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时间:2023-06-28 17:06:55

导语:在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第1篇

关键词: 施工企业 工程造价 造价管理

一、引言

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的范围之内,以保证造价目标的实现,并尽可能将实际造价降到最低。要有效地管理工程造价,首先需要建立工程造价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应能让管理者观察当前的造价水平,将其与计划目标相比较,进而制定改进措施将造价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综观现有的施工企业造价管理系统,大多存在滞后性特点,即造价管理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是已完成工作的信息,无法做到工程造价的事前控制和动态控制。

造成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滞后性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所采用的工程造价控制模型单纯考虑了造价这个目标,而忽略了进度和质量。众所周知,造价、进度和质量是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三者之产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任何一个目标的控制必然会影响到其它目标的实施,因而,对造价的控制,应同时考虑进度和质量,即工程造价管理模型应是综合考虑这三个目标的一个集成管理模型;二是系统缺乏预测功能,不能利用现有的信息,对未来工程实施的情况作出估计和预测,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或纠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的方法是将造价和进度、质量等项目管理要素集成起来,建立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集成动态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进行集成动态管理。本文将主要探讨工程造价与进度的集成。

二、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动态集成管理原理

(一)概念及程序

所谓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动态集成管理就是对项目进行分解,建立项目动态集成管理系统模型,通过对网络计划的控制,实现造介、进度的集成控制。同时通过组织的分解,建立组织分解结构和责任分配矩阵,以落实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的责任和措施分配。

由动态集成管理的定义可以得到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动态集成管理的基本步骤:

应用工作分解结构(WBS)方法,对施工项目进行分解,建立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动态集成管理模型;应用组织分解结构方法(OBS)方法,对施工管理组织进行分解,并落实人员职责,建立责任分配矩阵;通过对网络计划的建立、跟踪、调整,并利用赢得值原理实现对工程造价动态集成管理。

(二)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动态集成管理系统模型的建立

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动态集成管理系统模型是通过WBS方法将项目分一系列相互有逻辑关系的工作序列,并对这些工作分别赋予相应的资源、成本等要素。具体见图1所示。该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为完成项目所应进行的一系列工序;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工序的作业时间;完成工序所需的各种资源(主要是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完成工序所需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资源成本)。当组成项目的各个工序都赋予了时间、资源和成本后,整个项目的集成控制模型也就建立起来了。

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动态集成管理系统模型的建立主要采用工作分解结构WBS(Wirk Breakdown Structure)方法,WBS是由美国国防采购办最早提出的对项目进行分解的方法,其核心内容是将项目分解成互相独立、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项目单元。WBS主要包括如下要素:

工作结构

通常用树形或概要的形式来表达。

工作包的定义

上述工作结构中的最低层次的项目单元称为工作包,对工作包的定义就是对工作包有关成本、进度、质量、持续时间等要素进行描述。这一步实际上也是项目成本动态集成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过程。

项目单元间的逻辑关系

项目单元间的逻辑关系主要通过网络计划的建立形成。

编码

编码有助于项目参与者对项目单元的表示和工描述,保持各项目单元前后之间的联系,便于计算机数据和信息处理。

工作分解结构必须和施工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项目具体的特点相结合,综合考虑到拟采用的施工方案等要素而建立。

(三)组织分解结构(OBS)和责任分配矩阵(RAM)

在进行施工项目工作分解的同时,施工企业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分解结构OBS(organization Breakdown Structure)。组织分解结构与工作分解结构相对应,由施工企业各专业科室组成,显示的是各专业科室之间的责任关系,将OBS与WBS结合起来,就可以建立项目的责任分配矩阵,如图2所示。图中纵向是WBS,横向是OBS,WBS中的每项工作都一一对应落实到每个专业组,使每项工作的安排既不遗漏也不重复。矩阵图中的交叉点,就是项目管理和科室管理相统一的管理控制点。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所包含的工作任务,既是项目管理要完成的目标,也是专业部室管理要完成的目标。在这一点上,具体的进度安排和资源分配是由该点的责任者即专业负责人进行的。所以专业部室的管理者,也成了完成该项任务和控制人工时的管理者。这种矩阵式的责任关系,避免了我们常遇列的专业部室把人派别项目组去之后就撒手不管的现象。也避免了不集中办公时项目经理控制不住项目进展的现象。

(四)利用赢得值原理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集成管理

赢得值理论最早于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国防部提出,最先庆用于国防工业和核工业中,进而推广到其他行业的项目管理之中。应用赢得值原理进行成本集成动态控制的基本指标有三个计划工作量的预算成本(Budgeted Cost of the Work Scheduled-BCWS)。BCWS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计划要求完成的工作量所需的预算费用。BCWS主要是反映进度计划应当完成的工作量,而不是反映按计划应消耗的费用。

计算公式为:BCWS=计划工作量×预算定额。

(1)

已完工作量的预算成本(Budgeted Cost of the Work Performed-BCWP)。BCWP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按某阶段实际完成工作量及预算定额计算出来的费用,这个值实际上就是采用单价合同时承包商与业主进行结算的价值,故把这个指标叫做赢得值。

转贴于

计算公式为:BCWS=已完工作量×预算定额。

(2) 已完工作量的实际成本(Actual Cost of the Work Performed-ACWP)。ACWP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某阶段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所消耗的费用。ACWP主要是反映项目执行的实际消耗指标。

这三个指标各自包含了造价和进度的信息,利用它们,就可以实现成本和进度的集成。

应用赢得值理论进行工程造价动态集成管理的基本步骤如下:

首先建立比较基准。比较基准的建立主要通过初始网络计划的建立,对各工序赋予资源和成本,对网络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确定工期、时间参数以及资源和成本的分配计划。将这些数据作为与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对比的基础。

其次建立跟踪报告制度。在建立比较基准以后,就可以进行项目的跟踪控制,其主要方法就是将实际数据与比较标准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项目实际完成情况。而建立跟踪报告制度的目的就是能够使施工企业系统全面地收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数据,数据采集、传递主要载体就是报表。根据美国国防部在《成本——进度控制系统准则》中的规定,共有4种报表:合同资金需用表(CFSR)、成本完成情况表(CPR)、成本进度状况表(C/SSR)、承包商成本数据表(CCDR)。对承包商而言,一般小型项目只需要CFSR,C/SSR两种报表,大型项目需要CFSR、CPR、CCDR三种报表。这写报表中最关键也是最常用的是CPR报表,该报表共分为五个表式,分别为:WBS汇总计划完成情况表,OBS汇总计划完成情况表、完成情况测量基准表、劳动力负荷情况表,以及问题分析表。C/SSR报表实际上是一种简化的CPR报表,适用于小型项目。CCDR报表仅适用于大型项目,主要提供给政府部门用。CFSR报表分为两个部分:反映资金总需用的变更情况和分月资金需用计划。

最后进行赢得值的评估和分析。应用赢得值理论对施工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动态集成管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对现状的评估和对将来发展的预测。

对现状的评估主要是通过对监测点实际数据与比较基准的对比,来反映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的差异。这种差异有两种表达方式:价值形和比率形。

价值形的指标主要有成本差异和进度差异两种。其计算公式如下:

项目进度差异SV(Schedule Variance)

SV=BCWP-BCWS

(3)

当SV<0时,说明进度拖后,反之说明进度提前

项目成本差异CV (Cost Variance)

CV=BCWP-ACWP

(4)

当CV<0时,说明成本超支,反之说明成本节约。

比率形的指标有三个,其计算公式如下:

实际成本效率CPIe=BCWP/ACWP

(5)

实际进度效率SPIe=BCWP/BCWS

(6)

实际成本指数CPIp=ACWP/BCWP

(7)

对未来发展情况的预测主要是根据承包商现有生产率和预算完成情况,预测竣工时成本和进度的情况。目前常用的有四种方法,分列如下:

用CPIe估计竣工成本

EAC=BAC/CPIe

(8)

其中EAC表示竣工成本估算,即估计竣工时的实际金额;

BAC表示竣工成本预算,即计划竣工时的预算金额。

用未完工工作指数TCPI估计竣工成本

TCPI=未完工作量/剩余金额=(BAC-BCWP)/(BAC-ACWP)

(9)

其中TCPI表示未完工工作指数。

该指数表示如果该工程在竣工时不超预算,承包商必须以TCPI的效率进行工作。

数字法估算EAC(最低价法)

EAC=BAC-BCWP+ACWP

(10)

其实质是承认超支额,但要求今后要按原计划效率工作,估算值较低。

累计CPI×SPI估算EAC(最高价法)

EAC=(BAC-BCWP)/(CPIe×SPIe)+ACWP

(11)

将这四种方法的估算结果与承包商自身的估计相结合,可以大致地预测将来的发展情况。

赢得值的三个基本参数均是时间的函数,为此可以绘制出三条曲线,将三条曲线绘制在同一张坐标图上,就可以进行各种偏差的分析和预测了。

三、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动态集成管理的实现要点

工作分解结构是现代项目管理的核心工具,建立一套有效的工作分解结构是施工企业能否科学系统地管理工程项目的前提条件。企业建立工作分解结构必须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工程为理论基础,通过长期的项目管理活动的实践,加以提炼和升华。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施工定额,并注意对造价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作用目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均没有统一的定额体系,工程项目的计价主要以发达的市场信息和施工企业内部的施工定额。我国的施工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要想早日与国际接轨,必须重视有关造价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施工定额体系。

充分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以实现科学地管理项目。

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由于相关因素众多,需要收集和处理的信息量巨大,所以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的软硬件设施进行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发展的趋势。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了许多优秀的项目管理软件。许多项目管理软件均提供了造价和进度的集成管理。例如在国内外许多大型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的P3软件,适用于小型项目管理的PROJECT软件等。国内项目管理软件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因而施工企业必须尽快地改变观念,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项目管理工具,以更好地管理项目。

第2篇

【关键词】BIM模型 项目全寿命周期 大数据 信息集成管理

1项目信息集成管理的重要性

信息显然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资源,信息全球化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格局。同时,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信息的加入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现阶段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方对项目的管理主要聚焦于信息共享方面。

目前,我国工程建设行业中的信息流通方式是:各项目参与方在各阶段用自己的应用软件完成相应的工程任务后将工作成果以纸质形式交给接收方,在这个过程中,项目信息被无数次的输入、处理、输出和损耗。据美国建筑科学研究所统计,每个数据在项目全生寿命周期被输入的平均次数为七次。但是通过BIM软件,传统的图纸信息将可以按需求从已建立的数据库中即时产生,反映最真实和实时的项目信息。所以一旦置于BIM技术环境下,能够直接将数据库中的信息反映到所需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工程量清单等,而且随着设计的变化,构件能够将自身参数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设计[1]。

其实,在项目的生寿命周期内,缺的常常不是信息,而是信息的共享和集成:即在项目不同阶段,让不同参与方,不同软件间的信息集成管理与交换,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得到准确、及时、充足的信息。

近年来,BIM模型在信息集成管理中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集成管理的巨大优势使得BIM在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迅速被应用于许多工程项目,BIM模型涉及工程项目各生命期的各个参与方,实现了建筑全生命期的信息共享,能够使项目各参与方协同工作,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实现工程项目的信息集成化管理,为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创造更好的条件,为企业的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提供可能,同时也为建筑业未来做大数据留下更好的数据沉淀。

2 基于BIM模型的信息管理优势分析

基于BIM技术的项目管理流程不变,但过程中各单位的交付成果不再是简单的图纸,而是模型。施工阶段,项目的三大目标控制也是通过模型的来实现,施工单位可以利用BIM模型进行施工进度的安排,并通过技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建设项目实时动态,以此进行成本的动态管控,后期运营管理。工程模型的建立将伴随着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不断完善,为业主后期的运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真正实现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据Autodesk公司统计,三维可视化可提高企业竞争力 66%,减少50%~70%的信息请求,缩短 5%~10%的施工周期,减少 20%~25%的各专业协调时间[2]。

DD&A行业调研部高级总监Stephen A Jones指出,建筑活动数量在中国市场是相当大的,BIM的使用可以提高在模型环境当中的施工效率和建设效率及用通过数字化的环境工具来浏览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同时也能把基础设施和能源相关联,这对中国的BIM运用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3]。

目前,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推广,BIM技术很快会进入新的阶段,未来,BIM也会与更多的新科技发展融合,将来,BIM与大数据的结合主要依靠题目、摘要及关键词等来搜索相关信息,传统的的建筑档案的存档及检索方式即将成为过去[4]。通过采用BIM模型组织的建筑档案,可检索的信息将会大大增加'并支持“全文检索”,快速定位到各种属性层次的构件。工程数据和业务数据加载到BIM上,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且大幅增加了管理的功能,使数据实现可存贮、可搜索、可计算和可追溯等[5]。海量BIM案例数据库的建立,使其所蕴含的信息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迅速膨胀,同时拓展到其它的相关领域,减少了知识的获取成本,降低了跨界的门槛,夯实了创新的基础。利用BIM模型产生的大数据以后也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比如政府宏观决策分析,专家行为分析,决策行为分析等以及指数,指标的应用等。

3 BIM技术运用于工程项目的阻碍

BIM技术贯穿在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的全寿命周期过程,集成了建设项目中所有的信息,为工程项目在能耗和污染降低方面,绿色可持续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如何才能让BIM技术更好的被建筑业企业所使用,被行业人员更有效的利用成为了目前的关键问题。下面主要就BIM技术的发展在技术、经济、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3.1技术发展慢

在技术应用层面,由于我国目前仍以国外的技术产品为主,而国外BIM技术产品的本地化程度低,建立BIM模型所需输入的数据源不足,导致对一些复杂操作理解不完善,对软件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技术性解决对策。我国从2002年引入BIM技术以来,对于BIM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缺乏较为完善的BIM应用标准,业界相关的法律规范也有待健全,导致了BIM的发展受到局限。

3.2经济投入大

当前我国的BIM应用还主要是设计方主导模式,但从效能的角度出发,业主方主导模式更能发挥BIM的主要功能、推进BIM技术在建设项目内全生命周期内的运用,更是应用BIM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最大受益者。但不菲的经济投入是影响业主方考虑采用BIM技术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培训员工的费用,购买软件以及硬件升级的费用,聘用BIM专家咨询的费用等。此外,由于BIM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现阶段不明显,导致业主方推动力不足,也是限制增加对BIM经济投入的原因之一。

3.3操作不成熟

在操作环境上,由于BIM技术在国内发展尚不成熟,BIM技术的学习资源缺乏,软件熟练操作者和专家的数量严重不足,缺少成熟的实践经验及相关学术交流,这些都导致了BIM操作环境的客观条件不够完善。其次在操作过程上,公共部门、业主方的参与程度低,不适应协同工作模式,工作进程重组受阻碍,模型整合和保护工作复杂,责任不分明,这些都导致了BIM操作过程的复杂性及难度。在操作组织上,由于业务模式重组会带来许多风险,组织内部缺乏明确的采用BIM技术的目标,没有长期的BIM应用方案和投资计划[6]。

4 BIM技术运用阻碍的解决对策

4.1发展应用技术

BIM的理念和技术在国外已经被成熟地应用到实践中,也得到了国内相关行业的广泛认同,但在国内的应用实践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在制定BIM行业标准层面,需要政府与相关行业共同推进,积极的参与;在技术层面,扩展BIM技术的开放性,实现不同专业,不同软件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企业增加研发力度,创新技术工具,增加软件间的兼容性与交互性。

4.2 明确经济效益

要增加业主方对BIM技术的经济投入,包括咨询费、软硬件购置费用及员工的培训费用等。首先需要让业主方认可BIM所带来的长期效益,及可视化操作在建设项目的全周期所带来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要明确BIM的投资回报率,引起公司决策者的投资兴趣,组织有效的项目推介会,让业主了解投资前景及必要性。

4.3 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一些国内大型BIM项目都是在国外的技术支持协作下完成的,中国急需培养自身的BIM人才,打造有实力的专业技术团队。聘用具备建筑、结构、及设备等综合知识能力的BIM专家。国内高校要关注BIM教育,从大学生开始进行BIM专业能力的培养,开设相关课程及软件培训,如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已招收BIM方向的工程硕士,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为其从事BIM行业做好铺垫。

5 结语

我国建筑行业市场庞大,BIM技术的应用也为建筑业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了世界发展的主流方向。目前,我国的BIM技术发展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促进BIM在中国建筑业的发展需要经过政府、企业及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相信随着各相关行业的深入研究,必将增强我国的建筑信息化产业建设,发挥BIM技术的巨大优势,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基于BIM的建设领域文本信息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李勇,管昌生.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与策略[J].工程管理学报,2012,04:17-21.

[3]孙晓璐.让BIM发展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写在《中国BIM应用价值研究报告》之际[J].中国勘察设计,2015,05:16-17.

[4]何海芹,许锦善.BIM――建筑业迈入低碳科技时代的源代码[J].住区,2015,01:43-45.

第3篇

关键词:质量,成本,进度,集成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53.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程项目在实施之前,我们要为项目设定各种目标,而其中质量、成本和进度目标是项目目标成功实现的关键。其中,工程成本管理是项目实现利润的关键,而工程的进度管理是实现利润必要前提,质量是进度和成本目标实现的保障。 工程项目只有同时对质量、成本和进度进行集成管理才能有效地实现项目的整体目标。

1成本、进度、质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1.1进度和质量的关系

机电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之间呈近似的正比关系,如果工程工期宽裕些,施工质量就相对要好些,但如果工期过长,则会造成设备装置、资金占压,人员散漫等,项目的成本就会增加。

1.2成本和质量的关系

质量要求越高,则工程施工成本就越高。当质量达到一定程度,需再进一步强化时,其成本将成几何倍数增加。但在实际当中,人们对质量并不是无限要求的,而是在一定范围之内,在这个范围之内,质量和成本呈近似正比例关系。

1.3进度和成本的关系

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之间是凹形关系,即工期过短或过长都会造成施工成本大幅上升。合理的进度对项目的成本很重要,进度的滞后势必造成设备租赁费用及管理费用等的增加,同时造成企业信誉成本的增加[1]。而过快的施工进度可能会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出现原材料及企业大型设备的浪费,增加施工成本。所以必须制定合理的工期计划,在满足最优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将工期缩短。

1.4三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工程质量、成本和进度三者的关系是辨证的,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它们之间有矛盾和对立的一面。工程质量要求越高,那么就得投入较多的资金和时间;如果抢时间、争速度地完成工程项目,那么投资就得相应提高,或把质量要求适当降低;如果要减少成本,那么项目的功能要求和质量标准均有降低[2]。

其次是统一方面,如果适当增加投资,为加快进度提供必要的经济条件,就可以加快项目建设速度,缩短工期,从而可使项目提前竣工,投资也就可尽早收回;如果适当提高工程项目功能要求和质量标准,虽然会造成一次性投资增加和工期的延长,但能够节约项目投产后的经常费和维修费,降低产品成本,从而获得更好的投资经济效益;如果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制定得既可行又优化,使工程进展具有连续性、均衡性,则不但可以使工期得以缩短,而且有可能获得较好质量和较低的费用[3]。

2工程项目的集成管理

2.1. 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系统的建立

机电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和进度目标是几个直接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相关要素,要对其三者进行集成管理,首先需要建立三者的目标系统。目标系统的建立需要经过理清目标层次结构、分清目标主次关系、目标系统优化三个步骤。

2.1.1 理清目标层次结构

目标系统的建立应首先理清目标系统的层次结构。目标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系统总目标、子目标和可操作性目标。项目的总目标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它是根据项目某一方面子系统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目标要求,将子目标进一步分解可以得到操作性目标。

2.1.2 分清目标主次关系

在项目目标系统中,位于不同层次的目标,其重要性程度也不相同,而同一层次的目标在不同的建设阶段其重要性亦有所不同。对于各个子目标的重要程度,可赋予不同的权重,确定其优先级,并依据目标的优先顺序指导和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各子目标的优先顺序的确定我们经常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

2.1.3 重视目标系统优化

在目标系统的建立过程中,工程管理人员应从项目的整体效益出发,根据项目具体的实际情况和约束条件,正确认识项目各目标之间的关系,使项目各个目标组成的目标系统达到最优,我们可以首先对进度、成本和质量这三项指标赋予权重,然后对每一道工序的各个施工方案进行评价,最后我们再计算各个组合方案下的各指标值与权重相乘,再累加,得到加权总分,即为各组合方案的综合评价值。通过综合评价值的大小,我们即可依次确定施工方案的优劣排序;具体步骤如下:

(1) 对进度、成本和质量三个指标分别赋予权重w=(wt, wc, wq)。赋值的方法可以有0-1打分法,0-4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

(2) 每一道工序的各个施工方案的进度、成本和质量分别进行打分tij、cij、qij。该步骤可采用专家打分法。

(3) 加权评分。s=tij* wt+cij* wc+qij* wq

上式中,s——组合方案的综合指标值

tij——工序i到工序j的进度评价值

cij——工序i到工序j的成本评价值

qij——工序i到工序j的质量评价值

wt,wc,wq——分别是进度、成本、质量指标的权重

2.2 质量、进度和成本的集成管理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工程项目的成本、质量和进度是几个直接关联和相互作用要素, 所以项目管理者必须同时对项目工期、成本和质量进行全要素的集成管理[4]。在集成管理项目工期、质量和成本管理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对于项目资源管理与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的集成管理和控制。例如,项目工期的变动会要求资源的采购与供应时间和数量发生变动;而资源采购与供给的时间与数量变动又会使项目成本发生变动;如果资源的供给存在数量和时间方面的限制,项目的工期进度就必须调整,并且这种调整一定会造成项目成本的变化。

如果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有集成概念,目标明确,能定量分析问题,这样就易产生正确的决策[5]。工期提前或滞后一天,意味着项目在经济方面的重大得失,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我们首先对工程细部的质量目标进行详细规划,反复讨论质量方案,制定出每项工程细部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不提脱离实际的质量口号,由此制定的质量计划可靠、经济。同时,我们会组织工程技术、计划人员对工程进度进行详细分解,把工期计划、成本计划落实到每周,在每周进行工期成本归集,根据实际进度和成本适时调整计划,对进度和工期按周进行权衡和分析,从而做出综合调整措施。通过如此不断地对质量、成本和进度的动态监测和纠偏,从而保证整个三大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在实际工程中,现有的项目管理方法存在着工期、质量和成本管理割裂,片面的就单一的目标进行管理,最终结果是无法控制项目的整体目标。因此只有采用质量、成本和进度的集成管理方法,充分理解项目管理技术理论,区分并获得各目标要素相互影响和关系、制订详细措施并对项目各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实现项目的整体目标。

作者:

敬海涛,男,1979年7月9日出生,工作于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1] 武育秦,赵彬主编。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23-28

[2] 白思俊. 现代项目管理。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38-42

[3] 唐平康. 质量、进度、成本联合管理研究. 北京:国外建材科技2002. 23(4);114—117

第4篇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 engineering is promoted.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in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 engineering.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Keywords】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 project; integrate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F426.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54-02

1 项目集成管理应用于智能化建筑工程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 必要性

智能化的建筑工程荼厥羌成化和一体化的,工程中的各个项目相互关联,任何项目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项目。如工程造价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工程效益,也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与进度。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就要求管理决策者科学衡量工程的进度、成本、质量等指标。工程项目管理的难点在于满足用户需求,其本质就是协调好各个工程项目,使它们的呈现保持均衡状态[1]。因此,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项目集成管理应涵盖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满意度、安全、效益等全要素。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项目集成管理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现代工程项目各要素间的密切关联程度不断深化,所以,分析研究项目集成管理时应综合评估各个要素以及实施管理各项内容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思路就显得很重要。

1.2 可行性

①建筑项目的共性。建筑智能化系统是指依托建筑主体,在其内部构建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通信自动化系统(CA)、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三大系统,这些系统优化整合了结构、服务与管理,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且实现了最低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可以说是集节能环保、高效、优质于一体。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应用项目集成管理是基于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管理结构的思路,同时建设工程是为了满足业主的要求,不同的建设项目要以满足设计功能为条件,优化工程进度、质量和成本等指标。所以项目集成管理在协调工程项目进度、质量、环境、各参与方满意等目标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②理论与物质基础。第一,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快速发展,项目管理理论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在其集成管理体系中融合了多种理论与模型,逐渐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都将为建设工程项目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因此应减少对细小环节的投入,减少相应的工作量。这就要求必须协调、统一各个项目,集成化管理各个项目。第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工程项目各参与方之间是是“协作、共赢”的关系,这就要求各参与方就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沟通,一致协商,以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管理目标为主线,相互配合,进而实现建设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集成管理目标,同时也使各参与方达到最大化利益。第三,信息的共享与流通是实施建设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的重要因素,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软件工程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夯实了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的技术支持,提高了集成管理的有效性。此外,计算机集成系统的快速发展,也为实施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工具。

2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集成管理体系设计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集成组织是由设计方、决策方、承包商、管理方、咨询方、建设施工方、运营维护方等多方组成的联合交叉组织。各个参与主体应充分发挥本领域的优势,统一各异构数据和工作模块,逐步形成标准化的同构数据,建立中央数据库,实现项目管理中标准、快速的诊断和决策。以此来强化各参与方在各个阶段的交流与沟通,提高统一性,实现预期的项目目标,同时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节约成本。下面具体分析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项目集成管理模型及要点。

2.1 项目集成管理模型

项目是一次性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组成了项目的生命周期。近年来,项目生命周期的发展和完善为项目管理的持续性及系统性提供了保障,全生命周期理念应运而生,推进了项目管理方法及模式的发展,夯实了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结合系统工程结构决定其功能的原理,系统化的项目集成管理必须实现非静态控制及灵活管理的组织形式。实现项目集成管理还要依托网状虚拟组织机构和集成化信息系统,实现与专业领域的快速融合,满足项目管理的特点和信息技术发展需求。网状的项目组织结构以合同体系的建立为基础,集成信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项目组织是有效控制信息的主体,确保了项目信息流的正确性与一致性。同时,协同外部资源,以结构成本和机动性优势顺利完成项目任务。此项目集成管理组织形式有效性较高且应用范围广泛,服务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详见图1。

2.2 项目集成管理的实施要点

项目集成管理实施的重点以项目进行到不同阶段形成的整个过程为主,并在细分项目阶段各个过程中全面计划和整合人力资源、风险因素、信息等管理目标要素来整体优化项目。不同的组织、资源、信息及人力主导着项目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的周期性几乎是相同的,论文基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的管理特点和项目生命周期延伸,将其项目生命周期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

①决策阶段,该阶段的工作内容包括项目的前期工作,如项目的设计及构想、项目的具体审核流程等;在该阶段,要注意具体的项目情况,结合工程项目明确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标准,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同时要严格项目的审核流程和标准,提高工程项目的可操作性。

②设计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根据业主的要求来系统设计项目,一般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施工设计等内容,同时也涵盖了设备招投标、设计联络、设备调研、工厂监选等工作内容。在该阶段要注意设计方案的规范性与标准性,结合业主要求,需要细化的地方一定要细化,方便日后的施工作业顺利进行。

③计划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有编制合理、完善的项目施工组织计划及方案。通常将其归入施工阶段,由于施工计划在整个智能化系统项目集成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将其独立出来。

④施工阶段,此阶段就是按照设计图纸及施工组织计划实施建设具体项目的阶段,其是整个工程项目的中间阶段和关键环节,包括设备安装、系统组成、单体调试、系统联调、试运行等内容。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核心环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统筹与协调,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等体系,有力支持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建设。同时,衔接好各个施工工序,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和标准。

⑤运营维护阶段,此阶段是指智能化工程项目从开始使用到拆除的整个过程,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项目正常使用的维护、扩建和改建等。工程项目主要是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扩建和改建工程,尤其是要结合先进的技术优化工程项目的功能。

第5篇

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与科技不断进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严重,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1]。很多国家将其视为一项基本国策。在此背景下,工程项目领域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是全世界工程师共同的责任与义务。众所周知,工程设计对于工程项目最终绩效起到关键影响作用[3],对工程实现可持续化有重要意义。工程项目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工作,整个设计过程同时具有技术属性与管理属性,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设计的最终效果[4]。但是,现阶段对于工程项目设计可持续管理方面的研究很稀缺,传统设计管理模式又不能很好解决可持续问题。本文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分析工程项目所应该具备的新特点,基于“问题—处理要求—措施”的系统分析思路,通过识别传统模式问题并分析其处理要求,提出了一个新的工程项目设计管理系统模型。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传统设计管理模式分析

2.1传统项目与可持续视角下项目区别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技术、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转变传统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观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危害子孙后代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5]。在不同发展视角下的项目差别如表1所示,传统工程项目着重于成本、质量、工期这3个目标的实现[6],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造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而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要求工程项目同时满足经济、社会、技术,环境、资源等多维可持续目标,不但实现经济效益还要获取生态效益并节约资源,即实现多维目标有效集成。为了实现项目目标,传统项目管理强调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其全寿命周期内各种因素[7]。这种思维在实现可持续项目目标时存在局限性,由于决策涉及时间范围过于狭窄,因此长远效益往往被忽略,此外决策范围过于针对项目还容易导致潜在利益相关者考虑不足,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生态平衡。综上,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工程项目要立足于全局,用系统的观点考虑问题,充分理解社会公众、政府、非利益组织、项目消费者等多利益群体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等多目标集成。这无疑会增加项目的复杂度,对于项目管理精度要求更高,并且实现项目目标风险加大

2.2传统设计管理系统存在问题及处理要求

识别传统设计管理系统的开发思路往往是DFM(DesignforManufacturing)或者DFQ(DesignforQuality)[8],其实施通常是基于功能导向或者过程导向,缺乏对于复杂多维目标的集成与分析,因此很难同时实现经济、社会、技术、生态、资源等多维项目目标,亟需在设计管理决策系统中实现多维目标管理,对多维目标进行层级结构划分,理清目标与目标、目标与变量、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提高决策质量从而实现多目标集成。其次,传统设计管理的主要参与者是管理人员与专业设计人员[9],缺乏与各种潜在利益相关者进行互动,不能充分识别项目潜在需求,导致项目定位出现偏差,难以实现可持续项目所要求的利益相关者满意目标,致使设计实施过程缺乏全局性系统决策与高效目标协调机制。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强大信息系统,通过动态信息收集充分识别各种利益相关者需求,并且将这些需求转化成各专业决策参数,在此基础上还要在决策系统中体现全局思想,追求长远利益。再次,传统设计者往往不具备可持续相关知识,对生态、能源等可持续目标难以深入理解,造成设计的局限性。为改善这一状况需要在设计运作过程中引入可持续专家,对各工种进行协调与指导,从全局角度出发改善设计绩效,还要将各种可持续目标转化成针对于各专业决策者的有效决策参数,帮助设计人员理解可持续目标,避免信息表达方式与不同数据接口造成的决策障碍。最后,在设计决策系统中还应该体现长远利益思想,避免短视决策造成的后期损失,充分考虑项目结束后的综合效益,并且建立合理的多目标绩效衡量系统,对于项目设计成果做出合理评估与反馈。

3设计管理系统实现可持续的措施

3.1可持续设计管理系统构成

可持续视角下项目的多目标性、复杂性、多利益主体性、动态性、全局性决定了其设计管理系统的复杂性。为了克服2.2中所识别的问题,满足问题处理要求,本研究建立了一个由设计运作系统、决策系统、信息系统、绩效衡量系统等4个子系统所组成的设计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设计运作系统反映了设计过程各阶段流程、各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设计工作完成状况,是对于整个设计工作进展状况的映射,是对设计管理工作的分解与集成。决策系统集成了决策者、决策参数、决策原则以及决策框架,反映了系统决策产生机制。其通过决策行为对设计运作系统产生影响,决定了设计运作的方向,推动设计由一个流程转向下一个流程,并且决定了设计的最终效果。信息系统为决策系统提供信息支持,从环境与系统中动态提取信息,并且实现信息存储与处理,将系统信息转换成对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决策者有用的参数并及时输出信息;此外,信息系统也为绩效衡量系统提供有效信息输入。绩效衡量系统为设计管理提供一套完整的设计绩效综合评定标准,是对设计运行状况与决策质量的评估与反馈,其信息反馈会影响决策系统产生新决策,从而影响设计运行系统的状态,使得3者形成反馈链。

3.2设计运作系统

本研究所提出的设计运作系统是基于文献梳理并对传统模式进行改进而获得的[8-12],如图2所示。其中虚线框中内容表示各分部设计工作的逻辑顺序,通常情况下分为3种:顺序式、平行式、搭接式(如图3所示)。其确定可以运用DSM(设计结构矩阵)或者参照文献[13]中的SSA(StructuralSensitivityAnalysis)与NDSM(NumericalDesignStructureMatrix)方法。本研究所提出的设计运作系统与传统模式相比主要有3方面改进:1)在项目设计定位前期对于客户、政府、非利益组织等各潜在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与分析,并且对于其需求的动态变化进行信息收集与决策调整,有利于协调各主体之间利益关系,提高设计决策的全局性,最终实现利益相关者满意最优。可以通过EFMEA(ExtendedFailureModeandEffectAnalysis)、AFD(AttributeFunctionDeployment)等工具实现(不限于这些工具)。鉴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建立设计管理系统,因此对于此类细节问题不进行过多讨论,在后文遇到类此情况不做赘述。2)引入可持续专家,借助专业知识,对于可持续目标进行集成与解释,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目标函数等工具协调各设计过程,加强设计者对于可持续目标的理解。专家小组具体运行机制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或访谈形式展开。3)在设计评估审核阶段引入环境资源及其他约束审核,要求全部备选方案均满足生态等约束条件,并且结合综合效益选优程序,在设计满足约束条件基础上取综合效益最优的方案,避免了方案选择过于局限于项目本身经济效益的缺陷。其实现可以采用文献[2]中的工程项目可持续设计检查表类似工具进行。

3.3决策系统

本研究所提出的决策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系统遵循3条决策准则作为最高指导原则,与传统模式有所不同。本研究决策准则:1)旨在实现生态、资源、经济、社会等多维目标综合最优,考虑系统全局最优解而不是局限于项目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于以往技术经济分析进行有益扩展。2)根据项目特点对系统不同设计目标赋予不同权重,从而分清主次实现重点控制,这种做法可以在设计返修过程中减少设计变更损失。决策框架反映了决策问题的结构,映射了系统中目标与目标、变量与变量、变量与目标的关系,并且通过约束条件划出了设计方案的可行域,在此可以通过系统分析与因果关系识别建立具体决策框架并利用多元规划等工具对于决策框架进行优化。决策中心代表了不同类型决策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协作,本研究将设计管理主要参与者分为4类:设计团队、可持续设计专家、设计管理者、工程技术协调小组。其中,设计管理者主要负责组织协调与资源分配决策,并通过对决策框架分析利用WBS等工具将具体设计决策任务分解,落实到不同的设计决策者身上,之后利用可持续专家与工程技术协调小组促进不同专业设计者之间协作并进行有效可持续设计指导。这4类人主要分工如下:设计团队负责设计方案决策,设计管理者负责资源计划、进度计划、设计管理计划制定,可持续专家负责可持续决策支持,工程技术协调小组负责制定合作机制。最终,绩效衡量系统会对于决策效果评价,将信息反馈从而促成决策框架调整。

3.4信息系统

本研究的信息系统结构如图5所示。信息来源可分为设计运行系统与项目环境,获取信息后通过对于信息分类与处理实现决策支持与绩效评估。信息系统主要有3大功能:动态收集设计系统内外部信息、对于信息分类、将信息转换成对于各工种决策有效的参数。对于外部信息收集可以通过大量问卷、访谈、匿名建议征集等方式实现,并且在整个设计过程要进行定期更新,保持系统与外部信息良好的互动,及时调整决策框架取得更好设计绩效;对于内部信息收集可以通过工程记录资料、访谈、技术会议等方式收集。为方便信息收集与使用要对信息分类,本文建议的分类方式参照文献[12],在设计工作开始前期识别各专业人员的决策参数需求,按照专业学科形成决策参数需求分类表,每一分类对应一个专业的决策者所需要的决策信息,该分类表还应该标明所需信息的表达形式以方便后续使用,在此基础上将各专业需求的参数分为内部参数、外部参数、内外部参数3类。内部参数是系统内部运作所产生的,外部参数是由系统外部环境决定的约束性条件,内外部参数是系统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根据参数分类确定其信息来源,形成信息来源列表。对于收集到的信息为提高其使用效率,需要对信息进行转换,将原始信息转换成决策参数需求分类表中规定的信息表达形式。这一工作由可持续工程专家和工程技术协调小组负责。

3.5绩效衡量系统

可持续工程项目具有目标复杂性特点,对社会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等隐性目标进行度量时难度较大,因此其绩效衡量系统十分重要。本研究所建立的绩效衡量系统如图6所示,主要包括2部分:绩效指标框架与权重赋予方法。绩效指标框架由绩效评价指标与指标层次结构组成,指标识别可以通过调研等方式实现,层次结构确定可以通过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实现,此外,在此框架内还应该标出各指标优先取值范围、可接受范围、不可接受范围。指标权重赋予方法分为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2种,主观赋权法有AHP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客观赋权法有因子分析赋权、熵权法等,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于系统绩效进行评价。本研究将绩效指标分为2类:目标性绩效指标、约束性指标。目标性绩效指标表示系统努力方向,反映项目最终追求成果的实现程度(如,资源节约效果);约束性指标表示项目目标实现的约束因素,是系统要重点控制的对象(如,成本)。针对不同指标采取不同策略,对于目标性绩效指标要通过激励、优化等方式不断提高,对于约束性指标要采用有效控制手段将其限定在一个合理范围。根据性质还可以将目标性绩效指标分为结果型与影响型2类。结果型指标反映系统某一时刻表现出来的外在成果,其可视性往往很强(例如,项目某一阶段净利润);影响型指标反映系统运行过程中对最终成果产生影响的要素内在运行状况,往往可视性差(例如,信息系统运行效率)。结果型指标达到良好表明系统在某一阶段产出较高,而影响型指标达到良好则表示在某一阶段系统运行状况良好,暗示其未来产出将会较高。由于系统产出具有阶段性特征,因此不能仅仅根据某一时刻成果来衡量系统全局绩效,还应该考察影响最终结果的要素其运行状况。通过绩效衡量系统的运作,可以映射系统全局运作状况,为决策提供反馈,改善决策质量从而提高设计可持续目标最终绩效。

4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基于流程 工程项目 知识管理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84-02

引言

知识管理和流程管理是形成组织核心竞争力,维持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它们已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为管理者和研究者所热衷。2003年,中国工程院王众托院士开始提出将“知识管理”引入到项目管理中{1},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工程项目中推行知识管理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技术方面仍比较欠缺,尤其在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中,知识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把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化管理;二是由于知识管理与工程项目流程管理脱节。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将知识管理与流程管理相结合,是确保知识管理效果和目的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知识管理与流程管理融合的意义

ISO9000认为流程就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对一项工程项目所有的管理行为和工程活动都可以通过各种流程统一地表现出来,包括工程项目的管控模式、合同结构、各种施工工艺和技术、工程材料、工程资料等等。同时,通过线性化的流程设计,可使项目各种资料、信息、知识以及任务在项目参与方(者)之间进行传递和共享。以流程为基础实施知识管理能有效覆盖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但是大量而且错综复杂的流程往往隐蔽了知识,增加了知识挖掘和利用的难度。在工程项目实践中,流程合格并不代表流程中没有问题;同时,流程节点前驱活动符合流程流转的逻辑要求,并不意味着流程可以向前流转,因为它还受到并行流程的节点的影响。而这些问题往往单以流程管理是难以克服的,它需要借助知识管理的功能才使得流程管理绩效更佳。因此,以信息化为手段,将知识管理与工程项目流程相结合,实现以工程项目流程为导向的知识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

所谓基于流程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就是以流程为主线,实现工程流、知识流、信息流三者的融合,确保把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恰当的人,构造卓越的工程项目流程来实现跨部门、跨职能的集成和协作,从而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绩效{2}。

二、基于流程的知识管理要素

Puccinelli提出流程是将人、应用程序、技术和流程活动相互作用的整合,并运用B2B、EAI和B2C等技术,实现端对端的控制体系{3}。知识管理下的流程技术,就是通过流程的推动,实现工程资料、节点信息、流程任务以及工程项目知识等在项目参与方(者)之间按照工程项目规定或预定的规则自动传递{4}。它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客体(object)。是工程项目流程所流转的对象,如:工程报验单、工程签证、技术交底、请购单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等;

2.主体(subject)。是工程项目流程所涉及的参与方(者),如:业主单位、咨询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政府监督部门等相关部门和个人;

3.关系(relation)。是客体在各个主体之间流转的机制,它是按照工程项目管理规范、行政规定或者项目参与方(者)事先约定形成的一种规则;

4.流程引擎(Engine)。它是根据工程项目参与者(主体)的角色、分工和条件的不同决定客体传递路由、内容和等级等,它是以流程为基础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

5.知识触发(trigger)。它是以流程为“场”,从流程中和管理系统中自动传递与流程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供项目参与者获取、分享和利用知识,以便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以工程项目流程为基础的知识管理系统与单纯的流程管理系统相比,它可以通过工程项目流程的串连,完成工程项目所有知识的整合,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工程项目参与方(者)在协同工作的过程中对知识的交流与共享{5}。

三、基于工程项目流程的知识体系

根据美国管理项目协会1996年颁布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大纲,将项目管理知识划分成九个部分,分别为整体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和风险管理。知识产生于工程项目的流程中,并作用于流程,同时在流程的实践中进行转化和创新,这是基于流程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工程项目整体流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决策的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行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可以根据项目活动内容对流程进行分解,形成若干个子流程。而每一个流程中都涉及到项目管理的九个方面的知识。因此,对于工程项目知识地图可以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和工程项目流程构成一个二维体系表示(如图1)。

四、基于流程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构成与机制

1.知识管理的系统架构。以流程为基础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系统由三个层次组成,即用户界面层、引擎层和数据库层(见图2)。

(1)用户界面层。系统根据工程项目流程的场景,结合项目者的角色和需要,由流程引擎完成项目参与者与系统信息和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它通过XML引擎,实施定制,支持流程协作协议{6}。

(2)引擎层。它包括流程逻辑和知识触发系统,构成流程知识管理系统核心部分,封装了各种工程项目流程逻辑关系和数据逻辑关系。它借助知识规则解释器,从知识规则中提取流程输入变量,通过引擎从变量库中提取变量值,最后通过变量值进行求解,将求解结果产生一份系统的XML文件传给用户层。

(3)数据库层。它存放着整个工程项目流程和项目知识的关系数据、逻辑数据、文档数据以及工程流程相关的项目活动数据,通过引擎层的动态引擎技术实现用户层和数据库层的信息交互路由工作。

2.知识在工程项目流程中的运作机制。工程项目活动是由一整套流程所统一,大量的知识蕴藏在流程中为流程所掩盖。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是让工程项目参与者在正确的时间和场合获得正确的知识。要实现这一目标,体现了知识与流程结合的强烈愿望,而且只有将知识作用于流程,才得以体现知识的价值{2}。在工程项目流程处理的每一个节点上,项目参与者为了让自己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不得不用大量的时间去寻找与此节点上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要让大量的知识从工程项目流程中自动地体现出来,提升项目参与者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因此,需要在流程管理中构造基于节点的工程项目流程知识触发系统(如图3)。根据工程项目流程知识管理触发系统的构成,在引擎层增加知识触发系统由触发模块和控制模块两部分组成{7}。

工程项目流程知识引擎是工程项目知识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户层与数据层之间的连接纽带,决定着整个工程项目知识管理节点流转和知识传递的性能。引擎使用XPDL语言描述工程项目流程的场景,并提供语言转化和解析功能。基于XPDL的流程定义文档,通过引擎中解析器转化成持久化的对象供其它模块进行调用,实现关系型数据库的映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系统引擎层可分为三层{8},分别是数据预处理层、引擎组层和系统接口层。

五、结束语

本文从克服工程项目管理中单一信息化管理和单一流程控制的弊端出发,提出结合工程项目流程的知识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信息化和流程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的作用。通过流程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整合,提出知识管理中的流程的构成要素以及流程下知识体系。为了说明基于工程项目流程的知识管理实现机制,从知识管理框架、知识引擎和知识触发系统,说明它们的实现机理和方法。这些方法和技术的提出,为工程项目的知识管理和确保知识管理的效果提供了技术和理论上的支持与参考。

注释:

{1}王众托.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问题[J].土木工程学报,2003(3):1-7

{2}刘晓冰,邱立鹏等.知识管理在备件供应流程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2(12):2473-2491

{3}郑立明,张瑜等.流程管理的实施模型与技术构成研究[J].软科学,2005(3):57-60

{4}吴迪,贾卓生.基于工作流的项目流程化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计算机科学,2008(35):120-122(in Chinese)

{5}陆剑峰,张浩等.基于业务流程管理的企业应用集成框架及其实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7(7):1344-1350

{6}张意,蒋玉明等.基于工作流的业务流程管理技术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8,10(20):88-90

{7}柳永坡,邹磊等.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2008,9(9):1805-1844

第7篇

关键词:公路机电;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

引言

早在20世纪80年代,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项目管理理念,在国际上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我国学者最早在工程设计领域研究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总费用最优化的理论,对一次建设投资和使用阶段的维护费用、运行费用进行分析对比,以此来优化设计方案。到如今,工程建设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目标也越来越明确,技术要求高,影响因素多,建设周期长,组织复杂,建成投产后,其使用功能和质量很难逆转,因此必须持谨慎态度,在项目建设投资决策、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期间,就要对其进行全盘综合统筹,科学合理有序展开论证,不但要在建设工程规模设计、材料选择、施工管理等方面立足与全寿命周期的高度关注,而且还要最大限度于控制建设公害等对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建设工程项目在决策、实施和设施运营阶段的全寿命过程中健康地发挥预期的功能和效用,以实现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是一项系统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工程,从项目决策开发到运行管理阶段,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通信、监控、收费三大系统就离不开性能与成本之间的矛盾,在工程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如何全面、综合、系统地确定并实施符合工程全寿命周期要求的质量、进度、安全、成本、环境的目标控制,是所有工程项目参与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建设为背景,借鉴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论,围绕着工程项目的系统要求,对工程项目在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重点进行阐述,希望推动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1我国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建设管理现状

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整个过程常常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机电工程建设更是一个涉及管理机构和资源众多的集成性、系统性较强的专业工程,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在项目初期就要对整个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营做系统构思和控制,使项目达到最优化。由于我国传统的工程管理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思想,人们只将工程的寿命周期限定为前期决策、设计、施工、验收四个阶段,忽略了工程建设验收后的运营管理阶段。往往导致在决策期和建设期很少考虑或没有考虑到运营需求,无视整个工程系统在各个阶段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将高速公路工程系统自身寿命周期进行分割,导致工程建设中未能真正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去分析和按照全寿命周期目标项目管理,尤其是机电工程,施工图纸往往在几年前就已完成,待施工时各系统设备早已更新换代,即使是施工阶段的联合设计,也鲜有运营单位参加,联合设计方基本都是以自身成本及施工为考虑,对运营需求置若罔闻,因此,运营需求自决策起就没有得到精确、全面的定义,导致对运营影响最为显著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阶段并没有真正从运营使用的角度进行决策和设计,无法实现运营目标。到高速公路开通时,才开始研究运营管理问题,致使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设备配置、相关的配套设施、管理制度不能及时到位,增加了运营管理费用,达不到预期目的。另外,不能用全寿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方法平衡费用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建设期间为了节约投资,肆意压低投入成本,降低质量标准,致使运营期间增加了大量的运营费用,未能做到工程全寿命周期的费用优化。

2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全寿命周期的规划和设计

由于我国现阶段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只强调某一阶段或某一方的利益,而忽略了他们之间的联系,造成项目管理不连续性,使得整个建设工程的寿命周期缺少统一的项目计划和控制系统。要实现整个项目的预期目标就必须从全局入手,统筹规划,在项目一开始就综合多个相关方,联合设计,全面贯彻“全寿命周期,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基于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需要,确立规划设计指标,保证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成本最优、节能环保等各方面的状态,同时还能客观反应工程实体的全貌。高速公路机电工程规划设计必须从全过程入手,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要求:(1)节能。机电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替代产品层出不穷,尤其是当今社会能源有限和短缺的情况下,国家大力提倡节能产品的开发和使用,因此,机电工程设计一开始就要考虑后期运营的节能问题,如照明用电消耗的考虑、产品效率的考虑等。(2)可施工性。由于传统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各自独立,彼此交流较少,有时会出现设计图纸无法施工,轻则导致设计变更、延误工期,重则导致方案的重新调整,从而使得项目参与方蒙受损失,因此,可施工性对工程项目来讲意义重大,机电工程可施工性要求“设计-施工”一体化,设计单位介入施工过程,指导施工,施工单位参与设计,反馈实际情况。(3)可靠性。就是指机电工程系统的性能得以保证与值得信赖的能力,即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的概率和迅速维护的程度。在这里,不能只考虑产品的价格和初期的使用性能,还要从全寿命周期考虑其价格和性能比,寻求最优的全寿命周期均价,已达到全过程项目效益最高,合理节约社会资源。

3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管理

第8篇

【关键词】并行工程;建设项目;工程管理

1.并行建设工程实施要素

并行建设作为时展的产物,各方面体系还不够成熟,想要将并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更好的应用到当前社会发展中,就必须要明确其实施要素,通过完善实施要素的方式,全面提升并行工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质量,促使其更好的发展。

1.1项目团队

并行工程项目建设属于柔性组织结构,侧重于横向联系,管理跨度比较宽,各方面对组织结构特征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从不同视角入手,讨论项目团队关键因素。在团队成员选择方面,必须要不断更新自身意识,从传统的投标价格为主思维中走出来,采用优势互补等动态模式确定合作伙伴。必须要构建科学化的组织流程以及绩效评估体系,结合各种内部、外部管理制度与管理目标,形成高凝聚力的集合体团队,提升团队实战能力。团队管理者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创新学习型组织模式,全面培养有前瞻性思维方式的团队发展模式,实现共同愿望[1]。

1.2过程重组

秉性建设工程可以全面综合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阶段,变更传统的分段模式,改变顺序过程和实施方式,通过重组与优化等方式来打造统一性阶段构筑,保证整体的和谐型。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各个阶段保持较差并行工作状态,提升工作效率。要保证建设过程重组的科学性,必须要有一些技术的支撑,可以通过虚拟建设技术等方式,保证计算机能够在虚拟环境当中实现仿真、再现。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辅助设计与建模等操作,保证可视化设计的实现,提升施工方案可行性。所以过程重组不仅流于概念上,更应该致力于提升现代化科学技术上,探索最适合建设工程实际使用的方式,为组织团队的成员更快、更好的提供工程项目信息,提升设计能力、施工能力、管理能力等,让团队成员之间能够更好的合作,实现技术层面融合,提升核心竞争能力[2]。

1.3信息平台

组织团队沟通与过程重组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涉及到许多的信息,想要保证信息交流的正常开展,并行建设工程也需要构建平台对其进行支撑,以此来实现信息自由交换以及信息流通,全面保证信息透明度与自动化程度。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以及相关的信息资源获取公共数据库当中可以使用到的数据,保证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项目工程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了方式,让信息加工与信息传递工作达到数字化、系统化[3]。ProjectInformation Porta,l PIP管理工具的使用,可以实现信息交流与共同工作,保证信息互动的正常开展,可以将全生命周期中所有环节产生的信息知识集中到小范围内进行管理,提升信息交流效率,保证工作环境的科学性。项目信息门户可以全面促使项目信息集成处理工作正常开展,实现项目全过程信息一体化处理。因为基本出发点和秉性建设工程理念基本相同,所以可以通过该工具来实现增值[4]。

2.并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分析

项目管理模式项是指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组织方式及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各参与方的角色分配及其合同关系,甚至项目后期的运作方式,项目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项目建设是否成功,所以必须对其加以重视。如果从更加深层的层次对并行建设工程进行研究,可以将其判定为时展下的衍生出的新型项目管理模式,可以将其称之为并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从近年来的研究及发展情况来看,并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和边勘察、边设计以及边施工等多种与基本建设程序相冲突的施工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并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工作项目都要在同一时间段开始建设,而是比较强调工作开展顺序,通过有序调控的模式来提升施工效率,尊重项目建设规律[5]。并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和FastTrackMethod也有一定的差异,后者虽然可以最大化的控制项目施工工期,让项目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收益,但是分项招标的成本必然会高于传统统一招标模式,导致工作人员难以控制工程项目造价。和我国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相比较发现,使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的特征比较明显,因为该模式并不是简单的对管理进行修正,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传统管理模式回归与摒弃进行研究。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并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组织方面实现了扁平化管理,控制了不必要管理链以及管理环节。在合同方面,打造基于团队的多方协议,且构建了盟约关系。在目标方面,各方目标相同,项目利益和其余各方的利益联系相同,更加倾向于长期合作,优势互补。且新型传力模式可以通过构建信息化平台的方式来提升沟通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在遭遇风险时,并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强调风险共担,并且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信任的,一诞产生冲突比较容易解决。所以通过与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发现,并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越性比较明显,效益高、水平高、效率高等是其管理特点共同的目标减少了各部门的意见分歧,集成范围也比较广,所以在组织方面完全可以借鉴供应链以及伙伴关系模式当中的组织理念与建设过程,结合虚拟建设技术以及信息交流技术等来实现项目信息门户的构建[6]。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产品的复杂程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想要适应时展的步伐,可以将并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主要管理理念来使用,并且从近年来的实践情况来看,可以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产生积极影响,通过组织、技术等多项模式并举的方式使其向着更好的发展,保证其效能的发挥。当前我国并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在制度上依旧存在缺陷,并且法律法规体系也有欠缺,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通过不断探索的方式,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政府也应当在政策上给与一定的扶持,全面优化实施环境,保证并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徐万红,牟瑞,马世骁,高春山. 并行工程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428-431.

[2]马世骁,刘丽丽,牟瑞,王钰.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与创新实践[J]. 建筑设计管理,2011,04:9-11.

[3]马世骁,牟瑞,高春山.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并行工程理念分析与应用[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291-294.

[4]郑忠伟.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现状与全过程管理创新体系探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2,35:303+305.

第9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目前每个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在路基工程施工中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它是高速公路路基施工项目能否有效控制成本,赢得效益的关键。同时它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它的研究能为企业进行有效成本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并达到控制项目进度、质量的作用。

1高速公路路基施工项目现状

高速公路工程路基项目管理较其它项目管理具有复杂、多变、难度大、管理结果难以定量描述等特征,导致这些特征的原因就在于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施工项目自身的特殊性。主要有:一是高速公路工程路基项目是一次性的,不同于工厂式的重复生产,施工企业必须以工程项目为对象逐个组织生产;二是高速公路路基工程项目投资巨大,工期长(一般为1~2年);三是高速公路路基工程一般布设在野外,一个合同段就是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项目沿线的自然、人文环境变化大。对项目施工影响大;四是施工管理的组织机构一般是临时性的,随工程项目的确定而产生,一般项目完成便撤消,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也随不同项目实施时期的要求动态变化、组合;五是组织施工的各生产要素各有其特点:建材需求大、设备投入大、劳动力需求量大等;六是水文地质情况勘测存在差别、设计深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工程变更的情况较多,超出预算的情况经常发生。

按照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的工艺特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一般由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隧道工程等项目构成。一般情况下,路基工程是高速公路项目最先开始进行的工程,也是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施工项目投入机械设备比较多、施工环境最为恶劣、参与施工的劳务人员比较集中的工程项目,这些特点给路基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同时如果路基工程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还将严重影响路面工程、交通工程等后续工程,继而影响整体工程进度,所以路基工程是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起点和关键。

2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项目管理人员成本管理意识问题

由于我国高速公路施工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是靠国家指令性计划下达施工任务,企业对成本、利润不承担任何风险,只注重施工任务的完成,不管效益的好坏,整个企业都不必担心其他企业与之竞争,也不必担心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所以上至企业领导,下到每个员工,都没有形成竞争的观念。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企业竞争的实质就是成本的竞争。企业要想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市场动态了如指掌,对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相当熟悉。成本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项目经济效益,影响着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为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成本中心,项目经理部的管理人员更应加强成本竞争意识的培养。面对市场竞争的沉重压力,有很多施工项目没有深入调查所处的市场环境,与同类竞争对手没有比较,对项目施工所需物料的市场价格了解不够,对价格随着市场变化发生的变动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足够的应付能力,随意选择材料供应商和劳务队伍等,结果使得施工成本无形中增加了很多,这些都是项目管理人员缺乏成本竞争意识的直接表现。

2.2 成本管理方法问题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跟上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高速公路施工项目必须形成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就目前来看,很多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并没有根据自身特点,而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方法。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企业仍然沿用一些传统的、过时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许多项目的成本管理只有事后的成本核算和简单的成本分析,缺乏科学的事前成本预测和决策,缺乏严格的事中控制和事后成本考核等。当然,也有一些施工企业采用了某些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如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价值工程以及一些经济数学模型的应用,但也只是从表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没有进一步地推广。更甚者,只有少数管理人员对其管理方法有所了解,而其他员工和施工人员并不知道,从而给实施的过程造成了障碍,所以这些管理方法和手段的作用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另外,有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操作仍然是手工操作为主,计算机的应用没有广泛推广,使得各部门基础资料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处理不及时、不准确,从而对成本发生和形成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不能及时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难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2.3成本动因分析问题

成本动因是引起一项活动成本发生变化的原因。当前许多高速公路施工项目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对引起成本费用发生和形成的原因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是根本不去究其原因,或者是对其原因分析不全面、不合理,从而使成本管理发挥的作用大大降低。长期以来,高速公路施工项目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只重视对直接费用的管理,如对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等的分析和控制,而对工期成本、质量成本、安全成本等其他成本很少涉及。还有很多施工项目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只看重表面现象,而不去研究和分析其发生的根源,挖出成本降低的潜在因素,以至于忽略了很多隐性成本的发生,使施工项目的成本很难真正降下来。例如国家对行业扶持而制定的优惠政策、国家为完成长远规划而制定的近期目标、省市地区为规范公路建设市场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高速公路建设市场中各竞争对手的状况以及市场价格及供求的变化,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成本的发生和形成,若是对其中的任何因素视而不见,都会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效果,以至最终影响施工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发挥。

3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措施

3.1施工前的成本管理

首先在工程投标阶段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结合高速公路建筑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成本预测,提出投标决策意见。中标以后,应根据项目的建设规模,组建与之相适应的项目经理部,同时以《标书》等相关资料为依据确定项目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并下达至项目经理部,由公司相关的职能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其次,在施工准备阶段,项目经理部根据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对施工方法、施工顺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选型、技术组织措施等认真分析,并依据成本管理的原则、任务等,制定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根据公司下达的成本目标,以分部分项工程实物工程量为基础,制定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技术组织措施的节约计划;在优化的施工方案指导下,编制明细而具体的成本计划,并按照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分工进行分解,作为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责任成本落实下去,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第三、合理制定工程目标责任成本。根据项目建设时间的长短和参加建设人数的多少,编制工程项目预算,并对上述预算进行明细分解,以项目经理部相关部门或业务人员责任成本的形式落实下去,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和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3.2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

首先,加强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管理,特别要做好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的验收,包括实际工程量的验收和工作内容、工程质量、文明施工的验收,以及实耗人工、实耗材料的数量核对,以保证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绝对正确,为成本控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其次,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与施工预算资料进行核对,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的成本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第三,做好月度成本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正确计算月度成本,分析月度预算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差异。对于一般的成本差异要在充分注意差异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以防对后续作业成本产生不利影响。第四,在月度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实行责任成本核算。也就是利用原有会计核算的资料,重新按责任部门或责任者归集成本费用,每月结算一次,并与责任成本进行对比,由责任部门或责任者自行分析成本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自行采取措施纠正差异。

3.3竣工阶段的成本管理

首先,精心安排、干净利落地完成工程竣工扫尾工作。从现实情况看,很多工作一到竣工扫尾阶段,就把主要施工力量抽调到其它在建工程,以致扫尾工作拖拖拉拉,战线拉得很长,机械、设备无法转移,成本费用照常发生,使在建阶段取得的效益逐步流失。扫尾阶段工作面小,人多了反而会造成浪费,因此,一定要精心安排,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法,把竣工扫尾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其次,重视竣工验收工作,顺利交付使用。在验收以前,要准备好验收所需要的各种书面资料包括竣工图,送业主备查。对验收中业主提出的意见,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合同内容认真处理,如果涉及费用,应请业主签证,列入工程结算。第三,及时办理工程结算。在施工过程中,有些按实结算的经济业务,是由财务部门直接交付的,项目预算不掌握资料,往往在工程结算时容易遗漏。因此,在办理工程结算以前,要求项目预算员和公司成本核算员进行一次认真全面的核对。最后,在工程保修期间,应由项目经理指定保修责任者,保修责任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保修计划包括费用计划,以此作为控制保修费用的依据。

4结语

高速公路无论是施工规模还是专业技术上面都是相当繁琐的,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现金的技术和专业的施工团队,更需要现代化的科学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加强监督,制定管理的相关制度,正确处理好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投入成本的关系,让工程达到政府部门固定的建设标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安全施工,这才是我们项目成本管理始终孜孜不倦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