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时间:2023-06-28 17:06:49

导语:在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 必由之路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

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是2006年,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这里先以开局以来几年做以简要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形势良好

全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强了组织领导,全国有一半左右省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地普遍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

二是政策落实比较好。国务院和相关部委还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在粮食主产区对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连带影响,及时出台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

三是划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不少地区和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着手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并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试点。全国有22个省区市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26个省份已确定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方案。各地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也取得新进展,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有所加强,村容村貌取得新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改善得到重视。

(二)值得注意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有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思想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对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大家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怎样建设新农村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其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村庄建设,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村庄建设上,而应当抓住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存在着一些急于求成的现象。比如有些地方提出用多少年建成新农村,有的甚至与干部任期挂钩,在任期内就要使新农村建设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

三是相当一部分地方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有些同志认为地方财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投资投劳的工作发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等待上级政府增加投入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观努力和积极探索不够。

四是有的地方存在追求形式和表面文章的情况,缺乏长远的考虑和安排,在提高实效上下工夫不足。

五是个别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地并村和大拆大建的现象。

(三)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问题

面对新农村建设开局阶段出现的问题,应当确立以下基本判断。

一是很多问题是原来就存在的。“三农”工作搞了这么多年,自然会存在和积累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新农村建设提出后才出现的,硬把过去存在的问题归咎为新农村建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是开始出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也是很正常的,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遂步克服的。

三是要正确认识,加强引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不出现任何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长期的、宏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在每个阶段都能健康发展,始终沿着中央提出的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一)进一步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第一,发挥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切实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舆论宣传和组织动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资金投入上。

第二,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目前,我们实行“市管县”体制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当承担应有的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建房,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法来决策。国家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转贴于

(二)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试点与推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典型。总结以往在典型选择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应注重在经济发展处于当地中等状况的乡村中选择典型。中等状况的典型比较接近多数乡村的实际,较容易在面上推车。同时,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分别加强示范引导。应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只是面上的工作先走一步,政府主要在规划制定、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在财政资金支持上应当实行普惠制,不能搞特殊化,这样的典型才有生命力。

第二,正确处理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对目前看不准的项目暂时不要匆忙建设。对那些长远规划要求拆并的自然村,可以有选择地推进某些建设项目。应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要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才力物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先从整治村容村貌做起,这项工作既是农民急切期盼的,又花钱少、见效快。拆并村庄是一个逐步推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

第三,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奋斗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使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集中解决某个方面的紧迫问题,每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项目,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一,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保持政策效力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就是因为稳定了家庭承包经济制度。因此,要继续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是居家迁到城市居住,其承包经营权应当保留。对于举家外出打工的承包地,应当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合理流转,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以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现代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发展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连接在一起,促进农业产业不断拓展、农民收入和就业较快增加。

第2篇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的问题。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2、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

3、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完这篇重要的讲话后,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我觉得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2、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更好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好。

第3篇

江苏“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而“强富美高”战略定位的每一个方面无不蕴含着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具体而言,经济强不仅是经济综合实力强,同时也应该是经济结构整体强,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坚持四化同步、军民融合,努力做到比例协调、结构优化。百姓富集中体现为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好,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确保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环境美强调的是生态环境质量优,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务之急是修补生态环境损坏短板。社会文明程度高则要求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促进“硬实力”和“软实力”一起增强。具体而言,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方面重点工作:

一、全面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同质发展,而是要主攻相对薄弱环节,实现优势互补的差别化协调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一直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实施,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实现重大突破,沿海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片、增长带,区域联动融合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但由于我省区域自然禀赋不同、发展基础各异、区位环境有别,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2014年苏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苏南的43%和51%,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和重大课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因此既是即期大事,也是长期战略,由此带来的实际成效将有利于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和某些地域的后发优势,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为江苏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为此,“十三五”时期,理应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互补、南北联动、跨江融合、陆海统筹,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推动全省三大区域发展与国家层面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紧密结合,更大力度推动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推进沿沪宁线和沿江地区、沿海地区、沿东陇海线地区特色发展,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二是高起点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南通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和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长江经济带建设先行先导地区,规划建设运河、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宁杭生态经济带,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区域快速交通体系和统一规范的区域政策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二、扎实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

统筹城乡发展是协调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难在全面,重在农村,难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同步推进城乡共同繁荣,共同进步。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江苏城镇化起步早、成就好、基础实,城镇化进程总体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对照新阶段新要求,城镇化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质量水平还不够高,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实质性打破,城乡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十三五”时期,要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全面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格局,努力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导区、示范区。一是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所谓“人的城镇化”,就是要突出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将目标放在造福百姓、富裕农民上去。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二是完善新型城镇化推进机制。以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新型城市行政管理模式、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等试点任务,积极探索完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三是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大“六个一体化”统筹推进力度,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三、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步发展

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协调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之一。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善民生,改善民生和社会进步同样也是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理应内在统一、协调平衡。“十二五”以来,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连跨三个万亿元台阶,超过7万亿元,人均GDP超过8.8万元,但相比之下,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能同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就要求在继续做强经济的同时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做好教育、就业、社保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三五”时期,要紧紧围绕“七个更”的目标,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注重机会公平,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持续增加居民收入,拓展富民增收渠道,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确保让人民群众拥有更满意、更可靠的收入;二是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就业创业;三是推进新一轮脱贫帮扶工作,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四是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扎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健康江苏”,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五是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社会救助优抚体系,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拥有可靠的保障。

四、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是协调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坚持两个文明并重,就是要坚持双轮驱动、双翼共振,促进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增强,实现“身”“心”系统平衡发展。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之初就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方针。新时期提出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向前进。随着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相当艰巨。“十三五”时期,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把建设文化强省摆上突出位置,加快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和道德风尚建设高地,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加强先进思想文化引领。先进思想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中心环节,要坚持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心骨,深入推进思想理论建设,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二是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要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三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开放。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实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四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要加快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深化法治江苏建设,筑牢维护公平正义的坚强防线。

第4篇

**年上半年,我们围绕区委、区政府“创造新优势,建设现代化新**”的发展思路,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清水**”建设。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各方面工作全面加强,机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稳步提高,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了我们的力量。

(一)实践治水新思路,加快“清水**”建设进程

(二)完善措施,水利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三)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四)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回首半年来,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充足的干劲和只争朝夕的精神,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

第一,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求真务实必须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科学的发展观上来,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发展。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思路,明确发展重点,慎重决策。水利建设项目要充分论证,优中选优。要把积极探索的进取精神和循序渐进的务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建功立业,又要顾全大局,既要有紧迫感,又要结合实际,量力而行。

第二,必须建立完善的水利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水利作为政府部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水。要依照各项法律法规规定管理涉水事务,保证水利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如防汛、水资源管理等。同时,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职能,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全面提高水利管理水平。

第三,必须大力促进水利现代化水利现代化特别是信息化建设对我区水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没有必要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要更好地解决我区水利面临的诸多问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良的水利服务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数字水利”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在水利现代化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五)存在问题

1水利工程项目储备不足我们要根据水系总体规划,结合我区建设等进一步做好项目储备工作。

2水污染整治力度不足、效果不明显我区水污染状况严重,包括**河、**河下游等水污染问题还需进一步下大力气去解决。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围绕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成功举办**年市运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和区委、区政府“学习‘三个代表’,搞好‘三个优化’,创造新优势,加快‘三化四区’目标建设,建设新**”的建设发展思路,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结合我区水环境污染仍很严重问题,集中精力,争取主动,抓住发展机遇,采取多元筹资、工程治理、依法治污、长效管理等措施,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清水**”建设进程。

工作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环境为主题,以治污为中心,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总体规划、制定政策、加大投入、依法治水,全面推进“清水**”建设。

(一)进一步提升水利建设总体水平,服务经济建设大局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坚持依法治水,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5篇

关键词:乡镇政府;区域经济;发展;评价

乡镇政府在我国国家机构中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基石,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改革发展前沿阵地的重要责任,并且由于乡镇政府是国家基层领导行政机构,因此与农民群众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能够为农民和农村提供直接的服务,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乡镇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评价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

一、乡镇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一般来说,乡镇政府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如改善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下面本文就对乡镇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其能够对市场作用中的不足之处加以补充。在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出现一定的不足之处,也就是说在市场调节失灵的情况下,市场无法为相关对象提供公平的经济环境,此时乡镇政府就可以通过宏观干预对市场加以调节,弥补市场作用的不足,促使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其次,地方政府的小团体主义。随着当前区域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日趋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地方保护主义逐渐形成。这种地方政府引导下逐渐形成的小团体主义对经济发展大局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限制区域间的交流和沟通,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最后,政府公共服务存在不合理之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乡镇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其一,公共服务投入分配不合理,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整体需求;其二,公共服务投入管理缺乏科学的系统,也没有对经营性投入和非经营性投入进行科学区分,限制了公共服务的合理运行。其三,加强公共服务建设的过程中无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经济建设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性较差。

二、乡镇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评价

乡镇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引领,还能够借助政府支持、平台建设、信息辅助等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特定的支持,下面就对乡镇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加以评价,希望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照。

(一)制定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实现对区域经济建设的统筹

乡镇政府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严格遵守并执行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积极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对乡镇区域经济实施科学的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产业布局,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具体来说,乡镇政府可以适当的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征,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规划,如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逐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序性,为取得更大的发展效果提供科学的支撑。而基于乡镇区域经济不同发展领域之间的协调,则应该按照最佳的资源配置原则,对资源配置工作进行全面的统筹和规划,促使地方经济建设的有序性得到显著的增强。借助科学的统筹和规划,地方政府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实现对区域经济建设的统筹管理,促使地方经济在新时期取得更大的发展成效。

(二)对地方经济信息资源加以整合,适当引导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及时可靠的信息服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乡镇政府在建设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对本乡镇以及周围乡镇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为区域经济市场上的相关对象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在促进不同区域信息沟通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特定的信息支持,进而通过区域经济信息的协调加强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降低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风险,为农业经济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同时,乡镇政府对地方经济信息资源进行适当的优化整合,还能够在经济统筹过程中创建一定的信息咨询服务模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信息服务环境,促使信息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进而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求,为区域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的支撑。

(三)搭建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乡镇政府部门所搭建的信息服务平台能够为本地区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基本发展目标而服务,并且可以借助平台的优势适当的引进优秀的人才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基础设备资源等,为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支撑。乡镇政府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投资环境、法制环境、行政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市场环境进行优化,进而以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更新的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以及更为优惠的让利政策等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在新时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区域经济的良好协调还可以促使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更大的发展成效,区域内部的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也必然会得到显著的提升,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对市场秩序加以维护,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监督

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乡镇政府不仅仅承担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还应该在适当的条件下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监督,促使区域市场经济秩序得到更好的维护,促进区域经济在新时期获得更稳定的发展。具体来说,乡镇政府在区域经济监管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监督上级政府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执行情况、对经济市场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政治、对各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监督、依法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科学的监督和管理。唯有如此,我国乡镇政府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监督能力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区域经济也才可以取得更大的发展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乡镇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乡镇政府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应该重视发挥其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功用,进而适当的采取一定的措施全面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大限度的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国巨.乡镇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山东省汶上县为例[D].山东农业大学,2011.

[2] 曹颂今.地域文化:一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12(12):87-88,138.

[3] 蒲明.衍生创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5):184-186.

[4] 民盟甘肃省委宣传部.以生态为支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民盟甘肃省委员会推动西部生态建设与保护纪实[J].发展,2015(1):44-45.

[5] 孙建武,冯寿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管好财源利国利民--旬阳县财政工作新常态[J].法治与社会,2015(6):70.

第6篇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欢聚一堂,共叙友谊。在此,我谨代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和万人民,向工作在新闻战线上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刚刚过去的年,是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一年;是我区认真落实区三次党代会、三届一次人代会、政协会议精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第一年。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大力弘扬“同心同德、求真求实、争先争强、创新创业”的精神,着力实施“高起点振兴工业、高水平做强三产、高品位提升农业、高效力招商引资、高标准加强党建”的发展战略,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地方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工业经济增长明显,商贸经济空前繁荣,农村经济生机蓬勃,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和中小学危房改造成效斐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与各新闻单位的领导和记者朋友们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驻区新闻单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情况、新经验、新成就及时进行全面深入的宣传报道,极大地激发了人的士气和干劲,为推进发展新跨越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各位记者朋友不辞辛苦,不计得失,积极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报道,不仅宣传了,推介了,而且站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在此,我再次对大家的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新闻宣传和正确的舆论引导。事实充分说明,在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过程中,新闻宣传报道十分有效地发挥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新的一年里,我区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为各级媒体记者到采访报道提供更多的方便,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同时,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为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保障。让我们进一步携起手来,加强合作,开拓进取,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重要促进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7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领域表现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针对新课题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新要求,并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六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六个方面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着力点。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断,认真落实改善民生的实践要求,我们就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好。

第8篇

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第9篇

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为此,我认为学习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要结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学;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唯有发展才能不断为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使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是解决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从当前来说,就是要用发展的方式来化解国际经济衰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影响。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新的工作方式。面对挑战,树立信心,不畏缩,不后退,既要充分估计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深刻认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艰巨性,又要正确看待我们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带来的新机遇,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周密策划,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结合关注民生紧密学。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民生问题,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既要抓经济求发展,又要处理好群众的热点、难点。多深入基层,多深入实际,多深入群众。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不掩盖问题,不因循守旧。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宏观政策层面的突出问题。要下大力气解决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特别是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出现的新问题。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达到共建共享、共享共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是要结合加强党的建设学。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领导干部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谋发展的领路人,要谋发展,就得把握好方向,制定好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解放思想,加大改革的步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因而要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负起领导责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推动科学发展的表率,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同做好各方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群众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群众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到通过学习推动实践,在推进实践中深化学习,以身作则促进科学发展、真抓实干落实科学发展,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