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23:52
导语:在家庭经济情况自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肥胖症;贫血;健康态度;危险行为;因素分析,统计学; 学生
【中图分类号】R 179R 153.2R 5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6-0502-03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Middle SchoolStudents in Guangzhou/DENG Xiao-juan, XU Liang, YOU Tian-hui, et al.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51018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weight control behav iors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t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preventing health-risk behaviors.MethodsQuestionnaire surv ey was conducted among a cluster strati fied sample of 4 542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grade on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and grade two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of family background was col lected by parent-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ResultsThe prev alence rates of ove 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12.8% and 5.0% for boys, and the prevalence were 6.6% a nd 2.7% for girls. The self-reported rat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23.9%a nd 39.0% among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8.9% of male st udent and 17.8% of female students among those who were neither overweight nor o bese tried to lose weight in the past month and the prevalence rate of anemia wa s 4.4% and 7.0% respectively.About 30.7% of male students and 45 .8% of female students among those who were overweight or obese reported had inc orrect weight-losing behaviors.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ge nder, weight, parental weig ht and mother's education background were correlated to the behaviors of weightlosing.ConclusionThere are certain proportion of students wh ohave incorrect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health educa tion in school.
【Key words】 Obesity;Anemia;Attitude to health;Dangerous behav ior;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人生发育的第2个高峰期,他们的身体素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在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时发现,我国城乡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逐年增加 [2-3],有关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成因以及肥胖对学生未来健康的影响研究较多,学 生对肥胖的看法、减肥行为、影响减肥行为的因素、减肥行为的后果等也有报道[4-5 ]。为进一步加以研究,笔者对广州市青少年学生的减肥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 广州市学生减肥行为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学生的健康教育和社区干预工作提供依 据。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广州市4所中学,在被抽取的学校初一至高二年级中随 机抽取2个班级,以被抽取班级的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表4 542份,回收有效问 卷3 875份,有效率为85.3% 。其中男生1 818名,女生2 057名。年龄10~18岁,平均(14.4 7±1.68)岁。汉族学生3 767名,占97.2%;其他民族占2.8%。
1.2 内容和方法 参考美国2005年青少年行为危险因素系统问卷(YRBSS) ,制订广州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经预试后用于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 特征、运动及体力活动史、饮食史及饮食习惯、吸烟史、饮酒史等;同时,为学生家长设计 家长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家长的行为特征、家庭经济收入和父母职业等。由经过统 一培训的校医作为调查员,学生问卷由学校校医发放到班级,由学生采取无记名方式当堂填 写后收回;父母问卷由学生带回家,由父母填写后收回。
1.3 体格检查 全体学生在调查期间进行体格检查。体检工作由广州市教育 局学生体检中心完成。体检的方法和仪器采用《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手册》规定 的标准统一进行。获得学生身高、体重、血压、肺活量、血红蛋白(采用WHO推荐的氰化高 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数据资料。
1.4 诊断标准
1.4.1 体质健康诊断标准 以国际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推荐的《中国学 龄儿童BMI超重、肥胖筛查分类标准》进行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判定,以体重低于10百分位为 消瘦。
1.4.2 贫血诊断标准 按照WHO 1998年推荐的贫血筛检标准进行贫血诊断( 以血红蛋白值10~12岁组
1.4.3 体力活动等量能量消耗值 采用标准代谢等量值(standard metabol ic equivalent,MET)估计,即将学生自述不同强度的运动种类和运动时间转化为相当于平 均每天标准代谢量时间。6 MET-h/d的体力活动为强运动量[6]。
1.4.4 减肥行为分析 减肥行为包括学生回答在过去1个月内采用运动、控 制食物中的脂肪、禁食或节食、无医生指导服用减肥药物、通过呕吐和泻药来达到减重或避 免增重目的的行为,其中后3种减肥行为称不良减肥行为。
1.5 数据录入和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经逻辑校对 后进行统计分析。将无减肥行为的学生设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减肥行为与性别 、体重、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现在和20岁时的体重、家庭收入、出生体重、看电视时间和 体力活动等量能量消耗值的关系。
2结果
2.1 营养状况评价 不同年龄、性别学生的样本量和BMI值见表1。男、女生 的超重率分别为12.8% 和6.6%,肥胖率分别为5.0%和2.7%,消瘦检出率分别为9.6%和9.5%。
2.2 减肥行为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见表2。
2.3 减肥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 见表3。将自述采取过任何减肥行为者设为 减肥组,对照组为无减肥行为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的OR值是男 生的1.32倍;超重和肥胖者的OR值是正常体重者的5.29倍;母亲文化程度和父母体重对 子女的减肥行为有影响;而家庭经济收入、出生体重以及看电视时间和体力活动等量能量消 耗值与减肥行为无相关。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身的外表形态十分敏感,尤其是女生。而主观感觉是否肥胖是学生 采取减肥行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减肥目的是为了控制体重,达到形体美的目的[7] 。学生中采取不良减肥方式者占有一定的比例,这部分学生已经或潜在地出现健康问题, 如调查发现,在不肥胖的学生中,自述过去1个月内采取过任何一种减肥方式的男生贫血检 出率为4.4%,女生为7.0%。减肥行为在中学生中存在普遍性,这一问题值得学校和有关 部门的重视。
注:家庭收入以每月总收入低于1 000元为低,1 000~5 000元为中, 高于或等于5 000元为高;Q1为25百分位,Q2为25~50百分位,Q3为50~75百分位,Q 4为75~100百分位。
在减肥行为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除了本身的体重越重越易采取减肥行 为外,女生较男生更易选择减肥行为,这一结果与上海市和广州市相关的调查结果一致;而 女生 的超重和肥胖程度较男生低,说明女生是干预的重点对象。分析减肥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发现,父母现在的体重与减肥行为相关,特别是母亲现在的体重以及20岁时的体重都会影响 子女的减肥行为,即母亲体重越重,子女采取减肥行为的危险性越高,可能与遗传有关;其 次可能为子女对肥胖父母的外表形象不满意,因而更关注自己的外表形象。在父母文化程度 的相关分析时发现,母亲大学及以上文化,其子女的减肥行为OR值是小学文化程度者的 1.49倍;与父亲的文化程度无相关性。说明母亲的文化程度影响子女行为的决定。家庭经济 状况、学生的静坐和运动量与减肥行为无相关性。
预防和控制不良减肥行为是十分有意义的。应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需要减肥以控制体重, 且正确选择减肥方法。除学校外,家庭也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8], 家长不但会影响子女的审美导向,还会影响其膳食结构和运动及消费方式。因此,家长应配 合学校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4参考文献
[1]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8-139.
[2]季成叶,孙军玲.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与15 a流行趋势.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36(2):194-197.
[3]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组.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广州:广东省 语言音像出版社,2000:53-134.
[4]周志衡,王家骥,李亮昌.广州市中小学生减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实用预防医 学,2004,11(6):1 079-1 081.
[5]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合肥市青少年减肥行为及其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研究.中国 学校卫生,2000,21(5):348-349.
[6]AINSWORTH BE,HASKELL WL,WHITT MC,et 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 An update of activity codes and MET intensities.Med Sci Sports Exerc,2000,32:498 -516.
[7]毛丽梅,张玲,胡修穗,等.女大学生饮食行为、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医 学与社会,2004,17(6):4-6.
[8]高根娣,罗春燕,彭宁宁,等.上海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四).中国校医,2003,17 (3):193-196.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综合幸福问卷;问卷调查
[作者简介]燕玉霞(1984―),女,南昌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现状与提升研究”(MKS1556)
一、引言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幸福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幸福感是由人们所拥有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机制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它是主观、心理、社会幸福感的统一体。目前,中国高校贫困生人数已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25%-30%左右,对大学生幸福感的专门研究还不多,尤其是针对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研究更甚。本次研究旨在为高校贫困生幸福感水平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有利于解决贫困生的思想、心理、成长成才方面的问题。
二、贫困大学生综合幸福问卷访谈与问卷调查过程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为保证取样的代表性和科学性,此次调查具体在江西省4所高校中每所高校选取了156名大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24份,回收有效问卷592份。而后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幸福感状况进行差异比较,对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贫困大学生幸福感的差异进行比较。
2.调查工具
苗元江博士编制的《综合幸福问卷》(Multiple Happiness Questionnaire MHQ)包括一个指数(幸福指数),两个模块(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九个维度(生活满意、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健康关注、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友好关系、利他行为),可以比较全面地评价幸福感状况。[1]该量表在大学生人群试测,取得满意的信度与效度,并在军人、中学生、大学生、公务员等群体中得到应用。[2]
3.研究方法
访谈法、问卷调查。回收数据用SPSS16.O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三、幸福感比较研究
贫困生在生命活力、友好关系、利他行为、健康关注维度中略微高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人格成长、自我价值方面略低于非贫困生,负性情感显著高于非贫困生。且贫困生的自述幸福指数低于非贫困生。
(一)贫困生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男贫困大学生自述幸福指数略微高于女贫困大学生,女贫困大学生在正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和友好关系维度分值高于男贫困大学生,男贫困大学生在生活满意、自我价值、人格成长、负性情感方面高于女贫困大学生。根据调查显示,一是男贫困生的自主性比较高,但较欠缺与他人、团体相处合作的能力。二是男贫困生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高于女性,社会包括他们自身对男贫困生的期望更高、要求更高,而社会对女贫困生更加包容,女性易于得到社对她们的支持与帮助。三是女贫困生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在生活条件改善上比男贫困生有着更急切的期待。
(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贫困生幸福感差异
独生子女贫困生的幸福指数低于非独生子女贫困生的幸福指数。独生子女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生命活力、自我价值、友好关系方面高于非独生子女,负性情感亦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贫困生在健康关注、利他行为、人格成长方面高于独生子女。通过问卷与访谈显示,一是独生子女贫困生作为家庭里唯一孩子,他们的性格相对内向沉默,不适应与同龄人的亲密相处,二是独生子女贫困生不善于参与到集体中与人分享和接受他人的帮助。而非独生子女贫困生,更加善于参与集体活动,在团队协作方面表现得更加出色,同时也积极给予帮助和寻求团体帮助。三是非独生子女贫困生经济困难和所负担的压力更大,对于家庭成员的考虑更多,非独生子女家庭的贫困范围扩大到其兄弟姐妹中,增加其压力程度,使幸福状况受影响。
(三)城镇与农村贫困生幸福感差异
城市贫困生自述幸福指数高于农村贫困生,农村贫困生的生命活力、利他行为、友好关系、负性情感方面优于城市贫困生。城市贫困生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健康关注、自我价值、人格成长维度分值高于农村贫困生,结合调查结果显示,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城市贫困生获取的社会资源更多,但压力相较更大,易受到与周围环境比较带来的失落、自卑感,他们不愿参与集体活动,认为自己的条件甚至能力都比不上他人。而农村贫困生更乐意接受集体的帮助并参与集体活动。二是,虽农村贫困生作为农村区域这一群体正被给予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受到国家政策、社会福利、私人群体的帮助,但分享的社会资源和信息相对欠缺,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创造受阻。三是,因农村条件不足,农村贫困生的期望相较城市贫困生的低,城市贫困生由于与周围环境的比较,易产生盲目、矛盾心理。
(四)贫困生幸福感的性格差异
性格外向型贫困生自述幸福指数高于性格内向型贫困生,性格外向型贫困生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优于性格内向型贫困生,性格内向型贫困生在生活满意、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维度高于性格外向型贫困生。调查显示,一是性格外向型贫困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善于沟通,但不管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贫困生对于家庭贫困情况不喜欢被人所知,甚至刻意隐藏。二是性格内向型贫困生虽不喜欢融入各种团体,但其生活规律性强、自主性强,比较遵循自己的计划和原则,不易被影响。三是,内向型贫困生较少选择主动加入到集体寻求帮助,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渴求和迫切。
四、讨论与思考
从以上调查现状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整体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对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贫困大学生幸福感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男女贫困生、城镇农村贫困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贫困生,性格内向型与性格外向型贫困生幸福感状况有着差异。影响因素:
(一)国家、政府及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外界有力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应付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与危机,对维持个体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发现,外界关注和支持与贫困大学生的幸福感呈正相关,外界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度和支持度越高,贫困大学生表现得更幸福。其中,对幸福感影响最大的关系有家庭、朋友、室友以及恋爱关系。因此,要提高贫困生幸福感指数,不能仅从个别方面进行提升,而需要从多方面着手,综合提高贫困生的幸福感指数。
(二)经济状况
于贫困生而言,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他们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贫困生较易因自己与他人条件的差距而产生压力。即使大学期间获得资助,普遍情况下他们的生活仍旧处于最低水平线上,生活的基本需求尚且不能够满足,时常因为生活费而感到担忧,因而,造成了贫困生幸福感普遍偏低的情况。此外,现代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有所偏差,学生间的攀比现象也相对严重,所以对于贫困生来说,尽管过着缩衣减食的生活,也达不到同龄人的一般水平,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压力固然比普通学生大得多,幸福感水平自然就相对低。
(三)家庭环境
研究表明,大学生从家庭生活中获得的理解因子和情感温暖与他们的幸福感呈高度正相关。家庭成员的和睦关系、良好沟通、相互理解等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他们会对生活充满期待,更加努力,因此在日后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就不易因家庭贫困而感觉自卑,觉得自己不如他人。
(四)贫困生的思想与心理状况
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不会随着时间而流失,也不会因为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很大的改变,从长期来看,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他们自身的思想与心理状况有重大关系,许多贫困生外表大方得体、自立自强,但实际上内心极其脆弱,甚至自卑。他们不敢主动表现自己,心里的自卑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因而难以产生积极情绪。相反,懂得鼓励自己、肯定自己的贫困学生,即便生活较为贫困,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因而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虽然物质生活较为贫乏,但是价值观取向的不同,对幸福的感知度也不一样。
[参考文献]
[1]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苗元江.《综合幸福问卷》在中学生中的应用分析[J].校园心理,2012,(10).
关键词:大学生 情绪困扰 案例报告 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冯XX,女,20岁,大专二年级学生。2005年5月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求助。自述父母均为农民,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基本和睦,有一年迈的奶奶同住。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均在上学。身高大约1.5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器质性疾病。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从小在农村生活,性格温顺,比较内向、胆小,由于在家中排行老大,父母对其要求严格。一直非常听父母和奶奶的话,做事谨小慎微,要求完美,生怕做错事让家长操心。平时除了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外,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学习也非常努力刻苦,成绩优良。对人有礼貌,是家长、邻居和教师公认的好孩子。高考发挥不甚理想,只上了专科线,本想复读一年再考,但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不愿给父母再增加负担,只想早点读书早点毕业替父母减轻压力。自述上大学的学费是父母想尽各种办法才凑齐的,入学后向学院申请了贫困生助学金,获得批准,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自己非常好,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不辜负教师和父母的期望。平时遵守校纪班规,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仍然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也不爱主动与人交流,几乎不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觉得任何时候只要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
二、主诉
一个多月前得知父亲患了肝硬化,已住进医院接受治疗,由于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很大一笔治疗费用。想到父亲是自家的顶梁柱,如今患病住院,不但少了家庭经济来源,还需大笔医疗费用,弟弟妹妹年龄还小,也都在上学,自家的经济实力太有限,实在难以承担。而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在家庭遇到困难时理应主动替父母分担。于是想到自己是否该退学出去打工挣钱,帮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也减轻父亲的压力,以使其病情尽快好转。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学习机会难得,况且现在社会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如果没有文凭,出去也找不到好工作,并且以后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读书了。于是处于到底要不要退学的严重心理冲突中,心情紧张,脑子里的那根弦随时紧绷着,每天都感到压力、紧张、矛盾、烦恼;情绪低落;经常失眠,头痛,心情烦躁;没有食欲,从来没感到饿,不想吃东西,身体虚弱无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走神,记忆力下降,学习效果变差;有自卑感和无助感,觉得自己“命不好”,“没用”,要是学习再下降的话,就对不起家人。
求助者意识到自己的变化,觉得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好,感到自责,于是努力控制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时候眼睛盯着书,心里却在想别的问题,但是又不愿意让自己放松或休息,觉得只要自己有一刻空闲时间没用在看书学习上就是浪费,就对不起父母和老师的期望。越是希望控制越不能控制,越不能控制就越是感到压力、紧张和自责。症状已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得已前来求助。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同学反映求助者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不爱跟同学打招呼,同学主动招呼她时显得无动于衷。有时听见她叹气,问及原因,又不愿说。每天吃很少的东西,有时该吃饭时根本不吃。有时一整天都难得说上几句话,甚至同学讲笑话时她也没啥反应。
任课教师反映求助者最近上课一反常态,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常常盯着黑板一动不动,不知在想啥。教师有时提问她,不知道教师提的什么问题。曾向班主任反映过该生最近的状况,结果班主任还没来得及找其谈话,就外出学习,一直没有与其交谈。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来访者症状选用SCL-90自评量表测试,结果显示:躯体化:1.3强迫:1.1人际关系:1.8抑郁:1.4焦虑:2.2敌对:0.6惊恐:0.5偏执:0.6精神病性:0.4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及心理测验结果,该求助者学习成绩一直优良,可推断其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自我期望值较高、有轻度焦虑和人际关系问题、较难适应外部环境;情绪比较低落;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治欲望。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品行障碍。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由现实问题引起的较大心理压力及由此产生的情绪困扰;
2.学习和生活适应性不良。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压力和紧张;消除其情绪困扰,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提高上课时注意力水平,改善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能运用所学到的、建设性的应对方法和认知模式调适心理状态,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自信心,提高有效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现实问题引起的较大压力和紧张,自身又无法调适,于是处于情绪困扰之中。无论是情绪低落还是学习成绩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其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而这种不良的认知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因此咨询的重点在于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和行为,因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的中介,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可以从认知中找原因。只有当认知中的不合理成分被揭示出来,进行正确合理的再认识,不良情绪和行为才会随之改善。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加之其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助动机,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见《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咨询收费:免费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2005年5月24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确定咨询目标;
(3)与求助者会谈,收集临床资料,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内在心理矛盾及求助意向;
(4)根据临床资料作出初步分析,让求助者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5)布置咨询作业:
a.主动与平时跟自己关系较好的朋友或者班主任老师交谈,倾诉自己的困难和烦恼,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b.时常与家人保持联系,关心父亲的病情,让家人对自己放心;
c.找出自己的优点。
第2次2005年5月31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深入了解求助者的认知方式;
(3)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认知。
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行为疗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与求助者讨论其遇到的困难,对其倾诉的现实问题及情绪和行为问题予以真诚的关注和充分的理解,表示其现在的各种反应都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减轻求助者的心理压力。
(2)通过讨论,让求助者明白影响情绪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但更重要的是存在不合理认知以及由此导致的不自信,并结合上次咨询作业中求助者总结自己的优点,鼓励求助者主动与人交往,多参与集体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增强自信心。
(3)改变不合理认知,比如“命不好”,“没用”,“只有看书做作业才是学习”,“上大学的唯一任务就是看书学习”,“只要有一刻空闲时间没用在看书学习上就是浪费”,“学习不好就对不起家人”,以及自责等。
(4)帮助确立新的合理信念,如“人人都会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事情只有通过自己才能最终解决”,“我一直都很听话,父母会理解我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是多方面的,与人交流、看电视等也是学习的方式”,“我学习很努力,即使偶尔出现下滑,也是正常的”,“只有自己勇敢一些,一定可以克服眼前的困难"等。
(5)布置咨询作业:
a.每天坚持记日记,帮助自己进行思考,回顾每天的所作所为;
b.每天进行半小时至一小时的运动,可以是散步、打球或跑步等;
c.加强预习和复习,以减轻由于上课分心而带来的焦虑;
d.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第3次2005年6月7日
目的:
(1)缓解由于心理压力导致的紧张、焦虑,变压力为动力;
(2)逐渐改善睡眠、食欲、注意力等方面的障碍。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感到记日记和运动有助于减轻压力;鼓励其坚持日记和运动,合理安排时间。
(2)向求助者介绍放松疗法,并对其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示范。
(3)对求助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求助者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重复示范。
(4)布置咨询作业:
a.要求求助者每天做放松练习1―2次,每次15分钟左右;
b.记下自己的感受。
第4次2005年6月14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学习有效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技巧;
(3)增强自信心;
(4)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合理的生活指导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完成顺利,表扬其认真完成的态度,鼓励今后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自我调适。
(2)肯定其学习和生活能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3)给求助者提供一些生活指导,比如“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适当降低个人期望值”,建议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与集体活动,力图全面发展,主动与人交流,消除不良情绪等。
(4)继续努力的方面:合理的自我评价与正确的面对生活压力的态度。
(5)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认知行为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加强自信、乐观的品质。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评价:一个月后,期末考试刚结束,求助者主动来咨询室表示“现在感到压力减轻了许多”,“坚持锻炼,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明显好转,失眠、头痛、没有食欲等症状已基本消失,再也没有无精打采了”,“跟家人保持联系,父亲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为此感到安慰和愉快”,“期末考试感觉还行,至少能顺利过关”。
2.咨询师的评估:新学期开学,咨询师通过回访和追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情绪明显好转,能大胆主动地与同学和朋友交流思想,接受别人良好的建议;个性变得开朗了,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再也没有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学习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上期期末成绩处于中上水平。该咨询增加了求助者的情绪稳定性,消除了紧张、压力、焦虑以及自卑和无助感,使求助者个性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了,咨询效果较为明显。
3.心理测验结果:SCL-90:躯体化1.0,强迫0.8,人际关系1.2,抑郁1.1,焦虑1.6,敌对0.2,惊恐0.4,偏执0.3,精神病性0.3。测验结果提示求助者情绪及人际关系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
九、咨询后的反思
此次的咨询结构比较严谨,咨询关系的建立比较好,咨询方法基本恰当,咨询过程相对完整,条理比较清楚。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出版社,1994.
[2]王玲,刘学兰.心理咨询(第二版)[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民族出版社,2005.
关键词:地震;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072-03
农村卫生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较低是我国卫生体系一直存在的问题[1]。而在地震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卫生资源供应与群众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更为凸显[2,3]。在灾后非常态情境下,使用传统卫生服务调查获取数据较为困难,而定性研究比较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取可靠信息,而且信息更为充分和深入,可切实有效辅助各级政府决策。本研究调查了四川地震灾区农村居民的灾后卫生服务利用状况,选取日常生活视角,通过记录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村民的日常生活,分析探讨该地区居民的卫生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四川省灾后卫生重建和为当地居民提供切实所需、更具针对性的社会心理支持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0年7—8月开展,研究对象为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和绵阳市游仙区的农村居民。青川县为省级贫困县,游仙区部分村庄为国家级贫困村[4,5]。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青川县36个乡镇和游仙区22个乡镇全面受灾,基础设施及卫生系统损毁严重,全县群众看病难问题更为突出[4]。
(二)研究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对调查地区的村民进行个人深度访谈。采用方便抽样法,在两县各抽取3个村庄:青川县的th、qg、cw村和游仙区的jm、 ls、bt村,并在6个村抽取村民进行调查。样本量达到信息饱和原则[6]。本研究共对18户40名普通村民进行了深入访谈。访谈对象以男性为主;年龄分布较广,青年人较多;健康状况良好人口占一半,其他人患有慢性病、精神疾病或者二者均有(表1)。
(三)资料处理方法
访谈经调查对象同意后全程录音,访谈之后由记录员整理详细笔录。研究者通读访谈记录,经讨论形成编码表,由两名研究员独立对笔录进行编码并比对。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并归纳结果和形成结论。
二、研究结果
(一)地震造成的影响
经济损失巨大,原有经济收入链断裂。各村平均75%的农户房屋受损甚至坍塌,需要重建。平均重建花费为10万元,国家每户居民补贴两万,其余款项来源为贷款和外出务工。95%的农户重建房屋需贷款,平均贷款数额为3—4万。震前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种地所得,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震后为还贷家中主要劳动力须外出务工,导致村中种植业因缺乏劳动力而无法维持,原有经济链断裂。各村均引入了玫瑰花/乌药种植扶贫项目,但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多数农户尚未由此获益。被调查的18户贫困家庭中因缺少劳动力和极度贫困有10户无法重建住所。
震后医疗卫生资源稀缺。访谈发现,震前6个村中均有村卫生室和村医,震后仅jm、ls、bt3个村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医疗服务,且ls村的村医高龄患病,“无人接班”;其余3个村的村民只能选择乡镇卫生院就诊,平均步行1小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9%,个人支付20元/人/年,乡镇卫生院报销起付线为80元,门诊报销比例75%,住院报销比例50%~60%。
(二)卫生服务供给情况
访谈发现,因经济条件限制,震后调查地区的卫生服务提供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1)卫生事业费用投入不足。下辖6个村庄的6家乡卫生院(hx、bl、sz、mg、ls、wl)在地震中房屋和设施均有损毁,重建后规模较小,占地面积平均约150平方米,且床位数少,其中wl乡卫生院床位仅 3张,合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0.78张,低于全国农村平均数1.52张[7]。医疗设施不健全,日常提供的医疗服务仅限于常规检查、孕产妇保健、注射、输液和给药等;缺乏急诊急救和简单手术的必备设备。(2)卫生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且配置欠合理。震前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就严重不足。bl全乡3822人,属地内 jm村1091人,jm村没有村医,村民若有身体不适到乡卫生院就诊。乡卫生院仅有三名医生和两名护士,每千人口医生数明显低于全国农村平均数0.61人 [7]
。震后一人多职情况严重,医务人员工作量大,不能及时休息,医疗事故风险增加。由于当地经济条件较差,村民子女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多留在城市工作,不回村任职;其他地方调任来的卫生技术人员也多因薪资低而离职。此外,人才培养机制缺失,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差。
(三)卫生服务利用的总体情况
尽管接受个人深入访谈的40名农村居民半数患有躯体或精神疾病(如表1所示),但患者很少主动就诊,普遍表示“不是大病,能扛就扛”,病情严重者多通过门诊取药维持基本药物治疗,不愿住院且未进行周期检查或体检。若必须住院,患者多选择县级医院,因为报销比例高,自付费用相对低。一位女性被访谈者自述其夫患精神病长达42年,婚后得知丈夫病情,因“不死心”带丈夫前往县医院治疗,抱着把病治好的一线希望。初次就诊花费多且疗效不明显,此后放弃就医,除本次就诊外,其一家三口半年来未曾就诊。
村民就诊单位集中在村卫生室,只有在村医诊断不明或病情严重时,患者会前往乡卫生院或省内县级医院就诊。由于精神疾病专业性强、病情复杂,且村医和乡卫生院医务人员未接受过相关培训,故难以诊断。患者“闹得不行”时,家属或村干部才会将其送往县医院或市医院接受治疗。因此,受灾村民的自报健康有时无法代表实际情况,特别是抑郁症和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的患者,误诊现象时有发生,患者很难得到及时治疗。 (四)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需方因素
1.经济因素
农民收入水平低,年收入除基本生活开销外基本没有剩余,甚至入不敷出。很多村民都提到精神疾病和部分慢性躯体疾病(如高血压、风湿等)很难治好,要有经济实力。对富裕的家庭来说,减少劳动收入、增加看病开支,有可能会因病致贫、返贫;而对本来已经勉强维持生计的、需要强劳动力的贫困农村家庭,无疑更是雪上加霜。调查表明,有60%的农村家庭需要变卖家产或者举债治病。
2.文化程度因素
受到家庭经济状况和性别因素影响,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访谈结果表明,小学文化水平不足以构建个人卫生知识体系,仅能习得一些基本卫生常识,缺少保持健康和就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根据访谈对象在县级医院门诊就医经历,可以推断患者不了解基本就医流程(导医、挂号、分诊、就诊、检查、交费、取药/治疗),从而导致患者重复排队及来回转诊,缺乏掌控感,产生看病难的感受。
3.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
访谈发现,对于常见慢性躯体疾病,大多数村民们都能够说出疾病名称、了解主要症状,患病者能够说出服用药物的名称。而对于精神疾病,村民们很少使用“精神障碍”或“精神病”等名词,多使用“脑子不好”、“疯癫”、“懒病”或“笨病”等词语指代。村民对于精神疾病的病因认识不同,有人认为是“受了刺激”,如亲人去世和地震,有人认为是“吃错药或药物过量”,还有人认为是“酒喝太多,就精神病了”,这些认识主要来源于村内精神病患者的不同患病经历。大多数村民认为精神疾病是治不好的,但“需要吃药,要不就打闹,治疗时间长,需要经济实力”。多数精神病患者服用价格便宜但副作用较大的抗精神病药物,虽可控制病情但药物副作用使其劳动能力基本丧失。农村居民认为“家里有人生大病、动手术和意外受伤”是致贫的主要原因,很多村民就诊态度都是“小医不出村,大医就上镇医院”。
4.医务人员接诊态度及医患交流程度
访谈结果表明,受家庭经济因素影响,农村居民患病极少或从来没有到过县级以上医院,面对医生时会有些紧张。紧张原因包括担心钱不够和不知道如何与医生谈话。县级医院(简称大医院)医生的做法是告诉病人“别紧张”。而乡卫生院的乡村医生则会先和病人拉家常、聊天,等他们情绪稳定后再谈疾病。县级医院的医生和乡村医生对待病人的礼貌和尊重程度也不一样,访谈对象认为大医院的医生看人分等级、看穿戴,如:“大医院的医生给农民看病,态度特别不好”。此外,大医院的医生与患者交流时使用医学术语较多,患者与医生的交流程度和效度会因听不懂而降低。而乡村医生与村民交流时很少使用医学术语。
5.健康教育宣传不到位
调查显示,村民有关疾病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人际传播,即来自于邻里、患者和乡村医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医模式不正规,“基本上听他人介绍就服药,价格贵疗效差”
其次是电视节目,通过传单发放、县城街头宣传、标语宣传的方式获得知识的比例较小。开展调查的6个村庄的临街房屋墙壁上未见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墙报或图片、照片的展示;村民家中未见健康教育读本或宣传画;半年内各村未举办过健康宣传文艺演出。一月前cw村曾举办一次健康教育讲课活动,妇女主任挨家挨户通知,但该村的访谈对象因白天要打工而没有参加。
6.疾病所致社会歧视
研究发现,村民提到患了精神疾病就意味着失去好不容易得到的工作、学习机会和收入,除了增加家庭支出,随之而来的就是邻里和亲朋的疏远。邻居们与他们的交往减少,夫妻间关系也受到影响,订婚的准夫妻解除婚姻关系,尚未订婚的青年男女难以寻觅到结婚的伴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担心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是担心遗传给后代。
三、结论与讨论
文献回顾发现,大量国内农村地区卫生服务调查研究均表明贫困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中存在资源缺少、需求低下、利用不足的现象。西部40个贫困县乡卫生院服务分析显示,乡镇卫生院平均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0.9人,床位数0.57[8]。全国农村居民周未就诊率为45.8%[9,10]。究其原因,贫困地区卫生服务低利用的首要原因为经济困难,其次为自感病轻[9,10]。同时大量研究显示,地震加剧了卫生服务的低资源和低利用,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1]。但已有研究未能解释经济因素与卫生服务利用之间的关系路径。本研究探讨了地震对于贫困和卫生服务利用的深层次影响。
(一)地震是加剧农村居民贫困程度和卫生服务低利用的诱因
灾后重建的巨额花费打破了原有生活模式。震前,种植业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医疗费用支出方式多为自付和民政部门的保障性救助,尽管生活窘迫但尚能维持脆弱的经济平衡。震后房屋损毁严重,对于无法重建房屋的村民,安全需要尚难以保证;劳动力流失和生产资料的缺失,导致经济链断裂;且扶贫项目与村民实际需求脱节,低保户在实践中难以获益。在此情况下,卫生服务利用被压缩至最低水平。
(二)地震造成的躯体与精神损伤对人群健康状态有负面效应
四川省非地震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7.5%,灾区患病率为25.1%[2]。针对卫生8项目特困人口的入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疾病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中的首位原因[10]。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与前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相比明显增加[10]。我国目前扶贫政策为“开发式扶贫”,帮扶对象主要是有脱贫愿望和脱贫能力的家庭[11],扶贫措施多为将贫困村民纳入低保或由民政部门给予一次性救助。由于慢性疾病导致劳动力丧失,制约了家庭脱贫能力,所以依靠低保和救助虽可维持基本生活,却无法从根本上打破贫病循环链。因此,我们提出“健康扶贫”理念,即以医疗支持方式帮助家庭有效应对疾病和患者照料,削弱疾病对家庭的制约和束缚,解放家庭现存劳动力,提升脱贫能力。
(三)多途径解决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阻碍因素 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效果显著[12]。2011年政府提高了新农合补助标准,并从加大财政支持、完善地方监管机制及调整医疗费用补偿等方面对该制度加以完善[13]。值此之际,应帮助村民正确认识疾病,贯彻新农合医疗制度,开展持久有效的健康教育。利用人际传播,加强对患者和社区关键人物(村干部、村医、德高望重的老者)的教育,扩散疾病防治关键信息,逐步消除村民对精神疾病的恐惧和社会耻辱感。同时,加强县级医院的在岗医生培训制度,提升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诊疗能力和医患沟通技巧。
基于本研究发现,我们提出以下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切实促进灾区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首先,需要重视灾后重建,政府补贴应向无贷款能力的农户倾斜;同时引导居民自助重建,选择短期收益明显、适合留守村民的扶贫项目,免费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并扶持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使生产、生活尽快恢复。其次,政府采取健康扶贫措施,由政府购买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建立村卫生室,由乡卫生院培养或转岗一名乡村医生,以减少村民就医成本,增加服务半径;合理调整医务人员薪酬,对贫困山区工作骨干实行晋升、子女就业的特殊规定,从而吸引技术,稳定医疗工作队伍;注重医疗保险制度和扶贫救助政策的整合,建立综合性社会保障和救济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晓燕.农村卫生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基于四川省的分析[j].农业经济研究,2010,5(1):95-97.
[2]柯雄,李宁秀.地震灾区与非灾区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3):277-279.
[3]刘斌.汶川地震后陇南市农村居民健康与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4]张信江.青川县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现状[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2):9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ebiol].http://stats.gov.cn/.
[6]谢铮,邱泽奇,张拓红.患者因素如何影响医方对医患关系的看法[j].北京大学学报,2009,41(2):141-14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84.
[8]陈娟,张光鹏.中国西部40个贫困县乡卫生院卫生服务现状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14(10):20-22.
[9]张新平,杨军华.农村卫生服务利用不足与合理用药评价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5,18(11):5-9.
[10]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国家卫生服务研究系列报告之一: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11]高鹏.浅析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开发式扶贫模式[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关键词:厌学心理;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陈坚(化名),男,17岁,某艺术学校音乐班二年级学生,南宁市人,独子,父母为公务员,家庭经济情况良好。
二、主述和自述
自初中以来我就对文化课没有兴趣,有偏见和抵触,认为上不上没什么关系,即便到教室也会开小差,玩手机。我爱好专业课,但不够勤奋,很少主动到学校琴房练琴或唱歌。课余时间很少用来学习,不知道要做什么,白天睡懒觉,晚上经常出去玩,有时回来得很晚。学校离家近,条件符合走读,家长也希望我住家,但我不想住在家里,不想受到父母的管制。
三、教师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陈坚从小参加学习兴趣班培训,自小嘴巴甜,说起话来放得开,不拘束,语言叙述清晰,所述问题实事求事,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性格比较直爽、健谈,和他交流没有什么障碍。
班主任反映该生经常旷课,特别是文化课,晚上出去玩,很晚才回来,讲义气和面子,同学关系好,为人热情,朋友多且关系密切,只要人邀请必到场,爱抽烟、喝酒,自控力较差,上课需要教师到宿舍去叫,上课开小差,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得过且过。优点是比较讲究卫生,床上用品、个人衣着整齐、清洁。
四、评估与诊断
该生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对自己的认识还算清晰,对专业有兴趣和爱好,却不肯去努力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以及发展规划,自控力差,属于厌学心理问题。
五、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陈坚处于人们常说的“叛逆期”,不仅生理方面快速变化成长,而且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意见,但由于年龄与社会经验所限,他对是非曲直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需要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
2.家庭原因
因父母都是公务员,父亲还是单位领导,父母对其关注和教育度是够的。陈坚参加过各种兴趣班学习,如音乐、美术、儿童英语班等,学习效果良好。但爷爷奶奶比较宠爱,甚至说是溺爱,要什么给什么,零花钱多,因为在爷爷奶奶四个子女中他是唯一的男孙,并且长得可爱、帅气,在几个孙辈中“享有特权”。由于爷爷奶奶和父母的教育与要求有差异,从小学到初中成长变化中受外界因素影响,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但个性却越来越要强和张扬。
3.自身原因
陈坚之所以选择来校就读是因为:认为读高中辛苦;考不上示范高中;自己从小对音乐有一定学习兴趣和天赋。但其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来校过了两三个月,神秘感没有了,学校并没有教“街舞”或流行歌曲,心理的落差使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加上自控力较差,脱离父母管教,生活习惯和作息再没规律可言。
现在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无目标,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得过且过混日子,甚至自暴自弃,对出路不明确、迷茫,也不为将来考虑。这些人相处久了,无疑形成“你这样,我也这样,大家混日子”的心理,正如“近墨者黑”,陈坚来到学校后就受到环境影响,变得更加厌学。
4.社会原因
当今信息流通量大,网络使他了解社会上的各种新鲜事,正面的、负面的都随时进入他头脑。陈坚跟其他学生一样,对于电脑网络无师自通,并且沉溺其中。
六、辅导过程
1.第一次辅导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特意安排,而是利用陈坚主动到课的机会,以坦诚自然的态度,跟他沟通交流,谈生活谈社会见闻,建立平等友好、信任的关系。
效果――下次课堂,他按时出现在教室。
2.第二次辅导
巩固良好的信任关系。继续坚持平等、坦诚的态度,以朋友式的聊天形式,与之聊一周来的娱乐去向和学校班级趣事以及他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
效果――加深了解,师生可以成为朋友。再下次课堂准时到课,并认真听课。
3.第三次辅导
强调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尊重的方式与意义。按时上课,认真听课,是尊重教师的一种具体表现,同时自己又学到知识,一举两得。教师热情、友好、平等、亲近对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来交往,缩短师生距离,增进彼此信任,从而使学生学自觉尊重教师。
效果――肯听教师的话和接受教师的教育。
4.第四次辅导
肯定其优秀的一面。陈坚除了学习积极性差、花钱大手大脚、沉溺于网络等缺点外,他的优点是团结同学,热心助人,不会参与打架斗殴,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为此,在与他沟通交谈当中充分肯定了他这些优秀表现,建立他的自信心,也适当在同学面前给予表扬,让他感受教师对他的关注与肯定。
效果――给他以一种鼓励,增强他改正缺点的信心。
5.第五次辅导
了解该生厌学产生的原因。谈到入校一年多,学习方面有何收获,有何想法。陈坚坦承学习态度不端正,想学就学,不想学就缺课,小时候对音乐的兴趣,长大后却没有那么浓厚了,尤其进入专业学校后,专业教师上课多是民族、美声等唱法,所教的歌曲都是经典音乐,不是流行歌曲,学起来乏味,难度又大,一时对学音乐产生迷茫,文化课又觉得可学可不学,对音乐专业学习目的模糊,不知道将来如何发展。
效果――了解厌学根源,便于对症下药,消除厌学心理。
6.第六次辅导
帮助其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目标的设立会通过自我激励机制对个体发生作用。头脑中的目标意识越清晰,越具体,对个体行为动机的引发越有利。另外,目标的确立要适当高一些,这有利于激发潜能,一般来说,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过难或过易的学习目标都会影响学习动机。陈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来学校学习的目的仅是因为喜欢唱歌,他不知道毕业之后如何发展,也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只想走一步算一步。由于学习方向不明而无从下手,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反而使他对学习产生不良的情绪。从陈坚说过想读大学和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分析,喜欢音乐和唱歌是好的,是他的一个特长和优势,可以通过发挥这个特长来弥补自身文化课方面的欠缺,报读音乐专业高校,并举学校很多成功的例子,告知他大学校园才是年轻人的美好乐园。与其分析,现在还是一年级,努力还来得及,大学艺术类专业的分数线普遍比综合类的要低,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陈坚的语文成绩还可以;从小就学英语,基础也不错,会些口语;数学比较差,家庭条件允许可以通过请家教补数学课,提高数学成绩。
效果――不良的习惯慢慢消失,学习态度慢慢端正,开始按拟订的学习目标。
7.第七次辅导
跟踪督促学习,提高其自控力,教会其合理安排时间。让一个学生进步不容易,尤其是思想方面的进步,经常会因为人性懒惰和忍耐有限的弱点,反复无常,需要教师、家长共同沟通、配合,分清各方责任,并且协助制定科学的学习时间表,合理安排时间,定出短期和中期的发展规划,严格按学科科目与时间表督促检查,提高自控力,持之以恒。
效果――生活学习开始规律,晚归现象减少。
8.第八次辅导
劳逸结合,沟通交流。教师家长定期沟通,反馈各自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及时肯定良好、进步的表现,也有策略地指出欠缺之处,鼓励其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休息,强调学习生活节奏协调,节假日可以陪同外出游玩,放松思想,劳逸结合,学习常态化、习惯化,学习生活形成良好习惯。
效果――一个好学生出现,一年级第二学期至今表现良好,积极参加班级学校活动,为争取到高校学习努力备考。
七、辅导效果分析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辅导,陈坚的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有了一定的改善。他能主动到课堂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目标,对未来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到课率有了明显提高,迟到、旷课的现象减少,睡懒觉现象也基本没有了,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提高,任课教师反映他能在文化课上主动提问题了。心理辅导对该生的厌学心理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伤;应激障碍;心理干预
临床资料
男,19岁,大一学生,有一姐姐,生长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从小随父母亲生活。因为是男孩,受到父母的宠爱。学习成绩虽不算优秀,但不打架闹事,所以父母认为他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父亲常年有病,不能干活。母亲为了供姐弟俩读书,在当地小镇上开了个门店,做点小生意,维持家里的开支。
来访者自述:记得在我初中毕业的前夕,父亲病情加重,被诊断为尿毒症晚期,住进了医院。为了不影响我参加中考,家里人没有告诉我,在父亲生病的最后阶段,母亲把我叫到了父亲的病床前,父亲看着我,嘱咐我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要考上大学,日后还要照顾好你的母亲,……。”当时,我看见父亲全身浮肿,不能吃任何东西,只能靠打点滴维持生命,半个月后,父亲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我们。
自从父亲去世后,我一直生活在他死去的阴影里,害怕疾病会传染到我身上,担心自己也会得“肾病”,对自己的排尿非常“关注”,每当心情紧张时,总会引起排尿困难,有时和别人一起进厕所,自己总是最后一个出来。为了减轻排尿带来的苦恼,我尽量控制自己少喝水,或是减少上厕所的次数,有时尽量避开与同学一起上厕所,当没人去的时候我再去,但还是不能解决排尿的问题。我从有关书本上看到“前列腺增生”这个疾病,书本上写道:前列腺增生有排尿不畅的症状,会发展成前列腺炎,可能引起肾功能衰竭,形成尿毒症,严重者危及生命。老师,请您帮助我。
2心理评估
2.1外在表现:这是一个文静端正的男孩,衣着朴实、整洁,举止文明得体、待人有礼貌,目光接触中能正视咨询师,有接受咨询、改变现状的迫切要求。
2.2精神状态:开始阶段表情平静,叙述一般资料简单、清晰,谈到亲眼看见自己的父亲死去的情景时,十分难过,眼眶里充满了泪水。讲到自己现在的状况时,心情沉重,眉头紧锁,显露出痛苦和无奈,内心渴望摆脱排尿困难的症状。家庭贫穷和心理问题相互交织,相互缠绕,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压得他透不过气来,让他百感交集,衰怨自己的渺小和无能。
2.3躯体情况:1米78的个子,体形偏瘦,面色显得发黄,无重大疾病史,谈话过程中,注意力、领悟力良好,语句节奏稍慢,中间或停顿,饮食起居正常,无失眠,无其他特殊不适。
2.4心理评估:创伤后应激障碍。依据:来访者有明确的应激事件(父亲尿毒症病故),一直活在他父亲因尿毒症病故的阴影中,表现出沉重的心理负担。因为自己也有排尿不畅的表现,认为很符合“肾病”的条件, 担心会像父亲一样得肾病。从而产生持续性焦虑,过分担心导致强迫性思维,来访者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又无能为力,故前来心理咨询室向老师求助。
2.5对来访者问题的分析: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1]。由于父亲常年有病,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来访者亲眼看见自己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全身浮肿、不能进食、靠打点滴维持生命时,心理十分紧张和难过。由于父亲因尿毒症去世的,所以影响到来访者对自身的认识,对排尿行为非常关注,每当心情紧张时,便会出现排尿困难。
合理情绪行为理论分析,艾利斯合理情绪行为的理论的基础是A-B-C模型[2],即个体激发事件A反应后,并引起情绪与行为后果C,这种行为后果不是由A激发事件直接造成的,更多是的由个体信念系统B引起的。ABC理论让来访者认识到,正是个人的不合理认知,引起个人行为改变,导致焦虑情绪困扰。
3心理干预过程
3.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树立信心:来访者由于对自身的症状深感痛苦和焦虑,同时担心自身的问题会发展成尿毒症。因此,改变的动机是强烈的。在开始阶段,对来访者的倾诉给予充分的理解,引导他谈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使他的负性情绪得到宣泄,降低焦虑水平。并给予适当的解释,让来访者知道他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咨询的问题范围,应通过咨访双方的共同努力得以解决。
3.2告知来访者,肾病是可以治疗的:为减轻来访者的心理负担,咨询师与他到当地一所权威医院,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经过泌尿科专家仔细的检查和询问病情,认为来访者没有肾病,主要是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排尿困难,并告诉来访者:“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必太在意自己的排尿速度,只要心情轻松了,排尿问题自然会解决的。”
3.3与来访者商讨咨询目标:与来访者讨论影响他身体的主要问题,促进来访者思考,聚焦来访者的来访目标。通过交谈、讨论,澄清问题,达成共识。以减少最令来访者痛苦不安的强迫性思维为近期目标。进而降低其焦虑情绪,逐渐恢复正常的学习情绪,最终走出困境,重建新的自我认知体系,学会合理的思考,快乐地完成大学学习生活,乐观地面对人生。
3.4探讨期望目标,达到目标的有效行为:寻找“排尿不畅”出现最突出的情境(上厕所人多时),思考为什么在人多时会出现“症状”(人多位少,自己排尿时间相对比别人长,怕影响别人排尿,不合理的认知)。放弃不合理的认知,调整心态,从容面对排尿。
布置作业:写出排尿不畅的最严重后果(会得前列腺增生吗?会发展成为前列腺炎吗?会导致尿毒症吗?)并要求得出结论,写在后面,每天默读三次。
学习放松疗法,当强迫性思维出现时,尝试从头部开始,逐段放松,把思维集中在放松的身体部位,结束后记录当时的体验。恢复体育锻炼。
3.5寻求社会系统支持:鼓励来访者多参加学校、班级社团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多与同学交流。
4结果
经过三次心理干预,来访者调整了自己的情绪,逐渐走出了困扰多年的阴影,开始审视自己的定势思维方式,换个角度看问题,试着学习让自己承担改变的责任。
情绪是心理状态的晴雨表,它既可以作为行动的内驱力,又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3]。从来访者的来信中得知,已参加了李阳疯狂英语学习班,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从宿舍跑步进入学校操场,练习疯狂英语,风雨无阻。还担任了英语俱乐部学习部部长,在英语俱乐部认识了好多朋友,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期末获得了“三好生”的奖励。
参考文献
[1]汪海燕.走进阳光地带[M].第1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90-021一般资料
王龙(化名),男,21岁,河北人,未婚,大一新生,爱好文学,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病及遗传病史。父母亲均为农民,家庭经济条件差。
2主诉和个人陈述
2.1主诉:近三年害怕与异往,并伴焦虑。
2.2个人陈述:王龙有个很苦恼的问题,上初三时因暗恋一名女生后就开始跟异往时说话脸红,心跳加快。当时看到这位女生就会出现一种莫名地紧张、感觉到脸部发热,全身出汗。总感到一些不自在。自此以后,渐渐发展到跟其它异往也会出现紧张状况,近三年这些现象越来越严重,竟发展到害怕跟异往,特别是上大学显得更严重,现在一看到异性就紧张,随即回避,明知道理但又无法控制,心里很烦躁,自己看书采用了一些办法,但收获甚微。
3个人成长史
王龙出生在农村,两兄弟,家庭经济不好。父母经常吵架,关系不好,父亲常年在外不顾家,母亲常常抱怨。对王龙也不关心,并常说讽刺话,王龙害怕与异往,可能与一些事件有关,王龙回忆11岁那年夏天,跟一群女孩子做游戏时裤子不小心被扯了下来,露出大半个屁股,刚好被妈妈撞见了。只听她大声喝道:“当女孩子面脱裤子,真不要脸。”当时觉得很委屈。
另外,上初三时,王龙暗恋上了一位女生,常因看她而上课走神,常常想她,看到她丰满的身材,浮想联翩.....认为这种想法好肮脏,竟然会有这样不道德的想法,因此责备自己。晚上也开始失眠。好几次想跟女孩表白爱恋之情,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
高考没有考上本科院校,在母亲眼里,他是个不争气的孩子。
4观察和收集到的其他资料
4.1咨询师的观察
4.1.1身体状态:身高约1.7米左右,五官端正,身材略显胖,有关体检报告显示均正常。
4.1.2精神状态:来访者见咨询师低头不敢对视,呈紧张状态。
4.1.3社会功能:害怕与异往,同学关系不好,学习成绩下降。
4.2心理测验结果:根据来访者的情况,选择实施了SCL-90自评量表的测验,结果显示:躯体化1.85 强迫症状2.2 人际关系敏感2.16 抑郁:2.09 焦虑:1.82 敌对:1.04.0 恐怖:3.64 偏执:2.0 精神病性:1.71、其它2.27
EPQ:抑郁质
SAS:标准分69分,中度焦虑
5评估与诊断
5.1评估:害怕与异往三年,同学关系不好,学习成绩下降。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及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1]以及成长的经历的一些事件的影响和在别人面前存在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 妨碍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5.2诊断:社交恐怖症
5.3诊断依据:
5.3.1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5.3.2社会功能相对完整,起居正常,生活能自理,言行能保持在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范围内。
5..3近三年与人交往恐惧,尤其是异性,恐惧程度与实际情景不相称并根据心理测评结果
5.3.4伴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紧张,伴有面色潮红,心跳加快等。
5.3.5明知道理但又无法控制,有回避行为。由于害怕与人交往、加之性格内向,严重的影响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5.3.6对自己的问题具有自知力和较强烈的求助行为。
5.4鉴别诊断:
5.4.1与重性精神病相鉴别:该来访者的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等内在心理活动基本协调一致,人格稳定。有自知力,无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5.4.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恐惧症与焦虑症都以焦虑为重要症状,但恐惧症的焦虑由特定的环境和对象,呈境遇性和发作性,而焦虑症没有明确对象,常持续存在。
5.4.3无明显的抑郁症状表现,无三低症状等,可排除。
6病因分析
6.1生物学原因:无异常发现。
6.2社会原因: 家庭环境不好,高考失利更加重了自卑心理,个人成长过程存在创伤事件,这种应激事件是由于负性思维被激活。
6.3认知原因:童年的经历,认为不被爱,进入青春期后及成年后,出现了一些正常的性幻想是正常现象,但是陈龙认为这种想法是耻辱的,不道德的,认知存在错误想法,从而出现人际关系的障碍。
6.4防御机制:由于心理防御机制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回避反应,导致他产生了对其它异性泛化心理现象,所以,这些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她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
7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7.1近期目标与具体目标:纠正错误的思维模式,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树立自信心。协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进行社会技能强化训炼以减少回避行为,减轻其焦虑强度。
7.2长期目标与最终目标:指导来访者克服恐怖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格趋于成熟。
7.3咨询方案的制定
7.3.1根据来访者的情况,进行认知-行动疗法进行咨询,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是一组治疗方法的总称。传统的系统脱敏法和满灌法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已少使用[2],目前比较流行的疗法有社交技巧训练、实地暴露疗法,认知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等[3]。经同来访者协商并同意采用认知行动疗法进行咨询。
7.3.2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心理咨询即通过求助者与心理咨询师运用认知行为心理学的知识共同商讨、寻求消除求助者不良情绪的方法等7.3.3咨询时间:根据其症状并考虑学习时间的特点,共为他安排每周一次,咨询时间为一小时,双方均需遵守时间约定。
8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第一次及第二次):
时间:每次1小时,共2次,共2小时
咨询的目标和任务: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建立信任感;让求助者了解他自己的心理困惑。
咨询方法:会谈法 心理测验实施过程:
8.1第一次咨询
8.1.1建立信任感;充分尊重求助者,用真诚、理解、同理心的方式对待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8.1.2 询问有关基本情况8.1.3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咨询过程中的有关注意事项与规则。 与求助者一起确定咨询方案。
8.2第二次咨询
8.2.1 建立良好的关系
8.2.2 与求助者交谈,收集相关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及期待,了解求助者的成长经历,针对问题,做出评估和诊断。
8.2.3 EPQ SAS SCL-90心理测验,解释测评结果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第三次至第四次)
时间:每次1小时,共2次,共2小时。
本阶段咨询的目标和任务:此阶段主要同来访者了解真实性情绪体验,从而逐步帮助来访者识别行为背后的动机,改变错误认知。
咨询方法:会谈法、理性情绪疗法。
实施过程:
8.3第三次咨询
8.3.1通过会谈与求助者共同分析其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8.3.2让来访者渲泻,获得轻松感。
8.4第四次咨询
8.4.1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8.4.2分析他对诱发事件的不合理看法。如:认为“差、不可爱、肮脏、不正经”这些负性思维模式,指出她现在的不良情绪就是由不合理信念造成的。
8.4.3建立合理信念。并找出可以代替的合理信念,问题不是问题,怎样应对才是问题。就是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在认知上应对。让来访者认识到在激发事件与消极情感反应之间存在着一些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是消极的自我陈述。针对这些消极思维,转换积极的想法。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更加负责任、更加自由地做出应对。
8.4.4家庭作业:找一些关系较好的同学了解一下她们对王龙的反应评价,这种 “不自然”状态是否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还是真实的。目的是让她通过实地调查,克服“不合理”仅凭想象思维的模式。
咨询会谈摘要:
来访者:我跟异性说话时,特别紧张
咨询师:你特别紧张,你当时在想什么?
来访者:我想异性看不起我,想我这个人是个很差的人?
咨询师:你特别紧张,不敢跟异性说话,证明你是太差的人是吗?
来访者:是的,其它男同学跟异往没有什么问题,我为什么是这样,我真是没有出息!
咨询师:如果你一个男同学与女同学交往有些类似的问题,你怎样看他,你和你同学们是不是认为他很差?
来访者:不会吧,只是说明人际关系上有些紧张罢了,不能说明他很差啊!
咨询师:但你是怎样评价你自己的呢?问题不是问题,怎样合理思维和应对才是问题是吗?
来访者:明白了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二(第五次至第六次)
时间:每次1小时,共2次,共2小时
咨询的目标和任务:接受过去,缓解焦虑情绪,认知重建。
咨询方法:理性情绪疗法、自我指导训练法。
实施过程:
8.5第五次咨询:
8.5.1再次说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关系,非理性情感不适或异常行为的联系。
8.5.2通过患者的自我监察和治疗的反馈,识别非理性思维。
8.5.3直接对非理性观念提出疑问, 指对非理论信念的干预和抵制
认识自动思维:如用发展的眼光看妈妈和自己过去的事件,用一些成功的案例说明,如1例因偶发性事件引起的社交恐怖障碍患者,患者终于摆脱了社交恐怖阴影[4],其次,端正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事件和对母亲的认识。全面、客观地评价母亲,并最终理解、接纳自己与对方。
8.6第六次咨询:
8.6.1训练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回避行为,运用自我指导训练法等方法,协助其建立正常的异往关系。
8.6.2用言语表达有效的行动策略,强调个人适应性和战胜克服困难的自我陈述对于成功行为的内在自我强化。
8.6.3克服目标行为的同时大声用言语自我指导并强化,替代不合理的思维产生的异常行为焦虑的认知活动,进行自我对话。
8.6.4通过角色扮演意识示范适当地正确的行为.
8.6.5布置家庭作业:与妈妈电话沟通,每周三次,并主动与异往,改善人际关系。
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第六次至第八次)
时间:每次1小时,共2次,共2小时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方法:会谈法。行为疗法(阳性强化)
第六次咨询:
㈠反馈上次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自述一些症状基本消失,上课能主动发言,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均增强。
㈡提醒求助者需要继续用积极、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人际的关系和矛盾。学会分析自己非理性认知,提高情绪控制能力。
8.7第七次咨询:
8.7.1进行自我鼓励
8.7.2在学习与生活中,强调求助者主动与异往,积极参加各种团队活动,鼓励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完善自我,学会独立处理问题。每次进步时给自己奖励。
8.8第八次咨询:
8.8.1了解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以及自我训练法缓解焦虑后的感受与效果。
8.8.2肯定咨询效果,找出继续巩固和努力的方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制定今后的行为目标,结束咨询。
(咨询对话选登)
来访者:我原来认为的“肮脏、不正经”这些负性思维模式,是我自己的认知所造成的。原来越想控制一些紧张,就越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控制,从而使得情况变得更糟。现在我接受自己的想法,同时学会了放松,感到舒服多了
咨询师:现在你懂得了如何去应对,一切就变得简单了?
来访者:是的,通过咨询我感到效果不错
咨询师:你以后怎样做才更好地帮助自己
来访者:我会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咨询师:我们预订的目标已经实现。现在该是你适应生活的时候了,你初步懂得了怎样调节自己,再继续咨询将会影响你的自我成长。因此,再进行一到二次咨询,就可以结束整个咨询过程了。。。。
9咨询效果评估
9.1求助者自己的评价:与人交往时焦虑明显降低,与异往恐惧感基本消失,自信心增强、学习成绩得到相应地提高。
9.2周围人的评价:通过一些同学了解到,王龙积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半年后跟一女孩子在恋爱。
9.3咨询师的评价:通过系统规范的心理咨询,再加之改变了过去一些不正确的观念,采取了认知-行为咨询疗法,使来访者逐步解决了与异往困难和恐惧的问题。学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达到了预期咨询目标。
9.4复查SCL-90自评量表和SAS焦虑自评量表:来访者生理心理行为症状趋于缓解。
复查SCL-90自评量表结果:躯体化1.85; 强迫症状2.2;人际关系敏感2.16; 抑郁:1.09; 焦虑:1.82; 敌对:2.04; 恐怖:1.64; 偏执:2.0;精神病性:1.71。其它 1.27
复查SAS 标准分49分
10结语
本案例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让王龙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合理的思维上,而不是问题本身。社交恐怖症之所以是后天形成的,也就在于社交能力不是与生惧来的。重点在于梳理思路,重建认知,舒缓情绪。青年男女对异性产生好感,甚至爱意,是很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案例中的王龙,把自己在情窦初开时的暗恋,看成是肮脏和下流的行为,因而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最后发展到与异往恐惧的地步。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王龙逐渐改变了一直以来与异性相处时的恐惧、紧张状态,达到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上、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2003。
[2]陈涤宇.吴文源 《社交焦虑症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非药物治疗 》上海精神医学2001(03)
关键词: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程序性知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不要以为只有在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你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如此巨大,那么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方式便成为了当前教育子女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多家长对此力不从心或者束手无策。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这一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学生及家长的基本情况
1.自然情况
小A,小学三年级男孩,平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非常忙时由爷爷奶奶照顾。
小A妈妈, 34岁,某公司经理,丈夫是医生,二人均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家庭经济条件良好。
2. 小A妈妈的自述
“我对自己的孩子真是没有办法了!我们全家都围着这一个孩子转,孩子很听话,很乖巧,就是学习不用心。我一看见他不好好学习就气不打一处来!”
“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耽误了孩子学习,孩子小时候并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奔波于各种辅导班,我主要以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为主,经常让他动手操作,如组装机器人、练习跆拳道等,因为我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在学龄期学校里面都能够按时讲授,所以不用着急,而创造力、想象力、思维的灵活性方面却极容易在幼年期被繁重的学业扼杀。
但现在似乎事与愿违。现在孩子学习时不能专心致志,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去洗手间,学习时在座位上动来动去,成绩也不好,英语和语文总不及格,刚背完的单词转眼就忘,说他他也不听。我一看见他做事时候的‘艮劲’(磨蹭,心不在焉),就气不打一处来,经常大声批评训斥他,有时候真想揍他!但是我越批评,他越不在乎,特别‘皮’,我都要被气死了,他还像个没事人一样!批评他之后我又后悔!现在工作的时候也能想起来他不专心的样子,难受得不得了!但是没办法啊!”
“孩子的爸爸脾气也不好,有一天吃饭的时候,看见孩子使劲往嘴里塞,就气得教训孩子‘吃饭像猪一样’!孩子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吃好吃的,你看现在这胖小子已经将近一百斤了!”
3. 小A自述
“我想好好学习,我也很认真,但进步很慢,一写作业就能想起来别的事情,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时候写作业写累了想休息一会儿,被爸爸妈妈看见了,问也不问就批评我。有时候爸爸妈妈吵架,我害怕得躲到屋子里不敢出去,也不敢劝他们。可能别的小朋友的家不是这样的。”
从上面的情况介绍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小A妈妈出现的情绪问题。由于对小A学习行为方面的表现不满意,小A妈妈的这种“担心、焦虑”情绪已经影响了她的正常工作,而且在生活中越发敏感了。如果日复一日,这种不良情绪很可能会循环放大,对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造成巨大的消极影响。那么小A妈妈的这种情绪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应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中的相关原理来加以分析。
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核心原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指通过心理辅导,使人们对自身的心理过程,尤其是潜意识心理过程进行有效的自我觉知、反思、监督、调控,以解除心理困扰和发挥潜能的心理干预操作程序及其理论体系。
(一)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
元认知干预技术中的潜意识是指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到了却控制不了的自动运行的心理活动过程与状态。条件性情绪反射是指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的或本人的意识不容易控制的情绪反射。其中的“条件性”是指这种反射是通过后天条件建立起来的。
(二)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与心理障碍的关系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是以S-E-R为表征式的,其中S为问题情境或刺激事件,E为自动实现的条件性情绪,R为条件性情绪推动下的思维及外显行为反应,人们通过自己的认知、经验、观念等对条件性情绪反应所引起的反应R进行评价、思考、反思,又产生了新的负性评价情绪E’,这种情绪增强了原来的条件性情绪,由此开始不断地积累、循环,从而产生了以小放大的蝴蝶效应,这就使人们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元认知干预技术课题组模拟了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射的循环增强机制图。
(三)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中思维和情绪的关系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研发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思维过程中,情绪往往会影响知识的检索方向,即积极情绪引导积极思维、消极情绪引导消极思维。同样,情绪引导的思维结果往往又会反过来影响情绪,即积极思维会让积极情绪更积极,消极思维会让消极情绪更消极。比如: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时,情绪积极,思维活跃,便会产生乐于交流的行为,人际交往效果便好,别人对他的评价也好;相反,学生遇到不喜欢的人时,首先情绪是消极的,进而导致消极思维如“真倒霉,怎么遇到他了!”从而导致交往的不自然,甚至会泛化,影响日后的人际关系。
上文提到,条件性情绪是潜意识的,一旦消极情绪产生,便会导致后续的思维和行为朝消极方向发展,从而产生一些不适宜的情况。如果我们设法控制了情绪,也就控制了条件性情绪反射的形成,也就自然消除了那些非理性的思维过程,整个心理障碍的症状也就容易得到控制。
三、临床干预
我们采用母子共同干预的方式来改变小A家庭现在面临的问题。根据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新潜意识观,条件性情绪反射是易消除和易建立的,只要把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转变为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再在家长和孩子大脑中输入积极正确的程序性知识,情绪问题就能质变解决,而不是量变缓解。
(一)认知调整
在家长方面,首先,调整家长的不合理信念,如“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必须一刻不停地看着,不然就不能好好学习”等。这些不合理信念如果长时间储存在家长大脑中,会影响其思维,更可能会给孩子带来隐性的伤害,以致孩子焦虑过高、不自信等。其次,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如 “尊重孩子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要以欣赏、夸奖、鼓励、榜样的方式教育孩子”等;再次,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书中写的、他人的成功教育方式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方法;最后,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对看电视时间的限制”“待人讲文明懂礼貌”“将阅读作为一种习惯”等。
此外,咨询师还给小A妈妈讲解消极循环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形成的原理和其所带来的蝴蝶效应,使其明白问题不一定都出在孩子身上,家长自身的情绪问题可能不只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和成绩,还会影响家庭的和睦及幸福。在孩子方面,咨询师以家庭教师的身份接触孩子,在帮其补充教材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帮助孩子建立信心,相信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他们正在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那么我们自己也要向爸爸妈妈学习,改变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争取取得进步。
(二)暗示放松训练
暗示放松训练有三个特点:第一,暗示学习状态下大脑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第二,暗示学习过程中人的心理经验高度可塑;第三,心理暗示技术使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由于小A年纪尚幼,症状较轻,我们只对小A妈妈进行放松训练。通过肌肉渐进式放松让小A妈妈获得一种宁静、轻松的状态,为暗示学习作好准备;通过输入风景想象、和孩子度过的快乐时光、孩子曾经的成功经历、全家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等语言内容调动其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之后立即引入孩子出现问题的刺激情境(如学习磨蹭),让积极情绪(E)与刺激情境(S)建立联结,同时为其输入一套正确的应对孩子学习磨蹭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R);多次训练,巩固和强化这种新建立的S-E-R反应,并使其能够自动运行。
(三)干预效果
1. 小A妈妈自述
“现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能首先深呼吸,平静自己的情绪,不立刻发火,而是先询问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如果孩子做错了,能够耐心和孩子探讨为什么这样做是错的,应该怎样做。在我的情绪得到控制之后,我还给孩子的爸爸作了相应的心理辅导,让他认识到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的,应该维护他的自尊,让他体会自豪感和成就感。孩子爸爸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现在家里不再有训斥和打骂,而是多了商量和理解。”
2. 小A的反应
“爸爸妈妈现在温柔多了,有什么事情都和我好好说了!也不像以前一样总吵架了!以前我总是害怕做错事情他们批评我。现在学习时虽然还有一些题不会,但是我比以前学得更开心了。”
类似小A家的这种问题在元认知课题组干预成功的案例中不胜枚举,但要继续巩固,达到“愈后不复发,复发有办法”,还需要家长和教师不断地努力。
四、中小学生家长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卢梭曾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元认知的认识,超越和突破了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的概念。这里的元认知不仅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还包括对自身潜意识心理活动、情绪情感的认知、调节和指导。如果家长能对自身的潜意识心理活动、情绪情感、思维过程进行有效的调节、监控和指导,那么不仅家长本身的情绪得到了调控,人格得到了提升,还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给孩子做出一个好榜样。
1.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学会用S-E-R原理分析自身出现的问题
上文已经阐述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的原理。在上面的案例中,小A妈妈的问题可能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表现一不尽如人意(S),家长的消极情绪一下就上来了,担心、生气、着急、焦虑(E),以致之后出现不适行为,责罚、打骂(R)等,之后又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对,内心产生愧疚等消极体验(E’),这种消极的情绪导致消极的行为,如看孩子不顺眼,对待家人态度不佳等,这种恶性循环不断放大,从而建立了牢固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孩子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偶尔一两次学习分心被家长看见了,家长便严厉地批评,引起孩子的消极情绪,不良情绪逐渐和学习情境建立起了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导致学习学不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用S-E-R的原理分析是哪些消极情绪引发了自己对孩子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从而在教育过程中主动消除这种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
2. 学会设计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即“怎么办”的知识,是一系列 “如果……那么……”的反应式。例如:如果孩子这次考试不及格(S1),那么家长应先平稳自己的情绪(R1);如果情绪平静(S2),那么问问孩子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及格(R2),如果原因明确且合理(S3),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R3);如果找到了解决的办法(S4),那么想想应该怎样去落实(R4)……
家长不仅要给自己设计正确的程序性知识,而且要给孩子设计程序,并且不断地在实践中运用和锻炼。
3. 随时运用放松训练技术来调整自己的情绪
每天给自己放松约半小时,想一想孩子的优点和家庭的长远目标,降低自己的焦虑,将情绪调整到轻松平静的状态。在实际生活中检验干预效果,改变自己面对孩子时的消极情绪,提升自己心理素质的同时为教育孩子打下良好基础。
4. 学会运用元认知小策略
(1)深呼吸。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首先做几个深呼吸,平静情绪,尽量不随意批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勤做深呼吸的习惯,有助于降低焦虑,深呼吸之后要给自己一个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我的孩子我了解,只要我教育得法,他一定能够健康成长。
(2)条件性情绪反射的巩固――培养好习惯。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为孩子制造机会自己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主动性和成就感,让孩子在这方面形成好的习惯和自信。
(3)小程序肌肉放松,降低焦虑情绪。面对孩子的“大”错误时,家长除了做深呼吸之外,还可以做小程序的肌肉放松,即绷紧身体部分大块肌肉,如后背,或紧紧地攥拳头,维持大约10秒钟,之后再给自己一个积极的暗示,告诉自己这也许是孩子的无心之失,或许另有隐情,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流。
(4)加强体育锻炼。每天适度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有助于降低焦虑,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五、对中小学教师和家长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调控情绪的建议
孩子是家庭和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培养好一个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任,对社会的未来负责任,也是对民族的发展负责任。
1. 避免当面指责,找好突破口、想好对策后再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冷静是有效教育孩子的前提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在亲子关系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才会有正面的结果;如果家长过于激动、粗暴,孩子首先想到的不是承认错误、及时改正,而是很有可能一下子就被家长的架势吓懵了,不知道是否是自己做错了事情,认知能力也会随着消极的情绪而下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看看从他的角度出发这件事是怎样的,他是怎么想的。如果表述合理,父母是会尊重孩子的意愿的。除此之外,尽量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回家,在走进家门的那一刻要提醒自己,家是充满爱的地方,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降低家长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孩子的焦虑。
2.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切勿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
给孩子一点时间,无论是关于成长还是批评。在开口质问、批评之前,要至少明确几个问题:是孩子的什么行为让人生气?产生这些行为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在这次教育之后,孩子应该向什么方向改变?急于求成是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对孩子有负面的影响,如扼杀孩子的兴趣、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影响其良好个性的形成,可能还会出现不良的行为。
3. 控制情绪的小妙招
第一,正面的思考。暗示自己慢慢来,我能处理好这个问题。第二,不要太介意孩子的气话。有时孩子说出一些话看似很过分,但他可能并不懂其真实的含义,也不知道说出这些话对于长辈的伤害有多大,家长和教师应该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用爱去感染孩子,让孩子也冷静下来。第三,先处理孩子错误的行为本身,事后再来分析孩子犯错误的原因,否则容易演化成一场说教大战,陷进去不能自拔,还可能会耽误改正错误的最佳时机,错过了教育的重点。要注意说话的方式,不用命令式、指责式的祈使句,尽量用商量的语气。如:时间已经很晚了,你是不是应该去睡觉了?从而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4. 教育孩子应以夸奖、欣赏、鼓励为主
要注意放大孩子的优点,及时鼓励孩子。不能一味责骂。好的习惯、孩子的优点就如同地里的庄稼,而缺点毛病就像杂草一样。想让地里的杂草减少,不能一味除草,那样的话庄稼还是照荒不误。而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对付杂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面积地种上庄稼,用心浇水、施肥、松土,地里的小苗长壮了,变多了,杂草自然就少了。正如以新的、正确的程序性知识代替原来错误的程序性知识,也就是元认知干预技术的核心知识的体现。
5. 培养优秀的个性
根据沃尔普的交互抑制理论,人不可能同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种情绪。如果大脑中积极的知识保持优势兴奋,消极的思维虽然不能消失,却能被忽视,兴奋性降低,导致不易提取。所以我们应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打造一双“隐形的翅膀”,建立积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并不断巩固,使之形成良性的循环直至自动运行,让教师、家长和孩子的正面思维蓬勃发展,时刻保持一种较高的兴奋性和唤醒水平,假以时日,好习惯便形成了。但是如果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语言,无意中给孩子套上马虎、笨、粗心的烙印,那么这个标签会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形成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并不断泛化,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影响,在优秀性格的培养上反而南辕北辙了。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实施”(JG09DB17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诊断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金洪源.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与学生人格的高效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1.
[关键词] 25-羟维生素D3;儿童;舟山;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1-0006-03
维生素D是人体发育过程中必需的维生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并且参与对激素合成及活性的调节,对于甲状腺的功能以及钙、磷等矿物质的代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尤其对于婴幼儿,维生素D是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1]。维生素D缺乏能引起发育迟缓以及佝偻病等疾病,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引起骨质畸形。维生素D是在体内经转化合成的维生素类,因此在婴幼儿时期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病例较为常见[2],维生素D在发挥生物活性前需要转化为25-羟维生素D3或1,25-二羟维生素D3[25-(OH)D3和1,25-(OH)2D3],因此对其转化活性成分的检测是判断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理想指标。为了评估舟山地区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的现状,本文对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保健及疾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文1 420例婴幼儿为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儿童,其中男796例,女624例,年龄1~5岁,平均(3.2±1.6)岁,并排除伴有先天性疾病患儿、肾病患儿以及应用激素可能影响维生素D代谢患儿。接受调查儿童家长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方法
受检儿童清晨禁食水4 h,抽取静脉血1 mL,低温离心血清,保存于深低温冰箱,分批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静脉血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试剂购自美国Sigma公司,原装进口,检测过程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及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
1.3 判断标准
受检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诊断标准依据参考文献制定[3],其中低于50 nmol/L为Vit D缺乏,(50~75) nmol/L为Vit D相对缺乏,(75~375) nmol/L为Vit D正常。在相关因素及影响因素分析中维生素缺乏及相对缺乏判定为维生素D缺乏。
1.4 相关因素调查
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既往健康状况及疾病史、既往应用药物情况、儿童喂养方式、食欲状况、健康状况、户外活动时间、鱼肝油服用情况及患病情况、家庭经济收入和父母文化程度等情况,研究对象经济条件按受调查者自述,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者判定为较好,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者判断为较差。
1.5 相关因素赋值
相关因素调查结束后进行赋值,年龄:1~3岁=0,4~5岁=1;性别:男=0,女=1;季节:夏秋季=0,冬春季=1;喂养方式:母乳喂养=0,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1;户外活动:时间≥2 h=0,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相关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独立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相关因素
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为(124±39.6) nmol/L,在建议参考值范围内,其中维生素D缺乏发病率为7.3%(104/1 420),维生素D相对缺乏发病率为14.9%(212/1 420)。
2.2 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相关因素
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季节、户外活动时间、厌食、经常腹泻及是否规律服用鱼肝油与儿童维生素D缺乏相关。性别、喂养方式、经济条件及父母文化程度与维生素D缺乏无关。见表1。
表1 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3缺乏相关因素分析
2.3 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影响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厌食及经常腹泻是舟山地区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户外活动及规律服用鱼肝油是舟山地区儿童保持维生素D正常水平的保护性因素。见表2。
表2 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维生素D包括D3及D2两种形式,其中维生素D3是机体代谢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D3通过其代谢活性产物25-羟维生素D3和1,25-二羟维生素D3发挥生理作用,25-羟维生素D3的半衰期较短,能够稳定地反映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维生素D对于人体钙盐的代谢具有重要的意义,维生素D为固醇类衍生物,具有激素样作用,也是多种激素的前体物质,能够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维生素D与受体的作用通过代谢产物25-羟维生素D3实现,与受体结合后能够调节细胞核内受维生素D反应原件调控基因的表达活性,从而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发挥作用。维生素D能够维持正常的钙磷水平,并且能够对甲状旁腺的功能进行调节[4,5],维持肾小管对钙磷的正常排泄水平,在维生素D缺乏时,钙盐代谢障碍,能够引起儿童的骨质发育障碍,导致佝偻病的发生[6],甚至能够引起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除了对钙磷代谢的调节作用,维生素D尚且能够通过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此外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肿瘤以及免疫系统的疾病发病具有相关性,说明正常的维生素D水平对于维持生长发育及机体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维生素D通过外源性直接摄入的很少,大部分维生素D是通过从食物中摄入维生素D原或麦角固醇,皮肤经过紫外线照射后转化成维生素D,因此维生素D缺乏较为常见,尤其是婴幼儿,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病例发病率较高,引起骨质的发育障碍,甚至导致佝偻病的发生,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此对于维生素D缺乏及佝偻病的预防,是儿童保健的重点内容之一[7]。虽然近年来伴随生活水平及儿童保健意识的提高,佝偻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但是维生素D缺乏的病例并不少见,维生素D缺乏后并不会马上表现出临床症状,需要经过半年至1年的持续维生素D低水平才会引发较为明显的骨质改变等,因此维生素D的检测对于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8]。维生素的直接检测较为困难,目前多将其代谢活性产物25-羟维生素D3作为间接检测指标,在对舟山地区的1~5岁儿童检测发现,1~5岁儿童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平均水平为(124±39.6)nmol/L,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但是维生素D缺乏及相对缺乏的比例为7.3%及14.9%,仍然值得注意。
儿童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发病人群,维生素D能够直接从食物中获取的非常少,而且外源性的维生素D及维生素D原的吸收需要脂肪的参与,而且需要良好的肠道功能及肝脏功能,伴有肠道吸收功能不良者能够影响维生素D原的吸收,维生素D原吸收后要经过紫外线照射才会转化为维生素D,维生素D经血液转运到肝脏,在羟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25-羟维生素D3,因此在摄入、吸收及转化等过程的异常均可能引起维生素D的缺乏。研究结果显示,在本地区接收调查的1 420名儿童的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季节、户外活性时间、厌食、经常腹泻、是否规律服用鱼肝油、父母的文化程度均与儿童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具有相关性,婴幼儿是维生素D3缺乏的主体人群[9],0~3岁的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比例较高,其可能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较快以及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不足有关。户外活动时间及季节是与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的因素,维生素D原需要接收紫外线照射后才能合成维生素D,进行户外活动接收足够的日光照射是保证维生素D能够合成和满足需要的保证,每天进行户外活动或日光照射少于2 h的儿童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大大增加,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户外活动是维生素D维持生长水平的保护性因素,说明婴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的必要性[10]。而在对季节因素的分析中发现,季节因素与维生素D缺乏具有相关性,冬春季节维生素D缺乏的比例高于夏秋季节,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光照充足,但是本地区地处东南沿海,冬、春季节时冷空气仍较为明显,导致户外活动时间较短,而且日照时间及日照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在冬春季节需要适当进行足够时间的户外活动,或者选择户内阳光充足的地方进行足够时间的日光浴,保证维生素D的体内合成过程,降低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但是目前对于室内日光照射是否能够改善维生素D的合成尚存在争议[11],有研究认为普通玻璃中含有的金属氧化物能够吸收紫外线,降低紫外线的强度,因此要适当延长光照的时间。患儿的饮食情况、肠道功能以及外源性维生素D的补充情况与儿童维生素D的水平密切相关,而且在进一步分析中也发现,厌食及经常腹泻是儿童维生素D降低的危险因素,而规律服用鱼肝油是维持正常维生素D水平的保护性因素,动物性的维生素D原是维生素D合成的原料,在肝脏、深海鱼类等食物中含量较为丰富,厌食、偏食的儿童难以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原,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几率增加。维生素D主要在空肠及回肠吸收,而且在吸收过程中需要脂肪的参与,经常腹泻的患儿食物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过短,维生素D原不易充分吸收[12],而且腹泻患儿多具有脂肪吸收障碍,也不利于维生素D原的吸收,从而造成维生素D的缺乏。父母的文化程度同维生素D缺乏具有相关关系,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家长对维生素D科普教育内容认知及了解程度较高有关[13],因此在科普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人群还要区别对待,保证科普教育的效果。
经济条件以及喂养方式与维生素D缺乏无明显相关性,既往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及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的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加大[14],其与儿童的辅食习惯、喂养条件不同有关[15]。舟山属我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地区,而且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儿童的营养要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其可能是差别不明显原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母乳中含有合适的钙磷比例有利于吸收,但是仍然要适量补充维生素D[16],而辅食中的钙磷比例及利用度多难以达到母乳的条件,虽然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的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几率无明显提高,但是仍然可能存在缺钙等营养障碍,要更加注意对钙的补充。
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及相对缺乏的发病率约为22.2%,略低于其他地区大规模的调查结果[17,18],但是仍不容忽视,在对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大多数与儿童的喂养及生活方式有关,如户外活动不足、偏食以及鱼肝油补充不充分等,因此在儿童预防保健工作中,仍然要加强宣传力度,注意对儿童保健知识的普及工作,改善本地区儿童保健预防工作的水平及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亚茹,马学梅. 2008《婴幼儿及少年儿童维生素D缺乏和佝偻病的预防》解读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3):174-176.
[2] 王盈盈,蔡丽如,陈丽娜,等. 泉州市7岁以下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询楼病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4,19(8):119-120.
[3] Meguid NA,Hashish AF,Anwar M,et al. Reduced serum levels of 25-hydroxy and 1,25 -dihydroxy vitamin D in Egyptian children with autism[J]. 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10,16(6):641-645.
[4] 张霞娟,鲍莉芳,鲍舟君,等. 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及钙磷水平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2012,24(6):5-7.
[5] Ladhani S,Srinivasan L,Buchann C,et al. Presentation of vitamin D deficiency[J]. Arch Dis Child,2004,89(8):781-784.
[6] Xiang W,Kong J,Chen S,et al. Cardiac hypertrophy in vitamin D receptor knockoutmice: role of the systemic and cardiac rennin-angiotensin systems[J].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2005,288(1):E125-E132.
[7] 田娟娟,于艳丽. 荣成地区3260名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调查[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9):122,112.
[8] 马兰,辛德莉,田悦,等. 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佝偻病的关系[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9):1473-1474.
[9] 王方,景尉,吴桂芬,等. 广州市201例0-6岁婴幼儿25羟基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研究[J]. 天津药学,2011,23(4):38-40.
[10] 吴梅,张巍. 胎儿、新生儿及婴幼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日光暴露[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4):341-345.
[11] Chen XC,Wang WG,Yan HC,et al. Studies on iron deficiency anemia, rickets and zinc deficiency and their prevention among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J]. Progress in Food & Nutrition Science,1992, 16(4):263-277.
[12] 任淑红,王杰英,雷淑琴,等. 腹泻婴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7):1183-1184.
[13] 毕晓娜,张小芳,衣明纪,等. 婴幼儿抚养人对维生素D认知状况的调查[J]. 齐鲁医学杂志,2012,27(1):51-53.
[14] 何方,司春婴,秦立权,等. 南阳农村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流行病学及病因调查分析[J]. 临床荟萃,2010,25(11):991-993.
[15] 郝新忠,黄之杰,程莹,等. 成都市0~6岁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5):819-822.
[16] 毕晓娜,衣明纪,冉霓. 完全母乳喂养婴儿维生素D补充剂的应用现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8):692-695.
[17] 臧嘉,张晨辉,张勤勤. 无锡地区婴幼儿25-羟维生素D水平调查[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1):1891-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