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供应链金融

时间:2023-06-27 16:05:54

导语:在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供应链金融

第1篇

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风险管理,在帮助整个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途径。

“1+N”模式

永业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重庆市的一家民营钢铁企业,该公司与上游企业攀钢集团的结算主要是采用现款现货的方式,由于流动资金紧张,无法向上游厂家打入预付款,有好的订单也不敢贸然出手,在价格选择和行情把握方面都处于被动,公司业务发展严重受制于资金瓶颈。2005年底,永业钢铁开始与深圳发展银行接触。深发展重庆分行为该公司设计了一套融资方案:在没有要求该公司提供抵押担保前提下,给予该公司4500万元授信额度,主要通过现货质押和预付款融资等业务模式进行,从而解决了该公司的融资难题。

这就是典型的供应链金融“1+N”模式。所谓供应链金融,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深圳发展银行把它描述为“1+N”。在上述案例中,永业钢铁是“N”,攀钢集团则是“1”,即核心企业。“1+N”表达了深发展这样一种见解:即很多小企业是依赖一个大企业而生存的。企业的关系不是厂家间的堆积,而是一个生态群的整合。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不会只是考虑供应链中某个企业的资信情况,而是把供应链企业间的贸易关系综合起来考虑,提供的融资会渗透到这个交易链的每一个环节。

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

而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这一“脐血”注入配套企业,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产业链条的运转,而且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还为中小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商机。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春教授毫不掩饰对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赞赏:“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对还没有完全建立诚信档案的中小企业来说,将是一大福音,它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诚信机制形成较早、较好的大企业融资成本较低,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情况。”

实际上,银行通过提供资金、信用、服务进入供应链,不仅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促进了金融与实业的有效互动。供应链金融促使银行跳出单个企业的局限,从更宏观的高度来考察实体经济的发展,从关注静态转向企业经营的动态跟踪,这将从根本上改变银行业的观察视野、思维脉络、信贷文化和发展战略。

银行的新奶酪

在银行业内看来,随着商业银行传统收入来源――利差的不断缩小,拓展中小企业贷款等业务的竞争正在不断升温。如何尽快地在相关业务领域展开金融创新,将是未来商业银行成败的关键。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供应链金融正在成为银行的一块新奶酪。

深圳发展银行从1999年开始规模化经营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2005年7月,正式确立了公司业务“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的转型战略后,开始着力树立“贸易融资专业银行”的形象,并全力打造“供应链金融”品牌。目前,深发展重点围绕供应链初步整合了20多项产品和服务,包括担保提货、贴现、动产质押、仓单质押、进出口押汇、应收账款票据化、保理、出口信用险项下融资、打包放款、福费廷等等,这些产品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在应收、应付、存货三方面对短期流动资金的融资需求,是企业非常需要的一些服务,对任何一个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来说,都可以从中选择到合适的产品。

伴随着深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成功开展,很多业内同行也嗅到了其中的“巨大市场”。据了解,深发展的该项产品在2005年就引来了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以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侧目,并迅速开始了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争夺。

浦发银行推出了“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在提升企业信用、方便企业采购、促进存货周转以及给与账款回收支持等方面,以6项子方案有针对性的为企业提供服务支持,包括在线账款管理方案、采购商支持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解决方案、区内企业贸易融资方案、工程承包信用支持方案、船舶出口服务方案等。

招商银行从2005年开始将中小企业作为公司业务转型的重点,颠覆性变革业务流程,在9家分行试点推进以供应链金融作为突破口,开发大型客户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买方或他方付息商业汇票贴现和国内信用证议付、汽车销售商融资、商品提货权融资等特色创新融资服务,为中小企业成长注入活力。

工商银行则推出了“沃尔玛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沃尔玛每年在华采购额达200亿美元,上游供货商有上万家,其中大多为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为解决这类企业的融资困难,工行依托沃尔玛公司的优良信用,对相关物流、现金流实行封闭管理,为沃尔玛供货商提供从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融资支持,破解了沃尔玛供货商的融资困局。

业内人士预计,从现在开始的两至三年时间里,中资银行将在供应链金融上掀起一场行业市场争夺战,这是银行公司业务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所在。

风险控制新视角

困扰中小企业融资最大的问题就是风险控制。但是,在供应链金融中,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认识和控制则换了一个新的视角。

以往银行对风险的评判,主要是把单个企业作为主体,关注的也是静态的财务数据,而中小企业往往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比较低,财务指标难以符合评判标准,可抵押资产少,因此很难从银行融资。但是在供应链金融中,由于银行更关注的是整个供应链交易的风险,因此,对风险的评估不再只是对主体进行评估,而是更多地对交易进行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加上供应链金融主要开展的是风险较低的票据业务,因此,银行风险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对于银行而言,供应链整体信用要比产业链上单个企业信用要强,银行提供的利率与贷款成数乃是随着生产阶段而变动,并随着授信风险而调整,例如:订单阶段,因不确定性较高,其利率较高,可贷款成数较低,但随着生产流程的进行,授信风险随之降低,利率调降,贷款成数调升。因此,风险与收益相互配合,完全符合银行的风险控管与照顾客户的融资需求。

同时,通过要求客户购买保险产品,防范货物在库、在途期间出现的意外风险和境内外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风险。

第2篇

1、整体考虑供应链各企业实力

实施限额管理银行对供应链融资企业进行限额管理,应根据集团客户风险限额管理的方法。供应链融资一般都是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业务往来的需要。供应链融资需要多方进行参与,如应收账款融资,银行应考虑债权企业与债务企业之间的情况,把所有参与融资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掌握参与方的信息,来对企业的一个融资额度进行综合决策。限额管理的目的就是让银行确保所发生的风险总能被事先设定的风险资本全额覆盖,如无法全额覆盖,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风险。

2、基于信息共享对供应链融资

信用风险进行防范管理可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将供应链融资这一新型业务纳入到信贷系统中,针对供应链融资的特点对信贷管理系统进行升级,这个系统具有双重作用,既是信贷风险管理监控系统,又是一个信息公布系统。通过信贷管理系统对供应链融资进行监控,对供应链上的客户及时进行信息,使银行和银行之间,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能够有效共享,又能相互进行监督,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优化供应链从而达到降低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目的。对核心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进行监控,并及时各项信息,这样使得银行可以根据的信息对整个供应链融资进行及时的调整。

3、加强信贷人员管理,严格授信流程控制

授信业务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授信权限、限额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级、贷款审批、贷款定价及贷后管理、信用风险的预警报告、不良资产的处理、信用组合管理及经济资本配置等。银行信贷人员应严格执行授信业务的各个流程程序,银行也应建立起对信贷人员的激励机制及控制管理制度,来规范操作流程、防范信贷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防治的宏观层面

1、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在政府监管层面,政府应成立独立的金融管理监管机构,但其不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进行直接参与,而只是结合国家的宏观政策、法律法规制定出一系列保障金融体系良性运转的监管措施,形成有效的政府监管系统。政府监管机构根据监管系统对商业银行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及时和有效地掌握各金融机构的运营情况和反馈信息,以加大风险防范力度,减少不良贷款,最大限度降低信贷风险。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信贷保险制度

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依据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信用评估机制进行完善,制订出一套完善的信贷保险系统;加大对信贷保险业务模式的创新,提高各信贷主体之间的透明度,保障信贷资金体系的正常运转,并最终实现各信贷主体的共赢。政府可以通过成立新型的专门从事信贷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也可以对目前现有的保险公司增开信贷保险业务。但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严密性的政策来健全信贷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各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建设和完善我国的信贷保险制度。

3、不断推进信用体系的完善

第3篇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不同于大型企业,由于其经营规模不大,经营也不够稳定,因此抵御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低,再加上中小企业资信水平比较低,抵押担保的能力差,又无法承受过高的融资成本,这些都使得中小企业在信贷融资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中小企业在进入市场时没有太多的要求,形成庞大的群体,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来看其融资特点:

1.对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中小企业依靠经营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的优势生存,这样的生存模式对于资金有着特殊的需求。每次资金需求量小,但频率高、循环速度快、借款周期短。相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对于这样量小、面广、借期短、频率高的融资来说,加大了其经营的成本,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收益,因此传统的商业银行难以满足其融资要求。

2.融资成本较高。在整个贷款过程中一般需要支付如下费用:一是资产评估费、抵押登记费和公证费;二是担保机构收取一定的担保费;三是向银行支付的贷款利息。举个例子,如果某企业贷款100万-1,000万元,6个月大约需要支付上述各项费用共计62,020元-575,200元,贷款成本与贷款额度比例为4.75%-5.2%。因此过高的信贷融资成本,使得中小企业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3.融资多为民间借贷。中小企业难以从传统的商业银行融资,只能以民间融资为主,但是民间融资则使这些中小企业支付更多的融资成本,迫使其从一开始就要提高经营,否则将无法生存下去。对于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来说,由于信息透明度差、非系统风险高、管理规范性差、缺乏核心竞争力、融资规模小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小、频率高等特点使得其在融资过程中形成的种种困难是无法避免的,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渠道狭窄,金融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低,一般难以达到证券市场的要求,关于公司债券发行存在准入障碍,难以实现在资本市场上公开筹集资金。而现有的金融机构中,以银行占有主导地位,但是根据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可知,其经营管理成本过高,缺乏抵押担保,资信等级较低,不足以达到银行融资的标准,中长期信贷和权益资本供给不足,都是目前金融体系不健全所导致的因素。一些中小企业只能通过高成本的民间融资渠道获取资金。

2.征信体系不完善。在我国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对于中小企业有很大的影响。金融机构贷款的过程中,处于风险防范的意识,一般采取谨慎原则,对于为取得征信等级评定的中小企业难以贷款。这种信息不对称对于那些具有先进技术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公司来说是种无形的损失。

3.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关于建立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发达国家比较完善,而我国在此方面略显不足。首先,关于政策性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运作不规范,不足以保证其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其次,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进一步缩小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最后,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使其杠杆作用不明显,弱化了政府扶持的力度。

三.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银行融资的区别主要在于三个方面:首先,对供应链成员的信贷准入评估不是孤立的。银行将首先评估核心企业的财务实力和行业地位,以及它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如果条件满足,而且证明整条供应链联系足够紧密,银行将为成员提供融资安排,并且不会对成员的财务状况作特别的评估。其次,对成员的融资严格限定于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背景,严格控制资金的挪用,并且以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引入核心企业的资信,作为控制授信风险的辅助手段。最后,供应链融资还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即引导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

自偿性贸易融资产品主要支持企业基于商品销售而进行的生产或者购销经营活动。自偿性贸易融资业务的价值和市场潜力在于对传统审贷理念的创新和突破,该业务不片面强调受信主体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也不是简单依据对受信主体的孤立评价作出信贷决策,而是注重结合真实贸易背景下的流程设计对风险控制的功用以及对企业违约成本的评估。自偿性贸易融资业务的这一特点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具有特别的意义。中小民营企业的共同特点在于规模小、经营稳定性差、报表不真实的问题普遍存在。这种状况不仅导致其融资困难,也使得银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于授信决策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因此直接把握企业的贸易行为,控制贸易项下的资金流和物流,对于银行防范对此类企业的授信风险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也可有效提高此类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可获得性。供应链本身包括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三个维度。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为供应链管理者-核心企业提供资金流管理解决方案,那么,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则分别承担着另外两个“流”的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角色。从供应链金融的角度看,物流和信息流是触发银行向供应链成员企业融资和回收授信的基础变量,因此要实现三流的有序衔接,保证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应该在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公司和物流公司之间建立起合作联盟。

供应链核心企业担当着整合整条供应链的关键角色。不同行业中供应链核心企业在整个价值上所处的位置往往也不同。作为供应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终级受惠者,核心企业是最具有供应链大局观的成员,并存在为供应链整体利益的优化作出主动安排和调整的强激励。供应链中小企业成员是供应链金融的直接受众。进入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往往凭借其在劳动力成本,非核心的产业专业技能和特殊渠道方面的优势立足于供应链,并集中于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其生存状态往往包括以下一些特征:由于与核心企业的谈判地位较低,又面临同类企业的激烈竞争,在交易价格、结算方式、供货速度、销售指标方面,不断受到核心企业的挤压,导致利润下降和资金流紧张。资产的主要形式是预付账款、存货和应收账款,并占用企业的大量流动资金,进一步恶化了现金流状况。信用基础薄弱,属于银行的高风险客户,融资便利性差、成本高。尽管大多数情况下,供应链中某个成员的生存状况不会导致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损失,但是如果链条成员系统性地面临财务困境,则需要通过作出财务安排的一揽子规划来进行调整。供应链中小企业成员集群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和利益绑定,使得集群对核心企业的谈判筹码增加。无论是有组织还是分散的对核心企业有关财务安排的抱怨或者建议,抑或链条中成员因资金流动性问题而批量退出,都会促使核心企业启动对链条整体融资安排的评估程序。

四.基于“1+N”供应链融资的中小企业融资

1.基于核心企业(“1”)组织众多配套企业(“N”)生产的供应链生产关系特点,深圳发展银行将上下游之间的贸易速效业务扩展到整个供应链,开发形成“1+N”供应链贸易融资,简称“1+N”供应链融资。这种融资既包括对供应链单个企业的融资,也包括该企业与上游卖家或下游买家的段落供应链的融资安排,更可覆盖整个“供-产-销”链条提供整体供应链贸易融资解决方案。以对单个企业的融资安排为例:

(1)对核心企业的融资安排:核心企业自身具有较强的实力,对融资的规模、资金价格、服务效率都有较高要求。这部分产品主要包括短期优惠利率贷款、票据业务(开票,贴现)、企业透支额度等产品。

(2)对上游供应商的融资解决方案:上游供应商对核心企业大多采用赊销方式,核心企业普遍对上游供应商采用长账期采购方式。因此上游企业融资方案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主,主要配备保理、票据贴现、订单融资、政府采购账户封闭监管融资等产品。

(3)对下游经销商的融资解决方案:核心企业对下游分销商的结算一般采用先款后货,部分预付款或一定额度内的赊销。经销商要扩大销售,超出额度的采购部分也要采用现金(含票据)付款。对下游经销商融资方案主要以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中的预付款融资为主。配备的产品主要包括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票据的开票、保贴、国内信用证、保函、附保贴函的商业承兑汇票等。

2.基于供应链上下游物流—资金流连续循环流转的运营特点,深圳发展银行提升沿产业供应链“横到边,竖到底“的营销策略,提出“1+N”供应链营销模式。“1”指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一般都是大型高端企业,是供应链生态中的恒星,构成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安全港”。“N”是围绕恒星运转的行星及卫星,即通过供应链与核心企业相关的众多中小企业。

3.“1+N” 供应链融资显著地发送了贸易融资风险控制状况。与核心企业建立直接授信关系或者紧密合作关系,相较货押业务通过三方协议,票据业务连带责任的约束机制而言,有利于消除核心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达到业务操作过程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度统一,解决对配套中小企业融资授信中风险判断和风险控制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2]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03):75-76.

[3]余剑梅.以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经济纵横,2011(03):99-102.

[4]徐欣.解读供应链融资双重模式[J].物流技术,2007,26(07):69-73.

第4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融资优势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融资难是多年来一直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规模的限制、信息相对不透明和收益率等因素的影响。在面对信息不透明、缺乏抵押物和担保的中小企业借款人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传统的信贷风险控制技术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供应链金融既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又可以给金融机构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供应链金融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模式。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了将产品或服务交付给最终用户,由上游与下游企业共同建立的网链状组织。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的授信模式不同,其核心理念是金融机构在信贷市场上通过寻找对单一企业的授信模式不同,其核心理念是金融机构在信贷市场上通过寻找供应链利益相关者,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

二、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1.国外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近年来,国外的一些学者不仅关注供应链管理,还将目光转向中小企业如何利用供应链模式进行融资,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Allen·N·Berger(2004)等人在分析和总结中小企业如何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方法进行成功融资的经典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一些新的设想及框架,并在理论层面上首次提出中小企业利用供应链金融进行融资的思想及其可行性,并对供应链融资模式进行了探索性设计。在Allen·N·Berger研究的同时,Leora Klapper(2004)等人通过深入研究一些中小企业利用自身存货成功进行融资的机理和模式,得出了以存货为基础的融资可以有效减轻企业资金短缺的压力并有利于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财务成本的结论。继Leora Klapper提出存货融资概念之后,Gonzalo Guillen(2007)等人经过研究认为中小企业的生成具有6个基本要素:政策、订单、质量、市场、人工、现金,而现金在这6个基本要素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企业对自身生产模式与融资方式的统筹安排不仅可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生产布局,而且有助于完善企业的资金融通机制,从而增加企业的整体收益。Comelli(2008)等人进一步指出若能将融资与生产运作过程有效地结合起来,当企业遭遇财务现金流压力的时候,能够充分利用存货进行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从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企业通过财务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的维持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各个主体之间的现金流,能够实现现金流周转正常,资金效用达到最大化;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选择合理的融资模式可以缓解企业的融资困境和完善企业的资金融通机制。

2.国内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陈淮(1987)提出了构建“物资银行“来调剂、串换物资品种的设想,但当时的这种设想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罗齐(2002)等人通过对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调研,创造性地提出融通仓这种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相结合解决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新模式。郑绍庆(2006)通过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指出融通仓对解决供应链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十分有效的。门俊宏(2007)在分析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小而流动资产较多的基础上,提出三种基本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选择这三种融资模式之一。国内学者研究供应链金融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即供应链金融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完善融资环境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

在整个供应链中,通常有一个具有强势谈判能力和结算能力的核心企业,其它中小企业在结算时可能都受制于此谈判企业的话语权。根据核心客户性质以及其在整条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供应链金融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即应该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和融通仓融资模式。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上游中小企业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银行办理融资的模式。国际上,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一种常用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在这种融资模式中,企业以自身的应收账款债权作为质押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金融机构在向企业融通资金后,若该企业的债务人拒绝付款或无力付款,那么金融机构有权向该企业要求偿还资金。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中,应收账款融资的主体一般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供应链上游的小企业、核心企业和银行都参与此融资过程。核心企业在整个融资运作中起着反担保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其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银行在同意向上游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前,并非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风险评估,银行更多关注的是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由于具有较好的资信实力,并且与银行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核心大企业能为中小企业融资起到反担保的作用,从而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2.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即使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有时也需要向供应链上游的核心大企业预付账款。保兑仓融资是金融机构与经销商、仓储商、供货商四方通过合作协议,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担保、质押监管为保证而开展的特定金融服务。保兑仓业务除了需要处于供应链中上游的生产商、下游的经销商和银行的参与外,还需要物流企业的参与,负责对质押品的评估和监管。从银行的角度来分析,保兑仓业务不仅为银行进一步挖掘了客户资源,同时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既可以由供应商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又能够以物权作担保,进一步降低了所承担的风险。银行通常会要求经销商缴纳一定比例的初始保证金,银行通过银票的方式向厂家订货,拥有货权。当在经销商提货时,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提货保证金,然后银行向厂家发出指令要求厂家向经销商发货。在保兑仓融资下,作为核心企业,厂家需要承担连带保证、回购、约定付款等一系列的责任。

3.融通仓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模式与应付账款模式不同,在这种模式下将抵押物由债权变为存货。在传统信贷模式中,商业银行更倾向于用不动产作为抵押物,因为不动产的风险较低,容易掌控,而动产流动性强,商业银行很难把握掌控,同时动产由于在运输等过程中风险较大,所以商业银行并不常用动产作为抵押品。融通仓融资作为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企业可以根据法律和行业管理规定将生产原料、商品、存货等可流通的货物交给物流企业代管,商业银行则可以通过与物流企业签订相关协议为企业提供短期贷款。银行在质押期间可以不定期对货物情况进行检查,而物流企业则负责向银行汇报货物的相关情况。待融资企业偿清银行贷款后,银行归还仓单给融资企业,融资的中小企业凭仓单提货。

四、供应链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

1.供应链金融优于商业银行传统授信

在传统的授信审批模式下,银行主要审核授信主体的财务、经营状况,通过对其财务报表、经营状况、法人资信等方面的考量来确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融资。而中小企业这方面信息的透明度较差,较难进行银行融资。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创新授信审批模式。供应链融资针对具体的贸易合同进行审核,即对供应链交易的风险进行考察,凭借核心企业的资质来作为为企业增信的工具,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对整个供应链成员进行整体信用评估,尤其侧重考察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作用而不是单体企业自身状况,由此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严广乐通过对供应链金融系统中的中小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相应的博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中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中小企业扩大融资规模、对银行减小信贷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将核心大企业与供应链的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捆绑,核心大企业往往需要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负有连带责任,因此这也有助于推动核心企业优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队伍的结构,提升供应链的管理能力。

2.供应链金融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中小企业信用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交易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易导致中小企业的短期行为模式。由于存在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非对称情况导致逆向选择,因此出现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银行通过引入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合作方两个变量,可以有效的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银行可通过有效采集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目标企业)之间业务往来的相关信息,了解目标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信和盈利水平相关情况。银行通过对物权单据的控制和融资款项的封闭运作,实现对资金流和物流的双向控制,使风险监控直接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环节,有利于对风险的动态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银行授信与融资主体风险的隔离,可缓解银企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4.供应链金融有助于优化信贷结构

当前,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很多都没有与真实交易相匹配,许多企业并没按照原先贷款意图进行使用,擅自挪为它用的现象经常发生。这种贷款的数量占到一些银行信贷总额的比例很高,而且贷款期限以长期居多。商业银行对其很难进行紧密地跟踪监测,因此无法确定风险程度。供应链金融所采用的融资模式都是与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相匹配。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银行注重企业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连续性,通过对企业信用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银行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使资金不会被挪用,贷款风险相对较小。在现实中,中小企业的融资期限大多注重短期,而且流动性比较高。由于其信贷支持是以抵押物作为保障的,所以资产安全度较高。通过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可以逐步增加短期信贷,使短期信贷和长期信贷两者之间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从而促使银行的信贷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五、结论

作为一种从整个供应链产业群体的角度出发考虑的信贷授信新型模式,供应链金融作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商业银行对企业一对一的单独授信,而是针对整个供应链成员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信贷管理的业务模式。供应链融资服务为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三方实现共赢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融资形式,有利于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

[参 考 文 献]

[1]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38-39

[2]Allen N. Berger, Ifekhar Hasan, Leora F. Klapper.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finance and growth: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community bank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4,25:169-202

[3]Leora Klapper.The Role of " Reverse Factoring" in Supplier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R].World Bank,2004(9):102-103

[4]Gonzalo Guillen, Mariana Badell, Luis PuiPuigianer. A holistie framework for Short-ter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lanni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eonomics,2007,106:288-306

[5]Mickael Comelli, Pierre Fenies, Nikolay Tchernev. A combined financial and physical flows valuation for logistic process and tactical production planning: application in a company supply chai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es,2008,112:77-95

[6]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75-76

[7]杨琳.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

[8]马俊峰.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研究[D].兰州大学,2010

[9]丁汀,李雪梅.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分析[J].物流技术,2009

[10]陈李宏,彭芳春.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101-103

[11]余剑梅.以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经济纵横,2011(3):99-102

[12]严广乐.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博弈分析[J].企业经济,2011(4):5-9

第5篇

一、供应链金融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的运作模式

在产业链竞争模式下,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主要管理模式,这些企业已经不再是孤军奋战,它们联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在一条供应链中包括有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换流通,其中资金流是最为重要的,核心企业必须将资金注入产业链中相对弱势的上下游企业中,来解决供应链的失衡问题。物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流通,它已经成为供应链各相关上下游企业利益结合和相互依赖的重要连接点。第三方物流企业某种程度上在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建起了一座畅通的金融桥梁,这座桥梁使得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通更加顺畅。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概念在不断实践中越加清晰,这类物流企业可以依托自身物流实体网络以及物流业务,通过与最终客户的深度接触和监管,发展保险、存货融资、应收账款类融资等金融业务。

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参与供应链金融运作呢?

首先,供应链金融中物流和金融相互结合,物流业务中监管的货物成为了融资业务中所需的资产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可能对质押物“亲力亲为”地实时监控,对质押物等的物流管理过程并不精通。作为第三方的物流企业作用凸显:物流企业对金融受信企业的物流状况以及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十分了解,客观上也就具有对质押物的实地监管的职能,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成为了金融机构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最佳合作选择,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在以银行为委托人、中小企业受信人为人的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委托―关系”变为双层层次。

其次,还有一种典型的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便是融通仓,是以买卖动态的过程为质押物,那么融通仓就是对实物的一种监管。银行等金融机构并不擅长于质押物品的市场价值评估,也不擅长质押物品的物流监管,因此银行将一定的授信额度授予有一定规模和运营能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让物流企业直接负责融资企业贷款的运营和风险管理,即物流企业设置公共的仓库来吸引中小企业的仓储服务,然后以仓单提供担保,将银行授信转让给仓储客户,在仓库中存储的这些货物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而这些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成为银行的合作伙伴,形成竞争对手难以跨越的门槛和一种新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控制的功用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当然这是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前提下。上文中所述的质押物监管只有得到有效的风险控制才能使得供应链金融健康正常地运转,第三方物流企业对风险控制担有重要责任,在这方面的运作总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物流企业的工作人员要对监管的货物出现的任何状况进行汇报,其次,需要经常调查了解进行融资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一旦出现企业不能正常运作等突发状况,物流企业要及时跟银行交涉,采取下一步措施来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已经逐渐成为了金融机构、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领域,但是和发达国家的供应链金融相比还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足。

(一)信用体系落后

供应链金融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体系环境,而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落后,客观造成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作风险,加之国民诚信体系还不健全,链上的中小企业本身的信用风险就高,监控和防范的风险成本较大,核心企业如果对上下游企业的管理没有制度化的约束手段,那供应链金融面临的信用风险将大大增加。

(二)信息技术瓶颈

我国金融业信息系统还处在整合的阶段,供应链金融所要求的信息流共享并不能完全满足,使得有需求的企业的信息得不到统一的归集与评估,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情况都不明朗,银行就无法独立完成对链上所有企业的调查分析从而提供金融服务。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亟待规范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也决定了供应链金融的未来。近年来物流企业做得成功的也有很多,但是整个物流市场的经营环境仍然比较混乱,运输、仓储、监管等都缺乏统一规范标准,内部管理不够完善,很难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若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不能做到自律,整个供应链金融监管体系将崩溃。

三、相关对策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融资模式的创新,给中小企业、物流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离不开各方的配合支持。

(一)完善法规,加强监管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融资模式的创新,给中小企业、物流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活力,全球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动,但是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离不开各方的配合支持,尤其是在政策法规方面。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快速弥补在流动资产质押、银行分业经营的管理限制等供应链金融操作层面的法律真空。及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要加强监管力度,督促中小企业披露真实的信息,便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调查和分析。

(二)建立平台,共享信息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还相对滞后、信息透明化低,当前我国物流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有自己内部的信息平台,但是两者之间的信息共享还没有得以展开。供应链金融中上、下游企业和银行信息流未能紧密的联系起来,银行不能准确及时地掌握各个环节上企业的信息,因此,建议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还能够增拓展原有的信息平台以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建立能够涵盖供应链各方参与者的网络平台也迫在眉睫,只有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使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更加顺畅。

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集群企业;协同创新

近些年啦,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数量在我国各地迅速增加,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因为规模较小、信用度较低、基础相对薄弱,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且融资成本较高,广东省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集群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整个企业集群的稳定发展。企业集群因其特有的集聚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已经逐渐成为我省经济产业发展与经济转型的重要的载体,企业集群的顺利发展对于我省经济的稳定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协同创新视角下对广东省集群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探究,希望可以解决广东省集群内中小企业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以有效缓解广东省集群企业内的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使集群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有效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带动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集群企业与供应链金融之间的关系分析

1.1集群企业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知识

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沿海城市,随着企业分工与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很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集群企业,这些企业在地理位置上表现为一定的集聚,在生产经营上相互关联,每一个企业都负责了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其中一个环节,充分利用每一个企业的专业优势,使其负责制造某一产品,有效降低总的生产成本。区域性、网络性、共生性是集群企业的显著特征,集群企业往往是具有同样的经济目的进而集聚在一起,在地理位置上往往相同,承载了许多比如地区政策、劳动力、生产升本、资本及信息服务等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优势,集群企业中的各个企业经济利益相关、产业利益相同,彼此相互关联,具有稳定的经济关系,在某种角度来讲,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供应链金融是随着贸易融资与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起来的,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内部的整合、控制整个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或者物流金融企业在分析了特定的供应链之后,对整个链条上的每个节点企业进行系统性的金融和投资服务活动。

1.2企业集群与供应链金融的关系分析

集群企业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了平台与广阔的空间,供应链金融为集群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集群企业因为企业数量多,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与广阔的空间,但集群企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明细分工与竞争也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供应链金融也为集群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集群企业的稳定性发展,有效解决了其融资难题。集群企业可以有效帮助大部分中小企业规避发展规模小、底子薄、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通过有效分工,有效加快自身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在集群企业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打破银行以企业固定资产及财务数据为依据进行授信与授信额度的传统方式,有效依托集群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将真实贸易作为背景,并以此产生的资金流为还款源,赋予中小企业一定的授信支持,有效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压力。

2协同创新视角下广东省集群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

2.1订单融资模式

订单融资模式是指集群企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将企业市场的订单通过信息平台输入将订单任务分别分配给集群中的每一个中小企业,在这其中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会向银行提出相关的贷款申请,而银行则会根据信息平台上的订单信息赋予企业一定的授信额度。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企业在完成产品生产交给核心企业之后,核心企业则会在产品支付款中直接扣除贷款的部分还给银行,同时将剩余的货款支付给企业。协同创新视角下的订单融资模式不仅仅可以帮助集群企业中的中小企业解决短期的资金困难,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进行产品生产资金垫付的压力,还可以保证订单的准确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银行的授信风险,保障了企业与银行双方的利益。

2.2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存货质押融资模式是指以需要融资的企业的生产成品作为抵押物,通过银行获得一定的贷款额度,可以有效减轻企业的产品库存压力,贷款的资金可以用于下一轮的产品生产或者产能的进一步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效率与资金的利用效率。这种融资模式银行主要是通过考察信息平台上的企业供应链分工合作关系,给予申请贷款的企业一定的授信额度。进行融资的企业将产品交给仓储中心,银行通过第三方检测评估机构对产品的质量与价值进行评估,并给予企业一定的贷款额度。另外,银行还会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产品进行相关的监管与运输工作,当集群企业需要该产品时,要将货款支付给银行,物流企业会根据银行的指令进行产品的发放与运输。在整个过程中,第三方检测机构与物流企业主要的任务指帮助银行进行贷款风险的评估与控制,第三方检测机构会根据产品的质量对银行给予企业的授信额度一定的建议,而物流企业除了承担产品运输的任务外,还具有产品监管的责任,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帮助银行降低风险。银行主要是通过信息平台了解融资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并结合核心企业的发展前景及第三方检测机构有效的产品估价进行一定额度的贷款发放,赋予融资企业授信。

2.3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指在供应链中企业因贸易链中生成的预付款而产生了融资的需要,银行会依据供应链上的贸易合同关系和未来存货分析,从而对预付账款与合同进行相关的融资安排。严格来讲,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一种对于企业未来存货的一种融资安排,预付款呈现出来的一种货物所有的权利,通过权利的转化对货物进行控制,对预付款的跟踪服务成为了进一步提供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的开始,即进入存货供应链金融阶段,但是目前我国应用的预付款类融资模式较少。

2.4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在我国,集群企业中的大部分中小企业采用的都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这种模式是由融资企业将公司应收的账款抵押给银行,由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负责产品的物流运输,将企业的货品应收账款变为银行的应收账款,核心企业在受到货物后直接将账款支付给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在缓解集群中小企业在受到货款这段期间的资金压力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使中小企业通过应收货款抵押快速获得货款。

3协同创新视角下广东省集群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应用建议

3.1发挥集群企业中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作用

集群企业中的核心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的主体及受益最大者,在整个供应链运作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发挥其引领作用,树立协同发展创新的意识,加大对其他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作用,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必要的规范,对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进行优化并加以推广和实施。集群企业是大量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相关性的企业的集中,因此必须要发挥集群企业的集群效应,有效提高集群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地方政府也应给予集群企业一定的经济、政策支持、税收上的优惠等,考虑中小企业的切身利益,鼓励并吸引各中小企业参与集群企业的发展,以加快区域经济的顺利、稳定发展。

3.2进一步完善集群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广东省集群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应用,需要进一步对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进行完善,有效实现集群中各个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信息交流、资金交流与物流交流,实现各环节点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成立密切的集群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为整个集群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也应充分发挥集群企业中的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加上政府部门相关政策上的支持及行业科学技术的指导等,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帮助集群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实施。

3.3完善广东省集群企业供应链金融相关制度与法律

集群企业供应链金融相关制度与法律对于企企合作与银企合作都具有十分关键性的作用,在集群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当很重要的角色。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应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引导建立集群企业供应链金融相关政策,维持集群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集群供应链金融,同时对集群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实施集群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有效降低银行的借贷风险,促进集群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4结语

近些年来,广东省集群企业不断发展与创新,对其供应链金融融资进行有效研究,对于促进我省集群企业更好的发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有效增强其在国际商场上的市场竞争力和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泓.协同创新视角下企业集群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6(4):74~76.

[2]颜怀彬,沈金方,邹百镀,廖园园.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研究[J].浙江金融,2014(10):4~9.

第7篇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银行加大对不良贷款的监控,收缩放款额度,使得许多企业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更加难以生存。目前资本市场的进入门槛较高,许多中小企业无法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所以获得资金的途径主要来自于银行。但是银行为了控制不良贷款,提高信贷质量,通常优先发放给信用等级较高或提供抵押、担保的企业,而中小企业一般无法满足银行贷款所设置的条件,很难从银行直接获得资金。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需资金中仅仅12%是来自于银行,这一比率远远低于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其他国家。所以,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其自身发展的一大难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涉及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原因。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中小企业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我国十分显著,而银行贷款的发放首先考虑的就是企业还款能力,还款能力主要看企业的财务报表以及企业的知名度、个人品质等。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管理体系不健全,经营信息披露较少以及会计制度不够完善,企业很难达到银行设置的放贷标准,银行也很难获得企业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就使得银行难以判断企业真实的经营现状以及财务状况,那么也就很难判断企业是否具有还款能力。基于这点考虑,银行就会增加放贷成本,这就使得一些信用较好经营能力好的企业,由于贷款成本太高而放弃从银行借贷,而那些风险相对较高的企业充斥着整个借贷市场。

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道德风险。即使中小企业通过银行审核获得贷款,银行也很难监控所放贷的资金流向。许多中小企业并没有按照申请贷款时的规定使用资金,而是投向房市、股市等,这种高风险投资也伴随着银行无法收回贷款的风险。种种原因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整体的信用评价不高,所以导致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即使获得资金,融资成本也很高。

二、供应链融资概述

(一)供应链金融概念

目前,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并没有得到统一,站在不同的视角下每个人都会有着不同的见解,从核心企业角度出发,供应链金融主要指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围绕核心企业将资金可得性以及成本性进行一系列优化,使上下游企业能够更加便利获得资金支持。从银行角度出发,主要指银行通过系统的分析整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充分了解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基础上,进一步熟悉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机制,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授信,然后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核心企业提供融资的一种创新型融资模式。总体来说,供应链金融主要指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结合整条供应链的交易结构和模式,形成一条基于真实贸易为基础的封闭性的资金供给链条。

(二)供应链金融主要模式

1. 应收账款模式

应收账款模式指在基于真实贸易的基础上,以上游企业向核心企业提供的商品而产生的应收账款为依据,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融资。在这一融资过程中,核心企业作为应收账款的债务方,向银行为上游企业提供担保,如果贷款方到期无法归还贷款,银行有权要求核心企业代为还款。由于核心企业处于行业龙头,信用较好,相对于小企业来说违约风险小,这就降低了银行放贷的风险。所以银行愿意向中小企业放贷,并且中小企业并不需要自己提供额外的抵押物,所以,相比传统借贷更加优势。

2.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指在基于真实贸易基础上,以下游企业向核心企业支付的预付款为基础,以分销商的提货权作为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这一过程中,银行控制着企业的提货权,银行以分销商所支付的保证金为前提向供应链的下游提供信贷支持,当企业货物销售以后,分销商分次偿还银行贷款,银行通知核心企业发放货物。这种融资方式企业可以得到资金并且能够正常经营,同时银行可以有效控制放贷风险。

3. 融通仓模式及特点

融通仓模式指银行将贷款的额度直接授信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由物流公司根据自身客户的需求,然后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抵押贷款和最终结算。这种融资方式需要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银行并不参与质押贷款具体运作。此模式下,第三方物流处于核心地位,企业能否取得借款取决于物流公司的审核,银行并不参与具体过程,能够简化银行放贷过程,并且物流公司因提供信用担保将承担更大的风险,所以将会对质押物实行更严格的监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种融资方式并不需要提供额外抵押就能获取较低成本贷款。

三、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优势分析

(一)有效解决还款源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的首要特点就是基于交易的真实性,无论应收账款模式还是预付账款模式等,都是在真实的交易下形成的,在这种条件下,银行能够有效控制企业贷款的还款来源,这也是降低企业违约风险,提高银行放贷资金有效回收的重要途径。银行不愿意借贷给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原因就是担忧企业提供虚假交易信息,导致无稳定还款源,到期无法还款,而供应链金融是在真实的交易背景下形成的,并且由核心企业参与,使企业形成稳定还款来源,这就使得银行更加愿意对这类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二)进一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传统的银行放贷环节,银行获得企业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一般都是通过单方面的调查来获取企业信息。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不仅可以通过企业获取信息并且可以通过整个供应链来获取信息。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核心企业来获得中小企业信息,核心企业通过与中小企业多年的业务往来,记录了企业的相关信息,银行通过与核心企业合作,可以优先获取这部分信息,通过信息整合把握中小企业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在物流企业介入的背景下,银行通过与物流公司的合作,能够有力的把握企业货物的流向以及销售情况。通过供应链的信息分享机制,能够进一步规避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三)进一步解决供应链上下游整体融资问题

一方面,供应链金融是以整个供应链作为授信对象进行授信和评估的,参考的不仅仅是某一家企业,而银行传统的授信模式是对一家企业进行信用评估,然后给予企业一定信用额度,同时要求企业提供一定的担保。而供应链金融则是通过对核心企业的考察,评估核心企业在所处行业地位、经营实力、核心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力,并且同时考察整个供应链企业,然后进行授信。供应链金融将众多的中小企业聚集到核心企业周围,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有效增加整体的抗风险能力,这就使得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可以更容易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不仅仅只对某一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而是它能够解决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以及核心企业的融资问题。比如,应收账款融资能够解决供应链上游供应商融资的难题,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供应链下游分销商的融资难题。因此,供应链融资将各企业归为一个整体不仅能够进一步化解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还能解决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

四、供应链金融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法律体系不健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筑法律环境

供应链金融涉及到上下游中小企业各个主体,供应链金融的环节主要涉及相关动产抵押,比如:应收账款、预付款等,动产抵押涉及的法律主要包括《物权法》、《担保法》,虽然这两部法律对债权人的权利做出来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多变性以及涉及的主体多样化,导致现有的法律很难完全覆盖整个融资过程,这就可能给银行以及企业带来风险,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

为了进一步促进供应链融资的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构筑一个全面的法律环境,将供应链融资中相关的动产抵押纳入法律考虑范围,并构建完善的法规来适应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这有足够的法律保障才能消除银行以及核心企业的顾虑,才能更好地发挥供应链融资的优势,才能使供应链融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二)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应加强供应链金融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供应链金融的授信对象由原来的银行对单一企业转授信变为银行对以核心企业为基础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授信。目前许多银行的授信体系并没有适应供应链金融的模式,还是简单的以对核心企业的授信来代表对整个供应链的授信,核心企业并不能够代表整个供应链,所以这种授信方式并不能真正反映整个供应链的信用水平。另外,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无法得到整个供应链上各企业完整的信息,这就给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以及新的授信模式的开展造成了困难。

针对供应链融资与传统银行授信方式的差异,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授信时,商业银行应当完善授信评级体系,开发符合供应链融资专用的评级系统,培养专门人才,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另外,加快征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开放相关企业信用数据,同时供应链内部应当实现数据共享,做到内部相互监督,进一步防范风险,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信用水平,使整个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能够更好的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三)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淡薄,应加强内部管理,构筑内部环境

第8篇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可获性;影响因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由于中小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引起了学术、政策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而在各种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当中,融资约束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金融机构的结构调整并不能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的信用水平,因而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的不利地位。现有理论即使有从企业角度来寻求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境况的,通常也只是单纯从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入手,寻求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缺陷的途径,而忽略了中小企业通过与核心企业建立分工合作体系,从而利用核心企业的信息优势来弥补自身信用缺位,提升自身信用水平的可能性。

产业链逐步取代纵向一体化成为主流发展模式的工业发展大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应时展要求孕育而生为一项新兴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节点上企业合作达到对资金流的控制(Hofman.E.2005),通过融资业务模式的组合由金融机构为供应链上任意一个节点的企业提供信贷服务(Atkinson.2008)。供应链金融不仅融合了信息与金融服务,为供应链节点上企业之间建立信任、降低该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同时也能够加速资金在各个节点的流动性(Lewis.2007)。供应链金融借助中小企业与核心大企业真实有效的贸易关系,以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等作为实现借贷成功的中介物,有效盘活企业部分非流动资产,使中小企业最终获得资金,同时也稳固了中小企业与核心大企业的协作关系,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二、理论基础

(一)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指对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它是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者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提供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在静态上,它包含了供应链中的参与方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资金关系;在动态上,是指由特定的金融机构或其他供应链管理的参与者(如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充当组织者,为特定供应链的特定环节或全链条提供定制化的财务管理解决服务。供应链金融活动必须能够实现通过整合信息、资金、物流等资源来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为各方创造价值,降低风险的作用。供应链金融具体产品来看,它主要是第三方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类产品,包括对供应商的信贷产品,如存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等,也包括对购买商的信贷产品,如仓单融资(供应商管理库存融资)、原材料质押融资。此外,还包括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相互之间的资金融通。

(二)中小企业融资可获性

本文将中小企业融资可获性定义为:中小企业能否获得资金(无论是否足额)和获得足额资金的比例,企业可采用自评的方式,对中小企业资金获得的难易程度进行评分。

三、理论分析与影响因素研究

(一)企业自身特征与中小企业融资可获性

Becketal(2005)的研究表明,小企业面临的较高的障碍确实导致其增长速度放缓,而且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障碍对其增长的影响是大企业的两倍左右。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机构一般要求企业提供担保抵押品等,但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难以提供合格的抵押品。杨毅(2009)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银行贷款的可获得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参加信用评定、自身更强的盈利能力和提供抵押的能力等因素对企业获得贷款的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刘焕蕊(2011)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出发,运用信贷配给理论和债务契约理论,结合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银行信贷政策,得出对于中小板企业,银行信贷主要依赖于企业的会计信息。所以,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提供抵押和担保的能力、负责水平、信息透明度等是影响企业资金的供给成本的关键因素且存在如下相关性:一是企业提供抵押和担保的能力越强,越容易获得资金;二是企业负债水平越高,其破产风险越高,破产成本也就越高,也就越难获得资金;三是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越高,越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越容易获得资金;

第9篇

【关键词】 武汉1+8城市圈 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

实证研究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在促进科技进步、缓解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中小企业共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60%的出口额,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并且有70%的中小企业将成为未来的大型知名企业。而目前贷款难问题一直普遍被认为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外源性融资是非常重要的,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与银行愿意提供的资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中小企业普遍处于融资难的困境。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虽然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银行、企业及社会环境的多方面的不利因素,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大量问题。

在传统融资类业务中,商业银行接受的信贷担保物中70%左右是土地和建筑等不动产,而广大中小企业资产70%以上表现为应收账款和存货,普遍欠缺商业银行认可的担保资源。另外,中小企业由于没有信用评级,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会计制度也不健全等信息不对称因素,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商业银行出现信贷配给失衡,将大部分的信贷资源投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处境。

二、构建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的目标分析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核心企业,银行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赵亚娟、杨喜孙,2009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在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在协调供应链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供应链中的弱势成员企业通常会面临着向核心企业供货要承受着应收账款的推迟,在销售开始之前便以铺货、保证金等形式向核心企业提前支付资金等诸多问题。许多供应链上下游面临巨大资金压力、分担核心企业的资金风险,但却并没有得到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它与传统信贷业务最大的差别在于,利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信能力,来缓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型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解决中小型企业的抵押、担保资源匮乏问题(程国平,2013)。

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与国内三大物流巨头――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签署了“总对总”(即深圳发展银行总行对物流公司总部)战略合作协议。当年,深圳发展银行“1+N”供应链金融模式就为该银行创造了2500亿元的授信额度,贡献了约25%的业务利润,而不良贷款率仅有0.57%。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全国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整合资源,面向产业供应链提供本外币、离在岸一体化的全链条金融服务,贸易融资客户数量和业务量均取得50%的增长,全年累计融资近3000亿,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以下。2006年12月初,深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获得深圳市第二届金融创新奖。

截至2012年末,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人民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近12万亿元,同比增长16.6%。中商情报网的《2013―2018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调查及市场前景咨询报告》分析指出,继深发展在2006年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之后,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各家商业银行,甚至包括四大国有银行都已涉足于此,许多银行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构建湖北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圈供应链金融的目的就是要用这一金融创新理念,为打造湖北1+8城市经济圈提供金融支持,以资金支持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这种模式,建立实力强大的经济圈。

为了推动银行、供应链成员、核心企业、边缘企业在金融供应链业务方面实质性的合作,必须对中国金融供应链的现状及趋势,金融产品创新与风险控制,上下游企业、银行、物流企业如何合作确保高效与低成本运作,贸易结算与清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叶俊逸,2013)。对这些问题的全面研究,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快地促进湖北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圈的经济高速发展。

供应链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风险,如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熊熊等,2009);应收账款风险;预付账款融资中的货物风险(刁叶光,2010);物流监管企业的管理风险;金融机构的内部操作风险;产品市场销售风险等等。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今后一定要注重融资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伊志宏等,2008),而尤其要注重各类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伊志宏等,2008)。通过对这些融资过程风险的控制,能更好地发展融资供应链,保证中小企业资金的需求。

四、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的实证研究

1、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条件分析

金融中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立高度发达的金融中心是当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而引发的一种自发的需要,也是建立供应链金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在湖北1+8城市金融圈中,武汉是1,是金融圈的核心和代表。在历史上,武汉曾以独特的区位经济优势和良好的经济金融基础发展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金融中心。1948年,在武汉市江汉路南段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建立了10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被誉为“汉口华尔街”(李光等,2003);武汉融资中心是全国起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融资量较大的资金市场,其业务辐射到全国500余家金融机构。

1988年3月,武汉证券公司正式开业,1991年武汉证券投资基金设立,1992年武汉证券交易中心成立。1987年1月和2月,分别组建了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武汉市信托投资公司,是全国成立较早的专业性信托投资公司。

武汉企业债券市场、票据市场也都起步较早。武汉作为国家央行九大分行的所在城市之一,以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派出机构所在地,是武汉发展成为金融中心的战略资源。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金融组织体系健全、金融市场功能齐备、资金融通能力强、金融业务辐射宽、金融机构和人才密集,能带动中部地区实现振兴,具备了建立供应链金融的全部条件。

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付账日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资金压力,导致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

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下,物流供应链和金融供应链是割裂开来的,银行只对核心企业进行贷款,而中小企业则贷款很困难,其关系如图1所示。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核心企业作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中小企业则以物资、应收款、仓单等作为贷款的担保,保证了资金的需求,其关系如图2所示。

2、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分析

建立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的总体战略目标可概括为“四个基本确立、五大特性、六大中心。一是实现四个基本确立:基本确立国内外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地之一的地位,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外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基本确立金融在武汉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运作中的先导作用,金融业成为武汉市的先导产业;基本确立公正、公开、公平的金融环境,实现金融市场的依法监管和有序运行;基本确立体系完善、辐射力强的金融市场的功能,成为中部区域资本营运中心和资金调度中心。二是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五大特性:辐射性、依托性、规模性、效率性和稳定性。三是将武汉建成区域金融六大中心:融资中心、结算中心、区域性外汇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安全中心。

为更好实现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的总体战略目标,应做好以下具体工作:一是培养和储备大量金融人才。只有大量集中大批专业化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二是完善与金融服务相匹配的先进设施。完善的先进设施可以确保任何时候都能够满足更快、更清晰、更高流量的需要。三是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制度。即涉及金融交易、监管、司法以及信息流通的规范体系得到确立,能够保障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安全有序的发展。四是促进金融市场高度发展。完善货币、证券、外汇、保险和期货等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从分发挥资金集聚和辐射功能。五是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为迎合客户需要而创造出的新的金融体制、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新的金融市场以及新的金融机构,可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促进交易市场的繁荣。六是不断加强金融辐射能力。通过中心的建设,在资金融通等多方面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使武汉经济向腹地延伸。

以武汉1+8城市圈为基础,建立1+8城市圈金融供应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打造武汉城市圈金融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如图3所示。

3、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集中精力全力建设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考虑到当前武汉发展区域金融中心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和现实条件,要实现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采取分步走、逐次推进的战略。具体来说,要实现武汉基本建成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应该以五年为目标,并且以“1+4”的分步模式逐步进行,即前1年打基础,积蓄力量;后4年进行金融业的战略扩张和跨越式发展,推动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基本形成。

第一阶段:全力打造武汉1+8城市金融圈。借鉴国内外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经验,结合武汉金融、经济和交通、文化中心这些优越条件,以建立功能健全的金融机构密集的武汉金融街(如中南路金融街)为突破口,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引进金融人才,以丰富武汉的金融市场体系,并把全国金融界先进的管理经验、各地的资金和信息带进武汉;与此同时尽力实现金融现代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武汉金融业的运作效率;以武汉城市经济圈(1+8)的建设为契机,将武汉城市经济圈建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金融圈,基本实现圈内金融一体化进程。

第二阶段:基本建成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在武汉区域金融圈建立的基础上,通过中央支持、跨省合作、金融资源的重组聚合,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的协助下,建成以武汉为龙头,中部五省发挥各自优势的同业拆借中心、证券交易中心、资金结算中心、金融信息中心、期货交易中心以及金融监管中心、区域货币政策调控中心。

在研究过程中还需具体解决以下一些重点问题:首先,解决建立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的指导思想问题。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的思想为指针,通过大胆创新,积极开放,在中央支持、地方政府推动、市场机制作用三股力量的作用下,形成合力,发挥武汉优势,借鉴国际国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经济金融体制的市场化发展,分阶段、有步骤、全方位地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健康发展。其次,解决建设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问题。武汉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是:全国中部区域金融中心、1+8城市圈融资中心、在岸金融中心。根据武汉的综合实力,近期内的目标应该是建立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依据规模、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国际金融中心、国内金融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伦敦、纽约、香港等是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是国内的金融中心。因此,当前武汉金融中心定位应当是,立足武汉城市圈,面向中部、辐射广大内陆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目前,香港是亚太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分别作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和金融中心,是国家建立和发展金融中心的第一层次,而武汉、西安、南京等中心城市,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城市地位,都属于国内建立和发展金融中心的第二层次。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无论是从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功能、资金融通能力还是从金融业务辐射宽度、金融机构和人才密集等方面看,无疑是最有条件建成中部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

武汉(1+8)城市经济圈建设的正式启动,为武汉成为中部区域金融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武汉城市经济圈是由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的鄂州(63公里)、黄石(84公里)、黄冈(61公里)、孝感(52公里)、咸宁(85公里)、仙桃(82公里)、天门(105公里)和潜江市(135公里)(注:以上均为直线距离)等8市构成的城市圈。武汉城市经济圈以占全省33%的土地面积(61347 平方公里),集聚了全省50.4%的总人口、60%的国内生产总值、53%的地方财政收入、57.2%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综合实力较强。

武汉1+8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中,武汉城市金融圈的建成将成为武汉进一步发展成中部区域的金融中心的立足之本。中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的缺乏,成为武汉建成面向中部、辐射广大内陆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契机。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辖湘、鄂、赣三省)的设置,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建成提供了技术和行政支持。在我国H型战略格局(即重庆―武汉―上海沿江一轴和北京―武汉―广州(深圳)一轴以及沿海一轴)中,东有上海金融中心,北有京津金融中心,南有港、深、穗金融中心,唯独中间的武汉处于一个金融空洞位置。其余三个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均难以波及武汉,因此武汉金融中心的建立,使其在中国广大的内陆腹地形成一个金融中心骨干网络,为武汉及中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平台。

(2)构建武汉1+8城市圈金融供应链应解决的问题。应以1+8区域金融中心为依托,建立企业与银行紧密结合的金融经济一体化合作模式的金融供应链。在此金融供应链的建立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金融供应链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企业、银行、物流三方如何紧密合作问题;金融机构如何确保流动性的同时又能控制风险问题,如何向中小企业融资,提高其竞争能力的问题等。

(3)充分了解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在对武汉1+8城市圈386个中小型企业(包括一般个体户、合作农庄、私有企业、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基层政府投资产业、村镇干部经营产业)的融资情况调查中发现,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部门面对信贷需求时受资金稀缺性等因素影响,对信贷对象进行优先序的选择。排序的指标主要包括抵押担保、信贷期限、信贷收益、风险管控、信贷寻租、信贷成本和还款能力等七个方面影响因子(见表1)。由此,构建七大影响因子与七大信贷主体之间的行列式,不同的影响因子对同一信贷对象的约束程度是相异的,同一影响因子对不同的信贷对象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在对七大信贷主体进行排序时,选择后者对不同信贷对象的单项因子的优劣进行定性排序分析。

依据信贷对象和影响因子构成的矩阵,采用模糊决策法对信贷对象进行排序分析,发现金融部门遵循基层政府投资的产业、村镇干部经营产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合作农庄和一般个体户的信贷路径,从信贷对象群体的规模看,信贷对象排序呈金字塔结构存在,并遵循信贷对象半径原理。信贷对象半径排序是金融部门基于“经济人”与“社会人”利益的考量、在可接触到的信贷群体中作出信贷偏好的选择。

金融部门对信贷对象进行优先序筛选的前提是:第一,金融市场供给小于需求,这就是我国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短板和瓶颈;第二,中小企业金融需求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这使得对信贷群体进行市场细分得以可能。假设金融部门遵循“经济人”理性这一基本假设,在信贷资本市场中遵循利益最大化的规律,基于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信贷对象的选择必然具有优先序的特点。通过对七大因子的分析比较,需要建立一套整体反映各信贷对象比较的综合评价指标。在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采取德尔菲法和模糊决策法。由于各影响因子的评价是基于定性的方法进行的,这里选择后者进行分析,即通过对各因子定性指标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的方式进行排序。

设论域U=(U1,U2,U3,U4,U5,U6,U7),其中U代表金融部门信贷对象,U1代表一般个体户,U2代表合作农庄,U3代表私有制企业,U4代表集体企业,U5代表国有企业,U6代表基层政府投资产业,U7代表村镇干部经营产业。

将抵押担保、风险管控、信贷寻租、信贷收益、信贷成本和还款能力等单因子依据很低、低、较低、高、较高、很高的层次进行赋值和权重,信贷期限作为常量存在。综上分析,矫正后金融部门信贷对象综合评价排序路径是:

B(U6)>B(U7)>B(U5)>B(U4)>B(U2)>B(U3)>B(U1)。

即融资的难易程度按容易到难进行排序时:基层政府投资产业>村镇干部经营产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合作农庄>私有制企业>一般个体户。

通过以上的分析,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信贷对象排序呈金字塔结构,资金要素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稀缺的资源,银行金融部门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及其卖方市场的垄断性地位,使得其在信贷对象选择上遵循成本、收益、寻租和风险的效用函数,并呈现强烈的偏好排序的特点。其本质是与金融企业的功能相悖的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经济人”逐利行为。信贷对象综合评价指标分析表明,银行金融部门信贷偏好遵循公权―企业―一般个体户的排序逻辑,从信贷对象数量规模看,信贷对象排序以金字塔结构形式呈现,如图4所示。

(4)构建适合武汉1+8城市圈的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新模式。供应链融资是将整个产业上下游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其上下游企业的关联程度,针对其产业链条的风险大小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目前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概括起来包含三个层面,即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税仓融资模式以及融通仓融资模式。

第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又被称为保理业务,即当企业因赊销商品而出现资金融通缺口的局面时,可以考虑将企业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获取相当于应收账款60%~80%的金额,以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该种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用于解决企业处于销售商地位的时候,用于解决企业临时性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待企业资金问题解决以后便可赎回用于抵押的应收账款。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已普遍开展此类业务。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当年爱立信提前偿还借款、转移银行存款的不利影响。深发展的实践以及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的跟进,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具体操作模式如下:应收账款抵押融资(Assigning of receivables),即供货企业以应收账款债权作为抵押品向融资机构融资,融资机构在向供货企业融通资金后,若购货方拒绝付款或无力付款,融资机构具有向供货企业要求偿还融通资金的追索权;应收账款让售(Factoring of receivables),即供货企业将应收账款债权出卖给融资机构并通知买方直接付款给融资机构,将收账风险转移给融资机构,融资机构要承担所有收款风险并吸收信用损失,丧失对融资企业的追索权;应收账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部分,指将企业那些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以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量的应收账款,转化为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融资方式。

第二,保税仓融资模式。保税仓融资模式主要基于销售方和购货方互相提供担保,从而使银行为销售方融通资金的一种预付款融资模式。一方面,购货方要求银行为其担保到期付款,销货方凭银行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可以从银行取得货款,避免了风险;另一方面,销货方同时要向银行作出保证,到期购货方不能付款时,进行相应的退款处理。该模式需要“销货方―银行―购货方―物流企业”四方签署相应的协议为销货方提供资金的融通。

第三,融通仓融资模式。该融资模式又可以称为存货融资模式,即利用企业的存货作为抵押,向银行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这需要进行存货价值评估―存货仓储与监管―存货的物流配送―存货的拍卖等不同环节的相应考虑。中小企业利用其存货,可以进行60%左右的资金融通。该融资模式便利了中小企业的融资,为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开辟了另一条出路,提高了中小企业资金流动的速度,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

总之,供应链融资还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模式,这需要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当然,供应链融资模式发展到现在,无论是国外业务还是国内业务均多多少少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五、武汉1+8城市圈金融供应链融资模式存在问题

供应链融资为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提供了新的途径,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其起步晚、风险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供应链融资模式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国家给出了银行信贷、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途径,对于供应链融资的专门政策支持还未出台,各相关参与者仅仅将供应链融资纳入到银行信贷业务领域之内。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平台还未真正设立起来,而且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于进行供应链融资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措施,以鼓励此类融资模式的发展。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制度规定对违规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加以监督、处罚,使得该类融资模式游走于制度边缘,不利于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2、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融资的限制

自2000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了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创新产品,为中小企业资金融通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此类业务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首先,银行资金分配不均。我国社会资金大部分集中于中农工建交五大行,而且各大行的业务重点放在了大客户身上,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门槛太高,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12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量有限,虽然其重点放在了中小企业身上,但是有限的资金量和供应链融资风险的不确定使得该类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融资时较为谨慎;其他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较为谨慎,开展此类业务普遍不足。其次,银行体制有待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开展了供应链融资业务,但是没有向外资银行那样建立专门的供应链融资部门进行专业化管理与运营。对于供应链融资的市场营销、权限划分、政策管理、资格审查、基本流程等环节还处在模糊管理的局面,缺乏专业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给。

3、供应链融资产品本身存在的风险问题

首先,流动资产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如前所述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涉及应收账款、预付款、存货等环节,这就需要专业的资产评估团队根据各种抵押物进行相应的资产评估。但是该类流动资产经常受到自然因素或者市场因素的干扰,导致其价值经常处于变化不定状态,增加了资产评估的难度。而目前我国的资产评估体系还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对流动资产的评估也存在不确定的难度,这就会造成企业融资难度的增加,影响企业融资的效率。其次,核心企业风险急剧加大。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核心企业的信誉程度是决定融资成败的关键。对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离不开核心企业的担保。一方面,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企业进行担保融资行为会导致核心企业风险的累加,不利于核心企业信誉的维护;另一方面,核心企业自身经营也面临着市场诸多因素的干扰,核心企业信用危机的发生必将对其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造成不利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经济金融危机。因此,核心企业信誉的维护关系整个供应链条的稳定性。

六、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融资模式改进建议

目前,我国相关金融机构均在逐步探索开展供应链融资模式,大多处于急功近利的状态,对于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问题有所轻视。长此以往,势必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害。对于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融资模式改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政策的支持

首先,积极制定专门针对供应链融资的法律法规,规范银行、企业以及第三方的融资行为,给予其法律地位的同时,也要积极防范其风险的累积。其次,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对于合法的供应链融资给予大力支持,打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的顾虑。对于成功的案例要进行积极宣传引导,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最后,建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平台,积极推动供应链融资机构的建设,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提供便利服务。

2、加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完善

(1)建立供应链融资专业化经营管理体制。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应建立专门的部门,将其作为一项重点业务进行市场营销、资产评估、贷款追踪、市场拍卖等环节的风险防范。同时,为合格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可以考虑在分行一级建立供应链融资部门,专门拓展管理此类业务。

(2)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长远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团队的建设,从市场营销到实际操作、过程监督、客户维护、产品研发等环节均需要有专业素质的人才进行操作管理。随着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人员的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对于上岗人员的资质进行培训审核。

3、提高中小企业对供应链融资方式的认识

(1)提高中小企业对供应链融资的认识。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模式已经深入企业意识,对于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众多中小企业还缺乏认识,对其产品的了解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需要我们的金融机构进行相关金融产品的大力宣传和引导,使得中小企业加深对供应链融资的信赖程度,为企业融通资金谋求新的融资途径,从而缓解自身资金压力。

(2)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中小企业应注意自身信誉的维护,注重企业征信体系的良好记录。加强与商业银行的信息沟通,便于及时掌握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新动态,为我所用。同时,也有利于银行更好地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使得供应链融资业务得以顺利的推广。良好的银企关系是企业进行顺利融资的关键,是银行业务拓展的基石。

4、加强与促进第三方电子商务发展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便是物流行业,该行业的发展是供应链融资的剂。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与松绑。对于违规经营者给予惩罚,合法经营着给予奖励。在此环节还需要建立专业化的团队,提高该行业的服务与竞争意识。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供应链成员提供传统物流服务功能的同时,应该站在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去定位自身的服务功能,这有助于提高相应的资金流和信息流方面的服务,为获得新的利润开创空间。

总之,供应链融资在我国是一种兴起不久的资金融通业务,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增加了其利润来源。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弥补供应链融资的不足,完善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拓展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以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稳步发展。

(注: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5Y168。)

【参考文献】

[1] 张吉军:行政契约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合作模式――以武汉1+8城市圈建设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1(6).

[2] 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理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6).

[3] 王建鸣:实施三大战略,大力提升区域经济[J].当代经济,2010(10).

[4] 胡坚: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大学学报,2003(9).

[5] 刘桂荣: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商业,2004(8).

[6] 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2).

[7] 王力、黄育华:国际金融中心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