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堂教学妙招

时间:2023-06-28 17:06:41

导语:在课堂教学妙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教学妙招

第1篇

【关键词】学生主体妙招音乐体验音乐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21-01原音乐教育体系的教育思想是使每个学生合格地完成音乐课程,教育理念是以传授音乐知识为出发点,进而以掌握音乐知识为首要目标。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教育思想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为学生一生快乐服务,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产生音乐经验为出发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感受与表达音乐感情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为了实现对学生主体的关注,老师们想出了很多很多立足于孩子的乐学小妙招,并在实践中收益了这一教学转变带来的成果。

一、变换拍子的小妙招

在日常音乐教学中,学生对变换拍子非常不敏感,通过音乐术语教授变换拍子学生又难以理解。老师通过一首浙江童谣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的游戏情节,让学生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体验了2/4―3/4两种拍子的交替变化,并通过游戏准确地按节拍传球,建立起2/4―3/4变换拍子的感性体验。

【教学实例】三年级,浙江杭州童谣。1.听老师用方言念童谣:一只鸡2/4;二会飞2/4;三个铜板买来的2/4;四川运来的3/4;五颜六色的3/4;骆驼背来的3/4;七上八下的3/4;爸爸买来的3/4;酒里浸过的3/4;实在没有的3/4.

2.师:小朋友玩过对拍手游戏吗?怎么玩的?试一试!两人一组,听老师念儿歌,是不是感觉有时候拍的不舒服?为什么呢?

是哪一句开始不舒服了呢?(四川运来的)自己拍一下,再跟对方拍一下,两拍够吗?那要再拍几下?(一下)好,再试一试。

3.理解词义,学方言。

4.这是一首跟什么有关的儿歌?(数字)

5.传球游戏,同学们围成一个圈,听到数字时,将球传给下一个同学。加大难度(两个球、三个球,换方向传,提示学生传递动作要明显)

【教后反思】这个传球妙招,让学生在童谣的游戏里不知不觉掌握了变换拍子,实际上是老师在教学中关注了主体(即学生)的音乐感受,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获得变化拍子的音乐感受的过程。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球,但是让学生感受了节奏,节奏是儿童学习音乐最基础的。

二、律动组织教学的小妙招

孩子都好动,在音乐中动起来,动作的加入会让理性的音乐课堂感性起来,会让思想不集中的一下集中起来,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更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好处真多!

【教学实例】1.情景再现:(1)上课铃声一响,我走进教室看着孩子们快速地跑回了教室,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有的还交头接耳地交谈着下课玩的内容,根本安静不下来。(2)我们的音乐课一般都是上午的第3、4节课,如果1、2节课孩子上课时进行了小测验情况不佳或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就会让他们的情绪低落,也会影响音乐课的上课效果。

2.我的妙招:一上课,我什么话都没说,先放一段趣味性的音乐,用音乐来吸引学生。放完音乐后,有些学生就已经开始问我了,老师你为什么放这段音乐,这音乐挺好玩的。于是我接着问:你们都听到了什么?有人回答:听到了音乐中有突然停止的地方,什么声音都没有。我顺势问道:下面再给你们听一遍,你们找到音乐的空白处并举手示意,再数数 一共有几处空白地方。就这样在少数学生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音乐,参与寻找音乐中停顿的地方。渐渐的全班同学都参与了进来。

三、可乐发掘气息的小妙招

【教学实例】:在课堂上,我拿出一瓶可乐,用力摇晃,然后问学生:摇晃后瓶中会产生什么?他们说:气泡。我再问:现在慢慢开启瓶盖,你们会听到怎样的声音?随后我慢慢地拧开瓶盖,他们听到了气泡泄漏的声音:“嘶――”,从很响的声音慢慢渐弱到消失。然后我就让学生跟我一起模拟开启可乐瓶盖的动作,一起用嘴巴来模仿气泡发出的“嘶”的声音。最后我再解释气息的原理和开可乐瓶是一样的,让他们通过发长“嘶”和短“嘶”去体会腰部的感觉。学生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方法,争先恐后地练习起来。

【教后反思】:通过这个开启可乐的能量,发掘气息的小妙招,不仅让学生愉快地找到了气息训练的窍门,也为后期的练声和歌唱训练打下了基础,其实,设计之初,我原本没有想到可乐瓶跟气息能有所关联,只是不经意间的一次喝可乐的灵感迸发。

四、音高音准的小妙招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氛围营造;妙招

如果说课堂气氛不好不是教师的错,那么,不善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是教师课堂艺术魅力的缺乏了。

一个长期压抑沉闷的课堂,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听得乏味。也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快乐学习,这个理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引领者,有责任和义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活跃的气氛。

课堂气氛不活跃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教师的授课内容安排的太多,只专注于教学内容是否完成,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状态,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可能是平时对学生的纪律要求过严,学生习惯了听从而缺乏学习的热情,该说时不说,该动时不动;也可能是学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自然就不做出响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寥寥几个人愿意举手发言,甚至有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没人举手,反而将教师置于尴尬的境地。一节课下来,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唱独角戏。而最大的原因还是老师不善于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节课堂气氛。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让学生能主动学习,有热情学习,愿意参与学习呢?如何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呢?

第一招:开课设悬念

在新课开始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听课热情的目的。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激烈的或矛盾冲突到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就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人胃口,让人欲罢不能,于是就盼着听下一回。其实,无论是说书,还是侦探小说,让人不肯释手的原因,就是设有悬念。所以,教师在开课之时,巧设悬念,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不仅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对提高老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悬念只是为创造一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设,其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引到将要讲授的课本知识上来。倘若学生对悬念本身的兴趣超过了课本知识,那么这样的悬念就成了真正的“悬念”了。因此,制造悬念不是故弄玄虚,既不能频繁使用,也不能悬而不解。应在适当的时候解开悬念,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也使课堂前后内容互相照应,不要出现悬念与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而且,设置悬念要难易适当,使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要跟学生的实际、情绪相配,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在情绪饱满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第二招:鼓励学生说“不”

在写作或解决其他学习问题时,从常人难以想象的角度切入是出彩的一个重要捷径。

传统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顽固的思维定式,教师成为搬运工,把教材教参当作“权威”,直接搬进课堂,生硬地让学生接受。教材上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说,学生也必须遵守。这种严格、保守的教学方法残酷地禁锢了学生美好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思维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每天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行。学生的循规蹈矩使他们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学习效率必然也低。

教育改革的首要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育不是工业化生产,学生也不是流水线上的母鸡,统一吃食,统一下蛋。要打破禁锢,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想,让学生的思绪能够海阔天空,百花齐放!

那么逆向思维,敢于说“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辅导学生作文时,不要替学生审题立意,而应任他们天马行空,并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方式、独立见解、个性特点等,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说“不”,学生面对书本和教师很少敢说“不”,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信学生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思考方式。例如,可以先让调皮些却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尝试说“不”,然后带动那些谨慎却有自己思想的学生说“不”,在这样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会越来越强,他们会自发地讨论交流,甚至在相互交流中迸发出奇思妙想。这样活跃的课堂氛围,即使学生对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学生的个性特长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教师也能在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教学的愉悦。

当然,逆向思维说“不”的目的不是鼓动学生们猎奇,不是乱发议论,也不是任何情况都通用,它要求论之有理,述之有据,要有说服力,这样才能达到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的目的。

第三招:课堂环境要变新

试想一下,从炎热的大马路上走到通风的过道,当时的你,会是种什么样的心情呢?高兴?凉爽?总之是别有一番风味。可见环境对人的心情的影响是多么的大。

三尺讲台,一本正经的老师,一列列整齐的桌椅,一个个正襟危坐的学生,这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课堂环境。在我们传统的课桌椅“秧田式”排列法的环境里,坐在前排和中间的学生,由于与老师之间的空间距离较短,心理距离也较短,这些学生往往能更多地得到老师的注意,上课的注意力更集中,热情也更高。而坐在后排的学生,由于与老师的空间距离较远,因而心理距离也相对较长,老师的精力有时顾忌不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也相对消极些,有的表现出对自己获得得学习上的成就缺乏信心。因此,有经验的老师,也会对有限的教室环境做个小变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可以改变课桌椅排法,改变讲台及学生的听讲方向,或者改变教室某个角落的摆设等。例如在讲台上放盆盆栽的装饰花木等美化教室,调节教室色彩。事实证明方法很有效,学生们很喜欢上这堂课,因为这将一切变得那么与众不同。

总之,只要学生愿意,只要学生在其中能够更好地学习,我们就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布置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教室的空间是有限的,但只要你用心思索,必定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更好的人文环境!

第3篇

一、 追求“四个转变”,接轨常态化高效课堂

“课堂回归自然,回归常态化”是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 让公开课返璞归真,把课上得简单真实,从现有的资源出发,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这才是公开课教学的导向价值。

1. 变“求新奇”为“求平实”。有段时期“求新奇”,指课的内容新,很少有人上的课文,或是从经典名著、报刊精粹中选取教学材料,认为可以吸引别人的眼球。当今则需“求平实”,内容选自教材,是人人都要上的,这样才能启发更多的教师。同课异教就是指同样的课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教学风格,上出不同的精彩。

2. 变“求新人”为“求风格”。所谓“求新人”,指一味用年轻老师上公开课,一是形象好语感好,大家愿意看;二是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单位不断“推陈出新”。现在则需“求风格”,国内诸多特级教师不就是以他们的独有教学风格扬名全国、受人景仰吗?所以,应鼓励中老年教师也要上出自己的风格,不要认为“公开课”与己无缘。

3. 变“求精美”为“求效益”。过去“求精美”,为上好一节课,不惜重金投入,花费大量精力制作教具,一节课用后就再也用不上了。现在的教学则需“求效益”,追求低投入高产出,从文本特点,教学需要出发,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和功能,才是我们倡导的。

4. 变“求一气呵成”为“求思维含量”。所谓“求一气呵成”,认为学生与教师配合最重要,所谓配合就是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能立即较完美地回答,这样一节课完全按教师的预设上下来,一气呵成。现在则需“求思维含量”,我们要看课上教师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了怎样的学习指导,教师是怎样关注答理学生的,追求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教学在呼唤常态,课堂在呼唤本真。我们需要公开课,但公开课要遵循课堂教学和小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让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体现“常态中精品课”的特点。在追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之路上,让老师们都能感受到“常态课堂”的“别样风采”。

二、 参与公开课评课,提升常态课教学水平

当前,在公开课的评课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公开课对常态化教学的引导作用,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些现象主要有:(1).不予置评,无所作为。公开课执教完毕,甚至话音刚落之际,听课老师便急急匆匆地离去,不听评课,更不参与评课。(2) 敷衍了事,空洞无力。评课,本应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及其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进而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作出正确的解

发挥公开课引领作用

释。但因各种原因,课听完了,评课者往往跟着感觉走,随心所欲地说几点感受,隔靴搔痒,难以给人以启发。(3) 高唱赞歌,一味奉承。诸如“听君一节课,胜读十年书”“教改先锋,典范之作”等恭维奉承之语不绝于耳,让人生厌。(4)不讲对策,耗费精力。圈圈点点,虽指出不足之处,但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措施,久而久之,就消弭了执教者的积极性。(5)盲目追风,脱离实际。有些教师追风思想严重,现在流行什么教育理念,就生硬地套用这时髦的教育理论评点现实的课,以显示自己走在教育的前沿,美其名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为了能从公开课中有所收益,听课者必须胸怀谦卑、感激之心积极参与评课活动,通过与执教者的互动,汲取公开课的精髓,以促进自己常态课堂的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尝试积极参与评课活动。

1. 提出一个亮点。常言道“寸有所长”,挖掘公开课的一个亮点,找到可学之处。

2. 找出一个问题。俗话说:“尺有所短。”每位听课者如能给课堂挑出一处“美中不足”,有助于大家从多侧面、多角度提高教学能力,促进高效课堂建设。

3. 献出一个妙招。针对此课不足,亮出自己的一个妙招,实现智慧火花的碰撞,使教者、听者都能在碰撞中提升教学能力。

三、 缩短两类课差距,促进常态化高效课堂

长期以来,常态课与公开课的反差,引起诸多议论。我认为,常态课与公开课的反差,问题不是公开课精心“打磨”,而是常态课缺少“打磨”。我们无需否定或降温公开课,而应,反思常态课怎样如何适当“打磨”,逐步还到公开课般的高效。

1. 就地取材,合理选用课堂教学资源。公开课,特别是代表着一定级别的公开课,往往准备工作就要花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并且搜集资源的工作不只是执教者一人,还包括执教者后面庞大的智囊团、后援队。可想而知,从中筛选出来的教学资源怎能不优秀?但是,以此要求常态课,是不切实际的,甚至会严重影响常态教学,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智者,优化材料运用,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从具体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出发,根据教学对象和所在区域的特点,因人选材,因地选材、因时选材为他们“量身定制”针对性强的教学资源,以便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教学资源中直观体验获取知识。

2. 三思而行,优化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公开课往往体现教者这阶段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所以,执教者往往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总是思前想后反复推敲,并请“专家会诊”,以期形成一个最优化的设计方案。常态教学虽不应照搬公开课的做法,但也应该且可以是深思熟虑的。善于统筹安排的教师往往会在上下班的路上,在等公交车的间隙,在欣赏一种风景的时候,在遇到一种社会现象时……思考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并加以开发、设计、实施。

3. 未雨绸缪,预设生成课堂教学技巧。公开课的执教者们往往展示出娴熟的教学技巧和令人羡慕的教学机智。众所周知,这非一日之功,欲达到这一境界,更需我们在常态课上从实际出发,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能力,提升素养。对于常规教学来说,我们必须加强课前备课,备好教材,了解学生,充分预设,关注课中的动态生成。

第4篇

一、丰富手段,趣味教学

好奇是人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去学习的一种动力,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进行外语愉快教学的基本原理。 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使学生不断地得到英语语感刺激。充分利用好教学挂图、实物、手偶、简笔画、动作、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教水果类单词apples、pears……时,可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呈现。教文具类单词pen、ruler、rubber、book……时,可利用学生身边的文具进行教学。

活动形式要灵活多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来源于对展现在他们面前的事物的新奇感。因此,活动形式应该精心设计,不要堂堂课一个样,要经常变化,让学生时时保持新鲜感。这样他们的学习热情才不会减退,学习兴趣才能长久保持。比如,在教授新词时,通常教师会利用实物、彩图、头饰、玩具等来呈现新知。但是在教授“公园”、“草地”、“桥”、“美丽的”这几个生词时,我一改过去的方式,以两个小孩子在公园游玩的故事再配上相关的图片来进行。当孩子们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时,高兴得直拍手,精神一下子振奋起来。讲故事之前,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生词都在我的故事里,故事讲完后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能说出那些生词来。”为了争做一个聪明的孩子,学生们个个竖起小耳朵,听得非常专注,有的怕忘了,还拿出笔来边听边记生词的读音(用他们自创的方法:拼音加汉字)。讲述中,每讲到新词的时候,我就放慢语速,提高音量,重复两遍,以加深他们的印象。结果效果极佳,除了个别如“beautiful”等词外,其它几个词多数学生在听完故事以后就都会说了。学生通过看景、听音、会意,直接理解英语和提高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汉语的介入,培养良好英语语感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角色转变,激发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首要条件,只有小学生对学习英语感兴趣,学习才能顺利完成并最终取得成功。同样的,也只有学习成功,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得以长久保持,促使学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成功是求知的有力支柱。要尽量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小学生都好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教学中的某个片段,教师可鼓励学生担任“小老师”,帮助老师进行辅导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许多学生都愿意尝试一下当“小老师”的味道。 比如,在语言材料的巩固操练阶段,让学生轮流起来领读,充当“小老师”;把学过的单词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学生自由搭伴轮流上台表演对话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能够满足小学生喜爱表现的心理,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理解、巩固、活用所学的语言教材,尝试到了学习的甜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

三、环境渲染,点燃兴趣

有趣的教学环境也能使学生对英语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扩展思维,从而激发创新意识。教学中,我用心变化教学环境,渲染激发学生兴趣的气氛。如,课前准备时在教室墙壁上贴一些有趣的配有插图的英语小故事,在黑板上介绍外国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还可以改变传统的座位。

每个人都是有情感的,学生也不例外,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创新教育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宽松氛围,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赏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隐藏的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学生就会不怕错误。有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例如:在教nose ,ears时,我们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耳朵。教Nice to meet you!时,与学生亲切握手。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另外,我们要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有时学生说错了,我们不要直接说No,而是微笑着对孩子说:“Please think it over”。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我们都要予以表扬,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Myfamily这课时,我在导入部分则用了歌曲“Boyandgirl”.让学生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兴趣,没有压抑感,自然而然学起来就轻松很多了。

四、有效整合,延伸兴趣

第5篇

一、 课堂实录

Fun with English 8A Unit 1 Friends Vocabulary 教学片段

(伴随着“超级女生”之一李宇春的歌声,电脑屏幕上循环呈现出李宇春的演出照和生活照。)

(歌声停止,学生们已经有些兴奋。)

T:(高兴地,略带神秘地)Have you heard this song?

Ss: Yes. (学生的回答异口同声。)

T: Who is the singer of this song ?

Ss: 李宇春。

(学生回答得整齐而大声。)

T: But who is Li-Yuchun? I don’t know her. Look at the screen now.

(屏幕上呈现了三个外貌迥然不同的女孩。)

T: There are three girls on the screen. Who can tell me which is Li-Yuchun?

(学生举手很踊跃。)

S1: She is short.

S2: She has big eyes.

S3: She isn’t strong.

(回答虽然正确,但大多数学生只能表达一到两句,连贯起来描述还有些困难。)

T: Thank you for telling me so many things about Li-Yuchun Now look at me. I am very tall. Right? Is she tall?

Ss: No, she is short.

T: I have a square face. Does she have a square face, too?

(教师滑稽地用手比划着自己的方型脸。)

T: I don’t like the square face. Luckily, Li-Yuchun doesn’t have a square face. She has a round face.

(注:square是本部分一个重要的 new word。)

在轻松,幽默地气氛下教师多次强调并带领学生跟读掌握,并巧妙引入几个基本句型。

1. She is…

2. She has ….

3. She isn’t ….

4. She doesn’t have…

T: Now, do you have any difficulty describing Li-Yuchun? Can you say some sentences about her?

Try to discuss and practice in groups of four first, and then we’ll see which group can say the most and give the best performance.

(学生们快乐地在各小组中用英语描述着李宇春,教师巡回指导。在兴趣盎然中,课程理念中的“我要学”——“我要说”开始被真正体现出来了。

这个案例的呈现,其实也呈现出教师的智慧和独具匠心。英语教学的实际目的是交际,是各种信息的输入和渗透,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和互动。有鉴于此,我们根据课型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精心设计出多种新课导入的方式。

二、 新课导入的方式

1.设置信息沟来进行导入。信息沟的内容可以是利用名人轶事,也可以是国内和国外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还可以是名言警句座右铭等,信息的内容可谓海阔天空,需要的是每一位教师的慧眼去发掘。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们中国的学生是在一种非常缺乏语言环境的条件下进行英语学习的,故设置情景,为其营造一种自然的英语学习氛围是新课导入所需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既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出真实的如生日party,街道等情景,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等展示手段来创设需要的情境。

3.从学生兴趣入手,投其所好进行新课导入。学生是时代的新鲜血液,代表着时尚和进步。他们有他们所钟爱的东西,音乐、游戏、歌手影星,都是他们感兴趣和津津乐道的。我们何不从这些入手进行导入,课一开始就调动出他们的兴奋点呢?语言的学习也需要激情。

第6篇

生态课堂要求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生长,潜能形成,个性成长的舞台。实践证明,只有勤问乐建,才能成就生态课堂。

一、起点——问

1.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

提问是启智的核心,提问是创造的开端!课题一般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

在“百分数’的教学中,教师一上课就开门见山地出示课题——百分数,引导学生思考。

师: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板书)。

生1:什么是百分数?

生2:百分数有什么用?

生3:百分数和我们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4:百分数像分数那样有分数线吗?

生5:百分数就是分母为100的分数吗?

……

教师根据课题让学生提问,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本课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整理后授课,学生能经过自主学习,掌握百分数的有关知识,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积极主动思考,提高质疑能力

“化简比”这一课,因为内容与化成最简分数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学习课本后,纷纷对化简分数比的方法提出质疑。

生:书上这种办法太麻烦了,老师我有小窍门。

师:你有什么高招?请“亮剑”吧!

生:利用比与除法的关系,直接把分数比转化成分数除法,就显得简单多了。

学生通过主动质疑,挑战书本,想出了简单可行的妙招。

二、支点——建

1.立足知识的生长点建构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自主探索。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片段。

出示:8.4÷0.4

师:同学们会算吗?

(学生眉头紧锁)

师:从你们的表情上老师读出了你们的困惑。那么,把这道题怎样变一变,你就会了?

(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纷纷发表见解)

生1:8.4÷10。

生2:8.4÷4。

生3:84÷4。

师:变化后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算式与“8.4÷0.4”有什么联系?同学们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结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

当学生对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出现障碍时,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化难为易,顺利地建构了学生计算“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

2.利用头脑中已有的模型建模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一课时,由于学生已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学生头脑里已有体积计算的模型,教师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回忆。

师:请回忆一下,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

生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边长×边长×边长。

生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

师:谁能大胆地猜测一下圆柱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生3: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我猜还是用“底面积×高”。

师: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到底是不是用“底面积×高”呢?能验证你们的猜测吗?

学生动手,操作验证。

……

教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搭建好台阶,学生就顺势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构建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模型。

3.利用已悟的数学思想建路

课改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告别了“告诉式”,探究式成为主流学习方式。一些数学思想也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了。课堂上老师只要“拿针”,学生自己就会穿针引线了。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出示30厘米、15厘米、 10厘米的纸条。

师:30厘米、15厘米、10厘米的纸条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动手围,结论:围不成)

师:为什么?

生1:15厘米、10厘米这两根小棒的和没有30厘米长。

生2:我猜两根短的小棒的和大于30厘米,就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猜的对不对呢?该怎么办?

生3: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就行了。

……

第7篇

【关键词】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合理利用

中职英语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是当代中职学生必备的一项知识和技能。中职英语课堂中,往往会有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学生的新点子、新想法、新建议、新反应等,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宝贵的动态资源。换句话说,中职英语课堂生成性资源就是在师生的教学互动中,学生产生不同的看法,做出不同的反应、呈现的不同状态,而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对于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弹性预设,创造生成条件

中职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许多反应会让教师感到“吃惊”,甚至无法应对和回应。所以在备课阶段,教师就要对课堂状况做一个预估和预设。既要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吃透,又要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备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课前的预设不是一层不变的,而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因为计划是死的,但是思维是活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很多是教师始料未及的,甚至与教师预估的情况大相径庭。因此,课堂的预设要具有灵活性、开放性、收缩性,这样教师才能沉着应对课堂上的任何“突发状况”,同时也为更多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创造了条件。

例如教学《health》这单元前,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准备课件、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并摸清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接受水平。然后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估,例如谈到“健康”话题中职学生们可能兴趣不高,无法生成动态资源;但若能从“食物”入手、从热门事件“食品安全”入手去谈“健康”,学生们的热情将会高许多,反应也会更加积极,那么就为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二、细心洞察,捕捉意外信息

课堂上学生们任何一个反应都十分重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教师都要加以鼓励、启发。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落差感和自卑感更强烈,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相对较为被动。因此,教师要细心洞察,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反应,并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捕捉有益的课堂“意外”信息。

比如学习《health》这课中的单词,教师带领学生正确拼读:headache、toothache、stomachache……。教师一边领读,一边观察学生,就发现有一个学生在朗读单词的时非常投入,还带有各种各样的表情,比如读到“headache”时就皱着眉、摸着脑袋,读到“toothache”时就捂着脸等。英语教师便顺势抓住学生的这一表现,让其他同学也尝试着读单词的时候将它的含义联系起来,并想象单词所描述的某种情境,这对于学生们理解和记忆单词十分有帮助。就这样,教师细心洞察每一位学生的状态反应,然后加以正确的引导,挖掘其中的积极部分,巧妙生成对课堂教学有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三、创设情境,拓展动态资源

情境教学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学生们在情境活动中往往表现更加积极、活跃,反应也更加丰富,所以更有利于动态资源的生成。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参与、体验和感悟,并借助情境挖掘和拓展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

还是以《health》这课学习为例,可以创设“seeing the doctor”的表演情境,让学生们去扮演医生和病人,并进行情景对话。比如医生问: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病人(捂着肚子):I have a stomachache.这时,另外一个同学主动接过话匣说:I also have a stomachache. We went to eat the hot pot last night together.这位学生的“灵机一动”让单一的情景对话霎时变得丰富有趣起来。教师便抓住这位同学的积极表现,引导其他同学也尝试着以这样的方式加入到小组情境表演之中,将“意外”化为“惊喜”,让学生的瞬间反应拓展成学习的新妙招。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活动中,自己动脑、动口,将本单元的单词、语法、句型等都灵活运用进来,既提高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度,又训练了学生们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四、适时点拨,点燃智慧火花

学生们在课堂上的闪光点有时候就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并且中职学生的思维是还不够全面,或许只是着眼于某个点、侧重于某个方面,并伴有主观情绪。所以,英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还要善于捕捉,并针对这些亮点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譬如在语法教学时,学生们侧重于如何记住语法理论、语法搭配,在课堂中会反应出“死记硬背”的表现,但是却没有能够想到在运用和练习中去巩固理解,思维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和束缚性。这时,教师就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在听力训练时去理解语法知识;在句型归纳总结过程中去巩固语法;在课文阅读分析中去深化语法;在习题练习中去复习语法;在英文写作和对话练习中去合理运用语法。这样,学生们的思维就被打开了,智慧的大门得以启动,在日后学习单词、听力、口语等时,也学会了举一反三、迁移运用。这便是教师抓住学生的一点动态思维,加以正确引导、适时点拨的成果,是合理促进课堂动态资源生成、拓展与升华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华.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年第02期.

[2]李立光.捕捉生成性课程资源 构建动态英语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19期.

第8篇

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新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新理念。这就要求老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的课本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将现实生活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

1 新课导入方式的生活化

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主要是选准切入点,让学生为即将进行的新课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为此,教师应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两全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与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此来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本节课即将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导入课题“珍爱生命时”,我列举了最近几年出现的“虐狗事件”,又拿出有的人抛家舍业收养流浪狗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案例,以鲜明的反差引起学生内心的震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

2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最容易受到感染,也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大脑兴奋、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例如,在讲授“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一课时,我先列举了与中学生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境:如火灾、晚上被不法青年跟踪、交通事故等,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时教师走到学生当中了解他们讨论的情况,并适时地结合教材内容,添设问,加以引导,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并明确指出当意外险情或侵害发生时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保护自己,这样本环节的教学内容就在多种生活情境中完成了。由此可见,课堂虽然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但是课堂又可以演化为一个大天地,因为它可以生动地再现现实生活,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领会教材,在课堂学习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懂得生活。

3 教学案例引用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依据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运用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整合,尽可能引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如教师本人、学生自己、本校、本地区的事例,不应引用太大、离学生太远的事例,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选择问题、选择材料、引导思考和指导行动,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例如,在学习“交往新空间”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段有趣的Flas视频资料(主要内容是未成年人因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拨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故事)。这段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事例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共鸣,甚至是震撼,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但轻松地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而且这些事例也教育了学生,感染了学生,我想这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4 教学实践活动的生活化

作为思想品德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例如,在讲授“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一课时,我先后设计了生活中学生比较喜爱的上网聊天、假期外出旅游以及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险情与伤害的情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侵害,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探究,从而教育学生要学会运用保护自己的“秘招(提高警惕)”、妙招(运用智慧)、绝招(运用法律)”,在这样的活动中,让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历亲炼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教学也自然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9篇

20世纪80年代,那时我还是初中生,当时辅导数理化的刊物并不多,我手头上的零花钱也很少,但求知若渴的我却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和辅导数理化的资料,由于《中学生数理化》价廉物美,每期大概只有几毛钱,而且质量高,印刷精美,因此就成了我首选的刊物,那时,《中学生数理化》只有初中版和高中版两个版本,我初中三年订的是《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而高中三年则订的是《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每当空闲时,我就看《中学生数理化》中介绍的解题规律和技巧,并灵活运用于平时的解题中,因此在数理化考试中屡屡取得佳绩,记得上高二时,我参加了江苏省奥数选拔赛,在集训期间,我把《中学生数理化》每一期上的数学题目一条不落地做了下来,并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其中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从中获益匪浅,最终取得了竞赛二等奖,至今对《中学生数理化》杂志还感激不尽,记得当时有一期《中学生数理化》上卷首语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一句话,现在回想起这句话,对重视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仍然适用。

后来,我走上讲台,开始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当学生向我咨询订阅什么报刊对自己的数理化学习最有益时,面对全国各地纷繁众多的辅导数理化的报刊,我向他们推荐了《中学生数理化》,当学生拿着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中学生数理化》杂志问我问题时,我如同见到了多年不遇的老朋友,是那样的亲切,通读《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和八年级物理版,其中的精彩栏目随处可见,如“重点考点”栏目对每一章的重点、考点进行辨析和讲解,对概念作深入浅出的讲解,为物理课堂教学和学生们的课前预习作了目标指引和思路导航,“思路方法”栏目注重以例题为载体,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或是教给学生某种物理方法的应用,或是教给学生解决某些特殊问题的妙招,以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题赏析”栏目则以与本期知识有关的最新中考题为载体,让学生认识中考,更好地把握中考试题的方向和难度,同时重视对由教材中的插图、信息、习题等转化来的中考题进行分析讲解,目的是从教材走向中考,从中考回归教材……

在《中学生数理化》的引领下,我的学生对数理化的学习兴趣日趋浓厚,且成绩突出,我在教学之余,在《中学生数理化》杂志刊登的优秀文章感染下,也常常写下一些自己在物理教学方面的心得,当时,我想,作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的《中学生数理化》一般都刊登名师、学者的文章,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要想将自己在物理教学中的心得刊登在杂志上应该是一种奢望吧,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于是我将《聚焦中考“非典”题》一文邮寄给姜明长老师,热情的姜老师一收到我的稿件立刻就通过电话与我联系,认为我的文章贴近生活、选题新颖,稍加修改、润色即可刊登,这也成了我写稿生涯最难忘的一次成功投稿经历,在姜明长和程哲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40多篇拙作在《中学生数理化》上发表,我的学生阅读《中学生数理化》发现我的名字时,非常兴奋,学习数理化的热情更加高涨,从而也带动了我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探索,提升了我的物理教学水平,

感谢《中学生数理化》,是她伴随着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