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化学中的方程式

时间:2023-06-28 17:06:52

导语:在化学中的方程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化学中的方程式

第1篇

1问题的提出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和物质的化学性质。作为符号语言的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元素符号与客观化学物质是一种间接的关系,需要以化学概念为中介,因此符号的表征是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一个难关。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普遍是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承轻创新,学生机械记忆,学习效果差,对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教师应深入解析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从高中化学方程式的价值回归和认知内涵出发,进一步认识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意义,改进教学策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帮助学生领悟思想方法,提高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化学学习的良性发展。

2高中化学方程式的有效教学策略

2.1应用合理方法,多渠道、多途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规律与方法(如利用韵律语或顺口溜)熟记并正确书写元素符号,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打好基础。化学式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教师应积极创设化学化学课堂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加强方法的指导和规范化的书写训练,在应用中巩固记忆,提高书写技巧,学会书写化学式,为书写化学方程式做好准备。可引导学生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实质,可通过小卡片游戏或组内相互提问等形式强化记忆,让学生主动探究规律,帮助学生记忆并正确写出化学式。还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及所表示的意义,寻找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新授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复习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总结归纳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和方法,激发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兴趣。同时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板演、发言、游戏、竞赛等方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帮助学生尽量避免常见错误:物质的化学式书写错误、不配平化学方程式、错标或漏标反应条件、错标或漏标生成物的状态,促进学生学习生成和发展,多渠道、多途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2强化化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构建化学方程式的知识: 教师可以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和观赏性吸引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化化学实验教学,利用实验事实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认识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的本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效率,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构建化学方程式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对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强化演示实验、半验证半探究式实验,利用学生实验进行引导探究,鼓励学生多动手做家庭实验等。

如利用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验基础上探讨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原理时,让学生能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蓝色的溶液滴入NaOH 溶液变成蓝色絮状沉淀证明反应有Cu(NO3)2生成;搜集到的无色气体通过吸入空气变红棕色证明是NO;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达到讨论探究的目的。

2.3应用多媒体等技术呈现化学反应,揭示其本质,激活学生化学方程式的图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反应本质观: 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呈现化学反应,揭示其本质,用微观图(原子、分子模型)结合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引导学生画出某化学方程式的微粒图,依据微粒图书写化学方程式,从微观上分析化学方程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反应本质观,进而理解符号的意义。例如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可逆反应,让学生理解正、逆反应同时进行的微观反应状态,为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多感觉刺激提高化学学习效率,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广度,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水解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在微观水平上的分析利于挖掘方程式隐含的信息,更容易理解这些平衡包含的量的关系如电荷守恒、物料守恒等。

2.4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化学知识网络,提高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条件和复杂化学反应方程式生成物的水平: 教师应把握教材编写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结构,将教学内容与教材进行“纵横”联系,自主构建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化学知识网络,学习化学方程式,提高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条件和复杂化学反应方程式生成物的水平。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体系中的位置并从较高层次与视角审视所学知识。新授课时,以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呈现给学生,根据网络图进行物质性质、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复习课时则指导学生归纳网络图,根据相应的展开巩固化学方程式。

2.5根据化学反应类型进行化学方程式教学,对化学方程式进行深层次的分类,以促进化学方程式的教学: 可根据化学反应类型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进行深层次的分类。根据形态特征,化学反应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则分氧化还原反应,帮助学生理解,以促进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可从物质的结构如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分析物质具有的性质;从实验、对比中归纳氧化还原性的强弱;从物质中元素价态的变化规律及实验总结出反应的产物。如SO2、H2O2中S 和O均处于中间价态,因而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而氧化性、还原性哪个为主,还要通过实验等方法来判断;又如,可用Cu 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浓稀硝酸氧化性的强弱,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理解。

2.6比较物质性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完善化学方程式的知识体系,巩固化学方程式: 教师应充分把握化学反应的规律和普遍中存在特殊的特点,引导学生比较物质性质,研究异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完善化学方程式的知识体系,巩固化学方程式。要引导学生从物质本身的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等方面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比较,特别要引导学生比较物质性质,以巩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2.7应用类比法,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联系: 教师可应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性与化学物质的相似性,促进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认识,从学生的旧知识体系中构建、完善出新的知识。

如SO2和CO2都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此SO2与碱、碱性氧化物、水和某些盐的反应可以通过与CO2的类比得出,通过实验和提问,经过整理和小结完成此知识点的教学。可以类比学习的化学方程式还有很多,如C与浓H2SO4、浓HNO3的反应,NaOH与Al、Si 的反应都具有很强的类比性。

2.8强化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化学方程式的应用能力: 教学化学方程式应注重利用方程式解决化学实际问题,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突破口,精心选择针对性的习题,以随堂检查、课后作业、游戏活动比赛(如化学方程式书写大赛)的形式,有意识引导学生加强化学方程式的复习,帮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巩固加深化学方程式,强化学生化学方程式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结束语

高中教师应精心组织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优化学生化学学习思维品质,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实质,强化化学方程式的规范化书写的训练,加强反复练习,在应用中进一步掌握化学方程式,提高学生兴趣和方程式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后雄..化学方法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

一、现状分析

计算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江西化学中考计算题一般出现在最后一道题,分值是10分。2009年赣州市化学中考计算题得满分10分的只占1%,得9分的约占2%,得8分的约占8%,得7分的约占10%,则得7分以上的约占21%,可以说初中生对化学计算题的计算得分还是很不理想。为此本人做了深入的探索,下面我就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复习浅谈一下我的观点。

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考复习策略

1.掌握题型,分析题意,找准关系

(1)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比较简单,解题时要把握好三个要领(步骤要完整、格式要规范、得数要准确),抓住三个关键(准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要配平、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注意一个事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2)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不纯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反应的是纯净物间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时,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特别是涉及溶液的时候,只是该溶液中溶质参加了该反应。计算时要注意“纯度”和“纯净物的质量分数”指的都是一定质量的不纯物质中纯净物占总物质的质量的比例。

(3)有关反应前后产生质量差的计算

大多数题中会出现反应前烧杯中的总质量,加入多少某物质充分反应后,烧杯的质量为多少。其实其中蕴含着反应前后产生了质量差。经过分析得到质量差就是产生气体的质量。也有些题中会出现天平倾斜问题,实质都是引入了气体参加反应或是有气体产生。准确找出质量的关系是解此类题的关键。

(4)有关图像及数据分析题

分析图像及实验数据时要抓住数据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文字论述为突破口,以此为基础,逐层推导,分类讨论、判断、计算。无论是文字、表格还是坐标的形式,只要找准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就不会太复杂。比如文字论述中的根据前后质量的改变就可以得到质量减少的就是生成气体的质量。教师也可以问问学生通过题目你还知道哪些物理量。或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去探究某个物理量。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出卷人,自己编数据解答。学生这样听起来就不会感觉到枯燥无味了。

2.规范解题,提高解题速度及正确率

总结得出学生答题容易发生的错误:①题意理解不清、答非所问;②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使计算失

转贴于

去正确依据;③单位不统一,有时把体积等代入;④把不纯物质的量当作纯净物的量代入;⑤计算不认真、粗心大意,如列比例式列不对等;⑥解设的时候忘记带单位和忘记作答。对于这些错误我们都应该避免的。脑海中始终记住计算题的步骤:①设未知量为x(不带单位);②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要乘以化学式前的计量数);④找已知量、未知量;⑤列比例式;⑥解答。而有大多数的学生连比例式都忘记列。概括为七个字:“设、写、算、标、列、解、答”。教师可以出一套针对练习,让学生特别注意解题步骤和易错点,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规范解题。

第3篇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 配平; 方法

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化学用语,也是初中学生学好化学的关键所在。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常按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根据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正确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的化学式写在左边,如反应物有两种或多种,那每个化学式之间用加号(+)连接,生成物的化学式写在右边,如生成物有两种或多种,那每个化学式之间也用加号(+)连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短线连接。其次是配平化学方程式,这就要求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再次是注明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符号。

从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三步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学生最易出错的是第二步,即配平化学方程式。所谓配平化学方程式,就是要使化学方程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原子的种类相同,原子的个数对应相等。如原子个数不相等,就在化学式前面配上一个适当的计量数(即系数),使原子的个数对应相等。但要注意不能改动化学式。配平化学方程式是一个难点。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简单归纳一下有关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与技巧。

初中阶段的化学方程式比较简单,一般可以用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奇偶数法等方法来配平。

(一) 观察法

这是配平化学方程式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但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个化学方程式先观察左右两边的原子个数是否对应相等,如相等了,就直接把短线改为等号。这个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都为1,但1不写出。

例1: Fe+H2SO4==FeSO4+H2

如果原子的个数不相等,那就要配上计量数。先确定最复杂的化学式为配平的起点(最复杂的化学式就是指原子个数比较多的)。最复杂的化学式的计量数定为1(1不写出),以它所含的原子数为准将其它化学式依次配上适当的计量数。

例2: 配平Fe+O2----Fe3O4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原子的个数不相等,就需要配上适当的计量数。最复杂的化学式为Fe3O4,以它为起点,它的计量数定为1(但1不写出)。右边有3个Fe原子,则左边Fe应配上3,这就使得Fe原子配平了;接下来配O原子,右边有4个O原子,而左边一个O2分子中有2个O原子,要使O原子个数相等,那么左边也应有4个O原子,所以左边O2应配上计量数2,这就使O原子也配平了,那么化学方程式也就配平了。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3Fe+ O2----Fe3O4

第二步 3Fe+2O2 == Fe3O4

例3: 配平C2H4+O2----CO2+H2O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原子的个数不相等,需要配上适当的计量数。确定最复杂的化学式为C2H4,以它作为配平的起点。(它的计量数为1,但不写出。)因为左边有2个C原子,则CO2的计量数配为2,左边有4个H原子,则H2O的计量数配为2。接下来就是配O2的计量数了,因为右边的O原子数共为2×2+2×1=6个,则左边的O2就必须配上计量数3。那么此化学方程式就配平了。具体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 C2H4+O2----2CO2+H2O

第二步 C2H4+O2----2CO2+2H2O

第三步 C2H4+3O2==2CO2+2H2O

例4: 配平C6H6+O2----CO2+H2O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原子的个数不相等,需要配上适当的计量数。确定最复杂的化学式为C6H6,以它作为配平的起点。(它的计量数为1,但不写出。)因为左边有6个C原子和6个H原子,则右边CO2的计量数配为6,H2O的计量数配为3。接下来就是计算右边O原子的总数了,右边O原子的总数为6×2+3×1=15个。则左边的O2就必须配上计量数15/2,才能保证左右两边的O原子数相等。但是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不能为分数,必须是最简的整数比。因此我特别强调一下,当配平后的计量数中有分数时,只要将化学方程式中的各个计量数乘以分母,就可把分母去掉变为最简的整数比了。那么此化学方程式就配平了。具体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 C6H6+ O2----6CO2+3H2O

第二步 C6H6+15/2O2==6CO2+3H2O

第三步 2C6H6+ 15O2==12CO2+6H2O

(二) 最小公倍数法

这一配平方法就要选择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化学式中某种原子数目出现最小公倍数的原子为配平的起点,即那种原子的数目就配为最小公倍数这个值,则化学式相应的计量数就可确定了。

例5: 配平KClO3----KCl+O2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左边KClO3这个化学式中O原子数为3,而右边O2这个化学式中O原子数为2,3和2的最小公倍数为6,依据此方法,所以O原子的个数就配为6个。则左边KClO3的计量数配为2,右边O2的计量数配为3。这样就把O原子配平了。接下来就来配K和Cl两种原子了,由于左边KClO3的计量数配为2,表明K和Cl两种原子的个数都为2个,所以右边KCl的计量数就配为2,那么此化学方程式就配平了。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2KClO3----KCl+3O2

第二步 2KClO3==2KCl+3O2

(三) 奇偶数法

这一方法配平化学方程式时,应选择化学方程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原子为配平的起点。找出含这种原子个数为奇数的化学式,将其计量数配为2,即变为偶数,再依次配平其它的原子。

例6: 配平FeS2+O2----Fe2O3+SO2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Fe原子和S原子各出现2次,而O原子出现3次,所以出现次数最多的原子就是O原子。我们就以O原子为配平的起点,而O原子为奇数的化学式是Fe2O3,依据此方法,它的计量数为2。则右边Fe原子的个数就为2×2=4个,为保证左右两边Fe原子的个数相等,所以左边FeS2这个化学式的计量数就配为4。这样左边S原子的个数就为4×2=8个,为保证左右两边S原子的个数相等,所以右边SO2这个化学式的计量数就配为8。此时我们已经配平了Fe原子和S原子,接下来就计算右边O原子的总数。右边O原子的总数为2×3+8×2==22个,所以左边O2的计量数必须配为11。这样就把整个化学方程式配平了。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FeS2+O2----2Fe2O3+SO2

第二步 4FeS2+O2----2Fe2O3+SO2

第4篇

高中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个性发展。《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即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知识属于程序性的知识,主要体现为利用自己的认知策略对外界知识的加工处理分过程。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是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间接获得的。依据程序性知识的特点,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设计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许多教师设计探究教学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时间难以保证。其实探究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的探究形式,既可以设计专题形式,也可以设计局部探究活动,包括观察,数据处理,材料分析等等。

一、专题形式

科学探究专题形式,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也体现探究活动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在各个环节中都可以加强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如观察法,分析归纳法等,更主要的是其中融入了化学实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有利于学生形成化学研究的一个完整的思路。

例如:“碘与人体健康”探究教学

第一步:播放录象、引入新课学习卤素时,重点研究氯元素,实际上碘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

学生看录象《缺碘对人体的危害》观察老师的展品;海带、智力碘片、加碘食盐等

第二步: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提问:你们有什么想法?人体缺碘怎么补充?阅读资料

第三步:提出假设,小组讨论食盐中碘元素是什么形式?小组讨论:是I-、IO3-或都有?

第四步:设计、实施探究实验I-检验加AgNO3或氧化剂IO3-检验加还原剂,探究活动:实验设计、操作、记录、分析

第五步: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二、局部探究

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由于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同时我们不可能把每节课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活动,有些内容并不适合专题形式探究。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常常设计一些有关训练具体方法的活动。如

1、实验---观察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推测物质的性质。注意在实验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如:钠与水的反应

2、猜想假设方法

其实,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源于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化学教学离不开这种方法的培养,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提出的假设,说出假设的理由才是至关重要的。

如 :氯水的成分和性质

自来水可用氯气消毒,可自来水为什么不可以直接养鱼?

氯气溶于水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如果有化学变化,氯水中又有那些物质存在?

如何判断这些物质的存在?

这些问题之间都是紧密相连,层层递进的。我们可以看到,假设的环节,可以由教师提出,可以由学生提出,这个环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数据处理法

数据处理一般都是指对实验结论的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如观察,求平均值,方差等,发现其中的规律,为实验结论提供依据。在教学中,我们也可应用这种方法,来得出教学需要的结论。如以往我们在教授物质的量这节课时,一般都会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们也可以先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目?

宏观物质的质量与粒子个数存在怎样的特定关系?

学生在计算中就会感觉到,数据很大,处理很麻烦。从结果中能发现规律,这时可能会想到要是有个量把6.02×1023代替就好了。这样处理不仅能引出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同时也对有个物质的量的计算进行了训练。

4、资料分析法

想要得出教学需要结论,不仅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还可以对资料进行分析。所以对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就是收集资料的两种方式。我们依据教学需要,可以把下面的资料设计到氯气性质学习之前或学习之后 。

例如,在氯气的性质这一节,新华网报道: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一辆满载液氯的钢罐车和对面来车相撞 ,大量液氯外泄。据目击者描述 : “一股黄绿色的气体就像探照灯光一样,‘唰’地射向高空,足有5米高,并有刺鼻的味道,眼睛也熏得有些睁不开 。” 事发后消防队员不断地用水枪喷射,但时值西南风,氯气迅速向西南方扩散 ,造成350 人中毒进医院救治, 另有28人中毒死亡的特大事故,附近居民采取应急措施,疏散到一高坡上。

经过学生分析,得到氯气的性质:1.黄绿色气体,2.有刺激性气味,3.密度大于空气(标况ρ=M/22.4)4.能溶于水(1U2),形成氯水.5.易液化(加压、降温)6.有毒。

第5篇

并对此进行了粗浅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与方法;重要性;探讨

一、化学实验教学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意义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普遍是采取教师讲实验,学生记实验的“空对空”的办法来应对。这种教法的缺陷是不注重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与方法指导,使学生丧失主动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不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性,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不仅如此,新一轮课程改革还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不仅仅是一种给学生传授知识的直观手段,更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实验的过程与方法的探究,学生在学习化学实验这一过程中实现主体体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注重过程与方法教学

1、精心设计化学演示实验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都是具有相当的基础性、目的性、典型性、指导性的意义。它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先导,学生喜欢化学这门学科往往是受丰富多彩的演示实验的诱导。由于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兴趣,学生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强烈欲望和创新意识。所以,在演示实验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熟悉教材和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好演示实验,一定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所需药品、操作步骤,并认真观察和记录现象,并经缜密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必须用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去感化、影响学生。尤其要告诫学生不遵守实验规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必要时可结合实验的正反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示范,使之形成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同时,在演示实验中,充分调动学生认识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抓住学生对实验的深厚兴趣,不失时机的进行各个环节的启发,创设实验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如探究Na与H2 0反应的演示实验,首先教师从原子绒构分析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能够与水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引导学生分析反应中可能出现的现象(钠的密度比水小、熔点小于100℃、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物钠和水的量取多少比较恰当(反应不能太剧烈,钠不宜取得太多),产生的气体应该怎样收集、检验(指导其基本思路:要收集生成的气体,应想办法减慢反应速度,要固定钠单质,不向各方向游动),反应在什么仪器中进行比较好(如果反应容器太小,反应放出的大量的热易引起仪器炸裂),如果实验室没有教材中要求的仪器可否用其他仪器或生活用品代替。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上讲台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演示,台下的学生仔细观察,抽多名学生总结归纳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每一条实验现象与钠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间的联系,并讨论实验方案。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必定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历久不忘,素质自然得以提高。

2、激励学生参与化学实验设计

化学实验的设计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索、创造的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层次较高,因而我们要充分的激励学生敢于冲破旧的条条框框,应积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问题,从引导学生对思维发散过程中所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评价,集中主攻方向,从中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再通过实验去验证,并形成科学的概念或规律,如果碰到问题及时分析、及时更正,充分发挥实验的认识功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设计方法。例如:实验室用浓盐酸、二氧化锰共热制氯气,并用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少量的漂白粉。要求学生设计一套符合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原则的实验装置。提示学生本实验过程与方法的设计应分4个部分思考:(1)氯气发生装置应该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氯气的性质,选择好实验制气装置类型(固一液加热装置)。(2)制备漂白粉装置应设计降温装置,防止副反应的发生。(3)尾气处理应考虑氯气是有毒的酸性气体,选择合适的吸收剂。(4)反应原理: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分析,氧化剂可用什么代替,盐酸可以用什么代替。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过程与方法,不但巩固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查找一些实验用的相关资料,自己动手找一些代用药品和仪器,并自己设计组装。这些过程使学生既动了脑,又动了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6篇

[关键词] 过程与方法 微型 化学实验 行动研究

一、问题提出

1.目前许多学校规模办学,实验室、实验教师、实验器材和药品都满足不了课本中规定的要进行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导致中学化学实验开出率低,进行实验课外活动更是微乎其微。

2.现行的实验教学把教学实验提高到科学实验的层面。过分注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团队精神,忽视对学生进行实验过程、计划、反思、评价和实验方法等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教材中的某些实验既难又繁,时代的超前意识强,考虑了教材的前瞻性,教师和学生在实际过程中无法进行。微型化学实验引进课堂和课外,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4.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有“进行微型实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要求,目前中学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不足,实验教学处于被动的应试教育。

二、研究计划

本研究完成用了三年的时间。先后明确了目前中学化学微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存在的普遍性、产生原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采取教师先提供素材、微型实验小课题等让学生进行活动,将学生活动中存在问题进行修正,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一般教师行为进行比较,对微型化学实验过程中关注过程与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与其他期望值的比较,得出关注过程与方法的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此结论进行再活动,对学生进行对比测试,对教师再修正教学行为,同时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得失,征求非实验班教师对结论的意见,如此不断地矫正教学行为,经过测试比较、录像课的研究,最终证实研究的结论。

三、行动实施

教师行动1:开设科学讲座,提出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介绍微型化学实验的内容,微型化学实验对仪器的要求,微型化学实验的特点,以及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在国内外发展的情况,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的储存,提供选题的范围,诱发探究的动机。

学生行动1:根据微型化学实验对仪器的要求,让学生利用一些废物自己设计微型化学实验仪器,例如,固体试剂瓶――青霉素小瓶,液体试剂瓶――眼药水瓶等。

教师感悟1: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眼药水瓶太少,启发学习用废的输液器的滴管自制,好多学生还找到了各式各样的微型实验仪器代用品,例如,微型实验用的药匙,有的学生用的是塑料耳挖,形状与药匙相似,这仅是由大到小的思维迁移,而有的同学提出用一次性圆珠笔的帽子来代替,根本不象药匙,但作用是一样的,比耳挖更容易获得,使用也更方便。通过自制的塑料角匙、微型酒精灯、气体发生器等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大大激发了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创新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教师行动2:围绕教材知识整理一些微型化学兴趣实验、家庭小实验,开出实验药品、实验内容步骤等进行实验所必需的基本构件。

学生行动2:把事先收集制作微型实验所需的材料,根据兴趣实验内容和设计的方案到实验室制作微型实验仪器并按要求进行实验。如用废弃的小药瓶加以改造变成小试管、小酒精灯,用一些废弃的药品包装铝箔当作井穴板,用废弃的塑料眼药水瓶替代多用滴管,用音乐贺卡制作测试物质导电的实验装置,还可把它制成使用方便的“导电笔”等,制作出一套自己拥有的微型实验仪器。

教师感悟2: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微型化学兴趣实验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化学热情、感受化学的奇妙和魅力,利于创新意识的萌发。

教师行动3:进行课本实验研究,对一些课本实验进行微型化改进,把改进的微型化实验设置成研究小课题;让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加强对学生制定实验方案的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审核;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过程观察,保证学生安全。如制作仪器时特别强调有青霉素过敏史的同学不能接触青霉素小针剂瓶等。

教师感悟3: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方法比距离更有价值。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并不十分丰富,并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有的漏洞百出,有的有科学性错误。教师在审查学生的实验方案时只要实验对学生的安全没有影响,一般不进行更改,让学生在实验中尝试失败,在失败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在与人合作中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过程中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验过程让学生体会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感受到科研的艰难,学会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研究是主体,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素质,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四、结果和反思

我们发现,基于过程与方法的微型化学实验教学行动研究与新课程教学“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激发学习化学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是相适应的。此研究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突出了教学的探究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研究性学习可以落到实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把研究当成了一个学习过程,通过研究提高了对问题的敏感能力,教师通过不间断的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与反思,加深了对自己实践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了自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此研究存在明显的局限是:实验的取样有限,它仅是一所县中一个年级的部分学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研究的方法也很原始、稚拙,实验过程没有得到专家的指引,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行动的操作性、计划的周详性、资料的分析与解释等都可能具有狭隘的地域观因而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不容置疑的是:研究使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更加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与方法,使教师的实践研究更具有一种“理性”的特征,使教师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始自现实的“反思”或“评价”,关注“行动”的改善,强调“研究”的交流与研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学生学习方式 异化 反思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老师应当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要变以往追求老师“讲得精彩”为学生“学得精彩”。《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为此,笔者从主体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尝试着对语文课堂中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

一、新课程自主学习方式的异化

1.问题:自主变自流

这是自主学习中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散步》,同学们自己先读课文。大家喜欢用什么方式读,就用什么方式读,自己读可以,找人讨论也可以。

学生:(有几个学生开始自己读,后来变成几个人齐读;有的学生边读边记;有的几个在讨论;可是一会儿似乎聊到题外去了;有个别学生好像在思考,又像是在开小差……)

教师:你们读完了没有?

学生:读完了。

教师:现在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

[分析]这个案例,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自主变放任自流。

2.思考:自主不放任 “导”“放”要有度

教师认为新课程应给学生充分自由,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自主学习”变成了漫无目标的“自由学习”,这显然是认识上的偏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己学习,自主不是沙龙闲谈、不是自由论坛,更不是自由活动。强调自主学习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充满睿智的引导。引导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引导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引导还是一种热情的激励。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而为一,高度统一,相互促进。关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到“导”与“放”的切入点与平衡点,做到“导”“放”有度。

二、新课程合作学习方式的异化

1.问题:“合作”流于形式

(1)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教师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急于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深入,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只能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同时,各组的成员在组成上也差异过大,自然对各自承担的探究任务、合作目标在完成质量上有好有坏,影响集体对文本的整体学习效果。合作学习异化为优生的表演秀和教师耍弄课改时髦的噱头。

(2)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只关注合作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习惯,合作学习异化为整理答案,学生成为教学参考的追随者。

2.思考:时机要合适 预设要充分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指导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小组在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新课程探究学习方式的异化

1.问题:探究缺乏精神内核

(1)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很少甚至不愿意去运用探究式教学,甚至认为探究式教学是“花哨”的东西,既浪费时间又出力不讨好。有的教师在实践中有完整的探究教学程序,却没能关注学生完整生命的成长。

(2)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却没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主张学生自己探究,却不能善待差异;也有的教师探究内容选择不当、提出的问题难度把握不好、在探究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机械照搬探究步骤;过于强调过程,忽视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等。

2.思考:领悟探究核心价值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第8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考试方式 考试改革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一门核心的专业课程,它融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在会计学中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许多在岗会计人员难以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成为高职学校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会计电算化学生的能力强弱在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能否解决工作岗位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的情况。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校教育大多以理论教育为主。尽管有些高职学校已经开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会计实践教学仍然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这从根本上并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性很强,大多数高校都配有会计实训室,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但实训室的配置并不能收到仿真效果。实训室的硬件配置与实际工作有很大差异,实训用的数据大多与教材习题相似,没有贴近实际会计工作的仿真数据,无法满足工作需求。

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师对教学内容并没有因为教学改革而改变,课件内容大多来源于教材,实际引导学生环节薄弱,学生缺乏系统、专业的实践操作训练。

2.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程结构不合理

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一般采用“理论教学+实训课”的模式培养学生,但理论教学占的时间远比实训课多,教师填充式地将课程内容教给学生,许多学生只能理解最基础的原理,再加上学生的实践时间很少,学到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和系统化的综合训练,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意识,实践操作能力差。

2.2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边讲授边演示,传授财务软件操作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师的讲解步伐,熟悉财务软件的操作步骤。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学到的知识很难得到综合运用。

2.3实践教学软件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使用的会计电算化实践软件是市场流动、功能、安全、可靠性强的大型财务通用软件演示稿,虽能帮助学生了解在企业中会计规范地处理经济业务的模式和操作方式,但导致学生的适应力变得很差,在一些小企业中,无法适应其他财务软件。因为学生在学校操作的软件主要是单用户版软件,只能联系单机版,所以学生对网络版的软件感觉很陌生,在工作中遇到许多困难。

2.4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会计电算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有较强的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精通财务软件和计算机操作,综合素质过硬。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教师很难跟上科技的发展,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更新知识的速度慢,知识结构过于落后,有的教师根本没有会计电算化的经验,不能独立、快速地处理财务软件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使得教学过程不流畅,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3.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调整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教学结构,增加实际操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均过硬的综合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发现、解决问题。要及时更新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软件,贴切社会需求,在教学中多引进企业常用的知识,让学生提前接触、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的要求。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型,制作符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在线会计知识类型练习题库及评分软件系统,将会计实践与理论教学有效结合。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在实训机房内多安装各种财务软件,如用友U8.72、金蝶KIS、畅捷通畅捷票据普及版等应用软件,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会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教师队伍,教师要及时学习新的知识,努力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4.会计电算化课程考试改革

会计电算化以往只有单一理论考试或上机实验,没有形成综合测试体系,教师很难知道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及理论掌握的程度,不能掌握学生的知识漏洞,很难为学生提供合理的练习方法。现行的单一考查实操或理论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积极地练习,操作能力极差。需要改变传统考试模式,将理论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以理论成绩加实际操作成绩为准,理论试题多以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为主,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论操作以企业的具体业务为基础,设计考试内容,开发一套完整合理的考试系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结语

会计电算化课程对会计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改革会计电算化课程,完善会计电算化考试结构,增加社会实践课时,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升,教师通过教学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学生则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运用讲授教学法,系统传递核心知识

由于中国法制史这门学科是以中国法制发生、发展为基本线索,以大量史料为理论来源,具有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广泛且零散、文字艰深晦涩、专有名词难以理解等特点,因此教师在采用讲授教学法时,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一)优化教学内容,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在讲授宋代法律制度时,教师先简要介绍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提高、文化教育的兴盛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还使得宋代法制文明依然居于世界的前列。随后教师以重点和难点为主线系统讲授核心知识体系,在两宋法制指导思想方面,应重点讲授程朱理学和永嘉功利学派对宋代立法思想的影响;在立法活动上,主要讲授《宋刑统》、编敕、编例和条法事类;在行政法律制度上,应着重于两府三司的中央行政机构、由御史台和谏院组成的中央行政监察机关、宋代科举制度改革和历纸、磨勘等职官考课制度;在刑事法律制度上,应把重点放在《重法地法》等刑事特别法和折杖法、编配法等宋代独具特色的刑罚制度上;在民事法律制度上,教师讲授的重点是,宋代因佃户、雇工、婢女等有了民事主体资格而扩大了民事权利主体范围,婚姻制度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而进一步强化了夫权,宋代物权体系以所有权、典权、永佃权等为主要内容,契约制度以担保制度、契约中介制度和竞标缔约制度为主要特色,继承制度主要是宗祧继承、户绝继承以及女性、遗腹子、私生子、义子、赘婿等的财产继承;宋代经济法律制度可结合王安石变法讲授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和市易法等,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禁榷律法;在司法制度方面,重点介绍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和审刑院,宋代临时审判机构——案议、制勘院、推勘院,还应结合《洗冤集录》、《折狱龟鉴》和《棠阴比事》等着作讲解宋代证据制度。

(二)从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人手,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时,认为该学科难度高且不容易理解,因此逐渐失去兴趣。但是笔者发现,学生们对他们所熟悉的的背景知识却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应尽量以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为切入点,由此展开知识点的传授。在讲授宋代婚姻制度时,可以引领学生赏析宋代词人陆游的着名作品《钗头凤》。宋律明文规定,尊长对卑幼有主婚权和干涉他们婚姻的权利,因此尽管陆游和唐婉“伉俪相得”,但是“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在讲授宋代良贱制度时,通过介绍抗金英雄岳飞父子被害后,其亲属遭到流放而没籍为官奴婢,揭示籍没罪犯为奴婢的制度在南宋遭到废弃。在讲授刺配刑时,结合《水浒传》第二十七回的记载,刑部官将武松杀潘金莲、西门庆的行为定性为“斗杀”,遂得减死,判“刺配二千里外”之刑,揭示宋代以刺配刑惩治凶徒已是司法中的普遍现象。以苏轼通判杭州时在风流和尚杀人案中的判词为例来阐释宋代法律与文学的关系,苏轼的判词是:“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兮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在中国法制史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中国历代具体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从理论到实践,得知其间法律规定和法律精神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文本到社会,理解立法与司法二者间的差距。从而激发我们深究导致二者间差距的诸多社会历史因素的兴趣,也使我们得以从中探寻到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国法制史案例浩若烟云,主题多种多样,难度参差不齐,涉及的法律问题各有不同,案例情节长短不一,如何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并合理运用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关键。

(一)案例所概括的法律原则和精神应有现代意义

曾经有学者提出,中国法制史“固然让今天的法学院学生们领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无法与他/她们在法学院中接受到的其他主流知识对接”。这样,学生不可避免地对务虚的中国法制史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点,教师选择的案例所概括出

来的法律原则和精神应尽量与部门法有所对接,使学生深刻体会古代法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在宋代法律制度的案例教学中,可以选择北宋元绛书证定案的案例,在该案中,永新县土豪之子龙聿盗用同乡少年周整之母的手印,订立契约蒙骗对方田产。县官元绛根据契约上的年月写在手印之上这一不符合客观事理的现象,判决归还对方田产。该案反映出口供的证据地位在宋代进一步下降,其他证据如证人证言、物证、书证及检验笔录等越来越受到重视。再如南宋典主迁延人务案,阿龙将田地出典给富户赵端,八年后的正月,阿龙想回赎田地,但赵端以田地正在耕种为由,要等到秋收后再还地。阿龙见回赎不成,便将赵端告到了官府。宋代法律中有诉讼时效制度即务限法,每年二月初一开始“人务”,即进入农忙季节,直到九月三十日为止,属于务 限期间,官府停止受理民事案件。到十月一日“开务”,直至次年一月三十日为止,才受理民事词诉。审理此案的地方官认为,赵端要等秋收后还地,以至于阿龙在长达八个月的务限期内无法,而且阿龙很可能在这段时间内花掉收赎的资本,因此赵端“迁延”的目的就是想霸占该田产。依法应对赵端“杖一百”,但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本案就此封止,只勒令他在收到赎田款后退还田业给出典人。该案就涉及宋代特有的不动产制度典权、体现诉讼时效的务限法和刑法中的恤刑原则,这些法律原则和精神在当今法制中仍有体现。

(二)案例应当具有典型意义

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法律本身等各种因素对不同时期法制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选择能充分反映当时社会本质和社会意义的典型案例。如北宋时期的阿云一案:“初,登州奏有妇阿云,母服中聘于韦,恶韦丑陋,谋杀不死。按问欲举,自首。”登州知府许遵认为阿云订婚之时,服丧期未满,故与韦某的夫妻关系不能成立,应以普通人处理,并将此案上报朝廷。这个案子送到大理寺以后,大理寺按照“谋杀已伤”的罪名,判处阿云绞刑。但许遵不同意大理寺的判决,他说:“阿云在衙门里接受审问的时候,刚一开始讯问,她就马上全部交代了作案的事实。因此,应当承认她有‘自首’的事实,属于‘按问欲举’,要减二等论罪处罚。”宋神宗就把这个案子交到刑部处理,刑部的官员认为许遵的理由十分荒唐,大理寺的判决是合法的。此案经刑部复核后,奏请皇帝裁决。最后,宋神宗特颁敕令,免除了阿云死罪。尽管这个普通的刑事案件事实清楚,但是涉及很多复杂的法律问题,如宋代对疑难案件的司法管辖、对该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争议、敕和律的关系等等,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引起激烈争论,争论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涉及朝臣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通过对该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到北宋法制和司法运作方面的丰富信息。

教师在精心收集和选择案例之后,通过预先布置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总结解析案例三个步骤,将案例应用到教学之中。如果条件和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古代法律规定为基础,以当下法律热点问题为契机,以学生现有法律知识为背景,让学生对案例角色进行分配,参与进来自行断案。

三、运用比较教学法,实现古今融会和中西比较

中国法制史无论作为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有必要引入比较教学法,既包括中国古代与现代的比较,也包括中国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比较,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一)中国古代法制与现代法制的比较

中国法律文化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文明积累和沉淀的产物,有其自身的延续性与继承性,至今仍深刻影响着现代法律文化,因此有必要进行古今对比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法治状况。教师在讲授宋代登闻鼓机构时,可以把击登闻鼓这种宋代进京上访的主要形式与当今存在的进京上访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古代的“越诉”和“京控”与今天的上访从历史根源上是一致的,进而认识现今上访形成的原因并深入理解法律文化的继承陛。教师在讲授宋代科举制度时,可以把它与现代的高考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相比较。宋代科举中的别试制度、封弥誊录制度、锁院制度、殿试制度等所规定的闭卷、密封、监考、回避、入闱、复查的方法至今还为现代高考和公务员考试所沿用。

(二)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

在中国法制史的教学中,还应当进行中西方法律文化的比较,既有助于增进学生对西方法律文化的了解,又能突出本国法律文化的特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宋代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定为例,《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之二十八》载:“地原从官地上出入者,买者不得阻碍。宅舍亦开。且新旧间架丈尺阔狭,城市乡村等紧慢去处,并量度适中,估价务要公当,不致亏损公私。”又:“居住原有出入行路,在见出卖地者,特与存留。”在法国,直到约700年后的《拿破仑法典》第682条和683条才有类似的规定:“自己的土地被他人的土地围绕,且并无通道至公路时,土地所有人得为自己不动产的便利,要求在邻人土地上取得通行权……”;“通道一般应在被围绕的土地与公路间距离最短的线上开辟”。再如,对12世纪、13世纪产生的中国讼师和英国律师进行比较。大约在北宋仁宗之后,民间纠纷日益增多,好讼之风初露端倪,到了南宋逐渐盛行。随着民间好讼风气的兴起,一种专门教人打官司的学问“讼学”与职业“讼师”便应运而生。但是在中国士大夫特有的无讼理想法制观念下,讼师遭到宋代官府的抑制和打压,因此讼师无法完成向现代律师身份的转换。而同时代的英国政府则对处于萌芽期的律师持一种保护的态度,将律师纳入到法制的轨道,对其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对其人数予以限制,对其不当行为加以规范,等等。这些措施使得英国早期的律师得以存活并不断发展。通过中西对比,能使学生客观认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法制史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主要是使用power point制作课件,其主要内容包括:课外必读与参考书目、授课进程中必要的引文和注释、授课要点与难点、课后作业点评等等。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适当配合使用图片、漫画、历史故事视频、讲座视频、电子书、word文档等,>

但不宜过多和繁琐,以免过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扰乱正常的思维和思路。在讲授宋代法律制度时,通过展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通过展示《宋兄弟争财图》,帮助学生理解儒家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在宋代受到严重冲击;通过展示宋宁宗嘉泰四年诏颁的《验尸正面人形图》,使学生感受宋代检验制度的完善程度;通过播映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视频《解密大宋法医宋慈神奇验尸奇法》,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宋代法医宋慈在《洗冤集录》中详细记述的验尸方法。

当然,多媒体教学并不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放映和讲解power point课件,它还包括课外资料的提供、课后的问题解答、讨论等内容。教师还应当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为学生提供网上课件和教学录像,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学生进行资料交流和观点论争。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