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政治论文

时间:2022-04-22 06:44:58

导语:在大学政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政治论文

第1篇

1.提高大学生就业力

纵观各高校中的大学生,其存在的思想问题主要是对自己未来道路的茫然、不知所措,而对未来就业和职业选择的恐惧则是导致这种思想困惑的主要原因。如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快,经济发展日益蓬勃,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们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仅仅是所要求掌握的专业能力,其需要的是对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能够适应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对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有大学生提高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具备了职业能力,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职业价值

大学生今后所从事职业中会体现其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指的是一种能够将人们对职业的信念和态度进行反映的观念。人的价值观会伴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认知能力的改变而改变,作为价值观的一种,职业价值观也不例外。凭借一个完善的职业素养培训,能够引导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大学生在各大高校学习的时间,就是能够改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最好的机会,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大学生形成如下的意识:只有通过自身努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才会获得社会声誉,才能被人们所肯定,被社会所认可。

3.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道德建设是基础。因此,只有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了,才能提高公民整体的素质和道德水平。而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引导大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自身道德素养。全国各大高校都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的国家未来栋梁之才的职责,身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能够更加凸显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范畴的风采。

4.增强大学生职业安全意识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大学生都没有很强的职业安全意识,这是因为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不重视对于大学生职业安全的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忽略了这方面的教学,这就导致大学生欠缺系统性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通常来说大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教育都是在他们实习的时候做一些简要的教育,要点并未被做出详细说明。如果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就要灌输职业安全意识,使大学生这方面意识提高,有利于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和自我保护。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1.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通常欠缺实效性。大多数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点讲解的是如何解决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并不会侧重对如何进行职业选择和如何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开展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做到让学生能够凭借对职业道德的学习,不断认识到,学习到的知识会化作自身今后工作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具体的措施可以通过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比赛等方式进行。可以请知名专业人士到学校,为学生指导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

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素质就是团队合作能力。人才的培养大多是需要各大高校完成的,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很容易培养其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目前各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更看重的是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

3.开展大学生能力教育

首先应该培养的就是其适应能力教育。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越来越突出,为了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速度,大学生应该具备比较强的适应能力。目前,不少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都在培养基础深、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例如,可以展开跨学科培养、试行主辅修制、文理交叉等,现在这些都变成了不少高校今后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其次就是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现在各个高校虽然在专业课的教学方面做的很到位,但是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方面依旧比较薄弱。大部分高校都不能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习,这就造成了不少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不具备很好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能够满足自身岗位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到农村支教,到企业实习,到机关做调查研究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不断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最后应该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就是靠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进步的,创新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当今时展的必然要求,现在创新能力已经逐渐变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对人才评价体系进行积极的改善,从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转化为重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与求新求异思维不断培养起来,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4.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社团活动中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教育,这是需要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学生所参与的社团活动来进行,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社团活动之中,这就满足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实践方面的要求。在大学生所参加的社团活动中应该对相关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并由专门的老师带领,对活动加以引导,将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提高。在各高校的学生社团中开展同职业素养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正确的应用,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样有利于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工作能适应,并且对遇到问题有解决能力。各高校教师只有用心去管理大学生所参加的社团活动,才能将其职业素质培养起来。同时,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开展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敢于竞争的意识,以及能够承受挫折的能力,将大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对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培养起来。

三、结语

第2篇

通过问卷调查围绕《测评体系》各项指标在各大高校具体开展落实情况,以福建省高校推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实践为主要调查对象。全面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调查统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当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因素进行分析,更加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并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一)对精细化的科学内涵理解不到位,忽略执行中柔性要求

对于精细化理念科学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盲目追求工作中巨细无遗,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执行中注重制度的刚性而忽略执行中柔性要求,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发展。这是福建高校实施的精细化方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中辅导员反映:过多细化量化的工作,让工作人员只顾着埋头做事,而无法考虑工作落实的实效性。同时在执行规章制度中,没有把制度的刚性与执行中柔性要求相结合,不太注重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忽视了人性化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需要得到师生的认同,积极配合。如果师生对推行精细化教育和管理认识不到位,管理者以频繁的检查、严格的评比等“刚性制度”强制规范师生的行为,将会导致师生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从而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的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索不够,全员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科学化,必须在路径上进行积极、全面、有效的探索并且建立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实施的育人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做出了众多量化和定性考核。例如每周要下学生宿舍和学生谈话几次,做几次家访,认真撰写工作心得,定期给学生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而对于全校师生如何共同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探索并不多。例如对专业任课教师、后勤管理人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求基本都没有涉及到。当问到“你们学校在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实施的育人方面做的如何的问卷中”时。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科学化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对现代媒体的充分运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水平重要途径。调查中显示:当问及“学校在利用现代媒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政专题网站、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网上心理健康等)方面做得如何?”时。高校正是对有效路径探索不够,全员育人机制不健全,包括对现代媒体利用不充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受阻。

(三)对思政运行机制、执行保障探索不够,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不到位

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健全思政运行机制,强化执行力,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调查中发现,高校做了大量思政工作,但是落实在学生身上实际效果并不佳。例如运行机制不健全,执行保障和有效激励措施没有跟上,有效监督机制不完善、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执行队伍素质能力不强等因素影响,使得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能真正落实到位,从而导致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落实不到位,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4]。调查显示:当问到“你们学校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方面做的如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切实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发现,高校都设有校级心理咨询机构和场所,并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当问到:“你们学校在落实从校级、院(系)和班级三级开展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方面如何?”。调查结果说明了由于组织领导、运行机制、执行保障不够健全,高校在落实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做的不尽人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落实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二、精细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对策

精细化视角下探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对策,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形成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

(一)强化理论学习,警惕精细化误区,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和科学水平

强化精细化理论学习,加强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的认同度,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进行的首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有两层含义,首先是科学化。全校开展精细化理念学习时,必须让师生意识到:精细化绝不是搞“繁琐哲学”,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能审时度势,突出工作的重点,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其次是精致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把握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一个过程、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事件、落实到每一个学生[5]。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思政工作科学水平中必须让全体师生警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误区:误区一,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不是盲目追求巨细无遗。过多的细节管理抑制了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限制师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违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误区二,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不是过分注重“刚性管理”。制度的刚性固然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但是学生思想工作中精、细、准不同于企业生产活动,需要实行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误区三,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不是过分注重“细节管理”而忽视“战略管理”。一定程度上要处理好战略目标与具体目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解决关键问题,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只有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精细化的深刻内涵才能保证工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二)健全运行机制,强化执行保障力度,提升思政工作科学水平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工作责权明晰、科学高效,党政齐抓共管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的根本保证。健全思政组织领导机制就是要创新管理理念,健全思政教育日常工作运行制度,明确思政教育岗位责任制,保证思政工作具体落实到位;强化思政工作流程化,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化,形成公平、竞争、激励的工作环境。通过岗位职责明确化、工作流程化、制度规范化、考核标准化使各工作环节相互配合,有机联合,增强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思政工作科学化水平。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思政队伍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和思政工作科学性的前提。党政干部、共青团员、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主体、专职人员、组织保证。具体来说这支队伍可以从领导队伍专家化、思想政治理论队伍务实化、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执行保障的科学化[5]。

(三)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推动思政教育科学发展

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规律、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精细化视角下要求思政工作者关爱和尊重学生,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了解和尊重学生,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在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中,根据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和方式,使思政教育内容贴近化、时代化,方法现代化、科学化。教育内容贴近实际,才能符合实际,只有符合实际的教育才是科学的。中国梦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中国梦内涵着理想信仰、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学子梦等思政教育内容是高校思政同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中国梦教育中必须认真思考的时代问题。同时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人际交往、职业心理素质、就业创业等内容纳入思政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教育内容贴近化、时代化和生活化。教育方法现代化着重教育上科学性和教育覆盖上的广泛性,使教育达到每个角落,实现细致化[5]。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校园文化主旋律、学校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及网络宣传辐射等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化、生动化、科学化。充分发挥校园网、QQ群、微博、博客、微信、易信等新媒体的教育辐射功能,实现思政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

(四)建设“四为一体”的长效合力机制,保证思政教育科学发展

第3篇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语言博大精深,中国的汉字蕴意深刻,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对于后代传承文化精髓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今的大学学科当中语文学科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课课程之一,语文教育一直贯穿于小学到大学教育当中。语文教育涉及到诸多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有着相应的影响力,做好大学语文教育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对于强化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增添语文教育的趣味性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本文就详细的从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其教育的主旨就是品德教育。在语文学科的文学作品当中通常体现着作者的人文思想,这些人文思想中渗透出来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具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意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点从几个方面能够看出,首先,在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当中,很多很多都是围绕着语文这一学科自身来讲的,不论是古代文学教育还是当代文学课程,这种课程设置的方式就会将大学语文教育局限于狭窄的发展空间当中。这样既不利于语文课程的良好发展,未能积极贯彻好国家相关教育方针-开展多学科教育的要求,将多种学科教育综合起来的教学方式才能充分的发挥各学科的教育优势。其次,大学语文课程当中的文学作品对于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文学作品都有着固定的人物形象,比如雷锋、张海迪、爱迪生等等,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能够起到巨大的励志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别于其他学科,然而教育的宗旨都相同,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某种目标,大学语文课程当中的励志教学就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近些年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前赴后继的涌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但是这些思想教育工作的展开实际上并未取得有效的成果,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显著,这样也就使得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入发展的瓶颈期当中。然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大学语文课程当中,正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能够很大程度上疏导学生的心理,比如课文中的一些优秀诗词、美文,学生可以通过对此的学习提升审美观,形成一颗良好的心态来加强与同学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同时,文学作品中的励志内容也能够让学生潜在生成对比心理,由此认识到自身的幸福,保证乐观的心态,逐渐形成优良健全的人格。

二、大学语文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分析

近些年来,国内外的形势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从思想政治的视角上进行分析,文化教育的大环境下对于当今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特征等均发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影响也越发明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与此同时也带动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国际中的技术交流,随着各类交流的广泛深入,一些西方国家企图借此机会向我国渗透。我国社会现阶段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此阶段的种种变化均能够通过人们的思想意识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予以体现。党的十七大召开将腐朽思想列为了查办的重点,然而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仍然屡禁不止,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都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下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教育是立国之本,其中的德育教育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大力倡导,然而直至今日教育的情况仍然不乐观,而教育基础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因此,只有在关键的阶段打好教育基础,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2]。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以理论教育为主,而教育形势也是应试教育,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的教育均过分注重理论的灌输,盲目追求教学效果,完全是为了完成“教学”而教学,明显忽视了应有的人格教育。思想政治的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它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渲染,通过一系列的感染教育来实现教育的目的。而当前的教育模式显然有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只是为了完成教学指标强行灌输,不能言传身教进行情感的投资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难以达成要求。并且存在着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单一,学校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的现象,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比较形式化的阐述思想品德教育,这些形式上简单的教导,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上的失误,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添学生的反感心理,尤其是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讲,其思想政治观念已经基本形成,心智也较为成熟,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依然停留于知识理论层面,做不好良好的渗透,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强化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步,文化也正在逐步发展,现阶段人们越来越逐渐重视学校教育。然而良好的大学语文教育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良好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进行大胆创新,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来潜移默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有效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与道德意识。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大学语文课程当中分析相关文学作品,然而这些文学作品中都具备着作者情感的写照,以及作者的人文关怀,在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都凝聚着一定的价值观,大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能够对一些自然规律产生明确的认知,有利于拓展知识面及提升认知和培养审美情操。在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全部都是经过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传承和发扬着我国的特色文化,其中的无私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内容都深刻体现出积极乐观和健康向上的良好情操。比如《论语四则》一文,语文课程当中的人文思想情况不同于单纯的思想教育灌输,在《论语四则》当中既是一种儒家思想的传播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内容,讲的就是人才的造就和国家的治理问题,提出了人才的形成需要先经过一些艰难困苦的磨练,而不应该贪图享乐,否则将一事无成。文章言辞有力,道理说的透彻朴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适当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大学语文教育当中有利于帮助学生由内而外提升综合素质与情感道德意识。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在教学时潜移默化的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改善传统教育方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要求学校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才能真正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语文教学中。例如采用人本教育的方式,所谓的人本管理的思想品德教学,实际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本”在人本管理中实际有两方面含义,第一方面,目的和中心,也就是指学生本身是管理活动开展的主体,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学生作为核心来开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主要前提。第二方面是根本的意思,也就是说学生本身是思想品德教育课管理活动的根本。所以,人本管理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中心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解放,包括学生的思想、性格等方面,意在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从教师的管理目的来分析,要尽可能的发挥学校师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管理内容来分析,语文教师要通过人本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管理方法,实现高校师生的自我课堂管理。从管理方法来分析,是要通过积极的鼓励、充分地信任与理解来进行管理的。

(三)通过大量阅读来提升学生人格

第4篇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类相关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相关老师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进恋爱婚姻观、性价值观、性道德观教育,有效开展性价值观和性道德教育。该课程的授课对象都是大一新生,曾经被压抑的望会在大学这个较为自由与开放的环境中得到释放,如果恋爱婚姻、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没能跟上,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恋爱、性心理发展、性道德成长造成影响。由于高校的哲学和人文社科课程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所以要在人文社科类和其他相关课程中渗透性教育,比如在“大学语文”和专业的文学课程中,面对描写“性”“爱”“婚”的文学作品,老师有责任和学生探讨写作背景和作品中隐藏的思想,讨论主人公的“性“”爱“”婚”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及其与社会生活条件和思想信念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爱情、婚姻和性观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专业的法律课程要涉入婚姻法的内容,教育学生运用法律的理性精神来讨论爱情和婚姻,让大学生懂得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是幸福的爱情和婚姻的前提和基础;在“伦理学”课程中要引导大学生讨论、婚姻伦理的原则及规范,加强以及婚姻伦理教育,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性道德认知、高尚的性道德情感、崇高的性道德信仰、坚定的性道德意志,从而培养出有高尚情操、有高度责任感和义务感、能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男人和女人;在专业心理学课程中融进性心理知识,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物学课程中融进性生理知识进行性生理健康教育等。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性健康辅导、性心理疏导、指导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依靠班主任、辅导员的力量,班主任和辅导员一定要有责任心,把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与恋爱、择业与交友、生活与健康等问题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把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班主任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可以广泛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行动,在与学生探讨“性”问题时要避免道德说教,“性”是非常隐秘的问题,在取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之后也不能长时间地试探,学生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的时候才对其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指导。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多涉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方面的专业知识,要善于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品德结构,结合大学生恋爱的实际状况,让大学生树立性别平等、互尊、互爱、理解、自律等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在选择时承受挫折、经受诱惑、勇于应变、善于担当的能力。高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配足配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和性心理咨询辅导。当代大学生处于文化多样、价值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性心理的冲突和困扰,如性生理成熟带来的冲动、冲动带来的性道德困惑等,这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善于疏导学生的这些压力,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性心理。首先,辅导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通过活动消耗精力,以合理释放性能量;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通过专业的性健康辅导、性心理疏导和的指导,帮助学生走出性认识误区,缓解性心理压力,消除性心理障碍,克服偏差。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性问题的探讨,营造良好的校园性文化氛围

第5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从当前教学现状上看,其在资源地开发与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上述我们已经阐述过了思想政治资源所包含的内容。其中有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也有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然而在实际利用过程中,能够行之有效地被利用起来的资源却少之又少。比如在众多高校中,都存有许许多多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如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等。就以人力资源来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导致其在教学操作中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深入挖掘与开发,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为了教学而教学。同样地,对校外资源以及一些有些资源与无形的文化资源等的开发与挖掘,也不不尽如人意,造成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失调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应当是综合性、多层次的,但从当前教学现状上看,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失调:一是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两者的开发失调,教师对校内资源过于倚重导致对校外资源的忽视与协调开发;二是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两者的开发失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的讲授,而忽视了其他学科以及非文字资源的教育,造成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与道德层面的教育失衡。

(三)缺乏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计算机信息网络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法完全避开信息网络的影响与渗透。目前,在众多高校的教育资源体系中,网络资源俨然已成为其中的资源主力,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网络资源信息量大,提取困难以及内容复杂等方面的因素,在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构中,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仍然较低,且缺乏前瞻性,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以及道德影响较为有限。

二、解决的思路

第6篇

(一)新媒体削减了教育传播中的时空束缚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传播消减了传统媒体的边界,消解了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边界,实现了消息发出者和接受者的零距离接触。互联网产生应用以后,高校学生迫不及待地走进虚拟世界,利用网络自由地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并且不断创造和传播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实现了信息“零时间”即时传播,消减了时间和空间疆界的束缚,网络媒体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理想渠道。这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拉近距离,消除隔阂,有效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育工作效率。

(二)新媒体具有强劲的吸引力特征

新媒体以其超媒体特性吸引着广大受众。比如,手机媒体,从彩信到QQ聊天,从在线看新闻到收看手机广播,从手机电影到邮件发送,从微博到微信。新媒体像一本百科全书,获取知识更加快捷、方便、全面、有趣,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大学生上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新媒体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广泛的渗透力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平台与人的生活越来越接近。不同的受众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不同的主题进行讨论,不同的消息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习惯进行信息的传播,这样能够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号召力。新媒体传播过程就是影响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过程。新媒体还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大学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新媒体的接收者,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获取和选择信息。只要能够连接网络,他们可以在任何角落搜索信息,关注热点,交流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结合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充分运用和掌握传播技术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网络信息,来引导当代大学生客观、理性地接触信息和选择信息,从而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和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

新媒体时代到来,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消解,拉近了主体之间的线上距离,但同时也降低了人的交往能力。大学生开始迷恋网络,引发心理信任危机。新媒体不仅提供了娱乐休闲、控诉发泄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引发各种病态性格的土壤,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规范难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空前复杂。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性特征更加明显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灵活,教育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海量的信息给予了学生选择信息的机会,尊重和发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可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授者和接受者应该是平等地位,这样可以降低受教育者的戒备心理和排斥心理,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来源多元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主要是来自于理论方针政策,内容政治性较强,缺乏时代感和吸引力。新媒体的影响力度呈现了立体化特征,受教育者只有拥有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可以获取大量的时政信息,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新媒体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弊端,它用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学生获得的信息也从平面走向了立体化,从静态走向了动态,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三、对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等,他们的民族情感深厚,政治生活阅历较少,所以加强内蒙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维护内蒙古地区的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理论修养不够,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容易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产生怀疑和动摇。加上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包含着多元化的政治思想观念,大学生很容易就会被误导,甚至会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津津乐道。新媒体教育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了,另一方面他们乐于对各种价值观进行判断,根据自身利益需求,选择自认为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弱化了教育主体的权威。教育客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增强,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特定条件下,新媒体还可能会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干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

(二)误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知行观

新媒体容易影响大学生正常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甚至还可能引发大学生道德迷失和人格扭曲。西方世界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网络帝国主义,容易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来,会对民族文化的产生一定的消解,削弱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混淆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自我封闭,人格扭曲。还有一些学生受庸俗、低俗文化的影响,思想政治道德行为越轨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民族情绪极端,容易受到蛊惑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影响下,形成了本民族的民族意识。他们对民族关系和问题尤为敏感,极端维护民族利益,所以容易受到不良分子的蛊惑。尤其是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成为煽动对象。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容易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制造各种假象,利用舆论作用,对国家和人民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和政治意识

即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素质是教育工作者工作取得成效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够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才能够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才能够使受教育者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教育者应该通过学习网络知识、文化知识、媒体知识,尤其要认真学习并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强化管理能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具备较强的政治洞察力和敏锐性,时刻关注国内外大事,了解民族政策和方针,加强基本理论、路线、方针的学习,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能够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够体现出正确的方向。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教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必须加大投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二)新媒体环境下,不断丰富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资源,建立红色先进网站,将历史文化、企业文化以及学校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扩大思政教育资源。推动更多的宣传机构、党团组织在网络平台上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文化信息。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网络内外的协调互动,构建思想政治网络阵地,建立虚实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立体空间,凸显富有特色而又生动活泼的教育内容,并且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新媒体,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第7篇

1.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有些学生热衷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用人单位,缺乏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就业、择业及创业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不从自身条件和现实情况出发,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些学生过分看重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忽视了就业岗位对自身发展空间的影响。

2.诚信道德缺失

有些学生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伪造荣誉证书、等级证书、学历证书,虚报成绩,盲目签约,随意毁约。有些学生毕业后不及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

3.不遵守校规校纪

有些学生不注意文明自律,面临就业,开始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有些学生以求职应聘为名随意旷课、迟到,有的宿舍卫生脏乱差,有些学生吸烟喝酒等现象严重。

4.心情浮燥、焦虑

有些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前的学习生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忙于求职应聘,不能合理安排求职应聘与上课学习的时间,导致其毕业前挂科,影响了毕业和就业。以上情形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

二、大学生就业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大学生就业工作加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要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

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课是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核心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为就业后更好的工作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为指导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课应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去。

3.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思想政治理论

培育学生职业理想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要全面客观介绍本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及时代需要,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教育学生将自身的职业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和时代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课教学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多渠道为学生搭建课内外实践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学生充分了解基层、了解西部、了解企事业单位、了解社会的发展现状,从而树立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决心。

4.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中,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应教育学生在确立职业目标时,做到两个符合。一是要符合自身情况,二是要符合社会需要。学生首先要做好自我评估,充分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从而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合理的抉择。其次,还要充分了解社会,评估周边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以便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5.校团委要指导与就业有关的社团活动

广泛深入开展就业主题教育活动各社团可通过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开展世情、国情和社情的教育,大力宣传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及就业心态。

6.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可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的心理困惑及实际困难。通过解读就业政策及法规,引导学生树立投身基层、西部的信心。

7.心理咨询室

第8篇

微博、微信作为网络科技下的产物,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广泛应用。它拥有覆盖内容广泛,传播较快,可以进行社交,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大众化的潜在优势,因此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定性的促进作用。

二、微时代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尚化

微时代的到来,受众的人群已经渗透年轻人的生活,学校作为育人的载体,要全面而深入的创建大学生思想工作,这样才能实现对新一代的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引导。由于微博、微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生活方式工具。大学生不仅把微博、微信作为自己的社交平台,而且将其当作展示自我的平台。一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借助微博、微信平台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从而可以近距离的了解大学生们的真实思想动态。高校老师往往通过对学生微博的关注,把握学生的思想时代脉搏,打破传统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在对学生关注的同时,在教育上进行改善推进,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实现生活化,提高高等思想工作时效性,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起着潜移默化作用。

三、微时代打破了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生的校园往往都是以班级或院系为基本单位,地点时间受限制往往受限制的情况下,开展进行同一内容的教育活动。由于大学班级管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很难落实到位,伴随着微博、微信在年轻的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往往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时空地点限制,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时时刻刻的进行,而且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例如:老师可以因某些学术上的问题可以在“朋友圈”中开展各抒己见的大讨论,从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

四、在“微时代”下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微时代的到来,不仅更新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的使用媒体。微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兴起并呈先出爆炸性的发展,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是八零后,在接受这些微媒体的时候往往对此显得无所适从、无法应对。结合微媒体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接受这样的既定事实,而且要基于现实的情况,进行思考、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多元化的策略。其次,在微时代的氛围下,形成因势利导的教育观念。在“微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时尚化的趋势,深深的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观念转变,因此他们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形势面临的新问题进行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式方法,为此提升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一“微时代”为基准,利用正能量,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使用观。在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微媒体的“铁杆粉丝”,从而形成依赖性、黏合性。为了不让学生在微媒体下,“染瘾成灾”,为了学生个人的学业、身心健康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找出解决的办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微媒体使用观,因此在微时代下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实行的对策措施:

(一)利用校内的基础媒体进行宣传,塑造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这其中包括基础的传媒知识、法律、道德规范,理解选择、进行对传媒信息删选的能力,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二)进行对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删选、紧随学生时代的信息,在主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通过在宣传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我们应该借助当代所发生的新闻热点、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所发表具有鲜明的客观评论,对年轻的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的思想要及时开展批评讨论。

(三)以班集为单位把正能量的信息搬到手机上去,这样形成班级所呈现出的一种交互性的信息社交会所。例如:在班级里建立QQ群、建立飞信群、建立微信群等,形成以个人带动群体进行信息、进行交流讨论,加强管理。

(四)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基于微博的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平台;鼓励高校社团进驻微博,其信息和话题设置相对容易,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加强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一批微博“脖领儿”队伍。

第9篇

(一)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养成教育是狭义的养成教育,主要是指个人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的养成。而广义的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策划、有目的的长期培养和训练,是充分利用受教育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去形成积极的、正向的素质能力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模式〔2〕。它的主要教育方式是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下,按照大学生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影响施压于大学生,促使其养成文明习惯,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3〕。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特点

特点之一:规范性。通过规章制度,使大学生的行为实现“三化”(即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达到行为自我规范的目的。可概况为两个“转变”,即不自觉行为到自觉行为的转变;不文明习惯向文明习惯的转变。特点之二:实践性。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是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养成文明行为和优秀品质的过程,“实践”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最基本环节,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一环,对受教育者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点之三:长期性。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教育者经过“教育—认识—再教育”的过程养成良好习惯。特点之四:生态性。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并使之成长”,这种培养类似于养育,通过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和帮助大学生良好素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并持之以恒。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缺乏“好”习惯养成

首先,缺乏规范的生活好习惯。具体表现为:宿舍脏乱差的现象严重、就寝时间随意、通宵上网等现象普遍存在〔4〕;部分大学生不吃早餐,在课间饿的时候随便买些饼干、方便面之类的零食充饥,还有一部分学生吸烟酗酒的习惯严重;部分学生经常光顾网吧、KTV、录像室、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无节制地沉迷其中。其次,缺乏文明的行为习惯。具体表现为:公共场合出口成“脏”,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在食堂打饭或购物插队;在教室的桌椅上随意涂鸦,在教学楼内随意大声喧哗,部分大学生在图书馆的公共图书上任意撕页,上课接听手机,考试找人替考或替他人考试,践踏草坪等等。最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能够主动学习,有理想、有抱负,做好人生规划,不断充实自己。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无理想、无追求,表现为:首先,学习目的不明确,不了解所学专业发展前景,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其次,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不知道自己“学什么”。还有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考试经常不及格。好习惯养成缺乏的原因。大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不能主动解决问题,不能勇于面对失败,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高考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了,认为没有必要继续前进,于是学习态度散漫。“60分万岁”成为了学习目标。

(二)缺乏责任意识,集体观念淡漠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大学生就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自我能力、竞争力提升的时候,却忽视了国家利益,忽视了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把自己的个人得失和利益放在首位。大部分大学生的“三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且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受到社会上其他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变化,忽视集体利益。凡事在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上产生偏差,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受到追崇,强调个人利益,凡事只考虑个人发展。

三、以养成教育为基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注重管理育人,规范养成

管理育人就是通过一定规章制度的管理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行为,使大学生通过外在约束的作用养成良好习惯,健康成长以达到育人的目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是管理育人的关键,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是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标准和前提,管理过程即是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行为,都应被宿舍、教室管理制度以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所包含。同时,更要引起关注的是,要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特点出发,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去制定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等。对于已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做到有章必循。

(二)适时抓住教育契机,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

紧抓一切教育契机,适时对大学生开展养成教育。首先是抓住几个关键期,新生入学的军训以及入学教育就是大学生进入养成教育角色的第一个关键期,在军训的过程中,让新生感受到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培养和彰显大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意识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增强国防观念,并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可以说,新生军训为其今后四年的学习、生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另外,紧抓特殊纪念日这个教育契机,开展养成教育,纪念日不仅简单是历史的见证,而且会带来意外的教育效果,比如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母亲节等,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使学生们在感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勤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集体活动本身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思想,增进友情、关心集体、帮助他人等高尚品德的实际锻炼契机。

(三)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强化养成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每天处于教室、餐厅和寝室的时间最多,因此可以把这三个场所作为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地。首先,通过高雅文明的教室文化,对大学生逐步进行渗透,对他们时刻进行熏陶,为创建文明、和谐的学习氛围,陶冶情操,以形成养成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其次,学生食堂文化建设。在就餐时学生自觉排队,维持良好秩序,餐后自觉将餐具送至餐具回收处,保持干净整洁的就餐环境,爱惜粮食,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等等,在就餐中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再者,寝室文化建设。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寝室就是大学生生活和娱乐的“小社会”,直接影响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环境育人的过程中,寝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有益的寝室文化,在大学生间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谐的文化理念。

(四)“树榜样、立典型”,示范养成

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并运用正面典型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感召学生,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学生。这是我们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主要做法,比如说女教师、司机和警卫战士等“最美”人物的出现,以及其它许多好人好事的显现,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上闪光的一面。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示范带动作用,除了社会上出现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以外,还应该树立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如某高校的“实践•成才”报告团,选取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生活中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学生代表。树立优秀教师典型,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示范作用。通过以上做法使大学生无形中接受心灵净化,发挥养成教育的作用。

(五)加强行为训练,实践养成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