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23:39
导语:在初中化学重要的知识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个学科针对各自的教学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以完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都被认为是一个较难学习的学科,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便将其注意力转移到解决这个难题上,该文主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探讨化学学科在初高中知识和教学衔接的内容,并提出相应的衔接策略,以提升化学教学效果,使学生可以较容易的掌握化学知识。
1 以衔接为出发点,改革化学内容结构
初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对化学知识点进行分层讲解,而对于有的知识点却与其他知识点分离,要进行单独的讲解,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系统化,使得这个知识点难理解和难记忆。因此,做好知识的衔接,改革化学内容结构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
1.1 以“织网”方式进行知识点衔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初高中化学的教材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初中化学知识的介绍只是属于常识性的,并没有构建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其知识结构的主干是以物质分类进行介绍,每一章或者每一节的知识也只是针对重点来讲解,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独立的,很少有联系。对于高中化学来说,其知识的主干是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能量变化、元素周期律。高中化学必将要从初中知识的点扩展到面,将知识点加以补充,将知识点与知识点紧密地联系起来,变成一种知识网。以实现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可以从化学知识中构建一个系统的体系。有些化学知识在初中没有涉及或者缺少,在高中化学中有所体现,那么高中化学讲解时就要与初中相联系,以作为知识点的补充,比如,在初中化学中没有学习由溶解度的内涵而进行溶解度的计算,那么就要在高中化学刚开始就要将其作为衔接展开教学,为高中化学的开端奠定好基础;在初中化学中没有将氢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那么在高中必修1第四章就需要进行一个衔接,为非金属元素的讲解奠定好基础;又如初中忽略对盐、碱、酸、氧化物分类的知识点,那么就要在必修1第二章中进行相应的衔接,联系物质的分类进行讲解。再如,SO42-、Cl-的检验被初中化学忽略了,那么就需要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进行补充和衔接,为学习必修1的知识奠定好基础。
1.2 以“阶梯”方式对教学难度进行调整
我国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初中化学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难度,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其难度还是很大,尤其是到了高中以后,因为基础薄弱,使得高中化学的学习难度增加了,也为学生制造了压力。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就使得高中化学无法将难度降下去,这就又提升了初高中化学的难度。而且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为考试而进行教学,对于中考和高考的考点进行讲解,而忽略其他知识点,这就使得化学知识体系的不完整,知识体系处于分裂和脱离的状态,也就是无法实现知识点的联系,因此,做好知识点的衔接,对难度进行调节是必要的。以“阶梯”方式实现教学衔接是一种重要的改善方式。要循序渐进地增加化学知识的难度,这样学生才能容易接受。比如,在初中化学中降低了氧化还原反应这个知识点的难度,以得失氧的角度简单介绍氧化还原反应,而在高中就要逐步提升难度,首先,氧化还原反应以化合价的高低角度来认识;其次,氧化还原反应根据电子得失的观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进行配平的方法,这样逐一提升了氧化还原的难度,最终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配平的方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2 化学学科教学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化学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力图帮助学生找到教学方法,治安要简单地掌握化学知识就可以,然而高中化学不仅提升了化学知识的难度,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比较抽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和目标。因此,初高中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那么学生由初中过渡到高中,很难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必然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2.1 应用教学方案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案的应用不但为教学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之前,教师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案,然后根据此方案进行教学。首先,在新课开始之前,让学生进行预习,以整体掌握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脉络,构建一个学习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此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这样教师在讲解时就会容易很多,学生针对自己预习没有弄懂的问题可以着重听讲,同时可以为实际的化学知识运用奠定理论基础。对学生进行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化学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并设计一个学习方案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可以主动去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设计教学案时要特别设计哪些初高中相联系的知识点,做好衔接。
2.2 运用情境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方式是各个学科都需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将知识还原于生活是学好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关键。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教师通过构建与学生实际生活场景相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投入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同时其应用知识的能力也要培养出来,针对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这样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的讲解也较为枯燥。这样教师可以将化学实验引入到知识的讲解中。化学实验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同时知识点的直观讲解也有利于学生提升理解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做好衔接。不但使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方法;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07
一、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能否让所有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是判断一节课效率高低的关键。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实现初中化学课堂上的精彩呈现。
例如,在初中化学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把教学导入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点。为的就是通过别致新颖的教学导入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教学的精彩。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如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习中,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和激趣化的教学设计,能够给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带来别样的精彩,能够给与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感受,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度。
二、从问题入手,打开学生新的学习思路
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组织教学活动,从问题入手,通过设置恰当的教学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打开学生新的学习思路。
比如,在学习溶解度知识的时候, 我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特意设置如下教学问题:在室温下,我们把50g的食用盐和100g的水放到一起进行搅拌,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50g食盐在溶液中所占的百分比。此时学生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出食用盐在溶液中所占的百分比是33.3%。此时,我进一步提问:“这样的答案对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正确!”我提出:“不对,同学们的回答是错误的。”学生听到这个意想不到的回答后,表示出了惊讶和渴求正确答案的神情。同时学生新的思路被打开,在头脑中积极地寻找新的解题方案和多种答案的可能性。我抓住这样的时机,告诉学生,要解答这样的问题,首先需要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思路被打开,学生顺利进入到了新的学习领域。
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合适的问题,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能够自然而然地打开学生新的学习思路,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顺利衔接。
三、从对比入手,增强学生的知识系统性
打造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要充分地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彩程度,为此,在教学中抓住初中化学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不同,从对比入手,增强学生的知识系统性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
比如,用对比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地进行比较,在对比知识点的共性和不同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系统化建构。我在复习的时候经常采用这样的方法。用好对比法,就要把具有一定共性的化学知识点组织起来进行对比。比如:我们可以把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它们的不同之处,明白物质组成的内在规律;在气体的制取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制取方法的不同和相同点,让学生认识到制取方法的选择和制取对象之间的关系和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对比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知识的内在建构,从而形成自我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中,可通过学生兴趣的有效激发,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深度达成;在教学中结合教学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有效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实现学生化学思维的有效建构;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对比,让学生对具有共性的知识进行有效地区分,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在建构,实现精彩的课堂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初中化学;教学课堂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初中化学教学手段。再加上,人类原有知识体系革新周期的不断缩短,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难度。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人员,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优化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不断激发初中学生对化学课堂的学习热情,全面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就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革新传统初中化学教学和优化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等两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以期望更好地完善教学体系,适应新课标的发展要求。
一、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革新传统初中化学教学
1.通过现代教育媒体的再现功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动态性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电视、录像、DVD等设备,摆脱时空的限制,依据学生实际学习需要,为学生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象、过程。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给学生演示从太空到海底、从远古到现今、从自然到社会的各种化学现象,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化学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化学学科的奥秘,不断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与动态性,最终有效地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现代教育媒体的集成功能,不断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技术能够完美地将图像、声音、文字等资料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每一个感官,受到多重刺激使学生从多渠道获得化学知识。例如,初中化学教师在教授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式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声、形结合的视频技术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3.通过现代教育媒体的模拟功能,不断突破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难点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很难观察到微观世界的各种化学变化,但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顺利地帮学生打开微观世界的探索之门,带领学生进入模拟的微观粒子世界,将各种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体的实物,不断突破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难点,加深学生对课本重点知识的印象。例如,在传授化学反应实质、原子构造等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模拟技术,让学生亲身体验微观世界的变化规律,进而不断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成绩。
4.通过现代教育媒体的交互功能,不断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过去,教师教学只能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来了解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现代教育媒体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交互渠道,教师很容易通过多媒体反馈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实时监控学生的答题状况,及时获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其要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人才对各类知识信息的综合运用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在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上,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
1.真正实现网络化教学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不断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该紧跟时展的节奏,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实现网络教学。例如,初中化学教师在传授化学肥料等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制作一个网页,编排出重要的知识内容,再加上大量的课外链接,让学生既能学到教材的内容,又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课外信息。同时,初中化学教师还可以利用BBS等渠道,不断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水平,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2.以计算机为支撑手段进行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不断向学生抛出各类问题,让学生通过自由分组等形式,利用计算机分工查找化学学习资料,并对不同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分析与交流。例如,在传授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初中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并利用计算机寻找小组所需的资料,将其制作成PPT,以便在课堂上讲解给其他学生听。如此一来,既可以不断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集体凝聚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深厚的友谊。
社会的发展要求初中化学课堂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革新过去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并将各类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为时展所需的精英。
参考文献:
[1]于传波.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06).
1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现状
1.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大部分学校在安排化学课程时普遍将其控制在一周2到3节课程,一节课40分钟,教师一周的授课时间在80到120分钟,同时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每节课前20分钟是学生记忆力最集中的时间段,也就是说,学生集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时间普遍在40到60分钟,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学生想要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具有较大困难。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拥有较广泛的知识层面,这就对学生逻辑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还有大部分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并没有进行知识点的梳理、深入剖析知识内涵,仍采用传统机械式的填鸭式教学进行讲解。这里的填鸭式主要是指在黑板、粉笔、有限化学器材的基础上进行口头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记忆。
1.2学生动手能力欠缺
化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很多化学知识点需要在实验操作的支持下才能更快理解。但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用“自己操作、学生看”的方式进行实验操作,在一节实验课后学生对于器材名称、需要注意的事项等都一知半解,甚至有些化学教师借口时间不足直接将化学反应结论告诉学生,不进行相关实验操作。这现象不仅没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越来越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这一教学方式营造了一种紧张、沉闷的课堂氛围,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受到一定阻碍。
1.3化学实验设备不完善
化学课程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实验教学相对较多,很多知识点都需要通过实验操作进行讲解,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脱离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通过有趣的化学反应强化对化学知识的认知,将抽象、不易理解的化学知识,通过实验操作呈现出的化学反应转变为更直观、易懂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可是,部分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普遍存在化学实验设备不完善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实验教学比起枯燥的理论课更容易满足学生求知欲望,但实验化学设备的不足抑制了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1.4缺乏科学性的管理
保障化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条件为科学化管理。对于初中生而言,科学管理更利于他们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中,可见化学科目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学校应对化学科目给予高度重视,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学生教学计划。但目前一些学校将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语、数、英等课程中,对于化学学科重视不足,科学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2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1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课前要对讲解的内容进行透彻了解,在课堂讲解中要善于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融合,加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其次,在开设教学活动前就应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学习,通过发散性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因此,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操作:(1)引经据典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经典事件或名人故事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一方式最常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但化学教学同样适用,有利于推动化学教学的实施。古往今来有不少化学学者为深入研究化学知识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在重重困难之下依旧坚持不懈的探索化学知识,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对学生起到启示作用,激发学生化学兴趣。例如,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在讲解这一知识点前,教师可为学生讲解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故事,不仅有利于了解元素周期表背后的创作环境,同时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为后续化学学习奠定基础,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2)贴近生活很多化学知识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化学现象,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化问题进行情境创设。因此,化学教师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具备较强的洞察力以及观察力,将化学知识尽可能联系到学生实际生活中,以此创设情景,拉近学生与化学间的距离,形成情感共鸣。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排水法进行氧气制取,让学生直接将橡皮塞塞进试管口加热,学生就会观察到水槽中的水逐渐呈现出红色,这时学生就会引发思考:水变成红色的原因是什么?发生条件是什么?在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就会理解到水变成红色的原因主要是在水中融入了少量高锰酸钾粉末。通过生活化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较大成就感,树立了自信心,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2.2转变教与学理念,明确教与学目标
“教学”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即“学生学”与“教师教”,可见“教”与“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化学教师在开展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一味的进行知识讲解,形成一种“一言堂”的局面,也不应该任由学生进行无止境的自学形成“童乐园”的学习局面,教师只有将教与学进行有效结合,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效初中化学课堂的构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意识到知识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化学学科素养,其内容丰富多样。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对学生持续发展以及更高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善于运用引导性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考;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参与性与主动性,转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进行知识探索与知识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构建两道化学知识相同的应用题,一道简单,一道复杂且应用点不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题目的解答,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这一方式有利于学生强化知识理解,增强记忆,有效提高了课堂效果。
2.3精选内容,构建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是构建高效化学课堂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构建,通过问题的引入使学生产生思考,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自然界的水》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构建以下问题:(1)水的形态各式各样,在生活中你们见到的水有哪些?都属于纯净物吗?(2)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我们该如何探究其中的组成成分;(3)水属于氧化物还是单质化合物?生活中你们见到的单质化合物或者氧化物都有哪些?探索其中的规律;(4)蒸馏水属于纯净物,混合物中包含了各种杂质,如小溪、大海、江水等中都有哪些杂质?我们该如何判断?这些杂质是不可溶还是可溶?(5)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问题的构建学生会很快进入到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对有关水的知识进行思考探索,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知从中获取答案。又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讲解过程中,可以构建如下问题:(1)产生二氧化碳的渠道有哪些?(2)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存在哪些区别?(3)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等等,通过相关问题的思考学生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也可以从中理解到一氧化碳作为有毒气体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较大危害,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着重留意“煤炭中毒、煤气中毒”等事件,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为教学成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2.4有效导入吸引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开展化学教学的关键条件,只有学生拥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应通过有效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后续的知识讲解奠定基础。例如,在“溶解度”讲解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进行有效导入,使学生产生思考,主动探索化学知识内涵。如:张三放学回家后妈妈为她做好了午饭,他吃了一口觉得饭菜有点淡,妈妈就加了一点盐,结果还是淡,妈妈又加了一点盐。盐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几乎每道饭菜都会用到食盐。食盐可以在水中进行溶解,但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是否可以无限制的进行溶解?这时就可引出本节课要讲解的知识点,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就会产生熟悉感与亲切感,从而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知识理解与掌握。通过有效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并投身于化学学习中,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促进化学高效课堂的顺利构建。
2.5开展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比例较大,也可以说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的基础,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积极开展化学实验,通过有趣、多变的化学反应吸引学生参与化学实验,进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很多都离不开生活经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那么教师在讲解这类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在操作的同时学习化学知识,并得出相关实验结论加深学生记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跟小组成员或同伴进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化学素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过程中,PH试纸是最常用到的实验工具,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氢化钠溶液、稀盐酸等进行酸碱度的检测,一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pH试纸的使用方式,二来有利于学生强化记忆,丰富知识积累。课堂时间相对有限,有些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教学中没有得到满足,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如牛奶、洗洁精、醋等进行酸碱度的检测。通过教学实验以及课外拓展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热情,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对所学的化学知识有了更深刻透彻的理解。
2.6融合概念图构建化学知识链
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模型认知以及证据推理,这也是初中生在学习化学时需具备的重要能力,而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体系是模型认知能力以及正确推理能力培养的基础前提。化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学生想要培养模型认知能力,并对相关概念进行推理,只有打好基础,对化学概念有深入了解,才能在化学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证实,由此可见,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概念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图策略作为一种新型方式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化学概念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因此,化学教师可以将概念图策略融入到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将化学知识点进行整合梳理,使学生更方便,更快捷的进行化学知识学习,并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化学概念知识学习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能力、举一反三应用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完成化学知识链的构建,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模型认知引擎正确推理,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稳定持续发展。
3结束语
关键词:改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前后比较
钟启泉教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教科书的编制不管是从系统性上,还是从专家或行政权力机构审查的权威性上看,都是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主体,也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在新课改之下,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按照新课改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版前后初中化学教科书体系结构的比较分析
1.改版前后内容结构框架的比较分析
(1)改版前后教科书的基本结构框架的调整
表1 改版前后内容结构框架的比较分析
(2)改版前后教科书的基本结构框架调整的比较分析
对比改版前后的教科书,一些栏目有了名字上的变动。例如,改版后“活动与探究”改为“探究”,“家庭小实验”改为“课外实验”,“资料”改为“资料卡片”,“课堂练习”改为“练一练”,“练习”改为“练习与应用”等。取消了“拓展性课题”,例如,改版前教科书中的第七单元的拓展性课题“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的内容简化后作为“资料卡片”出现。
经过对一些栏目的改变,使得教科书形式内容更加灵活,过渡自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更加具体明确的要求,这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更加符合课标要求。
2.章节编排顺序的比较分析
(1)改版前后教科书章节编排顺序的调整
表2 改版前后教科书章节编排顺序的调整
(2)改版前后教科书章节编排顺序调整的比较分析
改版前后教科书在章节编排顺序的调整主要表现在第三、第四单元内容的调换,并且在知识点上也稍做整合。例如,将元素和离子两个课题整合成分子和原子一个课题,将“离子”的知识放到“原子的结构”的课题中,按照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的层次,由宏观到微观逐步介绍,自然过渡,有利于“元素”概念的建立,层次更加清晰。又如,在知识排列上,改版前知识点顺序为水的组成――水的净
化――爱护水资源,变为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水的组成,这样从学生熟悉的宏观角度逐渐步入微观角度看待世界,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改版前后初中化学教科书内容的比较分析
1.改版前后情境创设的调整和比较分析
情境创设对学生进入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气氛,教科书中每引入一个新的知识点,都要创设相对应的情境。一般来说,可以把教科书中常用的学习情境分为四类:经验情境、实验情境、问题情境和事实情境。
改版前后的教科书都创设了相同的情境,不同之处在于,改版后的教科书在原有的学习情境上又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例如,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改版前创设的情境是叙述有关张青连教授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史实,改版后,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碳原子质量与氢原子质量比较”和“构成原子的粒子的质量”两幅图表。这样调整后的学习情境,将抽象知识表现在图形上,有利于学生理解较难的微观知识,为之后的知识学习打好基础。
2.改版前后教科书中插图形式的比较分析
图文并茂的教科书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抽象繁杂的知识。“作为传播学习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体,图画是必不可少的,是一种表达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图画可以补充语言表达的不足之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因此,改版后的教科书更加广泛地运用插图,并且对插图的图片类型也有所调整。一般来说,教科书中的插画类型分为四种:照片类插图、写实类插图、卡通类插图和数据线图,而每种插图都有其独特的位置和作用。
■
3.改版前后教科书中科学探究活动的比较分析
探究活动在学生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活动的设计在教科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一般而言,教科书中的探究活动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实验类探究活动、调查类实验探究和讨论类探究活动。而改版前后的教科书在三类探究活动上都做了相对应的改变和调整。
其中作为化学中的“最高法庭”的实验探究活动,是改版后调整最多的方面之一。第一,为了强化探究活动,改版后的教科书强调了学生必须完成的八个学生实验,分别是:(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3)燃烧的条件;(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5)氯化钠溶液的配置;(6)酸、碱的化学性质;(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8)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去除。第二,在对实验内容的调整上,改版后的教科书新增12个实验,删减5个实验,对若干个实验进行改动。例如,第七单元第136页增加实验7-3:石灰石与水的反应;第一单元第12页删除物质加热实验活动;第三单元第49页分子运动现象探究:将40mL蒸馏水改为20mL,去掉对照烧杯C等。第三,在实验中,为了将实验步骤细化,增强学生实验的安全性和环保性,改版后的教科书增加了很多“想一想”“提示”“注意”等此类的边框栏。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在实验方法上给学生加以指导,同时有利于促使学生自学。
在调查类和讨论类的探究活动中,为了保证教科书上所给的探究活动能在不同区域的学校都能完成,改版后的教科书降低了探究活动的难度以及一些探究活动的要求。例如,第四单元第16页删除资料:水资源紧缺指标;第72页增加讨论:海水淡化的意义;第75页增加讨论:实验关键点和物品替代等。
4.改版前后初中化学教科书课后习题的比较分析
课后习题是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也是考试考点的风向标。改版后教科书的课后习题总量增大,类型增多,可操作性增强,指导性提高。例如,在第十二单元,改版前的习题类型为问答、计算,改版后的题型改为连线、填空、计算和问答等多种题型,增加了学生做题的趣味性,综合解题能力也得到加强。
5.改版前后初中化学教科书其他方面的比较分析
改版前后的教科书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变动之外,在一些表格样式、排版格式、颜色等方面也都有些许的改变。例如,将图片和表格等比例缩小,文字以四周环绕为主,内容紧凑,重点突出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学习,颜色较浅,种类减少,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等。
三、结语
通过比较研究,初中化学教材改版前后在内容结构框架、内容、课后习题及其他几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改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更贴合课改后的教育精神,让“老师教”变为“学生学”,让“学生听”变为“学生做”,让“学生记”变为“学生探究”。作为教师,更应该正视和学习这种变化,进而改善教学方法,以尽早适应改版后的教科书,以及充分发挥出新教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9.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 生成性 教学资源 捕捉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56-02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概述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学主要是根据教师在课程前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期间出现的种种变化灵活更改授课内容的方式,生成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加高效地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主要目的,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生成性教学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授课前对于课程教学的目标制定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也不会被提前的教学设计所影响,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知识点情况,对于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最终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然而,在当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比比皆是。所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加以及时的处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能够对错误进行及时的整改,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对问题处理过程进行一定的感悟,不仅帮助学生增加了成性的教学方法,而且还有效增强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出现问题时老师能够沉着应变,其教学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对于这些教学过程中错误问题的处理,还能够有效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根据任务来执行化学实验,实验开始前应先进行一定的猜想,当判断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后,应当对错误的信息进行纠正和更改。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实现对错误教学资源的捕捉,进而更有效的提升自己。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任务,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猜想,学生根据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进行化学实验,然后来验证其预先的猜想是否正确。在这样的教学流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并且学生在自主寻求答案的能力上也会得到显著的增长。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捕捉
1.在化学教学中有效激发生成性资源。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民主的教学方式,保障整个课堂教学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开展。当教学环境相对轻松时,学生的内心想法才能够很好的展露出来。教师对于学生存在的误区要有耐心的进行说服,细致地给学生进行讲解,并对其掌握知识点的多少进行评价。当学生的想法错误时,教师应当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成性教学资源捕捉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要学会珍惜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进行自我再创造,这同时也是丰富教师教学实践的一种有效方法。
2.教师自身还应当有扎实专业的知识体系做支撑。对于存在的生成性问题应当及时解决。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应当不断拓宽其自身的知识面,不断对其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这样即使面对学生提出来的一些疑难问题,教师也可以从容应对,不会因为拒绝回答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一般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都是能积极进行思考并会举一反三的优秀学生,面对这种积极思考学生的提问,教师更应该重视,帮助其更好地进行化学课程的学习。
3.教师在针对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对生成性资源进行积极的捕捉。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最直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身的渗入思考对问题加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巩固自身的知识结构,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和温习。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最终有效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寻答案,以此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实现对新旧问题的交替解决,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不断地深化,这就是利用课堂教学对生成性资源进行捕捉。
4.积极开展化学实验,加强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捕捉。与一般课程所不同的是,化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实现对生成性资源的捕捉是极其有益的。初中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对于对其感官器官的运用,不断强化对知识的感知,通过化学实验实现对新旧知识的交替认识,实验中产生的疑惑也能及时地加以解决。初中化学实验的综合性较强,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观察能力也都能得到极大的提升。这对于强化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体系有着极大的帮助,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其捕捉生成性资源的必要手段。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课程不应该是封闭的,而是应当更具有创造性和开放性。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进行妥善的控制,实践证明,越是活跃的课堂风味,越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同时教师也能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控制,继而更好地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方法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做好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对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至关重要。下面我结合初高中化学的实际情况,就衔接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办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形成的原因
1.初高中对知识的要求、教学难度及学生能力的要求不同。老师们都在感叹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学生也都感叹初中我还考九十多分,高中化学怎么这么难学呢?对初高中教材进行分析后我发现,问题主要存在于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和化学计算中。比如化学基本概念,初中的要求是识记,而高中的要求是理解和应用;在教学难度要求方面,初中仅仅是会分辨即可,而高中则必须能应用和扩展;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方向发展,对所学的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高中教师一旦在难度上把握不好,就很容易使学生对高中化学产生畏难心理。
2.教学方法不同。初中化学只学一年,知识点少,内容直观易懂,所以死记硬背的方法高效便利,而高中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容量大,难度深,且高中教学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所以大部分同学听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3.学习方法不同。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而高中课程多,内容广,时间紧,初中那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能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
二、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过渡
1.知识点的链接。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首先要备教材,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我仔细分析了九年级新教材和大纲,归纳出以下几个初高中教材的“盲点”。
(1)氧化物的分类。现在初中课本上没有氧化物的概念,所以必须向学生讲解清楚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初中化学常识性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我们要根据教材中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出质子数为1—1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同时应该总结出常见的10电子或18电子微粒,这样有助于学习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和元素化合物的推断。
(5)一种装置的多种用途。
①收集气体。
Ⅰ.若a进b出,则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Ⅱ.若b进a出,则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Ⅲ.若排液法收集气体,则应该a进b出。
②洗气瓶。
③安全瓶。
④量气瓶。
2.在教学方法上,要有的放矢。
(1)教师应与高一学生多交流,多谈心,了解学生,走近学生,让学生了解你,信任你。
【关键词】化学;教学;衔接
一、认真调查 摸清情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由于各地教材版本不同,初高中化学教材内容也略有差别。因此,就要求高一的老师们要提前熟悉初中教材,并与高中教材比较,找出知识的盲点、弱化点、连接点。具体要求:
(一)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做到心中有数。
(二)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熟悉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差异。
(三)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
(四)做一次问卷调查,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法差异,注意解题方法的摸排。
二、对症下药 抓好衔接
(一)紧扣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采用“集中复习”、“专题复习”和“穿插复习”相结合的方法,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工作,以创造一个较为整齐的教学起点。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若干课时复习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双基”内容、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的但初中化学里又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穿插复习法: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专题复习法: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改进教学方法,善用启发式教学
与初中的教法不同,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高中老师的要求也和初中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拨而“稍轻视”不断地重复记忆。所以要指导同学们利用学前复习时间尽快适应新要求,接受老师的教学风格和适应老师教学习惯。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程序和方法,“启发式”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还能怎么”。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充分认识学生这种思维方法上的不同,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学法上的转变。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四)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初高中知识的过渡教学中,演示实验效果要明显,要从如何观察,如何操作上给以示范。要尽可能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课本上用小字排版的“小实验”、“小制作”同学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尽可能去完成;对于课本上的学生实验要做到每个实验都能独立完成,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要领,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对实验结果要认真的处理和分析,并且多问几个为什么,力所能及的进行一些研究性实验。注重实验,是学习化学成功的基本途径。
(五)加强阅读指导和解题指导
关键词:微课教学;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微课教学,具有十分鲜明的教学特点,如直观性、生动性较强,视频简短,针对性明显等,这些都成为了微课独有的教学优势。而初中化学,因其具有很高的理论性、概念性和实验性,故而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微课的教学优势恰恰填补了这一化学教学的不足。通过利用微课视频资源,能够有效提iw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以下本文将做出简要的教学分析。
一、应用微课突破化学理论教学的难点
化学理论知识,是初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更是垫脚石。唯有将理论部分的知识奠定好,学生才有可能向更高的楼层迈进。但是化学的理论对于初次接触此学科的初中生来说,一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这皆是因为化学这门学科具有的较强理论性和抽象性,学生难以单靠凭空想象在大脑中构建逻辑思维。也正因如此,初中生才会在之后的解题中,一错再错,最终失去学习初中化学的信心和兴趣,而这样的教学现象是我们所有初中化学教师所最不愿看到的。我们希望每一位初中生均能学到适合自己的化学知识,均能有所收获。基于此,笔者建议,可以恰当引入微课教学,让视频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理论中的难点,为接下来的化学教学奠定有效基础。比如,在教学九年级化学《乳化作用》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何谓“乳化”以及液体的乳化过程等,教师可以直观的采用微课视频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视频的方式,对比液体乳化前与乳化后的差别,从而对化学中的乳化作用有一个最为深刻的了解,这样的微课视频教学方式,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师说讲式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教师讲解也易于学生理解,从而突破化学理论教学的难点。
二、应用微课培养学生良好实验观察能力
利用微课视频,我们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观察能力,从而引申出整个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始于最初的细心观察,这一点应当不难理解。唯有学生在将教师的整个实验操作大致浏览一遍后,在大脑中才能形成具体的印象,了解整个实验操作的流程,更能规避化学实验中的一些不当操作,从而节省实验操作时间,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规避不当的实验操作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初中化学实验室内的教学仪器不是具有iw度的精密性就是具有危险性,而如果学生存在不当的操作,比如,嗅某种实验药品的气味,在实验中,很多学生皆是直接打开药品的瓶口,将鼻子凑到瓶口,这样的实验操作是错误的,有些具有挥发性的药品,比如浓盐酸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如果学生依然采用这样的实验操作方式,轻者可能会使学生陷入短暂的头痛,重者可能会使人昏厥,因此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是极为重要的。比如,在教导学生进行实验室制氧时,教材上分别给出了三个方法(1功口入二氧化锰分解过氧化氢。(2)试管内加热高锰酸钾。(3)加热氯酸钠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教师可以分别将这三个实验制作成教学视频,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教师也可以在微课视频的播放中随机停下来,询问学生某一具体的操作在整个实验中具有何种意义,以此来强调学生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有效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为保证实验室整体实验教学保驾护航。
三、应用微课有效拓展学生化学视野
微课,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记住一些具体的知识。这一特点对于拓展学生化学视野来说,具有重要的帮助。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具有这样的教学意识,即不能让学生的见识仅限于书本上的化学知识,坐井观天,到最后只能让学生沦为学习的平庸者,而无法在众多的学习者中脱颖而出,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更深领域的化学知识。而借助微课,我们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通过在网络中搜索相关的教学视频或者影视资料等,让学生观看这些化学视频,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避免沦为井底之蛙。在化学领域,有不少前人先辈为我们人类化学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化学前辈理当被我们这些后世之人所牢牢铭记,比如著名的法国波兰裔科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后世称之“居里夫人”,其为研究放射性元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发现了化学针和镭两种新元素,在她的指导下,人们开始尝试将放射性的同位素应用到癌症治疗中,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这些先辈的研究历史都是值得后世敬仰的,教师完全可以将此制作为微课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教学视野。
四、应用微课构建系统化复习计划
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程“点”状,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讲解、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不。微课内容非常碎片化,非常精炼,在}-s分钟内讲透彻,不泛泛而谈,以短小精悍呈现一个小知识点或技能,针对学生疑难问题进行设计,对学生的自学有很大帮助。微课视频的播放快慢可以调节,这样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调节视频播放的速度。由于微课视频可以循环播放,对于反应慢,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反复地观看,也有利于学生的复习。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