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小学补习教育

时间:2023-06-28 17:06:53

导语:在中小学补习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一、 是什么——补习教育的内涵界定

在补习教育的定义上,研究者大都采用了一种描述性定义方式,即通过补习教育特征的描述为其定义。如较早的研究者王有升认为:补习教育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进行的辅导[2],这个界定中包含了补习教育的三个重要特征: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雷万鹏指出:“教育补习指除正常学校教育外,家庭购买的、额外的教育服务形式。包括聘请家庭教师为子女授课或送子女到补习班就读等”[3]。这个定义中又突出了补习教育的另一点特征:有偿性。其他研究者对补习教育的界定也大都是围绕这几个主要特征论述的。如彭湃认为,课外补习是由私人支付的主流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它以学术性课程为内容,以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中小学生为对象[4]。杨启亮仅从家教这一角度对补习教育作了界定,指家庭中的或者由家庭组织的与学校教学内容一致的或同质化拓展的教学活动[1]。徐政法概括性地总结了以往补习教育的特征为:一个阶段(中小学);两种形式(“家教”和课外班);三大特性(补充性、私人性和有偿性)[5]。通过这一系列特征的描述来界定这一领域固然直观清楚,但若结合实践推敲这些特征,却又有一些不合理之处。

例如,就补习教育学习对象而言,幼儿园阶段孩子参加的课外舞蹈班、歌唱班等与中小学生的这类补习在性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而为了考研、考公务员、考托福等举办的辅导班的补习与中小学生备考的补习根本上也是一致的。如果仅把补习教育学习对象限定在中小学阶段会人为地排除了其他的补习教育。再就补习形式而言,也有范围较窄的问题。除了家教和补习班之外,一些其他的校外小组活动也有补习的性质,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一些基于网络的辅导班、线上家教等实践形式也逐渐兴盛,这些也都应该是补习教育的实践形式。最后,有偿性这一特征也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实践中除了有偿的补习之外,也有一些由学校老师、志愿者或者学习者的亲属等提供的各类免费课外辅导等,这也应属补习教育的一种。

因此我们看到,除了个人选择性和学习时空在课外(补充性)这两个特征外,其他诸如阶段性、有偿性、学习内容与学校学习相似等特征虽然较普遍地体现在大部分的补习教育中,但却并非为所有补习教育所共有,我们有必要对不同的补习教育形式进行甄别分类。Mark Bray根据补习教育的提供者的不同将补习教育分为六大类:教师教自己的学生;教师教其他学生;大学生提供的补习;其他人员(大学教师、退休人员等)提供的补习;补习公司提供的和基于互联网的家教等。各大类的补习形式中又根据规模不同可以划分一对一、小组学习、大班学习等多种形式[6]。如果对不同形式补习教育的特征不加区分,泛泛地论述“补习教育”,则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如有研究者以较狭义的补习教育为对象,批评了课外补习对学校教育的冲击,称其为课程改革的绊脚石[7],但又有人把补习看作课程改革的补充和助推器[8]。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根本上源于不同研究者对补习教育界定的不同。

根据一般的特征,我们认为至少可以给出广义和狭义两种补习教育的界定。广义的补习教育指学习者个人选择的学校外进行的所有教育形式,它有补充性和私人选择性两点特征。而狭义的补习教育则特指中小学学习者个人选择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体育等方面进行的有偿的辅导,主要包括“家教”和课外辅导班等形式,这里的补习结果是纳入到学校教学评价系统之中的。当前对补习教育的大部分批评声音多是来自对狭义层面补习教育的反思。

二、 怎么样——补习教育的研究方法思考

当前的补习教育研究大都是在国际比较基础上的理性思辨,因此,有学者呼吁应强调实证的研究[4]。近年来,我国补习教育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卷调查等形式的实证方法,但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结果往往较难取得一致。

首先,调查样本的代表性难以保证。补习教育研究的调查一般涉及补习教育的提供者和接受者这两方主体,两者都有较强的流动性和隐蔽性,因此很难抽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当我们试图对补习教育的提供者取样时,由于补习教师往往并不隶属于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因此很难从官方取得相关数据;即便能找到个别补习教育的管理机构(如教育部门备案的私立补习学校,大学的家教管理中心等)可以较方便地从中取得样本,但这些样本往往并不具备代表性,因为这种隶属正规组织的补习教师往往经过了专门的培训,有较好的资历,不能代表补习市场的整体情况。同样地,补习教育接受者样本的获得也有类似的困难。由于补习教育有明显的个人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有较强的隐蔽性:学习者可能请家教,也可能参加课外辅导班或者购买网络学习的学习卡等,在学习时间上他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短时的,这种复杂性导致了参与补习的整体的复杂性,很难用一个小样本来代表。

其次,调查中数据的准确性也较难保证。作为影子教育系统的参与者,参与补习活动的老师和学生容易对相关的调查产生顾虑而不愿配合研究。对于补习教育的个体提供者而言,一些教师可能会因为担心工作之余从事赚外快的补习工作被领导机构批评,而不愿意承认自己在做家教或辅导班的老师。就参加补习的学生而言也可能有相似的疑虑,他们也很可能不愿意让自己的课任老师、自己班上的同学知道自己的补习行为。因为课任老师可能会认为参加补习是对他们教学效果的不信任,而同学可能会因知道自己补习才跟得上学习进度而嘲笑自己的学习能力。因此,一般的调查统计可能会低估补习教育的普遍性。

正因为补习教育的难以观测和监控,相关的数据也难以准确收集,因此不容易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国内教育补习现象。已有的相关研究在结论上往往有比较大的差异,如有以某城市小学生为样本的调查表明参加补习的学生比例达100%[9],而另一项关于城市的类似对象调查则显示只有64%的小学生参加了补习教育[10],而一项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教育支出的数据分析得到的城镇小学生参加补习的比例为73.8%[11]。

此外,对于补习的效果也难以获得准确数据。补习教育的个人选择使得补习者往往是流动的,我们很难保证没参加补习教育的学习者不参加补习教育,同样,今天请家教的学生可能明天会去参加辅导班或进行网上学习。此外,补习教育的形式,补习教育教师的水平,学习者的家庭情况等诸多变量都与补习教育有关,而这些变量更是难以控制的,因此,我们很难“实证”补习教育的效果。

因此,在补习教育的研究上,我们应扩展思路,在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等传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一些补习教育个案作深入的探究,通过与补习教师、家长、补习学生等各方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更好的理解。

三、 如何做——补习教育应对政策的制定

狭义的补习教育有许多消极作用:它加重了补习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强化了事实上的学术竞争上的不平等;剥夺了学生学习其他内容的机会(参加补习的学生会更少时间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社区服务等活动);还可能减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影响学生正常课上学习的效率等。因此,我国的研究者对补习教育大都持一种否定态度,这种态度反映在政策制定上就是国家各相关部门颁布的一系列对于补习教育的限制性文件。早在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1996年在全国开展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就指出:“不准举办以各种名目收取费用的补习班、超常班等。”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又指出:“不得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更不得收费上课、有偿补课”[5]。而山东省人大常委会2009年公布的《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草案)》也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利用假期、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补课,不得动员、组织本校学生参加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补习班。在职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活动,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各类补习班。”辽宁省最近颁布的《关于辽宁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也明确强调“严禁学校教师违规补课”,但这些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却遇到了双重阻力。

从理论上看,政府部门并没有权力去干涉教师个体业余时间的行为,因此,有关部门或者可以制止学校组织的补习,但若强行限制个体教师的行为则属于公权对私人领域的僭越。在同样盛行补习教育的韩国也曾明令禁止教师进行有偿的补习,但在1998年韩国高等法院明确宣布,补习是一个私人的行为而非公共的行为,因此制止这种私人行为的行政命令是违背韩国宪法的[12]。从具体实践来看,教育补习现象也并未因各种“禁补令”的颁布而销声匿迹,只是从公开转入“地下”,甚至更加繁荣。理论和现实的困境要求补习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更新理念,扩展思路。

有效的政策应该源于对实践深入的分析。分析教育补习各环节,我们看到补习教育是一个稳定的系统:[13]我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重视、一些家长对学校教学的怀疑、升学的分数博弈等诸多因素使家长愿意为自己的孩子购买“教育”;而当前评价方式的分数取向与学校教育自身的缺陷又恰好为补习教育留下了进入的空间;教师、在校学生等补习教育供给者对利益的追求使市场上有各种能满足家长需求的“补习教育商品”。而要有效地应对补习教育带来的负面问题需要在政策制定上的系统思维,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简单思维。当前,补习教育提供者的资质是补习教育负面问题的直接来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补习教育的资质减少补习教育的问题。这就要求管理的着力点应该放到规范上,一方面要强化对补习教育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补习学校、补习班的审批和监管工作,制定可行的补习学校审查制度,各高校也应设立专门的家教管理中心,对做家教的高校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管理,从而提升补习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国家应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设优质低廉的网络补习教育平台,扶植培育一批优质的补习教育提供方,让一般家庭的孩子可以接受到优质补习教育,从而减少补习教育带来的教育公平方面的负面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启亮.“家教”:一个教学论边缘的实际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2] 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上海教育科研,1997(6).

[3] 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教育与经济,2005(1).

[4] 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

[5] 许政法.国内课外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教学研究,2009(1).

[6] Mark Bray.Confronting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what government policies for what private tutoring?[M]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2009.

[7] 唐芳丽,彭跃花.影响新课改的另一因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8(2).

[8] 谢丽玲.课外补习:落实终身教育理念的必要措施——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外补习.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9] 卢阳.小学生课外教育情况的调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2).

[10] 彭湃,周自波.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补习研究——基于湖北武汉市H区的抽样调查.中小学管理,2008(4).

[11] 薛海平,丁小浩.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研究.教育研究,2009(1).

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西部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215-01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应用于英语的教学当中,特别是在西部农村中小学中,由于缺乏具体的语言环境,广大英语教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学生在老师的督促下,也很努力用功,但结果还是出现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之类问题。

多媒体的普及,可以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接触语言。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在西部农村学校,中小学教师对多媒体的利用能力不足,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本文拟对西部农村学校利用多媒体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效率相关问题做一简要论述。

一、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可以化难为易,化烦为简,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成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西部农村学校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育认识方面的、运用技术方面的等各方面的原因,使目前多媒体英语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1.过分追求形式而忽略教学目的。即完全依赖多媒体,忽视教师的作用,处处使用多媒体,过分追求形式,一会儿看图片,一会儿看影片,忙的不亦乐乎,学生似乎也很有兴趣,但实际上学生看热闹的心理较多,却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是典型的以多媒体为中心,反客为主的教学方式,违背了多媒体教学辅原则。

2.过分扩大多媒体的作用。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多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提供辅助作用而已。而有些老师完全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将所有知识都制成多媒体课件,自己只是充当了“放映员”的角色。看似是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基本教学模式没有改变,仍然是教师(计算机)讲,学生被动的听,由原来的教师教授知识变成了机器教授知识。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像、动画于一体,色彩鲜艳,对学生的视听有良好的辅助作用。但也造成学生只注意了屏幕上“可爱的动物,美丽的画面,动听的声音”,而没回到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中,其结果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

3.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能力不足。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由式,它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掌握电脑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会制作教学课件,能独自操作多媒体系统。因此,平时教师就要把计算机当成必修课,适应形式发展需要,捏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也有的教师从网上下载的成品课件,由于自身信息技能所限,无力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修改,所以,只能照搬、硬套的使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英语课堂上的运用

听、说、读、写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中小学英语训练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如何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这是一个值得深讨的问题。

1.发挥多媒体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活动贯穿于听力教学的全过程,创设情景,巧妙引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尝试,并根据学生口头和书面反馈的信息适当指导,掌握英语听力技巧和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上面这个教学任务中,我们可以首先导入一段奥林匹克的英文歌曲,或者首先给同学们播放一段简单的介绍录像,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2.发挥多媒体在英语会话教学中的作用。英语会话教学需要教师渲染特定的氛围,这样,学生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会话才有了背景性的准备。而运用多媒体,恰好可以创设一个适合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的一个特定的情景会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崭新的、环境融洽、气氛适宜的氛围中去,从而使学生学而不疲、乐此忘返,以达到在欢快的氛围中激发会话兴趣、引发会话话题的目的。

3.发挥多媒体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英语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通过写作训练,能促进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增加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并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而把多媒体引入英语写作教学,更会使学生顺利的学会和掌握英语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能用英语写出一般内容的文章。通过投影仪等多媒体手段对写作主题直观呈现,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打开学生们头脑中的材料库,激发写作灵感,让每个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

总之,多媒体技术进入中小学的英语课堂,给英语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实现了英语教学情景化,语言学习交际化。然而,在多媒体教学的有利作用下,也直射出了诸多问题。我们在看到多媒体教学带来的成功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无论多媒体多么先进,它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还要充分发挥教师本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郭跃进.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重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40-01

多媒体、网络为教学提供的丰富资源环境,通过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从而提高信息加工和应用能力以及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实践表明,这些手段被普遍认为是行之有效的。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搭建的是两个平台,一个是多媒体运作的平台,另一个是网络信息的平台。现代教育不仅仅希望我们语文教师善于制作多媒体课件,更要求我们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在传统语文教学最严重的弊端上爆发革命。

一、激发学生兴趣

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创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教师利用多媒体或网络,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刺激学生多种感官,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情感参与,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接着向学生出示课文的学习目标,并向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人“自主学习”的环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鹿和狼的故事》一文中,我首先检查预习,问学生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等学生回答后,我用多媒体播放凯巴伯森林的美丽画面,并在画面的欣赏中直观理解松杉葱郁、生机勃勃等词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欣赏着美丽的画面,聆听着悠扬的轻音乐,孩子们就像置身于那片美丽的风景中,自然地将课文的第一句读的美丽动人,充满向往之情。然后画面一转,出现花木凋零、林地、狼骸遍地、病鹿苟延残喘的画面,在强烈的对比中给学生创造出极大的震惊,从而激发学生对下文的学习欲望。学习《彩色的翅膀》课文前,考虑到学生对于边防海岛认识的局限,先放半分钟荒凉孤寂的海岛的录像,让学生通过视听去感受、认识海岛的条件艰苦,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为后面揭示战士们的崇高品质作好铺垫。

二、创造教学意境

“多媒体教学”的动态画面、逼真的声响效果、丰富的色彩对学生不同感官产生有效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强化学习动机。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狼和鹿》一文中,我首先检查预习,问学生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等学生回答后,我用多媒体播放凯巴伯森林的美丽画面,并在画面的欣赏中直观理解松杉葱郁、生机勃勃等词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欣赏着美丽的画面,聆听着悠扬的轻音乐,孩子们就像置身于那片美丽的风景中,自然地将课文的第一句读的美丽动人,充满向往之情。然后画面一转,出现花木凋零、林地、狼骸遍地、病鹿苟延残喘的画面,在强烈的对比中给学生创造出极大的震惊,从而激发学生对下文的学习欲望。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课文前,考虑到学生对于“非典”认识的局限,先放一分钟非典时期医护人员抢救病人的录像,让学生通过视听去感受、初步体会医护人员身先士卒的精神,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为后面揭示叶欣的崇高品质作好铺垫。

三、引导动手参与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学习探索,它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操作多媒体课件,观察课件中的动画、声音、文字,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热键”,随时在计算机上观察他需要的动画、图像,或查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宇词;学生还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口述课文;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渐次学习课文的不同部分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关键词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在搜集的过程中,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进行信息的初步筛选、整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导者,通过人机交互自主独立学习,掌握学习重点,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即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实践情境

第4篇

一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西部高校所开设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实验实习等方面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后面开设的院校模仿前面尤其是名牌院校的办学体系。培养目标大而笼统,不分培养方向,课题设置缺少特色和重点,教学模式以教为主,实习实训大都以中小学教育实习为主,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特色,缺乏实际锻炼,不能应对社会不同行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素质要求。是导致目前西部毕业论文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原因。

如何应对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变化,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类培养思想,并构建出分类培养新模式。

二构建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类培养的前提

要构建分类培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新模式,必须以专业的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方向为导向,针对未来人才市场的变化需求,及时调整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具体做法上就是要细分专业培养方向,围绕专业方向特点开设相关课程,使所培养的人才除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具有明确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满足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6大能力方面的素质要求(教学设计能力,教学信息处理能力,媒体资源开发应用能力,构建并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教育技术研究能力、教育技术管理能力)。

三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类培养类型

经过广泛调研,我们确定了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类培养的5个方向: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专及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

(2)IT产业中教育网站的设计与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网站维护与管理的技术人员;

(3)广电系统、影视制作部门、信息广告公司摄、录、编及设备维护等方面的传媒工作者;

(4)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及提高教师专业工作绩效的科研人员;

(5)电大、网络中心,计算中心的业务人员,远程教育领域、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工作的技术人员。

四构建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类培养课程设置及要求

依据培养方向,本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模块课)两大类型:

1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平台课)是学好专业的基础、分类培养的前提。本专业的基础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具备专业基本素质。又分为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学位课。课程设置主要围绕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核心课程来开设。

(2)常规教学媒体类基础课程。主要学习掌握常规教学媒体、计算机类、影视制作类等现代教学媒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分类培养打好技术基础。

(3)艺术理论基础课。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艺术理论基础,为教育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及相关技术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打下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将来从事软件制作、网页制作、数字媒体处理等工作创造条件。

(4)专业实践课。主要培养在网络教育与软件工程方向、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和信息技术教学与培训方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专业方向课

(1)网络教育与软件工程培养方向。培养从事计算机网络与软件开发方面的人才。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网络、网络教育应用、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多媒体课件制作、数据结构、网页设计、网络视频技术及应用、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开发等。

(2)数字媒体技术培养方向。培养从事数字化软硬件媒体的设计、开发、使用、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原理与维护、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动画、摄影艺术、摄录像机原理与应用、影视写作、教育电视系统、电视教材编制、非线性编辑、图形图像处理等。

(3)信息技术教学与培训培养方向。主要培养大、中、小学校及其它培训机构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含计算机)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教学系统设计、教育研究方法、现代课程论等,同时还需增设技能性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教育、多媒体课件制作、教育技术设备维护与维修,教育培训基础技能训练等相关课程,从多方面塑造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培训老师。

(4)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培养方向。目的是为本专业学生进一步深造(考研)打好基础。主要开设教育技术学、教育传播学、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学、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学与教的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育技术项目实践等。

五构建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分类培养模式实施策略

1分类培养模式实施基本思路

第一学年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不分方向),从第二学年起逐渐转入相应模块进行分类培养。对于不同的培养方向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专业基本理论、技术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对于起着培养平台作用的专业素质课及教育理论课采取以专题报告、学术讲座为主,课程设置为辅的形式,从学生入学就开始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直到学生毕业,同时使每个学生形成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期的专业方向课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2分类培养教学策略

不同的培养方向要有不同的具体教学实施策略:

网络教育与软件工程方向:由于本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熟练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中要大量采取案例讲解、基于项目的学习、模拟真实环境下的练习等策略实施教学。同时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以职业工作者的标准培养学生掌握相关技术,最终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技术与软件工程开发人员。

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宜采取案例赏析,现场讲解,实物练习等教学方法,同时突出小组协作学习方式。

第5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半工半读;模式;制度

作者简介:李华伦(1962-),男,云南省玉溪市工业财贸学校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周爱华(1964-),女,云南省玉溪市工业财贸学校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9-0011-03

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是我国西部一所地市级中等职业学校,从2003年开始,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理念,探索半工半读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被教育部确定为107所半工半读试点学校之一。2007年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研究》之子课题《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学生管理制度研究》的任务。学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探索出了一条半工半读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

一、半工半读的实践意义

半工半读是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是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企业,把教室搬进车间,学生在老师和师傅的指导下,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做到学校和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确保学校培养出思想品德好,身心健康,具有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的技能型人才。确保企业招聘到能适应社会,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由于职业教育是培养掌握相应理论知识,懂得职业道德规范,能运用职业技能进行生产实践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半工半读制度自然就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今天赋予了更广、更深的重要意义,抓职业教育工作,就是抓经济工作,抓扶贫工作,抓社会治安工作,是实施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关键。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体现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办好大教育的关键,是新农村建设、新农民培养、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及产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尽管中央政府十分重视,投资力度空前,但由于我国国情和职业教育现状所决定,困难和问题仍旧很多。更为突出的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没有能力缴费上职业学校学技能,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中职助学政策以来,入学率大幅度提高,又显现出职业学校资源严重不足的新问题。这都说明,职业教育必须要从传统的办学模式走出来,寻求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源相结合,走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路子。

我校是西部落后地区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2003年探索半工半读教育教学模式,2006年全面推开,近五年的探索和总结,充分说明了学校实行校企合作、半工半读,架起了学校与市场、育人与用人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多赢”。一是对企业来说,不但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用人的需要,而且学生顶岗进行生产实习,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二是对于学校来说,较好地解决了实习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三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四是通过半工半读,有利于解决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习费用问题。实践证明了这条路子是正确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二、半工半读的主要形式

在借鉴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及我国已有的半工半读模式基础上,我校在实践中探索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半工半读的模式。

(一)“三段式”教学模式

“三段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第一年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年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校内进行实习实训;第三年进行校外实践性教学,在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2006年我校先后组织750多名学生前往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及省内昆钢集团、大红山铁矿等多家企业顶岗实习。2007年又组织了1000多名学生赴长三角、珠三角、青岛与环渤海经济区及当地知名企业顶岗实习。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在生存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快速地得到成长和提高,“三段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整合了教学资源,加快了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速度,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学生与员工的零距离、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

(二)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就是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由用人单位制定教学计划及培养目标,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组织和实施教学,由企业提供岗前实训,并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最后由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对学生成绩做出评价。订单培养模式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引导招生,以“订单”主导教学,以“订单”指导就业。自2003年至今,学校为20多个企业完成了400多人的培养订单,使大多数学生在完成实习后,企业即招即用。“订单培养”弥补了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使企业参与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学校的培养目标、企业的用工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就业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发挥了企业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产教一体化模式

“产”与“教”的关系是以教为主,以“产”促“教”,从而实现产与教的共同提高、和谐发展。产教一体化模式使学校既实现了既定的培养目标,又可用生产收入来冲抵已提高的教学成本。学校在依托校办工厂、校办实习超市进行生产教学一体化实习的基础上,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把学校的实习基地建在企业,充分整合与优化办学资源,与对口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在平等、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分别与玉溪机床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元江电力有限公司、玉溪水力发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昆钢集团电子信息有限公司等5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实习,由企业委派师傅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指导学生实习。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使实习基地既是学校的实训课堂,又是企业的生产车间,变消耗型实习为生产型实习。

三、半工半读的保障制度

为确保教学计划完成,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学校提供了一个灵活而又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为半工半读制度的推广,各种半工半读模式的选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做到不因模式的不同而脱离半工半读制度的要求;不因模式的不同而降低学生培养质量;不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分而失去统一的要求;不因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之分而失去统一的标准。具体做法是:

(一)基于半工半读下的学分制

学生取得毕业学分的要素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综合表现及学业完成情况决定。

德育学分:学生学习(含实习)期间的思想品德、遵纪守法、行为规范、文明礼貌、职业素养、军训等方面综合评价,德育学分由班主任考核评定。

智育学分:学生在完成专业体系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岗前综合模块培训、顶岗实习取得必修学分的同时,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兴趣,自主选修专业拓展类课程、兴趣类课程以及社会实践、比赛获奖等方式可取得选修学分,智育学分由课任教师考核评定。

职业资格证:职业资格证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保证教学质量,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保障。学生毕业必须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由劳动部门鉴定中心考核鉴定合格后发证。

学生毕业学分的构成图示如下:

(二)基于学分制下的弹性学制

固定学制下的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在半工半读模式下受到了冲击,它已无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学制的弹性化要求,因此,在构建了学分制的前提下,自然地外延了学制的弹性化管理功能,以适应半工半读学习管理的需要。

学分制下的弹性学制图示如下图。

(三)基于弹性学制的管理制度

面对选派到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上,建立专职班主任制度,就是在学生顶岗实习的每一个企业,学校按学生数量派驻班主任,对学生的实习、学习和生活进行全程服务和管理,以保证实习教学和顺利进行。

首先,严把质量关。选派条件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德师风良好,思想觉悟高尚,在校工作时间三年以上,且担任过班主任工作一年以上的教职工,具有较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和较强的事业心及奉献精神当班主任。

其次,明确专职班主任工作职责。要求熟悉并遵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配合企业做好学生岗前培训及安全生产教育工作,要求学生服从工作岗位安排,每天须与实习学生接触,了解学生实习生产状况,及时沟通交流,并做好工作记录(备查),确保学生实习顺利进行。

第三,落实专职班主任的考核。专职班主任管理考核以实习单位为主,学校为辅,须服从实习单位的生产时间,一旦学生有需要,第一时间到场处理。

最后,重视专职班主任待遇。专职班主任工作量按行政坐班人员计算,课时津贴及各种奖励按行政人员计算,同时按学校每学期的最高课时计入档案,纳入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的依据。专职班主任住宿由学校负责与企业协商解决,企业不解决的,专职班主任租住房屋,由学校补助房租的2/3。省外专职班主任工作超过半年的,每半年休一次探亲假(15天,于休假前半月向学校提出申请),往返车(火车硬卧、汽车)费用由学校据实报销,使班主任待遇得到落实。

第6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管理制度 管理人员 监督管理

一、引言

学校财务管理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确保资金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为了促进资金的有效运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建章立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但由于受到制度、人员等因素的制约,当前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运行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给资金的合理有效运用带来不利影响。对于这些不利因素,从内部控制视角下,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中小学财务管理水平。

二、中小学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中小学校财务人员配备有限,部分学校只设置一名工作人员负责财务管理,制约工作水平的提高。开票和收款合并为一处的现象十分普遍,现金收入岗与汇总岗没有分离,收费复核和稽查岗位缺乏,不能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一些中小学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方面,对财务管理不重视,或者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一些工作人员在开票、收款之后,往往存在不做帐的情况,或者没有及时将款汇总到财务部门。不仅影响学校财务管理效率,还容易导致学校资金流失。在票据管理方面,存在票据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滥用票据、违规收费等现象的出现,给学校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财务核算水平较低

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收支管理不规范,资金资产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定期对财务进行核算,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和应对,或者是管理与核算部门的信息交流不畅,不仅加大了对账的工作量,还对增加了对账和内部控制的难度,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中小学财务管理的对策

新沂市教育局勤工俭学办公室成立教育用品服务中心、新沂市金色阳光商贸有限公司,以服务学校为宗旨,负责全市中小学教育办公用品、学生洒扫工具以及全市广告、宣传制件,为了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建立完善的相应财务管理制度,促进财务工作水平的提高。下面将结合该项工作的需要,从内部控制视角下,对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出对策。

(一)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完善财务管理组织结构,根据财务管理的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体系,同时根据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需要,合理设置工作岗位,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并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同时还要确保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不同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权责分明,尽量降低财务管理的风险。还要做好收费复核和稽查工作,实现对收费的监控与管理。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财务工作人员能够胜任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提高财务管理意识,完善财务管理各项制度

中小学校主管部门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财务管理意识,将其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仅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另外,还要完善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包括预算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票据审批与管理制度,使中小学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票据管理工作,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工作

对于财务管理的配套制度,例如票据管理等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完善。尤其是要健全票据管理制度,对与具体收费业务密切相联系的业务,应该采取措施进行完善。设立票据专管员岗位,重视对各种票据的检查和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收费票据的领用和核销制度。在核销票据的时候,要对票款进行严格的审查,看是否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收费,从而提高票据管理水平。此外,还要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中小学校应该选择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在编制的时候,考虑中小学校的具体情况,包括结构设置、人员、经费标准、未来发展、制定合理的预算编制。同时要强化预算计划的落实,对经费支出进行全面的审核,提高经费支出控制水平。对于物资采购,例如,办公用品、学生洒扫工具等的采购支出,应该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费用支出的合理。财务部门还应该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及时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偏差,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以节约资金,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四)重视财务的核对与稽查,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主要是对财务管理的账务进行核对,并做好稽查工作,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能,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和控制,对收入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加强约束和监督,避免出现贪污腐化现象。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财务部门要定期接受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审计与监督,确保中小学校财务工作得到落实,促进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资金得到有效利用,确保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确保中小学校财务工作的健康、正常运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赛玉.中小学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财经,2013(12)

[2]陈茹.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0)

第7篇

我们知道,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已经推行了近三年,项目依托孟照彬教授MS―EEPO操作体系,围绕如何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而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单元组常态的学习、学习成果的多种表达呈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动静的适时转换、团队合作的探究、学生学习的速度与效率的提高等已经成为课堂常态;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比以往更为多元、多样、灵活。这些变化对教育质量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必须通过对项目进行科学的监测与评估来作出鉴定。于是,如何监测评估项目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质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关系到社会各界对项目实施的客观评价,关系到项目后续推进过程中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关系到学校管理文化的重建,关系到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发展记录的科学性构建以及以后的大中小联动、新的考试考核招生方式的实施。本文在项目实施的框架下,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学原理,探索出以下小学生学习质量进步指标的监测评估方法。

一、基于教育部教育质量“绿色指标”下学习质量监测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教育部的“绿色指标体系”与广西项目实施目标的吻合度分析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提出了评价内容和具体指标,评价内容涉及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五个方面的20个关键性指标,这些指标实际上可归到三个领域,一是思想品德领域,二是学业质量领域(包含学业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状况),三是身心发展健康领域。因此,综合评价指标是传统的德智体培养目标的现代版,力图把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具体化,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同时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综合考查学生的发展状况,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效率、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就像现在衡量经济发展强调“绿色”GDP一样,评价教育质量也在强调“绿色”,因此,综合评价指标被称为“绿色评价指标”。

从质量综合指标来看,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是构成教育质量的主体,是学习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我们把它单列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习质量指标关注的是素质教育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和素养(创新意识等)的提高和养成、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习过程的感受。

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是依托孟照彬教授《MS―EEPO操作体系》在我区实施的一项旨在提高课堂效率以腾出更多时间来实现“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造思维拓展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乐学、好学、富于个性地学习和发展,并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训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我区所实施的这个项目的目标与教育综合质量指标的要求是一致的。该项目的最大亮点是学生的思维在常规课堂中被激活,而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其课堂学习的参与面就广、参与度就高、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进步动机、求知欲望等也会被激发并延伸下去。此外,该项目还通过“多种表达方式”训练,使学生自信、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单元组”中的互相关注、互相关照、人际沟通、亲和力训练等,以“团队”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养成了文明礼貌、团结友善、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通过“做中学”“动中学”“哲学方式”“三元方式”等课型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向度得到了大量的扩张,由此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知识技能等学业水平。可以说,该项目基本上是围绕教育部的绿色指标的要求来推进的。

(二)学习质量监测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果、身心发展的双重过程,学习质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和身心发展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身心发展既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的参与度、效度上,也表现在学生学习之后所获得的结果上,如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能力意识等。学习结果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有关,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技能形成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质量,应该反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质量上。思维是以学生习得知识为前提,通过思维的向度组合,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思维的意识、实践能力的操作等方式来呈现的。因此,思维向度的数量是反映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

总而言之,学习质量可以通过三个维度的指标来反映,即学习的参与度、学习的效度和思维的向度。通过对这三个指标的量化分析和定性描述,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判断。

1.学习的参与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投入,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当中,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学习的参与度是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水平与灵活组织能力的重要手段,既可以用学生发言的人数以及参与活动的时间、参与面、主动权下放的次数等量化指标来呈现,也可以从行为参与(语言上的参与)、情感参与(情感投入)和思维参与(思考过程)等方面进行质性的描述。

2.学习的效度。学习的效度指的是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学习的效率”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精力与获得学习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之比,即学习效率=学习产出(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学习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的效果”不等同于学习成绩,也不等同于教学效果,它是学生知识增长和心理培育的综合反映,包括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两个方面。显性效果指的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等的掌握度及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运用度;隐性效果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结构的变化,即学习态度的变化、学习自控能力的变化、学习技能的变化和规范行为习惯的变化等。“学习的效益”指的是学生在正常的心理感受下,学习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接受学习任务、处理学习问题、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越强,学习越有潜能,兴趣爱好越广泛,其学习效益越大。因此,学习的效度也是学生兴趣特长养成的重要指标。

3.思维的向度。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面对新问题找到新方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运用之前所学过的各种知识技能,也需要将这些知识技能进行重新组合与搭配以产生新方法,而这需要大量的思维扩张。大量的思维扩张可以产生更多新的方式方法,多次的思维收缩则有助于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中找到可行性和可能性的方法,并通过对方法的排序等策略,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和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理想性方案,使之与现实对接。由此看来,思维扩张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们把思维扩张的数量,称之为思维向度的数量。在MS―EEPO理论中,思维向度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一个操作性指标,功能转换度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二个操作指标,我们的项目推进目标就是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思维向度数量是学习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上述三个指标既可以描述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业发展的水平和学业负担的状况,又可以表示学生兴趣特长的养成过程,可以作为学习质量的评估指标。因此,对教育部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中的学业发展水平、兴趣特长的养成、学业负担的状况这三个关键指标进行测评,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效度和思维的向度进行测评来体现。而后三者既可以通过质性评价来呈现,也可以通过量化数据信息来呈现,是非常理想的评价指标。它们具备指标的三个特性:一是反映测评目标(学习质量)的本质属性,二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具体性(可量化表达),三是通过实际观测和测定,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它们之间的关联如下图。

二、学习质量评估方法

(一)随机抽样,选取样本,实施连续数据收集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估,重在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进步状况,我们通过对思维的向度、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的效度这三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归类分析,来揭示学生学习进步变化的趋势与特点,从而得出学生学习质量的状况。

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从2010年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近三年时间。我们将项目按年度推进划分为3个时段,第一时段即2010―2011年,第二时段为2011―2012年,第三时段为2012―2013年。我们用上述三个评估指标采取样本,对样本在3个时段里进行连续数据监测,从监测的数据推测试点项目学校里学生群体学习质量的情况。三年来,我们从某试点学校小学三年级里随机抽取了56名学生,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跟踪监测,即从3―4年级起,经4―5年级到5―6年级(对应的是项目推进的3个时段)进行了数据的收集、监测。

(二)设计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测试,获得学习质量的数据信息

我们对这56名学生每年进行一次测试,围绕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通过任务完成的过程来观测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思维的向度、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的效度的有关数据信息。为了保证测试中获得的数据有可比性,我们每次测试的时间间隔相同,每次测试任务的材料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并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每次任务都包含问题提出、资料收集、研究方案设计、数据统计与整理、数据解释、结果分析与表达呈现等多个环节,且每个环节均涉及相关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法与策略的选择等诸多必备要件,每次任务都要通过单元组或团队合作完成。我们将每个学生每个时段的三个指标所反映的数据全都记录在案,作为判断某个学生在某个指标上是进步的(用“1”表示)还是退步的(用“-1”来表示),即某人后一年的某指标减去他前一年的某指标,得到正数即为进步,得到负数即为退步。

(三)学习质量的数据集合

根据逻辑推理,一个时段内,三个指标的变化综合在一起可能有8种数据模式,从而得到学习质量在一个时段内的数据集合(见上表)。

模式1为学习质量最高状态,同期3个指标都进步;模式8为学习质量最低状态,同期3个指标不同程度退步;模式2、模式3、模式4均为双指标进步模式,即3个指标中有2个指标进步,1个指标退步;模式5、模式6、模式7为单指标进步模式。

(四)统计样本中3个时段3个质量指标进步模式的人次分布

我们跟踪统计这56名学生的数据信息,得到了这批学生学习质量指标变化的8种模式3个时段的分布数据(如下表)。

由上表可见:在第一时段中,3指标进步的有7人,2指标进步的有28人,1指标进步的有17人,3指标退步的有4人;在第二时段中,3指标进步的有24人,2指标进步的有24人,1指标进步的有7人,3指标退步的有1人;在第三时段中,3指标进步的有13人,2指标进步的有27人,1指标进步的有11人,3指标退步的有5人。3个时段累计:模式1有44人次,模式2有26人次,模式3有25人次,模式4有28人次,模式5有14人次,模式6有13人次,模式7有8人次,模式8有10人次。

(五)学习质量分析

3指标同时进步或3指标中有2个指标同时进步,都是学习质量较好的状态。根据3指标和2指标进步的累计人数,可以看出第二时段学生进步最快,群体学习质量较高,56人中有48人进步很快。第三时段情况略好于第1时段。这一结果比较符合目前试点项目推进现状。2010―2011年是项目启动期,刚进行教改,学生只学了5J(五项基础),教师刚学了要素组合的课型方式,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调控能力还弱,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效度处于潜伏期,思维未被完全激活,学习质量比较低;2011―2012年是项目实施期,学生训练了5S(五项速度)等学习方式,教师学习并使用了平台互动的课型方式,教师构建的平台关照了各类个性学习特征的学生,对关键项内容的强化次数通过大量的参与、互动得到了攀升,大幅度增加了知识和技能,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潜力生逐渐减少,因此,这个时段学生的总体学习质量较第一时段高。2012―2013年是小学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的择校升学期,学生分心的事情逐渐增多,教师要为学生的统考统测做准备,不敢更多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学习质量就不如第二时段,进步速度趋缓。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自我教育 西部农村中

小学 英语教师 发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097-03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素质能否不断提高。我国西部地区许多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整体素质较低,教育教学实施能力不高,缺乏教育研究的意识与能力,面对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无法充分理解与有效应对。应积极探寻各种有效的发展途径,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继续教育的路径很多,有在职培训研修学习,也有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最直接、最便捷的路径。

一、教师自我教育的内涵

教师自我教育指教师为了获得自身专业发展而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反思、自我完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的一种继续教育。其主要特征为: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愿望;将自己从事的专业作为反思的对象,要求自己对专业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并作为专业发展行动的依据;教师拥有自主发展专业的权力,自主选择、施行和管理专业的发展,自觉在工作生活中学习。自我教育和他我教育共同组成教育;自我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翼和落脚点,它不只是他我教育的一种方法,而是教育的原动力之一,教育目的之一,教育内容之一。教师的自我教育涵义可以理解为:一是自我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改善,自身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的提升,深化教学改革,有效应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二是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基于“自我”,即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提高与发展,教育的最突出特点是“自我”。

二、自我教育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教师发展也称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努力学习的基础上,由一名普通人员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和终身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主动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能力。自我教育是一种教师自发学习的形式,教师通过自我接受教育,可使教师有效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一)自我教育有利于教师改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教师的专业知识一般包括学科知识、与学科相关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点知识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已有的知识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被更新淘汰。通过经常性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方式,教师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也可以掌握新的学科教学理论知识,增强自身专业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弥补自身专业知识缺陷,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效运用最新的教学技术与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能。

(二)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实施能力。“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教学监控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方法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师激励评价能力、分析反馈能力,等等。”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面对“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出发”的新式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自我教育,学习领会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手段,梳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找到问题的症状,探寻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教师不仅可以比较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的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有效处理教材,提高教育技术的效力,也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

(三)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自我教育,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采取“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提高即收获”研究方式,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中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并以此问题作为课题展开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教中研、研中教”的模式不但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也可以有效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四)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有了创新,教学才能有活力,教学质量才能有保证。通过开展自我教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反思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有助于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与新手段,把新理念、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改进与提高。

三、影响西部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9篇

【关键词】影子教育;中国

一、“影子”的概念阐释

课外补习(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指的是学生在主流学校教育之外参加的培优补差活动,因其补习内容基本上类似于学校课程,故而也被称之为“影子教育”。课外补充性辅导因为主流教育系统存在而存在,其规模和模式随着主流系统的变化而变化,其特征的明晰度和被关注程度比主流教育系统略逊一筹,两者形成了一个正相关的圆锥曲线图。

二、世界影子教育发展概略

请看以下数据:

2005年,孟加拉国31.0%的小学生接受课外辅导,其中农村地区为28.2%,城市为51.73%,而在1998年,接受课外辅导的小学生占21.4%。1997~1998年柬埔寨调查的77所小学中,小学教育总成本被消耗了6.6%,也就是说31.2%的小学表示学生已经接受课外辅导。日本2007年的调查发现,人们统称“塾”的课外辅导学校为15.9%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辅导教学,初中三年级已经跃居到65.2%。2001年越南政府对3,639所小学中的72,660名五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38%的学生表示自己正接受课外辅导。据悉,课外辅导在2002年已经耗费了家庭教育支出的20%。相比之下,根据加拿大1997年的全国电话调查发现,在501名学龄儿童的家长中,只有9.4%的子女正在课外接受辅导,8.4%的子女曾接受过课外辅导。土耳其在1975~1976年中,有157家注册的课外辅导中心。过了20年后,这一数字为1,292家,到2005~2006年为3,986家,课外辅导中心有1,072,000名小学生,中学生人数为2,076,000人。2005年,葡萄牙政府对30,686名报考国家大学入学考试的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其中54.7%的人在10至12年级接受过课外辅导。瑞士在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31.3%的15岁学生在调查之前的1学年内至少上过1次课外辅导课程。

补习教育现象在全球各地蔓延,说明补习教育已经不再是“影子教育”,已经走向世界,走向公开,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效率”优势成为现代公立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教育传统上已被认为是实现向上流动、导致不平等代际传递的一条通道。

课外辅导有益于学生学习,增加了他们的人力资本,与此同时又可以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值得注意的是课外辅导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社会与经济不平等可能进一步加剧,在心理上和教育上采取不良方式,约束孩子的健康发展操纵孩子的生活,甚至可能损害社会信任。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三、中国影子教育现状及问题

1.现状

我国“影子教育”发展的情况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1)发展规模逐年扩大。2006年的有关的数据显示,55.5%的城镇在校生参加了课外补习。其中小学高达73.8%,普通初中为65.6%,普通高中53.5%。

(2)教育成本日渐加重。2002~2003学年度,我国高三学生教育平均补习费为317元,占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约为11%。

(3)补习科目五花八门,时间表安排满满当当。语、数、外、物、化学为主的文化类和音乐、美术、舞蹈为主的艺术类形成了“全面发展的影子教育系统”。

(4)加紧改革制定政策法规。《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是教育部先后出台的相关政策。在职教师提供课外补习一直也是争议不断的问题。对大学生这类非在职教师“家教”非常认可和鼓励。

2.存在的问题

马克·贝磊指出:“教育补习看上去成为了一种维持社会不公平的机制,并有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公平。有一些地方教育补习的类型比较极端,它们可能对整个社会的稳定都产生了威胁。我国影子教育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

(1)由于教学资源不均衡,学生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在竞争中,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处于劣势,这样就会有导致有些人自卑和逆反心理。

(2)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广告宣传。一些广告夸大其词,声称授课教师是命题组成员,拥有密卷和押题宝典,神乎其神的让不明底细的家长和孩子误入虎穴。

(3)影子教育中社会经济地位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反过来,影子教育同样会影响社会地位,导致社会阶层分化更严重,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4)学生难以消化知识,不堪重负。学校正常上课以外的时间往往被安排了校外教育,一般集中在晚上和双休日及节假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