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23:35
导语:在大数据在审计中的应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审计风险;人工智能;风险控制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简称AI,是一种通过普遍使用的计算机编程软件来模拟和呈现出模拟人类智能的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在1956年被提出,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后,目前的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制造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物流行业的智能匹配配送系统等。而审计作为社会治理中重要的一环,也必然需要进入到审计智能化领域中,智能化的审计管理模式和科学化的技术手段不仅有助于实现审计的全覆盖、提升审计效率、延伸审计内涵。但在智能审计的不断发展中,由于新的审计技术带来新型风险也不断暴露,想要更好地在审计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正确识别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必不可少的。
一、人工智能在审计中的运用情况
(一)人工智能在审计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1956年8月,人工智能在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上被正式提出。直至近十年来,计算机和芯片行业的发展,存储条件、处理器性能的更新以及新型技术手段的出现才为人工智能领域奠定了基础。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面向2030年的关于推进推动我国新型下一代工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是加快推进建立一个创新型工业国家和大力推进建设世界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强国[1]。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审计作为国家和社会监管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也必须与人工智能技术相适应才能更好地监管和促进各部门各企业的良性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审计人员从重复性较强的数据计算处理、分析等工作中解脱出来,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从事其他重要工作[2]。此外,智能审计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对审计的流程和模式自主学习,也能够通过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3]。我国传统审计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结束阶段。在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后,这三个阶段的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审计计划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从多渠道,以内外部结合的方式获取信息,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环境、风险水平、重要性水平等因素,同时根据审计机构的人力资源数据,分析匹配最合适该项目的审计小组,确定审计范围和时间。在审计实施阶段,人工智能主要可以用于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工作底稿的自动生成。除了通过直接链接被审计单位财务系统外,还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和OCR技术等将非结构化数据转换成易分析审计证据。同时结合了人工智能的持续监测、实时数据记录和区块链技术,可以自动定时地生成审计日志,降低数据被篡改的风险。此外,还可以通过提前设置或自动抓取审计文书模板的方式,自动生成审计通知书、函证书等。在审计结束阶段,可以根据审计过程和以前的审计结论自动生成审计报告和整改方案。
(二)人工智能在审计中运用的实例分析
实际上,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于智能化的审计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德勤在2017年推出的智能财务机器人“小勤人”,随后又推出了主要面向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智能审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审计人员可以在输入审计数据和需求之后,由平台自动分析审计风险并生成审计报告。通过对德勤公开案例的研究发现其在风险评估和选择应对措施方面遵循的还是如图1所示的基本逻辑。但在数据收集方面则基本交由“人工智能”来进行,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根据德勤消息,其有效地减少了审查法律合同文件,发票,财务报表和董事会会议记录的时间达50%以上。而毕马威开发的“人工智能信贷审阅工具”则更为详尽地描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与审计过程相结合。其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首先,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信贷文本的批量秒读,和自动化快速分类。其次,识别信贷文本与相关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实现对自动化摘要处理。再次,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自动识别资料中包含的各类风险信号,提取对应的关键风险信息。随后,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整合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数据,深度挖掘风险点,进行多维度风险信息分析。最后,可视化展示内外部整合数据的风险信息,提供更直观、更具洞察力的辅助决策。总的来讲,人工智能技术在审计中运用,可以根据对各种业务类型的划分归纳,自动对所涉及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了采集、初步处理、分析及实时监测,自动产生各种预测和应急预警的信息,为被审计的项目提供了线索及相关资料。这些措施有利于审计人员明确审计的重点与审计范围,科学地安排年度审计工作,将有限量的审计资源合理配置投入至公司经营业务中存在较大风险的领域,实现了审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
二、人工智能审计带来的新型风险
大数据审计是指面对大量的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和工具,开展多层次、多部门联合的数据收集、分析和验证。与传统审计相比较,大数据审计所使用的数据更多源复杂,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更科学高级。而人工智能审计则是在大数据审计的基础上,将审计过程智能化和标准化,可以说大数据是人工智能审计的基础,而人工智能是大数据审计的未来提升的必然方向。而在这种发展衍生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发现会面临以下三种新型风险:
(一)数据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审计的所有构建都基于大量的数据和数据模型,所以数据安全风险既包括数据源获取是否准确与全面的风险,也包括数据泄露的风险。我国目前各地管理标准不一、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和各部门出于信息安全性考虑对大部分数据保密等情况,造成了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数据流通不畅的问题。并且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巨大,信息结构复杂,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如果数据源出现错漏,将影响整个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而在进行数据储存和传输的整个过程中,一旦用户的数据库和服务器遭到黑客的袭击,很有可能就会造成数据泄露。例如,成本和原材料等信息如果被外泄,该企业会在供应链的定价战略等诸多方面陷入被动的状态。
(二)人机沟通障碍风险
在审计中的人机沟通的目标就是为了使得用户和计算机软件之间能够做到尽可能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换。然而目前审计机构的审计方法大多都停留在基于SQL的数据查询和基于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查询两个层面。然而这两种方法都有其无法避免的不足之处。在SQL的数据查询方法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特征编写较为复杂SQL语句,这对于审计人员的电脑和编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这种分析的结果通常以二维表格展示,当所得到的结果数据量较多时,无法直观的展示筛查结果。而在基于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查询中,大多软件无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半结构化的数据也很难用到传统的电子表格进行分析。而当今数据量不断扩大,数据类型和结构也更加复杂,很显然电子表格软件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对于大数据审计工作的需求。
(三)人工智能代替职业判断的风险
审计的职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在对于审计准则、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其职业道德操守进行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将其相关知识、技术以及实战经验进行综合应用并针对具体审计业务做出的一种有根据性地决定的判断。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水平下,人工智能的运行还是要依赖以往的经验判断和设定的程序语言,再通过高速的运算,最终做出类人的行为,无法取代人脑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新事物探索定义问题的能力。尤其在被审计单位或人员不配合、刻意隐瞒作假、行为言语有异常引起审计人员警惕的情况时,人工智能则完全无法对审计人员起到替代作用。在不能够保证所有被审计单位都对审计机构保持绝对信任和完全的数据共享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想要完全取代审计人员,代替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还需要在技术和制度两方面都作出更多的努力。
三、人工智能审计新型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靶向数据安全风险:加密技术和“区块链+审计”
针对数据安全问题、加密及安全技术的发展。比如,基于数据仓储单元的信息安全技术、查询方凭借设定的访问授权才能对所指定的数据记录或者是数据库中的文件进行查询。伴随着大量的数据搜索收集及分析,查询方的组织属性、访问类别等信息将以“安全标签”的形式嵌入至其中的原始数据,形成唯一的新型数据单元结构。将大量的数据仓储单元安全技术综合运用于监督信息共享的平台,可以直接通过对访问授权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原始数据的采集存储、流通等相关信息的完整性及其安全,使得审计过程和审计成果的应用可以变得更加高效、便捷。而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于去中心化的全新分布式记账技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点,减轻了存储审计数据的管理压力,降低了审计数据存储的安全风险。同时,区块链也充分利用了时间戳技术来有效保障本地客户端与远程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实时更新顺序完全相符。时间戳技术能够直接作为对区块数据“存在性”和“真实性”的事实证明,确保了应用该技术的审计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相关信息准确真实性,大大增加了审计抵御技术风险和辨别真伪能力。
(二)靶向人机沟通障碍风险: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的应用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据分析技术难度高和分析结果不直观的问题,数据可视化主要是通过各种易于理解的手段,将复杂的数据显示出来,从而能够清晰有效地直接表达出数据中的信息,审计人员通过数据可视化就能发现隐藏在数据之下的规律。基于SQL的查询方法、基于电子表格的查询方法,以及基于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的主要优缺点如表1所示。在对交通运输、地理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审计时,其业务数据包括融合了几何、像素信息的图形和影像数据。此时,数据可视化分析的优势就体现在:第一,拥有友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可以实现数据分析的操作只需系统页面的简单点击就可完成。第二,具有丰富的图像功能,有助于审计人员掌握审计要求和重点。第三,具有强大的图形分析技术,可以交互地构建和调节曲线、表面、节点等各种数学模型,可以替代一部分编程工作,提取异常的数据。
(三)靶向人工智能代替职业判断风险:机器学习与审计经验结合
机器学习是现代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分析模型的建立进入自动化的程序。机器学习用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其预测是否可靠,依赖于其所输入的历史资料质量。所以,人的偏好可能影响到为了训练人工智能所需要选择的数据集、为过程所选择的计算方法和对输出进行诠释。而为了使得审计智能化和自动化,不仅要及时地搜集到所有审计的数据,还要反复进行数据处理,推导得到可以广泛应用的公式。在数据库的选择与筛选中,任何一个数据如果出现错误都有可能直接造成最终分析结论准确性的下降,但人工智能在其现有的信息化和科技水平之下,无法通过自主机器学习的方式来弥补其中这一缺陷。换句话说,目前人们只能通过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减少甚至消除了劣质数据的形成和产生,再通过对数据的存储分析来积累优质审计人员和专家的经验,以此来应对人工智能无法代替职业判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明增,任庆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及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3):95-99+3.
[2]陈莉.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化建设的六大任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11):34-35.
[3]李强,谢汶莉.大数据审计中的可视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6(2):79-86.
[4]宋夏云,周琬宇.大数据视角下智能审计取证模式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8(12):71-74.
[5]许汉友,汪璐璐.智能审计本质之问[J].商业会计,2020(23):4-8.
[6]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J].广播电视信息,2017(8):17.
【关键词】云会计;审计;框架结构;信息技术
一、前言
在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各种新型技术的发展,会计行业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云会计已经成为各大企业会计工作所争宠的对象,而云会计也有效促使企业会计朝着信息化方向迈进一大步,其作用越来越明显。大数据类型多样,数据量大,有着更快的处理速度与更大的商业应用价值,将其应用到企业会计工作中,可以让企业更快、更准地做出运营管理决策,因此大数据也成为企业加强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在大数据背景下,云会计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得到广泛关注,对传统的会计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关于云会计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会计环境方面,而关于云会计的审计框架结构研究则比较少,而本文则对其框架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深入研究,阐述了在这一框架结构中开展审计业务的详细流程。
二、云会计对企业审计工作的影响
对于审计数据有着充分、深入的了解,对审计技术有着更好地运用,这将会让现有的审计模式得到很大的转变,而且也会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面对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企业也应当迅速适应市场变化,跟上时展潮流,加大对大数据、云会计等新型技术的运用,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样就会对审计范围、审计数据、审计风险、审计技术以及审计人員等造成很大的影响。
1.对审计范围的影响
在先前的审计当中,过分依赖样本抽查,通过样本检查得到的结果作为整体的数据结果,而随着大数据云会计的发展,这一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在先前的审计中,受到时间、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对所有数据进行收集处理,所以得到的审计结果难免大打折扣。而大数据技术则能够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将所有数据收集起来进行分析,所以大数据技术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分析能力要求,需要审计人员高效处理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在电脑中,为审计信息化发展打下基础。
2.对审计数据的影响
在之前那种审计模式中,审计工作人员能够根据所获得的财务数据、财务信息等内容,结合大数据技术对于审计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但是对于各类报告或者制定规章制度时,却没有大量有效的数据处理结果作为支撑,仍然需要审计人员亲自翻阅来加以分析研究。而在大数据环境中,数据存储容量得到极大提升,很多非结构化的数据类型,如文档、图片、音频等都可以通过云会计进行存储,这些非结构化数据种类繁多,内容差别很大,因此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存在着更多的困难,所以审计工作人员需要转变工作思路,从以结构化数据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变为以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云会计技术得以实现并得到广泛应用,把审计模型纳入到云平台当中,能够让数据更加真实有效,这样也可以为审计人员提供出更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快地处理数据,得到的结论也是建立在更多数据论证的基础之上,所以结论也更加真实可靠。在大数据环境中,审计工作将会由传统的审计模式转换为数字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互为一体的新型审计,云会计也必将成为未来审计工作发展的方向。
3.在审计风险方面的影响
运用云会计技术,审计人员能够建立起更好的网络平台,保证数据能够得到更好地处理、存储与传输,让审计人员以更为便捷、高效的方式进行审计工作。然而,云会计也会导致审计线索寻找难度增加,数据安全性受到威胁,审计风险控制无法得到根本性的保证,这样也会出现很多审计问题。
4.在审计技术方面的影响
在先前那种审计工作中所实施的审计技术已经无法达到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发展需求,在之前主要是运用审计线索跟踪技术,其中包括检查、函证、询问等方式,但是面对新的审计背景,审计线索无法预见,且审计线索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等方面发展,所以审计人员就要掌握新的审计技术,在云环境中能够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来获得审计证据,保证审计质量。但是现在审计舞弊技术多种多样,仅仅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所具有的查询分析功能,运用审计软件、联机分析技术等类型的审计数据处理技术,就无法完全发觉那些隐藏的审计线索。在大数据环境中,数据量呈现指数级倍率增长,面对海量数据,需要有更高水平的数据处理技术。在云会计中,审计人员要运用云技术与数据仓库技术,利用云平台对审计线索进行追踪,找到那些隐藏的审计证据。
5.在审计人员方面的影响
在先前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一般都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财务、审计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多数都是通过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审计。但是面对大数据背景,以云会计为基础的审计模式对于审计人员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审计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数据的变化、数据分析技术,同时也要可以及时有效地从大量数据中找出和审计业务有关且重要的数据,得到最合适的审计证据。另外,审计人员还要掌握审计软件设计、研发以及运用维护所需的知识,而且最好还要对目前的经济形势有着一定了解,关注整个审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三、基于云会计的审计框架建设
在大数据背景下,要想很好地开展基于云会计的审计工作,首先就要构建起一个审计支撑平台,可以对审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云平台中,需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进行审计工作,把审计内容与数据挖掘技术协调起来运用。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对需要进行审计的企业运营中产生的数据加以分析研究,对于审计数据加以挖掘、筛选,得到初步的审计线索。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本文构建出了一个基于云会计的审计框架。
1.审计准备过程
审计部门当接受客户委托进行审计时,首先要分析审计目标、审计业务范围;其次要了解被审计企业的运营规模、组织结构、运营风险以及内部控制等,同时还要对以往的审计情况有所了解;最后审计部门要制定出审计方案,并且报给上级部门进行审批,通过后就可以实施了。在云会计背景下,审计部门需要获得被审计企业运营流程方面的审计证据,按照所制定出来的审计方案分析审计业务,将企业审计需求转变成具体的数据分析问题。
2.审计实施过程
审计实施过程主要有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审计数据库建立以及审计业务分析等内容。其中,数据采集是整个审计过程实施的准备阶段,主要是通过被审计企业的erp系统获取和企业财务、运营业务相关的数据,并上传到共享平台中,对数据进行筛选后得到数据层;数据分析处理主要是借组于互联网、物联网、云会计等手段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审计数据库属于审计框架建设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如果没有建立起审计数据库,那么以云会计为基础的审计工作就无从谈起。数据库主要是让数据通过相应的模型进行重组、排列,然后在数据仓库中再加以储存并管理;大數据环境中,基于云会计的审计工作核心内容就是利用云平台对审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通过云平台将原始数据转换成审计所需的信息,然后审计人员再借助于云平台得到处理过的数据,并将其与设定值进行对比,确定审计业务特性,得到审计结果,从而就可以判断被审计企业的经济活动真实、合法与否。
3.审计终结过程
审计人员按照所需审计企业的经济活动所得到的数据,利用一定的审计模型方法进行处理以后得到审计证据,然后对审计证据进行筛选、归纳,对所需审计的企业进行综合性评估,出具审计报告。在这期间,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主要有:期后事项与或有事项的检查工作、评估企业持续运营能力。然后将审计报告上报给上级部门进行审查,确认无误后得到最终版的审计报告。审计部门出具审计报告并给出审计意见以后,被审计企业就要执行审计意见。
四、结论
总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有效促进了我国审计行业进步,云会计的出现对审计工作而言不但有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审计部门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云会计技术有效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去,建立起基本的审计框架结构,保证审计数据科学合理、准确无误。本文主要研究了云会计对我国审计行业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审计实施框架结构,明确了基于云会计的审计工作流程与框架,这对我国的审计工作可持续化发展意义非常突出。相信随着我国审计行业对云会计、大数据技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我国的审计行业必将会引来全新的发展春天,保证审计质量与效率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宁. 云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可信性评价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
【关键词】供电企业;云计算;云审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信息数据量在近年来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跨入了大数据时代。我国各行业都积极应用了云计算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如电信、医疗、金融等领域的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已经投入实际应用,审计领域也应与时俱进,尽快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本文以供电企业为研究标的,结合电力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探索和构建一个适合供电企业的“云审计”框架。
一、关于云计算与云审计的基本概念论述
“云计算”一词源于Google等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处理过程,于2006年在国际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给出的定义较为权威: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云审计”是基于云计算而产生的,可以认为“云审计”就是在审计工作中运用云计算的概念和技术。“云审计”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审计工作为服务目的,“云审计”的应用是为了使审计师减少简单的计算劳动,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以云计算为技术手段,利用云计算技术升级和优化现有的审计方法。
随着近年来供电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服务器的后台数据也越来越多,而审计师配备的个人电脑是无法满足检查这些数据的需求的。数据库中一个简单的操作指令可能都要在个人电脑上花费十几分钟甚至数个小时。而“云审计”技术却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云审计系统的框架构建
(一)云审计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云审计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国际上暂时还没有给出一个比较准确和完整的定义。为方便研究,本文基于信息技术现状和审计实际应用,对云审计系统的概念进行初步阐述:云审计系统是基于所获得的数据,根据审计对象的基本特性,通过设定计算、判断和限制条件建立数学或逻辑表达式,用于对审计目的进行验证的过程。云审计系统主要有五个特点:
1.审计网络自助服务。审计自助服务免去了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在数据获取上的沟通,使审计师能自行获取所需数据,并设定疑点检查条件;2.高带宽网络。多个审计师可以在不同的地点获取同样的数据,在网络速度上不会受到影响;3.审计数据资源池。审计师可以将得到的所有数据上传至“云端”,形成审计数据资源池,共享给有相关权限的其他审计师;4.审计弹性架构。使审计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权限认证后登陆系统获取资源;5.可度量服务。为审计系统提供自动化的监控,并记录审计师的工作过程,包括审计方法、程序和证据获取手段等[1]。
(二)云审计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在理论基础方面,国际上关于云计算系统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完备,国内云计算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也十分迅速,为云审计系统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在技术方面,实施云计算的各种技术方案体系已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投入应用,供电企业的审计信息化也有相当坚实的基础,完全可以借鉴其他行业在云计算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成本方面,云审计系统的部署费用并不高昂。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现有条件加以升级和改造,不需要全部更换。用户端也不需要更换新的设备,凡是能打开浏览器的电脑、平板电脑甚至智能手机都可以登陆云审计系统[2]。
(三)云审计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
基于大数据背景,云审计系统可以将各供电企业的审计数据整合为海量的审计资源池,构成审计数据的采集、导入、分析、展示平台,使审计业务流程转化为数据处理过程。
1.云审计系统的数据采集
云审计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必须非常全面,充分考虑审计数据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异构性。常见的数据采集方法有两类,一类是复制采集,从被审计单位导出数据库信息或整个数据库的备份,用移动硬盘或U盘拷贝的方式,上传到云审计系统进行处理;另一类是在线采集,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系统制定标准的数据接口,不间断地连续采集业务数据,实现对业务流的动态监控。在线采集方式具有时效性强、响应速度快的优点,今后将成为主流的数据采集方式[3]。
2.云审计系统的数据导入
在供电企业各类业务系统的海量数据中,数据之间的结构和类型千差万别。在进行分析之前,应先将这些数据有效地导入系统,把重要数据如重要指标、近期变化数量等置入高性能存储器中,把不常用的次要数据置入一般存储器,并去除不需要的冗余数据。
3.云审计系统的数据分析
云审计系统中集成了大量审计分析程序,利用分布式计算集群对海量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和分类统计,以满足审计师的分析需求云审计系统的数据分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审计分析程序的可构造性。各种审计分析程序以模块化的方式提供给审计师,可以进行任意调整。二是注重对数据的全面分析。在大数据处理时代,抽取样本检查和全部数据检查这两种方式,在云审计系统面前的区别,只不过在时间上相差数秒钟或数分钟而己。三是注重数据之间的关联度分析。在以往的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工作数据的检查,只是对特定的业务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和复核[4]。
4.云审计系统的数据展示
数据展示将实现可视化,能够直观地将数据的特点、变化和疑点呈现出来,将难以阅读的原始数据转变为界面清晰、易于理解的图表。进而使审计师能够与这些能讲故事的数据进行交流,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多维度分析,从中找到审计问题出现的基本规律和深度原因。
参考文献:
[1]王鹏.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张兵.云计算的起源、应用与发展方向[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会计和审计;作用及影响;分析探究
大数据时代对企业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改革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海量化的信息数据,导致数据内部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领导者在决策方面的科学性。但是,大数据时代也推动了企业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景。所以,将大数据融入企业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去,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提升企业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和审计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财务会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大数据时代使得企业财务会计的非结构性信息数据不断增多,并且普遍的融入会计的信息当中,这成为了大数据时代的重要标志,可以实现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的有机结合,提高会计对信息数据的分析效率,进而有效分析当前企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数据呈现出海量化的特征,使得公允价值更加透明化,有利于提升公允价值的公信力和可信度。此外,大数据时代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能,使其可以对所搜集到的所有信息数据进行有机地整合,并通过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提高对企业财务数据的统计质量。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会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管理会计工作在提高企业效益和管理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管理会计工作中需要对管理的各个流程和步骤及时的做好应对措施。大数据时代的逐渐到来,给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带来的巨大的变化,当前所拥有的信息数据已经不能有效满足企业的发展实际要求,所以,管理会计应该不断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信息,认真分析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竞争企业的相关信息,充满利用和挖掘大数据,并将搜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正确的掌握企业的发展信息,进而有效降低企业发展的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大数据时代对企业审计的影响
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原有的审计方法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数据的获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审计数据和审计结果的判定带来了影响。在传统企业审计工作中,主要是通过随机抽样的形式来进行,用最小的投资成本收获最大的收益,但是这种审计方法发生错误的概率较大,很容易造成审计风险。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审计工作人员要对内部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明确和科学的决策。另一方面,企业运用传统阶段性质的审计方式,已经难以有效的对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且企业通常利用事后审计的工作方法,无法及时向企业领导层提供相关信息,给领导层的决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大数据时代的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审计工作存在的风险,及时有效地向企业领导提供信息数据,促进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二、大数据时代会计和审计的发展策略
(一)大数据时代会计的发展策略
首先,企业应该建立大数据资产,并对大数据资产进行有效的运用,系统分析用户对数据的使用效果和具体使用情况,确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还可以有效利用大数据对用户的行为趋向进行预测,有效判断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地位,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找准自身的定位,尽可能的满足用户的各项需求,实现企发展的长期高效性。所以。企业应该抓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正确认识大数据资产的重要性,提升对网络信息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通过云平台和云计算的有效使用,极大的拓展的大数据的发展空间,提升了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并且有效限制各种非法信息和恶意信息的侵入,有效提升了大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最后,应该在企业系统内部建立相应的身份验证功能,保证大数据的安全,提高企业信息平台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二)大数据时代审计的发展策略
一方面,企业应该正确认识大数据审计工作的艰难性。想要实现大数据在审计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就需要企业领导掌握相关的审计知识,实现对数据信息的科学分析。同时,还应该突破传统的审计工作方式,优化审计流程。做好对大数据信息的保密工作,保证企业信息数据生成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大对审计工作的投入力度。因为我国企业对大数据的应用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所以,在应用中应该加大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力度,对数据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此外,企业审计部门应该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力度,并树立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提升自身对信息数据的分析能力,提高企业审计工作的效率。
结论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会计和审计的工作模式,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应该正确认识大数据的重要性,建立企业内部的大数据资产,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企业还应该正确认识大数据审计工作的艰难性,加大对企业审计工作的投入力度,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保证企业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丹.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审计发展走向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2:196-197.
[2]张.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和审计的影响分析[J].财会学习,2016,03:92.
信息化是形成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是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领。自“十二五”期间将信息化确定为行业发展战略以来,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2016-2020年)》《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2021-2025年)》等宏观政策的引领下,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不断应用到审计实务中(舒惠好等,2021),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短板却日益突显(张敏,2020;应里孟和阳杰,2020;舒惠好等,2021),这显著降低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虽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7年印发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明确了信息技术在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中的重要地位,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仅仅是导向性的,在信息化层面缺乏可操作性。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在行业信息化背景下注册会计师需要具备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揭示当前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存在的主要短板,探讨如何提高注册会计师信息化执业能力,以期弥合期望差距,提高审计质量,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1)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贯彻落实〔2021〕30号文件的重要举措。2021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2021〕30号),明确提出“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培训教育。创新继续教育方式,围绕专业胜任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重点,丰富完善教育内容。”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建设相关问题,有助于丰富完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重点的教育内容,可以为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培训教育指明方向和明确路径。(2)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必由之路。根据DeAngelo(1980)对审计质量的经典定义,即审计质量是市场评估的注册会计师发现并报告财务报告存在错报或漏报的联合概率,审计质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在信息化环境下,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质量。(3)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塑造会计师事务所品牌的重要基础。《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将“行业品牌化建设取得新成效”作为今后五年行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审计质量塑造事务所品牌,行业品牌化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深入研究探讨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框架、短板、提升路径和策略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为实现“行业品牌化建设取得新成效”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比较薄弱
根据作者对所在单位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情况的调查研究,目前的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注册会计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主要局限于Office办公软件等传统信息技术知识,而对“大智移云物区”等新兴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目前注册会计师获取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渠道主要来自职业继续教育。虽然行业协会和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新兴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有所涉及,但仍主要停留在电子表格使用培训,面对高度信息化环境下的海量数据采集,注册会计师普遍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职业技能有待提升
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职业技能有待提升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注册会计师的新兴信息技术职业技能不熟练,对新兴信息技术应用的参与度较低。一方面,作为一个人员流动性比较高的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除了每年通过校园招聘大批量的毕业生外,还会通过社会招聘从其他相关机构招聘一批专业人员。这些新入职的员工没有使用本所审计系统的经验。新员工学习软件过程除了观看视频培训教程,主要依靠项目实战摸索,这大大降低了员工使用软件的效率。同时较高的员工流动率导致审计作业系统用户一直都有一定比例的新用户,降低了审计软件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每年审计作业系统改造需求主要来自于信息化部门运维收集到的用户问题修复、专业标准部分和质量控制部门每年修订质量控制制度的管理需要,以及业务部门的员工访谈。但每次访谈业务部员工使用需求,收到建设性建议较少。审计人员或者对信息化建设缺乏参与热情,或者是缺乏足够的信息化能力,提不出建设性意见,这使得软件改进成效存在一定的折扣。
(三)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系统相关道德困境、数据管理相关道德困境和职业道德物化困境了解不足、重视不够。其中,信息系统相关道德困境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信息系统设计和运行中的违规违法操作行为或其他不道德行为,导致数据保密和数据安全责任不能履行以及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数据管理相关道德困境是指注册会计师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以及输出行为危机客户的数据保密和数据安全,或导致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职业道德物化困境是指拥有自由意志或自主能力的信息化系统违反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或导致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新兴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注册会计师从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也让注册会计师面临更加复杂的道德困境。然而,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聚焦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时,忽视了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得注册会计师普遍表现出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三、提升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9年6-12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最新调研结果,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将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技术依次是大数据(41.6%)、人工智能(39.3%)、云计算(18.1%)、物联网(4.9%)、区块链(3.5%)和其他(0.4%)。其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基于对审计实务的调研和相关学术研究,大数据审计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多数据源综合分析技术三类。其中,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和图形数据库技术等。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包括标签云分析、散点图分析、条形图分析、折线图分析、直方图分析、气泡图分析、小提琴图分析和热力图分析等。大数据多数据源综合分析技术是通过采集各种可获取的数据,采用大数据技术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发现审计线索的技术。常用的大数据审计工具有R语言、Python和Tableau。基于对审计实务的调研和相关学术研究,人工智能审计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虚拟、自然语言处理和认知计算等(吴勇等,2021)。在率先应用人工智能审计的领域,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是与专业机构合作推出可供注册会计师应用的审计产品,注册会计师通常无需参与审计产品的开发设计。因此,人工智能审计对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相比而言,注册会计师在大数据审计中不仅需要具备大数据审计思维,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大数据审计技术。因此,大数据审计对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基于此,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审计技术探讨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基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构建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本文将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和信息技术职业道德三个方面构建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应当在原有学科领域的基础上增加新兴技术学科领域,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图1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图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相关的知识。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应当在原有技术和应用技能的基础上增加新兴技术学科领域的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比如注册会计师应当掌握大数据审计常用的R语言、Python和Tableau等信息化工具。信息技术职业道德应当在原有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的基础上增加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和职业道德物化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改革创新学历教育
1.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目前的学历教育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出行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人才。目前会计专业开设的相关信息技术知识、技术和道德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审计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较为陈旧,并未新增大数据审计、人工智能审计等新兴技术;二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职业技能较为落后,仍局限于Office办公软件等传统信息技术;三是新兴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教育缺失,并不涉及新兴技术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应当遵循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逻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更新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新增大数据审计、人工智能审计等新兴技术专业知识;其次要开设信息技术职业技能课程,比如R语言、Python和Tableau等信息化工具应用课程;最后要加强新兴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中新增新兴技术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2.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目前的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几乎全部依赖自有师资力量、自编课堂教材,普遍存在理论与实务脱钩的现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建议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遵循“理论源于实务,理论指导实务,理论高于实务”的科学理念,将理论与实务融合在一起。具体而言,高等院校可以在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信息化实务导师,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联合培养,根据学生的择业选择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用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学历教育。
(三)完善职业继续教育
1.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职业继续教育。会计师事务所是高智力的学习型组织,每年均会对员工开展财务会计审计等各种专业知识的培训,为提升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使用能力,应加强和改进培训工作,如:在内部培训中增加有关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内容;从外部聘请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开展培训工作;从现有员工中选拔更多优秀的、具有培养前途的员工参加外部各种信息化培训、学历教育和信息化审计项目实务锻炼等。同时,对现有的信息化审计人员也要开展财务会计审计相关知识的培训,使目前的信息化审计人员理解和掌握更多财务审计知识,成为精通财务的信息化审计人才。2.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继续教育。行业协会要创新职业继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围绕信息化专业能力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重点,丰富完善相关教育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上线职业继续教育相关应用,切实提高职业继续教育的培训效果,持续保持和强化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操守。
(四)深化行业监管改革
关键词:审计 审计独立性 大数据
“大数据”作为一个被广泛提及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IBM提出了大数据的五个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当今时代对大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Visualization(可视化)和Validity(正当性)。针对大数据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目前比较知名的是云计算技术。
一、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一)传统审计方式下对独立性产生影响的因素。
1.经济利益。会计师事务所经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其主要的经营活动之一就是进行审计工作。利益冲突会对会计师事务所造成不利于其保持独立性的影响,比如为了获取较高审计收费而在主观上倾向于维护被审计单位的利益,为了保持长期合作而形成的与被审计单位较密切的关系等。经济利益是导致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2.亲属关系。被审计单位与参与该单位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有较密切的亲属关系,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可能无法保持独立公正的态度,降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3.较低的违规成本。针对由于独立性缺失而带来的不良后果,如包庇被审计单位、篡改财务报表等行为,处罚力度较小,通常只是对违规事务所进行警告和罚款,警示性较低。
4.非审计服务。目前,非审计服务收费占据会计师事务所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如果与被审计单位有较多的非审计服务方面的合作,可能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的独立性。
(二)大数据下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1.大数据下传统因素的变革。
(1)或有收费等经济利益仍然对大数据下审计独立性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大数据下数据基本都采用云端来保存,审计人员可以直接下载以前年度财务数据及审计报告等所需资料,减少了新旧会计师事务所在资料方面的交接问题。另一方面,因为被审计单位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阻力降低,会计师事务所要想保持双方的长期合作,可能会更加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想法,倾向于出具一份更有利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报告,以此来获取被审计单位的信任感,达成长期合作,降低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
(2)亲属关系在大数据下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没有大幅变化。无论数据采用什么形式保存,数据数量有多大,亲近的关系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的职业判断。
(3)较低的违规成本。目前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违规审计的处罚力度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在大数据下的违规成本也没有提高,且没有针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进行违规操作的具体处罚规定。
(4)非审计服务。非审计服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之一,其在大数据下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仍然比较大。非审计服务中的数据信息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保存在云端的,若是对大数据的数据筛选和处理方法不了解,在进行非审计服务时也会遇到很多障K。
2.大数据下对审计独立性产生影响的新兴因素。
(1)大数据下数据的保存技术和分析方法影响了审计程序的实施。大数据下由于数据数量巨大,数据都采用电子形式储存,相比于传统的纸质保存,部分审计程序实施起来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如重新计算和重新执行程序,在数据库里已经有原始的相关数据,采用计算机审计技术进行重新计算和重新执行时可能会进行相同的过程,得到与原始数据完全一样的结果,相当于重复了一遍原来的工作,达不到重新计算和重新执行的审计目的,也无法从重新执行过程中发现新的信息和有问题的地方,增加了审计人员进行独立判断的难度。
(2)大规模的数据在复制或转移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储存空间。保存在数据库或者云端的数据,可以很方便地直接查看,但是如果需要复制或导出数据,则需要一个有较大存储空间的介质来保存。受限于数据转移的难度,注册会计师直接、自由地导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难度增加,造成审计形式上的独立性降低。
(3)注册会计师对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了解程度。大数据下信息的保存和维护方式,均采用了前沿的计算机技术。注册会计师毕竟不是专业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对复杂且庞大的数据的识别程度明显低于传统的保存于纸质的小规模数据,由于对数据处理技术了解的不完全,无法辨别利用其进行的不合规操作和舞弊,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正常判断。
(4)数据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数据关联度不明显。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数据保存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日常业务信息都能及时保存和更新,数据的时效性和更新速度明显提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求审计人员能够较快地识别问题,这种对时效性的要求迫使注册会计师放弃单纯采用传统的审计程序和速度进行工作,转而采取能快速提高信息处理速度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与审计程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审计。
二、大数据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上文提到,大数据下审计工作区别于传统审计方式的重要之处是数据数量巨大,以电子方式存储于云端数据库,对数据的处理基本采用计算机分析技术。目前,针对大数据处理的云计算技术还是较为前沿的信息技术,注册会计师在目前的大数据普及程度下,在专门的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方面还是“门外汉”。这种较强的专业性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初期获取数据时必须借助于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对审计人员直接、自由地接触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产生了阻碍,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审计独立性。且通过计算机专业人员获取的数据是否是原始的保存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有没有遗漏或者是否经过了计算机操作人员的隐秘加工等情况,审计人员在不了解整个大数据操作方法的情况下是很难发现的,降低了审计人员最后出具的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反过来,审计人员若是对大数据新技术的应用较为了解,就可以降低对被审计单位专业计算机人员的依赖,进而提高审计工作中形式上的独立性。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有助于审计人员进行数据归类和精简,但是筛选所需信息时仍旧要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海量的数据不能通通都拿来使用,这样做工作量太大而且浪费时间。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审计等领域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处理工具,在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筛选时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重点筛选部分信息。在收集相关的数据时,有些比较边缘或与被审计单位日常主要业务不相关或相同的业务进行了不同位置的记录等数据,就可以运用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适当的分类归纳和删减,虽然有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筛选,但是哪些是与被审计单位密切相关的审计所需信息,哪些是对该审计业务来说可以忽略的信息,仍旧需要注册会计师进行鉴别。这考验了注册会计师筛选信息时的独立性,以及在数据繁杂的情况下鉴别重要信息的能力。
三、大数据下审计业务的改进方向
(一)构建证监会、审计局、财政局、税务局和银行相互联动的审计数据信息资源系统,实现审计资源共享和及时监管。国家有关部门首先应对大数据下的审计工作模式有较透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际操作情况完善大数据下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相关单位提供更切合实际的审计工作指导意见,在促进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审计工作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大数据下云端数据共享,可以提高企业与国家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透明度,集中对日常往来数据进行处理,合理区分数据信息。
(二)提高审计人员对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了解。国家有关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大数据相关知识和大数据下审计工作的培训,当审计人员对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运行方式和内部脉络有一定认识时,就能在大数据下进行审计工作时有条不紊地获取所需信息。从企业云端获取数据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证监会、税务局、财政局和银行等与被审计单位间的往来获取更完备的信息,基本的操作和处理都能自主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S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大数据审计――国家审计的未来之路:从“3V”到“6V”――浅谈大数据理念的变迁[R].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16.
[2]杨国为.《实施意见》提出了大数据审计工作新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1).
[3]王雯婷,张小竹,陶然,高烨松,蒋红光.大数据对CPA审计的影响[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07).
[4]秦荣生.大数据对审计、会计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4,(6).
[5]国务院.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S].2015.
[6]马莉.大数据时代下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5,(16).
[7]秦荣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06).
[8]李秀菊.大数据时代下CPA审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内部审计,2015,(03).
[9]张书慧,胡士雄.基于大数据的审计技术创新思路[J].财会月刊,2016,(04).
一、在財政审计中应用计算机审计的必要性
(一)应用计算机审计,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指将全部的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监督的范畴,统筹规划部门预算、政府决算、经济责任、专项资金、民生资金等审计项目,构建协调、统一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审计维护经济运行、服务国家治理的职能作用。财政大格局的实现,必须依托于对当地财政体系、资金分配管理的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而对财政资金的流向分析,却是必须依托强大的计算机分析手段对大量数据的综合处理才能实现的。
(二)应用计算机审计,是财政信息大数据的要求
财政部门的数据信息量大,门类众多,类型各异,从基本层面上划分,就包括计划层、执行层、核算层,其中,计划层包括部门预算编审系统,执行层包括指标管理系统、非税收入收缴系统、集中支付系统、拨款管理系统、用款计划系统、政府采购系统、清算对账系统等多个系统,核算层包括总会计财务系统、专项资金系统、预算单位财务系统等。每个系统中又有数亿的数据量,靠人工从这么庞大的数据中发现关联并分析,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运用计算机审计,才能实现对数据的分析挖掘。
(三)应用计算机审计,是审计工作客观实际的要求
现在审计机关,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普遍面临着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客观实际。面对这样的现实,任何一个审计项目都不会有充足的人力和时间,要想取得审计成果,必须探索审计规律,创新审计方法,应用计算机审计,是节约人力、时间,快速抓住问题,取得审计实效的关键。
二、财政审计中应用计算机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财政审计中应用计算机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社保审计中计算机审计应用完整的思路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政数据采集不全,无法形成全面的数据分析
由于财政数据涉及部门多,分类细,很多科室自己都有独立的系统,数据量大,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很少采集全面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大部分都是需要哪方面数据采集那部分数据,如采集国库和集中支付中心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排序,或常用疑点的模糊字查询,对数据分析浮于表明,难以形成对数据全面的分析和把握。
(二)财政数据关联节点多,无法形成系统的数据关联
由于历史原因,财政数据并不是一个系统中的数据,而是各个独立系统数据通过金财工程联系起来,金财工程的财政数据中并不包括部门独立系统的明细数据,审计人员在提取各个系统后台数据后,由于不同公司的软件设计差别很大,关联点难以寻找或关联难度较大,导致无法将数据统一到同一数据库或数据表中,从而无法实现关联分析。
(三)审计人员中复合型人才较少,无法形成对财政数据的挖掘剖析
目前,审计人员中具有较强财政审计能力的人较多,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也不少,但是同时懂得财政审计,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审计的人却不多,导致很多财政审计能手看不懂数据表,不知道那一个个数字是做什么的,很多计算机审计高手在面对独特的财政系统时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干什么,无法形成对财政数据分析的突破性进展。
三、如何提高财政审计中计算机审计应用的效果
(一)组建具有综合素质的团队,对财政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关联
通过组建包括财政、计算机、土地、环境、社保等多方面审计背景和经验的人才,集中时间对财政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剖析各部门数据间的关联,形成系统全面的数据,综合对比指标、资金等多方面数据,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预算、指标、用款之间的关联,挖掘财政数据内潜藏的问题
由于审计人员对数据关注的局限性,财政审计工作的重心集中在财政资金的流向和在预算单位的使用上,对财政资金的预算和分配由于数据的采集缺失或数据难以处理出来,反而形成了财政部门本身的灯下黑。审计人员在对全面财政数据关注后,更能通过预算指标的调剂、追加,发现虚列年产预算指标、未按年初预算下达指标、挪用财政资金、滞留专项资金的等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息化 会计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加快,其带来的风险也愈加明显,因此,加强和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建设就显得日益重要。2014年9月,“中国银行家(陆家嘴)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参会的银行学专家、学者、国内外银行行长等相关代表,就日益变化的形式下,如何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如果不进行行之有效的再造,很难适应日益复杂的金融形式。其中加强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审计系统建设将大大降低资金风险,其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也会进一步加强。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化审计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处于初级阶段,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还属于起步中。近年来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相关的信息处理手段不断提升.其包含的科技成分也日益增强,很多相关业务都得到了信息化处理。但是,与此相比,商业银行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却没有得到长效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信息化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对于历史资料和积累的审计信息需要认真梳理。目前,商业银行对于历史经验和资料没有有效的利用和重组,造成了资源上的浪费,审计经验也缺乏有效的整理,不利于日后的使用。
二是法律和法规等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在商业银行的审计中,由于相关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得到最新的业务处理信息,因此,对于具体的业务的把握缺乏相关依据,从而工作效率和效果得到影响。
三是审计人员对于相关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于被审计的机构经营和财务状况缺乏了解,从而造成可疑风险点的评估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相关工作。
四是由于审计人员没有深入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经营和财务状况,对于相关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具体的审计工作缺乏有的放矢地进行。
五是实际审计中,审计人员需打印和装订系统中有用的凭证和账簿。可是,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在审计工作已经完结后才整理纸质的材料。例如,有些总账、明细账要等到被审计单位年度结转之后才能打印。由于时间周期的拖长,有些资料可能永远存在于系统当中,没有形成完整的审计调查链条,为日后的总结和整理造成了难度,从而导致了审计工作无法及时和全面地进行。
二、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构建
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应当根据银行内部的会计信息化技术架构来建立,对于各类风险的关注使得审计系统成为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审计控制分为一般控制、应用控制和专项控制,根据其具体的需求,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建立对应的技术架构,制定相关的风险控制模型和风险评估体系,从而,有效控制相关业务的风险,具体可以在如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系统设计要求
目前,商业银行为了减少重复投入,统一管理,努力实现大数据的集中管理。大数据的集中一是银行之间的数据集中。例如农行将全国的数据集中到六大数据中心,工行将全国36个核算大中心集中到南北两大数据中心,国开行则真正实现了大数据的集中,在一个数据中心进行处理;二是大数据的集中不仅涉及本行的数据,还要涉及社会相关行业的数据集中,社会数据包括各种各样的经济和金融数据。商业银行集中的数据越多,对于银行业务的体系的审计要求越高。因此,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化的审计系统设计必须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
审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要符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各种要求,还要能收集到各种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存储,完成对于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同时,审计信息系统还要建立资料的调阅和存贮、项目的跟踪和记录以及行政管理。因此,商业银行的审计信息系统除了系统必备的管理功能之外,还包含审计业务子模块、审计资料管理子模块、审计项目管理子模块和审计行政管理子模块。在整个审计业务子模块运行中,审计资料管理子模块的数据都可以随时调阅和查询,方便审计人员的使用。经过审计业务子模块的处理,生成审计结果,而审计过程等相关数据按照审计问题等指标进行归类保存。而审计项目管理子模块通过对于项目的时间、人员和过程的记录,完成整个审计过程的记录,同时也利于管理项目的进度已经相关信息的处理。最后,审计行政管理子模块主要是提供审计人员的相关信息,通过日常的业务学习以及培训,构建更高效的审计人队伍。
(二)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组织结构
审计人才的配备和保证是商业银行信息化审计建设的重要前提。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化审计不仅需要审计和信息部门的配合,更是涉及整个商业银行的全系统调配。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一般是在总行内审部门的基础上设立信息技术审计部,直接向董事会负责。这种做法和国际惯例是一致的,既体现了银行最高领导层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又将审计的技术风险防范和控制纳入到银行风险控制的战略高度,保证了审计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还处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初期,其公司治理结构也在不断完善中,法人治理结构更是由“形似”迈向“神似”。因此,要想从根源上消除商业银行的风险,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必须建立和健全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化的审计系统。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机构的不断完善,既要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做法,又要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两者相结合从而建立行而有效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结构。诸如可以设立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只对股东大会负责,只对最高管理层负责,从而保持其内部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可以下设审计中心,负责具体审计业务的处理。再在审计中心中设立信息技术审计和其他传统业务审计,细化具体审计业务的分类,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效果。这种组织结构能最大限度保证审计信息和审计结论直接对最高领导层的传递,从而避免被其他业务部门所控制,既符合商业银行的整体战略又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化审计数据的分析和结论
将大量现场收集的数据经过清理和转换后形成清洁的数据,再根据审计目的建立审计中间表。审计中间表是指将清洁的数据按照审计目标的要求进行选择、整理而形成的数据集合。初步建立审计中间表需要删除与审计无关的字段,从而找出表和表的对应关系。然后建立审计模型,对基础数据进行字段选择等处理,从而逐步实现分析数据的目的。通过对审计中间表的联系和对比建立审计模型,然后再通过分析审计数据和中间表,梳理审计数据,通过审计模型来得到审计结论。
审计人员对于审计数据的分析,可以采用总体分析和指标分析。总体分析主要是指账和表的核对,表和表的核对,重点在于了解总体情况。通常我们所用的分析方法有趋势分析法、绝对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通过分析方法可以寻找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而面对具体的审计问题时,审计人员可以依靠相关的业务逻辑关系、数据之间的钩稽关系以及自我积累的审计经验等等,建立审计分析模型,概括性的描述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后通过已经取得的中间表,利用编写程序或者购买的审计软件对审计数据进行检查、复算、核对等,发现审计线索,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分析审计模型。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化审计过程中,审计模型的建立与实现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审计结果的直接依据就是审计模型,同时审计模型也是最需要专业知识和审计经验的环节,所以,模型的建立是最为重要的。将处理过的审计数据进行相关审计需求的分析,结合审计目的采取最有效的审计分析方法。同时,审计人员根据政策法规查询模块中的相关规定,根据对商业银行相关业务流程的规范文件,通过积累的审计经验,用有效的审计方法对审计问题进行概括和表述。审计模型的建立大大解决了审计问题和审计思路的逻辑处理,理顺了审计的流程和方法。某些审计软件通过嵌入审计人员的经验,来提高审计的效率。通过将前人的审计经验、审计思路及审计方法存储到审计思维库中,可以方便快捷的调用,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的内部会计信息化的审计工作也经历着诸多的改革和创新。要想加强商业银行相关业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要想完善相关业务的校验和互相监督的功能,就必须建立和健全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的完善,必将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白仲林.会计信息系统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 安德鲁・贝利著,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 倪存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ABC [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内部审计 信息化 风险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149-02
经过对笔者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结合对其他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进行的考察和学习,了解到目前高校信息化平台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外的网页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对外宣传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任务;二是进行具体业务工作的审计软件(AO),分为财务审计软件和造价类工程软件等;三是办公自动化系统(OA),通过OA系统可以使审计数据、底稿、公文的流转和处理效率更高,同时还能实现异地非现场的实时处理。
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我们感到,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扩大了审计范围,增强查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减少了审计风险。审计信息化建设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在实务中发挥的作用
1.规范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的作用。一般情况下AO应用系统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性质不同,都有相应的标准化的审计业务模板,根据模板中的审计程序可以使审计人员更快地进入审计角色,预防新人因缺乏审计经验造成的审计风险;同样,它也可以提醒具有一定经验的老审计人规范审计程序,避免因缺乏必要的职业谨慎而导致的审计风险,从而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规范,降低审计风险。
2.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审计项目实施进度控制,内部审计部门领导和项目人员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指导和监督,项目人员与其他部门之间也可通过网络实现审计项目的报送及审计意见的交换,从而使审计数据、审计底稿、相关公文与资料的流转和处理效率更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审计软件自动完成财务信息及其他管理数据的收集、处理及分析,方便项目人员对相关数据的调阅与查看,将审计人员从复杂繁琐的分类筛选与分析汇总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使审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寻找和发现审计疑点上。而且计算机处理数据既快速又准确,有助于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3.内部审计信息化在实务中的其他作用。由于AO系统可以更为轻松地进行各类复杂抽样,使得所抽取的样本更全面更具代表性,从而使审计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提高了审计的可靠性。此外,还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分析能力,查找审计线索,明确审计重点。内部审计信息化还具有责任区分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等特点。
二、内部审计在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风险与问题
内部审计信息化只是审计工作的一种手段,它不可能完全代替审计人员的工作,更不可能取代审计人员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判断。因此,内部审计信息化即使再先进也只能对审计工作起到一种辅助帮助的作用,在审计人员的操作下,按照审计人员的思路更高效地进行审计工作。而审计人员对获取到的审计底稿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判断才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是计算机无法取代的。这是我们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持的正确认识。目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面临的安全风险。与外部网络连接造成的安全风险,审计人员因工作需要与外部网络连接,这样虽然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方便审计小组之间的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有可能因病毒或黑客的攻击,造成数据外泄或设备被破坏,从而给工作带来损失。
数据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小组需要互相传递信息和资料,特别是在借助外网传输的过程中,在木马软件的操纵下可能发生所传递的信息被窃的情况,对信息资料安全造成威胁。
2.取得数据的可靠性风险。因审计软件没有相应的财务软件数据采集转换模板带来的麻烦。由于会计软件种类繁多,后台数据库也不尽相同,由此所形成的凭证、账簿、报表等文件的格式也是多样化的,审计软件有可能没有对应的采集转换模板,这样就需要对数据库备份文件进行技术处理。数据采集转换模版是否已将取得的数据成功转成审计软件能够识别的数据,转换后的数据是否正确可靠等问题给审计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而且,由于审计软件与会计软件的数据格式的不统一,数据不能直接输入到审计软件中,需要转换其格式,于是便存在这样的可能,使财务系统中本来隐蔽的审计线索此时更加难以被发现。即便审计软件能够直接读取从会计软件中取得的数据,审计软件将这些数据导入后所取得的账表的准确性也需要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