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资产管理效能

时间:2023-06-29 16:23:42

导语:在资产管理效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资产管理效能

第1篇

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主要包括生产领域与非生产领域资产管理两个方面。第一,把资产投入生产领域,进行生产过程中的资产管理。与“生产型”资产管理相比较,生产过程中的资产经营有两个不同之点:在管理思想上,以资产经营的思想来统帅资产管理,着力追求资产投资更高的回报;在管理内容上,从过去单纯的资产使用、维修管理扩展到资产的优化配置、有效利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产品变化,相应调整资产配置,优化资产构成,有效保证生产经营需要;要把对资产的技术状态管理与对资产利用状况的管理结合起来,把管理的重心从追求资产完好,移向追求资产的充分利用;要根据市场需求与科技发展,不断进行资产更新改造,提高资产技术素质,以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第二,把资产投入非生产领域,进行其他形式的资产经营。比如,企业的闲置资产对外转让、出租;利用设备资产抵押贷款;以资产进行投资、入股等等。这两个方面的资产经营相互补充,以求得最大的资产投资收益。

二、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效能提升的对策

(一)建立三层资产经营责任体系 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关键是使各级单位和管理者成为资产经营的责任主体,即从切身利益上实现对资产增值目标承担责任。企业在明确各专业部门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上,制定资产管理制度,合理划分资产管理权利,对下级单位授权、分权,规定各级单位和人员处理某些事务的权利。建立完善的资产经营管理体系,主要是建立企业三层资产经营责任体系。

第一层,按照国家有关企业实行资产经营的政策法规的规定,确定企业上级单位和企业之间的资产经营权责关系,由企业根据其对所辖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能力的评估与上级单位签订资产有偿经营合同。企业在完成其目标责任和资产经营合同以后,上级单位聘请专家和业务部门对企业资产的产出能力的增减进行评价,作为业绩评定、奖惩或连任依据。在这一层次上,企业拥有完整的法人财产权。依法独立占有国家及上级单位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资产,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独立使用该资产进行生产、投资经营活动,依法独立决定资产的有偿转让、租赁、抵押、报废等;同时承担对所经营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承担全面完成生产经营指标的责任,并按规定向上级单位缴纳资产经营收益。 第二层,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界定企业与下属单位资产经营责权关系。期初由企业与各级下属单位的内部法人代表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各项考核指标,年底结算后由企业对经营者进行考核奖惩。在这一层次上,实行内部模拟资产经营责任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把国家有关资产经营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以资产为“纽带”,企业模拟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下属单位模拟企业法人,以其“占有”的“法人”资产进行自主经营,承担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

第三层,把职工在资产经营方面的权利、责任和利益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建立各种具体的经营责任,使职工办事有标准、工作有考核、分配有依据、活动有目标。在这一层次上,主要涉及各下属单位如何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将责任指标层层分解,层层细化,层层落实,以保证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完成。

(二)实现资产的归口管理和分级管理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数量很大,使用地点又分散。要提升资产经营管理效能,应当把资产经营管理的权限和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使用单位,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各级单位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企业根据管用结合、权责结合的原则,实行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在资产管理中正确安排各方面权责关系。

一是进行资产的归口管理。按照资产类别实行归口管理,即将各类资产分别交给各有关职能部门管理。如生产设备由设备管理部门和各生产管理部门管理,厂房、建筑物由房产管理部门管理。各职能部门要对所分管的资产负责,其具体职责有:制定资产保管和使用办法,督促使用单位和人员认真执行;处理资产的内部转移、清理、报废等事项;制定所管资产的更新改造和修理计划,督促有关单位按计划进行;对所管资产的增减变动和分布情况进行登记,并经常与财务部门核对;检查本单位对资产的保管和利用情况,参与清查工作。

二是开展资产的分级管理。按各类资产的使用地点实行分级管理,即将各类资产分别交由企业内部各级单位(车间、班组等基层单位)掌握使用,建立保管使用责任制。使用单位应对厂部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严格执行各项财产管理制度,搞好日常管理,保证资产完整无缺,并充分发挥其效能。在车间内部,再进一步将各项设备、工具、用具等划归各班组管理,有些财产的管理责任还要具体落实到个人。各级使用单位应指定专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这样就可以做到“层层负责任,物物有人管”,使资产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得到可靠保证。

在建立资产保管使用责任制方面,应实行“设备定号、保管定人、管理定户、一物一卡”的管理方法。“设备定号”是按照资产目录,为每台设备按类、分项统一编号,使每台设备都有唯一的号码,并将该号码固定在设备上。“保管定人”是根据谁用、谁管,谁负责维护保养的原则,将设备的保管责任落实到使用人。“管理定户”是以班组为资产管理的基层单位,为一个管理单元。班组设兼职的资产管理员,对班组全部资产的保管、使用和维护保养负全面的责任。“一物一卡”为每立的资产建立资产保管卡片,按使用单位归集成册。在资产保管卡中,记录设备的增减变动情况。调入时开设卡片,登记设备的调入日期、调入前单位和调令编号,填写资产的统一编号、主机和附机名称、规格及型号、原始价值和预计使用年限,以及开始使用的日期和存放的地点。调出时,登记资产的调出日期、接受单位和调令编号,并注销卡片。对长期不使用的资产,由班组交回主管的职能部门。凡资产调入、调出都要按照规定办理验收交接手续,在卡片上注明接受日期,并由资产使用保管人签章,明确责任。同时,企业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也要分别登记卡,核实各班组调入、调出和现有资产的台数和原值。在发生调入、调出时,企业财务人员要与班组核对账目,核对无误后,与班组资产负责人共同在汇总账页上签章,证明财务部门的账目同资产保管册的记录一致。

实行资产分级管理的管理办法,把管理权责下放到使用单位,让使用资产的人管理资产,有利于加强使用单位对资产保管的责任心,保护资产的完整无缺,利于做到账实相符,为管好用好资产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盘活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为了使闲置或不用的存量资产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调拨,也可向企业外部进行资产调剂。资产调剂形式有出售、租借和调拨,资产调拨分为无偿调拨和有偿调拨。财务资产管理部门及设备管理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等归口单位负责内部资产的调剂工作,并负责将需要在企业外部调剂的闲置资产统计汇总,填制闲置资产明细表,提出处置方案上报上级有关部门。由上级负责资产调剂工作,协调解决供需双方问题。为盘活闲置资产,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建立健全各级资产调剂中心,拓宽盘活渠道,加快盘活速度。各级资产调剂中心的集中统一调剂,是盘活企业闲置资产的有效途径;各级资产调剂中心应加强相互联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沟通各方面的信息,扩宽闲置资产的调剂利用范围,想方设法使多年的闲置资产重新发挥作用。

二是对闲置资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经济技术论证,并花费较少的资金,改造闲置设备,使其增加新的功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达到以少量的增量激活大量存量的目的。

三是可考虑对外租赁。对企业闲置的资产,可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外招租信息,让有经营头脑、经营能力和经营条件的经营者承租,签订租赁合同,企业从中获得一定的回报。这样,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使企业得到了一定的收益。资产出租管理的关键是,租赁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条款内容清楚,用词严密防止因合同内容概念不清或词语不严密而导致资产再度流失或闲置。

四是制定和完善有关盘活闲置资产的奖励办法,促进该项工作的开展。为了激励各单位、各部门搞好闲置资产设备的盘活工作,上级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应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奖励政策,并严格兑现;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从经营政策上、物质上都应给予优惠和奖励,并由此引起领导的充分重视,争取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充分调动起各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家全力以赴,共同搞好这项工作。

五是报废淘汰部分闲置资产。对于国家政策规定淘汰、强制性报废和确因技术落后或损坏的部分闲置资产设备,在经过有关部门严格鉴定审批后,应坚决予以报废,不得再继续使用。这样,也可以使企业减轻负担,集中精力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

通过建立三层资产经营责任体系,实现资产的归口管理和分级管理,盘活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对提升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效能,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高校 国有资产 效能评价 设计

国有资产按照其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随着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职责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公共服务越来越被重视和推行,与之对应的用于满足不同管理与服务的物质保障资产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量和资产种类增加迅速,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也随之被提出和重视,合理采购配置、充分发挥作用、科学分配利用、实现预期效果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

一般来说,效能强调最佳化、最大化,资产的效能评价即科学判断资产是否实现了科学投入获取最大效益,通俗的说,资产购置的值不值,主要包括买得值、用的值。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涉及到管理、制度、信息化、常规工作等方方面面,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有利于节约资源、体现国有资产管理意义、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为资产科学配置提供有效依据、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帮助。

在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量远超过经营性国有资产量,且种类繁多、用途多样。因此,结合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际情况,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研究,进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考核评价体系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主要特点

1、具有一定的范围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是为满足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机构开展社会公共服务、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等所配置的相应必要资产。

2、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不直接带来货币收益、创造经济价值,具有纯消耗性的特点,但因其为社会、个人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保障,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

3、不以盈利为目标

一个“非”字就决定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不以盈利为目标,该部分资产不直接从事生产或流通领域的经营活动,主要作为各类公共服务、行政管理行为的物质保障。

4、国家拨款购置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由国家拨款购置,一部分为无偿使用资产,一部分为有偿使用资产,有偿使用资产收费标准有严格的文件规定,不受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规模和数量应有“度”,其的采购和配置具有计划性,需进行周密的购前论证、使用监管、合理处置,且因为其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服务及行政管理需要,不直接创造价值,具有纯消耗性,其资产管理被重视、效能评价被关注。

二、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主要原则

高校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表现为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需要而配置的各类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资产,是高校开展常规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办学层次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因而高校运转离不开各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高校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为资产购前论证和合理分配提供依据,为财务预算分配提供参考,使高校的经费能够用在“刀刃”上,从而促进高校事业发展。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效能评价不能局限在该部分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上,更不能用纯粹的货币收益来评价资产是否“物有所值”,应将资产的购置、维护、维修等投入与资产所创造的服务价值联系起来,如果该部分资产促进了高校相关事业的发展、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工作目标,则该部分资产充分发挥了利用效能,对该部分资产的评价应是正面的、积极的;相反,该部分资产没有发挥其应有效能,对其评价应是负面的、消极的。

三、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主要因素

1、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与运转

(1)强调全程化监管。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不能仅仅局限于资产存量实物监管上,分别核对资产实物与资产账目、资产账目与财务账目,实现资产的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物相符,只是开展资产监管工作的基础,这种静态的资产监管工作不能完全满足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需要,强调过程管理的动态国有资产监管思路随着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工作的逐渐深入被提倡和推广。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过程监管主要包括资产购置前的论证、资产购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调配等各个环节,形成整个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链条,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资产管理成效。

(2)创新国有资产管理的理念。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重视对资产实物的管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产价值的管理不容忽视。比如校园土地及所属建筑物等的经济价值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值巨大,需要根据最新的经济环境对这类资产价值进行再评估,用最新、最科学的数据统计校园资产值。在资产使用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资产利用的成本意识,在高校,对于公共使用的国有资产往往只重视投入,不重视使用维护,更不在意资产可能存在的产值效益,只有改变这种资产管理理念,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变机械管理为人性化管理、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实现资产使用的最大效率,发挥资产服务的最高水平。

(3)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的重要前提是摸清各类资产的合理使用年限和最佳使用标准,与此同时,因为高校国有资产特别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种类多、数量大,根据资产特点和使用实际,分门别类制定资产配置标准、使用要求、处置流程和规范等是进行资产使用绩效管理的关键步骤。其次,实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绩效管理,还需紧密结合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办法需适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发展规划和发展思路,重视资产的更新换代,使资产使用绩效管理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和科学的可操作性。

(4)推进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所趋,信息化管理可以加快资产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类整理,能够实现国有资产信息的完整化,避免遗漏,完整、准确的国有资产信息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国有资产分配、购置、处置决策,也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利用的合理化和充分化,提高资产使用效能。目前各个地区、高校都在推行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比如江苏省就建立了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全省所有省属高校的国有资产信息在系统中完整的分类体现,资产购置、处置申请均在系统中通过“发起新流程”来分步操作,不同层次的职能管理部门具有不同范围的管理、审批权限,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了无纸化办公,并且各类资产信息报表也按照系统中统一格式导出,不仅减轻了工作量,也确保了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了国有资产管理,体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

2、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规章的制定与完善

(1)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是开展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基础。2006年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各地财政及教育主管部门在陆续下发了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国有资产处置、资产配置标准、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使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产权登记、资产评估标准等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基础上,分别制定了本地区及地区所属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2)监管制度的建立健全是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重点。监督管理贯穿整个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从资产购置、资产使用到资产处置都离不开监管机制。资产配置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关键,通过明确的资产配置标准和操作流程能够从源头上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对资产采购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可以确保采购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明确各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年限和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可以避免资产处置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有利于做好资产使用的合理调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3)理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各环节的管理。在高校,不可能仅仅依靠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就能做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际上,大量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被各职能部门保管和使用,通过加强与资产具体使用职能部门沟通联系,监督各职能部门的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增强其自觉维护和保护资产的意识,明确各职能部门国有资产管理与使用职责和范围等,能够促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体系设计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依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际,建立在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明晰、分类明确、数量准确的基础之上,除之前提到的实行全程化监管、改变管理思路、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强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建设等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主要因素外,资产账的管理、资产账与财务账的对应管理、资产基础业务管理(如:资产购置计划、资产采购、资产验收、资产处置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等都是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依据。

综上所述,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体系主要内容有:包含管理体制、管理思路创新,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的管理体制与管理队伍建设;规范管理行为、管理依据,提高管理力度的规章制度建设;反映管理细节、管理效率的日常业务管理情况;体现管理科学化、完整化、系统化的资产管理信息库建设情况;体现管理精确程度的资产账目管理。

对以上内容进行具体细化,作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依据和标准(见表1)。

【参考文献】

第3篇

1.1高校资产管理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高校资产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意识落后,对资产管理的认识不到位。高校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重钱轻物”和“重借轻还”的以物为中心的传统资产管理观念。由于受到传统资产管理观念的影响,对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导致重复购置、盲目购置、闲置与处置随意、账实不符、浪费严重。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存在误区,缺乏有效的制度加以管理,导致无形资产在实践过程中严重流失,极大地损害了学校的合法权益。

1.2高校资产管理机构欠缺,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中,由于对资产管理认识不足,虽然设立了资产管理机构,但人员配置不足或人员流动较大,造成资产管理过程中管理缺失,管理可持续性较差。有的高校资产由多个职能部门分管,共同履行资产管理职能,资产管理体制混乱,缺乏整体协作,资产管理乏力。高校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资产在购置、使用和处置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资产管理流程不合理,资产管理随意性大。

1.3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管理手段落后

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高校资产组成日趋复杂与多样,对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意识淡薄,缺乏专业的资产管理培训,专业技能欠缺,这些都给高校资产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到高校资产管理的效能。高校资产管理手段落后,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简单、单一的资产管理系统缺乏有效的资产监管,信息化程度不高,未能与其他部门实行数据交互,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资产的现状。

1.4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欠缺

无形资产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形资产的管理是高校资产管理的一部分。多数高校往往都忽视了无形资产的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弱化了资产管理部门对无形资产管理的管理力度,缺少有效的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体系,导致高校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2强化高校资产管理的措施

2.1更新资产管理观念,强化资产管理意识

高校资产是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物质基础,高校必须更新资产管理观念。高校管理者应改变过去“重钱轻物”、“重资产购入而轻资产管理”的传统观念,提高资产管理的意识,整体通盘管理高校经济资源。从高校教学、科研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重视高校资产管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大资产管理宣传力度,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重视高校资产管理,认清高校资产管理的责任与义务。应立足高校实际,强化资产管理职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高校资产的安全与有效运用,充分发挥高校资产的效益。应强化对资产的监管,避免造成高校资产的浪费与流失。

2.2统一高校资产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法

高校应采用集中管理与分权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个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统一领导,使用部门二级归口管理的模式,明确资产管理流程中各管理部门的权利与职责,做到权利分离又不相容,责任到岗。既保证资产管理的权力制衡,又避免权责不清,各管理部门各司其责,加强沟通与合作,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平台,构建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资产的管理及使用进行跟踪,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互,数据共享。制定和完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完善资产管理的责任机制与制约机制,细化与规范资产管理制度,使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办事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有责可究;对资产管理实施绩效管理,建立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与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根据教学、科研合理安排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避免重复购置大型仪器设备。

2.3强化对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高校资产管理人员是高校资产管理的执行者,其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资产管理的成效,体现资产管理的水平。现阶段高校资产管理复杂多样的特点要求要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与素质。一方面,高校可以引进适应信息化条件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加大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改进资产管理手段,提供对外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学习引进先进的资产管理手段,吸收先进的资产管理经验。另一方面,资产管理人员自身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规范执行资产管理业务流程、资产管理制度与规定,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2.4加大对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力度

随着高校的发展,无形资产在高校资产中的比例快速提高,加强对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迫在眉睫。应加大无形资产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对无形资产管理的认识,强化无形资产的产权保护意识,从上而下,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加快建立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系统,组建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机构或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管理机制,规范无形资产管理程序和流程。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保护与管理力度,防止无形资产遭到侵权与破坏,防止无形资产流失,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科研投入和开发力度,实现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

2.5强化资产管理监控

结合高校发展实际,从长远出发,建立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责任制与监督管理体系,强化高校资产管理过程的监控,明确责任主体及职权范围,落实资产管理制度,强化资产管理的效能,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

3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地质勘探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质勘探行业开始走向社会、进入市场,加之地质勘探单位转企改制的进程不断深入,这就使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成为其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转制过渡期,地质勘探单位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的管理,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受传统观念和固有管理模式的影响,目前地质勘探单位市场观念依然比较淡薄,资产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善。

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质勘探单位转制的过渡时期,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质勘探单位固定资产的特点

(一)类型多、分布广

地质勘探单位的固定资产按种类可分为勘探专用设备、通用设备、传导设备、起重设备、运输设备、行政生活设备、建筑物、土地等十几大类。

从分布情况来看,地质勘探项目的施工地较多、较广,固定资产分布到项目的各个角落。

(二)变动大、更新快

随着地质市场的开放,竞争不断加剧,参与项目的技术含量较高,对勘探专用设备的性能要求也随之提高,设备更新比较快,变动频繁。

二、地质勘探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地质勘探单位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地质勘探单位的管理及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单位部门之间相互衔接不清楚,实际工作中资产管理出现脱节现象,无法从资产配置、使用、调配、处置等诸多环节加强管理。有的项目在购置固定资产时不考虑原有的固定资产是否可持续使用,一味追求性能好、功能全、款式新的设备,而物资部门不能及时提供原有固定资产的现状信息,也没有对资产进行评估,致使原有的设备被闲置。

固定资产在地质勘探单位内部的各部门之间也很难做到共享,各部门都从自己的利益和使用方便出发购置固定资产,导致出现重复购置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资产效益的发挥。

固定资产购入或建成后,由于制度不健全、缺乏监管等诸多原因,致使固定资产无法及时入账。例如,由于施工周期短,时间紧张,新购置的固定资产往往已在项目中使用,物资管理部门虽已登记,而使用部门未能及时报账,财务部门入账却已是数月之后,导致固定资产的账实严重不符。

(二)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日常管理的环节较多,地质勘探单位野外施工的环境差,条件恶劣,有些资产管理人员缺乏主人翁责任感,工作积极性较低,出现不重视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的现象。加之地质勘探单位未将固定资产管理与效益挂钩,有些项目部为了缩短施工周期,提高经济效益,使设备超负荷运转,缩短了勘探设备的使用寿命,给企业造成了浪费。

(三)缺乏有效的资产管理责任机制

由于固定资产管理较为复杂,日常工作中,又缺乏固定资产保值考核奖惩制度、领导干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单位资产使用效能评价制度等有效的管理责任机制 。使得有些固定资产不能做到正常使用和妥善处理,造成资产浪费, 甚至使还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失去了再利用的价值,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同时也降低了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效益。

(四)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较为落后

地质勘探单位由于受管理模式的影响,管理手段相对比较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达不到共享,信息传递也不及时。尤其野外项目的固定资产变动频繁,存放地点也变化快,如果不能及时更改信息,会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

三、完善地质勘探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措施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取得控制制度、固定资产入账控制制度、固定资产维修和保养制度、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定资产盘点制度、固定资产报废和清理制度等,要从固定资产入口把关,在购置固定资产时,严格审核,考虑使用效能,对有些利用率不高,价值较高的物品,可以考虑租用形式解决。对购入的固定资产要做到入账有验收,领用有登记,不用时移交及时,保管账与实物一致。

其次,建立固定资产维修和保养制度,对单位在用设备按设备性能和实际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定期保养和维修,使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发挥各设备的使用效能。

再次,建立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核算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清查,至少每年全面清查一次。对于清查中的盘亏、盘盈的资产都应该按规定及时处理。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在每年年终财务决算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资产清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以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另外应增加单位负责人变更时的清查、盘点,让新任负责人对单位固定资产有一个全面了解,并对离任负责人任职期内固定资产变动情况及时掌握,为领导干部考核提供一个参考数据。

(二)分层管理、落实责任,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机制

地质勘探单位施工,野外作业项目很多,固定资产管理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变动频繁,项目结束后资产的移交工作很难做到位,会出现新项目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不清楚的现象。

建立适合地质勘探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如建立地质勘探单位固定资产保值考核奖惩制度、项目负责人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等新机制,项目负责人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第一责任人,施工期内固定资产管理的优与劣,使用效能情况要与负责人的绩效挂起钩来。同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将责任考核与项目的效益、分配挂钩。

(三)加强培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专业技术较强的工作,应有计划地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资产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各基本环节的规定和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主人翁责任感,积极主动地解决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地质勘探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应推进现代化手段

固定资产管理是经济活动最基础最直接的监督,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应积极推进现代化管理手段。引进计算机技术,推广计算机管理软件,使信息及时、可靠地流动,以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例如,对于正在施工或新建的项目,由各项目部将所使用的固定资产,通过计算机将数据导入软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做到资源共享,使得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既可以全面了解单位固定资产的整体情况,又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情况,及时解决,提高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同时,在项目结束后,固定资产的移交工作也会方便、简化。

地质勘探单位正在从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逐渐过渡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应建立适应地质勘探企业发展需要的资产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应摒弃粗放式的资产管理理念和方法,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现代化手段,以管理好、利用好国有资产,促进其合理、有效使用,提高地质勘探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匡 平.优化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和思考[J]. 中国商贸2011,(5)

[2]陈海涛.加强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 会计之友 2011,(15)

第5篇

关键词:基层医院;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基层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是其管理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能对于提高基层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强医院的竞争力,使国有资产更好地服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对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促进医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有赖于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三方密切配合、分工合作,也离不开单位领导的重视支持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长期以来,在基层医院较为普遍存在领导重视不够,职工参与度不高,管理机构(人员)职责不明,监督和考核缺失等问题,由此产生如盲目购建、低效运转、闲置浪费、丢失、擅自处理、账外资产、私自挪用等等。实践证明,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的参与,离开了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全体职工的参与和共同努力,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难以实现。单位领导要转变思想观念,真正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全体职工中强化 “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促进医院发展”的理念,是把固定资产管好用好的前提和保障。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医院固定资产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如种类多、形态多样、存放地点较为分散、价值高等。为了规范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使固定资产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道路,医院可以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确保固定资产安全,提高规定资产使用率。

(一)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九条规定: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很重要,应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或者配置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医院固定资产采用统一领导、综合监管、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基层医院实物资产管理部门是后勤总务科或者设备科,此外依据医院规模大小,可以设立专门管理委员会,由单位相关领导、业务管理部门、财产物资管理部门、内部审计等相关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资产管理制度、审定资产采购计划,审核向上级管理部门报送的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表等。财务部门在资产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固定资产处理,监控资金使用状况,综合评价固定资产利用效果;设备部门负责验收、维护、修理工作,办理报废鉴定;总务部门负责房屋、建筑物的管理、维修和保养。

(二)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应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固定资产各项管理制度、固定资产核算制度(初始计量、折旧、处置等),明确分工,财务部门负责总账和一级明细分类,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二级明细分类账,达到财务部门有账,财产管理部门有账有卡,具体使用科室有卡有物。大型医疗设备实行责任制,指定专人管理,制定操作规程,建立设备技术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并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实现固定资产的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医院应当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建立资源共享、共用制度。

三、提高基层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基层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队伍,往往由单位老弱病残、缺乏专业素质的人员构成,尤其在财产管理部门和具体的使用部门,总务科和设备科二级明细账会计对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不清,分类和计价金额不准确;使用部门人员变动大,配备随意,调动离职不进行资产清点交接,是造成固定财产账账不符、账卡不符、账实不符的直接原因。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要从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入手,医院要重视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安排合适人选,给予培训机会,不断提高这部分人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四、实施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现在很多基层医院已经实施信息化管理,但只是简单的静态管理,大量的数据仅靠手工录入,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与设备、总务部门、使用科室之间使用的管理软件之间没对接的端口,存在管理脱节的现象。管理仍停留在记账上。部门之间,账账之间,账物之间没有动态的实时信息可供查询,闲置资产资源不能及时共享。

从操作层面讲,采用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从采购,验收入库,资产入账增加,调拨出库、使用直到报废处置整个周期,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实时、动态、精确控制和信息的互通共享,将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连接起来,固定资产从购入到报废整个过程的信息都在同一数据库中体现,可减少固定资产重复购置、闲置、使用效率低下等情况发生,保证固定资产账、卡、物相符。建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科室之间资产的一一对应关系,实现固定资产的对应管理。同时通过建立电子化档案,即使固定资产报废,也能随时查询相关基础信息。

五、建立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考核机制,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

基层医院应将固定资产管理与使用效益列入院科绩效考核的范畴,通过设置相关指标考核强化科室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意识,并将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挂h,奖惩逗硬,促进增收节支;医院上级主管部门将固定资产的安全、效率、保值增值等作为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方面,与领导者业绩评价挂钩,并加大考核结果应用,才能最终全面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节约固定资产使用成本,提高固定资产运营效率,达到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产更好地服务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全生命周期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涵

(一)医院固定资产的概念与类型

《医院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是这样定义的:医院持有的预计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例如,图书、办公桌椅等。医院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四大类:一是房屋和建筑物,包括房屋、土地、道路、围墙以及附属的电梯、通讯线路、输电线路等设施;二是专业设备,包括医用电子仪器、超声仪器、临床检验分析仪器、手术急救设备等; 三是一般设备,包括办公家具、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通用设备等;四是其他固定资产,包括仪器仪表及量具、图书等。

对于构成相关硬件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应当将该软件价值包括在所属硬件价值中,一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对于为增加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寿命而发生的改建、扩建或大型修缮等后续支出,也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尽管医用被服等也具有固定资产的某些特征,但由于数量多、单价低,通常被确认为医院低值易耗品。部分手术器械虽然达到了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但使用期限较短、易于损坏,也只能作为医用低值易耗品进行管理。

(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固定资产从形成到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资产预算、资产取得、验收登记、卡片创建、领用使用、退库及内部调拨、运行维护、计提折旧、报废处置、盘点清查等,涉及到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建设项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众多环节,属于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多人员的综合性管理。因此,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难度比较大。

二、现阶段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

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是由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管理权限、管理制度、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等有机构成的一个管理系统。目前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一般包括财务部门、实物管理部门以及使用部门;具体管理人员包括了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会计、实物管理部门的采购、库管和维修人员、使用部门的固定资产保管人以及使用人等,管理工作涵盖了配置、使用、调剂、处置、折旧、盘点、清查等内容。

部分医院虽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是缺乏统一、内容不完善、未能形成体系,具体表现在:固定资产管理归口不清,各部门的管理权限有交叉有缺失;管理人员以及使用、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不明确;管理工作不规范。例如,资产领用缺乏严格的审批制度,资产退库、维修、部门调剂等环节缺乏操作细则等。上述固定资产管理上的盲区,会导致发现问题无章可循、相互推诿、甚至发生管理漏洞。

(二)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

首先,固定资产信息化程度不高、未能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对固定资产缺乏一体化管理和在线跟踪。

其次,财务系统和资产系统各自独立,可能会出现入账口径不一致、时间不同步、对账难度大、“账账不符”的难题。

然后,使用部门的资产退库、调剂、报废等业务无法适时申请,管理部门对资产变动的审核确认无法同步更新,容易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

最后,传统的固定资产手工盘点耗时耗力又极易出现数据统计不准确的现象、以致于执行不力、无法及时发现并且处理资产的盘盈盘亏及闲置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信息失真。

(三)固定资产管理观念落后

首先,相关人员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不高。例如不能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概念,未划清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手术器械的界限、未正确核算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资本化或费用化。

其次,部分资产使用人管理观念落后、意识淡薄、资产转移未能办理手续、人员变动未能办理交接、处置资产未能履行程序等。

最后,部分维修人员对送修登记、拆除回收等未进行痕迹管理,对于部分报废还是整体报废缺乏科学鉴定、对于可拆可用的零部件未能做到物尽其用。

由于固定资产管理观念陈旧、操作不规范、核算不准确、内控不到位,最终限制了管理效能的提升。

(四)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不完整

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大多停滞在“过去时(购置)”的静态记录上,未能动态监管资产的“现在时(调拨、维护、报废、处置)”,更无法科学规划资产的“将来时(综合考评)”,管理过程不完整。此外,未能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未能将采购合同、维保合同和后续支出纳入资产台帐统一管理;未能将资产的内部管理与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要求相衔接。距离资产精细化管理差距较大。

(五)固定资产管理考评制度不健全

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合理、有效的考评制度,缺乏对资产的闲置低效、流失虚增等现象的约束监管,缺乏对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和管理责任人的绩效考核。不利于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约束管理中不规范的行为。

三、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

1. 实现固定资产的高效管理

由于医院固定资产情况复杂,应通过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和信息更新等方面管理活动的规范,只有对医院固定资产的全环节、全范围、全流程实现管理的覆盖,才能有助于实现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进而提高医院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2. 实现固定资产的联动管理

由于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内容涉及到诸多方面,在固定资产的购置、财务核算、政府采购以及具体报废处置等层面,应尽快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国库管理相结合的联动工作机制,才能为编制年度预算、加强资产收益管理、规范资产管理秩序创造条件。

(二)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1. 强化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

首先,应将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贯穿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建立健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清查、考核以及财务核算等的相关制度,使得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杜绝漏洞。

其次,依据制衡性原则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和岗位的设置,实行归口管理、明确各部门在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人,形成各司其责、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让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再次,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固定资产的购置论证、捐赠资产和投放资产的登记管理、提前报废和长期闲置的原因分析;落实资产维护的规范管理、资产转移的及时变更;抓好盘点制度的有效实施和报废处置程序的规范履行。

最后,通过解决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损失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达到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的目标。

2. 建立三账一卡管理模式

遵循 “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管用结合、优化配置、提高效益”的管理原则,建立“三账一卡”管理模式:财务部门承担价值管理,负责总账和一级明细分类账;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承担实物管理,负责二级明细分类账;使用部门承担使用管理,负责建卡(台账)。各部门共同组成固定资产的管理网络,层层负责并相互制约。财务科和归口管理部门要做到账账相符;归口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科室要做到账账、账实相符;资产使用科室要以物对卡,做到卡物相符。通过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形成全院上下齐抓共管的氛围,有效提升管理效能。

3. 重视定期盘点

定期对固定资产盘点是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盘点中的盈亏情况、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率等问题的原因分析、做到查明责任、及时处理,达到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的目标。此外,还要进一步梳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完善相关制度,形成PDCA的闭环管理,以问题为导向,提升管理效率。

4. 实现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首先,将信息化管理覆盖从“入口”到“出口”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全过程,体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

其次,依托信息技术对固定资产进行事中控制、实现“关口前移”。基于完整的信息记录,对使用效益进行科学分析。

再次,通过资产系统与财务系统数据对接、信息共享,有效解决两个系统入账口径不一致、对账工作量大的难题,实现资产、财务一体化管理。

最后,还应该改进手工盘点,采取条码枪自动盘点,实现对资产的准确定位,大大减轻盘点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真实性。

5. 建立固定资产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运营绩效等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量化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考核指标, 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员工增值意识、保证资产高效运作。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三账一卡制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手段、有助于解决现阶段医院存在的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等相结合、保障资产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潘江涛.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5(04).

第7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大服装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的各项风险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企业要想良好、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如服装的质量问题、产品的研发问题等。一旦发生各种风险,那么势必就会影响企业的稳定运营。因此,对于企业的风险资产管理尤为重要。风险资产管理主要是指各大企业对风险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减少或避免风险资产的损失,有效的减少企业的资金损失,避免出现经济危机。风险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谨慎的工作,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时期下,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相互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企业经营的风险因素也势必会增加。一旦发生资产风险,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反之,如果企业能够对资产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可以减少和避免相应的资产流失,减少损失。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现有的管理制度。风险资产管理是当代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有效的进行风险资产管理,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更有利于与各国之间的密切往来,提高经济效益。

2.企业风险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2.1缺乏权威的管理机构

风险资产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应该由相关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但是,很多企业的风险资产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没有独立的权威的管理机构。对于大型的服装企业来说,如果缺乏权威的管理机构,那么各部门的分工就不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也就不够细致,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账目不清晰,资产效能低等各种现象。风险资产的管理流于形式,资产管理不深入,长此下去,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循环。

2.2管理人员重视度不够

由于跟多企业的领导管理人员对于企业风险资产管理的重视度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因此,风险资产的事前预防工作、事中控制管理以及事后的清理追索等相关管理工作做的不全面、不到位,甚至很多环节并没有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跟踪、管理。这样的风险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危机的“定时炸弹”,缺乏有效的组织性和系统性,使得风险资产管理工作如同虚设,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很多风险资产的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尤其是对于债权性资产的催收工作。

2.3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企业的管理也是一样,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那么企业的运营就是一盘散沙,毫无组织性、纪律性可言。我国服装企业的运营活动较为复杂,各项工序环环相扣。所以说,只有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让企业的运营活动正常进行。对于企业的风险资产的管理也是一样,风险资产就是那些有风险的收益资金,无时无刻不存在风险,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管理、规范,势必会引发企业的“金融危机”。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并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不能有效的激励员工各司其职。风险资产管理本身就是一项专业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管理难度较大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派遣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如果企业的管理较差,缺乏各项规章制度,那么财务人员的工作也不能开展顺利,风险资产的管理效益很难显现[2]。

2.4资产风险意识较差

企业所有的资产都存在风险因素,无论是编织服装的原材料还是加工制造的各项程序,甚至到企业员工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系数,无论哪种风险因素,一旦风险系数加大,就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但是,很多企业领导与广大员工对于风险资产的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配合管理人员进行风险资产的管理工作,因此,企业资产风险管理的效能很难发挥。

3.加强服装企业风险资产管理的策略研究

目前,服装企业的风险管理基本处于零散失控的状态,缺乏强有力的专业管理机构,也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让风险资产管理工作“无从下手”。针对当前的风险管理出现的问题,各大企业的领导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尽快建立全面的风险资产管理机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促进企业的高效发展。

3.1建立强有力的风险资产管理机构

对于企业的风险资产管理工作而言,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进行管理。只有建立一个权威的、专业的管理机构,才能保障企业的风险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对于企业的实物性资产、投资性资产以及债权性资产等相关工作有风险资产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管理。这样就能很好的对风险资产进行良好的预防和控制,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风险资产管理机构还应与企业的其他部门通力合作,与企业的组织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纪检部门等各个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系,共同管理企业的风险资产。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提高资产管理效能,确保企业的资产安全。

3.2完善各项风险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服装企业除了要建立专门的风险资产管理机构之外,还应制定相关的风险资产管理制度。只有有了具体的、全面的规章制度,才能让各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更好的规范企业员工的各项行为。因此,企业必须完善风险资产的管理制度,理顺管理流程,明确职责分工,让企业员工能够按章程办事,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此外,企业还应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要想长远良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作用,发挥奖惩机制的职能,只有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才能让各个部门、各个员工发挥所长,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3加大对风险资产管理的宣传力度

目前,很多服装企业的领导与员工对风险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认识不足。所以,各大企业的资产风险管理工作漏洞百出,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所以,要想真正的做好风险资产管理工作,首先就必须要提高企业领导与各部门员工的思想意识,提高对资产风险管理的认识。风险无处不在,风险资产是伴随企业运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旦风险系数增大,那么势必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因此,各大服装的企业领导者必须提高思想认识,重视风险资产的管理工作,并且要积极在企业员工中进行良好的宣传活动。以企业的各大领导干部为主,强化广大员工的忧患意识。只有各大企业的干部员工们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注重风险资产的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企业的风险资产管理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让企业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4.结束语

第8篇

摘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能大大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完好率,使其充分发挥效能,对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极其重要,同时可以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有效地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本文揭示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一、现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政府投资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疏于管理

1.长期挂账未结转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完工后,未及时办理财务竣工决算审计,或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工程竣工决算收尾阶段的决算审计、批复、固定资产入账和产权登记工作没有及时跟进,所有工程款支付反映在基本建设支出类科目中或按照基本建设项目会计制度建立基建账独立核算不纳入“大账”核算,长期挂账不进行财务处理,使已形成的实物资产不能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使这部分固定资产游离于账外,失去监管。

2.有些基建项目已形成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并办理了财务竣工决算审计,但未能及时办理相关资产登记入帐工作或资产转移手续,纳入日常固定资产管理,使得该部分固定资产长期处于财务监控之外。

3.对固定资产的改扩建工程,属于增加原有资产功能及价值,但实际工作中未能按规定计入原固定资产价值,而通常作为一项独立的基建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结束后作为费用核销了。

(二)固定资产购建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

部分事业单位利用年度财政拨款或专项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缺乏统筹规划,极大的造成了资源和财力的浪费。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一些单位因资金匮乏,一些必要的办公和研究设备无法购置,工作开展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过剩与紧缺两种畸形的局面并存。

(三)固定资产日常使用管理不到位

单位之间借用或因为人员工作调动随带办公设备等情况普遍存在;调拨、接受捐赠及其他渠道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未在账面上反映出来,造成资产产权单位和实际使用单位不一致,给资产管理带来不便;单位内部资产使用信息发生变化时,未及时更新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资料,导致资产管理系统实物台账登记的信息与资产实际使用情况不一致,给资产日常管理和清查盘点造成不便。

(四)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再加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后续财务核算时没有计提折旧,无法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其次,盲目攀比性的扩大资产规模也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通病,而财政部门在预算拨付后未能有效跟踪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处置等运行情况,导致外部监督效果不显著。

二、管理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的管理

1.强化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和财务监督。在财政专项资金立项和核算时,应区分不同情况,对投资较大,业务复杂的基本建设项目,应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建立基本建设项目专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并按照2012 年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至少按月根据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在“大账”中按照新制度对基建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对投资较小的基本建设项目,直接在“大帐”中进行核算,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强化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和财政投资决算批复等收尾阶段工作。基建项目完工后,要及时对项目进行验收,对需报审计部门审计的项目,应及时办理竣工项目财务决算审计,并办理财政决算批复,单位依据财务决算审计结果,结转固定资产。对于未能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审计等后续工作,但已交付使用的基建项目,可以先暂估入账,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待价值确认后再行调整。重视和加强基建项目收尾阶段决算审计、批复、固定资产入账和产权登记工作,切实转变“重建设,轻管理;重资金,轻实物”的观念,主要措施有:一是加强监督考核,将基建项目收尾阶段的决算审计、批复、固定资产入账和产权登记工作纳入到单位绩效考核范围。二是建立有效的基建项目工程情况信息传递共享机制,便于及时掌握项目状态信息,便于事前监管跟踪,改变以往事后被动清理,为事前主动管理。三是对还没及时移交的基建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进行账外台账登记,建立账外固定资产卡片。四是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将清查核实的账外资产及时估价入账,确保单位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3.加强固定资产改建、扩建等后续支出的会计核算,对于这部分支出,应区分情况,能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或延长期使用寿命的,不能作为当期支出,应当计入该固定资产成本,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

(二)固定资产配置实行“先调剂、后租赁、再购置”

主管部门应负责对下属各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固定资产的调剂工作,根据单位资产的实际情况优先考虑在本单位内部调配,以提高闲置资产的使用效率。上级主管部门不能调剂和本单位内部无法提供的资产,再考虑通过外部租赁、采购的方式取得。采购过程中对单位价值较高的一般设备及专用设备,应成立采购小组,尽可能购置质高价优的产品,以节约资金。

(三)增强监管意识,认真落实资产管理责任

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保障固定资产的运行质量,每年至少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盘点,将盘点结果作为对相关人员进行年度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上级主管部门在对下属事业单位领导考评系统中实行固定资产管理效果与领导业绩考核挂钩制度,以增强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责任部门,设置固定资产管理员工作岗位,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效益,防止固定资产不当损失和浪费。

(四)加强固定资产的外部监管

首先,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办法,还需要财政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督,对下属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进行动态监管,摸清各事业单位的家底,按照2012 年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真实反映各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并通过下属事业单位上报的数据对预算资金合理、高效分配,提高资产配置的整体水平。其次,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各事业单位的资产运行和管理进行审计,作为单位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应该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财务核算体系等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参考文献:

[1]孔岩,王强军.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中外企业家,2009(16).

第9篇

[关键词]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61-01

一、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概述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简称“LCAM”)起源于全周期成本管理(Life Cycle Cost,简称“LCC”管理),是LCC管理理念的发展和丰富。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质上是系统工程理论在资产管理上的应用,是以资产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的整体目标出发,统筹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系统优化的科学方法。

也可以说,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优化资产成本效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在规划、立项、设计和设备招投标等决策环节将建设和运行阶段进行通盘考虑,以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为目标,寻找初期投入与后期运行维护费用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改变“割裂二者关系、片面追求初期投资最低”的做法,有效地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衔接。达到资产质量的优良和运行维护费用的优化,从而非常显著地降低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总体成本,提高公司资产的运营效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分析主要从技术、经济和管理三方面进行,具有“三全”(全系统、全费用、全过程)特点。

二、传统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资产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数据,是开展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评价和应用等各项工作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支持和保证,脱离了这些数据,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管理对象应由资产整体向资产单元过渡,而由于传统成本管理较为粗放,各项成本费用分摊到资产单元的流程、标准不统一,造成资产单元的成本费用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资产管理仅关注资产形成以后的实物及财务管理,而资产形成之前的过程则未包含在内,因而传统的资产管理办法存在以下问题:基建工程建设阶段各环节各项费用的管理方面、资产运维阶段各环节各项费用的管理方面、物资出库管理方面等问题。

三、企业资产现状分析

企业在经营运作时离不开对资产的管理,但目前各企业包括神华宁煤信息技术中心对于资产的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脱节

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对资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形式。按资产占有和使用单位来划分管理层次,并明确各自的职责。但这样的管理形式使得管理层次增加,管理人员增多,极易导致分工不明确,出现互相扯皮现象,影响信息的反馈速度,直接影响工作效率。有些职能部门的职能和职责界定不清,存在有人无职责、有职责无人的现象,导致了资产管理功能的弱化。

2、资产考核体系不完善

对于资产价值的正确考核评价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目前,很少有企业拥有比较完善的资产考核体系。例如,在资产购置方面,正确确定资产的经济生命是资产更新决策的重要依据,有些缺乏资产配置计划或计划不周,没有权威的部门对购置资产进行审计、规划,多数情况下只从一时工作之需出发,随意性较强,忽视了长期的经济效益,导致有的资产花巨资购入后数年不用或很少使用,造成资产的闲置,或者有些急需的资产不能及时更新、购置,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3、资产数据信息不完备

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是一种静态的管理方式,各部门掌握的仅仅是资产某个状态之下的数据信息,没有从全局上把握资产的动态过程。这样的管理方式使得资产在管理上缺乏连贯性,资产信息缺乏共享性,一旦出了问题很难找出出现问题的环节。

4、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资产数量也大幅增长,尤其是对于资产密集型企业来说,资源的信息数据庞大,多数企业目前资产管理方式仍是传统的手工方式,这样的管理手段使得工作量大、效率低下、信息不全、可靠性差。

根据以上几点,从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自身情况出发,总结、梳理管理需求,提出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导入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统筹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益、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提高投资效益,提升新能源业专业化管理水平就迫在眉睫。

四、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

通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对资产从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营,维护,更新到报废整个的生命周期的一系列业务规则的制定,使得资产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得到高效、充分、合理的利用。在不同行业和领域,资产有很多种分类方式,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分类,神宁信息技术中心将资产分为三个大类,分别是设备资产、非设备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神华宁煤集团信息技术中心资产管理系统建设秉着统一规划、全面部署的原则,建设重点主要有以下6个几方面:

一是统一资产模型,建立集中的资产信息库;二是理顺资产新增流程,实现增量资产流程化、规范化;三是打通资产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保持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资产帐卡物信息同步一致,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四是将企业战略和规划落实到业务执行过程中的预算控制;五是建立健全以工单为核心的精细化检修管理;六是建立综合资产绩效考核和智能分析体系,科学决策。通过建立全视角资产模型,在统一的模型下进行功能划分,从各个角度得到资产的信息,资产模型如(图1):

以此模型为依据,建立资产的财务信息、出入库流程、大修流程、报废流程、采购流程等管理流程,使每件资产从采购到报废都有明确的过程管理。资产管理系统建立的过程便是对资产清查的一个有效管理,也是对资产和设备进行一个完全彻底的清查,进行资产清查的同时对设备到货验收、入库、出库领用、设备运行维护、设备报废等流程模式进行改造、优化和重组,实现了资产信息电子化流程化的管理模式,使资产信息在统一的平台中进行管理和流转,打破了以往资产管理中产生的信息孤岛,使大家能够共享平台建设带来的便利。通过设备台账的建立,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和巡检工作都能够在系统中体现出来,为运维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使用、操作以及评估设备的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