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诚信文化建设

时间:2023-06-28 17:06:43

导语:在诚信文化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诚信文化建设

第1篇

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是企事业单位的立业之本、是政府的立国之本。诚信文化是把诚信的内在自律和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人们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只有让诚信理念融入文化之中,诚信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达到诚信建设的最高境界。成人教育是全民参加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但是受外界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影响成人教育存在着诚信缺失。具体表现为:招生宣传信息片面夸大、教学实践环节存在虚假、考试作弊及论文造假等,这些现象制约成人教育健康发展。长此以往势必损害整个成人教育的声誉,以至于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在成人教育中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成人教育 诚信文化 研究

一、诚信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

诚信就是要求人们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过程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它是一个道德范畴,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诚信文化是社会各个领域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文化。在我国,诚信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提出了“诚”“信”概念。在当今,我们生活在物质丰裕的社会,同时也是诚信有序的社会。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将诚信作为言语行动的基本规范,将诚信文化视为社会不同领域和社会成员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养料,建设诚信文化是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二、成人教育中加强诚信文化建设的意义

1.诚信文化建设是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保证,也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追求。

2.诚信文化建设对成人类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成人学校要将诚信文化建设提高到与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营造诚信校园氛围、拓展教育路径,将诚信文化植入学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

三、成人教育中诚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成人教育是全民参加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为了调查目前邢台成人教育中对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我们分别向邢台广播电视大学、邢台市成人教育学校及邢台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成人教育机构的60名教师发放“成人教育中诚信文化建设状况调查表”,进行的调查。通过调查,在三所成人教育机构中,认为诚信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有作用的人数为62人,占调查总数的34.44%。对于单位是否经常开展诚信文化建设活动,选择不清楚的人数是148人,占调查总数的82.22%。对于学校是否有诚信文化建设资源的调查,选择不清楚的人数达到118人,占总数的65.56%可见在本地区的成人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对诚信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2.利益驱动下成人教育诚信文化缺失。

目前我国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成人教育存中存在招生宣传信息片面夸大、教学实践环节存在虚假、考试作弊及论文造假等,这些现象制约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由于利益的驱使诚信文化缺失,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发展必损害整个成人教育的声誉。

3.成人教育中诚信文化建设缺少制度支撑。

在成人教育中开展诚信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支撑,但目前我国处在新旧社会体制、结构的转换过程中,在成人教育中相应的社会诚信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或者其作用没能发挥到位,诚信数据库的建设仍处在起步状态,这就使我们的诚信文化少了制度的支撑。

四、完善成人教育中诚信文化建设的措施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改革开放30年,从成人教育的恢复到新型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成人教育向社会培养大量人才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受外界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影响,成人教育中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影响到成人教育健康发展。因此,在成人教育中开展诚信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可以通过加强诚信文化学习、开展诚信文化建设大讨论、摆问题、出主意、想办法等等使成人教育工作者们充分认识到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只要思想观念上有了进步,就会在实际行动上有变化;只要在精神上有了投入,紧接着就会有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就会全面推动诚信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

2.建立“诚信档案”,鼓励学生做诚信之事。

诚信文化建设对成人类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成人学校要将诚信文化建设提高到与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营造诚信校园氛围、拓展教育路径,将诚信文化植入学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建立“诚信档案”,把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记录在案,包括上课情况、完成作业情况、考试有无作弊情况、论文造假情况等等记录下来,制成一份“信用记录”,断开“黑暗的利益线条”,鼓励学生做诚信的事,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使诚信之根植于学生的心底。

3.完善成人教育中诚信制度。

诚信文化建设需要严格制度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良心和道德的内在自律,不可能有效约束欺诈和失信行为,成人高校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依靠制度的力量把一切诚信行为纳入制度的轨道,培育良好的诚信秩序,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

参考文献:

[1]潘立新.诚信建设的文化分析与制度安排[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5):11-13.

第2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相关文件和会议要求,认真做好诚信文化建设宣传教育各项工作,充分利用社会媒体,集中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诚信范意识,以宣传为主、教育结合,做好诚信建设,为党的胜利召开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活动内容

按照省市县文件要求,建立县、乡镇、村联动机制,按照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精心组织,及时部署,积极主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媒体聚焦的问题,营造广泛宣传、全面动员的舆论氛围。

乡领导小组负责诚信建设宣传统筹协调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联合开展工作,指导督促各村抓好宣传各项活动。 一是贯通渠道。建立乡、村联动宣传工作机制,指导督促和参与有关部门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二是政策传导。及时传达最新诚信政策,注意教育不诚信的社会影响、新手法及典型案例材料,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村宣传活动应用。三是正面宣传。采用微博、微信等新型渠道开展宣传活动,主动发声、准确发声,营造良好氛围。四是印制资料。除印制宣传单、宣传册外,在日常实用物品上印制宣传标语,向社会公众投放,增强群众参与兴趣,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开诚信建设宣传活动,根据所主管、监管行业领域非法集资活动形式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所主管、监管行业领域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法规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各村委会要严格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充分发挥资源统筹调动、靠近基层一线优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切实有效的活动方案,丰富宣传形式,精心组织活动开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媒体宣传。在网络、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上采取系列报道、受害群众现身说法等形式开展宣传。

二是网点窗口宣传。在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服务窗口采取电子屏幕连续播放、悬挂宣传条幅、设置宣传展板、张贴宣传海报等方式,开展宣传工作。

三是公共场所宣传。在人口聚集的公共场所设置宣传点,向社会公众派发宣传资料,进行现场宣传。

第3篇

一、环境熏陶悟诚信

荀子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教育是在环境中进行的[1],寓教于景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养成学生诚信品质的现实路径。因此,小学校园诚信文化建设首先要从环境优化入手。具体来说,要从空间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三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首先是空间环境主题化。校园的空间环境设计要有一个主题思想,即学校的教育哲学,所有的建筑都要围绕这个教育哲学展开。整体性和连续性是具体操作时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整体性是指教学楼、休闲区、操场等要紧扣主题(如“真诚”)设计,使其相互映衬,体现某种追求;连续性是指这个主题要分解在不同的建筑物中,形成一个有机的逻辑序列。

其次是自然景观概念化。根据校园原有自然地貌,因地制宜对校园景观进行概念化设计,使其与学校的教育哲学相融合。具体而言,校园绿化、水体、长廊、庭院、广场,甚至是一块石头、一个小山丘等的布局都要隐含特定的信息,使其成为一本无言的教科书。设计时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即根据原有的自然景观艺术化地建构,将学校办学理念通过自然地景物化出来。二是以人为本,顺应学生。在具体设计时,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心理等进行精心考虑,让小学生能够接受、乐意接受,并能产生良好的互动和愉快交流,这样才能使小学生感受并接受环境蕴含的思想内涵。

最后是人文景观养育化。校园人文景观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隐含着巨大的养育功能。人文景观主要包括校园雕塑、景观小品两类。校园雕塑是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和文化旨趣。景观小品是点睛之笔,一般分为三类:建筑小品,如壁画、亭台、牌坊等;生活设施小品,如座椅、电话亭、垃圾桶等;告示设施小品,如校园示意图、告示牌、警示牌等。校园雕塑与景观小品的设计一要符合诚信这个主题;二要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三要位置选择巧安排;四要形式灵活多样,如雕塑可以是诚信名人雕塑、纪念性雕塑、寓意雕塑、装饰性雕塑等。景观小品可以配上提示语,楼道边可以挂一些诚信的名人名言等。

总之,要让校园的一草一木发出诚信之声,每一道墙壁透出诚信意蕴,每时每刻散发出诚信之光。

二、课堂引导知诚信

课堂是实施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中主要完成小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一般可以分为显性教导和隐性渗透两种路径。

首先是显性教导。知是行的前提,无知则无行。而关于什么是诚信、诚信包括哪些内容、怎样的言行是诚信的言行、不诚信的言行会给自己和社会造成哪些伤害等知识和规则是无须争辩的公理,因而显性教导是必要的。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小学生守则》的学习、专门的诚信教育课程的教学、诚信规范与诚信准则的理解、诚信言行的练习等,促进小学生对诚信感知、理解和记忆。显性教导具有预设性的特点,因而可以系统地、全面地、循序性地开展,使小学生获得系统的诚信知识。

其次是隐性渗透。显性教导有些时候会导致小学生的逆反,因而需要在各学科教学中运用隐性渗透的方法加以补充。小学各科教学内容中隐含有丰富的诚信教育资源,只要牢记教学的德育价值,那么隐性渗透就会成为常态。例如,小学语文中的《狼来了》《曾子杀猪》《九色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皇帝的新装》等课文,都可以让小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明白做人要恪守诚信。自然学科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科学家们求真务实、不懈探索的结果。因此,完全可以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等诚信品质。艺术、体育课程中存在诸多比赛和游戏规则,不守规则活动就无法开展,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诚实守信、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同时比赛的胜利也会让小学生体验到诚信的快乐。

三、活动强化固诚信

人的道德品质是在活动中形成的,而小学生天性好动,静态的课堂教导可能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有必要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强化。例如,每周一的“国旗下的讲话”,可以让小学生说说本校、本班诚实守信的好人好事,加深对诚实的认知与理解;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会让小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增强小学生诚信意识,从而树立诚实守信的信念;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为诚信教育活动提供了一种顺应儿童天性的道路,游戏必须遵守规则,否则就会出局,这样学生可以自主地加深对诚信的理解,养成诚信的习惯;搜集或创编诚信歌谣,让小学生在传唱歌谣的过程中内化诚信、践行诚信;诚信故事会、诚信演出活动,引发小学生自省,树立诚信的意识,做到不欺骗、不说谎;诚信宣传活动、诚信签约活动、班级诚信公约制定活动、诚信模范少年评选活动等等,促使小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诚信伴随自己健康成长;诚信日记,则可以帮助小学生反省自身的诚信行为,形成自我控制力。当然,学校还可以举办亲子活动等来增进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信关系的建立。

四、教师示范彰诚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也自然地成为小W生的重要榜样,因此,校园诚信文化的建设,必须特别重视教师示范的重要性。具体要求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首先是立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有以身立教的觉悟和态度,更要有履行职责的坚持和执著。教师要坚持诚信待人、诚信教学、诚信科研,将诚与信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以诚育诚,以信育信,做诚实守信的道德典范。

其次是立言。教师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语,努力做到真诚、真实、可信,不能言而无信,更不能欺言以获信。在教学中,教师要言语真诚,与小学生建立真诚的交往关系,真实地表达自己对所教学科的看法和对知识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参与对话,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敢于对现有的知识和权威说“不”。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此外,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言语评价时,也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最后是立行。夸美纽斯说:“他应该经常把他们应该模仿的行为的榜样给予他们,应当把自己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榜样。”[3]教师就像一面镜子,小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真伪、善恶、美丑,知道什么该做和什么不该做。教师应用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身教来验证平日的言教,推动小学生在诚信品质的塑造中由知向行转变。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对自己诚信,真实不自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对学生诚信,尊重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诺学生的要求要努力兑现;对家长诚信,尊重家长,经常和家长联系,得到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对学校诚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教学职责,对教学中出现的小差错要勇敢承认并及时纠正,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

五、制度约束育诚信

小学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利益的诱惑和艰难的抉择,单纯依靠个人自觉自律很难保证顺利开展。因此,一定的制度约束显得尤为必要。学校要建立并完善各种诚信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约束师生的行为,形成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双重机制,使全校师生恪守诚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

首先,完善学校德育制度。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德育工作纲领性文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各种细则,如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公约、诚信契约、仪式教育制度、争章(诚信少年章)制度等。

其次,规范学校教学制度。学校教学制度是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在学校日常教学工作方面的具体表现。[4]它既包括师生的行为规则,如教师的资格、职责、工作量、行为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课间行为、日常行为规范等;也包括学校教学行为的规则,如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管理等;还包括教学外部管理的规则,如课程教材管理、学校外部考试等。[5]完善的学校教学制度能够保障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培育诚信执教、诚信求学的良好风尚,促进校园诚信文化的生成。

最后,细化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职工岗位职责制度、校园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奖惩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完备的学校管理制度依据权责分明的条款对全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行为做出约束和规范,要求人们遵守一定的管理程序,严格履行相应的职责。学校要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规范作用,将“诚信”作为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制订关于诚信管理的相关条款,明确规定各类人员诚信参与管理、接受公正管理的基本义务和权利。

小学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种路径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与功能,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因时制宜并根据需要灵活组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92.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80.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00.

[4]李永生.学校效能建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82.

第4篇

论文摘要: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信用文化的缺失以及学生个体自暴自弃、急功近利、随波逐流的思想倾向,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日趋严重。当前,高职院校要运用各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诚信价值观;同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表率作用,为学生树立诚信榜样,并在疏导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做到疏、堵结合。

加强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诚信价值观的树立,从根本上抑制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其意义十分重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些不良的社会文化又通过不同渠道冲击着校园和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使得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缺乏足够的信任感,因而做出一些诚信缺失的事情来。

2.学校信用危机的影响

有的学校为争生源出现的“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做法,如平时学与不学一个样,考试宽松、监考不严;有的学校在全日制教育中,为稳定生源而对一些考试作弊学生从宽处理等。学校和教师的信用危机影响了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

3.学生诚信价值观念面临着冲击

一些平时学习认真,凭自己的实力考试,但成绩却不如作弊同学的学生,一方面对这种不诚信现象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另一方面也会由此产生自己因没有作弊而未能考出好成绩的惋惜之情,有的甚至会认为“老实人吃亏”。这种现象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学生诚信的严重失落。

(二)主观原因

1.缺乏自信心,自暴自弃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是招生批次中的最后一批。这批考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后,并未因此而感到高兴,相反会因为原有的期望值与现实相差甚远,对未来的学习失去信心而变得自暴自弃。

2.缺乏敬业精神,急功近利

一些学生在读普高或职高时养成的懒散习惯,使他们缺乏敬业精神,难以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一方面想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又不想付诸行动。由于急功近利心切,只得弄虚作假。

3.缺乏主见,随波逐流

目前,多数学生对诚实、守信、履约、不说谎、不弄虚作假等诚信内容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又是另一种情况。他们也深知诚信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是做人的根本。但是遇到具体问题时却又会缺乏主见,随波逐流。

二、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加强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生动直观教育方式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老总现身说法,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表率作用

开展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首先要规范自身的办学行为,教职员工也要做好“诚信”的表率,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教职员工在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诚信品质,对学生树立诚信道德意识、确立诚信价值观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学校领导相比,广大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更为频繁,教职员工的品质和形象是一种强大的潜在教育力,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接受和仿效。这种选择是单靠任何外力的灌输和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过程中,广大教职员工要努力加强诚信文化修养,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工作上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在学术上要做到勤奋刻苦,严谨创新,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生活上要做到忠诚老实,不贪不欺;在与他人相处上,要诚实为人、诚恳待人、诚心感人、诚意服人,以良好的诚信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做学生的表率。

(三)建立学生个人诚信电子档案

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可涵盖校内外,分两大类:讲诚信言行和不诚信言行。具体可包括诚实记录、信用记录、特别记录,具体内容如诚信承诺书、个人资料、品行说明、助人为乐及学习效果、经济状况等。诚信档案的记录时间始于学生进校,止于学生毕业,并于每学年结束时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到毕业时,还可为用人单位提供该学生在校的诚信记录,供其参考。诚信内容的输入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诚信档案内容上网,接受全体师生员工的监督。学生只要输入自己的学号,教师输入教工编号即可进入网站查询、浏览,并可对诚信内容的真假发表看法或提供相关信息。

当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同时,还需制定相关的诚信制度与之配合。如把“是否诚信”作为学生入党、评优的一项必要条件,也可制定学生个人和团体在诚信方面表现突出,为学校争光方面的奖励制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诚信档案功能的最大化。

(四)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

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中,面对不同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十分必要。这里,我们不妨把引导诚信称为“疏”,把建立诚信制度称之“堵”,“疏”与“堵”两者是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疏与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推动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有堵没有疏,就不能从源头上有效抑制不诚信行为的产生;有疏没有堵,诚信者受不到鼓舞,不诚信者受不到处罚,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就难以树立,校园诚信文化氛围也难以形成。为此,在疏的同时,还得在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上下工夫。学校要按照诚信文化建设的需要,修订完善与诚信相关的校纪校规,建立和完善与诚信相关的奖励、约束、处罚机制,公开公正地接受师生与社会的监督,真正使诚信者受到鼓舞和奖励,使不诚信者受到应有的处罚。

〔参考文献〕

〔1〕王泽应.大力加强诚信教育〔N〕.光明日报,2004-06-23.

〔2〕徐志刚.《论语·子路》,《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第5篇

一、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

(一)鲜明的文化特色是一个城镇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无形资产,能够彰显新型城镇化的独特魅力。一个城市的灵魂不能缺少自己的特色与文化内涵。城镇文化既是一个城镇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其精髓。独具特色的文化,承载着城镇的历史,展示着城镇的风貌,体现着城镇的品格,是一个城镇魅力的集中展示。一座城市的绿化、亮化、美化如何,只是体现出该城市的外在美,而文化特色、文化魅力和文化氛围,才能真正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内在美。只有“有文化”的城镇,才能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式”的建设悲哀,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独树一帜、独占鳌头。我市黄桥镇在新城镇建设中,充分挖掘文物资源潜力,重点打造红色旅游,实施以文物与旅游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二)延续和传承优秀文化是新城镇化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不断积累、沉淀形成一套属于本区域的、完整的文化价值体系,它们不仅为当地提供生活规范、德行操守,支撑起社会的伦理关系,而且深刻影响着当地政治、经济制度的建设和政策的施行。这种文化价值理念是城镇居民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在心灵稳定、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泰兴是吴、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千百年沧桑巨变,泰兴获得了教育之乡、银杏之乡、建筑之乡、提琴之乡等美誉,古镇黄桥跻身于“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行列,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泰兴”的口号。“文化泰兴”既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应该充分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做好他们的延续和传承就是延续城市的文脉,就是延续城市的精神。

(三)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志。

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在城乡之间实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社会服务均等化。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建完善的交通路网、漂亮的新型社区、标准化的产业园区,还应该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书店等基础设施,有文化游园、主题公园、娱乐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和充分体现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缺少了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型城镇化就是不全面、不可持续、不成功的。要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拓宽公共服务渠道,健全公共服务网络,不断提高惠及城镇居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2012年1月16日颁布的《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不得低于500平方米,并且要合理划分功能区,并配备相应的设备和器材。功能区包括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展览展示室、综合培训室、电子信息服务室、老年和少儿活动室、体育活动室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基础设施的管理,确保其专项用于为农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不得擅自拆除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其设备配置、经营保障、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省文化厅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快城镇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市场及文化站和村社文化室建设,优先安排基层广播、电视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完善乡镇、村社等文化设施网络,让文化发展成果走进社区、村组,惠及百姓。

(四)良好的人文素质是新型城镇化的必备条件。

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力。没有人文素质的提升,人类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哪个地方的文化工作抓得好,人文素质高,那个地方就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同时,良好的人文素质也是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必备条件。新型城镇化是对现有生产生活的一次质的提升,这迫切需要“新居民”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素养等方面与产业相适应、与环境相协调、与发展相同步。

(五)繁荣的文化产业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全社会对文化商品将表现出强烈需求,为文化产业崛起带来了大好机遇。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关联带动性强等特点,它能以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幅升值产品价值,并且能通过与旅游、制造、交通、房地产等行业的渗透融合,在改造提升第二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对促进产业转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文化部于2012年2月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要求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翻一番,同时出台了相关政策,重点扶持11个行业。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振兴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文件,一系列政策意见的出台,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抓紧抓实新城镇化改建过程,努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正由“拆”转“投”、全面铺开的实际情况,在我市的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中,有五个关键点,要突出来抓。

(一)抓文化理念确立,把文化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局。一是与新型城镇化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把文化体现到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去,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六个切入点中。把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投入增幅等指标纳入新型城镇化考核体系。二是把人文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各类规划。成立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专家顾问团,无论是城乡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利用规划,还是产业规划、交通体系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都要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做到有文化考量、有文化表现。三是把文化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结合新型城镇化“一区四园16个乡镇301个行政村”的空间布局,明确五级城镇体系的文化功能定位、文化建设重点、具体设施内容,形成区域协调、设施互补的良好局面。

(二)抓文化形象构建,在建筑风貌中充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一是加强城市总体建筑风格的规划设计。鼓励全市各级各地提炼出一批形象生动、内涵丰富、雅俗共赏的地域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体现到城镇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甚至路牌、广告中去。二是加强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历史特色建筑和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摸底和立法保护。有计划地对历史特色建筑进行恢复性修建、保护性修缮、展示性利用。三是规划建设文化中心功能区和重点文化街区。加快规划建设以黄桥东片历史文化街区,加快推进银杏公园、泰兴市文化博览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度,在城市组团、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合村并城等拆建工作中,合理地规划一些文化功能区和特色街区。四是规划建设好历史文化风貌村。成立由建设、文化、文物、旅游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研究确立历史文化风貌村评定标准,按照“保护为主、突出特色、注重文化、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村推进规划建设。

(三)抓文化精神塑造,全面提升城乡群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一是做好文化传承。广泛开展文化知识、文化传统、文化礼仪的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城乡群众的文化修养。尤其要把代表中原文化和吴文化精髓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城乡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二是提升人文素质。精心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帮助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掌握生产技能、提升科学人文素质,为实现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奠定基础。三是加强道德建设。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城镇文明程度。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优秀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新时代新美德,深化“道德讲堂”等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四是倡树文明新风。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新农村社区)、文明家庭争创活动。以“改进生活习惯、培养文明行为”为突破口,从“居室清洁卫生、环境整洁优美、个人言行文明”三个方面入手,在全市新型农村社区中开展“新社区、新生活、新风尚”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村民适应新环境、改变旧习惯、树立新观念、争做文明人。充分利用城镇现有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度,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培植和强化文化特有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以文化氛围凝聚人心,提升群众文化品质。

(四)抓文化服务均等,大力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是规划建设好五级城镇体系的文化基础设施。在市级层面,加快推进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建设。在县(市、区)层面,加快多厅数字电影院、大型书店建设,对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晋级升档,有条件的要规划建设博物馆。在中心镇层面,在建好高标准文化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乡镇情况可以建设小礼堂。在新型农村社区层面,把建有完善达标的文化基础设施作为强制性要求,其规模和档次也要适度超前,不能仅停留在原有农村文化大院的标准,也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社区模式,要有小规模文化广场、功能独立的文化活动中心。二是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继续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舞台艺术送乡村进社区”等面向基层群众的活动经常化。加大各级各类文化设施联建共享力度,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积极为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和市属文艺院团配备流动服务车。三是进一步繁荣民间文艺。要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符合群众要求的文化服务方式,充分发挥乡村文艺骨干作用,大力发展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文化园、文化角、文化点,用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思想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满足城镇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开展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文艺汇演、文化艺术节、民俗艺术节,支持戏曲、绘画、剪纸、根雕等民间艺术发展,调动群众文化创造活力,夯实群众文化繁荣的根基。继续推进文化馆文化站专业文艺工作者分片负责和“文艺志愿者进社区”。配齐配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和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专干。四是培养乡土文化人才。通过演出、展览、交流、大赛等形式,加强对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大户和文艺爱好者的培训,在经费、场地等方面予以支持,打造一支宏大的“草根”文化队伍。

第6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城市化

2000年国家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提上日程,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阶段,这一系列的举措足以说明国家在对农业和农民的问题上已经高度重视,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三农问题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其分析

1 农民收入偏低。

农民收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和生活问题,现阶段的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差距还是很大,笔者通过调查陕西省渭南市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平均收入,最后分析发现,由于农业具有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在原有土地资源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人力和资本的不断投入,导致产出的增加量不断减少,所以现阶段的农民增收就出现了瓶颈。国家现阶段提出的农民进城,几个城市进行了试点,首先分析成渝城镇化建设,它规定在城市生活工作3年或者3年以上的农村居民可以转为城市户口,保留宅基地和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建设几千万套廉租房,以解决当前众多的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

2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过低。

由于受到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田的局限性影响,我国的农业面临着无法聚集和规模生产的问题,在当前的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中的土地比较分散,农业科技落后,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无法进入天地,由于耕地面积不集中,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所以农村的很多技术设备都无法真正起到作用。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显著。

现阶段的城镇和农村二元结构在本质上就阻碍了农村的公共产品的获取,由于发展工业,农村的公共产品得不到及时供应,尤其是农村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只发展了城市的医疗和卫生保障,促成农村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虽然国家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工程,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即使国家看病报销的很大一部分,农民也没办法拿出那一小部分,很多农民得了大病还是不敢去大医院救治。

4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国家要保障的18亿亩红线不能碰,但是农民收入中土地是一个很大的瓶颈,如何可以把土地更好地流转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下的有些镇和乡通过合并村的方法,使得农民集中在一个地方,通过将宅基地置换出来,可以将个村的宅基地进行整合,重新把宅基地规划成农用耕地,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很多的土地,而且也可以促成农地的集约,土地的聚集效应。

二、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见表1)

三、分析并总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就及不足

1 笔者通过对陕西省2007年到2009年的数据分析得出,陕西省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很大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农民收入的瓶颈无法克服,在农民年均收入中的实现率才仅为57%,当下的农民收入过低。

2 社会发展中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很低,笔者了解到,在农村,很少有人参加养老保险,有些城市在城镇化建设中给农民用土地来换去农民的养老保险,这种做法笔者在这里不多做评论,只是有数据表明,养老保险的补偿最后都不够一家的食品开支,更不用捉住房开支。

四、针对以上笔者提出自己的建议

1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实行土地规模流转机制,现行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很大的瓶颈,可以通过对宅基地的整合,通过给农民提供方便的居住房屋,使农民集中在一个地方居住,将空置出来的宅基地进行重新整合,将土地合并,把土地规划给那些技术能手,使他们规模化进行生产,使得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2 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法制体系,在当下,农民在农产品出价格上还没有话语权,通过规范市场规则,在农产品市场上大力倡导自由买卖。

3 农民自主建立各种农产品销售组织社团,在社团中的成员负责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农产品的品牌,各地区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加长其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从而在农产品销售中处于绝对地位。

第7篇

[关键词]新班级文化;新班级物质文化;新班级精神文化;新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班级文化是衡量一个班级建设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志。建设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为了推进我校班级文化的建设,特制定本学年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一、对新班级文化的认识

当今时代是多元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文化的作用日益彰显。本文从以生为本的角度,从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出发,努力做到“两个凸显”、“三个结合”,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发展。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道德规范的总和。

新班级文化的内容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二、建设班级制度文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也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下,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

1.建立健全班级制度。包括建立有效的班干部队伍;制定班级公约、课堂常规、仪表要求、奖惩制度、考勤制度、值日生制度、操行评分细则等等,以此约束学生的言行。为了督促同学们自觉履行班规,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学簇评价和奖惩制度。在竞赛角的比赛中,班里掀起了争做学习标兵,展示标兵的热潮。

2.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

3.建立宿舍管理制度。寝室是每个学生在校生活的“家”,它与学生学习成长息息相关,是学生实现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科学的管理制度对在校生的生活起到了保证作用。

4. 班干部实行以旧带新轮流负责制。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长处。作为学校应该给每个学生以机会,所以我们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是一个管理的岗位,学生自愿参与竟岗。在换届之前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去申报自己所要竞争的岗位,通过竟岗演说和群众投票,得票高的学生当选。为了督促班干部在班级中执法公正,以身作则,我们还成立了班级委员会,有五名不担任班级职务的学生、班主任和二名任课老师组成。

三、建设新班级精神文化的策略

1.了解学生的需要,找准切入点。学生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各自的心理需求、发展需要。每周我要求学生写周记,让他们记录下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样,我就能把握学生该阶段的需要,找准教育切入点,有利于学生认同感的产生。

2.丰富班内的评价,学会赏识。在传统的班级中,学生在校主要从老师那里获得评价。长此以往,会削弱了学生独立评价能力的培养。在新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利用学簇评价机制,加强“一事一评,一课一评”,阶段推出班内多种“明星”,如学习标兵,展示标兵,评价标兵,突出进步个人等。这样形成“班内星光灿烂”的局面。

四、建设新班级物质文化的策略

1.布置教室环境。我们充分利用每一面墙,让每一面墙都说话。下面我以本班为例交流一下我们的教室环境布置。

(1)版面展示。在我们班中,共有9块展示版面。每个簇(组)有一个版面。每个簇在自己的版面上设计学簇文化,比如簇名,簇徽,簇歌,学簇口号,标兵风采照等。随着电脑的普及,我们也渐渐地将这一块移入到每个簇的博客上。从此,我们的交流面就更大了,我们的思想也就更活跃了。

(2)竞赛角。为培育学生的学簇竞争精神。我们以学簇为单位展开竞争。每个簇选一个挑战簇,写下挑战宣言。

(3)班务角。在班务角内一些班级公告,如班规,班级誓言,班干部的任命公告,近期班级违纪现象、班级荣誉等。

2.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平时我们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时我们开展辩论赛,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有时开展讲座,增加课外知识。一位学生成功举办了《埃及艳后》的历史讲座,反响很好。有时还会联系消防队,搞火灾逃生演习,以强化学生的自护自救意识。

3.进行研究性学习。结合学科要求和校本课程的需要,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老师根据学习内容,给学生分配好调查内容,每个活动由簇长发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资料整理,以各种形式向同学们汇报。最后学生以资料展示、介绍等形式向家长和学校的老师作展示。近期我们研究性的主题活动有《三国人物性格探析》,《超市中的数字问题》,《趣味英语收集》。

第8篇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市县支中心;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30-04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更是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依托各级图书馆建立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市县图书馆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因此,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把自身做大做强,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协调作用和指导、辅导作用,构建普遍均等,惠及全民、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服务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成果。

1加强市县支中心建设,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根据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托各级图书馆和社区、村文化活动站(室),建立和完善以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市县中心、社区和乡镇服务点为主体的四级服务体系。”“市县支中心是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充分发挥县级支中心的职能,对于整个共享工作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市县支中心在整个共享工程建设中起着枢纽和基石的作用。市县支中心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本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的成败。机遇与挑战同在,市县级图书馆要抓住机遇,转变传统的服务观念,通过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1.1 资源共享工程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黄宗忠先生说:“图书馆是对信息、知识物质载体进行收集、整理、积聚、存储、控制、转化和传递,供给一定社会读者使用的信息系统。”图书馆是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西部经济落后于发达地区,大部分图书馆没有资金保证,有的地方财政连续数年不能拨发除图书馆工作人员工资以外的其它任何费用,使图书馆连有限的纸质文献资源也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导致图书馆发展滞后,信息资源基础薄弱,信息环境闭塞,大大地降低了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和服务职能。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与建设,拓展了图书馆的资源空间,为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图书馆除利用原有的馆藏提供服务外,还能通过网络获取更广泛的信息资源,向读者提供阅读、查询、检索等新的服务。共享工程的实施将有效改善市县图书馆的现状,为市县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1.2 转变观念,探索图书馆新的服务模式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早期实现形式,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当今信息产业的影响下,网络信息、多媒体信息已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和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是任何纸质文献所无法比拟的,信息浩如烟海,大量的信息资源使阅读的范围空前扩大,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史百科,加之配以图片、动画和视频等效果,更能刺激人的阅读欲望。丰富的信息资源使阅读更加顺畅,读者可以随时调用、按需索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使读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改善了学习效果,提高了阅读效率。“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服务永恒的宗旨,因此,必须转换观念,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以适应新的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引导、指导读者进行网上阅读,为读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人性化服务,对提高图书馆的亲和力和感召力都有着积极的、重大的意义。总而言之,网络信息服务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必将成为今后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渠道。

1.3 建立有自身特色的资源数据库

信息中心数据库的建立,是“共享工程”的核心内容。市县支中心要着重抓好自己的数据库的建设。根据社会需求和地方特色,通过互联网络,对具有本地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加工。数据库建立的目的是通过互联网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方便读者检索、使用,从而实现“分散建设、统一检索、资源共享”的数据库建设目标。市县图书馆建立数据库应突出地方特色和馆藏特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完整的,包括图书、音乐、戏剧、美术、文物、旅游、科技、教育以及地方风俗和地方工艺等在内的、内容丰富的文献资源,对它们进行系统地、有组织的专业整合,体现出本地区文献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为今后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坚实的技术铺垫。

1.4 共享的关键是共建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利用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传输给广大读者,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市县支中心应探索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发挥自身的馆藏优势,结合网络的传输优势,用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读者,从而实现文化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为社会服务;利用图书馆所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积极探索将公益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合作项目,开展活动等方式,联合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积极开展馆际合作,加强与上级图书馆和兄弟馆之间的业务往来,馆际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通过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实现资源的共享。特别是与上级图书馆的合作,可以让更多的基层图书馆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持。总之,有效的资源共享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方式,在共建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将给图书馆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并将大大提升服务空间,也更有利于完成图书馆的使命。

2以人为本,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系统工程,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有一支懂得网络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知识的人才来完成,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同时还需要一批能够掌握数字资源的,如采集、检索、整理、加工、开发利用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

2.1 市县图书馆的人员结构现状

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网络化工程,专业化程度较高。共享设备设施的使用管理、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以及数字资源的接收、存储、信息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等,都要靠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员来实现。市县支中心一般都建在图书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图书馆工作长期得不到社会的重视,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重视,造成大多数市县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冗员偏多、复合型专业人才偏少的“四偏”现象。缺少适应图书馆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学历人才,是图书馆的业务研究和对外辅导工作变得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了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 专业技术人才是资源共享工程的保障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受到冲击和阻碍。图书馆员如不能及时转换服务观念,去努力学习掌握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拓展知识面,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的发展。

2.2.1 由于读者计算机知识的欠缺而导致的误操作,有可能破坏一些应用程序,造成计算机瘫痪和信息资料的丢失,既加大了计算机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和维护开资,又挫伤了读者利用电脑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使用率降低。

2.2.2 由于工作人员自身专业技术的缺乏,不能正确引导、指导读者使用计算机进行网上阅读、检索和查寻信息资料,而任由读者进行网络游戏、QQ聊天等,使电子阅览室等同于商业“网吧”,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失去了其实际的意义,造成新的、更大资源浪费。

2.2.3 乡镇、街道、社区和村基层服务点管理员大多是兼职,且学历不高,专业人才更是匮乏,不能胜任这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这也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开发和利用。要发挥共享工程数字网络设备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对基层服务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综上所述,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为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2.3 加强馆员素质培养,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储备力量

迈入信息时代,各种新技术、新观念应运而生,图书馆员将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可以断言:今后的图书馆的发展,如果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无法胜任图书馆的工作。图书馆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步伐,才能促进和保障图书馆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承担起开发、利用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任。站在信息时代前沿的图书馆,应具有这种前瞻意识,建立长效的人才的选拔、任用和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委托培训、进修、自学等方式,鼓励馆员学习,建立一支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和复合型专业人才,并使人才培训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以此带动全体馆员自觉学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员工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和专业水平,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能够利用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为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服务,使全体馆员的业务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同时,还要能肩负起对乡镇、街道和村基层服务点管理员的培训,也可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办培训班,坚持集中培训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基层服务点管理人员传授相关知识,逐步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熟练,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基层技术队伍。为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储备深厚的人才资源。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资源整合,拓展和延伸市县图书馆的服务领域

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参加的建设新农村专题学习班上指出:“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一些如“知识工程”“农家书屋”“村村通工程”等农村文化设施相继建立,对改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这些设施之间彼此缺乏有机的协调、配合,以及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大部分文化工程之间不能配套、衔接,技术、设施、资源难以共享,资产、资源闲置,造成新的、重复的浪费和流失,市县图书馆应主动肩负起组织、协调、指导、辅导农村文化工程的重任;对国家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方面实行的一些“惠民工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健康发展,同时市县图书馆也要积极的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以科学管理,整体推进,资源共享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

3.1 实现文化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整合

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工程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党员干部以及广大群众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党基层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公益性工程。市县在基层服务时候发现他们既有一套共享工程的设备还有一套“农党网”的设备,分别都设置了场地和配备了专人管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市县图书馆若能将共享工程支中心的多媒体服务器、硬件资源和远程教育光纤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分利用淘汰和更换设备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并将市县支中心建设成为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的数据中心和远程教育资源服务的课件点播平台,切实的为各基层服务点提供文化信息资源和课件资源服务,实现课件资源共享,从而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

3.2 实现文化共享工程与村村通工程的整合

村村通工程是国家一个系统工程,属广播电视部门的业务范围,它能将新颖、广泛的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和有线电视连接及时进行传输,而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信息丰富,但传输的速度较慢,资源加工周期较长,因此,若能将文化共享工程和村村通工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即在数字机顶盒中加载共享工程子系统设备,用一个机顶盒实现看数字电视、接收共享工程、网上缴费、可视电话等综合功能,这将大幅降低共享工程成本,提高普及率,减少网络故障率,使广大用户更加便捷地享受文化信息服务,最终是文化共享工程在资源量和服务深度上得到更大的推进。

3.3 实现文化共享工程与农家书屋的整合

农家书屋是国家为了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牵头启动的一项惠民工程,它在形式上比较单一,资源量相对较少,因此,市县图书馆若能将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给老百姓推送图书、报纸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资源共享设备的投影仪推送视频的电影、视频的养殖技术等,来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广大的农村群众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阅读快乐,以及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发展致富。

4结 语

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用数字化技术组织的,以网络形式的,具有双向使用功能的创新工程。市县支中心是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整个共享工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共享工程的关键,只有建设好、使用好市县支中心,充分发挥其职能,才能使这项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得到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德畅.深化网络阅读之我见.当代图书馆,2008(6).

第9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校园文化 建设途径

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在师生的创造中不断成熟、完善,而当其一旦定型,将会对学校的改革、发展、人才培养等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反作用于师生,对其精神面貌、价值取向、道德品质、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直接影响。

独立学院是在20世纪末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集母体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及社会民营机制于一体,是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建立的普通高校。但是,由于其建校历史相对较短等原因,校园文化建设遇到许多困难,未能充分发挥其对学校改革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如何利用其办学优势,充分传承母体高校的优良校园文化,同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创新,培育出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将是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建校历史短,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历史积淀。

独立学院是20世纪末才兴起的办学实体,至今多数有独立的校区。独立学院由于建校时间短,无法捕捉到具有陈年往事的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缺乏母体高校的历史厚重感。另外,独立学院在这十几年办学历程中,将主要用于解决招生、就业、师资等方面的即时性问题,以及接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与评估,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很难集中精力进行系统的思考、研究和规划,其校园文化建设还处在浅层面水平,未能深入探索。

(二)主体有“缺陷”,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合力。

党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制约着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其一,独立学院的党政领导多为母体高校委派,他们的治校理念和管理模式深受母体高校的影响,导致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模仿多于创新。其二,独立学院师资主要来源于母体高校,少部分为自主招聘教师和外聘教师。母体高校教师既承担母体高校教学科研任务,又承担独立学院教学任务,无论时间还是精力都很难兼顾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自主招聘和外聘教师,与独立学院主要是中短期的聘用关系,归属感不强。因而,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三,独立学院的生源多为富裕家庭的独生子女,自制能力不强、学习习惯较差,导致优良学风、校风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

(三)目标定位不准,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战略思考。

在独立学院建校之初,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缺乏战略思考。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追求规模大、科技新、景观奇,很少考虑人文内涵;制度文化建设则照搬或模仿母体高校,在实际符合程度或执行力方面缺乏论证;精神文化建设上形式多于内容,多为“喊口号”,少有实际行动。

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文化的属性,决定其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独立学院作为普通高等学校中的后起之秀,其文化建设要想实现快速发展,更必须在传承与创新中摆脱困境,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传承。

在办学之初,学院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多为母体高校委派,师资则与母体高校共享,使得独立学院对母体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具有了客观的可行性。

1.选择性移植母体高校物质文化元素,增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历史厚重感。

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的硬件设施条件、建筑的格调及自然景观设计等,它作为教学、科研、工作、生活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独立学院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对母体高校的传承,它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有目的性地选择。比如,标志性建筑、文化长廊、景观风格等能代表母体高校校园文化特色的元素,它们既是母体高校校史的见证,又是学校风格的体现,将它们移植到独立学院,既可以增强独立学院校园物质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又能为师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氛围。

2.批判性继承母体高校制度文化,完善独立学院制度文化体系。

制度文化是指维持校园活动正常进行的一系列规范和习惯文化,包括校园文化活动中成文的规章制度、组织管理规范和条例、各种学生行为准则和要求。[1]它对学校的整体规划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母体高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的,它具有规范化、稳定性。而独立学院建校历史短,制度文化在同类型高校中无借鉴之处,因此选择传承母体高校制度文化是必然之路。在传承母体高校制度文化时,应清醒地认识到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差异,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人才培养目标批判性继承,扬长避短,从而使独立学院的制度文化彰显自身的特色。

3.互动性吸收母体高校精神文化,提升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于拥有崭新的物质环境、全新的人文环境的独立学院而言,最缺乏的就是深度的精神文化。对母体高校精神文化的传承可以使母体高校的历史传统与人文精神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使师生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具体来讲,就是通过互动流,吸收母体高校精神文化。对学生而言,可以组织独立学院学生参与到母体高校的学术讲座、科技文艺活动、社团活动中来,通过活动载体,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母体高校精神文化的熏陶;对教师而言,可以组织独立学院自聘教师参与到母体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环节中来,通过听课、试教比武、学术交流、共组科研团队等方式,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母体高校精神文化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