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环境因子的定义

时间:2023-06-28 17:06:47

导语:在环境因子的定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环境因子的定义

第1篇

关键词 课程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异变分析;优化策略;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2—0028—05

一、职业院校课程生态系统的内涵

生态课程观是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哲学观、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观。它既是一种课程理念,也是一种课程实施策略,更是一种体现和运用生态智慧的课程思想。狭义的生态课程观认为,课程的本质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于学校内部开放、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1]。

(一)职业院校课程生态系统的内涵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依据人类干预的程度可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三种类型。人工生态系统是指以人类活动为生态环境的中心,并按照人类的理想要求建立的生态系统,如城市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等。从生态角度看,职业院校的课程作为特定人群的有目的的活动,其与环境也构成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即课程生态系统。因此,职业院校课程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由构成职业院校课程的要素组分之间、要素组分与环境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育人功能整体和复杂人工系统。该定义强调如下几点:一是职业院校课程生态系统是由构成职业院校课程的要素以及与这些要素发生联系的环境因子构成的,并且这些要素和因子具有时空限定的具体的人、物和互动内容,而非抽象的;二是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因子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即系统是有结构的、孤立的要素和因子以及强加的联系不能称为要素、因子和联系;三是系统是人工系统,根本功能是育人,其他功能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职业院校课程生态系统的要素除了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外,还应增加“企业”,即“雇主”①。它是规定职业院校课程生态系统与其他类型教育课程生态系统质的区别的要素。因此,教师、学生、雇主和课程资源共同构成了职业院校课程生态系统的要素集合,与这四个要素发生直接和间接联系的因子则构成该系统的环境因子集合。

(二)构建职业院校课程生态系统的意义

首先,构建包括“雇主”要素在内的课程生态系统,有助于在微观层面为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提供理论依据。长期以来,我们对校企合作现实的重要性强调得多,而对理论的必要性分析得少。在论证必要性时又往往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宏观角度说得多,而从微观课程层面提得少。在涉及学生实习、就业问题时,很多职业院校言必谈“校企合作”,而当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时却喜欢“独来独往”。这不能不说是校企合作“表象热、实质冷,学校热、企业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职业院校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不仅从教育的核心——课程层面为校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将为实践层面的校、企深度融合提供指导。

其次,构建职业院校课程生态系统有助于在课程管理角度为学校提供生态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职业院校课程管理过程中,评价指标体系是重要的工具之一。然而,是否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哲学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职业院校课程功能的优化和发挥,以及投入和“产出”的效果则有明显差异。基于课程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必然强调整体功能,关注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环境因子之间的有机联系,平衡要素之间的强弱,保护和注重课程环境的改善。因此,生态化的指标评价体系将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课程管理效能。

二、职业院校课程生态系统的模型构建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学就是关于关联的科学,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并确定职业院校课程生态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不仅可以深化对职业院校课程生态系统内涵的认识,也是构建其结构模型的基础。

(一)职业院校课程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职业院校课程生态系统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人工系统,其要素构成和要素关系既有必然性,也有人为性。因此,依据职业院校课程生态系统的育人目的,以及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构建出职业院校课程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见图1。在该模型中,因课程资源要素与其他三个要素属于不同性质的要素,所以用不同形状表示,而且三者都与课程资源相切,表示他们都与课程资源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教师、学生和雇主除两两直接相互作用外,还通过课程资源要素与另一要素发生间接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在内的课程开发循环。从课程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另一方面是对社会、个体和教育需求的满足。

注:粗实线箭头表示课程开发循环,虚线箭头表示反馈,细实线箭头表示与环境的输入、输出。

第2篇

关键词:公路建设项目;模糊数学;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的相关概念

所谓模糊综合评价法,顾名思义,即是以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的评价方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包括模糊评判法、灰色理论、组合数据包络分析法等相关方法,其最大优势就是实现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而且大大提高了评价的综合性。

2 基于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体系要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等三个方面。如果可以确定评价标准,则要进一步对评价环境因子所包含的内容范围予以明确,即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地区不同,其环境状况及建设技术就会存在明显差异,相应的其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结合工程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当然,在实际评价工作过程中,建立环境指标体系后还要筛选相关评价因子,因为实际公路建设项目中有些环境因子对工程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这些环境因子也就不予评价。并且不同工程地区其环境质量也有所不同,即使同一个环境因子可能对不同地区的环境影响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因此要对整个评价体系中各项评价因子在其中所占的权重进行确定。比如某地区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比较突出,那么在评价过程中要将该因素的权重提高。

3 公路建设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

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要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因子体系必须具备可供筛选的功能。公路建设的最终产品即一条带状的地面建筑物,其会从多个方面对沿线周围的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从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体系的主要作用来看,评价过程中,要按照公路沿线地区不同的环境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对应的环境功能各不相同,评价过程中只需对这些每个区域的环境功能进行分析即可,研究其主要影响指标,然后将这些环境功能评价结果综合起来,最终即可选择最能反映环境质量的、最具代表性的环境因子。从某种程度而言,公路沿线地区的环境体系非常复杂,其体现出多因素耦合的、动态的特点,其所涉及到的社会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及水环境、生态环境等多个环境体系,均无时无刻不发生变化,相应的,公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体系中,就要将这些动态变化的、复杂的、多因素耦合的环境因素作为一级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具体而言,公路建设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公路建设势必会牵扯到当地的地区规划,从而影响其经济发展规划;其次,在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居民的生活会受到影响,降低其出行的便利性,并且公路工程的修建还要占用大量土地,必然涉及到房到拆迁;最后,拆迁过程中的一些基础设施、资源、沿线景观等也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公路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影响到沿线野生动、植物的正常栖息;其次,公路建设过程中,沿线天然植被地可能会影响到正常施工,必须进行清除才能正常施工,因此可能要砍伐森林、人工林,还有可能会造成草原的损坏等;再次,施工过程将地表植被清除后,不利于水土保持,导致公路沿线的水土流失;最后,施工过程中所用的混凝土、沥青等建筑垃圾会对当地土壤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农业生产,可能还会影响到农作物中的含铅量。

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施工废水在所难免,这些已经被污染的水从边沟排出后,会慢慢渗入地下,从而对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进而对公路沿线的水环境产生影响。

其对声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机械噪声,从而影响到沿线居民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另一方面,公路营运过程中,公路交通噪声同样会对沿线居民的正常工作与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等。

公路建设工程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污染大气环境:一是施工过程中无法控制的建筑扬尘,这些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污染当地的空气环境;二是搅拌沥青时,会有大量的沥青烟尘弥散在空气中,这些有毒气体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另外,公路运营过程中行驶的各类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尾气是污染大气环境的重要因素。

4 建立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结果的量化问题是现阶段的难点,如果对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可以实现公路建设项目的横向比较。基于这一要求,本研究就在通过模糊数学理论实现评价体系中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有机结合,计算出一个综合性的、可以量化的结果。该评价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基于公路建设项目,对其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计算。

4.1 综合评价指标集和评价结果标准集

设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集为:

A=[A1,A2,A3,A4]

其中A1指社会环境;A2表示生态环境;A3代表大气环境,A4则为声环境,A5代表水环境,每个元素中又包含了几个子元素:

A1=[A11,A12,A13,A14,A15]

A2=[A21,A22,A23,A24]

A3=[A31,A32,A33,A34,A35]

A4=[A41]

A5=[A51,A52,A53,A54,A55]

其中A11,A12,A13,A14,A15分别代表社区发展、居民生活质量与房屋拆迁、基础设施、资源利用、景观环境。

A21表示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A22代表水土流失,A23代表土壤及其含铅量;A24则为水环境。

A31表示一氧化碳,A32为二氧化硫,A33则是指氮氧化物,A34表示总悬浮颗料物,A35则为总烃。

A41代表交通噪声。

A51,A52,A53,A54,A55分别代表PH值、COD、BOD、油类、悬浮物。

设评价标准值集为R=[R1,R2,R3,R4],一般情况下,对评价结果量化的过程就是以评价标准值集作为参照标准的,用评价标准值集对比经过量化的综合评价的结果,即基于环境分析的角度评价项目的实际意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其中代表有R1积极影响、R2代表良好影响、R3代表合格、R4代表负面影响。标准集可以赋值为(100,80,60,40)。

4.2 各项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所谓权重,其实就是采用数量化的表示方法反映各评价因子对环境所产生影响的程度。由于各因子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大有小,相应的,各项因子权重的大小也存在差异。

4.3 综合评价的计算

设评价因子赋值集为:

XT=[X1,X2,X3,....Xn],评价标准值集R=[R1,R2,R3,R4],则矩阵:称为XTOR上的隶属关系矩阵。

其中n是指评价指标中的项目数,例如对于一级指标而言,有四个因子,所以n=4,对于其中社会环境而言,又有五个项目,故n=5。R中的元素rij表示XT中第i个元素相对第j个评价的隶属函数,对于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采用降半梯形法来确定隶属函数,设Rj和Rj+1是相邻的两级的分级标准,如100分与80分,定义Rj>Rj+1,则x相对于Rj的隶属函数为:

x相对于Rj+1的隶属函数为:

设A=[a1,a2,a3,.....an]为XT上的权分配模糊向量,即ai表示XT中xi的权重,且Σai=1。令:

=[b1,b2,b3,b4]

再令b*=b1+b2+b3+b4,作:

B*=[b1/b*,b2/b*,b3/b*,b4/b*]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可以把公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级,下面对其第二级进行计算,如下:

Bk=AkVk(k=1,2,3,4,5)

其中:

A1=[a11,a12,a13,a14,a15]

A2=[a21,a22,a23,a24]

A3=[a31,a32,a33,a34,a35]

A4=[a41]

A5=[a51,a52,a53,a54,a55]

其中

Σaik=ai

分别对Bk作归一化处理得到Bk*,然后可以进行总的一级评价:令:B=A[B1*,B2*,B3*,B4*,B5*]T则最终的综合评价得分为:

P=RBT

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模糊数学的公路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现出了操作简单、科学性强、更加合理的优势,计算过程中可以发现,该数学模型具备较高的实用价值,尤其是有些公路设计方案包含了多个主要影响因素,那么针对这类方案则更为适用;在不同的设计方案中,这些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又有所不同,当人工难以取舍时即可利用该模型进行辅助决策,且所有计算均通过计算机完成,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袁卫宁,任征.高等级公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9(7).

[2]杨天军,张晓春,等.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1):37-39.

[3]李作敏,张凡安.关于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1-6.

第3篇

目前,林地质量价值观有了多方位新突破。例如林地的经营条件[10]质量,市场区位[11]质量,综合质量[12],地价[13]质量,景观质量[14,15]等,出现了相关研究。

截至目前,已经研究过的林地质量种类有:林地的生产力质量,土壤肥力质量,立地质量,经营条件质量,市场区位质量,综合质量,地价质量等。因此,林地质量有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之区别。狭义林地质量是上述林地质量种类中的任意一种,广义林地质量截至目前尚无定论。

毫无疑问,林地质量等级划分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概念。一是林地质量等级划分的目的相对性,二是林地质量等级标准的相对性,三是林地质量等级划分应用的相对性。为进一步说明,特概述于下:

1 林地各类质量等级划分概述

1.1 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的生产力,是指林地地段内可以适合生长某些森林植被的能力。其质量等级划分方法有两种,一是定性指标法,二是定量指标法。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的定性指标法,主要是指示植物划分法[16,17]。这种方法极其古老原始,可适合未被破坏的原始森林植被地段的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并且简便易行;一般情况下,由于人们不科学的森林经营活动,原始森林植被基本上都已被破坏而不复存在,所以现在这种方法未被广泛应用。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的定量指标法,主要是以某种优势植物的平均或单位面积的年生物收获量作为尺度来衡量林地生产力质量的等级[18,19]。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经营某种植物为特定目的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而不能作为所有植物的共同尺度,更不能说明林地生产力质量的本质特征[20]。

1.2 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划分

为反映林地生产力质量的本质特征,并作为衡量所有植物生长的共同尺度,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划分的各种方法相继问世。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对森林植被生长与土壤肥力因子之间的关系[7,21,22]进行长期观测与试验,然后进行数据处理,最后得出比较符合科学的论断。

土壤肥力的本质因子为土壤生态因子的无相态:水、肥、气、热等[23]。土壤肥力的表现因子为土壤环境因子的有相态:土壤发育母质、土壤厚度、土壤腐殖质等[23]。

土壤的无相态通过土壤的有相态作为载体而影响植物生长,为定量反映这种内在联系,通常有以下方法:层次分析法[24]、正交设计法[25,2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7]等。

1.3 森林立地质量等级划分

不同地区具有相同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地段,同种林木常常生长不一样,这说明林地土壤肥力并不是影响林木生长环境因子的全部。立地条件含有林木生长所有的环境因子,包括大气候、小气候、微气候、地形地势、土壤条件等。

“立地因子是一种有形的外在表相,不能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只能通过影响生态因子而对植物生长发育起间接作用。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是生态因子的无相态(人不可感觉到的形体,只能借助仪器测量),包括气候生态因子(光、热、水、气)和土壤生态因子(土壤肥力、土壤胶体),但是这种无相态只能通过有相态(即立地因子,人可以感觉到的形体,包括地理位置、地貌、土壤母质、腐殖质、土厚等)存在而发挥作用,有相态的本质就是这种无相态。显而易见,没有离开立地因子而存在的生态因子,没有不含有生态因子而存在的立地因子;生态因子是立地因子的本质特征,立地因子是生态因子存在的形式。”[23]

立地因子的无相态通过立地因子的有相态作为载体而影响植物生长,与土壤的无相态通过土壤的有相态作为载体而影响植物生长具有类似的层次性。因此前述的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划分方法都可以运用于立地质量等级划分,只不过是立地因子范围更广,层次结构更复杂[23]。

1.4 林地经营条件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生产力、林地土壤肥力和森林立地质量都属于林地的自然属性范畴,林地经营条件则属于林地的社会经济属性范畴。林地经营条件为人们在林地内从事生产经济活动时需要的基本设施及环境条件,包括水电供给设施、道路通达条件和相隔居民区距离等。林地经营条件质量等级属于模糊集合,可运用模糊数学[28]求解。1.5 林地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等级也属于林地的社会经济属性范畴。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系指林地区域内市场发育的程度。依据廖什(A.Losch)的市场区位理论[29]和《湖北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省级区划专题研究》[30],我们认为,划分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行政因素。

林地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划分方法主要有模糊聚类评判法[31]、土地级别类比法[32]和专家评判法等[33]。

1.6 林地综合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综合质量包括至少4个层面的林地质量综合,即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经营条件质量、林地的自然属性质量与生态区位等级等[34,12,10]。其中林地的自然属性质量,最好以林地的立地质量作代表。

因此,林地综合质量等级划分,必须在林地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划分、林地经营条件质量等级划分和森林立地质量等级划分的基础上进行。划分林地综合质量等级的主要方法为模糊数学[34]。

1.7 林地地价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地价是一个交换价值范畴,它反映了可交易的货币数量关系[32]。因交易目的不同,林地地价可分为所有权价值,使用权价值和其他权利价值。按形成方式可分为市场交易价值与评估价值。通常林地地价质量等级划分中的林地地价,系指林地所有权价值的评估价值[32]。

划分林地地价质量等级的主要方法为模糊数学,一般将林地的基准地价[32]作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

2 林地质量等级划分研究展望

随着森林对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恶化缓解作用的日益明显,人们对森林与人类的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林地质量分级的研究展现了如下三大趋势。

2.1 林地质量价值观突变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生活,而且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文明生活。当代的林地质量价值观不仅与林地的物质产品有关,而且与林地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林地的旅游观光价值[35,36]、生物多样性价值[37]等森林生态文明[38,39]价值观的不断发掘,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势必开创林地质量价值观的新纪元。

2.2 林地质量调查划分单位进一步多元化

传统林地调查划分最小单位是小班,最大的小班面积不得超过20hm2[40]。这种以林地的物质产品经营为目的而定义的小班显然不能作为以生物多样性价值、旅游观光价值等为目的林地质量划分的最小单位。因此,我国林地保护利用区划中有了主体功能区、功能分区等高级林地划分单位[10]。显而易见,能满足森林生态文明价值观要求的林地质量调查划分最小单位――各类“林地功能小班”,如果加以恰当定义,可能刷新或替代传统的林地小班定义。

2.3 林地质量评价向高技术方向发展

林地质量价值观方向的突变决定了林地质量评价高技术的发展方向。由于现代林地经营多目标性的不断发展,林地质量评价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化,传统的林地质量划分方法、手段和技术难以满足这种要求。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作为林地各类质量划分的统一方法。通常情况下,作为多目标经营的林地质量划分是采用多方法的组合。例如,在《运用模糊数学划分中国林地综合质量等级》中就多次将层次分析法与多重复合蕴涵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组合运用[34]。在大量获取林地质量划分数据方面,近年来有用遥感数据替代森林连续清查数据的倾向[6]。

3 小结

(1)林地质量至少有7个不同层次。不同地块的林地质量只能在同一层次与同一标准内才可能进行比较。此外,使用不同标准划分的林地质量等级之间亦无法进行比较。

第4篇

关 键 词:因子分析;引资环境;外商直接投资(FDI)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006)6-0097-05

一、引言

从 1993年开始,中国就成为了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国。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已达5000多亿美元,表现出外国投资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日益重要。

邓宁于 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国际贸易理论、区位理论以及“内部化”理论综合起来,并以此来解释外商直接投资决策。邓宁 (1988)[1]总结了四大类区位因素:市场因素包括市场规模和潜力、贸易壁垒、成本因素以及投资气候。邓宁 (1995)[2]还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不仅要考虑传统的要素及其成本、交通成本、市场需求格局以及集聚经济效益,同时要重视交易成本、动态外在经济性、知识积累、技术创新等因素。关于影响外资的其它投资环境因子分析理论主要散见于邓宁、克鲁格曼[3]等人相继建立的有关国际投资的一般均衡理论中。概括来看,他们对投资环境因子的研究涉及到了包括政治风险、宏观经济政策、市场规模、市场相似性、劳动力成本、贸易自由度、贸易顺差、基础设施、文化差异等在内的影响FDI的诸多因子,由于分析方法的差异以及条件的限制,结论相差也比较大。[4]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FDI的影响因子进行过分析研究,孙俊[5]利用1978~2000年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地区优惠政策、产业结构、开放水平、市场化程度是造成外资分布不均的重要原因;胡振华,符胜斌[6]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 (、台湾省除外 )为研究样本从实证角度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分析,认为现阶段市场规模、市场化水平是影响FDI在我国分布的主要原因:张长春[7]对全国30个地区2000年30个投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发现FDI分布主要由地区的经济外向度、应用性科技发展水平和通信设施状况决定。综合以上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有些研究主要是针对国内各地区FDI的分布原因而进行,有些则因为选取的因子较少, 样本数据不足影响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所以本文拟从总体的角度出发,采用中国1978~2004年的数据对我国的引资环境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前述理论分析和国际投资学中关于FDI投资环境的基本论述,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可以将决定FDI的显著因素划分如下:1. GDP的决定因素:GDP作为一种产出,它主要受消费和投资的影响,而投资又分为资本投资和人力投资,因此本文采用了人均GDP、三大产业的增加值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基本建设投资额、国家财政决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国家财政决算支出中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等作为衡量指标;2. 开放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程度决定了该地区生产的产品是否有稳定有效的渠道销售到国外市场,这里我们选择进出口总额这个传统的指标来衡量开放程度;3. 劳动力生产要素:劳动力成本和供给是生产成本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医疗等社会保障对劳动力的供给又有重要影响。因此这里选择第二、三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每千人口医生数以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作为反映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代表指标。

二、模型构建

假设FDI由GDP的决定因素、开放程度和劳动力供给因素等影响决定,用公式可表示为:

FDI=F(Y,T,S……)

其中Y表示GDP,T表示开放程度,S表示劳动力供给。

假如存在回归模型:

Y=F(X,)=+?iXi+ (1)

这里Y为GDP,Xi为影响GDP水平的各个影响因素,是除了X外其他所有因素对收入的影响程度。在建立如上GDP决定的回归模型中,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X,明确对GDP有显著影响的各个指标变量。

根据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霍依特(2004)的分析,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人均收入的增长,因此,在收入决定研究中,可以运用经济增长函数进行转化分析。

假设一个Robinson经济的进出口部门经济体。此部门投入基本建设投资和人力资本进行生产,产出Y=F(K,H),此方程满足新古典生产函数的性质,只是把劳动力变成了人力资本(本文涉及的人力资本主要指知识教育、技术)。

再假设投资对部门在K和H上的投资分别为IK和IH,不考虑投资的调整成本和资本的折旧,则均衡时经济的资源约束可以表示为:

Y=F(K,H)=C+IK+IH,即总产出用于消费和投资,投资包括K和H。

则两种资本的积累过程分别为:=IK=IH

再假设使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回报率即净回报率(因为不考虑资本折旧)分别为RK和RH,由收入最优化得:

RK==f()-f′()RH==f′()

本文的基本建设投资和基本建设支出属于公共产品,不存在套利行为,故两种资本的回报率相等,得:

RK=RH

f()-f′()=f′()

f()=(1+)f′()

此等式可以决定唯一的,故为常数。则生产函数可以表达为:

Y=F(K,H)=Kf()(根据生产函数的一阶线性齐次性)

=AK(A代表常数)(2)

由Solow模型的三个假设条件,令K为资本,L是劳动力,并且设k=,f(k)=F(k,1)得:

第一,Yt=F(Kt,Lt)=LtF(,1)=LtF(kt,1)=LtF(kt),则人均产出为:yt==f(kt),且f ′(k)>0, f ″(k)>0。

第二,Lt=L0ent,其中L0为初始劳动力,n为劳动力增长率。此式子表示劳动力增长与人口增长是一致的,这种假设在本文假设的部门中完全可以实现。[8]

根据上述式子:FDI=F(Y,T,S……)

于是令:

FDIy=f(pgdp,ind1,ind2,ind3,ind,constr,tconsum,sav,consum,tincom,cincom,invest,ninvest,rd,edu)FDIT=f(trade)FDIS=f(tlab,lat2,lab3,wage,med)

由上述决定因素,建立FDI的影响因素模型如下:

FDI=F(pgdp,ind1,ind2,ind3,ind,constr,tconsum,sav,consum,invest,ninvest,rd,trade,tlab,lab2,lab3,wage,med,)

亦可表述为:

FDIt=+1pgdpt+2ind1t+3ind2t+4ind3t+5indt+6constrt+7tconsumt+8sav+9consumt+10investt+11ninvest+12rdt+13edut+14tincomt+15cincomt+16tradet+17tlabt+18lab2t+19lab3t+20waget+21medt+t(3)

其中为常数项,为随机误差项。

表1模型指标及含义说明

三、实证分析

1.数据采集

根据上面模型,本文选取了如下21项指标:人均GDP(pgdp)、第一产业增加值(ind1)、 第二产业增加值(ind2)、第三产业增加值(ind3)、工业增加值(ind)、建筑业增加值(constr)、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tconsum)、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sav)、居民消费水平(consum)、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tincom)、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cincom) 、第二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lab2)、第三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lab3)、年末从业人员数(tlab)、在岗职工平均工资(wage)、进出口总额(trade)、基本建设投资额(invest)、国家财政决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ninvest)、国家财政决算支出中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rd)、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edu)、每千人口医生数(med)。其中FDI为我国每年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1982年以后的数据直接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1979至1982年实际利用FDI共11.66亿美元,表中数据以次序权数分配计算而得;基本建设投资额和国家财政决算支出中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2004年的数据系根据二十五年来年均增长率估算而得,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对结果总体影响不大;其余各项数据均来自历年统计年鉴,[9]该指标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到2004年的各项统计数据。

2.因子分析

本文通过上述构建的引资环境评估系统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从21个具体指标中提取n个公共因子,根据得到的因子得分,建立模型计算综合得分,从而对我国历年的引资环境综合质量进行分析。因子分析法的数学模型可以写成:

X1=a11F1+a12F2+…+a1mFm+a11X2=a21F1+a22F2+…+a2mFm+a22……Xn=an1F1+an2F2+…+anmFm+ann

其矩阵形式为X=AF+aε,F为因子变量或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aij称为因子载荷,ε为特殊因子。通过因子分析,按贡献率的大小,运用统计软件SPSS 11.5,经过不断的调整分析,最终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2个主要公共因子――经济因子和生产要素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8.475%,说明用这两个主因子代表原来的 21个指标评价体系有相当好的效果,确定了对我国投资环境影响最大的两个主要因素。由于因子变量在许多指标上都有较高的载荷,那么它的实际含义就比较模糊。经过旋转后的因子负荷阵表,因子变量的含义就大为清楚了。公共因子1对其所代表的基本建设投资额、国家财政决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国家财政决算支出中用于科学研究支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等的负荷率很高,都在90%以上,而其贡献率也最高,达到了66.037%,说明这些指标对我国引资环境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善引资环境首先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公共因子2的贡献率为32.438%,处于第二位,其所代表的第二、三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年末从业人员数以及每千人口医生数组成,分别从就业和社会保障两个大的方面制约着引资环境的质量高低,也是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的因素。

表2 因子得分系数表

输出表2给出了用回归法计算出的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根据它可以写出以下的因子得分函数:

F1=0.065L1-0.001L2+0.067L3+…+0.166L20-0.249L21

F2=-0.005L1+0.095L2-0.008L3+…-0.165L20+0.442L21

(F1、F2分别代表公因子1、公因子2)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的引资环境进行综合实力分析。采用的变量不再是原有的21个,而是经因子分析后得到的2个因子变量,利用2个因子变量,以它们各自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这些权数一般应由这方面的专家给定,构建起引资环境综合质量评价模型,模型如下:

Fi=0.670597F1i+0.329403F2i, i=1,2,…,21

其中Fi为我国历年引资环境综合得分,F1i和F2i为各年的因子得分,其系数为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它是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2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的比值,综合得分值高,表明该年度的引资环境综合质量提高,吸引资金流入的能力强。因此,通过比较得分的高低,可看出历年引资环境改善的好坏(见表3):

表3 因子得分和FDI 对照表

从因子得分表来看,F值从1978年的-0.64614到2004年的1.892102基本上呈逐年上升的势头,这说明我国的总体投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逐年得到很大的改善。具体来看,公因子1从1979年的-0.07348到2004年的2.99396逐年上升,得分一直呈较强的增长趋势,说明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总体经济状况、居民生活状况、科教文化状况以及基础设施和市场开放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公因子2从1978年到1987年呈下降趋势;从1988年后开始又有所回升,说明我国的第二、三产业从90年代左右开始有了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大量的人员就业;这一趋势直到1998年后又下降,由于此时我国正开始了国企改革,失业大幅增加;经过几年的缓冲,到2002年后才又开始缓慢回升,这些恰好与我国当时的国情变化相符合。

3.回归分析

提取出的这两个公因子能否解释我国FDI的变化,这两个公因子同FDI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对此,本文以FDI为因变量,对FDI与F1、F2两个自变量之间进行回归分析。从散点图上(见图1)可以看出,FDI与这两个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

图1FDI与F1、F2的线性关系散点图

所以对FDI与F1、F2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见表4)如下:

表4回归系数表(Coefficients)

根据方程回归系数表可得回归后的方程为:FDI=207.552+165.118F1+133.023F2

该结果显示,T分布的双尾显著性概率均远小于0.05,可以认为回归系数是显著的,系数T检验顺利通过,建立的模型是否有效则要看下面的模型概述表(见表5)和方差分析表(见表6):

表5模型概述表(Model Summary)

表6方差分析表(ANOVA)

表5 结果显示,因变量FDI与自变量F1、F2之间的相关系数R为0.966,反映了FDI与F1、F2之间具有高度显著的相关关系。拟合优度达到92.8%,F值为168.928,伴随概率几乎为0(见表6),这说明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所提取的公因子1和公因子2在很大的程度上解释了FDI的变化,同时这也说明本文提取的这两个公因子有重要意义,其代表的引资环境因素的变化对FDI的引进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直观地反映上述影响因子和我国引进外资的关系,本文将最后的年度因子总得分F值与同期我国引进FDI的数量进行比较知道,我国引资环境的改善和外商直接投资在1978年到2004年期间呈现了一致的良好增长态势,两项指标均逐年上升,这同时也表明了改善引资环境的两个公因子同FDI增加的密切关系。

四、结论

1.市场因素或反映GDP增长的经济因素影响FDI投资决策,基础建设投资对FDI的影响作用显现

通过回归结果分析,市场规模的大小对FDI的引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对外资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同期我国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一点从人均GDP以及社会消费总额的迅速增长上可以看出。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合同利用FDI(外商对华直接投资)1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实际利用FDI 6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3%。从1978年到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FDI的累积金额高达5600亿美元。当前中国国内的FDI存量在5000亿美元左右,大约占我国GDP的40%,这些可以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 FDI 的持久吸引力。

在因子分析中,公共因子 1中载荷度最高的几项是代表基础设施的基本建设投资额(invest)和国家财政决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invest)指标,说明它是 21项因素中最显著的决定因素之一。基础设施影响着投资决策,对于外商投资是不可或缺的必要考虑因素。

2.生产要素尤其劳动力要素的作用明显

教育和科研投入对外资的引入贡献度也比较高,市场因素是东道国吸收FDI的最为重要的区位因素之一,劳动力数量依然是吸引外资的关键。然而我国引进的FDI主要为出口导向型FDI,国内的消费市场对此影响也不大,而出口导向型FDI则取决于当地廉价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相对充裕的劳动力资源、较低的工资水平, 成为FDI区位选择的倾向性因素。毋庸置疑,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 目前正在发挥着这一优势, 在吸引FDI 上 , 这一优势的作用显得更加明显。

3.经济开放度是决定吸引外资数量的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一地区的投资环境状况。中国20年来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地提高,进出口贸易总额在2004年达到了9.5万亿元,已经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进出口能力不仅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外向度,从而对改善投资硬环境产生影响,还会从人们的开放观念、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政企关系等诸多方面影响投资软环境。

――――――――

参考文献:

[1]Dunning,Johnh.1988,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Boston:Unwin Hyman.

[2]Dunning,J.H. 1995,Reappraising the Eclectic Paradigm in the Age of Alliance Captitalis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6,461-491.

[3]Paul r. Krugma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DC.,1991.

[4]孙文博. 90年代我国服务业利用FDI的投资环境因子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2003,(10).

[5]孙俊. 中国FDI地点选择的因素分析[J]. 经济学季刊,2002,(3).

[6]胡振华,符胜斌.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外国对华直接投资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5).

[7]张长春. 影响FDI的投资环境因子分析[J]. 管理世界,2002,(11).

[8]刘渝琳,等. 我国引进FDI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6,(4).

[9]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各年卷)[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责任编校:史言信

――――――――

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但目前我国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标准以及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尚待完善。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太湖流域棉化纤印染精加工企业对外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财务业绩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了企业的环境绩效与工业产值、自身特点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说明了企业的环境绩效并不能单单考虑其对外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还要结合企业自身创造的工业产值进行综合考虑。同时,一般在行业内享有知名度的企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关键词:企业环境绩效;环境绩效评价;因子分析

1.企业环境绩效

企业环境绩效(CEP)是测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程度的重要方面。早在20世纪70年代,外国的学者们就已经开始研究环境绩效。而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截至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关于CEP的研究。但是,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采用各不相同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企业环境绩效的定义。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00系列标准中,将CEP定义为组织对环境因素进行管理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许家林等认为CEP及环境问题方面的财务业绩和环境质量实物业绩的统称。张亚连提出广义的CEP指企业持续改善其污染防治、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所取得的生态效率和累积效果。2011年,我国环境保护部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中,CEP定义成企业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所取得的可计量的有形和无形收益。

2.本文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从企业对外污染物排放情况和财务状况两个维度出发,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企业的环境绩效(即综合得分)与企业自身特点之间的关系。

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了太湖流域76家棉化纤印染精加工企业的6个指标。在对外污染物排放情况方面,选取了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三个指标。财务类的指标选择的是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是净利润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其次,本文采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然后,根据得分情况进行综合排名。

3.实证分析

3.1 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选取了76家棉化纤印染精加工企业作为样本,将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氨氮作为企业对外污染物排放情况的考核指标,将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净利率作为财务方面的考核指标。

3.2评价方法

在依据上述原则建立起指标体系后,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企业在建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步骤如下:1.指标体系中的正向指标进行逆向化。由于选取的各指标都是企业在建项目的对外污染物排放量,排放量越多,企业的综合得分应该越低,因此对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取负号。2. 对样本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该步骤主要是为了提高不同指标的可比性。3.关系数矩阵的形成与确定公共因子。4.算各因子的得分与综合得分。

根据在spss19.0里的具体操作,可以得出各个企业F1(环境指标)、F2(财务指标)的得分,F1=-0.012化学需氧量+0.019氨氮+0.051石油类+0.407销售净利率+0.425总资产净利率+0.31所有者权益净利率;F2=0.55化学需氧量+0.554氨氮-0.065石油类-0.016销售净利率-0.004总资产净利率-0.000所有者权益净利率;再根据F1和F2,求出企业的综合得分,即F。

4.研究结论

4.1企业的环境绩效与企业工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

根据实证部分得出的企业综合得分F与环境因子F1,可以看出,环境得分高的企业,综合得分高,也就是企业的环境绩效良好;环境得分低的企业综合得分低,企业的环境绩效不理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环境得分高的企业,环境绩效自然好。在样本的76家企业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个人独资企业综合得分排名靠前,以张家港市东渡染整有限公司为例,其环境得分非常高,综合得分排名位列第一,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其环境绩效好的结论,因为该家公司的工业总产值仅为17470万元 ,可以大概理解成,该公司产量相对小,排放的污染物,如石油类、氨氮、化学需氧量等自然少,因此,该家公司是因为工业总产值小而引起的环境得分高,并不是因为其注重环境保护而带来的高环境得分。因此,在进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时,不仅仅要考虑企业对外污染物排放情况,还要分析将其与工业总产值结合起来,共同考虑。

4.2企业的环境绩效与企业自身特点的关系

排除3.1所考虑的情况可以看出,一般在行业中知名度高的企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环境得分高,环境绩效良好。比如,案例中的江苏爱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宜兴经济开发区的江苏爱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专业从事针织面料织造、印染、后整理的生产厂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公司占地面积8万平方来,总资产8692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殴美、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区,并因产品质量好、交货准时而享有良好的信誉。 公司的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上乘,并且已经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其财务方面得分高,同时,公司注重自身的形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环境保护责任,环境污染物达标排放连续几年被评为宜兴市、无锡市明星企业,更是江苏的AAA资信企业。

由此看出,经营业绩好的企业,注重环境保护,维护企业良好的形象,从而赢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莎娜.企业环境战略决策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2]孙金花. 中小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3]胡健, 李向阳,孙金花. 中小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J]. 科研管理,2009,02:150-156+165.

[4]甄国红,张天蔚. 企业环境绩效外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财会月刊,2010,24:23-26.

[5]陈静,林逢春,曾智超. 企业环境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01:37-40.

[6]乔引华,乔鹏芳,薛红梅.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财会月刊,2006,32:19-20.

第6篇

【关键词】林火;森林可燃物;可燃物管理

自然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从地表火到树冠火的多种形态调整森林生态系统的树种组成、年龄结构和空间(景观)格局。地表火清除林下堆积物,调整林分结构,为存活树木创造成材的环境。树冠火烧掉整片林木,为早期演替树种创造生长条件,使空间存在着不同年龄镶嵌的异质森林景观结构。林火作用下产生的林分与景观结构既能有效地抵抗森林病虫害的传播,又为野生动物提供宝贵的生境。

1.森林可燃物的特性

森林可燃物是林火发生和燃烧的物质基础。森林可燃物的特性包括森林可燃物的理化性质和空间组合特征。可燃物的理化性质描述可燃物植物部分的特性,包括可燃物的化学性质以及密度、燃点、热值、含水率等物理性质,主要用来解释燃烧现象(能量释放大小、火线强度和火焰长度等);可燃物空间组合特征描述可燃物组合的各种特性,包括可燃物的数量、大小、形状、密实度及连续性等,主要影响火行为(扩散速率与强度)。国外主要进行森林可燃物热值测定、林木抽提物和灰分含量随林木年龄和季节变化规律的探讨、可燃物的水分含量和载量估算等;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研究的目的之一是预测火行为,进而推测火效果、确定防火措施。划分森林火险等级指数,进行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准确估算不同森林可燃物类型的载量和空间分布,还可为可燃物管理提供指导,保证林火安全。然而森林可燃物不是单一的燃料,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层体系,由地表到林冠包括半腐殖质层、细可燃物层、粗可燃物层、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结构特征。由于可燃物在层次、形态、数量及理化特征上的巨大变异性,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每一种可燃物都与一套描述可燃物的标准参数或属性相对应,通常将这些具有标准参数或属性的可燃物类型称为可燃物模型,应用气象和地形等来预测林火类型、扩散速率与强度,管理部门据此信息来确定反应时间和扑救措施。

2.森林可燃物类型、载量的调查与制图

森林可燃物类型、载量的调查与制图是在深入理解可燃物与生物和环境因子关系基础上进行的。森林可燃物载量的研究一般采用机械布点法,设置样地,实测不同级别可燃物的重量,实测结果与林分因子(林龄、郁闭度、平均树高和胸径等)及环境因子(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建立回归方程来推测不同时滞级别(1h、10h、100h、1000h)可燃物载量。随着森林可燃物类型与火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入,可燃物制图方法也从野外调查法和遥感调查法,发展到环境梯度—生物物理模拟法。野外调查法是最准确的方法,但是耗费高,覆盖面积小,适合于区域(如保护区)、高精度森林可燃物管理工作。遥感调查法能在大面积上获取林型信息,但不能直接探测到森林结构和林冠下的可燃物层,从而需要通过相关信息推测下层可燃物。该方法的推测精度有限,适合区域性森林可燃物调查制图。最近建立环境梯度—生物物理模拟综合了3S技术和计算机模型,能有效地用于多尺度(从细到粗)可燃物制图。

3.森林可燃物管理研究

20世纪的森林管理理念将林火视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外来干扰,森林管理中普遍采用灭火措施。灭火的直接效益是保护了现有林木、人类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但大量的研究表明,长期灭火,改变林火频率、大小及强度,会导致一系列生态后果:在以树冠火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区,长期灭火使可燃物过理堆积、过火面积增大、林火强度增大,导致灾害性森林大火,如1987年的大兴安岭火灾。在以地表火为主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灭火虽不会导致灾难性大火,但会造成可燃物过量堆积,新种子不能萌发,林分更新困难,森林质量下降(林木生长过密、材质低、优质林被劣质林取代)。扭转灭火负效应的首要工作是森林可燃物的管理,因为森林可燃物是影响林火发生的自然因素中(气象、地形)人类能控制的林火因子,森林可燃物管理是解决林火安全问题和恢复森林健康的根本途径。森林可燃物管理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试验研究和模型研究两个方面。

4.森林可燃物试验研究

林火管理思想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而直到过去的二三十年,才真正将可燃物管理纳入到林火管理实践中。发达国家的林火管理已从单一的灭火发展到森林可燃物管理,包括计划火烧、机械清除、林疏透和自然火利用、增加防火林带、城市—野外交界处可燃物的处理。计划火烧是指在人为控制下,烧除森林地表细可燃物;机械清除是指用机械方法将粗可燃物粉碎分解,或移出森林生态系统;林分疏透是指用采伐的方法清除一部分林木(活可燃物),保持林冠间的距离,防止冠火蔓延;自然火利用是指在不危害人类和基础设施安全的前提下,让林火自然蔓延和熄灭,发挥自然火的生态功能;防火林带主要地指人为清除一定宽度内的可燃物以阻止林火蔓延;城市—野外交界处可燃物的处理主要是通过公众教育和交接处可燃物去除来降低林火发生频率。

5.研究展望

森林可燃物管理涉及不同时空尺度的基础科学问题。在空间上,不同森林类型、环境条件、采伐、造林和干扰会导致不同的可燃物类型,这些因子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造成了森林可燃物的空间复杂性;在时间上,即使是同一林型,不同演替阶段(如老龄林与幼龄林)可燃物类型也会不同。此外,可燃物随生态系统演替的变化(累积与分解)以及可燃物处理对树种组成、年龄结构乃至景观格局的影响,是几十年到几百年的动态过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可燃物类型、载量与森林类型、非生物因子、采伐、造林与自然干扰的关系,在区域水平上预测森林可燃物处理的效果。需要综合空间技术与生态学原理,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可燃物的空间信息,利用生态模型明确地定义各种生态因子及其相互作用的数学和逻辑关系,评价可燃物处理的各种方案,从而回答野外试验无法回答的问题。气候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全球气候趋向干暖。气候变得干暖将会增加可燃物的数量,延长火烧季节,增加火烧的面积、强度和频度。还可能会引起森林碳源—汇功能的变化,从而会引起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可燃物管理如何降低火险?如何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也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第7篇

关键词:商务服务业 集聚区 因子分析 竞争力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转型,我国也加快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扩大国内需求对出口下降的替代,扩大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比率,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在GDP总就业中的比例,特别是发展以商务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北京市作为首都,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都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近年来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北京的国际知名度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北京的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此外区域合作的不断加深都为北京商务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回顾北京近年来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北京商务服务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且空间分布特点明显,形成了“市场自发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等几种典型聚集区建设模式,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中关村西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银河综合商务区、北京市大兴区国基创新园等特色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相继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成为北京商务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2013年6月1日,在第二届京交会“北京日”上,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中关村玉渊潭科技商务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银河综合商务区和北京市大兴区国基创新园等六个园区被授予“北京市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称号;北京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和国门商务区被授予“北京总部经济集聚区”的称号。综合来看,北京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中关村科技园、银河综合商务区和北京市大兴区国基创新园六个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已成为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和商务服务业及首都经济的新增长点,因此对六商务服务业集聚区进行研究对于北京市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北京市区域商务服务业评价理论依据

第一,经济发展。经济是反映某一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对经济发展的评价可以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效益、企业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首先,经济规模反映了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情况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区域GDP增长率、区域GDP占全市GDP比重、区域就业人员占全市就业人员比重、利用外资额来反映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其次,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各种资源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有效配置,而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产业结构综合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对于商务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可以从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区域GDP比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区域就业人数比重、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区域GDP比重、规模以上第三产业占区域GDP比重几个方面分析。再次,经济效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成本和效率,可以从第三产业用电量、万元GDP能耗来反映。最后,企业作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发展情况也从侧面反映了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本文从入区企业总数增长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利税总额三个方面分析企业的发展情况。

第二,社会环境。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商务服务业作为高知识和技术密集性、高素质性的新兴产业,其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就是以科学技术和高科技人才为依托发展商务服务业的成功实例,因此本文从科学技术和教育支持两个方面评价区域商务服务业的社会环境,而具体的指标则选取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教育支出增长率、书刊文献外借册次增长率。

第三,区域环境。近年来,北京市空气污染严重,PM2.5爆表逐渐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和舆论的热点,北京市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影响北京市的国际形象,也逐渐成为制约北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六大集聚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本区域环境的制约,环境因素也逐渐成为评价商务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本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区域环境的重要方面,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样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两个方面来分析各区域的区域环境,具体指标则选取星级宾馆出租率、备案停车总位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可吸入颗粒年均浓度值和林木绿化率。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文分析,本文选取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区域环境三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由于中关村玉渊潭科技商务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等具体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数据不易获得,本文以六大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所在的区域数据代替。选取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海淀区、大兴区六个区的2012年GDP增长率等22个指标的数据,数据来自北京市统计局。实证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操作。

提取主因子。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相关系数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主因子。通过分析,前4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5.3%,表明这4个因子包含了22个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可以有效地反映六个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的竞争力水平,因此提取前4个因子作为主因子。

因子旋转及解释。为使每个主因子的载荷分配更加清晰以便于解释各因子意义,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出4个主因子载荷值。由于每个主因子只在少数几个指标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因此可以按高载荷来定义各个主因子。如表2所示。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表可以得出四个公共因子如下:第一公共因子F1上高载荷的指标有X2(区域GDP占北京市比重)、X3(年末就业人数占北京市比重)和X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相应的因子载荷值分别是0.987、0.940和0.937,这些都是表征经济规模的指标,因此把F1称为规模因子。第二公共因子F2上高载荷的指标有X5(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X14(发明专利授权量)和X15(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其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916、0.930和0.945,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把F2称为科技创新因子。第三公共因子F3上高载荷的指标是X10(万元GDP能耗下降率)、X11(地区企业总数增长率)和X12(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相应的因子载荷值分别是0.911、-0.908、0.775,因为万元GDP能耗下降率是产业发展效率指标,而企业总数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企业发展指标,因此将F3称为发展效率因子。第四公共因子F4上高载荷的指标是X8(规模以上第三产业占区域GDP比重)、X19(区域绿化率)和X21(固定资产投资额),因此将F4称为发展环境因子。

计算因子得分和综合排名。为了计算各主因子得分,首先对各指标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并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据此可进一步得出六大区域主因子得分的计算公式:Fi=bi1X1+……+bi22x22,其中bi为第i个主因子的得分。六大区域各省市综合得分则根据主因子得分加权计算得出,权重取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0.473、26.164、22.219、6.444。因此最后得分公式为:

F=(40.473F1+26.164F2+22.219F3+

6.444F4)/ 95.3

将相关数据分别代入Fi及F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六大区域商务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4个主因子得分、综合得分以及相应的排名顺序,结果见表3。

实证结果分析。综合得分分析。从商务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来看:西城区得分最高,其次是东城区和朝阳区,这三个区域的前三个公共因子得分都很高,其商务服务业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但综合来看,六大商务服务业集聚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所在的东城、金融街所在的西城和北京商务中心区(CBD)所在的朝阳区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远远领先于银河综合商务区所在的石景山区和大兴国基创新园所在大兴区。

F1因子分析。F1因子是规模因子,主要表现商务服务业发展的规模。从得分来看,最高的是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所在的东城区,其次是金融街所在的西城区,说明以大型央企总部和金融业地区性总部为主导的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在集聚了中海油、神华集团、中国保利等大型企业总部,北京移动、北京电信、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等地区性总部以及诺基亚、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企业总部后,商务服务业得到空前发展,经济规模逐步扩大。此外,金融街作为北京的金融业主中心区,金融街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和稳步发展,形成了以金融企业总部为核心的高端商务服务业集群,区内聚集了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寿、国家开发投资公司、高盛高华、中化集团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金融、保险机构及资产管理公司集团总部,这些企业总部管理着近20万亿的总资产,日资金流量超过百亿,使北京在全国的金融和资产管理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与之相配套的商务服务业规模也逐步提升。而银河综合商务区和大兴国基创新园的商务服务业发展规模相对要落后,这主要与两个地区商务服务业起步较晚有直接关系。

F2因子分析。F2因子是科技创新因子,主要测度各地区的高新技术发展情况和创新能力。该因子得分中,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大型公司总部和高科技产业管理机构,以众多名校和人才资源为依托的中关村西区占据绝对优势。说明中关村西区已成为高科技产业的管理决策、研究开发、产品和技术的展示中心,高科技资本市场中心及高科技产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中心。同时,与高科技企业相关的商务服务企业也开始聚集,高科技商务服务业在快速发展。

F3因子分析。F3因子是企业效率因子,是园区内企业发展情况的表现。在该项指标中,金融街得分最高,说明该园区的高端商务服务业企业发展状况良好,这与金融街的良好资产管理能力以及各企业与国际形成良好交流,与国内外企业形成良性竞争从而提高自身的发展活力和效率有密切关系。

F4因子分析。F4因子是环境因子,主要测度各园区的环境质量。在该因子得分中除银河综合商务区所在的石景山区和大兴国基创新园所在的大兴区得分为正外,其他园区得分均为负数,且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所在的东城、金融街所在的西城区得分最低,与其发展规模等其他因素极不相称,说明环境问题仍不能忽视,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

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相对于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CBD)等起步早且发展较充分的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新兴的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如银河综合商务区、大兴国基创新园无论是发展规模、创新能力、企业效率等方面都明显落后,竞争力和发展潜力都比较低下。因此,国家应加强对新兴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从政策拨款、税收优惠、科技扶持等方面入手予以政策倾斜,努力改变各园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性。

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国家、产业、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商务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分支,本身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和新兴性三大属性,提高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园区商务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参考中关村西区的发展模式,各园区应努力提高园区内高新企业的比例,增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增加与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本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是提高企业发展效率。商务服务业企业作为商务服务业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商务服务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因此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对于提升整个园区的商务服务业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借鉴金融街的发展经验,各园区应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升品牌价值、实现企业机构和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其他地区、国家的企业形成良好交流和互动,提高园区内企业的整体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切实提高环境质量。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商务服务业竞争力较强的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金融街等园区的环境质量却不容乐观,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商务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应将“环境承载力”作为宏观经济指标的先决性约束,在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本园区商务服务业的高速可持续发展。

1.张晓辉.城市商务服务业发展前景及制约因素[J].统计与管理,2012(2)

2.赵弘,谢倩.北京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环境与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4)

3.赵弘,牛艳华.商务服务业空间分布特点及重点集聚区建设―基于北京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2)

第8篇

Abstract: This paper borrowed FAT model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coal mine accident, recognized several important factors and aggregated them, then combining HRA ideas and a bayesian network for model building, determining the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of the various factors, extracting the desired probability from the HRA database, getting the prior distribution and the posterior distribution,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model. When a new node is added that may be supplemen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mula,which has good expansibility.

关键词: 事故树;人误辨识;HRA;贝叶斯网络

Key words: FAT;human error identification;HRA;Bayesian network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049-02

0引言

中国是资源开采和能源消耗大国,煤炭产业占了能源中的百分之六十,可是随着煤矿产业的盛行,煤矿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在这些事故中,人的行为因素是煤矿事故致因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认为很有必要从人的行为失误方面对煤矿事故做一些研究。

1HRA定义与方法

1.1 定义HRA是Human Reliability Analysis的缩写,指人因可靠性分析,它能定性以及定量地分析人因可靠性,其理论基础有人因工程、概率统计、系统分析、行为科学、认知科学等等的许多学科,还分析预测减少以及预防人的失误。人因可靠性分析的作用很多,可以用来评价人们在人机系统中产生的各种失误,且可用来预测或者追溯事故,对系统进行改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中的人误概率。

1.2 现行的HRA方法概述人员失误概率预测技术(THERP)为HRA最初盛行时常用的一种人误可靠性分析模型,以人物分析为基础,可以很清晰地表述人误行为因子,定性定量地分析人误产生的各种原因;人的认知可靠性模型(HCR)[1]一种以数据研究为基础的方法,其目的是用来评价各种人为因素的概率;人误分析技术主要是研究运行经验的一种先进的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成功似然指数法(SLIM)是从许多设定方案中按照专家标准作选择,根据专家的评价和决策分析来研究HRA;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方法(CREAM)有别于上述的第一代HRA方法,是根据情景控制对人误行为因子作认知分析;人误评价与减少方法(HEART)以分析人误行为因子产生的原因中的反面因素为基础的方法,能够定量定性地考虑环境因子、工效学因子等等。

2利用事故树作人误辨识

2.1煤矿人因事故树及其定性分析煤矿人因事故的产生有许多原因,根据大量数据研究大体可以分成两个主要原因,即煤矿作业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和人误行为。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和FTA原理,可得出煤矿人因事故逻辑关系,如下。

煤矿人因事故=人为诱发+作业环境危险因素

作业环境危险因素包括设备原因、水电原因、管理因素、审查因素等等。

通过逻辑原理,运用布尔代数原理可以得到:T=X1(X2+X3+X4+X5+X6)

其中T:煤矿人因事故;X1:人为诱发;X2:设备原因;X3:作业环境;X4:审查因素;X5:管理因素;X6:物质因素;通过逻辑图可以看出:人的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都是主要诱因。事故树分析法是可以从结果事件追溯到事件发生的过程,用逆序的思想分析人因可靠性,是一种目前运用很广泛的辨识事故人误行为的方法。

2.2 人误辨识人因失误辨识(human error identification:HEI)[2]是一种广泛运用于煤矿安全系统中的分析人因可靠性的方法,它同时也能够对整个煤矿系统作安全系数评估,大大减少了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能使操作人员找到很好的安全防范措施。

本文讨论的是对煤矿事故人误因素的辨识,先列出影响因素:①个体因素:包括人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②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作业环境等。③组织因素:组织结构、组织功能、组织规范和组织文化。

3基于HRA的人误辨识结构模型研究

3.1 贝叶斯网络介绍贝叶斯网络是一种为了解决不完整性问题提出的有向无环图,能够清晰地表达各种变量之间的依赖程度和依赖关系,贝叶斯推理有两个步骤:首先是建立贝叶斯网络,其次是确定条件概率表(CPT)[4]。

3.2 结合HRA思想及事故树分析构建模型先进行由事故树向贝叶斯网络的转换,如下所示。

A、B事件和关系:

P(T=1|A=1,B=1)=1P(T=1|else)=0

A、B事件或关系:

P(T=1|A=0,B=0)=0 P(T=1|else)=1

贝叶斯网络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分析模型,下图给出了利用贝叶斯网络构建的结构模型,见图1。

第9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研究述评;展望

一、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环境会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我国有关环境会计的文献研究基本上比国外晚近20年。在发展之初,环境会计并未引起会计学界的重视,但是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公众对环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环境会计研究才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从发展过程来,我国会计界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环境会计的本质和对象。环境会计,顾名思义是围绕着环境问题而研究的,但关于环境会计具体的概念与本质,人们却有不同的认识。很多学者(孙兴华等,2000;李芳,2003等)是根据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计量单位及学科属性等方面来定义和认识环境会计。而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对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增加了有关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尤其重视和环境科学的结合。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孙华等(2002)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就是全部的自然资环境,即企业行为所涉及的有关自然环境空间、要素和因子,同时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的相关环境空间、要素和因子。

(2)环境会计的确认。遵守对自然环境负责的原则,同时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对环境产生影响所采取相应措施的成本,加上因企业旅行环境责任和要求所产生的其他成本,就是环境成本(花爱梅,2001;张国健,2003等),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弥补性环境支出、维护性环境支出、预防性环境支出。环境成本有三个显著特征,即可追溯性、相关性和递增性,也有学者(刘志明等,2002)从这三个特征出发进行研究,同样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吴东霞(2005)主要从环境要素的确认方面进行研究,由特殊到重点,即她根据环境要素的特殊性,着重对环境资产、负债、成本和环境收益等各方面的确认标准进行了重点探讨;徐家林,王昌锐(2006)从传统会计要素确认标准的角度出发来定义环境资产和环境成本的,各抒己见,但有一个共识:符合确认标准和被资本化是环境成本要构成环境资产一部分的前提和基础。

(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学者们普遍比较认同的是应当使定量总结和定性描述相统一、价值量和自然量基础相统一、环境的财务影响和非财务影响相统一(李心合, 2002),同时应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进行着重披露(李建发等,2002)。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设计,大部分学者比较认可两种披露模式:补充环境会计报告模式和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孙兴等(2002)倾向于用补充报告模式,同时他指出环境会计的报表由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和环境会计报表附注三个部分;储姣等(2003)认为独立披露环境信息时应将环境信息和重要的财务信息相分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混乱。在很多学者看来,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损益表、环境会计成本飞用明细表、环境绩效报告和企业年度环境保护计划等。

二、有关我国环境会计研究成果的看法

从目前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研究历程来看,环境会计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初步的体系。例如,形成了基本的理论层级体系,即环境会计的研究目标、核算对象和基本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等;关于环境会计量问题,根据不同环境因子的特点选用合适的计量方法等。尽管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在:(1)理论方面,对于我国会计领域的研究,相对而言环境会计还是个新名词,整个会计界甚至整个社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因为它是从宏观环境层面对企业的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它是针对我们整个环境问题而言的,不单单指单独的企业主或者所有者,由此就使得使会计的服务探讨对象,由一个企业延伸到为我们整个社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而服务。(2)制度方面,截止目前,相对较为完整的环境会计准则还没有制定出来。而且,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还不是很规范,由此一来,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制度的设计和规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3)实务方面,虽然有相应的理论指导,但是缺少有效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到目前为止,相对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还没有在我国企业中完全建立起来,由此导致在我国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司数量很少,同时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质量也不是很高。

三、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针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西方国家已经比较完善,但是,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却相对较为落后,甚至还处于环境会计体系内部细节问题的探讨上,还没有达到整体理论的高度。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启示:

(1)规范我国环境会计内容研究的体系。环境会计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对于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的理论而言,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之间的联系及相互间的作用。但是,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是只针对环境会计理论的其中一方面展开的,很少有把整个环境会计理论看成是一个系统和整体进行探讨的。然而也存在一些学者在展开研究过程中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方面不能进行深入或系统探讨,由此就鲜有具有相当力度和深度的力作问世。

(2)采用合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规范性方面的文章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然而却鲜有实证性方面的。那么,要想在环境会计方向上提出具有实质性和针对性的证据就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我们可以选择那些相对具有说服性的统计方法,如结构方程模型(SEM)等,使得有关环境会计的研究取得突破更上一层。

(3)采用适当的研究方式。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学科的交叉运用,因为环境会计是一个边缘性和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广,将会计学与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等诸多学科有机结合解决环境会计与报告中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本哲:《会计制度设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