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23:41
导语:在经济和管理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武警部队;车辆;经济效益
一、 研究背景
日前,汽油价格“破八”已经实现,高油价时代的猝然来临,汽车行驶起来成本更高。武警部队的公务用车种类多、品牌杂、性能各异,而且武警部队各单位出车任务频繁,油料消耗巨大,为此,武警部队的公车使用经济效益如何,该如何在高油价背景下提高武警用车的使用效益,如何改善公务用车的配置和调度,如何科学构建武警部队车辆调度管理体系, 在满足任务需求的情况下实现最优经济效益, 是车辆调度工作的一个难题,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 武警车辆配置和使用的现状
目前武警部队的车辆使用配置方面,主要是各个单位自行组织内部的车辆购置、配置和使用,这样,各个单位在车辆的配置数量、使用频率、使用效益的研究上都所欠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运营车辆始终要面对十分复杂的道路行车环境,同时还要面临诸如天气变化、车辆故障等异常情况,因此时常出现由于运力冗余量不足而导致的公车系统稳定性弱等问题。同时由于不同时段、不同出行目的的出行需求对车辆的要求不同,并且公车车型、规模等均与时空分布特性匹配性较低,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由于公车出行成本不用个人负担,其使用率远远高于私家车公务用车的规模和数量逐年增大,运行费用逐年递增,且增势预期不减。现在的状况是,公车比私车更耗油,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许多公车都是大排量、高耗油的车型;二是车辆使用效益差,时常处于不合理使用的状态,各单位之间没有协调使用车辆,不考虑运力调度的跨单位使用问题,而是只考虑本单位的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可见,改善武警部队公车使用调配,对节省开销来说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 武警公务用车的管理和使用调度优化设计
(一)车辆管理和调度优化的基础工作
针对公车使用特征,本文将公车使用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配备给领导或科室使用的专用型车辆,第二类是公用型运输车辆。在本研究中主要针对第二类车辆的使用展开研究。利用现代系统工程决策的数学方法对武警公车运力调控管理体系进行提升和改造,是可提高公车运输系统效能的基本手段之一。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整个单位区域以及友邻单位区域的线网展开研究,掌握各单位拥有的车辆型号、性能、运力等实力,并且对任务紧急情况合理分类,以便针对线网及任务要求展开线路间的运力调配,体现系统性配置的最优经济效益和运力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原则。
(二)对各单位车辆管理调度的优化措施
对车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一般做法是将各单位公车交由公车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统一调配使用,对相对比较集中的各单位的车辆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管用分离。通过严格管理,及时调度,实现各单位车辆集中管理,信息共享,使资源流通起来。
对于武警部队来说,应当成立分级车管中心,主要分为三级,第一是以若干省份为片区将若干总队组成一级车管中心,第二是以总队为单位成立二级车管中心,第三是以支队为单位组建三级车管中心。通过这三级车管中心来实现车辆的调度使用,这三级车管中心信息共享,权限依次降低,在申请车辆使用时由系统自动按照等级顺序逐级进行审批和反馈。车管中心作为车辆的“蓄水池”,负责重要公务接待、统一集体活动、大型执法公务活动、应急突发事件处置等公务用车,个人公务用车也可通过系统进行预约。
(三)车辆管理调度改革的优点
集中统一管理改革模式实行管用分离、统一调配、资源共享,有利于优化公车资源配置, 通存通用能力增强,单车出车次数增多,车辆利用率提高,提高公车使用效益,降低公车运行成本,同时也可减少各单位分散管理容易产生的公车私用弊端。这样,使得武警部队运输车辆的保障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
四、 实例分析
由于武警部队车辆管理调度系统比较复杂,在申请反馈机制中的决策要依据复杂的分析计算,为方便理解,我们在这里只对其中的原理进行简化的实例分析。
假设A省某支队单位需要派遣一辆30t级卡车前往相邻B省某市拉煤,任务要求时限为10天,本支队处于本省中间地带,与B省相隔C市和D市,其中C市在A省内,D市在B省内,距离目的地300千米。针对此任务,该支队向所受管辖的三级车管中心发送车辆使用申请,该三级车管中心决定本单位派出车辆,并逐级向上报送申请,一级车管中心处理系统接到申请后,自动调取所管辖各单位车辆情况,分析相关路线、路程以及费用情况,结合该任务的时效性要求,得出该运输方案申请不符合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故拒绝三级车管中心的自行派车任务,而向B省的二级车管中心发送派遣任务,二级车管中心接到任务后,同样结合自己所管辖车辆情况,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向D市的三级车管中心派遣任务,三级车管中心接到任务后派出车辆前往目的地将煤装车运送到需求单位。通过该车辆派遣系统,合理地安排了各单位的车辆使用,使车辆空载率降低,从而减少了运输成本,保证了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 在优化车辆管理调度过程中的建议
(一)充分论证,顶层设计
武警部队的车辆管理和调度优化设计,一定要在总部的领导下,成立专门的论证小组,在对武警部队现在的车辆情况,运输情况,运输成本等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如何优化武警部队车辆调度进行充分的论证,设计出富有针对性的模型。在一些车辆调度规模比较大的场合,现有方法不能满足对车辆进行实时动态调整的需求,要适当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具有较高响应速度的人工智能的车辆调度模型。
(二)建立武警车辆信息共享平台
在目前的武警车辆管理体制下,缺乏各单位间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所以,总部要组织安排专项经费,将各单位的相关信息通过平台有效连接起来。要建立基于多车管中心的协同调度系统。系统中的车管中心系统高度开放,代表各车管中心经过注册后可以自由出入,自身拥有的相关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各车管中心依据共享信息及优化算法寻求车辆资源与自身需求互补的合作伙伴,原则是合作后组织内部成员实施联合配送的花费成本最小,最后成员通过协商分享节余成本。
(三)建立效益评估机制
在目前的武警部队车辆使用中,缺乏对车辆使用效益的有效评价体系,加上军事运输具有弱经济性的特点,导致部队对公务用车的使用更多的是关注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于车辆的使用效益不够重视。军事运输在做到保障有力的情况下,对武警部队车辆使用效益进行研究,优化车辆管理和调度方面的体制机制,在高油价时代也是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的。
六、 结束语
由于历史原因,规模、机构、工作性质几近相同的单位,拥有的车辆数量却不尽相同,而且有些单位的车辆闲置,造成资源浪费;而有些单位的车辆却不能满足生产和工作需要。实行车辆集中集中管理和优化调度后,武警部队各单位的人力、运力可以得到较好的平衡和重组,既有效提高了车辆利用率,又很好的保证了使用单位所需,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任务的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沈荣华、刘杰.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模式与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0(5).
[2]胡兴华、苏小军、王芳.城市公交线路车辆配置模型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9(3).
关键词:低碳经济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15-02
一、引言
纵观人类发展历程,在由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过程中,能源资源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口的激增,能源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所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越来越困扰着我们,甚至阻碍了我们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反思。于是,近些年学术界有关“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碳足迹”、“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为了适应低碳发展的新潮流,探索如何创建低碳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2008年就设立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土地利用规划的碳减排效应与调控研究》,力图在揭示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机理基础上,通过创新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形成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拟从低碳经济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我国土地的利用和管理。
二、低碳经济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近十年,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给出过定义。2003年2月,英国政府在其发表的《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刘春玲(2011)在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界定的基础上,认为低碳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国内外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表述都不尽相同,但是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笔者在此基础上概括低碳经济的定义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力求资源低开采高利用、废弃物低排放、环境治理全程控制的全新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最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的内涵
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就是兼顾“低碳”和“经济”,综合考虑土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实现土地利用的“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土地利用(彭欢,2010)。也就是说,既要发展集约型土地利用与开发模式,又要采取各种方式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这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利用结构和方法的有效控制,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以打造低资源和环境成本、高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双赢局面。
三、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要研究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主要应考虑的便是碳排放问题。就目前而言,由土地利用导致的碳排放有两种: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直接碳排放是指由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或保持导致的碳排放,如围湖造田、草场退化、种植制度的改变等。间接碳排放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人为源碳排放,如交通用地尾气、矿产品开采工艺排放等。由此可见,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现象比比皆是,且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碳排放量也与日俱增。如何管理好土地利用以减少碳排放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我国这样碳排放总量居全球第二的国家(王铮和朱永彬,2008),尤其需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土地类型变化不当往往不利于碳蓄积,会加剧碳排放。如森林砍伐会直接导致地上生物量排除,土壤呼吸加剧;农牧林地被建设用地所占有,生物量便会被清除、土壤被掩埋和收集;草地转变为农田会加剧土壤呼吸,从而减少了碳素向土壤的分配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不当引起的碳排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在低碳经济理念倡导下,中国政府逐渐重视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力求土地利用朝着低碳和经济的方向发展,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力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中国六大区域(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仍然存在一些不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问题,其中尤以东北、华北和华东三大区域的问题最为显著。
(一)东北地区过快的农业发展扰乱了自然生态系统
根据国家统计局1999年和2010年统计的数据显示,1996年东北三省耕地总面积达到21526200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55%;到了2008年,东北三省耕地总面积减少到21450000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7.63%,但实际上2008年耕地总面积只比1996年减少了0.35%。但东北三省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耕地面积增加也主要来源于森林和草地。而该地区的森林和草地富含生物碳量和土壤碳蓄积量,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将对于该地区的地面生物量清除;耕作以及水土的流失将对土壤碳蓄积碳汇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草地转变为耕地将加剧土壤呼吸,不利于碳积蓄。近几年,国家政府在低碳经济理念下,面对严峻的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投资积极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2010年该地区林业投资完成额达到22426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额占84%,当年造林总面积为50703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为308643公顷,而退耕还林面积却为0。这样的发展并不能使该地区土地利用低碳化,要彻底改变目前现状,必须合理配置各类土地利用类型,而并非一味增加林地面积。
(二)华北地区的牧草地出现严重的退化和荒漠化现象
由于过去20年间华北地区大量的植树造林,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显示,到2005年,华北地区牧草地面积比1985年减少了6888000公顷,主要转化为林地(林地面积增加1175600公顷);还有部分转化为耕地(耕地面积增加774700公顷)。但是,就总体来看,牧草地面积下降速度依旧过快,同时过度的放牧也加速了土壤沙漠化速度,这些都不利于土壤中碳的蓄积。
(三)华东地区耕地面积急剧下降,建设用地扩张过快
华东地区是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理应是耕地面积最大的地区,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数据显示,2008年耕地面积只占了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9.98%。与此同时,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8年增加耕地面积仅为95006公顷,但是减少耕地面积却达到了99695公顷,超过了增加的耕地面积达4689公顷,可见耕地面积减少的数量超过了增加的数量,年末耕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总量中,有85%用于建设用地,占全国耕地改造的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4%,可见华东地区建设用地改造的面积之大,华东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迅速变化(耕地逐年递减、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导致生物量清除、土壤被掩埋和收集,加速了碳排放,将不利于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华东地区会出现这样大量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现象呢?这一方面是华东地区地处平原,耕地面积大,矿产资源匮乏,因此自古以来该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耕地和进出口贸易。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领海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该地区经济发展较内陆地区快,各地纷纷建居民楼、厂房、写字楼,加速了该地区建设用地的需求。另一方面,耕地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不及贸易所带来的利润,人们纷纷闲置耕地或者转卖土地成为城镇居民,进厂打工或者自己成立工厂进行加工、贸易。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这种势头更为猛烈。江浙一带很多原有的耕地都被低价转卖给政府用于建设用地。农民搬进了政府新建的农民安居房,农民成了没有土地的农民。这种现象已经违背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初衷,同时也恶化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调整,不利于低碳经济型土地的利用,值得政府部门深思。
四、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管理的对策
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需要协调好生态发展和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有节制地开发利用土地,有效地管理保护好土地的生态系统。因此,转变土地利用的方式,重视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减源”、“增汇”,这是降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和提高土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必然手段(彭欢,2010)。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优质、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土地利用。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加强土地利用的管理力度,通过法制化的方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管理,通过增加耕地转化审批环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向建设用地。对破坏耕地、任意改造为建设用地者进行严厉打击,应处于高额罚金,并要求其限期对土地进行复垦,恢复其原有生态系统。同时,提高林地面积规模,控制耕地、牧草地、沼泽和滩地面积减少速度,促进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向林地、牧草地和耕地转换,设立提高土地的碳吸纳能力。
其次,我们应该利用经济杠杆,促使土地利用合理化。可以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取得和保有的成本,提高土地价格,以此用经济杠杆自动调节土地利用类型,使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最后,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碳交易市场。尽管低碳经济、碳汇等词汇已经耳熟能详,但是碳积蓄后到底用于哪里或者说能否带来经济效益,这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主要是碳交易市场不健全导致的。碳交易其实质就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实际上就是碳排放权利的交易。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彭欢,2010)。我们应该应用市场化的手段,制定好合理的碳交易体系,并处理好各个相对量的指标,建立全国的统一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碳交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碳排放才能从经济的角度得到实质性的遏制。
总之,目前低碳经济下我国土地利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利用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道德等各种手段进行管理。重要的一点是让低碳经济观念深入人心,政府部门应该从本质出发,倡导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同时,利用经济手段,让低碳和土地利用自动协调发展,这对于现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而言,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让经济成为土地利用管理的有力杠杆。当然,健全的法律也是必然的管理途径,法制的强制力手段将能使土地利用管理变得井然有序。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 ENERGY WHITE PAPER, 2003.
2.刘春玲.低碳经济的定义、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J].商业时代,2011(21)
3.彭欢.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
4.王铮,朱永彬.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8,23(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低碳排放:土地利用调控新课题[EB/OL].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12.25
【关键词】经济合同;合同管理;法人委托
经济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搞好经济合同管理,对于公司经济活动的开展和经济利益的取得,都有积极的意义。合同管理必须遵循《经济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但为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减少失误,提高经济效益,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的管理公司,“重合同、守信誉”为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核心。
一、经济合同的签订
(1)签订注意事项。签约人在签订经济合同之前,必须认真了解对方当事人的情况。包括:对方单位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有否经营权、有否履约能力及其资信情况,对方签约人是否法定代表人或法人委托人及其权限。做到既要考虑本方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对方的条件和实际能力,防止上当受骗,防止签订无效经济合同,确保所签合同有效、有利;签订经济合同,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及有关规定。对外签订经济合同,除法定代表人外,必须是持有法人委托书的法人委托人。除经总经理特别授权并给委托证明外,超越权限和非法委托人均无对外签约权;签订经济合同,如涉及公司内部其他单位的,应事先在内部进行协商,统一平衡,然后签约。(2)合同格式要求。经济合同除一律采用书面格式,并必须采用统一的经济合同文本。而且合同对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规定必须明确、具体、文字表达要清楚、准确。合同内容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部首部分要注意写明供需双方的全称、签约时间和签约地点;二是正文部分要注意产品名称、技术质量、运输方式及运费负责应具体明确、交(提)货期限、地点及验收方法应明确;价金必须执行现行的国家定价或国家指导价、市场调节价;违约责任有法定违约金的按规定写明,法律没规定或规定不具体的,应具体写明约定的违约金数额、比例及计算方法;三是结尾部分要注意双方都必须使用合格的印章(公章或合同专用章),不得使用财务章或业务章等不合格印章。
二、经济合同的审查批准
(1)经济合同审批权限。经济合同的正式签订前,必须按规定上报领导审查批准后,方能正式签订。经济合同审批权限如下:一是下属公司、企业对外签订的经济合同,除按规定须上报公司审查批准者外,由公司、企业领导审批;二是标的超过额定值;联营、合资、合作合同重大涉外合同由总经理或其授权人审批;三是重大合同由董事长(法人代表)审批;四是标的超过公司资产1/3 以上的合同由董事会审批;五是董事会、总经理委托审查的合同,内容复杂、较难掌握、各企业要求提供法律帮助的合同由法律顾问室负责进行审查,法律顾问室主要负责审查合同条款、内容的合法性、严密性、可行性,提出意见供决策部门参考。(2)经济合同审查的要点。经济合同审查的要点主要包括:第一,合同的合法性。包括当事人有无签订、履行该合同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合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政策和本《制度》规定;当事人的意思表地是否真实、一致,权利、义务是否平等;订约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第二,合同的严密性。包括合同应具备的条款是否齐全;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否具体、明确;文字表述是否确切无误;第三,合同的可行性。包括当事人双方特别是对方是否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条件;预计取得的经济效益和可能承担的风险;合同非正常履行时可能受到的经济损失。(3)经济合同的审批程序。经济合同的审批程序如下:首先是申报,各企业的法人委托人在授权范围内对外签订合同,应事先填写“经济合同签约申报表”(一式二份),报本企业的领导审查批准。(凡先经领导口头同意签约的,签约后需补办手续)。需报总经理、董事长审批的,应由该企业领导签署意见,随同合同初稿及有关资料、附件等,一并上报;其次是审核,对送审的经济合同,应按本《制度》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的审批权限,由主管人或有关人认真审阅,必要时可进行调查研究,最后作出批准、不批准;通知申报单位补报材料或进一步谈判。(应提出谈判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主管人在“申报表”上批写意见后,“申报表”一份及合同初稿留底,另一份“申报表”连同其他材料发还申报单位,由承办人按批准的意见办理。
三、经济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
(1)经济合同的履行。经济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一切与合同有关的部门、人员都必须本着“重合同、守信誉”的原则,严格执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确保合同的实际履行或全面履行。合同履行完毕的标准,应经合同条款或法律规定为准。没有合同条款或法律规定的,一般应以物资交清,工程竣工并验收合格、价款结清、无遗留交涉手续为准。在经济合同履行过程中碰到困难的,各企业首先应尽一切努力克服困难的,尽力保障合同的履行。各企业领导及签约人应随时了解、掌握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汇报。否则,造成经济合同不能履行、不能完全履行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2)经济合同的变更与解除。如实际履行或适当履行确有不可克服的困难而需要变更、解除合同时,应在法律规定或合理期限内与对方当事人进行协商。对主当事人提出变更、解除合同的,应从维护本企业合法权益出发,从严控制。变更、解除经济合同,必须符合《经济合同法》的规定,并应在公司内办理有关手续。经上报主管机关批准的合同,在达成变更、解除协议前,应报原机关批准。经上级主管机在见证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鉴证的合同,在达成变更、解除协议后,应报原机关备案。经公证机关公证的合同,在达成变更、解除协议后,必须报公证机关重新公证,才具有法律效力。变更、解除经济合同,一律必需采用书面形式(包括当事人双方的信件、函电、电传等),口头形式一律作废。变更、解除经济合同的协议在未达成或未批准之前,原合同仍有效,仍应履行。但特殊情况经双方一致同意的例外。因变更、解除合同而使当事人的利益遭受损失的,除法律允许免负责任的以外,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在变更、解除合同的协议书中明确规定。
四、经济合同的其它管理
(一)专业归口制度
经济合同实行二级管理、专业归口制度,具体是公司由总经理总负责凡管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具体负责,归口管理管理部门为法律顾问室。下属公司一级由经理、副总理负责,归口管理人为办公室主任或秘书;各法人委托人具体负责各自授权范围的合同签订、履行工作。法律顾问室的主要职责包括负责管理公司的各类合同;负责检查各类合同的合法性,实行法律监督;对公司审批或签订的合同负责把关,对下属企业审批的合同负责抽查,提供法律帮助;负责对法人委托人和有关人员进行法律培训、考试、提高法人委180托人的法律素质;负责考评各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总结交流经验教训,提高合同管理水平;配合各企业办理合同的报批、见证、鉴证和公证等事项;配合各企业处理合同纠纷;参与有关合同的谈判、签约、履行等工作等。
(二)法人书委托制度
法人委托人的主要职责包括在授权范围内负责谈判、签订合同,既不能违章越权,也不能消极推诿;对所签订合同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可行性负责;对须报请上级领导审批的合同,办理申报手续,提出本人意见并对本人意见负责;对所签合同的全面履行具体负责,履行中发现问题应立即上报、并积极想办法解决,对发生的合同纠纷负责处理好或协助有关部门处理好;负责保管好本人所签合同的一切资料;合同履行完毕后应立即将资料上交归档。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发给法人委托证书:一是政治思想好,能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帛;能拒腐蚀,不贪污贿,不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二是业务工作好,熟悉本职工作,能够良好地完成本人的业务工作,并以公司利益为重,择优签约,严格履约,节约资金,增加收益,取得一定成绩,无遗留问题;三是法律意识强,对《经济合同法》等经济法规认真学习,初步掌握并能运用有关法规。法人委托书庆于每年终重新审核一次。审核的主要内容:法人委托人在本年度的工作、学习及思想情况,取得什么成绩,发生什么问题,有无违纪行为等。审核后,法定代表人可根据情况分别作出:维持授权范围、变更授权范围、撤销授权及吊销法人委托书等决定。法人委托证书应妥善保管,防止遗失。不准将法人委托证书转借他人或用作其他证明,否则,除吊销其法人委托证书外,还要追究相应的责任。法人委托人工作调动时,应向所在企业交销其法人委托证书。
(三)合同专用章制度
合同管理签订合同专用章制度。公司及下属保企业对外签订合同所加盖的印章,除各企业的公章外,一律使用合同专用章,其他印章一律不准代替使用。否则,财务部门有术拒绝办理结算手续,由此所引起的责任由有关人员承担,还可以予以处罚。合同专用章由各单位统一刻制、编号和颁发;严禁任何人私自刻制、使用。合同专用章应严格按授权的范围使用,不准混用、代用或借用。合同专用章应妥善保管,若有遗失,除立即登报声明作废外,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
(四)基础管理制度
公司做好经济合同管理和基础工作。具体如下:其一,签订购货合同应以现货为主,并坚持经销定进原则;签订购货合同应以现款为主,不准赊销;确需赊销或代销的,赊销金额在应有限制,并经企业经理审批,超过数额较大的,由总会计师和主管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审批,或由总经理审批;其二,建立合同档案。每一份合同都必须有一个编号,不得重复或遗漏。每一份合同包括合同正本、副本及附件,合同文本的签收记录,合同分批履行的情况记录,变更、解除合同的协议(包括文书、电传等),均应妥善保管;其三,建立合同管理台帐。各企业应根据合同的不同种类,建立经济合同的分类台帐和总台帐。每个企业必须设一个总台帐。其主要内容包括:序号、合同号、经手人、签约日期、合同标的、价金、对方单位、履行情况及备注等。台帐应逐日填写,做到准确、及时、完整;其四,填写“经济合同情况月报表”。各企业应在每月5日之前将上月月报表填好后报送总经理,同时抄报计划财务部和法律顾部室。
参 考 文 献
[1]郝秀凤.试论企业合同管理[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7(1)
[2]刘永杰.浅谈我国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建筑.2008(2)
[3]张婷.合同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18)
[4]李国华.经营工作中的合同管理浅谈[J].铁道勘测与设计.2006(5)
[5]陈红陵.新形式下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09(5):180
[6]宫立新,任明,刘海立,张伟.我国企业合同管理问题剖析[J].价值工程.2007(1)
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人才、品牌或管理。在合同管理中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但合同管理对任何公司而言是相同的,即能够稳健公司的运营环境,为企业的竞争保驾护航。
二、合同签订和履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合同是市场的产物,合同产生在合同管理的前期阶段。我国现阶段,市场主体对合同的签订往往高度重视,将签订合同本身看得很重,视为完成任务的一部分,因此,合同签订时的草率引发出的问题大多数产生在合同履行的中、后期阶段,这给合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纵观合同签订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合同主体不当
合格主体是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合同当事人。既一是虽然具有上述两种能力,但不是合同当事人;二是虽然是合同当事人,但却不具有上述两种能力,同样是合同主体不当。
(二)合同文字不严谨
文字表述不严谨、不准确,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的合同,应当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而这种体现需要靠准确明晰的合同文字作载体。
(三)合同条款不完整
常见漏掉的往往是违约责任。双方避讳讲丑话,而一方当事人一旦发生违约,处理结果往往更难以把握。还有诸如产品质量标准等表述不够详尽,笼统表述为“保证质量”,造成验收无依据。
(四)合同内容应变更的没有变更
在合同履约过程中变更是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不少合同当事人缺乏及时变更的意识,往往导致严重后果。
(五)应当发出的书面通知等没有发
合同中双方的权利义务充分表述下,在履约过程中的操作细节是否执行到位是企业自我保护的一种招数,可惜这一点往往被忽视,结果自然受到惩罚。
(六)应鉴证确认的内容没有办理鉴证确认
履约过程中的鉴证是一种双方约定行为。但有些具体执行人员对此并未引起重视,当发生纠纷时,也因无法举证而败诉。
(七)应当追究的法律责任却过了诉讼时效
我国《民法通则》中明确规定,普通诉讼时效为两年,超过了诉讼时效等于放弃债权主张。
(八)应当重视证据(资料)的法律效力的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有效的书面证据,应当是原件、与事实有关的、有盖章和(或)签名的、有明确内容的、未超过期限的。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据只是废纸一张。
三、合同管理的主要模式和应注重的方法、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能否实施有效的合同管理、把好合同关,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应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合同管理模式
首先,合同管理不同于企业内部的生产人事、财务等管理工作,因为合同成立就明确了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可见,合同本身决定了其涉及大量的法律专业问题,在现代企业中,合同管理应采取企业法务部门归口管理,同时,纪检监察、财务等部门全程参与。其次,各业务部门或下属机构对合同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管理内容主要涉及合同义务的严格履行以及收集和固定相关有利证据,分阶段向法务部门汇报有关合同的执行情况。
(二)应配备相应的合同管理人员
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通过学习培训,使合同管理人员掌握合同法律知识和签约技巧,可以有效地识别合同风险,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三)应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的合同管理应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四)应建立严密的合同管理流程
【 关键词 】心理学;经济学 ; 互涉关系
随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发展,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生产效率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主题,“分工”和“专业化”同时也顺势而生。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物质生产领域,学术研究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好处,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术研究更加细致化、深入化,从而更容易研究出事物的本质。但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有着各方面的联系,综合性、跨专业、跨行业等都有可能,绝对不是靠着某种单门别类的知识就可以解决。因此,在经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科学在继续深度分门别类的同时,又在向着综合性、整体性社会性方面发展,“跨学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的热议话题之一。伴随着经济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现象,经济学也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门议题,而自古以来就与之有联系的心理学更被更加深入的进行研究其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一 、 经济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概况
1.1、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和经济学都有着共同的起源,二者产生于十七到十九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在经过休漠等人德尔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被视为“正宗经济学传统”,经济学是受到英国经验主义影响后从而产生的一门学科。而心理学是受到实证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而产生的,因此,经济学和心理学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科学心理学建立后,经验主义所感兴趣的问题形成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同时,在这个时期的经济学和心理学并未向后世的那样泾渭分明,相当一大部分的英国经验主义的思想都对二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1.2、经济学与心理学互涉研究的近况
心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越界”行为,随着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其研究领域也在逐渐扩张,从而在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相同之处,并且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与发展也使得心理学家门逐渐关注经济学领域的课题。心理学中大量的实验方法给经济学带来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学时的博弈实验对心理学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学家对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改造也值得引起心理学家的注意。两者之间的联系随着日益频繁交流的变得越来越紧密,各种新奇的理论也越来越多。
二、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互涉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2.1、经济学与心理学互涉研究的局限
尽管经济学与心理学互涉的研究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了巨大的影,给各行各业起到了参照作用,但是,在进行研究中一些现象的分析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有复杂的身体结构、大脑构成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类是复杂的聚合体,不同人的成长经历会对自身产生不同的影响,或许情感、性格、为人处世的准则等。在研究过程中,这些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使结果产生偏差,从而影响最终理论的产生。并且,世界万物不可能一成不变,即使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但也是在总体方面,一些细枝末节方面总会有所偏差,以前得出来的一些理论可能对自己现阶段面对的问题起到相反的作用。
2.2、经济学与心理学互涉研究的不足
在经济学与心理学相互关系的研究之中,很多问题明显超出了自然学科科学的界限,不是科学和哲学所能呈现出来的。这就造成了研究方法的不足,这就不是很小的个人力量所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和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并且在进行大量的消耗之后很有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不可预见性比较大。因此,研究时需要有很好的心态和耐心。
2.3、经济学与心理学互涉研究的展望
心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越界”行为,由于经济学的自身不断发展和有关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他与心理学的研究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相同之处,心理学的深入和发展,使得许多心理学家的目标转移到了经济学领域方面来。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给经济学带来了重大的理论革命。更为重要的是功能性脑成像技术的逐渐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神经经济学的出现,并且,经济学中常用的博弈实验范式对于心理学研究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学的进步也为经济学带来了相当重要的变革。两者相互渗透,相互研究在未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总结
由于受到从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当一大部分人对于的生存安全感的体会越来越淡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学家对社会稳定和增加人们信念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所以,“信心经济与心理学家的社会责任”在近日成为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的主题。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国家对这个往大说关系国家稳定、社会繁荣,往小说关系人民家庭幸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因为这事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宗旨就是使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定,关系到民生的就是大事。并且,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步,心理学越来越被国民所看重,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投资、税收、保险、储蓄等经济活动中涉及到的心理活动规律也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入。在符合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响经济活动的心理机制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大安. 理性选择向非理性选择转化的行为分析[J]. 经济研究. 2005(08).
[2] 何大安. 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4(12).
[3] 赵周华. 行为经济学述评[J]. 前沿. 2004(07).
关键字:知识管理 高校图书馆 核心竞争力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构成、读者服务、人才队伍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与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何应用知识管理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其关系到高校图书馆未来生存与持续发展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与目标
核心竞争力简单说指某一企业或单位所具有的独特资源、价值创造能力、人力资源及其持续性、竞争性和不可复制性。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也是企业在社会与时代大浪潮中的生存能力与持久发展能力的预测与评估。
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有别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研究角度必须围绕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方向、学术科研的重点与方向来展开,主要研究图书馆资源文献组织建设、特色优质的读者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建设等方面,同时要重视横向比较、学习借鉴其他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状况,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总之,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建设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引进知识管理,更好的发挥馆藏资源利用价值,提供给读者便捷、高效、优质的资源利用与服务,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队伍,保障本校师生的文献需求及发挥一定社会资源服务功能。
二、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资源的获取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知识逐渐由隐性的生产力上升为显性的生产力,知识管理的关注度与应用程度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知识管理就是围绕知识为中心,根据不同需求,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加工、开发管理,实现知识利用与共享及价值的最大化。知识管理的重点之一是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进行合理的组织、开发与转化,即将不被人们重视的个人隐性知识和集体的隐性知识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显性化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创新、共享与服务的目标。
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保障全校师生文献资源需求的重要任务,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其建设重点从以资源提供者为主向以知识服务者为主的方向转变,越来越重视知识的运用与开发,重视知识服务的提供。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应用,有助于文献资源有效组织与建设,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管理与二次开发,有利于开展知识服务活动,满足读者的深层需求。总之,这些方面都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点方向。因此,各高校图书馆馆必须转变思想,重视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其应用的深度、广度都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状况。
三、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
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是多方面的,知识管理指导并贯穿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服务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个过程,合理配置馆藏纸质次源与数字资源,提升并扩展文献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效率,建立一个以读者为中心,具有层次性、针对性、个性化的用户服务模式与机制,建设一支具有知识创新、知识开发能力的优秀人才队伍,保障高校图书馆系统高效、快速运作,推动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1、知识管理在文献资源建设与保障上的应用。
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高校图书馆要重视知识管理的作用。无论是文献资源的采集、加工整理还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都要应用知识管理的原则,结合本校文献需求来合理配置各种文献资源比例,如纸质图书期刊与电子图书与期刊资源的配比,并根据学科特色,进行具有独特性次文献资源的二次开发工作。
2、知识管理在读者服务上的应用。
知识管理在读者服务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如何向读者提供有效的知识服务,由消极被动服务走向积极主动服务。结合馆藏特色、学校重点学科及师生需求进行分析,并制定一套可行性强的知识管理方案,深入开展各项文献信息服务,主要有:(1)广泛开展学科资源和数据库的推广,如定期、不定期的讲座培训、在图书网站上提供数据库使用说明文档下载等。(2)开展多渠道、便捷的文献参考咨询,如通过QQ咨询、留言板及专业的参考咨询平台,进行信息的咨询、交流与反馈工作。(3)提供专业的课题及专项研究的跟踪咨询服务,指定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科馆与科研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定向服务。
3、 知识管理在馆员队伍建设上的应用。
培养一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型优秀馆员队伍,是建设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高校图书馆要应用知识管理来建设一个具有创新、协作、竞争精神的知识型、学习型人才组织。根据每个馆员所在部门工作的需要制定相应的知识学习组织的规划,如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加工及开发能力、与读者的沟通协调能力、用户知识教育及服务能力等等,从整体提升馆员的学习素质与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竞争力。实践出真知,高校图书馆要通过开展各项积极有效的知识服务活动来锻炼提高信息服务、知识服务能力。
4、创建学习型图书馆。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总量与更新速度非常迅猛,无论哪一行业工作者都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完成工作任务。因此,作为高校图书馆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创建学习型图书馆,搭建一个知识学习平台,将知识的推介、转化、服务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实践活动。学习型图书馆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建设:首先要注重馆员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记录、转化与共享,经验性的隐性知识非常重要,但容易被人忽略,各部门及其馆员需要及时记录,并要互相沟通共享,达到知识利用最大化,;其次要注重知识的组织、更新与创新,不断学习其他部门知识与国内馆图书馆的先进技术;第三要注重馆员与读者的知识互动与沟通,通过各种活动与共享平台进行交互学习,如自建学习平台、博客、QQ群等进行交流学习;第四是要分阶段、分层次有计划的进行各项专题学习竞赛活动,鼓励激发馆员与读者的学习激情,并具一定的持续性。
总之,高校图书馆加强知识管理的应用,是个长期过程,必须结合本校实际来设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又要结合馆员的实际水平来分别对待,不能脱离本校实际性况来空谈。知识管理的应用必将极大提升文献资源组织建设与开发利用,提高馆员的综合管理素质和知识管理水平,实现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文献资源服务优势,及其创新服务和深层次服务竞争优势,持续、动态地提升核心竞争力,保障信息资源中心地位,实现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注:本文为2010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江平,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
[2]周晓梅,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管理[J]. 晋图学刊,2010,(1).
关键字: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则必须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关键在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推动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关系分析
1.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最重要的是其必须具备异于市场其他竞争者的竞争优势,这一优势的取得主要来自企业内外两个方面,外部途径主要是依靠企业对行业竞争要点把握的准确程度,时机把握得当、危机处理正确能让企业领先于其他竞争者;内部途径主要依靠企业对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人才培养,提高企业员工创新创造能力,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市场环境变幻莫测,受企业管理者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企业从外部获取竞争优势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小企业应当把关注点聚焦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上,通过高素质人才培养将企业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要想长期保有竞争优势则必须不断创新核心技术,利用技术优势占领市场前沿,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一支研发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知识和技能是无形的,要将其变成企业的生产力,则必须要通过人来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终究需要依靠人力资源来发挥作用,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加强核心技术人才培养,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员工的创新意识研发迎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竞争优势。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存问题分析
1.企业人才聚集能力不强
当前,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在市场上聚集了大量的资金和项目,吸引着众多的优秀人才,产业产值非常可观。虽然这些中小企业有着较高的产值,但是科技含量较低,产业聚集度不高,无法成樾幸的诘牧头企业,难以真正形成规模,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对有限。部分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高新待遇吸引优秀技术人才,但中小企业所在地区与发达城市在经济发展、硬件设施上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缺乏对人才的吸引能力,使得人才流失率依然较高。
2.人力资源开发战略重视程度不高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前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能否长期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看到人力资本的投资对企业长远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对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人才培养工作上敷衍了事,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无法使企业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快速成长成才,企业的知识和技能难以被有效的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
3.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不高
在当前知识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中小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难以适用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浪费严重、生产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被市场淘汰问题。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许多中小企业片面的将人才培训计划等同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使得企业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所需,有的企业在对员工培训时应付工作、追赶时髦,对企业员工真正需要怎样的培训,需要达到怎样的培训效果,培训后能够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收益等并没有认真研究,并且在培训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十分突出,缺乏对企业员工素质和能力的关注,难以调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培训效果较差,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较低。
4.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人才是单位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企业要想留住人才,不仅要有令人满意的工资薪酬,还应当提供促进人才发展的政策机制,但是当前大部分中小企业都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政策的缺失难以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薪酬制度的不完善,可能引发员工的不满情绪,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使管理部门难以了解掌握人力资源的开发状况。此外,对于企业的核心人才,除了物质需求的保障,对核心人才的精神需求的关注也十分必要,必要的组织关怀、畅通的晋升渠道是企业留住人才的重要法宝。
三、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建议
1.确立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中小企业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应当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利用产业聚集效应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在该市场构建核心竞争力则必须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通过国际化优秀人才培养帮助企业快速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充分抢占国际市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传统加工制造等单一技术型劳动力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转变,把握企业发展人才需求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对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十分必要。因此,企业应当将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企业战略进行有机结合,根据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以及人力资源总量、分布情况对未来人才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建立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增强企业人才吸收和聚集能力,此外还应当与人力市场充分对接,充分掌握人才市场信息,深度挖掘市场优秀人才,壮大企业人才队伍。
2.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建立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一是要完善选拔机制,人才选拔是企业培养使用人才的前提,对于中小企业在人才选拔上要尽力避免任人唯亲,要公平公正的按照岗位需求选拔有能力的优秀工作者,可以通过外部公开招聘、岗位竞聘等方式选拔适合岗位的人才,既体现了人才选拔工作的公平性也激发了企业员工的进取心,增强了企业人才的吸引能力;二是完善培训机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知识更新速度也是日新月异,企业要保持发展活力应当注重对现有岗位人员的开发培养,通过安排学习进修、观摩学习等方式丰富完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构,让员工了解掌握行业前沿技术,为后期核心技术创新增添动力;三是完善激励机制,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员工自身成长,企业员工的需求也变得更加的动态和多元,要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单靠物质激励已无法满足,还应当注重员工的精神激励,通过改善员工办公环境、重视员工心理需求,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增强企业的组织凝聚力;三是完善评估机制,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不可能一簇而就,需要企业对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始终相适应。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要想得到有效落实,需要企业管理者树立长期的人力资源开发观念,并充分保证一定的人力资本投入以使相关政策顺利实施。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是要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人才培养与开发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让企业员工通过创新创造推出新技术产品,实现知识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只有生产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才能让企业赢得市场,才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才能得到长久发展。
参考资料:
[论文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及知识管理的理论,知识管理与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房地产企业应以知识为基础、以管理为保证,通过对企业资源的整合与管理,走自主创新道路,以实现房地产企业的持久繁荣。
一、知识管理与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看作企业财富的核心,通过人(People)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Technology)对知识(Knowledge)的学习和运用、创新和传播以及企业内部知识共享(Share)的结构和机制进行管理(Management)的过程。
(二)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种稀缺的有别于其它房地产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其最直接体现是在品牌、规划设计和工程质量、市场营销、物业管理、土地开发、资本运作等外围因素上,但实质上其灵魂是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而组织制度和人力资源开发是不可或缺的支撑体系,其最根本最深层的核心竞争力土壤是基于知识的强势企业文化。
(三)知识管理对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知识管理通过捕获企业内、外部资源中的指示,将其作为知识源融入到企业内部,再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分别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分类处理,形成一种技术优势,最后通过市场营销管理,营销管理’ target=_blank>营销管理使这种技术优势转化为独特的市场优势,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挖掘、培育到形成市场独特竞争优势这一管理过程。
二、基于知识管理来提升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总体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内部结合流程,以知识为基础,以管理为保证;外部综合开发土地、人力和资金三种资源,从而打造知名品牌,走自主创新之路。
(一)内部结合企业运作流程,营建强势企业文化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学说认为房地产开发过程 “基本业务活动”包括前期开发策划、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营销销售和售后服务5个主要环节;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的某些特定战略环节上的优势[2]。结合流程分析企业核心能力,就是通过审视组织的资源状态,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获得的重要核心能力,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房地产企业必须营建强势企业文化:
1.确立企业核心层面的精神文化。核心价值观不是自发产生的,它需要企业的高层领导者有意识的引导与锲而不舍的执著追求和长期培养。
2.切实执行各项规章要求。有了制度,没有执行,还是会没有结构,所以企业的制度必须体现在全体员工的行为上。因此,还要建立合适的行为文化。
3.以物质文化作保障。仅有行为还不行,企业的生存发展是以盈利为前提的,所以企业文化最终必须体现在优良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在满足消费需求的程度和为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受让价值上。
(二)外部综合开发三大资源,重构企业竞争支撑体系
1.抓好土地的开发与管理,奠定稳固根基。房地产企业对土地的开发与管理,主要是指土地开发权的获取以及生产高质量产品两个方面。这里,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首先,认真研究国家的土地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关注最新动向;其次,严格进行可行性论证,避免决策失误;再次,作好市场调研,因地制宜,生产适销对路的房地产产品;最后,运用知识网络模型,及时跟踪调查,优化用地结构。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作好“开源”工作。知识经济时代,房地产企业要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投入,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规范人的行为,激发人的潜能,培养知识型员工,从而加快知识创新的步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注意两点:注重知识型员工的学习与培训;以人为本,实现分散式管理。
3.完善融资与资金管理体系,实现有效“节流”。房地产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房地产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融资能力和资本规模上[3]。首先要调整心态和思路,面对现实,制定多元化融资发展战略。笔者认为比较好的途径有:
(1)买壳上市。同样是进入证券市场,与IPO上市相比,房地产企业选择买壳上市的方式具有很多优势:不用考虑IPO上市对经营历史、股本结构、资产负债结构等诸多方面的特殊要求;只要企业从事的是合法业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符合《公司法》关于对外投资的比例限制,就可以买别人的壳去上市。
(2)房地产信托以资金成本降低时间成本的新型融资方式。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实施信托计划,虽然资金成本约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上浮20%,但相比之下,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成本”,许多资本金不够的开发商在拿到土地后,在办理各项审批的“时间差”里,通过信托计划可以很快筹集到资金,进行拆迁等前期投入。
(三)塑造房地产企业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品牌属性、名称、价格、历史、声誉等的无形总和。它所强调的是与消费者的一种关系。众所周知,万科凭借其品牌优势,成为中国地产界的第一品牌。鉴于此,笔者认为房地产企业品牌的构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准确的品牌定位。房地产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根据市场的细分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找准市场切入点,进行一个准确且明确的品牌定位。例如碧桂园的“大规模,快速生产、价廉物美的房屋工厂”,其针对的市场主体是买得起房但又不是很有钱,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一批人。
2.做好品牌传播。品牌传播,是通过富有成效的广告运动等传播形式向消费者展示项目卖点和传播企业理念的系统活动,是积累品牌资产的重要途径。因此,房地产企业品牌的传播应将短期项目销售目标和长期企业核心理念传播结合起来,采用大众媒体、互动式媒体等形式的组合模式,构筑全方位的传播策略。
3.正确实施品牌延伸战略。我国房地产企业品牌的延伸战略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由住宅地产向商业地产延伸,例如保利地产成功开发了保利花园等多个住宅产品,随后将品牌“保利”延伸到商业项目中,开发了北京新保利大厦、保利佛山水城等项目;由最终产品向房地产产品整个价值链延伸,即由房地产开发向设计、施工、物业管理、会所管理等延伸,例如万科、金地都承接了各自旗下的所有楼盘的物业管理。
基于知识管理,实现人、技术与流程的和谐统一,从而塑造的品牌是房地产企业的生命和灵魂。品牌运营是企业短期迅速发展、克敌制胜的营销法宝,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资的冲击下,构建企业品牌才是决胜之道。
关键词:学科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途径
作者简介:徐道炜(1981-),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讲师;刘金福(1966-),男,福建永春人,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教授。(福建福州3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农林大学本科教改项目(项目编号:01jg04019、01rp10002)、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0YJ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28-02
近年来,就业市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公认的一流大学,高校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知识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基本功能单位,是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以知识为基础和以学科为核心的高校开展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核心竞争力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2]
一、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本质
1.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学科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学科所特有的、能使学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其在开展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职能过程中,依托学科建设的基础设施,以学科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学术构成以及学科所拥有的其他竞争力诸要素的协同、融合为基础,展现学科所拥有的优势和特色,并挖掘学科潜在的优势和能力而长期形成的。
学科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五个特征:[3]
(1)价值性。学科核心竞争力不是学科资源、人才、设备等简单堆积,而是学术资源历史积累、各方面工作长期整合的综合体现,是能够给社会带来超预期价值的竞争力。
(2)稀缺性。学科核心竞争力是学科长期积累与沉淀的表现,是在漫长的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逐渐培育出来的,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与学科相生相伴,其他学科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学习借鉴、引进人才、自身积累等方式获得,是相对独特、专有的竞争力。
(3)渗透性。学科核心竞争力内化于学科组织管理体系中,渗透到学科各个方面,是整体竞争力的体现,可发挥耦合作用。
(4)可持续性。学科核心竞争力使学科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与学科历史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竞争对手在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5)创新性。学科核心竞争力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是学科相对持久的竞争能力,而非一成不变的竞争能力。在保持和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使学科在竞争中保持长久优势,实现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2.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本质
学科是最基本的知识集合体,是以知识为基础、传播和创造专门知识的基本学术组织。知识是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元素,没有知识,学科就成了无水之源。格雷・汉默在海恩主编的《在竞争基础上的竞争力》一书序言中指出:“一种核心竞争力毫无疑问地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管理学家伊夫・多兹认为,竞争力不可触知,也不能度量。核心竞争力的普遍模糊特性表明其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而且主要表现为隐性知识所体现的竞争力。
学科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价值性、稀缺性、渗透性、可持续性、创新性归根结底都是知识所具有的特性。这种特性表现为竞争对手或无法进入或进入成本很高,能使该学科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可以认为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知识性。
二、知识管理
1.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主要在于协调统一信息获取、人力资源、知识以及组织运作等之间的关系,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组织的绩效,它实际上是一种有组织的为提高学科综合实力和效益而进行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是对知识创新能力的动态管理,需要配以相应的管理机制、学科氛围和知识共享环境等基本条件才能够有效地管理知识,采集有用的知识并进行加工,进而为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创建课题小组、学科团队等形式进一步优化知识共享机制,达到外部知识与组织内部的融合、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升华,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学科对外部环境的响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2.学科加强知识管理的意义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资源的一种有效组织管理,是以知识为基础,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实现知识资源的互动与共享、融合与升华,提升学科的整体知识水平,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知识始终贯穿于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过程之中。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协调和促进知识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者之间流动的过程(见图1),使三大职能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科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更新、提升。图1为知识管理促进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良性循环发展示意图。
三、以知识管理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1.营造知识管理的有利环境,提高学科管理效率
知识管理过程中始终强调知识的共享,这就要求学科建立开放和信任的文化氛围,减少知识流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使知识在组织成员间快捷、高效地流动和共享,在知识交叉碰撞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在学科内部创建一种鼓励学习、增强成员间的信任与合作、推动知识交流与共享、崇尚改革实践和开拓创新的机制。这样的环境中,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巨大的潜能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创造积极性受到肯定,创新的想法得到尊重和交流,成员之间的合作更加普遍,从而使学科的整体水平得以全面提高,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2.鼓励学科成员之间交流,提升知识素养
知识流动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知识流动的过程是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学科成员在原有知识积累和知识构成的基础之上,对不同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并进一步进行加工改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自身所积累的知识进行融合与升华,更新原有的知识体系,使自身知识素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应鼓励学科成员之间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增加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增加学科知识的存量与流量,提升学科竞争力。
3.优化知识交流机制,增强知识流动
知识结构影响知识流动的速度、深度以及广度。用节点表示学科成员,两节点的连边表示学科成员间的知识交流,就构成了学科知识交流网络模型。网络中各个节点所代表的知识水平(知识存量)是不相同的,而且知识内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知识流动过程中存在两种最基本的模式:第一种为知识从知识水平高的节点向知识水平低的节点流动,知识水平高的节点成为知识的供给者,而知识水平低的节点成为知识的接受者;第二种模式是节点之间不同知识内容的相互交流。因此,学科成员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表现为网络上的知识传播。优化学科知识交流网络的结构,发现其内在特性,找出促进网络间知识流动的有效方法,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4.构建知识网络,推动知识共享
知识网络是基于对知识的管理以及知识需求的需要,每个学科均需与其他学科或者其他机构建立联系,实现知识在不同组织间的共享,从而构成集知识创造、知识整合和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学科知识网络结构体系。[4]学科之间的界限已不明显,不同学科相互融合产生许多交叉学科。因此,加强学科之间交流,构建学科联盟,有助于各学科之间优势互补,融合贯通,创造新的研究领域和交叉学科,达到双赢,核心竞争力得到共同提高。
5.建立学科知识创新机制,促进知识可持续性发展
知识是学科的基础,而创新是知识的源泉。要想保持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不断进行知识的创新,保持知识的可持续性发展。知识创新不仅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更需要相应的知识创新机制。首先,要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科成员创新的激情;其次,在硬件条件上尽可能提供知识创新所需要的基金资助、设备保障和生活支持,为人才调动和交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科成员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创新中去;再次,建立鼓励知识创新的奖励制度,对于取得一定成绩的成员给予精神上的鼓舞和物质上的奖励,同时广泛开展成果知识交流会和研讨会,利用集体的智慧进一步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保持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四、结束语
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和本质在于知识,而知识管理正是为了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将知识管理引入到学科建设管理之中,对于提高知识流动的速度、深度和广度、促进成员间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加快知识创新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改革高校管理制度的新观念和新尝试。将知识管理的思想渗透到日常学习、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中,发挥其在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成为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2]刘金福,洪伟,吴承祯,等.资源环境类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