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23:40
导语:在网络交互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信息概念的理解、信息的获取和使用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网络教学这种信息化教学突显了信息的核心地位。教师、学习者和各种交互关系都围绕信息进行。探讨了网络教学中形成这种模式的原因及其运行机制。
信息化是将一个系统中心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其本质是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1]信息化教学是信息化教育的表现形式,而“网络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是目前信息化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特性功能和环境资源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或者说是借助于互联网建立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和支持学习者学习的教学活动。”[2]网络教学既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又不能完全与之等同,尤其是信息在网络教学模式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运用与以往教学模式有所差别。网络教学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载体的教学,它结束了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
一、信息与教育的关系
信息资本的掌握者在其专门领域内获取了信息资本权力,即他们占有了专门领域内的信息资源。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积累就是对信息资源的拥有程度。信息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分工不平等,对信息资源的占有量也就成为了衡量个体处于社会阶层的尺度之一。其根本原因是信息资源的相对缺乏。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信息由教师向学习者流动的师生差别和不同学习者教育资源的不对等。
教育要传递的是信息和知识,这在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两者的区别只在于信息资源量的大小、品质的差别以及传递方式的不同。传统教育模式下,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是不对称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在特定人群中循环。
网络时代的特点之一是信息的共享,信息占有转化为信息平等。当它跨越时空,冲破界限自由在不同学习者之间传播时,传统的知识等级结构面临着瓦解。信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对过剩的,任何人都不能将哪怕一个领域内的信息完全消化,区别仅在于选择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段。网络化的学习只是如何将无限的数字化信息内化于人脑并以此解决具体问题。这样,传统上信息资源不对称所造成的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别趋近相同,即使教师和学习者之间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在广义上也相同。
二、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差别
传统教学中有限的师资力量要保证在同一时间、地点,面对特定群体进行课程讲授。以资源的有限性应对教育需求的无限性本身就是矛盾的。其结果只能是教育教学只针对少数学习者。信息共享使教师及特定人群对知识的垄断大大降低,教学形态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在信息资源的占有、传播和使用上显然是不同的,由此必然带来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上的差别。
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更深层次的差别体现在教育理念不同。知识信息仅在特定的群体中循环,充分体现出精英教育的特征。“首先是针对少数人群的精英课程设置,其次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3]当今社会所大力倡导的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终身化是对这种传统理念的颠覆。这种趋势又把最适于推进新教育思想的网络教育置于教育变革的最前沿。网络教学是网络教育得以实现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途径,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手段的革新使得信息在整个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急剧变化,从而使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三、网络教学中围绕信息的基本关系
网络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信息。不能把这里的信息简单等同于传统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内容,因为它不但包括单个教师的教学内容,还包括其他教师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机构提供的以及不同学习者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资源,甚至是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资源。在信息作为枢纽的网络教学模式下,围绕信息的教学存在教师与信息、学习者与信息、信息的交互。
1.教师与信息
教师在网络教学中承担的角色是指导者、组织者、学习者和研究者及学生学习的交互者。教师从传统教学的藩篱中走出来,网络教学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责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首先体现在其已经拥有的信息资源和学科专业知识。此外,教师在长期的专业学习和思考中形成了对本领域、本专业的理解力。同时,教师在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时,帮助学习者掌握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也是教学的任务。
(1)收集信息。收集信息是针对学科专业的内容和要求而定的,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收集能力是专业素养的表现。“专业教师的职责是根据课程和专业的要求对教学资源的整理制作提出总体规划和要求,并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4]
(2)筛选信息。信息的筛选一方面根据学习者需求的层次而定;另一方面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而定。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在懂得更多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身心特点把握信息的选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习者需求的层次、特点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3)加工信息。网络中大量信息的快速传播客观上造成标准缺失。在承认多元化对于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同时,众多问题的无定论形成对初学者的障碍,因此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此外,面对新知识、新问题,教师客观上也需要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
(4)表征信息。ICT的不断发展完善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网络教学信息的表征由传统上简单的文字、语言、图标发展成为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以及VR技术等多元化、一体化的表征形式,并赋予其交互功能。表征信息的关键体现在是否能把信息以最优的组合方式传递给学习者,这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信息的重要环节之一。
转贴于
2.学习者与信息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并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利用具体的信息资源,经过意义的构建方式所获得。网络教学把信息有效地转化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之中的途径。网络教学中的学习者对信息的掌握和对知识的构建需要经过四个步骤。
(1)扩充信息。网络教学实质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扩充知识信息、获得相关技能的过程。在网络化的学习中,学习者专业信息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教学过程实现。但是,网络教学是开放的系统,信息获得不能只依靠教师的教学内容,来自其他信息渠道和学习者交流得到的信息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2)整合信息。只有将信息转化为学习者内在的知识,教学的环节才算完成。学习者从广泛的渠道获取的信息,其实是相对零散的知识,不经过加工整合就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学习者需要主动建构教学中获得的知识信息才能让开放式的学习有益于知识的积累。
(3)测评信息。网络中的学习者对信息效果的自我测评是网络教学中,尤其是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策略的必要环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善于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反馈,如学习伙伴的讨论及教师的提示、练习或作业、自我进行的测试等,以准确把握自己当前的真实水平或状况,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要求学习者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4)运用信息。学习者运用信息是网络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学习者学习的原因和效果的检验。运用信息具体包括:一是学习者使用所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并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二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牢固掌握上一阶段的知识是展开下阶段学习的必要前提;三是创新信息,技术手段已经极大解决了信息的存储和转移,通过创造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四是共享信息,网络中没有传统权威的存在,网络是所有人共建又服务于所有人的平台,所以,学习者成长为网络信息资源的贡献者是至关重要的。
3.信息交互关系
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交互是为了完成教学过程进行的双向通信。网络教学的信息从单向传递变为多项传递,交互频度和强度随之增加,各要素的关系较为复杂。
(1)网络教学中交互的具体对象。构成网络教学的对象包括教师、受教育者、信息(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所有内容)。事实上,交互的对象并非在各种层次上都是平等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这种不平等导致了信息的流动。“如果学习行为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学习也将根本无法发生。所以学习上的‘交互性’不仅要发生在双方,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主动’。”[5]网络教学的特点正为这种主动的交互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2)网络教学中交互关系的复杂性。网络教学中存在六组基本交互关系:教师与学习者、教师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教师与信息、学习者与信息及信息与信息。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不稳定,而是随着时空和供给需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网络教学已经缺失了师生情感交流和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所以师生有效沟通只能依赖信息交互。因此,没有良好的交互关系,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无法实施,也就无法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处在网络教学中的师生可以利用各种网络教学工具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现交互。交互质量则要在交互速度和程度两个维度上考察。而网络教育技术的进步也为交互系统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BBS、CHAT、E-mail、FTP、Usenet、FAQ文档等都是实现交互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鬲淑芳.信息化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顾曰国.谈谈网络教育的本质和定位[J].中国远程教育,2003,(19).
关键词:高等教育;交互评价;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40-03
探究式学习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1,2],这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评价观认为教学评价是用统一和标准化的方式来进行的评价,因而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探究式学习旨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般包括问题提出、证据收集、解释形成、方案评价和结论交流等五个基本特征[1],这与传统学习模式具有本质的差别,因而在更新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更新评价机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支持探究式学习的信息技术平台也越来越丰富,如Moodle,WebCT等,使得探究式学习的交互评价成为可能。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交互行为,但是我国学者很少专门从网络交互角度定量评价探究式学习的效果,因此本文旨在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初步提出探究式学习的网络交互评价指标,并且通过本科教学实践,基于Moodle在线学习平台初步验证这些网络交互评价指标的合理性。
一、网络交互评价的理论基础及评价指标
网络交互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完成。所以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表达空间和机会。因此如果认为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智能方式来学习、表征和应用知识,那么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是有局限性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用多元评价来衡量教学效果。根据前人多元评价研究成果[3],网络交互评价可以分为学科知识掌握程度、学习积极主动程度、探究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我们将这三个方面结合Moodle在线学习平台,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
1.学科知识掌握程度。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如果在课程中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而不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所教的内容,那么学习效果会大为提高。所以,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再解释为学生知识与课本知识的一致性,而是学生能否完成个人的知识建构。在Moodle学习平台中,考察学科知识掌握能力的指标可以考虑:学生修改和上交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学生论坛发帖的数量和质量。
2.学习积极主动程度。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将积极主动程度加入考核,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进而接受教师对其多元智能的培养。在Moodle学习平台中,考察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指标可以考虑:学生查看课件的次数,学生查看课程资源的次数,学生查看作业的次数,以及学生查看论坛的次数。
3.探究创新能力。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知识是自己建构的,所以学生要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在自己脑海中产生变体甚至新知识。多元智能理论也强调了创新性在多方面发展中的重要性。结合Moodle学习平台,考察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指标可以考虑:学生编写原创性博客的次数,以及学生发帖含创新性内容的次数。
二、网络交互评价教学实验
1.课程设计。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在北航教改项目中初步探索了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交互评价。所选课程是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本科高年级课程《现代程序设计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进行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课程依据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基本要求[1]进行设计。教师结合信息系统前沿,给出一组实践课题,比如二手书交易系统,音乐分享系统等;25名学生自由选题,自由结组,形成3~4人的课题小组。整个探究式学习历时4周,学生主要通过Moodle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和讨论,完成系统开发。教师将每节课的课件和学习资料放到课程网站,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课件和自已选择的课题进行探究式学习,主要活动包括:通过浏览课程提供的资源,进行自学,探索问题答案;学生通过博客和论坛发帖等活动,总结自己学过的内容;学生通过论坛等形式和小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学习;学生通过Moodle的工作坊模式,对自己的课题进展和其他小组的课题进展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的主要活动则包括: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以熟悉本平台的基本操作;系统初期,教师鼓励学生使用系统,由教师对学生的一周所有发言给予评分,将交互指标得分制成报表,反馈给学生;在接下来三周保持系统正常运行,教师通过学习平台监控学生交互状况。
2.指标测量。实验结束后,通过课程管理平台的日志系统统计各类指标。在本次探索中,我们关注原始的客观指标,而暂时没有考虑需要人工评判的网络交互评价指标。本次实验最后收集了如下指标:①学生上交和修改作业的次数AsgnSubmit,②学生论坛发帖次数ForumPost,③学生查看课件的次数CourseView,④学生查看课程资源的次数ResourceView,⑤学生查看作业的次数AsgnView和⑥学生查看论坛的次数DiscusView。为了验证这些指标的合理性,我们还同时收集了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Score。
三、数据分析
如果本文提出的网络交互评价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也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统计上,这些指标之间就应该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1给出了这些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通过表1我们不难发现本文提出的交互评价指标同期末考试成绩在p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初步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网络交互评价指标,并且通过教学实践,初步验证了网络交互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未来本研究将进一步探索网络交互评价指标维度,在更大的范围内验证这些指标的合理性,并探索将网络交互评价指标纳入探究式教学评估实践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12):52-56.
[2]韦冬余,张良.我国探究教学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管理,2012,(8):90-95.
[关键词] 网络资源;互动式教学法;医学英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161-03
医学英语是医科院校英语系列课程的最后一门课程,它在整个英语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变基础为应用的重要作用[1]。但我国的医学英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化,主要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性被忽略,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笔者结合利用网络资源,在2009级药学本科1班中进行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初步尝试,并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本科医学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09级药学本科1班学生为调查对象,共53名(均为英语考生),其中,男生13名,占24.5%;女生40名,占75.5%。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39名,通过率为73.6%;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17名,通过率为32.1%。
1.2 研究方法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在2009级药学本科1班中实施医学英语互动式教学,学期结束进行考试测评,与该班上学期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医学英语考试成绩进行比较,评价结果。互动式教学法具体实施如下:
1.2.1 课前准备 每次新课开始前,教师综合考虑该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问题和情景病例并提前告知学生。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问题或病例进行预习,查阅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并进行讨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精神,所设置的问题和病例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难易一定要适中,同时兼顾趣味性和探索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2.2 小组讨论与总结 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组10名左右,并指派一名小组长。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围绕着设置的问题进行预习,通过教师指导利用网络检索技术浏览网站、检索文献、下载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资料,填补教材的不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进行组内讨论和总结。小组成员达成初步共识后,将本组的总结以PPT的形式记录下来,存在的分歧和疑问可留待课堂上与其它小组共同讨论解决或由教师解答。
1.2.3 课堂实施与总结 课堂上每组小组长结合本组的PPT,表明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各组做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解答,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深刻理解。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始终围绕着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讨论结束后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对各组学生进行评价,指出每组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本章节的重、难点内容和各组存在的难以解决的分歧进行详细地讲解,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本章节的知识点。
1.3 评价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成绩考核的方式对教学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考试成绩以平均成绩±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53份,回收有效问卷53份,有效率为100%。结果显示,71.7%的学生很愿意参与到医学英语互动式教学活动中;66.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医学英语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69.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医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加;60.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医学英语学习效率有所提高;77.4%的学生认为网络资源对医学英语学习有帮助。具体见表1。这表明,互动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网络资源的利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2.2 成绩分析
传统与互动教学模式下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互动式教学法实施前后,学生考试成绩(满分为50分)存在着一定差别,意味着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互动式教学法对医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教学效果与质量评价
问卷调查显示,64.2%的同学表示自己的英语表达和交流能力有所提高,这表明通过互动式教学,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能够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与交流能力。而且通过互动式教学能够强化学生自身的医学知识,通过运用英语分析和解决医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在英语背景下灵活运用医学知识的能力[2];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满堂课都在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无暇解答,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点而不能完全消化理解,这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利于分析、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3]。本研究结果显示,71.7%的学生很愿意参与到医学英语互动式教学活动中,66.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医学英语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69.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医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加,表明互动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提问,敢于发言,在不断的互动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围绕老师所布置的内容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而且要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主人,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67.9%的同学表示,网络资源能够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77.4%的学生认为网络资源对医学英语学习有帮助,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互动式教学法实施前后,学生考试成绩存在着一定差别,意味着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够提高医学英语的教学质量。现在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90后”,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中大多数人练就了利用网络获取资源信息的本领,而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网络资源,能够使学生从内心产生认同感,进而产生归属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4]。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检索技术浏览网站、检索文献,下载与教学相关的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资料,极大地填补了平面教材的不足,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扩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信息的传递更丰富,形象,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5]。网络资源经多媒体以立体化模式呈现给学生,能够将枯燥抽象的概念、纷繁复杂的变化过程图文并茂地表现出来[6],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感知信息,可以加速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
3.2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本次互动式教学法的实施,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同学表示对医学英语没有兴趣,他们对医学英语学习感觉压力较大,这可能是由于第一次参加互动式教学,需要自己独立去查阅资料,独立解决问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还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学生英语水平较差(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由于他们在英语的听、说、读、写方面有欠缺,所以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医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最后导致其对医学英语教学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影响其学习效果。建议在大三学年开设医学英语课程,这时学生大多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英语基础较好,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另外,由于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部分学生对于互动式教学法不是很适应,当没有了老师的命令,反而不知道该做什么,教师要耐心引导,使学生逐步建立起信心,学会自主学习,尽快适应互动式教学法。
总之,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一定要打破医学英语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的局面,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要联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推动医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曲景秀,杨丹,李晓微. 内容教学法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卫生软科学,2012,26(2):146-148.
[2] 赵雪丽. 交互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J]. 中国教育ECM,2012,31(1):48-49.
[3] 姚树桐,商战平,方永奇,等. 互动式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16-117.
[4] 高磊,王志晨,刘莉.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39-41.
[5] 高磊,刘莉,时晨. 网络环境下的医学英语教学实践及反思[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153-155.
关键词: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
引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已经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在网络刚刚产生的时候,主要的作用就是来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或者传递一些信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触角也开始涉及到商业中来,成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交易模式的新颖的交易模式。和传统的交易模式相比,网络交易更加方便,消费者在进行交易的时候也可以利用网络的共享性来货比三家,消费成本也就降低了,这些比较突出的优势是网络交易飞速普及的因素。但是,网络交易法律方面的空缺使消费者的权益收到了威胁,如何保护网络交易中的消费者权益,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1、我国网络交易的现状
什么是网络交易,就是卖家和买家通过网络通信的手段来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买家利用互联网得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信息,然后在线订购,通过在线支付或者贷款等等方式来进行结算,卖家为买家提供服务或者商品。现今的网络交易形式主要有两种:个人对个人的方式,也就是C2C;第二种就是商家通过互联网和个人的交易,也就是B2C。根据我国互联网的调查信息来看,2013年中我国的网络购物用户已经超过了2.4亿人,而将近一半的网民使用网络来进行交易,网络交易的消费额达到了一万两千多亿元,比起去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网络交易在总的交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百分之六左右,可以看出,网络交易的发展势头迅猛,必将成为大势所趋。
2、我国网络交易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到,近年来网络交易已经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我国法律方面的薄弱导致了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关于我国现在的网络交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虽然在我国的法律中,对消费者的知情权有着明确的规定,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购买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消费者也可以根据相关规定,要求卖家提供商品的价格、生产日期等等方面的内容。但是,这种规定是适用于传统的交易模式的。网络交易和传统的交易模式有差别,所以,关于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定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无良卖家会提供虚假的信息,损害消费者权益,买家很有可能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这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的挑战。
在消费者的权益中,安全权是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一种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这个方面也有明文规定。在这个方面上,传统交易模式和网络交易模式区别并不是很大,但是传统交易一般都是使用现金来进行,网络交易中则主要使用“支付宝”、“网上银行”来进行,要使用这些就要依靠网络和计算机,所以消费者就会受到病毒、黑客等不安全因素的威胁。现在的商品运送主要是依靠物流,物流服务也是消费者权益方面的问题之一。在网络中,消费者的隐私随时可能被泄漏,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在进行网络交易使,消费者对于卖家的服务条款和协议等等,都无法像传统的交易那样进行确认,这就容易导致一些霸王条款的产生,买家无法像传统交易中那样“货比三家”后再购买,而且很有可能自己购买的商品和实际中的大相径庭,自己购买的服务或者商品远远不值自己所消费的金额,这种情况在网络交易中是非常常见的。虽然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商品的退换货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在网络交易中,这个规定也是有局限性的,一些卖家通过各种手段来避免退换货的现象,甚至咋出售服务或者商品的时候,规定一经售出概不退换,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巨大挑战。还有的卖家虽然支持退换货,但是由于网络交易的双方距离一般较远,退换货就要使用物流,这些卖家就要求退换货的物流款由买家来承担,这种规定助长了一些不良交易现象的产生。
很多的买家对于自己的权益并不是很重视,在进行网络交易的时候忽视了很多方面,例如不确认卖家身份就进行交易,或者不记录交易详细信息,这些都是对消费者权益产生损害的因素,尤其是在C2C类型的交易中更为常见。消费者没有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及时能够索取赔偿也因为“麻烦”或者种种其他原因放弃,不仅没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助长了不良交易的风气。我国关于网络交易的相关法律不够完善,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诸如《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法律,但是网络交易本质上和传统交易还是有一定区别,这些法律虽然是为了保证网络交易消费者的权益和传统交易中的相同,但是网络交易的特殊性使这些法律不适用,国家没有紧跟网络交易发展的步伐,完善法律法规,也是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证的因素。
3、保护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策略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些问题是严重阻碍消费者权益的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要保护消费者权益,最为基础的就应该是法律方面的完善。网络交易在全世界都是有共性的,我们应该吸取精华舍弃糟粕,借鉴一些网络交易法律法规比较完善的国家的规定,来对我国的法律进行补充和改正。例如可以在现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增加“网络消费者权益”一章。
要对网络交易消费者的隐私严格保护,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也是造成了网络交易不安全的因素,消费者的隐私可能通过各种方式被记录,并且没有经过消费者的允许或者消费者根本就不知情。虽然网络交易中的“卖家”可以收集这些信息以便更好的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但是一旦以其他理由泄漏消费者隐私,就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向消费者赔礼道歉或者提供经济赔偿等等。在网络交易中也要保证公平性,防止“霸王条款”的产生,在交易时应该主动向买家展示条款或者规定,如果买家不同意就应该立刻终止交易,只有卖家和买家双方都对服务条款了解,才能有效的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对于网络交易管理人员,应该树立起严格执法的意识,积极的培养自己关于网络交易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素养,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培训,熟悉交易、网络所使用的软件以及计算机等硬件知识,让消费者能够随时在网上进行投诉、索赔等保护自己权益的行为。
对于不同的商家,服务态度、条款和规定等方面都是不尽相同的,要让消费者识别出不良卖家,选择优秀的卖家进行交易,就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誉系统。在交易结束后,买家可以对卖家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评价和打分,以此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信誉系统,信誉过低的卖家将会被强制停止交易行为,也能够通过这个信誉系统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督促其他商家公平交易,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对于消费者网络交易使用的互联网和交易平台,也要加强防护,减少病毒、黑客或者其他因素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
结束语
网络交易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也改变了交易的规则。国家要顺应网络交易发展的趋势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出一个绿色、安全、保密性良好的交易环境。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的保护网络交易中的消费者权益。(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致民,周潇烨.论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08):187.
一、网络时代中小学教师形象塑造和维护面临的挑战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启蒙者的中小学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内核并没有发生变化。但身处网络时代的中小学教师与数千年前相比,所面临的舆论生态环境却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尤其是网络时代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因其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可能以某个突发性教学事件为议程,设置为热点议题后对中小学教师的行为进行了解构分析,就可能使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中小学教师形象出现“失真”。
在重新解构与消解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时代的传媒是强势的,而作为被解构对象的中小学教师则算是“弱势群体”。一旦发现任何有关中小学教师的负面线索,媒体就可能通过跟踪报道来审视、透视个别中小学教师的不当行为,从而导致中小学教师的整体形象被“颠覆”。
从见诸网络报端的文字影像来看,前不久,浙江温岭幼儿教师“虐童案”吵得沸沸扬扬,某幼儿教师涉嫌虐童的照片一经网络曝光,舆论顿时一片哗然,网民纷纷要求严惩肇事者。无独有偶,今年10月,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某小学女教师在节目中大跳钢管舞,遭到网友频频吐槽,更有网友质疑:“如果节目被其班上的小朋友看到,会不会教坏小孩子?”
类似的例子表明,在网络时代,具体个人的不当行为经过媒体传播后,会引来对整个行业的质疑,这足以让所有的中小学教师警醒。
二、中小学教师形象频频被“颠覆”的原因探究
一是个别中小学教师的师德表现与公众期盼相悖。长期以来,教师被赋予很高的“道德义务”,在传媒语境中,中小学教师甚至存在这样一种镜像:或为了教育事业牺牲健康乃至生命,或为了贫困儿童上学自掏腰包垫付学费,或为了教育事业“抛妻弃子”。而现实生活中,一旦有关中小学教师的负面新闻经传媒曝光,就会瞬间激发起社会的强烈反弹,中小学教师俨然就成了“素质低下”,成了伤害学生的“罪魁祸首”,随之中小学教师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就会发生微妙变化,不少家长也表示在了解过一些涉及教师的负面报道后,对教师的敬爱程度降低了。
二是部分中小学教师不注重自身形象塑造。人人理应尊师重教,但在社会舆论中,中小学教师的威信和社会地位却并没有水涨船高。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均和个别中小学教师不注重自身形象塑造有关。现实中,不否认个别中小学老师或敬业精神不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缺乏爱心;或追名逐利,心有旁骛;更有甚者,为挣取额外收入,校内教学敷衍塞责,校外兼课马不停蹄。如此种种行为,致使公众对教师诟病不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无怨无悔的红烛”等形象也面临着信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有了“风吹草动”,就可能被传媒“抓”个正着。
三是部分教师应对现代传媒经验不足。现代社会,每个人无时无刻不被传媒包围,从传统的报纸杂志到电视广播,再到新兴网络媒体,没有一人能逃脱得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舆论环境下,有的中小学教师由于自身网络信息素养不够、对信息时代传播规律了解不足,导致在应对涉及教师负面形象的舆情时,显得手足无措,有时还火上浇油,把局面搞得越来越复杂。
三、网络时代中小学教师形象有效维护的对策
网络时代,中小学教师要维护好自身形象,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中小学教师自身高度重视维护自身形象,才能受到公众发自内心的尊重。人必自尊而后人尊之。自古以来,教师这个行业都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赞誉,这是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的。在网络时代,中小学教师尤其需要反思如何做到自尊、自重、自立,让教师这个职业具有值得社会尊重的“分量”。换句话说,先有教师的尊师重教,才能有社会的尊师重教。
2. 实干塑造好形象。中小学教师要以优秀业绩维护群体在公众心中的良好形象。中小学教师要把“终身学习”变为一种自觉行为,在学习中汲取知识精华,加强道德修养。而唯有用自己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去教育和影响下一代,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教师的劳动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3. 提高网络信息素养,了解网络时代新闻传播规律。在信息时代,作为专业工作者的中小学教师,除应具有高尚的师德、科学的教育理念、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了解网络时代新闻传播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好自身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熊苏杰,曾宪瑛. 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J]. 江西教育科研,2005(3).
多媒体网络技术猛烈地冲击着教育,它将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网络环境下,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经过多次探索和试验,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营造民主、和谐、宽裕的问题环境
信息时代,学生的接触面扩大,思维敏捷、充满活力,特别喜欢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思想和行为也容易被感情所左右,师生关系平等了,课堂气氛才能活跃,教学模式才能发生变化,教师们才能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教学新观念、新方法运用到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之中,学生们才能从被动式学习转为自主参与式学习。
二、精心创设“提出问题”的情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学生产生问题,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产生问题,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会使学生有更深的体验、更高的兴趣,从而更容易提出问题。有些数学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亲自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力、理解力与创造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
马赫穆托夫认为,提出问题分为三个阶段:(1)分析问题情境;(2)看出问题本质;(3)用语言概述问题。这就涉及提出问题的方法问题,“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方法有:
(1) 因果联想法:遇到数学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结论,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这个结论
(2) 比较分析法:比较相近事物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发现异同,从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中数学课程中有很多仅一字之差而又联系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并且很容易混淆,我们可引导学生边比较边质疑。
(3)扩大成果法:所得到的结论、公式、定理能不能推广、引申,得到更为一般的规律和事实。
(4)批判质疑法:“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对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隐晦的错误,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寻找治“错”的照方,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以弥补学生在知识上的缺陷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5)变化条件结论法:改变问题的某个条件,看看结论有什么变化,或者改变结论,看看条件如何变化
(6)独立发现法:教师把要发现的对象隐藏在教学情境中,由学生独自(必要时可互相协作)猜测、推导、实验、论证
(7)实验观察法:从动手操作、实验结果中分析、提出问题。
四、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合作囊流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宽松、民主、平等、愉悦、互动的自主取向的活动式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可以充分伸张个性、发表见解、大胆质疑、相互争鸣的研究性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有利于学生全而深入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为了开展好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1)合理地合作小组分工,做到优势互补;(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问题;(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全面深入地解决问题;(4)作好总结反思。交流推广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和合作交流经验
五、指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式
1 学生自我设问
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学生会由此对同一种问题形成不同理解和看法,各人的接受能力也不相同我们在数学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并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独立地提出问题。
2 学生之间设问
学生在数学实验室进行自主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可以利用网络向其他学生询问。对于某些方面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3 师生之间设问
教师提问――发电子邮件在数学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的监看功能观察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并通过它的控制功能不离开座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及时地发电子邮件给指定的学生,向他个别提问,也可以发电子邮件给部分或全部的学生,向他们提出共同的问题。
关键词:感知互动性;初始信任;感知帮助意愿;背信规避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基于网络平台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络购物已经成为消费者不可或缺的购物途径。网站互动是网络消费者与提供在线信息服务企业的交往过程,消费者对网站的感知互动性被认为是互联网区别于其他线下商业沟通渠道的独有特征。消费者在与商家接触的不同阶段对商家的信任会有不同变化,根据信任建立的时间点可把信任分为初始信任和成熟信任。网络交易的虚拟性、不确定性以及网站信息的不对称性等,使初始信任在网络交易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作为整个信任机制建立的先导和基石,初始信任是网络营销过程得以开展的起点,是决定一个网站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通过建立以感知帮助意愿为中间变量、以背信规避为调节变量的理论模型,本文分析网络互动感知对初始信任的影响,试图从网络互动的视角来揭示网络初始信任的形成机理。
一、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1.感知互动性对初始信任的影响。在网络购物环境下,消费者和电商彼此进行信息交换,购物网站作为一个信息技术系统的载体,消费者与网站的感知互动以及与网络商家的感知互动影响着消费者对网络商家的信任态度。Gupta(2009)发现任务便利交互式工具能够促使网络初始信任的产生,消费者与网络商家的在线互动是初始信任的重要来源,良好的在线互动性有助于建立消费者对网络商家的初始信任。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感知互动性对网络初始信任有正向影响。
2.感知互动性对感知帮助意愿的影响。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人们更加倾向于运用启发法进行大概的选择。由于人们的认知和时间精力有限,特别面对复杂的决策问题时使用启发法通常更加有效率,虽然这可能会导致偏见,即相对最优决策的一种系统性偏离,但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满意的决策效果。
消费者在网络购物过程中面对大量的商家和产品服务选择,会倾向于运用启发法来做出各种决策。如果网络商家能够抓住机会与消费者进行各种互动,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让消费者在不熟悉该网站的情况下能够很快获得所需信息,找到认为适合自己的产品,消费者就会认为商家正在尽一切努力帮助其找到适合产品,做出正确购物选择。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感知互动性对感知帮助意愿有正向影响。
3.感知帮助意愿对初始信任的影响。人们倾向于把所遇到的事情原因归结为其先入为主的因果模式,网络商家努力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能够促使消费者倾向于卖家具有可信性的个人特质,并最终促成初始信任的形成。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3:感知帮助意愿对初始信任有正向影响。
4.感知帮助意愿在感知互动性和初始信任之间的中介作用。消费者在互动过程中对网络商家有了进一步了解,良好的互动促使其对网络商家的交易情况有了更乐观的感知,从而提高了对商家可信度的感知能力;同时,消费者在与商家互动的过程中会评估对方是否有动机来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如果感知互动性强则容易对该网络商家建立起初始信任,从而形成消费者对网络商家的初始信任态度。因此,提出假设:
H4:感知帮助意愿在感知互动性和初始信任之间起中介作用。
5.背信规避在感知帮助意愿和初始信任之间的调节作用。背信规避(Betrayal Aversion)是指人们不喜欢建立在非互惠上的信任,人们由此在需要信任的社会交换中,在没有看到双方合作有互惠基础的时候,就会倾向于选择不信任、不合作,以规避被背叛的风险(Fehr,2009)。反之,如果具有背信规避的信任方看到与信托方的互惠合作基础,此时就能够抵消背信规避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信任方选择信任。信任的建立不仅基于对他人可信度的信念和风险态度的偏好,还必须考虑社会偏好这个关键因素,特别是个体的“背信厌恶”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背信规避对信任的影响具有双面性(Aimone & Houser,2011)。一方面,背信规避会降低信任方选择信任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具有背信规避的信任方们在与具有关心他人偏好的信托方们互动时会因为互惠和合作的提高而获益。所以,有背信规避倾向的信任方们在需要信任的社会交换中相比没有背信规避倾向的信任方们,能获得更高预期收益。网络商家在网络购物环境中对消费者的积极互动和帮助能够提高消费者的互惠感知,彼此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选择合作以获得更高的互惠收益。消费者对网络商家的帮助意愿感知能够使其了解到商家的关心他人偏好,进而促进双方在互惠互利的经济交换中选择合作,特别是在消费者第一次访问网站,而网络商家或许缺乏良好的声誉证明和交易记录,双方都没有先前的交易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关心他人偏好更能够发挥促进合作的作用。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5:背信规避在感知帮助意愿和初始信任间起调节作用,背信规避高的消费者相对于背信规避低的消费者而言,感知帮助意愿对初始信任的影响关系会相对较弱。
(二)研究模型
根据以上假设,本文提出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验证感知互动性对初始信任是否具有正向影响关系;(2)验证感知帮助意愿在感知互动性与初始信任的关系是否具有中介效应;(3)验证背信规避对感知帮助意愿的中介作用是否具有调节效应。网络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高互动性有利于消费者初始信任的形成,消费者与商家在网络购物环境下进行信息交换沟通过程可以弥补消费者的不确定感,并增强其对网络商家的实体感知。因此,消费者对网络商家的初始信任的建立遵循“感知互动性-感知帮助意愿-初始信任”这一路径,而作为消费者个人特质的背信规避在此过程中对初始信任的建立起着调节的作用,背信规避高的消费者相对于背信规避低的消费者而言,感知帮助意愿对初始信任的影响关系会相对较弱。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调研
(一)问卷设计
问卷涉及到4个潜在变量:作为自变量的感知互动性、作为因变量的网络初始信任、作为中介变量的感知帮助意愿以及调节变量背信规避,本文将4个变量进行以下划分:
1.感知互动性。国外学者在对互动性维度的研究中,由于早期对互动性的看法不同,提取的互动性因子差异也较大。McMillan和Hwang(2002)从广泛的文献研究中提取出了表征互动性的三个因子,即传播方向、用户控制和时间。Wu(2006)认为“网站的感知互动性是网络消费者在与网站进行各种互动时所经历的一种心理状态(a psychological state)”。根据Wu的定义,感知互动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感知控制性,二是感知响应性,三是感知个性化。本文认为:第一,感知互动性概念的潜在人际关系本质上与McKnight和Chervany(1998)关于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信任本质相符合;第二,顾客第一次进入网站所发生的互动更多地被消费者所主观感知,而不是由互动工具或者网站的客观功能特征所决定。因此,感知互动性会通过消费者的感知控制性、感知响应性和感知个性化影响网络消费者对网站的信任程度。因此,本文对互动感知性的测量采用Wu(2000)的量表。
2.感知帮助意愿。本文所研究的感知帮助意愿指消费者在与网络商家接触的过程中所感知到的网络商家对买家的帮助意愿,即商家通过各种互动,尽全力帮助消费者找到所需要的商品,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本文对感知帮助意愿的测量采用Gupta(2009)的量表。
3.背信规避。经历过非互惠式信任负效用的人倾向于惩罚非互惠式合作者,也就是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有惩罚非互惠式行为倾向的人们在非互惠式信任情形下更容易感觉自己被背叛。因此,测量消极互惠的方法可以很好地代表背信厌恶变量(Fehr,2009)。因此,本文对背信规避的测量采用Caliendo(2012)的量表。
4.网络初始信任。网络信任主要表现为对网络商家的能力、诚实、善意的感知,本文的初始信任是指网络消费者第一次访问某网站过程中所感知到的网络商家的诚实和善意,测量采用Wu(2010)的量表。
按照以上思路设计的调查问卷如表1所示,量表采用Likert6级量表测量变量,1表示“完全不同意”,6表示“完全同意”,之所以没有“意见中立”的选项是希望被试对所有问题均给出倾向性的选择。
(二) 预调研
预调研选取高校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受访者通过对最近一次访问过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回想,感受当时的互动体验和对网络商家的初始信任程度,然后填写问卷。预调研共随机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5份,其中有效问卷139份,有效回收率92.67%。回收数据采用Cronbach’a系数评估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各潜在变量的Cronbach’a系数均大于Nunnally(1978)的建议值0.7,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对样本进行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高于Kaise(1974)的建议值0.5;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性水平p=0.000。由于Bartlett球体检验的卡方值之显著性概率小于等于0时拒绝零假设HO,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对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因子负载都大于0.532,说明问卷的收敛效度可以接受。本文根据被试者反馈的意见对个别问项的表述做了调整,使含义更加准确和易于理解,最后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
(三)正式调研
正式调研采取随机拦截和网络调查两种形式,其中随机拦截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1份,回收率93.67%。网络调查选取了5家天猫和淘宝网店,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9份问卷,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80%。本文共有19个问项,测量问项与受访者的比例远超1:10,样本构成如表3所示。
三、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信效度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问卷信效度分析如表4。问卷中各潜在变量的Cronbach’a都大于建议值0.7,表明正式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本文所采用的量表均取自国外较权威文献的成熟量表,不再重复验证内容效度,主要验证的是构念效度中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
收敛效度主要用来考察测量题项与潜变量之间的紧密程度,紧密程度越高表明问卷设计越科学。本文中使用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来说明收敛效度,当各潜在变量AVE的绝对数值都大于0.5时,表明潜在变量收敛效度比较高。本文中四个潜在变量的AVE值分别为0.732、0.492、0.813、0.627,量表的收敛效度尚可以接受。区分效度是指不同构念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它可以通过测量潜在变量AVE的平方根和潜在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来判断,所得数据结果中平均方差抽取量(AVE)的平方根均大于潜在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对正式问卷的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11,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性水平p=0.000,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对样本数据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选择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进行分析,提取出累计解释方差达到71.65%的4个公共因子,验证结果显示本文的19个指标在4个因子上的标准化载荷处于0.546与0.930之间,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验证了正式问卷的收敛效度和前期研究的合理性及稳定性。
(二)相关分析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矩阵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感知互动性的三个维度以及感知帮助意愿均与初始信任显著正相关,说明它们均是消费者网络初始信任的促进因素。接下来分析模型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进一步观察变量之间关系。
(三)回归分析
本文模型中的背信规避是初始信任与感知帮助意愿关系的调节变量,也就是说模型中感知帮助意愿的中介效应受到了背信规避的调节。在此借鉴温忠麟等(2012,2006)有调节的中介变量验证方法,采用回归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其检验需要满足4个条件:一是初始信任对感知互动性和背信规避的回归分析,感知互动性的系数须显著;二是感知帮助意愿对感知互动性和背信规避的回归分析,感知互动性系数须显著;三是初始信任对感知互动性、背信规避和感知帮助意愿的回归分析,感知帮助意愿系数须显著;四是初始信任对感知互动性、背信规避、感知帮助意愿和背信规避与感知帮助意愿交互项的回归分析,交互项系数须显著。
由于在前面的因子分析中计算因子得分时软件已自动把变量标准化,只需进一步把标准化后的背信规避与感知帮助意愿分数相乘,作为交互作用项分数(温忠麟等,2008)。所 有 预 测 变 量 方 差 膨 胀 因 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均不高于1.70,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最终模型检验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1)感知互动性对初始信任有正向作用,说明感知互动性能够提高初始信任(β=0.553,t=11.082,p
综合以上研究数据结果,本文提出的假设均得到支持。
四、结果与讨论
结论1:提高感知互动性是企业建立新客户初始信任的重要途径。
在网络交易中,消费者初始信任的形成对最终的交易达成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如果消费者初次访问该网络企业没能产生初始信任,就不太可能会有后续的交易往来,更不用说会有以后的重复交易。因此,网站的感知互动体验是消费者初始信任产生的首要来源。网络企业应更多地重视与消费者间的互动体验,通过提高消费者的感知互动及时留住消费者,争取获得消费者的初始信任。
结论2:感知互动性通过感知帮助意愿对初始信任产生正向影响。
实证研究表明感知帮助意愿对感知互动和初始信任的影响确实存在,通过与客服人员的人际互动,消费者能够更容易感知其行为和善意意图,这会通过信任建立过程中的预测途径和意图途径建立起消费者对网络商家的初始信任。
结论3:背信规避负向影响感知帮助意愿对初始信任的作用。
感知互动性通过感知帮助意愿对初始信任的间接影响随着背信规避倾向的增加而减弱。尽管卖家和买家在互动过程中会对双方社会交换意图进行感知,双方存在互惠基础,不但能够消除背信规避的消极影响,而且能够发挥其积极影响,网络购物环境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消极影响似乎使实验坏境下得出的结论变得不再适用。究其原因,应该是网络的虚拟性使消费者无法对卖家意图作出正确的判断,使买家看不到双方互惠的合作基础,自然无法对卖家产生相应的初始信任。这一方面反映出网络信息的不对称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消费者在网络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对网络商家还怀有较大的戒心,这些都是阻碍网络营销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五、实践启示
第一,培育网络商家的互动导向意识,进一步完善网站的互动体验环境和商家的互动响应能力,把互动作为重要网络营销战略。网络购物环境的虚拟性使得消费者无法亲自触摸和感受商品,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大大降低信任感知。因此,网络商家所提供给消费者更多更完善的互动体验能够有效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在充分把握住网络交易的第一步,留住消费者的脚步,为后续的交易决策甚至重复购买奠定基础。
第二,感知卖家帮助意愿的中介作用提醒网络商家要重视通过互动表达自己互惠合作的良好意图,以鼓励消费者也参与选择互惠合作。感知互动与初始信任的影响机理表明,消费者对网络商家的意图感知对其初始信任的建立有较重要的影响作用。商家表达这一互惠合作意愿最好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通过网络互动,网络商家要通过完善网站使用体验、客户咨询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中努力提高消费者的感知互动性,使其充分感受到商家的帮助意愿,从而促进消费者初始信任的产生。
第三,充分重视背信规避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合理手段来降低其影响力。感知互动性通过感知卖家帮助意愿对初始信任产生的影响随着背信规避倾向的增加而减弱,这一方面说明感知互动性的正向影响仍然存在,因此仍然要重视和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背信规避倾向会使该影响减弱,虽然商家无法改变属于消费者个人特质的背信规避倾向,但可以通过外在刺激降低背信规避的消极作用,通过其他途径表达自己互惠合作的意愿,比如缴纳退货保障金、缴纳消费者权益保障金,加入权威的第三方保障体系等,让消费者看到商家选择背叛的成本远远高于合作的成本,而选择合作才能带来其利益最大化。消费者感知到互惠基础的存在,背叛规避倾向就不会成为其选择合作的阻碍因素。
参考文献:
[1] Gupta P, Yadav M S, Varadarajan R. How task-facilitative interactive tools foster buyers′ trust in online retailers: a process view of trust development in the electronic marketplace[J].Journal of Retailing, 2009, 85(2):159-176.
[2] McKnight D H, Kacmar C J, Choudhury V. Shifting Factors and the Ineffectiveness of Third Party Assurance Seals: A Two\Stage Model of Initial Trust in a Web Business[J].Electronic Markets,2004,14(3): 252-266.
[3] Corritore C L, Kracher B, Wiedenbeck S. On-line trust: concepts, evolving themes, a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3, 58(6): 737-758.
[4] Stewart D W, Pavlou P A. From consumer response to active consumer: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active media[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2, 30(4): 376-396.
[5] Yadav M S, Varadarajan R. Interactivity in the electronic marketplace: an exposition of the concept an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5, 33(4): 585-603.
[6] Gefen D, Srinivasan Rao V, Tractinsky 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rust, risk and their electronic commerce: the need for clarifications[C].System Sciences, 2003.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03: 10.
[7] Fehr E. On the economics and biology of trust [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9,7(2-3): 235-266.
[8] Aimone J A, Houser D. Beneficial betrayal aversion[J].PloS one, 2011,6(3): e17725.
[9] McMillan S J, Hwang J S. Measures of perceived interactivity: An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direction of communication, user control, and time in shaping perceptions of interactivity[J].Journal of Advertising, 2002, 31(3): 29-42.
[10]Wu G M. The role of perceived interactivity in interactive ad processing[M].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000.
[11]Wu G, Hu X, Wu Y. Effects of perceived interactivity, perceived web assurance and disposition to trust on initial online trust[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10,16(1):1-26.
[12]McKnight D H, Cummings L L, Chervany N L. Initial trust formation in new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3): 473-490.
[13]Caliendo M, Fossen F, Kritikos A. Trust, positive reciprocity, and negative reciprocity: Do these traits impact entrepreneurial dyna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12, 33(2): 394-409.
[14]温忠麟, 侯杰泰, Marsh H W. 结构方程模型中调节效应的标准化估计[J].心理学报, 2008, 40(6): 729-736.
[15]温忠麟, 刘红云, 侯杰泰.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16]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和有调节的中介变量[J].心理学报, 2006,38(3): 448-452.
[关键词] 远程教育; 交互; 交互性; 有意义交互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远程教育中交互的含义及重要性
(一)远程教育中交互的含义
交互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且在远程教育文献中讨论最多的概念之一。然而远程教育研究者对交互的含义理解差异很大。一时间,交互承载了太多的含义,乃至成了一个几乎没有什么意义的描述性概念。在教育技术领域,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McMillan & Hwang对交互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对交互的定义总体上存在过程、特征、感知和综合方法等四大取向。持过程观的学者强调活动,认为相互交换和响应是交互的核心;持特征观的学者试图辨别能用以定义诸如搜索引擎、聊天室等交互式网站的共性或者特性(如用户控制和双向交流);持感知观的研究者认为交互不能通过对过程的分析或者通过对特征统计的方式加以测量,而是需要分析使用者对交互的感知或者体验。[1]从McMillan & Hwang的文献可以看出,对交互的一般性讨论难以区分当代教育实践中的两类交互,即作为学习活动属性的交互和作为媒体属性的传输系统的交互。而远程教育是为数不多的一直把技术作为教学组织中心任务的领域之一,[2]实践者热衷于使用各种创新的教学技术,并希望借助技术的交互优势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交互机会,他们经常交替使用交互(Interaction)与交互性(Interactivity)这两个概念。
在目前的远程教育实践中,很多从业者主要关注的是新技术的交互性能,而不是教与学的动态过程,认为教学系统所能提供的交互能力和教学交互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以为有了交互性能更好的技术,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交互。但正如Yacci所指出的那样,交互在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循环,它只能当始于学生、又回到学生的信息循环实现后才真正发生。[3]一门网络课程可能本身在技术上有很高的交互性,但如果学生在活动中没有获得某种形式的反馈,他们不会认为课程的教学存在交互。[4]
传统上,研究者对于交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师生基于课程的对话,然而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交互的概念扩展到了包括基于媒介的远程同步讨论、异步形式的模拟对话(如霍姆伯格的有指导的教学会谈)和基于计算机会议系统等的异步对话。
需要强调的是,作者虽然对交互和交互性进行了区分。但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为了实现学习目标,两者都是必需的。在远程课程中,这两个概念之间也存在关联,交互性高的技术能更好地支持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以及个体和系统之间的高度交互。[5]
(二)远程教育中交互的重要性
交互是深度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标杆,其在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环境中的关键作用为众多学习理论和研究所证实。有学者认为教育的基本形式就是存在于教师、学生和学科内容之间的交互。[6]如一些研究者所言,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对话过程,如果其间缺乏对话机会,教学就成了简单地把内容作为教条式的真理进行传授的过程,但却缺少应有的知识获取—批判性评价—知识验证这样的循环。[7]
目前有很多文献都关注交互在CSCL、网络教学中的作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们克服了传统远程教育中缺乏人际交互这一重大缺陷。[8]现有的交互式媒体允许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内容之间进行交互,如e-Mail、BBS等异步工具和计算机会议系统等同步工具允许学习者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交互。研究已经确认,学生之间的交互是学习和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建构主义把学习视为意义协商和观点分享的交互式知识建构过程。在线学习的一大好处就在于它支持这样的交互式群体过程。在线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一般都身处异地,并借助各种可以超越时空限制的讨论工具进行交互。
二、远程教育中的有意义交互
虽然研究者在前面对交互的含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并非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每个交互都能对促进学习产生积极影响,闲聊、冲浪或者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不太可能导致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因此,对有教育意义的交互和一般交互进行区分十分必要,以防止交互的内涵过大而导致研究的泛化,因而对交互的研究应该强调它对学习的影响,交互的分析必须建立在有意义这一基础之上。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 交互作用 重要意义
计算机网络教学,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提供了方便的交流平台,以及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有利于师生间进行互动,讨论与交流,可以增强师生间的感情,拉近师生的距离,是值得推崇的教学模式,它为学生与教师之间提供了多种交互作用,忽略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进行学习,极大地方便了学习与教学,并且由于是计算机网络教学,留给学生了大量的自由空间与思考空间,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一点点的消化与理解,并能够充分的运用在实践之中。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汲取课堂教学的优点,并克服其缺点,努力构造出新型的、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育模式,建立以平等,协作,共同发展进步为思想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能够提高自身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符合社会教育潮流发展。
一、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中的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是指一因子对另一因子的不同水准有不同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交互是人们传递信息、分享感情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动作等各种形态进行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交互能够为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与疑惑,并加强彼此间的友好关系,还可以使学生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对于学习的热情,鼓舞学生解决克服学习道路上的艰难与险阻,使学生对于学习拥有动力,并在日后的生活中能够培养良好的心态,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交互工具的出现
(一)电子邮件。最为计算机网络出现最早的交流工具,电子邮件在如今扔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电子邮件有着极速的信息传输效率,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时间内将对方所需要的信息传送到对方的邮箱内,大大地方面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且依靠电脑庞大的储存量,电子邮件可以作为一种永久性的信息交互系统,在交流,教学等领域均有一席之地。电子邮件已成为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对学生各方面不懂的问题在第一时间进行解答,以保证学生不会出现被问题困扰多时而不得解答之法的尴尬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老师提问,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师生的交流,既促进的师生的感情,也加速的问题的解决速度。
(二)聊天室。由于网络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交流平台也随之出现,聊天室的出现,象征着计算机网络交流平台的再一次进步,不同于电子邮件仅仅支持文字与图片,聊天室支持声音系统是其一大亮点,相较于文字传输的枯燥与乏味,在线讲解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声音讲解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对于文字量大的数据来说,声音传播更加省时省力。然而,聊天室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却并不明显,大多时候,聊天室的作用被大多数人用于及时信息交互系统,其内容大多涉及生活、娱乐等,而对于学术性研究很少体现,利于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在人际关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领域,缺少理想的效果。
(三)及时信息交互系统。及时信息交互系统,通俗的说法就是以QQ、MSN为主的交流工具,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网络各个领域的运行,也以压倒性的优势使得电子邮件黯然收场,影响力大大降低。在网络教学领域,它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可同步交流,实现实时多媒体交互,能够在网络上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加拉近,不同于电子邮件,即时信息交互系统可以使人有对方时刻存在的感觉,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网络交流工具,受到大多数用户的肯定和追捧。
三、计算机网络教学交互作用运用的策略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学生与老师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力会有相应的减弱,因此,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理想效果,要大力发挥教师在网络教学交互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保证对网络教学的理解,并能熟练操作网络进行教学,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并要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同时要多征求老师的意见,以避免学生走歪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加强对网络教学交互的管理。计算机网络教学通过其先进的思想与运作方式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由于网络教学使教师与学生相隔较远,因此,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想法与学习动态,对于学习积极性不强的学生,很容易接着松散的管理而放松,学习不认真的情况也不在少数,鉴于此,教师应加强对网络教学交互的管理,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比如,时常地进行测试,考验学生对该阶段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反馈,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或者加大力度对该学生补习,使学生能够迎头赶上。
四、总结
计算机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它的出现必定会带动教育界的创新与革命,深入研究该教学模式的交互作用以及交互作用的运用策略,可以更好的完善该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对于解决我国创新型人才匮乏,教育发展东西部均衡等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培养人才的一个有效切实际的途径。尽管该模式现在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以致于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但我相信,经过时间的验证,该教学模式一定会成功地出现在大众的眼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