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研经费改革

时间:2023-06-28 17:06:56

导语:在科研经费改革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研经费改革

第1篇

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确立和科技中长期规划的实施,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将会大幅度增加。如何提高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加快推进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既十分必要,也很紧迫。

一、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我国科研经费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行政拨款制的投入方式,逐渐形成了由政府拨款投入、科研基金制、科研单位创收、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等多元化投入体系。但总的看,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仍不适应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其主要弊端有三:

一是政出多门,条块分割,既使科研活动难以统筹规划、全面安排,也使科技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合理共享。我国现有的科研机构体系由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而来,条块分割比较严重,研究领域划分不十分明晰,经费来源也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以基础研究为例,经费来源主要有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和教育部四个渠道,其中:基金委有重大计划、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杰出青年资助项目;中科院有重大创新项目;科技部有“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教育部有“211”、“985”等工程。这四个部门都各自制定目标,并都能直接从财政部获得独立预算。此外,其他部委也可根据需要安排科研项目和经费。多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资源,使科研经费分散使用,造成科研项目重复设置。科研项目的重复设置又造成科研人员的多头申请,同一个人、同一研究内容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经费支持,而同一科研成果也可以向各方面交账,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四处跑项目、争资金、应付评审,浪费了宝贵的科研时间,助长了浮躁的科研风气。由于条块分割和科研经费管理不严,重复购置大型科学仪器的现象很突出。有研究表明,我国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仅为25%,远低于发达国家170%甚至250%的利用率水平。

二是科技经费管理模式亟待完善,管理成本高,投入产出效率低。目前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已有相当规模,主要通过各种“计划”、“工程”来实施。据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资料显示,每年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流向各种科研项目,其中约150亿元由科技部支配。但一些急需经费、很有前景的科研项目却往往申请不下来经费。现行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模式是“项目申报制”。这是一种未出成果就支付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造成在项目的申请、批准诸环节上竞争很激烈。而在这项环节上“行政干预”往往起很大作用,有时因官员的个人偏好,就决定了科研经费的流向。

2003年,中国科协主持开展了一项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往往被部分学术权威、“明星”科学家或是“圈内”人(如师生、校友、朋友等)把持,其他人很难申请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特别是有创造力的青年学者很难获得“雪中送炭”的机会。另一方面,项目确定后往往又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难以保障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浪费了大量资源却出不了高水平成果。尤其是钱一旦下来了,有相当部分科研经费变成了名目繁多的个人提成奖励,有的转化为科研单位沉淀资金,挪作他用或用于养人养机构,真正用于更新研究设备、购买研究资料的不多。据OECD(经合组织)2000年的数据,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占全世界的4.3%,科研产出占世界的3.1%,表明我国科研投入产出的效率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三是政府直接管理科研经费,既不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也容易滋生寻租和腐败行为。国家每年资助的科研项目是有限的,而项目申请者众多,于是就出现了“僧多粥少”局面,这也容易引发科研项目申请中走后门、托关系、请客送礼、拿回扣等腐败现象的产生。2005年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表明,2个部门、45个科研单位转移、挤占挪用科技经费6.69亿元;有些课题和项目预决算编制不真实,科研成本核算不规范。现在,无论是在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在科研机构内部,一般行政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权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科研活动,这种现象本身就很不正常。政府直接管理科研经费也容易引发政企不分,造成政府与市场之间职能错位。一方面,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政府投入偏高,政府直属的科研机构从事竞争性的科研;另一方面,在基础研究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充分,一些研究领域资金短缺。现在,一些国有科研机构和其所属企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把从国家申请的科研经费和企业账目混在一起,使科研经费成了企业的“盈利”,这样的科研机构既不需要走向市场,也可以不向科研负责,成为游离于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管之外的特殊机构。

总之,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亟待作出重大改革。

二、建议

第一,调整科研经费资源配置。基本思路是“统筹规划,抓大放小”。统筹规划,就是将国家现有的“863”计划、“973”计划、知识创新工程、“985”计划等各类项目计划的经费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筹管理。这个统一的框架如何搭建,还需要深入研究,可考虑在国务院层面上建立部际协调机制,或在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下设一专门的办公室。同时,根据国家需求和各领域各行业的情况,由科技部牵头会同中科院、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负责宏观规划,确定每一阶段各部门各领域经费划拨的比例,由财政部直接拨付资金。抓大放小,即国家层面要重点突出,只抓若干全国性的重大专项计划、专项工程、公益性科技任务和重大科技试点工程,大量科技任务连同科研经费及管理,应当交给地方、大学或企业去进行。与此同时,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提高科研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合理设置预算科目,建立统一规范的预算制度,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第2篇

[关键词] 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高等院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131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234- 01

0 引 言

科研经费作为高校完成科研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如何规范、高效利用科研经费,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创新并完善高校中普遍运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是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难题。

1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及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配置体系采取国务院、部委、学校和研究者四级管理机制。这种高校科研经费配置现状的突出特点是:各部委的科技规划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明显的集中制特点;而各部委的科技规划没有经过专职部门协调,具有明显的分散管理特征。由于缺乏一个专门的协调部门,各部委之间的科研规划造成了资源重复配置。

2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①科研经费分配环节效率低。②科研经费使用环节效益低。③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不足。④科研经费运行全过程缺乏监督。

(2)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①体制因素。在科研经费立项方面:我国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呈现“九龙治水”的格局,缺乏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对高校基础研究投入不够,使得基础研究面临短期内研究成果不显著、长期研究经费不足的现实问题;课题立项信息缺乏公开。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我国实行科研经费两级管理体制,学校是科研经费的责任主体,对科研项目承担法人责任,校长对科研经费管理承担领导责任,而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纪检监察处等部门分担落实学校的法人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为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这种管理体制,由于项目负责人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知识,而且监管周期间隔长,监管力量薄弱,监管工作漏洞多,已不适应当前科研经费监管要求。②制度因素。首先评价考核制度不完善。很多高校将承担科研课题数量和经费总额与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直接挂钩。其次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很多高校自行出台了许多激励政策,如对科研项目进行校内配比政策,这导致了科研经费滥用的现象。再次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对分配课题经费的部门、承担课题任务的部门和个人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最后对科研经费缺乏有效地监管。对于相应的监管部门没有具体可行的监管制度及体系,监管限于形式,没有真正履行相应的监管职责。

3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改革建议

(1)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在科研经费立项方面,重视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的有机融合。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合理确定学校、院系、项目负责人的职责和权限及制定学校相关部门的科研经费管理职责。强化主体责任,明确院系监管责任,落实项目负责人直接责任。确保科研经费使用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有效行使。(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制定。①改革科研经费预决算管理。高校财务人员应全面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验收结题等过程,做好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虽然科研项目经费来源不一,但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要求,合理划分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协作费用。②加强科研经费收支管理。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须根据相关部门的批文、科研合同、学校相关部门文件办理科研经费的立项与入账手续,按照预算批复或合同要求使用经费。对于劳务费的列支,从尊重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在劳务费中列支参加科研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同时在科研费用中合理体现人工费用成本,也有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杜绝用其他类型发票来充抵劳务费用的现象。③强化科研经费形成资产的后续管理。凡使用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应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形成学校仪器设备的共享体制,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④明确科研经费结转和结余经费管理。对于科研结余的经费,为了避免长期结题不结账的状况,可以明确结余的经费可以用于科研仪器设备运转的维护、其他研究发展项目的预研和启动、研究生助研劳务费等方面,从而增加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避免一些不良现象发生。

第3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科研体制改革;科研资金管理

引言

伴随高校科研经费活动的活跃,作为科研活动支柱的科研经费也呈大幅上升趋势,科研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并且已成为高校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高校的科研资金占学校资金的总量已经超过了30%,科研经费管理成为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目前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层化、多元化带来管理与成本核算的复杂性

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变化,使高校科研工作于社会各界科技合作的联系逐步加强,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亦呈多样化,既有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行各业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也有来自于社会其他部门的横向科研经费。而且有横向联合和合作科研、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转让等渠道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占高校整个科研经费的比重日益增大。由于科研合作项目不同,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对资金的管理与成本核算的要求也不同。这样,高校科研经费来源也就出现了纵向专业化、横向多元化的新格局。

2、管理体制不顺,项目管理与成本管理脱节

长期以来,由于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都不够重视,管理观念和方法基本上还是沿用粗放管理方式,导致项目管理与成本管理脱节。科研立项后,科研管理人员不跟踪经费使用,无法掌握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使用效益;财务管理人员不了解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对年度内项目及经费的使用情况心中有数;科研人员往往注重考虑技术和学术问题多,较少考虑经济效益。

3、科研经费开支增大与浪费严重并存

近年来,随着物价的上涨以及差旅费补助标准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科研经费的开支强度。加之项目批准经费和申请金额往往相差很大,导致科研经费实际支出和原计划的预算常常不能一致。在项目经费批准额度偏低的情况下,开支增长本来就给项目顺利实施造成了一定影响,而浪费严重对有限的项目经费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比如,部分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就是一笔很大的浪费。

二、解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一些思路

1、进一步提高对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势必对管理层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已有观念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科研经费推行精细化管理,首先必须得到校领导的支持,只有当领导们真正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并着手采取相应的措施,精细化管理才有实施的可能。其次要解决管理人员及广大科研人员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让大家认识到推行精细化管理并不是要限制使用经费,而是引导规范科研人员在使用经费时,即符合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又有利于科研活动的开展。只有从思想源头树立精细化的管理意识,并在实践中逐步强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才能让精细化管理逐渐成为人们自觉接受的行为。

2、积极推动政策和制度研究,争取政策对高校的适应性.

尽管存在个别高校管理不善的问题,但实际上管理费用计提不合理、结余过大以及开支随意性较大等多种问题所反映的却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很多时候人们都将这些问题归因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问题,但会计政策不配套,核算方式不能满足课题制的要求,才引发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一些高校本身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

(1)制定具体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只有制定专门、具体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才能使财务人员、科研人员在业务实践中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要在坚持国家财经法规的基础上朝着有利于高校科研持续发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方面发展。

(2)建立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估机制,通过绩效评估,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经费的产出和效益,促进科研经费增长,提升科研水平。绩效评估机制要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原则。

3、加强高校科研资产管理

科研资产是指科研活动过程中,各项支出形成的资产及科研活动成果,由于科研资产管理游离于科研经费支出与一般资产管理之间,所以往往被忽视。随着高校科研规模的增长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资产管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研发过程形成资产的核算与管理

尽管一般情况下,存在着纵向科研经费购买固定资产成为学校的固定资产,用横向科研经费购买固定资产的权属需依据合同确定的差别,但上述支出(或核算项目)均能引起学校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的变化。因此,除加强支出核算与管理外,还应加强实物资产的管理与核算,并制定明确的核算制度,减少或避免出现重复购置、流失等的现象的发生。

(2)科研成果管理

尽管不同类别科研项目形成的科研成果权属不同,但目前高校长期教学、科研活动成果所形成的资产,特别是以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无形资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日常会计核算、日常管理上有待加强。高校一般拥有大量发明、专利、非专利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财富,因此,应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对这部分资产进行管理,并在日常核算及会计报告中加以体现。

三、结束语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些是课题制这一新的科研管理机制与传统科研管理模式之间的不同所带来的问题,有些则是高校事业单位的属性带来的问题,还有一些则是不同高校自身的管理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背景,是国家科技工作高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结合国家层面的政策研究和配套改革、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改进以及课题组微观管理措施的完善,才能够有效地化解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邵莉.对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几点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1):10―13.

第4篇

关键词:国防;科研经费;科研项目;预算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一、前言

国防的意义在于维护国家和领土的完整,保证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独立,巩固自己的建设成果不为别人窃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国防科研项目投入的经费越来越多。而伴随着当代经济管理和认识论的日新月异,科研成本对总成本的重大决定作用也开始被人们所了解,人们也越来越关心科研经费的实际用处,是否投入与产出成正比,是否经费的投入真正提高了国防科研的进展。本文将浅要分析国防科研经费预算的控制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为规范国防科研投入和建立完善的国防科研项目预算控制机制提出解决方案。

二、中美两国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对比

美国国防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并且按照国防经费管理机构的职能与任务,建立了一整套十分完善的多层次的国防经费财务管理体制。美国国防科研经费管理是十分有效的,具体可以概括如下:其一,美国国防科研经费投资决策的指导原则。即:国防科研经费的投资决策必须能够保持美国军队的作战装备的技术优势。美国国防部和三军正是在这些指导原则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管理和积极工作来实现其“合理使用国防科研经费,大力增强美国军事实力”的目标。其二,美国国防科研经费管理程序和政策制度。美国国防科研经费的管理是有着十分科学和比较严格的程序的,这些管理程序严格地控制和管理着美国国防科研计划的项目,使其朝着管理一体化、实施层次化、决策科学化和分析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国防科研经费状况包括基础性预算管理状况和机制性预算管理状况。我国国防科研基础性经费用于自然科学事业费、社会科学事业费以及高科技技术专项费用等。为建立统一且规范的预算管理机制,我国进行了以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为核心的财政预算管理机制改革。对于这种预算编制方式来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沿袭了前苏联“统收统支”的财政预算编制模式。这种粗放的、传统的预算编制模式重收入管理、轻支出管理,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为了使我国的预算编制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财政部从 2000 年起,开始了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预算编制工作改革。

对比中美在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方面,我们易发现,美国国防科研经费的管理有着比较严格的程序,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国防科研项目的进展,有效的提高科研项目的效率。相比而言,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地方需要改进。

三、我国国防科研经费预算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一)不合理的项目预算编制

许多军事院校和国防科研单位在申请立项时,科研人员对于财务预算知识的缺乏导致其对预算科目内容不熟悉,完全凭个人的意愿进行经费的预算花费,这是极不科学的。课题经费的预算与实际的经费使用有偏差,这就造成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漏洞。如前所述,重视项目立项而轻视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是国防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科研经费执行缺乏监督

项目实施过程中,考核的尺寸把握不严格。目前,多数科研单位只是针对科研论文和科研课题经费总量来评定项目的成果。并未在对课题经费的实际使用过程与预算差异做分析对比。常常出现科研机构经费在结题时未完全对上账,甚至结余的经费仍由项目主持人自由支配。在这之间缺乏了严格的监督机制。

(三)科研经费控制不足

科研经费一般都是由单位内部审计,而一般的国防院校和军工科研单位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弱。这样以来,审计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就遭到破坏。在遇到问题时,通常都选择回避要害,抓小放大来解决。这样根本起不到有效的监督,科研经费的控制就是一纸空文。

四、有效控制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的措施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科研活动带来的社会效益不断增大,资金投入越来愈多。由此,科研活动受到比以往更多的重视,资源分配与利用效果日益受到关注。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如何才能提高国防经费的利用效率,更好地为国家的国防建设服务是不容忽视的话题。下面结合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几条措施以供参考。

(一)构建多层次的评价标准体系

科研项目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申报的项目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首先,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技术价值进行探讨。其次,在多层次的评价标准体系中要体现技术和效益。由于科研项目归根结底是要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的。我们在项目立项时,要充分考虑到投入与产出,严格考察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以及申请者是否具备资金、技术等实力。最后,科研项目不同于一般的招标项目,申请单位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包括良好的人员素质、完备的仪器设备、良好的资信情况等。

(二)“拿来主义”,引进美国等发达国家有效的措施

首先,增大预研比重。从美国国防部多年来的战争经验可以看到,军事上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是武器装备的优势。而武器装备的优势都来源于武器装备的预研工作里的科研成果。从美国国防部1989年施行的“国防部关键技术计划”以来,极大的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向应用的转化。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其次,突出军民两用思想,重视改进现有的装备。阿富汗战争中,美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萨达姆埋于地下的武器装备,这就源于美国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而在和平时期,这种雷达用于民用方面,只是分辨率低于军用的。这种军民两用的思想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科的发展。因为不仅仅国防机构在研究,其他商业机构和大学也在推进该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炜.中美两国研发经费的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10).

[2]杨碧红.浅谈国防科研财务管理[J].经济与贸易趋势,2007(05).

第5篇

一、对科研经费审计的重点要从查找问题向服务科技创新转变

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有关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服务科技创新中有所作为。服务科技创新不是对科技资金不再审计不再监督,而是要把科技政策推进情况和资金管理情况作为重点项目予以安排,通过审计的特殊视角找出影响创新发展的因素,提出改进的建议,充分发挥审计在科技创新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对科技资金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敏感问题要深挖细查,确保科技资金的安全和效益。同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有所担当,对科技创新中出现的特殊问题,严格按照“三个区分”的原则,要敢于提出予以认可的建议。

二、科研项目审计重点要从对经费使用情况审计向对政策落实情况监督转变

以往的科研项目审计,多是对科技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放在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上,往往把发现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的问题责任落到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身上,但其中相当一部分问题是由于政策措施不科学引起的共性问题。

如前几年普遍存在的科研人员找票套取科研经费问题,一部分是少数科研人员套取国家资金,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报销制度不切实际或奖励激励措施不明确,科研单位“纵容” 科研人员以找票报销的形式抵顶费用或变相套取奖励款。

因此,做好服务科技创新工作,科研项目审计重点要从经费使用情况向政策落实情况转变,把政策落实情况作为审计重点是审计机关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服务内容,要重点关注在中央出台相关鼓励科技创新改革科研经费的意见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是否出台了与之配套的措施和细则,是否真正贯彻和落实了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否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是否将中央的决策部署明确细化具有可操作性,让基层科研单位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可遵循,确保中央有关政策落地落实。

三、政策落实监督的重点要从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向科技项目主管单位转变

在新形势下的科研经费审计中,要改变传统的抽查单个项目,再通过发现问题倒推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方式,避免陷入具体的或常规的财务问题审计之中,避免审计人员的思维陷入具体问题的局限性中。在政策落实审计中,要把审计重点由项目和科研人员转变到项目主管单位身上,充分调查了解主管单位在政策落实中做了哪些管理、监督和检查工作,再根据主管单位所做的工作分析政策落实中容易存在的问题。

科研项目审计要深入到部分具体科研项目中,调查了解相关政策是否真正接地气,是否符合项目管理中的实际情况,是否真正地服务科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科研项目审计的站位和层次,才能发现科研项目政策落实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四、科研项目管理的审计重点要从项目执行单位向项目审批单位转变

对科研项目管理情况的审计,审计重点要在继续关注项目承担单位是否挪用科研经费、是否足额配套资金、管理方式是否阻碍资金效益发挥的基础上,向项目审批单位的经济权力点转变,重点关注项目审批单位的资金投入方向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 项目的评审和立项是否科学规范、是否存在人为干扰因素,资金的拨付是否及时,结项验收是否规范等,这些内容不但是项目审批单位资金分配权的重要体现,也是项目审批单位在服务科技创新中改进管理方式的落脚点。因此,科技项目管理的审计重点要从项目执行单位向项目审批单位转变,既是审计部门顺应科研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扩展审计范围和层次的需要。

五、科研经费的审计要从单项问题查处向共性问题和体制分析转变

在目前服务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在科研经费中查处单纯的财务问题意义已经不是很大,而通过分析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发现和指出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最终促使政府和主管部门采纳审计建议完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不仅是审计部门在科技资金审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审计部门做好“后半篇”文章、提升审计成果的重要方式。尤其是近两年,为贯彻中央有关科研经费改革精神,各地区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比较多,相关部门也都在积极调研并出台相应配套措施,这些配套措施是不是真正适应科研项目管理,目前是否还存在一些没有发现或没有关注到的影响科技创新的机制体制问题,这些都需要审计部门在共性问题查处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挖掘。

六、个性问题查处要从普通财务问题向深挖典型问题和重大问题转变

第6篇

我国高校科研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解决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众多科研难题,并培养出许多科研骨干力量,有效的推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而这一阶段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升,科研管理制度与管理促使的不断改革,也使得科研管理工作更为高效,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仍存在部分问题,严重影响到高校科研工作的水平提升。

(一)科研资金不足,利用效率较低

通过分析我国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分配,可以得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经费投足不足、管理不规范和经费预算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科研管理工作资金流失严重,科研经费利用效率不高。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但从整体科研经费投入进行分析,与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科研经费投入方面的显著差距。根据近十年来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额度统计数据分析,我国高校年均科研经费投入仅为美国高校的15%左右。而我国科研管理工作的经费预算方面,在很多情况项目申请的经费预算,并没能真实反映出整个科研过程的成本价值。而科研管理部门较低的审核力度,也使得实际支出与科研经费预算支出存在较大差距,而经费结算方面,我国的科研经费并没有完全用于科研支出环节,许多资金结余,在课题组结题后只配和使用,并没有完全用作课题研究指出,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科研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现象,虚开发票套取资金或个人开支冲账等现象,也阻碍了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科研力量分散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高校科研队伍迅速扩大,并且形成了科研专家、大学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共同组成的科研队伍,但从我国高校科研能力的客观方面进行评价,我国高校科研能力较为分散,科研项目并没有较多的校际校内合作与国际国内合作,科研资源并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因此很难充分发挥出科研创新的合力,以及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潜力。而在高校科研领域中,需要进行合理的人才流动,但如果人才流动演变成为人才流失,则会对我国的科研创新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人才流失的单向性特征,变现为许多高校科研人才从国内流向国外,人才流向发达国家趋势较为明显,从宏观的人才环境进行分析,高校的科研管理政策并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工作进展。

二、高校科研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经费管理机制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当在建设融资渠道方面,积极拓展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构建出科研经费的合理供给机制,满足科研人员对于科研经费的需求。而科研机构在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科研课题的同时,也应当积极争取政府的更多科研资金支持,强化科研机构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强外部捐资的发展,并加强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科研内部资源配置,加强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完善经费管理机制,有效解决高校科研资金不足或科研经费压力等现象。

(二)强化服务观念

第7篇

国家各个领域当中的专业人才都汇集在高校当中,在科研工作中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国家对科研工作也就更加的重视,在高校中,对于科研项目在人力资源方面也进行的相应的配备。高校的人力资源与国家所拨付资金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对科研工作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而高校为了使科研工作能够更顺利的进行,科研项目必须努力争取国家拨付的项目资金,从而为高校的科研活动奠定资金基础,同时,高校也要在使用科研费用的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在制度的影响下使高校的科研资金管理进入一个新发展的阶段。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

为了使得高校的科研经费的管理中有明确的使用情况,我国对此也出台了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与制度,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着手,深化科研经费的管理改革是科研管理改革的突破口。而高校中,科研经费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预算决算的管理制度、财务收支的报销制度、科研激励奖励制度、科研经费的监督制度及科研结果的评价制度等。这些科研经费制度的存在与发展为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奠定了重要的管理制度保障,并在科研经费管理的过程中,规范的制度能够更科学合理的对科研经费进行使用,从而保证科研经费能落实到实处。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监督制度制定得不完善

对于经费的使用,虽然我国也制定了一些监督制度,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些监督制度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局限,在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对经费的监督规范大部分都是针对科研项目中相关的负责人及管理人,这样并无法起实质性作用,主要原因是负责人或者管理人通常人数不多,在管理方面并无法全面合理的规划资金与管理资金,虽然也有制定一些管理资金的方法,但在具体的监督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监督的可行性不足、可操作性较差、在监督过程中整体职能的管理与实施都没有达到管理的标准,这就使得高校科研资金的管理受到一些制度上的局限性,使得管理无法高效的实行。因此,在高校当前科研经费的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制度对经费的使用有具体的监督规范,就会使得高校科研经费在管理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2.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

高校对于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通常都是由相关的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的内容作出相关的预算管理,而这些负责人大多是各行各业领域中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于自身所研究的领域虽然都有所造诣,但对于财务的预算知识与管理掌握的并不多,所以,针对其本身科研项目的预算经费预算管理,就缺乏科学的预算指导,许多项目负责人还只依靠本身的经验与经费报账要求来对预算经费进行设置。在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项目科研部门与财务管理单位之间职责分离,对项目的预算资金管理存在非常大的缺陷。如今我国对于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提出预算管理的相关制度与要求,但在大部分的高校中,针对科研经费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并没有全方位的建立起来,没有完善制度规范,而财务管理相关部门对于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信息没有全面的掌握,也就无法更有效的实现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3.没有建立健全的经费评价系统

使科研资金使用的效率有效的提高是科研经费管理的最终目标,而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是对科研经费管理水平进行衡量的重要依据。高校在使用科研经费的过程当中,实施客观的评价管理工作,是为更有效实现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绩效评价的基础,而对于经费的管理与评价,则需要有健全的评价系统与评价体系,并且评价的主体需要客观的进行评价。现阶段我国有许多高校在运行科研项目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对科研成果的项目评价,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支出及效益评价关注度较少,并且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经费评价系统,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成果所投入的关注更大,而对科研经费使用就称为项目开展时容易忽略的内容,所以在使用科研经费的时候就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成为高校科研经费制度化管理的重要问题。

四、解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措施

1.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体系建设

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必须要有健全的管理体系,而为了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就要在制度上强化管理体系,因此,在使用科研经费及管理时,高校的财务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科学的经费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科学的制定,此外,还也必须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实现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从申报经费到使用经费到科研成果的整个过程管理,并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通过制度化来对高校的科研经费进行评估的管理。同时,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首先要严格的对项目的核算规范的管理,并把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在预算使用的过程中,对具体的用途进行具体的管理,完善使用科研经费的审批与申报制度,每一笔经费的收支,都必须要有相关的制度规定与具体规范来进行检查,从而保证经费的账目清单能够一目了然,进而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与使用。

2.建立健全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

在对高校的科研经费进行使用预算时,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科研项目相关负责人来进行经费的预算管理的,而建立健全的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必须在高校财务部门与项目负责人共同协作下完成经费的预算。而为了使经费的预算工作更加规范,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科研项目的具体申报研究,并收集相关的信息,深入分析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除此之外,财务管理工作者与项目的负责人要加强交流沟通,并加强对项目负责人预算编制的工作指导,而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的内容主要有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编制,对这两种费用所进行的预算编制管理,可以通过财务部分与项目的负责人来共同进行,这样才能使得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更为健全,同时,建立健全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不但可以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还可以使预算管理更加规范化,从而使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更加有实际意义。

3.强化科研经费的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在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这一层面上看,高校对科研的成果进行重点评价同时,要制定出相应的规范制度来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从而使科研经费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落实到实处。而为了使评价的标准更为客观全面,在进行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评价时,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并对科研的产出、质量、科研对社会、经济及科学发展方面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来设置绩效评价的标准,同时以这个标准作为基础,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研究与调查,从而更有效的掌握资金的使用动态,进行全面绩效评价的管理。

第8篇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研经费;项目管理;设计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13-02

随着国家加大对科研经费的审查力度,全社会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众多可以争取科研经费的机构中,科研院所作为国家传统的科技任务的承担机构,科研能力的提升、科研领域的拓展、产业化发展都得到了重要进展,而传统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没有较大的改变,从科研院所的领导层到各级科研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意识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观念。管理职能的缺失严重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背离,是科研院所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国际一流科研院所目标的阻碍。要想冲破这种阻碍,科研院所需要应用项目管理指导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体系的建设,新设管理组织机构、优化现有责任控制部门、设立管理战略目标、明确岗位责任、引入考核激励,提高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达到国际一流科研院所管理目标,切实做好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一、科研院所实施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力度,科技部作为国家科技计划制订的重要部门之一,也在近年增加了常态化的巡视检查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几乎所有的国家科研经费发放部门都加大了囤积的力度,科研院所成为了国家科研经费审计检查的重点科研机构之一。传统模式下,科研院所的经费管理部门把精力都用在了结题验收审计这一个环节上,通过检查就”万事大吉”的思路已经无法应对现阶段及未来的审计检查,更无法应对各个经费巡查组对单位落实法人责任制的内控制度、管理体系的检查。所以,实施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已经非常迫切,也是提高科研院所经费管理水平的重要契机。

(一)落实管理职能,突破形式管理

从科研院所整体来看,科研经费的浪费严重,监管缺失。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材料消耗品的大量沉积、差旅会议无法对应到项目研究内容、劳务咨询费的超标开列、间接费用与直接费用的混用等情况都很普遍,管理的缺乏是推卸不掉的责任。这就需要科研院所实施全过程管理模式,才能把管理落到实处,针对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出整的管理内控制度,制定管理目标,逐步推行。通过介入模式,加大对科研部门的政策宣传和贯彻,组织内部培训,使科研人员了解到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提高科研人员的自觉性和风险意识,将形式管理的弊端逐步消除。

(二)落实管理责任,强化管理执行力

在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过程中涉及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管理等,都要明确责任,统筹管理,形成单独的管理组合,转化为科研经费生命周期中的预算编制管理、预算执行管理、结题验收管理的管理环节中。再形成各个数据,由新设的经费管理部门统计汇总管理数据,再由领导层根据数据完成内控制度的补充、管理流程的进一步优化设计。责任落到实处,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就不容易发生突击花钱、转移经费、虚假合同、虚假事项、套取资金等严重的违法、违纪情况。

(三)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和激励制度

项目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完善了经费使用体系,提升了预算控制的有效性。成本效益分析、经费执行率、预算指标的考评是科研绩效考评体系的有力依据,有利于量化考评指标、对科研院所的科研部门的机构和个人、责任控制的部门和个人、都具有参考的作用。通过绩效考评,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配合奖惩措施,提升科研院所人员的积极性,对科研院所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科研院所全面推行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势在必行,这是提升科研院所科研与管理水平,深化科研制度改革的必经之路。

二、总体思路和实施原则

(一)总体思路

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是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近年来,各个科研院所都相继提出了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和构想,但是一个成熟管理体系的建立,从构建到健全要经历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不断改革的复杂过程。

首先,建立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的机构框架,包括制定预算管理组织;明确新设管理组织机构的责任控制范围和职能落实情况,整合人力资源,招聘及抽调相关职业背景的管理人员,明确分工,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明确原有责任控制部门的责任控制范围,逐步适应新增和缩减后的岗位职能。

其次,逐步建立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体系,健全体系内部的管理流程、建立与新体系相适应的过程管理制度,确立部门规章。匹配的财务核算体系,加大财务审核岗位的培训力度,建立收支标准体系。

最后,引入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创新新型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的沟通机制,确立长效发展、不断更新的体系基础,拟订定期交流、培训、学习计划。

(二)实施原则

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的实施,应按照以下的原则:(1)全面动员、具体实施;(2)效率与质量并重;(3)与国家经费政策保持一致性;(4)设定期限目标、逐渐推行。

(三)实施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的职责分工

实施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需要对参与经费管理的组织机构及个人的职责进行详细的分工,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制度流程明确无争议。

1.经费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分工。(1)宣贯国家经费管理政策,把握经费管理动向、制定本单位内控制度;(2)组织全科研院所责任控制部门建立工作流程;(3)设定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的管理目标,计划节点;(4)审批预算、年度决算、中期决算、预算调整及决算;(5)完成重大事项呈报的审批与决策;(6)负责制定科研绩效、管理绩效的考评依据和激励政策。

2.经费管理办公室的职责分工。(1)负责将经费管理委员会的评估审议结果向各个责任控制部门及课题组下达;(2)负责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的具体事务,与责任控制部门密切配合;(3)负责与课题组管理联系人及项目负责人建立沟通机制,完成信息交流与反馈;(4)负责数据整理、分析,上报经费管理委员会作为政策制度建设依据。

3.科研部门的职责分工。科研部门要建立管理联系人制度,设立管理联系人及团队,督促管理联系人或团队完成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培训,配合整个项目的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进程的沟通与联系,将重大信息反馈给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自动在项目研制期内成为经费管理委员会的成员,要履行其义务和责任,完成与经费管理委员会管理责任的对接。

三、科研院所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的实施与执行

结合科研院所的特点,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按照项目周期包括预算管理、预算执行管理、结题验收管理。三个阶段互为因果,每个阶段管理监督的效果都会直接影响下一个阶段执行的效果。预算由经费主管机构批复后,将预算数据注入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科研院所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体系内各机构的数据共享,为预算执行管理做好准备。预算执行管理是科研院所经费管理团队对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根据对预算执行相关数据的分析与汇总,解决经费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时解决问题。通过加强科研院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财务核算、实物资产管理、人员聘用管理等责任控制。严格进行监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有经费管理团队结合预算执行数据进行项目经费预算执行偏差因果分析,将分析的结果与项目负责人及时沟通,进行预算调整。

科研经费的结题验收阶段反映了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效果,是对管理是否实现管理目标的检验。在结题验收阶段,经费管理团队全面参与科研经费财务验收的资料筹备、审计验收工作。

第9篇

近日,科技部部长万钢怒斥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记者梳理近三年国家各部委、各省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科研经费被“贪”“吞”“挪”“骗”屡见不鲜,“黑洞”惊人。

总量居世界第三、年度过万亿元的科研投入,却没有换来与之相应的科技创新效应。科研腐败症结在哪?“黑洞”又该如何堵住?

课题“养人”:研究未启动,钱已进腰包

大到发放工资、福利、建经济适用房、购买汽车,小到充饭卡、交电话费,甚至重复报销车票,在一些已曝光和查处的科研腐败案例中,科研经费几乎“无所不能”。

某985高校社科处的一位人士说,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项目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和社会合作,国家级项目对可支配的劳务、餐饮、会议等费用会有一定的额度限制,社会合作项目却基本上由课题负责人一人决定,除了可计提3%左右的劳务费,可报销的单据也几无限制,科研经费成为变相收入补贴已是“公开的秘密”。

原本用于支持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经费,为何变成众人争抢的“唐僧肉”?

广州某部属高校一位从境外回国任教的教授,在国外每年薪水近100万元人民币,而回到广州后工资收入不过10余万元。“之所以回国,一是职称提高了,二是工资收入虽然降低了,但有科研经费作补贴,实际收入并不低。”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课题还没开,一部分资金就已进入某些人员的腰包,这同我国科研人员的薪酬体系有关。一些科研机构、高校对科研人员采取“基本工资+津贴+奖励”的薪酬制度,津贴、奖励部分主要源于“科研提成”。

审计报告也印证了这种说法。2007年至2009年,陕西省6所省属高校项目负责人按5%到20%的比例提取开题费、特支费等上千万元,正是高校“自行规定”的。

“某种程度上说,一些课题经费已异化为科研人员的‘红包’。”熊丙奇说。

利益勾结:凭关系立项,按立项分成

针对科研领域乱象,相关部门近年花了很大力气治理,但当前科研腐败问题依然触目惊心,原因何在?科技部部长万钢一语中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坐在同一条船上。”

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结成“利益共同体”,甚至出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怪象,使得科研经费失去了应有的纯洁性,一些科研人员将功夫用在了科研之外。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史璞告诉记者:“要想立项,就要有关系,甚至还有一些掌握科研经费的部门找人家来立项,立完项再要分成,这并不鲜见。”

在一些用于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的科研专项资金分配中,企业往往也要为获得有限的资源“挤破头皮”。南方某省近年设立的LED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高达4.5亿元,当地一家LED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有申报程序和评选办法,实际上科技主管部门的主要官员掌握着分配权,能否拿到钱,能拿到多少钱,就看企业“公关”力度有多大了。

浙江省审计厅2012年在年度审计报告中也指出,部分高校领导和科研管理人员既是管理监督者,又是科研项目承担者,这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严的主要原因之一,且违规较多的通常是项目经费量大的学科带头人,而学校往往出于科研成果和学科建设等考虑,未能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并非无章可循,但科研项目封闭运行,监管制度难以形成有效约束。上述985高校社科处人士说,课题经费既然已经拨下来,财务人员一般认为这笔钱就是属于课题负责人的,财务报销程序不过是走个过场,这让一些不法人员敢于冒险违规。

机制变形:为立项而立项,“好钢”未用在刀刃上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达10298.4亿元,增长18.5%,总量居世界第三,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国家中居领先地位。

多位科研人员反映,现行体制下,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把课题多少作为科研人员晋升、考核的重要指标,一些课题成果“注水”,“重立项,轻研究”“重投入、轻绩效”成为突出问题,这表明我国科研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扭曲,科研投入与叫得响的科技成果不成正比。

史璞说,很多科研人员把精力花在立项上,没有多少精力搞研究,就用科研经费去包装成果,再用包装的成果去申请新的课题,科研经费就在这种“课题复课题”的循环中被浪费掉。

部分行政领导敷衍了事,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分配科研经费,也造成严重浪费。审计结果显示,2012年,湖南省科技厅安排的3578个科技项目中,接近四成项目金额不超过22万元;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分配的800万元科研经费,平均每个项目不到1万元。

扭曲的机制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如2008至2010年,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贵阳中医学院三所高校取得专利和技术成果转让33项,仅占取得科研成果总数1434项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