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23:56
导语:在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行业在现代,甚至是未来都会非常备受重视,无论是儿童、大学生、再教育,亦或是老年教育,都会受到普遍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学历的重要性,技术能力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与互联网结合的在线教育,在近年来的行业发展里,也是突飞猛进,成了一股重要力量。
2、健康医疗
中国老龄化问题凸显,中国老年人口越来越多,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越来越多,这也不得不使社会和国家更加注重医疗健康问题,将会带动起医疗设备、医药、智能医疗、VR医疗等行业的发展。
除了老龄化问题以外,各年龄段人口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保健、运动、健康饮食方面也备受关注。
3、新能源
我国一直很重视新能源的发展,无论从环保、政治、经济发展各方面讲,新能源的发展都是必然的。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
4、环保
由于工业发展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不得不引起国家和大众的重视,城市环保产业是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5、理财、保险
新能源汽车是相对于传统燃料汽车而言的,通常新能源汽车又被称为代用燃料汽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能源在逐渐的减少,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就我国的石油资源为例,石油资源并不丰富,据调查,在整个石油资源总消耗中,交通能源消耗占有巨大的比例,石油资源即将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能源问题。在石油资源使用的过程中,交通能源消耗将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并使全球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基于这样严峻的能源形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车技术势在必行,从而使我国实现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的转型。
1.1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评价
经过对现有能源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考察,其中能够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替代能源主要有:气体燃料、生物质基液燃料氢、电能、核能等。人们常说的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是指不是单纯利用一种能量转换器提供驱动汽车,这样的汽车被称为混合型电动汽车。在通常情况下,混合动力汽车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包括: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混联式动力汽车。混合式动力汽车的出现与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有直接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混合电动汽车又分为两种,即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但两种的关键技术都是混合动力系统。混合动力的优势:其同样可以到加油站加油,没有改变汽车的使用习惯;政府和企业推广这种产品也无须投资新建充电装置或加气站;其燃油的经济性能较高,并且其拥有优越的行驶性,在起步和加速时,可以在电动马达的辅助,这样将会大大降低油耗,最终实现"零"排放;另外,其采用电动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机械噪音。混合动力汽车的劣势:其在技术方面还不成熟,相关产品的定价较高,电动机和内燃机两套动力系统的造价远比一套动力系统的成本高;如果长时间高速或匀速行驶不省油。
1.2纯电动汽车的技术评价
纯电动汽车主要将车载电源作为主要的动力,在纯电动汽车中,没有燃机发动装置。纯电动汽车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是没污染、噪音小、效能高,一旦纯电动汽车发生故障时,其维修较为方便简单。
1.3其他类型汽车的技术评价
天然气汽车主要是将天然气作为燃料,由于我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这就大大促进了天然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氢发动机汽车主要是在现有的引擎基础之上改造而成的,氢发动机汽车没有任何污染。其排放量较少,同时,对氢的要求较低,最主要的优点是内燃机技术比较成熟;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正在处于瓶颈期,其在技术专利、配套设施等发面需要逐渐的完善和发展,这就需要相关专业部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深入的研究。
2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评价
2.1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评价
新能源汽车主要将较为规范的燃料作为主要的动力来源,其对能源的要求较高,包括:高密度的能源能量、污染较小的能源,要注重能源制造及使用成本的经济性,尽最大努力使其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在这样条件下,才能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技术已经在很多地区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回馈。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为广大的消费者和社会带来了长远的经济利益。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发挥了自身的较高的清洁性,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经济性能。在进行新能源技术研究中,不断的强调各个组件的使用性和使用寿命。
2.2混合动力汽车的经济评价
对于混合动力汽车而言,其拥有两种驱动方式,即燃油式和电力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五项,即价格、排量、节油率、销量五部分,这五项技术指标体系能够对混合动力汽车经济性能及其状况进行全面的反映。其中销量主要可以反映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状况,如果销量较好,说明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量大,市场需求水平较高;如果销量较低,显然说明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量较少,市场需求水平很低。节油率主要是在混合动力汽车与普通车型比较的基础之上,混合动力汽车所节约的燃油比率,节油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力驱动技术,具有较强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的节油率较高。
3新能源汽车的综合评价
对于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同一层次的指标体系中,不允许出现明显的包含关系。新能源综合评价体系的设计具有严格要求,要从当前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其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当前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势,并符合时展的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注重总结评价对象的共性特征,要使所选取的指标符合评价对象的总体特征,要重点考虑量化评价是否可行、及指标数据是否可以获取。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时,不仅要注意汽车节能问题,而且还要注意新能源技术及产品的选择原则问题。针对目前各国的汽车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有利于环保和安全,就各国实际能源情况及环保情况而言,新能源汽车技术是重要的发展战略。其具有标准的产业化基础,对节约能源具有显著的效果,新能源汽车技术具有可行性,在全球中市场广阔。
4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并确定当前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机遇期,最终实施研发、产业化、品牌等方面的发展战略。
4.1实施新能源汽车研发策略
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研发模式。在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的基础之上,专注于主要技术和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工作,政府大力提倡自主研发,适当增加研发的资金投入,并将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不断的实现引进技术的直接经济效益,培育专业的新能源研发人员,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
4.2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策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增加新能源市场需求,不断的加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配套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发展配套产业。
4.3实施新能源汽车的品牌策略
注重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强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不断延伸,大力宣传新能源汽车品牌。可以通过跨国汽车企业的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样也可以利于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宣传推广,进而形成人们比较熟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5结语
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是世界能源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把握先机,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率先突破,将我县新能源打造成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一、充分认识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新能源具有资源分布广、利用潜力大、环境污染小、可永续利用等特点。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成为各国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能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大力发展新能源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推动我县经济进一步转向科学发展轨道的迫切需要。
(二)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是优化能源结构,建设能源强县的战略选择。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实现与产业协调并进,可以有效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三)加快新能源发展是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新兴产业是新技术革命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加快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构建新一轮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将新能源作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紧紧抓住后危机时代的历史机遇,着力加快推进,尽早做大做强,促进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
科学规划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新能源产业是新兴产业,必须加强规划,正确引导,有序推进。为此,县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要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太阳能发电和热利用,生物质能,根据资源条件和技术进步情况,积极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农村替代能源,因地制宜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推动太阳能入村利用工作,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推动光伏发电与产业链互动发展,实施一批重大光伏产业项目,加快多晶硅、电池片、电池组件等规模化发展;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光伏研发、试验中心,力争在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风电装备制造,采用技术引进、联合设计、自主创新等方式,开发2兆瓦以上永磁直驱风电机组,提高风电整机装备国产化制造水平,加强整机装备企业重组,带动零部件配套产业发展。
三、切实抓好新能源发展各项任务的落实
为确保实现我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和优势企业。加大中小型新能源企业扶持力度,加强与新能源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和配套,逐步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是加快新能源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进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步伐。依托骨干企业,加快软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新能源装备研发平台,稳步提高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及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加大对新能源发展的财税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已出台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对纳入国家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等重大专项支持的项目,由省市县三级政府给予资金配套支持。引导企业用好国家鼓励进口设备的减免税政策。完善新能源发展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新能源产业,积极探索民间资金参与新能源项目开发的新途径,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的投入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重点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逐步增加直接融资比重。
四是抓好新能源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我省教育资源优势,加强新能源科技人才培养。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新能源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对口送学的原则,采用订单培养、定向招生、委托培训等方式,重点培养一批新能源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积极引进优秀新能源产业科技人才,鼓励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我县创办新能源企业或从事技术研发创新。结合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和科技重大专项,鼓励各类人才申请和承担政府科研和产业化项目。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关键词:能源结构;电力供需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内部结构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可再生能源储存量大,利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首先,我国处于北半球,幅员辽阔,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具有极为丰富的资源。其次,我国水储量世界第一,且地形多变,西部多山,可以开发的水资源量也是全世界最多的。除此之外,我国有3.2万公里的海岸线,其中1.8万公里是大陆海岸线,1.4万公里是岛屿海岸线,这对于建设核电站是非常有利的,今后可以考虑向核电方向发展。
(2)使用新能源具有低碳排放,污染少,保护环境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石化能源,太阳能可以在不产生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的情况下转化成热能及电能,风力和水力也可转化成电能,而这一过程基本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而核能更是具有极佳的效率,可以使用极少的核能将其转化为电能。可见新能源较环保,对保护环境很有利。在不久的将来,它必将成为能源消费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劣势分析:
(1)产业规模小,融资困难。从2003年到2010年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原煤平均占到了能源生产总量的77.13%,原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了能源总产量的92.04%;新能源仅占到了能源生产总量的7.96%,可见我国普通能源远超于新能源的生产规模比重,虽然新能源的生产规模大体显现增长趋势,但其增长速度缓慢,现阶段无法替代原煤、原油等化石能源的生产规模。
(2)技术落后,创新不足。近几年我国的风电装机量已居世界第二,太阳能电池的生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由于投资不足,基础技术的研发不能正常进行,关键的技术未能仔细研究,无法得以突破。
(3)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成本过高。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本相对较高,相比之下竞争力较弱。而这种高成本是由多个方面组成的:一是受技术的限制,我国无法自主生产相关的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二是由于新能源项目所需资金量较大,投融资渠道少,这也将推高企业投资者的融资成本;三是由于太阳能产品的主要市场在国外,这将导致我国的太阳能产业受制于人,无法按照自己的计划发展。
二、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外部结构分析
(一)机遇分析:
(1)低碳经济下新能源需求不断扩大。21世纪是一个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是一个提倡低碳经济的世纪。在联合国峰会上,同志也曾向全世界承诺:坚持可持续发展,提倡节能环保,极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逐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承诺对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2)国内外市场广阔。新能源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国是人口第一的大国,拥有广阔的土地面积,这些决定了我国新能源产业将会有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我国的经济正在高速的发展,对新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使得人们逐渐开始使用新能源,也将决定新能源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政府的大力扶持,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我国不断颁布有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引导市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倡人们合理利用新能源,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也特别强调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并且将其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逐步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二)威胁分析:
(1)政府政策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首先是多头管理。新能源企业在出问题后不知找哪个部门处理,许多政府部门也会互相推脱责任。其次是存在着一些企业的垄断经营和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这让许多中小企业及从外地进入投资的企业很难存活。
(2)世界能源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世界能源价格不断波动,而新能源作为世界能源体系的一部分在未来可能也会像化石能源一样不断地波动。就如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而我国的光伏产业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几乎让整个行业濒临崩溃,这种现象对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未掌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新能源技术的专门研究机构太少;二是在技术来源方面,自主研发的技术特别是高端技术非常少,许多项目和企业都是靠从国外引进相关技术或者中外合作来进行生产经营的;三是缺乏大量新能源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加强能源结构的发展思考
(一)逐步建立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研发投入机制
新能源的技术要求很高,其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来支持研发。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1)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研究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逐步推进我国新能源技术的研究;(2)政府要建立相关的技术支持基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新技术;(3)尽快建立国家级的研究实验室和研究平台,集中攻克技术难题,早日让新能源产业步入我国的支柱产业行列。
(二)优化新能源产业链结构
要想让新能源产业有一个长久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而要想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则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主要发展设备的制造,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2)引导企业制造合格的设备零部件,注重技术研发,完善售后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四、电力供需分析
对于当前电力生产的情况来讲,主要集中在水力以及火力发电方面,为了能够体现和能源节约的理念相符合,人们也开始研究在发电的同时对于自然环境不造成破坏的发电方式,因此,首先阐述一种新型的电力生产方式。
(一)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的优势
清洁、高效是衡量发电技术先进与否的2 条最重要标准。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集天然气清洁( 能源) 与联合循环高效( 发电方式) 于一身, 成为当今世界最受青睐的实用发电技术。目前全世界每年增长的发电容量中, 有35% ~ 36% 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 而美国达48% 。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在电力市场中取得如此优势的原因是:
(1)高效节能。目前常规火力发电净效率为38%~ 40%, 我国平均供电效率仅为30%左右。而先进成熟的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净效率已达58%以上,是目前实用发电技术中最高的。
(2)清洁环保。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轮机或联合循环发电, 对环境污染极小。
(3)节水省地。联合循环发电以燃气轮机为主, 燃气轮机运行用水极少, 甚至可以无水运行。联合循环电厂耗水量仅为常规电厂的30%~ 40% 。天然气联合循环电厂因其系统简单, 无常规火电的煤场灰场等,厂区占地仅为常规火电的30%~40%, 厂房建筑面积约为20%。这些对于淡水资源较为贫乏、人多地少的
我国是非常重要的。
(4)建设投资少、工期短。
(5)系统简单, 自动化程度高, 机动性好, 起停方便, 运行可靠。设备可用率高达85%~95% , 工厂定员仅为常规火电的20%~ 25%。设备操作性好, 机动性强, 是经济有效地进行电网调峰的重要选择。
(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
终端能源是指作为原料、燃料和动力消费的能源,它们的消费过程体现了能源消费的终止,不会再重新作为能源投入使用。由于电能具有突出的经济和清洁优势,因此提升电气化水平是终端能源结构发展进化的主要方向。随着能源结构的不断演变,电能的比重逐步上升,直接终端使用的煤炭逐步减少,这将为电力消费市场发展提供巨大的增量和潜在市场,是消费电量增长的最主要来源之一。
推进终端能源替代,优化能源结构是能源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能源资源以煤炭为主,油气资源不足,石油对外依存度高,决定了我国油气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难以大幅度的提升,以电气化提高和电能替代为主要方向推进终端能源替
代结构优化更符合我国国情。这种优化替代过程将由以下几方面动力推动:
(1)电力是价格最稳定的终端能源之一
我国煤炭、石油价格己经基本与国际接轨,但电价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我国平均售电电价为0.605元/千瓦时,合0.089美元/千瓦时,比美国低0.008美元/千瓦时。近年来,我国电价上涨幅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能源和消费品涨幅。2003年至2010年,电价出厂指数涨幅为19%,低于煤炭(119%)、石油(114%)、冶金(47%)、食品(30%)、化学(26%)等许多行业,也低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5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27%)。尽管相对于煤炭而言,电能的绝对价格仍较高,但是电价涨幅较慢,煤炭和石油制品价格涨幅较快,尤其是石油制品更是极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容量发生暴涨暴跌现象,给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困扰。
随着化石能源逐渐使用殆尽,长期来看,在经济学规律作用下,煤炭和石油价格必将继续上涨。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发电的技术进步和大范围推广,越来越多的电能来源于风、光、核能,原煤对电能价格的直接影响将变小。因此,可以预见,在很多终端能源消费领域,相对于煤炭和石油制品,电能将展现出更大的价格优势。
(2)电力是经济效率最高的能源品种
不同能源具有不同的经济效率。相对于其他能源品种,电力的经济效率最高。根据对我国1978年至2003年间数据研究发现,电力的经济效率是石油的3.22倍、煤炭的17.27倍,即1吨标准煤当量的电力创造的经济价值与3.22吨标准煤当量的石油、17.27吨标准煤当量的煤炭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同。这就意味着,实现同样的经济产出,多用电有利于节能。
(3)电力是最清洁的终端能源
在传统能源中,煤炭资源受到生态环境的约束最为明显。煤炭开发可能会引发地面塌陷,水资源破坏。我国煤炭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面积已经达到70万公顷,每年因采煤破坏地下水约22亿立方米。考虑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约束,我国2020年和2030年煤炭产能的上限分别为40亿吨和42亿吨。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断升温的情况下,碳排放问题也成为能源供应能力提升的重要约束因素。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得我国与以油气为主的发达国家相比,在碳排放控制方面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据1EA统计,2009年我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占世界总量的24%,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以新能源为主的电力生产方式,降低化石能源的生产。
(4)煤炭高效利用的最主要方式是煤转电
保障我国的能源供应,必须长期贯彻立足于国内的方针。从资源结构来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都将是我国最基本的基础能源。从煤炭的利用方式看,火力发电将煤炭转化为电力是煤炭利用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经济高效和环保的使用方式,而将煤炭作为燃料终端直接燃烧是煤炭利用效率最低,同时也是对环境危害最大的方式。
(5)可再生能源利用最有效可行的方式是转化为电能
解决能源发展面临的环保瓶颈,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必须大力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目前发电利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水能和比较成熟的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都需要转换成电力以供便捷使用。我国水能资源的技术可开发量超过5.4亿千瓦时,目前开发利用率仅为4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平均水平。近期和中期,水电将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主力。核能发电具有环境污染小、资源储量丰富、燃料成本低等优势,从中长期看,是实现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重要途径。风力发电在技术、成本、市场上有着明确的发展预期,是继水电之后比较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在我国仍是一种需要优先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另外,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最主要方式也无一例外都是发电。
结语
根据我国能源资源特点,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的能源结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还无法改变。在能源与电力供需问题中,能源结构问题无疑处于核心地位,作为电力生产的主要燃料来源,煤炭的供应成为了电力发展的制约因素,能源和电力的供需矛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存在,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决定了能源和电力跨区域大规模流动的必然性。同时,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过大引发的能源效率低下和一系列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此点,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迫在眉睫,应鼓励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电力结构的调整在加大水电、核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比重的同时,更应当关注煤电的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子京.中国努力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度[J].中国自行车.2006(02)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网络效应 兼容性产品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资源、能源的供给问题逐渐成为阻碍各个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地发展,群众购车刚性需求越来越旺盛,产生对能源的巨大消耗。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近年来,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猛,近五年来机动车年均增量为1500多万辆,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64亿辆,其中汽车占1.54亿辆。因此,自“九五”期间我国开始推行新能源汽车来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
新能源汽车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市场: 第一类是政府采购市场,主要包括政府机关部门用车、市政服务车辆等;第二类是商业运营市场,主要包括公交车、出租车等;第三类为私人用车市场。在我国,政府是新能源汽车的发起者、主导者[1]。对于政府采购市场,国家一直在加大政府部门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例如,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在2014年7月的《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中,对部分政府机关的购车进行规定,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对于商业运营市场和私人市场,国家了多种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2]。例如,在201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611号)中规定,政府对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的车船可以免征或者减半征收车船税;在2013年的《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中,对符合要求的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补贴价格分别为3.5万元、5万元、6万元。国家补贴政策并没有极大地促进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私人消费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仍然反应冷淡。2014年我国传统燃油汽车销量达到2000多万辆,而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5.3万辆。
网络效应是指产品用户量以及它的互补品数量的增加会增加产品价值,进而影响到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现象。网络效应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直接网络效应和间接网络效应。直接网络主要受到产品用户数量的影响;间接网络效应受互补品数量的影响[3]。它们体现的双重反馈机制,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不仅需要考虑产品的质量、安全等,还要考虑该产品的用户数量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态度是不确定的,并不会立即采取行动,因此其互补品网络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与用户网络形成相互制约的效果[4]。产品一旦形成网络基础,它在市场竞争中会更有优势。反之,没有形成网络基础的新产品在市场中将会寸步难行。新能源汽车这一新技术的消费者采用过程也是网络效应主导的过程。Struben认为如果无法方便地获得燃料、零部件和维修服务,消费者不会觉得新能源汽车有吸引力[5]。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不能只关注产品自身问题,还需要从用户网络和互补品网络,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机制来考虑。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缓慢的发展现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补贴、价格高、技术不成熟等产品自身问题的讨论,缺少对网络效应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利用问卷法对汽车市场中的消费者进行调查,致力于研究网络效应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产生的影响,并在此条件下讨论了能否发展兼容性产品的问题。由于我国处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初期,直接网络效应对新能源汽车影响较弱,所以在研究网络效应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影响时,主要侧重了间接网络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影响。
1.网络效应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性分析
调研过程中我们选择了2014年4月北京13届国际车展中北汽E150等新能源汽车展台,以及北京全福源等40家新能源汽车4s店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8份,其中有效问卷443份,问卷有效率89%。
为了研究网络效应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影响,首先对影响消费者购买纯电动汽车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主要从政策、环境、道德观念、产品自身和网络效应等方面设计问项,分析其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选项采用Likert5级量表,其中1-5依次代表“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
图1 影响消费者购买纯电动汽车因素
上图是各个影响因素的均值。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影响消费者购买纯电动汽车的各因素中,代表着间接网络效应的“充电方便程度”、“充电时间”、“维修和保养便利程度”等因素的得分较高,均值分别为4.29、4.18、4.14,处于第一梯队;代表产品性价比的“价格因素”、“平均时速”、“百公里费用”等因素的得分次之,均值分别为3.94、3.81和4.02,处于第二梯队;而代表了直接网络效应的“周围人是否使用”对消费者的影响是最小的,均值只有3.03。
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因素”、“平均时速”、“百公里费用”等因素得分均在3.9左右,说明消费者较为看重新能源汽车的质量问题和价格优势,这一研究结果与我国邵继红和辛明亮(2012)等学者对购车成本、汽车品质和使用能耗等产品特征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6]。但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充电便利程度”、“维修和保养便利程度”等代表了新能源汽车间接网络的因素得分最高,超过了性价比因素。可以看出间接网络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此外,周围人是否使用等直接网络效应因素的影响程度远远小于间接网络和性价比因素。这主要由于我国处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初期,直接网络效应对新能源汽车影响较弱。
综合上述分析,间接网络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至关重要,厂商或政府要想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必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间接网络效应。
2.网络效应与兼容性产品
提升间接网络效应,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修建充电站并吸引第三方企业提供维修和保养服务。根据张胜等人(2007)的研究,80年代开始我国彩电工业利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建立全国彩电联保服务体系,才使得国产彩电与进口彩电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成为市场的主流消费[7]。可见间接网络的发展需要耗费很长时间,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建成。Farrell和Saloner(1985)研究发现在新旧技术竞争的过程中,发展兼容性产品对新技术企业来说意义重大[8]。发展兼容性产品的意义在于依靠旧技术的网络,发展包含新技术的兼容性产品规模,提高人们对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带动新技术的互补品网络的发展。进而促进新技术的直接网络和间接网络的发展。Chakravarti和Xie(2006)在定价和广告方面也对发展兼容性产品的意义进行了研究[8]。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混合动力汽车就是一种介于纯电动和燃油汽车之见的兼容性产品。当前混合动力汽车一般是内燃机车发电机,再加上蓄电池的汽车。大功率内燃机功率不足时,动力源由电池来补充;负荷少时,富余的功率可发电给电池充电,由于内燃机可持续工作,电池又可以不断得到充电,其行程和普通汽车一样。混合动力汽车不必完全受充电站的制约。它既有纯电动汽车的性质也有传统燃油汽车的性质,所以是一种兼容性产品。为了突破间接网络效应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制约,发展混合动力汽车非常必要。我们在此对消费者购买混合动力汽车的意愿进行了研究。
表1 混合动力汽车购买意愿分析
是 (%) 否(%)
因为混合动力汽车放弃购买传统燃油汽车 75.6% 24.4%
没有混合动力汽车是否购买纯电动汽车 31.9% 68.1%
在纯电动汽车的购买意愿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还是持观望态度,在现有市场环境下有意愿购买的消费者仅占17.2%,有367位受访者表示只有等市场上大多数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时自己才会开始考虑购买。因此,对于混合动力汽车的购买意愿分析,我们设计了相似的问题“是否会因为混合动力汽车而放弃购买传统燃油汽车”。通过统计分析,有意愿购买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占比提高到了75.6%,远超过了纯电动车的购买意愿。为了探明其中的原委,我们设计了问题“在没有混合动力汽车的情况下,是否愿意购买纯动力汽车”。研究结果表明,愿意购买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的人数之比是68.1%和31.9%,大多数消费者愿意购买混合动力汽车。综合两道题的统计结果,混合动力汽车的支持者略高于另外两种汽车的支持者。由于可以同时实现节约能源和方便使用的目标,混合动力汽车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非常高。统计结果表明,通过发展兼容性产品促进纯电动等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具备现实的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消费者愿意接受混合动力汽车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考虑了与间接网络效应有关的原因变量,即总里程增加、获取动力来源多、大品牌生产兼容性产品、可享有传统燃油汽车的维修和服务,并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研究。通过对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后发现总里程增加和可享有传统燃油汽车的维修与服务两个自变量共线性高,不利于得到理想的回归模型,因此需要剔除这两个变量,再做回归分析[9]。得到了比较显著的模型(整体检验的p值),回归方程为y=3.433+0.111+0.088
检验结果显示,自变量获取动力来源多、大品牌生产兼容性产品t检验的P值为0.011和0.042小于显著性水平α等于0.05,认为两个变量的影响显著。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混合动力汽车的购买意愿与兼容性产品的获取动力来源多(间接网络效应)、大品牌的兼容性产品多(间接网络效应)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这说明兼容性产品可以依靠着间接网络的优势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并迅速推广。结合上文的分析,兼容性产品的推广也最终会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3.研究意义
本文以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购买意愿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新能源汽车的网络效应,以及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兼容性产品的发展问题。研究发现网络效应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是重要的,尤其是间接网络效应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能源汽车网络效应下,兼容性产品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企业可以依靠发展兼容性产品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对于相关企业,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不应只在价格、时速、电池的续航里程等产品自身方面进行改善,还要考虑充电站、维修和保养便利程度等间接网络效应问题。由于现阶段是新能源汽车的导入期,企业收益和利润较少,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可以发展兼容性产品增加企业的盈利,增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地位,使其逐渐在市场中占有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政,赵飞.中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基于目标导向差异的研究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4,32(4):532-535.
[2]丁芸,张天华. 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效应研究[J].税务研究,2014,(9):16-20.
[3]Srinivasan, R., Lilien, G.L., Rangaswamy A.. First in, First out? The Effects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on Pioneer Survival [J].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 (1): 41-58.
[4]段文奇.网络效应新产品实施合作竞争战略的动机和条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6):75-79.
[5]Struben, J., Sterman J. D..Transition Challenges for Alternative Fuel Vehicle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2008(35): 1070-1097.
[6]邵继红,辛明亮.探析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因素[J].企业导报,2012(12):83-85.
[7]张胜.系统竞争.网络效应与工业发展初期的政府作用――我国彩电工业竞争力发展的实证研究(1978~2002)[J].系统管理学报,2007,16(S1)
近年来,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市场规模从2007年的121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979亿元,2016年有可能突破4500亿元。带动我国汽车电子市场需求增长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汽车作为汽车电子产品的载体,其产量和增长速度直接影响了汽车电子市场的发展;二是汽车电子化程度的提高。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汽车性能不断提高的要求,汽车电子产品在汽车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汽车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在传统汽车中,由于档次和科技含量的不同,汽车电子占整车成本中的比重在15%-45%之间;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中,汽车电子在整车成本中的占比高达60%以上。
产业发展环境良好
汽车制造业作为北京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格局的背景下,产业内部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比较突出的是新能源车发展的突飞猛进。
近年来,北京市为化解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针对汽车制造业,重点是推动新能源车的发展。
北京市于201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管理办法》,对2014-2017年的新能源车补贴标准进行规范,明确指出,北京市按照国家和本市1:1的比例确定补助标准,国家和本市财政补助总额最高不超过车辆销售价格的60%。为新能源车型设置单独的摇号指标,2016年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指标6万个,其中,个人指标为5.1万个,新能源车的中签概率要远高于普通燃油机动车。
为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继《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管理办法》及相关细则后,北京市先后了《北京市纯电动汽车示范推广市级补助暂行办法》、《北京市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14-2017年)》等相关政策,将政策从购车环节向用车环节延伸,在购车、用车、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服务保障等环节实现全覆盖。
汽车电子系统是汽车产业链上的高附加值环节,由于多年制造领域形成的规模效应,汽车电子业在北京也已经形成聚集优势。美国德尔福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与汽车电子零部件及系统技术供应商,已经在北京设立生产基地。除此之外,李尔公司、韩国摩比斯汽车零部件公司、伟世通公司、北京奥博汽车电子电器有限公司等知名汽车电子企业纷纷在北京投产。此外,北京电子产业基础雄厚,拥有中芯国际、富士康、京东方为代表的集成电路、半导体及显示器生产企业,与汽车电子相关度极高,部分企业已经尝试拓展汽车电子方向的业务。
更重要的是,北京高校云集,拥有多名半导体专家和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专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级计算机软件人才和高级智能系统集成人才,由此也汇集了我国优质的电子信息产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国外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知名的企业集团,在国内汽车电子产业领域的研发实力较强,并且在引进国际先进的科研、管理、技术等方面拥有先决条件。
国内外差距催生发展空间
由于汽车电子产业占地少、科技含量高,并非是北京向外疏解的产业,在北京的发展也拥有政策支持、产业基础和一定实力,但是纵观整个产业现状,北京仍面临着产品缺乏竞争力、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需要解决。
当前,北京大部分企业生产的汽车电子产品主要是低附加值车载产品等,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足。这一方面是因为汽车电子产品本身科技含量较高,国内企业本身起步就晚,国外的跨国汽车电子企业都拥有强大的技术储备和雄厚的研发实力,中间的主要差距是在电子控制单元的软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和控制精度方面,也是造成目前高端技术受制于他人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是国内整车生产厂多是合资企业,生产的整车多为外方设计,由外方掌握技术的决策权,与整车相配套的电子产品也多由外方配套商提供,国内自主开发的电子产品很难进入其配套体系。
更重要的是,北京在汽车电子产业的标准和平台方面还未处于主导地位。近年来,在ISO/IEC、SAE、JASO等国际先进标准中,与汽车电子相关的标准数量迅速增加。然而,北京乃至我国在汽车电子标准化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和支持。同时,汽车电子标准化工作相对于电子技术的应用程度和水平已经明显滞后,制定或转化的标准屈指可数,远远不能适应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要求。
另外,由于汽车电子产品研发需要对应专门车型,这样就导致每研发一款产品需要购置对应型号的车辆进行装车实验,这对北京当前的中小汽车电子企业而言,仍是一项严重负担。国外通行的支持这一产业的做法是政府出资设立供中小汽车电子企业研发测试的公共验证平台,但北京目前还没有类似平台出现。
此外,以充电桩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北京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随着新能源汽车从公共事业采购为主逐步推广到私人购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向着多元化、市场化转变。
不过,让市场振奋的是,2014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宣布全面放开充换电设施建设,允许社会资本参与,未来,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多引入社会资本。并且随着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充电桩建设商业模式也将成熟。
很显然,针对北京汽车电子产业与国外相比的差距,北京应把握政策支持的东风,以《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为导向,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以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配套设施及示范应用、车联网和车载电子信息系统、汽车总线网络和嵌入式系统、车身电控系统和汽车芯片、传感器及执行器等P键元器件为重点,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高技术可靠性,提升企业实力,完善自主创新渠道,逐步形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推动北京汽车电子产业逐步做大做强。
如何实现突破
当前,在一系列促进政策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汽车电子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市场高速发展的时期,产业规模处于迅速扩大的时期。面对当前的有利形势,北京应迅速抓住汽车电子领域的巨大发展机遇,加快实现产业和技术的突破。
首先应该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北京的发展定位。北京应利用现有基A,抢抓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机遇,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集聚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为引导,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理解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强产业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积极推进产业发展,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汽车电子产业集聚区,努力将汽车电子产业打造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产业培育壮大的初期,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至关重要。可通过完善北京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准入的标准规范,有序推进国家公共服务领域、个人购买等配套政策,扩大政府采购、租赁牌照、专用停车位建设、充电桩等配套政策,加大财政配套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市政公交、环卫等行业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鼓励高校、企业园区等团购新能源汽车。大力支持商业模式创新,鼓励融资性租赁、分时租赁等模式;支持整车企业通过建设远程监控网络服务平台和维护保养应急体系,来保障用车安全。
利用北京强大的科研优势,政府应鼓励汽车电子企业积极主动利用各类科技资源,加强企业与清华、北理工、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引进实施科技合作项目。以科技交流活动为平台,加强与美、德、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与企业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研讨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各类对外交流活动,通过建立新的合作渠道,鼓励企业走出去学习先进技术;定期举办汽车电子产业论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合作,强化区域协同发展。
在此基础上,应支持首都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向汽车电子相关方面倾斜,考虑开设汽车电子相关课程,利用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培养高端人才。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汽车电子领域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培养更适合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依靠经济发展优势、完善的配套设施、优惠的人才政策和和谐的发展环境吸引人才,通过技术持股、期权激励等办法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为北京汽车电子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关键词:汽车;新能源;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环境问题与交通问题是21世纪的两大全球性问题,目前,交通能源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能源转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节能技术与汽车新能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节能技术与汽车新能源也实现了结合,主要有以下几种:
1节能技术与汽车新能源的综合应用
1.1太阳能汽车
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比较常见的。目前,汽车行业已经成功制造出了光电池,光电池是一种半导体元件,能够在光照射的条件下产生电动势,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太阳能汽车就是利用光电池作为驱动力的一种汽车。太阳能汽车可以使汽车排放量得到有效降低,从而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太阳能汽车作为21世纪我国重点推崇的环保车型之一,正在逐渐发展成熟并步入正轨。
1.2氢动力汽车
氢动力汽车是使用氢燃料电池作为驱动力的一种汽车。氢动力汽车的车体内所采用的储气装置的性能非常好,在中空设计多层复合金属的同时,可以在氢气保持液态的条件下,使用氢气燃料作为驱动力,不仅不用扩大机械内部空间与体积,也不需要增加生产成本。若是这种技术能够发展成熟,氢动力汽车排放的是纯净水,因此其是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零排放的汽车,具有储量丰富、无污染等优势。
1.3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BEV)是一种将车载电源作为驱动力的汽车,其主要是利用电机驱动车轮进行行驶。电动汽车的结构简单合理,不会造成排气污染,其电动机发出的噪声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因此,电动汽车对人体的伤害也比较小。电动汽车的关键所在是电动汽车电池,若电动汽车想要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就必须要使电动汽车电池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电动汽车电池的生产有三个要求,即高安全、高容量与低成本,这就导致了电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有很大的难度。如果想使电动汽车得到普及,需要依靠蓄电池,目前人们比较看好的蓄电池主要有钾离子电池、氢镍电池以及钾聚合物电池等。此外,电动汽车的运转部件相对来说比较少,结构简单合理,也更容易保养和维修。
1.4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指的是将电动马达当作发动机的一种辅助动力驱动汽车。一般情况下,混合动力汽车上装有两个(含)以上的动力源,例如内燃发电机、燃料电池、蓄电池等。根据布置方式、控制策略、组成部件的不同,混合动力汽车有很多分类形式。第一,根据混合度的不同,可以将混合动力系统分为微混合动力系统、轻混合动力系统、中混合动力系统以及完全混合动力系统这四种;第二,按照混合动力驱动联结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混合动力系统分为以下三类:首先,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这种混合动力系统中一般有两个驱动系统,即电机驱动系统与传统的内燃机系统,这两个系统既可以单独工作,也可以协调工作驱动汽车。其次,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这种混合动力系统中,内燃机一般会直接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发电机所产生的电能会经过控制单元传到电池之中,电池再将电能传输给电机,电机就会将电能转变为动能,变速机构在电能的驱动下,是汽车向前驱使。最后,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这种混合动力系统的主要特征是电动机与内燃机中都有一套机械变速机构,这两套机械变速机构通过行星轮式结构、齿轮系结构进行结合,从而可以综合地调节电动机与内燃机间的转速关系。
1.5“可燃冰”
“可燃冰”是一种新的能源,“可燃冰”也被称为“固体瓦斯”、“天然气冰”,这是因为其在常温条件下可以释放出天然气。“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混合物晶体,其燃烧值比煤炭、石油高数倍。“可燃冰”作为煤与石油的替代能源,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其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在交通中的应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可燃冰”的开发难度比较大,在开发过程中稍有不慎便会引发事故,若是“可燃冰”开发技术发展成熟,这种新能源带来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2节能技术与汽车新能源的重要性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汽车的普及,交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也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实现能源转型。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的汽车保有量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其中,发展中国家汽车保有量的增幅最大。相关专家学者预计,全球汽车保有量至2020年将突破12亿。IEA预计在未来的全球石油能源总消耗量中,交通方面消耗的将会占62%以上。使用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国际油价日益提高,预计未来国际油价还会继续提高。交通能源在消耗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害物质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导致局部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节能技术与汽车新能源的不断研究与发展对全球性的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节能技术及汽车新能源开发与传统汽车之间的关系
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无论是哪行哪业,想要得到发展就必须有所改变,汽车行业也不例外。传统汽车是节能汽车的前身,对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我国对节能技术与汽车新能源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对重要零件的研发方面较为落后。对传统汽车进行不断改进,实现节能、减排,是当前我国汽车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不仅要研发节能技术与汽车新能源,还应不断对传统汽车进行改进,将创新与改革融合起来进行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汽车行业与现代汽车产业的共同进化。此外,还应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支持国内企业在海外购买专利或注册专利,为我国在未来汽车行业走向方面争取发言权。节能技术及汽车新能源开发与传统汽车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4结语
综上所述,能源转型是解决交通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应当不断改进传统汽车、创新节能技术、开发汽车新能源,以此来推动绿色交通的发展。
作者:熊安胜 单位: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欧阳明高.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战略与对策[J].中国科技产业,2006,02:8~13.
[2]杨忠敏,王兆华,宿丽霞.基于模块化的节能新能源汽车技术集成路径研究——以奇瑞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8:60~64.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发展;现状;对策;意义
一、低碳经济与新能源的含义
低碳经济可以概括为以传统能源的清洁开发和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排放、低能耗为跟本经济特征,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也被称作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包括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消费和低碳能源,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我们称之为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所谓的新能源是指非传统矿石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式,具有来源上的可再生性以及使用上的低污染性。
二、当前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1.传统粗放式的经济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一直走的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平均能耗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石化能源燃烧所排放出的污染物更是相当之高,不仅浪费可贵的能源,更污染了空气。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对能源需求更加之多,使得各类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更加依赖传统经济。
2.技术水平的限制
主观上想迈向低碳经济社会,但客观上也受到技术水平的很大制约。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在20世纪经济水平比西方发达国家滞后一些,因此,不管是废物处理还是节能减耗技术能力都相对较弱,这是我们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很大的问题。很多净化处理装置都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且沉重的费用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3.产业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全球中是最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几乎全是中国制造的密集型商品,能源利用率非常低,重化工业比重过高,使得产业结构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大量废气去染污物的排放。并且由于我们技术不合格,在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中对环境标准要求过低,使我国不得不承受超乎他国的更大压力。
因此,面对这样的形势,为了不走原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发展低碳经济是异常必要的。
三、新能源发展现状
1.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问题,在我国新能源产能的快速膨胀中正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风电装机第二大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但在基础研发领域投入明显不足,关键技术瓶颈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风能和太阳能是我国新能源新宠中的重中之重。然而即使在这两个领域,由于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的匮乏,国家级的技术研发平台尚未成立,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形成有效的产学研技术开发体系,在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中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制约瓶颈。
2.新能源产业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规划,需要的总投资规模非常庞大,而且因为技术问题,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健全的融资机制和充裕的资金支持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除了政府的扶持政策,也要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确保整个规划资金的及时到位。
四、如果转变新能源发展的对策
1.用法律调整的对策,通过立法优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包括以下几部法律,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反倾销法等都应该进一步修改并真正落实到新能源的发展中,还要根除地方保护主义,依法保护国内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破除歪曲市场规则的现象,改善市场环境,实现市场的优化配置。对于新能源的研发工作、要依靠生产经营的法律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法修正、能源持续利用写入宪法、建筑节能法立法等应该尽早进行,同时,国家应尽早制定并新能源利用规划,确定新能源利用的短、中、长期目标。新能源产品质量标准、行业规范、质量检测及监督检验体系应尽快建立健全,加强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建设,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科技攻关和专业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遏制市场上的无序竞争。
2.监督管理的对策,应确保有关部门对新能源产业生产、运营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同时提高工商、物价、城管等部门对新能源产业的市场监督和查处力度。
3.先付出后索取的政策。在新能源产业的开始阶段,国家应该学习西方发达等国,重点对工厂、居民小区等场所强制使用符合本区域条件的新能源品种,如住宅区建设光伏发电站、养殖厂配套建沼气池、油田附近建地温空调系统等,国家可以帮助提供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而在沿海岛屿等人烟较少的地区,不妨由国家投资建设潮汐能、风能等低碳工程。对于合理利用新能源自主开发的企业和业主,国家需要奖励加扶持去解决:这样虽然能暂时减少对企业征税的财政来源,但结合项目的人才支持和资金扶持、加快可再生能源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放宽贷款限制。可以先把新能源产业扶持起来。
4.扩大宣传的对策。通过媒体提高全社会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认识,继续通过培植示范企业、示范小区、示范项目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国更应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力度,开发清洁新能源,向发达国家学习,虚心请教,以便更好的解决严峻的资源短缺问题。
5.全面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低碳生活能够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无处不在,形影不离。如今,大部分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这样不仅能提高人们对碳排放量危害的意识,还能够提高人们对低碳生活观念的认知。大力传播低碳意识,才能高效地促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这样的对策不是没有根据的,而是根据众多原本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的成功改造而逐渐提出的。我们还是以保定为例,来论证发展低碳经济对保定所产生的效益是很大的。
五、发展新能源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
对于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纵观人类历史,第一代能源煤炭和第二代能源石油,曾帮助英、美、德等国实现国力的质的飞跃。对于目前中、印、巴西等新兴大国而言,越早投身于下一代能源的竞逐,越有利于其在未来的国际体系中奠定优势地位。
第一,减轻国际原油价格重新上涨的担忧对中国的威胁。居民对降低能源依赖的重要性都缺乏直观认识。而2008年国际油价的疯狂上涨无疑给了中国一次极大的心理冲击。
第二,客观上中国也存在开发替代能源的需求。近几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努力寻找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还动用了很多外交资源,也投入了相当多的外汇储备,使得中国对外获取能源的边际成本变得越来越高。而新能源大多是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更是达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一直以来,每个国家在发展经济时都只看到了金钱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发达国家是这样,我国也不例外。由于长期的消费煤炭燃料使得重化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在环境污染问题正在逐步恶化,因此传统的消费模式也应该抛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融入世界中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培育新能源市场、鼓励新能源消费。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建立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如采取优惠的固定电价收购新能源发电量,实行新能源强制性市场配额政策,对新能源实行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采取产品补贴和用户补助结合的扶持政策等,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市场拉动,进而推动能源消费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国能源发展报告[R].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成西.低碳生活就在身边[N].恩施日报,2010-01-01.
[3]陈迎.中国低碳经济的挑战与转型策略[J]环境保护,2009年24期:7-12
[4]张鹏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J]科学与管理,2009年05期:11-5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措施
近年来,我国着眼优化能源产业结构,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了新能源发电企业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同时,随着国家法制体系的健全,税务部门加强了新能源企业的税收规范管理。在这种形势下,加强企业内部管控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海上风电企业为例,其本身具有投资规模大、开发难度高、回收时间长等特点,因此,积极开展税务风险的识别、防范工作,对于企业持续、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出来。
一、新能源发电企业税务风险的基本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加。为有效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加大了新能源发电等企业的发展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货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1]但是,极个别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提升效益,赢得市场竞争,不惜通过偷税、漏税等违法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一般来说,企业的税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因没有严格遵守税收政策,导致未来的潜在利益可能产生损失。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在纳税时,其行为不符合税收政策,没有缴或者少缴了应缴的税款,产生补罚税款、增收滞纳金、名誉受损等危害。第二,企业的日常经营不能够科学地适用税法,没有全面利用优惠政策,以致纳税成本增加,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同时,有少数企业为少缴税款,以税收筹划的形式避税,然而,实际操作中因没有严格遵守税收政策,给企业的未来经营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新能源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好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合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必须切实遵守税收政策,严防税务风险,才能够真正实现提高企业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目标。
二、新能源发电企业加强税务风险识别和防范的重要意义
我国税法具有刚性特征,一旦纳税人有违法行为,将受到罚款、征收滞纳金等行政处罚,直至刑事追究。所以,新能源发电企业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税务风险,加强识别和防范工作,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一)能够促进企业科学决策
随着我国税收征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出现的违法行为将受到精准、严厉的处罚,一方面,征收滞纳金、罚款等将造成企业经济负担的加重,另一方面,会导致企业未来的合同签订、融资、上市等各个方面的不利影响。重视税务风险的识别、防范工作,有利于新能源发电企业管理层统筹把握政策方向,增强投资、财务、发展前景等战略性决策的科学性。
(二)能够利于企业降低成本
近年来,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针对新能源企业专门制定了扶持性的产业政策,有助于企业节约税务成本,激发经济活力。新能源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如果积极做好税务风险的识别、防范工作,将能够充分享受政策红利,相反,如果措施不当,不仅会导致成本增加,而且可能丧失税收优惠政策享受资格,甚至产生企业相关人员受到刑事处罚的严重后果。
(三)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随着我国诚信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用记录直接关系企业的发展前景,被视为企业的命脉所在。如果企业出现税务风险,将直接增加税务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同时,更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公众形象。特别是海上风电等新能源发电企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行业,如果因偷税漏税被处罚的话,在互联网上将无处遁形,给企业的商业信誉带来恶劣影响,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三、新能源发电企业的税务风险识别
目前,我国新能源发电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税种包括增值税及附加税、企业所得税等,容易导致税务风险。所以,应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大税务风险识别力度。
(一)增值税方面
增值税是新能源发电企业遇到的主要税种之一。由于实行抵扣制,增值税的税款计算、缴纳比较复杂,财务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税务风险。所以,在增值税的税务风险管控方面,新能源发电企业要从销项税、进项税等各方面全面统筹,杜绝潜在的税务隐患。比如,如果新能源发电企业不能本着真实、合理的原则对销售业务的销项税金进行认真核定,就很容易出现虚开发票的严重后果。
(二)所得税方面
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积极的扶持政策,比如,在所得税等方面的优惠力度非常大。因此,很多国内的新能源发电企业都在积极争取这一资格,以海上风电为例,其技术含量较高,具备申报的行业优势,但是,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有很多硬性规定,包括研发费用支出比例、产品销售收入比例等,一旦企业的这些数据不达标,不但无法享受所得税方面的优惠,而且有可能导致被罚款、征收滞纳金等后果。所以,新能源发电企业在积极争取优惠政策的过程中,要统筹把握,避免税务风险的产生。
(三)房产税方面
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是很多新能源企业获得经济收益的重要途径。比如,新能源发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取得主要依靠电量销售,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电量销售成正比。在新能源发电企业的基建项目扩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牵涉到建筑物的投资,所以,房产税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税种。建设周期一般为1—2年,便能够开展预转固处理。在这一过程中,采取的是打包计入一项总资产的形式,其中的房屋建筑物涉及房产税,但没有单独列示,关于房屋建筑物价值的确定是较为重要的涉税风险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土地使用税方面
新能源发电企业获取收益主要来源是电量销售。对于海上风电等企业来说,在新项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都会牵涉土地占用问题,因此,土地使用税成为主要的税种之一。实际操作中,土地使用面积是税收缴纳的重要依据,其确定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涉税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五)契税方面
在新能源发电企业涉及的诸多税种中,契税相对来讲较为简单一些,但是,如果实际处理不当,也可能发生税务风险。比如,有的新能源发电企业在契税缴纳时,仅仅关注土地出让金问题,却忽视了基础设施配套费,导致税务风险的产生。一旦被查实,除补缴税款之外,还可能被征收滞纳金。
四、新能源发电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对策分析
税务风险的识别、防范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绝不仅仅牵涉到财务部门,更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事,需要企业管理层高度重视,各部门负责人、每名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够及时识别风险,防范问题的发生。
(一)优化内部管控,规范纳税流程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电企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数量日益增多,同时,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面对这种形势,新能源企业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强化预算管控,优化内部管理,通过税收筹划等方式,有效降低税务成本,规避税务风险,提高经济效益。要重点关注增值税的风险管控工作,持续规范纳税流程,在财务核算时,要切实加强进项税的管理,防范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税务风险,一旦发现虚开现象,要坚决进行杜绝。
(二)切实加强企业所得税流程的控制
当前,我国企业需要缴纳的税种中,企业所得税操作相对较为复杂,因此,很多企业常出现税务风险。对于新能源发电企业,特别是成立时间较短的企业,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比如,要切实关注成本费用扣除比例的规定,以及对那些视同收入的行为虽未开票也要计入收入的规定,不断优化管理流程,防止操作失误,避免税务风险的发生。
(三)提高房产税等的防范水平
第一,房产税税务风险的防范。对于房屋建筑物价值测定这一敏感问题,可以通过造价部门,或者中介造价机构进行,以此作为纳税依据,避免税务风险发生。第二,土地使用税税务风险的防范。应该根据土地使用证核发面积,落实好所属地区分类既定单位税额,以科学计算土地使用税的应缴税额。第三,契税税务风险的防范。在缴纳契税的过程中,计税依据尤为重要,也是很多新能源发电企业容易产生税务风险的环节。根据规定,除土地出让金外,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都应列入计税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应引起新能源发电企业的高度重视,防止风险发生。
五、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群众生活日益提高,但是,也产生了能源消耗增多、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海上风电、核电等新能源发电行业的蓬勃兴起,市场竞争呈现出激烈化态势。面对这一形势,新能源发电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的识别、防范工作,提高内部管控水平,就显得特别重要。针对增值税、所得税等方面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应积极通过规范纳税流程等途经予以解决,避免问题的发生,促进企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际平.新能源发电企业税务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2).
[2]胡怡.关于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与有效控制手段探讨[J].纳税,2019(5).
[3]曹晶.探讨新税制政策背景下建筑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策略[J].财会学习,2019(3).
[4]刘策.工程总承包企业税务风险浅析——以巴基斯坦为例[J].现代商业,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