产品、服务信息,并通过Internet与许多潜在的购买者进行交易,降低了交易过程的复杂程度,有效地提高了交易过程的效率,并降低了交易成本;对于买方来说,在虚拟市场中可以更大程度地接触不同的供应商,并通过Internet进行及时有效的比较、沟通,提高采购产品及服务的选择方位,获得更好的价格和更高的质量,同时简化了原本复杂的采购流程,极大地提高了采购效率,降低了采购成本。
2.虚拟市场的形式
从国外成功的事例来看,虚拟市场的建立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卖方或买方建立的,一种是由第三方中介机构建立。其中第一种形式下的虚拟市场主要由大的采购集团建立,如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福特汽车、CISCO等,主要目的在于简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加强对采购过程的控制,提高自身竞争力。从目前市场角度来看,买方市场的形成导致了买方往往在交易过程处于较有利的地位,所以一般这种形式的虚拟市场大多从买方开始形成。而另一种形式的虚拟市场,也是目前国外最火热的一种虚拟市场形式,一般都是由第三方中介组织发起建立,如CommerceOne、Ariba、eSteel等等。因为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本身没有能力来建立虚拟市场,同时其购买能力也难以与巨型企业相比,导致其号召力较小,他们来建立虚拟市场是难以取得成效。而通过中介机构将许多中小企业集中起来,形成大的采购集团,对于各个中小企业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通过中介机构对买卖双方的规范与管理,提供在线信用,使得买卖双方得以放心地进行在线交易。这种模式的虚拟市场的好处在于第三方中介机构本身并不介入交易本身,可以保证交易过程的公正、公平与公开。目前国外这种形式的虚拟市场一般由购买方、供应方、第三方中介机构、物流配送组织组成。
三、中国医药虚拟市场发展的几点思考
1.医药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先进的电子商务手段
医药行业是国家的特殊行业之一,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医药产业是我国四大重点(计算机、汽车、医药、微电子)技术创新产业之一,是一个技术密集程度高、投入多、效益好、周期长、风险大的国际性产业。但同时,由于我国现存生产、流通领域等环节种种不合理因素,极大地导致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混乱,药品购销中行贿、索贿、回扣等不正之风盛行。医疗卫生单位也出现类似的问题,使患者背上沉重的药费负担。为了杜绝上述现象,国家曾三令五申建立行业有序竞争,规范行业管理,强化流通环节监督。可是,单单从法令法规方面规范市场行为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手段,增强医药市场透明度和管理监控的力度,大力加强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将政府、市场、消费者联系在一起,最终实现医药流通市场的健康发展,使消费者利益得到保护。
2.呼之欲出的医药虚拟市场
通过对虚拟市场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建立一个覆盖全行业的医药虚拟市场,一方面是发展的趋势潮流;另一方面也是符合我国医药发展需求的。同时这也是由药品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通过一个医药虚拟市场,药品流通中的买方和卖方平等地面对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渠道,而在这个渠道中进行的所有的药品购销行为都会通过现代化的信息采集手段记录下来,并经过相应的信息处理后成为各级相关政府部门执法监督的依据。这样一种市场渠道以及相应交易模式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药品流通的效率,降低药品流通的成本,同样对于规范我国药品生产、流通、销售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3.医药虚拟市场的完善是一个政府主导的全社会系统工程
从国外的经验可以看出,虚拟市场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虚拟市场只不过是实现的手段或表现形式。而由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仍很不充分,那么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建立现代化的医药虚拟市场,是对医药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促进,从这一点来讲,我国医药虚拟市场的完善必然是一个过程化的产物。同时,由于现有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不足之处,一部分人已经成为了其中的既得利益者,那么他们必然会抵制虚拟市场的推广。因此,一方面目前中国推广和完善虚拟市场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自发的动力,需要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和支持,以及社会各方面积极的参与,因此,它也必然是一个政府主导的全社会系统工程。
4.医药虚拟市场的管理
首先,医药虚拟市场必须是一个合法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进行交易的双方也必须具备合法的资格,因此医药虚拟市场的管理应该在传统医药市场管理的框架下来进行,并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创新和发展。其次,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的产物,医药虚拟市场必须是独立于任何政府部门,相关政府机构对医药虚拟市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事前的资格认定和事后的监管,政府部门不应该直接参与虚拟市场的运营。同时,基于公平交易的原则,虚拟市场平台的运营者同时不应该与药品交易的收益直接挂钩。所以虚拟市场平台的运营者不应该是药品交易的双方,而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来承担,并通过提供与交易相关的服务获取利润。医药虚拟市场的管理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传统医药市场管理的框架下,通过对交易双方,以及运营虚拟市场平台的第三方信息中介机构合法资格的认定,并对交易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交易结果的事后审查,达到有效管理医药流通市场,加速我国医药流通市场规范化的目的。
尽管5月已经立夏,温度一度爬升过30度,但是美国纺织服装市场的表现却不及预期。美国政府启动开支削减计划为经济前景带来不确定性,影响了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的信心。3月份,全美零售销售创下9个月来的最大跌幅,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大幅下滑。种种不明朗的形势也给我国不少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带来一丝阴霾,继续前行还是停顿?
零售市场冷暖信号
美国政府年初出台的新一轮工资税法改革,在增加税收的同时,也影响了工薪族家庭开支。另一方面,本该进入春季的三月,寒潮席卷全美大部分地区,加上今年复活节早于去年较温暖的4月8日,都让消费者采购春装的计划延后。“美国消费者目前开支计划十分谨慎。”BIGinsight负责人Pam Goodfellow表示,由于油价,食品价格等上涨加之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人们挑选商品时,会更多地选择普通品牌的商品,实用优惠券增加折扣,减少电话宽带等项目的支出,重新调整消费习惯。即便是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55%的消费者表示仍然愿意为纯天然面料的服装增加支出,其中愿意花更多的钱消费纯棉内衣裤的消费者占到61%,牛仔裤的占到55%,体恤衫的占到57%,运动衫占到45%。
美国零售委员会(NFR)主席Matthew Shay表示:国民消费才能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年初的财政悬崖,上涨的油价,走低的消费者信心,以及对美国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给消费者和零售业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我们能做的就是打破障碍,使得消费者重新开始消费。天气寒冷加上消费者支出消减,13家大型零售商3月的同店销售增加1.4%,虽不如市场预估的增加1.8%,但是还是给冷清的市场带来一点利好的消息,至少人们还是在持续消费。
“大出展”为纽约展助力
根据2012年7月在纽约贾维茨会展中心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简称“纽约展”)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买家采购金额方面,有51%的买家表示在2013年公司的采购预算金额将维持不变,25%的买家表示将略有增长,15%的买家表示将大幅增长。在采购下单方式上,60%的买家表示参观完展会后会考虑下单。近87%的观众通过访问该展会收集市场信息,并找到了所需要的商品,为日后采购决策作参考。买家考虑发展新的供应商的三大最主要因素是:面料品质、价格和每单最低起订量。从11年和12年纽约展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受到经济的影响,美国买家近年来采购预算的涨幅一直不大,多数则维持不变;此外,小批量、性价比高仍是美国市场需求的方向。
纽约展从2010年开始细分为三个分别面向服装面料、服装以及家用纺织品的国际专业采购展览会,即纽约国际服装采购展(APP)、美国Texworld服装面料展和纽约国际家纺采购展(HTSE),由纺织贸促会与法兰克福展览(美国)公司联手,旨在为我国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开拓美国市场架起桥梁。
纽约展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纺织类展会,以“大出展”概念贯穿始终,旨在打造适应美国市场并符合我国纺织服装外贸企业需求的全产业链展。“大出展”不仅体现在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从面料到服装、家纺,从流行趋势到服装配饰等纺织产业各个环节的展出上,同时也体现在展会资源的全球配置上。2012年,纺织贸促会在国内国外承办的行业展会已经达到19个,总展出面积725000平方米;同时还多次组团参加各种纺织类国际展,2013年,纺织贸促会又将这种势头带到了巴西,首届巴西GOTEX服装采购展也即将拉开大幕。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出展”让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走向了全球的同时也使得展会的资源更有效地共享。纽约展从招展招商充分利用并共享内外展资源,通过自己的专业办展平台和庞大的海外买家信息数据库,对中国的纺织企业和纺织市场作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广。
时刻把握本土需求
第十四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将于2013年7月16-18日在纽约贾维茨会展中心举办,展览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与法兰克福展览(美国)公司承办,中国参展商以国家展团的形式嵌入到同期同馆举办的纽约国际服装采购展(APP)、纽约家纺采购展(HTSE)、和美国Texworld服装面料展(Texworld USA)三个专业展览会中,形成产业链系列展览会,目前这三个专业展览会已经成为美国东海岸规模最大的纺织品服装专业贸易展览会。
尽管受到工资税法、燃油、天气等因素的影响,美国服装零售数据差强人意,使得一小部分国内服装类企业产生了动摇的想法。但从贸促会展览六部获悉,表示目前评价工资税法改革及汽油价格上涨对消费支出的影响还言之过早。因为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是持续的,有需求就会为经济注入活力,这对美国零售业的表现会带来不大但却是良好的发展信号。目前纽约展招展正在火热开展中,来自宁波地区、湖州地区等地区,其中中部地区报名增多,如安徽、河南。东莞市大朗镇作为全国针织产业集群由镇长带队再次出征美国展。
在Cotton incorporated Lifestyle Monitor Survey三月的调查中,有82%的消费者最喜欢纯棉或者混棉织品,其次是丝织品(3%),涤纶织品2%,而羊毛织品以及人造纤维产品仅占到1%。“美国市场比较稳定,非常值得耕耘。从近期的一些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性价比高的休闲系列,牛仔系列都是美国买家关注的品类美国客户看重我们完整的纺织产业链。随着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质优价优,附加值逐步提升,交期有保证,订单量灵活,在美国仍占有相当市场,”主办方表示。
同时,由于近期美国房产市场回暖明显,使得家纺产品零售持续升温,目前家纺类企业回应积极,报名情况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