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23:57
导语:在幼儿探究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户外科学活动;小班;户外科学活动探究
G613.3
户外科学活动是指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中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小班年龄的幼儿正处于由直觉行动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根据此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体验“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中充分的运用了感官,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和思考。因此在户外进行小班的科学探究活动更能让孩子放开手脚,解放各种感知系统,在一种非常安全的自然环境中调查和研究,从而发展幼儿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一、发现有意义的内容
户外的自然资源就是一个天然的探索区,自然界的光、水、泥土、树、花草无处没有探索,但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进行户外的科学探究其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最主要的是顺应、支持幼儿的疑问,生成小班户外科学探究内容。在每次经济偶是带领幼儿进行户外的活动、散步时,幼儿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和问题,尤其是3岁左右的孩子,会抓住成人问个不停。只要我们留心还会发现,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是和自然有关的。如:在一次带小班的孩子到户外散步,有一个孩子喊道:“哇,好多的树叶宝宝。”于是,很多孩子都弯下身体捡地上落叶,还不停比一比谁捡的树叶多。此时,有一个女孩子问我说:“老师这些树叶宝宝的妈妈呢?”“有孩子说,就是大树妈妈呀。”又有以为幼儿惊奇地发现:“老师,树叶宝宝长得不一样的。”回到教室路上我思考:“不同的大树妈妈的树叶宝宝是不一样的,怎样帮助幼儿了解这一自然特点呢?”所以我们设计《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活动,重点是引导孩子在开阔的户外环境中进行不同树叶特征的观察比较。
二、选择有意义的材料
材料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刺激物,又是幼儿主动建构认识世界的桥梁。对于教育者来说,材料更是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和户外科学探究活动特点,我们提供的材料必须更有“意义”。
1.针对小班幼儿知识经验贫乏的特点,注重材料的生活性。
实践告诉我们:幼儿的新经验获得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和已有经验有联系的新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也更能提高探索注意力和持续性。由于小班幼儿的科学知识经验贫乏,因此户外科学探究应源于生活。如:在《认识艾草》中,每年清明节孩子都要吃艾饺,很多孩子也有机会和成人一同制作艾饺的经验,所以选择此活动能刺激孩子的已有经验,更能激发积极讨论和探索,并获得新经验。
2.针对小班幼儿直觉行动占优势的特点,凸显材料操作性。
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仍占优势,他们在不断地摆摆、弄弄、玩玩中发现奇特的事情,感受探究的乐趣。如:在《运水》的活动中,看似孩子一直都在用各种材料搬运水,其实就在孩子同种动作不停地重复中,会发现什么样的工具能运水,什么样的工具运得快等等。
3.针对小班幼儿科学探索富于情境的特点,凸显材料的游戏性。
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小班任何活动都以游戏性、情景性为主,所以科学探究活动也不例外。在户外科学活动中不仅环节设置具有情景创设,对于材料的设计也应富于情境性。如:在《树叶宝宝找妈妈》中,我们以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情境,在每一种不同的树叶下设计一根竹签,孩子们就带着这片树叶找大树妈妈,找到大树妈妈便把树叶插在大树妈妈的下面。整个活动中,孩子很投入的帮着树叶宝宝找妈妈,似乎在帮自己找妈妈,完成后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显得很兴奋,在操作和游戏中孩子明白每种不同的树妈妈树叶宝宝也不同。
三、提供有意义的记录
小班幼儿年龄尚小,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对事物的观察发现能力也较弱,在制定幼儿记录活动目标时,要采用多种记录的方法来帮助幼儿观察、理解事物。
特点一:记录形式既便又明确。
小班幼儿在户外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孩子在行动上和意识上会有诸多的不便,但我们也不能舍弃孩子通过操作探究进行自主的表达和记录,所以尝试了一些既简便又明确的记录方法帮助小班孩子有意识进行探究和有目的表达自己操作探究结果。
1.连线:这种方法是幼儿根据探索活动的内容及要求将符合条件的两种物体用直线连接起来,记录直观,易于理解。
2.判断:这种形式要求幼儿将某几种现象或事物进行探究后,或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将其正确与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如:在戏水池玩“水果沉浮”的游戏,幼儿通过尝试能很快判断什么水果是沉的,什么水果是浮的。
3.画圈:这是让幼儿结合探索活动本身,在众多的内容中,选出正确的,舍弃错误的。内容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幼儿要根据记录要求进行选择,这就要求幼儿要理解这张记录表格让什么,要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思维、探索。
特点二:操作材料即是记录材料。
操作材料和记录材料是相同事物时,不仅能减少材料多干扰小班孩子的探索,更能增强小班孩子探索的有始有终。
粘贴:他是孩子用一张纸、实物、废旧材料等,用粘贴的方法把事物记录下来,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和操作能力。如:在秋天到了,一棵棵的小树都穿上了秋装,教师在组织孩子去观察,然后把看到的不同的秋装进行采摘和收集,粘贴在已画好的小树上,从而大大降低幼儿绘画的而要求,而且也增添了乐趣和成功感。
特点三:操作过程即是记录结果。
这种形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小班孩子用笔的负担,更能体现小班孩子表征的100种语言和陈鹤琴先生“解放孩子”的教育理念。
1.动作和表情。不要以为记录只能用纸和笔。有时候动作和表情也是记录的一种方法。如:在“树叶落下来了”,我们就可以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树叶落下来的轨迹和动态,以及用表情表现树叶飘落下来的心情。
2.照片录像。这主要是利用一些影像工具,对活动进行摄录。特别适合在户外探究的状况。
实践证明,对小班孩子进行户外科学活动的教学是可行,它不仅能提高小班孩子的探索欲望,让小班的孩子学会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创造,也培养了孩子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发现户外环境中的许多奥秘。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一、静心预读:是教师支持幼儿探究性阅读的前提
1 领悟绘本的核心价值
由于绘本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深受幼儿喜爱,因而教师往往会采用绘本作为幼儿的阅读材料。在开展阅读活动前,教师需要对绘本进行认真地研读,以领悟绘本的核心价值,确定教学目标。
2 明晰绘本的主要特点
在预读中,教师要明晰绘本的主要特点,思考如何利用其主要特点来引导幼儿探究,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比如,通过预读绘本《床底下》,教师抓住了绘本中“有许多大小、形状等都不同的眼睛”这一主要特点来设计、开展阅读活动。
3 抓住绘本的关键画面
一本绘本中包含了多幅图片,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该提供哪些图片,每幅图片该读到什么程度都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绘本中埋下伏笔的画面、情节突然转折的画面。教师都可作为关键画面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探究阅读。
二、专心研究:是教师支持幼儿探究性阅读的基础
1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以何种方式进行阅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对幼儿年龄特点的认识是教师支持幼儿探究性阅读的基础。教师必须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应的阅读活动。比如,小班幼儿直观形象性强,教师在图片呈现上可以采取“局部呈现”等富有趣味的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2 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
幼儿的原有经验决定了幼儿理解阅读材料的程度,因此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之前要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适当的时候要帮助幼儿丰富原有经验,以便幼儿更好地理解绘本内容。比如,在开展绘本阅读《獾的美餐》之前,教师考虑到幼儿对獾缺乏了解,便发动幼儿与家长一起查找獾的资料,并组织幼儿观看关于獾的视频。这既让幼儿初步了解了獾,又激发了幼儿阅读绘本《獾的美餐》的兴趣。
3 追随幼儿的兴趣点
在探究性阅读绘本过程中,幼儿往往会对绘本的某一画面产生兴趣。有时还会发生争论。教师应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幼儿真正读懂画面内容。比如,在阅读绘本《床底下》中,幼儿并没有对教师预设的问题“这些眼睛有什么不一样?”感兴趣,而是对其中的三只眼睛特别感兴趣:“哇,有三只眼睛!”“太可怕了!”教师就追随幼儿的兴趣点,提出问题:“你觉得这三只眼睛可能是谁的眼睛?”幼儿有的说是二郎神、有的说是外星人、有的说是怪物……从而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
三、用心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探究性阅读的核心
1 设疑
(1)抓住绘本细节进行设疑。教师可以抓住绘本中的细节来设疑,以引导幼儿深入阅读。比如,在阅读绘本《幸运的一天》中,教师问:“狐狸是怎么倒下的呢?”并引导幼儿关注狐狸倒下时留在沙发背上的爪痕。将爪痕和狐狸倒下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推断出狐狸是因累得支撑不住而倒下。
(2)再现幼儿思路进行设疑。教师可以借再现幼儿思路进行设疑,以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想法。比如,在阅读绘本《大卫上学去》中,教师出示第一页问:“大卫在哪里?”幼儿答:“在学校。”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答:“后面画了黑板,这是学校。”
(3)促使幼儿重新思考进行设疑。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质疑,多为反问,引导幼儿重新思考,发现问题。比如,教师问绘本《大卫上学去》扉页上的人物是谁?有的幼儿不假思索地说是妈妈。教师反问:“是妈妈吗?”幼儿听了教师的疑问。再次仔细观察图片后回答:“哦,不是妈妈。是老师!因为她站在讲台前面呢。”
2 激疑
(1)局部呈现图片激疑。即将图片分割成若干局部,逐步展示给幼儿,幼儿往往会产生疑问:“这究竟是谁?”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观察、想象、猜测
一、探究及幼儿探究学习的独特性
学者霍力岩教授曾指出探究的几个特点:探究是人类面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态度和方法;探究是活动者亲自参与与实践的过程;探究是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相结合的过程;探究不同于单纯的动手操作和机械训练;探究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
科学探究指的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手的方法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既包括科学家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活动,也包括学生在学校中运用科学家探索科学所运用的态度、方法、途径所进行的科学学习。
幼儿从出生就对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摸摸这,动动那,如摸摸海绵的柔软,踢踢石子让它不断滚动,追随着蚂蚁看看它们究竟爬到了什么地方,充满了对世界的疑惑与惊奇,难怪人们说幼儿像科学家。
幼儿并不是科学家,但是,他们能够从很多细小的地方进行科学调查。有时幼儿会问;“我的小花需要多少阳光才能很好地开花呢”此时,教师可以在不同情境中进行实验,把一颗放在阳光下,另一颗放在阴凉处,以此来发现问题的答案,这样幼儿就是进行科学探究。当幼儿想比较两把剪刀更适合剪布时,让幼儿试着使用它们,这也是进行科学探究。当幼儿通过查阅书籍来了解一些恐龙知识时,这无疑也是在科学探究。
科学教育无处不在,幼儿身边充满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握教育的契机、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科学、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激发幼儿不断探究的欲望。为此,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创设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指导要点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得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小班幼儿对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非常感兴趣,教师应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小班安排了各种各样的鞋子的活动。小朋友从家中带来许多鞋子,这些鞋子都是他们熟悉和喜爱的,有的还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直接的关联,引起他们的兴趣,如:凉鞋、皮鞋,而对那些雨鞋陌生又熟悉。他们拿着这些鞋子摆弄,仔细的观察,表现出极大的好奇,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各种鞋子的特征,说出鞋子的异同,知道根据天气特点选择不同的鞋子,体验穿不同鞋子的快乐。
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而且,在一日活动活动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教师应用心捕捉一日活动中所的隐含的科学活动教育的契机,有机地将科学活动和一日活动进行合理地融合。同时,敏锐地觉察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生成系列的不断深入的探究活动或短时间内可经完成的随机教育活动。在一天午餐后散步的时候,幼儿发现百合叶子上有一只蜗牛,有几个孩子也围上来,还有几个小朋友也去找了。洲洲小朋友说:“老师小蜗牛怎么还不出头?”我说:“不要着急,我们再等等。”过了一会蜗牛真的开始出头了,孩子们欣喜若狂:“老师,你看,蜗牛的身体像螺丝。”“老师,你看,蜗牛的头上有两个角,”“咦,蜗牛爬过的地方是湿的,”“这只蜗牛趴在叶子上怎么不会摔下来?”孩子们越看兴趣越高,午睡的时候到了,孩子们还久久不愿离去。于是,我提议:请小朋友把捉到的蜗牛放在自然角中继续观察。我们还产生了我们的班本课程《我与小蜗牛的相遇》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制作小蜗牛等等。
(二)以游戏的方式开展科学探究
游戏是幼儿发展的基础,他们往往通过游戏学到许多知识。幼儿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角色游戏或象征性游戏、探究游戏和建构性游戏。当幼儿寻找生物、探究各种生物像什么、做什么,考察他们住在哪些里以及了解它们需要的时候,幼儿都会进行探究性游戏。这会帮助幼儿获得更多必要的信息和体验,从而有利于幼儿提出问题和探究新问题。
探究时鼓励幼儿进行象征性游戏。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假定他们就是自然学家,让他们携带或穿戴自然学家的工具和其他道具,例如放大镜、有很多口袋的衣服等。他们还可以把自己比作某一生物,并模仿它们的动作,可以在积木区开展象征性游戏,让幼儿为想象是的生物布置一个家。很多幼儿会把对小动物的研究当成是使自己成为照顾者的机会,把@些动物当杨宠物或婴儿的替代物。尊重幼儿想照顾小动物的愿望很重要,但同时也要让幼儿意识到,满足生物的需求至并重要。到户外寻找动物,可能会使一些幼儿把自己看作猎手而非自然学家。当这类游戏可能导致幼儿粗暴对待动物或者与发展幼儿保护环境相违背时,教师要重新调整游戏。
(三)营造宽松的环境,支持幼儿的探究过程
在幼儿进行探索时,教师需要做的是“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首先需要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探索、敢于发现问题,支持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必要时教师给予物质支持和帮助。
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地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同时教师也要做好“错误”的美丽准备,接纳孩子错误认识,这样不仅保护了幼儿善良的认识,而且了解了幼儿原有经验和认识水平,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心理安全的探究环境,也为进一步的指导提供了依据,另外,这也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要。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根据操作的反馈结果调整自己原有的认识,并主动建构对事物的新认识。
作者简介:刘静(1984-),女,江苏省苏州张家港人,民族:汉?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机会是非常多的,因为幼儿是处于丰富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中,只要老师能把握住科学教育的机会,能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来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科学,鼓励幼儿观察发现一些科学的事物,并让幼儿去慢慢的解开其中奥妙,这样不仅能增强幼儿的学习科学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兴趣。那么,怎么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能力呢?
1. 营造探究氛围,观察有趣现象,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而且幼儿的好奇心和好探究是与生俱来的,正因为幼儿有这种特点,我们在培养幼儿的初步探究的能力中要提供先决的条件,幼儿教师要用心呵护幼儿的好奇心,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和幼儿一起寻找新的事物。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学校要为幼儿提供学科学的广阔的场所,要引导幼儿去观察自然世界,让幼儿观察世界,看看幼儿能发现什么秘密。在生活中,让幼儿去发展哪些存在在生活中的科学。
2. 鼓励大胆提问,支持不断探究,引导幼儿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好奇是幼儿突出的特点,儿童出生以后,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当他们对自然界或者生活中各种问题提出疑问的时候,比如:小草为什么是绿的,树叶为什么会落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不要搪塞过去或者不予理睬,这些是对幼儿最好的启蒙,老师或者家长要引导着让幼儿自己思考出答案,而且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且给予奖励,使幼儿得到获得知识的快乐。
一、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内涵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而幼儿科学探究学习是在各种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中幼儿科学知识的发展是水到渠成的事,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通过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所以科学探究的学习能有效保持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引导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让孩子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喜悦与艰辛,促进幼儿主动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方式。
二、幼儿科学探究性学习的优势
1.能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引导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时候,观察不同的思维,帮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尝试解决问题,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来检验、归纳结论,完善思维,培养幼儿高水平的思维。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帮助解答疑问,应创设机会,鼓励幼儿自己尝试去寻求答案。
2.能帮助幼儿学习并与同伴分享交流。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在报告中使用多种符号如:文字、图画、照片等能听懂、看懂的说出来、画出来,同伴进行互动交流。幼儿不同的回忆描述、各类的记录中,教师发现幼儿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的思维表达方式。幼儿在浅显易懂的图表、记录单中分享到其他幼儿的学习经验,间接地学到知识经验。
3.能帮助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多元智能。幼儿在与同伴的分享交流中,教师还应适时提升他们的知识经验,帮助幼儿归纳结论、分析实验结果,比较实验设想、实验验证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异同,提高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能力和高水平的思维。在探究活动中,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用多元思维表达方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培养出有秩序、有条理、有逻辑的高水平思维能力的幼儿,更好地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教师在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角色
1.教师是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自主性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不管是探究的能力,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即使是知识,也必须通过幼儿的主动建构来获得。所以在探究性活动中教师要相信幼儿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幼儿的探究。其次,教师要以伙伴的角色参与幼儿的探究,共同探讨彼此都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参与探究活动。鼓励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并表示相信幼儿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2.教师是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探究性活动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把知识呈现给幼儿或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答案更重要。但幼儿受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限制,在探索过程中往往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要探究什么。因此,教师在幼儿探究性活动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幼儿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探究活动的过程,教师指导的关键是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探索、发现、感受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是幼儿对自己活动过程的回忆,也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巩固;对教师来说,是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好机会,它有利于教师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师除了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发现、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外,还应该引导幼儿用美工、形体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教师是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反思者。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其自我行为表现进行“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具体说,教师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首先,反思教育活动的组织,了解教育活动是否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幼儿是否积极参与了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是否积极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由此生成新的探究活动。其次,反思幼儿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和内容,提高幼儿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反思教育资源的利用。
总之,探究性学习活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注重情感的交流,真正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在一日生活中处处都蕴涵着对幼儿的教育契机,充分发展幼儿的主动创造力和求知的探索精神。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善于观察和了解幼儿的需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把握随机教育的机会,让幼儿想说、想做,敢说、敢做,喜欢说、喜欢做,有机会说、有机会做,在宽松的环境里感受自由和快乐,从而促使每一位孩子富有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
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索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是教师引发、支持幼儿探究,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载体。为了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我们强调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结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各种材料,获得有关经验,发现各种奇妙的、有趣的问题,延续其继续探索的欲望。那么我们怎么在科学区合理地投放材料,促使幼儿获得自主发展呢?
一、投放的材料应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
幼儿园科学区角中投放的材料种类丰富,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点。小班观察阅读类、科学实验类材料少,科学玩具类、制作创造类材料多;中班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制作创造类材料多;大班各种类型的材料都比较丰富。这种投放方式与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和教学重点相契合。小班幼儿认知水平有限,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基本的观察能力,科学玩具类和制作创造类材料新颖有趣,容易引发小班幼儿的兴趣,锻炼小班幼儿的观察能力。中班幼儿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好奇心强,教学重点是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观察阅读类材料可以扩展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大班幼儿热衷于科学探究,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实验类材料的投放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科学实验能力的发展。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投放相应的材料,有利于实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性的有效结合。
二、应选取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投放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学习最好的刺激。着眼于幼儿爱玩的事物有:石头、水、各种镜子、吸铁石、贝壳、各种质地的球、各种颗粒状的食物、各种玩具等。平时注意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活动目标,有意识收集相应的活动材料,充分让幼儿玩这些感兴趣的东西,从而实现活动目标。要让幼儿有目的地探索这些东西,我们还必须提供相应的辅助材料。如:放大镜、各种分类盒子、各种塑料管、手电筒、电池等。幼儿通过辅助材料可以更彻底的观察、触摸要研究的东西,凭借一定的辅助材料也可以做一定的实验,发现现象和问题。如让幼儿研究摩擦起电的实验是,除了提供玻璃棒,碎纸屑、毛巾,用毛巾摩擦玻璃棒的一端外,还需要提供、丝绸布、毛线等,除了让幼儿发现玻璃棒吸住碎纸屑的现象,并思考到摩擦的玻璃棒有静电的结论,同时探索不同材料摩擦玻璃棒能否起电,能让幼儿发散思维。还能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小朋友把以前穿过的小衣服带来,变成了“娃娃的盛装”;瓶盖做成串铃等等,幼儿参与制作,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增加了,环保意识提高了,也更喜欢玩区域活动了。
三、投放的材料应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
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越强,其探究的欲望越强,幼儿的主动性调动地越充分,其获得成功的机会越多,对自己的信心也就越大。为了能使幼儿的探究活动真正深入有效地进行,我们在材料的设计上尽量考虑能形成系列的活动。如,“有趣的磁铁”“平衡的秘密”“快乐转转转”“玩水系列”等,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在频繁的个体操作中针对某个科学现象做持续、深入的探究,以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的兴趣,并有助于拓展幼儿探究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学习电主题时,我投放了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后,我鼓励幼儿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刚开始幼儿的积极性很高,都愿意去玩这个玩具,他们基本上掌握了连接的简单方法,都能让小灯泡变亮了,可是过了几天,我发现去玩这个玩具的小朋友逐渐减少了,于是我在科学区第二次投放材料时,又增添了一个型号不一样大的电池,和一根同样长度的导线和一个相同度数的灯泡,又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活动中,幼儿很快地与材料互动起来了,开始了新的探索……
四、投放的材料应具有引导性
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例如,在制作汽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轮子、窗子等材料,可以启发幼儿去制作一辆汽车而不是其他物品。但是,这种引导性因素对某些幼儿来说可能还不够,因为这些材料所透露的信息还不足以帮助幼儿完成汽车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轮子有大小不知道该用哪种轮子。为此,教师可以事先把每种汽车的配件分开摆放。以帮助幼儿轻松的拼装出一辆汽车。
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的引导性就体现在材料上或在材料之间设置的一个可以保证幼儿做对、保证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上。控制点无处不在,它蕴含在材料的每一细微之处。但是要使这种控制点有意义、有内涵、有艺术性却并不容易。首先,控制点的设置要因人而异。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了解哪些控制点能引导幼儿取得最终的结果,了解哪些联系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进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设置不同的控制点。其次,控制点要因材料而异。不同质地、不同结构、不同特性、不同形状的材料有不同的控制点设置方法,教师首先要了解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确定控制点在材料中最恰当的表现方法,使控制点有意义、有价值、体现教育性。要体现材料的引导性,关键在于发掘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控制点。
科学区角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科学区角材料投放的研究,全面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创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有意识地研究科学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能力,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
参考文献:
陈鹤琴活教育课程论思想明确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的课程论,强调生活性、自然性、社会性、环境性、灵活性的理念。陈鹤琴先生指出,活教育的课程内容应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其组织形式也必须符合儿童的活动和生活方式,儿童活动应代替课堂教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儿童教育追求的应是完整的儿童生活。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
二、陈鹤琴“活教育”课程论思想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认知特点
难度适宜的内容是幼儿科学探究的保障,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应考虑以下因素:
1.应参照幼儿科学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兴趣、问题、需求和经验水平、年龄特点,把教育目标中的各部分、各方面转换成幼儿试验操作的具体内容。
2.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贴近幼儿的生活,充分体现活动的启蒙性和生活化。如家长带孩子到郊外,看到蒲公英花,摘一朵吹一吹,会发现它可以飞起来,这就是孩子的生活经验。把幼儿采摘的蒲公英带到活动室,它不仅可以玩还可以把我们的教室点缀的很漂亮,孩子会感到很惊喜,这就是活动内容的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3.活动所需材料易于组织,幼儿容易操作,试验过程中现象明显,幼儿容易观察。幼儿期观察事物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实验过程应便于幼儿观察,材料易于幼儿操作。幼儿通过充分操作材料、积极探索,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对科学活动探知的兴趣。
4.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需要。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幼儿的兴趣点,了解幼儿的需求。如中班幼儿对钥匙可以打开锁子很有兴趣,同时又对同样的钥匙为什么不能打开另一把锁提出了疑问。针对孩子对探索锁子的兴趣和疑问,教师可让幼儿充分操作探索锁子的秘密,幼儿在操作游戏中获得答案。
(二)教学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可操作性
丰富的材料是满足孩子“做中学、学中做”的基本保障。在试验中应抓住幼儿具体形象这一思维特点,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可操作的材料。
1.要因地制宜,数量充足
科技活动中选择幼儿常见、常能接触到的材料,提倡就地取材,讲究经济实用,多利用自然物、废旧物、幼儿常见生活用品,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同时,操作材料既要有利于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又要易于搜集、准备,便于反复使用,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好的效果。如科学探索活动《蒲公英飞得高》,就活动材料来说,教师和孩子一起可搜集喝完饮料的可乐瓶。选择蒲公英花的材料可用包装绳制作,既体现废旧物品,使它变废为宝,又可反复使用。
2.材料具有多重功能
材料应具备物化的教育功能,能较好的实现教育活动的目标与内容,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揭示教育内容所要反映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并生成幼儿的学习需求。
同时,材料的选择应具有多重功能,教师可引导幼儿共同制作操作材料。就活动材料蒲公英花,教师还可和幼儿一起来制作蒲公英花,将科学探索和手工制作相结合。因为是孩子和老师共同制作的操作材料,在探索时,就更加喜爱。同时,瓶子和包装绳体现废旧物品利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多重功能:如可乐瓶用于科学活动“过滤”。用在健康领域,如游戏“投掷”,艺术领域做手工作品等。
同时,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才能激发幼儿探究的热情。材料过于简单,幼儿容易失去操作兴趣,过难,幼儿不知所措,难于下手操作。
3.使用的安全性
考虑到试验材料对幼儿的安全性,避免在操作中对身体造成伤害。如锋利、尖锐、易碎的玻璃器皿、高温、有毒等器材不能选用。
(三)教育活动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是否取得较好的贯彻和实现。
第一类活动:演示探究。
即教师演示,幼儿对应操作,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发现。如:种子发芽――小班土豆泡在水里观察,中大班种植活动观察并作记录。
第二类活动:引导探究。
即由教师通过材料引导幼儿,让其先行自由的探究,然后再组织幼儿交流,引起幼儿进行有兴趣、有目的地进一步探究。这一思路能较好地将幼儿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结合起来,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类活动:验证探究。
在现实的幼儿科学教育中,明显具有“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注重“结果导向”的高结构集体教学活动居多,不仅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活动中有畏难情绪,幼儿也学得索然无味。分析各种缘由,我们发现:首先,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缺乏童真,远离幼儿的实际生活。目前幼儿科学教育内容仍沿用以往学科教学中“大而全”的内容体系,如了解宇宙中的九大行星等。这些内容脱离幼儿的生活实际,无法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其次,幼儿园科学活动仍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尽管教师在观念上已开始注重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在活动中也逐渐重视幼儿的操作,但操作仍然流于形式,忽视幼儿的真正探究。这样的科学活动没能真正体现幼儿的探究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幼儿足够的操作空间。由此,我们在幼儿园开展了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的探索与实践活动研究,以期通过“创玩”教学法使幼儿在此过程中学习如何做计划、如何解决问题的宝贵经验,获得科学素养的提升。
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创玩”教学法
根据科学有趣、好玩、益智等特点,我园组建引导幼儿玩中学、玩中思、玩中创的“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目的是:以科技理念为根,提升幼儿的智力潜能;以儿童发展为本,引领幼儿的精神成长;以创新创造为果,焕发幼儿的创玩能力,让幼儿在看看、想想、做做、玩玩中感受“科学的奇妙与魅力”,玩出快乐,玩出智慧,玩出创意,提升探究素养,发展动手能力。
1. 明晰幼儿科技教育的核心理念
幼儿科技教育重在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科技的奇妙,萌发对科学学习的向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研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部分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因此,幼儿科技教育的核心是探究,让幼儿在探究中发现、感悟、思辨,培养科学的思维和品质,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实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1)思维为基――发展科学思维方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幼儿科技创玩的学习场,“科技创意工作坊”将培养幼儿学习科学和艺术的精神、态度、意识、价值观等放在首要地位,通过看看、玩玩、想想、做做等多种途径,引导幼儿乐于提问,勇于探究,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表达,于“创玩”中发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尝试发现事物的多面性,初步懂得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发展,逐渐养成科学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发展幼儿的学习品质。
(2)素养为本――涵养科学核心素养
科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操作素养、创新素养、思辨素养等。幼儿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掌握多少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涵养了多少科学素养。幼儿在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创玩”活动中,通过材料对话、同伴交流、师幼互动,在不断地探究、尝试、质疑、解惑的过程中,涵养和提升操作素养、创新素养、思辨素养等科学核心素养。
(3)能力为重――增强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的科学学习,不只为了丰富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科学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需要分析、判断、选择、决策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同时,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幼儿灵活应对、适时调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幼儿在参与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制作活动中,面对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次锻炼,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也由此不断发展起来。
2. 厘清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建构路径
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是我园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全新活动体系,包含以“科学+技术”为内蕴,以小游戏为外显的思维训练场;以“科学+工程”为内蕴,以小实验为外显的素养训练场;以“科学+数理”为内蕴,以小探究为外显的三大板块能力训练场。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通过将深奥的科学知识浅显化、童趣化、游戏化的过程,由高不可攀的科学转为幼儿可见、可玩、可做的系列小游戏、小实验、小探究,让幼儿在“创玩”中深化体验和感悟、涵养素养、提升能力。
(1)以“开拓思维”为基点的小游戏
我园以“科学、技术”素养提升为内蕴,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在科技创意工作坊中创设多类型的小游戏制作活动点,各班级均开设科技创意小游戏制作区,供幼儿自主探究、自由操作,将自己的思考和创意付之实践。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的游戏类制作活动,将浅显的科学知识与简单的现代技术有机融合,让幼儿在尝试和探究中享受制作的乐趣,体验游戏的愉悦,并在创玩活动中开拓思维,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
(2)以“提升素养”为核心的小实验
以“科学、工程”素养提升为内蕴,我园创设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小实验类制作活动,其内容源自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参与科技创意小实验类制作活动中逐渐明白:科学不等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必须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对事实进行全面完善的考察、合乎逻辑的推理。幼儿通过 “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做”获得最真实的直接体验,同时感受发现的乐趣和操作的喜悦。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开设了“快乐实验室”“智慧探究廊”“班级实验站”等多个小实验专用场地,供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探索、大胆制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实验。
(3)以“发展能力”为目标的小探究
保加利亚学者T・H・伏尔科夫认为:“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制作活动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和数理知识的各种小探究。幼儿在开展小探究过程中获得充分的、多感官参与的感知,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启迪智慧,引发新思路。
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创玩”教学策略
围绕科学思维、核心素养和解决能力这三大目标,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创意制作活动,并在活动推进过程中提炼了“和而不同”的创玩教学策略。
1. 突破思维定势――“创思”游戏教学法
《指南》中明确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在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创思”游戏树为依托,开展幼儿思维专项训练,转变幼儿科学教育理念,以“促进幼儿的思考,激发幼儿的创意”为核心,开展游戏教学法的研究,形成了“创思”游戏教学法模型。通过一系列丰富而独特的游戏,打破幼儿科学学习的思维定势,帮助幼儿树立科学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提升幼儿的思维品质。
(1)我不这样想―― 批判性思维建构类游戏
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批判性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在开展批判性思维构建类游戏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带着“我不这样想”的思维方式开展科技创意制作活动,运用批判思维进行游戏、动手操作,尝试换个视角看世界。我们通过倒着看、反着想、换着做三类游戏,延伸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如:孩子们都有这样的认知,东西比盛放器皿的入口大,自然无法放进去。在魔蛋入瓶游戏中,当教师出示材料,幼儿都认为“鸡蛋不能钻进去”。教师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钻进去?”这时,有几名男孩举起手来,有人说用力推、按、压鸡蛋,但他们马上否定了自己的想法,说鸡蛋会被弄坏。随后,幼儿在提出方法和自我批判过程中又做了多次尝试,在一次次创意萌发和探究后,孩子们发现通过对鸡蛋及牛奶瓶做“热胀冷缩”的处理就能成功。此次制作活动中运用的“创思”教学法,颠覆了幼儿的已有认知,使幼儿的挑战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
(2)我想这样做―― 创造性思维建构类游戏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求新性为特征的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萌芽需要以适宜的游戏为载体。在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制作活动中,幼儿不断地动手动脑,通过多一些、少一点、变一下的操作和尝试,不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逐渐建构起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3)让我试试看―― 挑战性思维建构类游戏
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制作活动非常丰富,有些游戏对幼儿来说有较大难度,这类游戏正是幼儿挑战性思维的助推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突破固有观念,为幼儿搭建支架,鼓励幼儿敢于挑战不可能的任务。在挑战过程中幼儿获得全新的体验,建构新认知。
2. 发展核心素养――“创客”实验教学法
创客,最早的含义是自己动手制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IY。幼儿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小实验”的熏陶,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在“创客”实验中感受科技的神奇,推进制作创意的萌发。“创客”实验教学法正是遵循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特点及好玩、好奇的天性而设计的。
(1)智慧小巧手――操作素养涵养类实验
根据桑代克“试误说”理论,知识经验是在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中积累的。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在知识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幼儿通过反复实验,不断尝试“错误”,逐步建立起自身与知识经验的内在联系。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制作活动中,我们通过“感受精致”“体验转变”等这类小实验的开展,让幼儿在探究、制作、反思、调整、再探究的历程中,一点一滴地提升幼儿的操作素养。
(2)小小设计师――创新素养涵养类实验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幼儿在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小实验中得到科学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创新素养的发展,是幼儿科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幼儿的创新是用自己的眼睛、大脑去发现他们所未知的一切,尝试做出某种改变。因此,幼儿的创新存在明显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充分支持和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创新性的小实验,幼儿在自主观察、想象、设计、操作上,创新素养逐渐得到提升。
如:纸筒大力士小实验中,幼儿不断地通过创新性的尝试,发现纸筒承重能力的变化。又轻又薄的彩纸很容易破,怎样让它稳稳地站在桌子上?幼儿动手探究,用折、卷的办法让纸变成了纸筒,站起来。两张相同的纸卷成了两个纸筒,有什么不同?哪个纸筒上木块放得多,是大力士?幼儿带着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在实验中涵养了创新素养。
(3)玩耍智多星――思辨素养涵养类实验
幼儿的思辨素养是在不断的质疑、归纳、判断、推理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在直接感知、亲手操作、持续观察中体验科学与数理相结合的好玩和有趣。通过开展“数量游戏”“事物变化”等思辨素养类小实验,让幼儿习惯积极地思考、辩证地看问题,在“玩”材料中尝试寻找问题的症结,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学会分辨和判断,引导幼儿对事物现象做出合理、符合逻辑的解释。
3. 挑战解决能力――“创乐”探究教学法
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小探究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以“发挥创意”和“体验快乐”为目标的“创乐”探究教学法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这类能力,详见“创乐”探究云。
(1)这是为什么――分析能力发展类探究
探究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但幼儿的探究有其独特性。他们的探究中有浓厚的自身影子,是科学与想象、真实与虚缈的并存。因此,在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小探究类制作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这是为什么”,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培养幼儿的分析能力。
(2)动手动脑选――选择能力发展类探究
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小探究类制作活动是理解简单的科学原理,掌握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好平台。幼儿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做出选择的情况,有的幼儿能快速地做出最明智的选择,而多数幼儿会选择困难或盲目选择。“动手动脑选”系列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幼儿体验创造的乐趣,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幼儿小探究中动手动脑选择的过程既是身体运动过程,也是心理加工过程。
(3)可以这样做――决策能力发展类探究
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小探究类制作活动满足幼儿好玩、好奇、好动的天性,尤其是一些男孩子,每次活动后都乐而忘返。但幼儿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干扰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在众多选择中,科学决策探究的方向十分必要。幼儿在这类小探究制作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决策能力将得到较好发展。
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的研究成效
1. 创意科探小制作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好提问、善思考、乐探究”的幼儿群体
幼儿园创意科探小制作活动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与动手能力为研究的根本目标,使科学精神真正进入幼儿的心灵。在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有益发展。他们在亲历创意科探小制作的过程中,进行着有意义的观察与发现,开展着思考与交流,体验着制作与探究的乐趣,验证自己的猜想。幼儿的探究能力在生动有益的创意科探小制作活动中日渐提高,幼儿科学素养也有所提升。“好提问、善思考、乐探究”已初步表现于孩子的外在行为中,并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 活动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形成了“研思并重、内涵发展”的师资队伍
通过研究与实践,搭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参与研究实践教师的科学素养也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教师们对创意科探小制作活动的内涵逐渐领悟内化,对活动的驾驭能力不断增强,反思能力及科研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许多教师都致力于科学领域的教学研究,多次在省、市、区级进行课题研究课及公开观摩课。“关注经验、强调体验、注重操作、倡导合作、引导交流”也逐步成为我园教师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3. 创意科探小制作活动体系的研发,凝聚了“独具价值”的科学教育资源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125-02
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从现阶段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现实需要出发,根据幼儿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从不同侧面凸显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在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幼儿能力的培养,教学途径单一等问题。为此,我园(此处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幼儿园”,下文同)作为农林高校附属幼儿园,依托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产业技术示范区的地理优势,开展了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的课题研究,从多方位、多层面入手,结合幼儿的年龄、认知、心理特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逐步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营造多样的科学环境,激励幼儿主动探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的发展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积极营造良好的科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 创建温室大棚
我园利用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幼儿园内创建高科技、高水准的温室大棚。大棚内种植大量的水果、蔬菜、以及无土栽培的蔬菜,盆栽的花卉等,让幼儿更加直观、开放、轻松地去观察、去探究。通过幼儿的参与式管理,幼儿可以大胆的用看、闻、尝、摸等方法了解不同植物在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了解无土栽培所需要的条件和种植的过程,并进一步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随之会产生许多疑问,如为什么种子种在土里而不是沙里?为什么有些植物长在地上而有些植物要爬在藤上?为什么有的植物开花而有些不开?这些行为体验促进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正如陈鹤琴所说:“幼稚园需要布置科学环境,尽可能地领导儿童栽培植物,布置园庭,以及浇水、除草、收获种子等工作。”
2. 建立科学实验发现室
科学实验发现室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观察、亲近、触摸、验证各类事物的机会,自然科学区、实验探究操作区、声光区、力区、创意手工坊等分别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操作和科学实验材料,以及高科技产品,如美丽的昆虫标本、各种植物的种子,多种颜色的石头、土壤,以及显微镜、光控灯、风力发电车、天平、试管、磁铁、三棱镜等,幼儿通过拆装、组合、观察、验证等实验操作活动,更直观地对声、力、电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外,在科学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幼儿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科学秘密才能被发现,从而培养幼儿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3. 创立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具有实用性和开放性的游戏材料,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如在科学区,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并结合现阶段的科学教育目标,给幼儿提供相应的科学探究材料,如轮子、电池、磁铁、海绵、弹簧等,幼儿通过操作实验、探究实验,奇思妙想得到充分体现。在自然角,教师带领幼儿种植大蒜、萝卜等,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或提供小动物、植物以及昆虫,让幼儿观察、使幼儿触摸,在亲身与动植物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从而使幼儿的学习、认知、技能和行为都有很大的发展。当然,我们的区角会随幼儿的发展情况、季节的变换等进行定期更换,以保证幼儿始终对科学活动保持探索兴趣。
二、合理利用家长教育资源,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1.家长走进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与家长要形成教育共同体。”因此,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更是幼儿的教育者,幼儿园可以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需要,邀请家长入园,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实验互动的形式,把一些科学知识、自然现象、疑难问题深入浅出地给孩子讲解,如任职于生命科学学院的家长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大班孩子带来了“细菌如何产生”的实验探究活动,通过装有专门液体的玻璃瓶子,让每位幼儿印上自己的手印,将瓶子捂紧放在教室里,幼儿自己进行每天的观察和记录,一星期后发现长出酶变。
本次活动不仅让幼儿对细菌的产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知道了不讲卫生的危害;不仅让家长了解了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而且开阔了幼儿的视野,使幼儿对科学多了一份神秘感以及探索的欲望。“家长走进课堂”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科学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
2. 亲子实践活动,拓展幼儿的探索空间
我园每个双周都会结合主题教学的特色及特殊节日,于周五下午举办亲子活动,其中就包含了“和春天来个拥抱”“一起去逛牡丹园”“植树节”“走进昆虫博物馆”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和家长、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寻找大自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如“一起去逛牡丹园”活动中有幼儿问:“为什么牡丹会有这么多不同的颜色?”1名园艺系的家长就为幼儿细心地讲述了牡丹的不同品种、颜色、特性、喜欢的土壤等。“植树节”活动中也有家长为幼儿讲了不同树木的名称、结构、种类、特征等。
幼儿园也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大规模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为一种家长参与式的科技节活动,不同专业的家长通过幼儿园的科技节活动积极展现了自己的科学教育特长及成果,不仅激发了教师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积极性,而且激励着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自信心。科技节作为幼儿园的一种特色活动,拥有特定、鲜明的主题,对于幼儿园宣传自我,扩展教育资源和谋求社区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挖掘本土特有的教育资源,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1. 在自然景观中探寻科学
陈鹤琴曾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要经常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自然。”近年来,我们不定时地组织幼儿到博览园、农业科技示范区的温室大棚甚至到田里去,让幼儿亲身体验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欣赏杨凌农科城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以及一年一度的农高会。幼儿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幼儿去参观,回来后请幼儿讲讲农高会上的新鲜事,让幼儿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自然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我们除了通过外显的方式把自然环境作为认识的对象、活动的场所,让幼儿走进自然,亲历自然外,还通过一定的课程设计,把自然环境资源搬到幼儿园来,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园内开发出一块地方作为种植区,再根据需要划分给各班,使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种植基地。
2. 在历史文化中感受科学
我园地处国家级农业高科技产业技术示范区――杨凌,周边旅游景点星罗棋布,东临西安―咸阳旅游圈,西依佛教圣地法门寺,南靠太白山、楼观台,北有乾陵。区内自然景观更是独具特色,四季景色各有魅力,蕴含着无穷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根据幼儿的认知需要及季节的变化组织孩子参观、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及不同时期的古建筑。同时我们也会指导家长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的时间带孩子去周边的旅游景点,如西安的秦岭野生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博物馆,咸阳的茂陵、乾陵,以及宝鸡的太白山、楼观台等。不仅拓展了孩子的视野,而且让孩子在玩中学到了科学知识。
3. 在现代场馆中体验科学
杨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羊基地,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羊“阳阳”及其家族就诞生于此,是幼儿了解生物、揭开生命起源奥秘的最佳去处。如在大班综合活动“孙悟空超市(克隆技术)”结束后的第二天,我园组织大班幼儿参观了胚胎克隆羊基地,不仅使幼儿对生活中的复制和克隆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而且简单了解了复制或克隆的利与弊。农业博览园拥有世界最大的昆虫博物馆,收藏国内外各类昆虫标本100万号,适合幼儿学习和了解纷繁多变的昆虫世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目前省内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基地,内有连栋温室大棚4座,双拱节能日光温室7座,棚内设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光、温、湿均采用电控装置;蔬菜、花卉种植采用无土栽培,施肥灌溉采用滴灌技术,电脑自动控制;采用基质、水培等多种栽培方法,也是对幼儿进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
我园和其中的一部分基地结成了共建和友好单位,并定期组织幼儿开展科学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毛美娟,华培.探索与发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