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6:05:55
导语:在股市资金走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楼市地震 股市遭殃
楼市――股市――期市之间的联动性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跷跷板,这是乐观派的解读,理由是楼市熄火,资金出逃,会选择进入股市,二是一条船。楼市地震,股市遭殃,一些资金会远离投资市场的风险,股市楼市将会联袂下跌。股市楼市的关联性很强,平时手拉手,寒来两分离,通常是在经济的周期波动中才会发生阶段性的背离趋势。
政策性地震没有改变经济复苏的趋势,也就不会改变股市楼市的同步震荡。换句话说,楼市的不确定性将波及股市,会给股市的情绪面留下阴影,进一步强化当前股市的观望气氛。楼市成交量突降,资金却未必会立即转投股市。在投资者的精神账户中,风险资产是一个总量,隐形存在着一个房价/股价螺旋。房价上升会增加风险资产的收益,从而提高股市投资的意愿,房价下跌或预期房价下跌,股市投资的意愿也会随之下降。
虎落平阳 底部还待确认
近期,沪指跌破2600点,跌过前期低点2639.76(2009年9月1日)。宏观经济频频见好,股市却跌跌不休。国金研究所的报告显示,2010年至今,中国股市在19个主要股市中表现最差,全球排名倒数第五。
沪指跌破笔者上半年预测的2700点底线,趋势仍在下探,反弹乏力,仍可能再创新低。股市破位下跌的直接原因是楼市调控,其背后是货币政策基调的变化,政策的不确定性进而延伸到市场情绪的逆转。楼市低迷,股市破底,不缺资金缺信心,这是虎落平阳的内部原因。从估值的角度看,底部的支撑点已经浮出水面:股市的平均市盈率跌破20倍,这是中国股市的长期支点。沪深300的分红率再次高于存款利率,这是2008年10月笔者预测股市情绪性底部的依据之一。新股和次新股跌破发行价的破发率也接近历史高点,说明市场情绪走向极度悲观。跌破净资产的股票几乎没有,说明投资者没有绝望,抄底行动已悄然开始。
楼市地震,政策变调,资金退出和信心动摇,这是内因,而股市虎落平阳还有外因。希腊经济危机引发欧元贬值,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陷入欧洲债务危机的恐慌之中,甚至担忧欧元会因此解体,这从外部强化了中国股市的悲观情绪。欧元和美债的做空者之一索罗斯先生在中国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欧元解体?这不是我说的。”也许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应该得到一点乐观的暗示。此外,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复苏的曙光,欧洲的三角债主要发生在欧元区内部,外债所占比重不到1/4,欧洲危机被明显放大,恐慌症也传染到中国股市。
近期股市难有突出表现
在所有的投资品中,股票可能是适合大众投资的、流通性最好的品种。但是,流通性最好不等于最赚钱,只有准确地把握流动性方向,才能在股市不断创造出财富。
股市流动性取决于储蓄搬家
和其他金融资产一样,流动性对股票收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因为任何一种金融资产取得的收益都必须通过具有较高流动性的市场来实现。
近几年来,投资者一定很熟悉一个名词――流动性过剩。确实,在2006-2008年的超级大牛市中,流动性过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历史地看,中国货币市场近10年以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从来都不缺少资金。无论是股市6000点还是1600多点时,流动性过剩一直在耳边回旋,甚至1600多点的时候,货币市场流动性比6000点时还要多得多,而股市为何会出现如此牛熊两重天?
实际上,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与股票市场流动性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在中国当前分业监管的条件下,货币市场资金和股市资金更多地是在新股发行方向上有所联系,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则取决于居民储蓄搬家的动向。
统计数据表明,近年国内居民较大规模的“储蓄搬家”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1999-2000年。央行的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的居民储蓄增加额比1998年少了近900亿元。第二次“储蓄搬家”出现在2006-2007年。在2006年,居民储蓄负增长959亿元,而在2007年该数据更是达到惊人的9589亿元。A股市场的涨跌情况与居民的“储蓄搬家”呈现相当的一致性。在第一次大规模的“储蓄搬家”过程中,上证综指在1999年、2000年分别上涨了19.18%以及51.73%。而在第二次“储蓄搬家”中,上证综指涨幅更是惊人:2006年上涨幅度达130.43%,而在2007年股市更是创出历史最高点6124点。
然而,到2010年,资金面上却出现了储蓄回流现象。今年2月份居民储蓄增量巨大,一个月1.5亿多元,突破历史峰值。从这个层面看,恐怕对股市今年来的走向就不难理解了。
换手率决定个股的流动性溢价
如果说掌握了股市的流动性走向即把握了大盘的趋势性,是在股市中取得成功的第一步,那么,能否精确地把握个股的流动性走向才是决定投资者能否在股市中赚钱的关键因素。
一般而言,个股的流动性是指进出该股的难易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盘股的流动性要远高于中小盘股。但是,在全流通时代,大盘蓝筹股的上涨对资金的需求量远大于过去。此外,由于大部分流通股掌握在大股东、二股东、三股东手中,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市场话语权越来越薄弱,因此基金进入大盘蓝筹股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而相对于大盘股,机构投资者更热衷成长性高的中小盘股,这类股票具有收益率相对高一些的“小公司效应”。反映到股价上,今年以来,中小盘个股黑马频出,而大盘蓝筹板块却是跌跌不休。
根据基金年报披露的全部持股情况,与2009年上半年相比,基金也改变了自己的“胃口”,大蓝筹已不是基金的“心头好”,新加仓的股票绝大多数都是中小盘股。与2009年半年报对比,有265只股票新加入到基金的股票池。其中,有109只是新上市的股票,156只是老股票。由于基金对大盘股早已有所布局,因而增持的老股票清一色为中小盘品种,其中流通股本在3亿股以下的小盘股又占据了主流,被基金新增持102只,占到新增股票的四成。
手握几十亿,几百亿元资金的基金“大佬”的新动向,中小投资者是否应当紧随其后?
流动性溢价在波动中产生
可以说,这个世上炒股的人万万千千,但赚钱永远只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而这一小部分人中做得最为成功的是莫如鼎鼎有名的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确实,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行为有很多值得中国投资者学习的地方。但是,在价值投资和长期持股的方面如果生搬硬套到中国,恐怕就有些“水土不服”了。
可以说,现阶段的A股仍没有摆脱政策市的阴影,股市“过山车”式的表现也情有可原。那么,作为投资者,既然无法改变这一现状,只有去适应现状,在股市的剧烈波动中上下冲浪。通俗地说,就是跌下来买,涨上去抛。当然,要做好这一点。确实不易。
当前,股市连跌一月有余,股指已损失逾22%,大盘将何去何从?投资者是否可以从股市的波动中寻找到一些流动性价值?事实上一些机构投资者已开始着手准备。嘉实基金认为,从估值上来看,目前2600点一带沪深300指数的动态市盈率已经基本跟2005年的1000点、2008年的1664点接轨,对应的动态市盈率都是13倍。因此,现阶段基本到了底部区域。由于调控政策尚在延续,因此还看不到系统性的上升机会,但阶段性、结构性机会已逐步闪现。
封基以折价弥补流动性不足
据专家介绍,在海外,传统封闭式基金都存在一定的折价,折价率大概在5%-10%左右。封闭式基金产生折价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流动性问题。而我国市场上的封基,有时候折价率可以超过25%。
封闭式基金。顾名思义,就是“封闭型”的基金。此处的“封闭”,主要是指,在基金存续期内。这类基金的持有人将资金交给基金管理人后,如果需要变现,只能通过证券交易所二级市场(证券交易所)转让给他人,需要在二级市场进行撮合交易,而不是“天然”地向基金管理人按照自己所持有的份额申请几乎无条件的赎回。这个形式,降低了封闭式基金的流通能力。
而开放式基金则不同,大家都知道,你持有开放式基金后,如果想要拿回自己的资金,需要向基金公司申请赎回。货币式基金通常是T+1天之后就能将钱款打到投资者账户上,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等也只要在T+3、T+5之类的三五天内到账。这种赎回,是自由的,是没有附加条件的。
更进一步说,如果封闭式基金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风险。持有人(投资者)当然想把它转让出去,但其他投资人作为理性人,也会看到这种风险。所以,转让(流通)可能就变得有些困难,或者受让方要求更低的交易价格。
所以,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主要是对其流动性的折价,是对流动性的一种补偿。
随着全球经济回暖,中国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率先复苏的经济体而备受瞩目,境外热钱开始重新回流中国。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形势好转与全球经济好于市场原有预期,这些因素对中国证券市场均形成了推动力,使得大盘保持了震荡上扬的趋势。那么春节前后股市还能再创新高吗?多重因素支撑股市上升
问:从当前股市来看,支撑股市上升的基础是什么?
何维达:我认为,从目前看,支撑中国股市上升的基础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维稳政策的支持。大家清楚,中国的股市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靠政策支持,政策宽松,股市就表现好,否则就比较糟糕。二是经济复苏略好于预期,上市公司业绩也略好于预期,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盼头,对上市公司有盼头。三是资金还是比较充裕。股市靠资金推动,如果资金供给不足,出现“贫血”,那么股市必然大跌。
易宪容:只有逐渐上行的中国股市才能恢复股市的融资功能和中国经济信心。而融资功能恢复,才能让国内一些好的企业从市场便捷地获得低成本的资金,从而为保证企业及行业增长创造条件。如果股市融资功能不恢复,那么它对保证国内经济增长是相当不利的,也无法增强对中国经济信心:二是2008年国内股市严重缩水,让股市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资产严重缩水。我相信政府会采取鼓励的政策让国内股市逐渐进入上行的空间。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中国股市开始逐渐进入上行的通道。
股市仍然有上升动力
问:年前我国股市走向如何?
何维达:年前股市喜中有忧。不利因素为:融资规模大,大小非减持压力大,创业板上市以及美国股市上升50%后的可能大级别调整,这些利空因素将影响股市走高。有利因素是:中国和世界经济开始复苏,政策面的支持,新基金和Q[1l入市等,股市仍然有上升动力。如果一切进展顺利,今年底股市上证综指可能到3800点,总的看,年前股市我个人比较乐观,估计明年6月前后,股市可能达到4200点。
易宪容:年前,在政府有意愿提振股市的信心及整个经济宏观面逐渐向好的基本格局下,国内股市仍然有可能持续上行,只不过在上行过程中少不了震荡。
股市上行的高度很大程度依靠于市场的关注焦点是否会由中小盘题材股逐渐向大盘蓝筹股转换。如果这种转换成功,市场可能重新踏上价值投资之路,从而让股市上行的成果逐渐稳定下来。如果这种转换不能够持续,那么市场震荡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大。
影响国内股市走势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仍然是银行信贷政策持续性、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理性回归及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如果国际金融市场不会比2008年下半年进一步恶化,或国际金融市场基本上稳定,那么中国股市应该会上升。
为经济转型提供平台
问:年前股市走向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胡俞越: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中国股市将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更要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资本市场的平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调结构比“保八”更重要。调整所有制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城乡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结构、产业内经济结构、产品结构、贫富结构等等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议题,而经济转型、调整结构的效应也会在证券市场得以反映。
何维达: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如果股市走好,对经济发展有提振作用,增强企业家及普通百姓的期望和信心;同时也会改善上市公司的业绩,毕竟股票升值,上市公司业绩也会随之好转,上市公司投资股市获得收益,也有利于改善业绩。
(中广)
调查:
7成富裕人士欲投资股市
汇丰前不久公布一项针对亚太区富裕人群调查结果显示,内地受访者中,70%受访者表示其净资产在过去半年内快速增加,89%的人士表示他们的财富增长来自于现时工作,也即这近九成的内地受访者是所谓的“打工仔”。
汇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财富增长来自于受雇的工作。其中,内地89%的受访富裕人士称财富增长来自于现时工作,34%称来自于创业和现有生意,11%的受访内地富裕人士表示财富增长来自于财产继承。
汇丰调查发现,近半数的受访内地富裕人士计划在未来6个月增加投资,其中股票市场最受青睐。71%的内地受访人士表示有计划投资股票市场。另外,43%的受访者表示有计划增加手中的本外币存款,35%打算在基金上增加投资,仅3%的人表示未来6个月没有任何投资方面的变化。
太平间黑色经济:殡仪服务利润达1000%
广州天河区某三甲医院太平间职工老王“自爆家丑”,揭出了太平间的“四宗罪”。在太平间工作10多年的他直言,太平间(停尸房)“这碗水很深,里面利益很大。”
尸体从病房运到太平间――太平间工作人员不经家属同意,就为尸体烧纸钱――家属来了就跟家属说: “已烧了纸钱,一套100元。”――家属碍于感情原因不便计较太多,乖乖掏钱。――向家属卖寿衣,500元~1000元一套――替死者穿寿衣一次200元。
拿到尸体后,他们经常尽量拖住,不运到殡仪馆,等待公司与死者家属谈生意。有时一拖就是一两天,任由尸体腐坏。
有殡葬中介内部人士透露,其实一条龙服务的价钱如果是5000元的套餐,只花几百元就可以搞定,殡葬中介在殡仪用品和服务的利润有时甚至达1000%。
疯狂的白银:欲与黄金试比高
今年以来,黄金价格屡创新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但白银的涨幅更是胜于黄金。在2002年以来的一轮牛市中,国际黄金价格从每盎司278美元上扬到最高达到每盎司1020美元,涨幅为265%,而国际白银价格则从每盎司4.7美元上扬到最高达到每盎司20.67美元,涨幅达到了340%。
疯狂的白银以自己涨幅的优势欲与多年来人们投资的宠儿黄金一较高下。难怪市场上关于“炒银”机会胜过“炒金”的说法不绝于耳。
白银的这种优越性,再加上近期内白银价格的飞涨,白银投资热潮不请自来。
2010年三大类升值潜力股
2010年十大大盘价值股:
中国人寿(601628)、北京银行(601169)、辽宁成大(600739)、中海油服(601808)、神火股份(000933)、上海机场(600009)、西宁特钢(600117)、北辰实业(601588)、中海集运(601866)、宝钛股份(600456)。
2010年十大中盘潜力股:
东方钽业(000962)、天利高新(600339)、ST锌业、新世界(600628)、宜华木业(600978)、中科三环(000970)、闽东电力(000993)、顺鑫农业(000860)、天地源(600665)、亿利能源(600277)。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在阐述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影响时用了一个关于西医和中医的比喻来加以区别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不同,也凸显中国特色在每个角度的渗透、货币政策也不例外。周认为治病方式有“中医”和“西医"之分,西医是对症下药,服后很快见效,但后遗症很多;中医是动态调整,即根据病人情况调整药方,往往用十味药而且见效很慢,但后遗症极少。这反映出中国货币当局对政策调控的把握态度,显现出我们和他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这一论述中流露出货币当局对政策走向的把握留有较大的余地,还要根据现时状况作出动态调整,这在通常角度来理解就是政策存在一定的变数或者是摇摆。这一表述背后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央行在决策上的不确定性。我们想借着周行长提及的这个中医话题略微展开加以分析,周行长理解的中医是要根据用药之后病人的反应来进步加以调整,而实际上真正的中医应该是这样的吗?
两干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可见,中医历来防重于治。还有一个例子是扁鹊,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扁鹊的这一阐述相当清晰地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才是中医的真正含义,周行长的理解和扁鹊的叙述之所以有较大偏差,是在于我们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而且这种偏离已经成为习惯性思维,才造成了错误看法。那么,在这种理解偏差下,运用中医理论来”治疗“中国通胀的当局是否会精准用药,在周行长的十味药里面,能够准确把握“君臣佐使”各味药的搭配合理、以中医严密的体系来系统性解决问题?能够抓住主要矛盾来治理7能够减少试错次数能够把尚未入膏肓、还在腠理和肌肤的疾病控制住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定调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这与前两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有所不同的,主要是因为2010年内外部形势的复杂性要较以往更高,海外各国冷热不均、政策取向也各有不同,而国内正是“十二五”开局第一年,而且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节点,在相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承前启后的交织时期,要实现。抑通胀稳增长、调结构”的多重目标,注定是极具智慧的挑战。因此,“审慎灵活”的政策取向是客观现实和主观需求的叠加选择。
这样一个复杂的政策目标下面,多个因素的角力将在动态调整过程中妥协和平衡,当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通胀容忍度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取舍。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出的精神可以预判出,这对矛盾的均衡点最终将落到一个合理的区间,把明年的通胀目标从今年的3%提高到了4%,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物价趋势作出的现实展望,也是对经济增速保持的客观选择。可以预见的是,政策取向在这个目标指向下“通胀一增长”的天平将会有所摇摆,政策波动也是不可避免的。这里药方不一定是一针见血的、因为目标的变换,通胀高的时候可能会压通胀、而经济增速缓和之后又可能提增速,此时彼时会不一样。
我们在这里想借着中医这个话题,从个比较独特的角度展开对于中国货币政策走向的预判、以及所引发的对A股市场的影响。
从积累到爆发
中医有“望闻问切”几个基本功,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表象和本质往往并不 定统一,所以才需要用多个手段来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够准确把握。
我们是想说明对于通胀这个问题,很可能表里不一,简单下结论可能会失误。从表象上来看,人民币升值预期驱动的热钱涌入是流动性的主推手、食品价格上涨是通胀的主要表现,而这些表象和真正的通胀成因是否统一还需要推敲,很可能脉象反映出来的病症并不是绝对准确的。
桓公的病并非一日之寒,扁鹊之所以能够预见性地指出其要害是他深刻了解这背后的规律。表象和内在的辩证观需要仔细考量。我们在讨论股市资金和流动性的时候,会从存量和增量两个角度分析。市场更多的是去关注增量资金的问题,眼光集中在明年信贷额度和央行的货币政策走向上面,尽管这种关注增量资金供应的看法我们也是赞同的,不过我们更认为存量资金发酵的因素在201 1年会占上风。我们想试图回答通胀似乎猛如虎,为什么本该呈现出反映通胀热度的“浮脉”,可是事实上却是和缓的呢?
脉不浮是因为没有到夏天
我们选取了多个国家作为样本来加以讨论,从横向对比来说明情况。 (见图1)
尽管央行行长强调中国由于储蓄率高而导致M2偏高的状况持续存在,以此作为超发货币的解释。不过,上图非常清楚地向我们陈述了中国和其他国家货币和经济体量的对比情况。尽管各国经济由货币推动的上升趋势都较为明显,但是M2/GDP的上升速度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处于高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日本和巴西,而澳大利亚、欧洲、印度和美国则相对上升缓慢。
图1告诉我们这样几个事实: 是近十来年各个国家都在使用货币扩张的手段,和自身的经济体量相比,货币的超发现象都较为明显,那么全球货币存量的上升是一个逐步累积和加剧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的延续从目前看来并没有停止的迹象。
二是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相比,货币推动经济的力量更加明显超过经济体量,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非常手段挽救经济所采取的大量货币投放导致这种格局愈发突出,曲线上升的斜率十分陡峭,这跟其他国家平稳格局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货币存量溢出问题较其他国家要严重得多。这也是存量货币发酵效应体现在很多领域的结果。
三是滥发货币的美国实际上其货币供应和GDP的匹配一直比较平稳,这个现象该如何解释,是美国超发的货币都流到别的国家去了还是它庞大的衍生品市场吸纳了呢?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无法得出相应的结论,只是从对比美国和其他国家的M2/GDP比重来看,美国的状况要稳定和安全得多。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存量货币的溢出效应是必然的,这是全球范围内共存的问题,这对于A股的资金供应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是潜在和客观的。尽管浮脉没有出现,我们认为是夏天还没有到来,存量货币沉积一段时间过后,脉象会显露出热度来,为此,我们认为2011年存量货币对股市构成较好的支撑因素,市场要出现深跌的可能性较小。
由外至里有时间和环境的问题
存量货币发酵的力量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央行
前期大量的货币投放导致的后续效应,另一个是热钱涌入导致的货币被动投放。超量的货币供应就像水龙头,只要拧开了,水从管子的一头进去,就一定会以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形式从管子的另一头流出来。二战后被凯恩斯主义长期影响的美国和英国均被弗里德曼不幸言中,受害最深的英国,其通胀率在1970年代节节攀高,1975年曾达到近二百年来登峰造极的24.2%。
但是中国这么多超发货币并没有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CPl尽管在持续上涨但仍然维持在温和的状态,该如何来理解货币超发和通胀之间联系并不密切的现状?这并不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铁律在中国的失灵,而是央行的调控,或者简言之就是修建了一个“货币水库”,从经济体中抽出并暂时蓄住了经年超发的货币洪流,这也就是近期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说的“池子”吧。当然,近期关于“池子”的讨论和猜想已经蔓延广泛,行长的解释并没有让市场的看法清晰起来。
之所以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操作被作为经常性的工具使用,是因为“蓄洪”的必要、通过它们来传导,承担着传递央行货币政策意图的重担。但是,央行从公开市场回笼资金可谓困难重重,既不想抬高货币市场利率而加重市场升息预期,又面临着大量回笼过剩流动性的艰难任务,在一定意义上,这个手段的使用已经受到制约,央行难以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所以,要想继续通过数量手段来实施池子水位的控制,恐怕央行的难度是越来越高了,水满溢出的结果必然是流动性的长期泛滥。
在谈及发酵环境的问题时还有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是土地的“吸金”问题。近年来伴随着飞速发展的地产行业土地供应大大增加,土地价格也逐级爬升。这个庞大的土地市场实际上是一个无形中“消化”和吸纳流动性的场所,换句话说,存量货币发酵受阻的一个原因也在于此。这 因素由于市场统计缺乏有力数据而可能被忽略,但实际上这些土地吸纳了流动性之后再释放到经济循环中的时间以及周转速度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流动性泡沫的膨胀,也可以作为一个潜在因素来考量。
阐述清楚了以上问题,我们就不难发现弗里德曼的水龙头在中国并没有失效,而是央行在某种程度上人为控制和阻隔其发酵过程和发酵程度。这种人为的控制在历年能够维持和奏效是因为央行投放的超量货币规模比较稳定的缘故,而自从2009年大规模投放贷款的先河开启之后,央行的操控难度就无形中加大了,要有足够容量的“池子”、而且完全控制好“池子”的满溢程度是需要央行的超水平智慧和能力的。因此,2009年之后这种难度加大的背景下,超量货币发酵的力量会较之以往显现得明确而有力。从目前货币政策对流动性控制的“用药”来看,脉象的温和与内在的冲突并没有被准确把握,以“寡人无疾”的心态来对待可能错过在腠理的治疗良机,通胀这个脉象还没有爆发出来并不是不存在这个因素、而可能是时机没有到,货币发酵尽管仍然存在时滞,但是发酵的力度仍然会很明显。
局部的浮脉
无论从股市还是CPI的角度出发来看,存量资金的发酵现象似乎都不严重,这里有一个流动性表现形式的问题。
一是CPI权重的问题。食品在CPI中的权重约为三分之一,2010年10月食品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0.1%,而非食品价格涨幅仅为1.6%。因此,CPI对存量货币发酵体现并不明显,或者说CPI不是适当的体现形式。
二是不在物价指数上表现出来的结构性问题。“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苹什么、油它去、棉里针、不蛋定、药你死、煤超疯”都是近来流行的网络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部分供求存在缺口的商品价格泡沫膨胀程度是超过通常消费者可接受范围的,这反映的就是存量货币流向这些供求存在缺口的部分商品之后所制造的泡沫。
浮脉的根基并不稳
存量资金发酵的途径通过储蓄搬家的方式来实现对股市资金的输送是客观的现实,这种状况也将持续,在存量资金充裕的背景下未来较长时间都会表现出来,从较长时间来看该利好因素是毋庸置疑的。下图表现的就是当月新增居民存款和股指的波动关系,储蓄搬家对股指上行的贡献尽管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但是正相关的关系还是非常明显的。
不过,我们想要探讨的是月亮的另外一边脸。居民负债率从金融危机之后的攀升速度较快,甚至超过了2006-2007年大牛市的时候。这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轮储蓄搬家的力量并不比前面大牛市时候弱,存量资金发酵的表现形式可能更多是以房产泡沫体现了,而对于股市的资金供应产生了一定的结构性差异;另一方面是负债率达到一定的高度、已经远远超过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是否意味着储蓄搬家的潜力存在后续挖掘困难的问题呢?我们不可能得到非常确切的是或者非的答案,但是这个隐忧从一个侧面来看是存在的,这也就是存量流动性发酵的一个远期的阻碍。简言之,我们将看到浮脉体现出流动性泛滥和通胀的热度,但这种浮脉却是虚火上炎,根基并不牢固。
对存量货币发酵的判断
尽管以通胀热度来衡量,目前的脉象还是比较和缓平静的,我们不能被这个表象所干扰。存量货币这个“笼中虎”在近两年被央行增添了双翼,和GDP不相配比的超量货币带给它较强的泛滥潜力,而且从央行可控的蓄洪防洪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大背景下股市的资金供应是乐观的,也是我们得出股市在充裕资金背景下难以出现较大幅度下跌的理由。
但是,我们同时也强调其流向的结构性矛盾问题,表现形式的变化告诉我们的是货币>中击方向并不一定流向股市,再有就是储蓄搬家的力量消耗给潜力释放难度增加埋下了一定的伏笔。因此,存量货币的发酵会给股市资金供应营造有利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股指就一定会出现上扬。
增量流动性的政策困扰
增量流动性之于股市,更体现出“病从心出”的特征,心理波动左右这个市场要大于实质。央行在“保增长”和“防通胀”的天平之间摇摆的用药,在央行的决策层看来是中医的动态调整,而在股市看来可能针对性并不理想,间接对市场心态带来较大波动,我们将在这种格局中渡过。
增量货币供应取决于货币政策走向
置于全球通胀特别是新兴市场通胀格局明确的大背景下,央行2011年的货币政策走向成为左右市场神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也是市场最关注的焦点,尽管存量流动性发酵的力量不可小视,但是增量流动性受困于政策扰动、心理层面的影响会表露得比较明显。
首先,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紧缩预期的确要比2009年底时要强烈些,但我们并不认为这种紧缩会表现出较大程度的逆转。
如果将这种预期和市场表现结合来看,2010年后面两个月缠绕在这个基调中的股指对此反映得相对是比较充分的了。或者可以理解为市场对这个紧缩预期的看法在定程度上超过了政策实施力度的本身。这种紧缩效应在短期内控制市场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央行在执行该政策目标的过程中也是有权
衡的,并不可能一味地收紧和打压,这给2011年部分时段、特别是上半年还是留有了一定的回旋空间。我们对这一基调的看法是,2011年的增量货币供应不如2010年宽松,这是大概率事件,但是谨慎的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逆转,从紧的程度仍然是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的,这对股市资金供应没有构成逆转性的威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是“控通胀、调结构、保增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具体办法稳健的货币政策搭配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定调正式转向,从而引发了市场对于货币紧缩的判断,但是我们认为这种转向并不代表逆转的出现。
当局的“审慎灵活”在较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边走边看,这也符合周行长对中医的理解,这将会导致2011年货币政策出现波动和摇摆,不确定性会暴露出来,后遗症也会留下来。这对市场的影响可能更加充分地流露出来,在“保增长、抑通胀”这对跷跷板式的矛盾统一体面前,央行的货币政策走向就成为牵动市场神经的一个重要砝码。货币政策的波动将造成市场更大的波动。所以货币政策走向对心理层面影响的力量要大于其实质。
信贷额度多寡的问题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M2的增速定调来推测2011年的信贷规模,目前市场普遍对2011年信贷额度的预期从原先的7―8万亿元下降到了6-7万亿元,这个预期的下调因素主要还是缘于近期央行频繁采取紧缩政策以及高层会议的定调。在“保增长”和“抑通胀”这个平衡技巧掌握难度较高的状态下,很可能在这天平两侧左右摇摆的可能性很大。换句话说,央行仍然可能采取边走边看的相机抉择,这和今年也仍然较为类似。阶段性的增量资金供应在紧缩和扩张之间摆动,市场神经也就跟着敏感地波动,因此从这个焦点数字对市场心态影响力来分析,2011年的市场会在其支配下出现波段式行情,单边牛市或者熊市的概率都不大。(见图2)
加息的“靴子”将始终成为困扰
2011年加息周期即便开启,这个过程也仍然可能是漫长却持续的,而对于股市来说,仍然可能会如同2010年这样,控制市场神经也呈现出波段式、而非警钟长鸣。2010年四季度已经演绎过一次类似于“猫捉老鼠”的游戏了,在周边新兴市场都普遍加息的背景下,市场加息预期最终却以准备金率上调的方式替代,成为 个短暂的喘息,但是实际上“靴子”并没有消失。估计这种情况在2011年仍然会多次上演,剧本可能会略有区别,但是实质却是相同的。
市场对于决策层提高通胀目标的看法比较复杂,一方面是说明通胀压力已经成为共识这也将成为较长时间存在的困扰;另一方面说明加息周期开启之后并不意味着密集调控手段会加以实施。对于决策层来说,通胀成为长期困扰但又难以消除。
这对于通胀压力下的股市来说有以下的影响:加息的频率反映出通胀演化速度和央行控制通胀的决心,在明显不愿意频率过快、力度过大的当局调控意图下,“靴子”悬着的杀伤力其实要比落下来的力度更大,暗耗可能成为常态。所以,很可能在“靴子”落地后的一段时间里市场演绎出波段式的上涨行情,但当“靴子”又重新再悬一只在高空,那又成为一个制约的因素。对通胀用药的不精确将导致市场的多头“元气”被耗损在无形当中。
热钱的扰动
其实用“热钱”这个概念来阐述并不严密,不过较难找到合适的描述外部资本对市场所造成的影响。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境是:过度依赖外贸导致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人民币升值恐惧症则让越来越多的热钱押注人民币必定要升值,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保增长”战略导致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不是往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撇开其他因素不讨论,单从外汇流入和央行操作的角度来看,由于外汇占款等变量并非央行所能控制,这就加大了其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
处理外汇占款问题的一个途径是“走出去”战略。鼓励海外投资的闸门打开了:一是中国居民已获准投资海外股市670亿美元,这是外资能购买中国股票额度的2.5倍还多,不过因为各种原因,这个举措并不理想:二是鼓励企业增加海外投资,2003年到2009年间中国对外投资增长18倍至560亿美元,但是这里也有各种原因,包括地域、政治波动等等,而且资本倾向于流向那些收益较高的地区,2009年中国吸引到的外商直接投资比其对外投资高出70%;三是政府对外投资,比如购买外国国债,或者和其他国家货币互换,但是总体上来看也有各种因素制约。这些可能归结到最终只有一个因素就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资金流向不太可能发生向外的方向性改变。
这对于增量资金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判断,在人民币升值大前提未发生改变和逆转的条件下,外资的流向仍然是有利于股市增量资金的供应的。
2011年流动性对股市影响
是通胀这个病因的根源并非一日之寒,存量货币的酝酿发酵潜力并未得以重视,“治未病”的关键点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央行用药准确性问题带来的流动性泛滥将持续,通胀的温度将持续。结果是2011年通胀控制的难度加大的同时存量货币带来的股市资金供应会表现出较好的状态。
几个月之前,人们说股市疯了,现在,是人们“疯了”。当股市冲3000点的时候,泡沫论和崩溃论已是沸沸扬扬,股民的神经变得脆弱无比,于是稍有风吹草动,股民便急急抛出手中的股票。2007年2月27日,中国股市遭遇了“黑色星期二”,刚刚冲破3000点大关的上证综指一日之间落到2800点之下,跌幅为8.84%,深证成指跌幅更达9.29%,沪深两市的市值在一天之内蒸发超过1万亿元。但是这次大跌似乎只是给了股市更好的入市机会,仅仅几天时间,股市再次冲破3000点。随后的两个月,股市虽然经常宽幅振荡,但总是神奇地在高位收盘。4月18日,第一季度统计数字没有如期出台,造成股市再次大跌,4月19日,股市遭遇“黑色星期四”,两市跌幅超过5%的个股有800多只,市值一天跌去了近7700亿元。但是,随着第一季度统计数字的出台,4月20日,大盘出现报复性反弹,只用了一天就基本收复前一天的失地。行走在风口浪尖的股民已经习惯了股市的风险,脆弱的神经开始变得坚强,股市一路狂涨,冲破3800点。全体股民盲目的信心空前高涨。
到4月下旬,人们对股市有了一些担忧:“五一”7天黄金周,股市将酝酿什么风暴?空仓或半仓过节的声音渐起。但是,黄金周还没过完,安静了没几天的人们又凭空地生出了对股市的无限信心,开始认为大盘将继续上涨,5月必定是个红5月。5月8日一开盘,股市即全线飘红。在资本面前,理性的软弱暴露无遗。全民炒股已经不新鲜,现在是全民投机,大牛市让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股神,对股市一无所知的新股民也对短线情有独钟,每天忙忙碌碌地买入卖出,以为自己比专业的基金机构更内行。从整个市场的资金面看,目前两市每日超过2500亿元交易量将是一个典型的消耗战, 2500亿元的交易量意味着佣金、印花税等因素将使得每个交易日流出10亿元以上的资金。大量的短线操作,最终的获利者恐怕只有证券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毫无益处。
2007年一季度A股新增开户数为创纪录的474万户,超过了去年全年开户数。伴随A股开户数的增长,资金不断流入。今年1月份沪深两市增量资金合计达到1156亿元。而2月份的增量资金合计流入580亿元。3月份保证金存量上升1400亿元,新发股票基金募集611亿元,合计流入2000多亿元。增速不断创下历史纪录,对今天的中国股市而言,似乎已经没有股指高度的界限,纪录只是用来刷新的。
但其实,股市正是由这些不断入市的资金共同推高的,客观存在的隐患正是资金。投资者把自己的创富梦想寄托在股市上,现在很多在股市呼风唤雨者并不是真正的股民,而是一群赌徒。每个月就有200亿元以上的资金流出市场,所以,一旦资金不能持续跟上并有效推动大盘向上的话,资金面将面临困境。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在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提款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占比达30.3%,比上季度提高11.7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居民拥有的主要金融资产中,“基金”所占比例从上季度的10%升至16.7%,刷新历史纪录,比上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6.7和12.7个百分点。目前,A 股价格已经不便宜,一些股价已经远远脱离了实际的价值。如果股市继续飘红,也只能是不断涌入的资金在托市。当股市在3000点左右的时候,我们可以讨论有没有泡沫,但是当股市短短两个月时间超过3800点直冲4000点的时候,泡沫的存在已经显而易见,股市现在已经进入搏傻阶段,大量的新股民却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货币发行量过大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更是一步步推高了信贷投资与资本市场。没有永远只涨不跌的股市,当中国股市神话破灭的那天,残局将很难收拾。
繁荣与隐忧
让众多股民对股市危险视而不见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人坚持认为,中国正面临一个大时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股市的飞速上涨完全正常。
有外电这样形容中国现在的经济:飞机没有着陆的迹象,偶尔的停顿像是空中加油,接下来飞得更高。
而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的各项经济数据似乎也给这一看法做了注脚。与央行的金融统计数据出台之后令人惊慌不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展现出阳光明媚的一面,经济数据所反映的经济基本面显示出健康的一面。
第一季度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经济不仅高速增长,而且增长质量向好。GDP增长11.1%,一直居高不下的投资出现高位回落,增长主要来自于外贸顺差和消费增长。工业企业的利润大幅增长。比较敏感的CPI数据比其它数据推迟一天,一度引发外界的猜疑和不安,最终公布的数字果然超高,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上涨,一季度上涨2.7%,3月份当月上涨3.3%,超过了3%有警戒线,存在着一定的通胀压力。但是如果扣除上年因食品价格上涨1.5%的翘尾因素,一季度新上涨仅为1.2%,与去年同期持平,并不算高。
表面看上去,经济快速发展,企业与投资效率在提高,消费结构在改进,物价指数平稳。但是,仔细分析这些数字,昭示的不仅仅是中国经济的繁荣。
今年被称为楼市的调控年,但楼市却依然在调控声中逆行攀高。据统计,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3544亿,同比增长26.9%,比上年同期加快6.7个百分点。住宅完成投资2462亿元,增长30.4%,加快7.3个百分点。
投资虽然回落,但是贸易顺差大幅上涨46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1亿美元。此前央行公布的金融运行报告则显示,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1678亿元;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但投资反弹的压力并没有消失。这些都让人担心,宏观经济将由偏快走向过热。
以短期增长为中心的经济政策一方面促成了经济的调整增长,一方面也导致了经济出现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早已经成共识。但是,经济运行有其自身巨大的惯性在里面,政策的转向并不能立刻带来经济发展的转向。到现在为止,并没有迹象显示中国经济正转向健康的良性发展轨道,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等等,都依然在扩大。当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转向的时候,它的速度越快,似乎危险性越大。
如痼疾一样难以根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和中国经济增长如影随形,从2001年至2007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年平均增长20%以上,在过去6年半时间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大约是美国上个世纪20年代酝酿金融危机的4倍之多,加上热钱涌入与居高不下的信贷数据,更是很容易让人得出经济过热、应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结论。
目前来看,中国政府最希望看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从数字上看并没有明显效果,这也是股市危机之所在,也是中国经济的危机所在。如果中国经济依然在现有的轨道上高速前进,走向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两种力量的赛跑
一些经济学家预言,如果中国经济过热,会促使不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动荡的几率加大,进而影响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的稳定。
事实上,经济发展偏快和过热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面对如此复杂的经济形势,政策很难把握调控的力度和时机。在当下这个经济处于由偏快可能转向过热的过程中,有关宏观调控部门正密切关注未来经济运行的变化,这些职能部门会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一触即发。
央行决定将从5月15日起,再上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政策实施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1%,距历史最高的13%的水平已经不远。这是央行年内第四次,也是4月份第二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再次加息也只是时间问题。人民币也一直在缓慢升值。但是,事实证明,上调准备金率、加息、升值等诸多手段都效果不彰。
中国的经济似乎有点让人看不懂,一边是让所有调控手段失灵的流动性过剩和让决策者束手无策的结构性问题,另一边是超出预期的持续的飞速发展。这其实是两种力量在赛跑。泡沫在迅速吹大,但中国的实体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一方面,股市、楼市、流动性过剩、结构性问题等等哪一个问题不解决都会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的定时炸弹;另一方面,中国的基础如此坚实,供给相当充裕,需求相对旺盛,消费也在缓慢增长。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盈利状况也非常之好,到4月30日,共有1453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06年年报,业绩之好,出人意料。这些公司实现净利润3604.5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5.81%。今年第一季度报表更是显示,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几乎一倍,这种情况历史上前所未有。
简单回顾一下股市与楼市的发展历程,也许我们可以看到答案,或者走到答案的边缘:
1991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我国股票市场初创并开始了早期快速的成长。与此同时,沿海省市的房地产市场经历第一波发展,海南、北海等地随后出现了过度的投机炒作。
1993-1994年,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整。
1996年年初,上证指数回调到500点。这时,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烂尾楼,开发商被套或撤资。
1997年开始,股市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最终突破2000点大关。房地产市场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开发总量和销售总量屡创新高。
2001-2005年,内地股市几乎一路走低。各地房市却持续繁荣,直到2005年国家出台宏观政策调控,房市的走向开始被观望和争论。
2006年,中国股市又迎来了一个大牛市,股民几乎入市就赚钱。金领、白领、贩夫走卒,人人论股。直到5月30日,国家上调印花税,股市迎来新一轮强势震荡。
但2007年中国的楼市却也是同步高升。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再次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房价扶摇直上,冲上中国大中城市第一名的位置。
股市不断震荡,楼市价位一直高涨,积累了相当的民怨,政府也在高度关注,也许下一轮宏观调控马上到来,前景如何,也不好判断。
但也许这种讨论应该就此打住了。因为,这种讨论的前提是:把购房作为投资获利的行为,而不是自住。这对于衣食无忧、有车有房的投资者来说,当然很有参考价值。但这种舆论导向,对中国房地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其他不论,如果所有媒体都在把购房作为一种投资手段来讨论,所有媒体都在鼓励过剩的民间资金注入楼市,这些并非刚性投资的购买落实后,是不是把这个泡沫吹得更大了?有真正住房需求的人,又究竟到何年何月才能实现自己“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当然,关于中国楼市到底有没有泡沫,现在还有颇多争论:如果大量的资金已经或将要将楼房作为一种投资品购入而不是出于自住的目的,楼市有没有泡沫,似乎已经不言自明了。
在中国的股市里,许多小股民入市的想法很简单,希望能在这里多赚些钱,提高生活品质。当然,也有人是为了赚钱买房。但这些人,是存在真正的刚性需求的。这些人没有投资的需要。或者说,想投资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
就是说,如果以人数而论,目前中国股市中的大多数人是无法考虑购多套房保值资金的。因为,股市中永远是散户占大多数。
替代效应
从大类资产比较而言,庞大的房地产市场、快速增长的信托产品及具有吸引力的银行理财产品都对低迷的股市形成巨大的替代效应。但股市的下跌不能直接归咎于其他资产市场的繁荣,他们之间更可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何况,资本的天然属性就是趋利。
房价承担着金融稳定器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不得不考虑房价下跌导致影子银行,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出现风险。所以,房地产调控效果并不明显。
尽管银行理财产品采用的是资金池-资产池操作,且存在严重的期限错配,但丝毫阻止不了利率市场化之后广大居民追求更合理的利息收益率的要求。相比1年期定期存款3.25%的收益率,存在刚性兑付信用保证的银行理财产品具有天然的收益率优势。
资金供给预期不放松
从常规意义上讲,资金供给端能否发力,既取决于货币政策是否宽松,又取决于市场本身是否存在赚钱效应。股市资金如同潮水,潮涨潮跌,均源于是否有系统性机会。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加快,以提升直接融资比例为目标的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开始登台亮相,以企业债及信托贷款为主导的融资方式占据大部分新增融资份额。尽管其对全社会资金面的改善起到了正面作用,但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正在累积,包括市场平均的资金成本很高以及项目实际回报率很低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若监管层收缩表外融资规模,流动性可能将受到挤压。
股票供给:从失衡到均衡
国内股市的市盈率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已经降至了一个和国际资本市场并驾齐驱的估值水平,但是因为国内上市公司不给投资者分红,刨除不分红这一块,国内股市的市盈率还是挺高的,这才是如今股市跌跌不休的内在原因。
步入2012,不知道地球的末日何时到来,倒是看到股市的末日情结越来越浓。有股民把2011年沪深股指的收盘点数进行了模拟化处理,沪市的219942点译为“你要救救市哦”,深市的8918.82点译为“不救要拜拜哦”。虽然这种音译有点调侃的意味,但是也反映出投资者对股市的失落心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面对沪指迭创新低,2100点乃至于2000点岌岌可危,守无可守,多数投资者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来应对,远离股市,寻找新的财富投资增值途径,失去赚钱效应、缺乏市场影响力的股市正在一步步走向被边缘化的悬崖。这种状况若不能加以改变,即使从央企到民营企业想方设法,打破了头,拿到上市额度,也会发现市场无人喝彩、无人买单。近来,华宝兴业基金对外的谢绝参与一切新股发行询价活动的新闻,在业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在投资最为坚定的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不看好新股发行的效应影响下,会有更多的证券投资基金站出来宣布拒绝参与新股发行询价。虽然这里面有证券投资基金因为投资亏损,导致基金份额被基民赎回而缩水,因而囊中羞涩的因素在内,但是也反映出基金对于新股由爱到恨。
针对股指跌跌不休的窘况,业内人士就如何对股市开刀做手术,使其恢复正常状况,也是各敲各的锣。有人认为,股市的下跌,主要是由于新股扩容速度过快导致,建议停止新股发行。这是一个标准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有人认为,股市的下跌,缘于股改完成之后,流通股巨额增加,市场资金面供求失衡,建议投入更多的资金救市。笔者则认为,股市的下跌,是因为股改之后,整个股市的估值体系发生了紊乱,使得投资者赖以判断股市价值投资的标的物失去了投资基准,目前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无法反映出公司的投资价值。股改的第一步,我们实现了上市公司股份的全流通,从国际证券市场的发展轨迹来看,上市公司的价值在于市盈率,而市盈率的价值在于分红。但是,国内股份全流通后,由于上市公司依然抱着过去股份未流通时不给投资者分红的“老眼光”,对待新的投资者,使得国内股市的市盈率虽然从表面上来看,目前已经降至了一个和国际资本市场并驾齐驱的估值水平,但是因为国内上市公司不给投资者分红,投资者拿不到应该到手的投资回报,因此目前看似较低的市盈率,如果刨除不分红那一块,其实国内股市的市盈率还是挺高的,并不具备投资价值。这才是如今股市跌跌不休的内在原因。
毛伟人曾经告诉我们,抓问题要抓住问题的根本所在。既然导致如今股市下跌、投资者入市意愿乏力的原因在于股市投资没有给予投资者应有的分红回报,那就从改革股市的分红制度入手,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将其利润按照一定比例要求,全额分红给投资者,使得长线投资者在炒作股价未能赚钱时,可以通过分红,获得相应投资收益,则国内外的长线投资资金自然就会买入国内股市的股票,股市的投资之春也就自然而然到来。
随着股市的下跌,随着十的临近,诸多的利好不断的推出,各种变着花样的利好也不断的冲击市场,从2132点至1999点,可以说基本上就是政策底。在利好的牵引下,各路诸侯在该区域内不断的建仓、增持,无论汇金、央企等产业资本,还是QFII等,从战略的角度看,他们进行了左侧交易。这种介入力度,其实也是相当罕见的,不能不说,这就是救市。而当这些都已经发生或者还在继续发生时,我们就不得不引起重视了,尽管经济的基本面还尚未真正的见底回升,你可以因此而谨慎,但实在没有理由继续看空了。
本栏曾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利好的不断刺激,救市意志下的利好累积效应极有可能在某种催化剂或者合适的时间点上爆发出来,那么行情自然也就在不自觉间被引爆了。眼下,热钱不断的攻击中国地区,港府已经连续10天9次出手予以平抑,逼迫热钱不断的进入股市,恒指由此连创新高,一轮大级别的反弹行情已经启动。
在刻意的的做多港股与刻意的做空A股中,尤其是在层层维稳下,产业资本和汇金、险资等机构资金已经在防范资金打压指数、做空股市中提前介入,此前有接近证监会的朋友曾对笔者说过“2000点是要死守的”,目前看来也就不无道理了。谁都知道,热钱攻击的并非港币,而是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当情况异常后,我们已经很难防范热钱的涌入,这些热钱通过香港迟早会进入大陆,时至今日去堵,有失偏颇,与其堵,不如疏了。对于疏,最好的莫过于引导热钱进入一个池子,而这个池子显然没有什么比股市更好的了,换言之,如果管理层处理得好,热钱极有可能大幅度的介入股市。
上期本栏说过,下跌也是为了倒逼政策,市场也在争取更多的利益。当为了维稳而主动不再IPO的情况下,也可以说下跌倒逼出不少政策,也部分的达到了不少目的,在信心与资金的支持下,股市要再下跌,难度也就相当大了。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证监会政策上不表态停IPO,可能也是为了日后防范热钱的快速涌入股市推高指数,如果指数上涨过快过于异常,可能会大力度的启动IPO,但也为了防范热钱快速退却,目前确实对新股制度也逐渐完善不少,也可以说做了多手准备。
在此种背景下,当股市下跌危及2000点的安危时,市场其实就在酝酿变盘,而十月份的PMI等经济数据略微向好,加之十的召开,偏好的经济数据不觉间就成为了有效的催化剂,由此推动了本周后两个交易日的反弹。热钱要想再介入,就必须跟随着水涨船高,继续推高股市才会有利可图,没有三五百点,也就没有必要进来了,而一旦如此,我们不仅维稳的目的也达到了,且可能在股市高涨时加快IPO,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为实体经济输血。如是,则中国股市牛市可期也,一轮非基本面根本性改变而由资金推动的局部牛市就可能出现了,这样也必然利于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转型,中国或许因此而摆脱危机走向复苏。当然,这个前提也就是我们在博弈的各个领域必须打赢所有战役,或者至少不能输太多。
技术上看,市场似乎在印证笔者上述观点。单就沪指目前的走势,如周线图所示,本栏近期反复强调的第三根“桩”大有形成的趋势。如果后市沪指继续放量走高站稳2130点或者突破2145点后不再重回目前整理平台,或者重返日线图中的头肩底形态的右肩中,则第三根“桩”就非常夯实了。一旦形成对头肩底形态的突破,则至少相对于今年5月下跌以来的中级反弹行情就此启动,从时间上判断将可能延续到2013年1月份左右。当然,要走出上述笔者的预期走势,后市沪指必须有以下关键点要配合:
第一、成交继续放大,或者后市补量上涨,单日沪市不再低于600亿;
第二、沪指突破2145点且回抽不再重返2100点之下;
第三、普涨延续,超跌反弹引领市场行情,板块间有轮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