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14:29:53
导语:在少儿形体礼仪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拉丁舞包含伦巴、恰恰、桑巴、牛仔、斗牛五个舞种,因其音乐动感欢快,舞步热情丰富多变,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而广受喜爱。作为体育舞蹈中的一类,拉丁舞既有严格的规范性,又有舞蹈的表演观赏性和体育的竞技性,具有“时尚与健康”并重的美誉。笔者通过文献资料对重庆市涪陵区中小学每年参加重庆市体育舞蹈锦标赛和重庆市国际标准舞锦标赛的统计分析,青少年拉丁舞参与比赛的人数在逐年上升,但是学生学习拉丁舞的途径只是在社会俱乐部或者拉丁舞学校学习的,学费昂贵,教学内容混乱。因此,本文尝试运用“与时俱进”的观点让拉丁舞走进中小学课堂进行分析研究。
一、拉丁舞与中小学校园素质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与积极意义
(一)开展拉丁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形体美
中小学的学生正处于少儿期或者青少年期,但是不论是少儿期或者青少年期都是人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人体运动机能发展的最佳时期,拉丁舞作为一项健身类有氧运动恰好能改善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调节呼吸系统及人体神经系统等,能够有效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塑造形体等。
(二)开展拉丁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拉丁舞独有的风格特点就是双人舞蹈,在动作完成过程中需要配合,在拉丁集体舞或者团体舞动作完成过程中需要动作协调一致、整齐划一。所以,参加拉丁舞学习的学生易形成与他人通力合作的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欢快的音乐伴奏,与同学尽情地享受拉丁舞带来的快乐,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开展拉丁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拉丁舞是集音乐美、服饰美、姿态美、动作美和气质美于一体的运动项目。通过拉丁舞的学习可以开阔艺术视野,培养高尚的情操、文明的礼仪和优雅的举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协调性、乐感和表演能力,改善了良好的气质形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美、服饰美、动作美、姿态美和气质美的鉴赏能力,增强艺术修养。
二、实施拉丁舞兴趣课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生对拉丁舞的兴趣度
通过对重庆市涪陵主城区的54所中小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都很希望开设拉丁舞课程。此外,笔者还对主城区的23所有关拉丁舞培训机构的学生人数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有王家席拉丁舞培训学校、钟鸣拉丁舞学校、舞年华舞蹈学校,都接近上千人,可见学生对拉丁舞有很大兴趣度。通过对学生家长的访谈了解到家长很希望孩子学习拉丁舞,它给孩子们带来了轻松、奔放、洒脱和高雅的艺术时尚运动,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拉丁舞课对校园资源投入低,学生受益大
1.场地与器材的设备。拉丁舞只需要普通教室大小的房间、地面为木质地板、墙体镜子、多媒体功放设备。
2.师资力量。引进专业的拉丁舞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提到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舞蹈课教师的示范能力,所优质的师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在中小学开展拉丁舞兴趣课的可行性对策
(一)加大相关教育部门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校领导执行力
拉丁舞是新兴的体育项目,对拉丁舞舞蹈文化的普及以达到增强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学校相关责任人领导应争取资金的扶持力,运用专项资金给予拉丁舞课程开设予以保障。这对学校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丰富艺术教育内容多样化
传统的艺术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希望下一代人向着阳光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向发展。拉丁舞作为优秀的文化精华,恰好满足了这一目标。为学校的素质教育增添了活力。
(三)加强师资的引进和培训
我国现阶段拉丁舞师资力量较为缺乏,而教师的专业水平差异较大,自身的知识水平比较低,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是决定整个教学水平的至关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加强拉丁舞教师引进和教师继续培训的工作,这样才能使拉丁舞发展更加长远。建议学校在引进老师的时候应该男女教师数量均衡,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双人共同教学,这样才能更加直观准确地示范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浓厚地兴趣。我们的拉丁舞兴趣课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校园;课堂;德育活动;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8-0005-04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它是我们的民族魂、民族根,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发展的精神力量。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更是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传统文化之基。
相国庙街小学(以下简称“相小”)创建于1904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一直坚持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尊老爱幼、善良朴实、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它依然散发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凝结成为学校不断发展的宝贵财富。历届校领导均把这笔财富作为立校之本,努力构建和谐教育。
为了深入发掘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近年来,相小领导班子经过精心研究后,确定了以“生命教育”为主旋律的教育理念和“继承传统,创新未来”的办学特色,特别开展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书写师生幸福人生”的主题实践活动,并制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确定了教师及学生的诵读书目,全方位积极构建和谐、充满活力的育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高品质教育。
一、融入校园,让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相小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仁义礼智信,情善精美和”的统领下,充分利用校园空间,精心布置每一面校园文化墙,用心打造每一间文化室,让每一片土地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气息。
当你走入相小这所拥有百年历史文化而又绿树成荫的校园时,就会目不暇接,你也许还没来得及欣赏那绽放的花朵,那一面面会说话的墙壁就会向你点头,那一间间别具匠心的教室就会向你招手。
学生们在校园休息、嬉戏之余,到处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墙面上有《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百家姓》,学生张口就可诵读;中国书法历史简介,学生随时可以了解中国书法发展史;环保、交通安全标识,学生看后可开阔视野;国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民族英雄像及简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课外活动时,学生还可以步入“教育展馆”和“相小史馆”,了解相小的历史,感受相小的发展,展望相小的未来;也可以走入“书画室”,欣赏学生的书法作品和美术作品;还可以来到“小提琴学习室”,学习小提琴的技法并奏出美妙动人的旋律。
进入校园沿着甬道向前走,你可以看到小门洞两边写着:“一字一画修身学艺,一身一世求真做人”,横批是“育德寓艺”。这里是艺术园,也是欢乐园,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各年级学生在这里展示才艺。走进乐园,左边是静苑,造型各异的花池里种植着花草树木,摆放着一排排长椅,每当春夏来临,这里绿树环抱,鲜花盛开,课余师生来到这里品读美文,无限惬意;右边是种植园,在这里学生体味着春种秋收的喜悦。枣树种植区是早(枣)成园,杏树种植区是诚信(杏)园,预祝着每一个在相小读书的孩子早日成才,做诚信之人。
走遍相小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孕育着浓郁的书香文化氛围,这氛围浸润着整个校园,让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一颗颗稚嫩的心灵,成就着一个个富有书香气息的孩子。
二、融入课堂,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
相小始终坚把持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同时兼顾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历练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可谓德育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一)以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相小始终把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与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相融合,组织开展与节日相关的活动,如查阅这些节日的由来,收集历史上文人墨客描述传统节日的诗歌、散文,开展清明颂先烈演讲、纪念诞辰诗词朗诵比赛、童话剧、书画展等系列活动。
(二)以特色活动为亮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每年五月的最后一周,相小无论工作再忙,都会秉承“寓德于艺”的思想、按部就班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分年级才艺展示。小选手们在作了充分的准备后,个个精神饱满地表演唱歌、舞蹈、乐器、现场书法作画、相声、三句半等节目。节目表演后,学校会给他们颁发奖状,给予肯定和鼓励。届时学校也会邀请学生家长来观看,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看着家长们合不拢的嘴、使劲鼓掌的手,听着他们情不自禁的夸赞,师生们都忘记了疲劳,心里爽极啦!(2)每年9月的最后一周,是学校“一路书香一路歌” 读书节汇报周。其中的9月29日是相小的建校日,在这周学校要举办大型读书汇报演出,诵读经典美文、读书演讲、讲读书故事、剧本表演、开图书交易市场、表彰“读书之星”、“书香班级”等丰富生动的校园读书活动,在全校掀起好读书,读好书的热潮,让校园飘满书香,让学生享受文化大餐。读书节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读书乐趣,让书香洋溢出生命的魅力。
(三)以诵读经典为常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相小把诵读经典作为学校的常规教育。晨读课前放学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晨读时间、课前一两分钟时间,进行诵读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每天中午放学时,让孩子们背着古诗出校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在纪律上减少了学生的吵闹,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与德育活动相融,让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一)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各学科
思品课:以教材为载体,教师引领学生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语文课:教师诵读古诗文是最好的语文教育,诗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诗文的内涵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读课,平时还要指导学生的诵读活动。
美术课: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著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书法与中华民族精神浑然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鉴于书法教育的优势,我校在2009年,把书法教育渗透到写字课堂。一至四年级以软笔书法为主,五六年级以硬笔书法为主。课上注重书法知识的讲解,并鼓励学生一笔一画写好中国字,做正直的中国人。学生的书法水平提高很快,尤其是单嘉琪、路淑琪两位学生表现突出,学校为他们提供笔墨纸砚,并让他们在书画室展示自己的作品。许多学生参加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也获得各级奖励,成果丰硕。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校本课程
我们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把经典诵读设为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分别以一年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二年级诵读《论语》;三年级诵读《老子》;四年级诵读唐诗;五年级诵读宋词;六年级诵读《小学生必备古诗80首》等经典书籍为主。为了能上好经典诵读课,校领导带头制订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并且学习了经典诗词,确定了诵读书目。之后,教师利用晨读和课余时间诵读经典,理解其内涵,提升了自身素养,为上好校本课奠定基础。通过诵读经典,孩子们的识字量增加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进步很大。在市区的各类写作比赛中,相小的多名学生荣获了各类奖项。另外,相小还把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围棋和象棋引进三、四年级课堂,以棋启智,以棋育心。2010年,在张家口市围棋比赛中,相小学生均获得全市男女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陶冶了孩子们的思想品行,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素养,使孩子们领略了中华瑰宝的风采,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改变的是潮流,不变的是传承。无论教学形式如何改变,教学内容如何丰富,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要与之相随,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四、与养成教育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生根开花”
加强养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相小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养成教育融合在一起,从良好的行为习惯抓起,让学生从小学会谦虚礼让,诚实守信,勤劳节俭,遵纪守法,让传统文化“生根开花”。
相小本着以人为本,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把礼仪教育贯穿始终,从细微处着眼,从学生在校生活的点滴中做起,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具体说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礼仪教育。第一、教师率先垂范,把礼仪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之中。第二、找准礼仪教育的关键期。我们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文明礼仪推广周,尤其针对九月份新生入学,利用学生开学之际,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形体姿态和常用礼节的规范要求,能够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能够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使学生明白“知礼、明礼、善礼”的重要性,教给学生关于文明礼仪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觉践行文明礼仪的意识,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第三、抓好学生的礼仪行为训练。学校成立文明礼仪操巡演组,由他们利用课堂、活动、集会对学生“课堂礼仪、行进礼仪、问好礼仪、集会礼仪”等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规范的指导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举止。(如课前课后起立,见到老师行鞠躬礼,进入办公室称谓等)。第四、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积极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文明礼仪手抄报大赛以及每学期末各班评选一名文明礼仪之星参评学校文明礼仪之星等。第五、家校合作,共同努力。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校领导发现学校凉亭的两侧是孩子们喜欢的“乐园”。起初那是一片空地,到了夏季,长满野草,开满野花,而孩子们却格外喜欢。之后,学校进行规划,把这片空地建成了“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其中诚信(杏)园里种着杏树,早(枣)成园中长满枣树,还种有玉米、黄豆和一些蔬菜。德育处利用课余时间或队会时间,组织学生来到这里,中队辅导员指导他们翻地、播种、施肥、拔草、浇水、收获,整个“乐园”相当热闹。在这儿,学生不但学会种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同时也增长了城市孩子的见识,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劳动。
强化“三礼”教育仪式感
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仪式可以让人们对所在意的事情怀有敬畏之心。中国之所以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是因为我们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而完整规范的仪式则是这些文明的承载。
“三礼”教育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参与开笔礼、成长礼、毕业礼这些庄严的仪式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最终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学生的理想人格,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7周年,为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我校举行了“开笔添智・人生始立”为主题的一年级开笔礼。通过端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茶敬亲师、祭拜孔子等七个环节,让孩子领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迈出孝亲尊师的第一步:“端正衣冠”让孩子知道先正衣冠,后明事理;“朱砂启智”请家长在孩子额头上点红痣寄托美好的愿望,希望孩子从此眼明心亮,好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击鼓鸣志”让孩子敲鼓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启蒙描红”则是老师教学生握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带领新生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人”,并告诉孩子们“人”字虽然笔画简单,但意义深远,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是最为重要的,这“人”字结构是由一撇一捺组成的,这两个笔画相互支撑,也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才能构成和谐社会;孩子用“茶敬父母”以示感恩之心,“祭拜孔子”分为三拜,先拜孔子,再拜启蒙老师,最后拜父母。
本次活动成了孩子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更是为孩子们迈开学习的第一步、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指明了方向。一位家长参加开笔礼后兴奋地说:“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有意义而又新鲜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师重教,而且教育他们学会做人,要孝敬父母、互相帮助,代替了对孩子进行简单抽象的说教,效果非常好,希望学校每年都能开展类似的教育活动。”
无论是开笔礼还是成长礼、毕业礼,举行典礼之前,学校、师生、家长都要作精心准备,典礼时大家都要穿着正装、礼服,在经历颁发毕业证书、朱砂开智、过成长门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环节中,学生产生了一种仪式感――衣着具有仪式感,过程具有仪式感,内容同样具有仪式感。我们就是通过这种仪式将重知识、爱学习、懂感恩、有理想等美好的传统信念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内心。
凸显“三礼”教育系统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向高逐级发展的。正所谓“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学校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制定“三礼”教育工作目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
(一)一年级新生开笔礼。俗称“破蒙”,在古代是极为隆重的典礼,也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我校通过此项活动开展启蒙教育,让新入学的孩子感受读书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引导孩子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教孩子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四年级学生十岁成长礼。成长礼是由古代成人礼演绎而来,这一仪式是告诉参加典礼的青少年应当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承担、负责任的人。我校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了成长礼,仪式包括过成长门、家长送祝福、向老师和家长行感恩礼等环节。活动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三)六年级学生毕业礼。毕业礼是个“舶来品”,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学术荣誉感和责任感,告诉毕业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小学也可以通过毕业典礼,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
我校“毕业礼”遵循这样一个基本流程:首先主持人宣布毕业典礼开始,接着升国旗、校旗,然后是仪式的主体部分,包括难忘母校、难忘恩师、梦想启航三个篇章。传统文化教育只有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建立起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既有理想、更具现实的目标体系,才能落到实处。
注重“三礼”教育持续性
开笔礼、成长礼、毕业礼不是三个孤立的仪式,而是三个鲜明的节点,连接这三个点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德育之线,将整个小学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串起来,构成了我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三步曲。“三礼”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更大的效应,就必须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并融入到课程与教材体系中,实现持续性与长效性。
(一)与书法教育相结合――翰墨飘香传书道
一年级新生参加开笔礼之后就要开始硬笔书法的学习,四年级学生参加成长礼之后就要开始毛笔书法的学习。近年来,我校以书法教育为突破口,充分挖掘中华书法艺术的育人功能,确立了“以书育德、以书启智、以书益美、以书健体”的指导思想,于2012年秋率先在全区把书法课作为校本课程,分层有序推进,每周开设2节书法课,并在各学科教育中全方位加强写字教育。每天二十分钟的“天天练”,让学生养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每周一个书法小故事,培养学生学习书法家勤学苦练、孜孜以求的学习品质;每月一节名作欣赏课,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书法之美,汉字之美,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锻炼意志,启迪思维,提升品格;每年一次义务写春联,让学生走上街头写字送春联,感受成功、发展自我、升华人格。
(二)与经典诵读相衔接――书雅润心能致远
开展美文诵读活动和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是我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让学生“与经典美文同行,在诵读浸润中成长”。学校挖掘经典文化中的育人元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编》和学校的校本教材《书山之乐》为蓝本,引导低年级学生诵读《千字文》《三字经》,中年级学生诵读《百家姓》《孝经》与《千家诗》,高年级学生诵读《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不仅让学生养成一种阅读习惯,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儒雅气质,熏陶审美情操,践行传统美德。
为了让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我们坚持做好经典诵读的“六个一”,即每天一次经典晨读(20分钟),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学期一次经典诵读节,每学期一次经典诵读研讨,每年一次“亲子诵读”活动,每年一届传统文化艺术节。当“三礼”教育与书法教学、经典诵读等课程有机整合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开始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由此在每一名学生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翰墨育美善,书雅润童心”,在“三礼”教育的引领下,校园形成一道美丽独特、古色古香的风景,师生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沐春风般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如今,我校学生不仅可以在舞台上通过相声、舞蹈、诗歌吟唱、诗句对对碰等形式来展示经典文化,而且还掌握了吟诵方法,将平时的读书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情景化,用心灵去感悟国学经典的魅力。老师以身示范与学生一起诵读经典,挥毫泼墨,共同聆听古代圣贤的教诲,感受中华浩如烟海的文化。书法艺术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字水平和学习成绩,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体验写字的欢乐,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五年制高师 增设 音乐剧表演课程整合课程 构想 实践
音乐剧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它是一门以戏剧结构为基础,以音乐、歌唱、舞蹈形式为手段,以戏剧表演为中心,通过戏剧行动过程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舞美等多艺术元素融为一体的高度综合的、新兴的舞台艺术,被称为20世纪璀璨的艺术瑰宝。
相对于歌剧培养“会演戏的歌唱家”,舞剧培养“会表演的舞蹈家”,话剧培养“语言艺术表演家”而言,音乐剧表演培养的是能歌善舞会演戏的“全能型”的表演家。这位“全能表演家”仅仅表演课程就必须涉及素质训练课、创作技巧课、形象创作课等;声乐课程必须涉及声乐基础课、声乐技巧课、独唱课和合唱课等;音乐理论课必须涉及视唱练耳、基本乐理、音乐剧作品赏析等;台词课必须包括台词基础课与台词技巧等;形体课必须涉及芭蕾舞、爵士舞、踢踏舞、现代舞以及中外代表性舞蹈与礼仪,每一门课程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学习内容。这一艺术精品横跨流行与古典两大领域,歌、舞、剧、场景、舞美、灯光、音响等等丰富、创新要素的完美综合,不断冲击每个学习者的感官,对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所谓学习需要动机,产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音乐剧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给了笔者很多的启发,联想到笔者目前执教学校――五年制高师的音乐教学现状,不禁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五年制高师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
一、现状分析
五年制高师是未来小学、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学校,教育对象是处于15至17岁左右的初中毕业生,通过高师五年的职前教育,使其毕业后能够胜任小学或幼儿园教学工作。出于对音乐教育的高度重视,也由于幼儿园及小学存在着教育科目综合性强,教师经常跨学科教学等问题,所以师范学校音乐课程的安排比较多,也比较细。音乐系除了必不可少的文化课之外,其他的课程自然都是音乐专业科目,如:声乐、钢琴、舞蹈、理论、合唱……幼师专业除了文化课程及幼儿教学法之外,每周也有五节音乐课,分类也较细:声乐、钢琴、舞蹈、理论和视唱。即便是普通(文理、英语)师范班,每周也有两节音乐课(视唱、唱歌与欣赏)。然而,这种看似丰富的课程安排,在笔者看来,却并未如的预期的那样,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最明显的表现是:每年要在音乐专业班学生中选拔、排练优秀节目,常常觉得十分困难。事实上,学生对各音乐科目的学习兴趣平淡,平时的自觉练习不多,更谈不上刻苦训练、研究创新。仔细分析,除去生源状况的不理想,现行的音乐教育模式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与时代脱节: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取向的变化,旋律优美、语言质朴、贴近心灵、亲切随意、通俗易懂、音乐表现形式独特而丰富的流行音乐,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毕竟,歌者最终是用时代的唱法,唱时代的歌,为时代歌唱。进入高师,一个个十六七岁的初中毕业生,正值青春活泼、对一切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之际。可一般学校的教学特点往往是:不论哪种声音条件,不论哪种兴趣取向,教师只能根据大纲和教材,教授美声和民族唱法、芭蕾和民族舞蹈。尽管近年来,教材曲目一改再改,但还是远没有跟上当代音乐的发展速度。笔者认为,古典唱法要学,民族舞蹈要学,但优秀的经典流行音乐、风趣时尚的舞蹈作品也不可或缺。笔者希望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正是想把学生从流行带入经典,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2、与教改脱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从社会生活、学习经验中构建智慧、技能,是遵从了学生认知的规律;过分强调学科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生活经验,是违反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于是,设置“儿童音乐剧” 综合艺术实践课的崭新理念被提了出来。笔者之所以在这里提及这一纲要中的新理念,缘于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清醒地知道,我们的学生将来在为谁服务?他们正在为将来的工作做着相应的学习准备吗?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同样涉及音乐(声乐、器乐、音效)、舞蹈(中外、民族、现代)、美术(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戏剧(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文学(剧本、语言、朗诵)、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早在二十年代,我国现代儿童歌舞剧作家黎锦晖先生就创作了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以及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等十三部儿童歌舞剧。这些剧目语言生动、明快,词曲通俗易懂、采用当时流行的民歌音调,深受少年儿童喜欢,多少年来影响、教育了几代人。这一综合艺术形式至今仍因其“人文精神”而富有教育意义,值得继承和发展。这一教改新要求的提出,进一步证明了在五年制高师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的必要性。
3、各学科脱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偏好声乐、偏好舞蹈、偏好器乐的学生大多比较注重本专业自身表现力的训练,不太注重综合表演和表现能力的训练。因此,往往喜爱声乐的学生缺乏形体和表演的训练,喜爱舞蹈的学生缺少歌唱表达能力的锻炼……所以,寻找一种合适的教学实践载体使得高师音乐、幼师专业类学生能够获得综合的训练,对他们自身的素质提高和将来所从事的教学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
4、与实践脱节:基于对学前及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目的认识,以及对幼儿、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了解,可以想象,高师音乐专业及幼师专业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教学对象还不具备学习专业声乐、专业舞蹈的能力,他们如果能通过巧妙设计的“综合艺术实践课”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少儿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就是音乐艺术课的最大成功了。但目前高师的音乐课程设置,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脱节,往往令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无从入手,在综合性极强的教学岗位面前显得能量不足。
二、客观优势
“在五年制高师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这一想法是否真具有可行性呢?笔者认为,实施这一做法,高师至少具备两大优越条件。
1、时间充裕:根据“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笔者认为音乐专业班与幼儿师范班可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原因是:以上两个学科的音乐专业课程多于其他文化类课程,因此,用于声乐、钢琴、舞蹈等专业课程的自修课时安排就比较多。因此,学生完全可以从自修课中拿出两课时的时间,用作音乐剧表演课。
2、系科齐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音乐系中就有二十名优秀的不同专长的教师,至于其他音乐剧表演的要素,如英文、台词、舞美等,都有相应系科(如:外文系、中文系、美术系等等)的教师给予帮助指导。齐备的系科、优异的师资为音乐剧表演的教学指导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三、教学实践
为了证明自己构想的可行性, 2008年9月份,笔者在幼师三年级某班跨出了实践的第一步。4个月后的2009元旦晚会上,我指导的小型音乐剧《白雪公主》诞生了,并在校园取得了“轰动效应”,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尽管现在再来回顾当时的表演,可以发现很多的缺憾,但在这次实践过程中,在剧目一点一滴的成型过程中,笔者初步验证了在“五年制高师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的构想的可行性,并梳理了教学、排演中的一些重要环节:
1、构建新的整合教学模式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的教学模式。音乐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因此,音乐剧表演课程的教学就属于一种整合教学。由于五年制师范培养的是未来的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教学模式就必然与专门培养音乐剧演员的戏剧学院或音乐学院有所不同。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将高师的音乐剧表演教学模式称为“临时整合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又分为纵向整合教学与横向整合教学。纵向整合是指声乐、舞蹈、表演等要素的整合;横向整合是指台词、舞美、场景等要素的整合。所谓“临时整合教学”模式,也就是不独立成立自己的“音乐剧表演系”,而是依据教学计划,轮到纵向整合课或者横向整合课,就由各自相关的教师进行排练指导。教师们平时依然属于自己的专业系科,轮到哪一种整合方式,就安排相对应的专业教师前去指导。然而,不论纵向整合课还是横向整合课,都离不开平时所有专业教师之间的教研活动,否则是不可能齐心协力排演出一出剧目的。由此,又可看出这一课程的设立,对各系科间、各教师间的教研合作同样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2、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剧目
设置了课程,就要安排教学内容,由简到难,从理论到实践,选定观摩研习剧目与舞台排演剧目。在这里,笔者主要谈一谈如何确定排演剧目?排演剧目,导演(教师)可以照搬经典音乐剧作品,即所谓的“描红”,也可以自己编创新题材。“描红”不一定代表排演过程就简单轻松,“自创”也不一定就表示排演过程复杂困难。选择音乐剧剧目,导演(教师)首先要冷静审视自己的团队,你的团队成员都是专业音乐剧演员还是业余音乐剧表演爱好者?他们能否胜任剧中角色?能否圆满完成剧中歌唱、舞蹈、表演、台词等等方面的任务?其次,导演(教师)还要考虑到当前具备的排演条件、受众的喜好等等因素。简单说来,就是你的团队的编创能力如何?舞美、场景等制作能力如何?演出受众是热爱音乐剧的成人爱好者还是对音乐剧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以笔者此次的剧本选择为例:当时考虑,“描红”虽然相对轻松,但照搬《音乐之声》、《猫》等音乐剧中的经典段落,一是没有新意;二是在技术层面上,学生也达不到要求;三是想尽量排演适合学生表演的题材。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大胆决定,自编自导音乐童话剧《白雪公主》。在查阅了多个版本的儿童读物,观看了真人版和动画版的电影《白雪公主》之后,师生共同选择了童话中大家熟知的几个典型情节,精编了我们自己的剧本,尽管有些方面不够“专业”,但饱含着师生的心血。
3、制作有个性的剧目音乐
制作剧目音乐是一项大工程,它有照搬经典剧目音乐、创作新音乐或选择现有音乐三种方式。导演(教师)要根据客观条件,选择恰当的操作方式。以我们这次学生的排演为例:虽然是自己创编的新剧本,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邀请专业音乐人为剧本创作音乐,也更没有能力自己创作,于是我们只能寻找现成的音乐和歌曲为剧情配乐。为了能尽量找到最切合剧情的音乐,我们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例如:白雪公主出场时,背景音乐设计了北欧歌手空灵、飘渺、纯净的哼唱声,宛若仙女降临凡间;恶毒的皇后在准备残害白雪公主时,突然响起了陈小春“你好毒,你好毒,你好毒毒毒……”的歌声,并在其间用电脑叠加了恐怖的打雷声,现场演出时,笑声、掌声、惊叹声响成一片;七个小矮人出场时,配上了一段木琴演奏的乐曲片段,凸显出小矮人滑稽可爱、单纯善良的特点……以上所举例子只是全剧中的几个片段,整部音乐剧的音乐选择和电脑合成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4、有“纵”有“横”整合排练
这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环节,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导演(教师)根据学生的音色、性格、体态等等特点合理分配角色,然后就进入了实质性的排练阶段。
所谓纵向排练:即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表演要求,每天接受声乐、舞蹈、表演等专业教师的教学指导;所谓横向排练:即每周一次,到设计布置好的舞台上,分章节进行集体彩排。由导演(教师)和其他各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台词、走位、化妆、服装等进行指导。至于演出前连续几天的整合连排,所有的指导教师必须到场。每一个学生的唱歌、跳舞、表演、台词、走位、化妆、服装,包括舞台灯光、场景变化等等细节都在一群专业教师的仔细审视、认真指导之下不断完善。最后呈现给大家的就是一部通过集体努力,充满智慧、充满爱的音乐剧作。
四、教学效果
演出结束后,笔者趁热打铁,立即组织学生进行了学习反思,学生们反响热烈,纷纷踊跃发言。综合学生的反映和自己的思考,笔者对音乐剧课程的教学效果做出如下的评估:
1、歌唱理念更完善:这是令学生大有收获的部分,也是笔者作为声乐教师最满意的部分。其一、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往往只注重高音的发声练习,忽视了中低音区的训练,导致中低音区声音发虚或完全没有声音。在音乐剧中,歌唱音区的跨度较大,但其中更多用到的是自然声区的演唱,学生由此发现,打好中低声区的发声基础极为重要。通过这次排演及排演前对经典音乐剧的观摩学习,学生还明白了一个歌唱的道理,即:歌唱不是为唱而唱,也不是为华彩技巧的展示而唱,是为情感的表达而唱。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歌唱艺术的含义是什么?我不会从声音技巧的角度去说明。我要说的乃是感动听众的才能。如果歌唱者仅仅是把声音唱出来,那么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技工匠而已。”所以,这次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自己重视了自然声区的练习,注重了歌唱基本功的练习,也明白了理解作品深刻内涵的重要性。其二、学生通过表演实践,真正理解了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提出的“一种唱法多种风格”的教学理念。同一个演员,在同一部剧中,会使用到古典唱法与流行唱法。要胜任这项工作,就得苦练内功,拥有科学的、自然的、畅通的歌唱通道,并随着不同风格作品的表达要求,,恰当地微调自己各个发声器官的状态。其三、为适应音乐剧表演的需要(如:边跳边唱、边演边唱),在这四个月里,一向不太喜欢运动的音乐专业的学生,也终于听从了笔者的建议,每天自觉安排一定的时间,加强体力、耐力方面的训练。令他们惊喜的是,一段时间后,果然体能有了变化,肺活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歌唱时气息的控制、运用也更加得心应手。
2、学习态度更积极: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在剧中分配到了角色,人人有任务,人人有活干,每个人都为了塑造好角色而努力着。学生在整个学习、排演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兴奋度与专注度。
3、艺术素养更全面:除了声乐、舞蹈这一类专业必修课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书籍、创作实践,对台词、表演、服装、化妆、灯光、舞美等学生原本涉猎不多,或完全陌生的艺术相关领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灵活了思路。
4、师生感情更融洽:在学习、排演的四个月里,师生几乎每天都要抽时间在一起研究剧本,切磋表演。彼此间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我相信,随着大家对现代音乐的理解和接纳,随着大家与音乐剧更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随着每一位音乐教师的学习和实践,笔者的构想最终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 金铁霖 邹爱舒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
[2]音乐剧教育在中国中国音乐剧研究会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