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小学心理教育培训

时间:2023-06-28 17:06:38

导语:在中小学心理教育培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小学心理教育培训

第1篇

听了本次心理健康的专题系列讲座,使我更进一步理解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听评课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第2篇

一、什么是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教授凯尼斯。格林在其1990年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中提出的[1]。具体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教学、教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形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2]。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3]。

笔者在对文献的研究中发现,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模块一般包括网络基础服务、教学应用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网络办公系统(OA)、数字图书馆、综合门户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档案人事财产类等其他系统。就数字化校园的规模而言,各中小学校因各区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学段特点及学校规模等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发展差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纵向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入由上至下与由下至上相互糅合的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置数字化应用模块。目前应用的模块主要有网络办公系统(OA)、校园网站(属综合门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但建设教学应用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的学校比较少,应用常态化的就更少了。因此,我们既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面向教育教学应用模块的研究,也要加强学校师生使用其模块的应用设计活动。

二、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1.什么是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四方面。其中,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从狭义方面讲,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利用、表达、交流和创造的能力[4](如图1所示)。

2.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它指向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形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其着眼点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表达、交流和整合加工以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以及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5]。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现状

十多年来,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类培训课程经历了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三个阶段,在培训方式上也经历了校本培训、模块化考试、瀑布式培训、远程学习等方式。在这些培训中,比较多的课程设计仍然沿袭计算机操作观的培训,主要是面向软件使用的教学,而缺乏面向信息素养观的、基于问题解决的策略性技术课程。而且培训的组织实施缺乏长效机制和有效的评估机制及应用支持体系.因此,虽然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是培训效果不明显[6]。在学校调研、信息能力比赛、教师课件比赛等活动中,都可以看到教师信息能力仍然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笔者对近几年的市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质性分析,以2011年的1102期市继续教育课程为例(见表1),面向各学科教师的公共技术课程有11门,其中针对一线教师的急需培训的课程只有多媒体素材在教学中的处理和应用一门。从培训方式来看,基本都是通过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进行,对于技能性课程来讲,这无疑是纸上谈兵。事实上,教师需要实战式的课程内容,需要教练式的技能传授,需要案例式的点拨指导。可见,针对教师信息能力方面的课程内容和培训设计等急需纳入培训工作。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的信息能力

菲利普?纳尔认为,能力是“活动的动态组织结构”,情景是能力的源泉和标准,教师的能力需要在情景中体现和发展[7]。因此,笔者基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分析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能力组成结构及层次。

1.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组成

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包括通识部分和专长部分。通识部分,由计算机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基本运用、因特网基本运用、网络平台运用技能、信息核心技能组成。专长部分,由数字化系统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专长能力组成,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色。一方面,是指面向不同学校的个性化的系统应用,例如基于交互白板、专题学习网站、Moodle网络校本学习课程等的教学以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的运用等。另一个方面,是指面向教师个体的个性化应用能力,例如利用动画软件制作教学积件对教育教学进行诠释,多用在理化生等学科,进行微观世界学习探究;或利用超级画板等专用软件对数理关系形成过程进行演绎。在通识部分可以忽略掉中学和小学的应用差异;在专长部分,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对技术应用的需求各有侧重。

2.中小学教师通识信息能力的层次

第3篇

一、课题研究背景

目前,我市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中小学校不多。因此,加强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我市教育发展迫在眉睫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总体部署

本课题是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课题,涉及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教育与管理问题。衢州二中作为“省一级心理辅导站”,在全市起辐射带动作用。经课题组讨论,决定开展“衢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课题研究。选择衢州市的小学、初中、高中不同类别、不同地域共32所学校为样本进行调查,并结合衢州二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的实践,对“如何加强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本课题研究由衢州二中心理教研组组长朱久良老师牵头开展。

三、课题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情况

1. 调查对象

衢州市32所中小学,其中4所市区小学,3所乡镇小学,4所市区初中,6所乡镇初中,5所省级重高,7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37份,回收率92.5%,有效问卷37份,回收有效率100%。

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采用了自编调查问卷《衢州市中小学心理教师现状调查问卷》,共计15题,包含1题开放性问题。内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基本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情况、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以及使用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手段和途径、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科研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交流等一系列问题。问题涵盖面广,能够全面反映衢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和师资现状。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采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微机处理。从统计结果来看,衢州市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面,既取得了一定成绩,又存在着许多问题。

1. 衢州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情况

衢州市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女性教师占了68%,男性教师占32%;年龄分布较为均匀,20~29岁的教师占38%,30~39岁占30%,40~49岁占32%;教龄以5~15年的居多,占38%,少于5年和15~25年的均占30%,另有1位教龄大于25年的心理教师;从职称上看,2位心理教师仍未定级,占5%,14位初级,占38%,13位中级,占35%,8位高级,占22%。总体上,衢州市中小学拥有一支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2. 衢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情况

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所有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了95%,另有2位硕士研究生,占5%。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占30%,兼职教师的比例为70%。调查结果表明,真正上心理辅导课的专职教师只占32%,多数专、兼职心理教师只是在咨询室开展个别辅导与咨询。

从专业资质上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22%来自于教育学专业,43%来自于其它专业,而心理学科班出身的教师只占35%,只有1/3左右。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获得国家二级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各为8人,获得省级A证和B证的教师各1人,C证教师9人,其余10人暂无任何上岗资格证书。这些数据表明,当前衢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很缺乏。

职业认知上,在参与调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对这一职业很感兴趣的占35%,为了帮助学生健康发展的占46%,认为是自身专业发展需要的占14%,另有2人认为只是学校的工作安排,占5%。

数据显示:从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情况看,以考证培训居多,占65%;参加会议培训的占16%;而从未参加培训,靠自学提高的教师占19%。可见,大部分心理教师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但有一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从来不派教师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3. 衢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学校中,有84%的学校有经费投入,89%的学校设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宣教活动的学校占73%;有41%的学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课,把心理健康辅导纳入了正常的学校教学计划;但有59%的学校没有专职心理教师开课,超过了一半的比例。

四、衢州二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

衢州二中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所培养的师资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校已形成专、兼职心理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

(一)学校搭建平台,组建心理健康教研组

衢州二中为了创建和谐的心理环境,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于 2007年1月颁发1号文件,高举“以心为本”的大旗,重新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之下设立心理健康教研组。目前,我校心理健康教研组有12名成员。其中,心理专职教师2人,市心理名师1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3人,持省级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B证3人,C证3人。

(二)实践与研讨相结合,促进兼职教师成长

2010年8月之前,我校心理健康教师都是兼职的,专业知识与辅导技巧较为缺乏,在接受学生咨询时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为此,学校心理健康教研组每月定期组织一次“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专题研讨,其目的是提升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辅导技巧技能。

(三)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第4篇

一、基本理念

当前,我省正处在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优先发展教育、科学发展教育,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我省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城市大部分学生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容易助长“骄”、“娇”二气,意志力缺欠、心理素质不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社会竞争的激烈,由此考验着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我省流动人口众多,一些流动人员家庭往往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长期情感的缺失容易导致这些孩子产生自闭厌世、自卑胆怯等心理问题。从省情和教育的功能审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抗挫折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对广东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广东现代化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诉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宗旨,我们深深认识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念,发展性取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取向。因此,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关注个别差异,以矫治和治疗为辅,为少数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咨询辅导和服务,积极干预学生心理危机,防止和减少学生由于心理失衡出现过激行为和伤害事故。推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教师全员参与,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全过程进行。

二、主要做法

基于上述认识和思考,2003年、2006年我省先后在珠海市、佛山市南海区召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大力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一)科学构建“三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双服务”

我们从发展性教育理念出发,根据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积极干预和减少心理危机为目标,努力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预警、干预运行机制。

一是重在预防。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是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发生的前提。建立预防机制,实际上是按照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进行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心理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二是及时预警。学校通过心理测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警示,做到防患于未然。我省有条件的学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科学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数据分析和界定的基础上进行预警。

三是积极干预。运用心理学专业方法,采取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手段,积极应对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有效控制和减少个别师生因心理失衡出现过激行为。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实行分级管理,根据不同级别相应采取预警和干预措施。

建立和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预”运行机制,关系学生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关系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关系德育工作的成效,兼具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管理和德育三项属性。实施“三预”运行机制,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支撑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有效统合行政力与学术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实施

我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推进,有赖于科学、规范和高效的宏观管理与指导。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实现行政力与学术力的结合,既坚持行政主导又得益学术支撑,形成合力。2001年,我们通过整合省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力量,成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指导委员会”),同时依托华南师范大学,设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省指导中心”)。省教育厅通过省指导委员会对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行决策、统筹和协调。省指导中心有明确的工作宗旨和指导思想,有固定的机构、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对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业指导。省指导中心的成立和有效运作,一方面有效发挥专家在调研、科研、培训、指导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在决策、管理中的主导优势,确保了教育行政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目前,我省已有21个地级市、55个县(市、区)参照省的做法,成立了市、县(市、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指导中心,形成省、市、县三级教育管理网络,推进工作范围广、速度快、效果好。

一是加强科学指导。省指导中心受省教育厅委托,组织各类调研,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信息咨询和决策参考;组织专家深入中小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组织和指导学校开展科研课题实验研究;组织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等。

二是完善规范管理。我们依靠专家力量,制定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管理文件。2003年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初步奠定我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基础;2007年下发《关于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咨询、测试和课题研究等提出规范要求;2008年制定《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广东省中小学建立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广东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规范》、《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四个工作规范文件,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三是加强评估检查。我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规范化学校建设和示范性高中建设的办学标准,列入等级学校评估和教育强镇、强县(市、区)、强市评估指标,加强对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督导检查。2007年我省组织贯彻落实中央八号文件的督促检查,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借助办理省人大建议案、省政协提案,督促部分工作发展缓慢的地区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程。

(三)注重强化实验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

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破解新难题,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加强科学研究、培育先进典型,不断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一是科研引领。依托省指导中心,组织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科研实验。省指导中心组织专家力量,在调研基础上研究确定科研发展方向,制定《课题指南》,评审确定立项课题,指导实验研究。目前全省有486所中小学校承担了省课题实验研究。2007年,受我厅委托,华南师范大学承担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理论模式与实践发展的战略研究》科研课题,该课题纳入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进行管理。

二是示范带动。我省积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从师资队伍建设、咨询室设置、教育内容和形式、教育效果等方面设立评估指标,通过学校自愿申报、各市指导中心推荐、省组织专家考核、省教育厅和省指导中心联合确定、省指导中心授牌等程序进行评定。示范学校明确的评估标准和规范的评定程序,保证了评审的导向性和公信力,保证了示范学校的质量和水平。部分地区参照省的做法,开展市级示范学校评审工作,确定市级示范学校。我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实行复评制,复评周期为5年。目前全省评定省级示范学校103所(其中中学77所,小学26所)。2008年,我省召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工作现场会,引导示范学校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园作用,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全省中小学校提供先进经验和借鉴模式。

(四)着力优化活动课,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实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是主要渠道。我省着力优化心理活动课,发挥心理咨询辅导室作用,增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优化心理活动课。首先,认真落实指导《纲要》、课时和教材。我们以教育部《纲要》为指导,组织编写小学、初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材,同时将小学和初中教材列入义务教育免费供书范围,按一个年级学生数配备用书,提供给学生循环使用。我省中小学心理活动课主要在班会课、团队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地方课时中安排,并规定每学期小学不少于8课时,初中不少于6课时,高中不少于4课时。其次,以评比为手段推进心理活动课建设。我省坚持每年举行全省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优秀课例、优秀论文、优秀活动方案等评比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过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还遴选一批科学性、规范性和导向性强、有示范意义的优秀成果结集出版,提供给教师们学习借鉴。2007年,我省举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现场调教,展示了全省优质课程建设的丰硕成果。

二是积极发挥心理咨询辅导室的作用。我省将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纳入省一级学校和示范高中的办学水平评估内容,倡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设置心理咨询辅导室、设立心理咨询电话、建立心理咨询网站(网页),为个别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提供倾诉场所。截至目前,全省有4889所中小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3263所学校设立心理咨询电话,1575所学校建立心理咨询网站(网页)。我省广州、深圳、惠州等市建立市级心理辅导中心,开设心理咨询电话和网站,免费为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咨询服务。

(五)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好、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是中小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所在。

一是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我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计算为专业培训课时。在培训人员上,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和德育课程教师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在培训模式上,采用A、B、C分级达标培训模式。在培训目标上,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A、B证培训,重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班主任和德育课程教师参加C证培训,重在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在培训质量保证上,由省指导中心学内容、统一课时、材、统一备课、统一考核、统一颁发证书,严格把好培训质量关;A、B证培训由省指导中心组织实施,C证培训由各地级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实施。我省倡导有条件的地区,所有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工作人员参加C证培训,逐步实现全员培训。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8年,我省共有120759名教师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其中A证1705名,B证15122名,C证103932名)。

二是设立心理教师专职岗位和心理学科职称评聘系列。2007年,我厅与省编办联合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心理教师专职岗位的设置和职称评聘作出明确规定。《意见》规定中小学校要设置心理教师专职岗位,学生规模1000人的中学、1200人的小学,原则上配备1名心理专职教师,寄宿制学校至少配备1名以上的心理教师,列入教师附加编制的第一个项目。《意见》规定设立心理学科教师职称评聘系列,为心理教师搭建晋职阶梯和发展平台。2008年,我厅与省人事厅联合开展小学高级教师(副高级)资格评审试点工作,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纳入高级教师职称评审范围并设定专门资格条件。目前,我厅正与省人事厅联合制定中学高级教师(正高级)资格评审条件,将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纳入高级教师职称评审范围。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有专职中小学心理教师1905名。心理教师专职岗位和职称系列的设置,为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几点体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事关素质教育大局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关乎祖国未来的“心灵工程”。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

一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省率先探索建立的行政主管与专家指导相结合工作机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预”运行机制,以及以分级达标为管理特征的培训模式等,都是坚持改革、勇于创新的结果。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

二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适时调整、稳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调整、三个阶段,即从规模发展阶段调整到规范发展阶段,以及目前努力调整的提升发展阶段。每一次调整,无不契合了教育内在需求和客观发展需要,无不及时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敏锐把握教育内在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适时、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稳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历久弥新,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科研先行、引领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针对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其发展离不开教育科学的引领和支持。目前,我省正在以积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为学理支撑,组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积极探索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证明,只有加强教育科研,充分发挥科研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不断求得新突破。

四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抓住时机、解决难题。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要勇于面对,善于抓住时机加以解决。中小学心理教师没有专职岗位、未设职称评聘学科系列、队伍不稳定,这一直是制约我省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难题。对此,我们抓住学生伤害事故偶有发生、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呼声渐强的时机,通过调研掌握准确情况,与相关部门特别是人事编制部门进行沟通并积极争取支持,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实践证明,只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善用时机解决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我省将以今年7月在佛山南海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先进经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虹.广东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 全国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访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1.4~7.

第5篇

日前重庆市北碚区举办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园行” 现场活动,来自全市各区县教育系统的近200名领导和教师参观了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你看,笑得真好,我也被感染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纷纷聚拢在重庆市北碚区澄江小学和兼善中学的笑脸墙下,寻找最美笑脸;“我的心愿是想要父母多陪陪我”——在心愿墙上,师生写下自己的愿望和祝福;“冉冉缓缓地走上场,显得怯懦自卑,低着头。走到台中央,停下,定定地望着另一侧的同学,犹豫着,终于向他们走去。她想插话,却没人理会……”——这是北碚区兼善中学高一八班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剧的场景……

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能够受到好评,主要是通过创新“四大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一、开展区域内教师培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

名师工作室建设。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由研究员级教师做主持人,在全区各学校选择有研究能力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员,主要开展学习交流、引领示范、学术研究和师资培养等工作。经过几年的运行,建立了一套名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机制,培养了一个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团队,取得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实现了学校名师资源共享最大化,更好地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名师效应,为有效指导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北碚区与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合作,一方面,建立“C-R”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体系抓普及,即聚集西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以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对全区教师进行通识性培训。另一方面,举办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抓提高。近三年来,北碚区每年选派100名中小学教师到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进行心理教育专业培训,目前,已培训了300余名教师。同时,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认证工作,我区已有32名教师获得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有300余名教师获得心理健康C级证书,做到持证上岗。通过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的开展,既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又提升了教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重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

抓实“六有”基础工程。近几年,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投入近200万元,在全区进行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六有”基础建设,即有心理健康教师、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有心理咨询热线或信箱、有谈心(咨询、辅导)室、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学生心理档案。

所有中小学校建立了谈心(咨询、辅导)室,实现了全覆盖。严格按照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制定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对各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标准化配置,统一配备了静音计时器、游戏沙盘、音乐放松椅、绿色植物、抱枕和心理图书等。我区成为全市第一个在中小学建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的区县,为心理咨询活动提供了专业化的硬件和技术支撑。

掌握“九会”技能。继“六有”之后,北碚区又提出了心理健康教师要逐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技能——“九会”。即:会策划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建立和使用学生心理档案;会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会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会指导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会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和个案;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会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全区每年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节”活动;每年由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在区内其他学校上一堂研究课或示范课;每年全区所有心理健康教师均要完成一个调研报告、教学设计、个体咨询报告或论文;获取一个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或心理健康等级证书;读一本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书籍,已读《心理教育活动论》《情商决定命运》《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等;研究一项课题,每个学校有一项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任务。

北碚区现已举办了四届以“尊重生命,追求阳光”等为主题的“北碚区心理健康教育节”活动。在全区所有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观摩研讨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心理辅导课、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绘画、校园心理剧、心理绘画、心理电影、心理拓展训练和心理手抄报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向深入。

三、创新科研引领,促进内涵发展

课题带动。以课题研究来带动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形成了国家级、市级、区级、校级四级课题网络。相继开展了“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研究”等十余项课题研究。特别是对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单亲家庭和困难家庭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突出成效,其中“北碚区留守儿童自主情感能力实证研究”课题成果得到了教育部总课题组的高度赞誉。我区有200多篇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分别获全国和市一、二、三奖,有20多节优质心理辅导课获全国和市一、二、三等奖。有30多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心理学》《中小学教师培训》和《素质教育大参考》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在全国第三、四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两次获全国先进集体奖,中山路小学、梨园小学等获全国先进学校奖,中山路小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表彰会作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交流,受到有关专家和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

方式变革。北碚区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由单一的从心理看心理,到从整体的人看心理;由消极心理走向积极心理;由一门课程走向一个领域;由模仿走向特色探索。如:北碚区澄江小学自主编排的“口琴、板凳龙、剪纸、跳绳”等艺术活动,梨园小学的“少年交警校”意志培养活动,实验小学“学书砺志”的书法教育,柳荫小学的“留守儿童6+1”教育模式,兼善中学的“兼善文化心理”,江北中学的“生命教育”等,将学校的文化渗透在特色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中。

方式的变革呈现出如下特点:从心理预防到心理辅导;从成人思维到了解学生需求;从德育要求到情绪自我管理;从教师引领到同伴互助;从成人说教到角色体验;从心理交谈到网络对话;从心理教育到心灵影响;从课堂讲授到心理教育活动;从德育到心育,再从心育到德育,等等。

四、创新教研指导与评价督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教研指导。宏观指导,多维促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成立了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成员包括高校的心理学专家和教授、区教师进修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部分骨干教师,具体负责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协调和业务指导工作。中心和专委会的成立为全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高层次的智力和实践指导,使北碚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入格、规范有序。从学校、教师、进修学院和教委四个层面抓落实,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有人抓、有人管、有实施、有考核。

评估督导。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年终绩效考核之中,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专项督导检查,对课程设置、活动开展及心理健康情况等进行督查。这一制度的建立,确保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第6篇

[关键词]心理;成长;工作坊;问题

一、“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是教师心理成长的有效途径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之中,要求心理教育全员化、心理咨询专业化。教师心理成长就是用以人文科学知识为内涵的文化修养、以开拓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能力结构、以心理健康为标志的身心素质培养适应未来教育的现代教师。

据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有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烦躁、忧郁、敏感、偏执等不良心理。我们在兵团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现场调查中发现,有82.5%的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教师的心理问题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教师,必须修炼自己,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另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表明,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教师心理障碍问题是造成学生“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根源。“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是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减少和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有效途径,就是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心理成长可以解决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还能真正解决学生心理成长的源头性问题。

怎样促进教师心理尽快成长呢?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兵团教育学院承担着兵团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国培计划的教学任务。我们在继续教育和国培计划的教学中添加了“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针对教师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需求,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方法,采用“专题工作坊”的形式开展短期的心理培训。在培训中,以改变教师的工作理念、优化教师教育手段、促进教师个人成长、提升教师人格魅力为目标,将培训、教学、科研融为一体。并且,我们还把农十师186团中学作为“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的试验点,进行实证研究。

二、设置“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的目的

“工作坊”设计的培训目标能直接指向教师的具体需求,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难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的能力。培训内容短小精悍,可以照顾到教师需求的差异性。每位教师在一个学期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参加最合适的“工作坊”,这些工作坊包括“教师生涯探索工作坊”、“师生沟通艺术工作坊”、“班级活动设计工作坊”、“教师自我形象设计工作坊”等等。

三、“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的形式

“工作坊”充分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形式,如专家讲座、同伴启示、辅导点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绘画投射等,摆脱了枯燥的理论说教与实践操作脱节的现象,吸引了教师的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将所学方法和技巧及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际中。而且,学员来自学校内部,培训的时间和进度可以根据学校行政安排,灵活机动地设置,也能针对教师的个体特点加以调整,减少学员因教学工作繁忙而出现缺课现象,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

四、“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成效反馈

我们从2009年7月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中,就尝试着做“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接受培训的教师近500人,不论教龄长短、职称高低、学科差异,参加培训的所有学员均收到了较好效果。通过他们的活动感想,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共同的体会:在“工作坊”中,教师以轻松的体验引出深层的感悟,获得真实的成长。以下是一些教师的感悟:对我自身而言,“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是一种心灵的净化,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性格和感情,让自己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有了一定的依据和指导方向。在课上,我们和老师分享了很多的快乐。每当想起同学们一起做团体训练的情景,我感觉我的心情都是“微笑”的。

五、“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取得的成绩和实践反思

1.取得的成绩

传统的教师培训往往将教师集中起来,让教师成为“学生”,加以理论培训,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工作坊”采取理论书籍推荐自学、专家论点交流研讨、方法技巧实践体验的方式,每个主题通过大量活动,让教师参与、体验、分享和感悟。教师通过领悟和内省,获得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摆脱枯燥的理论说教与实践操作脱节的现象,使教师心理培训模式得到改革与创新。“工作坊”将教师培训由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转变,进修学习由被动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变,培训的方式由单一封闭型向多样开放型转变,它为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技能运用提供了新的平台。

2.实践反思

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操作原则,团体成员过于熟悉对团体辅导目标实施不利,于是,我们对彼此熟悉的同校教师与相互陌生的异校教师参与“工作坊”的培训效果进行了分析。从学习效果来看,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从活动气氛及分享的开放度上看,有一定的区别。成员之间关系太近,会产生心理防卫机制,不利于袒露心扉,分享出现表面化而缺乏深度。由于我们开设的“工作坊”重点是发展性的团体培训,不涉及有严重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剖析和行为矫正,设计的活动对成员心理冲突挑战不是太激烈,所以未出现团体活动的阻碍现象。一些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将是我们“工作坊”要继续探索的内容。

第7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凭着热情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如何提高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课题。

笔者认为自我督导是中小学一线心理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最主要途径。

一、利用专题培训资料,自我督导构建并理清业务管道

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结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试用)证书》管理办法,笔者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面向学生层面。即承担和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各种形式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训练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控、个性发展、青春期性健康、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心理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建立相关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二是面向同事及家长层面。指导和协助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和指导。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学习辅导、升学就业、家庭心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

三是面向学校层面。为提高学校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学校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开展相关的工作。

以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将业务能力分类,参加相关的专题培训。在网络中搜寻更多的专题培训资料,如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的心理健康栏目下,就有许多省级培训的课件和讲座。通过专题学习,逐项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效地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可将这些学习材料分成活动课课件、咨询技巧、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介绍、家庭教育等不同类别的文件夹。对于相同的主题,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诠释,这对心理教师个人成长非常有好处。在笔者的个人电脑中,活动课课件近六十个,专家讲座九十多个。在仔细研读这些专题培训材料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管道就通畅了许多,在实际操作中,就能牢牢地抓住尊重、同理、真诚、合作、体验、助人自助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提高工作实效。

同一个讲座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实践后,重新研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曾聆听台湾林家兴教授讲咨询技巧,他说心理辅导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对方说出来,学会说:“嗯,你说!”当时不解其意,心想学生总会向教师求助,该怎么办?来访者不说怎么办?几年心理辅导工作下来,当咨访关系建立起来,学生感受到辅导教师的真诚、接纳和关注后,“嗯,你说!”一句充满温情和关切的话语出口后,咨询也就成功了大半。每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有自己偏好的辅导理论和辅导模式,在构建起自己的业务管道后,隔一段时间应展开自我反思,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

二、结合专业杂志研读学术专著,自我督导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一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在自我督导过程中常常会想:“对于这个案例,我这样做对吗?”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可能经常有专家督导,也不可能常都有同伴支持,这是一线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现状。对此,笔者收获最大的方法是,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的研读,去学习专业论著,以此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为例,“一线快递”“咨询方略”“辅导个案”“活动设计”等栏目所刊登的内容,常常是我们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平时的工作内容,我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是很自然的。这些栏目常会推出让我们可模仿的活动设计、辅导方式方法。“学术空间”“研究实践”“国际传真”等栏目,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理论前沿或对理论的思考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能引导我们的阅读方向。就笔者个人来说,它引导我研读了《积极心理学》《团体咨询与实践》《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家庭治疗》等专著,进一步去学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空椅子技术、沙盘疗法等辅导技术。这些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心理学理论之外的专著,能明显地促进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出现迷茫是很正常的。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研究实践”“一线快递”等栏目的启发下,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举办心理讲座和印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等单向引导的活动方式,发展为心理健康活动周、自信历程的电视访谈、超级团队PK大赛、纸桥创新大赛等以学生为主体、双向互动、有着强烈内心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辅导教师个人行动,到开办班级心理互助员培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如2005年,在阅读了周红五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后,笔者拟定了《遂昌职业中专心理危机预警方案》,而后结合方案的运行撰写了《对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良性运行的几点思考》一文。2006年,在阅读了叶一舵、余香莲的《台湾学校“教训辅”三合一辅导体制及其实施建议》后,颇有感受,立项市级课题探索学校的教导、训导、辅导的整合,撰写了《台湾“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模式在农村职校本土化实践研究》《“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机制下对四例偷窃事件的处理反思》等论文,上述论文均已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

录用。

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贴近学校工作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能引导我们一线教师研读学术专著,让我们从根本上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自我督导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提升活动课操作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操作能力,是一线心理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目前对于心理活动课也已经形成了众人相对认可的评价体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将平时的活动课与评价体系进行自我对比,察觉并改进活动课中的不足,不断积累心理课中出现的亮点,提高活动课的操作能力。

在浙江省中职校《心理健康》教师用书中,对于心理活动课的评价有四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十九个观测点及评价标准,而一线心理健康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所限,不可能对自己的每节活动课按评估项目,逐条进行自我督导。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的自我督导,可围绕心理活动课的课堂氛围营造、活动设计与展开、学生参与及体验、课堂意外与亮点等四个方面,紧紧抓住课前预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把握心理活动课的“活动、体验、成长”这个中心,展开心理活动课操作能力的自我督导。

结合有关文献和自己的实践,本人常用如下表格(见下页表一)来引导自己活动课教学能力的提高。对表格中十二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次活动课的自我督导过程。在这张表中,笔者最关注的是课中调整、课堂意外与亮点这一纵一横。心理活动课,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现场生成,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体验,于是就会有许多的课中调整,对课中调整的思考,提升的是心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一次青春健康主题课中,故事推演到女生意外怀孕,这时出现了一张推演的纸条:“给女生钱,叫她去流产,然后换个女朋友!”全班女生群起而批判故事中的男生A不道德,现场有些混乱。笔者让她们宣泄了近两分钟,引导学生对此事发表看法,“早恋时根本不懂爱情,电视中常报道这种事,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于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笔者什么都不用做了,听着就行。这节课的效果,是很多班会课和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所达不到的。这就是课中调整。

有一次三分钟自我介绍的演讲,女生小亚因先天原因说话含混不清,笔者原计划在轮到她演讲时不作强求。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位女生满脸通红地站在讲台前,足有30秒没出声,笔者正准备示意她可以回到座位时,她开始演讲,内容自然听不清楚,教室里先是一阵掌声,而后一片寂静。这位女生回到座位后,我点评说:“你感动了我,我为你骄傲!”示意全班再次鼓掌。这就是意外的亮点。

四、自我督导个案咨询的过程,提升个案辅导能力

个别咨询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另一个重要的专业能力。要进行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应从两个方面切入。

1.咨询理论与咨询技术的自我疏理

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疏理一下自己对各大流派咨询理论的理解。如当事人中心疗法,以尊重、同感、真诚、接纳为基础,相信来访者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精神分析疗法的童年创伤、意识层次论、人格的结构论、防御机制、投射等咨询理论;完型疗法的未完成事项理论、空椅子技术;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代币制、强化、惩罚、消退等理论,以及理性情绪ABC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等等。作为心理教师,应当精心研究其中的一两个理论体系,掌握该理论体系下的操作技术,了解其他咨询理论的基本内容。这能为专业咨询能力的扩展打下基础,有利于理解焦点短期治疗、意向对话、沙盘游戏、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等派生疗法。

在一定的理论支持下,一线教师应着手督导构建自己的基础咨询理论架构。建立咨访关系和了解情况必备的理念常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尊重、共情、真诚、接纳)。寻找问题根源可以用需要层次论、精神分析理论、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常涉及的几个方面: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调节情绪必备的理论是情绪ABC理论,贝克的认知疗法。

同时,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有一本常用的心理咨询技术用书,每个月定期翻看一下,了解诸如倾听技术、简述语意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共情技术、立即性技术、自我表露技术、面质技术、角色扮演技术、空椅子技术等学校心理咨询常用技术。

专业咨询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学习与巩固,是一线心理教师专业咨询能力自我督导的基石。

2.咨询过程的回顾与反思

学生前来咨询的绝大部分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青春烦恼、自我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不可轻易下结论,要用积极的、发展的辅导导向给学生以支持,引导他们调节自我、改变情绪、健全心理。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是一个初级层面的自我督导,是对咨询方向、常用技术、咨访关系、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自我反思。可结合如下问题,进行自我提问。

(1)学生从来到辅导室到离开辅导室,有什么变化,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2)尊重、共情、接纳、倾听等这些咨询的基本要素,是否得到了落实?

(3)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哪些话,当时是如何处理的?现在想来,是否有新的理解?

(4)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哪些肢体语言,表达了什么含义?

(5)在咨询过程中是否指导过多,有没有落实“助人自助”原则?

(6)来访者究竟想咨询什么,辅导方向是否正确?

(7)是否要列入心理危机预警范围?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

对于一线心理教师来说,开展以本校学生为对象的心理课题研究,对提升自我的业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情绪状态、成长背景、自我认识等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素得以理清,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与同伴的专题研讨中,由于面对大家都熟悉的研究对象,最容易产生思维火花。所以,同课异构、个案探讨、活动设计、心理测量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是一线心理教师最可能出研究成果的地方。

结合自身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撰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探索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过程,撰写心理活动课设计方案;对个案辅导进行总结与反思,撰写心理健康教育个案。以浙江省为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优”论文评选及推广活动,不但有力地提升了一线心理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国培计划 责任 探究式科学教育 有效性

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其全称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参加国培的感受

1.1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形势所逼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终是整个教育业的竞争。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后期,在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改革方案中,就把科学探究列为课程目标、内容体系的最基本而关键的要素。亚洲的新加坡、韩国等在基础教育阶段也早已如火如荼开展起了探究式科学教育。

教育是强国之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少年强则中国强。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基础的基础,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小学阶段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形势所逼,势在必行,是关系到国家能否持久强盛之大事。

1.2提升教师素质是关键

1.2.1教师爱岗敬业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参与培训的学员,应将培训所获,自觉用于今后的教学之中,拿出国培授课专家、教师的敬业精神,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己任,克服教学中的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开展科学探究教学,必将全面提高科学课教学的育人质量。

1.2.2教师业务精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国家的兴盛,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靠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国培能高质量完成,得益于一批高素质授课专家扎实的业务功底。他们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深讲透,既有理论与个案的结合,也有中、外科学课堂教学的结合。让学员们在轻松愉悦中明白了探究式科学教育,并非高深莫测,而是有章可循的。

小学科学内容广、杂、多,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既非专业又非专职。更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及教学能力,勇于创新,才能为全面提高科学学科育人质量提供根本保证。

1.3过去的教学也曾与教育培训观点不谋而合

科学教师也曾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的趣味性、实验的可操作性等特点,努力抓住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创造条件(教师曾无偿购买紫甘蓝、白醋和纯碱等为学生科学探究所用),尝试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与教育培训观点不谋而合。

1.4国培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不足

在小学科学课中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逐渐被一线教师所接受。但正如专家们所说的那样,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亟待提高。通过国培教育,学员们认识到探究式科学教育不是搞花架子,而应充分研究儿童的好玩心理,遵循科学探究的过程规律,精心组织、引导学生的探究全程,才能提高科学探究质量。

2国培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引领与指导

2.1加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既可以让学校购买也可以是教师本人自制,还可以发动学生、家长准备。

2.2努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教师要领会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精髓,坚持做到:

2.2.1认真研究、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城市、山区、平原、丘陵地区的孩子有不同的生活空间,教师应结合学生当地生活实际,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不要受教材的束缚。

2.2.2吃透教材、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探究目标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技能,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知识实际,吃透教材、课程标准,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标准,准确把握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让科学探究目标具有层次性。

2.2.3遵循科学探究过程规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技能

虽然小学生只是研究身边感兴趣的现象,但却必须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真实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去探索学习,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科学探究的心理感受。

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规律:观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展示与交流这条主线去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3"国培计划"推行的难题该如何处理

切实贯彻国培精神,在农村小学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还应作如下努力:

①落实小学科学课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地位,加大投入,尽可能为小学科学课程配足相关设施、设备;

②给任课教师一个宽松的环境,抛弃通过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进而评价教师的评价机制;

③加大对科学教师的系统培训,尽可能设立科学专职教师,为科学教师减负。

4结束语

要在农村小学坚持切实开展有效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国家推行"国培计划",花了不少财力、物力,科学课教师应努力学习,转变观念,坚持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当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给一线教师以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教育部门户网站,

2.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 国培计划 地方高校 教师教育 促进作用

“国培计划”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简称,由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它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为宗旨,是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目标的重要手段。

到2014年,“国培计划”共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00多万人次,实现了对中西部640万农村教师培训一轮的目标。由于培训规模的扩大,承担“国培计划”的高校越来越多,以湖南省为例,湖南共有21所高校参与“国培计划”。在“国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地方高校不仅是项目的实施者,为基层教育培训一大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地方高校也是“国培计划”的受益者,“国培计划”有力地促进了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

一、“国培计划”为地方高校培训了一大批学科教学教师。

“国培计划”培训的不仅有中小学骨干教师,而且有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它在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同时,也给高校学科教学教师提供了高端的培训机会。以我们单位为例,自我院2011年承担国培项目以来,已有30余批次学科教学教师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近20所国内著名高校进行进修,聆听钟启泉、巢宗祺、倪文锦、温儒敏、钱理群、吴伦敦、苏立康等数十名知名教授的专题讲座,学科涉及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心理教育、体育等大部分师范专业。如此高规格、大面积、多频率培训地方高校的学科教师,这在国培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这些弥足珍贵的培训,让地方高校的学科教学教师能够零距离地接触我国教育界的顶级权威,接收最新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对提高地方院校的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国培计划”为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积累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教育部对“国培计划”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对培训师资有严格的要求,要求省外专家比例不少于30%,一线名师不少于40%。在实施“国培计划”中,地方高校有机会邀请各学科的知名高校教授和一线名师为国培学员讲学及上示范课。以我院语文学科培训项目为例,我们邀请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伦敦、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蔡伟、湖南师范大学博导周庆元等全国知名的语文教学法教授向学员传授语文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还邀请到全国著名语文教师余映潮、管建刚、诸向阳、吴勇及湖南省内的知名一线教师给学员带班上课,这些高水平的教授、名师的授课视频和课件成为教师教育日常教学中不多得的珍贵教学资源。

此外,参加国培的学员大多数是当地的骨干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他们参与教学设计,参加教学比武,也生成大量的高质量的学科教学资源,如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这些来自一线的教学资源在教师教育专业的日常教学中非常有用。

三、“国培计划”为地方高校的师范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和良好的实习机会。

为了确保国培的质量,给国培学员提供良好的实习场地,湖南省教育厅遴选湖南师大附中、雅礼、长郡、长沙一中等100余所优质中小学学校作为“国培计划”培训基地,这些基地都是由各地州市推荐的优质中小学,教学质量高、教师素质好、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条件优越,省教育厅还专门给这些学校下拨经费,用于校园建设,同时也要求这些基地校必须接纳国培学员进行实习。我们在安排国培学员到省基地校进行实习的同时,也会安排全日制学生进入基地校同步实习,这些“借东风”、“搭便车”的行为,为全日制师范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实习基地。

“国培计划”分为“短期集中培训”和“置换脱产研修”两个项目,其中“置换脱产项目”是中小学教师脱产到高校培训一个学期,由高校派出师范生到当地学校进行一对一顶岗,这既解决了当地学校派出教师外出学习无人顶岗的难题,又为地方高校解决了师范生教育实习接收难的问题。高校的师范生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下,当做在编教师一样使用,直接参与实习学校的所有工作,时间长达一个学期,这对提升高校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国培顶岗实习的功效是平时普通实习不可比拟的。

四、“国培计划”让地方高校和当地基础教育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地方高校的教师教育在国培之前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地位,既不能像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流高校能够提出教育前沿的理论,又和基层教育部门相互疏离,上没地方取经,下不接地气,教师教育处于一种空对空的状态,甚至和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改革脱节,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在教育教学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的需要。

“国培计划”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各地高校承办、基层学校和教师参与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高校和当地教育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