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7:06:32
导语:在科研能力的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LIU Liang, GE Ming, QIANG Jianfeng
(Medical Schoo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play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all medical colleges or hospitals throughout the whole country.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s big gap in the scientific strength among undergraduates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y Japan or European countries. According to some survey, most of respondent among most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training level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oward undergraduates. Compar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training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verseas, some suggestions and idea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area of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ward undergraduate in China.
Key words 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capac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近年来,科研在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及各类医院工作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无论是院校的排名还是个人各项工作的评比也越来越看重科研水平,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经费鼓励科研项目的申报,各类奖项的评比也遍地开花,可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学术造假、论文剽窃的负面新闻屡见不鲜。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某些人的急功近利,另外一方面也说明这些人缺乏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国医学领域的科研创新应从源头抓起,即从本科阶段就应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1 我国本科医学院校对本科学生进行科研培养的现状
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第一学历(多指本科)毕业院校越来越看重,这从一方面也说明,本科毕业生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国内很多“211”及“985”的重点高校对本科生的教学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研究生的培养。因此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一个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关系到一个高校的声誉。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近几年,国内院各大院校逐步探索和建立起自己的本科生培养机制。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都提出了针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计划,比如“学生科技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RT)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 program, SRTP)等,①这些计划深受本科学生欢迎,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然而,医学类院校,无论是独立的医科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中的医学院,却鲜有提出此类科研训练计划。
为了调查目前本科医学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我们对在江苏省21家及浙江省2家医院实习的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300名学生(包括南通大学学生250名及省内其他院校的学生50名)和南通大学基础及临床共70名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在所调查的300名学生中,只有2人感到非常满意,3人感到满意,一般的163人,132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在所调查的70名教师中,认为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感到满意的只有1人。详见表1。可见,大部分师生对目前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均不认可。
表1 我校70名教师和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300名学生对科研能力培养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科研能力;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现阶段采取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虽然是并轨进行,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求在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发展,因此,如何将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之中,值得我们探索。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
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这意味着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必须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3年学制内完成科研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那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由于所有的时间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又将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完成科研论文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呢?同样的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如何在培养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培养着重于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这为其将来能够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们还需要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因此,“规培”制度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科研能力、教学意识。研究生毕业后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将明显提升,为将来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3如何在临床轮科中培养科研意识、完成科研课题
3.1避免临床与科研脱节,科研课题紧密联系临床实践
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临床轮科,时间长达33个月,看似没有多余的时间脱离临床去完成科研课题,但如果引导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的灵感,带着科研意识去开展临床工作,例如发现手术技巧的改进、临床药效的评估、临床疾病数据的分析、某些疾病临床进展的机制等等,只有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课题,让科研结果能直接解决或说明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让临床与科研紧密相连,并给科研课题带来许多亮点。要彻底改变“科研就是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想法,就要建立“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观点。
3.2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
通过完善科研专项基金的设立、科室专科业务学习、积极开展专家科研讲座、提供平台交流科研成果和激励相关科研人员等几个方面的措施[5],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专项研究基金能够提高临床研究生申请课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以科室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科研交流,组织论文阅读,是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6];国内外相关专家定期展开的科研专题讲座,能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了解临床科研的前沿知识,激发科研的灵感,建议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考核环节;医院也应当积极提供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除了邀请专家学者来院授课,研究生也可以彼此在台上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旦临床专业研究生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或者协助导师申报了相关课题。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对研究生及相关人员给予足够的奖励,彻底去除以往某些“富临床、贫科研”的错误思想,激励研究生们临床科研齐头并进。
3.3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
选择一批具备较强临床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导师,导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导师开展“双轨培养”模式的宣传和学习,加强指导教师的带教能力。此外学院还可以为研究生配备一到两位副导师,并采取导师及副导师联合培养的机制来强化研究生的培养。传统的高级导师是主导师,他往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指导和督促研究生在临床、教学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副导师可以是医学院或医院中从事科研的老师,主要负责传授科研理论知识和指导科研实践[7]。当然副导师也可以是研究生在轮科期间的带教老师,他们不但能直接教导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也能开拓研究生在跨学科及多学科等方面的科研思路。副导师还可以大胆选用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年轻博士,让他们来带动研究生的科研意识的提高。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定期召开研究生组会,了解研究生的轮转学习情况,并督查学生科研工作完成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此入手来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
3.4适当调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培训考核方案和科研课题
高校在探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新模式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良好的科研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们的科研热情[8]。合理安排和调整课程的上课时间,科研课题重在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的考核,基础医学研究将不再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题的主要方向,而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治疗方法评价、手术效果分析、新技术疗效利弊、临床数据的统计、跨学科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成为科研课题的亮点。让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各种水平考试、临床技能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将临床专业硕士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将获得执业医师资格与授予硕士学位相结合,使研究生在毕业时不仅获得硕士学位证及毕业证,同时获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将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让研究生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研究,高效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培养出具有良好科研意识的临床医学人才,这才是培养现代临床医学高级人材迫切需要的[9]。
参考文献
[1]雷笑瑜,张勇,黄卓,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2):65-67.
[2]汪玲.“5+3”模式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6(1):65-67.
[3]陈文娟,唐郢,李蓉.规范化培训中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2019(21):95-97.
[4]肖志波,张淼波,滕雯,等.规范化培训制度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103-104.
[5]颜汝平,平秦榕,梁剑伟,等.“双轨合一”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6,37(10):88-90.
[6]栾婷,李宁,王剑松,等.规范化培训大背景下专业型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29-30.
[7]莫小强,陶丽华,唐乾利,等.“双轨合一”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1):12-14.
摘 要:面对21世纪的人才战略,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显得极其必要,而对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要顺利地开展这项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我们必须注意一些相关的事项,采取适当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 医学生 科研能力
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普遍较低:学生利用图书馆和计算机的技能较差,缺乏科研实践活动,进行科研课题设计和独立撰写论文的能力较低。主要因为:1.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学校科研条件有限、经费不足,不能给学生在校参加科研活动提供良好条件1。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医学生毕业后当医生给病人看好病就行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医学本科生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科研意识不强,绝大多数学生既不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没有科研经历,也没有掌握撰写论文的技巧和方法,更不用说能够发表有一定质量的论文了2。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更应具有不断探索、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通过学生科研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意识,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动态,掌握某些先进的实验操作技术,熟悉科研论文的写作等等。
面对当前的人才需求现状,各个医学院校纷纷调整其对医学生的培养策略,出台各种各样的培养手段。而我院也把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工作逐渐开展,并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本人有幸参与了部分学生的科研工作的带教工作,从中受益良多,也同时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我把这些体会作个总结吧。
一、应将学生自身兴趣与教研室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以保证课题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参与科研的学生大多数为1、2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朝气蓬勃、敢于求新,科研思路广阔,但由于现有知识水平所限,难以保证课题的科学性;学生尚未掌握文献资料的检索技能,无法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动态,难以保证课题的创新性及价值性;学生课外科研的经费由学院资助,一般是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这是远远不能满足科研需要的。实验动物、实验试剂、实验器械以及资料查阅和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如果学生的研究方向与教研室和老师的研究方向一致,这样就可以与老师一起做课题,学生可以利用老师的部分经费,从而解决学生的经费不足,同时,老师也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这就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完成。并且,就算学生最终没有进行完科研,老师也可以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从而避免科研经费的浪费。另外,老师的科研项目具较强的可行性,无论从理论基础、实验设备还是实验经验上,都能给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应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化培养和训练
让学生从查阅文献——写小综述——立题——设计小实验——完成实验操作——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全过程进行完整的科研能力的训练3。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它包括查阅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及实验的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等。老师对学生科研加强引导和启蒙,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为主要目标。应在科研开展的前期工作时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并且在科研工作开展时结合实际系统地对相关实验能力进行培养等。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都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比如,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等理论知识以及麻醉、注射和动脉插管等动物实验技术,这些知识基本上都要到高年级才讲授;另外,细胞培养技术、实验动物学以及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这些知识可能在本科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针对本科生所有的这些不足,在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统计的时候,老师就要加强引导。可以推荐学生查阅相关论文,阅读实验动物学、细胞培养等方面的书籍;同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实验仪器,以及清楚清洗、消毒和试剂的配制等实验流程。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在科研的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困难。对于没有科研经历的本科生来说,科研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主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本科生进行科研最主要的目的不一定是要得出研究成果,而是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培养科研思维,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课外科研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以及协作精神、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与实验过程中,面对具体的问题时,能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我获取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还要做好实验记录,老师定期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能更好的开展下一阶段的实验。对于学生科研来说,实验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良好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及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将让学生受益终身。
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基础专业课的学习与课外科研活动的关系
医学生学习负担繁重,时间比较紧。但如果处理得适当,两者可相互补充。毕竟,学习专业知识才是本科生最主要的任务,而科研只是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加强,是一种补充手段。由于学生平时学习较忙,学生科研多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等课余时间进行的。另外,考试、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都会与科研的时间发生冲突。而比如动物饲养、试剂配制、仪器清洗和实验操作等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老师可以在时间的协调方面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其次,引导学生适当控制开展科研的进度,按计划完成相应的实验阶段,并且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从而有条理、有阶段地顺利完成最终的科研工作。
五、加强对学生的协调和管理工作
学生资金较少,远不能满足科研需要,比如实验动物、试剂、某些仪器设备及等都需要经费支出。因此,在学生的研究课题与老师的相一致的情况下,让学生的资金纳入老师的科研基金中统一进行管理,使资金能最合理利用。
由于教研室的人力物力有限,而学生科研组较多,因此协调和管理好各个学生科研组就显得非常必要。应当控制科研组的人员结构的数量,每组以3-4人为宜。同时,要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守则,节约使用水电及实验药品,爱护实验仪器设备。
经过科研的实践,学生的科研能力无论是创新思维、查阅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及实验的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等等都有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学生在经过实践的磨练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也比以往提高了。从而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配合,相得益障的好效果。总得说来,学生科研的开展是成功的。但是,这也与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与合理的协调与管理分不开的。对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把这项工作更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姚佳红,王月兵,郭秀等.对临床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调查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1,9(3):168.
1.1 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顺利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有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生年轻、充满活力、敢想敢做,而且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视野宽广,无疑将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后备力量。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关乎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1.2 有利于高等教育任务的全面实现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一种专业性教育,如果把科学研究的因素引入到高校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不断地掌握方法、探求真理、创造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任务的全面实现。
1.3 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材
在科研实践中,学生要参加课题设计、文献查找、资料收集、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敏锐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总之,通过参与科研创新实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可得到全面提升,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2 当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倾向于重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家重点高校往往拥有雄厚的科研基金、先进的科研设备、良好的科研设施、丰富的科研项目、一流的师资力量,使它们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重点高校本就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强,更容易出新成果。所以,谈到大学生科研创新,人们往往就会将其与重点大学联系起来,普通院校似乎与此无缘,学校不重视,学生不热衷,呈现出一种“冷”态势。
2.2 倾向于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把学生科研工作重点放在硕士生、博士生上,而对本科生科研工作投入的精力、财力甚少。在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中,较少看到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内容,毕业时也没有科研创新学分的硬性要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注重对本科生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活动中,本科生真正参与和实际动手搞科研的机会也很少。总之,科学研究对很多大学本科生来说尚属新鲜事务。
2.3倾向于理工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容易出成果或者说科研成果容易产生可见价值的主要是理、工、农、医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领域,所以高校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集中在这些专业的学生身上,而对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创新明显重视不够。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践通常只体现在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上,但由于缺乏平时的引导和训练,学生根本不懂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在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可资利用以及论文提交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抄袭和拼凑便是顺理成章。
3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3.1 创设科研氛围,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想干”
要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大学生产生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从何而来?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很关键,如此学生才能在科研创新上产生“想干”的欲望和冲动。
3.1.1 宣传引导
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毕竟接受专业教育时间不长,对于科学研究还很陌生,所以广泛的宣传引导很重要。宣传引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可以通过校广播站、校网站、校报、校黑板报等各种渠道对大学生能不能搞科研、为什么搞科研及如何搞科研这些基本的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同时,借助上述这些渠道向学生介绍和展示其他高校或本校学子过去取得的科研成果,用实例进一步告诉学生在科研领域里自己也能够有所作为,有条件的学校可直接建设一个学生科研示范基地,专门展示学生曾经从事的科研活动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成果的应用与获奖情况等,或是创办专门的学生学术刊物,刊载大学生的学术科研成果。另外,学校也可举行多种多样的如“科研活动月”、“科研计划竞赛”以及高层次的学术讲座等活动。二是院系层面,各院系可结合开设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更加具体的对学生进行关于从事本专业科研创新的意义、方法、途径等的宣传工作,并向学生展示本系学生过去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院系层面的宣传由于更加贴近学生的专业,更容易调动起学生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1.2 奖励激励
学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设立专项学生科研资助基金,对学生拟从事的科研创新活动进行申报评审,对其中较好的科研创新计划予以立项资助。对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和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则可设立学生科研奖励基金,对他们的行为和成绩进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读研等中给予优先考虑。当然,也可通过授予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积极分子”、“科研创新先进个人” 等荣誉称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激励。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这样的荣誉证书在学生的就业资本上无疑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学生对这样的精神奖励可能更加重视并去努力争取。
3.2 提供科研平台,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能干”
科研平台既包括资金、场地、设施等硬件基础,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它将使学生在“想干”时真正的“能干”。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科研平台,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正规化。
3.2.1 硬件建设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
3.2.2 软件建设
针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高校首先应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其次,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种国家级、省市级的科技创新竞赛的信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同时高校内部也要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竞赛,这是吸引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最佳途径;再次,加强对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与帮助,如指导选题、帮助拟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为研究过程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等。
3.3 深化教育改革,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敢干”
教育教学制度上的滞后会导致教师在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上的惰性,也会使学生在科研创新上不敢放开手脚,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他们的科研创新之路扫清障碍。
3.3.1 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师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出对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肯定与鼓励,如对教师带队参加科技竞赛给予工作量上的补助或现金上的补贴,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给予现金奖励和评优评先的优先地位,对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且成绩较突出的教师给以表彰和奖励等;其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注意保持灵活性和弹性,很多时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进而导致对学生科研意识的扼杀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对于教师在备课、上课、考试、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中的工作规定不能过细过死或是统一化,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不同,应给任课教师足够的空间自主安排各项教学环节,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课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如何讲课、如何考试、如何辅导,以便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引导和训练提供更自由的发挥余地。
3.3.2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成绩评定等,通过改革使参与和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强弱有别的学生在课程考试成绩上能有所区别,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考试形式要多样化,针对课程性质和要求的不同,灵活采取闭卷、开卷、口试、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其次,考试内容上要突出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加大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考查的成分,减少靠死记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题;再次,课程考试成绩评定中,期末考核成绩最多只能占70%,学生课堂上和课下的表现至少应占30%,如课堂上是否专心听讲、是否认真思考、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勇于提出问题以及课下是否阅读教师推荐书目、是否喜爱钻研、是否勤于与老师交流学术问题等,都要反映在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之中。
3.1.2 奖励激励
学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设立专项学生科研资助基金,对学生拟从事的科研创新活动进行申报评审,对其中较好的科研创新计划予以立项资助。对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和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则可设立学生科研奖励基金,对他们的行为和成绩进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读研等中给予优先考虑。当然,也可通过授予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积极分子”、“科研创新先进个人” 等荣誉称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激励。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这样的荣誉证书在学生的就业资本上无疑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学生对这样的精神奖励可能更加重视并去努力争取。
3.2 提供科研平台,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能干”
科研平台既包括资金、场地、设施等硬件基础,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它将使学生在“想干”时真正的“能干”。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科研平台,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正规化。
3.2.1 硬件建设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
3.2.2 软件建设
针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高校首先应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其次,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种国家级、省市级的科技创新竞赛的信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同时高校内部也要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竞赛,这是吸引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最佳途径;再次,加强对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与帮助,如指导选题、帮助拟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为研究过程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等。
3.3 深化教育改革,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敢干”
教育教学制度上的滞后会导致教师在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上的惰性,也会使学生在科研创新上不敢放开手脚,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他们的科研创新之路扫清障碍。
3.3.1 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师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出对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肯定与鼓励,如对教师带队参加科技竞赛给予工作量上的补助或现金上的补贴,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给予现金奖励和评优评先的优先地位,对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且成绩较突出的教师给以表彰和奖励等;其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注意保持灵活性和弹性,很多时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进而导致对学生科研意识的扼杀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对于教师在备课、上课、考试、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中的工作规定不能过细过死或是统一化,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不同,应给任课教师足够的空间自主安排各项教学环节,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课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如何讲课、如何考试、如何辅导,以便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引导和训练提供更自由的发挥余地。
3.3.2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成绩评定等,通过改革使参与和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强弱有别的学生在课程考试成绩上能有所区别,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考试形式要多样化,针对课程性质和要求的不同,灵活采取闭卷、开卷、口试、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其次,考试内容上要突出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加大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考查的成分,减少靠死记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题;再次,课程考试成绩评定中,期末考核成绩最多只能占70%,学生课堂上和课下的表现至少应占30%,如课堂上是否专心听讲、是否认真思考、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勇于提出问题以及课下是否阅读教师推荐书目、是否喜爱钻研、是否勤于与老师交流学术问题等,都要反映在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之中。
参考文献
一、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 现代教育更多地依赖科学的决策。教育科研之所以在现代教育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就要对教育的规模、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决策。二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成倍增长,使得传统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的要求。
2. 教育科研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对于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二、提升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
1. 学校要创设教育科研的氛围。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为他们从事教改、教研提供宽松的环境,不应过多限制、干涉或要求教师按某种模式行事;二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作为学校,要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各样的在职培训,如继续教育培训、课件制作培训、教育技术培训、现在正在进行的国培计划等,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其次是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如每年的各科优质课大赛、班主任培训等,这样的外出学习确实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让他们看到校外一些优秀的值得借鉴的经验,对教师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第三,就是坚持校本培训,通过学校内部骨干教师的精心准备,实现集体研讨、集体学习。参加科研活动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校应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对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给教师下任务、定课题,同时也要为教师创造科研条件,学校的科研活动定会改观。
2. 教师们要学会交流学习。不断学习先进的理论和模式,是给自己增添新鲜的生命活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教师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点评、网络交流就是合作,就是学习。没有交流,就没有发现,没有发展。在此基础上自己不断提炼,不断修改,不断优化,这样,才使自己的思维敏捷,使自己的思维活跃,使自己的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合作就是帮助,合作就是前进,合作就是快乐。
3. 教师要勇于、乐于参加教学课堂竞赛。课堂仍然是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打造高效课堂、实行分轮赛课,是学校一直要坚持的方法。人人讲公开课,组内讲优质课,全校讲观摩课,每期都要进行,而且每次讲课要求每讲必说,每听必评,人人参与,人人过关,最后推选出的选手在全校上观摩课,学校对这些选手大力表扬,并推选为县市省的优质课选手,营造出积极参与听讲评课活动。通过赛课,使一些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发展的带头人,使一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在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今,我们思考的是如何革新赛课的方式,让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如何完善赛课的评价机制,使我们赛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学生科研能力 探索与实践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本科教育应当负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所以,新建本科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已成为热门话题。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内容,本科生科研活动正在日益得到我国高校的广泛重视。然而就新建本科高校来说,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培养方式还没有普遍开展,没有形成制度;本科生参与科研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的比重还不够;从学校自身教育理念来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仍没有贯穿到日常教学环节,教师教学以书本知识为主;学校为规范升本后的教学秩序,往往也是注重考察教师是否严格遵循以教材为依据编写的教学进度计划,教学过程中缺乏根据学生科研需要调整或补充的相关知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往往只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与记忆,使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缺乏科研实践的意识和氛围。这些问题如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解决,新建本科高校的综合实力也无从提升。所以,认清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思路,是新建院校的当务之急。具体而言,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科研工作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科研平台建设不力
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新建校舍、更新设备、引进人才,不少学校为此还负经营。升格后,又立即面临本科教学及课程评估等考核,学校和教师应对教学和评估的金利尚有不足,科研平台的建设,尤其是学生科研平台的建设也只能屈居其次。而在科研经费的解决上,新建本科院校又难以寻求政府和社会资源。目前国家主要关心研究型大学和部分老牌教学型大学的发展,通过重点政策给与资金等方面的倾斜,使科研能力强、培养人才层次高的学校获得越来越多资源,而新建院校的科研资金投入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
2、科研管理上重教师、轻学生,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之后,意识到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对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作用,于是纷纷出台加强教师科研工作的奖惩政策,如年终的科研考核要求较之专科时期更高,奖惩措施也执行得更为严格。但对于学生而言,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还没有建立较完备的学生科研管理制度。学生科研大多由学生工作部门管理,管理者也往往只是对申请和最后的验收答辩把关,中间环节缺乏指导和管理,导致有些项目实施质量不高,也达不到预期目标,从而降低了组织者和学生的积极性。其次,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健全,缺乏对参与教师和学生权利、义务的明确划分和有效监督,导致有些交互式和学生不清楚在项目中应该指导什么和应该学到什么,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而言,项目做的好与坏利害关系不大。此外,参与学生科研管理的人员也不足。本科生科研工作设计面较广,程序较为复杂,但目前许多新建本科高校知识学工处或校团委这类组织管理学生科研工作,到了院系则由学生辅导员等教辅人员来兼管,其中有些负责人对其所管项目并不了解,管理起来就很难具有专业性和指导作用。
(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问题
1、指导教师自身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师资力量是原专科时期保留下来的,师资结构不够优化,不仅使师资自身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同时也使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基础、学术氛围、学术资源和社会认知度等不如老牌大学。于是就申报各类国家、省部级课题的情况看,申报成功率也相对较低,获准立项课题级别不高,教师缺乏高水平科研项目的锻炼,在指导学生科研上,也无法体现高的科研能力和娴熟的科研技能,也就局限了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
2、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精力不足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师资力量显得相对不足,教师承担的课时往往较多。加之学校升格后,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考核力度加大,要求更高,部分教师无多余精力指导学生科研也就成为必然。加上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地理位置分散的专科院校合并而来,且新校区往往建在离原校区较远的郊区地段,就存在一个教师不得不忙于在几个校区间奔波的问题,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充分。最后,甚至有些教师只是在项目之处给学生讲解一下项目的要求,然后分工,让学生自己去做,由于很多学生是初次参加科研,对查找文献、分析数据等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不甚了解,影响了学生当初参加科研的积极性。
(三)学生在参加科研中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原专科层次升格的,即使是升格后录取的,也由于扩招后录取门槛的降低,使得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上不如老牌本科院校。因而部分学生对科研的认识不足,参与科研的态度不够端正。有的学生申报科研项目只是为了在学工处的综合测评中获得奖励加分,以增加获得奖学金及顺利就业的筹码,或申报项目只是跟风、得学分等。这些学生对于科研成果的质量全然不顾,马虎了事,甚至中途退出;部分学生在参与科研之初缺乏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加之没有计划性和恒心,一旦遇到困难,离开老师的帮助就无从着手,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没有积极寻求教师和同学帮助的主动性和谦虚的作风,最后使得科研项目中途夭折。
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使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科研工作举步维艰,成效欠佳。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又是新建本科院校升格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当前的矛盾,成为了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共同关心的话题。
二、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一)加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学生科研
本科生研究计划发展至今,已基本覆盖高校各个院系,参与学生数逐年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本科生科研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很多未参加过本科生科研的学生对此并不太了解,部分参与者在参与动机、目的和选择项目过程中还有些盲目。因此,一方面,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开展宣讲会等形式,做好本科生科研计划的宣传工作;另一方面,组织各种有关科学研究方法的讲座、研讨会,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研究,如何撰写项目申请书,拟定预算等,做好本科生科研的指导工作。
(二)明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和任务
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目标,首先是要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使其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独立探索的精神;其次是使其了解科研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通过参加力所能及、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开阔其理论视野和学识。最后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科研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且不同年级的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层次也不同,所以要将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一个系统的培养方案,对大学生进行分层次有步骤地培养科研能力,并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制定如表1所规划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三)建立以教研室为主,其他职能部门为辅的学生科研全过程管理与监督机制
教研室作为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纽带,不仅能够认真贯彻教学计划中的科研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大学生培养目标,还可以直接委派教师为学生科研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或者吸收大学生参加教研室或教师承担的课题,为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开辟一块新领域。其他职能部门的辅助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学工处、校团委要加大宣传和提供奖励政策,如评定奖学金和推选优秀学生上要适当考虑科研因素,并组织更多的学生研究型社团活动和学术活动,并创办一些学生学术刊物,为学生科研成果的提供平台等,以此活跃学校的学生科研氛围;教务处要在指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中列入科研环节,在学生的学分和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课时上作明确的规定;科研处在重视教师科研课题时,也应和学工处和教学院系等部门合作开展学生科研立项的科研训练,通过建立针对学生的校级科研项目,以规范的科研项目运作来吸引和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科研项目;图书馆和实验室也应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科研所需的资料查阅、实验器材和场所等,做好学生科研的后勤保障。通过建立以教研室为主,其他职能部门为辅的大学生科研管理机构,可以推动大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为其提供软件和硬件支持,使大学生能立足于本专业进行科研实践的尝试,不断提高专业科研和技术水平。
(四)结合地方院校的特色,开展有针对性、重实际,能服务于地方的科研项目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地方性院校,其最大特点是地方性,所以必须首先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指导学生申请科研项目和开展活动中,应将研究方向更多地投放在院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问题上,这样既便于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实际,对研究项目有了直接和感观认识,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项目成果的针对性与应用型,最终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此外,师生的科研方向相对于集中在地方新问题上,也更加凝练了地方院校的特色,为今后的长期教学和科研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和环境,也形成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学生科研提供资金保障
我国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的经费一般都有可靠的经费来源,有的是从学校教育经费划拨的,有的是海内外知名人士设立的本科生科研基金等,但来源较为单一,经费相对不足。对于一些较大类型的科技创新实验,需要投人大量的仪器设备和资金,因此,除了学校要从办学经费中拿出专项资金推动学生科研训练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向外拓展,与校外公司和科研院所合作研究项目,利用他们的实验室和资金优势,达到双赢。
(六)建立科研活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为了更好的激励大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可以制定各种奖励政策:根据大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给予津贴奖励或设立科研学分,把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作为其完成学业的一部分,给予学分奖励;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制度,对其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划分等级,作为考评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实行特殊的奖励政策,如大连理工大学的“保研制度”,学校不仅仅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科研能力也成为重要的考察指标,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学生可“破格”保荐为免试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许传华.研讨式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运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2、刘英.科学研究工作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地位和作用[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
3、王廷明,等.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上的科研训练模式之探索与实践[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
4、李杰,等.浅谈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3)
关键词:独立学院 青年教师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54-01
1 培养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独立学院中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且大多数工作在教学一线岗位上,他们直接参与了独立学院的教育活动、教育发展,是独立学院教育变革的实施者和教育实践的承担者[1-2]。
教师只有在科研活动中,使各学科之间知识相互交叉渗透,扩展专业的原有知识范围,才能有利于形成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教师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并且这种能力会让教师在教学中自然地、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促使独立学院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获取竞争的主动性,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立足并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4]。
2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现状数据统计
本文对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几所独立学院40岁以下的从事教学工作青年教师为调研对象,对影响教师科研的主要因素即教师学历、职称结构、科研能力、及科研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8份,回收率为84%,回收的问卷有效率为100%。
2.1 学院青年教师数量及结构
(1)教师学历结构。学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师发展的潜力。调查数据显示独立学院专职教师,青年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人数很少,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数较多,约占53.4%,具有学士学位教师所占比例为45%。
(2)教师职称结构。职称结构是衡量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调查表明具有讲师职称的青年教师占57.5%,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职教师10.2%。
2.2 和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高校科研成果是体现高校教师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最直接的指标。
(1)近三年论文及著作情况:独立学院的教师所发表的论文质量不高, 较多论文都出版在一般刊物上。
(2)近三年课题情况:学院承担课题的教师人数少,且科研课题等级偏低,课题多为学院课题,拿到省部级以上项目的, 也常以自筹经费的形式呈现。
2.3 组织管理政策
(1)科研条件:学院缺乏学科带头人等核心科研人才,缺乏科研氛围和团队合作机会,未能构建较合理的学科梯队,青年教师没有经验和能力的导师带领指导、从事课题研究;信息资源较少,没有足够获得科研信息的途径;学院办学经费少,缺乏经费支持,对科研的配套资金投入太少;
(2)学术交流:一是学院内部缺乏团队合作与交流意识,二是学院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三是与其他高校、企业、政府等均缺乏合作与交流。63.6%的受访者选择了学校目前学术交流还不够完善,外出交流活动和培训机会基本没有。
(3)科研管理机构。独立学院非常看重教学工作,所以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受访者的83.7%认为科研管理机构相对不健全,管理力量相当薄弱,对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以及科研成果的监督力度还不够,没能建立起良性的促进科研发展的运行机制。
综上所述,目前大多数教师对科研工作都还没有足够重视,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制约了科研时间。独立院校教师论文的发表和课题申请的出发点多为职称晋升需要。
3 加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对策
3.1 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是影响科研开展的直接原因之一。独立学院应把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主要问题来抓,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分配教师队伍,针对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分别开展相应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让教师有充沛的时间投入科研工作,将科研融入到教学中,协调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3.2 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针对学院学术氛围淡薄,学校应大力开展学术交流,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针对不同项目开展科研讲座,对选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及时的指导,使年青老师迅速积累申报课题的方法和技巧。积极安排青年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名师座谈研讨,加强交流的机会。
3.3 组建学强有力的科研团队
针对教师科研弱势,独立学院要加快科研团队建设,改变师资结构,优化队伍结构,学院可按照学科设置,利用学院现有教师资源,选拔、培养一批具有良好敬业精神、研究方向明确、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科带头人,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吸收青年教师加入科研团队,使科研团队在职称、学历、知识层次以及研究能力方面逐步合理化。
3.4 完善科研管理机构
独立学院科研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及时各级各类机构的科研计划、科研课题,增加青年教师参与课题和主持课题的机会。科研前期,在申报课题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尽量避免盲目的选题与不合理的申报导致的项目失败。科研过程中,要及时关注青年教师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协助或指导其解决科研中间遇到的困难,促进产生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4 结语
独立学院是一种创新模式,独立学院的创立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决策,它在推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教师作为教学与科研的有生力量和重要保证,对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要通过改善科研条件、建设科研梯队、减轻教学任务、夯实科研基础、搭建科研平台等措施,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内蕴,形成良好的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才能做到对教学工作形成有效的支撑,做到教学与科研互动,互补相长。
参考文献
[1] 陈为旭,周彭艳.试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责任意识的提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49-51.
[2] 李玉志.提高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紧迫性与对策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3-85.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1-02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更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科研作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何为大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提供平台,设置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科研的内涵及必要性
大学生科研区别于专业学术研究活动,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深化、拓展和延伸,是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和学术认知过程,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与学术品格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学生科研是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及综合实力,指导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是高校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强化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科研技能、锻炼个性品质,培养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团队互助的协作精神,营造浓厚科研氛围的需要,对大学生深造就业、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大学生科研工作开展现状
随着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各高校也逐步认识到培养科研创新型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性,对大学生科研创新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大学生提供了培养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平台。然而,纵观目前高校大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在教学改革和师生自主性的发挥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学校方面:①对大学生科研重视不够。高校往往比较重视教师的学术科研和学生的知识学习,将大学生科研项目视为课外活动,缺乏足够重视。②科研经费不足,设施平台不健全。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条件有限,科研资助经费少,开放的实验设备及重大科研平台不能满足学生的科研需求。③科研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和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导致学生参与科研和教师指导科研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方面:①课堂引导性不够。课堂教学缺乏学术性,课程与科研成果脱离,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②教师对大学生科研指导力度不够。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重,缺少时间和精力指导大学生科研,挫伤了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学生方面:①科研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学生过于注重学习成绩或参与社团活动,不太关注科研活动,缺乏参与科研的主动性。②覆盖面窄。学生过分关注大型学术科研竞赛项目,忽略了普通科研项目,导致科研覆盖面窄,学生参与率低。③科研创新水平较低。本科生专业理论水平有限,科研活动缺乏广度和深度,有技术含量、可行性高的项目较少。这些因素制约了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机制,对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等院校要把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内容,紧跟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针对目前现状和问题,结合高校实际和大学生成长特点,进一步思考、探索和创新大学生科研工作方法,创设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
1.健全体制机制,构建科研保障体系。高校组织大学生科研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需要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健全的制度来规范,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①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高校应在争取国家本科生科研资助经费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拓宽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大学生科研专项资金,为学生科研提供资金保障。②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构建学校、学院和教研室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分别成立校院两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和“学生科研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大学生科研创新和创业工作;建立以教研室为主、其他部门为辅的大学生科研管理执行机构,为学生科研提供机构保障。③建立制度保障体系。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操作性强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组织机构、活动基地、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管理,重大科研平台开放规章,指导教师工作量统计、考核评价,为学生科研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规范、科学、可持续发展。
2.创设支撑平台,完善实践实习条件。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各种平台的支撑,高校一方面要通过校校联合和校企合作等渠道为大学生提供从事科研创新的硬件支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建设,配备丰富的信息资料、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向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学生开放,发挥硬件平台(特别是高校重大科研平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并完善学生科研团体或组织,积极组建科研兴趣小组、学生科技协会、专业研究协会、科技夏令营、科研与创新团队,定期进行学习研究,用浓厚的科研气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锻炼和提高科研能力。最后,高校还应提供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构建信息交流平台,畅通信息渠道,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规范化。
3.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培养课程体系化。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要将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纳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首先高校应在保证传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比重,增加实践实验类课程,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成长开辟空间。其次应增设专门的科研课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从事科研的理论知识,引导他们从事初级科研尝试。再次要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和特点,设立特色课程,将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社会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强化课程体系对学生科研的潜在影响力。
4.充实延伸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充实课堂教学内容。首先要按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及时用本学科内最新科研学术成果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适时把学生引入科研前沿。其次要延伸课程教学范围,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系统规划并科学设计实习教学,构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大学生科研纳入教学、考核体系,并给予学生体验和运用重大科研平台和实验设备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启发式课堂互动教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改进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育模式,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加强课堂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研方法和科学思想,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5.建立科研创新导师制,发挥导师引导作用。建立科研导师制是对学生科研能力有效培养的重要途径,选拔学历、职称较高,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责任心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科研导师,负责学生科研的选题、立项、研究开展及成果申报的指导工作,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学术交流活动,并根据指导学生的学历层次跨度建立学生科研梯队,拓展和延伸指导范围,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科研领域,全过程、全方位地指导大学生科研开展,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和研究计划,实现本科生学习与科研的全面接轨,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6.丰富培养载体,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丰富的载体和良好的氛围,高校应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学术学科带头人等作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和学科论坛,使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定期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观摩,举办科技活动节、科研讨论会、学术沙龙,探讨学科最新研究进展,以此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
大学生科研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必须根据大学教育规律和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将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融入大学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加大学生科研工作力度,完善各种体制机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通过多种模式、多种渠道调动高校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顾万荣,孙继,宁海龙,唐鑫华,李晶,魏湜.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1,(5).
[2]邱学青,李正.加强本科生科研?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6).
[3]李继.高校大学生科研工作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3).
[4]蔡安江,郭师虹,阮晓光.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关键词:基础医学;科研能力;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R643.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2.005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02-0011-03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逐渐多样化,规模不断扩大,学科越发交叉,研究生的综合科研能力亟需提升[1]。医学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符合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需求[2]。在新的科研形势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必须加强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研究规划和实施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以及科研论文撰写的能力,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形成发展起来的[3-4]。在研究生教育期间掌握这些基本技能,接受规范化的实验技能培训,进行系统的学术思维锻炼,将有利于顺利开展学术课题研究以及全面提升自身的科研素质,增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和服务广大群众的技能。本文将重点探讨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欠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研究生科研能力欠缺的原因
1.1研究生个体存在的问题
1.1.1在读本科实验课时,每次实验所需器材或仪器设备都是由实验技术人员或老师准备完善或老师使用仪器学生观看,实验中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机械式加样,很少或几乎不去思考为什么选用这些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为什么加样顺序要这样安排,以及如何配制溶液、选购试剂盒和调试仪器设备。实验前准备工作不会参与,同时对实验内容没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更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实验操作相结合。
1.1.2大多数基础医学研究生本科为非医学专业或临床专业,研究生在个体上必然存在着素質差异,如对基本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储备不扎实、实验技能掌握不全面,对科学研究理解不透彻,缺乏常规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知识储备。
1.1.3部分研究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普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对自己从事的方向不感兴趣,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不能深刻理解,实验动手能力不强,也不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实验水平,不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缺乏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欠缺,不能建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
1.2实验室环境影响因素
1.2.1在科研实验阶段,一个课题组的研究生或相邻实验室的研究生往往墨守成规,只是在师兄师姐前期实验步骤的基础上稍加改善或直接借鉴,导致研究思路故步自封,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研究生缺乏主动思考和进行深层次挖掘的能力[6]。
1.2.2大部分研究生实验步骤主要参考本课题组师兄师姐的记录,自己只记录实验结果,没有实验过程和条件,或者有过程无条件,记录不详,缺页少页,随意涂改,记录混乱,导致后期处理数据及样本整理的难度增大。不规范的实验记录降低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也体现了学生不严谨的科研习惯和实验室整体科研氛围的不浓厚。
1.2.3课题组没有形成良好的文献查阅及阅读的习惯,导致文献整理分析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足,对于新领域的了解,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匮乏。
2对策
2.1实验技能指导和培训对基础医学类研究生进行基本常规实验技能指导和培训,规范常规仪器设备使用流程。在研究生开题之前,对于分子克隆技术、PCR技术、蛋白质与核酸提取和分离技术、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蛋白质表达技术等常规实验由实验室专业人员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形式进行系统的实验技能应用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生经过基本常规实验技能指导和常规仪器设备的培训、以及经过自主的全面综合实验、自主设计实验的锻炼,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用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理论及操作培训,经考核合格之后才能使用,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习惯。
2.2定期举办技术讲座或交流如举办高效液相色谱、熒光定量PCR、流式细胞仪等大型仪器的技术讲座,让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各技术平台的功能及应用,提高平台设备的使用率,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流程是保证实验顺利开展的基础,是获得可靠且可重复实验结果的保障。研究生教育应是交流型教育,避免独自一人“闭门造车”,应多参与学术交流,多了解学术发展动向,才能在科研工作中做出很好的成绩。
2.3规范研究生实验记录培训和管理实验记录参考标准规范化,从源头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促使研究生形成良好的科研实验记录习惯,完整详实的实验记录更是科学研究的保存档案,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管理。导师定期与研究生讨论实验进展,检查其实验记录,并仔细评阅,给予书面性的指导意见并监督改正。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实验记录评比,对评比结果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对评比结果不合格的学生督促整改,并要求其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复审。实验记录是研究者从事科学研究过程的原始记录,是防止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方法。完整详实的实验记录是科学研究的保存档案,对科研人员理顺科研思路、发现学术问题、寻找科学规律、完成项目总结和申报科研成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4加强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文献检索和学习,有助于全面了解本领域的发展概况和趋势,为自己设计科研课题和制定研究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解答,定期组织研究生以PPT的形式做文献阅读汇报,并就文章的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作出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逐渐过渡到自主阅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及组织能力,在讨论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碰撞新的科研想法,激发科研思维。随着研究生阅读能力的增加,阅读量自然会逐渐加大,有利于科研视野的拓展以及综合科研素质的提高,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夯实基础。
2.5举办学术讲座学术讲座内容可涉及不同学科,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由本校教师讲授与其学科有关的知识或自己的研究课题,也可以由高年级的研究生分享自己的研究经验和感悟。另外,还可以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就当前科学研究热点作前沿性的学术报告,与研究生进行近距离的学术交流和探讨,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
3结论
基础医学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医学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教育,也是医学研究生全面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对于培养医学人才,促使我国医疗水平的长远发展具有特别深远意义。近年来,在加强医学与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建设及各个分子、细胞、肿瘤、微生物等各个平台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我们针对目前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实践,在微生物实验室科学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通过上述各项管理措施的实施,使研究生管理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微生物实验室为各级研究生及各个教研室教师科研项目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保证了各类项目的顺利完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