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婴幼儿护理知识

时间:2023-06-29 16:23:44

导语:在婴幼儿护理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婴幼儿护理知识

第1篇

1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共50例,男29例,占患儿总数的58%,女21例,占患儿总数的42%,年龄3~12个月。治愈率100%,死亡率是0。其中运用手术方法治疗的患儿有5例,占患儿总数的10%。

2病因

婴幼儿肾结石疾病的形成原因是有较多方面,综合来讲,根本上是饮食原因,人们比较误解却不易察觉的是给婴幼儿过早添加辅食,这等于给婴幼儿肾脏“加压”。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41.7%婴儿早于4月龄就添加了辅食。这种给孩子过早补充营养的做法却会加大其肾等脏器的“压力”。给宝宝添加辅食最好从6月龄开始,不宜早于4月龄。过早添加辅食,不仅可能影响母乳喂养,还可能引起因辅食不如母乳清洁或难以消化等,增加腹泻等危险。前婴幼儿辅食添加过程中,误区很多。在添加时间上,许多婴儿早于4月龄就添加辅食,有的满月就加米粉(粥)和钙片,有的用水果代替蔬菜等等。在辅食添加上,食物的选择应保持新鲜、自然,无成人调味品,低溶质负荷;在添加过程中,从单一到混合,每种尝试3~5天,并且要从少量到多量,不得添加盐类调味品。

另外其他因素在肾结石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特别是成石物质,如钙和草酸,以及抑石参数。如橱糠酸、镁和尿粘蛋白,尿液pH值和细菌性感染。当尿液中上述成石物质相对或绝对饱和时,常有结石形成的危险。和成年人不同,儿童常见感染性或代谢性疾病,可引起结石形成。象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或神经源性膀胱等解剐异常可引起尿液输送障碍,加上尿潴留、或其它病理机制也可致结石形成。

3症状

婴幼儿肾结石病症的症状表现,根据不同月份时段一般分成以下几个阶段:肾结石发病早期,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往往诉说腰或腹股沟疼痛,不会诉说的小孩则表现为哭闹、颜面苍白、出冷汗。婴幼儿肾结石可出现排尿不畅、尿中断、排尿困难、甚至血尿,部分患儿伴有呕吐、腹泻。如果并发尿路感染,则会有全身症状,如低热、食欲不振、消瘦、生长发育迟滞等。就诊时,患儿尿检会查出过多的白细胞,B超是简单易行的检查方式,能早期发现肾结石。男孩肾结石的发生是女孩的1.43倍,但每类结石在男女性别中的分布并无差别。尿石可出现在每个年龄组中,但有两个年龄高峰:婴儿和小儿易发感染性结石,从1O岁开始草酸钙结石明显增多。与成年人相反,儿童尿酸结石罕见。从8岁起尿石症总的发病率开始增加。

4诊疗和护理

被筛查出肾结石比较小、没有明显症状的,会让家长带小孩回家观察,医院随时跟踪;有明显症状的会留院治疗。肾脏与泌尿系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泌尿系统的结石排出体外后对人体不会有影响,而且小孩肾脏的代生能力强,除非小孩本来的肾代生能力差。肾结石的医治并不复杂,经过治疗,孩子的肾功能可以恢复。

具体来讲,现今主流的治疗方式依据病症的轻重缓急可以分为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4.1对于肾绞痛,可进行暂时性的指压止痛

用拇指压向患侧骶棘肌外缘、第三腰椎横突处,可收到止痛或缓解疼痛的效果。大量饮用开水或磁化水,不仅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路、促进结石向下移动的作用,而且还可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沉淀。家长应督促婴幼儿经常作跳跃活动,或对肾下盏内结石行倒立及拍击活动,也有利于结石的排出。

4.2中草药治疗

常用药物有金钱草、海金沙、瞿麦、扁畜、车前子、木通、滑石、鸡内金、石苇等可随症加减。

4.3手术治疗

婴幼儿肾结石手术治疗的方法是比较慎重的,即使对于重症患儿,医院首先采取的也还是保守治疗,不主张动手术。而是检化尿液,控制感染,让患儿通尿,把结石排出体外,实在排不出,出现肾衰竭等情况就动手术,但也不是开刀,而是通过输尿管镜或膀胱镜治疗。

关于肾结石患儿的日常护理,除重症患儿应遵医嘱卧床休息外,一般患儿应多活动,以利于结石的排出; 多饮水,无尿期的患儿应根据病情限制饮水;严密观察患儿的尿色、尿量;适当控制孩子吃含钙高的食物,避免吃含草酸盐多的食物,如果汁、巧克力等,可以口服维生素B6减少结石复发;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婴幼儿勤换尿布,较大的孩子勤换内裤,孩子大便后要及时清洗;如果有需要,最好在白天或睡前4~5小时内喝牛奶。

5预防

第2篇

【关键词】 门诊护理;输液患儿;质量提升;分析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2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82-01

在门诊患儿输液护理中,工作人员面临的难度更大,患儿配合穿刺的依从性要明显低于成年患者,整个治疗活动中的配合效果也欠缺,常规的医学护理与患儿及其家长的医疗需求与预期期望值具有一定的差距,采取常规医学护理联合人性化护理相结合的优质服务模式,能够缓解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提高治疗依从性和配合程度,有助于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患儿及其家长满意度较高[1]。本研究选取本院门诊2012年1月――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不同模式输液患儿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为本院门诊2012年1月――5月期间收治的输液患者,共计100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跨度1-12岁,平均7.5岁。按照随机、平均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取常规医学护理模式。

1.2.2 对照组 在常规医学护理模式基础上,增加人性化护理内容,采取优质服务模式进行全程护理,具体如下:①创设良好治疗氛围。针对患儿年龄特点,尽可能地在输液环境方面缓解他们的紧张不安情绪,窗帘、桌椅等颜色尽可能采取暖色调,避免冷色调加剧患儿的紧张情绪。在输液室墙壁上张贴卡通贴画,内容为“勇敢的小朋友”系列,增强患儿治疗信心的暗示度,并安装了电视,在患儿输液过程中播放他们喜欢的动画片内容,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有助于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②提高穿刺成功概率。本组病例护理工作人员均为护理组精心挑选的经验丰富人员,在对患儿进行穿刺时尽可能一次成功。本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远高于常规医学护理组的82%比例,并且动作轻柔,患儿不适感降低,哭闹现象得到有效控制。③主动提供各类服务。患儿及其家长在门诊输液治疗期间,心情是焦虑不安的,此时护理人员应当给予更多的帮助。本组护理人员在提供医学护理之外,还尽可能地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服务,如免费提供开水、便盆、卫生纸等便民设施,还提供一些报刊杂志供患儿家属阅读,尽可能地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缓解就诊及陪同人员的焦虑急躁情绪,有助于配合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④注重开展沟通交流。有效的护患沟通是增进信任、避免误会的重要措施,也是医患提高合作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及时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向他们介绍病情以及治疗活动的注意事项,提高他们对治疗活动的配合效果,消除患儿及其家长的过度紧张心理。注重对患儿进行鼓励,提高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与护理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在交流沟通中,护理人员也能够及时获取患儿及其家属的各种需求,便于在护理工作中进行针对性的服务或者帮助,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2]。⑤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本组护理工作人员均进行了心理学方面的专门培训,相当比例的护理人员已经具备较为深厚的心理咨询干预服务能力。护理工作中与患儿进行一对一的服务,细心观察患儿的情绪波动与心理状态,选准切入点进行沟通交流,对患儿存在的不安、焦虑情绪进行耐心的说服化解,提高患儿治疗中的积极情感,配合治疗活动。

1.3 效果评定及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全部病例在治愈后填写《患者输液护理满意度测评表》,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四个等第,比较满意以上患者纳入满意人数统计范畴。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 结 果

对照组50例患者中,患儿及其家属满意数为49例,满意率为98%,观察组50例患者中,患儿及其家属满意数为37例,满意率为7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在当前的门诊护理工作中,患儿输液护理属于难度系数较大、满意度相对较低的项目,这与患儿治疗依从性不足以及家长焦虑急躁情绪等方面因素有关。在当前独生子女较为普遍的背景下,两代人围着一个患儿到医院门诊就诊的情况较为普遍,患儿家长对输液护理的质量要求较高,稍有不到位之处就会产生较大情绪,甚至发生吵骂行为,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3]。

在传统医学护理的基础上,依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和需求,加入人性化护理内容,在保证穿刺、肌肉注射等基本业务技能过硬的背景下,为患儿及其家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及必要的帮助,开展深入的沟通交流以及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效,缓解患儿治疗活动中的不适感,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4]。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在基本医学护理基础上实施了人性化护理的联合,各方面效果发生了显著变化,对照组50例患者中,患儿及其家属满意数为49例,满意率为98%,观察组50例患者中,患儿及其家属满意数为37例,满意率为7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陈文文.门诊患儿输液护理150例报告[J].现代临床护理,2010,6(5):78.

[2] 陈一芹.人性化护理在门诊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1,9(9):124.

第3篇

【关键词】二级医院;优质护理;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5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69-02为了加强临床护理的各项工作质量,国家卫生部2010年在全国的范围内要求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该项工作标准要求,要建立健全护理工作规章制度,制订并落实疾病护理常规和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及标准。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各类护士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探索实施护士的岗位管理。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建立机动护士人力资源库,保证应急需要和调配。经过3年以多的积极探索,很多二级医院的各类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已经有了很大成绩和效果。但是作为县级的二级医院,为了全面地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由于二级医院规模和条件的限制,常常遇到了自身所特有的各类问题。所以必须采取相应的科学的对策措施,才能积极地推进优质的护理服务工作水平。1基层二级医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1缺乏完善的配药中心以及中心药房摆药系统,保障系统不力总体来看,二级医院很少具备完善的配药中心以及中心药房摆药系统,因此要提高医护人员护理服务,无形当中就会增加治疗班护士的工作量,如果去药房取药,就无法同时兼顾护理工作。此外,二级医院还存在着患者配餐难的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医院配餐中心尚不完善,负责这一工作的医护人员无法保证所有患者在同一时间能够顺利就餐,并且及时领到餐前或者餐后的口服药。与此同时,后勤支持系统也相对薄弱的多,无论是后勤配送还是物流传送,都有待提高、完善。如果要将患者的化验标本进行送检,或者是去领取一些医疗护理表格、一次性物品等,护理人员都需要走出病区才能完成工作,这就降低了工作效率。

1.2患者素质较低,规范和基础性的护理工作量大首先来说,二级医院所面对的病患者多来自农村或者乡镇,素质较低,卫生情况较差,对于医护人员的各项护理工作依从性不高。因此,要想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就会加大护士人员的基础护理工作以及协助类工作,并且需要对患者的卫生工作进行时时督促。其次,长期以来,护理人员更倾向于进行治疗性的护理工作,要想将其转变为服务意识,具有一定的难度。相对于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整体护理工作时,基础明显不足,给向生活护理工作转变增加了难度。

1.3患者缺乏自我保健意识,难以普及健康宣教工作首先由于县级二级医院所面对的主要是农村患者,素质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缺乏一定的医学常识基础,在理解和掌握健康宣教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患者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其次大部分二级医院都是在近几年里发展起来的,护理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低,十分年轻。然而新护士往往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也给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增加了难度,这就需要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的素质。2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所应当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

2.1积极采取一些措施辅助保障工作调整排班是二级医院首先采用的一项措施。在转变护理模式时,作为二级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应对支持保障系统内存在的不足要充分考虑,在调整护理人员的排班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其次要对治疗保障工作进行加强,可以在医院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增设辅助护理这一岗位,对招聘的具有医学经历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完成培训后再进行工作。送检患者标本由外勤护士负责,领取药品、物品等工作都可以由辅助护士协助护理人员完成,并且辅助护士也可以协助责任护士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工作。

2.2努力加强基础护理工作首先,提高患者的主动意识,为此一些二级医院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摆放简易剃须刀、洗脚盆以及擦脚毛巾都物品,供患者免费使用。其次要保证基础护理工作切实落实。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服务意识培训,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最后要垂直管理护理部。通过制定考评标准及各项考核指标,通过定期抽查患者来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考核,并实现奖惩,使基础护理措施切实落实。

2.3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健康宣教工作一方面,可以采用健康沟通卡,卡片上可以写一些日常锻炼方法、饮食注意事项以及检查注意事项等,并对其进行详细讲解。将患者需掌握的饮食种类、锻炼方法等予以说明。同时,可以利用广播这种媒体,提高患者理解和掌握健康宣教知识能力。最后,提高护理人员知识技术水平。积极制定健康宣讲路径,使得患者住院期间内所涉及的知识都有根有据,并且对护理人员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水平。参考文献

[1]马晓伟.夯实基础、履行责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护理管理,2010(03).

[2]周丽娟,梁英,李雪玉,曹力,高柏青,张怡,宁毅军.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做法与成效[J].沈阳部队医药,2011(04).

[3]李芳,连玉红,郑玲,李敏,刘荣,刘丽萍,张燕,李莉.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实施中的体会[J].价值工程,2010(31).

[4]刘远秀,覃碧兰,叶秀仪.基层医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启示[J].全科护理,2011(22).

[5]严雪群.基层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困难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03).

第4篇

[关键词] 婴幼儿;口腔健康;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 R78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b)-0066-04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of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in community

SHAO Ruoheng GUAN Fei WANG Mengxing ZHAO Liping LI Yuehua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Children's Hospital, 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in community, and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method. Methods 503 cases of infants in Wannianhuacheng Community of Fengtai District in Beijing City from February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ir individual oral health records including dental conditions, oral mucosa and the related soft tissue structure, teeth, feeding habits, oral habits were established. The guidance of family related knowledge was carried out, and diagnosed the disease in early stage. All infa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5 to 2 years. 502 cases of children in same age as the infants of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in kindergarten, who didn't have oral health records.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and bad oral habi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10%(382/502), which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76.93% (387/50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fil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elevated to 86.08% (433/503), which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1.71% (361/50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In terms of oral diseas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in infan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0,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After fil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caries rate was 43.03% (216/502) and DMFT was 0.98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30.02% (151/503) and 0.62 respectively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In field of bad oral habits,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rate of bad oral habi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7.10% (86/503),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32.07% (161/502), the rate of bad oral habi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Establishing the oral health records to manag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oral diseases in infant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oral health status, which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nfants; Oral health; Records management

WHO对109个国家12岁儿童牙齿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儿童的牙齿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建议各国制订和推广有效的预防政策和方案。我国近年来对婴幼儿口腔疾病的相关因素和疾病的早期干预多有研究,得出口腔健康早期干预是一项重要措施[1]。与发达国家相比,社会大众对婴幼儿口腔保健认知程度不高,甚至一些非口腔专业的其他领域医护人员对儿童口腔相关疾病的预防、健康习惯的养成、儿童口腔患病后病情M展对相关生长发育的影响既缺乏概念也不够重视[2]。因此,加强对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尝试采用对婴幼儿建立口腔健康档案的模式介入儿童的口腔保健,旨在为提高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提供研究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北京市丰台区万年花城社区的婴幼儿503名作为干预组,男254名,女249名;胎龄38~42周,平均(39.51±5.19)周;出生时体重为2285~3852 g,平均(3075.16±954.61)g。干预组婴幼儿6月龄~1岁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通过1.5~2年的追踪后,干预组婴幼儿平均年龄(2.71±0.42)岁。选取同社区同年龄入幼儿园的未建立档案儿童502名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83±0.57)岁;男256名,女246名;出生时胎龄36~41周,平均(38.47±5.22)周;出生时体重为2300~4017 g,平均(3015.13±973.64)g。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分布、胎龄及出生时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避免了由于早产、肥胖等原因对后期实验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出生时口腔健康状况良好;②无先天传染性疾病;③无先天性认知障碍等精神疾病。排除标准:①追踪期间失访者;②先天性兔唇婴儿;③家长有认知障碍难以配合者。

1.2 方法

1.2.1 干预情况 在干预组婴幼儿6月龄~1岁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包括牙体情况、口腔黏膜及相关软组织结构、牙齿咬合、喂养习惯、口腔不良习惯(吮手指、吐舌头、舌舔牙等)等个体化资料,以及婴幼儿口腔清洁开始时间、方式、工具的使用和频率,婴幼儿父母的自我饮食习惯、口腔清洁情况、口腔就医和保健等情况。并在社区开展针对家长、社区医生、幼儿园保健医的口腔公益保健宣教。建立档案时,包括针对婴幼儿展开的口腔检查以及针对家长展开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个人特征、健康知识、家庭环境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相关知识指导,进行早期疾病诊断。通过1.5~2年的追踪,期间根据幼儿口腔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对所建立的档案进行追踪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干预方式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

1.2.2 婴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问卷 包括以下问题[3]:①龋齿是由于细菌利用糖产酸腐蚀牙齿而引起的吗?②小头软毛刷是适合儿童使用的保健牙刷吗?③幼儿应使用儿童牙膏吗?④患了龋齿的乳牙是否及时到医院补?⑤最容易引起龋齿的坏习惯是睡前吃零食吗?⑥少吃含糖粘性食品是预防龋齿的好习惯吗?⑦龋齿对身体最重要的危害是引起心、肾等全身性疾病吗?⑧窝沟封闭是预防龋齿的口腔保健措施之一吗?⑨每次刷牙的时间是否少于3分钟?⑩竖刷法是正确的刷牙方法吗?

1.3 观察指标

检查两组婴幼儿干预前后的相关牙体疾病(包括患龋率、龋均等)和口腔不良习惯等指标,讨论建立婴幼儿口腔档案的积极意义。以WHO推荐的龋齿诊断标准[4]作为本研究的龋齿检查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婴幼儿的患龋率及龋均比较

在口腔疾病方面,在研究初期两组婴幼儿的患龋率、龋均数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的患龋率、龋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婴幼儿的口腔不良习惯及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干预前两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口腔不良习惯方面,干预前,两组婴幼儿的口腔不良习惯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进行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口腔不良习惯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专业儿科医生严重缺乏,儿科口腔医生比儿童比例更是严重不足[5-7]。大部分专业儿科医生已经超负荷应付门诊中疾病的治疗,无暇在有限的工作时间中去大力开展预防,使得不预防患病率高成为恶性循环。本研究尝试由专业儿科口腔医生协助社区基层口腔医生以家庭儿童口腔医生的模式介入儿童的口腔保健,建立涵盖口腔行为习惯和疾病家族史、现有口腔详细检查以及检查后有针对性的保健指导乃至必要治疗的内容全面的口腔档案,除了对于常见龋病的防控,还可以及时发现和终止婴幼儿早期口腔不良行为习惯,有效避免或减轻相关颌面部发育畸形的程度,并通过对干预组婴幼儿进行建立涵盖口腔行为习惯、家庭各种因素等内容全面的口腔档案,有效降低了婴幼儿的患龋率与龋均,改善了婴幼儿的口腔行为习惯,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的患龋率以及龋均的显著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有力证明了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护理对其口腔健康的重要意义。由此,将婴幼儿口腔健康早期干预推广的呼声一直不断。由于我国儿科口腔医生的严重不足,同时儿科牙医忙于应付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且基层社区口腔医生的儿科口腔保健知识和儿科口腔疾病辨别诊断能力较弱,导致婴幼儿口腔牙病早期无法得到有效干预,进一步出现儿童的重度龋病导致颌面部蜂窝织炎、乳牙早失乃至牙合咬合紊乱恒牙异位萌出等一系列发育异常[8-10]。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在研究初期对婴幼儿家长进行的口腔公益保健宣教,有效提高了家长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在没有专业医护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家长自身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婴幼儿口腔健康的日常护理,对婴幼儿的口腔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干预1年后,对照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不增反降,这说明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对其口腔健康的关注度有所下降。研究表明,在婴幼儿的生长过程中,家长对婴幼儿给予稳定的关心,可明显改善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11-13]。

通过2年左右试点社区人群的档案建立和规范,完善了档案建立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培训基层社区口腔医生儿童口腔常见多发疾病诊治方法和预防保健知识,使大多数婴幼儿口腔疾病可以在常规社区体检中被及时发现、干预和治疗,综合统计后得到有效降低龋病及不良生活和喂养习惯导致的颌面部发育异常的比例和治疗费用,为婴幼儿档案建立加入基层婴幼儿常规保健项目打下基础,预期计划的完成情况较好。但研究过程中也出F了一些问题,例如建立档案人群的选择和长期随访的依从性难以保证,或者对建档内容的规范性和健康指导的准确性保证落实情况等,因此在今后的在实际操作时,应着重注意以上问题,将建档管理的效用最大化。反观目前的儿保门诊,针对婴幼儿的口腔方面只局限于对乳牙的萌出情况,缺少更为细致、具体的检查内容和教育内容[14-16]。且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政府部门对4~18周岁人群进行的口腔健康普查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与人力,但对新生儿的投入较少[17-18]。且一旦口腔出现疾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本医疗的治疗定价较低,尤其儿童的很多手工操作相关治疗费用仅为成人的一半[19-20]。因此,如果能在早期就开展对婴幼儿口腔健康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将婴幼儿的口腔保健工作前移,不仅可以节约政府在较大年龄儿童的口腔疾病治疗中的费用支出,还可以有效控制其患龋率,对保证婴幼儿的口腔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建立档案管理的方式可以明显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改善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采方.对牙周病和龋齿患病率的思考――如何解读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5):257-259.

[2] 冯惠芬,钟春仪,巢枫榕,等.从化市小学生口腔健康观念知晓率的性别差异[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28(2):246-249.

[3] 侯庆中,刘寿桃,何静,等.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7):658-659.

[4] 王伟健,王左敏,俞艳平,等.WHO两种龋病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16(1):46-47.

[5] 顾育盈,孙嵩,李莉,等.幼儿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 19(19):174-175.

[6] 蒋宝凤,蔡蔚,张莲华,等.婴幼儿口腔健康3年干预模式与效果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523-1524.

[7] 姚林洁,林非欧.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31-3632.

[8] 曹轶婷,祝策,徐玮,等.上海市11~14岁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5,24(3):345-350.

[9] 陈周焕,刘建国,张剑,等.婴幼儿龋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4):11729-11732.

[10] 王国珍,罗云纲,魏洪涛,等.儿童龋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8):1545-1548.

[11] 李何,曾晓娟,李秋忠,等.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2):309-311.

[12] 严黎吉.对老年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9):232-233.

[13] 钟俊华,曾念彬.家长口腔健康素养在学生牙病防治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4,26(9):1204-1206.

[14] 曹骏瑶,叶玮.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在临床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8):507-509.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3,14(4):251-256.

[16] 蔡楠,王桂茹,侯丹丹,等.小学生口腔健康知、信、行现状及口腔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6, 31(9):2002-2004.

[17] 阿依努尔・阿不都热衣木,赵今.婴幼儿龋病预防方法研究回顾[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2):74-76.

[18] 梁翠媚,赵霞桂,容林惠,等.江门市区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8):761-762.

[19] 辜双娇,林居红,王孟宏,等.重庆市4~17岁孤儿口腔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4):378-381.

第5篇

【关键词】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并发症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婴幼儿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约为0.6%~1.0%[1]。其中主要的治疗方法仍是手术治疗,但术后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特别是术后肺部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儿的术后恢复。因此,研究预防婴幼儿先心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护理措施,进行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心脏外科护理技术的重要内容。我院于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对106例婴幼儿先心病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院收治的婴幼儿先心病患者106例为A组,男64例,女42例;年龄11 d~3岁,平均(1.32±0.78)岁;体重3.78~15.56 kg,平均(8.79±2.24)kg;其中室间隔缺损75例,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7例,法乐氏四联征10例,法乐氏三联征2例,大动脉转位4例,卵圆孔未闭3例。2004年4月至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婴幼儿先心病患者198例为B组,男性117例,女性81例;年龄7 d~3岁,平均(1.45±0.26)岁;体重3.09~15.24 kg,平均(8.35±2.17)kg;其中室间隔缺损133例,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3例,法乐氏四联征17例,法乐氏三联征6例,大动脉转位9例,卵圆孔未闭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患儿手术前肌内注射或静注氯胺酮2~8 mg/kg,经口或鼻行气管插管,术中使用斯托克体外循环机行体外循环。一般心脏畸形者采用浅低温循环,复杂畸形者采用中或深低温循环;非紫绀型患儿均行畸形根治术,紫绀型患儿行姑息性手术。A组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B组采用常规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资料比较,见表1。A组106例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21例,占19.81%。其中低氧血症6例,占28.57%,胸腔积液合并低氧血症3例,占14.29%,肺间质水肿合并低氧血症3例,占14.29%,肺不张2例,占9.52%,肺炎合并低氧血症2例,占9.52%,其他肺部并发症5例,占23.81%。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 ①婴幼儿先心病患者一般体质较差,术前易患呼吸道感染,值班护士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体温、四肢活动、紫绀等,同时对患儿的家属做好相关知识宣教,严格控制术前呼吸道感染。②吸氧。婴幼儿先心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缺氧,术前吸氧可以改善机体缺氧。③加强体疗训练。选择在餐前30 min,以不少于10 min左右交替扣击、振颤患儿胸背部,对可以合作的患儿可训练呼吸并鼓励自行咳嗽。④患儿术前禁食,可预防术中因麻醉误吸引起术后吸入性肺炎。

3.2 术中护理 ①手术操作力争轻柔、熟练,手术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②正确选择气管插管的管内径及长度。一般管内径:1~6月/3.5~4.0 mm,7~12月/4.0 mm,12~24月/4.5 mm;管长度(cm)=年龄(岁)/2+12。③体外循环期间严格监测变温毯术中温度并平稳复温,严格控制晶体输入,胶体渗透压>16 mm Hg。

3.3 术后护理 婴幼儿先心病患者因心血管畸形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易出现肺部并发症,如低氧血症、肺炎、肺间质水肿及合并症,因此术后的护理对预防肺部并发症至关重要。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值班护士要每4 h重复吸净口腔、鼻道分泌物。对有咳痰能力患儿要鼓励其咳嗽、咳痰,对痰多不易咳出或无咳痰能力者,使用震动排痰机协助排痰;术后吸氧,术后早期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后期缺氧改善后可小流量持续吸氧,严防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引发呼吸抑制。②呼吸机的管理有资料报道,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与肺部并发症有密切联系[2]。本组全部病例均采用婴幼儿专用呼吸机,呼吸频率设定:

参 考 文 献

[1] 姬尚义,沈宗林,杨建安,等.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1018例外科治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11(1):10-12.

[2] 刘爱萍,熊浩,柳霞.ICU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8,14(4):462-463.

第6篇

【关键词】 婴幼儿;烧伤;病情观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4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9-02

烧伤是婴幼儿伤害的常见类型之一,小儿烧伤多发生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特别是1-4岁患儿。由于患儿系统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低下,对体液丧失的耐受性均较成人差。烧伤后由于疼痛、脱水、血浆成分丢失,水电解质失衡等造成的全身紊乱,远较成人重,极易发生休克、败血症、死亡等。因此,加强烧伤患儿的病情观察,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实施正确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从而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共收治23例患儿,其中男14例、女9例。最大年龄7岁、最小8个月。烧伤面积最大48%、最小为3%。热液烫伤20例,火焰烧伤3例,烧伤部位有四肢、头面部、颈部、腹部、背部、臀部烫伤,23例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1.2 方法 采用中国新九分法或手掌法对烧伤面积进行评估,结合烧伤的深度将患儿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特重度烧伤。密切观察患儿的神志、体温、心率、血压、呼吸、尿量的变化,针对性地对患儿进行基础护理,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加强创面护理,防治感染,做好高热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有效的了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并发症了的发生。

2 结 果

23例患儿中,6名休克患儿症状得以有效改善,无败血症及死亡病例发生,全部治愈出院。

3 护 理

3.1 基础护理 及时为患儿准备床单位,准备烧伤大型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疗,必要时使用暖帘进行保暖隔离。每日及时更换污染床单,保持床铺清洁干燥;评估烧伤面积、深度,及时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观察患儿神智、有无口渴、面色苍白或发绀、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烦躁不安或意识障碍等血容量不足表现;限制或谢绝探视,陪同家长进入病房需更换衣服。病房每日开窗通风2小时,紫外线消毒1-2次,保持室温22℃-24℃,湿度40-50%;做好饮食指导,鼓励患儿早日进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鸡汤、牛奶、西瓜、稀饭等。

3.2 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3.2.1 建立有效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 严格执行补液原则,认真核算输液总量,合理安排输液种类和速度,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因小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血容量较小及机体调节和代偿能力差,故补液量与成人有所不同。2岁以下每1%烧伤面积每公斤体重补胶体液和电解质2ml,2岁以上补1.8ml,另加每日生理需水量。一般2岁以上每公斤体重补生理需水量60-80ml,两岁以下每公斤体重补生理需水量100ml。第二个24小时电解质和胶体液为第一个24小时的一半,生理需水量不变。补液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有无烦躁、肢端温度、心率,准确测量每小时尿量,避免出现补液不足或脑水肿。

3.2.2 液体复苏有效的指标 患儿每公斤体重每小时尿量不低于1ml;无明显口渴;脉搏、心跳有力,1岁以内婴幼儿心率为130-150次/分,1-5岁心率维持在120-140次/分,若每分钟增快20次/分以上,应警惕休克的发生;神智清楚,无烦躁或意识淡漠;皮肤弹性好,无花斑及湿冷现象。

3.3 加强创面护理,防治感染

3.3.1 包扎疗法护理 包扎疗法应选用吸水性好的敷料,抬高患肢,保持功能位,保持敷料清洁和干燥,密切观察创面渗出情况,有无感染征象,如发热、伤口异味、疼痛加剧、渗出液颜色改变等,注意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如肢端动脉搏动、颜色及温度。

3.3.2 暴露疗法护理 安排隔离病房,防止交叉感染,保持创面干燥,及时用消毒敷料定时吸去创面分泌物,按时涂以抗菌药物,减少细菌繁殖。

3.3.3 创面护理 定时翻身,避免创面长时间受压。创面已结痂时注意避免痂皮裂开引起或出现感染。极度烦躁或意识障碍者,适当约束肢体,防止抓伤。

3.3.4 防止感染护理 正确处理创面,采用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3.3.5 避免烫伤 使用烧伤大型远红外线治疗的患儿要注意照射距离及温度的控制,避免烫伤。

3.3.6 饮食护理 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适当的补充一些维生素。

3.4 预防高热的护理 由于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加之创面感染,烧伤后患儿会有不同程度的高热,严重时可出现高热惊厥。为预防惊厥的发生,应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在快速补液后可给予解热镇痛药。根据病情变化给予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酒精擦拭,降低室温,使体温保持在38.5℃以下。

3.5 心理教育护理 患儿烧伤后,常常出现恐惧、哭闹、不配合治疗等情况,护理人员应注意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方式,态度和蔼,动作轻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向家属说明烧伤的特点,病情的危重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烧伤相关知识,取得家属的配合。加强安全知识的教育,防止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做好康复训练指导及出院后烧伤部位的防晒。

4 小 结

近年来,婴幼儿烧伤患者有逐年增多趋势,被烧伤后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导致了患者各系统脏器功能发育不完善,代偿能力差,全身反应重,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低,以及对液体丢失的耐受性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对婴幼儿烧伤患者在临床护理中,工作要细心、耐心,要采取多种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的神志、尿量、生命体征、皮肤等各项指标,并特别注意预防感染,同时也要时刻的对婴幼儿烧伤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融入人文的关怀。

参考文献

[1] 李乐之,路潜.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78.

第7篇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人民医院,贵州六盘水 553000

[摘要] 目的 总结婴幼儿重型麻疹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2013年我院确诊的婴幼儿重型麻疹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40例,进行各种措施。结果 患儿根据分级的不同,所表现出的反应是不同的,随着反应分级的增加,患儿的反应是越来越差。结论 我院婴幼儿重型麻疹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儿病情变化很快,需要早期进行诊断、治疗,并且需要密切的观察并且变化。

[

关键词 ] 婴幼儿;重型麻疹;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4(b)-0183-02

麻疹是一种忧郁麻疹病毒所造成的呼吸道的急性传染性疾病,麻疹的并发症很多,并且都很严重,比如说:心力衰竭、重型肺炎、中毒性脑炎、消化道出血等等,此时的麻疹通常称为是重症的麻疹。

近些年来,麻疹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并发症、流行病学等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且婴幼儿的麻疹病例数目越来越多,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麻疹的病例数呈现明显的上升的趋势。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诊断婴幼儿麻疹的指标仍然是国外的诊断标准,因为国内目前所有的资料数据对于婴幼儿麻疹的干预治疗的标准准则和婴幼儿的麻疹的诊断指标目前还没统一的意见。也有部分学者通过对大量的地区和民族等因素的统计学统计后发现,我国现在的诊断婴幼儿的麻疹的诊断指标,可能数值过低。所以,一部分学者通过对大量的地区和民族等因素的统计学统计后,发现的数据通过统计学处理后,从而统一婴幼儿的麻疹的干预的指标和婴幼儿的麻疹的诊断的标准,这样就为婴幼儿的麻疹的治疗和更好的干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然而婴幼儿的麻疹干预治疗,其研究与麻疹的测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现在所有的测定麻疹的护理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抗感染治疗、使用免疫球蛋白、进行免疫学的调节治疗、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与发生严重的婴幼儿麻疹的各种不同的可能原因相比,有些因素显得较为可靠,例如:年龄、血型、种族、血压、妊娠期母亲是否使用过什么药物、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否为剖腹产、婴儿体重、性别等等都和婴幼儿的麻疹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与婴幼儿的麻疹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无显著性的意义。

婴幼儿的麻疹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医疗工作者应该起到应有的责任,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疗效,应该给予前来医院治疗的病人普及相关的医学知识。另外医护人员还应督促患者定期来医院复查,从而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并针对患者的复查结果及时制定有效、积极的治疗方案,对依从性差或者定期复查有不理解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给与足够的指导与教育。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2013年我院确诊的婴幼儿重型麻疹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40例,进行各种措施。进行密切的监护和处理,实时监测患儿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心律、神志情况、四肢的情况等等方面,同时要保护好患儿的体温,及时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依据患儿的病情及时的帮助患儿进行排痰,并且使用心电监护实时的密切的监测患儿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心律、神志情况、四肢的情况等等方面,并做好记录。

1.2治疗方法

对患儿进行高热的护理工作,因为患儿的发热和细菌的共同作用,使得患儿的中枢系统受到了攻击,因此患儿经常有惊厥、烦躁不安,使得机体的耗氧率大大的增加,心脏的负荷也随之增大了。

1.3 观察指标

使用心电监护实时的密切的监测患儿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心律、神志情况、四肢的情况等等方面,并做好记录,并且要注意,患儿的气管、支气管的管腔狭窄,肺内的纤毛运动比较的差,患儿的咳嗽的反射比较差,而且再加上镇静剂的使用,有事会使得痰液的排出不顺畅。

2 结果

2.1临床结果

对患儿的神志情况进行评估,具体的数据见下表1。

2.2结果统计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患儿根据分级的不同,所表现出的反应是不同的,随着反应分级的增加,患儿的反应是越来越差。患儿康复出院之后,仍然需要注意保护患儿的日常生活,如需要保持饮食的清淡、营养的饮食,患儿应尽量避免感冒、适当的参加运动、从而增强患儿的抵抗力,并且按照患儿的免疫计划进行程序的预防接种,在麻疹的流行期间,切记不要带着患儿进入到人群比较密集的公共场所。

3 讨论

伴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也比以前的误诊率和延误率要小得多了,现在的影像学技术在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发展,也使得患者获得了福音,那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确诊和诊断,从而可以快速的确诊和诊断,使得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来争取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治疗,从而更好的及时的进行治疗,预后的水平也会随着确诊和治疗时间的缩短而提高的。婴幼儿重型麻疹最为常见的损伤之一,是颅脑的损伤,这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因为颅脑的解剖形态以及结构的特别性,常常使得并发症的后果非常的严重,使得患儿出现各种反应,尤其是颅脑水肿的后果相当的严重,甚至出现了死亡等严重的预后不良的效果的出现。

对于婴幼儿重型麻疹治疗和干预,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依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依据不同的民族、地域等等的不同的影响因素,或者是不同的流行病血特点,来确认时龄或者日龄所对应的指导值,超过了这一参考值,就应该给与相应的积极地干预治疗。

随着如今的医疗体系的不断的完善,医院对于确诊患者的病情,需要更加确切的实验室的依据,因此对于病理检验的报告,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因此有些检查手段的水平和应用技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对于婴幼儿重型麻疹,检查的方法就要十分的注意,现如今,有很多的试验室的确诊报告,正在试图把报告周期不断的缩短,然而这种工作类型,要求被诊断者的技术水平和制片、取材等等的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婴幼儿重型麻疹诊断技术就近年来而言,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了。如何能更快、更好的检查出早期的婴幼儿重型麻疹是最为关键的,为了能更好的解决上述的问题,我国开始应用了新型的检测技术和新的方法,这种方法快捷、方便,收获了很好的效果,非常值得推广和应用这种技术,并且可以把此种技术应用到社区、基层的医疗技术之中去。

为了能更好的治疗婴幼儿重型麻疹,医疗工作者应该起到应有的责任,应该对前来医院治疗的病人给予相关的医学知识的普及,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疗效。另外医护人员还应督促患者定期来医院复查之前的治疗效果,从而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并且应该针对患者的复查结果及时制定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定期复查有不理解或者依从性差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给与足够的指导与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医院、医生应有的责任,为病人治疗疾病,帮助患者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

参考文献]

[1] 陈红,郑思琳. 肝部分切除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护理[C]//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中华护理学会,2011:3.

[2] 傅世敏,李翠红,鲜继淑.1例特重型颅脑外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护理体会[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2011:1.

[3] 王旭东,朱立,闫新欣.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中的应用[C]//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十五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八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2009:2.

第8篇

关键词:脾虚泻;针灸中脘

婴幼儿消化不良原因繁多,各有不同,中医称为“泄泻”。临床症状则以腹泻呕吐为主,伴有腹泻、腹胀及水电解质失调等。近年来,对108例婴幼儿消化不良试行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初步体会如下。

1婴幼儿消化不良的病因

婴幼儿时期脏腑功能特点(内因),为本病的发病基础;感受外邪饮食有伤、精神紧张(外因),为本病的致病因素。婴幼儿时期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功能不固,易感外邪。六极易犯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婴幼儿在一切感染时,均易致泄泻。人体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主升,胃主受纳、腐熟、主降。因婴幼儿脾胃功能不足,且生机旺盛,所需营养多,易致失调。在此基础上,一旦感受外邪,过食甘腻或事物变质,以及突受惊恐等精神刺激均能影响脾胃功能,致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水湿糟粕并走大肠引起泄泻。如胃气上逆则呕吐、嗳气,暑热暴泄易伤阴,脾寒水湿易伤阳,阴津受伤,阳气易陷乃至阴竭阳脱病情危重。

2分型护理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应一看精神二看便,三看舌苔与出汗,四看腹痛与腹胀,寒、热、虚、实理应辨。即关于泄泻的辨证护理人员也应熟知于心,然后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即应分清寒、热、虚、实。凡泻下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寒症;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灼热,多属热症;泻下腹痛,并且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症;也有一些病程较长,腹痛不堪,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症。

2.1湿热泄:肠胃积热困脾,外感暑气所致。证见:腹部胀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柱,泻如水状或蛋花样便,日达10余次,气味腐臭,也有泻而不爽,便色黄褐而臭,灼热,尿少而黄,烦躁口渴,苔黄腻而舌质红,多见于夏季感受暑湿,或湿热之邪,壅滞胃肠,腐熟传化失常,水谷不化,湿热下迫大肠发为泄泻,暴注下迫,一派热象。

护理时应注意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涂以香油或黄连油膏,也可用青黛粉或松花粉。少量多次喂以凉开水、淡盐水维持液(葡萄糖或蔗糖50g,苏打2.5g,氯化钾1.5g加凉开水1000ml)以解湿热蕴蒸之烦躁口渴,尿少而黄。湿热熏蒸于上引起口腔炎,应做口腔护理。可用甘草银花液清洗口腔或吴茱萸醋调敷涌泉穴。

2.2寒湿泻: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脾阳失运而致泄泻。证见:恶寒身冷,腹痛喜热喜按,大便次数多,清稀,完谷不化,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苔薄白,一派寒象。

护理要注意保持被服温暖,腹痛喜热喜按(虚寒之象),我们可给以腹部按摩或热水袋,麸皮葱白炒热后用布包热敷(敷时避免烫伤)。各种液体饮料或食物都应在温热后服用为宜。

2.3脾虚泻:婴幼儿正值生长发育期,脏器功能不完善,所谓脾常不足,脾胃素弱,加以乳食不节,寒热失调或久病失治,脾气不能升发,水谷不能运化,所以婴幼儿进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肢体倦怠乏力。证见:形体消瘦,气血来源不足,所以面色苍黄,肌肤松弛,精神萎靡,食后作泄,完谷不化,舌质淡白,舌苔薄少。

护理患儿时应注意保持温暖与热敷同寒湿泻,忌食生冷,给与温热饮。母乳喂养者可以酌情减少每次喂乳时间,人工及混合喂养者,可以牛乳、米汤各半代替,饮食应以低脂易消化营养丰富多维生素为宜。同时可以推拿脾俞、三关、大肠诸穴,因婴幼儿肌肤柔弱,所以避免刺激过强,使小儿哭闹,影响效果,所以在手法操作时,常用一些介质,如姜汁、滑石粉等,这不仅有作用,也可以防止擦破皮肤。也可针灸中脘,胃俞,脾俞,章门等穴以健脾胃,培补后天之本。该型患儿偶有睡时露睛,久泻者易有维生素A缺乏,应注意保护眼睛(角膜及巩膜),及时补充维生素A。

2.4伤食泻:见于暴饮暴食,过食甘腻,哺乳无当以致脾胃运化失常,食滞而气机受阻。证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并见伴有不消之物。泻下以次数不多,大便粘滞不化,气味酸臭,呕吐、嗳气、腹胀纳差、手足心热,舌苔厚腻。

护理时应注意控制患儿的饮食,应给予易消化、清淡食物。伤乳及肉食者,可用山楂煎汤代茶饮;伤米食者,可用神曲煎汤代茶饮;伤面食者,可以麦芽煎汤代茶饮。

案例一:2014年9月3日15时,患儿,男,10月龄,因腹泻纳差,略消瘦,入院,入院后,查WBC:7.0×109 /L,T:37.4℃, 大便为黄绿色稀便,味酸臭。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患儿精神稍差,面色稍苍白,给暂停进食6h,然后执行补液计划,同时给推拿三关穴、脾俞穴,1次/d,推拿时动作轻,必要时推拿部位皮肤给涂防护液,3d后,患儿精神好,皮肤较前饱满,口腔黏膜不干燥,4d后好转,恢复正常饮食出院。

案例二:2014年10月4日上午,患儿,男,8月龄,因蛋花样便日达6次,夜间哭闹,纳差入院,入院后,查T:36.9℃,查WBC:5.8×109/L,患儿大便有黄白色乳凝块,镜检可见脂肪颗粒,患儿口稍干,眼窝稍下陷,皮肤弹性尚好,精神面貌略差,患儿排便前哭闹、肠鸣音亢进,排便后安静。治疗的同时,给予针刺合谷、足三里、大肠俞,以及推拿、捏脊疗法,并给腹部保暖,晚上患儿安静入睡,3d后,患儿逐渐好转,进食好,精神面貌好,口不干,皮肤弹性好,5d后,大便呈黄软泥样,出院。

3一般护理

3.1严防交叉感染及并发病 ①对呕吐物及大便、尿布应分别按照病情隔离与消毒以防交叉感染。②严防红臀:勤换尿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尿布清洗后能暴晒则暴晒,总之保持尿布干燥,及时更换沾湿的床单,对已有红臀者可用油膏,或防湿粉涂敷,或以红外线灯照射疗法。③久病久泻者应预防褥疮,给患儿勤翻身,因为婴幼儿本身皮肤就娇嫩,所以一定要注意其关节及常受压处的皮肤。

3.2严密观察出入量,准确执行输液计划 泻泄患儿常伴有水电解质失调,故应严格执行输液计划,及时观察输液速度(可用输液泵)、输入量及吐泻情况。脱水、酸中毒及低钾等症,应及时向医生反映,调整输液成分及速度,并随时注意严防输液外渗。脾虚泻及寒湿泻患儿输液时,于头皮针处放置热水袋但温度不易过高,以免影响药效及刺激血管。

3.3对症处理 腹胀的患儿可给排气,葱姜泥外敷,也可给按摩、针灸足三里、气海、天枢、阴陵泉。呕吐的患儿可给指压内关、合谷或针灸内关穴。

近几年,博大精深的中医知识逐渐被渗透到其他各医学领域,自从我们医务人员对消化不良患儿结合中医知识给予辨证施护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缩短了病程,更减少了患儿痛苦,也提高了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戴伲伲,郭晓琳.中医辨证治护小儿泄泻6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1):27-28.

[2] 王中梅.浅淡小儿泄泻的辨证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0):363-364.

第9篇

【关键词】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32-02

所谓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指胎儿时期由于母亲的健康受到疾病、药物、化学、毒素、放射性物质以及营养、过度疲劳或精神情绪的影响,使胎儿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引起的心脏畸形性疾病。近年来,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不断向低龄化、低体重化发展。然而,低体重患儿抵抗力低,对体外循环及手术创伤的耐受性差,并且多数具有病情重、变化快,反复呼吸道感染、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的特点,这无疑增加了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同时,这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也这对术后观察和科学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本文将对本院2013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65例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实施手术治疗后护理作一个总结,现将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5天-36个月,体重3.2-10kg,平均(7.6±1.6)kg。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发育、营养不良。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17例,室间隔缺损(VSD)1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其他畸形18例,法洛式四联症6例,其他复杂畸形8例。本组术后住院死亡2例,死亡率3.1%。术后并发症7例,发生率为10.8%。最后结果,2例死亡,其死亡原因是1例死于术后心功能不全,而1例死于术后呼吸系统重度感染,其余63人均恢复,健康出院。

2 术后护理

2.1 循环检测。婴幼儿心率一般在100-150次/min,如心率过慢时,可选用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加快心率;如果心率过快时,则视情况不同给予用药。患儿术后返ICU时,如四肢末梢循环较差,低体重患儿

2.2 呼吸系统的护理。第一,气管插管护理。患者术后进入ICU,通过呼吸机辅助支持来提高有效的气体交换,应选择经鼻插管,有利于患儿口腔护理和吮吸。在这个过程中,护士要妥善固定口塞和导管,避免气管插管外滑及喉头水肿。第二,确保呼吸道通畅。在插管期间,由于患儿无法自主排痰,少量分泌物即可阻塞气道。这要求要观察呼吸机湿化器的水位并及时添加湿化器的温度,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严格按医嘱执行,必要时吸痰要请示医生,避免吸痰次数过多,过于频繁会导致小儿气道痉挛。同时,气管内吸痰前后要诊听两肺呼吸音,以评估吸痰效果。吸痰前后用纯氧皮囊加压呼吸>5次,两次吸痰间隔以经皮氧饱和度恢复到正常为准,以防止患儿发生缺氧。第三,拔除气管插管。当肌张力正常,循环稳定,自主呼吸好,血气分析以及体温正常后,应及早拔除气管插管,吸净口鼻腔分泌物,抽空气囊,边吸痰边拔管。

2.3 体温的护理。患儿术后,由于低体重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再加上手术后的大创伤,使得患儿在手术后很容易出现中心温度高,末梢温度低。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注意对患儿的体温进行观察和及时采取变化的情况给予护理。如果患儿的体温高于38,5℃, 护理人员应采取冰枕、或用酒精、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使患者体温稳定在36-37℃。具体做法是用水囊装上凉水置于冰水中,15min后取出放于患儿大动脉搏动处或者枕后。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患儿皮肤较嫩,切忌用冰块进行物理降温。

2.4 肾功能的护理。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心脏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1.5%-2.5%,病死率为66%-68%。在低体重婴幼儿心脏病手术后,由于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加上体外循环心排量减少和血容量不足等因素,容易造成肾灌注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引起急性肾衰。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注意利尿,观察其尿色、量和质,注意电解质的变化,并做到定期消毒患儿的尿道口。

2.5 营养支持。患儿在拔除气管插管6―8 h后,应少量温开水或糖水喂食,观察有无吞咽困难,次日根据情况,可以给予以母乳、牛奶为主流质饮食,喂奶时应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其误吸引起窒息。对于能经口吃奶的患儿,要少量多次的喂养,防止因腹胀而影响呼吸。而针对重症患儿,需要长期应用(3天以上)人工呼吸机辅助者,术后24h后经胃管鼻饲婴儿奶粉或部分静脉高营养支持。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期心脏和大血管在母体内发育异常部分停顿或有缺陷造成。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5 -20万名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患儿在出生后1个月内因病情严重和复杂畸形容易造成夭折。因此,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应尽早手术治疗,以免错过手术的时机。但由于低龄婴幼儿心脏手术复杂,危险性大,对手术创伤的耐受性差,并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故术后的护理非常重要。护理工作者要及时准确,科学细致的对患儿进行术后观察和护理,如发现异常应随时报告医生。同时,护理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患儿全身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具备娴熟的专科操作技能和专业护理知识,通过高质量的护理降低术后并发症 提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吴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6):639―640.

[2]苏黎兰,柴晶,高玉萍,等.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后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9).

[3]汪雪芳.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体会[J].安徽医学,2010;31(2):165.

[4]王海玲.2岁以内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362例术后肺部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4):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