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

时间:2023-06-28 17:06:54

导语:在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中介机构;税收风险;问题;措施

目前,税收改革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企业与税务机关、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建立起一套健全的税收风险管理制度。税收风险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决策也是至关重要的,学术界对其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有很大的实践价值。

一、我国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初见成效

企业规模逐渐趋向大型化,随之而来的税收环境更加复杂化,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税务风险难题。企业开始完善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政府税务机关也助力企业提高改革的步伐,与此同时,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也在不断的努力,以期为企业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使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锦上添花。目前,我国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有法可依

国税总局颁布的《指引》使得企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明确具体地提出企业在税收风险管理上的制度要求,强调企业必须将税收风险作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并且构建了从原则、岗位分工、组织机构等到监督管理机制的一个完整框架。相关的税务部门也据此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应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具体办法。企业在双重制度下,寻求企业、政府、机关等的协调一致,参考《指引》与具体办法,努力建立一套完善的税务风险防范制度。同时,《税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指导意见》也对中介机构辅助企业进行税收风险管理提出了希望。要求注册税务师在接受委托后,首先确认须重点关注的领域,在整个业务进程中始终保持对重大风险的关注度。通过对有关风险项目划分等级和标准,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不仅提高税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与声誉,而且可以有效地为企业防范税收风险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初见模型

不少企业在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制度上已经取得了见效,其按照《指引》和相关办法,建立了符合企业自身特色的税收管理制度以及配套具体措施。比方说,中国电信甚至对凡是涉及纳税的环节都通过内部控制进行严格防范;中国银行建立了定期进行税务报告的制度;中国人寿保险更是将税务风险的管理提升至战略高度,足见其对税收风险的重视。

二、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疑难杂症”

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效地规避了企业的税收风险,对于企业整体价值的提高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看到希望的同时,也要提高警惕,因为一系列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一)法律法规存在缺陷

《指引》作为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第一个重要文件,勾勒了比较完整的关于税收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将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正式提上日程。然而,也在现实的考验下暴露了大量问题。一是约束力不足。作为部门规范性文件,直指对象是各税务部门,要求其加大宣传力度,并辅助企业进行参考实施,即对企业产生间接作用,而非强制性的规定。结果可能导致企业并不愿意配合税务机关进行自身税收风险管理探索,从而影响整个行业乃至我国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进程。二是针对的对象含糊不清。《指引》主要从税务机构的利益角度出发,重点针对大企业来保证税收收入,对于中小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鲜少提及,缺乏指导意见。三是,内容过于抽象,《指引》虽然构建了整体框架,但是由于各行业的规模、类型、组织机构等有所不同,因此,缺乏更具体的、分门别类的实施方案。

(二)税收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虽然,部分企业以及税务机关已经为税收风险管理打开了大门,但是,对于整个国家、社会而言,仍有一定数目的企业风险意识淡薄,在门前犹豫不决,加之对纳税降低企业价值的不满,更加剧了部分企业对税收风险管理的抵触。表现在:高级管理人员的不重视,主要是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相比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税收风险没有纳入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体系中,相应的税务风险防范部门没有建立,决策过程也未将其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典型的当属2010年的“平安税务门”;过度规避税收风险,忽略了税收政策产生的潜在价值,良好的税收筹划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企业与中介机构缺乏合作

一方面,企业财务部门与中介机构的合作关系不和谐,另一方面,企业基于成本考虑,抵触中介机构的服务。大多数企业一般只在年度末接受中介机构的审计,日常经营过程中却很少与中介机构合作,导致中介机构只能在年末发现税收风险,并建议进行调整等,但是在经济事实都已形成后,税收法律上的性质也已基本确定,留给中介机构税务筹划的空间就非常小了,无法在日常经营中对企业进行引导,通常会给企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三、应对企业税收风险的“良计”

企业在完善税收风险管理的道路上困难重重,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为企业扫除障碍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以下主要从中介机构的角度出发,辅助企业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制度。

(一)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

税务师事务所是连接企业与税务机关的桥梁与纽带。中介机构一般具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对于税收相关的法律政策也比较熟悉,实践能力很强,对于税务风险管理通常形成独具特色并且专业的防范机制,在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可以形成和谐的调节机制。中介机构对于连接企业与税务机关的《指引》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与完善作用。在《指引》的修订的过程中,中介机构可以凭借资深的实践经验与专业的税务技能,建言献策,指出上述《指引》存在的问题,在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做好专业顾问,通过解决两者的疑难问题,不断提出有利于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建议,以期在我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税收风险防范制度。

(二)中介机构要“以身作则”

为了有效解决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加强宣传的同时,税务师事务所在为企业提供纳税服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对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视,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的行为。

1.加强税收风险防范意识

中介机构要以身作则,加强税收风险风范意识,为企业提供保质保量的服务,同时也对企业起到警醒的作用,协助企业控制风险。

2.提高专业技能

中介机构要具备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强大的专业团队,才能保证企业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问题都能得到一一解决。在对企业进行审计等程序上,通过与治理层、管理层等的沟通,使其理解中介机构的管理程序,从而在今后的税收风险管理制度上有章可循。

3.提高服务质量

在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税务服务时,要保证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职业道德,可以通过招聘、考试、管理等广纳人才,同时也要通过后续培训、教育等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税务师事务所还可通过建立赔偿保险制度以及质量体系,降低风险,通过多重复核,提高执业质量,同时也可以通过采取符合税收法规的税收筹划,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以及为企业提供一些辅助的税务顾问,满足企业的纳税服务的同时,又赢得良好的声誉。

(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中介机构与企业之间应该建立透明、相互信任的良好合作关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复杂的税收问题,通常可以得到中介机构资深专家的帮助,因此,企业和中介机构还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中介机构与企业有共同的需求——专业人才,中介机构强大的人力资源可以帮助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将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企业相关财务人员,不仅提高实际税务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且帮助其解读相关的税收法律,通过税收筹划挖掘企业更多的价值,将中介机构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综上所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之税收风险管理任重而道远,中介机构在为企业提供纳税服务的同时,也在帮助企业不断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制度,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税务难题,中介机构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二者应该齐头并进,相互促进,企业完善税收风险管理的同时,中介机构实现优质的服务,以期取得更上一层楼的成效。

作者:戴英 单位:南通玎佳会计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第2篇

近年来,自治区地税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分类分级为基础的税收专业化征管新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明确了“征、管、评、查”各环节的工作职能,建立起纳税服务、风险监控、风险应对的税源管理新格局。可以看出,在新体系中,风险管理所担当的角色十分重要,风险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征管改革是否成功,影响到税收任务的完成。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风险管理规范高效运行的保证。基层税务局就如何建立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作初步的探讨。

税收风险管理是将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流失,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实施积极主动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税收管理模式。而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则是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科学评价各单位各部门各工作环节的工作绩效,对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起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是风险管理绩效的保证。

一是税源管理的需要。要把潜在的税源转化为税收,在税源风险识别源头环节上,必须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税源风险点。建立起有效的,与实际情况差别不大的风险识别模型是关键,风险模型建设的成效如何,针对性是否较强,风险识别的准确如何,均需要通过考核体系来评估,以便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二是风险管理的需要。风险管理是由“信息采集-信息核实-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绩效评价”等环节组成。风险管理工作本身,既是对征管质量的再次检查,也是对税收执法过程的重新评定。因此,风险管理自身的工作,必须纳入监控之中,如果风险管理存在无计划性、无目的性、无责任性,则风险管理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基础。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就是来保障风险管理的正常秩序的开展,使风险管理形成完整的闭合运行环链。三是纳税人遵从度的需要。促进提升纳税人遵从度,是风险管理的目标。通过风险管理的一整套工作流程,最终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这种风险的消除,对于某一对象而言,是一次依法纳税的教育,是一次提高纳税意识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次性的,如果能达到同一问题而不再次发生,则对纳税人遵从度的提升起到了应有的成效。因此,风险管理的社会责任重大,必需要依靠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来对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改进和督查。

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必须要符合其规律,符合风险管理的工作实际,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贯穿于风险管理的全过程。风险计划环节考评。此类考评的对象是风险计划的制定、下发和落实,要对其内容的合理性、完整性和时效性进行考核,对未按要求的进行扣分。如:未及时编制年度风险计划等的情况。风险识别环节考评。一是数据信息的准备。基础数据来源于大集中系统和第三方,基础数据必须符合其固有的基本属性,风险识别对此应提出标准和要求。二是模型建立。依照税收政策和相关征收管理的规定,建立起规范的、可操作的、有针对性的数据模型,是风险识别的基础和条件。风险等级排序及推送环节考评。风险监控部门首先要负责依据风险识别结果对税源管理影响的大小,分别计算风险点的得分,按纳税人归集风险积分,实行积分制排序。其次,对临时突发性并有迹象表明可能产生重大税收流失等问题的税收风险点,及时调整相应风险指标的权重系数。排序结果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第三,根据按户综合排序结果将纳税人风险等级分为高度风险、中度风险和低度风险三个等级。第四,按已确定的风险应对任务,及时将高等风险推送稽查部门、中等风险推送税源管理机构、低等风险推送纳税服务部门,并明确应对期限及反馈要求。第五,及时收集风险应对的反馈结果,并对反馈结果进行初步分析,为风险应对复审工作提供依据,为监督、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风险应对环节考评。高等风险的应对主体的各级税务稽查部门,考评的重点是是否严格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进行风险应对,并以稽查考核质量标准进行流程控制。中等风险应对的主体是税源管理部门。其应对的主要方法是纳税评估,应按纳税评估的工作规范进行考评,重点考评评估过程的合规,时效性准确、应对指标是否达标、应对结果的成效等。低等风险的应对的主体是纳税服务部门,一般情况下的风险应对在日常的服务中完成,可以结合征管质量指标对其进行考评。风险应对复审环节考评。风险应对的复审是对应对的最后的监督和检查。对应对的复审也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如每年复审数量应不低于该级风险完成应对总量的1%,其中应对过程未发现问题的不低于3%等,这一系列的指标,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是我们进行评价的抓手。

紧紧抓住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核心。要紧紧抓住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点:一是抓住税源管理风险点。二是抓住税收执法风险点。严格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一是要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形成纵横交错、相互制约的绩效评价体系。二是要评价到岗到人。以个人的风险管理绩效推进单位的风险管理绩效。三是要严格奖惩。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结果要与荣誉相挂钩,成为促进税收工作的有力抓手。深入营造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氛围。一是在评价指标建立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广大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全体干部的共同奋斗目标,逐步形成习惯、养成氛围,并长期坚持。二是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改进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措施,促进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纳税人的宣传,帮助他们知晓税源专业化改革的意义和风险管理中的做法,营造更为融洽的征纳关系。

第3篇

关键词: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思考

企业的税收管理是企业在税法规定的允许范围内,通过合法形式使企业的税收得以减轻,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且根据对企业理财、投资、经营以及生产等活动的事前安排、协调与预测来实现节约税源,从而使企业的税后利益达到最大化。

一、加强大企业中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保证国家税收利益的安全

加强大企业中税收风险的管理,能够使国家税收利益的安全得到保证。许多大企业都是跨国企业,如果发生了税务风险,会使国内内资企业受到冲击,导致我国税收的收入流失情况严重。现如今,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加快,我国的外资企业数量日渐增加,大量的国内企业出现了境外投资、并购以及重组的行为,基于此,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障投资者利益

大部分的大企业都是上市公司,大企业的稳定运行不仅对证券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也是投资者利益的重要保障。大企业如果出现税务风险,既会让投资者失去了信心,也会造成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产生不好的社会影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三)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

想要使税收征管的效率得以提升,就要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要想得到加强,就要在税前预防税务风险,促使税务管理的重点得以前移,这样就提升了税务风险自控能力,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

(四)保证国家税源

国家税收来源多数来自于大企业,加强对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可以保障国家税款收入,由于大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以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大企业对国家财政收入贡献了较大的力量。而且大企业的社会影响较大,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可以给中小企业起到榜样示范作用。[1]

二、大企业中税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税务管理力度

在大企业的税务管理部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自主处理复杂的税务问题的能力较弱、工作人员较少而且素质不高、层次较低。许多大企业的业务量十分庞大,业务范围也十分广泛,分支机构较为繁多,这就导致相关的税务人员对于大企业的财务核算状况比较生疏,缺乏对大企业的业务流程以及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

(二)税务风险管理的模式较为单一

现如今很多大企业尽管建立了相关的税务部门,但是对于解决税务争议、处理与相关部门的关系、缴纳税款以及执行纳税的申报等并没有设立详细的岗位。大企业内部的税收机构既不管理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也不参与大企业中重要的经营活动,对于税务风险不监控也不跟踪。税务管理控制税务风险体系缺乏制度化以及系统化,就导致大企业临时、被动的应对因税务出现的漏洞,使税务风险增加。

(三)税务风险的意识较弱

一直以来,大企业决策层的主要精力是在企业的研发、销售以及生产上,没有重视风险的管理控制。企业决策层认为税务的相关问题是关于财务申报以及核算的问题,只要不做虚假的申报以及假账就不需要税务方面的管理,无需考虑企业战略。在大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中,很少建立税务控制的制度,对于税务风险的因素也很少考虑,相对于财务管理基础而言,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现阶段,我国大力加强检查企业的税收情况,企业税务风险出现以后,很多大企业才开始注重税收风险管理,主动的关注税务风险。[2]

三、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实现企业与税务部门的有效沟通

税务工作人员要随时掌握与了解税收政策发生的变化,这样双方对于税收政策有偏差的理解才可以及时消除,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新生事物或者界定较为模糊的事物时,要主动的征求税务部门的专业性意见,杜绝出现税务风险。

(二)使税收风险意识得到强化

强化税收风险的意识主要为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在企业平时的经营活动过程中,要对交易对象以及合作伙伴的纳税信用以及纳税的主体资格情况有一定的关注,避免对方将税务风险转嫁过来,使经营成本得到增加,还可以通过对方纳税的情况对其诚信情况以及经济实力有所了解。

(三)使涉税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以提升

要想使涉税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以提升,一方面,大企业的管理者要意识到税务职能的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提升税务人员在学习以及工作上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使税务人员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超强的业务能力管理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另外,税务人员不仅要对税收政策的规定以及变化有详细的了解,还要不断强化税收人员的税务责任意识,避免由于工作上的失误而造成的税务风险。另一方面,大企业要制定专门岗位的专业技术培训的计划,使涉税人员能够学习到丰富的与税收相关的知识,对于他们掌握与了解最新税收政策十分有帮助,还会使涉税人员运用税务知识的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使大企业税务的风险得以防范。

(四)使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更加完善

在企业内部,完善以及健全建立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可以使大企业有序正常的经营得以保障,防止由于制度的缺陷而造成的税务风险。要做好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前期考查的相关工作,与大企业的业务特点、管理结构以及经营模式有机的结合,制度的主要内容包含生产经营过程中会计核算、对外投资、资产管理以及经营模式等,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要体现出税务风险管理,在业务流程的控制以及经营管理中,将防范税务风险制度化。[3]

四、结束语

尽管很多大企业的主观想法是遵守税法的法律法规进行合法的纳税,但是由于税务管理的涉税事项较为复杂,而且税务事项较多,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税务风险。在互动、互信以及透明的前提下,大企业要与相关的税务机关共同建立可以防控税务风险的机制,使税务风险管理以及大企业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得到有效的弥补,有利于大企业控制税收风险以及减少纳税的成本,这也是使征纳矛盾得以解决的具有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的重要举措,对全面构建税收风险的管理机制十分有帮助。这样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还使税收的征管质效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大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远比中小企业更加复杂,如果发生了涉税问题,不但会使大企业经济负担加大,还会让大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对大企业的声誉也有影响。

参考文献:

[1]吴超.关于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5,16:48.

[2]杨丽静.我国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第4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财务 风险 控制管理

一、前言

施工企业风险是企业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是市场经济运作下客观存在的市场规律带来的。在当前市场体制有待完善、机制有待健全的环境下,提高在市场中抵御、抗拒风险的能力,是企业避免失败、赢得成功的关键。研究和分析施工企业的一些常见主要风险,有针对性地防范和化解风险,,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实现又快又好的可持续发展。

施工企业的风险大致分为:业主资信风险;合同风险;法律风险;质量与安全风险;工程分包风险;工程结算风险;资金风险;成本风险;税务风险等。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特点及种类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运营活动中,因不确定性因素引起公司财务丧失偿债能力,收益受损下降等风险,分为可控制风险和不可控制风险。控制与管理财务风险的前提是充分认识财务风险及其特点。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可控制性、不平衡性等特点,财务风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企业带来效益,也可以带来毁灭性的风险。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资金风险、成本风险和税务风险,表现为筹资管理不善、资金运营不佳、非主观意愿的偷税漏税带给企业的罚款、加收滞纳金、声誉损害等风险等方面。另外,财务部门管理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忽略自身独立性,忽视资本运作带给企业的收益也是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类

1、资金风险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对施工企业而言尤为如此。如果资金链断裂,企业必定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资金风险是关乎施工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风险。主要表现为工程款和各类垫资、保证金无法及时回收的风险。施工企业项目较为分散,管理不集中,企业多是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筹资,承担着银行自身筹资压力的风险,企业财务必然承受巨大的风险压力,隐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财务风险。

2、成本风险

项目施工组织方案不合理、项目管理控制不得力,劳动力市场、材料市场、设备租赁市场价格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成本;材料或设备质量不合格或供应不及时,工程变更,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带来的挑战都会增加工程成本的风险。工程分包及结算、工程质量与安全、工期滞后,都会加大企业运营成本,给企业带来难以预计的损失。

3、税务风险

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税收负担。这些行为使得企业面临很大的税务风险。

除此以外,经济环境风险、人员管理缺陷、资源分配不合理等企业运作都会产生财务风险,施工企业风险可想而知。

三、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提高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必须要有针对性,针对薄弱之处进行整改完善,才能真正管理好财务风险。

(一)财务管理意识不高

多数企业忽略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导致财务管理人员未能有效进行管理,未能深入解决财务问题。此外,财务制度不健全,部分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做事不严谨,导致财务工作全局把握不够,整体效益跟不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在每一个工作中体现出来,财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实实在在的落实到行动中来,确保财务管理的真实可靠性,否则只能是为企业财务运作留下隐患。

(二)财务信息滞后

财务信息对企业决策具有一定意义,及时到位的财务信息能够为高层提供依据,对把控全局提供更为准确的资讯。施工企业分支较为分散,会计没有统一规范的流程制约,各部门项目核算不及时或者不到位,甚至弄虚作假,严重影响了财务整体工作的进行。财务信息速度慢、时效差,都是影响企业资金归集与运转的因素。

(三)工程成本管理不善

一些工程项目管理不善,工作粗放不严谨,成本核算带有随意性,缺乏真实可靠性。成本核算管理人员意识淡薄,盲目把企业各项目支出归为一体,导致成本针对性不强,核算不准确,出现乱摊现象,无形中加大了成本压力。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资金收支管理缺乏,记账不清晰,工程结算及撤场无专人处理,造成施工企业资金流失,加重企业负担。

(四)责权失衡

施工企业体制不完善,工程项目承包机制松懈,人事制度紊乱,造成责任、权利混杂,出现财务状况。负责人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责任感不足,弄虚作假,一味只追求产值、进度等指标的完成,不注重施工工程的质量,没有把企业长足的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管理目标,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影响财务工作的整体进行。

(五)监督机制缺失

施工企业工作具有分散性、长期性等特点,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监督机制的控管,使得部分工作人员钻空子,损害公司集体利益。财务管理机制应该严格遵守管理制度,受监督系统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企业整体的正常运转,财务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控制及步骤

风险管理是对施工项目潜在的风险进行辨识、评价、预防及控制的过程,是一种主动性的控制手段。风险控制管理是针对企业经营中的工程合同管理、安全管理、技术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物资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及国际经营管理等部分展开研究,对于不同的风险要建立不同的风险驾驭和监控的策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采用风险可避的管理办法,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财务风险管理应贯彻:谨慎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这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的基础。

总体思路:结合企业经营实际情况,对六大会计要素展开逐一分析,重点分析资金、预算及成本,从中发现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达到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

具体步骤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企业工程项目管理

处理好投标相关事宜,在符合客观要求的基础上做好定价工作。

第一,投标前进行全面分析,了解资金、工程、工期等相关情况,做好预算分析,对于重大投标工程要符合自身财务支付情况,谨慎投标。

第二,完善成本测算工作,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制定目标成本方案,注意项目的可操作性以及客观性,及时补充完善目标成本决案。

第三,成本总量与中标项目评估,总额控制经营成本,将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发放、中标项目数量以及利润联系起来,将其纳入财务流程。

工程整个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管理流程进行,加强系统基础管理、项目策划、施工进度、合同管理和内部分及劳务分包管理,加强成本测算、建造合同及索赔管理。项目工程分包行为要严格执行分包申请和审批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择优选择分包商的原则,杜绝工程分包中不正当行为的发生,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相关规定至少包括: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办法、成本管理、费用报销管理、资产管理、产权管理、税务管理、预算管理及财务报告编制管理等相关制度。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细化企业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的职责、工作流程及目标,能够规范约束财务机构及人员的行为,保证企业正确地核算经营成果,对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更好的发挥财务的监督管理职能。

(三)实行资金集中化管理

集团公司采取资金集中化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杜绝资金浪费,及时了解资金动向,把握资金流向,提高资金合理使用效益,把资金集中到含金量高的项目中,实现施工企业整体资源配置合理化。加强风险预警,实现信息集成,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支持,使得资金有效利用,降低浪费,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实现企业资金高效用的管理模式。

(四)合同中的财务风险规避工作

加强分析合同财务风险,完全符合标准的合同才能够签订,否则会增加企业施工风险。资金支付条件尽量达到理想状态,条件不符合者不要急于签订合同。例如工程部拨预付款、质保金暂扣的占比例过大、计量充满不确定依据等都不应该急于签订合同,这些情况极易引发财务风险,给企业留下财务隐患,造成潜性亏损的局面。再次,对于施工合同相关的补充协议也必须引起重视,要放在等同主题合同的位置上来。一项合同中,业主常以自身利益出发对施工合同进行多次补充或是修改,补充协议具有优先适用的特点,优于施工合同前述条款,针对工程款的拨付、税金、主要材料款等的支付都有相关规定,必须要引起重视,以免企业利益受损。

(五)竣工结算、决算要及时

工程竣工后应该及时办理决算,拖延导致欠款风险扩大化,不利于施工企业回收资金。竣工结算是施工企业承包工程项目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财务运作,是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控制因素。施工后期,多数工程资金出现紧张状态,工程结算这个时候尤其重要,业主往往托付工程款,拖延时间越长,企业回收资金的可能性就越低,风险也就越大。所以施工完成后必须及时办理结算,严格遵照合同行事。施工流程设计若是变更或是业主因故使得工期停损等。期间产生的费用要到现场及时签证,办理阶段合同价款工程结算等。最后,制定索赔工作计划。施工过程中有索赔发生时必须遵照合同相关条款做好索赔工作,若是发生合同以外的以外事件,要遵照客观情况收集资料,分析评估,提出索赔方案,弥补损失。索赔事项时保障工期进行、保障工作人员有序工作的后顾作业,做好索赔计划工作,减少施工企业投入的资源损失,加快工程进行,减小财务风险。

(六)加强税务筹划,减少财务风险

施工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要加强对税务筹划的正确理解。财务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是保证涉税资料真实、科学、合法的重要砝码,也是企业正确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如果财务人员工作失误过多,企业便会遇到较大的税务风险。企业内审制度是否健全也是关系到税务风险水平的高低。以正确评价税务风险为基础,企业应加强对税务风险的适时监控,尤其在纳税义务发生前,对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行系统性审阅和合理性策划,尽可能实现企业税务的零风险。在实施监控行为的具体过程中,要合理、合法地审阅纳税事项,合理规划纳税事项的实施策略,包括对基本税制、税收惯例、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各主要税种及纳税范围、税率和计算基础、与项目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等相关信息做深入了解,对纳税模式不断分析和调整,测定其税收负担,制定相应可行的纳税计划。

(七)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及监控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与监控十分重要,是提高企业财务运作有序进行的催化剂,是处理企业突发财务危机的依据,是预防财务隐患的现实需要。在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中建立税收风险预警报告制度,设置财务风险监控点,及时收集预测企业财务信息,分析整理预测财务风险,提出解决风险问题的方案和建议,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在应对工程所在国税部门的审查、按章纳税的同时,又要尽量降低税负,适当合法保护企业利益,规避税收风险,在降低税收风险的同时,保证利润最大化。

(八)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进行后续培训

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及态度影响着财务工作的进展。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认识和分析风险的能力,采取积极的、相应的措施降低财务风险。例如,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创新,激励工作人员加强自身塑造,确保财务风险控制顺利进行,全面提高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五、施工企业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的现实意义

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及管理具有现实意义,首先利于企业业务整体向前发展,拓宽业务市场,增加资金能力,获得市场竞争力。企业风险越高,企业信用越低;企业风险越高,企业竞争力越小,首先,必须加强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提高企业竞标实力,确保业务拓展成功。其次,加强风险控制利于提高企业效益,提高利润率,风险控管的重要内容包括工程收款和成本管理的控制。工程与成本风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直接影响收支的平衡,收款风险决定着项目投资前的成本是否获得回收;成本风险决定着企业纯利润是否持平。第三,企业风险控制与管理还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活动,财务风险管理得好则企业获得效益,那么就有资金投入到市场竞争力技术上,例如科技创新,这对企业长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理,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促进技术工艺向前发展,使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六、结束语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施工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提高在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提高企业全员的风险意识,切实把管理措施落实到现实工作中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以点带面,以促进财务风险管理的水平的提高从而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5(02):33-34

[2]王俪茵.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析[J].当代经济,2011,17(11):78-79

[3]陈林彬,时强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及控制措施[J].建筑施工,2011,15(06):46-47

[4]时冰.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及控制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2,12(10):45-46

第5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交易行为与模式的复杂性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涉税行为风险性的提高。由于税务风险的长期性、复杂性、严重性,如不及时规避或防范,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损失与持久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针对涉税行为进行客观分析,强化内部控制,规范运营流程,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减小企业税务风险。

关键词 内部控制税务风险防范

一、 引言:企业风险与税务风险

(一)企业风险与税务风险的基本涵义

传统意义上的风险主要侧重于对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但现代风险却更加侧重于不确定性,而非不确定性带来的后果。对于企业涉税行为而言,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统称为税务风险。由于税收征纳行为的单向性与涉税主体的不对等性,税务风险却更加侧重于传统的含义,所谓税务风险是指企业涉税行为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企业经济业务导致纳税行为不准确,会导致企业多缴税或少缴税,对企业的经济结果反映不利。其二,由于税务机关对于企业的税务行为具有永久的追缴权,因此,税务风险时间上具有不可撤销性,这也是税务风险与其他风险相比更加特殊的地方。

(二)企业税务风险需要引起重视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交易行为和模式越来越细化,国家的税收法规政策体系也越来越复杂,税务机关的征管也越来越严格,使得各种涉税事项深深地嵌入企业行为的各个环节,企业税务问题越来越多变,并已成为企业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税制规则的完善与企业纳税意识的增强,企业税务风险已经受到了税务主管部门的重视。2009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确定了首批占我国企业税收20%左右的企业(集团)为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占三分之二,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三分之一。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这是我国首次就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控制方面正式下发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这反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普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因此,企业严格执行税法的相关规定,对涉税事项进行合理判断,以尽量减小税务风险是当务之急。

二、 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企业经营行为的不规范是税务风险产生的基本原因

企业的基本职能就是通过经营,实现生产和再生产。因此,涉税行为是经营行为的后果之一。由于企业对于税法及相关政策缺乏深入理解,有可能导致企业承担了不应承担的税负,或者由于不了解新的政策变化,对于应纳税的事项却没有纳税,造成了漏税的风险。如税法规定,折扣或者折让必须开具在一张发票上,才可以减少应税收入,而部分企业却在制度上可能作出了相反的规定,但又按扣减后的金额计算税金,这样就形成了税务风险。又如业务部门、员工签合同、办业务时也不考虑纳税因素;而较为典型的房地产企业中,在拿地时只考虑了土地出让金,却没有考虑到土地“招拍挂”后过户时的契税、印花税,开发过程中每年都要缴纳的土地使用税等等,预期没有考虑到这些税负成本,使得预算中的开发成本超支,造成资金吃紧,部分企业只好推迟申报相关税款,客观上形成了滞纳。

(二) 企业财务行为的不规范是税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税务事项在企业中往往由财务部门办理,经营行为转换为纳税行为往往通过财务行为来衔接。如果企业财务人员对于经营行为误判,或者财务行为本身就存在着不规范之处,则会直接导致税务风险的产生。如:某企业将津贴、交通补贴等让员工以报销的名义找票冲抵,逃避个税;现行税法规定业务招待费应按实际发生额的60%及销售收入的5‰孰低在税前抵扣,超过者需要进行纳税调整。但往往某些涉税经办人掌握不清,以为满足收入比例条件就可全额扣除,这就给企业带来了纳税风险。或者企业实现收入不按规定入账,人为调节纳税时间;对于视同销售有意无意不按规定处理,偷逃所得税及增值税。此外,代扣代缴行为不规范也是财务行为导致税务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 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其他原因分析

企业是复杂的社会组织,特别是对于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而言,涉及到的经济事项复杂性与差别性都非常大,可能涉及到的税收法规也较多。在日常业务中,对于一些小税种,如合同印花税,不少企业都疏于管理,但往往被税务检查所发现,这就是由于不重视所导致的税务风险。此外,不恰当的纳税筹划行为也可能导致税务风险。税务筹划可以给企业带来节税利益, 但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风险。特别是某些企业管理者过于偏好“筹划”,甚至相信通过人脉关系解决纳税问题,企业就只能无视这些风险的存在而盲目进行“税务筹划”, 其结果可能往往事与愿违。

三、 强化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有效举措

根据美国内部控制委员会COSO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控制活动、信息沟通、风险评估、内部监督五个大的方面。笔者认为,通过这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改进,税务风险是能够得到防范与减小的。

(一)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与控制活动的前提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指企业生产经营与价值流转的空间界定。如企业法人治理、制度建设、人员配置、组织结构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要做好企业纳税工作及税务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在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上下功夫,通过董事会在企业战略与经营计划中,关注种种可能的风险包括税务风险,并通过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来保证涉税行为规范、高效,以从根本上解决税收风险问题。其次,要通过税务部门、税务顾问的共同工作,按照《指引》的要求,对企业的重大税务问题、税务风险管理策略进行确认。具体来说,企业要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配置机构与人员,对于纳税事项进行明细指引。一方面,企业应在管理层、事业部等分支机构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或将纳税事项进行外包;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考虑引入纳税风险防范的相关内容,参照“指引”,结合自身业务与管理架构,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全面控制税务风险。

(二) 良好的信息沟通是防范税务风险的必要手段

企业经营管理除价值流转外,还存在着信息流转。税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之一,在流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体制中,要考虑纳税信息的流动性与途径,引起相关关键岗位的重视,以便采取措施。首先,要建立企业的基础税务信息系统。企业应及时收集相关的税收法规并定期更新,确保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处理流程符合最新的税法规定。其次,要注意企业与税务机关的沟通,经常就可能存在税务风险的业务或事项进行交流。

(三) 在内部监督中引入税收风险防范机制是其重要保障

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又一重要方面,对于纳税风险而言,重点要通过内部审计与涉税自查等进行预警。一方面,在内部审计时,对于纳税事项进行格外关注,通过重要性原则进行判断。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定期对涉税业务开展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纠正。在具体操作上,企业既可在内部审计对纳税事项进行同时检查与评价,也可以聘请专业税务中介机构进行纳税审计,消除风险隐患。涉及到特别重大事项如并购重组等,企业应进行专项纳税评估与检查工作,将税务风险的判断融入到决策之中。

(四) 加强涉税风险评估,强化企业风险控制是防范税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相关指引对于企业的风险管控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就税务风险防范而言,其侧重点应在于过程控制全过程、风险评估与企业信息沟通、监督体制等。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将税务风险纳入风险评估的全过程。税务风险评估可以准确识别与税收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企业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险底线,包括整体税务风险承受能力和可接受风险水平。具体内容上,主要是对特定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失范围,应用相关原理和技术方法,对系统中固有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制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税务风险进行防范与规避。根据澳大利亚国税局(简称ATO)对风险管理运用于税收管理的尝试可以证明,企业进行税收风险评估是完全可行的。

四、 结论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同时为企业创造税收价值,从而推动企业价值流转的良性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科尔斯的一项长期跟踪研究表明,税务风险管理做得较好的企业,平均每年为企业多创造高达38%的利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的基础性管理手段,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来防范与化解税务风险不仅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推动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既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更直接的作用是为企业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琳.浅谈大型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交通财会.2009.10.

第6篇

关键词:电网企业;税务管理;税收筹划

一、电网企业税务管理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电网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速度非常迅速,覆盖范围越来越大,电网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关系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税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网企业能否为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税务管理是国家的责任,是税务机关的工作,而忽视了企业在税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企业是国家的税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从企业角度研究税务管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企业行为得到规范,企业规避税务风险的能力提高,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良好的税务管理能够使企业实现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税务机关的要求下,展开的与税务相关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总和,旨在减少企业的税收成本,降低企业的税收风险。一方面,由于企业税务管理直接渗透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对企业的短期效益和长远发展而言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税务管理是国家税收征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宏观税收征管的必要补充,更是国家财政税收的重要保障。电网企业的规模比较大,影响范围较广,只有进行科学的税务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的进步。

二、加强税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税收征管精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电网企业内部管理的不断规范,越来越多的电网企业意识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提高税务管理水平,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现阶段,加强电网企业的税务管理意义重大,主要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电网企业的税务管理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我国企业的整体税负较高,电网企业的税收成本占其成本的很大部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支出,但同时它也是可以控制和管理的。在我国,税收费用占企业利润的比重也很高。如果通过实施科学的税务管理,在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前提下,电网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税务管理,运用多种税务管理方法,降低企业税务成本,提高收益。这也是企业税务管理最本质、最核心的作用。

(二)加强电网企业的税务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电网企业要进行科学的税务管理必须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因为只有具备完备的财务制度、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健全的财务业务,才能为税务管理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数据资料和工作流程,在提高税务管理的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加强电网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电网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电网企业加强税务管理,首先是对国家的各项税收政策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各项税收政策,但企业对国家的优惠政策有了宏观的把握之后,就可以通过顺应国家的政策导向,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进行合理的投资、筹资和技术改造,进而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税收成本、降低税收风险,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我国电网企业税务管理现状

虽然目前我国电网企业开始逐渐意识到税务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间较短,很多电网企业还没有进行完善的税务管理,税务管理尚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电网企业没有严格遵守税法的规定

目前,一部分电网企业并不将注意力放在依法管理自己的税收问题上,要么对税法的了解不够,或者是故意钻法律的漏洞,打球,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的行为,严重侵害了税法的尊严。

(二)部分电网企业的税务管理意识较弱,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国家的控制,特别是电力企业,这些企业的国有性质决定了企业缺少税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在财政部开始实施“利改税”以后,企业经营开始涉及税收问题。但是,很多学者都是从税收征管角度进行研究,对税收征管机构的行为进行规范建议,而却往往忽视了企业在国家的税收管理的作用,对企业的税收管理的研究较少,企业缺乏相应的指导,缺少进行税务管理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忽视税务管理的问题较为严重。一方面,很多企业认为企业的税务工作较为简单,只需要相关的会计人员进行计算、记录,根本谈不上税务的管理,更别提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即使明白应该进行税务管理,但对税务管理的内涵了解较为表面,认为只要按照税法的要求,根据征管机构的规定进行纳税就可以了,却不知道自己可以通过对税收进行调整使税收成本最低、风险最小。

(三)部分电网企业对税务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

税务管理的范围要大于税收筹划,但很多电网企业认为税务管理就是要对自身的纳税进行筹划,只要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就是很好的进行了税务管理,殊不知,税务管理设计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需要对所有涉税环节进行了系统的管理,而税收筹划只是税务管理的一个方面,注重的是税务管理的技巧和方法,而税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注重的是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

四、加强电网企业税务管理的对策

(一)电网企业要坚持维护税法的原则,进行税收筹划

电网企业一切的税务管理问题都应该紧紧围绕税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企业应该充分了解税法,关注各项税收政策的变化,认真研读国家的经济政策,掌握国家的政策导向,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统一管理,进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筹划,使企业的税收管理既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又有助于企业节约税收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加快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电网企业设立合理的税务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

随着我国税收的精细化管理,税收事务越来越复杂,只有设置合理科学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组织体系,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电网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障。电网企业内部应该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明确各级负责人,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同时在每一岗位应该配备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使税务管理工作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展。税务岗位的设置还应该突破部门的限制,根据工作的需要,在每个部门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的岗位,将税务管理工作深入到企业的各个环节中去。

(三)对企业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我国税收种类较多,变化较快,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对各项政策及走向有详细的了解,把握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整方向。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税务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加强对税收法律、法规、各项税收业务政策的学习,让他们对最新的税务知识能够尽快掌握,同时应该培养他们关心企业各项涉税业务的意识,对于企业的各项涉税业务能够及有所了解,让他们成为税收管理的中坚力量。

(四)优化内容业务流程,防范税务风险

税务风险的防范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共同努力、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与支持,在企业整体层面展开税务风险的防范工作。企业需要明确税收风险的防范目标,在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合法手段,达到税收损失最小化。因此,企业需要对引起税收风险的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并评估风险因素所引起风险的程度,如果导致的风险较为严重,就要对这些风险因素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找出起因,从源头上控制税务风险。

(五)电网企业应该协调好与税务部门的关系

电网企业应该认识到,他们与税务部门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和税务机关的工作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的过程。由于我国电网企业的性质是大型国有企业,它的经营活动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比较大,而且电网企业能够借助其影响力进行政策性的筹划,故电网企业处理与税务机构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首先,企业应该加强与税务机关的交流沟通,沟通的内容不应仅限于具体纳税事宜,企业更应该对企业战略层面的观点与税务部门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在企业发生一些性质重大或性质特殊的业务时,电网企业应积极主动的与税务机关进行探讨,争取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将相关问题解决;其次,企业必须服从并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管理,有效的企业税务管理能够促使税务部门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降低税务部门的征税成本。

五、结束语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电网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同样存在税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电网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税务风险管理。为此,本文对制约我国电网企业税务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问题,相应的提出了电网企业税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建议:应该坚持维护税法的原则,建立健全税务管理机构,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优化内容业务流程,协调好与税务部门的关系,为我国电网企业的健康发展扫清一道障碍。

参考文献:

1.吴晓帆.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5).

2.曹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税务管理若干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

3.张帆.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12).

4.张祝瑜.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会计师,2009(5).

第7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制度

企业本身就对税务风险管理有较强的针对性,效能高、投入少,单凭以上特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风险管理迅速在全球领域内发展起来。目前,已经构建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系统,而且在企业及跨国公司参与的活动中无不展现其价值,甚至还包括经济往来、政府掌控活动等也不例外。近些年来,由于诸多企业没有认识到税收风险的作用和意义,从而造成很多企业面临破产,因此部分企业急于制定一些相关的制度,以便抵抗税收风险,减少风险带来的危害。当代企业制度的构成,意味着企业内部管理体制逐渐成熟,完成企业战略要求,一般都是依靠合理的评价及消除企业税务风险,这对企业税收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有重要作用。

一、导致企业产生税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没有完善的内部税务审计制度

当前,有很多企业未构建和完善其内部税务审计制度,在遇到有关税事务时,无法按期进行检查及适当评测。大部分企业仅仅按照税务机关提出的要求,对有关企业税务的活动以消极的态度进行检查。也有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不高,所以聘请外部税务中介实行外包式检测,故而出现外包风险。由于外聘的税务中介没有全面、准确地熟悉和掌握该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及税务状况,部分税务中介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就擅自给企业开出税务鉴证及审计报告。因此只要税务机关的监查单位或者审计部门检查或审计该企业的税务运营状况,就很容易发现企业出现的税务问题,这给被查处的企业带来重大影响,不仅是经济获利,还有企业的信誉与形象。

(二)没有建立税务风险预警体制

一般情况下,企业税务的风险性的影响因素较多,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然而其并非偶然发生,而是具有自身的规律。基于此状况,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税务风险预警体制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其发生。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很多大型企业仍未建立较为完善的税务风险预警体制,中小企业就更加无法做到这一点了。企业如果未构建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等到企业察觉到税务风险的存在之时,企业的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无法避免的。

(三)不完善的税收法律制度

由于我国的税务制度缺乏公平性,这就很容易使对税务不满意的人出现逃税的现象。目前,我国现行的税制结构主要是以间接税为主体,增值税的非中性设定、营业税的循环反复课税、规模各异及所有制形式差别、各类内外资企业的税收不同等,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企业出现避税及逃税现象,从而发生税务风险。另外,我国的税制还呈现错乱复杂、模糊等情况,目前我国现行的税制设定总共18类税种,甚为复杂,并且税法中的诸多条例规定相对比较模糊,这会使得征纳之间的理解出现差异。基于对我国法律的理解,法律责任的判断一般由执法者对法律条例的理解程度,当前我国税收在某些观念上的意识仍然比较低,立法意识淡薄、行政解释处于主体地位,这就使得纳税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进而增加其税务风险。

(四)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机构,税务风险没有健全的预防监督体制

我国当代企业的管理结构几乎没有甚至无效,甚至企业税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作用的有效发挥,不正确的企业决策难以被企业及时发现及纠正,因此,企业税务风险一般伴随着不适当的企业决策而产生。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尚未设置专门管理税务风险的机构及职位,未邀请相关人员有效管理企业的税务风险,这就导致企业管理体系无法将现有的税务风险管理职能展现出来;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制或监督体制,税务机关的工作无法得到改进,一些决策人员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设计的具体情况仍然模糊不清,从而导致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普遍偏离制度办事,由此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

二、企业税务制度设计的具体措施

(一)努力完善税务审计制度

一般而言,合理地分配内部监察部的责任,设置审计委员会,主动设定由领导直接管理的企业审计部门,让企业本身的内部监察机构单独处理税务事故。企业本身的税务监察规模及频率要努力实现规范化,并且不断完善企业本身的税收政策,认真督查其遵从度,同时也要重点考虑企业本身的税务监管条款,以保证其实际运行效能。

(二)构建健全的风险预警制度

企业本身应该具有认识税收风险的能力,以认识企业税务风险为基础,构建起有效的税收风险预警体制。企业可以按照之前的统计数据及相关材料,使用高级的手段,尽早发觉、认识、采取措施面对税务风险,使得企业能够全面把握和了解税务风险的整体信息。进而降低或减少税务风险带来的损失,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构建税收法律制度

第一,完善税制结构,提高税制的公平性。拓宽增值税基本税率的适用范围,加快税制改革的速度,并取消营业税和不科学的减免优惠政策,恢复增值税的中性属性,努力提高所得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例,提高税制的公平性;第二,优化税制,提高税制的透明度。一般情况下,在税制的出台之前,应提前进行具体深度的研究,保证立法内容科学化、简约化。要加强税法涉及的针对性及可操作性,要保持税法制度的科学性与税法前后相统一,关于某一具体内容的规定也必须相同步;第三,税制改革要保证稳定性、前瞻性及衔接性相统一。税制改革要与经济发展状态及变化相符合,在新税法的出台之前,提前准备好完善的配套措施,以便实现新旧交接的顺利进行,以具体的操作作为指导,从而使得税法的的落实呈现简单化。

(四)构建税务风险损失主动承担责任制度

由于中小型企业容易受资金与人力资源的影响,所以难以如大企业那样,构建起税务风险管理、考核机制,然而可以合理地调整薪资结构,构建税务风险损失责任的追查与赔偿、奖励制度,此类制度能够在后期把员工缺乏责任感的逐渐内部化,进而避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思想主义倾向。制度分别明确企业税务风险损失责任追寻的广度、条件、方式,要合理设定好企业税务风险损失相关负责人的赔偿数额、激励金额,以增强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真正落实税务风险管理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影响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原因、制度建立,全部的企业几乎是以追求税后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国家对税收制度又有强制性,造成企业必然存在税务风险,这也是难以消除的客观事实。所以,建立企业税务风险评估制度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云华.企业税务风险原因分析与制度设计[J].税务研究,2013(09).

[2]罗威.我国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现状研究――基于广东省部分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会计之友,2013(02).

[3]罗正媛,马之超.浅议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的构建[J].税务研究,2013(06).

[4]罗威.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5.

第8篇

[关键词]企业 税务 风险

企业税务风险,通常是指纳税人没有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或者税收风险规避措施失败而付出的代价。有效分析影响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效益因素,使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更具有效性和准确性就显得特别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企业税务风险与管理谈一下粗略的认识。

一、提高对税务风a险管理的认识,认真研究宏观环境

要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尤为重要的是要提高企业管理者及财务工作人员对税务风险与管理的认识,做到认识上的再提高。

在提高认识基础上,要认真研究宏观发展环境。外部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作为企业来说,要想加强发展,可以通过调整企业本身的经营行为和策略,适应环境发展需要。例如,企业可以加大宏观环境的研究调研力度,特别是对那些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行业新规定、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等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仔细分析好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同时要统筹考虑好这些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产生税务风险的可能性有多大,严重程度有多少,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二、建立基础信息系统,跟踪监控风险

企业应着眼于信息化,根据业务特点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把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与管理,构建起有效全面的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样就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企业应制定风险控制流程,按照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管理税务控制体系内,制定好详细的、操作性强的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同时,要注意设置好税务风险控制点,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与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

此外,对于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应加强关注,从而跟踪监控好企业的税务风险。企业的一些大的决策事项,主要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及一些重要经营活动等,这些都是关系到企业的存亡与兴衰的重要决策与经营,会涉及到税务风险。作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其中,认真进行分析,要做到事前做好分析预测、事中做好识别,做到有效防范风险,并做到跟踪监控好税务风险。

三、采取积极有效的税务风险防范技巧

1、实现绝对税额的降低

实现绝对税额的降低,主要指的是直接减少应纳税款,可以用以下方式进行:一是企业要选择好一些比较重要的税种,这样可以构筑防范税务风险的最大空间。二是税收优惠政策要尽量用好,尽可能为企业增收。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以防范税务风险,是现代企业发展经营中一个很好的方法,也是加快企业发展,做好节税增收的着力点。三是全方位运用各项政策,降低企业整体税负。四是选择恰当的税务,合法地转移一部分税务风险。

2、实现相对税额的降低

实现相对税额的降低就是说税款总体数额不变,但企业赚取的是资金的时间价值,重点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适当的成本费用分摊方法,减少企业当期的应纳税额。因此,企业可以统筹考虑,选择一些有利的方法来计算企业成本,从而达到减少税基的目的,实现各项成本费用和摊销额的最大化,以减少应税所得额,有效降低企业税务负担。二是实现整体税负的递延交纳,使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这种方法所带来的并不是税金支出的减少,而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利用某种纳税日期的时间差。

四、通过税收管理,让企业在税收筹划中获益

税收筹划,又称纳税筹划,是指企业为了加快发展,在税收政策允许范畴内,通过对企业的发展经营、理财活动进行科学的准备筹划,以减轻企业发展中的税收负担,获取更大的税收利益。需要说明的是,税收筹划是在国家政策的允许范围之内,所取得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收益,因此它是受法律保护的,是纳税人应享受的基本权利。 税收筹划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应纳税额的因素

影响应纳税额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那就是计税依据和税率。计税依据越小,税率越低,应纳税额也越小,反之,越大。比如,企业所得税种,计税依据就是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有3挡,在进行该税种税收筹划时,我们积极着眼于从税率因素考虑,税收筹划就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2、办税费用筹划

办税费用主要包括办税人员所必须花费的一些费用、企业单位人员的差旅费用、一些资料费用以及存款利息等。总的来说办税费用在纳税成本中所占比例并不大,本着节约精神,有对这些费用进行筹划的必要。在筹划时,例如可以强化企业财会人员兼职职能,由财会人员自己兼任办税员,能进行网上申报的就进行网上申报,从而可以降低资料费用等办法。

3、额外税收负担筹划

我们所说的额外税收负担,主要指的是按照税法规定应当纳税,但是通过正常途径,完全可以避免的税收。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税法规定,纳税企业兼营增值税应税项目适用不同税率的,应当单独对销售额进行核算,没有进行单独核算的,按照从高适用税率进行核算。第二,对纳税企业的一些账目不清或者一些原始资料、收人凭证等面目全非,税务部门难以进行查账的,对企业的纳税数额税务机关有权进行核定。第三,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单独核算免税、减税销售额,未单独核算销售额的,不能够进行免税、减税。对于企业存在的额外税收负担,纳税企业可以通过财务部门着力强化财务核算,按照税务部门的要求履行好报批手续,履行好代扣代缴等方面的义务,通过做好纳税调整等有效途径进行解决。

做好企业税务风险与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需要采取的措施也很多。只要我们在财务工作中多加重视,多加思考,采取更多的针对性强的措施,就会更有成效地加强税务管理,更好地控制企业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税收监管;最优;交易费用理论

一、 文献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通常有着相对成熟和高效的税收监管体系。税收监督机构的专业化和职责分工的明晰化、税收监督主体的多元化、税务监督手段的信息化、税收监督程序的规范化、税收监督审计的专业化、税收监督执法的严格化和税收执法监督的制度化充分体现出其成熟性和高效性。而在我国现行的税收监管体系中,多重主体对监管客体独立实施监管,监管结构平板化,职能交叉引发职责不清;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导致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并存;对监督主体的监管缺位埋下了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隐患。

由于我国在税收监管方面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和改进,很有可能阻碍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和威胁经济社会的长久稳定健康发展。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税收监管。在税收监管措施的规范性研究方面,程新、王丽(2000)认为税收监督需要引入人大审计机构强化对政府的监督;强化财政监管职能和强化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管理,充分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于关悦(2003)针对现行税收监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建立部门责任制度。(2)建立微机联网制度。(3)建立稽查情况及文件资料相互移送制度。周荩2005)在评估我国税收风险的基础上,指出了税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通过税收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和限制公权力,从而提升国家的税收汲取能力的观点。雷炳毅(2009)认为要降低税收风险,加强税收监管关键环节是:(1)明确税收风险识别的具体对象。(2)有效收集税源风险信息。(3)建立相对固定与灵活的税收风险识别分析指标体系。洪连埔(2010)借助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以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管理效果评价为框架的基本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以期提高国家(政府)、税务机关以及税收执法人员防范、抵御、应对、化解税收风险的能力,以加强税收监管。

在税收监管措施的实证性研究方面,李建琼(2004)借鉴COSO模型搭建了税收风险评估模型,在定义税收风险的内生因素、外生因素、风险修正因素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防治税收风险和政府加强税收监管的有效路径。杨伊、邓兵(2008)根据税收征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对税收征管博弈模型进行了多重博弈的扩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纳税者偷漏税问题的对策建议,可以从加大检查和惩罚力度、建立纳税信用等级制度和加强内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升监管效率。吴武清、陈敏等(2009)则首次应用双重委托―模型对税收监管问题进行了经济分析,认为税收的监管成本应该越小越好,应采用完全不合作策略。郑新举(2012)运用CTAIS征管系统,就如何深化中央税收监管,从监察的内容、重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思路,并就监察工作如何促进税收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二、 交易费用的理论逻辑

1. 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交易费用理论是由科斯首先提出。科斯在其1937年《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企业存在的边界就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阿罗(1969)指出:“市场失灵并不是绝对的,最好能考虑一个更广泛的范畴――交易成本的范畴,交易成本通常妨碍――在特殊情况下则阻止了市场的形成”。交易费用理论经过威廉姆森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事前的和事后的费用,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巴泽尔以及马修斯等。

根据威廉姆森的研究,交易费用存在主要取决于三个影响因素:有限理性主义、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有限理性指的是交易参与人因为受到自己个人的情绪、偏好等限制,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时候所产生的约束性的条件。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交易者不能完全掌握契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样也不能预测契约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有限理性的存在会使得交易费用必然发生,这种影响贯穿整个交易契约的始终,因此所产生的交易费用既包括事前的谈判、签订等费用,也包括事后的执行费用。

机会主义是指交易参与者双方都存在为自己牟利的投机行为,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关系,机会主义的存在都增加了契约执行的难度。特别地,机会主义行为更多地表现在契约签订以后。一般而言,在签订契约之前,交易双方都会隐藏个人的真实信息,进而争取契约的达成,而一旦完成契约签订后,投机行为就会不断显现。为了防止交易双方对契约的破坏,必须要成立一个监察审计部门,这个交易费用是非常昂贵的。

资产专用性是指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某些资产很难再用作其他方面,否则资产的价值可能会贬值甚至可能成为无用资产,这是与沉没成本直接相关的资产。在不同市场结构类型下,不同的行业对投入的要素有具体的要求,要素的交易费用与行业的垄断程度、保护程度甚至壁垒的厚度直接相关。

2. 税收监管的交易费用理论逻辑。税收实际上是一项契约,由于实际征税过程中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存在,为了保证征收工作的有效运行会产生大量交易费用,因此,应当尽可能通过多重治理方式避免或减少交易费用的产生。从征税程序来研究最优税收立法,实际上就是要分析交易费用对最优征税的影响。这里所涉及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征税程序的成本,第二是征税过程中的附加成本。

征税过程中涉及的成本分为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本来是一个生产者选择理论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者租用要素的能够在会计账簿上反映出来的成本。但是显性成本的外延是很宽阔的,把显性成本引用到税收的征收程序来看,应该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税收执法人员作为税收征管投入的要素的报酬支付,即税务工作者的工资,这一部分构成税收执法显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另一部分是税收执法程序所投入的固定成本,包括像税务机构的建筑、固定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入,这部分成本与税务工作者的工资构成税收执法过程中的主要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同样是生产者选择理论的概念,主要是指厂商使用自我拥有的、自我雇佣的资源的机会成本。引用到税收征管程序中来看,征税的隐性成本主要包括:税务工作者放弃从事其他工作的最高收入和资产专用性的机会成本。在我国,税务工作者属于公务员编制系统内部人员,其专业知识以及才能并不一定是税务的层次,因此这些从事税务工作者的人员可以参加其他工作,一般将从事当前工作而放弃从事其他工作所获得的最高收入称为税务工作者的机会成本,当然,这种机会成本很难去进行具体的衡量,因为其机会成本是不确定性的。资产专用性的机会成本主要是指税务固定资产的机会成本。

在税收的具体征收过程中,除正常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外,还有一些可能带来灰色收入的成本,即征税的附加成本。征税过程中的附加成本主要包括两个,第一是征税者的索贿;第二是纳税者的行贿。一般来说税务工作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制度,而公务员的基本工资收入实际上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公务员的职权可能会引发权力寻租行为,尤其是许多执法人员为了一己之利,私自帮助纳税人寻找法律漏洞进行逃税漏税等,从其中拿回扣,这是典型的索贿行为,也是最常见的,即税务执法人员与纳税人形成非法合作。另外一种关于征税者的索贿则是强制性的索贿行为,也就是通过权力的威吓来迫使纳税人被动行贿。比如以纳税不合格等理由警告或者威胁纳税主体停滞经济活动,针对企业而言,就是如果纳税不合格,企业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等。征税者的索贿和纳税者的行贿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两者发生的原因有可能存在差异。从纳税者角度来看,他们的行贿可能是被动的,但是更多的是主动行贿。主动行贿属于一种利益寻租,纳税者的寻租行为致使自身利益得到了改善,但是却使得整个社会外部成本不断增加,社会总体利益下降,效率受损。

三、 最优税收监管的交易费用治理模式

为了确保税收立法最优,从程序法上实现税收的公平和效率,必须要对征税程序中的交易费用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模式。由于税收监管实际上是对税收作为契约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审查的过程。税收监督和税收审查从本质上来说是契约的治理过程。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三个假设前提在实际契约签订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将契约的内在信息进行有效反馈并折射出隐含的签约过程。

根据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在一项契约的参与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对隐含的签约过程的影响,当契约签订主要是受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的影响时,很显然这项契约的参与者是有预谋的或者说有计划的;如果机会主义在一项契约的签订过程中无关紧要,契约签订主要受有限理性和资产专用性影响时,则表示该契约的参与人是一个言而有信的;如果资产专用性在某项交易中不重要,起作用的是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时,则表示该项交易是充满着竞争的。另外,如果一项交易中,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都很重要,则该项契约需要治理,也就是说这个交易会产生大量的交易费用或成本。

从税收的征管过程来看,一方面,征管者的有限理性使其无法有效甄别纳税人的信息;另一方面,征管者的机会主义倾向又使其具有与纳税者结成同盟损害国家税收利益的可能性。同时,税收的监管具有资产的专用性,意即表明税收的监管不是一个竞争的市场。因此,从交易费用角度出发,税收的征管是需要治理的,才能实现最优。

税收的征收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委托―模型,税收征管过程中的监管就是对国家作为委托人将征税的权力委托给国税局与地税局这种契约进行治理的过程,它需要有特殊的治理机制。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在《比较制度分析》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契约的治理机制及其实施条件。根据交易双方的关系温和程度,治理机制分为个人信任一直到国家法制系统,显然这是从弱到强的信号表示。契约的实施者也是从内部协调实施到外部强制性实施,而预期行动决策规则也是从对欺骗行为的报复到对欺骗行为的依法惩罚。税收征管过程中的监管不仅仅需要税收管理体制内部治理,还必须要借助于外部司法体系的强制干预。

对于那些由国税和地税部门的内部治理而引发的交易费用,主要是指由于有限理性和资产专用性而产生的成本,应该采取“俱乐部规范”治理模式,这是一种典型有效惩罚机制。作为税收征管的人,国税和地税部门就相当于是国家税务系统的“会员”,由于都是属于系统内的成员,因此可以看成它们的行为活动是内生性的。作为委托人的国家显然知道国税和地税部门的策略集是有差异的,能够最大程度地使得自己的目标函数得以实现就要靠激励机制。“俱乐部规范”治理的预期行动决策规则是将不诚实的交易者从“俱乐部”中驱逐,当然在现实的税收征管中,不可能说随意取消某个征税部门。内部治理的“驱逐”策略集中体现在税收政策的优惠,包括补贴、返还、减免等,即一但委托人发现人存在舞弊或者投机主义行为,就会剥夺其享受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但是从现实应用来看,内部治理只能够有效降低税收系统内部的交易费用。从威廉姆森的垂直一体化理论和杨小凯的迂回生产理论来看,如果取消地税局,而将税收事务完全托付给国税部门去管理,那么由国税与地税划分而产生的交易费用将会转为内部控制成本,这可以有效促进税收效率的提高。

对于由机会主义产生的交易费用,主要是指由于征收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附加成本或外部成本。对于外部成本的治理需要通过第三方的强制实施或国家的法制系统来治理。这就需要在税收立法中通过税收的行政处罚和刑罚处罚来实现税收征管的监督和审查,以强制性的方式避免或消除机会主义行为。这就要求第三方或国家法制系统中带有公正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的部门以惩罚的形式实现有效的监督和审查。如果第三方能做到公正和规范,则可以有效降低外部成本。税收的行政处罚和刑罚处罚构成了税收监管立法的重要内容,这同样是要建立是“税收法定主义”和“税收基本法”的基础上,并从公平和效率的视角实现税收监管的最优化。

四、 结论及政策建议

交易费用的存在是税收征管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也是征管程序中最难控制的问题,它不仅仅会直接影响税收立法的效率性,同时还会间接影响税收立法的公平性。税收征管的交易费用包括由有限理性和资产专用性产生的内部成本和由机会主义产生的外部成本。

内部成本可以通过“俱乐部规范”以剥夺其享受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的“驱逐”策略进行内部治理。从内部治理结构来看,税收本来就属于财政的范畴,而这主要是由财政部门直接负责,如果将其再次分配给国家税务总局,然后再进行地方税务局的分摊等,使得程序太过繁杂,治理成本非常高昂。从威廉姆森的垂直一体化理论来看,合并国税和地税部门或者取消地税部门的垂直一体化的措施可以将由于国税与地税划分而产生的交易费用转为内部控制成本,从而可以在内部治理中得到化解,使得税收的效率必然提升。可以将国家税务总局改为国家税务局,从属于国家财政部。财政部下达的各种关于税收的财政政策由国家税务局统一执行,然后统一传输到地方的财政局下属的相关税务机构,从而以减少交易费用的路径提升税收的效率。

外部成本主要表现是在征管过程中可能存在利益勾结和联盟等,对于外部成本的治理需要通过第三方的强制实施或国家的法制系统来治理。这就需要在税收立法中通过税务行政处罚和刑罚处罚来实现税收征管的监督和审查,以强制性的方式避免或消除机会主义行为。而法制系统强有力的约束性要能够实现有赖于“法定主义”和“税收基本法”的实现,因此加快“税收法定主义”和“税收基本法”的建设仍然是我国最优税收立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甘行琼,蔡飞.国外税收监督管理略览[J].财政监督,2000,(6):49-51.

[2] 程新,王丽.财务税务监督新模式:监督与再监督[J].经济研究参考,2000,(6):44-48.

[3] 马国强.税收服务偏差及其矫正[J].涉外税务,2002,(8):16-18.

[4] 于观悦.实行税收联合监管的机制[J].税务研究,2003,(12):73.

[5] 王国清.论税收制度建设的外延性与内涵性[J].经济学家,2003,(3):91-98.

[6] 周.中国税收风险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8.

[7] 雷炳毅.实践税收风险管理.推动税源管理科学化[J].中国税务,2009,(2):53-54.

[8] 洪连埔.浅谈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J].涉外税务,2011,(3):66-70.

[9] 李建琼.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7.

基金项目:江苏高教优势学科建设工程(PAPD)(项目号:苏政办发[2011]137号);江苏省法学会课题“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我国最优税收立法问题研究”(项目号:SFH2013D17);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英文标志简称:TAPP;侦查学科研创新团队(2015SJYTS01-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