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02:29:53
导语:在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64-01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快速、正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化学的问题。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从下面几方面入手,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要求学生熟悉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
熟悉基本的化学知识和书写化学方程式,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因此,熟悉基本的化学知识是帮助学生会写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抓手。
1 熟悉O2、CO2、H2三大气体的制取方法、原理。
2 熟悉学过的单质、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因为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而化学反应必然涉及化学方程式。反过来,会写出这些化学方程式,也就熟悉了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初中化学学习的单质有O2、C、Fe,化合物有H2O、CO、CO2,常见的酸HCI、H2SO4,常见的碱NaOH、Ca(OH)2,常见的盐Na2CO3、NaHCO3、CaCO3。
二、指导学生根据反应的特点写化学方程式
初中阶段学习的各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是非常有规律的。
分解反应的概念,可归结为“一变多”,以公式A=B+C表示。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的分解反应只有5个,其中有关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的有3个,电解水和高温煅烧石灰石的各有1个。加上课本上的相关实验及说明有关问题用到的4个化学方程式。初中学到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也只有9个,记忆并不难。
化合反应的概念可以归结为“多变一”,以公式A+B=C表示。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大多数都与氧气的化学性质有关。
置换反应的概念可以公式AB+C=A+CB表示。公式中的字母位置,要根据置换反应的特点来写,不能随便乱写。初中阶段学习的置换反应只有四种情况: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碳还原金属氧化物,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可以公式AB+CD=BC+AD表示。公式中字母的位置也必须注意,不能随便乱写。初中阶段学习的复分解反应都与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关。酸、碱、盐之间的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要注意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反应能否发生,只有反应能发生,写出来的化学方程式才可能是正确的。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还有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有机物燃烧等两种化学反应不属于以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掌握了这两种化学反应类型的特点,记忆起来也并不难。
书写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反应时它夺取了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使金属还原出来,同时生成碳的最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也就是说,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都有固定的格式:反应物为一氧化碳和金属氧化物,生成物为金属和二氧化碳。只要懂得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式和反应条件,那么该类化学方程式就能顺利地写出来,我们要做的主要是配平。
书写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也有规律可循。初中阶段学习的有机物都是碳氢化合物,它们燃烧的产物都是相同的,只有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只要知道有机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写出有机物燃烧化学方程式,关键也是配平化学方程式。
三、训练学生从综合问题中找出相关信息
在考试中,出题者根据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或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来设计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来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些化学方程式好像课本中都没有出现过,学生感觉比较难,无从下手。其实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题目中的反应物、生成物都是学生在课本中学习过的或接触过的,只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训练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学会从题目提供的信息中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写出它们的化学式,学生依据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就可顺利写出化学方程式。
[例题]由葡萄糖制取乙醇是发展绿色新能源的重要方法。写出葡萄糖在酒化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这里,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道反应物是葡萄糖,生成物是乙醇和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酒化酶作催化剂。只要能写出葡萄糖、乙醇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写化学方程式时注意配平,就可完成该题的回答:
C6H12O6=2C2H5OH+2CO2。
四、提醒学生一些注意事项
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切不可粗心大意,否则会容易出错。要注意的问题有:(1)化学式要写对。这是至关重要的。每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写错了,就不能表示该种物质,化学方程式也就写不正确了。(2)方程要配平。方程不配平,则不能算作化学方程式,因为它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3)注明反应条件。很多化学反应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果写这些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不注明条件,就不能算写出了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因为一般条件下反应不能发生。(4)根据要求标明生成物的状态。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方法、注意事项,可用歌诀归纳如下:“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对化学式,系数来配平。中间联等号,条件要记清;气体和沉淀,箭头来标明。”
关键词:基本方法;化学用语;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在初中化学中,很多内容都是化学最基本的内容,比如化学元素周期表,元素符号、方程式、化学式等。但正是这些基本的内容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这些基本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那么,怎么才能做好初中化学用语的教与学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
1.巧用语言,联系生活。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物质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多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分析讲解。比如,我们在讲空气的构成时,可以提问的方式问学生一些关于空气的问题,空气是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但空气由那些物质构成,我们人体所需要的空气成分又有你哪些,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这一章课程的兴趣。
2.用实验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要尽可以能运用实验进行操作讲解,这样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利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印象。比如在进行温度计使用实验中。首先要给学生讲解一下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并且注意最大测量温度是多少;其次,要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最小测度是多少,在进行测量中要精确小数点;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先给同学们说清注意事项,要把温度计头部的玻璃泡全部放入水中,并且能碰到容器,等温度计数值稳定后再进行读数,读书时保持温度计在水中不动,并且视线要和温度计里的液体面平行。
3.举行化学竞赛
在进行化学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在每章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统一的学习知识竞赛,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进行知识竞赛,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比如在学习完第二章空气和第三章氧气时,可以把这两章的内容结合起来,让每个小组出一些比较实用而且有趣的题,题型不限,然后老师组织一场化学竞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娱乐中加深对学过知识的记忆。
二、分散教学方式
1.分散记忆。
分散记忆,有利于把原本非常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易懂,尤其是对于初中化学的方程式和元素周期表的记忆,这些是学生最痛疼的事,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散记忆。比如,在讲解课本中第三章的元素组成一节和第四章的化学方程式一节时,如果单单的在这一节让学生对27种化学元素或者是化学方程式进行记忆,这是比较困难的,并且记忆的效果也不会太理想。所以我们可以在刚开始进行第三章课程的学习时,就让学生对这两节的内容进行复习背诵,真等到了讲解时,学生就一点点的记住了。这样既不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会影响到老师的教学进程。
2.分散教学任务
这种方法,主要是老师根据教学情况,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要把每个阶段的任务明确化,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心。比如,我们可以把化学学习任务分成三个阶段,一般情况下在学习完后的第一个月对化学元素以及元素口诀进行集中记忆,让学生深刻的记在脑海中,第二个月可以专一的让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对所有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总结归纳默写,第三个月可以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记忆,每一个阶段结束后老师都可以进行一次娱乐性的比赛,分组对比学习情况。
三、规范要求
1.严格把握写作要求
对于化学的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重中之重,所有的记忆,实验都是为化学的应用为准则的,而化学的运用又需要通过方程式来表达出来,所以要严格把握好学生的书写情况。比如,学生在写化学方程式时,容易写错大小写字母和数字,比如会把CO误写为Co;或者把H2SO4误写为H2SO4,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发生的错误,还有就是方程式左右两边没有配平,箭头乱标,这些都是书写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书写记忆
要想书写规范,就必须先要记牢化学方式,在记忆化学方程式中要教会学生记忆窍门,比如可以用十字交叉法,负价在右,正价在左,化合价写在上面,先约简单再交叉,数字之和化为零。
(2)书写练习
化学方程式是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好化学方程式才能进一步的进行化学计算。所以在每一次知识讲解后,尤其是学完了一个新的化学反应,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3)书写步骤
要清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第一,要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第二要把方程式两边的化学价配平;第三,标注好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质的状态。尤其注意的是要配平两边的量。
只有正确的读出化学元素,和化学方程式,才能够更加正确的写出来。有些同学在读化学用语时就不够严谨认真,比如,常常把FeCl2、FeCl3全部读成"氧化铁"或者是"氯化亚铁"'还有同学在读方程式时也不按照正确的要求进行,比如常常把化学方程式H2+O2=H2O读成氢加氧等于水。对于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所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认真改正。
3.规范实验要求
在化学学习中,实验也是整个化学学习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所有的结论也都是通过化学反应来证实的,而在化学实验中,又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严格把关,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细心。比如在实验中对浓硫酸进行稀释时,一定要浓硫酸倒入装有水的试管中,因为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小,
如果在操作中,学生把水倒入浓硫酸,浓硫酸所释放出来的热量就会让水立刻沸腾,这样就很容易让硫酸四处乱飞,伤害到学生。
四、结束语
初中化学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的接触化学,对于老师而言,能否把化学用语有效的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是一个挑战,对学生而言,能否产生对化学的兴趣直接关系到对以后化学知识的学习。所以对于化学用语的教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把握好了教与学的关系,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化学用语的教与学,也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的运用,只要是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尝试着用,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的优势,看到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星.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79-01
对于刚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来说,化学是他们学习时间最短的学科,在初中仅仅学了一年,很多学生都还没有来得及总结学习化学的方法,所以化学对他们来说是既新鲜又陌生的学科。如何在复习初中化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入高中化学教学是个值得探究的课题。笔者对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究,现将一些做法简述如下。
为了了解高一新生的化学基础如何,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星期,用一份精心准备的初中化学综合试卷,对所教的班级进行统一测试,然后认真批改、认真分析、认真总结,实实在在地摸清学生的底细。然后根据总结的情况进行一次系统的初中化学复习,时间是三个星期。待学生的基础知识补得差不多了,又精心准备第二次测验,内容和难度和第一次差不多,测试的时间一样,结果所教的三个班的平均分比第一次高出11分。这时可以开始上新课了。
对于刚刚从初中上到高中的高一新生来说,高中化学的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的变化》是他们学习高中化学遇到的一道坎。如果这一章教学教师把握得好,学生将会拿到学习化学的一把金钥匙,会从此迷上化学;如果教师把握不好的话,对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万事开头难”,讲的就是基础的重要性。
高一第一章的内容有三部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前面两部分内容很复杂,要想上好必须做好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的一个十字路口。教师上得好,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上得不好,教师的教学水平将遭到学生的怀疑,并且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上这一节课的方法和步骤是:第一步,将初中化学中出现的78个化学方程式按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的顺序把反应物印出来,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完成方程式,在上课时把答案发给他们。这样做既复习了初中的内容,又为学习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做好铺垫,也为离子反应的教学准备了化学方程式,学习离子反应方程式时可以教学生把这些化学方程式改成离子方程式,可谓一举三得。这样做虽然费时,但是经过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学生很有成就感,这就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步,以氧化铜和氢气为例介绍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强调氧化剂被还原,还原剂被氧化;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是还原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是氧化产物。然后再从化合价的观点分析得出还原剂(H2)在反应中化合价升高(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氧化剂(CuO)在反应中化合价降低(从+2价降到0价)被还原。让学生搞清楚这些后,再从电子得失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得出“升失氧,降得还”的结论。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上离子反应这节课,上新课前复习酸碱盐,因为酸碱盐涉及电离的知识。指出酸是指在水溶液里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碱是指在水溶液里电离出来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这样就能很自然地引出电离这个内容。而复习强酸、强碱这个内容能很自然地引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酸。强酸的定义就是指完全电离出氢离子和酸根离子的酸,而弱酸则指不完全电离出氢离子和酸根离子的酸。这样就能使学生容易学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本节还有一个内容是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的,即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如果教学时没有补充这一方面的内容,学生会感觉“一头雾水”。针对学生知识的局限性,教学时应介绍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共价化合物。由于复习到位,这一节课效果明显,学生普遍可以接受,成功地进行了“软着陆”,避免了学生的“硬伤”,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学生在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发生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化学式书写错误
主要是化学式中原子下标的书写出现错误。大多数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中前二十号元素的元素符号都记得非常清楚,但对常见元素化合价的记忆较模糊,这就导致书写的化学式出现错误,比如,将氯化镁的化学式写成MgCl等。对常见原子团的记忆模糊,比如,将氢氧化钙的化学式写成CaOH或CaOH2等。一个完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在中考题中一般得2分,一旦有一个化学式出现错误则不得分,可见化学式在化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的重要地位。
2.对反应条件模糊不清
写完方程式后忘记加反应条件是95%以上的学生易犯的错误,尤其是涉及的推断题和鉴别题中多种类型的反应同时出现时,显得更加混乱。由于绝大多数反应无反应条件,在初中化学中只有极少数反应有条件,应强调在上课时一定注意演示实验。比如,氧化铜和稀硫酸或稀盐酸的反应,必须要用酒精灯加热,才能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如果写成CuO+H2SO4=CuSO4+H2O,笔者认为这是不严谨的,应将其写为 3.对反应中生成的沉淀和气体不加注沉淀符号“”和气体符号“”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常见的沉淀和气体没有记清楚。因为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的条件是判断反应能否发生的重要依据,所以,这个问题的出现使学生既不能判断一个反应能否发生,又写错了化学方程式。
4.书写的化学方程式未配平或配平的化学计量数出现错误
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复分解反应时未抓住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双交换,价不变”,在配平时仍利用传统的“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把配平的注意力放在每一个原子上,易出现错误。
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快速判断一个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及快速正确地书写出化学方程式,应掌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
1.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下面是一则笔者认为最实用的口诀,以便大家加强记忆。
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Cu2+ Hg2+
化合价口诀的右边以离子形式写出了最常见的13种阳离子和两种阴离子。
2.熟悉常见的五种原子团
NH4+(铵根离子)、OH-(氢氧根离子)、NO3-(硝酸根离子)、CO32-(碳酸根离子)、SO42-(硫酸根离子)
以上两项内容记住了,常见酸碱盐及氧化物的化学式的书写就不会出现问题了(依据是化学式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熟悉复分解反应生成物的条件: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在熟悉了这些物质的化学式的同时,请大家注意离子配比,比如:
Al(OH)3中Al3+和OH-的离子配比为1∶3。
CO2气体的形成H+和CO32-以2∶1的离子配比形成H2CO3,H2CO3分解为CO2和H2O,H2CO3=CO2+H2O。
H2O的形成H+和OH-,以1∶1的离子配比形成H2O。
熟悉了这项内容同学们就可以根据离子配比配平化学方程式了,这样不但不会忘记沉淀符号“”和气体符号“”,而且会准确配出化学计量数。
下面举几例以说明怎样利用上述三项内容快速正确地写出反应方程式。
部分地区中考试卷知识点分布情况统计
一、知基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作为初中化学课程的第一定律,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该定律的探究实验是第一个进行定量分析的化学实验,揭示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1.“化学反应”是理解定律的先决条件。质量守恒定律只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不适用于物理变化,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参加”和“生成”是分析定律的突破口。一定要强调“反应物”必须指“实际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不能将“没有真实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纳入其中。对于“生成物”而言,应该指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其中包括在生成物中出现的气体或者沉淀。
3.“质量总和”是应用定律的关键所在。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应当选择密封环境体系。
4.“守恒(相等)”是定律的终极结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合“质量守恒”,不涉及“体积守恒”、“分子数目守恒”等。
例1 两同学对蜂窝煤的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其中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当燃烧正旺时将炉门关上,煤层上方出现蓝色火焰
解释:此时氧气不足,产生的CO在燃烧。
B.煤完全燃烧后煤灰质量比煤的质量轻
解释: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逸出。
C.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
解释:CO难溶于水。
D.将煤做成蜂窝状更易燃烧
解释:蜂窝状的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
解析: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时,只能说明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而煤燃烧后煤灰质量比煤的质量轻,是因为生成了CO2等气体,同样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答案为B。
中考题型总结及预测:在2008年中考中,涉及到此知识点的考题有:河南省第8题(选择题),肇庆市第20题(填空题),四川南充市第17题(实验探究题)等。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仍将是2009年中考的考点,与之相关的题型变化较多,有选择、填空、实验等题型,其分值约为2~4分。
二、明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拓展和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习的核心和基石,应用广泛:1.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合理解释生活、生产和化学实验中的一些现象,揭示和反驳伪科学,如水变油,点石成金等。2.确定物质所含的元素种类及质量,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以及物质变化的化学方程式等。3.引导我们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合理进行化学工艺、工业生产等。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角度解释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
1.一定不发生改变的要素,宏观方面有:物质的质量总和、元素种类、元素质量;微观方面有: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
2.一定发生变化的要素,宏观方面是指物质的种类;微观方面是指分子的种类。
3.有可能发生变化的要素是分子的数目(微观)。
例2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
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D.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解析:这是一道表格数据型试题,应充分理解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催化剂等。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2.56g的a物质和0.64g的b物质化合生成3.2g的c物质,d物质可能是催化剂。c物质一定是化合物,包含a、b物质中元素的种类。其中a、b物质的质量比为2.56g:0.64g=4:1。故答案为B。
中考题型总结及预测:在2008年中考中,涉及此考点的试题有:沈阳市第9题(选择题),天津市第17题(填空题)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一般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尤其以选择题常见,其分值约为2~4分。
三、看热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是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质量关系的重要化学用语。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为: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可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书写步骤为:1.写: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2.配:写好化学式,配平计量数;3.注: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明;4.标:生成气体或沉淀,箭头要标明。
常见的反应条件: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当反应物中没有气体时,生成物中气体应注明“”,当反应物中没有固体时,固体生成物后应注明“”。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意义:1.表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2.表示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质量比);3.表示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关系(化学计量数比)。
例3下面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变化。其中?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示意图说明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
解析:由示意图分析、确定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 2CO2;再从分子-原子观点来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即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或分子发生了变化)。
中考题型总结及预测:在2008年中考中,涉及到此考点的试题有:柳州市第13题(选择题),徐州市第22题(填空题),青岛市第25题(理解分析题),广东省第3题(实验探究题)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常以选择、填空、实验题形式出现,还可能出现分析、简答等主观题,分值约为6~8分。
四、破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即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
1.观察法。适用于简单、直观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直接判断出各物质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2.最小公倍数法。确定出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某元素的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配上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使得该元素左右两边的原子个数相等。
除此之外,还有奇数配偶法、代数法等。
例4腌制食品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易诱发癌症。有人设想,先向含有亚硝酸盐(以NaNO2为例说明)的腌制食品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铵,共热后生成无毒无害的氮气、水和氯化钠;然后再持续加热,使过量的氯化铵分解为氨气、氯化氢气体,经过这样处理的腌制食品就可放心食用了。请写出设想中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书写“陌生”化学方程式要比书写常见的化学方程式还要简单。首先根据题中提供的已知信息确定好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然后正确写出化学式,配平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即可。
答案:NH4Cl + NaNO2N2 + 2H2O + NaCl;
NH4Cl NH3 + HCl。
中考题型总结及预测:在2008年中考中,涉及到此考点的试题有:常州市第9题(选择题),潍坊市第22题(填空题)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往往以填空题和化学实验题为主,分值约为6~8分。
五、析错点――与化学方程式相关的简单计算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数学计算方法是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应用,解题步骤为:设未知量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和未知量列出比例式、求出未知量简明地写出答案。
1.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抓住4个“准确”。准确书写化学式,准确配平化学方程式,准确注明反应条件,准确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错化学式、方程式未配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有误等是常见的错误。
2.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净物间的质量关系。遇到不纯物时,要先将不纯的已知量换算为纯净物的质量:纯净物质量(g)=不纯物质量(g)×纯度。若是已知气体的体积,则应将其换算为质量才可进行计算:气体质量(g)=气体体积(L)×密度。
例5石灰厂为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4g石灰石样品,把2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的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
(2)计算该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解析:本题是一道有关数据分析处理的计算题。应认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通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迅速找到完全参加反应的纯物质的质量作为计算的已知条件。
由第三次和第四次剩余固体的质量数可以得出,样品中杂质的质量为1g,第一问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很容易求出;第一、二、三次所加的5g盐酸溶液都参加了反应,且每次与之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都为1g,利用1g碳酸钙的质量就可求出纯净的盐酸的质量,进而可以将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求出。因溶液具有均一性,这5g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就是该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
解:(1)W( ) = ×100%=75%;
(2)设纯净的盐酸的质量为x
2HCl + CaCO3 = CaCl2 + H2O + CO2
73100
x 1g
73 : 100 = x : 1g,
x=0.73g。
W(HCl)= ×100%=14.6%。
答:该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4.6%。
中考题型总结及预测:在2008年中考中,涉及到此考点的考题有:海南省第35题(选择题),汕头市第25题(化学计算),咸宁市第21题(自编计算题)等。与化学方程式相关的计算题一般以压轴题形式出现,分值约为5~10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领域的拓宽,虚拟实验技术已经逐步融入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从而进一步了解化学实验的过程,提高对化学反应的认知.虚拟实验是借住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复杂、危险、成本高的化学实验让每一位同学亲身体验,帮助学生处于真实实验的环境下,从而提高学生实验的普遍性和效率.
关键词:
初中化学;虚拟实验;意义;措施
由于学校的资金有限,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化学方程式也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直接忽略实验的环节,他们认为这是浪费有限课堂时间的行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渗透虚拟实验教学的优越性,本文就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效采用虚拟实验提出了相关措施.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虚拟实验教学的意义
1.减少实验成本,降低实验风险
化学实验是物质混合时的反应,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剧烈反应,这对于初中生来讲都会产生一定的危险.因此,在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安全问题是教师必须放在首位考虑的,在让学生做化学实验之前要讲清楚本次化学实验的注意事项、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实验风险和减轻伤害的措施.然而,如此细致的准备工作让学生规范、有条不紊地进行也无法确保每一个实验过程的质量与安全.其次,部分化学物品的价位也比较高,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成本太高,难免要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会产生组员之间的纷争或者试管滑落等现象,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教师需要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渗透虚拟实验教学,这样既能够有效减少实验成本,又可以降低实验风险.
2.虚拟实验设计,保护环境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然而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能够污染环境的有害气体.例如:浓硫酸和木炭加热反应会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两种有害气体;硫化铝遇水产生完全双水解,产生硫化氢气体,此气体不仅有毒而且会产生臭鸡蛋味道;三氢化磷和砷化氢反映也会产生有毒性的气体.虽然产生的量比较少,但如果每个中学生都做一遍产生的有害气体积少成多就会产生很大的危害.因此,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通过虚拟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做实验而且不会环境,一举两得.
3.数字化实验过程,提高化学实验准确度
部分化学反应对所加入的反应物数量、催化物数量、酒精温度、气温等有极高的要求,只要有细微的差别反应现象就很难鲜明地显现出来,初次实验的学生自然更难控制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量,从而导致试验失败的机率很大,这不仅是浪费化学物品、时间的体现,更有很大可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或者氧化铜的化学实验现象就不明显,从而学生在做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现象错觉、导致整个化学方程式产生错误的现象,这样就违背了通过化学实验轻松无误背诵化学方程式的初中.因此,通过虚拟实验,通过虚拟实验可以一次性、高水平、高质量提高化学反应的准确度,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例如:教师就可以通过虚拟实验调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固体从黑色变为亮红色的颜色对比度,从而突出反应现象,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虚拟实验教学的措施
1.教师注意巡视,向学生个别讲解
在实施虚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仅仅通过观看视频观察反应现象,此外,视频注重一种连贯性,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去反应和思考其中的反应原理同时印象也不是十分深刻.因此,教师在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要不断巡视及时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个方程式就是高氧化锰加热分解反应,在观看高氧化锰加热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视频中直接得出结论其中生成了二氧化碳,部分学生就会产生疑惑.这时,教师就要向学生讲解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种气体的时候,将导管导入清澈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就会变浑浊,这样就可以解除学生的疑问了.
2.突出实验注意事项,加深学生理解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在使用虚拟实验的教学过程心,学生无法亲身实验,从而不知道自己会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什么错误,因此,教师可以先总结容易产生的错误和一些反应现象,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去验证,这样就会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观看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过程中,大理石会转化成气泡逐步溶解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教师要提前讲解这个反应的重点是生成二氧化碳,应该观察石灰水的反应情况,这样学生就能够有效地抓住重点了.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渗透虚拟实验,有利于缓解沉闷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化学实验的成功率,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然而,教师也要合理使用虚拟实验,应该挑选一些重点化学方程式进行虚拟实验,不能没有目的性的随意进行虚拟实验,这样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促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进步.
作者:何树凡 单位:甘肃省陇西县福星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突破元素符号关
元素符号是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基础。在教学中为了变机械记忆为趣味记忆,我重点在“趣”字上做文章。
“寓教于趣”:为了让学生掌握元素符号,我采用了编口诀和顺口溜的方法,增强学生兴趣,强化记忆效果。如,我结合书中的元素周期表总结口诀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在记忆地壳中氧、硅、铝、铁、钙这五种元素的顺序时,我总结了“洋鬼子戴着铝铁盖”的顺口溜。在教学中这样的口诀和顺口溜很多,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加深他们对元素符号的记忆。
“寓学于趣”:为了巩固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课内,我常组织争当小小背诵家比赛,强化记忆元素符号。在课外,布置学生制作元素形象卡,供学生课下复习或相互交流,变枯燥的记忆为趣味化和生动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元素符号的记忆和理解。
二、掌握组合规律,明确写法,突破化学式关
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物质,化学中常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元素符号组成的式子就是化学式。针对初中化学课本出现的化学式,我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质化学式,第二类是化合物的化学式。单质化学式除O2、N2、H2、Cl2这四个常用的是双原子分子外,其余一律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第二类化合物的化学式是据化合价来书写的,一般组合规律为:“正价前,负价后;求公倍,价除它;得个数,写右下;代数和等于零”。利用这一方法,学生能较快地学会化学式的书写。同时要在不断的练习中让他们加深体会,从而逐步达到会写、会读、会用。
三、实验搭桥,现象做媒,突破化学方程式关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能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它必将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在突破化学方程式这一难关时,我注重了借助实验,加强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记忆。如,充分利用好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水通电分解、镁带燃烧等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发生的不同现象,进而很快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的条件,学生就能较容易地写出一个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认为,借助实验教学是突破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化学用语读、写的规范化
学生在书写化学用语时,经常出现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如,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时出现大小写混淆的现象。在教学中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错误,强调规范化书写,避免扩大或养成不良习惯。
五、多练多用,提高记忆与书写效果
关键词:初三化学;总复习;化学实验
化学是学生升入初三后新开始学习的一门课程,相比其他学科,初中化学由于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内容并不多,难度也不大,复习起来较其他学科简单易行,下面就多年的从教经验谈一下初三化学复习的几点做法。
一、认真阅读化学课本
初中化学课本内容的特点是比较零散、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常被学生称为“第二外语”。针对这个特点,认真阅读课本,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课本在复习时至少阅读两遍。第一遍,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全面看的基础上,对每节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的印象,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用语等,认真反复琢磨。看书时要积极思考,掌握重点,逐步突破难点。第二遍,学生独立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每一章、每一节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即每名学生都要将主要内容以表格或网状的形式总结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二、注重典型化学实验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而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能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方法。所以,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可以帮助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学好化学,就不能脱离生活,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及时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历年的中考化学都在向生活实际靠拢,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绝不能脱离实际,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必要时可让学生上网查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四、加强化学计算能力
1问题的提出
复习训练时发现学生因化学用语书写错误或不规范而失分的现象很普遍。因此,我认为有关化学用语方面的训练放在高考前可能太迟,而应该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
研究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试题,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命题专家非常重视对化学用语的考查,但从高考阅卷的情况看,用语书写错误或不准确仍然是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化学用语教学仍然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下面就2009 年高考安徽理综卷化学试题对化学用语的考查,结合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分析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用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22009 年高考安徽理综卷需用化学用语回答的试题
在100分的化学试题中与化学用语有关的试题约占40分。
3高考化学试题突出对化学用语考查的原因
(1)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有一整套严密并不断完善的符号要统―化学用语,牢固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前提,了解化学用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学会用化学符号进行逻辑思维是提高化学学习水平的必由之路。
(2)无论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还是化学基本理论的考查,最终答案形式多数是以化学用语形式呈现的。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元素的化合价等预测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是学生进行化学思维加工、信息转换的基础。
(3)能规范地书写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电子排布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等可体现其较好的学科素养,并为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交流工具。
4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关化学用语教学存在的误区
(1)初中化学教学的要求上有偏差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地方中考化学采用“开卷”,一些老师只关注中考的导向,而没有完全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固然重要,但探究之后一定要要求学生用正确的化学语言写出探究报告。当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时,就会使得部分学生在初中就出现了分化,为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埋下了隐患。
(2)初、高中的化学教学衔接工作没有落实好
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基础知识,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初中学段所学习的基本化学用语对高中的学习有重要帮助。通过中考阅卷和高中教学,笔者感到:经过课改后的学生,兴趣广泛,思维灵活,求知热情高,实践意识强,对化学知识的探究精神和探索能力远强于课改前的毕业生。但往往学生之间的差别较大,相当部分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不尽如人意。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之初,就要有计划地将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等基础知识复习好,否则随着学习的深入,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两极分化现象将更加明显。
(3)教师在学法指导上有偏差
在化学用语的教学时,很多老师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没有真正想办法让学生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没有把微观表征与符号系统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如元素的化合价、化学性质与原子的结构特点有关,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在初中的教学中就要漫漫渗透,使学生尽早掌握利用物质结构知识认识物质性质的这把钥匙。
5高考试题中突出对化学用语的考查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5.1夯实基础知识,准确理解不同化学用语的含义
每一届的学生都会问类似的问题,化学为什么这样难记?上课能听懂,课后一做题就错。这说明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方法上有问题,实际上,学习化学不是靠背出来的,即使记住了,但不理解其含义,在实际中照样不会运用。不同的化学用语表示的意义不同,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前提,不仅是初中重要,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同样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从高考学生答题的情况可以看出,理解化学用语的含义是解答化学试题的关键。
[试题](第25题)W、X、Y、Z是周期表前36号元素中的四种常见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Y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X的基态原子核外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Z能形成红色(或砖红色)的Z2O和黑色的ZO两种氧化物。
(1)W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_周期第_____族。W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比H2O(g)______(填“强”或“弱”)。
(2)Y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是______,Y的第一电离能比X的_________(填“大”或“小”)。
(3)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与Z的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的单质和Fe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分析]理解X的基态原子核外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学生应该了解:s、p、d 、f各原子轨道数分别为1、3、5、7,因此,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可推出X的基态原子3p能级上有一个轨道填充了电子,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所以,X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Ne]3s23p1, 即X为Al。
对高考后学生的调查发现,凡是对原子轨道的概念理解清楚的同学都顺利地推出了答案,有少数做对的同学是根据后面的第⑷问中的铝热反应猜出来的,一部分未做出来的同学就是因为基本的化学用语不过关而引起思维的障碍,本题的其他问题都是常识性知识,如能顺利推出X,后面再用一下盖斯定律,整道题就迎刃而解。
[启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理解化学用语的含义非常重要,不能仅停留在记忆上。例如,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意义就不同,结构式是表示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排列顺序或结合方式的式子(不表示空间构型),具有分子式所能表示的意义,能反映物质的结构特征。因用结构式表示复杂分子的组成用起来不方便,于是人们利用结构简式把主要决定物质性质的官能团写出来,结构简式是结构式的简便写法,着重突出官能团特征。学生只要理解了不同化学用语的含义,使用时就不易出错。每年高考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结构简式书写不规范而丢分。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枯燥、单纯的记忆中走出来,要多次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对应该掌握的化学用语加以理解,举一反三,加深记忆,灵活运用。对高考考生来说,基础知识越牢,思维迁移越多、越快,推理能力就越强,不仅要会推理,还要会表达,能用正确的化学用语书写出来,也是得分的关键。
5.2只有认识化学反应的原理,才能准确、快速写出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们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理解反应原理有助于判断反应的生成物,推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的关系,能快速地写出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等。
[试题](第26题)
(1) A与银氨溶液反应有银镜生成,则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
(2)BC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3)E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F和过量NaOH溶液共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关于G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能与溴单质反应
B. 能与金属钠反应
C. 1 mol G最多能和3 mol氢气反应
D. 分子式是C9H6O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分析]第(4)问中要求写出 F和过量NaOH溶液共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从F的结构简式中观察出含有两个酯键,在碱性条件下加热,会彻底水解,生成了邻羟基苯甲酸、乙酸、甲醇,酚羟基和羧基都能和NaOH反应。定量分析可知,两个酯键,发生水解,消耗2分子水,1个酚羟基及2个羧基和NaOH反应生成3分子水,故生成物中还有1分子水;这样,了解反应的机理后,生成物及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就一目了然。
许多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将水分子或氢氧化钠的化学计量数写错,其原因是有的对水解反应机理认识不清,将水分子的计量数算错,有的是形成思维定势或观察力不强,只考虑羧基与NaOH反应,忽略了酚羟基的存在也可与NaOH反应。
[启示]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出现错误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生粗心,而要分析产生错误的深层次原因。有的是对反应机理不了解,有的是对物质的特性没掌握,有的是不注意反应条件的变化。同样的反应物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往往产物不同,要教会学生用变化的观点学习化学,认识化学反应,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建构知识网,并有序地存储,最好用典型的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掌握典型物质的特性,学会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链接]在高考复习中,经常看到这样的题目,要求学生写出明矾与少量或过量的 B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往往对此感到棘手。实际上,此处关键是要考虑2个离子反应,一是:Ba2++SO42-=BaSO4,另一个是: Al3+和OH-的反应,前一个反应不要考虑过量问题,后一个离子反应因为Al(OH)3,能溶解在过量的强碱中, 当Al3+和OH-物质的量之比为1∶3时恰好使Al3+完全沉淀,1∶4时恰好使Al(OH)3完全溶解, 在两者之间时,既有Al(OH)3沉淀又有AlO2-存在。只要认识了此反应的实质,就可根据反应物不同的量的关系, 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有许多学生写出生成物为Al(OH)3和KOH, 只是表面上将离子简单地重新组合,而没有考虑反应的实质, 对Al(OH)3的性质掌握不牢, 忽视了Al(OH)3的两性,能与强碱反应。故KOH和Al(OH)3都是强碱, 两者不可能作为生成物共存。
类似的例子还有卤代烃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生成的卤化氢在碱性环境中会继续反应;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后的生成物是羧酸盐而不是羧酸;Fe(OH)3与氢典酸的反应,学生往往只考虑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没考虑Fe3+有强氧化性, I-有强还原性, 它们之间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于是就错写成: Fe(OH)3+3HI=FeI3+3H2O, 正确的是: 2Fe(OH)3+6HI=2FeI2+I2+6H2O。可见,不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往往会顾此失彼,使思维缺乏深刻性。
[启示]要想使学生准确运用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这个“用语”,就要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牢固掌握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物质的性质,并且能灵活运用,不能仅停留在符号的组合上,要认清化学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将化学符号与物质的性质有机地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