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产业规划原则

时间:2023-06-29 16:23:53

导语:在产业规划原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产业规划原则

第1篇

同志们:

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刚才,市发改委就“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关前期工作作了汇报,相关部门汇报了工作进展情况和下步打算,金平同志就规划编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总的来说,前一阶段,市发改委和各成员单位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形成了一批专题调研成果,为下一步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较好基础。下面,我再提三点意见:

一、强化认识,理清思路

为什么要搞“十二五”规划,概括起来,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编制“十二五”规划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工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今年工作的主线。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了理念的转变、体制机制的转变、整个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的转变。我们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就是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经济结构作为重中之重,切实体现在规划编制工作中,体现在规划内容中。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是顺应发展阶段转轨的重大工作。“十二五”时期,将是衢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轨的重要阶段。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市经历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轨,经历了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转轨,去年我(来源:文秘站 )市社会发展水平也进入全省中等发展水平。接下来的五年,我们提出了要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转轨的新要求,社会发展也将向更高目标迈进,这些都需要在规划中予以明确。

(三)编制“十二五”规划是推动产业发展转型的重大工作。十二五时期是产业转型最关键的阶段,“十二五”规划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四大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集群,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同时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促进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

二、明确方向,把握原则

规划一定要体现方向性、导向性、系统性、前瞻性和激励性。重点要把握好四条原则:

一要坚持科学发展原则。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指导,突出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同时要坚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建设为全省多作贡献、平安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三大取向,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力争基本形成四省边际中心城市。

二要坚持激励奋进原则。在规划未来发展蓝图,确定经济发展指标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指标时,既要催人奋进又要切实可行,要让广大群众看到“十二五”的宏伟蓝图,从而达到鼓舞信心的目的。

三要坚持紧密衔接原则。市“十二五”规划要与国家、省相关规划的要求相衔接,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产业集聚新平台规划建设总体方案相衔接,与各县(市、区)规划和市各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确保上下、左右规划衔接好。

四要坚持注重特色原则。要加强对我市发展阶段、区位优势、产业特色、生态文明等特点的研究并体现到规划之中,努力编制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规划。

三、精心组织,形成合力

要努力形成“市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共同参与、全社会集思广益”的规划编制格局。要集思广益,开门编制,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使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调动全市上下积极性的过程,凝心聚力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充分吸收干部群众智慧的过程,从而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再发展、再跨越。

关于规划编制的几项具体工作,我在此明确一下:

第一,市发改委要按照确保12月31日以前完成的目标,抓紧提出工作方案,倒排每月乃至每周的时间表,实现紧张、有序、科学编制。

第二,原则同意委托省发展规划院开展思路研究,具体提交市委研究决策。

第三,由发改委牵头组建我市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及早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编制中要注重加强与被委托单位的对接融合。

第四,各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要按照能早则早的原则,尽快组织开展。

第2篇

【摘要】本文以太湖软件园和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为例,分析这两个产业园区的规划理念,探讨如何以地域特征为构思源泉,来进行产业园的规划设计。

【关键词】地域特征;产业园规划设计;太湖村落;珊瑚群岛

地域生态的理念蕴含着地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持续繁荣,是指引地域经济和文化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标杆。[1] 因此,我们以地域特征为构思源泉,做规划设计,达到以人为本,与环境共生。

1 太湖软件园

1.1 项目背景:

太湖软件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内,总用地面积约69.35公顷。用地西侧为太湖,西边界到太湖岸边仅350米,如何挖掘太湖的自然条件成为本案重点考虑的问题。用地南侧为汇入太湖的一条支流――望虞河,用地南边界至北河岸约150米。用地北侧为太湖高速公路,东侧为锡苏公路,两条现状路成为本园区对外的主要出入口方向。

图1太湖软件园总平面图

1.2 规划目标:

1.2.1 高标准、高起点、多功能、现代化、与国际接轨、与周边环境协调的目标。

1.2.2 突破传统观念,采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塑造符合软件产业功能的综合园。

1.2.3 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来指导园区的管理、分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1.3 构思来源:

1.3.1 太湖村落印象:原生态、自然肌理

《村落》 ―― 江苏著名画家吴冠中自己满意的精品佳作。他在画中主要运用原色、简单色、不经混合的清澈颜色,这种独特的风格得益于民间艺术,特别是江南或长江下游地区的民间艺术,浓浓的民俗气味通过黑顶白墙和斑谰彩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村落》是画家对生活的抽象和提炼,表现了村落的原生态和自然肌理的美。也成为了园区规划构图中的一大方向 ―― 用绿色思维进行规划理念创造、使园区与自然达到充分的和谐统一,将太科园规划成极具特征的太湖村落印象园区。

1.3.2 图底叠加:色块+线条+原始肌理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用黑、白、灰色块抽象出太湖村落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遵循大地肌理、河湖保护原则,尊重现状农田肌理、不改变现状河流及走向,尽量不改变大地原始风貌,保持河湖生态平衡。

规划以高科技的园区性质和原生态环境间的巨大反差,来营造一个IT业人员工作高效并轻松的环境,使园区能够融入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能够激发园区工作人员的创作灵感,愉悦其身心。

图2《村落》

图3图底叠加

1.4 规划理念:

1.4.1 用绿色思维进行规划理念创造、使园区与自然达到充分的和谐统一。空间布局上能够体现出自然近自然、现代近现代的风格特征。

1.4.2 动态地块理念,用地弹性发展。[2]IT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规模不断变化,要求软件园的规划必须可弹性发展。我们不能预测在未来几年的入园企业规模的变化,所以保持规划的弹性是适应未来变化的有效途径。具体的做法为选择一部分地块保持土地性质兼容,地块在保持总指标不变的情况下,可分可合,可大可小。

1.5 规划原则:

1.5.1 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即与人性化的尺度和标准,开展园区建设。

1.5.2 遵循环境共生原则:活用自然水系绿地资源,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1.5.3 遵循效率活力原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实现园区运转的高效与活力。

1.5.4 遵循大地肌理原则:尊重现状农田肌理,尽量不改变大地原始风貌。

1.5.5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挖掘太湖水乡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1.5.6 遵循防噪处理原则:采用规划及建筑语言,合理防止噪音污染。

1.5.7 遵循自然生态原则:为适应气候特征,采取绿色节能措施,园区增加空气环境检测点、水质环境检测点、垃圾集中处理点,以保护环境为己任。

1.5.8 遵循河湖保护原则:不改变现状河流及走向,保持和湖生态平衡。

1.6 功能结构分析:

园区的规划结构呈:一心、两环、五区:

一心:即为中心景观核心区

两环:即为围绕着中心景观结点所构成的、内环浮岛群和外环浮岛群。

五区:

1.6.1 研发孵化办公区

1.6.2 外包企业定制研发区

1.6.3 园区办公及公共服务配套区

1.6.4 配套企业公寓及住宅区

1.6.5 弹性发展区

图4规划结构

2 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

2.1 项目背景:

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位于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内,位置为火炬大道以北、正阳路以南、中央智力岛以东、洪江河以西。是以蓝色海洋生物医药为主的集研发、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园。

图5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鸟瞰图

2.2 规划目标:

规划倡导园区发展要具有“创新、绿色、共融”的理念与目标。

2.2.1 提供激发创新的环境品质。

2.2.2 倡导节能、低碳的绿色建筑。

2.2.3 创造与蓝色海洋生物共融的特色空间。

图6概念构思

2.3 概念构思:

本项目位于青岛滨海地带,是青岛大造滨海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岛市倡导“创新”、“绿色”、“共融”,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部分。贴近自然,是本次规划首先考虑的问题。

规划“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依托海洋资源,以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主,让人联想到园区从启动区起步,经过孵化,逐渐成长壮大的过程,犹如海洋生物“珊瑚”的生长一般,稳健而有机、坚固而自然。也预示了“蓝色经济”“蓝色格局”的发展过程,将会像珊瑚一样在滨海地区成片密集发展,形成一定规模。

由此,结合自然原生态考虑,在充分分析产业支撑的基础上,即形成了如下构思过程:

蓝色经济海洋生物自然生长珊瑚群岛

2.4 规划理念:

图7规划理念

2.4.1 产业功能模式

本项目的产业功能模式经历着从创意到研发、生产、中试、生产、展示、销售的产业模式。居住、生活模式的引入,对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有机结合、互相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链接关系。

2.4.2 产业生长周期

园区发展将会经历着启动区、主园区、主园区发展区的生长周期,随着这一生长过程。园区的功能也从小规模的孵化向较大规模的研发、生产发展。入园企业也从最初的在启动区租赁孵化实验室、中试平台,发展到主园区的企业租赁较大规模独立的实验、中试建筑,及独立购买地块,自建实验、中试平台,同时大量的入住企业带来大量的居住人口和商业、生活配套设施,研发与配套需以同比例共同增长。

2.4.3 灵活性、弹性及可操作性

从性质到规模上的多种模式发展会随着园区规模的扩大不断变化。本方案旨在强调规划的灵活性,在用地的性质、地块的灵活划分、地块指标的控制上探讨一种灵活可变的模式,更为园区的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合理建议,用地以2公顷为基本单元上下浮动,大地块可根据招商情况拆分为小地块,较小的地块也可合并设置,以适应未来不可预知的入住企业规模。

2.5 规划原则:

2.5.1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性化的尺度和标准,开展园区建设。

2.5.2 遵循环境共生的原则:利用周边水系与绿地资源,实现园区建设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2.5.3遵循高效活力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公共服务、居住生活与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实现园区运转的高效与活力。

2.5.4 遵循海洋肌理原则:以珊瑚岛为创意源泉,规划体现海洋生物生长肌理。

2.5.5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挖掘海洋及海洋生物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2.5.6 遵循自然生态原则:为适应气候特征,采取绿色节能措施,利用海洋资源、太阳能资源、自然风资源、创造节能低碳的绿色建筑。

图8功能结构分析

2.6 功能结构分析:

规划构思是由珊瑚主干发展为珊瑚支干,再由珊瑚支干上生长出珊瑚岛。规划方案利用中心景观轴表现珊瑚主干,用从中心景观轴分支出的次景观轴代表珊瑚支干,而自由变化的研发、实验建筑,中试、展示建筑,居住、商业配套建筑则有机的组成了珊瑚群岛。研发、实验建筑、居住、商业配套建筑由自由流畅的条形建筑为主,并有机的为合成半开敞的院落,自由曲线的外轮廓与珊瑚取得意想上的统一,中试、展示以点状布局,自由穿插于珊瑚状建筑群之间,犹如海洋鱼类穿梭其间。

通过对以上两个实例的剖析,我们从地域特征出发,进行理念构思,做规划设计,以构建与环境和谐共生,并独具地域特色的产业园。

参考文献

第3篇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83-03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危险化学品已是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但由于其物品的特殊性,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仓储、经营、运输及使用都受到严格的安全限制,易引发安全事故,可能给城市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为此,各级城市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及经营都会作专门的安排,尤其是危化品使用量或者中转量较大的大中城市,更需要对危化品生产、仓储等功能区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以确保城市运行的安全、有序、和谐。

江门市作为珠三角西部的枢纽城市,一直以来危化品的使用和中转量都十分庞大,近几年随着江门市及其周边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危化品的需求量更是与日俱增。但在危化品生产、仓储区的规划和建设环节,却一直未能跟上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开展江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功能区的规划工作。

2 研究思路

根据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布局原则和设置因素,分析江门市区危化品现状布局情况,参考市区工业用地布局规划,充分考虑自然与社会条件,找到综合条件较理想的候选地址,然后详细论证每个选址,得出生产、储存区建议选址方案。

3 布局原则

根据危化品的特点及生产存放要求,结合江门市产业空间和交通枢纽布局特点,从尽量减少危化品事故风险的连锁效应考虑,以安全为首位,总体上按照危化品种类进行分类生产;同时考虑到为企业生产、储运服务,若将各类危化品按类别的不同完全分开,无疑会增加危化品储运企业和危化品用户企业的运行成本,因此,针对各自服务区域在空间上实行相对的集中。这一设想不但满足了危化品生产的安全、效率及协调原则,同时也符合危化品仓储就近服务和远距离辐射的市场经营要求。因此,危化品生产、储存区的选址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3.1安全原则

3.1.1生产区安全原则

生产区安全包括生产区用地安全与周边安全两部分。用地安全,一方面指危化品生产、储存区用地范围的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条件满足建设用地的要求,不存在地质灾害等,另一方面,生产及仓储区范围具备建专用消防通道及消防救灾制高点的条件;周边安全主要体现在仓储区与周边设施要满足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和规范等要求。

3.1.2运输安全原则

据相关统计数字表明,危化品运输过程出现问题的几率远远高于储存过程,而且“动态”的安全隐患比“静态”的安全隐患更难防范,涉及的面也更大。因此,如何提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增强安全保障的重要方面。为了提高输运安全,一方面,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布局要与城市的长远发展相协调,要便捷联系未来城市发展地区,以减少长距离运输;另一方面,危化品运输路线尽量回避人口密集区和一级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减少安全隐患。

3.2协调原则

3.2.1与城市长远发展相协调原则

危化品生产、储存区不仅占用一定的土地,而且对周围地区可能造成一定安全影响,因此危化品生产、储存区规划与有关规划的协调显得十分重要。危化品生产、储存区规划一定要与城市的长远发展相协调。一方面,危化品生产、储存区的服务范围要能覆盖未来城市新发展地区,另一方面,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布局要避免对城市发展造成阻碍。

3.2.2与城市重大设施相协调原则

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布局,一方面要与规划的城市干线路网等设施相衔接,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与规划的重大项目相冲突。

3.3效率原则

3.3.1接近主要服务区域,方便企业经营

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布局应尽量接近主要服务区域,减少穿越。目前江门市危化品使用企业及交通枢纽多分布于西部,因此规划新址应考虑结合西部地区布局,以便更充分更快捷地服务于其他危化品需求的地区。

3.3.2交通便捷,适当集中

运输便利包括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两方面的便利:对外交通应靠近区域交通主干道或对外交通设施(如港口等),衔接便捷;对内交通要求通达性好,尽量减少到消费地的运输距离,因为长距离运输会增加运输过程的安全隐患,同时增加用户的运输成本。从另一个角度看,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应适当集中,可以避免“遍地开花”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此外,从资源利用、管理的角度来看,适当集中也是有利的。

4 危化品布局关联因素影响分析

根据危化品生产、储存区规划布局原则,从市区范围展开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布局的关联因素分析,以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形态。

4.1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

根据《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江门市区分为三大板块,分别为北部主城区板块、南部银洲湖板块以及西部产业集群板块。江门市区产业空间未来沿镇及沿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分布,南北向的产业带发展趋势明显,是最主要的产业带。在北部城区培育具有良好前景的工业区,促进镇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4.1.1北部主城区板块

蓬江区继续发展江沙工业走廊,重点建设北新区与滨江新区,工业以制造业为主,保持摩托车及其零配件产业的发展活力,北部继续发展壮大棠下、杜阮、荷塘三镇的制造业实力,为选择接受广佛的产业转移作好准备;江海区工业以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壮大家用电器、摩托车及其零配件产业,搞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加强与中山的联系;新会区会城镇加强新会今古洲开发区发展,同时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将绿地嵌入会城镇。

4.1.2南部银洲湖板块

天马利用港口优势,在周边地区发展临港型工业;古井、双水镇预留纸业基地、物流等工业发展用地,发展与银洲湖及周边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行业类型,其余部分作为生态旅游休闲的扩展用地;崖门、三江、沙堆镇预留工业发展用地,与珠海澳门衔接成为珠江三角洲重要的旅游休闲娱乐基地,服务于港澳乃至更大区域;大鳌镇以制造业为主,着力发展集装箱制造行业。

4.1.3西部产业集群板块

以制造业为主,将司前和大泽联合建设成为不锈钢制品的两个专业镇,进入不锈钢制品的上下游行业,加强设计与市场的功能。

针对以上的产业布局特点,可以看出,江门市区危化品需求主要集中在南部,那么按照就近服务的原则,相应的空间安排应该侧重于这个区域。

4.2人口密度

江门市区人口密度分布中心城区最高,根据总体规划预测2010年人口密度达3000人/km2,其中老城区人口密度更高,北部棠下、杜阮、荷塘三镇相对较低。

新会区除会城镇外其余各镇人口密度均偏低,当中最高为司前镇,达1000人/km2,三江、睦洲、大鳌次之,而罗坑、崖门、古井、沙堆等人口密度为市区最低,其中崖门镇人口密度不足300人/km2。

根据危化品布局的安全原则,危化品生产、储存区选址应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按照江门市区人口密度分布的特点,西部及南部为符合选址要求的地区。

4.3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是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建设时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在满足城市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靠近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段。江门市区的危化品消费市场,除供应本地外,还主要为整个五邑地区及周边城市提供服务。

江门市区的道路网规划在各个方向的交通网络都比较完善,而南部交通的通达性相对较弱,北部地区稍微偏离整个市场需求重心,运输的在途风险相对要大一点,而西部和东部则更为靠近市场。从这个角度看,将危化品仓储区放在市区东、西部更为适合一些。

4.4自然条件

江门市区地势西高东低、波状起伏,西南部古兜山主峰狮子头海拔982m,为市区最高峰。市区地貌以丘陵平原分布最广。北部为大雁山(丘陵)地带,西北部为圭峰山地,西南部为古兜山地,东南部为牛牯岭山地,东部和中部为西江、潭江沉积平原。境内地质构造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东部沿西江河谷有西江大断裂。两支断裂带构成境内基本构造格架。

结合地势条件,江门市区南部山区更为适合设置危化品生产、储存区,设置在其它地区则需要更为严格的地基处理和保护。

5 危化品生产、储存区总体布局

综上所述,本规划建议江门市区未来危化品生产、储存区选址采取“分区建设、相对集中”的原则,即按照江门市区的行政区划,选定数个选址,各个选址有不同的侧重,实行分类生产及储存。

分析本章第三节的相关条件,经综合比选,参照“分区建设、相对集中”的原则,认为不宜在江门市设置过多的危化品生产、储存区,由表中可得市区西部和南部最为适合危化品生产、储存区的选址。

江门市于2007年编制了《崖门口沿岸重化产业带(江门银洲湖)总体规划(2007―2020)》,对银洲湖重化产业带的建设条件作了详细论证,确定作为银洲湖石化基地,并对交通运输、环保、公用工程及配套设施、环保、消防、安全、防灾、节能等作出全面的规划。因此,结合《崖门口沿岸重化产业带(江门银洲湖)总体规划(2007-2020)》,南部银洲湖地区最为适合建设危化品生产、储存区。本规划建议选取新会区古井镇银洲湖石化基地作为江门市区未来危化品生产、储存区设置的重点区域,即危化品生产、储存区的第一选址,新会区沙堆镇可作为新会区第二选址,而杜阮镇条件亦适合危化品生产、储存区,但条件不如古井镇优越,故作为危化品生产、储存区次要选址。而市区东部如荷塘镇、江海区等地区,由于临近西江,如设置危化品生产、储存区一旦发生事故有可能造成西江水源的严重污染,高新区的产业性质也不适合设置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因此其它地区除现有仓储点外,不宜再设置危化品生产、储存区。

根据前面规模预测,本次规划选定市区3个危化品生产、储存区,分别为古井区、沙堆区和杜阮区。建议用地规模如下:古井镇选址区:150hm2;沙堆镇选址区:100hm2;杜阮镇选址区:50hm2。

第4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 产业集群 规划

彼此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的企业及相关法人机构,在某区域聚集。产业集群以其特有的低成本,高竞争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模式,已成为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县域经济中的产业集群规划是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基础和前提。分析产业集群的特点、模式,探索县域经济中的产业集群规划的原则和内容,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集群的特点

    1.产业集群的特点一是关联程度高,产业链长。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往往是在某一产业领域,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进行纵横发展,形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服务产业。如花卉集群,形成花卉生产,花卉运输,技术培训,化肥生产等。或者根据生产流程进行专业分工,形成相关的企业。在产业集群中,企业及法人机构中,相互关联度高,互补性强,产业链条比较长,企业原料和需要的配套服务都能得到满足,形成多品种集中生产,多企业集中采购,公共产品集中供给的格局。企业能在产业流程,相互配套服务方面,相互互补,不断发展,使产业链条愈来愈长,愈来愈完善,分工愈来愈细,专业化程度愈来愈高。

    2.是运输成本低,竞争力强。企业落户在产业集群内,更有机会接近优异、低成本的专业化元件,比如零配件、机器、企业服务,更容易找到企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在产业集群内,由于企业之内的互补性,使每个企业都集中力量发挥各自优势,而把自己缺乏优势的生产服务环节让渡给其它有优势的企业,专业化更强。由于产业集群在某一领域,具有共通性,加之产业聚集,法人机构和公共物品的利用效率更高。由于成本降低,企业优势得以最大发挥,产业集群竞争力更强。

    3.产业规模大,聚集度好。产业集群内企业成本普遍降低,竞争能力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利益驱动的影响,相关企业便会向产业集群地迅速聚集。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使产业集群的发展明显快于非集群发展的区域经济。在产业集群发达的城市,一个地级城市如温州的财政收入高于中西部地区一些省份全省的财政收入。

    4.创新能力强,创业机会多。在产业集群中,企业相互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能更清楚、更迅速地察觉到新的顾客需求。企业在产业集群内更容易了解客户知识与关系,相关产业专业化信息。与客户近距离打交道,更容易了解客户的情况,更能迅速认清客户的趋势,及时觉察客户的需求变化,有利于根据客户需求变化发展趋势,超前创新,提供客户未来需要的产品。在产业集群内,更容易获得新技术、新的经营方式。在产业集群中,创业所需的资产、技能、元件、人员更易获取,围绕集群主导产业进行相关创新更加容易,使企业有更多创业机会。

二、产业集群的模式

1.要素型产业集群。企业的发展及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是否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相应产品,拥有的技术越先进,生产的产品就越具有竞争力,拥有的技术越具有垄断性,生产的产品就越具有竞争力。

    2.原料型产业集群。依靠当地资源,加工原料形成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便是原料型产业集群。

    3.是市场型产业集群。市场需求以及形成有形市场,便于人们之间的交易,容易聚集有关商贸流通企业及相关生产物流企业,形成产业集群,这种依靠市场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便是市场型产业集群。如浙江省义乌市小商品市场产业集群。

4.区位型产业集群。利用区位优势或区位机遇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便是区位型产业集群。荷兰的运输产业集群便与坐落于欧洲中央,拥有网状水道,鹿特丹港口及海运历史有关。昆山市,东依上海,西邻黄山,是江苏省的东大门,受上海大城市的辐射,把上海不要的企业吸引到昆山,并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形成了光电产业集群。

    三、产业集群规划的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资源的微观配置必须按照市场规划,由市场进行,要按照市场需求和市场经济规律来确定县域经济中的产业集群的领域,明确主导产业,各有关企业在本地选择是否进行投资,按市场规则和规律进行决定。在产业集群形成发展过程中,企业之内的互补配套,相互服务,协调和竞争,也必须遵守市场规则,依据市场规则来进行,地方政府不能采取行政措施,干涉企业自主权利,超越市场,代替市场,影响企业间的正常竞争。

    2.发挥优势原则。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将资源配置到高效率最好的领域、产业和企业。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就是各地优势资源得到最大发挥和利用。事实上,各地发展经济,只有发挥当地优势,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绝不会通过当地劣势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优势和劣势是比较而言的,其一本地各种资源相比,那些富裕,那此贫乏,其二当地资源和其它地区相比是处于优势还是劣势。经济发展涉及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金融服务、同际化程度,社会管理机制,政府服务等,涉及地理区位因素等。必须在充分分析当地优势劣势的基础上,根据县域优势,确定产业集群的领域和主导产业。

    3.配套互补原则。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产业配套完善,产业链条较长,使各企业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从整体上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产业集群这种相互配套,相互补充,协作与竞争,使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元件及原料供给便捷、容易且成本较低,形成了产业集群的低成本优势。

4.集中布局原则。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相关产业和服务配套的企业集中在某一地点,通常是一个园区或相连的几个园区。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与靠近,有利于最大可能地减少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原料供给,人员互动的成本,增加了企业之间协调的便利性,更有利于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降低产业集群整体成本。因此要考虑产业集群的相关配套,互补企业的发展,又要根据产业集群不同企业进行功能分类,实行专业分工,同时按照功能区将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区域分成不同功能区,让同一类型,同一功能的企业集中在同一功能区内 。不同功能区集中在产业集群规划集中区内。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既功能分类,便于服务,又相对集中,便于协作。 

5.企业主体原则。在产业集群中,企业是主体,不管那一个地方,拥有什么优势,能给企业提供什么发展要素,企业在该地投资不投资,从事什么产业,由企业决定。相关产业来不来投资,也取决主导产业发展趋势,取决于该地投资效益和前景,取决于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投资成本,最终决定权在于企业。企业之内的互补及配套也完全由企业决定。企业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主体,企业拥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自主权,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市场规则进行经营生产活动。当地政府只是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不能干涉企业具体经营活动,在产业集群规划中,要突显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主体作用。

四、产业集群规划的内容

1.产业集群规划工作的程序和方法。首先成立机构。由经济管理部门牵头,相关的土地、交通、财政、电力、水利、电讯、供热、供气等部门参与,成立县政府经济分管领导为组长,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县域产业集群规划领导小组。其次调查研究。产业集群规划必须从调查分析当地优势劣势出发。

2.产业集群规划的基本内容。产业集群规划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六个方面。其一是主导思想,提出产业集群发展应坚持的指导原则,产业领域,主导目标和关键措施等。指导思想应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其二优势劣势。就产业集群目前的现状,产业发展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县域可依托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进行分析。其三,总体目标。就近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重点,所要做的主要工作,达到的基本目标进行表述。对五年十年产业集群中投资规模,相关产品产量,主导产业配套产业,服务机构发展的总体目标,予以明确。其四,产业布局。就不同阶段,不同功能互补产业中布局的具体面积,方位,进行明确。对功能区用图表的形式予以确定。其五规划期发展重点。就规划期内,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工作,比如各功能区的建设等。其六是主要措施。包括优惠政策、培育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等。

参考文献

[1] 董军贤. 我省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思考[J]. 陕西综合经济, 2006, (06)

[2] 曾凡银. 安徽县域产业集群问题研究[J]. 理论建设, 2007,(05)

[3] 王彦勇. 中国县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06)

[4] 王小花, 潘锋. 对河南县域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思考[J]. 特区经济, 2008,(12)

[5] 许桂红. 辽宁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 2009,(12)

[6] 张玉龙. 关于长丰县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28)

[7] 魏进平, 徐大海, 胡宝民. 优化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J]. 中国科技信息, 2006,(04)

第5篇

坚持村为主体、多方合力原则。强化村级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的地位,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加大对贫困村水产畜牧养殖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帮助、服务和支持,切实构建县负总责、乡抓协调、村为主体、农户落实、多部门配合的扶贫工作机制。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发展原则。针对水产畜牧养殖业发展现状和潜力, 按照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旅则旅,以及多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指导帮助贫困户做规划、选产业、促脱贫。

坚持长短结合、持续增收原则。既放眼长远,打造优势支柱产业,增强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能力,又立足当前,发展短平快增收项目,确保完成每个年度、每个阶段特别是今明年有脱贫摘帽的农户的脱贫任务。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充分应用精准脱贫识别成果,加强对水产畜牧养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科学规划养殖产业发展,制定“一户一方”措施,做到帮在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户有更多的获得感,确保增收脱贫。

送政策落实强农惠农措施。指导落实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帮助贫困户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等;积极研究,更好地整合和发挥政策、项目和资金等各类帮扶手段的效用,确保这些帮扶要素落地见效,切实推动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

送技术提升致富脱贫能力。结合农业生产和动物防疫要求,加大水产畜牧养殖业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种苗有效供给。针对贫困村的特色产业需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按照菜单式培训方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等活动,开展养殖技术、加工技术、乡村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农民工转移等培训服务。

帮助制订养殖产业扶贫规划。帮助和指导贫困村找准优势产业,制订水产畜牧养殖产业扶贫规划,把贫困户的产业发展纳入县乡总体规划中,努力做到“四个一”:有一个整体产业规划,一张产业布局地图、一个精准实施方案、一个任务进度时间表。明确帮扶思路、扶贫对象、产业项目、责任主体、帮扶形式、实 施年度、脱贫年限等内容,将水产畜牧养殖产业脱贫精准到村、到户、到人,有序推进养殖产业精准扶贫。

帮助找准适宜的脱贫产业。指导贫困村制定“十三五”养殖产业脱贫规划和精准到户的年度实施方案,充分利用贫困村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养殖资源,结合当地养殖习惯和农民意愿,把握养殖产业当前实际和发展趋向,定准脱贫产业的选择,找准增收致富的突破口,找准切切实实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做到超前谋划、认真规划。

帮助规划创建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区。指导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村屯,因地制宜创建水产畜牧养殖产业示范区,推进发展休闲渔牧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

帮助培育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帮助和引导贫困村根据发展实际,推动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更广泛享受优质的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和信息服务,让农民更直接有效享受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政策。

帮助建立产业脱贫信息平台。帮助和指导贫困村建立养殖产业脱贫信息平台,收集整理养殖产业现状(规划)资料、制作电子地图,结合精准脱贫识别成果数据等,为科学发展养殖产业提供信息参考。积极对接区内外企业,收集提供务工就业信息,推动贫困村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开展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第6篇

科学利用矿产资源,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激励、项目突破、市场运作、上下联动、有序管理”的发展方针,以提高资源集约和节约利用水平为目标,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拉长产业链,实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利用,培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矿产资源产业体系,把*建成重要的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科学利用铜、钨、稀土、多晶硅、盐等矿产资源,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的基本原则是: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资源、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集中,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优化铜、钨、稀土、盐等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政府在制定规划、规范运作、协调利益、提供服务、改善环境等方面,充分发挥引导、推动作用。

二是坚持招商引资和资本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世界的眼光和开放的姿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铜、钨、稀土、盐等产业分工与合作。要十分珍惜和抓住当前铜、钨、稀土等行业经营业绩好的机遇,鼓励支持引导核心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迅速做大做强,打造出产业航空母舰,增强主导市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与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全省铜、钨、稀土、盐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主要途径,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发挥自主创新对做大做强矿业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

四是坚持重大项目带动的原则。突出时效、突出水平、突出竞争力,不断地筹备、启动、建设大批铜、钨、稀土等深加工项目,实现重大项目的跟进接替,形成规划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机制,增强全省矿业经济抢占市场和自我扩张的爆发力。

五是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综合考虑国内外矿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分析*及我国矿业经济发展态势和市场环境,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实施规划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资金、技术、项目等启动条件和产业链方案,逐步分期实施。大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延伸产业链,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矿产资源深度加工、应用产品。

六是坚持集约化发展的原则。通过加强行业整合和产业链式延伸,使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向工业园区集中,切实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提高全省矿业经济的行业集中度和集约化发展水平。

七是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原则。在铜、钨、稀土、粉石英、盐等矿产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推广使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采选工艺。在冶炼环节,要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提高污水循环使用次数和废渣的综合利用水平,打造一批具有现代装备和先进工程化技术的绿色企业。

培育壮大铜、钨、稀土、多晶硅、盐等五种优势矿产产业的路径和目标分别是:

铜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按照“上下延伸、双向扩张、粗粮细做”的思路,在稳步扩大铜冶炼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电子行业用铜、家用电器行业用铜、电力电气行业用铜、交通运输行业用铜、建筑行业用铜等五个方向延伸产业链,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把*建成在全国有突出竞争优势、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铜产业基地。到2010年,全省铜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700亿元,铜冶炼能力达到80万吨以上、铜材加工能力超过120万吨(中、高端铜深加工产品比重超过60%)。

钨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按照“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深度加工、形成集群”的思路,以南昌、赣州为中心,在控制钨精矿生产总量和钨冶炼产品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亚微、超细硬质合金,高冲击韧性、高耐磨性硬质合金采掘工具,硬质合金涂层加工工具,硬质合金硬面材料,钨及钨合金材料,硬质合金废料综合回收及低品位复杂矿源冶炼技术等六大系列产品,把*建成全国重要的钨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基地。到2010年,全省钨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硬质合金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

稀土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调控混合单一稀土矿产品总量和分离冶炼生产能力,重点发展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中重稀土合金、稀土新材料等五条产业链,把*建成全国性的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稀土深加工产品和钽铌等稀贵金属研发、生产基地。到2010年,力争形成2-3个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全省稀土产业销售收入力争实现100亿元。

第7篇

1.1 项目概况

1.2 编制范围

1.3 编制原则

1.4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可研过程

1.5 主要经济指标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背景

2.1.1 文化教育领域消费现状

2.1.2 文化教育产业发展现状

2.1.3 文化教育产业化背景

2.1.4 文化教育产业化的意义

2.1.5 大教育理念及大教育产业概述

2.1.6 大教育产业与国民教育的关系

2.1.7 大教育教育背景下的国民教育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发展大教育产业符合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

2.2.2 发展大教育产业是提高国终身教育的需要

2.2.3 发展大教育产业是提高消费高层次、拉动内需的需要

2.2.4 发展大教育产业也是创利和就业的重要领域

2.2.5 发展大教育产业消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2.3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小结

第三章 项目市场分析

3.1 西部大教育产业园区项目竞争力

3.2 项目SWOT分析

3.3 西部大教育产业园区建设构想

3.4 目标市场定位

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4.1 项目选址原则

4.1.1 合法性原则

4.1.2 合理性原则

4.1.3 安全性原则

4.2 项目选址

4.3 区域投资环境

4.3.1 通讯及互联网

4.3.2 物流

4.3.3 交通

4.3.4 通信

4.3.5 能源动力

4.3.6 人力资源

4.3.7 生活配套

4.3.8 社会经济条件

第五章 项目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5.1 发展定位

5.2 发展目标

5.3 建设规模及内容

5.4 功能分区

5.4.1 分区原则

5.4.2 分区规划

第六章 项目工程设计方案

6.1 产业园区总体规划

6.1.1 总规划原则

6.1.2 总平面布置方案

6.1.3 道路交通组织设计

6.1.4 景观规划

6.2 结构设计方案

6.2.1 设计依据

6.2.2 地震烈度、地震动参数

6.2.3 设计荷载

6.2.4 结构选型

6.2.5 结构主要材料

6.3 给水排水工程设计

6.3.1 设计依据

6.3.2 涉及范围

6.3.3 给水设计

6.3.4 排水设计

6.3.5 管材及连接

6.4 电气工程设计

6.4.1 设计依据

6.4.2 涉及范围

6.4.3 供配电系统

6.4.4 配变电所

6.4.5 低压配电系统

6.4.6 防雷保护、接地系统及安全措施

6.5 暖通工程

6.5.1 设计依据

6.5.2 空调系统

6.5.3 通风及排烟系统

6.6 消防

6.6.1 设计依据

6.6.2 建筑消防设计

6.6.3 消防给水设计

第七章 环境保护

7.1 编制依据

7.2 污染物的治理及环保措施

7.2.1 建设期生产的污染物与控制措施

7.2.2 运营期产生的污染物与控制措施

7.3 环保评价

第八章 节能设计

8.1 编制依据

8.2 设计范围及主要原则

8.3 节能措施

8.3.1 建筑节能措施

8.3.2 电气节能措施

8.3.3 给排水节能措施

8.3.4 暖通节能措施

8.4 节能效果分析

第九章 劳动安全及消防

9.1 劳动安全卫生

9.1.1 危害因素识别

9.1.2 安全措施方案

9.2 消防

9.2.1 消防设计依据

9.2.2 建筑防火

9.2.3 疏散指示标志及应急照明

9.2.4 防烟排烟系统

9.2.5 消防报警系统

9.2.6 消防灭火系统

第十章 项目实施与招投标

10.1 建设工期

10.2 施工进度安排

10.3 招投标

10.3.1 招标范围及招标方式

10.3.2 招标程序

10.3.3 评标委员会

第十一章 项目组织管理

11.1 项目组织结构设计

11.2 项目控制、管理与监督

11.2.1 项目控制

11.2.2 项目管理

11.2.3 项目监督

11.3 劳动定员

11.4 人员来源和员工培训

11.4.1 人员来源

11.4.2 员工培训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分析

12.1 项目投资估算依据

12.2 资金来源

12.3 投资估算

第十三章 财务分析

13.1 产业规模预测

13.2 主要财务数据预测

第十四章 效益分析

14.1 经济效益

14.2 社会效益

14.3 生态效益

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8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题,坚持“集约利用、集聚发展、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原则,加快推动全市开发园区从二产为主向二、三产业并重转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努力把开发园区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集聚效应显著、生态环境友好、功能配套完善的转型升级先导区,进一步提升全市产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一)集约利用。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盘活存量土地,加大产业用地二次开发力度,提高投资强度,全面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探索建立“集约用地示范园区”。

(二)集聚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实行错位发展,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开展“补链”招商,延伸主导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

(三)生态优先。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严格实施项目环保准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构筑生态产业体系,实现开发园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开发园区先行先试优势,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创新载体和公共平台建设,大力集聚国内外各类创新要素,推进政产学研结合,支持自主创新,推动开发园区成为科技创新先行区。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开发园区在全省同类园区排名逐年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走在北国家级开发区前列,省级开发区一半以上跻身北第一方阵,力争1至2家开发园区进入全省开发园区第一板块。全市开发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年翻一番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9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50%,固定资产投入占全市比重超过50%,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额占全市比重超过80%,外贸出口占全市比重超过60%。

四、工作重点

(一)加强规划引领

各开发区要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原则,编制完善开发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修订、完善开发园区控制性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要根据产业特色、区域特点和功能分区,制定独具特色、相对统一的建筑色彩、建筑外装材料、标识和城市街道家具,营造简洁明快、新颖实用的建筑风格。大力拓展发展空间,省级开发园区规划面积原则上不低于4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面积不低于8平方公里。坚持滚动发展,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开发建设面积每年提升幅度原则上不低于10%。优化工业项目用地标准,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200万元。国家级开发区投资总额低于7000万元、省级开发园区投资总额低于5000万元或用地低于30亩的单体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

(二)推动产业发展

1.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各开发园区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要素配套能力,分别明确2—3个特色产业,围绕特色产业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到2013年底,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都要建有省级特色产业园区,每个特色产业园区至少拥有1个国家级品牌、5个省级品牌。到2015年,全市形成一批销售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实现特色产业园区主要指标和贡献度占开发园区的60%以上,特色产业园区公共研发平台、规模企业研发中心、龙头企业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全覆盖。

2.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信息技术产业,徐圩新区围绕冶金、高端化工、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产业,东海县围绕硅材料、农副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建材产业,县围绕钢铁、石化、光伏、海洋工业,灌云县围绕精细化工、船舶修造、装备制造产业,灌南县围绕冶金、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产业,新浦区围绕高端装备、新信息技术产业,区围绕盐化工、有色金属产业,海州区围绕太阳能利用、机械装备产业,着力延伸主导产业链,通过龙头企业推动关联产业集聚,实现集群共生、联动发展。坚持优惠政策向骨干企业倾斜,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优先配。到2015年,全市培育百亿龙头企业不低于20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每个省级开发园区重点培育1—2个新兴产业。到2015年,全市开发园区新兴产业产值占开发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

3.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各开发园区要把产业招商摆到突出位置。有条件的开发园区要在日本、韩国等国家或地区设立驻点招商机构,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重点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招商选资;做好项目包装、推介,主攻外资项目、重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加大对特色产业项目的扶持和招商有功人员的奖励。

(三)加快开发园区设施建设

1.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开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开发园区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合理配置”的原则,高标准、适度超前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到2012年底,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基本实现九通(道路、供电、供水、通讯、排水、排污、供热、供气、宽带)、三化(绿化、亮化、路网和路面建设标准化)。

2.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根据产业特色制订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厂房,推进新增中小企业入驻标准厂房,鼓励进区企业建设多层厂房,促进开发园区集约化发展。到2012年底,全市开发园区标准厂房建筑面积不低于开发园区建筑面积3%,确保到2015年超过10%。

(四)完善开发园区功能配套

1.加快开发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产城一体的城市新区,徐圩新区建设具备各项城市服务功能的城市功能配套区,其它省级开发园区建设生产、生活设施配套的工业邻里中心。其中,人才公寓、高星级酒店、商业网点、文化娱乐设施、教育医疗机构等单体项目建设规模不低于3000平方米。到2015年,各省级开发区的工业邻里中心建设规模不低于4万平方米。

2.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开发园区产业定位,打造仓储物流、科技研发、人力资源、融资租赁、信息咨询、数字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剥离物流产业,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开发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合作建立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引进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快特色产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调整设立全市特色产业需求专业,鼓励按照产业定位做好劳动用工培训和人力储备;加快组建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企业,发展金融中介服务,鼓励开发园区成立担保公司;支持法律咨询、会计、渠道等中介机构发展,积极打造云计算、软件与物联网、园区产品展销网站等数字信息服务平台。

(五)加强开发园区管理

1.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园区开发同步”原则,加快污水处理厂和供热中心建设,进一步改善开发园区生态环境。到2015年底,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集中供热率、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达100%。认真抓好开发园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确保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持续下降。推广清洁、可再生能源,严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项目的准入,积极创建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和节能型园区,到2013年底,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通过审核,到2015年底,70%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建成生态工业园区。

2.优化发展环境。合理配置园区人流、物流、信息流,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各县区、市各有关部门要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开辟“绿色服务通道”,为开发园区及进区企业做好服务。开发园区要牢固树立“小政府、大服务”、“事权集中、管理统一”的管理理念,加强专业化协作,积极推进开发园区行业协会等自治组织、中介机构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增强开发园区整体对外拓展的能力。

3.推动园区合作共建。加快南北共建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与省外先进开发区跨省合作共建,借助先进园区经验和优势资源,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到2012年底,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全部设立南北共建园区。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区、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开发园区发展工作。市商务部门要牵头研究制订提升开发园区发展水平的政策和措施。市发展改革、经信、科技、人社、规划、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要加强园区布局优化、产业扶持、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科学规划、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管理与服务,重点扶持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形成支持开发园区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各县区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本着充分授权、权责一致、属地管理原则,在民生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探索给予开发园区更多的管理权限;充分发挥开发园区独立财政的作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在企业新办、生产项目改造、人才引进、研发平台建设、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9篇

[关键词] 电力系统;电网规划;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电网是实现电力发、变、送、配、用各环节的载体和物质基础,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可指导电网建设,对合理安排电网建设项目、建设时机、资金投入,满足国民经济对电力需求,保证今后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提高电网规划的质量,编制出合理性、前瞻性、可行性均比较理想的电网规划,现将采取的有关规划技术方法介绍如下。

二、电网规划技术方法

根据文献[1],电网规划的内容应包括现状分析、负荷预测、电力电量平衡、网络整体规划、财务评价等五个方面。相应涉及的电网规划技术方法包括:负荷预测、电力电量平衡、网络结构整体规划、电气计算等。

(一)负荷预测

负荷预测是电网规划重要的基础和前期工作,准确的负荷预测可为布置合理的电源点、确定准确的电网建设规模和时机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负荷预测的方法有很多,中、长期负荷预测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单耗法、电力弹性系数法、人均用电法、时间序列法、横向比较法等。但这些传统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单耗法受产业技术进步影响较大,用电单耗难以确定;电力弹性系数法,只能进行粗线条的负荷预测;人均用电法,只对居民用电或商业用电比例大的电力系统有效,对工业用电比例大的系统,准确性较差;时间序列法,需要大量的负荷数据,计算量大且对长期预测比较困难;横向比较法,不同地区产业结构不同、发展特点不同,地区间可比性不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近年又提出了一些新方法如:灰色预测法、模糊聚类识别预测法和专家系统预测法等。

由于负荷特性不同,不同的电力系统会有不同的预测方法,即使是同一电力系统,根据预测时间的长短以及负荷特性的变化,不同时期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

1.系统动力学建模

根据大系统分解理论,本规划使用系统动力学对第一、二、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进行了建模。通过对各产业单耗和人均生活用电的分析,建立系统动力学的模型,通过仿真得出城市的用电预测量。

根据系统动力学建模是面向问题,而不是面向系统的原则,预测模型中第一产业用电预测子块,第二产业用电预测子块,第三产业用电预测子块,以及居民生活用电预测子块之间是独立的。有关经济、政策方面对各个子块的影响以专家预测的形式输入。

2.模糊聚类识别预测法

本规划采用的模糊聚类识别预测法是一种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炼出符合变化的若干种典型模式,进而由影响负荷变化的相关因素的未来状态去判定未来负荷变化属于哪种模式,从而达到预测目的的方法。在规划中,选用用电量的增长量为被预测量,国内生产总值、人口、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五个因素的增长量作为影响电力负荷增长的环境因素,构成一个总体环境。通过对历史环境与历史用电量的增长率总体的分类及类特性、环境特性的建立进一步由未来待测年份的环境因素对各历史类环境特性的识别,来选出与之最为接近的那类环境,其所对应的电量增长量即为所求。

3.回归分析法

由于系统动力学建模和模糊聚类识别都不是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外推,而是根据预测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出预测年的用电量,所以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预测,对前两种方法进行校核。

4.负荷特性预测、负荷曲线

用同样方法可得到各分区(包括市区和下属县)用电量预测值。当城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用电量基数较小,今后若经济发展或产业调整后,用电量变动将较大,因此,在负荷预测、确定不同预测方法预测结果的权数和分析负荷特性时,应向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作深入了解,对新建工业区和大型项目用电量进行了综合考虑,相应的负荷预测结果也需作高、中、低三个方案,供供电部门选用。根据负荷预测结果,采用负荷最大利用小时数法,得到规划各水平年的最大负荷。

(二)电力电量平衡

便于对规划年内电力电量进行平衡,在综合有关专家意见等前提下,我们确定了如下电力电量平衡的主要原则:

1.对夏季高峰负荷方式进行平衡;

2.系统最大容量取系统最大一台机组的容量;

3.小水电最大出力按装机容量 90%计算,枯水期按装机容量 20%计算;

4.低谷负荷按高峰负荷的 45%考虑;

5.对大的水电厂和火电厂丰水期、枯水期出力,厂用电量等都有约定。

需要对丰水期电力电量进行平衡,主要是校验丰水期城市电力系统变电设备和输电线路的送电能力和经济性;对枯水期电力电量进行平衡,主要是校验枯水期电力系统缺电情况及网络的适应性。

(三)网络结构整体规划

1.分层分区负荷预测和规划标准化原则网络结构规划是电网规划的中心工作,根据文献[1]要求,应贯彻分层分区的原则,各层区应有明确的供电范围,避免重叠交错。

在进行网络结构总体规划以前,我们确定了如下标准化原则:电网安全可靠性原则(满足 N-1)、网络结构原则(包括变电站建设规模、接线方式的一般原则)、变电站容载比原则、短路电流控制原则、电网中性点运行方式、线路设计原则、无功平衡原则等。

2.网络结构的优化方法———遗传算法

网络结构优化的方法有很多,如灵敏度分析法、线形规划法[3]、单阶段静态优化模型[4]等。本次规划,我们采用了一种新型的优化算法———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由自然界生物遗传机理抽象出来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优化算法。其计算过程是:首先将实际优化问题编码成符号串,也称染色体,将实际问题的目标函数转变成染色体的适应度函数,然后在随机产生一批出事染色体基础上,根据各染色体的适应度函数进行繁殖,交叉,及变异等遗传操作产生下一代染色体。适应函数值的大小决定了该染色体被繁殖的几率,从而反映论适者生存的原理。交叉和变异操作通过随机和结构化的交换个染色体之间的信息而可能产生更优秀的染色体。这样,经过逐代遗传,就会产生出一批适应函数值很高的染色体,最后将这些染色体解码还原就可以获得原问题的解。当染色体域足够大和遗传代数足够多时,从理论上讲,遗传算法一定可以逼近原问题的最优解。

运用遗传算法求解该模型的步骤如下:

(1)准备必要的数据。在求解最优网架之前需要知道确定建设的变电站站址,待选线的电阻、电抗、允许热稳定极限、长度、投资等参数;并需要知道在规划年份各站的负荷和各电源的出力。

(2)编码。对方案的所有决策变量进行编码,在遗传算法中每一个网络方案对应于一个染色体,采用整数编码,每回代选线路对应于一个基因,该线路出现在这个方案中,则基因值为 1,否则为 0,每个染色体对应一个规划方案。

(3)确定评价函数(适应函数)。评价函数对每一个染色体即每一个方案进行评价,将约束条件以函数形式并入目标函数中,将有约束条件的规划问题转化成无约束条件的规划问题。

(4)进行遗传操作。经交叉变异产生新一代群体,评价群体中的每一个体。

重复步骤(4)直至得到满意的网络方案。

遗传算法虽然能够获得潮流合理和满足 N-1安全准则,又具有线路投资最小的解,但是对于实际电网规划中的其他约束因素还未能全面顾及。尽管如此,遗传算法仍不失为电网规划者的一个有力的辅助工具,因为它向规划者提供了一批组合优化后已满足一定技术要求和经济原则的候选方案,使规划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论证和修改。

(四)电气计算

电气量计算包括潮流计算、稳定性分析、短路电流计算等。运行模拟是本次规划中所采用的一种计算机辅助手段,在模拟运行中我们采用了交流潮流计算,对系统运行的多种状态进行模拟,以验证网架的可行性。即按照确定的未来网架方案加上规划预测的负荷对该网架进行检验,实际上是对网络在未来运行状态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运行模拟,可以获得网络的供电能力、电压水平、潮流流向,应变能力、网损等情况的具体数据,发现规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检验改进措施。在本次规划中,我们对所拟定的方案进行了以下运行模拟:

1.正常运行方式下,丰水期、枯水期时最大负荷和最小负荷的潮流分布,计算并检验各点电压水平,流过线路的电流是否超过线路的热稳定极限,检验各点电压波动范围。

2.故障方式下的潮流计算,进行 N-1 开断实验,检验网络是否满足 N-1 要求。

3.在电厂侧出现严重短路故障,对各发电机能否同步运行的稳定性分析。

此外我们还对确定的网架进行了短路计算,以校验网络的短路电流水平并为设备选型和运行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三、结束语

由于采用较先进的电网规划技术方法,利用本文介绍的电网规划能取得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对于新兴城市,用电负荷的基数较少,容易受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等因素扰动,预测的负荷有可能与实际相差较大,因此要加强规划的滚动修编。另外,随着电网自动化水平和通信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电网自动化和通信规划已成为电网规划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做好这方面的规划是一个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谢敬东,唐国庆等.组合预测方法在电力负荷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