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

时间:2023-06-27 16:05:55

导语:在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

第1篇

•在任何时候,把你想要说的放给学生说出来,你要做的放手给学生做出来,你想到的要学生也试着想到,直至青出于蓝胜于蓝——改变思路就像原地不动向右转一样简单:把原来课堂上你做的一切试着都让给学生做

•让学生讲课文,让学生讲题,让学生做实验,让学生做规律总结,让学生自我订正作业,让学生教学生(兵教兵)

放手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看、想、说、做,真正动口、动脑、动手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师;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18-01

1.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涉及的内容非常广。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认读生字、分析文章结构等现存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要突出语文学科审美性与人文性的性质,重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光凭已有的经验来教学,这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会让教学陷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做一个科研型教师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要求,有着必要性与重要性。因此,我们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与创造者,要顺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的认知结构,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认为,要做一个科研型教师,就要多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养成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要注重积累,不要等到用时才读。具体来说,一方面要认真研读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搬教材的原文,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学中教教材的教材观,实现用教材教。因此,在平时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材的内容准确而全面地掌握,要对教学顺序与教学主次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使教材更加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更能激起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其他书籍。教师不仅要专,更要博,这样才能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教师在平时要博采众长,多看"闲书",如经典名著、富有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等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这样教师才能厚积薄发。

2.做一个创新型教师

要更新观念。最主要的是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即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树立起新课标倡导的“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首先,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观念,提出要将创新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新课程标准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要真正落实创新教育,就需要认真学习这些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与课堂,并将这些理论思想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完善,以真正达到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与落实。

其次,转变教师角色。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能动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个人见解,使课堂教学中闪现学生智慧与创新的火花。我们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者与学生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积极的教学活动中来,并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培养。

再次,设计开放式教学。传统教学是封闭的,教学只是对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只局限于对教材的教学,提出的问题是具有标准答案的,这样的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整合教材,开放教材,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从而提出个性化见解。

3.做一个反思型教师

叶澜提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再优秀的教师,再精彩的课堂,也难免会有瑕疵,如何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这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勇于面对问题,深入反思,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的习惯,做一个会反思、善反思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进入最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3.1 在学习中反思。学无止境,我们的教学也无止境。我们要在不断地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加强反思,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在学习中反思,并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最先进的符合学生学情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

3.2 在实践中反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反思,除了要总结一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之外,还要认真思考哪些目标顺利达成,哪些没有达成,没有完成的原因在哪里;教学中哪个环节最精彩,哪个环节学生参与意识最强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对以后的教学进行优化与改革。

3.3 在借鉴中反思。现在各学校都非常重视让教师观摩优质课,以使教师借鉴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教师相互借鉴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教师进行反思,由于不同的学生群体对同一教学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教学表现,我们在借鉴其他教师成功的教学案例时要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切忌不分教学对象的盲目照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角色,做一个科研型、创新型与反思型的教师,不断实现自身素养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在教学中身心愉悦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苗淑芬,樊荣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转变[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10).

[2] 金树培. 深化课程改革:教师践行三策略[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9).

[3] 柳佳丽.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素质之我见[J]. 学周刊,2012,(24).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要求;课教“活”;主动权;语文素质;教学手段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简单来说,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一门工具,更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教导学生掌握基础的过程。传统的教师角色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方式;强调以知识传授为主,重知识、轻情感的应试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对教师教学和自身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我认为要努力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1 讲课时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课教“活”

1.1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难解的古诗时,利用了解背景故事和展示画图示意的方法,就可以使学生解中带趣,方可让学生很容易的接受教师这时交给他的学习内容,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如《桂林山水》一文中,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桂林的水怎样?桂林的山怎样?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由于抓住了主要的问题来设问,使他们在阅读课文时知道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从而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1.2 教师讲课不仅要有感染力,而且还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一定要跟你一起融入到课文中,就如同看一场精彩的电影;小学生好奇好胜,求知欲望强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从这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内动力,使他们乐学、善学。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情趣并茂,教学中要结合课文特点,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时用幽默的语言、时用严谨的辩论、时用抑扬的语调、时用饱满的激情,总之让学生的心潮随着教师的感情激荡澎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学习的情绪。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感情融洽,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三点:一是把微笑引入课堂,微笑是一种美,既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能缩小师生间的距离,能给语文课堂教学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二是倾注爱心,教师只有奉献爱心,教学才能收获成功;三是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来上课,发挥语文教学情感化的作用,全身心投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1.3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得教学方法。如今新课改中的新语文教学方法形式繁多。比如讲读法、分析法、比较法、直观法等,教师想要把课教“活”,最重要的途径是启发式教学,教师是催化剂,学生是主体,因在新课改中提倡的是“自主探究”的学习,如果启发式教学手段运用得恰当,就能有满意的效果。

2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不少语文老师看重的是学生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听、读、写的能力培养,但要需要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就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索取更多的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使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

2.1 预习——学习主动权首要环节。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教师可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怎样给每个小故事拟定一个合适的小标题?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呢?同学们通过认真默读和思考了解到每个小故事都在循循渐进的塑造着一个小英雄的形象,所以文章必须这样安排。五个小故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内在联系。

设计预习不仅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从不同角度掌握了很多学习方法及规律,进一步提高了自学能力。

2.2 自主探索——学习主动权的关键环节。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一定内容,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段等方面的知识,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

自主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英语;教学理念

教育作为历朝历代最关心的问题,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前提下,国内高中英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创新与突破,同时它也对高中英语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在现代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英语教学新理念,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学生观念和评价方式,让课改后的高中英语课程适应社会要求。

一、新课改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生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教师角色更多的转变成引导者。因此,教师应该主动从权威者的角色转变成知识交流者与教学活动组织者。从教学本质来看,课堂教学本身是平等的,所以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不同,所以教师要及时将新课改理念深入课堂教学,通过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高中英语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高三英语教师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大忙活,他们将大部分时间用在抓成绩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从新课改教学理念来看,要求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化发展,所以要从日常生活与学习进行培养。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主动转变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渗透教学理念。

二、强化英语教学理念的方法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从新课标实施要求来看,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既有学习和表现优异的学生,也是学习和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是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居主导地位,发挥着权威作用,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虽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教学成果始终不理想。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将“让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就会增强。当然,这一点和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有很大关系,只有师生处于同等位置,相互交流、沟通,才能及时解决学习问题。

2.提高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有效消除师生隔阂,同时也让提高学习兴趣变得更加容易。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及生活出发,激发学习兴趣。因为不同学生的爱好、兴趣不同,所以在挑选教学内容时,必须结合学生特征,激发共鸣。例如,在学习polish这个单词时,我们可以将polish up与polish off结合起来学习,I will need to polish up my French if I am going to France for my holidays.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语法、句子的联系,还能因为句子贴近生活而提高学习兴趣。

3.增强课堂互动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受教学理念影响,大部分死气沉沉。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它对课堂互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仅要增强实践创新能力,还要从动口、动手能力独立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挑选、教案设计时,必须考虑课堂互动,鼓励学生主动上台讲解课文内容,在台上、台下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明显比教师一个人讲效果要好很多,它不仅能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gesture手势、姿态,make a__of despair作出绝望的样子,It is a nice to invite them as well as the child,通过要求学生回忆相关句型,以句子的形式和其他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编排对话,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同时也是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方法。

4.活用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不限制语言知识掌握情况,适合各种技能学习与培养。在任务教学中,通过整合语言因素,能让学生从整体性练习中增强语言应用程度和提升速度。另外,对于动态学习,这也是节约时间的有效方法。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任务型教学,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学习技能和效率。

5.拓展课外活动与阅读量

面对升学压力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经受很多考验。特别是高三,英语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同时也是提高语言应用和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时以及教学编排,多为学生安排阅读活动,在精读、泛读结合的情况下,掌握词汇,拓展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在新课标大力实施的今天,为了顺应时代要求,提高教学效率,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整合教学经验,在掌握班级学习情况的情况下,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师 素质 技能

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和学习上加强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从容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领导、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律令的尊重,出于自己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甚或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热情,盲目的服从,思想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愈来愈小。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把学生造成统一标准;遵照考纲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袭老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上角;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填唯一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其是否心动、脑动……..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这样的人才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迅速并持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原则“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可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中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又规定“在全部(高中)课文里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三、四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

总之,现代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当前,许多在校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如今,各类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教学赛课比赛最后一项就是教师才艺展示,如此看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只限于“三笔一话”,还要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更要才艺兼备。

参考文献:

[1]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8)

第6篇

关键词: 输入输出假设 输出驱动 《精读》

一、引言

2013年7月,教育部新一届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英语专业分委员会成立。新一届教指委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和制定《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及外语类各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刘贵芹,2013;钟美荪,孙有中,2014),以此保障外语类本科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外语类专业的教学评估体系,开展新一轮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仲伟合,2015)。新《国标》的培养目标为: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国标》对能力要求表述为:学生应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及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思辨、创新和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新国标的指导下,英语专业各门课程的培养方案相应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以适应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这一革新的时期,基础课程的改进如何适时地与新国标相接轨,如何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估中实现新国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值得身在一线的任课教师思考。作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前提――课程的理论依据,是教师们首要探索的问题。目前在外语教学的学术讨论中,“输入―输出”假设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分别在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实践。

二、语言“输入―输出”假设

20世纪80年中期,二语习得理论中出现了Krashen输入假设、Swain的输出假设。Krashen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通过理解含有略高与他们现有水平的结构的输入沿着自然顺序进行;尽管对习得的完成来说可理解性的输入是必要的,但它还不够,因为学习者还需主观上摄取他们理解的语言输入;输入借助语境和语言之外的线索,并通过简化变得可理解,进行有意识的语言调整是没有必要的;说话是习得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学习者的输出并不直接有助于习得。然而,仅靠可理解的输入不一定是学习者获得很高的二语学习水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开始对输出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其中Swain提出的可理解输出假设明确地阐明了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有助于促进他们流利和准确地使用语言。Swain提出学习者在进行语言输出时就需要对该语言的规则有明确的理解和掌握,因而输出能促使学习者更有意识地关注新语言信息的形式。输出能有效地使学习者在接受正确反馈信息的同时检测他们对目的语的假设,从而帮助他们纠正错误。Swain认为输出假设对语言习得有四大功能,即注意功能、检测假设功能、元语言功能和增强流利性。

自2000年以来,国内学者纷纷在学术期刊上介绍并探讨输入-输出假设理论,同时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广大学者对输入-输出假设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是从语言习得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的教学研究,并没有对一线教师具体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估,细化到每一堂课的实践要求提出更加明确和精准的设计,教师往往困惑于输入和输出到底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安排,在这一过程如何起到监督和评价的作用,什么形式的输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这一理论在一线教学中产生的实际理论指导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不能更加有效地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开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

输出假设探讨的是二语习得理论,主要研究输入和输出在二语习得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是针对二语教学效率提出的理论。文秋芳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输出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动力更大,不仅促进接受性语言知识运用,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新语言知识的欲望;在教学目标上,培养说、写、译表达性语言技能更符合社会需求,因此说、写、译等表达性技能为显性目标,听、读接受性技能仅为隐性目标;根据社会就业的实际需要,学习者可以从说、写、译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输出技能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输出驱动假设认为输出驱动可以提高学生汲取新语言知识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输出驱动假设将职场需要的输出能力作为教学考核目标,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则培养部分表达能力。输出驱动假设给教师的实践环节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同时使得教师主动思考如何把所讲授的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有机结合,更加量化、更加科学、更加精准地实施教学。无疑,在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输出驱动假设为其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思想和依据。

四、输出驱动假设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以往对《精读》这门英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课教师都对“精读”中的“精”字在教学过程中颇感困惑,到底要怎么讲才能达到“精”读。之前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过输入-输出假设,但是发现单一的课文讲解的输入和课外材料的补充及课下的口头和笔头表达的作业输出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输出能力,很多情况下多留为形式,究其原因,是对此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理解有误、有偏差,认为只要给学生一定量的输入,比如课上对课文的逐字逐句的精讲,然后通过课下学生对课文的模仿写作或是简单的练习就能达到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或锻炼,然而实践下来发现,学生普遍兴趣欠缺,作业完成的质量不高,而这种精的讲解往往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一堂课下来老师累得口干舌燥,学生很可能听得云里雾里。如何实现新国标下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从而使他们能够适应将来的职场要求,这对于任课教师来说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要求:

1.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开展。

笔者在学习并研究了文秋芳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后,认为这一假设能够明确地、精准地、科学地、量化地对教师的教学任务提出相应的要求,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地、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并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改变以往教师只是从性质上凭着教学经验授课的这一现象,而是制定明确的输出任务,提供相应的输入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输出提供适当的帮助。整个过程中,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教师通过难度适中的输出任务促进学生英语技能的输出练习,从而内化成能力。这一教学理念和模式与以往的教师经验式的课堂教学相比,赋予了教学过程更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一线教师要适时地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开展。

2.设计真实的输出任务,提供恰当的输入材料,提供适当的输出帮助。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前设计说、写、译的产出活动,这些输出任务需要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交际真实性和语言难度适当。输出应当多与学生的实际输出活动的真实有效性相结合,与其交际实际表达的需求相匹配。如在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中,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政治体制和思想、中国的风俗习惯进行说、写、译的训练,从而能够让他们真实地感受交际的场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所讲授的课文内容的输入上要与输出任务相吻合,输入材料和输出任务之间的关联度要高,真正达到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输出帮助,可以通过课上反馈,课下解答,利用网络平台、微信等互联网媒介促进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语言输出,让他们明确语言的学习目标性,提高开展的积极性,并且能够逐步提高语言能力。

五、结语

在新国标的指导下,教师应当适时地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之一,通过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指导有的放矢地具体量化地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通过说、写、译的输出任务提高其英语的语言交际能力才是《精读》这门课程新的改革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有中.英语教育十大关系――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原则初探[J].中国外语教育,2014,(1).

[2]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

[3]仲伟合,潘鸣威.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J].现代外语,2015(2).

[4]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第7篇

近些年来,我国各个省份陆续开始进行新课程的改革,及至2009年末,我国最后2个省份也开始了新课改,这意味着新课改的全国化正式开始。在新课改中,德育可谓是教育的根本,其教育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人才培养是否能坚持正确的方向,而班主任则是新课改德育教育的核心,其能否做好德育工作将直接决定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本文基于新课改背景,试对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创新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新课改背景;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

对于班级这个集体来说,班主任既是指导者也是组织者;对于学校领导来说,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助手,班主任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思想道德以及信念追求均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时时刻刻为学生的德育状况带来不同的影响。事实上,随着德育工作的不断进行,新课改背景下有许多事物发生了改变,而德育工作依然是班主任的工作核心,教师必须创新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确保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工作现状

当前是互联网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在很大长度上给中学的德育发展带来了强烈影响,学校既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事实上,我国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上具有非常鲜明的多样性特征,中学时期中学生的心理从简单向复杂不断转变,非常容易迷失价值与方向,这一时期的学生通常存在心理素质脆弱和道德素养低下的状况;再加上大多数中学采取扩招政策,将招生门槛不断放低,便使得生源质量进一步下降,学生很难实现良好的管理与教育。鉴于这样的情况,班主任必须加强德育工作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德育教育。

二、创新方法

1、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环境,加强对班级文化的建设

经由教育活动与教学活动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用于承载上述活性形式的物质形态,即为班级文化。班级的存在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场所,班级文化是否建设良好直接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效果造成影响。而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无外乎有如下几条:

1)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对于班级来说,与其有关的物质文化可以包括班级环境布置以及学生对班级环境提出的要求。事实上,物质文化既是班级文化的建设根本,也能够体现出班级所具有的精神风貌,若是班级环境干净整洁,那么不仅可以展现出该班级所具有的特色与文化气息,还会使学生感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保持平和的心态与良好的心情,从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培养出良好的道德情感。

2)努力推动制度文化的规范化

不仅是企业与事业单位才存在制度文化,班级作为一个人群聚集体同样可以具有制度文化。而制度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不仅可以为班级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还能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班主任需要做的是,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推行制度文化建设,基于本班特色制订出具有人性化特色、符合自身特色、具有激励作用的道德规范,用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性。以笔者所在中学某班级A为例,该班级的班主任在班会上积极征求学生意见,并将汇总分析后的结果用于班级班规的制定与完善。为了确保规章制度可以被落实,班主任应设立奖惩制度,并对班规的执行情况进行通报,随后分阶段对班级整体以及个人的表现作出总结,并按照行为好坏作出奖励或惩罚。

3)塑造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其由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以及精神面貌构成。若要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则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通过班会讲座、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价值观,使其具有更强的集体荣誉意识与更加正确的利益价值观,如此可以避免小团体主义或个人主义等负面观念的影响。其二是吸取传统精神文化价值观中的精华,将其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去,使学生得到道德的引导,从而自觉坚持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取向。其三是以正确精神文化作为导向,在中学生三观尚未完全成形之前进行心理塑形,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道德的感悟,还能提高教师的现实感召力,使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价值取向。

2、更新德育观念

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德育工作理念也需要随之发生改变。教师作为教学教育活动之中的主导者,应与学生做到充分交流、平等对话以及协同活动,建立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格都给予充分的尊重,对学生的想法和见解予以认真倾听和用心对待。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改变德育工作的“封闭性”特色,使其向着开放式的方向不断改变,简单的说,便是将校园小课堂扩展为社会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现实中的切身道德体验。

三、结语

新课改要求学校不仅要实行文化教育,还应加强道德教育,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总结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方法,仅供参考。

作者:高秋芬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新课改理念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为我国家培养更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人才之根本。因而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新课改具有的意义可谓深远而又重大。基于此,以下笔者结合新课改理念和自身教学实践及经验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应用新课改理念于讲解和演示结合之中以确保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会发现很多学生热衷于上机操作,而对理论学习且缺乏兴趣。这与新课改理念倡导的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思路相违背。因而作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学好理论基础知识,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像盖房子挖地基是一回事,只有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借助理论基础的支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最为基础的计算机历史、组成、结构等,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提高理论讲解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理论与演示的结合方式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并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体现出来。例如笔者在进行有关计算机组成的基础知识教学时,首先将事先预备的多媒体课件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计算机的主板、内存、中央存储器、硬盘、声卡、显卡、电源等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拿出实物,并一一讲解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由每组选出代表对这些计算机元件的名称、功能和用途等进行讲述,并要求有条件和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前通过请教专业人士、观看组装视频等方式,在课堂上对教师提供的各种计算机元件进行简单的组装。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有机结合以及新课改理念的融入,在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元件有基本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的体现出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课堂的高效性。

二、应用新课改理念于示范和同步教学之中以提高操作教学的实践性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因而作为教师在示范教学中应严格按照行为规范操作进行,例如操作姿势、行为规范的示范。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比以往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的难度更大,往往某些示范教学内容繁多,使得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此时如果采用同步教学方法就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因而在示范和同步教学中应用新课改理念的核心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快速有效地提高。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作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教师的引领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提高操作教学的实践性,从而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操作行为规范,为学好各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应用新课改理念于启发和鼓励探究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为此,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应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两个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创造一些让学生能够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使探索的过程能顺利进行下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创造性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四、应用新课改理念于德育教育渗透之中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网络的普及率大大提升,每位学生都有接触网络的机会,尤其在课余生活中为学生接受各种信息提供了便利,然而网络信息的双面性使得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其在掌握信息技巧和感受信息文化的同时能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和内化信息理论。因此,牢记教育宗旨,贯彻新课改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应与时俱进,将德育自觉地渗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新课改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应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践行新课改理念,始终坚持生本原则,应用新课改理念于讲解和演示结合之中以确保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效性、于示范和同步教学之中以提高操作教学的实践性、于启发和鼓励探究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用新课改理念于德育教育渗透之中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捷瑛.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2(05).

第9篇

一、引言

中国礼乐本于先秦,主要经历了巫术礼乐阶段、治国礼乐阶段、儒家礼乐阶段,三个阶段不断深化发展,使中国礼乐逐渐完备,内在精神更加饱满。儒家礼乐是中国礼乐的核心,其充分发扬了礼乐的内在精神,即“礼”讲“序”,“乐”从“和”。“礼”强调秩序,而“乐”更加注重和谐,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所谓“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但是目前社会中却不断出现令人咋舌的不良现象,如教师猥亵学生、公交车上纵火、低龄儿童遭小学生毒打等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更加呼吁我们要重视对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学校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礼乐文化的重要产地,通过礼乐文化的教化影响教师和学生,从而影响社会。

二、“礼乐文化”与“新课改”的完美邂逅

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本义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包含人类共有的真、善、美、正义、欢乐等普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因此将这些普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新课改为礼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样学校礼乐文化为解决目前社会不良现象及教学现状做出了补充,为新课改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新课改带来的变化

(1)课程目标的变化。新课改提倡要更加追求人全面的发展、培养,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课程目标的转变使教师不再局限于知识的讲解与技能的传递,促使教师探索正确的普世价值观和道德观,用以教化学生,培养全面健康的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礼乐文化逐渐踏入学校教育的领地,渗透到各门科目之中。

(2)课程内容的变化。新课改强调改变以往繁杂、困难、生硬的教学内容,更多的让学生获得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新课改作出这样的改变最主要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会生活,使学生走进社会后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迫切需要引入礼乐文化的普世价值观和道德观用以教导学生,教学生为人处世的原则,让学生更好地生活以及服务社会。

(3)课程结构的变化。“新课改”要求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均衡,单一的课程结构体系培养方式已经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一新课改内容的变化为学校开展礼乐文化教育提供了实践的依据,使礼乐文化可以以多元化的方式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

2.礼乐文化的独特性质

(1)礼乐文化包含人类共有的真、善、美、正义、欢乐等普世价值观,如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原则等。礼乐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精神是现在社会所缺少的,正因为大家的忽视才会导致社会上出现诸多令人发指的恶劣现象,所以传承好礼乐文化的精神能够改善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在学校中利用礼乐文化熏陶学生,能够培养出更加全面健康、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

(2)礼乐文化的道德自觉内涵。现今社会出现很多负面新闻,如不满社会而采取报复大众的手段以此来宣泄情绪,学生难以忍受他人的脾气和行为而采取殴打他人甚至残害他人性命的手段等,不胜枚举。因此,道德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有七情六欲,难以控制,这样就容易出现残暴、争斗等行为,通过礼乐文化的熏陶,使人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以社会能容忍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做到“无过无不及”的境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做一个文明的现代人。

(3)礼乐文化的人格育人功能。礼乐文化是一门重要的修身科目,它不仅仅约束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同时通过礼乐的熏陶,让学生形成稳定的、健全的人格。通过礼乐文化的教化即外在行为约束与内心教化相统一,学生能够拥有强烈的信念,不断完善自我。

三、礼乐文化在学校的应用

1.教学教研引入礼乐文化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跳脱了以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知识的传递从而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教研中运用礼乐文化所包含的普世价值观和道德观熏陶学生,利用礼乐文化的精髓,开展课程建设,通过学科教学以及教学教研渗透传统文化思想,是达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途径之一。礼乐文化在教学教研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礼乐文化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在各学科中渗透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开展以礼乐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结合礼乐文化与课程特点开设相关课程。在英语学科中,教师除了传递英语知识点外,更加需要进行文化的拓展,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精髓。在历史和政治等学科中,引导学生对优秀的历史人物和政治家进行人格剖析,分析其拥有的人格魅力源自于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影响,从而教导学生学习。无论是哪门学科教学,教师都要以自身的行为,本身具备的礼乐文化精神来影响学生。

(2)礼乐文化深入教科研工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学校都开展了教育科研,成立专门的教育科研部门,调查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行为,结合教学行为与礼乐文化开展礼乐文化相关课题,旨在通过礼乐文化影响学生和教师。学校教科研部门通过调查教学开展情况设置活动课程,课程内容以考试科目和礼乐文化相结合的形式安排,既可以通过礼乐文化影响学生,同时也可以关注学生的成绩。

(3)礼乐文化覆盖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包括日常的教学检查、教师培训等内容。教学检查标准的制订,教与学的行为制约,通过礼的约束,为保障教学和谐进行,通过乐的调和,充分发挥礼乐文化的作用;在教师培训过程中,通过培养教师的礼乐文化精神,从而使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学习礼乐文化的精神。

2.德育建设依托礼乐文化

学校德育指的是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系统的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德育的模式有主体性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情感德育模式、励志教育模式,礼乐文化与德育模式的结合是其在学校应用的体现之一。

主体性德育模式是侧重道德认知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等“主体道德性质”的社会主体,换言之就是要通过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教育让学生内化道德认知,礼乐文化对人的调节不仅仅是外在行为的调节,更是对人的内在性情进行调节,从而使学生在社会道德要求下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此类德育模式的需求下,可以开设礼乐课程,通过传递礼乐文化的优秀内涵影响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将礼乐精神内化为自身德性。

活动德育模式是侧重道德行为锻炼的德育教育模式。将礼乐文化融入到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活动中所体现的礼乐文化,从而影响学生的德行。学校可以制订相关仪式规范、规条让学生在活动中遵守,通过约束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从而内化学生的内在品德即以礼为教。

情感德育模式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德育模式。该德育模式是引导学生从最原始的关心品质上升为出自责任的关心品质,从而为发展整个德行奠基。这种品质的上升是更大层次的德育的升华,在这样的过程中,礼乐文化充当了精神桥梁,礼乐文化内在的精神可以通过已有的优秀人物作品和事迹向学生传递,让学生从中感悟。

励志教育模式是现今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德育新模式。该德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天内实现德育的知情行。这种德育模式与之前的几种模式不同,励志教育模式更强调在短时间内获得效果,学校可以邀请那些具有优秀礼乐文化精神的名人到学校讲座,同时可以通过班主任每天花一节课的时间向学生讲述经典礼乐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学习后反思写下心得,并结合自身平时的表现给予自我评价,从而完善自我。

3.礼乐文化渗透校园建设

礼乐文化渗透校园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规条的制订,保障校园有序和谐。礼乐文化就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其中“礼”重视秩序,规条的实行是礼教的充分体现,学校规条的范围甚广,大到规定学校管理阶层,小到规定学校的一花一草的摆设。具体有学校校规、教职工管理条例、学生行为守则、校园活动开展规定等等。学校制订的一系列的条例让全校的管理人员、师生、职工遵守,通过条例规范他们的外在行为,保障和谐有序的校园。

(2)活动的开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仅仅通过规条的制约,会让校园变得更加生硬,没有活力,所以礼离不开乐,在影响管理人员、教职工、学生的外在行为下,更要影响其内在修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活动,通过活动让教师、学生体验礼乐文化的精神,感受校园文化,内化礼乐文化的内涵。

四、总结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内在精神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现今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不良现象,呼吁我们要用儒家礼乐之“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充满秩序和正义,引导人们向善;要用儒家礼乐之“乐”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调节个人内在性情,使人们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吕东方.论先秦时期儒家礼乐文化的生成及现实意义[J].音乐天地,2006(08).

[2]丁 鼎.儒家礼乐文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J].孔子研究,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