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技创新行业研究

时间:2023-06-28 17:06:44

导语:在科技创新行业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技创新行业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化学工业 科技创新

一、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化学工业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中体系构建中的一系列的制度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的更加系统的和更加全面的深刻把握好化学工业行业的科技创新以及化学工业行业的科技创新成果的现实转化当中存在的亟待问题的抓住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目前化学工业产业发展的实际现状,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化学工业产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重要的发展机遇以及严峻的挑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论证。充分考虑到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碳排放约束体制机制,属于这类化学工业的主要有发展趋势就是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应用。这些环保而节能的新材料得以推广和运用,既与国家的产业相关政策相符合,又顺应了建设环保可持续社会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使得化学工业科技成果等各个方向的剪力实现有机的机构和形式。相对比之下,新型化学工业科技成果的最重要的代换材料,促使世界范围之内实现一次化学工业能源构成和结构实现和发生重大的转型升级,因为化学工业中的石油消耗以及煤炭的消耗已经逐渐达到世界范围内承受的顶峰之后,可能会呈现逐渐减少的发展趋势,对于核能以及诸多的可再生能源等科技创新的成果已经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化学工业的主体作用。对于科技创新诸多因素来说,能够有效的将化学工业的科技创新积极的推动向能源革命的发展方向前进,并且对于终端利用等领域的诸多模式和科学技术,也会采取不断变革的应对措施和手段。从交通运输的化学工业燃料的使用以及化学工业产品的依赖的角度来说,对于化学工业的石油全部使用的局面将有可能转向由石油化学工业、煤(电) 化学工业、生物质化学工业等诸多化学工业形式并存的科技创新的崭新格局。从而要求进一步的正确处理好化学工业中的有机化工产业和产品生产的宏观布局,以及与化学工业中的节能减排中的优化等之间的有机关系,不断的提供出化学工业的诸多能量系统,以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和空间范围之内,实现多个维度的化学工业优化升级,进一步的催生出更多的新的化学工业内涵、外延以及潜力。

二、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存在问题

正确认识到目前化学工业科学创新领域仍然存在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完善标准等方面,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行业标准修订等方面,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提升行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和实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已经发展成为针对目前化学工业现代化水平生产的技术管理标准体系,能够进行较为权威的干预和技术层面的指导,助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从发展技术上、从技术管理上,均能够实现和达到高度科学的统一标准和较为规范的广泛协调,化学工业科学创新则是演变成为实现高度统一和综合协调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化学工业科学创新的标准的适用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针对化学工业科学创新安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环保、化学工业科学创新节能、化学工业科学创新人体健康、化学工业科学创新规范市场等诸多的方面和领域的诸多标准,还完全不能够实现和达到目前现行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甚至有的仍然是采取产品的标准作为主要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体系标准,而相应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管理型、化学工业科学创新贸易型标准则是存在的相对比较少的。对于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结构来说,仍然是比较单一的发展趋势,化学工业科学创新产品标准中更多的采取的是含量作为主要衡量的指标,而相应的以安全指标、环保指标等方面则是相对较少,相对的规定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有毒、有害等物质的限量有关规定也是相对比较少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制定和执行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由于国家层面关于化学工业科学创新领域存在经费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综合类化学工业科学创新、基础类化学工业科学创新等相关的化学工业标准企业对此不是十分感兴趣,因此就相对缺乏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制定的支持力度,经费缺乏直接导致基础性综合性研究等相关工作相对滞后,甚至是无法开展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以及技术等主要的内容更新。

三、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建议进一步的增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实际能力,进一步深入开发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新产品,将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与新技术产品等领域的研究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生产环节以及商业化运转的有关环节和活动。努力将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中的开发环节和生产环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始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机的联系起来,以期能够从根本上从本质上进一步提高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采取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技术的延伸手段和方式,最大限度的涵盖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商业运行等诸多环节,努力完成和实现由“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产品”向“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商品”的发展和跳跃。紧紧围绕不断巩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更加有利的市场发展地位的目标要求,注重开发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新产品、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新型号的开发和引入,积极的着眼外部的市场环节和市场容量,采取预先的方式,进一步开拓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新产品的外部市场。学习借鉴国际上的通行的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做法,依托有效的专业化的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公司,积极的采用和运用相对比较成熟的化学工业科技创新软件开展一系列的预测,确保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严重多品种的方向、高档化的方向、差别化的方向、功能化的方向、高附加值的方向等快速健康发展。积极的把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下游产品及时的转化和变动,将其作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工作重点以及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的满足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用户的现实需求,确保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产品能够始终获取更多的市场定单。建议高度重视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测试、加工、应用等环节,积极的开拓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化工产业和产品市场,在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测试、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加工、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应用等领域进一步加大研究投入的力度,借助和利用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测试、加工等研究手段,更加直接的介入到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终端消费品市场之中。

参考文献

[1]陈俊武,陈香生.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初探(VI):碳捕集与封存排放目标讨论[J].中外能源,2011,16(9):1—11.

[2]华贲.中国炼油企业节能降耗——从装置到全局能量系统优化[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9,23(4):463—471.

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关键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69-02

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人均国国民总收入已达到4 000多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3 000美元关口后,都会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至今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 3 000美元~5 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一、日本以“科技立国”战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其中日本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972年接近3 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 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 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十二年时间,韩国只用了八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一是转变增长方式: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日本实现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转换升级,完成由“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文化立国”的战略转变;二是实施“科技立国”战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技术模仿的基础上重视自主技术创新和开拓性研究,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专门制定法律促进“创新中心”,大力培育高新产业,从而迅速实现科学技术的赶超;三是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吸取欧美收入分配和福利制度经验,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收入均衡和社会福利体系。

日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的必然选择。日本从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转换升级,从以“模仿”为主的“贸易立国”到自主创新“科技立国”的战略转换,靠的是科技创新理念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最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科技创新是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

目前中国已出现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腐败多发等“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主要特征。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必须以日本“科技立国”的成功经验为鉴,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发展上来,研发自己的科技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才能真正走向强国之路。

1.产品研发创新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已享有“世界工厂”美誉,中国制造的产品凭借价廉物美优势在世界每个角落几乎随处可见,“中国制造”已行销全球。然而,建立在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等优势之上的“中国制造”,不但出口产品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一直处于低端位置,而且日益面临国际贸易磨擦、能源原料短缺、环境恶化及民工荒等诸多压力。近两年出现的“用工荒”和珠三角、长三角等实体企业纷纷停工倒闭现象说明,中国“以模仿为主”的产品制造业正举步维艰,“中国制造”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如果中国企业总是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我们拿什么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新时期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通常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创新、产品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制造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开拓创新等环节。各行业产业链通常都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环节。据统计,在工业制成品中,中国已有超过13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实际上,由于中国产品研发和创新设计能力低,缺乏竞争力,产业链里最有价值的环节被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国制造”得到的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分工里利润最薄的一环。以iPhone为例,其核心是产品设计和渠道物流,生产一台iPhone手机,美国苹果公司可以拿到360美元,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和美国部分厂商可以拿到187美元,而我们中国大陆只拿到6.54美元!再如像汽车这样的工业制成品,通常包括结构件、功能件及系统集成控制件三部分,前两部分中国通过中外合资、合作业务运转模式早已实现中国制造,唯独系统集成控制件部分,也就是工业制成品核心部分即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部分,凸显中国创造力的不足。中国制造企业要想获得此项能力,需要进行人才、知识、技能的长期积累,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制成品关键部件的自主创新,实现在新产品链分配上从低端走向高端,使新产品价值最大化。

2.制造技术创新是提高“中国制造”生产率的关键。中国制造业的主要优势是利用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和牺牲了大量可再生资源。制造业产品产业链大部分属于加工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效率问题实际上是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生产效率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科技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产品质量,最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富士康是典型的制造企业代表,工厂工人总数高达150万人,在经历“聘用童工”、“跳楼事件”和“停工大骚乱”等事件后,面对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上涨、工人不满单调工作等问题,富士康选择用机器人手臂取代工人的现代制造技术创新战略,专门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产品处”负责机器人手臂研发工作,规划到2014年研发生产100万台机器人手臂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未来五至十年将推出首批全自动化工厂。富士康自主研发的制造技术创新可提高工厂的劳动生产率和培育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优势。

由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可有效培育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优势,包括“亚洲四小龙”在内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到制造业的价值,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大力促进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增加了中国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难度。为此,中国必须尽快大力加强制造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瞄准国内外前沿技术进行高起点规划,大力推进核心制造能力建设,使中国制造水平和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中国科技创新需要相关政策扶持与企业资金投入

为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国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一是制定国家科技长远发展规划;二是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和再创新,高度重视原始性创新和集成创新;三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等。

中国在创新研发领域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如2009年中国研发总经费为5 802.1亿元,是2000年的6.5倍,年平均增长23%。然而,中国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仅占6.5%,研发经费支出仅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0.61%,2012年中国五百强企业仅有5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平均研发强度为仅1.33%,有76家企业研发投入出现负增长。相比之下,国外企业平均研发强度在20世纪80年代就达到3%以上,跨国公司多在5%以上。

数据表明,中国科技研发投入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比重小,科技创新理念和科技创新人才匮乏是中国科技创新遭遇的瓶颈。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要大幅度提升,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才可以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创新型人才不论是在新产品研发、新行业崛起、新管理理念上都将会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更是与创新教育息息相关。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他即将离世前曾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才是很大的问题。”中国大学生创造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中国能否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为此,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大创新教育的发展力度,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做为各类学校的必修课来推行,尤其是从小学到大学一贯制的创新教育。

四、结束语

中国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研发和拥有自主品牌的科技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进行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必然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事实证明,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阻碍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向美国和日本学习,改革应试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全面融入创新教育,才能有效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走上富国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概念及世界银行国别收入分组标准[EB/OL].2009-09-11.

[2] 舒绍福.日本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N].学习时报,2012-08-06(02).

第3篇

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角度出发,当前存在着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误解。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存在着产能过剩、能耗大、污染严重、工资低、就业吸纳能力有限等问题。而虚拟经济尤其是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高的工资、更低的能耗和污染。中国若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正确认识到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是主要潜力空间,不宜以虚实标签对制造业和服务业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

从中美差距看产业结构潜力

以人民币计算,2015年中国GDP为67.67万亿元,美国为111.78万亿元,美国高出中国约65%,而人均水平更是中国的7倍。

从三大产业增长的比较上看(图1),2015年中国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已经达到美国的4.99倍,略高于中美人口之比的4.27。由于人均农业需求几乎是恒定的,可以说第一产业在总量上已经接近增长的平衡点。

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图2),2011年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了美国。2014-2015年中国增速开始明显放缓,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意味着原来高速工业化进程已接近完成,粗放增长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更有待解决。中国在第二产业的追赶,未来将主要在质而非量的方面。

第三产业则是中美差距所在(图3),美国第三产业产值是中国的2.6倍,而美国的第三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达到了80%,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图4)。未来中国的追赶,第三产业在总量上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中国产业结构虚实的比较

1. 制造业与F代服务业的能耗效率比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图5),美国单位能耗的产出效率比中国高42%,而德国和日本是中国的两倍,这个差距固然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产业结构比例差异造成的。

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图6),中国第二产业单位能耗是第三产业的2.5倍。如果扣除交通运输行业,第三产业的单位能耗指数则仅为第二产业的1/6,如果第三产业的比重能增加到70%以上,整体GDP能耗效率将至少提高75%,届时中国的能耗效率将超过美国,如果再考虑科技进步因素,效率会提高更多。

2. 就业比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美国第三产业创造了超过81%的就业岗位,第二产业仅为17%左右。中国自1994年起,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就多于第二产业;从2013年起,第二产业就业岗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同时更快增加(图7)。在新常态下,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主要方向,将形成中国重要的中产阶级群体。

3. 收入比较。在工资收入和增长速度方面,第三产业也表现突出(图8)。由低工资形成的人口红利并非真正的红利,工资高、消费能力提升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改善才是真正的红利。第三产业具有能耗低、工资高的特点,无疑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居民生活水平现代化的主要产业。

由此,我们发现制造业并非完全实,服务业也并非虚,可以预见,中国未来的现代服务业将在总量上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而制造业需要在质上进行改善。从行业周期和发展趋势上分析,制造业分为新兴行业、新生行业、周期行业和夕阳行业。新兴行业是指由于新科技产生的新行业,比如人工智能带来的传感器元器件等;新生行业是指由于技术换代形成的行业升级,如新能源等;周期行业指伴随人口变化和经济周期波动的领域,如房地产、钢铁等等;夕阳行业指逐渐被新技术淘汰的领域,如BP机、个人电脑等。如果不能适应新科技、新消费,实体制造也是过剩的产能、过剩的泡沫和污染的垃圾;如果能够给人们带来消费的创新,服务业也能成为刚需,金融行业也成为科技创新和消费升级的资本之翼。

中国产业结构虚实均衡的制度供给与保障

综上分析,判断行业是虚或实、是否存在泡沫、是否过剩,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如果能够满足消费的市场需求,在上游满足这些最终消费需求的原材料资源、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源等生产需求,就是实在的,如果超出市场的需要,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金融行业,都是过剩的泡沫。有两种情况市场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判断是否存在泡沫,一是价格波动对应的生产反馈周期滞后,可能就会造成更加剧烈的波动,使得市场难以自行出清或恢复均衡;二是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外部性,形成了社会成本,无法自动成为行为企业的内部成本,使得其破坏行为难以得到社会成本的有效约束。这时,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等制度,控制波动的幅度,内生外部性成本,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

因此,应面向最终消费、中间生产和资源供给三个层面形成市场均衡机制,具体供给两类机制需要的制度:

一是金融均衡调节机制。对于金融波动和风险防范要建立投融资均衡和逆周期波动的机制,解除对金融创新的约束和限制,回归金融作为投资与融资平衡的本质。如果金融过度偏重于投资,而忽视了融资的功能,投资回报与融资成本、融资企业的价值创造相脱节,就会产生泡沫,导致金融失衡。

二是外部性内生化机制。对污染与生态破坏建立根据程度和数量动态计算的资源税、排放税等税收机制,改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使得企业愿意加大减轻污染与排放的投入,避免放任污染排放或者停产停业等极端措施,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结合起来,使得人们能够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文明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达到和谐的均衡。

第4篇

湖南新能源产业也已起步,以湘电股份为代表的风电设备制造业、以长沙中电48所为龙头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制造业已走在国内同业的先进行列。但其他一些起步较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发展极不平衡,制约甚至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大发展和进步。

如何科学、有效地拓展和管理好湖南的新能源产业,即时为政府主管部门报告产业链实时基础数据;如何专业地为生产企业提供最新行业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所求,建立和组织行业战略联盟机制,统筹解决新型企业所面对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这些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1.能源需求

由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我省每年从外省调入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调入电煤超过2500万吨,调入石油超过600万吨,调入天然气超过9亿立方米。可见能源紧缺仍然是影响和制约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而这些都属于常规能源或传统能源的范畴,因此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2.新能源及其产业

新能源是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除化石能源等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等),目前尚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亟待推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不断推进新能源技术、新能源设备研发,完全符合湖南四化两型建设需要。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在太阳能光伏产业研发、风电设备制造以及生物质发电等方面已具备一些领先技术和龙头企业。但要将其打造成新型支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3.能源管理

能源管理涉及从整体规划到具体生产、调度、计划分配、使用维护及节能降耗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提出新能源产业战略研究的课题,就是试图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新能源产业战略模型(数据库结构),为政府主管部门决策分析、制定新能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有力依据,这对于推进湖南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使其迅速成为千亿元支柱产业具有前瞻性意义和作用。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昭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其中所列七大新兴产业有四项涉及节能环保产业、现代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因此,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各级政府需从国家层面的战略前瞻性角度来认识能源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千亿元支柱产业没有前瞻性眼光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高度重视,统一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地展开新能源及其产业研究各方面的工作。湖南必须尽快制定省级中长期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要陆续进入年度计划,并将新能源发展工作切实列入各级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畴。

1.支持鼓励技术创新

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鼓励、支持研发机构和科技人员锐意创新,追踪世界前沿科技,发挥风电设备、光伏制造技术既有优势;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科研开发投入,结合湖南农林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及设备开发应用,不断培植新的以及更多的技术优势行业,在各级政府及科技主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下,建立和健全省、地(市)级风电、光伏、光热、地热、生物质能以及新型燃料电池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做到最大力度地支持新能源技术创新,最大效应地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2.积极推行产学研道路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科专业强势以及各级新技术产业园区实力,积极推行产学研道路。具体来说,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组建湖南省新能源战略研究会,作为社团机构,可以在政府部门、研究院所以及生产企业各方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宣传贯彻国家能源产业政策,制定实施战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着力于能源经济领域先进技术和产品的积极推广;另一方面,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科研成果市场转化,促进新能源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间的对接交流与合作。在展开长期研发技术交流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新能源产业联盟机构,形成优势互补的联盟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3.积极帮扶新能源企业

政府层面要大力支持、扶植新能源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做到有效管理现有企业,积极培养新生企业,努力将其做大做强,切实形成支柱型中长远发展模式意识;社会层面则调动以科研机构为主体的新能源战略研究会(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协会的科技创新力量,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另外,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的行业产业联盟机构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帮助新兴中小企业克服技术难题,统一、协调地推进行业壮大、发展,进一步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加强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共同做大做强湖南的新能源产业。

第5篇

1.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1.1业务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研项目研究难度加大,科技项目查新评价的复杂性增加,以往单一化的科技查新报告模式已不能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目前,多数医药卫生科技查新机构服务内容和范围仍局限于传统的科技查新,缺少由新颖性评价逐步转变为科技评价、信息分析、信息咨询等面向用户需求的增值服务。查新机构亟须通过系统信息分析重塑自身的竞争优势,即对信息价值的深度挖掘增加科技查新报告的价值。

1.2项目评价狭隘简单难以适应科技评价全面性需求科技查新的起源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科技信息资源的稀缺,使得专业信息检索只能由专业情报机构进行,随着信息化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科技查新报告评价已难以满足科技管理的需求。目前科技查新内容仅限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新颖性判定,对于科学研究结果在学科领域的地位评估、技术先进性程度等内容很少涉及,这严重限制了科技查新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在科技项目立项筛选、成果评估、技术交易和知识产权评价等方面,科技查新报告由于评价面较为狭窄,部分相关领域专家对科技查新价值提出了质疑。

1.3认定标准不一导致行业管理缺乏规范化国家科技部于2000年12月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标志着我国科技查新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1]。但是,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认定部门多达10多个,不同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认定标准、管理细则、人员水平等要求的不一致,导致了该行业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国内尚无统一的科技查新管理流程、工作流程和查新报告质量规范标准,并且缺乏行业层面的政府管理和引导,以及对科技查新质量的监督与控制标准,严重影响科技查新业务的发展。

2.医药科技情报发展趋势和特点

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的发展与医药科技情报紧密相连,其业务体系、理论方法和服务对象都源于医药科技情报。科技情报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低谷之后,在科技情报机构改革和学科发展中形成清晰的业务方向,涌现出许多新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和军队医药科技情报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梳理,有利于更加明晰科技查新的未来发展方向。

2.1医药科技情报紧密结合战略需求目前,科技情报的主要服务对象已由主要面向政府决策者和科研机构,转变为面向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其他机构的多维服务[]。在研究内容方面,科技发展动态相关的研究最为广泛,主体研究还包括产业领域发展策略、科技政策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预测等。军队医药科技情报的工作主要面向战略决策,围绕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规划需求,开展专项情报调研与前沿技术发展预测。

2.2医药科技情报呈现综合发展趋势情报工作模式已从单一方向的跟踪研究转向综合发展的模式。医药科技情报的工作形式从情报追踪,转变为专项情报调研、动态情报监测、应急情报、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战术情报与战略情报并举,情报产品根据需求对象不同也呈现出多种形式。例如,通过动态性情报产品快速提供技术与战略管理情报信息,通过年度报告对科技进展进行总结,对重大突发事件如日本地震、核泄漏事件等呈交快报、专报与专题深度报告等,立体展现了情报研究的价值,更好地发挥了科技情报的作用。

2.3医药科技情报专业性趋势随着网络化普及与信息化的推进,医药科技情报工作也越来越专业化。在信息收集阶段,情报资源的全面分布与搜索手段更为先进;在情报分析阶段,情报学研究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总结归纳等方法,引入了文献调查、比较研究、内容分析、技术预测、德尔菲法、层次分析、专利分析、技术预见、头脑风暴、趋势外推和文献计量学等方法。科技情报研究与管理学的日渐融合,也推动了情报研究的专业化发展。

2.4研究手段精确化趋势随着情报学方法的发展,情报学模型与工具得到广泛应用,研究手段定性与定量研究并举,情报决策支持日益精确化。以往定性情报研究方法如文献调查、比较研究和内容分析等方法使用较为普遍,目前,定量研究方法如文献计量学和专利分析法等,基于信息分析的研究方法正越来越多地使用,成为支撑科技决策的客观依据。

3.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发展方向探讨

随着信息环境和服务需求的变化,医药科技情报在研究方法和产品等多方面都在进化,并结合最新的情报学方法,根据用户需求定制情报产品。医药科技情报理论、方法、产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将深刻影响未来科技查新的发展。科技查新需要根据外部需求的变化,引入新的情报学方法,深化科技评估内涵,面向科技评价和科研管理,延伸科技查新报告产品和相关服务,突破目前科技查新的发展瓶颈。

3.1科技查新报告规范化与分析功能拓展

3.1.1进一步规范科技查新报告目前,科技查新报告虽然已经形成规范化的制式格式,但对于不同科技查新机构而言,在数据库选取、检索策略、文献列举、结论分析和文献附件等方面各不相同,同一专业领域的查新报告也由于机构和查新人员差距较大。因此,规范和细化科技查新报告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提高行业整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1.2深化科技查新报告分析功能科技情报研究定性和定量方法已经融合,而目前国内查新机构其科技查新报告的相关性文献列举与结论多以定性化描述为主。查新报告应借鉴科技情报领域基于文献的新型定量方法,利用文献计量、专利计量等新型科学计量工具,有助于深化科技评价功能并实现精确分析[4]。目前已开发了多种数据库科学计量工具及软件,通过定量工具,结合定性判读与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查新课题主题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密集度与热点、国内外领先机构的研究特点等信息,使科研人员与审评专家可以通过查新报告获得查新课题领域发展、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格局、查新课题研究在该领域中所处的位置与先进性等立体的评价信息。

3.2业务模式与医药情报和信息咨询相结合科技查新报告现有的单一服务形式已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应在文献信息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附加产品,提高自身的价值。目前多家科技查新机构已开始这方面的实践,探索项目专题信息咨询、竞争情报、知识产权分析等服务方式,如针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搜集国内外技术竞争情报,对技术创新动态进行分析,以信息快报或定期报告的形式为科研机构服务;结合企业项目立项,进行技术项目的技术和市场可行性调研,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报告。通过专利侵权检索和分析,为原始创新和仿制创新提供依据。

4.军队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发展策略

1992年以来,全军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工作越来越规范。2002年以来,并未因国家科技部取消查新资质认定而放松对科技查新的管理,连续组织查新咨询单位资质认定、年检与业务考核、查新人员资质认定,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有效提升了军队科技查新管理的质量和规范化水平,但军队科技查新也面临同样的发展困境。军队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的重点在于服务总部科技决策与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在此基础上,以科技查新为中心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才能获得更蓬勃的生命力。

4.1深化科技评价职能,服务科技决策围绕军队医学科研决策,科技查新机构应主动参与科研规划制定、科研立项论证、重大科技成果评审及科技人才评价等相关科技评价工作,突破科技查新报告与引文报告的限制,结合软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管理部门认可的系统科技评价实现方法与实施途径。

4.2拓宽信息咨询服务,服务军队重大科研项目科技查新机构应将被动等待用户委托转变为主动服务,发挥专业技能与信息资源的优势,为军队重大科研项目提供多种信息咨询保障和情报服务。以信息快报、专题报告、专利分析、立项评估等多种情报产品,保障军队重大项目的成功完成。

第6篇

放眼神州大地,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自主创新的洗礼,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向市场。《经济》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北京星和众工设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和众工)的家电用材成套设备在国内市场中占到了60%市场份额,30%以上的国产彩涂板成套生产设备也由该公司设计制造。在自主创新领域,星和众工既是实践者也是受益者。

“设计出来的产品,在变成成品的过程中,需要有强大的制造业支撑。”星和众工董事长杨放光告诉《经济》记者。如果脱离了制造业,那么设计出来的产品再好也只能停留在图纸上。据记者调查,北京亦庄工业园区内有不少从事液晶面板生产的企业,它们的设计能力一流,但在产品生产上却跟不上国外的步伐。当国外的液晶面板更新发展到第十代的时候,这些企业才生产出第八代产品。从表面上看是产品的区别,其实是装备制造业技不如人。采访中记者得知,这类企业的大部分资金都耗在了国外二三流的生产线上,反过来削弱了研发的资金投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想要实现中国创造就必须突破装备制造业的瓶颈,这个过程只能依靠自主创新。”杨放光说。

生产线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标志之一,突破技术壁垒为中国企业提供第一流的生产线,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变革是杨放光多年来执着追寻的目标。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集团)在引进星和众工的生产线之前,它的集装箱板材处理生产线还是遵循陈旧的生产方式,先把集装箱焊好再进行人工喷漆。夏天深圳的气候十分炎热,工人们带着口罩,穿着防油漆的衣服在几十度高温的集装箱里面施工,不仅损害了工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油漆浪费也十分严重,工作效率也不高。

杨放光告诉记者,“因为海运集装箱需要有极强的抗海水腐蚀性,所用的油漆和日常见到的差别很大,价格也很高,基本上以进口为主。”在引进星和众工的生产线以后,中集集团的生产方式得到了很大的优化和提升。“现在中集集团采用滚涂方式,把板材喷漆以后进行焊接,再人工少量补漆。”这样一来,中集集团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而且还节约了昂贵的油漆、降低了生产成本,其中抗锈蚀的程度还超过了欧洲锈蚀等级Re3级标准。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制造工艺升级引发的一场生产方式变革。

产学研结合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是世界各国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普遍经验。杨放光告诉记者,“在高新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中,产学研必须要结合起来,因为装备制造业的很多科研项目是跨学科的,一个企业不可能占有方方面面的人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避免重复研发的浪费。”为此,星和众工与华北电力大学等高等院校展开了密切合作,这样不仅推进了企业与高校互利互惠、优势互补,而且还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扩大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星和众工还建立了一家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的技术研究院,主要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与新行业的孵化。杨放光告诉记者,“研究院配备了业内领先的新设备,具有新工艺的开发能力和设备系统集成能力,并拥有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有些技术和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部分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装备制造产业、复合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现在政府对装备制造产业的扶持力度也加大了,”杨放光说。在他看来,政府应加强对装备制造企业的原创性科技项目资助,并改变现有的资助方式。因为现有的科技项目资助形式是与项目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相挂钩的,所以能够顺利得到政府资助的项目往往是在短期内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项目。在实际操作中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悖论,只有已经实施并产生了经济效益的项目才能得到政府的资金扶持。

第7篇

〔关键词〕科技查新;优化;变革;动力机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11.021

〔中图分类号〕G25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11-0114-05

〔Abstract〕Based on analyzing the dynamical for Novelty Search optimized development,this paper exploited the new dynamical for its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 of macroscopic factor,microcosmic factor and product factor,and design the dynamical system.Meanwhile,this paper studied some measures such as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ized,flexible mechanism,methods diversity,industry supervision,market operation and brand operation for Novelty Search optimized development.

〔Key words〕novelty search;optimization;innovation;dynamical system

科技查新发展已20余年。作为我国科技管理和评估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受到产生的体制影响,科技查新服务存在市场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队伍薄弱等问题,这些弊端引来了众多科研人员的争议[1]。未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政策实施,科技查新工作面临着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国家政策支持机遇,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体系中找到一席之地,如何参与到协同创新整个过程,并在新的机制下发挥出更加积极和广泛的作用,是科技查新服务业自身进行变革和优化的关键[2]。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高校科查新优化发展的动力基础上,发现其优化发展的突破口,构建其发展的动力系统,以促进高校科技查新快速转型发展。

1高校科技查新优化变革的动力基础

11学科理论基础

111情报学是科技查新发展的内在成长力

情报学是科技查新工作的理论基础,从用户委托到查新报告完成各个环节无不蕴含着情报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因此,科技查新应跟随情报学发展的步伐,创新自己的服务内容、方法,使科技查新工作在朝着加强科研咨询力度、拓宽服务外延、增加服务内涵与延伸情报功能等全方位方向快速成长起来。

112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是科技查新管理的推动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科技查新机构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亟待创新。通过对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工具,尤其是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形成关于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工具的系统化知识,拓展科技查新管理的视野,促进情报学与管理学、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在理论及方法上的相互融合和借鉴,推动高校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

12资源基础

121不断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科技查新发展的内驱动力

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网上信息资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具有更新快、检索方便、内容丰富、节省费用等优点,是查新文献资源的重要补充,如网络免费期刊文献、网络免费专利文献、网络免费会议文献、网络免费标准文献、开放期刊、搜索引擎学术搜索等。除此之外,文献保障体系的建设也为科技查新资源提供了重要的保障[3]。

122专业的人力资源是科技查新发展的内驱动力

科技查新过程中涉及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查新员、审核员、咨询专家。高校查新机构查新员、审核员相比而言均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较宽的知识覆盖面、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熟悉情报检索知识、具有较好的语言沟通和理解能力、较强的文字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较强的筛选、对比和综合分析能力。另外,高校学科专业齐全,从不缺乏各学科高素质的咨询专家。

13现实基础

131查新用户需求是科技查新发展的内驱动力

查新咨询服务是以“用户为服务核心”,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深层次信息服务。不断满足用户的深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是查新工作不断追求的动力。现阶段,大部分查新机构还仅仅停留在满足查新用户表象的信息需求,而实际上查新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的开发与满足同样是查新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

132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重视是科技查新发展的外驱动力

科技查新咨询服务是各级科技主管部门为了避免科研课题重复立项和客观正确的判别科技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而设立的一项工作,科技查新报告是科研评审专家评价科研课题的重要依据,因此,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大多要求科研人员在课题申报、成果鉴定、专利申请前必须到指定等级的查新机构进行查新鉴定,这为科技查新的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外部驱动力。

2高校科技查新优化变革的动力系统构建

系统包括科技查新管理运行系统、科技查新优化发展的新动力构建、动力启动以及目标实现。并按各部分内容起作用的机制分为微观因素、宏观因素、产品因素,见图1。

21系统框架

图1显示了高校科技查新优化变革的动力系统框架。

22系统解释

221系统目标

科技查新优化变革动力系统的目标,就是通过动力要素和动力机制及管理制度的有效结合,从内部生长出科技查新创造性、良性发展的自我造血机能,开发发展潜力,创造发展动力,以科技查新工作本身发展为根本,以科技查新为科研立项、科技项目评估、验收、奖励、专利申请、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等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为最终目标。

222管理运行系统

科技查新管理运行系统,采取宏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科技查新如何在宏观市场背景下,利用微观要素提品和服务的全过程。微观要素包括5个方面:人力资源、文献资源、质量保障与评价、信息技术及信息服务。其中,人力资源与文献资源是科技查新优化发展的基础,所有动力的开发均源于此,质量保障与评价是科技查新优化发展的管理机制,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是科技查新机构服务功能扩展的保证。

宏观背景主要指信息环境和市场导向。产品因素主要包括查新报告、其他咨询报告(如论文引证报告、专利分析报告、专利二次开发查新报告、市场竞争报告等)。

223构建新动力

建立健全科技查新管理制度,改革现有运行机制,提升过程管理能力,创新服务功能与工作方法等构成了科技查新优化发展的新动力系统。

管理制度方面,长期以来,高校科技查新在人力资源、文献资源、质量保障与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上一直缺乏成熟性、针对性、时效性,这严重阻碍了科技查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高校科技查新管理制度有针对性的、适时的改革,必将成为科技查新发展的新动力。

运行机制方面,是从科技查新管理运行系统出发,探索系统运行过程各个环节的主动力,进而推演出形成高校科技查新优化发展的动力阀:突破口、核心和重要举措。

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改革运行机制基础上,提升科技查新过程管理能力同样至关重要,过程管理指的是从查新委托到查新报告交付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管理,过程管理直接着影响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

服务功能方面,高校科技查新机构在文献资源、人力资源方面均具有其他任何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科技查新服务内涵的深度挖掘和服务外延的广泛扩展为科技查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作方法方面,随着信息技术与情报学方法的发展,科技查新过程中的委托人与查新机构的交流方法、档案管理以及文献检索、分析、组织等的方法创新,是科技查新走向高效、合理发展的巨大作用力。

除此之外,信息共享与开发、加大面向科研的服务力度、开发用户的深层次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正不断为科技查新优化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3高校科技查新优化发展的动力运行

启动科技查新优化发展动力系统的动力阀,就是以管理与服务创新为突破口,以面向科研支撑为核心,实现管理制度化、机制灵活化、方法多元化。

31适应环境发展要求,跟随查新发展变革趋势,实现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创新311规章制度体系化

保证查新工作质量的关键是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可行而又具有时效性的规章制度。查新机构的内部规章制度应包括科技查新工作实施细则、查新过程控制制度、内部审核与质量监督制度、查新反馈方法与制度、查新工作人员的道德规范、查新咨询专家管理办法、保密与回避制度、收费标准等。

312技术规则细节化

各查新机构应根据本单位查新课题特点,制定“科技查新工作实施细则”和“科技查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查新工作的具体流程及要求、文献检索分析注意事项、查新报告各部分具体评价指标详细作出规定,以便查新员与审核员“有法可依”,并统一认识。除此之外,通过自检自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总结,逐步提高。

313业务宣传专门化

为提高科技科技查新的影响力及行业竞争力,促进科技查新更广泛的为各类企事业单位科研提供服务,各查新机构应专门设立查新业务员,并制定一定的实施细则与激励政策,借鉴企业运行模式,实现科技查新市场化。

314资源建设节约化

文献资源作为查新工作的支持系统,是保证查全率、查准率的关键,而资源经费却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此,在保查新资源丰富度的前提下,应高效的利用有限的经费,不可盲目购置资源,各查新机构应根据自己查新所属学科有针对性的购置资源,并研究各数据库资源特点,提高检索技巧,熟悉国际检索系统等昂贵资源的检索方法,开发网络免费资源,并努力实现相同学科查新站资源的共享。

315人员素质综合化

人员素质是影响科技查新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查新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情报研究服务工作,对查新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从个体上讲,查新人员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政治法律素质、专业素质;从整个查新机构上讲,任何一个查新机构应根据自己查新课题所属学科门类,设置相关学科的查新人员,不同学科查新人员的查新学科范围应进行细化分工。

316业务交流多元化

目前,很多高校科技查新站建立了“科技查新管理系统”,其目标是实现科技查新从用户委托到档案管理网络化,但从使用情况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应在此基础上开发诸如线参考咨询服务、QQ、MSN、网络论坛、E-mail、网络表单、微信群等多元化的辅助交流方式,使用户查新委托更方便,沟通交流更及时、深入,并促进用户与查新机构的相互了解。

317工作过程标准化

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就是对科技查新过程由接受委托到交付科技查新报告后归档的各个业务内容制定工艺路线,明确规定科技查新的步骤和顺序,责任到人。查新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均设立一定的标准,每个责任人均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

318质量反馈程序化

质量反馈是查新机构研究用户需求,提高查新质量的重要手段。查新机构应建立用户反馈评价制度,采用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电话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征求用户意见,建立反馈渠道,扩大用户反馈面,实行查新质量跟踪,并对反馈信息做出及时适当的反应,反馈信息处理结果作为评价查新质量的依据和记录,整理入档。通过反馈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用户需求,不断改进查新工作,提高管理质量。

同时,查新机构应定期调研已查课题立项资助等情况,尤其是省、部及国家级课题的跟踪调研,以分析查新工作对科研的推动作用,并及时总结经验,记录成册。

319档案管理数字化

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可以保障每项查新课题长期有案可查,每个流程有迹可寻。在每项查新工作完成以后,都有一套完整的项目资料,查新机构应建立查新咨询档案数据库,实现查新咨询工作的各项数据的登录、修改、核查、检索以及打印、统计、备份等功能,并由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3110修订完善及时化

在信息环境、科技政策、情报学研究方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查新工作资源保障、工作方法、市场导向等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有关查新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适时根据需要更新完善,以保证查新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32顺应用户情报需求,提高查新员综合素质,节省资源,实现运行机制改革高校科技查新优化发展的合理运行机制应主要落实在服务功能、查新员素质、资源投入上。

321拓展服务功能:用户需求与查新站互动发展机制

(1)满足用户现有情报需求,创造用户情报需求增长点,促进用户与查新站共同发展

具有权威资质的查新机构要突破传统,勇于创新,在满足用户现有各种情报需求的前提下,潜心研究用户情报需求增长点,研制各类适用用户不同需求的查新报告,除现有查新报告外,为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的各环节中有效利用专利信息、产品竞争信息、产品技术信息、减少重复研究、提高研究水平、监视竞争对手和辅助科学决策提供客观文献依据,为高校及各类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提供定题服务报告、引文分析报告等深层次情报咨询报告,大力开展情报的深层次加工服务。只有查新机构充分发挥自身服务特色,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才能激发用户的情报需求,最终促进用户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样地,也只有用户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渴望多样化、深层次的情报需求,才能促进查新站的发展,提高查新站的行业竞争力。

(2)拓展情报研究服务内容

情报研究服务可以为科技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为工程项目立项提供决策支持,为科学研究提供借鉴,为市场开拓与新产品开发提供方向。因此,除查新站常规的查新报告服务以外,开展其他形式的情报研究服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经济、社会利益,如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知识服务、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服务、专利二次开发查新服务、专利侵权检索服务、专题情报服务、引文分析服务等。

322提高查新员素质:激发查新员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查新员科学研究水平的激励机制

与高校图书馆其他工作相比,查新工作任务量大、工作繁琐、风险大,长期的查新工作,使查新员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工作缺乏创造性、主动性。因此,要提高查新人员的综合素质,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强化责任心,避免因主观因素引起的查新报告质量问题,就需要采用内外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做保证。除此之外,对科研成果较多、科研水平较高的查新员应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如年终奖分配、科研时间保证、科研成果与查新课题的工作量转换等,以调动查新员科研热情,实现以科研促工作发展的目标。

323高效的资源投入:急用必先置,够用则缓置和设备不闲置的资源投入机制

在遵循文献信息资源的广泛性、专业性、前沿性、追溯性的原则基础上,应采取急用必先置,够用则缓置和设备不闲置的资源投入机制,以在保障科技查新资源需求基础上,尽量避免资源浪费。除此之外,还应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如与其他查新机构资源共享、开发网上免费资源等。

33着眼查新报告质量,丰富查新工作方法

文献检索和分析是查新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高效的文献检索、深入的文献分析是保证查新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文献检索与分析的方法显得至关重要。查新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情报学的专门研究方法,包括比较法、分析法、分类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文献计量学法等。

4保障措施

41加强科技查新相关理论研究

加强科技查新研究是培养查新员业务素质的基本措施,是查新机构效益的生长点,是提高管理水平、技能水平、产品水平的重要保障,是科技查新优化发展的动力系统持续发挥作用的“养料供给”,是科技查新工作内容、方式及手段不断创新的力量源泉。

科技查新机构实施科研计划,首先,应构建科研生态网络,以普遍出现的典型问题为出发点,结合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形成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内容,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与本单位人员或外单位人员合作,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其次,组建科研团队,根据人员学科背景、兴趣爱好、技能特长等因素组建研究特点不同的科研团队,团队应确定明确的研究主题与方向;再次,加强科研交流,定期举行交流会,提出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后,规范科研过程管理,包括科研的激励措施、科研经费及时间的保证、科研的评价及考核等。

有条件的科技查新机构可以出版内部交流刊物,刊登一些未达到正式发表要求或由于某种原因不便正式发表的论文,刊物定期出版,栏目可设置科技查新管理、科技查新工作方法、科技查新质量控制、科技查新工作经验交流、科技查新管理文件传达及科技查新机构的其他情报研究服务创新等方面的论文,并定期举行论文交流会,选择富有代表性、可塑性的论文进行讨论、修改,发表到正式刊物上。

除此之外,上级主管部门应把查新机构的科学研究作为查新机构年检的强制性指标,并定期选择一批具有实践意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编定成册,在版权允许范围内,发放给系统所属各查新机构,供其阅读、学习,以促进其工作的提高。

42建立国家层面基于政策、法律、法规的行业支撑体系随着,国家对创新体系建设的完善,科技查新应该上升到国家政策支持的层面,从法律法规制定,政策支持、财政投入等措施扶持科技查新行业的快速化、规模化、正规化、市场化发展。目前政府要加紧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查新发展的政策和法规,逐步明确科技查新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组织制度和发展模式,理顺政府与科技查新机构的相互关系,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竞争平等的良好发展环境[4]。政府在加大对查新行业投入的同时,通过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直接资助和政府资金的引导激活科技中介服务资源,建立多元化的财政投入机制,充分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给予科技查新相应的优惠措施,扶持和鼓励科技中介组织的产业化发展[5]。

43完善科技查新行业的监督、管理、准入制度

科技查新行业协会的成立与不断建设发展必将加强挂靠在教育部的查新机构与国家科技管理部门的配合,促进各查新机构的彼此沟通、联合与协作,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查新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查新工作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行业协会可参照国家的有关文件制订操作性强的查新工作规程和实施细则,指导查新的规范开展;其次,协会还应该对查新业务进行管理和监督,比如建立查新工作网站、查新数据库的整合管理、对查新机构实施年检和抽查、查新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等;再次,协会应定期开展业务交流、学术报告、查新宣传和协调工作,各个查新机构可以通过协会组织的活动研讨查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最后,科技查新协会成员机构应尽量促进资源共享。

组建查新协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因此,应采取分步走的措施,即按“门类相同,地区相近”的原则将现有教育部系统查新站组建成多个子协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总结,对多个子协会进行整合而成立全国性的科技查新协会。

44构建科技查新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和机构评估体系,树立品牌意识行业应从查新操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完整性,查新文献资源的完备性、查新人员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查新报告撰写格式规范性、检索手段的科学性,对比分析的针对性等多方面构建科技查新的质量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查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查新机构业务流程和操作程序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建立面向市场和用户的工作机制,增加用户的满意度和社会信誉度。同时,行业机构要加强科技查新机构的信用管理,没有信用就没有良好的市场秩序。行业机构可以通过对其专业技术水平、咨询服务业绩与质量、职业道德、社会认知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授予科技查新机构信誉等级,通过这种模式来增强机构的信誉意识和等级意识,树立品牌经营的意识[6]。

45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创新,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查新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才能保证科技查新服务的有效性。因此,要改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和市场理念,广泛宣传科技查新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宣传科技查新对科技、经济、社会效益提高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要引起管理者的重视,争取科技查新发展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吸引市场上的客户。

参考文献

[1]张垒.环境对科技查新服务绩效的影响机制、路径及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3):85-91.

[2]周静,杨春国.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科技查新工作发展路径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7):59-61.

[3]王云才.基于网络免费信息资源的科技查新[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4):79-81,94.

[4]张景安.关于我国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3,(4):1-5.

第8篇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具有战略性和新兴产业这两个基本特征。新兴产业是相对传统产业而言的,是伴随最新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部门新行业,一般是伴随最新技术革命而产生的。战略产业是指一国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目标所选定的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它是各国根据不同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对未来经济技术发展的预见所确定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符合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以科技重大突破为前提,以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为基础,能够引致社会新需求、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兴产业。

总理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具体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六大特征:

一是发展全局性。指战略性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是科技创新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体现各类最新科学发现和技术进展,是科技创新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平台。

三是持续增长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应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

四是产业关联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而且同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较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五是政策导向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信号指示作用,反映了政府的政策倾向和经济发展重心,是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是资本进入、人才集聚、研发投入的重点领域。

六是具有一定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现代科技前沿成果与产业的融合,由于现代科技前沿成果大多还并不成熟,其能否产业化,何时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都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导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成功同样也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全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动

历史证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后,人类都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都会带来科技的重大突破,从而引发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选择和重点,这必将改变世界经济增长的轨迹和旧有的格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应对金融危机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航天航空、宽带网络和智慧地球等领域取得突破;期待着以新能源革命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转型驱动力,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强调从高新科技特别是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强产业竞争的优势。日本于2009年4月推出了新增长策略,发展方向为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低碳排放、医疗与护理、文化旅游业、太阳能发电等,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

对我国而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提高经济竞争力、占领技术制高点的需要,也是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的限制,我国经济发展更多的是通过高能源、高资源消耗实现。2009年,我国GDP大约占世界GDP的8%,但却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8%。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以往的发展经验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和资金投入,伴随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和国际竞争格局变化,以往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高新区将成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载体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甚至又出现一窝蜂的现象,但从我国产业发展基础和国家政策导向来看,高新区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载体。

1、高新区具备了相当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经过20余年的发展,高新区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催生了一批成长性较好的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创新集群载体,并且部分领域的企业还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品牌声誉。截至2009年年底,国家高新区的营业总收入达到7.8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总量的9.5%,出口创汇占全国总量的14.7%,实现了创新要素、创新载体、高科技企业聚集。

2、高新区拥有良好的创新服务环境。长期以来,高新区坚持以科技为动力,聚集了丰富的创新因素和资源,建立了适宜创新的配套措施及制度,建立了从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与培育到产业集群形成的一整套企业创新和产业培育体系,形成了包括创业、科技研发、教育、金融、专业化服务以及机制体制改革等在内的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第9篇

关键词:品牌

1 塘沽自主品牌发展现状

目前,塘沽拥有天津碱厂“红三角”和天津大沽化工厂“红三晶”共2个中国驰名商标,以及25个天津市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4个,天津市名牌产品12个。塘沽辖区内虽然拥有诸如天津港集团、渤海石油、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新港船舶重工等多家知名国有大中型企业,其经济贡献率在全市乃至全国的比重大,利税高,在国内外已取得了一些声望,但其品牌发展意识还很淡薄,品牌发展动力不足。而占据塘沽企业大多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业规模、产品档次、核心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品牌战略方面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的相对较晚

始建于1917年的天津碱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将拳头产品“红三角”牌纯碱销往全世界。而其天津碱厂“红三角”商标2007年才完成认定,同样享誉国内外的天津大沽化工厂“红三晶”商标也是2009年完成认定。

1.2 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数量少、领域窄

塘沽的中国驰名商标、天津市著名商标和国家、天津市名牌产品不但总量上在全市属于中下游水平,而且所属行业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海洋化工、装备制造业、建材等传统产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1.3 企业品牌扩张意识不足

拥有中国驰名商标老牌化工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已经取得良好的声誉,但由于缺乏品牌扩张意识,没有很好利用品牌进一步提升国际知名度,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

1.4 塘沽科技型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塘沽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与日俱增,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塘沽特色产业为代表,如电子信息、港口物流、生态农业、现代渔业和科技服务业等企业发展态势迅猛,科技含量高,国内声誉良好,发展后劲强大,但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提高其国际品牌竞争力还面临许多困难。

2 塘沽在增强科技企业品牌竞争力中的制约因素

2.1 企业创牌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塘沽大多数企业受传统观念影响而缺乏品牌竞争意识,没有积极、主动的实施品牌战略,更没有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科学、可行的整体规划。有些企业的产品质量一般,品牌个性不明显,创新能力不足,品牌难以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下去。个别企业将品牌战略作为一种短期行为。因此,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品牌内在激励机制,缺乏将企业品牌做大做强的内生动力和欲望。

2.2 扶持品牌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塘沽对品牌认识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配套措施和奖励机制来助推企业增强品牌竞争力。对一些重点、已取得较好品牌效益的企业缺乏培育和扶持力度,往往顺其自然生长。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对其品牌发展缺乏中长期的整体规划和部署,缺乏政策整合和支持。

2.3 促进品牌竞争力发展的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

新闻媒体对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力重要性的宣传还不够,公众对品牌认识不足,还不能形成“重视品牌、尊重品牌、维护品牌、保护品牌”良好社会氛围。

3 对增强塘沽科技型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思考

3.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扶持机制,夯实品牌培育发展基础

3.1.1 切实加强领导,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塘沽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施品牌战略,把培育和发展工作列入塘沽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工委、管委会领导下的塘沽实施品牌战略的组织领导机制、组织协调机制、科技投入机制、工作考核机制、创新奖励机制以及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培育和发展名牌的整体合力。

3.1.2 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服务水平。健全建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配套政策,分层级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对纳入培育发展对象的企业及产品,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以必要的支持和政策倾斜。进一步加强协作,优化服务,建立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3.1.3 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奖励政策。设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专项资金,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品牌设置相应的资助办法,不断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建品牌、创名牌”的积极性。对已取得一定竞争优势品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扩大品牌影响力的资金支持;对能够凸显塘沽特色品牌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给予培育资金支持。制定扶持奖励政策,对已取得市场知名度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3.2 发挥区域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品牌集群效应

3.2.1 突出区域特色,加强分类指导。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按照“扶强、育优、挖特色”的原则,加强分类指导。帮助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良好形象,不断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2 扩大优势产业品牌影响力。在已取得较好声誉的船舶修造、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洋石油等优势产业方面,进一步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不断争创自主品牌,进一步加强商标品牌的国际注册与保护,大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争创国际知名品牌。

3.2.3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品牌知名度。加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力度,用高新技术引领、培育发展现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品牌。

3.2.4 培育现代服务业品牌。着力培育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商贸旅游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不断创建服务品牌。鼓励规模科技型中小企业、特色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服务商标为纽带,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加盟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运作,促进服务业的升级转型。

3.2.5 扶持塘沽特色名牌产品。充分挖掘和发挥塘沽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现代渔业技术和生态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促进现代渔业、高效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集聚作用,形成一批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的生态特色产业,从“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区域品牌”的梯次式发展,培育并扶持塘沽特色产业迈向国际市场。

3.3 以企业为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推进品牌建设顺利开展

3.3.1 积极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创牌意识。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树立牢固的争创品牌求发展的观念,通过宣传、培训、扶持、资励等多种途径,使企业领导者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创名牌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意义。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使其从战略高度上来培育和管理品牌资产。

3.3.2 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技术进步培育发展名牌产品,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及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掌握核心技术、创立自主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采取“发展拳头产品,巩固品牌;扶植新兴产品,创造品牌;开发尖端产品,培养品牌”的战略方针来壮大品牌实力,拓展市场份额,树立品牌形象。

3.3.3 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科学管理。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品牌经营能力。建立创新机制,鼓励员工树立创新意识,发挥创新能力,使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但能“创牌”,而且能使品牌不断“保鲜”。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4 加大宣传力度,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

3.4.1 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品牌建设的浓厚氛围。利用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视角地宣传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深远意义。发挥示范效用,大力宣传成功范例,教育和激励广大企业提高创牌意识。加大对名牌产品和企业的推介力度,形成一个全社会“创品牌、强企业、兴塘沽”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