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市场经济基本常识

时间:2023-06-28 17:06:50

导语:在市场经济基本常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指的是建筑企业为了将建筑产品的成本控制在较低的范围使用的各种管理手段。具体来说,主要有建筑成本评估、规划、控制、核算、分析及考核等环节,利用这些环节对各项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掌握,减轻资源的和成本的浪费。这符合使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多经济收益的原则,实际工作中,成本管理涉及到的事务较为繁杂,与人力、物力、财力等环节都存在联系,使得企业必须重视这项工作,让成本管理有效地展开,使用各种科学方法让成本管理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在开展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坚持可控性原则,能够对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实施有效控制。明确职责,各部门由实施成本管理的权利,但是也要在处理失误的时候承担相应的责任,依据最终的工作结果给予相应处罚或者奖励。在适当管制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放开,这指的是在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不能由于一味控制成本而舍弃某些需要花费资金较多的环节,比如引进某些技术或设备能够为企业发展形成积极影响,这时候就应该适当放松管制,花费相应的资金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

二、市场经济下建筑成本管理出现的问题

1、管理理念陈旧

目前,国内很多建筑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难以形成必要的重视。具体表现为,在施工过程中,各种能源的消耗没有节制,而且在正式施工之前,也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做好施工预算和成本控制,也未对供应链进行深入了解,致使在施工开始之后也很难达成成本控制的目标,这从根本上说是管理理念出现了问题。一直以来,传统背景下的成本管理人们并没有深入研究,对成本的具体含义也没有很深刻的认知,也为从全面的角度展开分析,使得其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企业运营与施工过程中因此而浪费的资金十分之多,此种类型的成本管理无法达到让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2、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

近些年,市场化进程逐渐加深,成本管理的地位逐渐升高。对于性能与质量差异较小的商品而言,其定价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成本控制。但是,任何企业都是将利益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导致偷工减料的行为不断发生,质量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对于建筑企业来说,一旦一些部分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就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安全事故,一旦此种情况真的发生,将会让企业受益最大化的目标落空,甚至会让企业遭受重大打击,市场萎缩难以避免,无法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建筑管理和施工队伍建设不完善

部分建筑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仍有提升空间,在管理过程中往往都是凭借个人的直觉与经验,造成管理问题频。在成本控制方面,对其能够全面掌握的管理人员很少,而那些能够同时掌握很多学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大多都是兼职,此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稀少,而当前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较为复杂,企业难以有效面对此种挑战。施工人员本身也存在素养不高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往往被认为只与财务人员有关,但是此种情况明显存在一定偏差,使得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并未对成本控制产生重视。由于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本身也存在很多不足,使得施工工艺存在问题,材料浪费、返工等情况存在,让成本无形中增加不少。

4、成本控制制度存在漏洞

以往建筑企业重视通过管控材料,让财务部门承担成本管理的责任,这种情况无法符合目前的形势,成为让企业无法在竞争中胜出的阻碍。没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成本控制在实行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旦问题出现也没有相关的规定可以参照进行处理。

三、改进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建议

1、创新成本管理观念

首先要有前瞻思想。从小处着手,及时发现问题,应该从预防的角度看待成本管理,处理好预算编制工作,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成本预防管控措施,从各个方面形成有效的预防。开展贯穿整个工程项目的动态管理,从企业的投资规划、设计、建设直到完工,将成本管理纳入到其中的所有环节之中。在开展定期检查的基础上,辅以不定期查看。企业的管理者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让成本管理覆盖面更加全面,在着重处理眼前成本问题的基础上,注重潜在成本的控制。加强企业内部各部之间的协调合作,将成本管理进行详细划分,使各个部门都能详细落实。

2、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

应该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培训,邀请相应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讲师,让管理和施工人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将与成本控制有关的知识和注意事项印制成教材,分发到学习人员的手中,在讲师的讲解下让学习人员对成本控制开始有专业的认知。理论学习完毕之后,还应该组织讨论,让所有的学习人员互相之间表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彼此之间互相印证自己自己的想法,如此就能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此外,还要展开必要的实践,让学习人员可以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在实际工作中检验自己的理论水平,知晓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不断总结这些差异也能够让自己的理论修养更加提高。

3、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

有完善的制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管理层面应该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然后指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让成本管理有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企业的先进经验,结合企业现状进行相应的改动,融入到成本管理之中,将制度落实到各个工作层面中,使制度能够对所有的工作人员形成有效的指导。对出现错误的工作人员可以参照制度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罚,在成本管理工作中表现较为出色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如此才能有效防止成本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不必要错误,也能够调动起那些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完善采购环节

在一个建筑工程之中,材料在成本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大,超过了总成本的一半。因此,在采购环节加强管理也是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首先企业应该建立起相应的采购制度,让采购的各个环节都在制度的限定中完成,一旦出现问题就有相应的制度规定作为处理的依据。还应该让对建筑材料十分了解的人员制定详细而又科学的采购清单。采购人员在采购之前也应该做市场调查,对市场上的各种厂家进行了解,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尽量多去材料生产厂家了解情况,选择几个厂家中价格相对较低的进行购置,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四、总结

第2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项目经济;成本控制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项目经济成本控制现状

(一)观念陈旧尽管建筑行业于市场经济背景下占据关键地位,但项目经济成本控制观念非常落后与传统,未意识到成本控制的文章,在建筑进行的每个环节无法控制各项风险,通常是在出现问题后才处理,该种被动性应激现象会提高企业费用,管理缺少主动性,建筑单位管理人员缺少突出的管理思想,无法保证防患于未然,无法更好防止施工环节的风险。针对风险规避,管理人员更重视施工进度以及成本,仅仅关注局部问题,无法从大局着手,对建设质量缺少关注度,导致质量不合格而存在“豆腐渣”项目,如果这种情况产生必然会提高企业费用,还会对单位整体形象造成无法估计的影响,因此转变项目经济成本控制观念,科学全面控制成本方可避免风险,积极迎合市场经济局势。

(二)成本控制制度不完善当前,建筑行业不但成本控制观念较为滞后,并且项目经济成本控制制度也不完善。建筑单位通常均无独立的项目经济成本控制部门,也为分配专业的员工来管控成本,大都是交给其他部门来代办,如此会造成职权分工模糊,以及成本控制效果不高,而且还会在施工阶段产生腐败情况。管理制度不完善也会导致奖惩机制不能实行,无法精细化控制施工成本,当项目产生问题时,不能对主要责任人及时问责处理,项目经济成本控制制度不完善加大了单位成本控制难度,提高了单位成本支出。

(三)成本管理者缺少专业知识伴随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改革的逐步推进,建筑领域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如此就使得企业完善成本控制的每个环节,而减少成本是所有企业的必然途径。因为项目经济成本控制者缺少专业知识,将会对在建项目所要物资产生预算错误,对所要工作人员总数产生误判,采购过程不标准,因为建筑项目所要的项目物资通常价值很高,若产生失误,就会引起不必要的耗费。因为建筑单位对项目经济成本控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相关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感较低,会产生怠工等情况,这些问题的产生将对企业发展造成阻碍。

二、建筑经济成本控制对策

(一)投标过程对项目展开准确判定及全盘筹划投标过程是建筑单位展开成本管理的第一个过程,掌握标前成本管理,是开展投标决策的关键依据,还是展开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的首步。市场经济背景下展开标前成本测算,既要精准测算直接成本,也要对付款模式展开资金筹划;基于营改增展开税务筹划;对建筑建设环节现金流加以预估并全面考虑资金费用;掌握合同形式,事先预计风险点;对招标项目量实施标前核算,科学大胆应用投标对策;对需要融进联合体企业的应全面评定联合体企业的整体实力,特别是技术水平与资金实力;对原来业务成熟区域与新开拓不成熟区域需科学区分投标对策等。提高标前成本预测的真实性,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有效融合成本控制观念及市场环境,让建筑单位成本管理存在统筹性与动态化。投标过程,即全面预测问题产生的可能性,需要做好准备任务,且建立一套处理方案及防御策略。

(二)施工环节成本精细化控制成本精细化控制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成本控制的必然手段,建筑单位若想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就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克服粗放式管理,采取精细化管理。首先,施工环节的成本管理应由大局至细处进行。从大局进行统筹资金,集中集采,统选队伍,合理使用总部优势;由细部强化工序管理,避免物料耗费。材料成本控制要制定健全且细化的采购和管理体系,涉及统一采购体系、限额领料机制、月末季末盘库机制等,对于材料价差浮动展开价格研究。在人工、设备费的管理上,要制定一套健全的选用制度,在具体施工阶段,严格管理计日工的总量,能量化时不能计工时。其次,建筑单位要有策路的展开二次运营与税务筹划,积极应用变更索赔,融合投标对策,扩展项目盈利范围;对于税务筹划,需在项目开启时展开通盘考虑,分包方式的挑选与税务筹划质量息息相关,规范化的税务筹划,可以为反正节约很多费用。税务风险控制组织的建立要根据建筑单位生存运营特征,由此全面监测与管理税务风险,支持针对性组织员工培训及考核,及其建筑单位各部门自我检测和税务风险控制组织监督,就能有效削弱各种风险。

(三)严格管理材料购置项目经济成本控制的立足点是管理材料采购费用,因为建筑原材料对整个建筑施工产生直接影响,其成本开支在总成本开支中占有较大比重,直接影响成本控制。因此。建筑施工单位需要严格管理材料采购费,经过制定科学的材料采购成本控制机制来减少建筑单位项目经济成本。建筑单位要确保材料采购、使用和施工场地的消耗状况、项目进度相同,全面考量市场供需变化趋势、生产场地用料状况、原料库存现况等因素,建立科学规范的采购方案,以保障在最适宜的时间用最好采购模式获取数量、质量都好的材料,进而达到减少资本使用得目的。

(四)加强项目完工结算过程的成本控制完工结算过程要全面精准的核算建筑整个过程成本,而且保障建筑结算信息的齐全行,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签证与变更,并确保及早优化结算,缩减验收时间,降低经费占用,及早回款。另外,提高全员成本控制思想,激发职工工作热情,增加项目收益,增加职工待遇,最后提升建筑单位活力。

(五)贯彻执行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监督任务在建筑项目管理阶段会涉及许多内容,而项目质量控制就是其关键内容制宜,在提高成本管理质量上起到了显著作用。建筑施工阶段,会面临返工、修补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更好防止这些问题的产生,相关工作人员在早期准备过程必须严格把关建设质量。由此,建筑施工单位也可以节省一些返工与修补成本,最后更有助于项目经济成本控制的有效完善。另外,为推动建筑施工单位质量管理活动的进步,企业应当定时检查施工各个环节,并加大自检力度,由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不断提高项目经济成本控制质量。

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概况;重要性;措施

1成本管理的概况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提升企业所有员工积极性的同时,必须确保产品质量,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力图以最低生产耗费获得最大生产成果。成本管理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环节,必须确保其管理内容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同时在增产节支、经济核算与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企业预算前提下,按照企业管理、运营目标,预测、决策与测定目标成本,并分解、控制分析、考核与评价目标成本的管理活动为成本管理的目标。管理为成本管理的重点,其主要方式为核算,目的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通过事前测定、日常控制与事后考核成本,将形成完善的成本体系,要求该体系必须具备多层次、全员化与全方位,以此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2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指在确保工程质量、工期与合同的前提下,依据工程项目经济目标有效组织、控制与协调其产生的费用,进而达到预定成本控制目的。同时在工作时尽量减少工程费用,达到利润目标最大化,以此实现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确保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基于此,相关部门、企业必须重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与控制,为企业竞争力最大限度提升提供可靠保障。

(1)提升成本管理水平能将施工质量真实反映出来。

成本管理和企业生产理念与运营方法具有密切关联性,并与劳动生产率、原材料利用率等具有重要联系。现阶段利用最终产品质量分析,可对工程管理效益进行真实确定,为实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成本管理其产品价格制定的主要根据。

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科学计算、估测各类产品生产成本,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材料、产品作用,才能实现工程建设经济效益,并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与此同时,规范建筑工程流程,能够与市场经济竞争要求相符,能够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3)成本管理是企业运营决策的重要理论条件。

建筑企业管理中,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极为重要,是企业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的重要理论条件。在工作中企业通过成本核算方法实施管理,并在完善成本核算基础的前提下,实现成本管理与控制,这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至关重要,并对企业成本管理流程造成极大的影响。

3基于市场经济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措施

作为一项全面性管理活动,成本管理涉及范围较广,要求企业在具体工程建设管理中选取行之有效的途径,提升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理论基础,以企业项目投资与经济效益提升为发展目的。为此,本文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提出以下措施。

(一)预测主要费用,实现成本管理目标

作为成本控制目标合理编制的重要前提,成本预测对成本计划有效性提升、成本减少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极为重要。预测原材料与人工费用:第一,根据施工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与建筑施工经验,科学预测建筑工程人员费用单价与工人工资实际情况。第二,建筑施工中材料费用所占比例最大,必须做好全面把控工作。该过程需对施工原料购买地、供应厂家与车辆运送方法进行准确核对与确定,并对原料规格和具体材料规格进行分析。预测施工设备:详细调查为预测施工设备的重要条件,通过分析与研究,进行目标值合理确定。通常选取定额内施工方式对设备费用进行准确套算,和施工具体应用不一致时,需对具体设备利用费进行测算,并对设备租赁与购置费用进行准确计算,并再次核对重要设备台班的产量。预测建筑工程成本失控风险:质量为建筑工程施工的主要目标,在各类分项工程质量目标计划合理编制中必须严格遵循质量目标相关规定,为各个施工环节配置合理的人员与设备提供可靠保障。在制定目标后,需根据施工现场管理者具体工作内容进行一定工作标准的编制,并对施工方法加以合理调整,为降低安全风险,必须重视施工检查、巡视工作,如发现问题需找出原因,及时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二)实施建筑工程全过程成本管理

在建筑工程整个施工建设阶段,为达到成本管理目的,需准确核算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经济内容的成本,保证在计划成本内有效控制所有开支,尽量减少消耗与成本。

(1)目标成本制定,可对具体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2)成本控制实施环节,对成本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成本管理与控制由项目管理人员实行,并遵循成本控制目标有效管控、监督具体产生费用,避免在计划标准以上,如具体施工费用较高,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

(3)具体成本与标准成本对比、分析,对其存在的利害加以研究。

(三)全员成本控制意识的树立

提高全体工作人员成本管理意识,严禁浪费,并对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成本控制能力进行有效提升。通过责任书的合理制定,层层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将成本与全体工作人员紧密相连,并按照成本管理相关规范对表现突出者加以精神与物质奖励,并做好奖惩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开展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

(四)创新成本核算方法

作为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核算方式是否正确对工程项目发展及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方法、程度及分析等都是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作为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成本核算方法的合理选择,是财务信息内容分析、确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现代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该核算方法不仅能够缩短信息反馈的速度,更能对业务处理效率进行大大提升,是确保成本预测、决策及核算准确性的根本途径,能够有效控制成本。

(五)完善成本管理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建筑工程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如何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如何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企业生存、发展极为重要。为此,必须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必须重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必须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建筑事业可持续发展。组织措施:利用协调、各职能部门关系与成本计划实施、全面落实,可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全面、有效实行成本计划。通过成本管理奖惩制度的制定与建立,可全面落实成本管理责任,达到监督与管控的双向目标。技术措施:施工方案确定中应对建筑工程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与掌握,如规模、施工人员配置、设备选型等。并在多个方案内选取最优方案,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经济性,将建筑成本有效降低,实现资源节约。经济措施:把成本计划目标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到位。做到个人成本控制业绩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制定严细的全程定量考核指标,做到奖惩有依据。制定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好工料费的审批和支出,对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严格控制间接费和管理费用的支出,把施工实际成本控制到最低。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必须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作为实现成本管理科学化、系统化的基础,成本管理效果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效果,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为此,企业必须创新成本核算方法、树立全员成本控制的意识、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建筑工程事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国光,曹永良.试论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意义[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2).

第4篇

一、组建戏院

1.租赁(或创建)舞台组建戏院首先要敲定舞台地点,至少是意向上敲定,不应该比资金到位更晚。舞台或租或建,皆可,但实际上在较为繁华的地段选择合适的房屋建造戏院,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一般来讲,大多数戏院都由实力雄厚的资本家兴建。这些房主仅仅出租舞台,赚取房租,“是在房屋上盘剥利息”,并不涉及戏院经营。戏院的经营由专营舞台的人兴办。1922年的天蟾舞台是由常春恒、顾竹轩集资兴办的,而房主是永年公司;1927年后的大舞台是由黄金荣独资接办的,而房主是哈同洋行。所以,“办戏馆的好似旅客”,房主是“铁打的营盘”,舞台经营者是“流水的兵”。不妨将房主看做甲方,将舞台经营者看作乙方。这种经营方式是乙方迫不得已的选择,要是能够自建戏院,其实可以免去相当的麻烦,但大部分乙方在资金问题上都捉襟见肘。甲方和乙方之间经常因为利益发生纠纷:乙方的矛盾是想以最低价租用最长久的时间,但又怕演出市场疲软,不愿一次支付太多;甲方的矛盾是想以最高价出租最长久的时间,但又怕合同已定、行情见涨而不能及时提高房租。所以,短期一订成了让双方都相对满意的妥协办法。天蟾舞台许少卿向永年公司一年一租,大舞台黄金荣向哈同洋行一次只订两年(1927年接办大舞台初),都不算长。更有甚者,以月为单位租用。新舞台在1914年初九亩地发生火灾后,租用公共租界二马路的醒舞台戏院,改名竞舞台演出,租期只有6个月。但短期租用也不是最完美的办法。短期租用导致乙方频繁更换,易产生纠纷。1921年,天蟾舞台许少卿租期将尽,尚未续约之前,北上再次约请梅兰芳南下。顾竹轩、常春恒趁机给永年公司许诺高价,直接将许少卿踢出局,而许少卿因为邀请梅兰芳已成定局不好毁约,迫于无奈又转而向刘凤祥、常春恒的宝和公司天蟾舞台租用场地。类似这种层层叠加的租赁关系极易导致纠纷。1927年的丹桂第一台就因为复杂的租赁关系而一蹶不振。少数实力雄厚的乙方也是可以自造戏馆的。1929年底成立的三星公司,事务所设于宁波路巡捕房对面,是一个经营包括京剧剧场在内的地产公司,由黄楚九、周炳臣和赵如泉合资经营,股东之一的大世界老板黄楚九股权最大。三星公司买下了公共租界偷鸡桥附近的一块地皮,拆迁翻建成一幢连带三星舞台在内的“最新式钢骨水泥四层楼市房”,仅修建工程就花费银十三万八千两,可谓巨资。但这种资金实力让大多数舞台经营者望尘莫及。大多数想经营舞台的人往往不缺乏人手,唯缺少资金,无奈之下公开招股,合十几人或几十人之力,才有兴办舞台的资本。2.筹股合资(或独资经营)舞台经营者按照资本形式,可以分为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独资经营如黄金荣者,少之又少,大部分经营者迫于财力都只好合资经营。独资经营虽然风险大,但管理方便;合资经营虽然风险小,但管理不便。股东多则意见多,难以统一。股东之间的意见之争通常映射出利益之争,而股东争斗是舞台经营最大的威胁。不少舞台失败,都是因为祸起萧墙。无论合资还是独资,股东们一般会组成“XX公司”来组织演出,一旦因某问题而拆股,则公司解散。例如1926年2月到1927年9月间,大新舞台先后经历了“三星公司”、“和记公司”和“盛记公司”的组织经营。变换中的股东们为了不丢失原有招牌而又能焕然一新,通常会在原有招牌前加上公司名字。有时会看到“玉记丹桂”、“和记大新”,意谓这一时期的丹桂第一台是由常玉清集资组成的玉记公司经营,大新舞台由徐金声、张嘉平集资组成的和记公司经营。组建一家经营舞台的公司,所需本金有多有少。少至“沪北大舞台”这样仅存在一个月的“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共计2000元,尚且分为一百股,每股只有20元。而三星大舞台仅有的黄楚九、周炳臣和赵如泉三家股东中,可能是实力最弱的赵如泉,也入股20000元。像黄楚九这样实力雄厚的老板,应该有更多的股份。日人辻听花综合京沪两地情况得出普通旧剧剧场至少需要40000元才能开张。应该说这种规模已经是相当不错的剧场了。1925年底,王佐良筹股49000元组织三星公司经营大新舞台。1929年8月,沈少安、王荣福组织久记公司重开共舞台,只集资20000元。本金没有一定之规,全看股东们的市场定位与经济实力。经营策略的选择也会影响本金的投入。如果倚重名角,光是名角包银就需万元左右,本金必然需要数万元;如果倚重新戏,所费可能没有名角大,但也要看是否准备在机关布景上大做文章。周筱卿时代的更新舞台主要以机关布景戏为主,三年内制作机关布景上百幅,所费应该也不少。但总体来说,当然是本金大的生意更好做。本金的大小还跟物价的涨落有关。清末时,“开设一家戏馆,有一万元之资本已为上乘,自改设舞台以后,则谋拕地皮建造房屋添置行头聘请角色,在在需费,非大资本不办,多则十余万,少则亦须三五万元,其前有伶人自作老板甚至不名一钱亦能创设戏馆,盖以前开设戏馆之资本不若今日之大”。物价增涨导致各项成本升高,地皮租金、行头布景和演员包银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涨。到1930年,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仅从演员包银的畸形增高就可体现。3.组建团队一旦资本到位,就可以开始组织前后台的工作团队了。早在选舞台和筹股阶段,牵头起事的那个人往往成为(总)经理。(总)经理一般由股东集团,即董事会指定,顺利的情况下,董事会一致选派某人成为(总)经理;不顺利的情况下,董事会往往会因经理人选而起纠纷,酿成讼案。(总)经理代表戏院,对董事会负责,掌握经济、人事权利。股东可以出任经理,只要董事会同意即可。(总)经理负责组建整个戏院的团队。如果是独资经营,则(总)经理即大老板,常迳称“戏院老板”或“台主”。戏院人事分为前台后台:前台:前台经理、襄理、账房、案目、茶房等;后台:后台经理、襄理、文武管事、场面头、箱管、书记、催戏、茶役等;前台主要负责涉外营业的整体性事务,由前台经理统领,而前台经理一般由(总)经理兼任。所以实际上大部分前台经理就是(总)经理。前台经理不仅要决定戏院的营业策略、人事安排,还要负责邀角以及一切涉外事务,例如名角到沪后,前台经理常宴请票友、报纸等各界人士。襄理负责协助前台经理。账房负责戏院开支账目的管理记录。案目负责戏院戏票的销售,茶房在演出期间给顾客提供茶水、小吃等服务。后台由后台经理统领。后台经理也称首事,主要负责演出相关事宜,例如发包银、出牙笏、调配演员、安排戏码等事。所以人们常说后台经理“非斫轮老手不可胜任”,实在是因为后台人员纷杂,事情琐碎,没有一定的工作能力的确不能应付。襄理负责协助后台经理。文、武管事人数较多,仅文管事就“至少四人,一人司坐钟(专管演戏之时间),一人为排戏主任,其余则襄助一切”。实际人数可能要超过四人,例如戏院根据经营策略有时还会安排编剧主任、布景主任、广告主任等职。武管事一般二人,“专司武行事宜,说武场子,写武行牌”。场面头专管舞台场面,即鼓吏、琴师等等。箱管,“分大衣箱,副大衣箱,二衣箱,把子箱,盔头箱,检场,包头桌等员司,专为班底穿戴衣帽等事”。书记一人,负责抄写戏单及戏词,此职往往由排戏主任推荐。催戏,负责提醒名角儿上场时间,因为大多名角儿即将登台时仍旧尚未离家。这项职位收入颇丰,因为不少名角儿逢年过节时会犒赏催戏之人。茶役,行话叫水壶炉子,供应后台演职人员茶水。逢年过节时也会收到酬赠。前后台人员各司其职,偶有同一人兼管前后二台的现象,但较为少见,且为避嫌计,前后二台一般尽量分开,尤其在涉及金钱的问题上。例如演出包银,由后台经理分配数额,而前台经理负责分发。总体而言,一家戏院工作人员的规模,取决于戏院的规模。除去演员,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规模宏大的荣记大舞台,工作人员约50人。

二、组织演出

京剧演出是戏院的命脉。无论舞台、资本还是人手,最后终究是为组织演出而服务。按照经营策略,可以将上海京剧舞台的演出分为三种,一是名角演出,二是新戏演出,三是班底演出。名角和新戏是上海京剧舞台的两大法宝,经常交替使用。班底演出则是在既无名角又无新戏的情况下填补空档的下策。三种演出中,聘请名角往往成本最高。名角包银已经不低,接待、吃住更须戏院出资。常以名角为号召的舞台,也说明其财力雄厚,如荣记大舞台。虽然名角的号召力并不每次都保证舞台大卖,可一旦成功,就收益颇丰,属于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排演新戏的成本没有聘请名角高,这是实力稍弱的舞台的首选。例如更新舞台和新舞台。新舞台曾在聘请名角上受过教训,所以此后十几年间的经营策略皆以新戏为主,基本没有请过名角。但为了追求舞台效果,在机关布景上也不乏大笔投入的舞台。周筱卿主持更新舞台时,就多以布景取胜。班底虽无名角和新戏的号召力,但戏院日常空档全仗班底填充。班底演出没有太大的市场号召力,一般不求大卖,只要维持日常运转即可。1.名角演出名角一般由前台经理负责邀请。对于上海京剧市场来说,所谓“名角”大多指来自北京的唱做好角儿,如梅尚程荀;也有部分名角出自上海本埠,如周信芳。前台经理可以直接和名角联系演出事宜,也可以通过中间人联系,例如通过“头儿”来联络。邀请名角是一个费神费钱的事情。各家戏院都争抢名角,各位名角也都在挑选戏院。两者能够搭上话,不仅需要较高的包银,还需要人情和关系。梅兰芳在上海成名,跟许少卿有直接关系,因此梅兰芳日后几次上海演出(甚至包括在天津的演出),多次由许少卿牵线搭桥。毕竟“梅兰芳是许少卿一手提拔起来的,老东家的面子还是要给的”。因此某舞台若想要聘梅兰芳大赚一笔,就可以考虑是否要借重许少卿的面子。前台经理们往往抱定希望,北上邀角,却又难免空手而归。一旦谈妥,甚至在空有意向、尚未谈妥的时候,经理们就已经联系记者进行宣传报道,充分造势。名角抵沪,自然需要一番车马接待。1929年3月,大舞台邀请尚小云来沪,前台经理黄全生专门准备奥斯丁轿车、梵王宫住所,汽车照会还专门到公共租界工部局申请办理。等名角们安排妥当后还要在前台经理的陪同下与上海票友、新闻、军政各界的相关人士见面接洽。地点一般设在公共租界大西洋、梵王宫、都益处等饭店。此类社交宴会虽然功利目的明显——请各界朋友届时捧场,但在京剧市场中无需掩饰,是公开消息,通常都会见报。宴会过后,名角稍事休息,就可以登台打炮了。一般这个时候的新闻报道最密集。名角演出戏目、售座情况都会一一报道。名角的演出周期通常为一个月或四十天,包银若无特别说明,一般都指一个月的包银,超出这个期限就要续订合同。若不续订合同而免费加演,叫做“帮忙”。帮忙少至三天,多至半月不等。名角包银根据叫座力不同而高低不等。大致来说,民初时候,名角包银至少千元起,20年代末30年代初,名角包银已经在万元左右。1926年底,梅兰芳等京角在大新舞台演出,演出期内共售洋193229.94元。而聘请诸京角的包银就花去78000余元,再加上各项杂费开销共82000余元,成本共计160000余元,所以净收入达到33000余元。2.排演新戏在20—30年代上海京剧市场的语境中,“新戏”即区别于“老戏”(传统剧目)的新编作品,是为争取卖座而特意编演的新作品。其中既有“本戏”(连台本戏),也有“散戏”,但其中又以连台本戏为主。在不少文献记载中,“新戏”直接等同于“连台本戏”。由于京剧舞台几乎天天开演,这种演出需求只有连台本戏才能勉强满足。“剧界商战的利器,不外平角与新戏”,平角合同一般以一个月为限,迫于财力,一般舞台一年邀请平角1—2次已经非常冒险,平角走后的大窟窿,必须由“连台本戏”填补。尽管单本的新戏也可以卖座,但无法长期演出。“没有新戏无法长久”说的是连台本戏。连台本戏不仅可以长期演出,而且可以根据卖座情况随时续编,随时结束。但只排一部连台本戏是远远不够的,排演一部连台本戏,需要制作布景、排练等准备工作,少则一两个月,多则数月,一旦上一本卖坍而下一本尚未排好,就会青黄不接。所以不少舞台的办法是两种连台本戏前后穿插上演。1927年上半年,大舞台的策略就是《狸猫换太子》和《观世音得道》轮演,单月开演《观世音得道》,双月开演《狸猫换太子》,这样不仅有充分时间排演,而且“每月都有新戏看”。同样,天蟾舞台也将《华丽缘》和《龙凤帕》穿插轮演。名角有时会带着已经排演好的新戏搭入某舞台,例如鼎盛时期的梅尚程荀,这也是他们为增加自己演出号召力而特别添加的砝码。名角新戏的排演方式以鲁迅批评过的文人雅士集团为主,但名角在京剧市场的演员队伍中是凤毛麟角,大量的演员参加新戏排演并没有名角的优越环境。普通演员隶属于某某舞台,要在后台的统一调配下参加新戏排演。上文提到的编戏主任就是专门负责编排新戏的。这类编戏主任可以分作两种,一种是兼任的,大多由演员中的内行担任,例如麒麟童、白玉昆、高百岁、孟春帆、杜文林等,都是当行演员;另一种是职业的,专靠编戏赚钱吃饭,例如于振庭、陈俊卿、傅小波、阿炳、谢水福、吕月来等,当年红极一时的《宏碧缘》(于振庭)、《狸猫换太子》(陈俊卿)、《诸葛亮招亲》(阿炳)、《朱洪武出世》(谢水福)、《阎瑞生》(吕月来)就是这些人排演的。编戏主任还需要和布景主任相配合,有些连台本戏中布景主任的责任甚至比编戏主任还大。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为了有噱头吸引观众,“乃是先想好了新奇的布景和灵巧的机关,然后再去拼斗杂凑那所排新剧的情节”。这种情况下,布景比重很大。上海京剧市场吸收了不少魔术家来担任布景主任,著名的有莫悟奇和科天影。兼任编戏的演员,除了自己演出所得包银外,还可以赚得一份编戏的薪水;专职编戏者除了每月固定的薪水外,每当编一本新戏出来,还可以拿到不定的酬劳;其他参与每本新戏排演的襄理、管事,也可以得到少量酬劳。顾竹轩管理天蟾舞台时代,于振庭主理编戏,每月包银400元,每本新戏可得酬劳200元;兼任编戏的伶人常春恒,排新戏可得津贴500元;其他参与新戏排演的管事,每本新戏完成可得酬劳50元。连台本戏的制作周期较长,人力物力投入较大,尤其对于演员来说较为辛苦,在保证每天正常演出的情况下,还需找出时间排练。演出时间方面,夜戏一般固定不变,即下午6点前后至晚间12点前后。在演出旺季的时候,还要在星期三、六、日加演日戏(正月时候更需连演日戏),即中午12点前后至下午5点前后,所以排练时间只能选在深夜。1928年4月,上海舞台股东提议后台经理赵如泉加演星期六的日戏,但赵如泉考虑到星期五夜间的排练,最终没有加演日戏。1931年6月,上海市教育局练宝忠、周召南等七名委员负责审查更新舞台新排演的连台本戏《西游记》,只能在夜戏结束后的排练期间参观,时间从午夜持续到次日凌晨六点半。可见排演新戏的辛苦程度。名角用高包银换取了打磨艺术的时间和空间,普通演员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消耗在争取高包银上。3.班底演出班底演出很少在历史记载上留名,但肯定是京剧市场中无法或缺且数量较大的内容。在京剧舞台每天的日常演出中,班底必不可少;即使在有名角和新戏时,也须有班底的开锣戏、垫戏等等。在维持戏院日常运转和聚拢人气上,班底功不可没。在班底演员中,也分三六九等,即头路、二路、三路等等。等级越高,名牌越大,包银越高,但即使最高者也根本无法和名角包银相比较。班底演员除了包银数量、接待水准和名角相差较大外,订约的流程并无太大差别,有时甚至更为严苛。下示包银合同,可窥一二:包银承单第__号今收到__公司戏院__年__月份包银__洋__元正此洋系__君介绍进__公司为演剧员言明__个月为度__个月为满期,开幕后日夜演唱遵章办理,不得违背。如有违期迟到或临场推诿,照包银十倍赔偿,介绍人连带负责,双方情愿绝无后悔。此照再批,如遇火灾人祸,或时局关系,公司不能营业,双方各凭天命,已支之包银俟开演后照补日期__年阴历__月__日立据人__介绍人__见证人__从订单内容看,戏院老板即资方开出的条件还是相当严苛的,而一般演员为糊口只能被动接受。成王败寇,一旦成为名角,待遇会极大提升。但事实上,大量的班底演员都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40年代,不少班底演员只能通过联合罢工来争取较高待遇。

作者:苗露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第5篇

不论是场景中的大环境还是小道具都要体现地域性。例如在詹姆斯•弗朗西斯•卡梅隆的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那艘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不羁的少年画家杰克与富家少女罗丝在船上从相识到相恋,这艘船是发生一切的根源与承载一切喜与悲的场地。轮船的选择不仅符合工业革命这个大的时代背景,而且还满足影片拍摄地点——海洋的要求。还有那颗“海洋之心”。这颗深蓝色钻石在影片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正是因为对宝石的探寻,才引出了旷世感人的爱情故事,它作为线索,一步步揭示人物关系,推动剧情的发展。

2.影视艺术场景设计中场景时代特点设计

影视从大的时间划分可分为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在场景设计中务必要注意时代特征,要具体到哪一个朝代、哪一年。这不仅体现了设计工作者的严谨性而且还减少了影片穿帮镜头出现的频率。纵观当今的影视作品,我们会发现一些与历史不符的现象,例如在《新还珠格格》中,班杰明和五阿哥永琪击剑,他俩都戴着面罩,击剑的面罩是1776年发明的,而本剧的时间为1759年。因此,只有场景设计所体现的时代与剧情故事发展吻合才能为观众所接受,为此场景设计一定要注重时代特点的设计。

3.影视艺术场景设计中场景动作支点设计

影片好似跑马灯,一张单独的图片,其控制性往往难以有效地支撑演员的表演,因而演员的动作必须依靠场景来支撑,这是由于演员需要在场景设计人员所设计的三维空间中将整个表演完成。这就与舞台的背景设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作为设计人员必须考虑空间是否足够,否则就难以支持演员完成各种动作。所以场景动作支点的设计必须具有较强的深度和广度,并足够精心的在镜头中将各部位呈现出来。

4.影视艺术场景设计中场景色彩差异设计

第6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成本管理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一)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

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找成本最小化。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效益是企业最根本的追求,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都是为了以最少的成本付出,创造最大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整套既能适应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需要、又能够提高经济效益的成本管理体系。

(二)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

要搞好企业的成本管理,首先要学习和借鉴一切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其次,要结合企业内外的具体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借鉴,丧失了自己的特点。再次,企业要不断创新,培养员工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探索并形成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本管理体系。最后,要实现成本管理电算化,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必要手段,能够加快信息的反馈速度,提高业务处理能力,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同时,还可以为成本管理提供更可靠的数字信息。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

当前,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仍然持有传统的管理思想,即过分强调控制,以降低消耗、节约费用作为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但是现代成本管理的理念是,成本的降低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如果在某些情况下一味控制成本,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这种管理是消极的,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企业单纯依靠降低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的做法是不可行、也是不可取的。

(二)对成本管理把握的不全面。

企业的成本管理通常包括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供应过程的成本管理、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等几个方面。但是许多企业却只重视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而忽视其他过程的管理,这是不完整的,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益的流失。还有的企业,常常只重视物质产品的成本,而往往忽视了非物质产品的成本,如服务成本、环境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产权成本等等。这种以偏概全的管理理念,在当今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不利于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的做大做强。

(三)没有做到与市场接轨。

经济学上有一种理论叫做边际成本递减,说的是通过提高产品的产量来分担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随之降低,相应地企业的利润就越高。但是这个理论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市场的需求是有限的,产品的销量是有限的,有些企业缺乏市场观念,不做深入的市场调查研究,仅仅秉承着这种理念,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成本,通过积压存货,提高短期利润。这种做法容易导致管理决策的失误,导致产品滞销,企业资本无法流转,最终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四)成本管理的信息不真实。

造成成本管理信息不真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只注意到人工费用、原材料成本、生产制造费用等,而忽视了产品研发、新产品试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投入,造成产品的成本内容不全面,难以正确评价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和效益,不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2、成本核算方法不当造成信息不真实。随着企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直接工人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同时制造费用比例大幅上升。因为成本核算方法直接关系到单位的切身利益。在结算的编审过程中由于编审人员所处的地位、立场和目的不同,而且编审人员的工作水平也存在差异,因而编审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纯属正常。但是相差太大,就有有意压低资金或高估冒算的可能。所以,传统的方法已经不适合现有的结算方式。但是有些企业却仍旧采用人工工时或者人工工资比例法来计算成本,导致企业在选择产品经营方向上出现失误。

(五)忽视员工再教育。

近年来,针对不同企业各自的特点,各行业主管部门都出台了一系列行业培训规定。迫于压力,许多企业在没有认识到员工再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情况下,流于形式地举办一些员工培训,请一些水平不高的老师象征性地讲课,其课堂内容陈旧,形式老套,参与培训的员工重视程度也很低,缺课、逃课等现象屡见不鲜。考试前,老师往往有意无意地将考试题目泄露出去。而考试时,替考、抄袭现象严重。这种应付到底的行为,是对企业成本的浪费,同时也没有达到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节省人力资源成本的效果。

成本核算方法应适合生产方式的改进。

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简单。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采用品种法和分步法,只有极少数企业采用分批法。一般来讲,品种法、分步法适用于大量、重复、单一品种生产类型,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的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适用于分批法计算成本。在知识经济形态中,强调产品的个性化,即产品的生产由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和消费者导向型。生产和经营厂商要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要进行生产和经营。产品的个性化导致产品生产工艺、原材料消耗的结构和数量、生产工时各不相同。

三、加强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明确企业目标,增强针对性。

成本管理是为企业目标服务的,因此企业要搞好成本管理,必须首先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要首先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工作的开展才能有一个正确的引领方向,才能具有针对性。

(二)了解市场需求,增强目的性。

企业生产的产品,最终是要送到市场上进行销售的,所谓消费者是企业的“衣食父母”,说的就是消费者所构成的市场的重要性。企业要取得经济效益,就必须了解市场的分布情况和变动情况,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计算出这种需求的大小。另外,随着非物质产品的日趋商品化,服务成本、环境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产权成本等也应该作为成本管理的一部分加以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成本管理和许多学科相互结合、交叉发展,使得成本管理更趋合理,更适应市场环境变动的要求。

(三)改进核算方法,增强控制性。

基层车间、生产班组等因素直接影响产品制造成本的大小,为了充分发挥其成本控制功能,大幅度地降低成本,企业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改进成本核算方法,制定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体系,许多企业内部控制也实现了计算机化,这大大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控制性,了解企业产品成本构成的变动情况。

(四)加强人员培训,增强科学性。

员工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中最革命、最活跃、最有潜力的因素,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企业领导要认识到成本核算数据对经营决策的作用,认识到成本数据对财务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影响以及有可能引起的偷漏税问题。作为第一责任人,法人代表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好本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并且要加强对员工的再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开发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挖掘,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这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节省了人力资源的成本。

四、结语:

新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整个企业的协调努力。企业要善于发现自己在成本管理中的不足,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要毛.成本控制:企业战略的视角[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03)

第7篇

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渠道

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要保持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内部需求不断扩大,经济结构有效调整,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资本市场,必须实现稳定和健康发展。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09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五项重点任务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其中,将“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列入第一项重点任务之中。这表明,资本市场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渠道。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不仅是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而且是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关键渠道。

资本市场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人们对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价格发现、风险分散、效益分配等功能的认识日益深化。随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资源资金流动、国与国之间竞争力的角逐,资本市场越来越渗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笔者认为,贯彻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确保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资本市场的支持。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解决“三农”问题,需要资本支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资本市场支持;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资本市场支持;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也需要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当然,以上四个方面任务的有效完成,也将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使资本市场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政策建议

随着中央一系列调控政策效应的显现和释放,2009年中国资本市场会经过一个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和渠道,2009年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着力点应定位于: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在政策和策略安排上,笔者建议:

1、切实稳定股票市场运行,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理论上,股票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但是,现实中股票市场也经常会偏离实体经济运行,遵循自己的规律自我发展,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较大的反作用。2008年股票市场的非理性运行,已经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运行和消费增长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采取积极有力措施,切实稳定股票市场运行,是2009年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必须解决一直以来困扰市场的“大小非”问题。一是要改革新股发行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全流通发行,建立全流通定价机制,从源头上切断“大小非”增量供给。二是通过政策疏导减轻“大小非”压力。可以针对不同公司采取不同方法解决,如完善大宗交易、发行可交换债券、二次发售,以及将部分“大小非”划归社保基金、成立专门接纳“大小非”的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将“大小非”对市场的集中压力分散化。其次,要继续完善中小企业板市场各项制度,适时推出创业板,逐步完善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将越来越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通过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的作用,大力支持具备自主创新、有技术特长的中小企业发展,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培育起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良好品牌、坚实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考虑到创业板已经做好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建议创业板在明年早些时候推出。第三,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促进上市公司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支持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2、积极稳妥地推动期货市场发展,通过创新期货新品种熨平市场波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期货市场总成交量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呈爆炸式增长。这意味着,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正进入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事实上,在经济金融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期货市场的风险规避功能将会大大凸显,此时的期货市场不仅会为企业避险保值,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为企业“保命”。面对尚未见底的金融危机影响以及近期爆发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我们必须完善期货品种体系,逐步推出一批对国民经济有主要影响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不断满足相关企业日益增长的风险管理需要,要进一步完善能源、金属、农畜产品等期货品种系列,积极探索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尽快推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钢材、稻谷等商品期货新品种。

第8篇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成本的决策功能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著名公式和有关成本价格的论述,可以得出成本就是商品生产者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的必要劳动价格的货币表现。就社会再生产而言,产品成本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如果产品的成本耗费不能得到补偿,简单再生产就无法进行。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生产耗费和社会补偿是对立的统一,任何商品的生产耗费都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的事情,而补偿则是社会的过程,生产商品的耗费要求得到补偿和能否得到补偿是两码事。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过程,迫使商品生产者降低成本。在一定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条件下,生产商品的成本水平如何,决定利润的多少,进而决定该商品扩大生产或停止生产的可能性,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个别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其成本的高低决定其利润的高低。因为在公式W=C+V+m中,商品价格W先由市场制订出来,成本(C十V)越高,利润m越少,因为m=W-(C+V),成本(C+V)如果不小于W,就会赔本,生产数量越多,赔钱越多,迫使企业降低成本,否则企业停止生产。这就是成本对生产经营的决策功能,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成本否决”。

二、扩大成本的内涵和外延。树立全面成本管理观念

在公式W=C+V+m中,(C+V)这部分是指成本的经济内涵,是生产商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是凭借高科技进行的,在商品的价值中,科学技术的含量越来越高,比重越来越大,这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我们可以推定,科技含量低的产品生命经济周期将缩短,很快就会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所淘汰。由于受计划经济的传统思想影响,人们在成本内涵中一直没有包含科学技术的部分。我国会计一直把科技这种无形资产耗费放在期间费用中,这就扭曲了成本价格,使人对利润的形成产生错觉。在产品生产中既然应用了高技术,而在成本中却不包括高技术劳动耗费,使人无法理解。所以,成本的内涵中应包括科学技术转移过来的价值,这样才便于企业进行成本管理。

伴随成本外延的不断扩大,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不能只把着眼点放在生产过程,而应该着眼于全部的生产经营过程。所以,要使企业降低成本,应该首先从产品设计成本开始。在产品设计时,如果没有充分考虑价值工程,就会使设计成本过高,这是在生产过程中怎么努力也降不下来的。比如国产载重汽车,如果设计载重量为8吨,若装上10吨货照样能安全行驶,那么这种保险系数过大的多余功能,势必造成成本上升。而日本的载重汽车,负荷超重一点行驶就感到吃力。因此,成本的外延应扩大到设计成本。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不等于成本管理已经结束。因为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是增加利润,而减少销售费用,降低销售成本,则是增加利润的一条重要途径。产品销售出去后成本管理并没有完结,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售后服务,因此售后服务成本,理应包括在成本管理范围以内。笔者认为,成本的内涵和外延应当扩大,以利于实行全面成本管理。

三、改革成本核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

1.成本项目中应包括产品的科技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成本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要想真实地反映产品成本,必须正确核算产品应负担的科技价格。凡是外购的专利与专有技术,都有实际价格,应当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产量,进行分配,计人产品成本;自行开发研制的技术,应根据市场公允价格或评估价格计算。产品成本中包括科技价值,才能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成本管理,才能使成本管理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2.产品成本中不应包含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一般都把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列人成本,这是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尽管废品损失往往是因材料、工艺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但也应看到涉及材料采购、材料检测、工艺鉴定和人员操作等环节的问题,由产品来负担废品损失的理由怎么讲也不充分。再者,实际工作中有些也很难分清具体原因,至于停工损失,在企业里普遍存在,要把停工损失计人成本,那么成本恐怕就难以计算了。笔者认为,为保证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可靠性,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应该排除在成本之外。

3.不能过份强调直接人工,间接费用分配也不能以人工为主。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重视人工成本,而轻视产品成本主要部分的原材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以直接人工或直接人工工资数额为依据,将间接费用人为地分配到产品和劳务中去。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得到广泛应用,资本有机构成也越来越高,生产所需的人工越少,相应的原材料消耗比重也会加大。越是技术先进的企业,产品成本计算中的间接费用分配越是应该以成本中占主导地位的项目为依据。比如,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应当以直接工时或直接工资为依据;设备先进、用人工少、材料消耗大的企业,应当以原材料为依据;施工企业应以工程面积为依据;开发研究项目应当以项目本身为依据。

第9篇

(一)生态与生态环境

生态和生态环境都源于生物学的概念,生态是指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中心事物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环境已经从一个生态学概念被引申到其他交叉学科领域。

(二)市场生态环境的定义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大市场”具有明显的生态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市场业态呈现由简单到复杂渐次型生态演替,市场主体面临激烈的优胜劣汰竞争,市场主体形式多样,市场客体类型丰富,以及联系普遍、动态平衡、要素流动等特点,具有生物多样性特质。因此将生态环境中的事物关系转换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关系,就形成了“市场生态环境”的概念。市场生态环境的本质反映了市场主体与其周围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关系。市场生态环境是一个仿生学概念,是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狭义的市场生态环境是指市场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应的是市场主体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环境,包括生产、交换和消费等市场运行环节中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生产、交换和消费等市场运行环节的各种因素;广义的市场生态环境还包括影响市场主体的经济、社会、法制、人文等因素,对应的是市场主体所处的经济社会等宏观层面的外部环境,包括公民道德、法律法规、社会信用体系、行业自律、企业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市场生态环境的本质特征

笔者总结的良好市场生态环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市场生态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与外界进行各种要素的交换;二是市场生态环境是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自由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三是市场生态环境是一个具有“类生物多样性”的环境,这就决定了市场中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客体的多样化;四是市场生态环境是一个要素充分流动的环境,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各行为主体的普遍的有机联系;五是市场生态环境是一个具有有序性和稳定性的环境,它能够通过动态平衡促进整个市场及其组成部分不断向前发展与进化;六是市场生态环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功能,可以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运行方向,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市场生态环境的构成

(一)生态系统和市场生态环境的三大领域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按生态环境性质可划分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等三个子系统1。在市场生态环境中,可以分为投资环境、交易环境和消费环境等三个子系统。投资环境反映的是市场行为主体在进入市场阶段中面临的外部条件,交易环境是市场行为主体在市场交易阶段中面临的外部条件,消费环境是市场行为主体在市场消费阶段中面临的外部条件,上述三个子系统分别对应市场主体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因此是营造首都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所在。

(二)生态主体和市场生态环境的四大要素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生物体主要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种类型。而在市场生态环境中,“生态主体”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分别是经营者、消费者、监管者和协调者。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加工、经营或提供服务的主体,包括企业、个体和其他营利性组织;消费者包括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各类主体;监管者是指规范和监督各类市场行为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人民群众等;协调者是协调各类市场主体利益关系、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井然有序的一类主体,这类主体主要包括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

(三)生态链和市场生态环境的四大链条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一切生物都是通过从外界摄取能量和物质以维持生命运行的,而这种将各种生物联系到一起的能量和物质流动的链条则叫做生态链。在市场生态环境中,也存在将各类市场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链条——要素链。根据链条中流动的要素不同,要素链可以分为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商品流是指一件商品从生产直到消费的全过程,资金流是市场经营主体从投资到盈利(亏)的全过程;信息流是影响市场行为的所有信息的传播与流动的过程;技术流是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流动转换过程。一个良好市场生态环境要确保这些链条的畅通和规范。

三、市场生态环境提出的背景

(一)市场生态环境与政府监管的关系

市场生态环境的重要特征在于其市场经济本身,和政府监管的市场经济环境有很大区分,两者的区别在于:一是政府监管是从政府职能角度的划分,例如市场准入、竞争监管和消保维权都是政府的行为,是一种政府本位的思想;而市场生态环境强调的投资、交易和消费行为都是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行为,是一种公民本位的思想。二是政府监管更多的是强调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行为;而市场生态环境则强行业自律、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等监管措施,需要充分的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管,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责任2。三是市场生态环境更强调高度统一的整体性和前后一致的连续性。例如投资环节的虚假身份登记必然会带来诸如欺诈、假冒等不正当竞争和不公平的交易,假冒伪劣的后果就是给消费者的权益带来侵害,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建设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就需要更加注重登记监管环节的衔接,更加注重对交易和竞争等行为的前置性的风险防范,更加注重运用消费者投诉举报等渠道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治理。

(二)市场生态环境与首都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主办权后,北京已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既成功举办过夏奥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国际化都市。这一切都标志着北京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北京城市发展面临重大机遇的历史背景下,中央对北京的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因此,要保持北京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开放的市场生态环境是北京参与世界经济的前提;安全的市场投资环境是吸引市场上各种要素向北京流动的基础;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增强首都企业生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土壤;放心的消费环境是打造引领世界消费潮流和趋势的世界消费中心的重要保障,也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良好的市场创新环境是提升北京内在活力和动力关键;建设市场生态环境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途径。

四、营造健全的市场生态环境的目标和主要措施

(一)市场生态环境的目标

健全的市场生态环境,从理论上来说应当符合生态环境本身的科学规则,同时又兼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目标,因此笔者认为,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应该是:较高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程度、较为完善和高度统一的市场规则、较强企业自律能力、较为对称的市场交易信息、监管者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履职能力,实现“不告不理”的市场监管状态。具体来说就是保障投资环境的安全、交易环境的公平及放心的消费环境。1、安全的投资环境。市场投资环境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因为市场交易从根本上说是产权的交易和调整,所以产权能否自由地交易,成为市场交易能否贯彻的基本前提。只有确定企业的权、责、利,才会受市场规律、规则的约束,可以说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3。2、公平的交易环境。由于市场主体在完成市场交易行为的同时,也是在进行与同类企业的竞争行为,因此公平的交易环境中本身也隐含着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市场竞争环境的核心是价格机制。一个市场的竞争环境是否有序,最关键就是看它的价格决定是不是反映了市场最基本的等价交换规则,是不是真正反映了供求矛盾,是否能够引导资源实现有效配置。3、放心的消费环境。市场消费环境的核心是信息对称性。在消费行为过程中,经营者掌握的信息往往比消费者多,因此存在经营者具有信息优势。信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逆向选择问题,即交易双方在达成协议前,消费者由于不了解产品的质量优劣,因此只能够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这样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产品就会因为卖不上价钱而退出市场,结果就是造成低风险群体退出市场,市场上充斥的多是高风险群体。并且,经营者就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优势进行欺诈,造成消费者权益的损失。消费者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就会失灵。

(二)改善市场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