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青少年德育教育

时间:2023-06-28 17:06:52

导语:在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随着主体性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已清晰地意识到,学生首先是作为一个主体出现在教育活动中的,我们搞德育活动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四个部分,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主旋律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个性心理健康教育,都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这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最终达到学生的个性结构优化,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暴露出教育的种种弊端。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作怪,学校德育只能处于形式上的首要地位,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把教学质量抓得特别紧,从而使德育处于“说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二是德育内容严重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忽视了市场经济对当代青少年的强烈冲击,只是满足于道德说教,学生无法进行选择、判断和自我调节。三是德育形式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学校德育着力想解决的是道德认识问题。而学生只有在主体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符合道德规范的个性特征,稳固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首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潜心研究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注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优化学校德育教育的全过程。当代中学生见多识广,善于思索,重视现实,但对于世界的认识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到这一现象的存在,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我们汇文中学经常利用图片、电影、闭路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理解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针对不少学生为学习而学习和满足家长的需要而学习的现状,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议,努力使我们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保持高度一致,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同时,我们注意把学生个人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同祖国的期待和社会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将学生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需要统一起来。

其次,汇文中学德育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老师的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还是校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都体现出德育教育思想。我们学校德育处,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农村、部队、工厂,让学生亲自感受时代变化的脉搏,亲自体验社会发展的脚步,让学生从内心受到教育与鼓舞,自觉形成为四化建设而发奋读书的信心与动力。

第三,面向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校德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炼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由此看来,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都不可能转化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鉴于此,学校德育要完成促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神圣使命,就必须突破空洞的德育说教,重视创设能够适应社会和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悟。

因此,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德育活动就显得尤其重要。杜威曾在德育领域内提出了这样的原则,即道德教育必须“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我国教育界也在孜孜履行着如此的德育原则,创设了诸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创造教育”、“爱的教育”、“合作教育”等面向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德育模式。但笔者以为,要使这些模式真正满足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德育首先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一、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生品德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而是依靠严密的管理和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而实现的。(1)环境育人。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成为学校丰富的德育资源。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力求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德育功能。(2)榜样育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应当明确提出:要求社会公民做到的,学生必须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首先要做到。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校长要成为教师学习的榜样,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3)管理育人。学校为了达到育人目的,要形成严密的德育工作网络,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使学生在学校中得到更多的熏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并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

走进汇文中学,就像走进了一个大花园,给人耳目一新的是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够发挥德育功能。一个给人美感的花园,一张张引人遐思的绘画,一条条催人上进的标语等,吸引着学生驻足凝思,从中得到启示和熏陶。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同样能成为影响学生个性的“德育环境”。所以,每个教师都应牢固树立自己的德育使命感,高度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旺盛的创造力等优良个性,潜移默化地去震撼学生的心灵,影响和促使青少年学生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

二、组织相对自由的德育实践

只有通过自由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主体已有的个性特征才能得到显露。这样,学校的德育实际过程可以实现双重目的,一方面通过教育在活动中倾注精心设计的德育倾向,使学生个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在学生个性的充分显示中,让优劣个性特征都展现在各自的评判目光下,通过扬弃、互补,最终实现个性品质的重新建构和不断完善。所以,我们要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德育内容活动化,因为活动的过程不仅是个性社会化,也是个性形成的过程。

三、教育学生向自我挑战

一个善于向自己挑战的人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当学生在面对一些困难的时候总是积极进取,实际上,这就等于在给自己的潜意识传达一种“我可以,我能做到”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变得更自信。同时,一个善于向自己挑战的人总是心想做成某事,因而它就会让你拥有一种无形的动力,使你的精力、创造力等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日常德育教育工作中,我们鼓励学生要有勇于向自己挑战的勇气,教育他们当面对困难的时候,不应该有泄气的行为。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一次考试不好就认为自己不行,不能因为某些题目难以解答就放弃不做,不能因为有一点小感冒就不去锻炼身体。总而言之,我们要学会迎难而上,不断超越自己。在学习上,我们要始终向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看齐,并要有超越别人的信念;在个人行为上,我们也要懂得改正自己的缺点,不要让自己养成坏毛病。

第2篇

[关键词]社会教育;青少年;德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20-2

一、社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社会教育的内涵:广义的社会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社会全体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独立的教育活动。

事实上最早的,最早的教育功能是由社会教育去实现的。在原始社会,家庭尚未形成之前,年轻一代的教育是在全氏族成员的共同劳动及日常社会生活中,有氏族公社的成员通过互相的言传身教,或由有经验的年长者向年轻一代传授一些间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的。以后随着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出现,直至学校教育的产生,广义的社会教育才开始逐步地分化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狭义的社会教育这三种独立的教育形态。

广义的社会教育可以说是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因为家庭和学校本身就是社会的大家庭的成员。狭义的社会教育概念,我们在这里强调社会教育实施的主题,即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无论它的创办者是政府、团体或私人,只要它是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影响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概念的外延:狭义的社会教育从其外延来说,主要包括了“社会传统的教育”、“社会制度的教育”与“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等不同类型。所谓社会传统的教育,指一个社会的传统风尚对于个体的发展所具有的无可言喻的教育性;所谓社会制度的教育,指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对于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所产生的一种塑造的作用。一个各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行的形成和发展;所谓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的教育。

二、社会教育的特征

社会教育主体的多样性。社会交易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这决定了只要是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做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政府、团体或私人(主要是通过他们所设立的文化教育机构来进行)等都是社会教育的主体。

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对于社会教育的对象总称之为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社会全民等还是分开提到青少年、儿童或承认,都反映出了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可以一言以蔽之,社会教育的对象就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社会教育对象已日益普遍,社会教育服务对象已远远超出青少年,而扩展到了全社会。

社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社会教育主体的多样性和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社会教育已打破了学校教育那种封闭式的教育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使社会教育内容纷繁和复杂,虽然带来了社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但也带来了社会教育内容的难以确定性。现代社会教育内容包括了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学、体育卫生以及生活常识等多方面的教育。准确确定社会教育内容,这是社会教育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社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社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促使了社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社会教育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在以往社会教育的开展中,影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都是社会教育进行的重要场所,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培训班式、讲座式、函授式、媒体传播式,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影院等,展馆式,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自学式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会教育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网络社会教育将成为社会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社会教育方式的补偿性。由于社会教育在实施形式方面的多样性,以及20世纪后半期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等观念的逐步出现并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人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仅仅凭借在“象牙塔”中学到的知识已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社会教育不仅面对学校,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这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而且可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社会教育作为对学校所接受教育的重要补偿方式,作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的实施的重要手段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社会教育领域的广阔性。关于社会教育是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并列的教育领域,这已经是共识。现代的社会教育不仅具有独立形式,而且日益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表现出同社会的政治活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娱乐活动的密切结合,融为一体。社会教育领域越来越广阔,社会教育发挥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在理论上,人们对这种“小教育观”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开始更多地倾向于在“大教育观”理论指导下,构建青少年德育一体化体系。在实践上,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也看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各自为政的缺陷和不足,已明显阻碍了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开展,不利于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现在一些家长、学校、社会组织等等纷纷呼吁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德育一体化机制来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指导,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及其作用

家庭德育与社会德育相结合。把家庭这一微观系统放在外在的和宏观的系统中加以考虑而提出的。个人和家庭的存在与发展都同社会这一外在的、宏观的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即社会德育是家庭德育延伸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社会是个大家庭,是所大学校,是位无形的指导教师,它一方面给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因此,家长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地走进社会中去,为青少年的发展作出必要的贡献。主要做法:家长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公益组织或一些教育机构等外在系统,对学校的教育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我们在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过程中,也决不能忽视家庭和社会相互结合的原则。

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相结合。如上所述,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学校德育所具有的特点,也使它在德育中可以把社会德育的内容合理化和理论化。要使学校与社会建立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方式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学校可以与一些社会组织或机构结成联盟,建立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把课堂延伸到社会,把社会机构融入到学校,这样学校和社会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把课堂延伸到社会,主要是指学校与当地的一些企业、工厂、博物馆、科技馆、动植物园等机构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的实践经验和机会。这样有助于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使青少年学生对知识、能力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深化和升华。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校教育就是社会教育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因此,在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

综上可知,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配合的“三位一体”,只有这样才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意味着在构建德育一体化体系时,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德育一体化构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应打破传统教育思想中认为教育青少年只是学校的事情这一浅见,应避免出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各自为政现象的出现,应该认识到他们彼此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统一,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其次,正视在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配合上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麻烦。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所引起的家庭结构和个人生活的变化等,都会对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提出严峻的挑战。再次,要真正地构建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一体化体系,还必须对政策、制度、领导、组织机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思。如果在青少年德育中没有必要的政策支持、强有力的领导、相关组织协调等,那么我们所提出一体化的做法就很难在社会上、在人们的心目中激起涟漪,形成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詹栋梁.现代社会教育思潮[M].台北:台湾五南出版社,1991:3.

第3篇

关键词:德育;传统文化;青少年

一、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健康问题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哲理深邃,博大精深,意境悠远,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

当前的青少年德育从总体上来说,精神世界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较差的心理素质。现在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经历都是一帆风顺,他们缺乏挫折感,当他们面对学习、生活的压力,面对极大的信息量和宽广的信息来源,面对挫折时,却一下跌入人生低谷。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容易进入一种自我估价错误的模式,继续下去,对于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二)宽容心的缺乏。现在有些孩子缺乏良好的礼仪和高尚的情趣,在家不做家务一切依赖父母。有的中学校园里,有的学生追求高消费,讲排场,穿奇装异服、染发、说脏话、拉帮结派,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缺乏宽容之心。

(三)无理想、无目标。目前,在中学生中,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不爱学习、不想学习,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考试作弊不感觉到难为情的现象。这些学生没有健康的荣辱观,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做为青少年应有的远大志向。对于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混个毕业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部分学生的道德出现“滑坡”现象。

(四)诚信意识浅薄。有的青少年面对父母和老师的辛勤付出,不懂得感恩图报,而是感到厌烦;对社会日异发展而带来的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不是对国家心存一颗感恩之心,相反总是抱怨太多;还有的办事说话不守信,不诚实,缺乏应有的纯朴,常常给人以一种浮躁感。

基于在青少年中存在上述不足,我认为在青少年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势在必得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以经典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重要发展路径。用传统文化去建构青少年的品德美,用传统文化去培养青少年的才能美,用传统文化去铸造青少年的行为美。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形成道德行为规范,最终使我们的教育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一)搞好校园文化,营造教育氛围。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传习和普及要自觉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并突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校园精神。而对于传统文化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承受、不知反思地接受,以至于背上了传统文化的包袱,应该培养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中华民族健康的传统文化心态。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并以之指导实践。

(二)完善课程设置,丰富知识结构。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自编校本教材,将传统文化课教学引向健康发展轨道。在教材中适当增加传统非物质文化中的民间歌谣、诗词、故事、手工技艺等内容的比重,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力求在这些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把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成细致入微的养成教育,既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又要在第二课堂和日常的工作学习中点滴渗透。定期举行讨论会、征文、比赛、文艺汇演等校园活动,鼓励其交流看法和感受,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第4篇

近年来,哈达户稍蒙中结合农村学校学生的情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特点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从全方位,多层次实施德育教育,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一、管理育人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品行养成教育,学校成立了在校党支部直接领导下的德育教育队伍,设立政教处,设一名专职政教主任负责此项工作,学校工会、共青团、教导处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学校主要以班主任工作这条主线,通过班团会等形式开展德育教育,任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渗透德育教育,学校要求政教处建立学生成长日记,坚持做到学生品行日评一次,班级周评一次,学校月评一次。每天都在真实记录着学生在校的表现。好的方面及时表扬,利用班团会、校会形式表奖,差的不足的方面及时纠正,提出改进加强意见,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转化。学校开展班级几项评比活动,就学生品行方面要进行加减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小主人的责任感得到了升华。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团结精神得到了提升和弘扬。

每学期开学后,都要对学生进行守则,行为规范,礼仪规范,法制教育,聘请乡派出所,司法所来校做报告,规范学生在校行为。学校详细制定了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楼道纪律、卫生管理办法,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备品管理制度等涉及校园内管理的各个方面、每个角落,做到了每件事有人抓,有人管。班主任在对本班学生实施教育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来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十分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把整治校园环境,建设优美校园作为工作重点,加大改造力度我们利用03年、04年一年多的时间使校园环境条件发生了彻底的改观,教学区,生活区,示范区形成了错落有序的格局。学校有校训,校歌,校徽,有教风,学风,有五年规划,有争创“五个一流”的发展目标。这些潜移默化影响着教育着学生,也就是德育工作导向性尤为突出,具体讲就是:学校象个学校的样子,教师象个教师的样子,学生象个学生的样子。

学校要求每月的校会,每周的班会,每日找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常抓不懈,常抓常新,要在教育中突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突出德育工作的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从具体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基础做起,承认差异,但不歧视差生,开展好教育工作,达到其教育效果。学校坚持每周五各班汇报一次本班学生情况,并有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服务育人

全体教职工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时时处处关心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差生、违纪学生不是急风暴雨式的一味训斥,而是和风细雨式谈心说教,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并发现其闪光点,给予积极引导,点拨,对待每一学生要有耐心,爱心,从而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取观,树立远大理想。

要体现着学生利益无小事,关心学生每天在校学习生活,要与学生心贴心,关心学生成长,如学生的饮食卫生,学生有病有事都要求老师迅速到场,及时帮助解决,情暖人心,爱洒校园,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服务育人要特别注意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要切实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我校一直强调学校教职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渗透德育教育。

服务育人要把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家访,使学校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制、自理能力的提高。

三、环境育人

2002年11月我校学生搬进教学楼之后,就如何规范学生楼内纪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细则,并进行了一个月的训练,楼内、校园内打架、骂人现象没有了,乱扔纸屑杂物的现象没有了,从03年开始我校十分重视环保教育,03年投入近10万元,修壁画墙,修甬路,观礼台,领操台,透体墙,300平方米草坪,学校自己育花,栽花,绿化美化校园,做到了校园无空地,处处都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因此,一个和谐完美、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在我校已经形成。

在校园绿化,环境改善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从节约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教育入手,教育学生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张贴环保宣传标语,即: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过去校园内的纸屑飞扬,雪糕棍,饮料瓶等随处可见,经过近两年的规范教育,效果是明显的。现在校园规划合理,座落有序,花香宜人。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废旧回收利用,各班都有生活委员负责让同学们把废饮料瓶,塑料袋积攒下来,然后统一卖掉,每学期都能为班级买一个打气筒等日需用品,方便了学生学习生活。

四、活动育人

班级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学校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都是通过班级开展落实的。我校以落实《班级德育量化考核》为主要内容,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召开主题班会,办班报、黑板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以班级为单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每年召开的运动会,篮球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各班学生都能振奋精神,竞相展示风采,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学校一直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德育教育的首位,在坚持国情、县情、校史教育的同时,利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教育感染学生,使他们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责任感,利用学校建立的农业科技教育示范基地进行乡情教育。重大节日都有主题活动。另外,学校还成立了合唱队,运动队,科技服务小分队,环保小分队,书法、绘画兴趣小组,常年开展活动,把学生的在校时间的教学活动和兴趣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序列开展起来。这样做,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展特长,展示个人才华。在学知识,学技能中受到良好的品行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告别了不文明的行为。

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我校十分注重家长学校的作用,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积极开展家访工作,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情况,保持教育学生的一致性,共同培养学生成材。

一年来,我们请县里老干部到我校将革命传统故事,组织学生到乡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等教育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感。

2003-2004学年度,我校三名学生拾到300元、140元、100元交到了学校,有一名学生拾到一块手表交到了学校,由学校团委组织倡议每生节约一元钱,捐款给敬老院,为他们每人买了一身保暖内衣。这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品行教育的结果。

第5篇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我们中学组织举办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现场会活动,刚才校长在会上介绍了开展法制教育的经验,我觉得很有特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对我区学校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代表区普法办就学校如何进一步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提几点建议:

××(一)要加大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视力度。要着力构筑起一个“党政领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真正把青少年法制教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教学计划。要把法制教育放在与德育教育、学科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一门必学科目。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的法制教育开展情况列入考核内容,定期组织检查,真正确保法制教育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

××(二)法制教育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国际禁毒日和“”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组织学生参加禁毒宣誓大会、播放禁毒宣传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增强教育效果,激发学生的学法热情。版权所有

××(三)要架起学校与家庭、社会互动的桥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首先要利用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的力量,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从根本上消除危害青少年健康的各种精神污染,为广大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要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建立起学校与家庭的家庭知道学生在校表现、学校知道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同时对问题家庭的孩子和后进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进行跟踪教育;再次,要利用社区的属地管理和资源优势,利用假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社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社区今年暑假组织辖区多名青少年学生进行学法演讲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要充分发挥普法讲师团和法制副校长的专业作用。我区现有普法讲师团成员名、法制副校长名。这支主要由律师、政法干警及相关专业人士组成的队伍,是我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结法律法规的熟悉,以上课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宣传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青少年学生知道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分清罪与非罪的界线,达到知法、守法、护法的目的。

第6篇

经过三个五年的普法教育,我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了较明显的增强,许多青少年懂得了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集体及自身的合法权益。然而,近年来由于多方原因,我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却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什么在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青少年犯罪却呈大幅上升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思考。这当中,除了深受外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外,在我们的教育制度本身也存在不少的缺陷。

缺陷之一: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

缺陷之二: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

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使法制教育取不到好的效果。

缺陷之三: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

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安排自习课,有的挤占政治课一点时间,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而定。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缺陷之四: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缺陷之五: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

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责职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同时,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许多家长对在校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很有限,特别是对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由于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来约束,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它不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如何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对策之一:部门要重视。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及其青少年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一个具体的意见,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要设立法制教育专门机构,做到有人管、有人具体抓,同时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

对策之二:内容要丰富。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普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的观念。

对策之三:教学要规范。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和中央两部“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升学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版权所有

第7篇

初一思想政治课教材是讲授心理品质修养内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使他们了解一些初步的心理知识,掌握良好心理品质修养的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个性健康发展。刚接到这套教材时,师生都很有兴趣,很大热情,但一年过去了,根据多间学校对老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教育效果并不很理想。问题出现在哪呢?其实,实施心理品质教育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心理品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觉得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程,这是德育内容的拓展。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品德成长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把学生心理品质教育作为自己的份内事,认真担负起教育、培养的责任,并使之与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使之相得益彰。不要拘泥于概念或随意加深教学内容。我们的主旨是向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不是一般地讲心理学。书上出现的概念要把它简化,不能照搬心理学的概念,否则不适宜初一学生。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笼统地把学生看成心理疾病患者。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心理状态不很稳定,他们遇事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要加以引导,点拨,使其健康发展。

其次,要着重心理训练和行为指导。这是本课程的目标要求决定的。在教学全过程中,只有注意了解和收集学生相关心理活动的素材,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正面引导。教学时,要把心理知识的教育搞得通俗、浅显、生动、活泼,每一课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具体指导学生怎样进行心理品质培养上。如讲到“青少年自尊自信的特点”时,可结合初中生的实际,设计问题让他们自己来判断是否有以下的表现或心理需要:1、在家或学校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2、在集体生活中,对自己有信心的事争着去做。3、希望老师、同学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特长。4、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扬和肯定。5、照镜子的次数增多了。6、衣着上追时髦、容貌上注意修饰。7、模仿成人的发型、动作、言行。8、希望父母不要在客人面前说自己的缺点。9、反感大人(包括父母、老师)居高临下地训斥自己。10、希望大人有事与自己商量解决。学生对以上十个问题进行判断,然后老师归纳:1—4项反映了青少年渴望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心理;5—7项反映了青少年比较关心自己形象的心理;8—10项反映了青少年有要求他人尊重的心理。以上就是青少年自尊自信的三个特点。在各章节的教学中,都可以较多地采取调查问卷形式,这样既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需要,便于引导,更有利于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至于考核,我认为应该摆脱过去那种应试形式没有必要搞统考,应该知、情、意、行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尤其重在心理品质和实际的考核,不要停留在知识或概念的背诵上。

第8篇

在具体的教育领域,建立复原力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学校尽管身处逆境时仍能表现出良好的必需技能。正如Alva指出,教育复原力可以看作是学生“尽管压力环境使他们陷入可能在学校表现差劲并最终辍学的危险中,在这种境况下,他们仍然能够保持着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和学习表现。⋯”Wang等人提出,教育复原力是培养正在忍受生活环境压力的儿童和青少年成功的潜在的、有利的构想。教育复原力不是先天特征的产物,也不是某个生活事件的产物,而是个体与环境之间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综所述,笔者认为,、教育复原力是在教育情境中,尽管有明显逆境存在,但个体通过与环境之间不断的交互作用仍可以取得积极学习结果的能力。

2教育复原力的影响因素在教育复原力的研究中,国外研究者提出并确定了保护学生免受逆境的不利影响、并最终取得学业成功的保护因子。这些因子大致可以分成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个人因素指的是个体内在的品质和态度,个体利用它们来阻止逆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环境因素是外在的影响,这些外在影响支持和保护有复原力的人免受消极因素的威胁。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类因子并不是独市存在和起作用的,而是在与逆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趋于良好适应。

2.1内在保护因子

从内在保护因子来看,BenaM提出四个因子,即社交能力、问题解决的技能、自主性和目的感”。Mampane提出七个因子:坚持力;未来指向;问题解决;角色榜样;自知力;控制感;支持度。除了支持因子以外,其余六个因子均为个体的内在保护因子。

2.2外在保护因子

外在保护因子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它们提供一个安令的、支持性的环境。如:重视并鼓励教育;运用鼓励多、批评少的互动风格;建并坚持清晰的边界线(规则、标准、法律);鼓励许多关爱者建积极的关系;提倡责任的分担;提供资源以满足居住、就业、健康、娱乐的基本需要;表达对成功的现实的高期望;鼓励目标的建立和掌握;鼓励亲丰十会性价值观的发展以及活技能;提供展现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等的参与机会;欣赏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学校是儿童在逆境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为学生提供保护以及战胜困难的技能。有明确的研究表示,学校是最能为现阶段的青少年、未来的成年人提供培养复原力的条件和环境的公共机构。学校不仅对学生本身有积极的影响,对家庭、邻近地区甚至更广泛的公共场所也有同样的影响。除学校之外,与教育复原力相联系的家庭因素有教养方式、父母的卷入、对孩子受教育的期望等。父母通过与学校的良好接触或鼓励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功来影响孩子教育成就的发展。

第9篇

*同志说得好:“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出传统道德中“美德”之本,作为学校德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从当代青少年的实际出发,我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美德教育应当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种忧患意识又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首先,我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虽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富了起来,但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次,21世纪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竞争。竞争就要有压力,当代青少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当前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有利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使青少年具有忧患意识,并把它与责任感结合起来,与“祖国同发展”、“与上海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第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对社会尽责,勤奋刻苦,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学习、发扬这种美德。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当代青少年是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处在勤学苦练的最佳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而耕”、“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艺校学生要想占领一流剧院,没有技压群芳、艺惊四座的一流艺术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戏谚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久久为功,方能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只有勤学苦练过硬、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为人民、为社会尽责。强烈的责任感要转化为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具体行动,因为人的一生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实现的。

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需要下一定的苦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天长日久地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将传统美德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格力量,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艰巨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