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7:06:44
导语:在地摊经济的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存在问题发展政策
一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房地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生产要素。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其他行业更大,更具有推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所提供的社会财富,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已经超过10%,甚至高达20%以上,它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业所具有的价值大、需要刚性、附加值高,并能随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升值的趋势特点,使房地产业有极强的投资吸引力.从统计资料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吸引的外国投资额中,房地产业所占的比重达到25%左右,通过房地产业带动吸收投资的项目占到40%,而房地产业作为高附加值产业,利用土地开发,房屋建设,既能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积累,又能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⑴以供给决定需求,城市化规划脱离市场化进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让城镇土地使用权,其地块的选址、规模、范围和时机的选择,应该是南市场的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由政府的供给决定的.但是,现在我国不少地方政府把厂房、住宅、交通、商业区、环卫等预先规划实施好,然后以优惠条件吸引投资者、居民户来投宿,美其名日“筑巢引凤”这种做法虽然也有成功的,但是不成功者居多.这说明脱离市场实际需求的盲目“筑巢引风”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实际上这是产品经济“以产定销”的翻版.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做法是只能按照需求决定供给的原则,进行规划协调才能使房地产市场的供需运行保持一种良性状态.
⑵片面追求高层次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脱离市场化导向。在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平均利润规律作用的结果,市场导向既有盲目的一面,又有合理的一面.政府的理性思考是尊重其合理性,调整其盲目性.在地产市场中政府利用批租权实现其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城市集聚经济的功能.现在的问题或者是不顾投资者的经营方向,下命令定指标,谁出高价就批租给谁;或者不尊重投资者的市场取向,强行改变投资方向,片面追求高技术、高消费的高层次产业.
⑶地产市场不成熟,导致盲目的高地价和低地价。土地本身不是商品,在市场经济中它的价格不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所决定,而是地租的资本化,也就是由对土地的投资收益率决定,并且受供求关系影响.现在可供计算地价的方法有“收益还原法”、“成本法”、“比较法”和“剩余法”等等,但可靠地运用这些方法的先决条件是地产市场已经成熟,有已经积累的市场统计数据作参数.可是,我国地产市场的“买方市场”还并未真正形成,确定土地的批租价格很大程度上靠“拍脑袋”。有两个问题显得很突出:一是盲目的高价行为.表面看来,地价高的国家总是收益大,其实不然.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地价过高会使房地产业投资或成本上涨,商品房价格上涨又会限制生产和消费,这反过来会导致经济萎缩和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因此,盲目性的高地价对经济增长并不利,是一种非理.二是行政和政策上的需要,竞相压低土地价格.这带来了土地投资的盲目性,实物地租的无谓流失,这种行为暴露的是现行政治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⑷房地产经济泡洙与地产金融风险。房地产泡沫是由于虚拟需求的过度膨胀造成的价格水平相对于理论价格的非平稳性上涨,泡沫可分为安全区、警戒区、危险区、严重危险区四个阶段.安全区的泡沫通常有积极作用,而危险区与严重危险区的泡沫则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地产泡沫的破裂还产生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房地产过热,必然形成泡沫,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升很容易产生虚假需求信息,影响开发者和消费者的预期,而且虚假需求造成的过度供给,又会形成新的房产积压,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大而长期的负面影响.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影响着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业的稳定发展,而且当前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至关重要.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包括单项业务、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也包括整个房地产金融体系的风险.
三未来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走向
⑴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搞好“城市经营”。很多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单纯通过土地出让增加财政收入,以房地产开发拉升GDP.这种简单的“城市经营”理念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房地产开发项目有的是短期通过出售直接获利,比如商品住宅、小商铺等;有的是长期出租或经营获利,比如大型商场、写字楼等;有的是通过其他经济行为的加入而长期获利,比如工业厂房、娱乐用房等;有的则作为公共设施本身没有获利能力,但却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资金或客流前来投资置业或旅游观光,使城市经济收入增加,比如公园、旅游景点、综合性大学、大型集市、金融市场等。
⑵强化政府经济职能,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综合当前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及房市表现,从房市周期论的角度分析,我国房地产投资目前还处于繁荣期,整个房市还处在有利的上升阶段,但从市场表现看,房市则处于不成熟到成熟前的调整期.在未来的几年里,市场理性将逐渐回归.毕竟房地产开发是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参与者城市运营商很多,而房地产消费属于长期使用的大宗物品,盲目不得.从当前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和市民购买力分析,只要经济形势保持平稳增长和楼市不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楼市就不会倒掉.近期,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强了对房地产的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是指楼市崩溃,而是引导房地产业进入一个成熟理性的稳定发展期,将涌现越来越多的信价比优越的产品,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
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地价将趋于合理水平。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对GDP增长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同时又依赖于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市场需求取决于经济增长所决定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加强宏观调控,借助规划、计划、行政、法律和经济等宏观调控手段,适当调整地产价格,使之趋于一个合理的水平,引导和保持房地产市场繁荣稳定发展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这是因为,房地产业是一个土地与金融两种要素紧密结合的特殊产业,土地是一种极度缺乏供给弹性的要素,而金融资源则是理论上可以无限供给且极具流动性的要素.一旦房地产业深入投机要素,将会在短期内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地产市场资金链突然中断,泡沫经济将会立刻崩溃,自然将会给关联产业及整个城市发展带来致命破坏。
⑷如何防范房地产泡沫。①加强房地产价格监测,预防限制房地产投机和炒作建立健全城市基准地价与地价公示制度以供市场交易参考,建立房地产交易价格评估制度、商品房出售网上申报制度,监视土地交易价格、调查地价与土地交易情况,对取得优惠政策受让的土地再交易进行严格限制,以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对房地产价格的监测与调控.②建立全国统一的房地产市场运行预警预报制度.加强和完善宏观监测体系通过对全国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及时归集、整理和分析,就市场运行情况做出评价和预测,定期市场分析报告,合理引导市场,为政府宏观决策做好参谋.③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机制.各级政府要根据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强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加强对当地房地产市场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研究,科学设立符合当地房地产市场规律的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和主要指标的量化区间,有计划地建立符合自己城市特点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防范房地产泡沫.
【关 键 词】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19-03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决策。在我国1400万的教师队伍当中,农村教师的比例超过半数,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但是,农村教育仍然是我国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质量和教师的专业素质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近年来农村教师的学历有所提高,但广大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仍无法满足课改的需要。农村教师们迫切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况,这些年来国家给予了很多政策倾斜,对农村教师培训也加大了力度。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教育部从2008年开始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并投入5.5亿元支持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实施,成为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广西作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2010年获得中央财政专项支持2600万元。通过脱产研修、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这笔资金主要被用来培养骨干教师,大部分的农村教师并没有得到培训的机会。而且,相当一部分领导和教师还认为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在义务教育体系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考核的受重视程度逐渐减低,只要工作不犯错误,就不会影响教师的前途。况且,农村教师培训还牵涉经费投入、时间保障、政策兑现等诸多因素。因此,“建设学习型学校,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教师继续教育,往往被认为是多余的,是无聊的工作。[1]
本文通过对广西玉林市、贵港市、博白县和容县等地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情况的调查了解,分析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探寻问题解决的办法,为推动农村教师培训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状分析
目前,就广西而言,农村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不能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农村教师数量的不足主要是指学历达标教师的缺乏。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据了解,玉林、贵港有些偏远的学校因为缺编严重,教师每周的工作量最低25课时,最高30课时,远远高于城市教师。造成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之一就是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农村教师的劳动支出和工资收入形成明显的“倒挂”,导致一些教师千方百计跳出教育领域,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而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很少有愿意回到边远农村任教的。骨干教师流失,对艰苦地区学校的抽样调查表明,38.7%的校长反映近3年中有教师流失情况,其中74.6%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骨干教师,92.5%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2]而教师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育观念陈旧、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民转公教师多、代课教师多、教师拔高使用得多。大多数教师学历不合格,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不了解,缺乏必备的现代教育技术,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急需通过培训提高。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仍然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 农村教师缺少培训机会。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少,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这是非常普遍的问题。不同学校的教师获得的培训机会很不均衡。由政府主导组织的培训,主要是面向乡镇中心小学和乡镇农村小学的教师,一些村小、非完全小学和教学点的小学教师实际上基本上没有多少培训机会,特别是很难获得高层次培训的机会。这些来自村校、非完全小学和教学点的大部分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市级以上的培训,只有少数的教师参加过县教研中心举办的培训,而校级培训则基本上是走“形式主义”。对他们而言,高水平的培训少之又少。农村教师们真正需要的能开阔眼界、更新观念,能给教育教学带来切实帮助的高水平专业培训和研修太少了。
2. 农村教师培训资金短缺。当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行,农村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费被取消,这大幅度削减了农村教育经费。尽管国家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但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筹措困难,在多数中小学培训经费几乎为零,由此造成农村教师培训资金严重短缺。而且这些培训大多与评职称有关,费用基本上都由教师个人承担,这对农村教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3. 课程改革和教师培训不同步。在农村学校,课程的改革和教师的培训是不同步的。不少农村学校的教师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新课程的培训下就开始授课的,教师们感觉最大的困难是“经验不足”和“无心理准备”。农村教师缺乏专家具体有效的专业指导。
4. 培训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不强。当前,农村教师的培训内容很多情况下都是脱离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与教师的现实工作、专业发展不相符,培训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等都是由培训组织机构决定,缺乏培训需求分析,致使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在所调查的几个市县中,大部分农村教师参加的都是县级培训,如一年一度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通常利用周末时间集中教师参加分科培训,培训的方式就是听专家做报告。
5. 培训机构过度强调利益。培训组织机构将培训行为当成“摇钱树”,而且各级培训管理机构之间还形成了一个利益格局,培训经费成为谁都想吃上一口的奶酪。广大教师没有选择培训的空间,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培训方式和内容让教师提不起热情,甚至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6. 培训机构的管理不到位。相关的培训组织机构在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培训机构有时没有能够做到严格执行培训安排,在实施培训过程中经常会随意调整培训课程,对培训效果也不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甚至会压缩培训时间。培训过程随意而松散,培训效果就很难得到保证。而且,对接受培训教师的反馈信息处理不及时,对后续的学习和管理不到位。在保管培训资源及培训档案管理方面不够重视,造成培训资源及培训档案丢失等现象。
三、推动农村教师培训改革发展的探索
北师大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中心袁桂林教授曾经说过:“应该增加农村教师的进修机会,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不能实现,对于农村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农村教师的确需要进修培训,政府部门每年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来推动农村教师培训的发展。对于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来说,虽然充足的经费投入暂时无法实现,并不能保证每个农村教师都有机会去进修学习,但是农村教育仍要发展,农村教师培训方式仍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发展。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现存的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1. 加强农村教师培训现状的调查研究。首先,农村教师培训既是个人行为也是政府行为,教师培训经费应以政府拨款为主、个人缴纳为辅。政府相关部门在加大农村教师培训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建立经费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农村教师培训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并真正用于农村教师培训上。其次,农村教师培训的改革要建立在足够的现实基础之上。农村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也是培训的对象,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若没有农村教师的理解、支持与配合,甚至是参与,无论多么好的课程改革设想和培训计划都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要重视农村教师培训现状的调查,做好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培训方式的有效性。农村教师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的培训最适合于农村教师?诸如此类的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探究的,需要培训组织机构花费精力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2. 优化农村教师培训内容,建立完善的课程培训体系。对于培训内容方面,建立完善的课程培训体系是必要的。在设置培训计划时,要遵循培训课程设置综合化、培训内容专题化的原则。既要考虑专业基础知识,又要考虑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既要考虑本学科的知识,也要考虑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而培训内容切忌重复和面面俱到,专题化则是受广大教师欢迎的。专题化的培训学习能将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动态最大程度地传递给农村教师,在开阔他们视野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为农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打下一定的基础,达到增强农村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适应能力和研究能力。此外,建立完善的课程培训体系。课程体系的建立既要注意研究和探索新问题、新情况,为教师深入学习开拓思路和提供信息,也要重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训练,还要适应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有了完善的课程培训体系做保证,农村教师才能够学到更多实用的技能。
3. 转变农村教师培训的理念。农村教师的培训不只是“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需要我们转变理念。首先,可以拓宽培训资源,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培训的需求。培训的承办者可以多元化,任何具备某方面优势和特长的学校、团体甚至是个人,都可以通过申请许可后举办培训活动。这是一个开放的窗口,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形成“多渠道、多样化的双向、多向、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合作式的教师培训机制”。[3]尤其是当地的重点学校和特色学校应承担起这样的任务,而培训管理部门对此不仅要鼓励更要大力支持。有了丰富的培训内容做选择,农村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去参加。当然,这很难保证每个老师都能有机会去参加培训,因此“请进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农村学校可以将每个学期的培训计划和要求以书面的形式上交相关培训管理部门,然后做统一协调和安排,将培训任务落实到各个学校,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农村教师培训机会的问题了。
4. 建立退休教师下乡机制,充分发挥各市县退休老教师的作用。每年,各个市县乡镇都有为数不少的中小学优秀老教师退休。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男教师是60岁,女教师55岁。在现在这个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社会里,大部分刚退休的老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都是非常不错的。而且,突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没有一个过渡期,有些老教师非常不适应,心理出现落差,产生退休后遗症。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40%以上的退休教师非常渴望继续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优秀的退休老教师有着几十年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们能给予农村教师极大的帮助。相关的教育部门可以建立一个退休教师下乡机制,将这部分有志于为农村教育事业做贡献的退休教师组织起来,送到各个农村学校,给农村学校的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样,这也解决了上面所提到的“请进来”的培训所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军.浅谈农村教师的培训[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报,2010(6).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碳交易
一、发达国家的碳税政策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
(一)碳关税
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于室温气体排放不合格的国家美国有权利实施碳关税征收。在这之前,有关向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的想法被法国政府提出。欧美希望采取对强而有力的减排措施来促使发展中国家进行减排,并将气候和国际的贸易行为相互联系,这样一来,就会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压力。面对这种压力,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有效设立减排目标,美国就会向发展中国家征收出口产品的碳关税,影响国家发展。
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研究表明,含碳量最高的出口商品是来自中国。这样一来就说明如果征碳关税的想法真的被实施,那么将会对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方面造成巨大影响。所以说发达国家想要实施的碳关税征收政策,就会改变国际贸易现有的结构形式,造成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系统的大幅度波动。
碳关税的想法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具有优势,并且全方位的在主导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想要在经济上有进一步的突破,那么低效能、高耗能的生产方式还会进行下去,这样的模式在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中处于一个非常劣势的状态,所以说这样的世界经济格局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个乐观的现象。
(二)碳税
排放权交易、能源税、碳税等都是问世气体减排政策所采取的手段,碳税作为最有效的减排方式深受广大经济学家的肯定。作为各个国家中绿色税制当中的重要角色,碳税征收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税收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完美结合。
碳税征收制度的改革是根据天然气、石油和煤中含碳量的税率来征收的,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建立了有效的碳税制度,调节燃料的成本。但是由于碳税征收的实践,使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降低了其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能力。为了补偿这一缺陷,各个国家实行了返回税收的有效政策。
二、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转型政策影响了世界竞争格局
(一)美国推进低碳经济,培育新型能源
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法案,在未来三年内要将美国国内的经济能源再翻一倍,将开发新型能源为主要内容,制定严格的汽车碳排放量的标准,大力度支持绿色建筑的建设,全民发展低碳经济,同时要掌握全球变暖问题的主要领导位置。奥巴马制定的美国新型低碳经济能源计划着眼于未来,并努力将其培养成经济复苏的重要部分。
奥巴马明确表示,美国实行的促进清洁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将会重新站上国际的舞台并领导低碳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美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能源技术的开发上面,包括资源的可再生利用、科学基础研发以及能源的捕捉和储存等。另外美国政府在相关法律上规定要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冶炼部门的气体排放,超额奖要购买排放权。
(二)日本投资低碳事业
为了保证以后经济的增长和未来的投资,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增长计划,并投资了低碳经济。其目标是在短时间内实现全国的低碳化,推进低碳革命,领导世界低碳的潮流,实现低碳经济的再循环。
日本作为资源稀缺的国家,节能减排是一直以来都需要重视的内容。在低碳经济刚刚兴起的时期日本就已经开始提倡建立低碳社会。为了尽早实现低碳社会日本政府出台了相关的计划,其中包括对能源开发技术的更新、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刺激经济的发展等。另外,日本政府还提议征收相关的环境税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权,这项提议在日本已经实施。
(三)欧盟的低碳经济转型及经济复苏
在多个欧盟成员国陆续出台了经济增长计划之后,为了协调其他欧盟成员国家,欧盟委员会相继出台一系列增长经济的举措。欧盟主要的经济战略措施是将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比例调高,同时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脚步。除此之外,欧盟还出资建设绿色经济性社会,增加民众的创业机会,控制全球变暖的速度。
欧盟作为一个有多个国家组成的同盟国,在绿色低碳经济的道路上一直起着领导的作用,为了推广低碳经济,英国成为第一个成立有关温室气体减排法律的国家。为了能够更好的实践低碳经济,英国在住房的改造上投入了大笔的资金,并对早期安装节能设备的家庭提供补偿。在交通方面,英国政府对汽车的排放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另外,英国政府对绿色技术的研究大力支持,保证在开发新能源和节约能源使用的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欧盟增加了在祭坛经济发展方面的投资,以保证在世界气候变化情况下其能源供应的安全问题,并且加大对能源技术的改革。
三、低碳经济快速发展在日后将会受到气候影响
(一)欧盟占据碳市场经济体系的主导地位
欧盟国家一直在主导者,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从市场发展方面看,欧盟关于排放系统方面的体系与清洁体系相比要高出很多,但是清洁体系的发展前景很可观。气体减排在成本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存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技术的现象,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更能使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本国经济。
(二)全球市场的统一随着区域性的碳交易而形成制定
目前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其成员国的问世气体排放交易权成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欧盟的计划和安排里,欧盟将把拍卖体制加入到配额中,来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
美国虽然制定出相应的低碳经济发展计划,但是还没有形成正规的有关碳交易系统。但是根据其他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加快制定相关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
相对比较来说耀州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已经成立的贸易交易所目前有新加坡、香港,并且香港已经在制定相关的排放权产品的研究,而日本最近也在制定一项交易系统用来进行额配交易以及总量管制。
由此可见,在低碳经济日益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各区域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对自己有利的碳交易市场,欧盟作为世界脚步的领导者,最先制定了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并且稳定处于领导者的地位。虽然欧盟国家作为最大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但是全球性低碳经济交易市场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气候将影响全球的碳交易经济发展
对于世界性质的减排计划主要取决于未来的低碳经济市场的发展趋势,计划的安排将对美国和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这些计划是全球的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有着很大的分歧,甚至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制定了难以达到的减排目标,这样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宁可提供资金和技术的研究也不愿意进行谈判的现象。所以基于这样严峻的谈判形式,关于温室气体减排量制定的协议会很难达成。但是由于国际上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视,使各国人们对于低碳经济的前景抱有很大希望。
四、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对低碳经济发展加以机制方面的建设
在我国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不能盲目地大区域实行,要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寻找适合的发展环境和政策,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对于我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做的是考虑碳排放区域,并在指定的特殊地区内进行碳排放交易,这样才能建设出符合我国发展的地区经济。
(二)制定快速有效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做到的是由一套完整的发展战略,其次是根据战略需求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碳交易技术,政府需要结合市场环境寻找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的路线,不要一味地效仿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重要的是,我国要深入研究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前景,并制定完善的经济法律和法规,全面的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鼓励企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量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预见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围绕着低碳环保进行的,所以避免落后与其他国家,我国政府可以率先支持企业进行低碳发展,减少企业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尽可能引进低碳产品、发展低碳产品。同样的,政府也可以激励企业积极参加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方面的技术创新,嘉奖在新能源建设方面有成就的企业和个人,争取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结束语
低碳经济是在保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为保护环境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种经济发展形式。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得到大部分国家的认同,发达国家占据主要的发展地位,凭借先进的低碳技术领导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着很大的考验,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
参考文献:
[1]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13(04):32-34.
关键词:碳排放;经济发展;西部地区
一、引言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外关于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主要以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在发达国家,Panayotou(2003)认为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长期呈倒“U”型关系,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公众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并由此开始关注环保,最终使得污染物排放减缓。SalvadorEnrique(2008)采用LOTKA-VOLTERRAMODEL对能源消耗量、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数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验证了人口结构对碳排放的重要影响。Mikelynch(2009)以169个国家的数据为样本,以碳排放量为因变量,将人口密度、各国对美国的出口量为自变量,FDI为控制变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显示,碳排量和出口的正相关性。
在我国,王中英等(2006年)发现,GDP增长和碳排量的增加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且以工业为主和以投资为主的方式是导致温室气体的首要原因。谭丹、黄贤金等(2008年)运用灰色关联度法测算了我国第二产业各行业单位GDP的碳排量与整个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碳排放和产业增长存在密切关联。林伯强,除此之外,能源强度和能耗结构都对温室气体排放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李国志、李宗植(2010年)基于动态面板模型定量分析得出结论,一是人口对碳排量的影响有双向性;二是GDP对碳排量有促进性;三是技术水平对碳排量有缓解性;四是报告期内的经济状况对未来三年的空气质量有“惯性”的影响。
综上,建立影响碳排放的指标体系与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得出适合西部经济发展的正确结论,将有利于西部地区顺利地发展低碳经济。
二、模型设定及变量描述
(一)模型设定
C-D模型最初是柯布和道格拉斯用来研究1899-1922年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函数。基于该模型,本文对碳排放量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建模如下:
其中:CQ表示西部各省总的碳排放量;PEO表示人口规模;GDP表示产出水平;STR表示产业结构;EPR表示能源效率;R&D代表技术水平。
将该非线性的模型,通过对数变换变成线性模型:
ln CQi=β+β1lnPEOi+β2lnGDPi+β3lnSTRi+β4lnEPRi+β5lnR&Di+μ
其中:β为常数项;βi是解释变量对CQ的偏回归系数;μ为随机扰动项。
模型的基本假定:
H1:碳排放量与人口规模、产出水平、产业结构呈正相关,即β1>0、β2>0、β3>0;
H2:碳排放量与能源效率、技术水平呈负相关,即β4<0、β5<0。
(二)数据来源与选取
本文研究区域是我国西部的十一个省(市)(注:由于统计年鉴中多年相关数据缺失,所以选取西部十一个省市),所有数据来自于历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用各省数据的线性加总来表示西部整体水平。
(三)变量定义及描述
1、碳排放量(CQ)。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能源消费中大部分为碳排放物(CQ=0.67E)(注:0.67是国家能源研究所测算出的碳排放系数),E是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在内的一次性能源消费量。
2、人口规模(PEO)。通常情况下,我国人口密集地区对工业要求相对较高、能源消耗较多、森林覆盖率较低,那么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导致的碳排量也会不断增加。
3、产出水平(GDP)。经济的增长一般对能源和资源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在粗放式增长模式下的经济更是如此,那么,随着产出规模的逐渐变大,能耗量和碳排量也会逐渐变大。
4、产业结构(STR)。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相比第一、三产业来将对煤和石油的需求要大的多,因此如果第二产业占整个产业体系比重比较大,那么碳排量应该会比较大。
5、能源效率(EPR)。顾名思义,当效率越高,所消耗掉的能源越少,产生的废气和碳排量就越小。
6、技术水平(R&D)。随着技术研发投入的增加,能源行业会因技术的改变而降低能耗,并催生出一些新的行业,如以碳捕获技术或者新能源技术等为主的低碳产业,从而减少碳排量。
三、实证分析结果及其解释
(一)参数估计
应用计量软件Eview5.0,对取对数后的线性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的实证分析,初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中所示,用自由度去修正多重可决系数中的残差平方和与回归平方和,从而得到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值为0.972514,由此可知拟和效果很好。从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与检验结果来看,F检验统计量对应的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原假设,说明方程五个解释变量联合对碳排量有显著影响。从t检验统计量来看,除了EPR对应的P值较大,其余四个变量的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应拒绝原假设。由先验经验可知,在可决系数异常高而同时某些回归系数在t验检中不显著时,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下面进行验证。
(二)多重共线性与自相关诊断
多重共线性验证表,如表2所示。
EPR这一因素的变化与另一因素R&D的变化相关系数高,根据先验信息可知,这可能是由于科研技术的投入本身直接与能耗加工转化率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认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保留一个即可;另一方面,EPR系数的t检验没通过显著检验,综合考虑,剔除变量EPR。
新的模型函数变为CQ=F(PEO,GDP,STR,R&D),重新进行一次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3所示。
修正之后的可决系数为0.985389,拟合情况很好。统计量F所对应的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应拒绝原假设。从t检验统计量值所对应的p值来看,四个变量的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通过假设检验。
表4中的DW值(2.30)查DW统计表可知,dl=0.933,du=1.696,显然du<DW<4-du,可知误差项之间不存在自相关。
(三)异方差检验
由表4可知Obs*R-squared的伴随概率为0.26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同时查χ2分布表得临界值χ20.05(14)=23.6848,比较计算χ2统计量与临界值,因nR2=16.91828小于23.6848,应接受原假设;综上所述表明该模型中随机误差不存在异方差。
(四)最终模型及解读
lnCQi=-1.527+0.481lnPEOi+0.393ln
GDPi+0.547lnSTRi-0.179lnR&Di
在上述模型中,产业结构、人口状况、产出规模依次从大到小与碳排放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总产业的比重每增加1%,将会导致碳排量上涨0.547%;技术水平与碳排量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β4=lnCQ/lnR&D=0.179,即技术水平对碳排的影响弹性系数,经济含义为科研投入费支出每增加1%,将会导致碳排量上涨0.179%。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结论。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我们得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碳排放的减少效果最为显著,减小人口规模与降低GDP也能帮助碳排放的减少,但人口规模变动缓慢,GDP的降低更是不符合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技术的进步是西部地区达到“碳排减少”与“经济增长”双丰收的最佳战略。
第二,对策建议。提高民众低碳意识,开创低碳型社会;改变政府政绩规则,创造绿色GDP;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带动低碳经济发展;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改善能源低效利用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4).
2、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
3、谭但,黄贤金,胡初枝.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环境经济,2008(4).
4、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5、李国志,李宗植.人口、经济和技术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模型[J].人口研究,2010(3).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建议与措施
引言
房地产业是指专门从事房地产投资、开发、经营、管理以及服务等经营活动的产业部门。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良好发展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也能推动区域经济良好的发展,以促进国家经济快速的发展。从房地产的行业特征来看,房地产是一个与其他行业具有高度关联的行业,并且与国民生计问题紧密相关。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一些提高,促使我国房地产行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与房地产行业紧密相关的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却远远低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速度,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造成了区域经济的畸形发展。所以,如何改善房地产行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地区政府以及房地产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旨在探讨出改善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促成两者协调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
(一)不同区域的房地产价格存在较大的差异
作为房产与地产的集合,房地产中土地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房地产价格的高低;从客观来看,土地是固定的、不可以随便移动的,而房产又固定在土地上,所以这就决定了房产的固定性。一旦房产具有了固定性,那么某一房产就只能在特定的地方进行销售,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可以进行流动,所以由于不同地方的地价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地方的房产的价格与供求数量存在较大较大的差异。例如,就拿当前市场上的房价来分析,一般离市中心或者繁华区越近的房产的房价就越高,而在一些郊区的房价则是远远低于前者的。
(二)房地产业的发展受到区域经济成熟度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我国房地产业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和级差收益明显性等鲜明特点。各个地区的房地产业的发展程度、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前景都极大的受到当地地区整体的经济水平的影响,由此就导致了各个地区房地产价格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房地产商品一般是属于比较耐用的商品,人们对住房的更换和重新购买的比率远远小于其他第三产业的产品,所以房地产要想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和高度发达的第一、二产业相结合,并以此来增加其收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个地区的房地产业的发展程度是受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各个地区的房地产业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三)房地产业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的增长受到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该地区企业和单位的发展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房地产业为我国广大劳动者提供了生活所必须的住处,满足了劳动者很多方面的需要,如:安全需要、生活需要等;并且为地区的各种大小企业单位提供了工作的场所,以确保其工作的顺利的进行,保证企业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其他产业能够得到发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房地产可以被当做某一地区的基础行业,确保了该地区经济活动能够得到有序进行。此外,房地产业还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与之相关联的行业多达几十个,如:建材工业、房屋设备工业、机械、电子技术、电器以及家具等行业;对推动国民经济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四)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水平之间存在的相关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经济的高低,宏观来看,地区房地产市场在短时间内会受到宏观经济的走势与该地区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期来看,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该地区的经济特征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即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走势通常是先在某一区域的城市中出现,然后再逐渐扩散到附近的相关城市,最后就形成了区域性的房地产业波动。因此,在我国房地产业出现的各种发展走势可以被看做是地域性的房地产波动规律;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我国不同区域的房地产业的发展走势通常是不同的,且波动大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改善我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的建议与措施
如果要想某一区域的整体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那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协调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只有保证了两者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该地区房地产投资的健康发展,保证该地区的经济不出现大的问题。如果当地产投资超过了社会的需求,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房地产投资资金的大量积压,而其他行业则可能会出现资金不足等现象,从而破坏了原有的平衡的金融圈;这样既会导致房地产业出现机制不顺畅等状况,也会导致其他行业因资金缺乏而出现很多问题。从大的层面上来讲,则可能会导致国内金融系统出现不稳定的现象,甚至是崩溃。
(一)降低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出现不平衡的状况很有可能是因为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过于迅速,而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受到其他行业的影响,不能跟上房地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两者的关系出现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双方的发展。此外,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经济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位置,但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房地产业的价格却一直处于一个偏高的位置,为普通居民购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从而导致人们都不愿意购房,使大多数住房空置,不利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所以,各个区域应该根据该区域的整体经济水平,并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为本区域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房地产价格形成体系,为本地区的房地产价格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于某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该区域的政府应该减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开发商所需支付的行政费用,从而减少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以促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房价,减少人们的购房负担,促进房地产也与其他产业的和谐发展。
(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房地产业的发展策略
房地产业不仅要与区域经济保持良好的平衡关系,还应适应本区域的总的经济发展规划,如此才能使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有关部门应当在考虑国民经济的条件下,来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套符合该地区房地产发展的策略。例如:由于房地产作为第三产业,住户对于住房的更换率和购买率都普遍低于其他行业的商品,所以可以利用房地产业和其他行业的高度关联性的特点,有机的将房地产业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利用其他行业的发展来推动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样既推动了两者的发展,同时也使两者的发展速度相差不大,可以维持一定的平衡性。
(三)合理调控投资商对房地产业的投资力度
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房地产业凭借着投入――收益周期短、收益较高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来进行投资,从而导致房地产业的资金过剩而有的行业投入资金不足等现象,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应该对房地产业的投资进行一定的调控,其调控力度应该适宜,不能影响了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并且要时时刻刻关注调控的结果,根据调控结果来不断的修改调控措施和调控力度,以免出现调控力度不够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是调控力度过高而抑制了该区域房地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选,岳国强,任荣荣.关于房地产调控效果的研究之三:我国“房价上涨过快”的原因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12).
[2]郑成华.关于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方法[J].中国经贸导刊,2012(02).
关键词:共生理论 地区经济 商贸流通
商业贸易流通发达程度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很强的依存关系,前者构成后者的支撑和推动力量,而后者则在多方面对前者提供保障和稳定的发展环境。在现阶段,批发零售贸易、仓储业、物流业以及餐饮业等共同构成我国商贸流通的组成单元,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中介转承任务也由商品市场和贸易流通来负责完成。同时,城乡间、农工间以及区域间的经济纽带依赖于传统商贸流通行业。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地区商贸流通直接引导经济运行的效益与发展速率,是经济繁荣与否的外在展现窗口,商业贸易流通发达程度衡量着一国经济的市场化发育水平,只有完善的地区经济环境与搭配有序的商贸流通体系共生协同发展才能促进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二者的融合具有自然优势属性。
经济学共生理论与地区经济对商贸流通的保障机理
(一)共生经济理论
经济共生是指在性质和规模互有差异的经济组织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金融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在同一共生环境下的多样化交互及协同和谐发展过程,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三种基本要素。经济共生单元泛指同一经济环境下的经济组织基本单位,包括个人、企业以及各种盈利机构等;经济共生环境指经济单元协同发展的软性载体,一般以行政地区划分为表现形式;经济共生模式指各种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下的不同合作路径,包括单边依赖、互惠共存以及一体化组织等多种状态。
一般情况下,共生经济包括共享互补和竞争互补两种基本类别,前者是基于“优势资源互补”的各方放大经济共荣状态,也是最为常见的经济共生表现形式,经济单元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强,其共生效益就越好;后者是经济单元之间以整体竞争关系而建立的相互联系,但是在合作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其共生环境经常呈现出一种非均衡的结构形态,各单位之间的资源梯度很大,稳定性较差,以“合作-拆分-重组”形式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地区经济与商贸流通之间的共生发展是属于第一种的共享互补类型。
我国学者袁纯清(1998)最早以小型经济为研究对象而引入共生理论考察体系,定义和创新了一系列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概念,建立了共生经济分析的基本框架;刘荣增(2006)认为,在“十一五”发展期间,我国对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政策具有结构和战略上的兼顾系统性,国家选取的互相支撑、互为依靠的共生经济发展策略具有平衡地区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谨慎性考虑;徐乔梅(2012)从共生理论的学科来源角度对地区经济和商业贸易的相互依赖因素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分别以第三产业增长值与地区零售行业作为双向指代指标的经济与商贸协同发展特征,同时也为本文引荐为基本研究切入点。
(二)地区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的保障机制
资金周转保障。大宗商品贸易流通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只有地区整体经济和金融环境的稳定才能够为其提供持续的资金周转支持。地区经济环境对于经济单元资金需求的满足程度成为了评价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企业流动资金分布于每一个价值环节的数量和运用质量构成支撑区域经济运作和深化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微观调节砝码。
贸易效率保障。地区经济发展向好可以有效提升商品贸易流通的效率,原因在于:在一个相对充满活力的地区经济环境下,货物和商品的流通周期时间必然极大缩短,相应的流通速率也会得到同比例提升,流通速度和流转周期无疑是涉及到货物到达率与资金回收率的重要因素,繁荣的地区经济环境可以提供保证贸易效率所需要的一切硬件与软件载体。此外,从经济制度角度来看,与地区经济伴同完善的经济和法律制度也为商贸流通提供了组织和秩序方面的规正手段,以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和行业公认的商贸流通规则进行经济活动,通过组织秩序过程来消除混乱经营造成的效率损失。
商贸流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
(一) 商品与资金流通作用机制
商品、信息、资金以及技术作为流通经济的基本组成单元,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商品贸易流通的核心是商品,通过在市场上交换各种劳务性产品,各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得以进行最优配置。我国现代化商品流通经济的起步阶段较晚,并且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以伴随形式逐渐发展起来的,相对于贸易的交换功能,更加突出商品流通的增值作用。实物贸易是我国流通体系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作为宏观和微观经济体系的主导结构成分而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工具多样化选择。如今,“贸易-流通-经济”的传导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联动基础,持续维持实体经济运转。
商贸流通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另一种促进作用在于资金流通,大量的货币资金伴随商品流动而实现了自由交换,从而远远不断的为地区经济输送血液。在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过程中,费用率、增值率、流转周期、环节复杂程度以及流通网络发达程度都是商品化交易需要格外注意的因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贸流通经济以农村和城市进行了二元化划分,至2012年,我国流通业贡献全国税收比例已经达到18.8%,新吸纳就业人员13035.1万人,占据GDP比重高达13.1%,全国性的城乡流通经济网络初步建成,然而示范性物流及信息交流主体架构还有待完善(见表1)。
关键词:黑颈鹤;栖息地变化;可利用食物;云南会泽
中图分类号:Q958 文献标R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0102-02
1 云南会泽黑颈鹤越冬栖息地变化
1.1 大桥片区黑颈鹤越冬栖息地变化
就大桥片区而言,近些年来,人口数量持续发生变化,耕地资源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进一步增加了该地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由于农民不断开垦耕地,进一步减少了黑颈鹤栖息的草地、湿地面积。在大桥水库还未修建以前,该地人口稀少,可供耕地面积小,黑颈鹤能够到浅水沼泽湿地或者沟谷沼泽湿地进行觅食,大桥水库建成后,淹没了很多沼泽湿地,但是在水库淹没区域的平缓地段,土壤水位提高并经过长期演化过后又使得新的沼泽湿地出现。2004年,大桥水库进一步加固扩容,使得新发育的沼泽湿地再次被淹没,同时水位升高也淹没了部分耕地,其中就包括黑颈鹤原来的栖息地。因此,导致黑颈鹤栖息地一度退到村子边,而人类对黑颈鹤的栖息造成了很大的干扰,黑颈鹤迫于生存压力而不得不飞至保护区以外区域栖息觅食,造成保护区黑颈鹤数量急剧减少。
1.2 长海片区黑颈鹤越冬栖息地变化
长海片区也是会泽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该保护片区而言,在2003 年冬,海尾巴和狐狸洞一带的水塘均处于干旱状态,多数属于冻土区域,不利于黑颈鹤生存栖息。但近年来由于人类对原生森林植被的大规模利用,很多原生森林植被因此消失殆尽,经人工造林后,长海保护片区林地出现了自东向西的迁移,尽管耕地、林地转入转出,面积并未发生多大变化,但是黑颈鹤并未在森林或者视野不够开阔区域栖息,就说明黑颈鹤栖息地因此发生相应变化,从长海自西面向东面发生迁移。2008年,由于长海子水库堤坝发生渗漏现象,蓄水量有很大程度的减少,很多沼泽湿地因此干裂,对黑颈鹤栖息造成了不利影响,不得不另寻栖息地。
2006年,会泽黑颈鹤保护区从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加,因此,会泽县开始在保护区内的草地或者废弃的耕地上种植牧草,能够有效提高植被覆盖面积,为黑颈鹤保护奠定基础。另外,会泽黑颈鹤保护区又规划恢复湿地,以改善黑颈鹤目前的栖息环境,使得其觅食地进一步扩大。一旦湿地得以恢复,黑颈鹤越冬栖息地也会随着湿地的增加而发生相应变化。
2 云南会泽黑颈鹤可利用食物研究
2.1 植物性食物居多且多储存于土壤中
调查研究发现,在会泽黑颈鹤保护区有植物根、嫩茎、种子以及无脊椎动物可供黑颈鹤食用,密度平均为 22.2个/m2。其中地面无脊椎动物2个/m2,地面植物种子、嫩茎数量往往因区域而异,基本保持0.7~7.3个/m2,土壤无脊椎动物平均最多13.7个/m2,最少6.6个/m2,土壤植物根、嫩茎平均最少有13.9个/m2,最多的时候能给高达 47.9个/m2。从这个数据不难看出,会泽黑颈鹤可供利用的食物主要分布于土壤内,特别是植物性食物,占比超过50%,其中耕地土壤中主要是植物根、茎和种子等,就会泽目前实际而言,主要是马铃薯、蔓菁、冬子菜等农作物。
2.2 不同栖息地类型的食物储存量差异明显
在会泽黑颈鹤保护区,大量的食物往往储存于泥泞的湿地、耕地或者草地中,平均数量分别为 30.2只/m2、22.1只/m2和19.7只/m2,不存在明显差异,而在裸地上,竟不足5只/m2,同时,沼泽草甸实物量也仅有15只/m2的密度,与湿地、耕地或者草地存在明显差异。尽管泥泞湿地储存着大量的土壤无脊椎动物,但是这种湿地一般不存在植物根、茎、种子等食物,相比较而言,虽然草地土壤中不含无脊椎动物,但是却含有较多的植物根、茎和种子。而在耕地土壤中含有大量黑颈鹤可供食用的植物根、茎和种子,却很少有无脊椎动物,因此,就成为黑颈鹤在会泽越冬的主要食物来源地。此外,会泽黑颈鹤保护区沼泽草甸极少,很多都因为枯水已经处于干涸状态,很难为黑颈鹤提供食物。
2.3 不同栖息地储存食物的可利用性差异性显著
黑颈鹤作为一种鸟类,取食方式和其他鸟类无异,主要采取探啄食物的方式进行取食方式,具体来说,就是用喙或爪在某个点上进行挖掘,进而用喙进行啄食,因此,黑颈鹤的取食效率往往取决于土壤的紧实程度。就会泽黑颈鹤保护区而言,不同栖息地土壤紧实程度往往呈现出沼泽草甸>草地>裸地>耕地>泥泞湿地的顺序。在草地中植物根系往往是最密集的,土壤比较紧实,与耕地、泥泞湿地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而泥泞湿地区域土壤的紧实度往往是最低的,这与沼泽草甸较高的土壤紧实度形成鲜明对比;对于耕地土壤而言,处于比较松软的状态,尽管与泥泞湿地差异不大,但与沼泽草甸比起来,仍然是差异性显著。耕地中往往散落或储存着丰富的食物,因此黑颈鹤主要是在耕地中进行觅食。综合考虑食物储存量和土壤紧实程度,不难得出,黑颈鹤往往更倾向于选择耕地作为食物源地,原因有2点:①耕地状况特别是未经翻耕的耕地散落的谷粒比较多,翻耕后土地变得松软,黑颈鹤能获得土壤无脊椎动物作为食物,同时还可以获取土壤中残留的马铃薯、蔓菁等作为食物;②会泽黑颈鹤越冬栖息地主要是旱耕地、少量的草地与湿地,尽管人类活动比较频繁,但是耕地丰富的食物量使得黑颈鹤降低了对其他土地的选择性。而对于泥地、草地、沼泽草甸的选择往往因地点而异,通常不会选择裸地觅食,除了裸地食物稀少外,裸地往往具有比较高的紧实程度,啄食不易,加上人为活动少,因此黑颈鹤觅食的难度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昆巽.云南会泽黑颈鹤自然保护区黑颈鹤越冬栖息地变化及可利用食物的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
[2]李文娟,张昆巽,吴兆录,等.云南会泽自然保护区黑颈鹤可利用食物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6):644~648.
[3]卢光义,杨晓君.云南省永善县越冬黑颈鹤及其保护[J].动物学研究,2014,35(S1):143~150.
[4]代红炀. 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桥片区黑颈鹤觅食地的初步考察[J]. 生物技术世界,2012(12):97~98.
[5]蒋汝早. 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环境变化对越冬水禽的影响[J]. 中国林业,2011(6):41.
关键词:基础设施;西部民族地区;投资
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72-02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西部民族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历史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1 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1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础设施通过其巨大投资的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反过来通过加速效应刺激社会对基础设施增加投资,最终形成滚动式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以“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为主题考察了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联系,通过对多国1990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GDP就会增长1%”。
1.2 基础设施与成本的关系
基础设施的发展既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减少管理与交易成本,促进管理效率提高。一方面,随着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将逐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也相应降低。且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避免企业自己投资基础设施,因此提高了开工率,降低了综合成本。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交易双方获得更多的交易信息,使得交易者进行交易变得越来越容易,减少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和进行交易的费用。
1.3 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作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其发展与工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即相互为对方提供投入,同时又互相消耗对方的产品。具体来说,一方面交通、电力、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将消耗工业部门提供的产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也需要消耗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工业也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市场需求支撑。
1.4 基础设施与获取境外投资的关系
基础设施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据IMD《世界竞争力年鉴(1999)》中的计算结果,基础设施的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8。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吸引外资困难在于国际资本为攫取最大利润,在决定投资产场所时,并不是单纯看中投资所在地廉价劳动力和税收优惠政策,而是更加重视投资场所的总体竞争力,其中包括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是否完善,通信是否畅达,交通是否便利,以及公共设施是否齐全等等。
1.5 基础设施与消除贫困的关系
具备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是确定社会福利程度的基本标准。94年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中认为贫困与基础设施落后密切相关,“穷人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定义为:不能消费最低数量的清洁水,生活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除直接的定居外,流动性和外界的联络极其有限的居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而且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贫困人口收入。
1.6 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关系
由基础设施构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是社会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物质环境之一,是支撑经济活动得以实现和延续的必要条件,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可以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如环保类基础设施。
2 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投资总量规模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发展快慢与其投资规模的大小密切相关,投资规模大小是影响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相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言,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整体规模仍然滞后,投资不足。具体表现在:
第一,经济基础设施存量不足。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西部民族地区每平方公里拥有铁路的长度是东部的24.5%,是中部的28.8%;拥有的等级公路和等外公路分别是东部的21.9%、58.5%,是中部的43.3%、65.3%;每万人拥有的城市自来水管长度、城市供气管道总长度及城市下水管道总长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仅占东部的51.2%、70.3%及42.4%,分别是中部的93.0%、121.2%及79.1%;每人拥有的市政工程铺装道路面积分别占东部和中部的43.6%和68.5%;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只有东部和中部的22.0%和39.4%。
第二,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差异巨大。统计显示:2000年东西部高等院校的数量分别是491、233;每十万人中大专教育的人数东西部分别是5681和2940;东西部平均文盲率各为5.8 、13.1;每千人中东西部卫生机构数为4.7 、2.2。这些数据明显的反映出了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人力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不足。
2.2 交通类和通讯类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西部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自然屏障重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打破封闭、开阔视野、促进与其他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要手段,除一些国道、省(区)道外,大部分属于低等级公路,路面质量差。特别是有些山区、牧区和边远地区还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仍然肩挑背扛或畜驮。
各种通讯设施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而信息作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部民族地区通讯设施普及率低,传播手段落后,尤其在好多农牧区,还无法实现村村通邮。
2.3 能源类基础设施和环保类基础设施状况
西部民族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工程布局不均,且多数工程维修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应,利用率低。水环境逐渐恶化,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在电力开发和电网建设方面,经过长期的努力,绝大部分地区解决了通电问题,但大部分地区存在电力供给不足的情况,不能满足居民用电增加的需要。
在西部民族地区,这些年开发和建设的实际情况表明:基础设施对环境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效应。一方面由于规划的不科学或过度开发,在西部一些生态脆弱或敏感地区修建的大量公共工程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压力,甚至是根本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在基础设施的设计和营造时,对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问题缺乏长远考虑,使得环境成本外化,不但提高了基础设施服务的成本,而且造成无法估量的环境污染。
2.4 社会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基础设施水平严重偏低,人力资源“瓶颈”约束明显,教育普遍落后,文化水平偏低,人才严重缺乏,导致了西部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普遍薄弱,其综合知识发展程度、人均专利授权数和获取知识能力分别仅相当于东部的35%、30%和14%。
3 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3.1 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开展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顺应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基础设施的投资规划应当从产业规划、生产力布局、宏观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动态的规划。
3.2 大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当前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中央和地方财政是远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必须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发展。在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他的“示范”和“引导”效应,集中有限的财政预算内资金、国债资金和政策性金融资金重点分配或补贴到那些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全面影响的基础设施领域,如:交通、能源、石油开发、邮电、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同时,也要尽可能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要积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外政府援助资金,积极利用国内资本市场、扩大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3.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仅影响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改善,也是造成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3.4 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管理
基础设施维护与基础设施的经营效率密切相关。基础设施建成后,其效率的正常、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基础设施的良好维护。忽视维护的结果必然导致基础设施的重建或至少是局部更新,从而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而需要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并适时进行改造,延长其服务期限和提高其服务质量。
3.5 以科技促进基础设施改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要素的运用会带来基础设施建设质的飞跃。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提高运输速度、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发展与配置现代化运输装备;采用网络技术建立智能交通系统,采取科学方式对各种交通方式进行综合管理协调,提高综合运输网络的总体效率;邮电通讯部门应逐步建成邮政传输快速化、作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处理综合化、服务多元化的现代化邮政通讯网,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要求;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推动西电东送,提高电力产业的技术经济效益;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其现代化和市场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3.6 重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其在社会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西部民族地区要重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地区的教育、科研、医疗及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尤其是对人力资源投资――正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计划、成人和其它类型的非正规教育,能够更有效的增加人的技能和人力资源,从而推进技术进步,这是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关键词】空调设计;环境温湿度
1收藏室内环境温湿度的设定
温湿度对纸质文献材料的影响:温湿度对纸质文献材料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之分。直接影响主要指温湿度对纸质本身产生的直接损害.如纸质强度变化、变形、老化,字迹扩散等;间接影响主要指一定的温湿度会促进发光、酸性、有害气体等外界因素对纸质文献的损害,以及虫蛀、霉变的发生等。
据《图书馆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一文介绍,在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50%的环境中,古籍文献可保存600年左右。并且,古籍文献纸张的寿命随着保存温度的提高而降低。温度越高,纸张的老化速度越快,纸张变脆、开裂、皱缩,耐折度下降。温度越低,纸张的老化变质速度越慢。不稳定的温度对纸张的损坏更大。在温度超过常温10℃时,古籍文献纸张的酸碱杂质产生的破坏作用会增加3倍,而随着温度的降低,纸张的寿命则会延长,温度每降低10℃,纸张的寿命会延长2-3倍。据此,该文献认为,保存古籍文献的室温应控制在14℃-18℃。
因为纸张具有吸湿性,含有一定水分的纸张才具有柔韧性。纸张的理想含水量为7%。当低于这个比例时,纸张就会逐渐变得酥脆、变形以致断裂。而当含水量高于这个数值时,也会导致纸张内部结构的破坏或腐蚀和微生物滋生以致霉变。因此,该文认为古籍文献书库的室温应控制在16℃(冬季)-22℃(夏季),相对湿度控制在45%(冬季)-60%(夏季),并且日温差应≤2℃和湿度差≤5%。
综上所述,在家居条件下的文献、古字画等收藏品的适宜的空间环境温、湿度条件宜按照前述之16℃(冬季)-22℃(夏季),相对湿度控制在45%(冬季)-60%(夏季),并且室内温度变化的日温差应按照≤2℃和湿度差≤5%进行设计、配置和控制。表现在图表上的室内状态控制区间为下图所示:
2室外环境设计参考参数(以广州为例)
根据分析1999年广州全年的逐时气象参数:
该年冬季最低室外干球温度为4.7℃,与之对应之相对湿度为94%、空气含湿量4.8g/kg,出现时间为2月1日3时;
该年夏季最高室外干球温度为36.6℃,与之对应之相对湿度为55%、空气含湿量21.97g/kg,出现时间为8月30日14时;
该年室外空气含湿量最低为2.74g/kg,出现于12月7日8时,对应的室外干球温度为12.2℃,相对湿度为31%;
该年室外空气最高含湿量为27.17g/kg,出现于8月10日10时,对应的室外干球温度为30.7℃、相对湿度为95%;
由此,可划定空调设计室外极限条件下的温、湿环境区间范围如下图:
3将上述1、2两个图形在i-d图中叠加,如下图所示:
由两条等温线AB、DE和两条等含湿量线AD、BC及一条φ=100%的等相对湿度线所围闭的范围ABCDE即为广州地区四季极端室外环境温湿度条件;
而由两条等温线ab、cd和两条等相对湿度线ac、bd所围闭的范围abcd则为保护室内收纳的珍贵文献、字画等收藏品所需达到的室内温湿度环境条件。
4下面,就处于abcd所围闭区间范围外的环境温湿度条件时,所需采取的空调对策进行探讨:
4.1当环境状态位于cab连线正上方区域时,只需通过进行简单的降温处理即可使环境状态参数落到abcd区域。
4.2当环境状态点位于cdb连线正下方区域时,只需通过进行简单的升温处理即可使环境状态参数落到abcd区域。
4.3当环境状态点位于c点对应的含湿量线左侧时(φ=45%以下),则须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处理,使得室内空气的状态参数回到abcd所围闭区间范围内;
4.4当环境状态点位于b点对应的含湿量线右侧时(φ=60%以上),则须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处理,使得室内空气的状态参数回到abcd所围闭区间范围内。
5从4所述可见:
5.1当环境状态点位于b点对应的含湿量线右侧时,必须启动空调降温除湿后再加热升温才能使得室内空气的状态参数达到abcd所围闭区间范围内;
5.2当环境状态点位于c点对应的含湿量线左侧时,必须配置并加湿设备进行加湿,并且在仅仅通过加湿还不能使得室内空气的状态参数达到abcd所围闭区间范围时,则必须启动空调降温(当加湿后的空气温度仍会高于t=22℃时)或启动空调升温(当加湿后的空气温度仍会低于t=16℃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