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6:06:03
导语:在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基本情况
简述本辖区农村河湖水系基本情况,包括农村河流数量、河流长度、河网密度,湖泊数量、湖泊水面面积等。分析河湖水系特点及区域分布情况,提出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河流、以及与其有水力联系的水面面积1km2以下湖泊清单。
(二)现状评估
现状情况。从河湖地貌形态、水文水资源、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系统、水文化保护、水利基础设施、河流管护水平等方面,分析评价农村水系现状情况。
取得成效。从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农村河塘清淤疏浚、清洁小流域、河湖水系连通等方面,简述近年来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成效。
存在问题。从河湖淤塞萎缩、河道防洪标准不足、水体污染、水生态退化、管理薄弱等方面,综合分析农村水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三)面临形势
按照乡村振兴要求,从保障农村水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提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面临的形势。
二、编制依据
根据本县域实际情况,结合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规划、扶贫要求等,重点从本省、市、县相关政策文件、规划方案、规范标准等方面,分层次、提出与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有关的依据。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思路、目标、任务,提出本县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的指导思想,重点体现尊重自然、问题导向、以水系为脉络、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二)基本原则
提出本县域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如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系统治理、强化管护等,指导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作高效开展。
四、实施范围与治理目标
(一)实施范围
综合考虑整治需求、治理工作基础、地方财力、人口布局等因素,提出本县域2019-2022年需要开展治理的农村水系清单,并明确各个河流水系具体治理范围。
(二)治理目标
统筹考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河湖水系综合整治要求与投资可能,从恢复河湖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等方面,提出到2022年纳入实施范围的每个河流水系(项目)的治理目标,给出治理河长、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防洪排涝标准等方面的量化目标。
(三)治理标准
针对本县域纳入实施范围的各农村水系(项目)的治理目标,从功能、岸线、岸坡、河流、水体、文化、管护等方面,提出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治理标准。
五、治理布局与措施设计
(一)治理布局
针对实施范围,提出到2022年各水系综合整治的总体布局,明确其治理思路、分区重点和方向,合理安排主要措施和重点项目,在此基础上,绘制本县区总体布置图和分水系总体布置图,具备条件的,也可绘制分水系实施效果图。
(二)方案比选
针对农村水系治理布局,围绕河道清障、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坡)、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措施,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进行不同措施方案比选。
(三)治理措施
1、河道清障
明确存在“四乱”现象的敏感河段,说明拟采取的整治措施及工程量,建立“四乱”位置、整治措施、工程量清单。
2、清淤疏浚
明确需进行清淤疏浚的河段、确定清淤深度、计算清淤工程量,说明拟采取的清淤技术、施工设备以及污泥处置方式。
3、岸边整治
明确存在防洪不达标、滨岸带破坏严重、硬化比例较高等问题的河段位置、范围,初步选取岸坡断面形式、结构形式以及植物配置方式,计算主要材料用量。
4、水系连通
明确存在河湖水系割裂、水体流动性差等问题的河段,初步选定连通线路、从河道开挖、涵管沟通、小型引排水配套设施建设与改造等方面,说明拟采取的连通方式、具体措施设计以及相应工程量。
5、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明确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的治理范围,说明拟采取的措施(工程、林草)及相应配比,推算各类措施数量及工程量。
为有效应对解决新形势下三农问题呈现的新变化,进一步激活农村发展动能,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自 2013 年起,肥城市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市,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十以来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精神,坚持先行先试,科学规范运作。具体操作上,制定并严格按照《关于开展6+1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农村房屋确权颁证、集体林权改革、水利产权改革6 项改革以及搭建农村产权交易融资平台1 个平台,确立了三步走
的工作方式推行试点改革。第一步,完成各项产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第二步,搭建农村产权交易融资平台,实现农民财产权的置换、抵押和流转;第三步,规范完善体制机制,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中,肥城市先后成立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市、镇产权交易中心,完成了改革机构设置;按照工作要求,制定出台了《肥城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原则、主要内容、操作步骤、工作流程,完善了改革机制;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配套完善了市镇村三级产权交易网络。
肥城市前期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赋予农民更多权利、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强化集体资产监管四个方面,为加快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地促进了要素流动,优化了资源配置。肥城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做法得到了上级高度评价,对其他县市区深化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不规范和效果不佳等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扩大改革成效正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目的。笔者通过分析问题成因,提出了 5 点建议:一是建议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土地产权登记制度,并加强对农村土地产权的法律保护。二是进一步明确产权归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三是通过强化政府引导、加强监管服务和金融融入参与,规范改革程序,确保改革深入具体。四是严守土地红线,保护耕地质量。五是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创新改革模式,扩大改革成效。希望以上建议能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对肥城市下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一定帮助。
Abstract.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和不足.
第 2 章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土地.
2.1.2 农村集体土地.
2.1.3 土地权利.
2.1.4 土地产权.
2.1.5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2.2 马克思产权理论.
2.3 西方产权理论.
2.3.1 科斯产权理论.
2.3.2 威廉姆斯产权理论.
2.3.3 德姆塞茨产权理论.
2.4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
第 3 章 肥城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情况.
3.1 肥城市改革前情况.
3.1.1 权责不清晰
3.1.2 要素流动慢
3.1.3 资本融入少
3.2 肥城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动因.
3.2.1 客观方面
3.2.2 主观方面
3.3 改革目标.
3.3.1 明晰土地产权.
3.3.2 促进农村发展.
3.3.3 维护农民利益.
3.4 肥城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实践.
3.4.1 设置改革机构.
3.4.2 完善改革机制.
3.4.3 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3.4.4 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
3.5 改革效果分析.
3.5.1 赋予了农民更多权利.
3.5.2 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3.5.3 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率.
3.5.4 强化对集体资产监管.
第 4 章 肥城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不够彻底.
4.1.2 部分农村经营主体发展状况不佳.
4.1.3 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和管理存在欠缺.
4. 2 问题成因
4.2.1 相关法律规定有待完善.
4.2.2 村级认识不到位.
4.2.3 改革过多依靠国家试点支持.
4.2.4 改革配套联动机制不完善.
第 5 章 完善肥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5.1 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法规.
5.1.1 建立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5.1.2 完善集体土地产权登记制度.
5.1.3 强化对农村土地产权的政策法律保障.
5.2 明确产权归属,保护农民利益.
5.2.1 把握四个环节,规范改革细节.
5.2.2 强化群众监督,清晰界定产权.
5.3 依托政策激励,强化监管指导.
5.3.1 强化政府引导.
5.3.2 加强监管服务.
5.3.3 金融融入参与.
5.4 规范土地流转,保护耕地红线.
5.4.1 守住耕地红线,坚持土地流转三条底线 .
5.4.2 保护耕地质量.
5.5 借鉴先进经验,创新改革模式.
结论
[关键词]乡村图书馆;图书馆建设;农村
社会稳定是国家振兴的前提,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又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作为社会文化事业一个重要方面的图书馆事业,其协调发展是文化知识普及和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需要。现阶段我国乡村图书馆受地理环境、交通通讯、居住分散等因素制约,发展水平普遍比较低下,尚不能满足农村和农民的需要。因此,加快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乡村图书馆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在我省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人们普遍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富裕以后快速增长的精神需求。例如山东省寿光市委、市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作为着力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精心打造“蔬菜文化”品牌、推动城乡文化交融互动、加强乡村图书馆设施和队伍建设,以特色文化熏陶农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乡村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信息服务的功能,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做出努力,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图书馆通过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让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熏陶,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塑造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风民风。
3.有利于提高农民利用科技知识的本领。新农村建设,先要培养有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乡村图书馆可以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利用图书馆的书籍和资料开展活动。培训机构还可以依据自身的实力购置一定的书籍、电子资料及电脑等硬件设施,来扩大乡村图书馆的规模和提高现代化水平。
二、乡村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2005年对农村文化共投入35.7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6.7%,直接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只有9.4亿元。2006年对农村文化共投入44.6亿元,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为28.5%,比对城市文化投入低43%,全国每个农民一年只能享受国家财政1.48元的文化投入。据调查,有些农村虽然建起了一定规模的图书馆,但乡村图书馆由于受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的制约,经费投入极为不足,导致图书品种单一,不能适应新世纪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2.藏书量不足。一些开始进入小康阶段的农村,全民和私营图书经营协调发展,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图书市场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藏书数量少也是乡村图书馆面临的难题之一,国际图联标准人均藏书量为1.5~2册,但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38册。由于村级没有财政经费,也很少有其他收入来源,导致了乡村图书馆不可能有大量经费用于购买书籍。其次是藏书内容陈旧,有滥竽充数之嫌。
3.乡村图书馆普及不够。近20年来,在政府文化工程的带动下,乡镇、乡村图书馆终于在乡镇文化站里占有一席之位。通过海内外公益捐赠和农民自筹自办等多种途径,也促进了图书馆在为数不多的乡村里安家落户。但是由于体制等原因,大部分乡村没有文化设施,在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设施普遍落后于城市。在3.8万个乡镇中有2.7万个文化站需要新建、改建,一些乡村图书馆则沦为应付上级单位检查的摆设,上面来人时匆忙开馆装装门面,检查完了就关门大吉,完全丧失了应有的文献信息服务和文化休闲的功能。
4.乡村图书馆人才匮乏。由于受农村生产、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民都讨厌农业劳动,都在想方设法脱离农业劳动,出现了我国大部分农村图书馆工作队伍人员老龄化,知识更新、创新存在难度,老中青没有形成年龄梯度。有的地方没有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专职人员,工作处于涣散状态。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文化骨干流失,成为制约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地位待遇不保,身份难以确定,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一些乡村图书馆人员出现青黄不接、人才断层和知识老化现象,使农村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地开展。
三、乡村图书馆建设完善方案
1.多渠道投入。民办公助,多渠道投入,是巩固和发展乡村图书馆的根本保证,乡村图书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经费不足。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乡村图书馆的经费支出,完全由政府财政拨款是不可能的。努力满足乡村图书馆发展需要:一是政府在政策方面要给予一定的优惠,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在资金及物质上对乡村图书馆进行投入;二是确保财政补助资金按时拨付到位。专款专用,也就是所谓的“公助”,这是巩固乡村基层图书馆建设的根本保障。
2.建立分馆制。分馆制就是中心图书馆或称总馆下设一些分馆,各分馆统一由总馆管理,统一采购,统一分编,统一分配图书资源,各馆之间图书信息资料相互流通,用较少的钱干尽可能多的事。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需求和总馆的经费状况来设置市、县、乡镇级分馆。扩大图书馆的服务网点和提高服务能力,使省、市图书馆的大量的馆藏文献资源得到流通周转,这种方式将大大缓解县、乡、村图书馆因经费紧缺而无力更新图书信息资源的困境。
3.建立乡村图书流动点。为了更好地发挥乡村馆藏图书的作用,提高馆藏图书的利用率,在乡村建立图书流动点(一乡一点),采取邮寄互借或汽车带书等多种办法借还图书。有条件的馆可配备一部送书车,巡回送书到点,每月周转一次,更换书刊资料,以后扩大范围,逐步向更多的周边乡村延伸。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各乡村特点来提供书籍,乡村图书馆收藏不要“小而全”,要根据村民的需要随时购进急需的读物。
随着国家的富裕,农村乡镇财力的增强,乡村图书馆会成为广大农民自由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佳场所,乡村图书馆的建设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问题。目前乡村图书馆面临经费投入不足、藏书量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多渠道投入,建立分馆制和乡村图书流动点,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是解决乡村图书馆建设问题的主要措施,使乡村图书馆不断完善,高效率,高质量服务于农民。
关键词: 南宁市;上半年;经济; 主要问题;建议;
一、 全市经济发展加速,总量增长、财政增收、投资增速
今年上半年,南宁市继续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发展环境年”活动,全力以赴打好工业经济振兴、五象新区开发、产业园区建设、交通设施完善、打造“中国水城”五场攻坚战,有力推动全市经济加速发展,全市经济呈现总量增长,财政增收,投资增速的良好局面。
(一) 总量增长,三次产业齐头并进
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9.09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一季度加1.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0.1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359.53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539.37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最大,贡献率达到51.43%,比上年同期提高19.1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7.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主要特点是:
1、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兴起。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2.18亿元,同比增长5.79%。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上半年,全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继续以现代化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为带动,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优质稻、糖料蔗、甜玉米、茉莉花、桑蚕、食用菌、水产畜牧、林业等支柱产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2、 振兴工业步伐加速,轻重工业发展均衡。上半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7.51亿元,同比增长47.03%。其中:轻工业产值395.64亿元,同比增长46%;重工业产值411.87亿元,同比增长48.03%。轻重工业分别占全市工业比重为49%和51%,轻重工业结构合理,均衡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节奏加快,南宁市在振兴工业经济的战略中,突出产业发展为重点,着力实施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其特点:一是工业发展加速,1-6月,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比全区水平高6.2、3.89个百分点,工业增速首次超过全区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工业增速快于农业和第三产业。二是重点产业增长快,上半年,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铝加工、生物工程与制药、电子信息、化工、建材、造纸八个重点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总产值的88.83%,同比增长48.71%,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71个百分点。三是小型企业拉动力强,上半年,全市766家小型企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64.05%,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7个百分点。四是亿元工业企业数量增长快。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产值超亿元企业19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77家,实现产值551.6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68.32%,比上年同期高10.68个百分点,亿元企业平均增长46.97%。五是三大开发区产值增长强劲,1-5月,高新区、经开区、南宁--东盟园区三大开发区规模以上总产值257.68亿元,同比增长60.77%,占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16%,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8.54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市工业效益全面提升,全市规模以上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86.86%,同比上升30.44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实现利润39.84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6.17个百分点。35个行业大类中,33个行业实现盈利,17个行业盈利增长超过一倍。实现利税77.91亿元,同比增长58.13%;亏损企业亏损同比下降13.19 %,同比下降4.12个百分点。
3、 第三产业加快质量提升,消费市场保持活跃
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零售总额501.03亿元,同比增长18.63%;其中,城镇零售额475.24亿元,同比增长18.13%,乡村零售额25.79亿元,同比增长28.60%,乡村零售额增速快于城镇零售额增速。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市国内旅游收入137.026亿元,同比增长41.21%;国际旅游收入2671.68万美元,同比增长54.54%。1-6月全市在大力推进国际物流基地、空港物流中心和华南城、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大商汇等重点项目的后续建设的同时,继续办好中国——东盟轻工业产品展览会,继续提升朝阳商圈、琅东凤岭商圈,推进建设邕江沿岸商贸、快环沿线商贸带及一批特色商业街,打造一批大型工业原料、农产品、消费品、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重点做好2011南宁消费购物节、家电“以旧换新”等系列活动,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贸配送中心改造”等惠民工程建设,扩大消费需求,提升南宁市服务业水平。加快青秀山、昆仑关、上林金莲胡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改造升级;提升马山县里山文化美食节等县区旅游节庆品牌,有利推进全市旅游业的发展。
(二) 财政增收,金融信贷投放走稳
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91.96亿元,同比增长26.9%,完成全年计划361亿元的53.17%,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2008年全年总量。再创历史新高。从财政收入的结构看,增收主要源于税收,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超过六成,达到66.48%,随着企业生产加快,税收比重不断提高,财政收入持续优化。
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96.21亿元,比年初增长12.13%。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529.12亿元,比年初增长11.5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605.05亿元,比年初增长11.13%,其中短期贷款774.88亿元,中长期贷款3795.88亿元,分别增长37.7%和6.96%,短期贷款较为活跃,明显快于中长期。
(三) 投资增速,投资规模大前景好
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34亿元,同比增长35.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30.42亿元,增长29.81%;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99.98亿元,增长40.15%;房地产投资完成176.04亿元,增长30.79%。商品房销售面积仍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11.4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68%。
上 半年,全市通过深入实施“壮二提三强一”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项目、园区建设和技改投资为抓手,全力推进项目投资工作,促进全市固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不断优化,前景向好。1-6月,全市施工在建项目3369个,同比增加376个;其中,年内新开工项目2281个,同比增加411个,投资项目不断增多,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强后劲持续快速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上半年,全市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富士康高新区项目以及珠江啤酒公司年产20万吨啤酒项目、雄塑科技、彬伟装饰、三维铁路、龙马钢构、富宁工贸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预计这批项目今年释放产能、新增产值达100亿元,将成为南宁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 民生改善,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上半年,南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60元,同比增长10.6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432元,同比增长23.6%。
物价水平高位运行。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达到106.6%。构成居民消费价格的类商品价格指数同比全面上涨,其中食品类价格涨幅最大,同比上涨13.4%。
上半年,全市大力推进民生工程,把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民生倾斜,全市用于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预算支出达到61亿元,其中:企业退休职工人均增加152.6元;新农合医疗人均增至200元;投入文化设施建设1673万元,资助困难学生600万元。
二、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由于历史上的欠账,全市水利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仍然很薄弱,事关生态保护,事关农业农村持续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实现。
2、 从工业生产看不利因素:一是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不利于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二是电、煤、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提高、银行贷款利率提高,直接推高企业生产成本和信贷融资成本,挤占企业利益空间,抑制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三是供电紧张,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3、 从固定资产投资形势看,随着国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收紧货币政策高频出台,使得投资环境明显趋紧;2011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仍将延续,调控力度更加严厉,商品房销售“量跌价滞”的状况可能波及全市,将导致全市商品房开发投资的增速逐步放慢和投资规模的萎缩。
4、 从消费需求看,一是房地产限购政策导致相关消费增速减缓;二是物价水平轮番走高,消费者实际购买力下降,消息信心受打击,全市消费需求增速放慢在下半年将更明显。
三、 对下半年工作的建议
下半年,全市仍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房地产调控难度加大以及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的挑战。检验今年全市经济能否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关键就是要看结构调整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民生问题是否有改善。因此,各方面工作应放在以下重点:
1、 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大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建设。完善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 加强政府为企业服务职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改造促升传统制造业,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完善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改革措施,促进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和银行搭建融资平台,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化服务业、科技自主创新、“三农”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合理调整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期限和比例,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合理需求,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提供支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满足企业生产的用电需求。
3、 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和项目投资。策划引进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努力解决发展环境中的突出问题;争取中央和自治区更多的资金支持和银行的金融支持;抓好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
4、 扩大消费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物流业、商贸业、会展业、旅游业、信息、金融等其他服务业,提升全市服务业水平。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扩大消费政策,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力度,重点整治农村市场商品质量,打击坑农害农的伪劣产品,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农贸市场功能,抓好农产品流通服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财政补贴,落实最低生活保障与物价联动机制。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尽快落实绩效工资制度,缩小事业单位人员与公务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消费信心。
一、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生活垃圾污染
现在有些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还处于初级状态,基本上是拉到布局在郊区的一定规模的垃圾堆放场填埋。有的做一些简单处理,方法也极其简便。在农村一方面垃圾污染治理设施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生产量增大,由此导致一定范围不同程度的生活垃圾污染。
(二)农村养殖业、种植业产生的污染
据有关研究资料,养殖1头猪产生的污染量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染量,养殖1条牛产生的污水量比22个人生活的产生的污水量还要多。由于养殖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问题。根据农业部的有关研究成果,我国农村地区仅牛、猪、鸡等畜禽饲养产生的粪便年排放量已超过30亿t,其中有30%的排放物未作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进入了不同的地表水体。农村养殖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因子,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种植业产生的污染与养殖业不同,主要由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不当(主要是过量)和农田秸杆等引起的污染,呈面源特征。种植业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最明显和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富营养化对地表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水源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种植业造成的面源污染具有潜伏性、长期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因为不容易被人们重视,所以治理与控制上具有相当的难度。
(三)乡镇工业引起的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振兴的潮流和城市环境治理的需要,一些规模较小、能耗较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如小造纸、小冶炼、小化工等纷纷迁移到偏远的乡村,而这些企业自身的工艺技术落后、设备简陋、陈旧,没有或者基本没有防治污染的设备与设施,即使少数配套了环境保护措施,也不会正常使用。同时地方领导为搞活农村经济又给污染企业做保护,加上农民的环保意识差,这些都加剧了农村区域的环境污染程度。据一些研究资料与研究结果,近年来我国仅仅固体废弃物的堆存就导致了533.3万hm2以上的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已达13.3万hm2以上,一些地区农民田地的灌溉水源已被污染,全国只能利用污水灌溉的田地面积已增至总灌溉农田面积的7.3%。我国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致使每年粮食减产量多达10000000t以上,同时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农作物的品质,经济损失高达125亿元以上。
(四)产业开发引起的污染
在一些农村为了发展经济,盲目围湖造地、炸山开矿、河道挖沙、乱伐林木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下降。还有一些农村基层政府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总量,不惜以牺牲农村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为代价,大肆进行矿产开采,致使土地资源质量退化、可耕地数量大幅度减少,不仅导致农用地养分的大量流失,而且流失的都是肥沃表土,进入江、河、湖泊后一方面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另一方面造成河源通道淤塞,致使部分河流的行洪、蓄洪能力严重下降,最终导致越来越频繁的洪涝灾害;在西北的一些干旱牧区因发展工业过度开发草原,导致肥美的草原面积锐减,沙漠化趋势加重,以致不得不进行生态移民。
(五)农村发展旅游业造成的环境污染
一些地区风情民俗奇特、自然生态良好和名胜古迹众多,依托这些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发展农村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来了大量流动游客,“农家乐”给当地农民带来收入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令人担忧。由于外界人口的拥入,对植被的肆意破坏,废弃物必然大量增多,加之餐饮消费不生宰杀家畜中的清洗废水、任意搭盖棚房、垃圾胡乱堆放,暴露了目前乡村旅游环境管理尚处于散乱、不规范的状态,引起的环境隐患应当高度重视。
二、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一)水体污染
关键词:农用运输车;存在问题;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 S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66-1
1 农用运输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农用运输车交警力量不足
在城市道路和国家公路上,随处可见执勤的交警,而在乡村的道路上却很少看见他们的身影。农用运输车大多行驶在乡镇街村间,而且大多是“黑车非驾”,乡村道路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但由于公安警力不足,对分散活动在广大农村的农用运输车根本无暇监管。
1.2 农机监理部门无管理权
农机监理部门在各乡镇都设有监理员,在职责范围和能力上都具备了管理包括农用运输车在内的所有的农业机械,可是却没有农用运输车的管理权,因而在农用运输车违章肇事后难以追究其责任,多数逃离现场,尤其是“黑车非驾”。
1.3农用运输车的效率不能够充分发挥
农用运输车按机动车辆管理往往侧重的是道路行驶,机动车外部状况等条件。而缺少如何引导农民管好、用好农业机械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充分发挥其效能的引导。在这一至关重要环节上,公安交警部门因专业技术上原因,起不到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发挥农业机械效能,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作用。
1.4 各种规费、税费严重流失
目前农用运输车数量在急剧增长,但管理工作却跟不上,各地出现了大量的“黑车非驾”,偷、漏、逃交通规费、税费的现象十分严重,值得有关部门关注。
2 积极探索农用运输车管理的新路
2.1 农机监理部门协助公安交警管理交通
多年来,舒兰市农机监理站和各乡镇农机站监理员积极主动参与道路交通管理,每年利用春秋有利时机,各开展一次交通安全大排查治理活动,市农机监理站积极组织各乡镇农机监理员深入到乡村主要街道路口,开展对农用运输车的排查,对无证无牌、违章载人运货的车辆进行严厉处罚,减少了农机事故的发生。农机监理工作得到了公安交警部门的大力支持,农机监理队伍已成为全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交通道路社会化管理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2.2 建立交通安全管理组织
为了加强对农用运输车的安全管理,经舒兰市领导同意,舒兰市成立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各乡镇也都相应设立了交通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市交通安全领导小组副组长由农机监理站长担任,乡镇领导组副组长由各乡镇农机站长担任,领导和办公室设在乡镇农机站,负责全乡的交通安全管理。实践证明,由农机监理管理农用运输车,不仅解决了农用运输车管理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农机监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3 关于农用运输车管理的建议
农用运输车的管理从各种条件因素分析看,如果公安交警把农用运输车管理权移交给农机部门管理或公安交警部门委托给农机部门管理,这样就可以把农民养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利于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当前舒兰市农业机械发展的新形势来看,把农用运输车交给农机部门来管理较为合适。
3.1 农机部门管理农用运输车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因为农机部门在市里有农机监理站,各乡镇基层都配备农机监理员,村级设有农机协管员,已形成了市、乡、村三级农机安全监督网络和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在农用运输车管理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由农机监理部门管理农用运输车,既有利于农村经济建设,又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3.2 农机监理部门管理农用运输车有着十分优越的条件
农用运输车分布在广大农村,运输各种物资走的大多数是村、屯路及田间地头,不能接受公安交警部门的管理,而农机监理又管不了,这也是造成不安全的因素,如果不加强管理,发生事故,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而农机监理部门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机安全知识组织机构,其农机监理人员分布在广大农村各个角落,这些人常年和农民打交道,他们对农用车及驾驶员的基本情况非常了解,随时都可以进行,增强广大驾驶员遵章守法的自觉性,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保证农机安全生产和农用物资的正常运输。
3.3 农用运输车的自身特点和活动范围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我市农村实用人才现状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一定贡献,在服务农民、发展农业、振兴农村社会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各类人才,主要包括有一定代表性的农村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能工巧匠和带领群众致富的乡土人才。据调查统计,我市目前拥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97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总量的3%,其中生产型人才(含种植能手、养殖能手、捕捞能手、加工能手)4081人,经营型人才(含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农民专家组织带头人)7765人,技能服务型人才1029人,技能带动型人才(能工巧匠)5319人,社会服务型人才(含乡村文体艺术人才、乡村社会工作人才)1506人。
二、当前我市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支持下,我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不断加强,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为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对这支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政策不到位,投入不足,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三、加快推进我市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当前应该围绕新农村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能优质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且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1、明底数,彻查农村实用人才现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登记制度,组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普查,全面掌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的专业特长、从事行业、发展业绩及面临的困难等基本情况,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台账和档案,并按照种植、养殖、营销、农副产品加工、能工巧匠、技术推广服务等不同类型,分门别类录入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资源信息库。建设市、乡(镇)、村(社区)三级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平台,实行开放式动态管理,做到“村有名册、镇有台账、市有信息库”,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奠定基础。
2、建机制,整合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社、农业部门具体负责,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实行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格局。研究出台加强我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性文件,对我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作出总体部署,使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由过去的随机运作转为系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3、鼓士气,“炒热”农村实用人才群体。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制度。根据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点,结合我市农村实际情况,制定以知识、技能、业绩、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标准,出台《松滋市农村实用人才评价管理办法》,实现农村实用人才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设立“松滋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奖”,大力表彰激励有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积极宣传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热爱农业、扎根农村、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典型事迹,弘扬农村实用人才甘于吃苦、勤于耕耘、勇于创业、敢于实践的精神,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影响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地位。
4、激活力,“捧红”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努力增强各级干部“为官一任,兴一方人才,促一方发展”的责任感,尽快研究出台从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中选拔村组干部和录用基层公务员的办法措施,开辟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快车道”,建立常态选拔培养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农村实用人才,优先发展为党员,优先选拔为村组干部,优先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让农村实用人才有干头、有盼头、有甜头。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利用率;土地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
在新时期国土资源如何发挥本身价值,实现全面发展受到了现阶段人们的重视。国土资源的利用一定要整合经济与生态内容,重视对开发强度的管控,打造更适宜的空间结构让产业空间集约化,使生活空间呈现出宜居特征。既要保证生态空间的舒适,也要保证农业用地不受侵犯,在农业发展中实现盈利。为了做好土地整治工作,保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析其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农村盈利,促进经济发展
1.1提供农村产业发展平台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让农民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在集约化背景下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发展,项目施行前后农业产业节约化建设明显,土地资源得到整治,农业产业面貌得以改观,为现代农业科技手段的运用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包括农田、水利、交通、林业、农村住房等各方面,在不断推行中已经取得成效,真正建设了绿色银行、优质粮仓。土地整理工作有利于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减轻劳动强度,改变农村交通。可以看出土地综合整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整治为土地流转创造了平台,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改变当前农村建设面貌,真正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1.2发挥造血功能
新时期的土地综合整治是将传统土地管理朝着综合整治方面改变,传统的管理是国土资源部门一家投入管理的模式,在综合整治背景下实现了政府牵头、多部门与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增加耕地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量,推动乡村整治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土地综合整治实现了联动管理,传统国土部门一家管理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需要,转变为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平台、部门联动管理建设的形式。土地整治工作与土地承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城乡用地建设规划等相结合,能够有效聚拢资金,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政府主导下不同职能部门相互形成有效合力,部门资金开始聚拢,传统分散输血变成合力造血,共同创造“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1.3集聚综合效益
在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命线的警示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耕地的保护。根据相关报告,十一五期间内我国耕地面积因建设需要而不断减少,其他因为经济发展或者其他复杂因素导致耕地减少面积达到二十万公顷。要想补充耕地只有进行土地综合整治,主要手段是整理、复垦、开发三种模式。因此从产业发展、土地保护、农村建设等复杂需求方面来看,土地整理工作对耕地保护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耕地数量与增加耕地面积上,而且体现在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实现耕地总量的平衡。从部分地区来看,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之后,国家在贫困重点县安排了整治项目,投入大量资金,中央资金投入超过四十亿元,对当地农村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综合整治程度仍旧需要提高
从实际情况来看,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需要涵盖多个内容,包括田、路、水、林、村五个方面,这也是综合整治内容中必须关注的重点。但是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现阶段人们的关注程度集中在田、水、路的整治上,忽视了林、村方面。当然实际建设中也有部分林、村、路的建设。从整体上来看整治工作的综合性并不理想,而且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1]。部分新增耕地质量不明显,因为城乡用地增减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都重视指标建设,单纯为了指标而补充耕地,忽视了复垦耕地的质量,导致很多耕地质量不达标,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2.2项目缺乏统一规划
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内容复杂,是一项具备系统性、综合性建设的项目工程,项目顺利开展必然涉及多个部门,而在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有些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与标准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因此现实问题是开展了不少土地整治工作,但是项目统筹规划缺乏衔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导致农村出现项目多而施行困难的现状。在基层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领导,导致农村地区项目整体推进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在农村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期、中期、后期,而不同阶段有对应的不同内容,但是现实生活中前期规划、后期规划之间存在滞后的问题。比如很多地方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是先整治、后规划,这种本末倒置的方式导致项目的社会与规划方案不够完善,项目不断拖延很难顺利完成,加上项目时间规划内容不一,在项目工作中缺乏合理的监督管理体系,导致项目施行难度增加[2]。
2.3资金筹集问题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需要资金保障,在土地整治工作中,部分村庄搬迁,甚至出现整村搬迁的情况。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拆旧建新、完善补偿机制,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资金项目的支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困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相对容易;另一方面中西部分地区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限制,经济力量受到限制,建新、拆旧、复垦都需要投入大量费用,如果没有充足资金支持很难建设起配套设施。
2.4公众参与度不够
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中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之前,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针对项目开发进行宣传,如张贴海报、印发宣传资料,使大众了解相关情况,这是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广大群众利益方面的问题,必须保证群众的知情权,而且要保证群众的参与权。项目规划方面应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反复论证方案是否可行,验证施行中存在问题。但是现阶段公众参与项目渠道并不健全,而且也存在一定问题,决定权仍旧在政府部门,缺乏统一控制手段,缺乏整套的协调机制。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发展盈利模式的构建对策
3.1因地制宜,统筹发展
从实际发展来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盈利模式的构建,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综合整治工作中重点关注规划设计。规划之前切实完成整治的专项规划,增减挂钩项目规划、社区规划内容,保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果明显。国土资源部门在这个方面做好项目规划编制的协调,县级部门开展相关组织,并协调好与土地总体规划、县域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水利建设、交通建设等规划的关系,避免相互独立、避重就轻、单一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出现[3]。在项目设计之前一定要保证因地制宜,不可片面追求规模,必须保证布局合理全面,规划适宜,实现总体规划管理。
3.2加强项目规划设计质控
首先,科学合理制定项目规划内容,做好分类指导,针对新农村建设、产业布局各方面做好衔接,重点关注田、水、路、林、村的建设,确保全面开展,不能单一忽视某一方面或者重点关注某一个方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链。完成专项规划、方案编制之后,将服务三农、统筹协调管理的原则予以落实,这样才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内容相符合。在设计规划中,还要关注基层的需求,确保设计科学合理。其次,保证设计质量内容,在设计中一定要保证技术的运用,在充分运用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做好审核、质量管理,保证设计成果有水平,与实际需求相符合。如果规划设计的科学无法保证,专家论证也不充分,就不能立项。
3.3完善监管
农村土地整治内容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很强,涉及非常敏感的问题,因此必须完善政策法律,为土地政治工作提供保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推动立法,针对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分歧做出明确规定,满足群众诉求,保护群众利益。规划确定后出台配套法律法规,完善招标体系,做好招投标的监督,针对土地整治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工作可以解决农村土地存在的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但目前我国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让土地盈利,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实现对土地更高效更合理的管理,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丁庆龙,叶艳妹.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转型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探讨[J].国土资源情报,2020(4):48-56.
[2]赖松坡.当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2020,532(10):64-64.
关键词: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教育体系;
1.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东北三省的农机装备水平一直是处于我国农机前列的,而且近几年还呈现出了结构性增长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大中型的拖拉机的发展非常的快,以2005年为例,我国的东北地区小型拖拉机的拥有数量是其他省份的两倍到三倍,而且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再有就是农机队伍的不断壮大,因为在整个农业机械领域,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农业的生产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农机服务体系也可以说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实施的有效手段。
2.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化的关注度不高
现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农机事业并没有引起基层政府部门的重视,很多的政府部门都还是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招商引资上,政府部门比较注重的是工业的发展,因为工业能够带动政府的政绩,所以就将农业这一部门忽视了,而且农机部门对自身在社会当中的宣传力度还有所不足,尤其是在农业生产的知名度上影响不是那么深,再有就是农机部门自身的体制存在问题,很多地区的农机编制常常被换用,很多被调到农机岗位的人员大部分都对农机了解不深刻,而且对农机管理人员的录用和调动也没有一个详细的具体的标准要求。
2.2专项资金紧缺
国家对农业机械的投资资金也是相对较少的,一部分农机部门选择的是将农机具一次性购入,但是这样的一种做法回收期较长,农民投入的风险较大,从整个东北三省的农机发展状况来看,其农业机械的投入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平衡性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大型农机具都很难得到推广和应用,一些辅的配套设施也与农机具的发展不像匹配,新型的农机具发展滞后,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制约农业机械发展的重要问题。
2.3对农机工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农机的制造业在整个农机机械化的实现过程当中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其实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也有过曲折的过去,当时东北地区的农机具大部分都是由南方生产的,北方地区的农机具产品所占的比列是非常少的,在东三省,辽宁地区的主要产业是重工业,农业的发展相对比较弱,而吉林是农业的主要生产地区,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吉林地区的农机工业也出现了下滑的现象,而黑龙江地区的农机行业近几年的状况一直不是很好,虽然黑龙江地区也尝试着发展多元化的农业,但是无奈受到市场经济的限制,使得很多的企业没有办法去进行配套生产,再加上农机制造企业的独立作业,最终导致大部分的企业都面临着破产倒闭。
3.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的响应农业机械的发展,尤其是东北地区,各级政府要积极的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还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颁布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将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同时也在法律高度上有了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3.2加强政府对农机资金的补贴
资金投入和财政支持才是确保农机化事业顺利进行的前提,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国家的相关补贴政策去执行,一般的补贴额度在百分之三十以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农机具的使用效率过低,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农机具,像联合收割机这种回收期较长的农机具,购买者所承担的风险过大,这也是购买者不愿意去购买这些大型农机具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对这些大型的农机具进行农机补贴,不仅可以让大型农机具的使用量增加,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的调动购买者的积极性。
(2)政府部门对农机购买者可以实行贷款支持,支持的贷款额度可以控制在百分之五十以内,贷款的期限最多可以延长至十年,虽然说承担的风险还是有的,但是这样的风险是我们购买者能够承担的范围。
3.3加强东北地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对险库的维修费用。尤其是乡村小型水利建设、农田排灌设备建设、排灌机具的维修改造、电灌站建设等,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抗旱和排涝能力,加强水土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田现代化建设标准,要建一块,成一块,发挥效益一块。
(2)东北三省要建立粮食生产、调出调入和贸易等方面信息的定期收集和制度,对粮食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情况,当年粮食播种面积情况,农户种植意向和存粮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和定向定点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