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

时间:2023-06-29 16:23:59

导语:在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

第1篇

1 明确提问的目的

每个提问,都是有一定的教学目的,不同教学阶段,教师设计提问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怎样去实现教学目标呢?

1.1 导入提问

教师围绕课题,出示电路如图1(由教师操作,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示数变化),用诱发式提出问题“电路中电流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大家大胆猜想…….设计提问的目的在于借助情境、面向全体诱发问题,同时又为新课电路设计铺路,激起学生求知欲望.

1.2 新课提问

猜想一:电阻一定时,电阻两端电压越大,通过的电流越大.

猜想二: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通过该电阻的电流越小.

按予环环相扣,边演示边观察边记录,有机提出:如果没有变阻器将会怎样呢?为什么要进行三次实验?根据表格获得的数据,谁能归纳出结论呢?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整合归纳为主线,揭示欧姆定律.新课提问的第一层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实现突出教材重点,培养探索能力的教学目标.

欧姆定律I=U/R又如何运用?

例 一电阻两端电压为6伏时,通过的电流为0.3安,这电阻为多少欧?当通过的电流为零时,该电阻又为多少欧?此时电阻两端电压为多少?当电阻两端电压为4伏时,通过的电流为多少?

目的是理清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与三者关系,熟练变换公式的运用.

练习 如图2,I—U图像分别是电阻A、B两端电流与电压变化曲线,你能析图得出哪些结论?(本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择定)

开放式练习,旨在让全体学生参与.

新课提问的第二层是理解知识,化解教材难点.

1.3 结题提问

结题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教师通过总结性、延伸性的问题,在学生答问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从中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效及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如,什么是欧姆定律? 

欧姆定律如何应用?在电路中(图3),R1为10欧,电压表示数为6伏,电流表示数为0.2安,请用欧姆定律及相关知识求出三个量(这是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拓展).使学生懂得知识的延伸,也留给优秀生课外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

2 掌握提问策略

2.1 精心设计提问

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纽带,设疑、启疑、答疑和学生的怀疑、质疑、解疑,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需要教师设计问题注意几点.

(1)紧扣文本、创设问题

文本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资源,教师必须静心“品读”,领悟出其中的内涵和外延,创设相应有价值的问题,用于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如,对欧姆定律的理解,我创设的例题是为了借助例题中问题组织“问题中品读,讨论中交流,点拨中领悟,分析中提高”等课堂教学活动时,发挥该文本应有作用.

(2)把握问题难度

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末知区”.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难度.如导入部分,学生已知电压、电阻的作用,有待建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3)关注问题角度

教师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处理好问题大小、多少的关系.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如,探索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电路中“如果没有变阻器将会怎样?”与“变阻器有什么作用?”两种提问比较,前者问题自然,易打开学生思路;后者生硬,不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力求问题开放.开放性问题能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如何促进学生有效思维?教师可以使用追问、转化等策略引导学生正确地深入思考问题.如,练习中,追问B曲线为什么不遵从欧姆定律?

2.2 正确了解学生

课堂提问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为了激发学生答题的积极性,教师在精心设计提问的同时,还应全面了解提问的对象,知道所面对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到与学生契合的思维衔接点.如电路、表格的设计,只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老师启发下完成.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使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提问方式,换位思考问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

2.3 科学引导理答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回答,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以下三点: 

(1)耐心等待

很多教师常常怕时间不够完不成预期教学任务,留给学生的等候时间太短,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对问题进行细致深入思考,答不出或草率应答,这是违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有效的策略是:控制时间,就是不浪费时间又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如在欧姆定律整合时,多给学生半分钟思考,学生表述会更清楚、更严密,教学效果显得更好.

(2)启发、追问

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其因是思维受阻,教师要加以稀释问题,补充相关信息,经启发、追问的方法,以便学生打通思维得出较完整的结论.如例题中第二问(作练习使用),答错学生有十之八九.如果教师出示一根导线追问:这根导线有电阻吗?电阻由什么条件决定?将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有助学生思维畅通之目的.

(3)倾听、评价

第2篇

关键词:物理 新课改 教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合格率偏低,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属于一种低效的教学,所以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注重教学策略的开展。

一、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注重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是让教师能够遵循教育活动当中的规律,使用相对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理念最重要的是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去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主要包含了三重含义:一是需要注重效果,主要是指教学活动需要与预期的教学目标高度吻合;二是需要提高效率,使有效教学占据实际教学总时间的大部分;三是要有社会效益,注重个体进入社会的实用性价值。

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一)创造全新的教学情境

创设全新教育新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能够作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教学的需要,主动联系生活的情景,真正为学生创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这样可以摆脱过去的“一言堂”的模式,在理论知识产生的过程中,真正让学生身临其中,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创新思维,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导入一个敦煌的名曲,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声像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为学生展示更多山水的美景,另一方面营造一种全新的意象,配合诗歌朗诵“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为学生展示一个轻松惬意的画面,在这种氛围之下,教师就可以提出“山动船行”的一种矛盾现象,从而真正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索一些未知的兴趣。

(二)真正加强实验中的探索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保持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的好奇心,真正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从而在探索过程中,使其能够产生一种自豪和兴奋的感觉。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过去一些常规的方法,真正激发学生参与的情趣,从而保持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欲望。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展开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例如在《气体的压强》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创设实验的情境,在易拉罐中倒入一些水,然后慢慢地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在罐口就会出现白雾的现象,然后迅速地用橡皮泥将口封住,让易拉罐慢慢地冷却,学生就会发现易拉罐变形了,很自然地就激发起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个实验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易拉罐会出现白雾?”“易拉罐出现白雾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排空气的方法在初中物理当中又有那些可以应用?”

这样不仅可以不断地把问题慢慢深入,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和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不断地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发展。

(三)积极引导,真正提高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都是在忙着做练习题,大量的作业导致学生的压力过大,但是学习成绩却没有提高,考试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如果没有真正掌握有效的解题方式,那么课堂上讲解太多的内容,学生也不会理解。因此,我们在讲解习题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认真做好课堂上的笔记,真正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解题的方法,比如在教学“复杂电路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画出相应的电路图,其次将对应的数据认真标好,这样才可以真正理解物理量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理顺学生在解题当中的思路,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理课程的设计需要展现全新的发展思路,要想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和推理。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展现挑战性,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内容,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并进行相应的探索,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效率,保证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教师也需要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参考文献:

[1].论物理实验主题的选择[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

[2]陈鸿,周云飞.课堂理文化样本――当代文学出版社[J].舞蹈,2012(11).

[3]吴宏兰.初中物理课堂创编课程中的运用[J].舞蹈,2012 (11).

第3篇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初中物理实验过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将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物理的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次在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正式提出.大纲指出: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近,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编写的新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物理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探究活动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2)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当前,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只是局限在个别范围内进行试验,呈现出单一性、个体性、随意性.单一性——对一个一个实验单独进行研究;个体性——个别学校、个别教师在进行研究;随意性——对实验的选题、设计随教师个人的意愿而定.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和实践尚处在自发试验的状态.

(3)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已逐渐显示出不足: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开展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是物理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4)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物理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并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我校实验室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汲取过去几年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不足,确立“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趣味性”课题,旨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 课题研究的理论

所谓“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趣味性”,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物理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现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探究性物理实验,独自或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过程中一般围绕八个要素开展活动,他们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借助该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3 课题研究的目标

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实验”实施的指导策略.

(2)学生掌握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方式,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4)通过合理运用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4 课题研究的主要绩效

4.1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最初的实验学习中,我们发现他们一般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在热热闹闹地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很薄弱.而这些恰恰是探究性实验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而在今天探究性实验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够独立地进行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能够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实验来论证或否定自己的猜测,能够交流、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时而凝视实验现象、时而低头记录;时而专心聆听、时而激烈争论;时而独立探究、时而合作交流.过去实验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说、学生做的沉闷劲不见了.课堂上弥漫着积极探究的气氛,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学生在收集资料、学会思考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更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们参加的各类比赛取得可喜成绩.在近三年的江苏省物理素质与能力竞赛中,我校有多人次获国家、省、市一等奖.在多年市中考中均有学生获得满分.在近三年的市中考物理实验操作考核中,我校考核成绩优秀率达到了98%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发生在学生们身上的悄然改变,让我们相信,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是显然的.

4.2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当教师们面对了多年的教科书突然之间变的陌生时;当面对新教材中五颜六色精美的图片时;当看着所谓的“活动与探究”教学单元时.教师曾经茫然过:这样的物理该怎样上?探究性实验该怎样教?

在一步步的摸索和尝试中,物理实验课堂中教师的“教”不断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的“总结结论”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从不知怎样从事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到逐渐熟悉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教学方法.特别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一节节的课题研究课,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探究实验指导策略;教师示范策略;边讲边实验策略;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实验的策略;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策略;动画模拟演示实验的策略等.

5 问题探讨

由于初中物理学习只有初二,初三两年的时间,并要面临中考,学生时间紧,任务多.而探究性实验由于其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开展时花费的时间多.虽然考虑了适当增加家庭小实验等课外探究实验,但学生们还是感觉到想做探究却苦于时间紧的无奈.同时,在初二,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研究的初二,三学生每年都在更新,虽然这在客观上为对比性研究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材料,但同时也制约了本课题研究的深度.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微型课题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45-02

科研课题是促进教师发展、提升学校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有多少课题真正服务于当地教育教学?真正为课堂提质增效产生作用?有多少老师发自内心喜欢科研课题?笔者曾对重庆市县8所重点高中、知名初中、小学的教育教学骨干做过调查:在抽样调查的1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中,近63%的人认为区域性、整体性的大课题研究与自己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是脱节的,认为那些科研是“校长的研究”、“别人的课题”,有近30%的人认为大课题研究不是一线教员的“专业”,中小学教师没有时间、精力、能力搞大课题。

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就要“研究老师该研究的问题,研究老师能研究的问题,研究老师有回报的问题”,学校要长远发展、快速转型,就必须引领教师做科研,其核心要务在做引领教师做切合实际,能够胜任,富有实效的科研。我校科研聚焦微型课题,降低教师科研的重心,在微型课题管理方面摸索出了实战性、策略性较强的操作策略。

一、选题设计“聚焦微型”

因为碍于时间精力、技术路线,包括功利化的研究目的,多数大课题不是把精力放在解决具体问题上,造成课题设计、课题结题两头忙,研究过程空荡荡,阶段交流研讨无法聚焦课堂,课题成果未得到真正推广。我们的微型课题管理,从“选题”指导上狠下工夫,着力于研究切口小、周期短、有实效的小课题。

微型课题形成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不断缩小选题范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朦胧、粗略的研究方向向具体、明确的研究课题聚焦的过程。因此,在长期的探索中,我们的选题培训形成了“加”、“压”、“调”三大策略。

1.“加一加”,细化研究对象。

即分析选题结构,给中心语添加限制语。短语中心语的限制越精细越科学,课题就越微型,越便于操作。如一位初二的物理老师想研究课堂提问,但一时找不到研究的着力点,我们通过“加一加”的办法,帮助他将选题锁定中心语,逐步递加,便于老师明确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原拟题: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第1加:初二物理课堂应用题提问研究;

第2加:初二物理课堂速度类应用题提问研究;

第3加:初二物理课堂速度类应用题有效性提问研究。

2.“压一压”,锁定核心内容。

即通过不断压缩来细化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内容的方法。如一位七年级班主任拟制了“培养班级管理小助手研究”的微型课题,我们通过“压一压”的方法将其研究聚焦到具体矛盾与困惑,内容相对单一,让选题由空泛变得具体,由模糊变得明确,变成一个易操作的小课题。

原拟题:培养班级管理小助手研究;

第1压:培养学习小组正副组长研究(锁定了研究对象的类别);

第2压:学习小组正副组长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的研究(聚焦到研究的内容);

第3压:七年级学生学习小组正副组长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的研究(圈出了研究的范围)。

3.“调一调”,找准现实着力点。

即发现选题研究内容指向不明,研究方法不够简便,不合实际之后,根据具体背景及老师研究能力,合理调整研究的方法。

如我校一位英语老师第一次的拟题为:“七年级乡镇小学毕业‘学困生’单词记忆方法研究”,课题指导小组考虑到这位老师刚从大学毕业,目前还未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着手这个课题,就指导其将选题调整为“七年级乡镇小学毕业类‘学困生’单词记忆方法的调查研究”,将“研究”调整为“调查研究”,表明该老师研究的重点只在为改进七年级英语教学提供依据,不做其他研究,课题工作量就变小了,该老师上手更快。

总之,拟题切口越小,圈定的范围越窄,研究方向就聚焦越准,探究就越深入透彻,成果的操作性、针对性也就越强。我们可以对一个工作点下足工夫;对一个教育事件用尽心力;对一个教学环节深入思考与实践;对一个或一类问题学生的特别帮扶做出效果……越微型,越普遍,就越便于老师们研究与交流。

二、过程管理“分而治之”

反思目前的课题怎么选题的呢?自上而下、大而宽的太多,切合校本实际的太少,很多选题指南上的题目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无法承担的,因为要经有高校研究机构等专家团队支持才能完成,基于此,很多课题是伪课题,是为结题而课题,没有扎扎实实的研究,没有可操作性的片段或模块,没有产生让老师们心服口服的效果。

鲍尔在《我看德络尔报告及其振兴教育的意义》中说:“实施课题研究的关键在教师,任何课题研究若没有教师的充分理解以及在课堂上的充分支持,就必定失败,而且多半是代价高昂的失败。”基于此,我们在微型课题的过程管理中,特别注重了“分段推进”、“分层要求”、“分类管理”的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研究流程:分段推进

几年的探索,我们逐渐形成了“三段六步”的课题管理模式。

三段:目标分解,绩效考核—研训同步,量化积分—评优定级,交流推广。

第5篇

初中物理自主导学案阳光课堂一、研究背景

首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意识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其次,所谓自主导学阳光课堂,是以学案为主要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出严谨、活泼、高效的幸福课堂,意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目标的实现。

再次,自主导学阳光课堂,需要形成操作可行的教学模式,对于学案的编写模式、学案实施策略和课堂反馈效果有较高要求。

二、现状调查

1.对教师层面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初步从教师层面了解目前初中物理学习现状,发现:教师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多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谈论法和探究法效率不高,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虑很少。

2.对学生层面的调查与分析

由于课堂教学形式枯燥,学生被动学习,学习主动学习知识和实验探究的机会很少,物理学习兴趣不高。

三、研究策略

以“自主导学阳光课堂”为主线,提高物理课堂效率,提出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实施“半天无课日”,加强物理“自主导学阳光课堂”的教研

物理教师结合每周的“阳光课堂”实施情况做出调整,设计好每学期的个人“阳光课堂”计划和每周的进展及改进措施。每周“半天无课日”,列出个人每周的具体实施措施,由物理教研组确定好每周的研究任务和实施方式。

(二)实施“青蓝工程”,推进物理“自主导学阳光课堂”高效进行

所谓“青蓝工程”,是指学校以优秀教师带动年轻教师,师徒二人齐心协力共进步,为汇报课,提高课,总结课等物理公开课做好充分准备,为打造“自主导学阳光课堂”共同进步。

(三)开展“自主导学阳光课堂”小课题研究

在学科课堂模式、教学环节操作、教学效果测评等小课题方面的研究做到责任到人,合理分工,精细化研究,深入推进“自主导学阳光课堂”的反思及改善。

(四)“请进来,走出去”,促进“自主导学阳光课堂”提升

学习优秀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听评课办法,落实关键环节和自学、互学效果,建立成熟的学科课堂路径。

(五)注重物理自主导学学案的设计和实施

1.按照“以学定教”原则,研究教材和新课程标准

注重学案的设计,研究课堂教学实践,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设定课前预习环节、自学与小组合作环节、课堂展示环节、达标检测环节等。通过展示预习提纲方式,小组谈论活动目标、讨论时间,使学生明确重难点,提高时间观念。

2.学案实施策略

(1)学案的评价通过表格统计、加分奖励、口头表扬、与综合素质评价相挂钩、学生汇总提纲、整理学科日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交流与展示,要求学生讲解时语言简练、卓词准确。

(2)自主导学阳光课堂模式具体做法是教师带领一部分优秀学生先主动学习,再由此带动组内中上游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展开扩展。

(3)学案有效实施的具体做法如下:

①以案导学,预习新知。“自主导学阳光课堂”的亮点之一:导学案带动预习环节。为提高学生新课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明确新课目标和重点,应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进行自学。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梯度,和自学能力的个别差异,选择导学案上的预习内容,标记难点,待新课上解决。教师可结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达到预习目的。

②自学合作,探索新知。“自主导学阳光课堂”亮点之二:导学案带动自学合作环节。第一,教师课前展示新课重难点及课堂任务,学生自学,探索新知,标记疑难点。例《物态变化》这一章,“课堂导学”可这样设定:例1“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提出4~5个基础小问题和1个拓展变式问题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再设定4~5的小例题将所学应用于实践。问题层层深入。第二,学生自学后,由组长组织在小组内讨论。小组可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分为AABBCC三等,基础知识由B等级学生主讲,A等级学生评价,C等级学生听取、补充的方式进行。知识扩展部分由A等级学生主讲,B、C等级学生听取、补充的方式进行,组长根据学生表现将表扬分记在综合素质评价表上,要求各等级学生均获取不同程度的提高。第三,教师巡视,加以指导。本环节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指导。对进展中出现疑问的小组加以指导,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

③课堂展示,获取新知。导学案带动课堂展示环节。课堂展示采取优先展示的原则,各小组分工展示各重点部分,其他小组点评和补充,从而自主获取新知。让全体学生融入课堂,形成民主、积极、严谨、活泼的阳光课堂。

④精讲点拨,归纳总结。导学案带动归纳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新知进行知识、技能、方法的归纳总结,获得书本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⑤回顾所学,反思提升。学生回顾所学,反思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列入导学案中,展示交流共享,为自己课堂表现做出点评,为下一步改正方向明确目标。

⑥当堂检测,巩固新知。导学案带动当堂检测提升环节。学生通过1-2分钟的当堂检测,巩固新知,查漏补缺,将易错点收集整理于错题本中。同时小组长对组员的检测结果打出表扬分,计入综合素质评价表中。

四、研究效果

1.通过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导学阳光课堂”的开展,中学物理课堂形成“不怕学生出错,让学生展示,暴漏问题,问题是亮点”的学生主体学习模式,逐步形成“轻负高效”的课堂模式。

2.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全体物理教师在教学、研讨、反思中进步,更加注重了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注重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勇于呈现、乐于反思、主动学习,呈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阳光课堂。

五、结束语

改进教学方式,形成“自主导学阳光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的课堂模式,实现由重视教案到“以学定教”的既重视教案又重视学案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叶加淦.初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2]李来贵,杨洪艳.浅谈初中物理“学案导学”教学方式中的“引导论练结”教学方法[J].山东教育,2010.

第6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方法与策略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们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需要时,就会注意它,研究它,直至掌握它。 

1.设疑激趣 

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而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设疑的艺术不仅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把握问题思路,在学生思维的平静水面,激起一片片思维的涟漪。 

2.情感激趣 

培养学生兴趣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与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分不开的。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对知识缺乏需求欲望,基于这一点,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上下功夫,如何设法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究与追求的热情呢?我认为可以从创设情境上入手。 

3.利用迁移,培养学习物理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对所学学科不感兴趣时,教师可以将他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使其产生学习的需要。学生都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兴趣发展的基础。 

二、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 

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亲身经历和学识限制,对书本内容不可能一听就懂,并且会怀疑其客观性及真实性。而实验就起了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理解规律的桥梁作用。所以,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做好一切演示实验和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切忌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因为单纯地讲实验,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把物理现象准确无误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性。所以教师必须是坚定的唯物论者,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以得出的数据来验证或推导出定律、公式,绝对不允许涂改实验数据,使之与物理定律、公式相符。 

三、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素质培养 

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将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从三个阶段进行: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初中学生来讲,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创造,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四、教师自身要转变教学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是教师自身的“转变”。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由“教”向“导”转化,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提供学习的必要条件和各方面的帮助,充当学生学习的顾问和辅导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彻底摒弃旧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作为教师,应做到“六个为主,九个转移”。 

“六个为主”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训练双基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全面提高素质为主要目的。 

“九个转移”是:由单纯地迫求升学的观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移;由教师的“教”向引导学生的“学”转移;由单纯地传播知识向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转移;由对学生的管、卡、压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移;由抢、耗时间向精讲、精练上转移;由只抓少数尖子生向关爱每一个学生转移;由教学上的“一刀切”向因材施教、开发非智力因素转移;由压在课下的作业向课上转移;把期末搞突击复习向加强平时训练转移。其次,教师要从过去单一的知识讲授向在教育科研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向转化。 

五、初中物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初中物理教学是物理教育的启蒙教育,必须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通过对学生进行部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等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要重视物理基本概念的教学,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加强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学习一些物理实验和物理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物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初步运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第7篇

当今课程改革提出了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促使他们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因此,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做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师生、生生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接受教师的指导。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他们体味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的艰辛,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心理需求。

二、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一种极大的推动力。在物理教学中,我利用有趣的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以大量的演示实验、实例说明物理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选择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验,如纸盒烧开水实验;用手摸静电球,让头发竖起来实验;“流星雨”小实验;筷子提米实验等。学生对这些现象一时无法解释,教师又暂时不做解释,这就引起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如,我在讲述“光的反射”时,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式,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自己做实验,采集数据,记录并分析数据结果,输入计算机,得到相应的图像资料,通过对比,从中发现光的反射规律。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思考、图像资料的处理、试验的总结及互相讨论,得出光的反射定律的要点。这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物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课堂学习方式,教师必须灵活掌握,结合我主持的全国“十一五”规划《“四自四导”模式下初中物理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先引导学生明确个人学习目标,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个人的智慧有限,需要向别人学习,而且能感受到互动分享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如我在教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课时,先让学生明白先学研究的环节:确定目标―设计方案―操作研究―得出结论―分析总结。其中学生的活动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或查阅资料―实验操作或收集资料―分析现象并讨论研究―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获取新知引发新的思考。而教师的活动则是:创设问题情境―点拨指导―反馈信息―适度评价―布置新任务。

我在课前,预发―份探究性学习课题计划书,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小组讨论、访问专家等途径以书面形式尽力完成课题研究书,小组长做好分工,各个组员都有不同的任务。为了考察各组工作成效,我先让组员自评,再让组长对他们进行评价,最后还有指导老师对各个课题研究书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彰显学生“解放的智慧”,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去“发现”,培养学生的成就欲和自信心。

第8篇

一、“整合”的探究

1.内容的“整合”是关键。

整合的关键是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目前使用的初中新课程物理教材虽然克服了以往教材如教学内容偏旧等的不足,但教材内容还是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造成学生对学习物理神秘难学之感。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物理现象,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依照物理知识点在网上找到相关网站,把站名提供给学生或在网页上提供相关链接,让学生上网浏览,便可以从小小的窗口实现物理走向生活、社会。大量的感性材料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不但搜集到了和书本知识相关的内容,而且搜集到了许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满足的不只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发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体验。这也正好体现了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所以整合对新的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2.方法的“整合”是核心。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是:内容呈现多媒体化;学习过程互动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学习资源开放化;学习形式全球化。传统教学方法下的学生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被动,缺乏自主、合作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内容。我们力求在每一节物理课中都安排分层的课堂练习,在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等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对知识掌握的情况逐步深入。计算机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显示在大屏幕上。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也可使教师从中获得众多的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3.形式的“整合”是创新。

鉴于学校目前的班级授课制教学机制,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以传统的教学形式为主,尝试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认识和思考,我们建立了以特定知识点为核心的“主题网站”,如用网页形式制作的课件——《密度》物理教学网站,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主题网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到“主题网站”去学习。学生接受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后,将真实实验和网上虚拟实验相结合,使传统媒体和信息媒体优势互补,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实验结论,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研究性课题的“整合”是根本。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研究性课题的整合,必然利用信息技术在这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中获取相关内容,整合使学生学习变得更为主动,他们有了小课题后,受各自兴趣、喜好等个性特点的影响在不同网站或不同媒体上,以不同的视角进行信息搜集和处理,在交流研讨中,进行思维碰撞,各展所长,互为补充,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又感受到与他人共同讨论、探究的乐趣。这样的整合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体验,形成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甚至影响到主体的终身学习。

二、整合的反思

1.教学内容指向现实。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很容易获得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这也迫使教师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结合教学探究,因势利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纳米技术、全息图片、光手术刀等新科技随时可能进入学生的视野,大量与教科书、生活、科技前沿相关的知识内容就尽收眼底。在这一全新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内容呈现开放性,不惟“纲”、不惟“本”,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能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个体独特的知识体系。

2.学习方式转向自主。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是更多地利用光盘、网络检索,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并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协作交流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网络协作,以达到建构物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的“讲”更多地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资源构成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变整齐划一的“不得不学”为主动多样的“积极去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过程走向探究。

信息技术是课题研究的研发工具。网上资源为物理课题探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不但可以看到、听到各种信息,而且可以进入学习内容中去,去处理信息和生成新的信息。课程教学中,可以不定期地公布一些由课本中问题转化来的 “探索研究”的课题,以激励学生试着去设计实验、解决特定的问题。

4.课程资源倾向多媒体。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程序

知识经济时代对科学素养的要求与日俱增,不再以拥有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中学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都有了创新发展。传统教学的束缚被打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正在不断加强,许多教学方法相继推出,如启发式教学、发现法教学、探索法教学、边讲边实验教学、五步流程教学法,等等。初中阶段的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有着独特的学科条件。因而,针对初中阶段的物理学科教育,这种课堂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全新的课程,如何搞好“研究性学习”,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的是“引导”或“帮助”,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初中阶段的物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半开放式的活动。下面是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一、“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1.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课堂上师生角色的改变。在课堂上,学生只能从教师的活动中获得部分知识,并不能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整体需求。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借助自身的潜能,自主地去获取知识,满足知识的渴望,极为重要。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的传输,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引入,打破了这种定势。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是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不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较为有利。教师可对学生思维展示过程中的漏洞、偏差,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同时启发其他学生共同探讨,使他们处于积极奋进的创造性状态之中,主动地动脑思、动手做、动口议、动眼看、动耳听、动笔写(算),独立地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辨析、归纳等,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潜能。

2.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组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有:通过大量的记忆、模仿和操练获取知识;教师传授、提问、答疑,学生讨论、练习、质疑来获取知识;还有研究型学习方式,即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能体现出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单向型”与“双向型”认知学习方式的养成,其培养造就的学生在处理事务时,常表现为“按部就班”;而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让学生养成“研究型”认知学习方式的一条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知识获取的途径来自于自身的研究活动,研究中将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设能力、决策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一发展变化使学生在处理各种事务中将体现出具有计划性、灵活性、独立性和矫正性等,显现出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使学生更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二、研究性学习进课堂的教学程序

1.教学程序设计的建议。课题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特点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它强调个人的独立学习活动,旨在针对某一具体课题,使学生主动参与、投入。教师加以引导及师生共同探究物理现象、规律。首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他们大胆提出各种假设,并展开讨论,设计出检验的实验方案。接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独立进行实验,取得实验数据,通过自己对实验现象与数据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等,得出结论,进而使得认识获得进一步提高。最后,学生即可将新获得的物理概念、定律等知识运用于新情境的问题解决之中。

2.教学程序实施的实践。以初中物理第八章第五节《摩擦》中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来探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提出课题。人踩在西瓜皮上,是什么要人的命?学生答:滑动摩擦力。又问:滑动摩擦力为什么小,哪些因数影响滑动摩擦力?2.实验探究、验证、论证。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基本达成一致的实验方案。(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2)具体实验步骤:①使压力、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研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②使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运动速度、接触面的大小保持不变,研究滑动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③使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研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④使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和接触面积大小保持不变,研究滑动摩擦力和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3.归纳结论,应用提高。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实验和探索,根据实验数据,经过分析讨论,归纳结论如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而且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就越大,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和物体运动速度无关。

师生讨论、分析与评价,通过实验研究活动,学生阐述研究的结论并对学生或教师的提问进行答辩,师生共同进行评价其研究的完美性。学生也可以阐述其在研究过程中或研究后的各种建议,再由师生来共同评价其提出的建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实施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掌握现有教材的知识内容,而且对现有的知识点进行了拓展,并且强化了知识的运用,突出了能力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更要进一步地钻研业务,学习科学,提高自身素质,既要更新本学科专业知识,又要弥补其他学科知识的不足。更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对学生的探究方向与方法给予有效的指导。教学应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在研究性程序和方法等具体要求上,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的目的。实行弹性教学,则需要教学管理上的研究。因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实施研究性学习。在实施中应切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因课、因地、因人而异,适当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