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23:54
导语:在地区经济基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没有PPP,两徽高速公路只能停留在想法上。” 指着墙上的一幅甘肃省交通地图,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副县长付小龙说。
“PPP让两徽高速至少提前了5年建成。”陇南市两当县县长郭省军则说。
两徽高速,主线起于两当县杨店(甘陕界),与陕西省规划的太白至凤县至杨店(甘陕界)高速公路相接。经灵官峡、柳林镇、银杏乡,止于徽县李家河,以枢纽立交与十天高速公路相接。两徽高速公路主线全长53.4km,全线采用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80km/h。用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刘建勋的话说:“两徽高速是甘陕高速网络的咽喉路段,也是陇南通往宝鸡、西安方向的咽喉路段。”
这条高速项目的估算总投资为75.3亿元,而徽县2015年的财政收入为9.2亿元,两当县更是不足9000万。这便不难理解两位县领导的感慨以及对PPP模式的认可。
对甘肃而言,两徽高速的故事是延续多年的交通领域传统建设模式发生变革的生动写照,这不仅实现了甘肃省交通建设领域PPP项目建设零的突破,并且入选财政部PPP示范项目,最为重要的是利益相关方在其中发生的角色变化。
示范项目概况
甘肃PPP模式首批公路试点项目,每公里造价1.4亿
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相关意见,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确定了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两徽高速这一重点项目,并将其列为全省交通行业采用PPP模式投资建设的首批公路试点项目。2015年9月,该项目被财政部确定为第二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在西北地区尚属首次。
经甘肃省政府批准,甘肃省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甘肃交建集团”)为项目PPP实施机构,主要负责PPP项目的准备、采购、监管、移交等工作。
记者注意到,这个项目在前两次招标中,都因为没有足够竞标方而流标,在2016年6月22日的第三次招标中,经过“单一来源采购”商务谈判,确定甘肃路桥第三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五环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甘肃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为社会资本投资人,项目建设用地由陇南市人民政府以土地入股形式进入项目公司。
项目实施方案显示:该项目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EPC)+建设―运营―移交(BOT)+可行性缺口补助”模式建设,项目资本金30.12亿元,占投资估算总金额的40%,由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自有资金共同组成;国内银行贷款45.18亿元,占投资估算总金额的60%。
值得一提的是,两徽高速公路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桥隧比达到58%,每公里工程概算造价达到1.4亿元,投资巨大。“积极引入央企中交集团和省企合作的社会资本投资人,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同向合力,推进项目建设。” 甘肃交建集团董事长乔松青说。
此外,《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该PPP项目中的一大亮点是公路建设基金的支撑作用。甘肃两徽交通投资基金由甘肃交建集团、甘肃交通投资基金及社会投资人共同设立,目前已投放基金5亿元,该基金将全部用于两徽高速公路建设。其中甘肃交通投资基金为“合伙制私募基金”,由省交通运输厅与中交基金共同发起,基金总规模为400亿元。
虽然相对传统建设项目,PPP项目增加了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实施方案报批、社会资本的选择、绩效评价、项目移交等环节,但在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刘建勋看来,这很重要:“PPP项目实施方案如同项目的工可报告,实施方案的批复即PPP项目的立项批复文件,物有所值评价是PPP项目的通行证,财政承受能力评估论证是PPP项目获得可行性缺口补助、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入门证。”
甘肃交建集团总经理赵发章说,“这个PPP项目实质就是基础设施上的按揭,提前消费,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弥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困难,有利于提高效率。”
示范项目意义
促进地方发展,调动政府部门积极性
无论是群众还是官员,建设中的两徽高速,无疑是条盼望了很久的路。
“(通车)将把从徽县到两当原本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缩短到20分钟。而从徽县去陕西宝鸡,4个小时的车程将缩短至一个半小时。”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位徽县司机王师傅如是说。
在徽县副县长付小龙看来,这条路的三大意义是方便当地人出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红色旅游资源。“这是县里最大的民生工程。”
而在这条高速的另一端、陇南市最后一个通高速的县――两当,对这条公路同样盼望已久。“这条高速我们想了七八年,但没能力做。”两当县县长郭省军直言,“这不仅是高速路,也是扶贫路、致富路,这条大通道的建成,将对我县农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意义深远。”
如果说两徽高速通车后为地方带来的变化还是一种憧憬,那么项目参与者角色上的变化已是现实,这也是按照PPP模式建设的两徽高速项目,给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最突出感受。
刘建勋说:“以前的传统模式下,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大包大揽,对项目的规划、立项、投资、融资、建设、运营、养护、管理等全过程负责,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按照PPP模式,政府除负责规划、立项和多种付费模式外,采用绩效评价的手段在前述过程中实施监督管理。”
在徽县副县长付小龙看来,PPP模式跟传统模式对政府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原来是只有想法,现在效率提升;原来被动,现在县里以建设用地入股,配角变主角;此外,施工企业都是大企业,成本降低。
身份的转变,调动了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徽县和两当正在以超大力度和超常措施,为这条路保驾护航。
徽县副县长付小龙说,徽县成立了“协调领导小组”,目前有20多人的团队“全身心投入”高速公路建设:一是随时解决有关问题(拆迁、群众工作);二是配合设计单位,开展前期工作;三是积极筹措征地拆迁资金;四是营造舆论氛围;五是指定常务副县长专管这项工作。
在森林覆盖率超七成、有志打造“深呼吸小城”的两当县,正在举全县之力做好项目的征地、拆迁、协调服务等工作。“我每隔几天就要去现场看看。”两当县县长郭省军说。
两徽高速项目公司总经理武志奎显然对政府的“配合”非常满意,他对记者表示:“项目(高速公路)上有事我可以直接给县长打电话,协调效率要比传统模式高多了,真的是特事特办。”
示范项目瓶颈
社会资本方谨慎,相关政策不配套
毕竟是甘肃省首条PPP高速项目,各方都倾注了极大“关切”。两徽高速公路自2015年3月开展前置性手续的办理工作,截至2015年10月底已办结项目规划选址意见、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等11项全部前置性手续。甘肃交建集团董事长乔松青坦言,这是部门重视、特事特办的效果。“7个月时间全部手续办结,传统模式可能需要两到三年。”
然而与政府一路绿灯的畅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资本方的“谨慎”。甘肃交建集团财务部负责人郭真已记不清项目前期经过了多少轮谈判,甚至签约仪式前两天还在和各方解释沟通。印象最深的,和社会资本方光条款就讨论了三天,“(社会资本方)就是怕吃亏,不过十几个亿真金白银投进去,有顾虑很正常。”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前排右二)听取两徽高速公路建设情况汇报
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正是PPP模式的初衷。这对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省份、财政能力有限使得交通行业项目落地难的甘肃而言,尤为明显。“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甘肃省公路交通项目投资回报大多在二三十年,多数项目收益不能覆盖成本和合理回报,需要政府付费或可行性缺口补助,加之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引进社会资本比较困难。”甘肃省财政厅PPP管理中心主任武晓岗坦言。
甘肃交建集团董事长乔松青说:“交通PPP项目收入来源主要是使用者付费与政府补贴结合,在项目自身收益低、政府补贴存在风险的情况下,民营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两徽高速项目历经三次招标才落地,且社会投资人均为国企,已经佐证了武晓岗和乔松青的观点。
武晓岗认为,民间投资在PPP的社会资本结构中占比相对较少,这一直是做PPP项目的一个难点。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互信机制。二是融资难度。由于绝大部分项目还是靠银行贷款,现在融资成本相对比较低的是开发性金融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而民营企业很难从这些机构获得贷款。
在PPP这场联姻中,以甘肃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如何对更大层面的社会资本方更有“吸引力”?甘肃省财政厅副厅长陈牧原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需要政府采用较为灵活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融资功能和发现价值的功能,解决政府资金困境。”
关键词:山地型居住区环境 设计现状分析设计对策地形分析植物配置施工技术指导
引言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随着房地产开发的蓬勃发展,城市内可供开发的平坦用地日益稀缺,而许多环境优美、地价低廉的山地的开发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山地居住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和自然资源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研究与探讨也提到专业研究的日程上来。
1.社会背景
当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提速,高品质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山地型居住区正以其天然独特的环境魅力吸引人们的视线。山地居住区如何更好的发挥基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优势,创造真正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环境设计的一个新命题。
2.设计现状分析
在多年的项目管理和设计实践中,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中仍然存在一些主要的通病:
2.1在项目规划阶段,环境景观专业未有效参与
在当今项目设计阶段,一般是按照“规划-建筑-景观”的流程进行设计,也就是说一般在规划方案和建筑单体方案确认后才开始环境景观设计,到这个阶段,整个居住区的布局往往已成定局,环境设计只能是在已有的框架下进行,木已成舟,无法充分发挥环境景观专业对现存资源整合利用的优势,从而不能实现现状与未来景观的合理架构。
2.2缺少前期设计调研,漠视场地特征
山地型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相比较,其优势在于基地内原有的特殊地形地貌如坡地、小丘、溪流等,以及丰富的植被,因此,在山地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对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尤其重要,然而在现今的设计语境和营造环节中,往往缺乏基本的现状调研和信息统计整合,对现状可利用资源未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加以利用,各种“愚公移山”行为助长了对场地特征的漠视,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态环境被毁坏,不仅导致生态和人工环境的双重破坏,而且使“场地文脉”荡然无存。
2.3因袭模仿,缺乏文化底蕴
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环境景观设计也成为一种时尚符号,从中到洋,从欧陆风到水景风,一种风格在多个楼盘中复制,无视基地的自身资源条件,或迎合开发商对项目商业定位的设计趋向,或追求设计形式的新潮。殊不知,无视居住者的价值趋向和基地本身的文脉,物质表象背后的环境体验只能是无根之水。
2.4工程技术上的因循守旧
长期以来,景观设计领域中强调的是外部形式,技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更新,这在实践领域中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尤其在山地型居住环境中,地形地质条件都比较复杂,在设计中采用“一刀切”的硬质手段处理地形高差和水系,造成了很大的生态破坏,而且破坏了景观的多样性。
2.5设计环节粗放,缺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市场经济下的负面影响导致了设计公司片面追求产值、效益的倾向,一方面是设计周期缩短,另一方面是各环节粗制滥造,有量无质。
另外,园林工程严格意义上说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工艺,艺术性很强,尤其是山地型居住区,地形复杂,有很多设计不是仅仅靠图纸就能表达的。加之很多施工单位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完美地领会设计意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最终即使是好的设计也很难落到实处,做出好的效果。
3.设计对策
笔者有幸参加了青岛市“香溪庭院”项目、“青山绿水”项目、“米罗湾”项目等多个山地居住区项目的规划管理和环境设计工作,从中获得了很多实践经验,在此,将自己对山地型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思考与读者共研之。
3.1在项目规划阶段引入景观设计
在项目策划阶段就要对景观做最基本的定位,在项目规划阶段,景观设计就参与进来,与规划专业相配合,在整体布局时,把基地内可利用的特色景观条件予以保留和保护,充分分析地块的景观优势并加以利用,给将来的景观营造留足空间。
3.2对基地现状自然资源进行统计分析论证,并加以科学有效利用
景观设计是一门从土地分析开始,涉及对土地的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科学和艺术。对于山地型居住去环境设计而言,前期的基地调研尤其重要。在对地块进行景观设计之前,一定要对地块的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土地上自然的过程,有没有水在流动,有没有植物在生长。通过调研可以掌握地块哪里是必要的泄洪渠道应该加以规避或者顺势做水系,通过调研我们可以掌握可保留的景观树木,可保留的岩石,可保留的地形,通过有效的分类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块地块的特色及优势,适合做什么,也就是明确该地块的适宜性和特点。每一块土地都有它的内在价值、潜在价值,都有它的独到之处,设计就是要挖掘这种潜在价值, 使开发达到最佳效果,根据土地的性质来设计这块土地适宜的应用,土地原有什么是需要保持的,历史上有什么珍贵的东西还可以去恢复,通过各种规划、设计、保护、恢复的运用,打造山地型居住区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
3.3设计中应该把握地形特点,科学设置景观及功能性场地,精在体宜
山地型居住区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科学合理设置“硬质”景观,强化“软质”景观尤为重要。在设计铺装场地、休闲广场及景观空间时,应该化整为零,分置于局部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小的组团空间,从而避免大量的土石方工程和不必要的挡土墙。
居住区场地的功能主要是满足社区的人车流集散、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要求,因此设计应该从功能出发,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即可。不应只追求平面图形效果,场地应考虑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体量应结合人流量和行为规律的分析科学确定,尽量减少硬质铺装,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避免缺乏绿荫的广场。
3.4营造微地形,打造层次丰富的生态植物群落
山地型居住区原有的肌理比较丰富,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冲沟、坡地等,加以整合改造,形成过渡自然、变化丰富、起伏有序的微地形,配置层次丰富的生态植物群落,一方面增加空间的景深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绿地总量,从而实现景观和生态的双赢,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建筑和环境相得益彰,创造自然舒适的生活空间。
生态群落到营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统筹考虑:
3.4.1与功能场地及建筑、交通规划结合,通过不同树种营造适宜的氛围,如:在道路两侧栽植冠大荫浓的行道树,在儿童活动区栽植花灌木及多彩地被,在老人活动区栽植优雅亲切的花乔木,在建筑附近栽植不挡光的小乔木和灌木等。
3.4.2 运用植物学和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植物群落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选择生态位重叠较少的植物,减少物种间的竞争,保持群落稳定。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达到低维护的目的,从而利用最少的人工投入来健全绿地生态系统。
3.4.3运用多种植物造景手法,创造富有诗意的四季景观。可采用纯林片植,混交林群植、几何形树阵、疏林草地等多种方式,营造居住区的四维空间。不主张片面增加常绿树的比例,提倡自然之美:春有群芳争妍,夏有浓荫滴翠,秋有层林尽染,冬有明媚疏朗。
3.4.5加强施工阶段的设计技术指导和施工管理
在工程施工前应由设计人员对整个设计从设计构想到施工图设计内容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设计交底,让其充分领会设计意图。在施工过程中,应有专门的设计控制专家在现场进行施工效果审核和施工调整,其责任是完美体现并丰富完善设计创作,设计公司应向甲方提供施工指导专家,甲方应尊重其设计控制建议和现场调整决策,从而保证建设项目顺利、高质量地完成。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对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我们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居住区环境建设,跟人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设计师应高度关注自然和人文因素,尊重基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种人群的基本需求,以人为本。设计应该具有时代精神,要符合科学的原则、反映社会的需要、技术的发展、新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取向,尊重人文,努力营造一种生态自然的、清新优美的、节能环保的、邻里关系密切的健康住宅、生态住宅。
作者简介:
赵彬,女,主要设计获奖项目如下:
1、青岛市流亭机场扩建工程--室外环境设计
获得 “二OO五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青岛市李山东路道路绿化设计
获得 “二OO四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3、青岛市天泰阳光海岸环境工程
获得 “二OO五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丁南,主要设计获奖项目如下:
1、青岛市中宇颐城北姜社区改造工程设计
获得“首届青岛市优秀规划、建筑方案规划类二等奖 ”
2、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政府广场设计
获得“二OO六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3、青岛市即墨温泉公园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改变学生的消极态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的学习离不开身边地理,离不开生活的环境。农村的广阔天地就是学习地理最好的温床,是最好的地理教科书。农村学生对农活比较熟悉,这样我把当地的气候地形与农活联系起来,从身边的地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这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从师生的感情出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适当引导,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主动思维,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进步,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快乐的心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从教学方式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学习地理的兴趣
1.群体“自学”,保证自学能力的提高,产生地理学习兴趣
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学生学习地理的自学能力能够培养起来,能够独立获取知识,那么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又有了一定的能力,学习地理的兴趣自然就有了。
2.小组“展示”学生由厌学转变为乐学,激发地理兴趣
地理课开设了展示课,让学生在不断的展示中获得这种心理满足感。当他们的自信在班级中逐渐形成的时候,这种良好的情绪便能影响周围的人。展示课不仅是让学生汇报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且让学生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感、所悟全部表达出来,学生们不需要顾虑,更不用拘泥于形式,他们可以采取版图,讲解、表演、演示,以及他们所能想到的任何方式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他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3.充分利用现代化化教育手段,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地理学习兴趣
由于文字材料、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集于一体,高、中、低多种层次可供选择,并且改变了农村初中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改变了过去农村初中地理教师上课的,只凭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张图,充当导演或演员的教学方式。它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形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学习体验,在活动中学习新知,增强地理学习兴趣
在教学“等高线”这一内容时,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块泥巴,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同时结合农村孩子生活经历,让他们捏泥山,然后放手让学生围绕自己的理解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很抽象,很枯燥的等高线知识就被这群农村孩子攻破,他们兴奋不已。这样,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活动中充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四、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吝啬你赞赏的目光及语言
课堂上,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的往往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有些教师对这些学生另眼相待,只要他们不捣乱,干吗都行…其实这些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头脑比较灵活,与其放任不管,不如尝试着让地理征服他们,让他们带动班级学习地理的氛围。地理课上,给这些学生一些赞赏的目光,或者多夸奖这些学生,少一些批评,让他们觉得地理老师没有放弃他们,很重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他们学习地理,课下多与他们交流,督促他们学习,或许,不久之后,这些学生就会成为带动课堂气氛的学生。在我带的班级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老师的认可,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五、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地理活动
关键词:低成本;居住区;微地形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075-02
1 居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概念
居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不是纯粹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降低造价,而是在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原则 ,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使景观设计达到景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和景观成本的最低化,对居住区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形态进行布局与配置的过程[1]。
2 项目概况
苏州雅戈尔太阳城位于苏州工业园内,北侧为现代大道,西侧为星华街,东临东沙湖生态公园,西南侧为轻轨起点站,总占地面积为152414 m2。项目的风格定位为现代简约,开发商在景观造价上的投资力度有限,要求整体景观造价控制在350元/m2左右,力求在有限的成本投入内营造出高性价比的居住景观。
3 低成本景观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几个方面
3.1 总体平面――控制软硬质景观比例、微地形设计
3.1.1 控制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比例
合理的平面布局是营造低成本景观的关键,该项目在方案阶段,考虑平面布局的多样性、功能分区的合理性、绿化的分布以及水体的体量等。在平面上规划了满足功能性的集会、健身、休息、儿童游乐等必不可少的硬质场地。由于硬质景观的前期造价和后期维护成本费用比绿化造景高很多,为了降低景观造价成本,项目中严格控制景观软硬质比例,设计了大面积的绿地结合植物造景来营造居住区景观。该项目硬质景观的铺装面积为31002 m2,仅占住宅区景观面积的29%;绿化面积为75604 m2,软景占住宅区景观面积的71%,小区绿地率达到49.4%,景^软硬质比例控制在7∶3。
3.1.2 微地形设计,土方平衡
微地形设计是模拟大地形态及起伏错落的韵律而设计出起伏变化但幅度不大的地形,它能使低成本景观设计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该项目对现状地形进行利用和改造,以减少土方的搬运。在降低景观成本的同时,通过地形设计,弥补没有景观观赏性的区域,以营造空间感,同时增加小区趣味性,从而减少大乔木和景观小品设施的应用。在道路设计上,可以利用坡地的自然排水,减少排水沟的设置,进而节约成本。此外,坡地上如果没有种植乔灌木,底部可以用建筑废弃砖渣回填。地形堆坡要考虑地下车库顶板承重,如果覆土高度超过地库顶板承重范围,要采用轻质填充物回填。
3.2 分区布局――分级投入、兼顾全局
该项目对整个居住区景观进行“分区域、分级别”的设计,形成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景观格局。根据景观主次之分进行分级别的景观成本投入,合理地分配资金。提高售楼展示区、主要出入口,中心庭院等主要景观分区的资金投入,降低庭院宅间绿地、次要出入口等次要景观的资金投入,以此达到平衡全局造价的目的。
3.2.1 售楼展示区景观设计
售楼展示区作为整个楼盘的形象代表,景观成本要重点投入,在设计时要营造景观空间序列,项目标识及展示小区品质的特色景观。该项目在售楼展示区设计了长方形特色跌水,高大挺拔的乔木排列于水景两侧,形成具有纵深感的视觉进深,在水景的端头为寓意太阳城的特色雕塑。在售楼展示区会所内设计有露天游泳池,特色景墙,展示了小区的品质。
3.2.2 主入口及中心庭院景观设计
主入口作为小区的门面,应展示项目的品质和风格,景观成本需要重点投入,设计时要追求精致,重点考虑入口景观、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项目LOGO等。项目的主要出入口位于小区北面,设计了特色景墙,种植池树阵,特色花岗岩铺装样式。同时,项目对中心庭院也进行重点设计,在中心广场铺装上选用花岗岩,布置造型精致的雕塑,在小品设计上注重体现细节,把钱花在刀刃上,以体现小区品质和形象。
3.2.3 组团绿地景观设计
居住区组团绿地在小区中所占的面积最大,是景观成本控制的重点,在设计上注重运用地形设计来营造空间,减少了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主要以休闲步道连接各个活动场地,用微地形设计结合绿化种植来降低绿化组团区域造价,以此达到平衡整个地块景观造价的目的。
3.3 景观小品――注重功能、控制数量
3.3.1 景观小品控制数量,成品选购
景观小品是营造居住区景观空间的重要元素,包含观赏性小品如喷泉、雕塑、花钵等和功能性小品如凉亭、棚架、健身设施、宣传栏、座椅、垃圾桶、灯具等,要注重控制其数量和体量,选用实用常规的材料和方便的施工工艺。该项目在中心庭院设计了棚架和凉亭,选用了外形简洁、尺度适宜的样式,选用自然生态的木材,既施工方便,又节约工程造价。宣传栏、垃圾桶、健身设施等小品选用考虑功能性及未来低维护成本,在控制数量的同时,选购坚固耐用的成品降低造价。
3.3.2 环保节能型灯具的应用
在照明设计中,选用现代节能型灯具和合理的数量能大量节约景观成本。该项目选用太阳能路灯, 使其在白天吸收太阳能, 晚上将其转化成电能进行照明。此外,在满足照明要求的前期下,控制灯具的数量和类型。在主要道路两侧设计太阳能高杆灯,中心广场区设置少量LED景观灯,在宅间绿地上用草坪灯来照明,整体上控制了灯具的数量,降低了成本,并营造出夜间静谧的效果。
3.4 植物造景――适地适树、有主有次
低成本植物设计中,苗木选择遵循适地适树,有主有次的原则,运用种类丰富的乡土树种,注重植物配置层次,充分利用绿篱。
3.4.1 以乡土树种为主
乡土树种适应性强,运输费用低,后期养护成本低,种植后即可展现出好的景观效果。如桂花是苏州的市花,香樟是苏州的市树。在绿化种植设计时,选择少量大规格的香樟作为绿化的骨架,大量的常用规格乔木,如枫香、桂花、乌桕、三角枫和灌木如石楠、小叶女贞作为主体绿化苗木。
3.4.2 植物配置有主次
植物配置需要有主有次,树形高大,价格较贵的植物,需要放在主要景观节点处,起到视觉焦点的作用。在售楼处、景观广场、主要出入口等景观节点,配置大规格香樟、银杏等提升了整体效果。搭配中层小乔木如桂花、紫薇、三角枫等营造有层次的空间。其他宅间绿地种植中小型苗木。此外,在植物设计时,预留植物生长空间,避免植物生长数年后需要抽稀,造成资源的浪费。
3.4.3 植物绿篱的运用
该项目内有多层住宅,相邻住宅庭院都有分割绿墙,如果以实体墙来分割,不仅景观造价昂贵,而且给人空间压抑之感。在设计时,选用了冬青作为绿篱,成活率高,经济又美观。此外,沿市政道路设计了500 mm高的种植池,选用桂花、金森女贞、红叶石楠等观赏性佳的本土常绿灌木,修剪成有层次的绿墙,阻隔道路的噪音和污染,在植物的后期养护上可以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延缓它们的生长,以减少人工修剪次数,节约成本。
3.5 硬质铺装――注重选材和施工工艺
材料成本是景观工程成本中的主要费用,直接关系到最终景观工程成本的高低。在一些小区铺装设计中,铺装样式多、规格多、纹样复杂、人工费用高,而且在施工时需要异形加工,造成材料损耗率大。
3.5.1 铺装材料类别与厚度分区域
该项目在小区入口广场及重要节点处铺装选用花岗岩,在园路铺装使用树脂加工材料、透水砖、混凝土压模等相对价格便宜的材料,通过铺装手法的变化,巧妙重组搭配石材,营造出别致的效果。车行道铺装厚度选用5 cm,构筑物立面材料和人行道铺装按照饰面选用2 cm和3 cm的石材,极大地节约了材料费用。
3.5.2 铺装材料优化施工工艺
为了避免浪费石材,石材选用常规模数300 mm×300 mm,铺装形式以规整铺装为主,此外,对于石材切割下来的边角料,进行了充分利用,把它们作为休闲步道碎拼铺装,避免了材料浪费。立面材料如树池、景墙选用仿石喷漆涂料来代替花岗岩,在视觉效果上与花岗岩媲美,而造价上节约了成本。
3.5.3 新型环保材料―高密度聚乙烯膜
居住区景观设计有水景能增加灵动性,但是水景造价往往价格昂贵,而且后期渗水漏水问题经常发生,养护费用高。该项目摒弃了大面积的水域设计,设计了小溪流。溪流驳岸采用生态自然式驳岸处理,在水池底施工材料上选用新型材料―高密度聚乙烯膜,防渗性能高,而且无毒环保,施工简单便捷,其单位面积造价在60元左右,比传统采用混凝土结构或者膨润土节约了造价。
4 结语
居住区低沉本景观设计,并不是简单的降低经济投入,通过缩减小品,使用廉价的材料来压缩成本,而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审美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从总体平面严控造价,对分区布局造价分级投入,景观小品注重功能,种植造景以乡土树种为主,硬质景观注重选材等方面有效控制成本,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低成本造价与优美宜居的居住环境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邹巨龙.珠三角居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2]徐 倩,周建华,王 艳,等.节约型城市园林与植物景观设计[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0(3):49~51.
[3]王 T.经济适用房景观设计浅析:以上海市航头镇6#地块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 2012(8):87~90.
一、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曾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实际操作,做到手脑并用。例如,在物理、化学课堂上增加实验操作或演示实验,让他们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各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更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好契机。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更广泛的锻炼和提高,让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最大满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走出学困境地。
二、把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转移为学生的学科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是最能吸引学生的,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利用他们“爱屋及乌”的心理,将这种吸引力转化为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习的兴趣,达到遏制厌学的目的。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不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对教师失去兴趣,教师不再对学生具有影响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
三、新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曾说:孩子对于知识及信息的接受,图片、音乐等形式都比文字容易。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后,其将声音、文字、图片等多种信息资源集于一体,强大的功用是原有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在这样的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他们喜欢的方式将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参与其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不仅是多媒体,其实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必将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只要教师将其加以利用,这也将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出学困境地的好方法。
四、开展活跃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磨灭。事实表明,活跃的双边活动,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最关键的因素。在教学这样的双边活动中,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取决于学生有多大的参与意识,在课堂中有多少积极主动性。教师要做的就是当一根导火索,把学生的激情点燃,引发他们发现、研究、探寻的欲望,让他们主动投身到双边活动中,真正当起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主动权。
五、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
如果有人认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这肯定与老师空洞、不切实际地讲解有关。不切实际地讲解,或者是任何形式的“照本宣科”,都是学生学习欲望的直接杀手。在生活中身边有许多的乡土教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传播科技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为新农村的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如劳技课上大棚蔬菜的栽培、家禽的饲养等,这些贴近社会、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最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径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AHSKF09-10D84)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趋势,许多学者针对低碳经济展开了研究。本文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基本模式、技术条件、区域发展动因及未来发展趋势五个方面对学术界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低碳经济 基本模式 发展趋势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碳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已刻不容缓。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很多具有价值的见解,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基本模式、技术条件、区域发展的动因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五个方面的观点加以综述,以期为低碳经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低碳经济理论内涵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日益破坏,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更引起各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
国内学者庄贵阳(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人文发展水平和碳生产力同时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发展的过程。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鲍健强、苗阳、陈锋(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 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他们从大时空跨度和能源利用方式上,分析了人类经济发展形态演变历程;探讨了低碳经济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而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关注导致了低碳经济产生与发展,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
张鹏飞(2009)指出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要求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产业结构和低碳技术体系,转变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其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张平、杜鹏(2011)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发展中所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为长期目标;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为短期目标。
低碳经济发展基本模式研究
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对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综述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 即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 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 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
朱四海(2009)认为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包含三方面的内涵: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其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第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经济发展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促进经济体摆脱碳依赖,摆脱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高碳能源依赖,使经济发展转向既满足减排要求、又不妨碍经济增长的低碳轨道,使经济发展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轨。
侯军岐(2010)认为低碳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 以低碳发展为目标, 以节能减排为方式, 以碳中和技术为手段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分析当前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严峻形式的背景下,通过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进行比较,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模式:技术带动型,项目带动型,企业带动型,非政府组织带动型,资本推动型,消费引导型,政府推动型,法律约束型八种模式。
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条件研究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王文军(2009)指出,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就是实施“立体式”控制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循环经济的改进、深化和创新,而技术、制度与公众参与是其体系开发的主要内容。而低碳经济的实现,首先要依靠技术,只有以过硬的技术作保障,才能从源头制止更多污染物的产生。其次要依靠制度,尤其是要制定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等富有经济效率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
赵卓、肖利平(2009)认为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是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指引,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内在驱动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求技术创新朝着节能、减排、增效的方向发展。倘若仍然停留在已有的技术水平上或者偏离低碳经济要求的方向,将不可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
任力(2009)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措施,主要表现为: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建议:必须尽快提出低碳经济战略,建立起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等。
杨芳(2010)认为,技术创新对于推动新能源产业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并指出我国可以在汽车、建筑等领域的技术上进行突破。牛桂敏(2011)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制度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应当从法律制度、经济政策、产业及其他政策方面进行创新,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动因研究
胡宗义、刘亦文(2009)尝试借助动态CGE模型来模拟分析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产出影响,在Chingem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被应用于分析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Monash模型的递归动态机制开发出MCHUGE模型,该模型能够比较精确地运用国内经济信息和经济数据研究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会导致企业削减就业岗位;对我国各产业影响不尽相同, 能源密集型产业对能源需求的减少是降低能源强度的主要原因。低碳经济将起到不错的环境保护效果,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均有显著的降幅, 但随着经济结构的动态调整, 污染排放量均有所回升。
李娜等(2010)利用中国动态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CGE) 模型,模拟了低碳经济时代实施碳税政策对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如果各地区实施同一碳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能源富集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损失较大,对发达地区则产生正面的影响,因而将扩大区域经济差异。如果实施差别碳税,对能源富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有所减轻,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使中国走上低碳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的双赢之路。
管军、刘晓明(2011)针对区域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路径及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以及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技术创新、政策法规等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路径及对策。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根据中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要求,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内在要求,一些学者深刻揭示低碳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为中国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庄贵阳(2009)认为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成为度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确保在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之一。在当前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全球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型,并且在怎样的规模上快速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问题是未来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谢军安(2009)在介绍了以英国、日本、德国等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向与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以及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促进人类生产、消费方式的转变,绿色技术的发展及能源结构的改变及国际间贸易与碳博弈将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及演变的趋势。
韩冬、韩立达(2011)认为在当前创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势在必行,应当从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以及政府考核创新等四方面加以完善,以夯实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由内而外体系架构。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2.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3.张鹏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J].科学与管理,2009(5)
4.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5.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3)
6.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7.侯军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调研世界,2010(8)
8.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4)
9.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10.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11.杨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政策选择[J].福建论坛,2010(2)
12.牛桂敏.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思路[J].理论学刊,2011(3)
13.徐冬海.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
14.李娜,石敏俊,袁永娜.低碳经济政策对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基于动态多区域CGE模型的模拟分析[J].地理学报,2010(12)
15.管军,刘晓明.区域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路径及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
关键词:地域文化;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水利风景区是属于旅游景区近年新增的一种类型。很多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规划模式,表现出很大的雷同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合理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地理环境及气候类型丰富而齐全,这决定了各地的水利风景区景观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必然要反映到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来,从而形成种种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景区中如游客中心,水工建筑等建筑的选址、朝向、建筑风格、植物的选址配置,地形坡度及其景区景观营造都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有着万千变化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呈现的景象本身就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象: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无垠的沙漠、宽广无际的草原、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等。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以景区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双重身份来感受水利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些自然环境因子不仅可作为我们规划设计中借用、强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且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也是景区规划设计的限制因素或规划设计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融入与景区的规划建设之中,结合地形地貌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如草原的滑草运动,赛马运动,沙漠的越野运动。
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树种资源
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投资少、抗性好、绿化效果好、适生于当地环境等优势倍受重视。在水利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充分使用乡土植物不仅能够有利用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武汉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济南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长沙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杜鹃花等,都是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这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最为明显,因为此类水利风景区与城市的联系最为密切,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保护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历史积淀,常常以各种形式显现于水利风景区景观中,如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它伴随了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见证了整个城市兴衰演变的历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含有的古堤坝、古亭、古桥梁、古寺庙等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所以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时,应尽力将这些历史构筑保留下来,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历史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
在水利风景区中,有些景点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或记载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随笔散文中,或仅仅是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是体现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时,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消失或遭到破坏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场景,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评估,以展现水利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5.地域文化与景区旅游的融合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经过多年的不断演化,因为自然环境、气候、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等的不同,总会形成一些本民族或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集体性与地域性,如泼水节、放河灯、赛龙舟、游灯、地方戏曲等。在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应将此类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与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规划相融合,规划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同时利用当地特殊的手工艺,开发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为这些民俗活动和手工艺等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政府管理市场的重要职能部门,其重要职责就是建立和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新形势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涉及面更广、任务更繁重、要求更高。为此,打击一切扰乱市场秩序、违反公平竞争、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违法经营行为,成为了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的工作重点。而无照经营行为却是当前各类违法经营活动当中,一种最为普遍和典型的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形式。如何应对挑战,有效遏制无照经营的发生,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成为新时期基层执法人员的一大工作目标。在此,笔者就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长效机制的建立发表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无照经营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所谓无照经营,是指未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根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之规定,无照经营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一)应当取得而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和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二)无须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即可取得营业执照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三)已经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但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四)已经办理注销登记或者被吊销营业执照,以及营业执照有效期届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登记手续,擅自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五)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擅自从事应当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的违法经营行为。
二、无照经营行为存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照经营从城区到农村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并呈现出新的动向和特点。
1、超范围经营。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挂羊头卖狗肉”超范围经营现象普遍存在,其目的是减少办证费用,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需要前置审批方可经营的农资、食品、文化娱乐等行业。
2、无照经营的小商贩。在城区、农村集贸市场上,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常常出现占道经营、污染环境、影响市容,严重妨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无照小商贩,而他们在经营中常常以次充好、短斤少两,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在监管过程中,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给查处取缔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3、季节性无照经营。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农村,利用春节、春播、秋收等时节,从事食品、农资、生活和文化用品等上山下乡、流动经营谋取“暴利”,以地点不固定、时间短为特点,经营商品的质量没有保证,农民群众上当受骗后难以得到赔偿。
4、在农村的无照庭院商店比较普遍。一些思想意识淡薄,法律法规意识不高的农民进货摆在自家的房屋内从事无照经营活动,其销售的对象主要是本村的邻居,常常出现食品、日杂百货与农药、药品放在一起,极易引起中毒事件。在监管中本村的邻居常常包庇,很难发现他们。
5、文化娱乐场所是无照经营的新居点。这种现象大多数存在于城区,洗头按摩美发美容场所、歌厅舞厅、夜总会、洗脚城等,这些都需要公安、文化、卫生等多个部门的前置审批,且办证难度较大,但是利润可观。受利益驱动导致经营者甘冒受罚之险,从事无照经营,等到被查时就托人说情,甚至有的与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勾结,共同对抗工商部门的查处取缔行动。
6、外来人员流串从事无照经营。这主要存在于农村,一般是外来人员持有一定的技术,主要是加工行业,他们选择群众意识比较淡薄的农村,流动经营,农民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在没有举报线索情况下很难发现。
以上几种常见的无照经营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损害公平竞争,侵害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逃避税收和管理,隐蔽性强,危害性大,助长假冒伪劣和歪风邪气。然而,这样的无照经营行为又普遍存在,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存在呢?
(一)主观原因
1、利益驱动导致价值观扭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照经营可以逃避各种税收,从而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非法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甘冒受罚从事无照经营。
2、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办照率低。由于经济、文化等原因,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特别是农村,存在着“没有必要办照”的侥幸心理,甚至有的经营者不知道经营活动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导致长期不办照。
(二)客观原因
1、前置审批过多,费用较高致使经营者企图逃避。食品、烟花爆竹、烟草、文化娱乐等经营项目都需要办理前置审批手续,各部门在办理审批手续时都会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无疑加重了经营者经济负担,以致于不少经营者选择逃避。
2、人情大于王法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农村的经营者往往仗着地方某某官员或因与监管部门的关系好而不去办照,等到被查处时再托人说情,监管部门在查处过程中往往因冲不破人情关而放行。
3、基层管理人员不够重视,打击力度不够。个别基层工商所“重收费、轻管理”意识依然存在,对无照经营疏于日常监管。收费、案件和罚没款任务阻碍了监管职能发挥,有的工商所甚至对无照经营户收取管理费,严重阻碍了查处取缔工作。
4、力量单一,部门间协作不够。虽然《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明确了由工商部门
主管、其他部门合力查处无照经营,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陷入工商部门“孤军作战”的局面,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城镇经营户相对集中的场所,比较容易管理。在农村,点多面广,工商所人员少、执法条件差,存在较大的难题,从而孕育了农村大量的无照经营行为。三、建立查处取缔无照经营长效机制
无照经营与构筑社会义义大市场的目标格格不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无照经营行为应该重拳出击,加大查处取缔力度,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担当好市场监管的生力军,争取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工作取得成效,达到净一方市场,保一方人民,促一方经济的目标。针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无照经营存在的特点,笔者认为采取以下几方面可行对策和措施。
(一)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寓管理于教育之中。行动靠思想来指挥,要打击无照经营,首先要加强法制教育,从思想源头上打击无照经营。在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和重要场所广泛利用发放宣传资料、横幅等各种形式进行集中和长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对比较偏僻、接受不到宣传的经营户,可以采取送法上门和送法下乡的行动,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努力在最广泛的范围内让经营者多了解无照经营的危害性,变堵为疏,使广大经营者自觉、主动办理营业执照,接受监督管理。一方面增强经营者守法经营、依法经营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了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让消费者了解更多的无照经营行为的危害,引导他们到有照经营户购买消费品,使无照经营行为失去市场。
(二)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善执法环境,提高办事效率。经常性组织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树立“百姓利益无小事,执法责任重如山”的思想理念,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冲破人情关、金钱关,在查处取缔工作中依法办事。与此同时,进一步规范“阳光收费”和“政务公开”制度,坚持“一窗口办事,一口清告知,一次性办结”的首问原则,提高办事效率,以此达到办事者的理解,拉近与经营者的距离,努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环境。
(三)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严格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级分片管理,谁监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片区巡查和打击力度,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定期集中整治,发现一处,查处纠正一处,坚决不给无照经营者留市场。
(四)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发现无照经营。一是充分利用村级投诉站,实行定期接待制度,及时发现无照经营;二是在重要场所公布举报电话,鼓励群众举报无照经营行为。从而形成全社会对无照经营行为的围、追、堵,达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横向扩展、纵向延伸治理查处无照经营工作,提高进入市场经济的主体质量。
(五)加强各职能部门协作力度。针对在实际操作中工商部门“孤军作战”的局面,争取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坚持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的方针,互相通报,沟通信息,密切配合,整合力量,职能交叉问题联合查,多管齐下共同抓好此项工作。
(六)注重培养,不断充实基层执法队伍。各级工商部门要密切关注基层工商所执法现状,注重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执法人才,不断充实进基层执法队伍,改变基层执法人员匮乏的局面。
关键词 线损;数据;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3-0052-01
线损反映了电网的管理、生产等各方面的水平,对低压台区线损进行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分析和解决线损问题,且通过负荷中断等工具的运用时,可以快速、准确的掌握低压台区线损的情况,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依据。
1 线损精细化系统构造
在电网线损管理需求上,供电公司建立了一个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主要有两个大系统,一个是生产管理系统,另一个是营销业务系统,通过这两个系统进行信息、资源的获取。综合数据平台集和而成了监视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大用户集抄、负控系统集等一些系统的数据,企业为了实现各个平台信息的共享,综合了过程监视系统、内容管理系统、集中资料处理系统。
低压台区线损计算基础数据含有台区售电量和供电量,数据采集下配变负荷检测系统是提供供电量的数据,而售电量的数据则是通过人工抄表或远程集中抄表,这些数据为低压台区线损计算提供了依据。
2 影响线损精细化管理平台系统的因素
通过负荷检测仪覆盖的配变台区,监测低压台区运行数据,根据负荷检测仪提供的整点电量,上传到供电公司的数据平台上,即国家电网公司SG186系统上,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对抄表段进行编排,然后将抄表电量综合,用来提供售电量的数据。通过线损平台,将供电量和售电量对应起来,可以对台区线损进行计算。
根据上面的情况,有以下几种因素影响到了线损精细化管理系统平台。
2.1 供电侧的影响
对现场的负荷检测仪采用的是0.5S级别的开口式传感器,只要安装正确,就可以进行供电量测量,对低压配电系统引入负荷检测仪的时间不长,设备在安装和运营的时候没有经验,而根据实际操作来看,进行负荷检测仪的安装时,有流变反接和电压电流相位对应错误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供电量的正确计量。在负荷检测仪的耐久性和可靠性上面,也没有经验,在工作当中,经常出现负荷检测仪在进行数据传输途中丢失了数据,时常需要人工补救,在负荷检测仪运行时间过长的时候,也发生了计量失效的情况,这个时候又需要人工复位,因此要检测负荷检测仪计量的可靠性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2.2 影响售电侧的因素
对低压用户进行管理的时候,关联到了两个管理系统,一个是工程生产管理系统,另一个是SG1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新用户通过内容管理系统录入的时候,要经过数据库再进入工程生产管理系统,将导入的数据与工程生产管理系统比对,可观察到其因为通过的流程不同,所以,用户图形和信息有可能无法匹配。在处理线损不合理台区时,有可能出现两个系统里面的资料不对应,或者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新装用户有可能没有关联到相应台区,因此,相关台区的售电量就会少计算;还有一种情况是用户信息关联到了错误的台区,让两个台区的线损不正常。因此,要保证线损精细化平台使用数据的准确和真实,就必须要保证现有用户关联到正确的台区。
用户表计的实抄率对于线损精细化平台的应用来说,有更高的要求,因为进行估计抄表或者没有抄表时,就会导致用户电量的数据不准确,从而对线损计算产生重大的影响。很多情况下,因为线损偏差太大,进行复查审核的时候,都发现是因为抄表工作人员工作不负责,进行了估抄。
2.3 系统配合对线损精细化管理平台影响因素的分析
有关规定表示,低压客户按照容量分为低压小用户和低压大用户,低压小用户是每个月内进行抄表,而低压大用户是月末进行抄表,然而,在线损管理系统中,低压小用户和低压大用户是共同存在的,两种用户抄表时间不同,存在着时间差。
QS表示的是台区供电量,QC表示的是台区售电量,低压台区的线损率为:q= (1)
如果低压小用户在工作日和休息日时,平均用电量分别是Q'ui(i=0~m'),Q'fi(i=0~D-m');低压大用户工作日和休息日时,平均用电量分别是Q''UI(i=0~m''),Q''FI(i=0~D-m''),其中,D表示的意思是线损周期长度,m'和m''分别表示的低压小用户和低压大用户线损计算周期内工作日的天数,因此,这个台区的总售电量就应该是:
(2)
负荷检测仪线损计算周期采用低压小用户抄表周期,那么,在不考虑线路损耗等一些外界因素的情况下,此时的台区理论线损率就是0,那么供电量就应该是:
(3)
将(2)、(3)式代入到(1)当中,可以得到台区计算线损为:
q=
(4)
因为Q''ui>Q''Qfi,从(4)中得出,当m'和m''相差越大,那么系统计算时的误差也就越大,因此,这种情况下不能反映台区线损的状况。
当m'=m''时,q=0。因此,因为抄表同时性对基础数据平台线损计算结果有直接影响,所以在计算的时候,要严格控制抄表的同时性。根据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只有同时对台区低压大用户和小用户进行抄表,才能减小线损的计算误差。
3 对线损精细化基础数据系统未来规划
现在的用户表计一部分用的是微机抄表,用这种方法抄表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对电量实际抄表的情况不能很好的控制,第二个方面是就算正常抄表也不能做到和售电量完全同步,因此,按照国家电网的发展和规划,将采用智能标记,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上面所说的问题。它主要是通过交互的方法,让用户在长期或者短期的情况下改变用电的模式,对短期容量短缺和电网升级投资的减少有非常大的改善作用。
就目前来说,组网方式已经实现了智能化,对变压器分布广的问题进行了解决,如果在技术上能够实现负荷检测仪和用户智能表之间的实时通讯,那么,高级测量体系对低压用户的覆盖就完全不是问题。
4 结束语
智随着智能电表的广泛应用,配合光线通讯和无线专网建设,供电公司将逐步实现远程抄表。进而及时、准确无误的获取用户的电量信息,提高线损计算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