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时间:2023-06-28 17:06:57

导语:在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第1篇

[关键词]高校 诚信建设 总体构想

对于一个现代文明社会来说,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我国,当前诚信建设形势紧迫,任务艰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无论政府还是企业、个人,在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中其作用都不可或缺。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在诚信建设上还缺乏总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将对于高校在诚信建设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存在问题和总体构想谈一些看法。

一、高校在诚信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高校诚信是以高校及其教职员工和大学生为主体的诚信。高校诚信是诚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高校的重要标志,是高校社会影响力的关键。高校诚信在构建诚信社会进程中能发挥特殊的表率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高校在诚信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高校诚信建设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诚信社会的建立、信用的构建,单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赖于社会组织和个人。高校具有特殊地位,其诚信研究建议会影响政府,可以促进诚信法律法规的制定。高校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影响一个学生,往往会改变一个家庭。

2.高校诚信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高校师生的思想往往走在社会的前沿,其行为直接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学生因为高校的诚信而感到社会公平时,就会在心目中树立起对社会的良好印象,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

3.高校诚信建设有利于社会管理。如果高校诚信建设得好,有利于学生诚信意识的建立,将来踏上社会,他们将以诚待人,有利于社会诚信风气的好转。如果高校出现信任危机,就会动摇整个社会管理的基础。

(二)高校在诚信理论创新的探索作用

1.高校在诚信伦理和诚信法制建设上有优势。高校是新思想、新价值观的创造高地。我国诚信问题的求解,诚信理论的创新,诚信法制的建设,要靠高校的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去探索和实践,所以,高校诚信建设就是自觉承担使命,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高校在诚信思想和诚信法制传播上有优势。高校是诚信思想理念的主阵地。高校的任务在于将诚信的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诚信建设,有利于诚信教育的开展。

(三)高校诚信对社会诚信建设的辐射示范作用

1.高校要做守法诚信的典范。没有栋梁,社会诚信大厦难以建立起来,所以,要建成一个诚信的社会,作为社会栋梁的高校诚信建设得好,可以通过率先垂范,促进社会诚信进行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

2.高校的诚信实践对社会的其他组织有示范作用。诚信对大学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因为它代表中国素质教育的程度。大学生诚信实践对社会的人员也有示范作用。通过高校广大师生员工的诚信实践,对整个社会产生广泛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二、当前高校诚信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诚信建设理论和实践缺乏前瞻性。高校诚信建设的重点应在诚信引导和失信预防上,也就是建立一个好的诚信制度和机制,引导人们主动诚信,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目前在我国还缺乏诚信高校的总体构想,看不到具有前瞻性的失信预防。诚信高校的建立可谓任重道远,主要原因是高校诚信建设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但我们应当看到,由于高校诚信问题的大量出现,社会开始对高校的诚信不信任,对高校评价在降低,这不但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教育质量,高校对诚信建设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高校诚信建设思考缺乏系统性。高校诚信系统性建设是把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诚信问题,具有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性应包括高校对社会的诚信和高校所有人员的诚信,内容包括管理服务诚信、教学学术诚信、学习考试诚信等方面的规范和制度建设。可操作性就是采用具体的、能够被衡量的诚信模式来检验人们的行为,并对其行为有所记录。

第三,高校诚信建设实践缺乏整体性。就目前的情况看,高校学生诚信建设有所突破,但教师、管理人员诚信建设缺乏。单单有学生的诚信建设是不完整的,也是很难真正实现的,因为一个人是否诚信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学校的诚信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失信对学生有负面的影响,而且影响很大。当前高校诚信建设不能缺少教师、管理人员诚信建设。

第四,高校诚信建设研究缺乏指向性。从目前学界关于高校诚信建设研究现状看,问题现象研究多,而实践做法研究少。从所发表的专著和论文来看,研究现象和问题的很多,形成了泛泛的空谈,对改进高校的诚信建设实际意义有限,而很少有学者提出可操作的诚信方案,目前只有学生的诚信档案在个别高校实施。从研究来看,现在各高校的诚信方案实践的做法几乎都是针对学生诚信问题的,很少有人对实际效果进行跟踪和进行规律性的总结,使一些尝试性的做法难以推广。

三、高校诚信建设的总体构想

(一)制定和完善高校诚信的法律法规

制定高层次的诚信立法,目的是强化诚信的法律义务,而不单单是道德境界,使高校诚信领域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1.国务院应当制定学术诚信研究行为的法律规范。目前立法有知识产权法,还急需由国务院以行政法规形式制定并公布实施的《中国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诚信研究行为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高校科学研究的教师和学生。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避免高校师生在科研的道路上自己摸索前进的尴尬。此前,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不具有法律规范性质,只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术契约,所以它对学者强制约束力远远不够。二是内容简单粗糙,规范性不强,没有程序方面的规定。三是现在的规范散乱不系统。《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只能适用于人文社科学术研究,还缺少自然科学的学术研究的规范。针对科学研究的法规是:2007年12月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只有8个条款直接涉及科研诚信建设和规范科研不端行为。针对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又另行规定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恪守学术规范、帮助学生树立学术道德,但这个行政文件不具有道德规范也不具有法律规范性质,仅仅是一个道德的号召。

2.教育部应当修订学生管理的法规。目前,高校管理及与高校学生有着密切关系的法律有: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1989年实施《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1990年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就学位评定程序来说,关于研究生管理有1995年的《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从目前的规定来看,学位评定诚信、学生管理诚信的内容还没有明确纳入其中,比如考试作弊、成绩造假等,教育部应将学生管理的法规进行及时修订,从而有效地遏制学生失信行为的发生。

3.制定调整高校与各服务公司关系的服务诚信法规。现在大学后勤社会化,在服务方面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不能提供优质服务上。另外,目前保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靠民法调整还不够具体,比如学生权益在受到后勤服务的侵害时,学生向谁索赔,学校是否承担责任等问题还不明确。

(二)大力推进高校诚信教育

1.诚信教育要从知晓诚信规范开始。首先全校师生应人手一册诚信规范。知晓后还要做出承诺,承诺就是别人信任的开始,以此激发人们诚信的信心与动力。因为被人信任是有尊严生活的开始,过有尊严的生活,人生才有积极意义。所以高校的诚信教育要从让高校所有人员知晓诚信规范开始。

2.高校诚信教育要从教育者开始。教育者中教师的责任重大是诚信教育的重点,学生出现诚信问题,首先是老师有责任。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教师本身就不懂学术诚信规范,自己不知什么是借鉴他人成果,什么是抄袭,如何教育学生,所以最重要的是解决老师自己的诚信问题,教育者要首先接受诚信教育。

3.学生的诚信教育更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要注意务实性问题,在学术研究中避免学术失范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正确引用,什么是抄袭。将诚信教育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相结合,力求让大学生成为既是各个领域学术技能,同时具备诚信学术公民所必需的素质,只有这样,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才有希望。

(三)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档案

在高校诚信建设中,将高校的所有人员全员参与诚信建设是取得实效的关键,诚信档案要人手一册,诚信档案的设计应在第一页显示高校师生的诚信承诺。但由于人员的岗位和职责不同,诚信的档案的设计应有所不同。高校教师的诚信重点在于学术诚信和教学诚信。管理育人重点在于招生管理、考试管理、学生管理。服务人员重点在于提供已承诺的服务。对学生缺乏诚信则重点在学术诚信和考试、评优等方面。

(四)积极建设高校诚信文化

明礼诚信、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影响广大师生。开展各种校园诚信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诚信育人环境,可以增强高校师生诚实守信意识,可以促进师生严谨治学,可以树立高校的良好形象。可以在每年的开学第一周定为诚信周宣传诚信,将教师、学生诚信的典范进行大力宣传,将学生诚信收到奖励和不诚信收到惩罚的故事融入大学生的各种活动中。

(五)建立和完善失信惩处机制

目前,国家在高校的诚信处理上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各高校制定的处理规定有不统一的现象。所以教育部应统一立法,实现失信的投诉举报、调查核实、监督监察、公开公示和惩戒处置的程序有法可依,特别要规定对不服的处理决定与诉诸司法救济相衔接,避免失信处理定性为行政处分,只能通过申诉等其他途径来解决,造成不能有效地保护其自身权益的问题,从而有失公开公平原则。

总之,高校诚信建设复杂艰巨,任重道远。国外的大学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我国的高校要想建成世界有一定影响的大学,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努力,还必须以远见卓识和勇气魄力推进实施,才能把高校诚信建设好。

[参考文献]

[1]董娅.当代大学生诚信状态研究报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第2篇

【关键词】科研诚信;研究生教育;诚信教育

科研诚信建设是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科研诚信是科研人员具备的基本科研素质,是不可逾越的生命线[1]。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未来大多数都要称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为地方建设培养出众多技术人才、学术骨干,在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医学科研领域抄袭剽窃、数据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等学术腐败现象在我国大面积爆发。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弘扬科学道德、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成为当前我国医学科研领域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1 造成研究生科研诚信危机的原因分析

1.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学科研投入资金大幅增加,人们对科研产出的预期增大,不良社会风气和浮躁心态作祟,导致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时有发生[2]。许多地方医学院校单位对研究生的优秀考核主要是考评数、论文的影响因子数、获得奖项数等。基本上是以硬性指标指标为准,并据此与奖学金等挂钩,同时,这些指标也是用人单位录取人才时的重要衡量标准。这样的评价体系极易诱使一部分人通过低成本的作假获取更大的收益,超越伦理底线弄虚作假。

1.2 教育制度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高校各种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抄袭现象大有泛滥之势。学术造假对学校、社会均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的品质很难不受影响。医学研究生是医学科研工作中重要的主力军。很多学校规定,研究生在校期间需要在核心期刊发表1~2篇论文才能满足申请答辩的资格,有的院校甚至把申请学位的条件“一刀切”的规定为必须发表SCI论文。为了完成这些硬性指标,有些研究生在完成课题和撰写论文时,千方百计拼凑论文,多发论文,快发论文,一稿多投,甚至背弃基本的科研道德。也许,在制定这些制度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动力,敦促研究生努力学习,提高效率,认认真真的完成科研课题,但这一规定是一把“双刃剑”,有的学生因为基础差或者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完成这些指标,最后不得不丧失科研诚信,编撰数据和结果,甚至花钱从市场上购买论文。

1.3 科研平台的限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研平台的高低决定着科研成果的大小。没有经费,缺少相应设备,技术条件不成熟等先天的不足在地方医学院校中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研究生导师因工作原因科研关注有限,招生数量多,许多师生关系都是有名无实,部分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和经费短缺。科研活动条件、经费承担和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的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

1.4 监管机制的缺失

医学科研的跟踪机制是指对取得医学科研项目的经费、进程、阶段等进行跟踪和监督的机制实质上也是一种过程监督机制。重课题的申请立项,轻课题的研究结题。跟踪机制不完善也为医疗科研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提供了的活动空间。许多地方医学院校的科研诚信教育几乎处于宣传教育阶段,许多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对科学精神、科研规范、科研道德不甚了解。

2 研究生科研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方院校科研资源有限,有的研究生导师经费短缺,在研究过程中,不允许失败, 现在的期刊喜欢发表阳性的结果,阴性结果往往被杂志拘稿,为了文章,铤而走险。医学院校里的临床专业学生,因为临床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做实验,为了毕业,借助于论文编辑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已经不再是新鲜事,论文可以明码标价,俨然成为一种商品。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扩招现象严重,特别是在职研究生数量的迅猛发展,使得在职研究生的科研诚信问题成为重灾区。

3 加强对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 我们应该注意四个方面

3.1 重视学术道德教育

开设《科研诚信》教育的课程,学习相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规定了科技人员要遵守科研诚信,尊重知识产权,了解国家设立的监督管理机制,学术诚信档案制度等[3]。医学研究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需要坚持伦理原则,对受试者进行有效保护,尊重实验动物福利要求,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科研诚信规范。

3.2 医学科研监督机制的完善和执行

医学科研方案设计、立项申请、开展研究、、奖励申报等各环节提出诚信行为规范要求,加强对科研诚信建设的领导、组织和管理,加强对科研人员培训,建立健全机构内部科研诚信监管制度。贯穿开题、中期报告、最后的答辩整个研究过程中,不定期的抽查实验报告及记录,落到实处,真抓实干,把科研不端的土壤彻底清除。同时对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按照制定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严查严办。

3.3 导师应做诚信的典范

研究生导师是对学生实施科研诚信教育的关键主导者,其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尚的科学精神,去教育引导学生,才能使科研诚信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化。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要严格,经费、科研诚信、学术水平 、指导学生的时间等多个方面应综合分析,限制导师招收学生的数量,有些情况下可以实行双导师制,确保指导学生的时间保证。同时,积极借鉴国外将诚信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的优秀做法。建立以导师为指导的科研小组,在实验研究中,导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不放羊式管理。

3.4 改革研究生毕业标准。

当前许多地方医学院校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与现实严重脱离, 规定必须达到规定数量的文章才能答辩,达到规定数量的文章甚至是SCI研究生才能拿学位证书等等,各学科一刀切,不注意学科间的不同特点。因此适度调整医学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医学研究生形成诚信的风气大有益处。我们的领导决策也看到了科研诚信的现实问题,正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医学院研究生学位划分为科学学位与临床学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的毕业的要求不一样,临床学位研究生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执业医师考试为主要毕业考核目标。

4 小结

诚然,研究生自身诚信意识、 责任意识淡薄, 缺乏理想, 缺乏信念, 这该是造成研究生诚信危机的内因。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养成诚信的好习惯。高等医学院校具有培养医学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责任,高校更是提高思想修养的地方,而思想修养是否也可以用论文数量来进行计量?过分倚重科研、论文的考核体系将是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教学考核管理的退化。2014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以加强卫生计生领域的医学科研诚信行为规范和监督体系建设。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召开的医学科研诚信建设专家研讨会上,《规范》的出台为医学科研诚信划出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

【参考文献】

[1]彭志红,唐波,汪荣泉,等.浅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医学教育探索[J].2010,9(1):137-139.

第3篇

约定,“孰”成?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周 飞(安徽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近日,“985工程”的29所高校共同签署了《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以期呼唤“研究生自觉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然而笔者认为,也许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恪守学生道德之事当自内省始,而绝非一纸公约可以为之也。一段时间以来,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甚嚣尘上,屡屡见诸报端。究其原因:功利主义首当其冲,对科学与学术理解偏离应有之义,科研评价体制落后等。读研究生本应是从此选择了学术道路、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奋斗,甘愿与清贫、寂寞为伍。可事实上,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一些人就业的敲门砖,为稻粱谋的探路石。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研究生应当把内省放在第一位,始终思考如何去追求学术?沉下心来读书思考,始终把探究创造作为第一要务,在冷静地审视社会的同时,既勇于批判,又敢于引领。唯其如此,才有可能逐步引导社会对科学和学术予以足够的尊重,才有可能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才有可能推动更大的创新,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信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而言,还是对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故晋文守其诺,退避三舍报楚恩;商鞅欲变法,先立木取信于秦民。近闻29所高校研究生签订了《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心中悲喜交替。研究生之所以不同于本科生,正是因其秉持严谨的科学精神,接受严格的科研训练,养成系统而扎实的研究能力。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也就是同志所说的“来不得半点虚伪”。研究生要把科研诚信变成求学时和今后的人生信条,要“像阳光和空气一样”融入自己的生命。唯如此,才能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近年来,研究生的科研失信日益滋长,甚至成为普遍现象,若长此以往,研究生质量将上演“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的悲剧,研究生声誉将名声扫地。29所高校研究生签订科研诚信公约,旨在力矫时弊,以身作则,值得点赞。但愿这一公约成为研究生乃至所有科研工作者“科研诚信伟大复兴”的冲锋号 ,而不是喧嚣世俗中浮光掠影的“昙花一现 ”。

@姚治兰(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诚信,本是一个社会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底线。大学签订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一方面说明科研诚信之于研究生学习生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当今学术诚信的缺失。公约的签订无疑对研究生坚持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何让一份公约不变成一纸空谈,恐怕是问题的关键。马克思曾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因此,公约的执行和落实才是目的。公约的落实:于学校而言,包括研究生科研水平的评判标准、与研究生科研成果挂钩的相关政策、原创科研成果的激励和学术剽窃的责罚等。例如,牛津大学就出台了非常具体的规定:连续10个词引用他人作品不注明出处的,应被视为剽窃的证据。于研究生而言,则需要自觉把个人的科研诚信作为大学诚信、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唯有下得苦功夫、修得公德心、明辨是与非、知与行合一,方能求得真学问,做得真科研。

@高金萍(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培养的高级人才,他们能否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真问题,以诚信的态度推动学术研究发展,决定着未来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成败,决定着未来中国能否占领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因此,他们的科研道德和学风显得更为重要。由南开大学研究生科研道德与学风建设自律促进委员会发起,29所高校联合签订的《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充分体现了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理念。诚信不是虚无缥缈的道德标尺,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落实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行动。签订科研诚信公约,仅是研究生自觉自愿在科研诚信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能否真正落到实处?能否真正做到诚信?不仅需要他们的自我约束,更需要学校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把老虎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高校管理部门需要尽快通过技术的控制、惩戒的制度,把剽窃、抄袭等不诚信行为关进笼子里,为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制度保障、平台支撑,使研究生更快、更好地成长。

科研诚信

约定,“孰”成?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铁 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29所高校研究生共同签署了《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这是件好事,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我既为研究生的这一举动叫好,同时也认为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仅仅靠这些研究生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这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而不能让这些研究生孤军作战。首先,研究生的导师应该做践行科研诚信的榜样和典范,检点自己的言行,端正学术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对学生言传身教,引导、帮助、监督研究生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其次,校方也应该履行相应的责任,建立健全有关的奖励和惩处机制,在高等学府中真正营造科研诚信的浓郁氛围;再次,高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风气如何,对高校、对学生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社会不讲诚信,怎么好苛求这些学生们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全社会都要把诚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形成人人讲诚信的社会风气。

@蓝晓霞(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诚信乃科学研究之本,研究生作为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我国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后备军,其科研诚信水平不仅关系个体的学术生命与未来,更关系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未来。笔者认为,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应抓好教育和管理: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促进道德自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具备科研诚信的知识,特别要知道为什么要坚持科研诚信、什么是科研诚信、如何做到科研诚信等基本问题,明确科研诚信的标准和规范,增强底线意识、意识,强化厚学养德、正心诚意的自律意识,自觉提高学术道德修养,使学生不想不诚信。其次,应加强建章立制,强化管理约束。应建立学术道德相关规范,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加大对违反科研诚信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须明确认定标准等具体问题,完善调查处理机制,增加违法成本,使学生不敢不诚信。另外,还应关口前移,做好论文开题查新、独创性声明、相似性检测等环节工作,使学生不得不诚信。

@邸燕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国内首份《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不仅得到全国“985工程”高校的积极响应,也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关注。人文教育和科技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使命,而诚信是人文教育的根本。众所周知,缺乏诚信、品行不佳的人,学历越高,对社会危害越大,因此诚信对于高学历人才尤为重要;其次,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引领作用,《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旨在充分发挥“985工程”高校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加强中国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建设,最终带动全社会良好学术环境的建设。然而《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只是走出科研诚信建设的第一步,我们更要关注科研诚信建设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形成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能力。加强质量管理,建立监督奖惩机制,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风清气正、求实创新的学术生态环境。

@鲁 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诚信是立国之本、做人之基,然而,诚信既不会与生俱来,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突出强调学术诚信养成,既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治理当下学术领域浮躁现象、杜绝学术腐败问题的时代命题。通过政策引导、完善机制、奖掖先进、约束不端,使研究生明确自身的职责使命、规范学术行为,营造“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的研究氛围,无疑将为更多高水平、原创性成果的问世奠定坚实基础。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高校学术诚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研究生培养领域予以重视非常必要,但还远远不够,高校乃至社会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模式如何改革,如何科学、公正地鉴别学术质量与水平,个人信用(包括学术诚信)信息系统如何全面、合理构建,单位或个人非诚信行为如何惩戒等问题,亟需配套完善。

毕业季忆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苏寄宛(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应该是一个让我们微笑去追忆的词语。今年有毕业生喊出“当青春散场,暧昧离席,让我们为了青春再叛逆一次,一次,就好!”的毕业口号,以集体走红毯的方式来纪念毕业。“毕业戒”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毕业纪念形式,一枚刻有学校、院系、班级和个人代号的毕业戒指将成为毕业生们永久的纪念。“毕业旅行”“散伙饭”“毕业照”“跳蚤市场”等传统保留项目,是证明毕业生在大学中生活、学习过的最有力证据,不舍情结蕴含其中。纪念需要形式的载体,而究其内涵不仅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眷恋与不舍,而且更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情怀,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的启程。

@韩宝志(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

各高校在毕业时,都会设计各种仪式、活动,来唤起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回忆:大学生活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毕业记忆”与其说是毕业之际的精心设计,不如说是大学办学理念在大学生毕业之际的集中体现,如果大学生在就读期间没有体会到学校、师长的关爱,任何设计都是无用的;“毕业记忆”要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承载内容,最重要的是“爱”:到学校曾经走过的角落留个影,留下自己的青春记忆;与自己的老师合个影,听老师的谆谆教诲;设计一场感人的毕业典礼,秉承学校的传统走向社会,留给学生精心制作有学校特色的纪念物,使其能感受学校的关爱。

@铁 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记忆,关键是给毕业生们留下了怎样的记忆。花里胡哨的活动和仪式,可能会引起一时轰动,但缺少实质内容和纪念意义,无法成为他们永久的记忆及前行的动力。因此,在策划中要追求新颖、力求丰富,但更要注重内容、注重实际、注重鼓舞和激励作用,而不能仅仅成为一场“秀”。学校也好,教师也罢,要想方设法多为毕业生办实事、办好事。例如,赋予毕业生永久使用学校邮箱的权利、向毕业生发放永久性学校图书馆借阅卡、让毕业生永久性地优先享有学校多种优质资源的便利等。建立毕业生网上联络平台,永久性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在社会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何 进(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生是大学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发扬者、传播者,做好毕业教育工作:一是以毕业生为主体,提升其参与性和积极性,如设计毕业季活动和纪念品时,广泛征求毕业生意见建议或由其主导开展;二是加强师生互动,搭建多元交流平台,如师门之间使用更贴近学生的交流方式,使用微信等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温情互动;三是体现学校特色和文化,挖掘毕业生的共同回忆,精心设计毕业盛典。毕业典礼及学位授予仪式是大学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学校在毕业典礼的设计理念中充满了“北科记忆,北科精神”,带领毕业生们一起重温在北科的学习生活,力求为毕业生留下难忘的毕业回忆。

@毛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毕业季,各高校都在绞尽脑汁给毕业生留下有形无形的“毕业记忆”。大学是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光,母校是人一生中最牵挂的地方,需要一些“有形记忆”让记忆永存心间。“有形记忆”:不可过于标新立异,从而失去了承载校园记忆的功能;要体现学校特色,造就独一无二的“它”;要符合学生的审美趣味;要便于携带和收藏。相对于“有形记忆”,高校多给学生留一些“无形记忆”更有意义:如毕业前的精彩一课、毕业典礼上师长的谆谆教导等。大学归根结底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给予学生最多最深的“记忆”应该是知识增长和精神成长,这是伴随其一生的“记忆”。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凤凰花开,青春飞扬,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毕业季,我不知道如何给学子更好的建议,让他们的毕业记忆更富有意义。但是,有两点建议,也许值得注意。一是毕业纪念不要“俗”。毕业时总有学生想在女生宿舍下,点亮一个大大的心型蜡烛,然后约上人一起喊某人的名字,以此表达爱慕之情。这种方式,已经“OUT”了,俗了。二是毕业纪念不能“暴”。不要以摔瓶子、砸东西、撕掉书本等带有暴力抑或破坏性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书本如果不需要,可以送给师弟师妹,也可以捐赠他人。一些不想或不能带走的东西,也可以通过更文明的方式,让其发挥更好的作用。

毕业季忆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刘 凌(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大学生活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最为光华的阶段,能作为这段灿烂岁月结点的莫过于毕业仪式了。传统毕业仪式的重头戏是毕业典礼:校长在离别之际的谆谆教诲,教师给予学生的肺腑之言,美好的大学时代伴随着帽檐上流苏的轻轻一拨,嗖得一声就从指间流过了。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草根性、个性化的毕业记忆也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大学毕业既是神圣的仪式,也是校园文化的展示。华南师范大学非常关注大学毕业环节:薪火相传的毕业典礼;“四留下”的文明离校;离校工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华师小木”校园移动APP;“指尖上的华南师大”。这些都延续了学生对母校的感情,开启了新的生活。

@席宇梅(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礼物应尽可能的在形式、材质、功能等方面做文章,让其成为学生乐意珍藏一生的物件。形式上求特,突出学校特色,如农业大学送植物种子、北京服装学院送毕业生自己设计的T恤、科技大学送带有编号的金属戒指等都是独具匠心之作。材质上求牢,为了便于长久保存,最好是由不易破损、变形、变质的材质制作完成。功能上求存,要求礼物最好是非消耗品,能兼顾观赏性和实用性。总之,毕业礼物最好能兼有小巧、便携、具有母校特色、寓意深远等特质,在毕业离校之际,为莘莘学子梦送上创意小礼,学校换来的必将是桃李芬芳、星火遍地,因为母校温暖的记忆已经植根于学子心底!

@崔亚军(甘肃省天水师范学院统战部部长):

对毕业生而言,六月是一个汇集了离别、转身、不舍、歌声、眼泪等词汇的月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如何正确引导毕业生文明离校、安全离校、有序离校,形成文明离校的好风气,在规范毕业生文明离校的同时给毕业生留下诸多的美好回忆,是一个非常细致且很有意义的工作。多年来,学院始终把毕业生离校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在继承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学校开展欢送毕业生系列活动,如毕业生感言及照片征集活动、毕业生爱心捐赠活动、网上“临别寄语”征集活动、制作“青春之约”毕业纪念DV等。当活动丰富多彩、贴近学生,就能受到毕业生的欢迎,对在校生也是很好的教育。

@张 奕(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毕业季该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我谈三点看法。一是精心策划一场毕业典礼。校长授予学位、教授拨穗;校长讲话、教授语录、学生感言;留下影像、记录回忆等。太多太多的元素包含在毕业典礼中,核心依然是大学精神!二是“记录青春”―赠送给毕业生的礼物。留下每一位毕业生的灿烂笑容,记录学生们的青春记忆。三是搭建毕业生微信、飞信、短信等“微媒体”平台。留下学生们的所思所想,赢得学生的关注与关心,建立良好的校友资源库,实现“毕业不离校,关注依旧在”的新境界。如何将校友资源与在校生的培养有机融合是值得大学人关注和探究的新课题。

@刘晓哲(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论文、毕业照、毕业典礼、散伙饭,一系列毕业纪念活动,牵动着每一位毕业生的心。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为毕业生奉献了一部由11位毕业生参与拍摄的毕业“大片”,讲述了他们从第一天踏入大学校园的懵懂,走过艰苦的军训生活,开始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到最后依依不舍地离校毕业。校团委以此片号召毕业生做到“七不”:不抽烟、不酗酒、不打架、不赌博、不起哄、不乱掷杂物、不损坏公物,坚决杜绝毕业生离校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确保毕业生离校“文明、愉快、安全、有序、和谐”。此片在校园媒体播放时受到师生赞扬,在校园微博、人人网公共主页等转播数千次。

第4篇

从构建层次结构上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构建包括政府、行业中介、企业三个层次。政府层次:国家在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构建中主要起着加强规划引导作用,基本目标是以全国主干物流网为基础,以现代物流技术为手段,以降低农业物流成本、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为前提,结合农村和农业特点,通过市场化原则,优化重组现有农业物流资源,建设现代农业物流体系,以满足全国农产品需求和市场发展的需要。行业中介层次:主要有运输、通讯、生产、贸易、加工、教育科研等诸多行业,这些行业根据本系统的特点并结合农业和物流业的趋势及特点来构建自己的农业物流体系。企业层次:作为微观运作层次,农业物流企业、农业生产、加工及贸易企业和中介组织要根据自身特点来构建其内部的农业物流体系。

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看,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无论是体制还是促成农业物流模式的转换,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一定程度的干预,既需要有政策的指导,也需要行政和法制的强制,以及必要的资源支持。因此,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现代农业物流发展中的基础建设创造者、产业进步推动者、运行秩序维护者的作用。让政府成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助推器”。政府应加强对该行业发展的组织和引导,把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作为中原崛起发展经济的新增长源,采取有力措施,从政策、体制、法规等方面为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提供保障。政府要很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有一个统一协调的政府机构来推动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

这个机构应该有三个作用:第一、为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创造条件,包括准入、政策、法规等等;第二、要起到各厅局委合作协调的作用;第三、应该设立一个非常设机构,定期协调、解决现代农业物流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物流行业是一个人才密集型行业。物流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要求拥有一批具备熟悉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熟悉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管理的相关业务,熟悉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开发维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要充分调动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物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要加强培训现有人才,包括物流管理、物流技术操作、物流宏观决策与规划、物流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人才。同时,要以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国内物流专业人才来河南创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市场。要发展农业物流,就应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鼓励农业物流业的发展,确立农业物流的合法地位,规范农业物流的组织行为,将建立农业物流体系作为工作的重点,尽快研究制定构建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规划方案和实施办法,促进农业物流龙头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另外,还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物流的宏观调控体系,有效调控农用物资、农副产品并引导农业健康发展、同时农业物流市场的开发与现代农业供应链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制造宽松适度的环境,保障市场运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的紧密对接,形成我省农业物流系统的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一体化运行格局。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必须做到:一要加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商贸中心、物资集散地等,都要全面筹划,建设合理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二要加强现有物流资源整合,建设培育物流市场。要全力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合理设置物流设施,发挥整体合力,避免存量资源闲置,增量资源浪费,要防止物流“虚热”,避免重蹈其他产业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旧辙。

加强企业主体自身建设

第5篇

一、当前__区经济发展环境现状

近年来,__区紧紧围绕“提高效能、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这一主题,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提高生产力”的观念,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建设管理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一是每半年召开一次全区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上级精神,分析形势,查摆问题,部署任务。二是出台了一系列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规定,对软环境建设提出刚性要求。三是推行部门为民办事双向承诺制度、行政审批“两集中两规范”制度、涉企执法审核备案制度,由部门负责人在电视台向社会各界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在社会各界聘请了16名纪检监察暨发展环境特邀监督员,并在行业商会中设立了13个发展环境建设调研联系点,拓宽监督渠道,加强舆论监督。五是定期开展企业走访调查工作,加强企业帮扶工作。六是完善发展环境投诉调处机制建设,强化监督协调,妥善处理群众诉求。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领导体系、监控体系、测评体系基本完善,初步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社会舆论氛围日益浓厚。先后开展了“优化环境年”活动和“发展环境百日集中整治”活动,牢牢把握“谁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谁就是功臣;谁破坏环境、影响发展,谁就是罪人”的舆论导向。实施“作风立区,产业强区,生态兴区”战略,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环境建设地位日益显现,企业和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监督意识明显增强,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升,“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重在抓服务,抓环境应从自身做起,抓环境必须立足长远”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三)城市环境与城市品位不断提升。通过开展城乡环境整治、“三网”绿化等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和文明城市、旅游城市创建活动,基本解决了城乡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城市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化,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更加健全,城市人文环境不断优化,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城市品牌越来越好。

二、主要存在问题

调查显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表面看是执行问题,实质是管理问题,是能否统筹兼顾的问题;表面看是体制机制问题,实质是思想观念问题,是“为”还是“不为”的问题。

(一)管理与服务不统一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重管理轻服务。认为管理是“本分”,服务是“情分”,高高在上,衙门思想、官僚作风严重,群众望而生畏。重决策轻调查。决策自上而下,前后都不调查或很少调查,只知上情,不知下情,不愿换位思考,决策缺乏操作性,执行偏重强制性。重上传下达轻结合实际。部门利益至上,机械执行本系统本部门的规章制度,不结合本地实际灵活操作,不能放眼全局,统筹兼顾。二是简政放权不到位。个别部门对行政审批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当面一口受理,背后多头办理,审批服务“两集中两规范”只落实在口头上。三是协调配合不到位。部门之间或部门内部科室之间的职、权、责不能相辅相成,事项办理各管一块,相互间工作配合衔接不到位,都不愿意“出头”协调,相互间工作信息与成果不能共享。见好处就上,见问题就让,部门间争权夺利与推诿扯皮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

(二)执法与规范不理顺问题。一是“强”字当头,重执法轻规范。只要结果不问效果,或是不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办了“好事”,反落不是;或是急于求成,作风野蛮粗暴。二是“罚”字当头,以罚代管。有问题先罚款,罚了款就等于没问题。三是“大”字当头,部门一家独大,执法配合少,存在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现象,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四是“我”字当头,管与不管,罚与不罚,罚多罚少,就高就低,一切“我说了算”,执收执罚标准不一,随意性大。

(三)软硬件建设不配套问题。一是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后。教育、卫生、体育、中介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但是医院、文化宫、体育馆、人才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明显不能满足于社会需要。二是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落后。专业人才缺乏,科研条件滞后,专业研究氛围不浓。公共服务行业经济收益增长缓慢,在医疗、科研、文化娱乐等方面问题尤为突出。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运行不规范,鱼龙混杂,多数效率低,信用差,掌握资源少,不能满足当前市场要求。

(四)监管不到位问题。一是个别部门对党员干部队伍尤其是基层站所、一线工作人员的监管不到位,管理手段偏软,责任追究不力,致使违反工作制度、工作程序的现象时有发生,此类问题的群众投诉占了投诉案件总数的50%以上。二是对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监管不到位,市场主体因诚信问题引发的上访、投诉和经济纠纷案件占同类问题的相当比重,“诚信工程”建设需长抓不懈。三是对社会治安状况监管不到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对各种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违法行为的监控调处不及时,影响群众正常生活的盗抢行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堵工堵门、强装强卸等不法现象时有发生。

三、对策与措施

(一)统筹兼顾,以柔性管理提高行政水平。首先,必须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化硬性管理为柔性 操作。要围绕“作风立区、产业强区、生态兴区”的发展战略,注重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群众需求,确保决策有的放矢。其次,必须强化简政就要放权的理念。对部门职能进行科学分配,合理制衡,放权到位,行使集中。充分发挥行政服务大厅的作用,行政审批服务要坚决落实“两集中、两规范”,一个窗口对外,杜绝“体外循环”和“多头办理”现象。再次,必须强化领导就是协调的理念,衔接好行政管理链条,加强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既要注重部门联动,通力协作,又要各尽职守,各负其责。

(二)规范为先,以诚信建设促进市场发育。一是要以人为本,体现执法柔性,从诚信建设入手规范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舆论氛围,引导企业守法、诚信经营,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促进市场主体的健康成长;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积极促进行业自律,确保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育。二是要疏堵结合,体现政策弹性,从规范入手完善行政管理体系。既要依法行政,积极落实上级政策,又要实事求是,做好结合文章,灵活操作,体现政策弹性。要兑现一次告知、首错不罚等制度,从规范入手,放眼长远,立足公平,注重效果。要落实执法检查审核备案制,杜绝重复执法和多头执法。

(三)商智并重,以人才开发增强发展后劲。一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大人才储备力度,吸引招募各类优秀人才充实企业家队伍、科研队伍,优化人才结构。二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人才流通渠道,结合本地需求,通过设立专家人才工作站、企业科研机构等形式,争取各类专家技术支持,不求才为我所有,但求才为我所用。三是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在注重智力引进的同时,科学制定人才开发规划,建立完善科技人才库,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

第6篇

关键词:科研失信 科研诚信 逻辑根源 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024-02

诚信是立人、立业、立国之本,科学研究的诚信问题关系到科研领域的有序和有效运行、关系到科学事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以科学为支撑的综合国力的提高。近年来,科技人员在项目申请、项目评审、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及评价阶段均涉及科研诚信缺失问题。因此,研究科技人员的科研失信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研失信的概念界定

目前与“科研失信”涵义相近的词有“科研不端”、“学术不端”、“科研诚信缺失”等,与之相应的反义词则是“科研诚信”。如1995年美国科研公德委员会提出:“诚实和公正是科学家进行研究和散播科研成果的基本原则,违反这一原则即是科研不端行为”。德国指出:“科研人员不能伪造修改数据、不能出现剽窃、欺诈行为,更不能强行侵占他人的成果。”瑞典认为:有意捏造数据来修改研究进程、剽窃其他研究者成果、修改研究进程的行为即为学术不端。中国科学院2007年《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通知》中将“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界定为科研不端行为。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认为“学术不端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也包括学者恶意的一稿多投行为”。鉴于国内外的种种定义,本文赞成学者孟宪凤的观点,即统称为“科研失信”行为。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科研风气不正,又包括具体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做出的违反科学规范的行为和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科研失信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理论的研究;二是关注科研失信的表现形式、弊端及成因的解析;三是根据国情或地域研究科研诚信的实现措施。

二、科研失信的逻辑根源

(一)外部客观因素

1.科研从起点上就是以功利为目的。各个科研机构,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主管部门,大都以科研经费到账、数量和刊物等级、获奖等级及排名次序等来应对考核验收、评定职称、职务晋升等。如此严重的名利导向,促使科研工作者只能将本应是科研附属品的科研经费到款、等当成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想也没有动力和精力去探求科研的真理或真谛。

2.科研评价的指标是以功利为导向。科研管理的评价体系是功利化的指标,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对科研的评价基本都是以成果转化率、获奖等级、论文数量、期刊层次等来衡量优劣;同时与之相应的科研工作者只要完成了这些功利化指标将能评职称,涨待遇,升职务。如此严重的功利化指标导向,无形中成为科研人员工作的指挥棒,也积聚了科研人员的功利氛围,致使科研人员的科研动力不是事业、兴趣而是功利的价值取向。

3.科研失信成本低、处罚不力、惩治不严。近些年来,诸如抄袭、剽窃、学术造假等行为屡屡发生,作为科研工作者明知这是对他人成果的一种无偿占有,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但还是明知故犯,作者认为除了功利因素之外,还有其它几个原因:一是学术界对科研失信行为的容忍和姑息,没能形成强烈谴责和声讨的氛围;二是被侵权人的宽容、淡漠,或者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有对失信者加以追究;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监测和检测手段不到位,没能及时发现问题;四是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心慈手软,对已暴露出的问题处置不力,惩罚不严,没能让失信者付出惨痛代价。如此种种因素致使科研失信行为任意妄为、得以蔓延。

(二)内部主观因素

1.道德约束力削弱。道德约束力必须通过科研人员自身的力量来起作用,即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良知的敬畏。也可以说,道德力量的形成需由科研人员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检查、自觉形成的道德准则。由于道德约束不具有强制力和威慑力,事实上是一种软约束力。当科研人员的思想境界、文化背景、道德情操没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基于功利思想就会做出“失信”的行为选择。

2.利己主义泛滥。利益的驱使是科研人员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在现实中,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活动与其所得利益密切相关,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学术荣誉及利益的竞争日益加剧,而科学研究始终与学位、职称、奖励等紧紧相连。一些科研工作者为了自身利益,即为了获得学位、晋级职称、获得奖励等,则会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甚至于夸大成果水平和经济效益。当利己主义战胜了道德规范,就出现了“失信”行为。

3.基于生活的压力和私欲的膨胀。正像作家阎真在其《活着之上》所表述的那样,“生活伸出无数双手向你要钱,……你往哪里躲”,生活的压力无处不在,都需要钱来缓解。小说中的主人公高校教师聂致远做出的回答是:“生存是绝对命令,良知也是绝对命令。当这两个绝对碰撞在一起,你就必须回答,哪个绝对更加绝对。”尤其是当今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社会环境中的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人性中本身固有的贪图享乐的欲望被不断激发和膨胀。而作为社会群体一部分的科研工作者自然也不能超脱这一社会环境之外。生活上的压力及社会环境的诱惑,致使一些科研人员为了“名”和“利”,丧失了自己的科学良知。

三、治理措施

(一)改进科研评估体系、完善科研奖励制度

科研评价在科研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包括科研立项(前端)中的评价,也包括科研最终成果(终端)的评估。科研评价决定科研经费的分配、科研成果的价值,事实上它起到了“一线牵”和“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如何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估体系、如何尽量避免“功利”目的,也将是科研管理部门及学者们一直研究的主题。因此,必须不断探索,健全、完善符合科研发展规律的评价制度。

奖励的公平与否很大程度与评价结果是否公正有关。如果评价结果有很高的可信度,那么被评价者也会得到相应的奖励。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按照不同的需求层次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和手段,才能达到激励效果;当然,在激励方式上可灵活多样,尤其是做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尽量减少“名人效应”的影响,真正做到根据研究成果的价值及贡献给予合理公正的奖励。

(二)加强科研道德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自律性

加强科研人员的道德建设是科研诚信建设的基础。把科研道德文化深入到广大科研工作人员中,让科研工作者牢固树立以科教兴国为己任的信仰,增强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为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在提高科研人员自身自律性方面,一是要强化自我意识。让科研工作者牢记真正的科学精神,用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科学问题。二是要加强科研实践的锻炼性。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实践中要脚踏实地、尊重事实、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弄虚作假。三是科研工作者不仅要严格律己,更要谨记社会责任,严守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三)完善科研诚信政策法规、健全监督惩戒机制

1.设立科研诚信管理及处理机构。科研诚信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定期对科研失信行为进行纠查、处理。还可以设立网络科研诚信管理机构,利用网络媒体、群众的监督力量,对科研失信行为敢于举报,敢于曝光。

2.制定并完善国家层面的科研诚信政策法规。建立并完善学术研究、科研诚信的政策法规与制度,建立起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加大约束制度的强度,建立对科研失信行为的曝光和处罚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加大社会公众及舆论的监督。纯洁的学术气氛需要社会公众的监督。这不仅有利于纠正科研内部的不良作风,也有利于完善科研内部运行机制。通过各个层面的监督(例如舆论、公众、社会、网络),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各种科研失信行为,并及时反馈给公众,进而形成良性的科研诚信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科研失信行为存在于各个科研主体和科研环节之中,有其外部客观因素和内部主观因素,需要从制度、法律、技术、道德等多层面进行综合治理,遏制各种科研失信行为,提高科技工作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公信力。

[本文为2014年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研究”、2014年沈阳市事业经费项目“沈阳市科技人员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虎军.西方学术腐败两个案例[J].南方周末,2002(1):24

[2] 曹树基.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及惩治.EB/oL.2008(6)20

[3] 孟宪凤.论当代科研诚信治理主体的责任[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4] 赵蓓蓓.教育部官员:整治学术不端须改变功利评价体系――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人民网,2014.10.21

[5] 邱忠信.科研人员诚信评价机制的建构.科技管理研究,[J]2007(10):207-209

[6] 李新嫒.论我国科研不端行为的原因及对策[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1

[7] 朱琳.政府科研投资项目中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8] 武怡.我国现阶段科研诚信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论文,2013

第7篇

论文摘要:言必信,诺必诚。高校诚信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手,从干部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抓起。要在校园内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气和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意义,深刻领会诚信教育要求。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积累。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诚信既是一种义务,也是对自己每一项行为的承诺,更是对社会关注的回报。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加强对干部师生的诚信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意义

高校是实施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而且涉及千家万户。学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应把诚信教育变成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全方位的工作中。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乃至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其身正,不令而行。学校开展诚信教育,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必须首先要有诚信的德行。他们的榜样和示范是引领大学生走进诚信道德大厦的路标。他们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不论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还是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都应当忠于职守,热爱本职,认真负责,老老实实,决不能敷衍失职,虚华浮夸,弄虚作假,得过且过。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高尚人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魅力是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素质。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大学生,才能在大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因为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主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教育资源。每一个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决不能为了追逐名利而弄虚作假,而应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来教育大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感召大学生,以诚信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来启迪大学生,通过潜移默化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培养一批又-#tt具有诚信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以身作则,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身教重于言传,身教高于言传。

大学生在高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懂得怎样做人,提高自身素质。《论语·子路》中强调,言必行,行必果,即讲话一定要有信用、不食言,行动一定要善始善终、践行诺言。许多大学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是另外一种状况。因此,在大学生中加强诚信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加强诚信教育,首先是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学校教育在努力增长他们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立身处世态度。讲诚信是人的一种道德品质,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成就一番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有了诚信,就能科学地对待自己和一切客观事物,成为一切力量之所在,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全与升华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总是把诚信作为一把尺子,来衡量与评价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在社会交往中,如果一个人缺乏应有的诚信品德,不讲信誉,也就意味着背离了做人的道德标准,也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人生价值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实现。学校教育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品德的教育,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人,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诚信是大学生成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第三是有利于满足大学生讲求个人信用的需要。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例如大学生向银行贷款是为了完成学业的需要,是保证学习生活的需要。道德需要是建筑在高度自觉的、完全自律的、依靠内心信念来满足的一种需要,也是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认真履行合同的义务和责任来体现的一种需要,这正是我们在大学生中值得提倡的一种信用的需要。

二、深刻领会诚信教育要求

首先,各级领导于部要讲诚信,要做出表率,做事要做实,不要务虚名。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一言一行与社会诚信紧密相连,一定要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落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把师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勤政为民,多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办得人心的事,为师生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要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讲诚信,关键要在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考核等环节上,把诚信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从制度上保证真正能发现和使用那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政绩突出而不事张扬的人,认识和淘汰那些投机取巧、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人,真正做到绝不能让投机取巧、夸夸其谈的人如愿以偿,也绝不能让勤勤恳恳、踏实工作的人吃亏。

其次,广大教职工要讲诚信,要遵纪守法,廉洁从教,敬业爱生,教人求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教职工要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高尚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感染大学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教职工应当是诚信的典范,他们的工作以育人为本,而育人之本就是诚信。我们常说的为人师表,这不只是赞扬教职工,更是给教职工的一种责任,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责任。教职工必须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大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大学生,才能在大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教育大学生诚信是关系其健康成长的一辈子的大事,更是关系到能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促进社会进步、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使教职工真正做到讲诚信,关键要把诚信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认真制定《教职工行为准则》和《教师师德规范》,把教职工的诚信建设情况作为考核聘任、评优奖励、评聘晋级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再次,大学生要讲诚信,要尊敬师长,遵章守纪,诚实学习,诚实做事,自尊自律,学做真人。树立较高的诚信意识,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诚信是大学生成就事业的立身之本,也是其造福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在校期间给大学生打下良好的诚信根基,不仅可以使之受益终身,更是我们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使大学生真正做到讲诚信,关键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诚信问题,实际上是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教育。

三、认真贯彻诚信教育原则

学校在开展诚信教育中,要认真领会以下原则:一是学校要把生动活泼的诚信教育活动与扎扎实实的日常工作相结合。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和载体,努力营造出浓郁的活动氛围,才能对师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同时,活动的开展又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要力求诚信教育活动的可持续性、渐进性和实效性。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既切实地提高师生的诚信素质,又能使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要把诚信教育与基础道德教育相结合。要把诚信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结合起来,努力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三是要把诚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和特色活动相结合。结合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形成诚信教育的特色和经验。四是要把学校教育和社区、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校内,还要通过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形式,与社会道德环境建设、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努力扩大诚信教育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力,提高诚信教育的整体效益。

四、切实把握诚信教育方法

第一,要营造舆论氛围。学校要大张旗鼓、广泛深入地对师生进行诚实守信、践诺守约的思想教育。要结合学校和师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加强师生的诚信教育。例如,张贴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宣传诚信美德的故事,在学习上经常注意表扬那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平时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在评三好学生等问题上让老实人不吃亏等,引导大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形成讲诚信者人人夸、不讲诚信者遭鄙视的校园道德风尚,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诚信品质得到升华。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会更有实效,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就能得到更好的确立和巩固。

第二,要加强环境建设。一是要把诚和信作为学校行为的基本准则,规范学校管理部门自身的活动,特别是直接与大学生相关的工作绝对不能作假,对大学生的承诺要真正兑现,这是引导大学生诚实做人的基础。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学校就必须给大学生一种诚实待人的印象,除了规定的收费(例如物价部门核准的学费、住宿费等)要如实向学生公布外,其他的收费(例如体检费、军训费等)也应有规范明确的费用标准,学校在招生简章中的承诺一定要能够真正兑现。二是要注意解决教书育人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对于大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要求,例如教学检查中大学生希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学校不能抱着敷衍的态度,而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否则,就会失信于大学生。总之,要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一点一滴做起,优化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育人环境。

第三,要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在办学理念上要牢牢坚持诚信原则,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在师德教育中要强化诚信的育人品格。要建立健全评优公示制度、奖项申报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等,使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与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诚信观念和学术道德。例如,在学校奖助贷补减等工作中,一律实行公示制度。学校可以实行个人发展综合考评制度,每年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把考察大学生的诚实信用等资质作为其中重要指标。例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载大学生诚信情况和诚信素质的发展情况。在大学生综合测评和各种评优中,要把诚信建设情况作为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同时,辅以污点消除制度,对大学生偶尔犯的小错误,可以将功补过,并在档案上消除,以体现学校管理上的人文关怀和宽容精神。

第四,要依靠思想教育。诚信教育应该纳入学校日常教育体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去小恶而从善,积小善成大德,这是提高公民诚信水平的必由之路。要努力建设一个从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全体教职工到每一名大学生都讲诚信的环境,首先要从领导干部、教职工做起,不因各种干扰因素而破坏规则,以制度而非会议决定有关工作,以制度化取代随意性。对大学生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思想政治课到各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要加强诚信教育。同时,通过各种方式,用社会上的一些失信败德现象及其造成的危害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信任透支总是要偿还的。这种偿还不仅包括道义上的深刻谴责,而且包括法律上的制裁。超级秘书网

第8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56 ― 02

诚信是为中华民族世代所奉行的传统美德。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群体失信现象较严重,如,作业、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简历造假等现象时有发生。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作弊不仅毁坏个人德性,而且欺亲师、违校章、辱国体、害子孙,作弊成风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1〕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诚信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走向,因此,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效路径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显得必要而紧迫。

一、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性

首先,诚信是每个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体现。党的十明确从三个层面倡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尤其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诚信、友爱,其中诚信作为关键的要素,就在于它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意义重大。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稳。” 对一个国家而言,没有诚信,就不能立国,对社会而言,没有诚信,就不能维持正常的秩序;人作为一个个体,若缺失了诚信,就无法安身立命。诚信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的基础,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决道德条件。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是有效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而言,诚信价值观是首要的,它是大学生树立理想、坚定的信念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更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观教育,通过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不断完善来唤醒大学生自觉诚信意识,让诚信作为大学生人生的永恒信条和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这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诚信建设指明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旧有计划经济时代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逐渐被人们摒弃,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人们往往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准则运用于人际关系中,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一些人在逐利思想的推动下,采取欺骗、造假、贩假等手段谋取利益,加之市场监管不到位、法律的不完善更加助长了这些失信行为。一些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念乘虚而入,使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信任危机。因此,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构建已是刻不容缓。为此,党的十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提出起到指引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在多变而繁杂的价值理念和众说纷纭的思想潮流中辨别是与非、好与坏,从而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追求,同时也为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指明方向。

再次,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我国现行的诚信教育往往是通过说教进行, 将诚实守信寄托在个人自觉和道德良知的基础上, 诚信教育在可操作性上缺乏长期有效的惩戒监督机制,对于失信行为也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逐渐形成了失信者的收益大于失信成本,无形中助长了失信的风气。为了使诚信教育更具明确的目标,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实效性,有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于2014年10月17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教党〔2014〕40号),其中明确的提出要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将其融入到制度建设之中,不断地对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进行深入的探索。将诚信档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重要依据。增强对失信相关行为的管理和约束,并增强惩处,从而使约束力更强,达到不敢轻易失信、随意失信的效果。因此,学校不仅在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常常抓不懈,更要从制度建设入手, 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和建立相应的有效惩戒机制, 这既是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有效路径, 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必然选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价值审视。

首先,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弥补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目前针对大学生诚信方面的教育,也只是散见于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章节中,缺少对大学生系统的诚信教育,且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较单一,也是一般的说服教育,其效果不言而喻。但通过对大学生的政治诚信、就业诚信、学习诚信等内容的详细存档,让其成为大学生基础信息的一部分,成为学生诚信的第一“凭证”,对大学生的一言一行形成强有力的束缚,有利促动诚信教育由知识层面向行动层面转化,使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不仅内化于心,而且外化于行,有利于诚信的养成,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弥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其次,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有利于大学生诚信自律意识的养成。诚信自律意识是人的一种内在的道德品格,它是塑造完善道德人格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仅靠道德的约束来提高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度是无法达成目的,必须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信用体系来评估大学生的信用状况,同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一套制度来作为奖励或处罚的依据。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从制度上形成预警机制,它不仅可以对大学生的方方面面的诚信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而且形成强有力的鞭策作用,促使大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化道德意识为道德行为,自觉地追求良好的信用记录, 对失信行为产生积极约束和防范作用,激励着大学生朝着诚信做人的方向发展。

再次,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诚信守信的道德风尚的形成。信用是经济行为的一种重要体现,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而当前由于我国公民诚信档案建设的缺失与滞后,市场经济中的欺诈行为时有发生,给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不仅涉及自身道德品质,也对全社会的诚信意识的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的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借鉴意义。因此,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有利于推进全社会诚信守信的道德风尚的形成。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一是客观真实性原则。所谓的客观真实性原则就是在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始终都要秉承着实事求是,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臆想,弄虚作假,随意改写,保证档案材料的客观性、完整性和可信性。客观真实性是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生命所在,是档案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在建设大学生诚信档案时流于形式,在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时把关不严,致使一些虚假材料乘虚而入。有些高校在与学生签订一纸诚信承诺书后,就把档案束之高阁,对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也是听之任之,诚信档案的建设名存实亡。此外,近些年来我国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由于就业单位的不确定性,也给档案管理带来诸多问题。档案断档、遗失、篡改等现象较严重,以上种种致使诚信档案的真实性无从保证,使诚信档案建设失去的其应有的存在意义,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首先要遵循客观真实性原则。

二是坚持教育渗透的原则。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的目的是要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 尤其是发挥外部的力量促使学生做一个诚实信用之人。因此,在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过程中,不能过于注重诚信档案的信息记载和警戒功能,诚信档案建设的首要目的不是惩戒,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外在约束力促使大学生具有诚信素养,从思想上认同诚信观念,从行动上践行诚信,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因此,在诚信档案建设过程中更要重视档案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意义。

三是坚持奖惩并重的原则。大学生诚信档案能否发挥其应有作用,更取决于是否有完善的奖惩机制,这是各项诚信制度得以贯彻和落实的重要保证;如果缺乏完善的奖惩机制,易使大学生诚信档案流于形式,进而被架空。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一方面给予守信者以表扬和奖励,如,设立“诚信标兵”优先推荐工作等,另一方面严惩失信者,尤其是作业抄袭,简历造假等行为加大严惩力度。建立完善的惩戒机制不是为了惩罚,其目的是警醒和约束的作用,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并将诚信视为自身的必备素质。 因此,要使大学生的诚信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奖惩机制,来保障大学生诚信档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是坚持动态连续性管理的原则。建立持续动态的档案管理机制是做好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必然要求。所谓持续动态管理就是在档案管理上要不断更新诚信档案内容,保持其持续性和动态性。要想建立持续动态的管理机制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完善制度保障机制,这是做好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过程中,把它放在与学生档案同等的高度上,不断完善诚信档案的收集、整理、管理等规则办法,把责任具体落实到人,使诚信档案工作规范化操作,从而使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建立与管理工作更具有制度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动态的人员管理的机制。从时间上,诚信档案的信用记录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从范围上,涵盖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是一个涉及范围广、纵深时间长的庞杂统工程。只是单纯依靠档案部门工作人员是很难管理好的,更需要学生、专任教师、辅导员、校领导等人员自上而下的密切配合与积极参与。依据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经常性地、持续性地做好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不断更新和补充诚信记录,确保诚信档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此外,还要加强对档案管理的相关人员的培训,让全体师生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大学生诚信档案的重要性,而且从管理上更加专业化,能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的操作流程。从人员保障机制上保障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是坚持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原则。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构建数字化的大学生诚信电子档案,实现数字化的管理、传输、归档已成为必然的选择。一方面电子档案弥补纸质档案易于流失的缺陷。由于当前高校学生档案流动性较强,难免发生档案的流失,而电子档案的建立就减少档案的流失。同时能把档案利用率显著提升。电子档案一改查阅传统纸质档案耗时费力、易破损等缺陷,其具有快捷、方便,便于管理的优势。只要有互联网、电脑,便可随时查阅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有利于用人单位查询、社会监督。充分利用电脑互联网和学生档案结合产生的优势来管理大学生诚信档案,可以把诚信档案本身价值全面体现出来。

总之,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而且有助于全社会的良好诚信风尚的形成。然而,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工作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尚需多方面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第9篇

秉承优良传统,汲取医学精华,临淄的医疗卫生事业与时俱进,灿烂依旧,临淄区人民医院就是杰出的代表。1936年,临淄民众医院建立,这就是临淄区人民医院的前身。经历了70年的风雨,临淄区人民医院已成长为二级甲等医院。2006年,临淄区人民医院被评为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和山东省卫生系统诚信建设先进单位。

无间隙服务占据制高点

十年前,与同级医院相比,临淄区人民医院的状况并不占优势。时光在悄悄飞逝,医院却有了飞一般的发展。这十年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数字可以证明:

1996年临淄区人民医院的建筑面积仅为19000平方米,2006年已经达到66000平方米;

1996年医院的临床分科不过12个科室、310张床位,2006年已经发展为36个科室、650张床位;

1996年医院收治的年住院病人数才9279人次,2006年上半年,就轻松突破20000人次;

十年间,临淄区人民医院蓬勃发展,固定资产总值就从1000万元跃至314亿元,医疗设备总值1.25亿元。

临淄区人民医院院长于有德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1996年他出任院长,当时医院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作为一家区级医院,论技术设备,他们短期内无法赶上大医院。能不能在服务上有所作为呢々他们集思广益,思路逐渐清晰,即用服务赢得病人,用服务来打造品牌。后来临淄区人民医院就渐渐形成了这样的服务理念:病人至尊,服务至善,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病人。

医护人员积极主动地为病人服务,是他们自身良好素质的体现。对每一位出院的病人临淄区人民医院都会电话随访,还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对医生、护士的工作有何感受,对医院的环境是否满意,根据反馈意见,他们做出相应的调整。医院还成立了社会服务部,与病人的主管医生一起进行家庭随访,深受群众的欢迎和信赖。

做手术对病人来说都会有些恐惧和担心。为了缓解病人紧张情绪,临淄区人民医院对手术病人均实行“术前、术中、术后全程陪护无间隙服务”,在产房实行了“一对一陪护分娩”。因为他们知道,服务体现在每个小小的细节上,只有用心,才会让病人舒服。

心内科的宋爱玲写道:“一句轻声的问候,一次紧紧地握手,没有太多的语言,却有生命的支持与心灵的善诱。一阵轻盈的脚步,一次床前的驻足,没有一丝声响,却有无微不至的关爱与照料。”这是天使美好心灵的写照。

医疗质量至上

医院的领导者清楚,再好的服务也是附着在医生高超的医术和先进的设备上的。要是仅仅提供优良的服务,却没有真正为病人解决痛苦,病人也不会认可。

技术突破成为临淄区人民医院在服务之外寻找的第二个突破口。10年前,临淄区人民医院只能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常规治疗,如今他们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如心脏介入、关节置换、各种腔镜手术、心脏直视手术等30余项新技术新业务达到了省内或国家级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年来,临淄区人民医院共购进螺旋CT等万元以上设备455件,2005年投资2200#-元,购进1.5T磁共振和大型彩超,实现了磁共振系统、彩超系统的更新和补充。目前医院设备总值达1.25亿,已经跻身中等医院行列,设备总值淄博全市第一。2006年他们继续加大设备投入,计划设备投入1200万元,拟定购进大C臂、体外循环(心肺)机、用于宫颈脱落细胞检查的TCT及经颅多普勒等设备。

在全方位的医院竞争中,最核心的是人才的竞争。从1997年开始,临淄区人民医院每年设立100万元科技开发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如今,医院有副高级以上专家96名,硕士生31名,博士生3名,一名博士后在读。

人才和设备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技术科研的进步乃至飞跃。2006年上半年,医院发表国家级医学论文19篇,省级论文105篇;向淄博市科技局申报科研立项5项;一项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山东省卫生厅公布为第二批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五年百项”推广计划项目;两项研究成果通过了省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超声科常洪波开展的《二维超声(2D)、三维超声(3D)、实时三维超声(4D)诊断胎儿唇腭裂畸形的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山东省卫生厅公布为第二批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五年百项”推广计划项目;骨外科主任闫德强副主任医师等人的两项研究成果《国人脊柱椎弓根形态解剖的测定及临床应用》、《H形拱桥式接骨板的临床应用与研究》通过了省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只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才能有充分的发展和创新。于有德努力思考,并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1996年,医院深化内部改革,提高中层干部的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对人才的管理。所有的改革都体现一个特点,就是竞争上岗。在完善成本核算、综合目标管理基础上,推行绩效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在内的分配模式,推进特岗特薪,以岗定薪,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及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分配方案,扩大科室分配自。

惠泽千家万户

在老百姓的眼里,临淄区人民医院是真正的“百姓医院”。十年来,医院惠泽千家万户,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部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爱婴医院、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淄博市三星级医院、山东省卫生行业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单位、山东省卫生系统诚信建设先进单位、淄博市文明单位、淄博市消费者满意单位等。2006年,临淄区人民医院联合临淄区民政局实施“阳光工程”资助贫困残疾人,仅半年时间就完成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163例,每例手术优惠患者2600元,仅此一项就让利群众4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