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历史近代史

时间:2023-06-28 17:06:41

导语:在初中历史近代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历史近代史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情感渗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99-01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应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念,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构建一种逐层递增的情感心理结构的课堂教学体系,实施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提升。可以看到,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科的真正价值主要就在于塑造精神、健全品格以及树立信仰。历史教学应当贴近现实生活,面向广阔的社会,以便于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因此,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是非常必要及重要的。但是,在历史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情感教育却并未切实的得到应有的重视,初中历史教学的舞台上对"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沿袭,这便使得历史教学变得十分乏味、枯燥,学生的情感体验严重缺乏,在学习中无法切身的感受到历史的智慧,甚至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开始逐渐的厌倦了历史的学习。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响应课改的号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并加强情感渗透,采取有针对性的渗透策略,从而更好的发挥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1.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性

近些年以来,随着学生个性的日益凸显以及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往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开始变得越来越难以被广大学生所认可与接受,所以,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就必须切实的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的重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十分重要,而且相当必要。

1.1情感渗透有助于学习的驱动。学生的学习作为行为的一种,同样也是由内部动机所产生和激发的,该动机也就是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和源动力,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习,可以说明学生想要学什么,可以证明学生的努力程度,进而将适当的学习行为加以激发,促使该行为指向相应的目标,并且为该目标的达成而持续的维持学习行为。由于学习动机所发挥的作用,学生便会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积极性、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因此,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热情,教师如何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和极大热情激发出来,进而促使学生主动自觉的置身于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而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如何有效的维持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的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予以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1.2情感渗透有助于情感的完善。情感教育可以推动思维的养成,可以健全人格,而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完善,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尤其要渗透情感。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均有着相当快速的发展,较之前相比,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这便使得许多学生无法理解近代历史和古代历史,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奋斗目标与时代精神,因而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记忆教材中内容,不仅缺乏科学性,而且是毫无意义的。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学生有着多样化的知识获取渠道,有能力采用先进技术亦或是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得到知识,然而,静态的知识如果缺乏情感的有机融合,就会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产生阻碍,要想情感的目标实现,学习生活就必须融合情感。

2.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有效策略

2.1加强情感体验,推进情感教学。体验指的是通过亲身实践或者亲身经历来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历史情感体验则是教师跨越空间与时间,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设身处地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式的历史情感体验,以此不断的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理解。大量的时间充分的表明,采取强化情感体验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情感教学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从形式上来划分,历史情感体验主要包括间接体验与直接体验。首先,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使学生对情感加以直接体验。正是因为初中生有着相当强烈的表演欲望,借助于学生的表演,来对当时的历史场景加以再现,使学生感受当时情境下的具体情感,通过角色扮演的途径,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学习及掌握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

2.2寓教育于练习,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新课标明确规定,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但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还应当关注技能与知识,关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而对于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培养,既要借助于相应的情感教育和课堂教学,又要在认识、接受和学习的前提下予以提高、巩固。所以,命制与探究基于情感态度的试题,不仅是历史教育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渠道,还是新课程改革得以推进的迫切需求。制定情感型试题,并非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有着较强复杂性的一个命题过程,在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每一个环节紧扣情感教育。

2.3培养审美情感,深化教学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来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加以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还是教学内容得以深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历史教师都知道,许多高中生均普遍的不喜欢近代史,而较为青睐于古代史的学习。谈及中国近代史,学生首先就会感到知识点繁琐,条约过多,难以记忆,最重要的是学生认为中国近代史是记录中国人民灾难和屈辱的一部历史。正是由于屈辱,学生才不愿意深入的加以学习。实际上,中国近代史中也有着许多美好的典范,其不单单是屈辱史,更是探索史、抗争史,期间有着大量可歌可泣的事物和人物涌现。过去的历史讲授法仅仅重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这样的讲述则会使学生感到过于笼统,信服感缺乏,而教师如果能够对情境创设出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当时的时代场景中,并对其中的深刻内涵予以挖掘,那么便可以提升悲剧至民族情感的美学层面上,这便是促进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并且也是化悲为美的历史教学艺术。

总之,情感渗透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立足于历史教学现状,积极的开辟出多样化的情感渗透途径,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素养与学习水平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学案导学”模式

初中“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应包含学生的积极思考、探究成因,创造性解决问题,不但学会知识,而且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而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支配者,枯燥的背诵、练习、考试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工作。显然,在素质教育走向教育主流模式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脱离实际,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所以,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法应运而生。“学案”顾名思义,是相对教案而言,主要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导学”实际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拟通过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概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教学,一般要分为五个步骤,包括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学生自学教材、教师组织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精讲释疑、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巩固。在整个“学案导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优化师生关系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现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为核心;尊重差异,分层教学为方式。教师要充分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历史课程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学案导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变过去教师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充分发挥作用。

二、初中历史课程应用“学案导学”模式的主要思路

1.以丰富的延伸知识导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当前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生动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课堂内容的延伸知识导入课堂的方式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型的材料、信息进行导入。这一导入类型是依赖丰富的资料和新颖的信息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初中历史课本、载有许多祖国悠久历史、世界灿烂文化和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充分应用这些篇章所涉及的延伸知识,比如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奇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或者带着兴趣去听课,这也是趣味教学的另一种方式。

2.以图文并茂的情境导入课堂。

情景导入法创意课堂,主要是教师有目的为知识创造设计一些和课程知识有关的虚拟情节,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对知识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设计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情景剧,在条件允许的学校也可以配合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比如学习中国近代史“”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林则徐》等经典的影片。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参观一些近代史博物馆,再加上语言渲染,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近代中国风雨飘摇、备受欺凌,以此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转化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3.以真实的实践感悟导入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导入法是“学案导学”模式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因为以往的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说、学生听为主,即使采用各种方式,也离不开课堂这个固定的地方。而实践导入法则一改传统模式,将课堂推向生活、社会。主要是要求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总结与丰富经验,得出各自的结论,在课前进行展示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清朝历史“康乾盛世”的时候,可以在课前让同学们查阅寻找有关康熙帝与乾隆帝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咨询整理。待上课之时由各小组分别展示,由教师统一分类整理。对那些整理的资料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同学,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对于搜集的素材不够丰富、代表性差的同学,教师要指出差距在哪,并告知其提高的方式,但要注意对其已做工作给予肯定。最后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康乾盛世”的影像资料,以此通过听觉、视觉的立体式冲击,带给学生们学习知识的体验。同时,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学习“阅读”、“文献查阅”、“资料整理”的很有效的途径。

4.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模式;初中历史教学;运用

在初中教育阶段,历史教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学生了解古往今来的历史知识,进而更好地展望未来。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历史教学的效率一直偏低,极大地影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本文通过对导学案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供大家参考。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主要含义

导学案主要是指将以下几方面融合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的载体:(1)教师的教案,(2)学生的学案,(3)分层次的评价练习。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为基础,教师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设计,将其设计为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导学、导练以及导结。老师可以通过导学案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看书,进行思考以及探究,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前的自习达到对教材的初步了解,进而发现一些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完成第二次教学;最后,在课堂中进行当堂的测试,以便得到反馈,完成第三次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的思考能力都得到加强。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导学案的设计要点

(1)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的当前知识为基础

由于新授课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知识点,学生刚刚接触会难以理解。因此,在设置问题时,要以基础知识点为主,不能够设置一些较难的问题,否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借助导学案参与到学习中去。

(2)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个是故事性,另一个是趣味性,这更体现在新授课之中。现在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能够根据课本内容设置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老师就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这一点,要让学生从以前的“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

(3)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这种能力是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在学生接触新知识的时候,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在导学栏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难度来进行适当的预习检测。所设计的预习检测内容不能过难,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这就会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1)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

《》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在我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的开始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是初二学生所学习的第一节历史课。在初一历史教学中,学生就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对之前的中国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的统治中,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通过电影或者电视剧等,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这么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因此,初中历史老师要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来进行导学案的设计。

(2)设计自主预习的内容

《》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学生接触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在初一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对这课的预习检测进行设计时,就需要让学生对的开始时间以及主要特征进行大致的了解。要建立起本课的框架。例如,学习目标:了解林则徐的,要掌握《》的具体内容,并且要对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大致的了解。学习重点:中国从最初的独立,领土的完整,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学习难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进行理解,对之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变化以及经济变化进行分析。然后在预习检测栏中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以检测学生的预习成果。例如,让学生回答的起止时间,让学生讲述林则徐的等等。

综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继而提升历史的学习效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要尽可能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虞彩萍.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及反思[D].苏州大学,2013.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19-01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本世纪教育的主流。伴随着初中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同时,《历史课程标准》也指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1]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只有将创新教育引进课堂,依托现代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强大支持,使历史课堂教学向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方向推进,才能达到进一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切实体现历史教育的价值和地位。才能让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成为历史知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2]下面,就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过去的一切就叫历史。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并且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但这些历史都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比较远,而且跟今天或身边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讲到的事件、人物大多难以记忆,.因此,初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些学习内容,进而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他们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多媒体为他们创设历史情境,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优美动听的声音、及时有效的反馈,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使学生长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将使他们更易于学习和有兴趣学。比如在介绍抗金名将岳飞时,我就将岳飞的著名诗词《满江红》制作为Flash,加上配乐朗诵,学生自然就联想到了历史事件《靖康之变》及岳飞抗金和被陷害的历史史实,同时对岳飞的文学武学才艺和精忠报国之心的敬仰也会油然而生,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了兴趣,活跃了思想,提高了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历史学科中有很多概念,学生的学习只能是处于表象阶段,单凭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过渡到概念阶段的,学生对于这些概念多数是死记硬背,这样的概念学生多数是不能记忆很久的,很容易遗忘。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具体化,学生可以较轻松地学习。如:学习"战略大决战"时,学生对于人民战略反攻目标及主攻方向和三大战役的进程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通过多媒体制作动态地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敌我双方的攻防路线及战略态势进行演示,再配上相关电影或录像片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高度集中,学习精力十分旺盛,不仅记住了战争进程,而且对人民的作战方针和意图也明白了,更掀起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就比较容易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3.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包括好奇心、挑战性、创新的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等。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创设历史情境和提供学习材料时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局限性。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展示的图像、音响以及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使人身临其境,它不仅可以再现古代人物形象,还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加强时空概念;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扩大了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静止的图像动起来。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能够更加具体的反映历史思维过程,能够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耳等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状态。再加上教师适时的循循善诱和引导,就为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了极佳的前提条件。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使学生立体地感知历史、认识历,掌握历史,运用历史,最大限度地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历史;运用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教材内容及相关课题进行自主研究的一种开放性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握,将知识的内在结构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先进行系统的了解。抱着思考的态度,对教材知识先有自己的认识,然后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解答或单独请教教师。在预习过程中,还要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体系,并对一些具有意义的历史问题写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课堂上师生分享。

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在历史课堂上,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形式进行学习。比如,教师组织“小组合作”或“小组讨论”的形式研究某一课题。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比如,在讲解一课时,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师生共同探讨学习,还可以通过设置相关场景,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的了解,充分体会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近代百年历史第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的意义。对于一些重大且有争议的话题,可以采用“辩论式”的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再展开论辩,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三、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在课堂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问题”和“突发观点”。这两种情况可能来自于教师的灵光一现或是学生的突然发难。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某一瞬间可能会迸发对某一问题的思考灵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或深度发掘无意间也会产生新的思考,所以教师和学生都要抓住这种“突发机遇”,积极主动地展现出来,这样也能更好地完成研究性学习。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以及共同学习的过程,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因此,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该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将个体发展的主动权直接交给学生,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体,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激发兴趣

图示板书改变了提纲式、呆板的传统板书的面貌,而且不受环境和条件限制,取材灵活,形式多样,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制造出灵动的板书。同时还能使用不同颜色强化信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二)构建体系

图示揭示了教材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完整清晰的线索,从而构建知识体系,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提高能力

在历史图示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把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归纳整理成纵横交错的结构图示,输入学生大脑,“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智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四)加强记忆

历史图示教学法把语言讲述与图表演示相结合,“图”“文”并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同时刺激大脑进行积极地思维,从而强化学生的记忆。

二、历史图示教学法的常用形式

(一) 数轴图示

利用数轴图示,可以缩短学生和教材之间、历史之间的距离,尤其对于理清历史的分期、起迄年代等更为有效,有助于学生在新课前或复习时从宏观上获得对该段历史的整体认识,从而把握历史。

中国近代史

通过图示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能认识到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它以1919年为界,分为和两个历史时期。近代时期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简易的图示,将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标志、分期、社会性质非常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和记忆。

(二)结构图示

依据图示,讲解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知识结构图:

通过上述图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复杂的概念就变得清晰明了。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三国时期的形势纷繁复杂,七年级学生很难理清线索,图示式板书的设计形象直观地把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孙权、刘备先后崛起,经过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后不久统一北方、直到赤壁之战中强大的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退回北方,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步形成的知识线索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空间想象力得以拓展。

(三)方位图示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到地理方位的知识比较多,如国家的相对位置、疆域大小,重要民族、城市的分布等,并且中国历史悠久,疆域广阔,使知识的记忆有一定的繁琐性,学生易混淆。如靠教师口头说教,较难掌握,而用图示法,则可事半功倍。如清朝前期的疆域,记忆知识量大,纷繁复杂,我们就可以简化为以下图示:

图示将清朝疆域四周由陆到海洋清晰地展现出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四)顺承式图示

顺承式图示按照事物发生的前后、前因后果为线索,体现事件的经过,揭示历史事物发生的前因后果或内在的规律。

如丝绸之路路线图就直观地反映了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最终到达西亚和欧洲的大致路线,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五)比较图表

第7篇

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初中课标”),它是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成果。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叶小兵教授所说:“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笔者认为2011版初中课标新的厘定之一,是在注重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强调了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比较分析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

1.关于课程性质,2011版初中课标将初中历史课程明确定位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定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二者的一致性在于:强调初高中历史课程都是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起重要作用。

2.关于课程基本理念,2011版初中课标的第一、第四点分别表述为:“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4.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则有以下的表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可见,二者都提出要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强调教师更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教学评价方式的更新。

3.关于课程目标,二者首先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别叙述。2011版初中课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共有5条,其中第1、2条主要涉及知识目标,包括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第3、4、5条主要涉及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观察、想象、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分两段分别叙述知识与能力目标。二者的具体内容相似,只是高中提出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也就是说,二者主要内容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学段不同,要求不同而已。2011版初中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分为五条,其中前三条主要叙述过程目标,后两条主要叙述方法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仍然是分两段分别叙述过程目标与方法目标。从具体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些结论: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对现实进行反思的过程;初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虽有差异,但基本的方法和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相同的;学习历史需要养成合作、探究的方法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2011版初中课标列出了六条,分别从民族观、认同感、国际视野、人生观四方面提出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三段,从民族精神、人生态度、世界意识提出要求,二者的基本精神具有明显一致性。

4.关于实施建议,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第四部分均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利用与开发互换位置)四部分构成。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学建议共有7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共5条,二者都有强调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倡导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等。2011版初中课标的评价建议除总述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类型外,还分别从评价的设计、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三方面加以叙述,尤其详细地介绍了评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评价建议总述了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重点介绍了几种评价的方法。二者的相同之处除目的、作用、依据外,主要都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提出了评价思路,介绍了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纸笔测验(考试)等共同的评价方法。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材编写建议共7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教材编写建议共5条,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教材的编写要以课标为依据,要有利学生阅读,要落实课程目标。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一是提出了开发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并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作了简要的说明;二是提出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先介绍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与开发的作用,再分别叙述了8种课程资源及开发建议。不难发现,二者都认为历史教科书、图书馆、历史遗存、互联网、历史影视音像资料、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属于课程资源,需要尽力去挖掘利用。

(二)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首先体现在课程设计思路上。2011版初中课标最主要的设计思路是:“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即初中历史采取的是“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历史选修课分设六个模块。即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由此可见,高中“模块+专题”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初中“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基础上的。正因为此,在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有了“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的表达。

初中与高中是基础教育的不同学段,课程内容除有包容外,具体要求上自然不同,初中课程内容是高中学习必备的基本内容。初高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充分说明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如果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实现有效衔接,高中历史教学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体例和学习方法无法适应,学习内容也无法衔接。

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将实现初中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凸显出来,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所述“如何对初中、高中、大学的历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构建、并使不同时段的课程有机衔接,避免重复、断裂、脱节与错位,一直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教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2]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本人实际情况去探索、把握好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途径,才能使初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后困难少一些,衔接自然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依据以上的比较,笔者认为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如下。

(一)重视历史的时序性,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初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目标的一致性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差异性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知识的时序性。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时序性教学,让学生建立时序意识,构建科学的历史体系。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在时序的基础上,每一单元都是分别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叙述的。同时,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因此,教学时还要注意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要适度讲清每一件大事发生的国际背景。适度构建纵横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初中教学的目标,也是高中历史学习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坚持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史习惯

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是历史课程教学中尤为关注的内容。“2011年版初中课标”提出:“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等术语,充分表达出“2011年版初中课标”重视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形成。这也是初高中历史课程基本理念、实施建议一致性中所体现出的对初中教学的要求,与“授之于鱼”精髓相通。教学中除必须重视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传授外,还包括如何预习,如何掌握知识点,如何使知识系统化,如何复习,如何巩固性练习,等等。以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判断和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三)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初高中历史课程都一致强调教学必须改变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尽管已经实施了十年有余的新课改,但不少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形式上还是固守唯一的讲述式教学。因此提倡初中教师进一步改变原有的讲授为主,特别是勾划重点以背代学的教学方式,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问题设计、引入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利用图片、影视、原始资料等各种资源(在网络上有很多历史资源可以利用和学习)再现“历史”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下通过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读懂历史,从而进一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并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适当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高中历史在知识,理念上的衔接,为高中历史教学奠定基础。

(四)关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部分初中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长期存在着学科不对口,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笔者曾在2009年召开的初中历史学科会议期间进行过调查,参加会议的初中历史教师共152人,所学专业(含进修)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历史或政史专业)教师共73人,其它中文、物理、数学、教育心理、法律、生物、计算机、会计学等专业共计有79人。这样的教师队伍严重制约了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但这一现象短期无法得到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在岗的教师,加强学习,除学习课程理念、初中课标、初中教材外,阅读、熟悉高中教材,了解高中教学,关注每年的高考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更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更好的实现与高中教学的衔接。历史和现实是紧密联系的,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无论教学还是考试初中历史教师都要关注时政热点。

通过对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初略研读,让我深感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做了一些衔接途径的探讨。不过,如何才能真正把握初高中历史课标,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还有待进一步实践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12,(4):10.

第8篇

一、初中历史专题型教学概述 

初中历史专题型教学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利用重要历史人物或者重大历史事件,拓展历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对很多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较难学习的学科。这是因为历史学科不但知识点众多,而且知识点不容易记忆。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专题型教学,整合知识点,梳理历史线索,加深学生印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拥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每个朝代都有重大事件发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重新编排教材知识,梳理历史教材主线,围绕主线设置专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解“武则天”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唐朝的几位皇帝,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唐朝的政治制度,总结有关唐朝的历史知识。 

又如,在教学“唐朝盛世”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唐朝的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其他朝代的经济政策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初中历史专题型教学策略 

1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关视频,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在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解“”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历史教学的独特之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激发爱国情感。 

2 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由于历史是初中新开设的学科,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专题型教学,把教材内容梳理成为一个系统的体系,以供学生参考。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知识问的内在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只要看到历史事件就可以联想到相关历史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把有关侵略战争的知识总结出来,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明白侵略战争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日益艰苦。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新课改

新课改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我们对学生进行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是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说到素质教育,它涉及的范围较广,那么如何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充分提高呢?我们认为广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的说”+“学生的听”,而应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参与到课堂思考中来。我们在教学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大洲与大洋》一文时,如果教师仅仅是通过PPT或地图对学生进行展示,告诉学生“我们的地球共有七大洲洋,分别是……”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免显得过于枯燥乏味,但如果教师从学生的主体参与角度进行引导,在保证一人或一组学生一幅地图或一个地球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在观察各大洲、大洋的具置和形状之后,鼓励学生用笔将各大洲、大洋的形状描绘出来,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实践性的学习就好比纸上谈兵,并无实际意义。历史与社会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在实践性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给予一定的重视,尽量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当然具体的实践机会要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内容而定,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该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应该为了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而实践。我们在教学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合理的购物方式》一文时,就可以通过实践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购物方式更合理,所谓合理的购物方式并不是说花钱花得越少越合理,合理的购物方式应该是购买性价比较高的物品,强调物品的“物美价廉”。因此,教师可以提出要学生每人拿出20元钱(具体情况根据学生条件而定),去购买一件物美价廉且具有实用性的礼物送给同学,并在完成购买以后说出自己购买的原因和目的。当学生把所买的礼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时,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采取什么样的购买理念进行消费才是合理的购物方式。

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兴致不佳,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就应该更多地将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融入到课堂中来。那么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不但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变得丰富起来,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在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尤其是有关中国近代史知识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而且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因为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面对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款,学生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往往会选择逃离,而各种错综复杂的路线图也使学生摸不着头脑。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为学生缕清学习思路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和”为例,毋庸置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敬,但随之发生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慈禧太后那句丧权辱国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使学生产生了愤怒的情绪。面对这样的历史,学生的内心是有着排斥心理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的首先是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历史,勇于面对历史,而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签订过程,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

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人文常识,还应该在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本人认为在对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时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兴趣培养等角度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