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班级教学建议

时间:2023-06-29 16:23:34

导语:在班级教学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班级教学建议

第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合班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这一发展带来的一个新的变化是:相对于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教育资源的增长却显得相当缓慢,特别是教师短缺的矛盾日渐突出。不少高校在大大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同时,纷纷将合班教学作为一种现实的选择,越来越普遍地采用。英语教学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合班教学。

一、英语合班教学的优势

合班教学指在单个教学班中包含两个以上的自然班(一个自然班通常是25~45名学生),或学生人数超过一个自然班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大学英语合班后,人均70人左右。

与传统的自然班级课堂教学相比,合班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活跃课堂气氛,增进生生互动

与分级教学的小班相比,合班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人力资源。学生不同的人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兴趣和观点为活跃课堂气氛打下了基础,能使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变得更加踊跃,学生以较为放松的心态学习,学习效果会提高很多。

(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潜移默化的学习机会

一方面,不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面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成绩好的学生的成功经验和学习技巧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带动其他学生,起到楷模的作用。同时,人数的增加也意味着竞争的增大,由此会引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三)培养学生自学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大班教学使得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这就意味着,如果学生想要跟上进度就必须学会相互指导和合作,从而营造合作的学习气氛,使互相帮助成为合班的特色。

总之,大学英语合班教学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减轻英语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它能够在短期内缓解“扩招”后出现的供需矛盾,满足人们对大学教育的渴望,具有“应急”的作用。

二、合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合班英语教学的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大班教学,尤其是规模较大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已影响到了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差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大班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最多的就是讲授式教学。教师在台上讲和写,学生在下面听和记,师生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在小课教学中常用的提问、讨论等方式很少运用,单调而缺乏变化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学生疲劳和麻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既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反过来又影响教师讲课效果,形成课堂教学的恶性循环。另外,大课教学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要求和衡量不同的个体,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二)课堂秩序难维持,课堂纪律差

最近,某媒体对393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1.6%的学生平均每周逃课一次,每周逃课二到三次的有16.8%,五次以上的3.1%。导致学生逃课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因为上大课:反正教室里人多,不去老师也不容易查出来。此外,上大课时迟到、早退的也比较多。在大班教学中,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控制课堂秩序的难度也加大,特别是在超过150人的大班中,小课教学中很难看到的违纪现象,如上课时看报纸、聊天、发短信、睡觉等,在大课上却相当突出。这些现象的出现,关键是教室里人太多,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监督。如果再加上有些教师对违纪现象采取放任与漠视的态度,则学生的违纪行为会更加严重,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低,师生间互动性差

师生互动,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比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师生共同探讨等。在大课教学中,教师出于对课堂秩序能否方便控制和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考虑,对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方式很少采用,主要是“一言堂”式的讲授式教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基本上剥夺了参与教学的权利。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弱化学习的动力。

三、确保英语合班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尽管合班英语教学具有上述劣势,但只要语言教师实施有效的解决办法,英语合班教学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方法。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分别提出如下对策:

(一)教师切实加强对课堂的管理是提高合班教学质量的保障

合班人多室大,稍有点滴的突发起伏与波澜,学生的反响就会像涨潮一般巨大,甚至使教师产生始料未及的窘迫,尤其是个别教师越是情急慌乱,越是声色俱厉,学生就越容易起哄。要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课堂管理能力,注重性格的平稳持重和认识视野的开阔贯通,从而在健康的气氛中解决冲突,并使之产生一定的教育价值。

(二)教师的高水平教学是提高合班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历练和修为。青年教师应该有更多的学习锻炼的机会,多听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课,多请教,多学习,多在教学中思考,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上好每一次课前,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不仅要扎实深入,而且要兼收并蓄,既要力求全面,又要做到重点、难点、创新点的明确以及前沿知识的恰当突出与合理把握,还要把打算采用的教学方式加以明示,以防情急生乱。要花大力气研究教学大纲与教材,真正吃透内涵,把握精髓,做到有所依托并超越,还要调查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的现状与前承课程的情况。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教研活动与集体备课,这是查漏补缺、互相学习、整合备课资源的有效途径。

(三)上好课是提高合班教学质量的关键

讲课是一种艺术,不论讲的是什么内容,无不体现出讲者的主观色彩;讲课又是一种创造,面对信任和渴求,灵感的火花飞溅,你会突然想到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东西。

第一,课堂语言要简练、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造问题情境;其次是分析问题,要逻辑严谨,层层递进;然后是解决问题,明辨事理;再就是要有结论和探寻的空间。要精选例题与案例,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应结合所讲课程的特点,善于运用自己的特色知识和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绝不能照本宣科。

第二,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首先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反对填鸭般的自始至终的灌输,倡导交互式、讨论式及其他学生参与面较大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精神共鸣与思想涟漪,以调动和展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合班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提问或设置的教学参与环节不宜过多,以每堂课2~3个为宜,且应经过教师课前的仔细斟酌、审慎推敲,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否则临时突击性提问,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意义不大。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能直接回答最好,暂时不能回答的要如实告知,下次课一定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复。对于疑点、难点等共性问题,在课堂上集中回答效果更佳。

第三,灵活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其能相得益彰。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图、文、声、形等相结合,能展示动态变化过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手写板书、口头讲解和推理分析,达到与学生交流思想和传播知识的目的。但是,若上课全部采用多媒体,直接的状态是教师手握鼠标,面对计算机,在固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学生就很难感受到课堂的活力,更难以及时理解并消化所演示的授课内容,并且大屏幕投影仪和音响对学生眼耳的刺激会使其感官和大脑易于疲劳,这无疑会导致接受效果的降低。为此,教师要将多媒体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适时地切换并使其互补,对重点难点以及推理过程,教师仍需要进行必要的板书;同时对于问题的提出、变化过程和结论等,则应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使二者互补,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

(四)提高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能力是保证合班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美国语言学家cohen撰文指出:“语言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本人,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及其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的各种能力。”也就是说,学习者必须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真实目的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感知语言使用的某些规则及规律。外语学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开展。

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之余,努力激发学生的课下学习的主动性。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多媒体在语言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都为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学习领域后,学习者可以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身的知识结构层次,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自主建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要学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造自主学习环境,只有具备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个性化自主学习才能取得理想效果。教师、资源、媒体构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环境。学生可在语音实验室听英文材料、看外语电影,或是使用计算机进行专项语言学习,在互联网上阅读英语文章,进行实时网上英语交谈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所学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同时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环境,客观上起到培养学习自主性的效果。

在大学英语合班课的教学中,我们更应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把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第2篇

在对修订后教材的学习以及新旧教材的对比中,笔者明显地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在修订过程中除了要体现修订后的课标的精神之外,还饱含着他们对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些思想,于是据此提出几点教学的建议.

1. 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从“有理数”定义的回归,到“足球赛”系列题以及“量桌子”的题的删去,再认真研究这次增加的那些例题和练习题,我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内心在追寻着“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相对于有理数的词源性定义来说,其描述性定义更简单,学生更容易懂,进而,学生更容易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关于“足球赛”的系列题,实践证明,学生确实难弄懂,甚至不少老师也难弄懂.笔者曾经仔细研究过旧教材中的4道题,感觉要给学生讲明白确实不容易,而这些题从本质上看,无非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此次删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量桌子”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动手操作,是“生活数学论”的体现.然而,学生该选用多长的尺子?如何才能使测量尽量精确?精确到哪级单位更合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学生练习时不愿意做的根源,所以这道题很少有教师布置给学生做,也很少有学生自主做,结果便成一道“虚”题.然而,这道题本质只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这次教材修订者更换的另一道题,相对来说,更接近数学本质一些.

再比如这次修订教材《习题3.2》增加的第4题(附题目如下),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并且解方程,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方程思想)的理解.

4. 用方程解答下列问题:

(1)x的5倍与2的和等于x的3倍与4的差,求x;

(2)y与—5的积等于y与5的和,求y.

因此,在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理解教材的修订意图,教材已经删去的绝对不要再“捡”回来,教材中如果还有学生学起来感觉困难的,也可以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只要保证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数学内容的本质.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实践证明,对于数学教学,只要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本质内容,他们往往就能解决相关问题.

2. 重视经验,促进思考,落实“四基”教学

从贯彻了“基本活动经验”的新思想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教材修订者已经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新课标理念融入其中.那么,如何把握“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事实上,我们通过教材的修订来加深理解.以《2.1整式》这一节的修订为例,原教材编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二课时学习多项式;修订后的新教材重新编排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2道例题和4道练习,让学生充分获得字母表示数的经验,第二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三课时学习多项式.由此看出,重视经验就是要充分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通过丰富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经历建立相关的经验.

就“四基”而言,名词是新的,但教学并不陌生,我国多年来的数学教学都在实践“四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被誉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秀传统,无需赘言.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一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以七年级数学上册为例,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重视对“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内容的教学.至于“基本活动经验”,因为10年前新课改之初“建构主义”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已经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是在“四基”提出之后,我们要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更加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质优的数学活动,要保证学生自主地、高效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促进思考.

3. 对各章教学关键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基于对修订教材的学习与感悟,笔者结合自己的点滴经验对各章教学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1)教学《第一章 有理数》的关键点是“正数和负数”的充分理解,要让学生视“负数”与“正数”一样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创设让学生获得“负数”经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重点是“有理数”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在适量的计算活动中去积累经验,要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题目,选择合理的运算律并确定合理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尽量避免“蛮干”与“死算”.难点是关于分数的计算,分数的计算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计算难点,学习有理数时,依然是难点.

(2)教学《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的关键点是获得“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要让学生视“字母”与“数字”一样容易理解.因此,在本章第1课时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并积累丰富的字母表示数的经验.重点是“单项式”与“多项式”概念的理解,以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项与次数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明晰概念教学以便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难点是代数式运算时的去括号步骤,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去括号法则并在适量去括号的练习中获取经验.

(3)教学《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点是深刻理解“等式的性质”,它是正确解方程的基础,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去括号”和“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的理论依据都是“等式的性质”.因此,在本章《等式的性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等式的变形,并积累丰富的等式变形的经验.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既是前面所学“有理数”和“整式的加减”的综合运用,也是后面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基础,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足够丰富,教学中要让学生适量训练,积累丰富的解方程的经验.难点是解应用题时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学生解应用题有几重困难,首先是“选择”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在他们心里,做应用题会选择小学所学的列算式法和初中所学的列方程法,而不太适应列方程解应用题;其次的困难是设未知数,在他们看来,题中的未知量不止一个,不知该设谁为未知数;而最为困难的就是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哪怕在教师看来存在很明显的等量关系,但因为学生缺乏方程思想,所以难以找出等量关系.本次教材修订,我注意到修订者有意识地重新编排了应用题的部分例题和练习题顺序,而且增加了一些难度更适宜的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不断地建立“方程思想”并获得丰富的经验.

(4)相对来说,《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修订的内容比较少,关键点是通过《几何图形》来认识图形并建立“空间观念”.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看图”和“说图”,看图是为了建立空间观念,而说图更有利于建立空间观念.重点是“几何符号语言掌握和运用”,要始终如一地加强几何符号语言的学习和准确运用.难点是线段和角的知识中涉及“分类讨论”的问题的解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数学思想,比较难适应.

第3篇

一、体例不变,内容有所调整

1.沿用原教材体例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地理》沿用了原教材的基本体例,即“章首语—节—黑色标题”,这种体例简约而又适用。章首语是问题式的内容提要,黑色标题大部分是课程标准中的某一项或其中一部分。每个章节的结构框架分为三部分,即“正文”、“阅读材料”和“活动”, “正文”部分的呈现方式有文字叙述、图像表述和图文结合等;“阅读材料”多为趣味性和扩展性的知识;“活动”部分由材料(文字叙述、图表、案例)和设问构成,内容紧扣正文,既是学生的练习,又是正文的扩展。在教学中可以将“正文”与“活动”有机结合,视内容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能力而调控好两者之间的使用比例。

2.根据课标要求适当增减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总体变化不大,只是根据新课标做了相应的内容增减。如课标在地图部分增加了“在地图上判读经纬度”和“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 两项要求,因此,教材第一章的“地图”部分由原来的一节扩展到两节,即“地图的阅读”与“地形图的判读”,充分体现了新版教材更加重视地理技能的学习。课标对地理性不强的“国际组织”等已不作要求,因此,教材也将这部分的内容删去。基于新课标对地图的重视,建议在教学中要加强地图判读、分析等能力的训练,并在以后的各种情景中反复应用地图,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养成用图习惯。

3.章节的设置及标题稍有改变

章节设置上,第一章由三节改为四节,即“地图”部分增加一节。标题变化有四节,即第一章的第三节“地图”改为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三章的第二节“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改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三节“降水与降水的分布”改为“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几节标题的改变使教学内容的重点更加明确。建议教师重点领悟章节及标题变化的意图,特别是在气候的教学中,要注重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的归纳和演绎,至于气温等的定义可以用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的表达方式,如用“气温是大气的冷热程度”等加以表达。

二、“活动”和“正文”内容变化较大

1.“活动”内容变化明显

“活动”增加了一些技能训练和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删除了一些目的性不够明确的内容。如“学会阅读地图”部分的“活动”,原教材有3题,第1 题是在经纬网地图上判读方向,第2题是在指向标地图上判读方向,第3题是根据航空照片绘制草图,第1、2题不够精炼,内容重复较多,第3题难度较大,不易开展。新教材将这部分题目全部更换,且改为两题,第1题是地图三要素的巩固练习,第2题是绘制学校平面图的训练。这两道题设计精炼,目的明确,把虚拟的某地平面图改为山东省地图,让人觉得案例更真实。P22第2题与旅游结合,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标理念,这是新增的活动题,题目问题设置情景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问题指向性明确,便于操作。再如,P63“阅读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这也是一道新增的活动题。该题先用图示法介绍了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然后再比较温带大陆东西岸两地的气候差异。通过该活动,学生可以了解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一般方法,可以学会如何分析、归纳气候特征以及如何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建议教师要特别关注新增的活动题,理解其意图,真正用好这些题目。

个别“活动”顺序有所调整。如P54“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P59“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由先读图后绘图改为先绘图后读图。这是教学理念更新的一个重点,体现了“做中学”的过程教学目标,建议教师转变观念,给予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的体验。

修订后的教材解决了原教材中一些“活动”主题不够明确的问题,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与“正文”的结合也更加紧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正文”内容开展相应的活动。

2.“正文”比例增加

修订后的教材“正文”部分所占比例明显增加,约占总篇幅的50%以上。如原教材中的“经线和纬线”部分,正文仅4行字,修订后的教材分为“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两部分,正文包括经纬线及其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及代表符号、重要的经纬线、低中高纬度的划分,经线圈平分地球等,内容明显增加。这样的修订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特别是对新教师或非专业教师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把握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正确性。建议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方面的训练,发扬读书、划书、用书的好传统。

第4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智慧 诗意 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地方。根据多年的观察、积累,我认为高中生的学习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高考,加上家长的期待,背负沉重的负担,这会无形加剧他们接受文化课的心理压力。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形成了自私、任性、冷漠的性格。不但没学到文化知识,而且连文明道德也抛诸脑后。科任教师不应该认为学生爱不爱学,有没有来上课是班主任的事,而是要跟班主任一起共同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因此,语文老师有必要营造诗意的班级文化氛围,让所有学生都爱上语文,爱上学习。

一、彰显教师的语文教学智慧

《教育词典》中是这样界定教育智慧的:“是教师面对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可见,教育智慧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的思维模式、卓越的道德素养。教育智慧是优秀教师必备的质素。我认为,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而对学生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和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制和教育风格等多方面的素质高度个性化和综合体现。教师要用智慧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教师要用卓越的思想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个性,用自身的魅力阐释课程、用自身的魅力引导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场所,教师所面对的是几十个面貌不同、成长经历各异、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这些学生带着不同的学习动机,不同的知识结构,包括对教师不同的看法走进课堂。教师将怎么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这就要靠教育智慧。充满智慧的老师首先是一位“年轻”的老师,有一颗“年轻”的心。不管你的年龄有多大,你面对的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朝气、阳光,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新生事物来到他们跟前的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把语文课堂打造成感悟、欣赏、运用和创作的殿堂;把语文课堂创建成培育智慧、滋养善性、铸造人格的殿堂。让懵懂无知的顽童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相互促进,然后走出去,成为智慧、富有善性、人格高尚的“智慧人”。

二、引领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铁皮鼓(魏智渊)所著的《语文课》这本书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次奇妙的语言之旅、思维之旅。没有人拥有真理,我们从各自的理解出发,走向精神的共鸣;我们越过喧哗与骚动,走向更广阔的未知之境。我们共同生活在语文的深度里。”语文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是终生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教师的教学智慧来源来于丰富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充分把握教材、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灵活运用及学生的了解等。生活处处是语文。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细心积累。当然,教师可以把自己发现的人和事作为素材告诉学生。让学生体验生活,培养美的眼睛。接着,在课堂上可以引入具体的生活情境,在探究乐趣的过程中感悟理解。在教学《湘夫人》这首诗时,考虑到学习对象是高二学生,多少对爱情有憧憬。因此,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当一个男的或者一个女约好对方在某个地方见面,却久久等不到对方时,是怎样的心情?同学们一听这个话题,马上兴奋起来,说出各种答案。最终归结于期盼、焦急、生气、无奈。这时我进入诗歌的理解阶段,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进而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从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看出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从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感受屈原在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宽解。这样做,既让学生发现美、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又达到了以意逆志的教学目的,更体验到了诗意的美。

三、构建诗意的班级文化

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得湖北省政府表彰的2013年度“湖北名师”胡德胜这样说:充满诗意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品位、拓宽视野。营造诗意的班级文化,不但是班主任的事情,而应该由所有科任和学生一起完成。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古诗文。这些古诗文的语言、意境和思想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形成儒雅的气质。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营造诗意的氛围引导学生构建诗意的班级文化,是关键。首先用诗意的语言引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老师说: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填满,而是把灯点亮。这告诉教育者要学会肯定和欣赏孩子。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语文常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自己的文学积累用诗化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关注和爱护,感受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尝尝生活的滋味。

其次用多彩的班级活动体会。班级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课前创造一些活动如常用字的拼写比赛、成语的理解与应用、书法比赛、美文鉴赏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塑造。

最后要营造诗意温馨的班级环境。这种诗意温馨的班级环境除了配合班主任对教室进行诗意的布置之外,还要对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引导。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平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倾听态度,注意礼节。同学之间不要因小事而斤斤计较,能够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我曾接过这样一个班级,因为是高二文理科重新分班,刚开学没几天的一次晚自修下课,前桌同学因讲话太大声吵到后桌的同学,后桌的同学不高兴了,两个人吵了起来。经过半学期左右的努力,现在班级和谐许多,同学之间更有礼貌了。

老师应该用诗意的情怀引领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沐浴在诗意的文化下,完成诗意的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吴婷婷.浅谈语文教学中教育智慧的培养.科技文汇,2015年2月(中).

[2]虞玲亚.诗意班级文化的营造.江苏教育研究,2010-6B.

第5篇

【关键词】即兴伴奏;学习条件;学习建议

一、学习初级钢琴即兴伴奏必备的条件

1.要有创新精神。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课是一门必修课,她们学习的伴奏风格主要是儿歌。学习钢琴即兴伴奏应具有良好的勇于创新的思想基础。钢琴即兴伴奏是一个即兴音乐创作的过程,它要求弹奏者要在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一个现成的曲谱所呈现给即兴伴奏者的内容是局限的,而弹奏者的意识都是无限的,伴奏者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的理解分析进行“二度”创作,并与歌者相互结合形成一个整体,使钢琴伴奏与歌声形成完整的、统一的、完美的音乐艺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乐理、视唱练耳、初级和声、音乐审美等知识。

2.扎实的钢琴技能、技巧基础是关键。在我校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老师的耐心指导、讲解、示范下,通过其周密的思考,理解如何为某段旋律设计配置恰当的伴奏风格或手法,但遗憾的是,即使学生的周密设计已经存在了,却无法通过钢琴把这些设计表现出来,原因很简单:学生脑子里设计出来的弹奏方法,手指没有能力做到而已,这就要求伴奏者必须具有相当的钢琴演奏技巧。

一般说来,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多侧重于技能的训练与传授,并且有着循序渐进的曲目和教材,这个是源于她们学习的起点比较低,之前没有比较好的音乐基础;在校时间比较短,3年中专学习后即走上工作岗位。所以这个专业的学生学习钢琴伴奏一般从二年级开始,一年级还是主要打好钢琴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自己主动地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去分析一个曲子的特点,包括各个小节的和声进行、伴奏织体、调式调性等。比如拜厄钢琴基础教程中第46条练习曲的分析,左手就是简单的伴奏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了解各个小节的和弦配置。但是钢琴教学和即兴伴奏教学有密切联系而又有本质的区别。钢琴技能技巧学习是以机械的练习为主来再现乐谱内容,而即兴伴奏则是以创造性的过程来完成歌曲伴奏任务的。后者的创造性完成是建立在前者的练习技能、技巧上才能完成。所以说,钢琴技巧在钢琴即兴伴奏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扎实的钢琴技能、技巧,在钢琴即兴伴奏中才有可能把周全、完美的设计意图表现出来。

3.牢固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是保障。钢琴即兴伴奏的技能就是运用这些基础知识技能和钢琴技能、技巧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伴奏者的音乐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这些基础知识在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中起着各自的重要作用,成为钢琴即兴伴奏的有力保障。它具体表现为:

①基础乐理。这是音乐课学习的基本课程,它包括音乐的基本节奏、节拍构成;音程和弦;各种调式、调性原理;各音乐术语、记号等等,这是音乐学习中的最基本的理论,是重中之重,只有懂得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完成对乐曲的理解和分析。

②和声。和声学是在基础乐理之上的一门重要学科,和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歌曲伴奏处理的合理性、完美性。钢琴即兴伴奏是属多声部音乐的范畴,它需要高水平的和声知识。和声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伴奏的音响效果和完美的表现力。但是由于和声学的知识起点较高,而学前教育的学生没有该课程,所以在钢琴伴奏课的学习上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地将和声的基本理论教授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地去练习琢磨。最基本的和声链接要多练,如大小调的I—IV—I、I—V—I、I—IV—V—I、I—IV64—V6—I等。

③作品分析。具备一定的作品分析的能力对于钢琴伴奏的设计将会产生更富于整体性的效果,能够更好地把握歌曲的结构和风格。比如:乐曲是一段体还是二段体?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弹奏在织体与和声上要有什么样的变化?有没有尾奏和间奏,应该如何设计会更好?在对曲目进行分析设计时,应事先对曲目进行充分的分析、理解,然后进行设计,这样在伴奏时就能更好地把握伴奏框架,让伴奏布局更加合理。如儿歌《音阶歌》。

④配器。配器这门学科要求学生要有全面的知识,懂得各乐器的发音、音色、演奏、音域特点等。了解配器能帮助伴奏者更好的发挥创造意识。例如,在为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前奏配钢琴伴奏时,就可以用钢琴高音区用颤音模仿竹笛的色彩。

总之,只有把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钢琴技能、技巧和创造性的“即兴”联系起来,才能使之与歌者成为一个共同体,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二、学习的方法和建议

在掌握了基本条件后,如何将这些条件用在学习上呢?有同学认为:自己具有了扎实的钢琴技能技巧、牢固的音乐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思想基础就已经能够将伴奏学习好。这个观点是片面的,笔者认为除了具有这些全面的学习条件之外,还要有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练习,下面我提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是学习任何知识都应必备的,这是一种规律,是持久不变的真理,钢琴即兴伴奏学习中同样如此,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调性要求:由C调到G、F调再到其它调(学前教育专业一般的练习在三升、三降内即可)的音阶、琶音、和弦连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练习。这是一项基本功。和弦连接的方法有:A:I—IV—V—I;B:I—IV64—V6— I;C:I—IV64—II#3—V64—I;D:I—VI6—IV64—K64—V7—I等等。

②曲目难度要求:由小——大的练习。这样的方法主要是针对曲目来说的。“小”即简单、短小、的乐曲。“大”即复杂多变、庞大的乐曲。只有按照由小——大的这个规律进行练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理论实践相结合。音乐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伴奏者去实践,同样,即兴伴奏的理论又是来自于丰富的实践中。用这样的即兴伴奏理论去指导实践再得出新的理论,就能一步步提高自己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具体表现为:

①和声感觉的培养。所谓和声感觉,实际上就是对和声音响的想象力和和声的语汇与组织能力。在即兴伴奏中,和声的音响效果应该是在头脑中预先构想完成,然后再通过双手反映弹奏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练习中多弹和弦连接,仔细倾听音响的变化,感受并记住其音响效果。简单一点讲就是哪个小节用什么和弦什么织体,出来是什么效果自己做到心中有数。由此可见只有把积累到的和弦等理论不断的加以运用和实践,才能更好的把握和声语汇的运用。

②多与歌者合作,并在弹奏中保持连贯性、完整性。伴奏是为歌者服务的,所以,伴奏者只有在不断的与歌者合作的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即兴能力和创造能力。另外,在合作中保持好歌曲的连贯性、完整性是很有必要的。

3.多听多弹。“大海”由千万条江河汇聚而形成,钢琴即兴伴奏技能技巧也同样是这么一回事,也要有平时的大量浏览、借鉴、理论与实践,才能积少成多,形成自己的东西。它的具体表现有以下两方面:

①多听:多多欣赏不同风格、时代、体裁、题材的作品,加以积累才能运用自如。音乐是多样化的,只有伴奏者掌握不同乐曲的特色,在即兴伴奏中才能把握住风格。

第6篇

本节对应课标要求为“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本条课标侧重于以实例分析为基础,有三个层级的能力要求,第一层级要求学生结合某城市地图,说出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主要功能区;第二层级要求学生归纳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解释其形成原因;第三层级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说明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的第三节。“城市与地理环境”共三部分内容,第一节从时间维度介绍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从空间的宏观维度介绍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第三节从微观角度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本节内容教材结构清晰,与生活联系紧密,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选择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可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整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居住地城市,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研究,将抽象的城市理论嫁接到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目的。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高中生也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认识缺乏理论深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前认知,帮助学生对城市进行理性思考,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观察城市规划图,说出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类型及分布特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原因;结合模式图,说出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模式。

过程与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通过对所居住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评价,设计未来城市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家乡为案例进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家乡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通过调查研究,给家乡的城市空间结构提出建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与方法

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六、初教设计(如表1)

七、反思重构

本节课从地理与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入手,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自然生成。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如利用新闻和宣传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突破本课重难点。同时强调对学生读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列表对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最后,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地理知识,结合泰兴市规划图分析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通过对本节课教学实践反思,笔者发现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情境设计的主题性不够清晰,教师分别选用江北新区、高雄及泰兴本地的案例,案例来源离散,且关联性不强,不能形成“一例贯之”的教学设计;②教师设置问题“结合‘泰兴市2014―2020年城市规划示意图’,分析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问题指向性不明,导致学生答案发散,且本题过于宽泛,就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而言,难度过高;③本节课图表类型复杂,具有明显的高考指向,无法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效果一般,故再教时重新设计如表2。

第7篇

关键词: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关注差异 遗忘规律 生字遗忘现象

众所周知,时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主潮流。扎实而有效的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老师们每天绞尽脑汁去实现的重要目标。每天处于教育一线的我们,常常发现低段小学生对于每课十几个生字的识字量不能尽数“消化”,导致生字遗忘现象频频发生。对此,我们应该秉持“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关注差异”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强化学生对生字的记忆,进而有效地减少学生生字遗忘现象的发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前提。”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才能在面向学生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有创设性的提高。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处于小学低段的孩子知识面窄、贪玩、好动、健忘,喜欢接受新事物却总是难以持久,缺少足够的耐心与恒心……但是他们对什么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爱表现自己,喜欢问,喜欢听,喜欢争“第一”……正因为这些低段小学生有这这样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学得快,也忘得快的现象。如何才能减少这些低段小学生生字遗忘现象的发生呢?下面我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先学后教——多方位探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识记生字所产生的奇效。

世界上第一个从心理学上对记忆进行系统实验的人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在记忆研究这一领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对记忆的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花了很多心血绘制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图:

一个记忆力再好的人,也会对某一项学识产生遗忘现象。至于什么时候开始遗忘?如何减少遗忘?什么时候复习效果最佳?通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诠释的遗忘规律就可以一目了然:

艾宾浩斯认为: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忆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复习起来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过了这个区段就会因为已经遗忘了记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复习起来就会“事倍功半”。我们教师在开展识字教学时,要用心抓住学生遗忘的规律,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让学生在识记生字时尽量贴合遗忘的一般规律,选择在最佳时间进行有效的巩固和复习,那么,学生对生字产生遗忘现象的几率就会减少许多。

在进行生字教学时,我都会在教学新课文的前一天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借助生字卡片等辅助资料认真拼读生字的拼音,用心识记生字的字形,尝试给生字找词语朋友等。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有了“自学生字”作为铺垫,加上上课时各种趣味性的识字方法的参与,降低了识记生字难度的同时又增加了学生识记生字的自信心。学生自然而然能够将生字记得更牢了!此外,在新课文学习结束后,我会安排学生认读生字给家长听或者学习伙伴听,力求让学生在最佳时间里对生字进行复习再巩固。实践证明,学生对生字产生的遗忘现象明显减少了。

二、以学定教——多形式强化训练提升学生对生字的有效记忆能力。

低段小学生注意力集中和保持的时间不长,要想让学生记牢那么多生字,那就需要各种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去不断地挖掘学生的记忆潜力。学生们只有经过反复的强化训练,才可以让识记生字的记忆更为有效,那么,生字产生遗忘的现象就可以大大减少了。

(一)课内识字教学时,可以采取各种有趣的识字方法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形、声、义的有效记忆。设计识字教学环节时,我常常采用开火车、编字谜、走迷宫、识字大王小擂台、摘苹果等一些有趣的识字方法。学生课内识字的有效性可以大大降低学生课后遗忘所学生字的几率。

如,在设计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3》这一课的识字教学环节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些有趣的识字教学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出了浓厚的识字兴趣。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先聘请几位小老师带大家认读生字,再安排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识字秘诀”的交流,学生在全班交流汇报之后,我又安排学生在“开火车”、“帮生字找家”、“猜字谜”等游戏环节中巩固识字。最后,学生在最后的“大家一起摘苹果”环节中展露了他们有效识字的成果!

(二)课外识字辅助教学时,可以采取多种奖励机制刺激学生主动识字。低段小学生非常喜欢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适时的奖励能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远远比灌输式教学要有用的多。

1、设计不同星级的识字预习作业纸。在学生预习课文时,让学生将初步学会的生字认读给家长听,请家长给予“一级”、“二级”、“三级”等的评价。

2、准备一本摘录本,专门用来摘记自己容易遗忘的生字。要求学生在每课学习后将自己遗忘了的生字写到摘录本上,并注上拼音,做到时时温故而知新。在不断地重复记忆中掌握了的生字,用喜欢的符号作标记。如此一来,小学生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将容易遗忘的生字慢慢牢记。每学期可安排一次评比,选出最优秀的摘录本,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3、在班内举办“识字大王大擂台”活动。在每学期的开学初,面向班里全体小学生颁布“识字大王大擂台”活动的相关规则,可以一个单元为级,定期开展识字大王擂台赛,实行与每期擂主“PK”的形式展开“攻擂”活动,每期产生的新擂主或守擂成功的老擂主都可以获得一份老师精心准备的神秘礼物。

三、关注差异——给学有余力的孩子开设“课外识字大展台”。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有效识记生字的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在确保班级绝大部分小学生掌握新课标要求必须识记的生字以外,为学有余力的孩子创设“课外识字大展台”,是具有很强的可实施性的一项活动设计。与此同时,也能够刺激学困生们加快脚步,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进步。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真正从低段小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时刻以新课改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为向导,将“先学后教,已学定教,关注差异”的教育理念有效渗透到每一课时的识字教学中。针对容易遗忘已学生字这一现状,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使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多“管”齐下,力争减少对生字产生遗忘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第8篇

【关键词】牛津初中英语;vocabulary板块;词汇教学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译林版)每个单元均由Comic strip,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Vocabulary,Grammar,Integrated skills,Study skills/Pronunciation,Main task和Checkout九个板块构成。每个单元均以Comic strip或welcome to the unit板块引出话题,开展一系列听说读写的活动,最后以Checkout板块结束。各板块之间联系密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体现单元的整体性。

一、vocabulary板块分析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编排把词汇学习放在阅读之后,阅读课作为每单元最重要的课型之一,其涉及的话题成为整个单元的核心话题。而vocabulary板块放在Reading的后面,目的就是借助Reading的话题,进一步学习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词汇,使学生无突兀感,有学习新词汇的欲望,为后面几个板块尤其是Main task部分的写作打下基础。

Vocabulary部分通常分为A和B两部分,A部分介绍要学的词汇。通常是将要学的词汇列在方框中,然后让学生看着图用方框中的词填空,或用英文释义介绍一些新词。B部分是对A部分的词汇进行运用,通常是用A部分的词完成句子,对话或短文。可以看出,教材在两部分的编写上不够重视知识的传授过程,从新词呈现到同步练习,教材几乎不提供过渡性学习活动。A部分强调形的检测,B部分突出用的考查,在这两者之间缺少形的辨别与识记环节。形式是意义输出的前提和基础,忽视形式的记忆而过于强调运用无异于揠苗助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开发教材。在教B部分之前要补充词汇形式识记的环节。

二、vocabulary板块教学现状

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与教材设计意图有偏差的做法,使vocabulary板块教学的教学目标形同虚设,其价值丧失殆尽。许多教师认为课时紧,且该板块内容简单,没有知识点可讲,常将此板块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还有不少教师将其和welcome to the unit合在一起教,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练习后,简单核对一下答案就匆匆结束。导致学生整个单元学下来后,问其vocabulary部分学了什么,学生一脸茫然,毫无印象。

三、注重vocabulary板块教学的重要意义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gs曾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如何东西。”词汇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外语学习者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志。因为影响理解和应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词汇。学生词汇规则知道得多了,词汇量增大了,就会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如果教师注重每个单元的vocabulary板块的教学,学生就能很好的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将本单元所学的词汇灵活的运用到后面speak up中进行对话表演;在学习main task写作部分时,就不会有畏难情绪。如果教师初中三年能一直坚持注重词汇部分的教学,注重训练学生对词汇的积累,学生就能在进行听说训练时不会因为不认识单词而听不明白,说不好英语;阅读时遇到生词就能运用词汇知识去猜测词义,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写英语作文时就能有话可写,善于表达。

四、vocabulary板块的教学建议

依托语境进行词汇教学已成为初中英语教师的共识。现行教材的编写多围绕中心话题展开,在特定语境中让学生感知和学习新知。授课教师应站在单元的高度,围绕单元主题,精心设计学习目标词汇所要依托的语境,从语篇入手,在语篇中结束,设计多样的词汇练习,使学生对所学词汇产生认知深度。在语境设计合理的前提下,本人建议采用下面方法进行词汇教学。

1.注重传授词汇基本知识。Vocabulary部分有很多对词汇基础知识的介绍,如构词法的派生法、合成法、转化法,以及同义词、反义词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词根及前后缀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词的构成规律,更好的学习词汇。如用un--,dis--,mis--,non--,in--(在字母m前用im--,在字母l前用il--,在字母r前用ir--)等前缀可以表达否定意思;用--ness,--tion,--ism,--ee,--er,--or,--ar,--ian,--ist等后缀可以构成不同类型的名词;用--ful,--ive,--ia等后缀可以构成形容词;用--en,en--,--ize等后缀可以构成动词。合成法和转化法学生容易理解,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多注意总结归纳,学生很快就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2.用词造句,熟练运用。用学习的新词造句是一种让学生掌握新词的简单实用的方法。通过造句,学生会考虑该词的词性,用在句中的形式。教师可先进行补全句子,英汉互译练习给学生作好示范,然后再进行造句练习。

3.开展生动活泼的会话教学。会话能够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掌握和运用水平。外语会话既是一种具有极大激励作用、兴趣盎然的练习手段,同时又是语言运用方式的一种。也就是说,它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通过运用所学词汇与同学对话,把呆板的词汇运用到鲜活的生活中去了。

4.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增加词汇量。每个单元的Vocabulary部分教完之后,教师可选择一些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从而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5.编写小故事,加强作文教学。利用新词编写小故事表演也是掌握词汇的一种好方法。学生准备节目的过程就是灵活运用的过程,看别人表演的过程也是汲取别人长处,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教师也可进行半开放式的写作训练,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让学生不管拿到什么话题,都能写出像样的作文。

五、结束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课堂示范,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词汇学习的策略;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关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达到最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化学必修2;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09-01

大家很清楚。教科书就是精益求精的经典。本文就是想让教科书完美而起抛砖引玉的效果。下面笔者对使用《化学必修2》两年来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几点建议,列举出来与同行商榷。以期引起思考,共同提高。

1 课本6页实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观察现象”。笔者对此实验有疑问:在培养皿中进行钾与水反应的实验时,从教学实践看钾因反应剧烈往往会从培养皿内溅出少许,有可能造成事故。建议将“培养皿”改为“烧杯”为宜。

2 课本21页实验1-2“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笔者建议改为“……切去外皮”比较好,因为不言而喻的是钠的氧化层在空气中永远也切不完。

3 课本34页实验2-2“……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气味……”建议改为“……用玻璃棒快速搅拌烧杯中固体混合物,闻气味……”。否则,上面叙述将不合语法,指代不明。

4 课本34页《思考与交流》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笔者认为该定义描述不准确,容易引起歧义。如果不将酸碱的浓度限定为稀溶液,必将出现浓溶液稀释过程中吸放热的问题而影响对中和热的测定以及定义的理解。建议将其改为“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称为中和热”。

5 课本42页倒数第一段中“人们将电池内的电解质NH4C1换成湿的KOH……”。该描述中“湿的KOH”是潮湿的KOH固体吗?究竟为何意,让初学者无法理解。经查资料发现“湿的KOH”应为“汞齐化的锌粉、35%的氢氧化钾溶液再加上一些钠羧甲基纤维素经糊化而成的混合物”,因此建议将“湿的KOH”改为“35%的KOH溶液”更准确且容易理解。

6 课本47页倒数第三段“……快慢用‘速度’表示相类似……”值得注意的是物理学中的速度是矢量,同理化学反应的快慢也是矢量。在过去化学反应的快慢用速度来表示,后来改为速率。建议将其改回称之为化学反应速度为宜。

7 课本79页“葡萄糖的特征反应:葡萄糖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我们必须明白能发生银镜反应者除了醛类以外,在常见的糖类中还有果糖、麦芽糖,在此称它为特征反应会让初学者认为发生了银镜反应的物质均为葡萄糖。或者是发生银镜反应的糖就是葡萄糖。所以,称之为特征反应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