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23:39
导语:在对文化建设的理解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校企文化对接 职业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办学理念
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特殊类型。一所职业院校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合理定位至关重要。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对办学理念进行准确定位,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笔者主要从办学理念的个性特征、定位原则及方法三方面对基于校企文化对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办学理念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基于校企文化对接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个性特征
(一)前瞻性的特征。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应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沿,对院校的办学、打造特色品牌进行理性的认识与哲学的思考。前瞻性的办学理念是指引、激励全校师生进行实践和教育创新的理论武器,在它的指导下,学校才可把握政策导向、社会需求,实现人才培养、自身等的发展。
(二)探索性的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教育的核心问题。职业院校无论是人才培养的硬件条件,还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校际的广泛交流合作,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均应体现办学理念的探索性。
(三)先行性的特征。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总是要早于区域内或行业内的其他高等职业院校,积极主动地根据人才市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预见性地设置新的专业,或对已有的专业进行创新性地改造。同时,院校还会设有专业学术指导委员会,为专业的设置与建设提供理论的指导。
(四)主动性的特征。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创新的基础上,体现出更积极主动地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互动的敏捷机制,带动区域内或行业内的高等职业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动服务。同时,在和企业的技术合作中,以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服务企业。
二、基于校企文化对接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定位原则
(一)职业性的原则。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将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的工作程序化、专业化很强。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应当突出行业特征和职业化倾向,重视职业道德、行业规范、敬业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二)区域性的原则。
职业院校与地方建设息息相关,必须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依托或吸引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参与教学基地建设,实现科研和实训基地的共建、共管、共用、共享、共同收益,实现“多赢”。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实训基地投资多元化,保证科研和实训基地设备的及时更新,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特色性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依据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办学指导思想,对社会文化进行评价、选择、认可和吸收的过程,并给予社会文化以自我个性的呈现。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应立足实际、立足现实,挖掘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个性,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努力营造富于地方特色的个性校园文化。
(四)贴切性的原则。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其办学理念要切合实际,根据自身的软件和硬件条件、自身的特色寻找自己的位置,“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应做好几个转变:由求“大”到图“强”的转变;由求“华”到图“实”的转变;由求“多”到求“专”的转变;由“粗”到“精”的转变,使院校办学理念的定位更加贴切。
三、基于校企文化对接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定位的方法
(一)树立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
1.营造一种像企业一样的育人氛围。把学校的实训实习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员工”,统一穿上实训服(厂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2.配置企业化的教育资源。诚邀企业为院校办学出谋划策,提出它们的独特见解;成立有优秀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由院校领导、有关管理者、骨干教师、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管理专家组成。院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题会议。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⑴课程文化设置以“实用、够用、能用”为原则,为学生全面和长远发展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夯实、拓宽”为原则,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保证培养对象能够应对职业流动;推行模块式课程方案,由单项技能传授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增强课程组合的灵活性和科学性,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⑵模拟仿真和现场教学,着力构建“课堂设到工场、企业搬到学校”的新模式;课堂教学采用以师带徒、徒帮徒的形式,教学空间从教室移到操作室、实习工场乃至对口企业;依托数字化的校园建设,开发仿真职业情境软件,学生在电脑上完成职业能力训练。
4.改进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职业院校要把相应行业、企业的不同素质要求渗透到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强化专业知识教育与企业文化的联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试考核、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及文化活动等都要体现出对这些专业素质的培养教育。
5.开展富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文化活动。职业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做人、求知、成才”为目标,遵循自主性、实践性、发展性、教育性、职业性、参与性等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社团活动为平台,以技能大赛为主线,以主题活动为依托”构建集思想、科技、文体、智能、技能等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超市”,在科学指导,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基础上,达到“学生需,学校有”的目标,使校园文化活动切实达到丰富广大学生生活、思想和精神的作用,培养学生“做人、求知、成才”的目标。
(二)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实施校企合作。
1.依托行业,联合办学。创立“三联”模式:与企业联盟,实行“订单培养”,让学生直接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与人合作的职业道德,快速增强师生与市场接轨的能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与行业联合,向行业要人才培养标准、行业科技发展动态,为职业院校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基础;与园区联结,使专业教学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入落实到院校的各个专业、各个班级、各个环节。
2.产学结合,促进教、科、研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培养渠道上,坚持外引与内培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在建设内容上,理论提高、科技创新、技能训练并举,突出技能训练。在引进“双师型”教师的同时,派出大批教师深入企业、基层农村兼职、挂职。聘请学历层次高、理论修养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单位的专家为客座教授,为师生作学术报告,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等,使全校师资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三)建立并实施一整套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形成严格高效的管理体系。
向现代企业学习和借鉴,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完善学生评教制、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制、教学督导员听课指导制、教师评学评教制、干部听课制等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将教学质量考核结果与教师岗位津贴挂钩;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坚持每年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增强毕业生的岗位竞争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林广梅,王洪,李红梅.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探讨[1].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4.
[2]章艳华,朱祥贤.企业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与渗透[A].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6.
[3]金潇明,李树德,文益民.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质及特征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2.
摘 要 群众文化是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普通百姓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应该具有新的内容和特点,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新时期 建设 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群众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当期的文化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而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要,有必要加强对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对群众文化的建设。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概述
群众文化是一种由群众直接参与或者间接参与的一种广泛的、大众性的以群众为主体的文化现象,它在我国基层文化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新时期建设发展群众文化,对于建设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群众文化是我国建设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与前提,在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建设我国基层文化有利于整体、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有利于我国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有助于维护和建设我国的国际形象。目前,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极其不平衡,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基层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其他农村地区。因此,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要将偏远地区的文化建设作为工作之重。在建设基层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作用,一要重视对文化的筛选,注重传播先进与科学的文化,二要加强对文化的普及,增强广大群众对先进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力争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态度。再者,加强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还有利于促进广大群众思想道德的建设,因此,要将建设群众文化建设视为一项长期而基础的工作。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对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基层的文化设施是基层的群众得以开展群众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群众文化和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开始意识到建设群众文化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建设和发展基层文化设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政府对基层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各个地区文化设施的使用以及发展不平衡等,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一方面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投资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基层文化的设施建设,为人们群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在建设了基层文化设施后政府应该加强对设施的规范使用,确保属于群众的文化设施不被占用,因此要派遣专门人员对设施进行维护和看管。除此之外,基础文化设施正常运转的经费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做到及时免费对外开放,合理配置,尤其将老人和小孩作为文化设施的重点开放对象。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有足够的耐心与努力。
第二,对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方式的建设。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我国逐渐认识到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措施,来创新发展新时期群众文化的活动方式与内容。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群众文化的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化建设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利于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开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创新群众文化的活动方式,丰富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让群众文化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比如,在农村定期播放文化建设方面的电影、组织农村的文艺汇演等,从而调动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兴趣,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更好地推动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建设。
三、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首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发展和谐社会是人类的愿望与追求,和谐社会必然有与之适应的先进群众文化。当今,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步伐很快,但是群众文化发展依然是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基层群众文化的施设落后、文化内容的单一、对文化建设的投资不够、文化人才的缺乏、文化体制的僵化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理想不相适应。因此,要加强我国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就要加强对基层群众文化的关心,让广大群众享受文化成为现实,这是新时期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必然条件。
其次,创新群众文化发展理念,新时期树立新的群众文化发展观念。一是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要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二是扎根群众,了解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与愿望,让群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创造力的源泉;三是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文化生产力,改革一切阻碍群众文化发展的因素;四是群众文化最根本的发展是要以满足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基础,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为主要目的;五是群众文化的建设要以惠及全民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方向,推动群众文化全面的发展。
最后,与市场相结合,采用产业与事业相结合的群众文化建设发展道路。群众文化建设想要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将群众文化当作一个产业来运行,进行招商引资,进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来发展群众文化。
参考文献:
一、自主文化是学生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自觉性的体现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来说,其参与方式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的,其中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对于学生不感兴趣的活动,无论你采用什么样的行政手段,一次、两次可以勉强的参与,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反感,不仅不愿参与,而且对文化活动予以拒绝。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达到学生自主设计和参与文化活动,必须改变对于文化活动的硬性摊派,而是以学生的兴趣出发,在校园文化开展的最初阶段,直接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工作处、团委,不能单纯地根据文化自身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文化活动的设计,而是要根据学生对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兴趣进行设计,甚至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对设计中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进行取舍和改变,这是培养学生对校园文化热情,提高学生参与文化活动自主性的必然要求。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初阶段,功利的目标要淡化,而要强化兴趣的目标,一旦兴趣目标达成,那么功利的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从这个角度上讲,学生的自主的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开展的最基本的目标。自主有两层含义:一是主动,脱开了行政的指令或者在没有指令的前提下,对文化活动做了自主的安排;二是创造,文化活动要有适应文化的方式,但文化活动在长期运作中,尤其是建立在对文化狭隘理解的运作中,把活动形式简单化为一些固定的模式。我们现行的来自于习惯的文化活动安排,几乎都没有脱开模式化的局限,这无疑在形式上是对文化的一种消解。而自主的文化不再是出于纯粹的文化目的,更没有展示工作业绩的作秀成分,而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出于对文化知识的探求,因而,它在形式上也打破了模式化。“自主”之中所包含的个性特征,在对于文化活动的安排和设计中表现出鲜明的创造性,使文化活动重又回归了文化自身的内涵,学生自主的文化活动,是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自觉性的体现,这种自觉并不是毫无选择地接受学校安排的一切文化活动,而是以一种带有个性化的选择和创造,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化和拓展。
二、学生自主文化活动内容的丰富选择
校园文化内容是否丰富,不仅体现着校园文化是否体现着文化的特点,也表现着校园文化是否以塑造丰富的人的个性为目的。因此,单纯地以校园文化内容与形式的丰富与否就可以初步对其作出判断。那么,怎么才能创造出校园文化的丰富性特点呢?必须做的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要尽可能地开阔文化视野,广泛吸收兄弟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好的做法和积累的丰富经验,深刻地研究和把握文化博大精深的品格,创造性地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使文化活动本身就能够产生文化意义的感染力;二是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主体,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完成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塑造,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因此,学生自身的兴趣要求和愿望,要成为学校对校园文化活动设计、安排的重要依据,学生自主的文化活动要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校园文化的目标。就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性缺乏,已成为明显的不足,由于缺少高素质的文化建设队伍,基本上延续着传统的模式化的方式进行着,不但不能有效地对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兄弟学校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而且在活动中,学生基本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学校安排什么活动,学生搞什么活动,所以校园文化的丰富性遭遇到极大的减缩。因此,在目前情况下,要想让校园文化丰富起来,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学生自主文化活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由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层面性特点(学校学生会、年级学生会、学生个人)和个性化的原则(群体的个性化和个人的个性特点),使他们不同的构思和设计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使校园文化从单纯的模式化、简单化束缚中解放出来,更接近文化的本质,更富有文化内涵,使校园文化成为丰富的文化,成为培养个性的文化。
三、倡导、提升、引导学生自主文化活动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步骤
关键词: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落地;应用
1企业文化的认知意义
唯有员工了解到何为企业文化,哪种人受尊重,哪些应该做,哪些不该做。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找到“市场”,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力量源泉。基于该种意义,企业文化相当于一种全方位的认知系统。所以,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其自身的魅力,其凝聚力、约束力相当突出,同时也有较强的辐射效果。企业文化,能够引导员工对企业更热爱,自愿和企业承担风险、共谋发展。现阶段,电力行业已处于竞争的核心期,电网公司注重完善企业文化,坚持文化强企,强调“五统一”(统一价值理念、发展战略、企业标准、行为规范以及公司品牌)为支撑的战略目标,鼓励全体干部员工保持相同的步调,认真执行党组提出的决策部署,促进“两个转变”,使公司获得更好的发展。
2企业文化落地的作用
企业文化落地,即运用适当的方法、技术和途径,将企业文化潜在的价值观或是精神理念统筹于企业日常的生产管理活动,灌输至员工个人的思想行动中,让他们变成企业内化的文化自觉或是行为习惯。企业文化落地,有下列几种独特的功能:
2.1引导作用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企业文化可以将事业心转变为特定的奋斗目标或是信条。所以,即便是企业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遇到了某些险阻,企业精神以及发展目标在员工心中还是没有任何的动摇。企业领导应当充当好表率作用,引导全员主动地参与,让企业文化成为员工日常的行为规范。
2.2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的产生,让企业员工形成了相同的价值观,提升了彼此的信任。如此,全体员工均可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得以交流,避免磨擦或是矛盾。通过增强员工自身的凝聚力,有助于创设和谐的文化格局,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埋下重要的伏笔。
2.3约束作用
对员工行为而言,企业文化有较大的约束力。在潜移默化中,它能够变为群体道德或是行为准则。若出现不遵循企业文化的不良言行,员工势必会遭受群体舆论或是感情压力的双重制约。另外,员工将会形成明显的自控意识,并学会自我约束。
2.4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将员工日常的生活、工作进行统筹,让他们变成员工自愿从事的活动。员工将企业存亡和个人的命运进行连接,从内心希望将工作做好。企业若形成了该种文化氛围,势必可以引导员工更勤劳地工作。
2.5辐射作用
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的最大愿景、核心价值观以及企业精神,同时也体现了经营哲学或是行为准则。企业员工的所有言行,均会向大众呈现企业独特的管理风格、实际的经营状态以及精神风貌,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整体形象,建立信誉,增强影响力。
3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落地应用的一点思考
3.1建立组织运行机制
某种意义上,企业文化可理解为企业家文化。文化建设活动中,企业家是最根本的推动力。企业领导干部,尤其核心领导应当自觉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了解企业文化的价值,了解文化建设活动中的基本规律,率先遵循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为全体员工树立好的榜样。应构建良好的文化组织体系,组建领导小组,由核心领导全权负责。不同分管领导,应当对分管部或是领域中的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负责。注重教育培训,引导员工开展各类培训考试,培育一支和谐的培训师团队。邀请专家及时授课,保证所有单位、部门均分配了文化培训师,由其来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开展必要的培训工作。故此,从上而下构建良好的文化体系,促进企业文化在整个企业中的大范围覆盖,构建企业文化落地配套的组织运行机制。
3.2建立宣传教育机制
企业文化要成功落地,重点是让所有员工均对文化理念保持足够的认知和了解。故此,我们应当构建可靠的宣传教育机制,对员工进行针对性地引导,增强他们的认知水平,约束行为。宣传教育属于综合过程,应当引入可靠的方法。应当从思想认知、案例以及行为管理等诸多层面开始,对内容进行丰富,对方法作出创新,构建良好的宣传-教育机制。应当将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常规化,借助网络或是报纸等多种媒体来对文化理念进行大力宣传。通过标语、长廊或是挂图等渠道,来对企业文化理念做好宣传。建议将文化理念及其行为制作为手册,分配给底下的员工,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翻阅。领导干部应当充当好表率作用,引导全员主动地参与,让企业文化变成员工日常的行为规范。
3.3建立载体推动机制
挑选可靠的活动载体,有助于提升员工个人的工作能动性,提升企业总体的凝聚力,促进企业文化更快地落地。结合企业现行的文化理念体系,年均可以明确某个特定的专题,对其展开针对性地宣传教育。应当形成文化经典案例相关的编写制度,将文化理念视作方针,对成功经验、表率人物等进行搜集,将其制作成经典案例,并向全体员工进行发放。需明确特定的文化理念主题,鼓励员工对心得体会进行撰写,分析周边的故事,同时将其制作成册。召开表率人物报告会,使企业文化达到更满意的宣传效果。
3.4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现阶段,企业管理已由从前的经验、科学管理提高至文化管理的层次上。短时间内,我们很难对企业文化取得很好的建设效益。然而,领导干部应当从根本上认知企业文化的意义,对文化建设给予更多的投入,懂得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和未来提供更多的投入,构建企业文化良性的投入保障机制。人员方面,应当提供必要的保障,配备足量的专职人员,注重科学培训,从根本上提升从业人员的水平。资金投入上,年均应当制定合理的规划,科学预算,做好安排和部署,认真执行,为文化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以及物质保障。
3.5建立评价完善机制
眼下,电力行业已提出了良好的文化评价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对文化建设成效作出可靠的评估。运用该种手段,企业可以了解本单位现行的文化建设状况。①企业应当了解和参透该评价体系,抓好该体系中的实施程序、操作步骤以及行为准则,对软件平台进行可靠地运用。②应当提出良好的评价规划,做好文化评价,定时对评价结果作出可靠地评估。学会对成绩进行总结,寻找其中的差距。③应注重改进和稳步提升。通过对评价结果作出可靠的分析,了解员工内心对企业文化提出的新要求、期待,注重对理念进行提升,壮大企业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若结果和预期的评价标准有明显的差距,企业应当举办“回头看”活动,促进企业文化、今后发展之间的全面吻合。引导职工共同对企业文化作出评价,激发员工对文化建设的能动性,提升他们的认知度,使企业文化更顺利地落地。
3.6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利用考核,企业可以对文化实地的推进状况作出评估,明确眼下工作和管理目标存在的差距。为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需做好下列工作:(1)构建企业文化相应的考核机制,将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个考核体系中,用于提升不同部门、不同基层单位对企业的责任感,共同来对文化进行建设。(2)构建企业文化相关的目标责任制。从顶层领导、负责人,再到普通员工,均需签署“一岗双责”为主题的责任书。根据岗位责任制的具体要求,促进双考核。不仅要对经济以及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同时也应当对文化建设及其成效进行考核,维护二者的相关性。(3)构建企业文化配套的考核体系。本体系大致有考核维度、目标、指标以及目标值等多项不同的内容。考核维度,即从哪些层面来对企业文化做出评估与分析。考核指标,则是企业对文化管理目标最终的结果进行定量或是定性衡量;目标值,即企业对预期管理目标所提出的定量需求。结合企业文化不同的建设程度,我们需对文化考核的重点予以明确,促使企业文化得到安定、规范地建设。
4结语
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文化落地可以说是最末的步骤,同时也是企业的终极目标。该步骤,相当于质的飞跃,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文化建设最终能否取得成功。引导文化建设将重点定位于基层企业,突出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价值,让全体员工均能心中有文化理念,本着和企业今后相同的发展目标,争取客户的认可和信任,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晓伟.基于模块化的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落地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14.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之后,各地形成了一股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热潮,一些省市还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或文化强市的口号。文化,被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不过,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对文化的认识有差异或态度立场有问题,导致在实际的文化建设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些也许是与我们的初衷相左的。
文化强省的常见误区
在讨论“文化强省”这个命题时,人们首先会遇到一个问题:是要“建设一个文化的强省”呢,还是要“用文化来建设一个经济强省”?文化本身就是强大的可以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同时,文化也是人类发展和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前进的终极性目的之一。所以,只要认真去做,那么,无论是“建设一个文化的强省”,还是“用文化来建设一个经济强省”都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经常看到,在许多地方只是把文化单纯作为经济的装饰品来对待。比如说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举办某某节,打的是文化的旗号,却对文化没有任何投入和建设,只起个花瓶作用。这是对文化的极大侮辱和财力的浪费。类似情况是把文化作为经济的附庸,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与前面的一致,但稍好一点点,至少有了文化活动的形式,比如研讨会之类。但通常是把外行当主宾招待,甚至有的在学术研讨会上把论文都发给经济单位和行政部门的人等,闹出很大的笑话。
多数情况下的认识误区是只重视物质不重视精神,只重视形式不重视实质。就是只关心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而不关心文化事业,这是经济效益第一、功利主义、追求政绩的心理使然。只关心演了多少戏、培养了多少演员、出了多少好书,其实质是为得了多少奖,而得奖的目的还是为了彰显政绩,为了做给上级看,这是文化繁荣假象的主因之一。有些省一再声称自己的文化产业发达,自己的出版、报刊、影视等方面成果惊人,但社会上却对这些省份的这些产业一无所知。原因正在于那些所谓的文化产品没有文化内涵,没有产生文化产品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因而只有数据的意义没有实质的意义。
另一种普遍现象是缺乏整体规划,追求短期利益。首先表现在对景区的开发、历史遗存的开发方面,各干各的,没有区域的合作,不能长时间留住客人;乱造假景观;用现代设施破坏原有自然景观的环境;地方与部门之间为争经济利益而形成管理混乱假象等。其次,影视、书报刊等现代文化产业缺乏系统的人文规划和价值规划,只以短期经济赢利为目标,结果让最有可能形成文化产业的领域却往往形不成产业链,没有开发的主题与相互链接的精神纽带,形不成强势产品。结果,连最初想追求的经济利益也得不到。
存在这些误区,最根本的是没有把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的符合人类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方向的选择,而只是权宜之计,是为了赶某种潮流而做的现实选择。这就是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一味地想赚钱,促进经济发展,但却很少考虑文化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很少把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等看待。这样,所谓发展文化的计划规划和成果总结,往往是空洞的政治与政策,没有任何文化含量。在不了解文化,不愿意发展文化和建设文化的前提下,应当老老实实地搞经济搞政治,而不必打出文化的旗号来。
文化强省的根本:把文化建设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必须承认,文化不是附属品,不是为其他什么目的服务的,文化不是为了实现其他目标而使用的手段。经济可以是目的,政治也可以是目的,同样,文化也是目的。
与政治、经济目的不同的是,文化的目的是与人自身的目的相一致的。人类的政治、经济活动总是有阶段性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停地变化,从而不停地形成和产生暂时性的目标与利益。而作为人的成长过程的人类文化总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与人的最终利益相一致,它的形成、发展、积累与成熟,则是缓慢、渐进但却并不转换方向的一种永恒的过程。文化是一种“无目的的有目的”,它通过淘汰、筛选和遗忘,使人类形成和保留自己的优点与优势,遗弃自己的缺点与劣势,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共生共荣。
如果能够理解文化的这种自然属性和时间功能,这样就会更愿意放弃对待文化的功利主义态度,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把文化建设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说法。因为,文化建设不是为了一个什么暂时的目的,而是为了人的长久发展。所以,如果不计较暂时的利益和政绩,而把文化建设当作人的生存的必须,那么很有可能既能取得长期的利益也会取得短期的利益。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内在活力被激发出来了,人对社会对环境对历史的责任意识也被激发出来了,将会以主动热情自觉的态度参与到文化建设过程中去。
品格、精神、形象:文化的灵魂
由于文化产业建设的利益诱惑,目前各地形成了一股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热潮,许多区域文化和寻根文化的论著以及有关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开发的项目已经绽露风姿。一些地方为了争抢名人故里和名人祖籍地而大打笔墨官司。文化,正在从专业人员的象牙塔里出来,走近大众。
不过,现在人们过多地把目光盯在旅游开发、戏剧表演或文化活动方面,好像多推出一些文化产品就成了文化强省。这个认识是不正确的。文化决不只是戏曲,不是文物,不是城市群,也不是给各行各业评奖。文化的核心是人,是人的精神特点暨精神传统,是精神的生长过程和生长方式。
文化是有灵魂的。特别是对于有着地域色彩的“文化强省”这样的命题,就更需要找到自己的地域文化的灵魂。所谓文化强省的一个内涵问题,就是你向社会向人群提供了或能够提供怎样的文化内容,使人家感受到你是一个文化强省。所以,要建设或要成为文化强省,首要的问题是对自身文化品格的认识和培育。比如说现有的文化是不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它在这个时代还有哪些先进性,或者有哪些落后的东西?它的整体形象是什么样子?
关键词:文化建设 企业凝聚力 重要性 不足 解决措施
一、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文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员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打造完美的管理体制、良好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而提高职工们的认同感和自身责任感。增强企业凝聚力离不开领导与内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这不仅取决于职工在工作中实质的表现,也取决于他们内心是否有对企业精神、企业风格和价值标准的理解与认同。在认识到企业文化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从而增加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性。
2.首先,文化建设,有助于使一个企业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如果一个企业不注重文化建设,就不能很好地体现企业的精神,也不容易形成一股强有劲的力量,把职工和企业的目标更好地联系在一起,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而努力。其次,文化建设,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个员工都是一个独一的个体,他们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他们希望通过表现自己从而得到上级的认可,所以,这也是企业不可忽视的内容。最后,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如果企业注重文化建设,使企业职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待上级的要求与看法能够趋于一致,便能增加职工之间的信任度,使他们能够相互沟通和理解,才能更好地开展企业活动。
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片面理解文化建设。文化是一种存在,它表现在方方面面,文化建设不仅是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些企业错误地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而真正的企业文化建设是能够体现企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的。还有的企业管理者把文化建设理解为工作环境的建设与改造,只注重一些外在因素,所以,本质上,并没有进行对企业文化的建设。
2.领导没能够很好地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企业只注重表面的改造,而脱离了实质上的建设,就不能够很好地发展。如果企业不进行文化建设,正确认识文化建设,就没办法接纳新的东西,就会导致停滞不前。企业需要领导与职工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有了共同的责任感,才能劲往一处使,才是加强企业凝聚力的必修课。
3.企业文化缺乏个性,模仿抄袭现象严重。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企业,他们的共同之路都是求发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就很难被世界所接纳。那么,同样如此,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而是照抄别人的创意,那就不是一个有自己特色的个性企业,也会很快淡出人们的视野,逐渐地被遗忘。所以,企业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够长久不衰。
4.对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速成心理。要知道,不是做什么事都能一蹴而就,更何况是一个由万千职工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一个庞大企业。有的企业,只停留于眼前的商机,而不能耐心进行文化建设,为企业的发展做准备。企业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只有加强文化建设,使它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一下子就达到巅峰。只有不同的时期经过不断地调整、改造,企业人员之间的互相磨合,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标准,企业凝聚力才能得以增强。
5.领导专制严重,企业文化缺乏群众基础。作为企业的一份子,无论是领导还是职工,应该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企业凝聚力在这方面是最容易凸显的。有的企业,领导说的就是命令,职工必须无条件服从。但是,这样只会让职工对领导产生不信任,从而产生分歧。而文化建设注重的是营造和谐氛围,使职工对上级产生信任,所以,很显然,这不是明智的做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基层的支持,如果领导专权,就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领导得不到基层的支持,就不能使企业产生凝聚力,那企业是否能很好地发展就显而易见了。
三、加强文化建设、增加企业凝聚力的措施和途径
1.加强企业目标方针的宣传教育,激发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职工能够更好地融入企业发展中,贡献出他们更大的力量。由于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宣传与改进,需要对其进行巩固和提高,在宣传的过程中应该要做到把职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中长期目标结合起来。让职工们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收益状况,他们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决定他们自己应当树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从而努力为企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增加企业凝聚力。因此,使职工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企业目标,才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2.要切实增加企业凝聚力,需要创建属于企业特有的文化。现代企业文化大多是基于传统文化,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借鉴、吸收,从而完善自己,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打造属于企业的品牌形象。只有展露出企业的个性文化,才能体现一个企业所独有的标志,才是加强文化建设,增加企业凝聚力的主要目的所在。
3.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首先,领导应当尊重、信任、理解职工,从而增加企业凝聚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次,领导不仅要学会管理,用自己的行为作风去影响职工,而且还应该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领导的个人魅力能更好地影响员工,从而创造一个好的工作氛围,培育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企业需要形成良好的管理体制,使各部门做好自己内部的工作,才能减少企业运行中的阻力。并且能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使他们以企业的发展为共同目标,增加企业凝聚力。
总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增加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以其共同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把个人目标与企业的长远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推动整个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参考文献:
1.1管制功能
文化市场管理的对象是文化市场中的个人和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每个团体都具有双重性,既有自我性,又有社会性。他们各自基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开展活动。因此,具有自我性,同时,他们又要和社会发生必然的。因此,又具有社会性。而他们的自我性和社会性之间必然会有所矛盾和冲突,从而造成个人之间、个人一社会团体之间、团体之间、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的不协调。对于这些矛盾、冲突以及不协调的现象,如果置之不理,不加管制,任其发展下去,则势必危及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为此,就必须以公正的态度,站在超然的立场上,采取必要的行政行为做适当的管制,使矛盾与冲突趋于缓和。具体而言,各级文化局的管制功能主要有:依法对文化经营活动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维护市场秩序;对文化市场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章行为依法进行调查,收集证据,提出处理意见,报本级文化市场业务管理部门做出决定;建立文化经营单位市场行为档案,对其进行日常考核;具体执行文化市场业务管理部门对违法行为做出的处理决定。
1.2裁判功能
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在发生各种联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争执、纠纷,在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时,其中的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能充当裁判者的角色,来判断谁是谁非,能够充当这个角色的职能是第三者,即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律和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裁判有争议的事件。这种裁判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在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权力机关未予以撤销之前,当事人必须服从,不得抗拒,否则,将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所以,在文化市场管理中,各级文化局就承担了裁判的角色。
2、对文化市场管理的采取的几点对策
2.1不断提高对文化建设战略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要不断的借方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加深对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重要工作部署的理解。不能就问题谈问题、就文化谈文化,要把我们正在进行的文化(包括文化市场)建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中来认识,否则就不可能与时俱进地解决文化市场执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不可能有推进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更不可能打开改革发展的新思路。一味等待观望,在旧体制中打转,失去生机活力,迈不开改革发展的步子,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2.2清醒认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环境和新问题
清醒认识到文化建设面临的新环境,切实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的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行程的思维定式,积极适应市场化深人发展的新形势,学会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思路、办法、手段推动文化市场的法制环境建设。我们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进行文化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传播领域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改变传统生产传播方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式,积极适应信息化深人发展的新形势,探索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文化市场执法管理体系服务。总之,面对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部门的干部群众必须更加自觉地以时代要求审视文化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发展,用新眼光认识新事物,用新办法解决新课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2.3探索有中国特色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的新路子
解放思想不应当仅仅是观念形态的变革,更应当付诸实践、见诸行动。要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推进文化市场执法管理是走我们的前任没有走过的路,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答案,只能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创造。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什么体制好、什么机制好,就用什么体制机制。如果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定“闯”的尽头,这也不敢想,那也不敢做,改革就会寸步难行。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根本力量在于群众,最终办法来自基层。只要深人基层,充分相信群众,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听取基层的意见建议,及时发现和总结新鲜经验,努力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为文化发展保驾护航、经得起人民群众的检验。
2.4健全文化市场的行政执法体制
行政执法体制指的是,行政执法机关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组织管理形式等方面构成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行政执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市场执法体制涉及的各项内容,也都须由法律规定。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通过改革创新,健全现行的文化市场执法体制,理顺行政执法关系,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实施,为文化市场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这是现阶段文化市场执法体制建设的自身需要。
3、结束语
关键词:体育院校 图书馆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205-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现代高校的图书馆已经十分重视自身文化建设,不少体育院校目前都尝试着将图书馆打造成学校的一张名片、一个符号、一项标志。
1 文化建设的涵义
图书馆文化是在高校长期的教学发展过程中,由广大馆员和读者共同创造、逐渐认同,并自觉尊重和奉行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它是整个图书馆价值取向、思想道德、文化心态及行为准则的集中融合。
2 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1 图书馆文化是体育院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体育院校图书馆作为综合文献资源,尤其是体育专业资料的载体,不仅是师生读者获取、分享信息的最好平台,还是学校教学、评估和科研的前沿,更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展现了学校的体育特色文化。图书馆将这些特色文化继承下来并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整体素质,为提高学校整体形象,构建和谐校园起着重要作用。
2.2 图书馆文化是信息交汇与资源共享的成果
广大读者共享学校的一切信息资源,享受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无论知识的载体形态如何变化,图书馆作为一个储存与传播的场所,将无形的知识与文明传承,引领校园文化的前进方向,引导核心价值观念的继承发扬,其社会职能早已超越了本身的功能价值,进而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
3 文化建设的问题
3.1 对图书馆本身缺乏足够重视
受教学环境和办学理念的长期影响,体育院校图书馆在学校的发展定位中相对模糊,文化建设比较滞后。有些体育院校过分强调比赛成绩、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标,忽视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认为图书馆就是单纯的教辅机构,在全校的发展中只承担辅助功能、起到次要作用,甚至可有可无,这些根深蒂固的僵化观念都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的文化建设。
3.2 对文化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不足
一直以来,体育院校图书馆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和宏观把握,简单认为文化建设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在对待上级评估检查时,只重视加大馆藏投入,改善自习环境,做好制度建设和日常工作,忽视对馆员和读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图书馆的文化氛围明显不足。
4 物质文化建设的措施
4.1 馆舍文化建设
作为高校信息资源和专业资料最为集中的场所,图书馆往往被视为学校的校标,是学生最常去的地方之一。明亮的大厅、合理的布局可以改善馆员和读者的心情,拉近彼此的距离,陶冶他们的情操,引导他们更加关注、爱护馆舍环境。此外,楼道的灯光、走廊上的壁画、桌椅板凳的摆放,这些细节都要处处体现体育文化特色。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为读者营造一个具有特色、舒适怡人的读书环境,新馆在装饰上着重文化品位和艺术品位,其在馆内开设了以体育为主题的“三味书屋”和“大益茶社”,购买了大量绿色植物,在大厅增加液晶体育信息屏,都体现出丰厚的体育文化,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
4.2 馆藏文化建设
馆藏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物质保障,拥有足够的文献资源才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体育院校图书馆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设置,有计划地收集相关文献,形成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馆藏文化。通过推广读者荐购和体育相关学科老师参与现采,提高采购文献的质量,同时对体育文献进行优化整理。譬如武汉体院学院图书馆除了建有专门的体育书库外,还不断收集专业信息,先后建成了体育专家文库和体院校友文库,极大提升了学校的体育文化内涵。另外,体育院校图书馆还要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不断增加和完善体育学科信息,形成资源丰富、科目齐全、查找方便,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特色数据库,树立本馆的品牌形象,在同类体育院校中形成较强的竞争实力。
5 精神文化建设的措施
5.1 完善制度文化建设
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是约束和激励馆员行为、提升各项服务工作质量的有力保障,它体现着体育院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规范性。制度文化包括图书馆的政策法规、组织机构设置、工作职责等,它是图书馆全体职工精神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协调图书馆群体内外关系和多方关系的重要举措。制度的建立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人文性和科学性。制度一旦生效,就必须人人做到、令行禁止,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局面。
5.2 完善服务文化建设
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也是文化建设的直接表现,馆员的业务素质、道德风尚、价值观念都体现在读者服务之中,图书馆应贯彻执行“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办馆宗旨,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改良读者服务的工作条件,方便读者。
体院图书馆同时应拓展服务功能,提供外借、阅览、参考咨询、情报检索、定题服务、课题查新、读者教育、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各种文献服务;为各类读者开设体育信息检索课程;提供网上催还通知、新书通报、参考咨询等服务;读者可通过计算机检索本馆的文献收藏信息、光盘数据库及网上资源。
图书馆文化内涵的提升离不开馆员个人的努力。馆领导应该多和员工沟通,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波动;馆员和读者之间应当相互交流,学习经验;馆员之间应当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5.3 建立读者活动的文化
图书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积极开展以“阅读推广”为主题的读者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图书馆在体育院校中的影响力。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月活动中采取措施,收集整理经典阅读书目向全校师生推荐;设置好书推荐表,读者现场填写自己想要阅读的图书;开展新书展卖活动;开展“读者之星”的评选、颁奖活动;组织社会知名作家探讨阅读心得。图书馆通过举办一系列的互动文化活动,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成为体育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6 结语
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其手段和方式绝不局限于物质和精神领域,它是长期动态的变化过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增强馆员素质培养,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最大程度上满足读者需求,努力把图书馆建设成体育文化特色突出的正能量中心。
参考文献
[1] 孙淑云.浅议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J].图书馆工作,2013(8):147-148.
[2] 衡冬良.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三要素[J].文化研究,2013(25):194-195.
【关键词】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作为组织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既有文化现象的特质,又有作为管理手段的内涵,既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更是借助文化力量的管理方式。这些抽象的特质使基层供电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困扰和误区。艾德佳•沙因(EdgarH.Schein)作为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其在组织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及核心
1.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沙因认为,文化是一个特定组织在处理外部适应和内部融问题中所学习到的,由组织自身所发明和创造并发展起来的一些基本的假定类型,这些基本假定类型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被认为是有效的,由此被新的成员所接受。犹如国家电网公司基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员工对工作使命的认同,提炼出“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它作为基本的假定类型,在企业经营及员工实践中被证明符合发展利益和员工价值取向的需要,即被广泛认可成为企业文化。
2.对企业文化的分层
沙因将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人工制品,人工制品是企业外显的文化产品,能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客观存在,容易感知,却不易被理解。如企业的厂容、厂貌、标识、制服等。其次是信仰与价值,它们是组织的“信仰与价值”、战略、目标和哲学,可以通过梳理、归纳、总结、规划跃然纸上,如企业的制度标准、价值理念、发展战略、企业愿景等。最后是基本隐性假设与价值,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或精华,是早已在人们头脑中无意识的假设、价值、信仰、规范等,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一个具体组织事件才会以特定的形式发生。这些基本隐性假设存在于人们的自然属性、人际关系与活动、现实与事实之中。根据沙因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及分层,我们可以得出企业文化是员工群体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交际中形成的,被成员广泛接受和遵从的共同价值理念和行为标准,其产生的根本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员工群体是企业文化形成、传承和实践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不是单纯地建立人工制品和价值观,而是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经历从口头到书面、从抽象到具体、从理念到行动的过程,实现企业文化作为管理手段的作用,最终达到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目的。
二、企业文化建设常见的误区
一是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非本质。根据沙因对企业文化的分层,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基本隐性假设与价值,最表象的是人工制品。但是很多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企业的自我包装,热衷于统一服装、搞企业CI形象设计等。如果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仅仅以表层的形式呈现,这样的企业文化缺乏其作为管理手段的作用,对企业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忽视领导层面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沙因认为,真正的文化是隐含在组织成员中的潜意识,而且文化和领导者密不可分,当一个领导者创造了一个组织或群体的同时就创造了文化,但如果管理者对自己的组织文化无意识的话,他们将被动地为文化所左右。比如,一些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没有做出正确地引导,反而运用封建迷信等不良意识形态干预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认为这是企业管理的需要,实则与企业科学发展相悖。
三是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源于美国学者基于日本企业在二战后竞争力快速增强的研究,人们发现日本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发现了组织文化对管理的重要作用。因此开展文化建设,其最终目的应当是将文化价值与企业管理相融合,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业绩和核心竞争力。然而很多企业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忽略了企业文化是渗透于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和经营策略之中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三、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基于本文以上阐述,可以得出以下一些有益于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首先,要认识到企业文化不是对文化的玩赏,不以企业管理为目的或与企业管理关系不密切的行为活动不应当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例如,不应当把企业内部开展书法、绘画、摄影展等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其更多是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员工情操。
其次,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心不是文化再造,而是企业文化的传播与践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核心价值观被所有成员被普遍认同和遵从,并潜意识的被实践和传承。因此,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将优秀的文化意识形态变为全体员工潜意识的行为。
第三,领导层对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自觉,有助于文化与管理的融合。例如,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砸掉不合格的冰箱;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否决出风口闭合缝隙为0.8毫米的“全能王”空调,领导层通过自己的行为向企业传递严谨、细致和质量至上的意识,并最终把这种意识转变为企业文化被员工普遍认同和实践。
第四,服务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企业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经营活动和员工行为;通过表彰奖励先进典型营造创先争优的氛围;通过鼓励开展创新活动培育员工创新意识等等。这些企业普遍开展的工作和活动不仅是企业日常管理的措施,更是服务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充分挖掘和运用这些“手段”形成有机整体,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至关重要。
最后,沙因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中指出,即便进行更为严谨深入地研究,我们也只能就企业文化的某些成分得出一些结论,我们不可能理解企业文化的全部,它是一门复杂和深奥的科学。不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学习与探究可以避免我们步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更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更高水平的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