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7:06:51
导语:在公有制经济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指的是一个经济体其所有参与者的所有制形式是以单一公有制为主体。单一公有制是经济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就是经济活动参与主体归谁所有。
从我国过去的实践来看,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阶段还是存在单一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私有制,个体所有,混合所有等形式。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是公有制占比例最高,所以也可称我国那时是单一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目前还是有许多企业是国家独资的,是单一公有的。但因为我们目前整体经济的所有制形式比较多元,所以目前我国经济不是单一公有制经济。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6
1 解析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定义及应用状况
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是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在既有病虫害防治、处理的基础上,融入低毒性、低污染、高效率的技术条件,达到保护大豆作物的目的。不仅提高了大豆的品质和产量,而且还协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是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原因所在。
以抗病虫为基础的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应当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实现大豆种植的优质高产。然而在目前我国的大豆种植中,离无公害产品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异,多数还不能通过育种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还需在生长期间依靠药剂进行防治。目前运用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防治病虫害防治尚处于起始阶段,只是通过核心技术,达到对单个病虫害防治的目的,完整的防治体系并没有形成。
2 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规程内容
2.1 农业防治
为无公害大豆种植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将大豆受病虫害的影响降到最低,是农业防治植保技术开发应用的目的。该项技术对于改善大豆的生长环境经济、实用、效率高。农业防治植保新技术主要包括3个重要因素,首先是选种。为了提高大豆的发芽率和抗病虫害的能力,选种非常关键。应当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品种,比如京豆一号和科丰6号是最好的选择。其中京东一号对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没有具体要求,种植范围广,并且具有抗食心虫和病病能力强、产量高等特点。科丰6号同样具有较强的抗病毒能力;科学合理的管理。对大豆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施肥等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进而改善优质大豆的生长环境,是大豆生长期的通风、日照等条件得到改善,使病虫害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积极采用人工除草方式,减少除草剂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2.2 物理防治
运用物理方法达到大豆病虫害防治目的的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技术其中的一种。比如在大豆生长期间,为了避免害虫接触大豆可进行防护网设置、在幼苗期利用高科技测报灯,可对大豆受病虫害侵扰起到警示,以及使用最为广泛的震频率式杀虫灯等,种种物理方法不仅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机率,而且还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使大豆的优良品质得到保障。
2.3 化学防治
在优质大豆生产过程中,许多毒性小、防护性能高的高科技生物防护技术得到开发和利用,不仅起到了显著的病虫害防护效果,而且还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对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大豆幼苗期可使用高效低毒的速克毙和桃小灵等生物制剂都食心虫、二条叶甲、东方金龟子等害虫进行防治等。在使用生物制剂对优质大豆进行化学防治时,应当掌握好低容量生物试剂的喷施方法。
3 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推广的应用价值
3.1 生态方面的应用价值
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生态平衡得到维持,同时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推广无公害保值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综合实力。无公害植保技术大大减少了农药用量,有效控制了对水土的污染,为人类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
3.2 社会方面的应用价值
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够大豆的质量,而且还能提高大豆产品的产量,减少我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使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3.3 经济方面的应用价值
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的大力推广使国家经济损失大大减少,新技术下种植出来的优质大豆产品在增产增质的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效益及竞争实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豆的使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不断提升,对大豆绿色、无公害种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力推广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提高了大豆的生产水平,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减少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健康化发展。
参考文献
所谓诱导需求,是医疗服务提供方利用其信息优势,诱导患者接受过度医疗服务的现象。医疗卫生事业的产业化使得医疗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利用其信息上的优势,改变患者的偏好,诱导患者的需求,创造出消费和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对于诱导需求的分析起源于谢恩和罗默,他们发现普通医院的每千人床位数和每千人住院天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利用萨伊定律提出了“只要有病床,就有人来用病床”的罗默法则。在诱导需求中,患者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不合理的医疗需求是被医疗服务提供者激发出来的。诱导需求会带来一连串不良后果,过度需求会导致医疗资源过度消耗,即医疗服务带来的边际收益低于其边际成本,使得医疗费用攀升,社会有关方面承担的费用与医疗保障水平不相称,占用了本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稀缺资源。诱导需求产生的过度服务不仅浪费资源,加重患者负担,还会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产生各种医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可以通过检查、用药(如抗生素滥用)等多种途径发生。本文对医疗服务供应诱导需求产生的原因及控制作一分析。
1 供方诱导需求产生的原因及理论分析
诱导需求是医疗服务领域的重要特征,但是,并非所有制度环境中都会产生供方诱导需求问题,供方诱导需求的产生是由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和特定制度相互作用的产物。
1.1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
1.1.1 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关系扭曲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交易中,一方比另一方更了解产品信息[1]。在所有的交易活动中,都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但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由于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医疗服务需方(患者)几乎不可能获得医疗产品的完全信息[2]。所以,在医患互动中,患者把决定权赋予医生,委托医生作为自己的人,从而形成委托关系。权利委托的动机是因为委托人(患者)搜集、理解和处理医疗信息的能力有限,对于大多数合理的决定知之甚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就是找一个了解情况的人。医生的职业技能源自于其长期接受专业化和抽象化知识体系的培训,并且,他们处于提供医疗服务的地位,从而在医疗市场中成了患者的人。但是,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医生不仅是患者的人,也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由于医生在医疗服务市场中角色的双重性,加之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供方具有诱导需方过度医疗的能力。
1.1.2 医疗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消费具有伦理色彩
在信息不对称的医疗市场中,供方的信息优势可以诱导需方的需求,但是接受或是拒绝医疗服务的决定权在患者手中。患者接受过度医疗服务的原因在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
医疗服务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低,表现在:(1)和其他产品相比,医疗产品的替代品不多,疾病一旦发生,可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危害,造成个体劳动力短暂性或永久性的丧失,甚至导致死亡。(2)在需要接受医疗服务的时候,患者对于医疗产品的价格并不敏感,他们更在意的是健康、减少身体的痛苦和获得生存。他们对生命高度关注,不惜成本延续生命。受疾病困扰的个体往往愿意接受检查或者手术,而不论这些医疗服务是否真的有必要。(3)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收入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新药和新设备的采用,对于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患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把对健康的追求放大。医疗服务产品消费的伦理色彩和需求的低价格弹性为供方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3]。
1.1.3 医疗服务的自然垄断
在医疗服务市场中,每一个厂商(医生)提供的医疗产品和其他厂商的都是有差别的[4]。Pauly和Satterthwaite认为医疗服务是一种信誉产品:医院提高医疗产品的价格,并不会失去消费人群,可以说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垄断竞争市场。在一个人生病求医的时候,对于自己的病情并不确定,对于医疗方案的选择更不确定,消费者是依靠从他人那里获得的信息来选择医疗产品,更看重的是医生的服务态度和声誉。消费者对价格的反应取决于他们对可能选择的认识(信息量),信息量的减少,会降低需求曲线对价格的反应程度,造成均衡价格的上升。减少的信息量趋向于赋予每个医生附加的垄断势力。
1.1.4 医疗服务中的精神成本和医疗产品的异质性
由于诱导需求是违反医学伦理和社会规范行为的,医疗产品作为一种信誉产品,一旦事发,就会给医生在精神上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也就是医疗服务中的精神成本。医生在作出诱导需求的行为时会有一种精神成本[5]。虽然通过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可以使得医生的收益增加,但是,其精神成本也随之增高,从而限制了可能发生诱导需求的量。但是,由于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医生诱导需求带来的风险。
Arrow认为,和其他的商品比较,医疗服务的产品质量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个体差异性、治疗手段和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在诊断界定不明确的情况下,为增加治疗的确定性,减少医疗技术事故带来的风险,医生从最大限度减少自身损失的角度出发,往往会建议患者做“高、精、尖”医疗设备的检查。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医疗服务的异质性和医疗服务的边际收益难以估测,消费者很难发现医生是否提供了诱导需求。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消费者还可能片面依靠价格去判断医疗服务质量,从而导致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使得收费更高的医生吸引更多的患者。
1.2 制度原因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医生具有诱导需求的能力,但是,并不意味着医生有采取诱导需求的行动。如同其他社会主体在现实制度赋予的制度条件下活动一样,医生也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如何实现个人目标和能否取得其基本的价值,诱导需求行为的发生也是因为在现有制度条件下,医生的预期收益大于其预期成本。制度的缺失为医生提供了采取诱导需求的行动空间。
1.2.1我国传统的医疗卫生体制为供方的诱导需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依托
我国目前的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是由药品收入、医疗服务、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构成。国家允许医院将药品收入的15%~20%进行提成,由于用药利益与医院经济利益一致,而医生的个人收入往往与医生为医院创造的经济收入挂钩,在这种经济激励之下,医院不可能完全从患者的需求出发。
我国目前大部分医疗服务的定价采取的是政府指导价。特需服务和高级服务可以按成本定价。虽然目前超过90%的医疗产品的成本价格是高于收费标准的,但医生的“技术专权”使得他们能够有选择地使用医疗服务项目,供方更倾向于提供能够盈利的医疗服务。供方在提供服务的时候考虑的是其是否盈利,而较少考虑服务的必要性。我国医疗服务缺失的定价措施也是造成诱导需求的重要原因。
1.2.2 缺乏对医生的医疗服务行为的正向激励措施
由于国家对医疗部门的补偿不足以维持经营所需的费用,所以医院和医生必须通过对患者提供服务来获得收益。这样的制度安排把医生的收入和医疗服务的行为直接挂钩,使得诱导需求成为增加供方效用的行为。
医生提供医疗服务,需要长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经验的积累。医生职业的人力资本的投入比其他职业要高很多,但是,医生的收入相对于其投入成本要低很多。医生的预期收入远远高于其实际收入,在这种心态下,医生通过诱导需求增加自己收入的激励水平高涨。
2 对供方诱导需求行为的纠正途径
发达国家虽然也存在诱导需求的问题,但是,Hafferly和Light认为,由于存在成熟的医疗市场行为规范体系,对医药费用的扭曲影响不大。相比较我国诱导需求行为的泛滥,说明我国现行的医疗服务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制度的控制可以纠正供方诱导需求的行为。对供方行为的纠正方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通过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来修正
2.1.1 改变现有的支付方式,切实调控医生行为
现在我国采取的按项目收费,为供方诱导需求提供了机会。国外的经验表明,单一的一种付费制度都不能很好地控制医疗费用的恶性增长,不同的支付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产生不同的激励机制,引发不同的医疗行为,混合支付方式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控制作用。根据我国的现状,可以以“就诊人头”为核心,以“总额预算”为基础,融合按项目付费、定额付费、病种付费和人头付费等方式。引导医院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实现参与各方的共赢。限制医生通过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项目来获益,满足患者多层次需求的目的。
2.1.2 形成对医生行为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改革对医生的补偿机制
只有在保证对医生的激励是符合其期望和效用值的条件下,才能真正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加强对医生行为的监督,建立动态医生薪酬体系,参考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客观地考虑医生提供医疗服务的效益、成果和效率。激励机制的改变,会对医生的医疗行为模型产生影响,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服务,解决现行制度下医生诱导需求的倾向。
2.1.3 加强对医生的监管,建立强制披露制度,遏制诱导需求行为
目前大部分国家(或地区)对医生的医疗行为有严格的监督体制。例如,在中国香港,医生的每一个处方都要有复印件,监督机构定期监督检查,一旦发现医生诱导需求,出现不必要的“大处方”,会受到与医疗事故同样的处罚。我国目前从整体上说对医生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没有形成针对性和约束力更强的措施来控制诱导需求。根据上文分析,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需方(患者)信息搜索的行为造成个人和社会成本的增加。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公开披露供方诱导需求的行为,会增加供方的精神成本,从而抑制供方诱导需求行为的产生。公开披露制度是遏制诱导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调节医疗服务市场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2.2 充分考虑市场中参与各方的谈判实力,在市场中引入势均力敌的参与者来削弱医疗供方的势力,从而使市场结构更具竞争性
2.2.1 实行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的一体化
可以参考美国管理医疗(health maintenance origination,HMO)的模式。管理医疗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干预医疗行为,通过一系列控制手段来管理医疗服务,以达到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目标。管理医疗的模式引入保险机构去约束医疗供方的行为,建立保险和医疗服务纵向一体化,降低疾病治疗的边际成本,提高需方的议价能力,降低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的垄断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引入竞争来为需方提供成本低、质量好的医疗服务,实现社会福利的改进。
2.2.2 对医疗行为进行行政干预
在各项制度和机制的运行层面上需要政府对医院和医生的实际行为过程实施监督和引导的行政干预。只有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监管,加强对供方的成本核算,提供约束力更强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遏制诱导需求。
3 结语
总之,解决诱导需求的关键在于创造一种多方利益相容的激励制度结构。制度的安排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在这个制度下,医生、医院和患者的行为都不损害其他方的利益。政府需要从宏观布局,中观调控和微观行为来监管和控制医疗服务市场,纠正诱导需求的行为,达到三方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396-408.
2 陈永升. 医疗保险中医疗供方道德风险行为分析[J].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2,(4):35-37.
3 林皓. 医院市场特征的经济学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4):51-55.
4 周良荣,贺敬波. 医疗保障的核心命题――医生行为的正向干预[J]. 中国医院管理 2006,26(12):49-50.
【关键词】大口径直埋供热管道;类型;施工工艺;外护层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倡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在当今资源环境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日趋恶化的资源环境,必须加强危机感,健全绿色、低碳的社会发展观念,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审核力度,提倡节能减排,竭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国家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集中供热是城市能源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也是国家能源合理分配和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集中供热的优势有:一是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区域锅炉房的大型供热锅炉的热效率可达800k一90%,而分散的小型锅炉的热效率只有50%一60%。二是有条件安装高烟囱和烟气净化装置,便于消除烟尘,减轻大气污染,还可以实现低质燃料和垃圾的利用。三是可以腾出大批分散的小锅炉房及燃料、灰渣堆放的占地,用于绿化,改善市容。四是减少司炉人员及燃料、灰渣的运输量和散落量,降低运行费用,改善环境卫生。五是易于实现科学管理,提高供热质量。实现城市集中供热对于城市环境改善和节能降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为国家实现“十二五”规划提供有力的推进作用。
1 直埋敷设管道的优点 1.1.据测算供热管道采用直埋敷设比采用地沟敷设工程造价可降低10%一25%,同时使用地沟敷设饿降低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周期,减小占地面积。
1.2直埋敷设时管道的保温材料一般采用聚氨醋硬脂泡沫塑料,外护壳为高密度聚乙烯,其导热系数要远远低于岩棉等普通保温材料,管道的保温效果可提高4一8倍。
1.3预制直埋保温管的防腐和绝缘性能优越,设计使用寿命可达30年,是传统的地沟敷设的3一4倍。供热管道采用直埋敷设和采用地沟敷设相比,具有极大优越性,同时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节能效益。
2 直埋供热管道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施工准备-管坑开挖-垫层施工-套管施工-供热管道防腐保温、安装-补偿器安装-水压试验-防腐保温修补-管坑回填-路面修复。
其中施工准备、供热管道安装、补偿器安装、水压试验、防腐保温、路面修复等工序跟架空管道施工工序施工方法相同,在此不在赘述,具体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参见架空管道施工部分内容。在这里主要叙述直埋管段管坑开挖、垫层施工和套管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2.1 直埋管段基坑开挖
2.1.1 基坑开挖采用挖掘机挖土,人工配合的方式进行。
2.1.2 基坑开挖支护 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及现场的情况,基坑开挖深度较浅,采用4m钢板桩密支支护的方式进行基坑开挖。
2.1.3 管沟土方开挖及运输 ①根据本标段土质、地下水位、地下及地上构筑物以及施工环境等情况。沟槽的开挖采用直槽开挖的形式,挖掘机械采用2方斗容量的挖掘机,运输土方利用10T的自卸汽车配合。②开挖前设置探坑,以摸清地下管线的情况,深度不少于2m,管线复杂或情况不明时加密探坑,探出的地下管线必须请管线的业主单位至现场进行确认和交底,同时请管线的业主单位对管线保护方面等内容对我施工单位的施工进行指导,作好保护措施。③为加快工程进度,沟槽开挖及其它土方工程都以挖掘机施工为主,如有地下管线路段则只能用人工开挖,而挖到距设计标高20-30cm后由人工检平,避免超挖、扰动土基。需转运的土方采用自卸汽车运土。④基坑开挖时,尽量考虑土方平衡,以尽量减少土方外运的数量,土方平衡以详细的基坑断面平衡计算来实现,多余的弃土采取随挖随运走,以减少占用场地影响施工和交通。⑤基坑开挖分层、分段依次进行,层层下挖。⑥基坑开挖至接近底部时,留有一定厚度的保护层,一般0.2-0.3m,以保证不造成基底超挖,在基底底部施工前,分块依次挖除该层保护层。⑦钢板桩的打、拨采用机械施工,人工配合。
2.2 垫层施工 ①按垫层的结构尺寸,测量放样出垫层面标高,每4-5米设置高程控制桩。按垫层面标高挂线,人工摊铺垫层材料,检平垫层面,人工夯实或用打夯机夯压密实。垫层与槽底同宽。②砂垫层厚度按照设计要求。人工夯实或用打夯机夯压密实。
2.3 套管安装 ①垫层经过检验合格后,即可开始套管的安装,复测基础面标高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后,在基础面上测量放样,测放出检查井的中心点及管道中线,根据检查井中心点及管道中线挂设管道边线,利用边线来控制管道的走向和高程。②按设计图纸要求,采用预制管构件,按设计管道尺寸、质量要求,验收预制管。预制管机械运输到现场基坑旁边,用汽车吊吊装到基坑底,人工配合管道就位、安装。③下管及安装从下游向上游进行。吊机下管时,由专人指挥,有明确、统一的指挥信号。放管时下降速度均匀,到达沟底时低速轻放。④下管以后,将管排好,然后对线校正。全井段管子移正垫平后,在管底两旁用石子楔稳不使移动。⑤管道稳定后,再复核一次流水高程,符合设计标高后才进行接管工作。
2.4 直埋供热管安装
2.4.1 直埋供热管道的坡度不宜小于2‰。高处宜设放气阀,低处宜设放水阀。从干管直接引出分支管时,在分支管上应设固定墩或轴向补偿器或弯管补偿器,并应符合规定。
2.4.2 直埋管道上的阀门应能承受管道的轴向荷载,宜采用钢制阀门及焊接连接。管道变径处(大小头)壁厚变化处,也应设补偿器或固定墩,固定墩应设在大管径或壁厚较大一侧。
2.4.3 管道焊接及附件等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详见架空管施工部分内容。
3 对大口径管道保温中玻璃钢外护层的优势
对管道保温成型,玻璃钢外护和聚乙烯外护同属两步法,但两者工艺不同。前者是先在工作钢管外表面扣摸发泡,然后再在泡沫保温层的外表面缠绕玻璃钢外护层。后者则是先制作聚乙烯套管,再把它套到工作钢管外,在形成的环形间浇注泡沫保温层。
由于工艺不同,玻璃钢外护除了可以避免聚乙烯在制作套管和“管中管”发泡中出现的弊病外,而且具有下列优势:①玻璃钢外护与聚氨酯同属于极性材料,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可以实现工作管―保温层―外护层三位一体。据北京鼎超公司委托北京质检单位对Φ1020玻璃钢外护层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管剪切强度的实际测试,其轴向剪切强度达0.15Mpa,高于CJ/T114和CJ/T129两标准的要求(0.12Mpa)。②玻璃钢外护保温管可分段扣摸发泡,不仅泡沫密度均匀,而且避免了注泡时间过长,影响泡沫塑料的性能。③可以不加或少加支承环或支承块,减少或避免了冷桥对外护层寿命的影响。而且玻璃钢的耐温性高于高密度聚乙烯,偶遇冷桥,也不会影响玻璃钢的性能和寿命。④玻璃钢外护属开放式作业,便于对各工序做质量检查。例如“管中管”的发泡是否泡满,有否孔洞,很难检查。而玻璃钢外护系扣摸发泡,拆摸后一目了然。
为进一步做好工人调配工作,促进工人合理流动,现将工人调动及合同制工人转移工作单位的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通知如下:
一、各企、事业单位办理市内工人调动和劳动合同制工人转移工作单位时,要按有关规定进行认真审查。调出单位应如实向调入单位介绍情况,不得隐瞒情况将患有严重疾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工人介绍到外单位。接收单位在三个月试工期内如发现调入工人患有严重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即可退回原单位,原调出单位必须收回。
二、劳动合同制工人在本市范围内转移工作单位,本人应提出申请,经转出、转入单位双方劳动部门协商同意后,由转入单位发出《劳动合同制工人转移工作单位通知书》,转出单位劳动部门即可通知本人解除劳动合同,并开据《劳动合同制工人转移工作单位介绍信》,办理《劳动手册》、行政、工资关系及个人档案等转移手续,转入单位与工人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三、凡外省、市、自治区集体所有制工人调入我市,安排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作应实行劳动合同制;跨省、市转移到我市的劳动合同制工人无《劳动手册》的;本市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1986年10月1日后招收的新工人调往全民或大集体所有制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制,均由接收单位持工人户口本和劳动合同书到工人户口所在区、县劳动局办理《劳动手册》注册登记手续。
四、外省、市、自治区转移到我市工作的劳动合同制工人,已有《劳动手册》的,由接收单位持工人户口本、劳动合同书及原《劳动手册》到工人户口所在区、县劳动局办理《劳动手册》变更手续,原《劳动手册》继续使用。
附:
劳动合同制工人转移工作单位通知书存据
( )劳调字第 号
单位合同制工人 同志,要求转移到我单位工作,经研究,同意调入请于 年 月 日来我单位报到。
经办人:
年 月 日
劳动合同制工人转移工作单位通知书
( )劳调字第 号:
同意您单位合同制工人 同志到我单位工作。请给予办理转移行政、工资介绍信、《劳动手册》、个人档案等有关手续,于 年 月 日前来我单位报到。
(单 位)
19 年 月 日
附:
劳动合同制工人转移工作单位介绍信存根
-------------------------------------
| |性| |原| | 工 资 |
|姓 名| | 原 单 位 |工| 调往单位 |---------|
| |别| |种| |级别|金额|已发至|
|----|-|-------|-|--------|--|--|---|
| | | | | | | | 月|
| | | | | | | | 日|
|----|------------------------------|
| | |
|备 注| |
| | |
-------------------------------------
年 月 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劳动合同制工人转移工作单位介绍信
:
兹介绍 同志到 工作,请接洽。
年 月 日
-------------------------------------
| | 性 | | 工 | 工 资 |
|姓 名| | 原工作单位 | |---------|
| | 别 | | 种 |级别|金额|已发至|
|----|---|------------|---|--|--|---|
| | | | | | |月 日|
|----|------------------------------|
| | |
| 备注 | |
| | |
【关键词】 高速公路 跨层协作 自适应
车载自组织网络(Vehicular Ad hoc Network,VANET)是移动自组织网络(Mobile Ad hoc Networks,MANET)的一个新兴研究分支,基本思想是在一定通信范围内的车辆可以相互交换各自的速率、位置等信息,并自动建立一个移动的网络。在VANET中,利用大规模计算和无线网络通信,可以实现车辆与车辆之间(Vehicle to Vehicle, V2V),车辆与路边基础设施之间(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V2I)的多跳无线通信,并为车辆提供了各种安全应用(如碰撞预警、协助交通管理等)以及非安全应用(如路况指示,娱乐等)。
一、研究背景
在车联网中,路由协议的优劣和自适应程度,直接影响了网络中的整体性能。由于VANET对于路由协议的研究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或是研究方向,路由的设计还是一个很开放的课题。它们在发现路由、建立路由以及通信的初期阶段往往有不错的性能表现,但随着节点的移动,网络拓扑的快速变化导致路由链路的断裂,性能往往会急剧下降。随着车载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的广泛运用,借助GPS获取的地理位置信息而设计的位置路由(Geographic Routing,GR)逐渐发展起来。由于重大交通事故发生的场合主要是在高速路上,所以如何保证高速公路上安全消息的可靠传递显得至关重要。一个好的路由协议的使用,保证数据传输的成功率和时延要求,并控制整个网络的负载开销,才能保证应用能够稳定可靠的实现。但是传统的车联网分层结构对路由协议的设计,仅仅依靠单一层次,很难在各种变化的网络环境下达到安全消息极其严格的传递要求,有必要采用跨层设计,上层协议必须与下层进行有效的状态信息交互以配合分配好网络资源,满足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本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跨层的结构设计,用以满足车联网信息传输中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二、CCR算法设计
根据车联网中不同的通信需求所需的Qos不同,车联网中的消息可以划分为2个等级(1和2):等级越高,表示对Qos的需求越高,消息的优先程度也就越高。
首先,在车联网中,不同的消息种类对通信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对于高优先级消息(优先级为2的消息),如车辆碰撞预警、防追尾等,这类消息往往与交通安全甚至人生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实时性对于这类消息至关重要,需要进行快速、可靠的分发。但对于低优先级的消息(优先级为1的消息),如位置导航、地图下载、车载娱乐互动等消息,这类消息对实时性的要求并没有像高优先级消息那样苛刻,因此,只需尽力传输即可。基于跨层协作的路由协议(CCR),通过传输层与网络层的协作,根据不同的优先级,选择不同的路由策略,从而保证了消息能够得到适当的处理。
CCR转发机制
(1)需要发送消息的源车辆节点的应用层产生一个message,并在每个packet中的头部的Destination_Priority字段标记数据包的优先级。按照CCR的优先级分类,可以标记为1或2,等级越高,消息的优先级越高。
(2)邻居车辆节点接收到message后,将该message传输到网络传输层,传输层的分类器通过查询头部的Destination_Priority字段,判断该消息所处的优先级,根据不同的优先级采取不同的转发策略
(3)若Destination_Priority为2,则该packet放入高优先级队列,若队列没有满,则进行洪泛广播,若队列满,则溢出,由于高优先级消息对实时性有很苛刻的要求,所以,队列满后,最后到达的数据包被直接丢弃;若Destination_Priority为1,则放入低优先级队列进行排队,如果该队列满,则进行暂存,最后到达的数据包将会被放入一个缓存池里,待低优先级队列的有空隙时,缓存池里的消息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依次进入低优先级队列,排队等待发送。
(4)当高优先级队列和低优先级队列中都有packet时,则高优先级队列中的packet将会被优先发送出去,以确保高优先级的安全消息被及时处理,保证行车安全。
(5)若高优先级队列中无packet,则低优先级队列中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发送队列中的数据包,由于在高速公路场景下,优先级为2的数据包发送的概率相比与优先级为1的数据包相对较低,如此,采用CCR既可以保证高优先级的消息可以及时转发,又兼顾了低优先级的消息稳定持续的进行路由。
在本文设计的CCR(cross-layer cooperation routing)协议中,一个基本假设是车联网中的车辆都配有车载射频发射机和接收机,能够通过装载在车辆上的GPS获得自身的位置、速率等相关信息。并且规定了每个车辆节点都需要维护一个邻居节点历史移动信息数据库,同时也必须通过周期性地向邻居节点广播beacon消息来刷新自己的速度信息和位置坐标信息。当节点收到邻居节点广播的beacon消息后,根据时间戳在历史移动信息数据库中更新邻居节点的移动信息。
节点通过周期性广播的beacon消息交换当前所处状态信息,beacon消息所包含的信息如下:,类型指明该消息数据包类型为beacon信息,每一个车辆节点都有其唯一的节点ID,生存时间是数据包存在的时间值,位置信息包含车辆节点的位置(x, y, z),是指其GPS坐标值,速度信息是节点的速度大小v及运动方向?,状态表明该节点是否处于繁忙状态,若有数据包需要转发,则繁忙,否则空闲。
历史移动数据库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其中ID是邻居节点号,(X,Y)是邻居节点坐标位置坐标,Velocity是邻居节点的速度信息,last update Time是该邻居节点信息的最新更新时间,CT(connection time)是经过计算后得出的节点与该邻居节点的预测链路的最大连接时间。
在CCR中,假设车辆的通信范围为R,则在固定通信范围R内的一对节点被认定为处于可连通状态。但由于这两个车辆节点具有不同的行驶速率以及不同的行驶方向,随着两个车辆节点的移动,两个节点的位置也处于相对变化中,在未来的某一时刻,两个节点间的距离将超过车辆节点覆盖的通信范围R,由此,这一对节点变为不连通状态。这一段从可连通状态到不可连通状态的时间预测,即双方连通性的预测。
车辆节点a和车辆节点b相距距离为r。两点有各自不同的位置信息和速度信息。节点a位于(xa,ya,ta)处,移动速度为;节点b位于(xb,yb,tb),移动速度为。这里ta和tb分别表示节点a和节点b位置更新时刻。R为两节点的通信距离。当r小于R时,两节点处于连通状态。t为当前时刻。在短时间内,节点的移动速度变化较小,为计算方便,我们假定车辆节点匀速行驶,即保持匀速行驶。则两节点间距离r是关于时间t的函数r(t)。由于ta和tb并不相同,两节点的位置信息更新时刻不同步,所以需要经过同步修正后使用。经同步修正后,两节点均在ta时刻进行后续计算。
(1)低优先级消息分发机制
如图2所示,在双向四车道的场景下,节点S有5个邻居节点,分别为N1,N2,N3,N4,N5。在传输层对消息进行分类后,若判定为低优先级消息(优先级为1的消息),则进行如图所示的转发过程,启动贪婪算法选择的结果会试图选择靠近通信边缘的节点作下一跳。这样带来一个问题,处于通信边缘的节点是不稳定状态。如图中节点N5所示情况一样,它即将在短时间内移出之前中继节点的通信范围。而该中级节点无法及时知道这种情况,仍然会选择这个“存在”的节点N5传输,这样,在传输过程中,就会出现持续丢包情况。
低优先级转发算法要求每个节点维护了一个邻居节点历史移动数据库,连通时间由式(6)计算得出,如图中中继节点给出示例。考虑到传统MANET路由信标周期在1S左右,即在1S内邻居节点发送的位置变化,是难以获知的。所以设置CT值可信阈值下线为1S。CT值不足1S的邻居节点将视为不可靠节点,意味着会在短时间内有很高的可能性移出通信范围。
(2)高优先级消息分发机制
在高速公路场景下,车辆能够以较高的期望速率行驶,车流密度相对较小,传输层对数据包的优先级进行分类后,为了能够获得较低的时延,以及较高的可靠性,将高优先级消息(优先级为2)的数据包直接采取洪泛的方式进行广播。由于在高速公路场景下,车辆密度相对较低,采用洪泛广播的方式反而降低了发生广播风暴的可能性,提高了数据包传输的及时性与可靠性。
三、性能仿真及分析
3.1 VISSIM以及NS3仿真工具
VISSIM 是一种微观的、基于时间间隔和驾驶行为的仿真建模工具,不仅可以完善地模拟各种真实的交通场景,还可以生成可视化的交通运行状况,并且以文件的形式输出各种交通评价参数,是评价交通工程设计和城市规划方案的有效工具。
NS3是一个离散事件模拟器,是一款开源软件,由C++编写,C++语言作为前台,可以对网络性能进行仿真,并且能正确地处理节点上的多重接口,使用IP地址,与因特网协议和设计更一致,和更加详细的802.11模块等。
3.2 仿真结果
在仿真实验中,仿真结果展示了车辆在高速公路环境下路由的性能表现,由于我国交通法规的限制,高速公路上车速的限制在60km/h到120km/h之间,本文也据此进行了速率的设定,为了对提出的路由协议CCR进行性能分析,本文利用VISSIM生成交通流模型,并通过NS3仿真软件对路由协议的性能进行了分析。
三个路由协议在高速公路场景下的性能表现,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CCR路由协议相比于AODV与GPSR有较高的传输成功率以及较低的端到端延时。这是由于在高速公路场景下,CCR采用了基于跨层协作的路由协议,使得高优先级与低优先级消息都能得到合理的处理,对于低优先级消息,对CT进行了估计,剔除了不可信点,减少了链路断裂的概率,对于高优先级消息,由于高速公路场景的特殊性,采取洪泛的广播,提高了数据包成功传输率,所以,CCR的数据包成功传输率远高于其它两种路由协议,平均的端到端延迟也小于GPSR、AODV协议,而且随着数据发包率的增加这种优势愈发明显。通过仿真结果表明,CCR较传统基于拓扑和基于地理信息的路由有更好的传输成功率,而且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
2005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16好文件,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见工学结合在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我院国际贸易专业成立于1994年,当时在校生50人,教师3名,发展到今天,拥有专兼职教师16人,在校学生近200人的专业,现拥有3个专业实训室和校企合作办公室以及多个校外实习基地等配套实习场所和设施。国际贸易专业在教师们的努力下,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尝试和改革教学方法,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近年来,国际贸易专业积极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胆尝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有效的成绩。
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于人才培养方案中
首先,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深入石家庄外贸行业对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数量、相关行业数量、规模的分布特点的调研,系统了解了外贸企业和行业外贸岗位情况及对应的主要职业技能;分析了各岗位技能及相应的能力要求。通过调研分析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更加准确。
在对外贸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对外贸相关服务和管理部门:海关、商检、外管局、银行、国税局等也进行了走访,搜集到相应的行业背景知识和资料。同时,走访了近三届优秀毕业生,召开了座谈会,认真听取毕业生对于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模式的措施建议。教师们实实在在地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岗位的设置和需求,了解学生毕业后真实的想法和对学校的建议,通过多方面调研分析,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最新、最直接的依据。确保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企业出发,从需求出发,真正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尤其制定出了完全符合“工学结合”模式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以外贸行业职业生涯的成长规律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设置。
通过调研,外贸行业职业生涯一般要经历这样三个主要阶段:新人、一般业务员和业务经理,对应三个不同阶段我们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设置。针对新人开设:公共英语、商务英语、经济法、国际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外贸业务入门模块。一般业务员在新人的基础上开设:商务英语、国际结算、国际贸易流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实训模块、外贸业务综合实训模块.业务经理在一般业务员的基础上增加:现代会展基础与服务、国际商务谈判、外贸企业管理、外贸业务经营与管理模块。由此可以看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特点,课程设置打破了学科体系,按照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及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能力和职业成长规律实施三阶段培养;将“单证员 ”和“跟单员”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训有机融合;加强学生的时间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50%以上,加大真实业务的实训比例,使真实业务实训比例逐步达到整个实践环节的30%。
2、根据岗位技能要求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
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怎么教必须靠各个课程的具体实施来实现。针对每门课程,教师们集思广益,对课程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保证教学的实施有效。首先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的整体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并重;将岗位工作任务引入课程学习中;具体来讲就是“以项目(行动)驱动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围绕项目实施,即以项目为中心分解教学内容,项目完成,课程教学也完成。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教学模式,运用项目教学法,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能力的目的。项目化教学,强调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任务为中心,通过对教学目标项目的分解、实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做项目中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实际工作能力,最终完成一个完成的业务工作或任务。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该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在教学安排中,根据实际工作要求把课程划分为标的条款设计、运输条款设计、支付条款设计、价格条款设计、条款综合设计共五大项目,大项目又设立分项目、子项目,如标的条款设计又分为纺织品、玩具、食品标的条款的设计。通过师生的共同实施,学生学会了如何设计标的条款,掌握了设计标的条款的各项能力。学完各岗位的课程,也就掌握了各岗位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最终完成“岗位、知识 、能力”三位一体化的效果,真正实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3、依托典型企业,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环节分为两大块: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训是指在利用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教学软件进行实训基础上,进一步参与校企合作办公室两家企业的真实业务操作。具体包括河北宝泰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外贸业务和河北百威特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的国际货运业务两部分;具体做法就是首先把学生分小组,不同小组从事不同业务的开发,比如有的小组负责劳保服具体产品的市场开发和维护,有的小组负责滴灌设备产品的跟单处理,还有的小组负责所有外贸业务的单据处理,并有另外小组负责相关的租船订舱业务和报关报验,一定时期后,所有小组轮换业务,这样可以基本保证每个小组都能较充分接触更多的业务实践,学到真正的业务操作处理经验。“校外”实训是指到合作企业即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和实习,比如我们先后带学生到秦皇岛港、清河羊绒基地、正定小商品博览会以及河北安平丝网集散地等参观、学习、实训,在港口一线的专业人员给学生具体讲解外贸商品的进出口流程、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学生们真实体验进出口商品的来往情况;在生产工厂,一线的专业人员给学生讲解,如何根据网上询盘得到的业务,进行生产商品,发送商品;在国际博览会,学生们感受到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了解到商品的国际需求。学生们开拓了视野、增加了感性认识的教学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通过校内外国际贸易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业务动手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从2004年开始,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动手技能,每年都举办外贸技能大赛,大赛的内容主要包括单证制作、信用证审核、外贸函电的处理、业务谈判、以及外贸风险的防范等。2009年国际贸易专业举办了关于信用证操作能力技能大赛,比赛内容以外贸公司和银行的实际信用证为基础,整合成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信用证审核技能考核;第二部分是根据所提供的信用证及相关资料,缮制结汇单据,进行制单技能考核。本次竞赛在命题和考试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一是试卷均为来自外贸公司和银行的原始信用证,二是学生以虚拟公司和虚拟银行的身份参与比赛。比赛中可以查资料,可以互相切磋,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业务以及岗位职业素养、团队合作意识等得到了锻炼和提高。2010年在全国单证员技能大赛中,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制度障碍;融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6-0207-02
1 引 言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公有制经济而言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划分标准也不尽相同,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含义主要是指个体工商业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同胞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等。只有正确理解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才能依据其特点制定出满足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需的法律保障机制,它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机制建设的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与我国公有制经济形成了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但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所需的制度基础在建设上存在着不少的障碍,其中法律保障机制是影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从法律制度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从而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进行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对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2 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法律机制的制约
尽管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目前在某些具体的制度上还存在很多缺陷,这些制度上的缺陷会直接影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法律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税法上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差别待遇。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系民生和维持社会稳定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现行税法机制中,非公有制经济常常无法享受到与公有制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各种税收上面的优惠,而且在税法的制定和修订中也经常忽视非公有制经济的特殊需求,这种差别化的待遇直接导致非公有制经济税负的不公平。例如在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方面,这种税负上的不公平机制必将影响未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是我国法律部门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2)金融立法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支持。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如果离开了金融方面的有效支持,经济是不可能正常发展的。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是以银行为主导,证券市场不成熟,金融资源配置低下。金融体系的滞后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是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头号问题,而且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改革现有金融机制,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率。这样才能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制度环境。
3 完善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法律保障机制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法制建设是符合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实和要求。而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法律机制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形式,它能够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平台和制度环境。因此,完善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已经成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未来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机制。税收是国家用来调节经济的有力手段,也是影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税法部门在制定税收制度时,必须要考虑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这样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制度。对非公有制企业而言,所谓科学合理的税收机制,就是有利于减轻其企业发展的负担,并能促进其企业的发展。税法部门应该要为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良好的税收环境,科学合理地对非公有制企业征收税款,并且让非公有制企业享有公平的税收待遇。此外,税收部门应该要以切实减轻非公有制企业负担为目的,在加强对税收监管的同时,还要通过合理的途径扩大税收的来源,降低税收比率,从而在总量上减轻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税费负担,特别是对那种创新型、成长型非公有制企业,应该在税费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优惠政策,使其能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构建良好的金融保障机制。金融机制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良好的金融机制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如何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构建良好的金融保障机制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非公有制企业一直都存在着资金短缺,融资难的问题,这也是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未来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障碍,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良好解决,必定会使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在未来无法实现突破性和持续性地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要转变观念,把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其重要的服务对象,考虑非公有制企业的特殊需求,改革我国现有的金融机制,构建出与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相适应的金融机制。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加强自身的直接融资能力。只有这样通过各种合法途径积极地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渠道,才能真正解决好非公有制企业资金短缺方面的问题,也才能真正有效地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金融方面的保障。
关键词: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 F27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制度改革已成燃眉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企改革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2008年经融危机过后,许多国有企业在国家的帮扶下再次膨胀,对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形成排挤打压之势,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起了负面作用,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丧失应有的活力。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来探索国企改革以及推动混合所有制的发展,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前景,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一、国企改革的意义
(一)国企改革的重要性
早在党的十二大,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会上强调:要兼职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基于这样纲领性的思想导向,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的方针政策,开始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放开私营经济的发展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逐渐形成了混合所制经济的发展雏形。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基于马克主义思想的公有制主体的背景下,对国企实施改革,使之适应国际化市场化大环境的发展,是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最新途径。
(二)国企改革的必要性
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形势日趋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趋势,就必然要考虑到国内和国外两个发展需求。在计划经济发展阶段,国企从管理、制度以及发展理念等方面都积累下积重难返的弊病,若不加快改革步伐,便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生存。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也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加快国企改革,重视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个必然选择。
二、混合所有制的科学性
(一)科学发展观在混合所制经济中的体现
我国早就2003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至此,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科学发展观中重要的指导性理念。这是在继承了关于公有制过渡形式的论断之后的一个新的创举。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激发市场经济活力,保证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经济制度,是经得起市场的考验的,具有远大的前景和历史意义。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合理适配
提出,生产力决定生关系,生产关系能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生产关系。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远不及社会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所要求的水平,如果依旧固守着国有经济的旧模式,一味的推行脱离实际的所谓的公有制经济,必然会打击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久发展。因此,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经济另类探索
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拘泥于一种呆板的形式,而是应该在不违背社会主义生产规律选择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对公有制的一种另类探索,将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国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的远大前景
建设色社会主义,是建设符合我国发展国情的社会主义。这并不代表我们是一成不变的坚守本本主义,而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来决定自己的道路。改革与发展密不可分,只有将改革开放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
国企的改革方向朝着混合所有制的轨道上运行,这是一种符合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路径。如今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进一步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更大大的增强和国企本身的市场发展活力,也能有效地提高国企的创造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各种挑战和机遇并存。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正确的管理路线,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创新,才能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与前进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早在1994年我国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推进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和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在经济制度改革的整体趋势下,既要继承,也要创新。坚持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是有效推进政企分开、强化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我国实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整体的市场化环境来简析了国企改革中混合所制发展的科学前景,对我国国企混合制的作用和意义做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方向是实现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创举的道理,这也将在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崇献.混合所有制的内涵及实施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4 (7):52-58.
[2]胡锋.国企改革中实施混合所有制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4 (10):110-113.
[3]孙宗伟.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推进国企改革不断深化[J].经济研究参考,2014,(37):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