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

时间:2023-06-30 16:07:43

导语:在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

第1篇

[关键词] 陶行知 德育思想 来华留学生 德育工作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早年留学,曾接受过美国进步教育思想,是第一批有留学背景的新派人士。陶行知德育思想不但对于指导当代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德育工作也具有指导性作用。

一、来华留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内容

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一个整个的人”是指对我国态度友好,了解我国国情,勤奋学习、遵守法纪,团结向上,心理健康,学有所用的学生。这一德育目标的确立,使来华留学生的德育工作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属于思想范围的教育,区别于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此类教育时,要根据我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尊重留学生在来华以前已经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留学生建立对我国的友好态度,不可向留学生强加我国的政治主张,

第二类,属于管理范围的内容,涵盖在日常教学、生活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对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团结友爱等方面的教育。

二、来华留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留华毕业生对中国的态度直接来源于留学期间的德育观的形成。在留学期间接受过良好德育教育的留华毕业生,怀有对中国的友好感情,会更加关心中国的发展,更愿意参加与中国合作交流的事务。反之,如果留学生在留学期间没有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那么后果将会导致留华毕业生在国际合作事务处理过程中对中国的态度不甚友好甚至敌对,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处于不利地位。

近年来,一些留华毕业生不断走上重要工作岗位,其作用日益凸显出来。从近几年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举行的留华毕业生新春招待会的情况看,目前国际上有一支庞大的留华毕业生群体活跃在世界外交、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他们正积极地发挥着他们的独特优势,在参与两国交流事务中起着良好的作用。而很多身居要职的留学生毕业生,则成为了中外友好交流的桥梁,为推动其本国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做出积极贡献。

三、如何用陶行知德育思想指导来华留学生德育工作

1.生活教育理论是指导来华留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要素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一理论体系中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组成部分。

(1)生活即教育

留学生的生活范围很广,对于留学生来说,课堂上的师教生学的传统教育形式只是他们留学生活的一部分,更广阔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无时无所不在,生活德育教育同样也是无时无所不在的。生活德育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而且较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对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单单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或是说教等教育模式,而应当充分利用生活的力量,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德育的教育效果。

(2)社会即学校

留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不但得到了更加广泛生动的学习和使用汉语的环境,而且通过了解中国普通居民的衣、食、住、行,不断认识真实的中国,积累大量的第一手的德育材料,达到德育教育的最佳目标。

(3)教学做合一

首先,教师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留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师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学习的材料。留学生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样特殊主体的反馈内容可以更好的对教师的信息量进行补充,反过来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加有的放矢的教育。

其次,教学是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对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和方法。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把教学,学习,实践活动割裂开,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实践的过程,三者没有先后顺序之分。陶行知称这三者是“一条鞭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将知识的传授与德育的影响有机的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在做事中学会做人。

2.教师是来华留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

陶行知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

教师的素质可以反映所在学校的整体水平甚至中国的教育发展现状,教师的言行举止将会成为留学生参考学校水平及中国国情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自身须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要以“道德为本,智勇为用”。要做好留学生德育工作,首先教师应当率先垂范,提高自我的素质和修养,用实际行动起正确示范作用。

陶行知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他认为“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可见,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应当热爱学生,尤其对待不同生源国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处理问题时切不可有所偏向。

3.学生自治是来华留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方法

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明确提及学校应当重视学生自治,“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

德育自治是来华留学生进行自我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留学生德育自治教育形式的采用,把留学生管理人员从处理留学生个体的琐碎事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留学生在实施自治的过程中,自治团体从团体内部成员的角度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增强了合作意识,锻炼了成员的领导能力,也实现了自我认知过程。

4.“小先生制”是来华留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进行普及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用“即知即传人”的原则,通过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法实行的教育组织形式。

来华留学生来到中国后面对跨文化适应的挑战,容易对身边的事物产生信任危机。在这一时期,一方面,学校要加大教师关怀的力度,帮助留学生尽快度过不适应期;另一方面,则可以借助小先生的力量。这里所挑选的留学生小先生一般是指来自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生源国,威信较高,年龄稍长,活动能力较强,留学经验较丰富的老生。

“小先生制”是对教师教育形式的补充,小先生是对教师队伍的扩大。但是,毕竟小先生的实际身份是学生而非教师,所以教师既不能因为小先生的作用而放松对其他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也不能因为小先生的特殊身份而减对他们的教育。小先生的教育示范行为应当在教师的监管下实行,有效地引导,持续地监管可以保证德育工作往期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第2篇

【关键词】陶行知体育思想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质量

1陶行知的体育思想和当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首先,陶行知先生的体育思想是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体育教学的迅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他漫长的教育生涯中,见证了中国体育教育的弊端和不足,在学生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期间,要不断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使得个个面黄肌瘦,体质很弱,还有的几乎断送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多次强调要实行"康健的教育",时刻鼓励人们参与体育运动,提醒人们注意休息。他这些看似平凡的主张可以看出他的体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健康第一",与目前实行的体育教育理念息息相关。然而随着社会化水平、科学文化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极速发展,体育教学的理念和指导思想也逐步朝着现代化、综合化和科学化发展,如今推行的"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正是小学体育教育进步的不竭动力。

其次,健康是实现个人、团队和全体和谐生活的重要前提,陶行知重视体育,主张全面教育,倡导"三育并重",身体是德育、智育的物质基础,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他总是把体育视为人的发展并和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身体是德育、智育的物质基础,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

最后,陶行知倡导运动健身,强调教学做合一。教学组织形式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1]。可见,科学的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把师生活动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单一的个别教学,通过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运用现场教学、复式教学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予以补充,提高课的教学效果。

2陶行知体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

2.1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弹性化

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学者杜威,强调体育教育遵循学生需要,"健康第一"的主流体育思想,但在体育属性的认识上更加侧重于体育社会属性的探索。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个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在这一教学制度中,学生之间相互协同、共同进步,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属性,也是陶行知教育的核心思想之一。

古代的学校教学中,受生产力和制度的影响,所以采取的是个别教学,例如官学、私学等教学形式,随着人们对知识的多方面需求,逐渐暴露出个别教学难以系统化、程序化、制度化和计划性不强的弊端,学习的效率不好而且只适应少人数的教学,教学内容相对简而杂。由于单一的班级授课制不能满足新时代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再加上青少年体质普遍下降的现象,因此国内外教育专家博采众长各种教学理论,旨在最大限度的促进每个学生的身体健康。改革后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集结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即班级教学与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社会教学相结合,传统的学习形式与数字化教学相结合的特点。诸如美国的特朗普制、"多元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等,既有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也吸收了个别教学的形式。

2.2小学体育教学单位愈来愈合理化

体育课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决定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给学生基本健身技巧,并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兴趣,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虽然班级授课制强调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统一、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类似,并力求照顾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但不可否认,由于学生性别、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存在差异性,现实的小学体育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组织管理松散,教学内容难以确定等诸多问题,这说明,在一个教学班级中实施相同的体育教学会影响预期的教学效果。近些年,我们看到,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已开始向中学甚至大学体育借鉴甚至接轨,分性别、分专项的教学逐步形成,班级规模也逐步微缩,既有利于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也便于学生特殊体育兴趣爱好的形成和教学技能的掌握。

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课堂要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而"因材施教"。采用班级为单位的基本组织形式进行授课,不但保证了教学的有序性和高效性,而且可以适当的扩大教学规模。陶行知的体育思想提示各个体育教师应该注重班级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组织单位的确立中药不断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也要尽可能缩小难以因材施教的缺陷性。

2.3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限制越来越微妙化

陶行知认为,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就是教育,体育运动除了可以发展德、智、体外,还可以培养人守法遵纪、勇于拼搏、公正公平的优良品格,也就是说,他强调的体魄是德育和智育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这体现了陶行知体育教育思想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实用性。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小学生较早地接触网络多媒体,智力开发与兴趣爱好的获得往往与现代技术密不可分。

与其它课程相对注重知识的特点相比,体育课更为强调学生的感官,是一种体验性课程。现代教育手段因其具有形象的视频、音频、文本、图片等在内的全方位展示,对于处于人格形成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而利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户外教学相结合,依靠课件提供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既符合青少年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创设比较好的环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远程教育也是当今教育的重要趋势之一。体育课具有形式内容多样的特点,单纯的校内师资配备不能满足学生全部的学习需求,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针对学生每一个技术动作的错误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纠正。这时,利用其他优秀的校外资源,整合进本课程的教学中,既是对本校教学资源弥补,也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体现了教学组织形式时空限制的微化。

陶行知将体育视为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认同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主流体育思想,强调体育应于社会生活相结合,注重教育与生活的关联。这些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建立和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并具体体现为,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弹性化;小学体育教学单位愈来愈合理化;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限制越来越微妙化。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4.

[2]陶行知.生活的教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第3篇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家,职业教育先驱。陶行知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取名“行知”。他先后创办多所学校,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郭沫若称赞陶行知:“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

拜劳动者为师

1932 年,陶行知创办山海工学团,广招农民的子弟读书。他以庙为教室,孩子们从家里带来高低不一的凳子。后来,请来了木匠师傅。陶行知看见木匠师傅闷头做凳子,就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是请你来做先生的。”木匠慌张地望着陶行知说:“我可不识字啊。”陶行知笑着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锯起来。

第二天,老师们开始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的学生说:“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家长看见孩子不小心把手弄破,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起自编的顺口溜:“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孩子和家长都拍起手来。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几个月后,教室里的50 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点头叫好。

陶行知还让生物老师带领学生采集标本,请来老农教认草药,请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四块糖”教育理念

第4篇

关键词:陶行知 学前教育思想 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12-02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历经艰辛无数,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和实践,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中国旧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中创造并形成了独具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但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和他对幼教事业发展的实践和探索,为我们解决当前学前教育事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搞好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要求,为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一、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经过不懈的努力,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中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逐渐形成。

1.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了“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三方面内容。

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原本就有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生活决定着教育,教育同时也反映着生活。教使生活才变得越来越健康科学,社会变得越来越文明和谐;生活让教育的内容才越来越丰富,教育的目的越来越明确,方法得以创新。“社会即学校”就好比把动物园里的动物放到自然中去,让它们摆脱高墙的束缚,过自由的生活,把所有的一切都伸展到自然中去,让大家看到更真实的东西。社会是人类活动最主要的场所,也是教育最主要的场所,也是我们的学校。“社会即学校”的主张使学校与整个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了在社会大环境中去办学校,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的学校脱离社会生活环境的严重诟病。“教学做合一”的实质体现的就是教学方法,就是如何做的问题。“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要根据学来进行,学要根据做来进行。“教学做合一”的根本和中心就是“做”。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改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完善了良好的素质,是陶行知对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的一次重大变革。

2.关于“六大解放”的思想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为此,他提出了关于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六大解放”思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儿童具有很大的创造潜能,他们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我们要注意开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充分解放他们的头脑和双手,为他们的发明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符合他们发展规律的教育,尽可能的开发他们的潜能。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要求,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3.和谐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陶行知的和谐家庭教育观要求父母要为孩子的教育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要端正态度,在教育孩子的思想上要达成一致,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是想法,尊重孩子,为孩子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要严宽结合,不过于放之任之,也不过于苛刻,拿捏得当才好。父母要密切与幼儿园的联系,创造和谐的家园关系,共同为幼儿的成长发展努力。

二、我国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起步晚,发展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背离了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1.教育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

许多教师和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应该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生活的重要性,一味的以书本为主,忽视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许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就只依据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忽略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有一次,一位老师在组织科技活动――电的用途,并没有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就在教室里通过简单的开灯和关灯来向幼儿说明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显然,她这样的做法太过简单,涉及的方面太少。电的用途很多,而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没有电小朋友们就不能看喜爱的少儿节目,不能上网,不能在儿童城堡里玩耍,还有很多事情没有电就做不成。幼儿教师这样的做法对幼儿的发展是很不利的,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学习,而且还会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懂得热爱生活,也不懂得怎样生活。

2.教育者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想象力丰富,这些都说明儿童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巨大的发明创造潜能,然而许多成人没有意识到这点。事实上,许多成人都很害怕孩子动手,孩子们的“破坏”行为让他们觉得孩子就是个小捣蛋鬼,每天尽搞些破坏,让他们很头疼。每当孩子要有所行动时许多家长和教师就会制止他们的行为。成人不曾想他们这样的做法会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束缚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事实上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感知觉,才能获得丰富的经验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主研究的精神。

3.家庭教育存在不足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都把孩子捧在手心里疼着爱着,生怕他们受一丁点的伤害,对孩子过于溺爱,而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又过于极端。许多时候父母教育态度不端正,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达成一致,这让孩子的很困扰,不知道该听谁的。有些家长甚至还认为,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孩子的一切都是幼儿园的事,与家长无关,不管什么都由幼儿园负责,出了事就找幼儿园。家长这的这些想法很幼稚,对孩子的教育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而不是置之不理,只有家园结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三、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当前国家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也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学前教育事业越来越多地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总体而言,我国学前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探析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显得格外重要。

1.实施生活化的教育,让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社会生活

教育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也要体现人类社会的生活。然而,现代的幼儿教育却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生活实际。笔者在幼儿园小班实习的时候发现有的老师教学时就脱离了生活实际。例如有一次组织数学活动,学习数字4的组成,教师只准备了1到3的数字卡片,没有准备其他的教具和学具。教师用数字卡片进行教学,孩子也用数字卡片学习,这样的教学不仅单一而且抽象,并没有把幼儿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众所周知,小班幼儿的特点是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思维也比较具体形象,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体验,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他们才能够把获得的经验逐渐的内化,并且进行自我建构,以此来获得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准备丰富多彩且色彩较艳丽的教具,这样小班的幼儿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用这些教具来进行实际操作和学习。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组织教学时习惯将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分离出来,按事先策划好的方案去直接控制幼儿的学习,人为地割裂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为此,要做到生活化教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例如带领幼儿观察周围的生活和自然,积累经验,教室和活动区域的环境创设也应该将生活融入其中;在平时的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收集常见的生活物品,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教师还应该创编一些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游戏或儿歌,让他们在游戏和儿歌中感受生活。另外,教师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帮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总之,教师的教学应该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幼儿关心和感受周围的生活,激发幼儿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对幼儿教师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培训,并且在教学上努力践行

幼教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幼儿教师的发展和进步,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都很高的幼儿教师队伍对幼儿园和幼教事业的发展都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园应该把教师的培训纳入到基本的工作当中,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当前的幼儿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教师对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解。幼儿园可以让教师自主学习生活教育理论,并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帮助他们相互学习与进步,并且把学习结果渗透到平日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3.教师和家长都应注重环境的创设,努力为幼儿创造和提供条件,培养其创造力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笔者在一些幼儿园实习的时候发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班级的环境布置过于简单,材料种类和数量不足。例如“娃娃家”是幼儿喜闻乐见的角色游戏,因此环境布置不应该过于简单化,可以把它布置成真正意义上的家,让幼儿自己布置自己的“家”。这样的环境创设不仅贴近幼儿的生活,而且还可以让幼儿自由想象,自由支配,通过动手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儿童。总之,环境的创设不仅要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而且还要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成人要多与幼儿进行沟通,并且努力为他们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充分尊重他们,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4.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解放幼儿,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培养创造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次培养创造性的教学中,老师让全班的幼儿坐成半圆形,孩子的手脚都被要求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不准动。然后老师就说:“请小朋友好好想想,我们的手和脚都能做些什么?”几乎全部的孩子都把自己的手脚抬起来看了看。就在这个时候,老师还让他们把小手放好,小脚并拢,规规矩矩的坐好不许动,并且让他们再想想,然后请小朋友回答。在老师让他们思考的这段时间里,有的小朋友在自言自语,有的小朋友在小声讨论,还有的小朋友在继续摆弄自己的手脚,场面几乎出现了小小的混乱。很明显,幼儿正在结合自己的身体认真思考教师的问题,可是教师却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还对幼儿提出坐好、不准动的要求。显然,教师这样的教学并没有解放幼儿,反而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

笔者记得在实习时,曾经看到过许多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劳动、生活、学习有包办代替的行为,这种做法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有些孩子出于好奇可能会把幼儿园的玩具或是家里的一些东西拆开来看看究竟,这时很多的家长和教师就会制止他们的行为,有时甚至还会打他们一顿,这样的做法使得孩子们失去了学习、探索和操作的机会,不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能取得进步,更不能拓展自己的思维。事实上,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可以在反复操作和尝试中不断地获取经验,以便获得成功。我们不应该以一个成人的思想和眼光去看待幼儿的“破坏”行为,也不要去阻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应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操作,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促进其创造力发展。

5.重视家庭教育,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

第5篇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可是,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当屡次教育总不见效果,当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脑后,学生中错误常犯、是非不断,他们都会烦恼、生气,甚至失去信心和耐心。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也会克制不住自己对学生发脾气,但冷静下来又会觉得很内疚,也许他们有很多缺点,也许他们是一犯再犯。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决不是粗暴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更大的耐心。这就要求教师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宽容每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被风霜侵蚀的小草,都要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用教师的大手牵着他们的小手,带着他们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教师的工作是单调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工作更是默默无闻的。当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这就充分体现出每一位教师都应拥有了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怀和高尚情操。又有多少教师用他们无悔的师爱在默默中为孩子们铺洒阳光,点燃希望。 既然选择了,就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劳作着、战斗着。三尺讲台是他们驰骋沙场的沃野,手拿三寸粉笔站在这三尺讲台之上,他们自豪,他们荣幸。听,新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看,“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和“和谐校园”指导精神指引着我们与时俱进的脚步。他们手拿三寸粉笔,百舸争流,他们稳站三尺讲台,千帆勇进。 “责任重于泰山”,面对这样的千斤重担,鼓励自己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有多少个夜晚当别人已沉睡梦乡的时候,他们还在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台灯下回复学生写的心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责任,是“爱”的责任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们甚至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师尊,铸就了师魂,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教师的壮烈凯歌。他们,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倡导下的中国教育的一代杰出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的博怀和高尚情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彻底献生精神,把满腔热忱和真诚爱心倾注给每一个青年学子。一个“爱”字贯穿了他的整个教育思想,要教好学生,爱是基础,爱是主流。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真正做到用爱去教导学生。每一位教师要努力地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武装自己,塑造自己完整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把教师工作看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工作的信念。从现在起,用心用爱去做每一件事情,让爱传递。

第6篇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思想 高职 语文教学 启示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也成就了极其正义的教育财富,特别是其生活教育的思想,不仅仅得到了同行的同,而且也对当今的教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启示,以下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分析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思想主要是依据“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统一”的理论。主要就是在生活教育过程中,让生活做基础,让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生所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简单的说,生活和教育是不可分离的两个主体,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强调了教育和生活之间的内部联系,生活对教育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那么所受到的教育也是非常丰富的;若是学生所过的是科学的生活,那么所受到的教育也是科学的,生活对教育的影响非常大。教育可以成就生活,也可以改变生活、创造生活。

陶行知还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思想,这强调了学校并不是单纯的人的居住场所以及教育场地,更不是固定的场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当中,社会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场所,并不是特定为人的教育所设定的基本场所,这就是大众教育。此种教育方式让人在任何场合都能够受教育。教育内容是可以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及学习者的需求进行扩展和变化的,不再是单单的八股教育,教育的内容涉及到世间万物。社会上的事物和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学生可以学习的内容,更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如果把课本中的内容和社会实践有效地结合,就是陶行知先生所推崇的社会即学校的内容。

教学合一的思想。教和学是统一在一起的,主要是以教学为基本目的,教和学都是以学生做为基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负责,让学生去学和做,理论实践统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此种思想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行为起到了积极的指导性作用。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高职语文的教学启示

(一)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对高职语文的教学启示

这种教育主张对当前语文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具有极大的启示性。从某种程度上看,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编写人员对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以及理论有继承,并且在语文教育回归生活方面也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语文教学不仅仅在含义上进行丰富,还需要在外部进行扩展,生活有广阔的空间,语文学习也有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会涉及到人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于自我,教学内容有自然事迹、科学技术、人类情感、祖国山河、成长、战争、动物等等,每一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专题,并且也表达了人居住在社会层面上就会有自己的生活关系。语文就是一本续写人类生活的百科全书。这样就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这一点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有极大的切合之处。语文是一种对话和实践,包含了人们生活的主题思想,能够让学生认识生活和认识世界,极大的扩展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学生在生活当中的适应能力,不断的去创造新的生活。

(二)生活教育中的教学合一

做是陶行知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思想,教师需要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中学,教的主要方法需要按照学的方式确定。教和学是做的中心内容,在当今的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语文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启迪性。在语文教学标准中已经明确的提出,语文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语文实践。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强调让学生学会使用多种阅读技巧,在阅读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学习积累,在写作当中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投身于积极的学习当中,使用自主性、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做中学,教学合一的思想下能够引导教师使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体验,让学生学以致用,以做为核心,拓展学习的范围,进一步提升教学做之间的统一和结合。

很多高职学校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应用性没有很好的关注,还是秉承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因此这样的教学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在此当中也失去学习的动力。陶行知先生社会及学校的思想就是让所有的地方都能够成为对学生教育教学起到积极作用的地方。让生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作料,例如,学生在学古诗词以后,如果单纯的死记硬背势必不会起到积极的效果,这样的学习也显得支离破碎。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下,启示教师将教育转化为生活,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够受到教育,生活和教学融合在一起,学校和社会融合在一起。学习古诗词,可以让教师带领学生到祖国大山大河中进行游览,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和山水诗结合在一起,这样才更有意境,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也更有意义[4]。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高职语文教学启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提出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思想要点,然后一一对这几点在教育教学当中的运用进行了重点的拓展性叙述,这样的方式能够给高职语文教学一定的建议和启示,提升教学效率,让语文教育教学走向新的方向,拥有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董春华.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蕴[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01).

[2]张先华.从陶行知“求真教育”深度解读真语文内涵[J].语文建设,2013,(07).

[3]沈丽娟.论中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文学教育(中),2013,(07).

第7篇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

高中英语教育是从英语基础教育到英语高级专业教育的过渡阶段,对英语学习者从完成基础英语到较高英语水平的学习的过程有重大影响,高中英语教育的不足使得学习者长期徘徊在英语基础水平,无法与大学英语教育有机衔接,进而实现其质的飞跃。所以做好高中英语教育对目前英语整体教育体系的跨越发展意义重大。我国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通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而建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今天的教育和教学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那么,如何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启发主体自动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陶行知提出:启发主体自动。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投身到学习中。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引导学生自主、自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一个人一旦有了学习兴趣,他就会主动、积极、执著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显著成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设计上要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体验。以牛津高中英语英语Module 1 Unit 2为例,本单元是关于growing pains(成长的烦恼)的内容。现阶段的高中生正面临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尤其与父母之间的烦恼,因此在学课文之前,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Do you love your parents?Do you think you have shown respect to your parents?Have you quarreled with your parents? What did you quarrel about? 问题很简单,主题也熟悉,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纷纷站起来回答。我把他们的答案罗列在黑板上,归纳在不同的板块中,便于总结。从黑板上罗列的内容来看,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几乎人人参与,且无重复。虽然由于时间与黑板大小关系,展示的只是学生能用英语表达出来的一小部分,但已能看出它基本上覆盖了课文的内容。在之后课文的学习中,无论是掌握课文的质量还是速度,都是令人鼓舞的。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对学生的成绩、优点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给予鼓励。

二、在做中教,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应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强调做中教,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实行因材施教,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做”为中心,手脑并用,注重实践 “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字。陶行知先生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前人告诉他的,而是在玩把戏时偶然发现的,所以陶行知提倡“行动的教育”、“手脑并用”。他说:“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注重实践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真谛,我们要从培养目标出发,教学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学生动手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总之,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脑力上劳心,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三、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一)角色扮演,情景再现。

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教学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是基本局限在观看教材相关的视频或是多媒体对话上,他们要说的话教材上写得一清二楚,既无新意又毫无参与性,实际上是教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大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片段设计一个情景,让学生扮演当中的角色,让他们自己思考情景当中的其他人物如何对话。比如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6 Unit 1 “The invisible bench”(看不见的/隐形的长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Invisible是生词,学生不知道其含义。但通过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表演,这个单词的含义就很容易解释出来,而且印象深刻。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重要的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觉得熟悉,交流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二)紧跟时代,贴近生活。

陶行知说:“知识要从行动中来,不行动而求知识,是靠不住的。”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和实践,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促进他们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如果仅仅利用学校和课堂来创设真实情境,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就不能获得完善的发展。在充分利用学校和课堂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因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时代的热点安排相应的课题。比如热映的电影、近期热播的美剧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观看,时下的重量级新闻也是我们重要的切入点,比如日本核电站爆炸引发的核辐射、上海部分超市出售染色馒头。我们可以以此安排相应的专题,这样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最地道、最贴切的英语交流方式。

四、转换教师观念,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是否喜欢一门课,能否学好某门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喜欢任课教师。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的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五、要创造实施创新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学校,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更应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一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学风、学术气氛及管理体制等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创造能力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英语课外兴趣活动,因为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教师可以在组织学校英语课外兴趣活动时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和场景来学习英语,并通过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创意制作英语报纸和贺卡、用英语写短信甚至发送英语电子邮件等活动,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就能够从在活动中由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此外,要创造艺术的环境。陶行知强调创造艺术的环境“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示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只有营造了艺术的环境,才能激发师生的创造力,这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感染力量。艺术的环境是学校对师生进行创造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最具体的教材。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学校的环境整洁、井然有序、文明礼仪、文化氛围、艺术气息,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四周充满的艺术精神,令人赏心悦目,接受情感熏陶,在育人化人方面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陶行知说:“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生活教育就是“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教育,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也是他们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的过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注重实践和体验,对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师素质,推动英语课程改革有重大指导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采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继续创造,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著.赵祥麟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方明.陶行知教育论[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中国教育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7.

第8篇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1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认真地学习了他的教育思想,让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洗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我们要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我们要虚心地跟一切人学,跟大众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我们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会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他们都是我们教师的一面镜子。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2

  伟大教育陶行知是“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将继续影响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在幼儿园开展师陶学陶的活动中,进一步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分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的现代价值,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很有必要,陶行知将教育立为人生大事的信念、毕生奉献于教育、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挖掘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更新观念,用新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行动,只有抓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涵,才能充分发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价值,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努力实践,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同时认识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导,我要根据托班幼儿心理的发展、年龄的特点,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升专业的水平,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尊重幼儿的人格,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用最真诚的心去滋润孩子,用言行去关爱每一个孩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幼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对待工作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努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勇于创新,并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的老师一起搞好托班孩子的学习、生活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扎实工作,多关心集体、关心同事,在幼儿园的创建工作中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让我们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际行动创造出新的成果!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3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免为这样一所小学校叫好,因为“这个学校不但教学生读书,并且教学生做事。”

  即使是现在,在人们的观念中,还是以为学校就是学生读书的地方,教他们做事,学生家长也认为没有这种必要,只是认为在这里能够接受知识即可,这里所讲的知识,主要是讲书本知识。而燕子矶小学,却在短短的半岁时间内,使学生从原来的七十人,加到一百二十四人。思考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了一些合乎生活需要的学问,学生在学校里既然肯做事了,会做事,在家里也肯做事,会做事了,自然也赢得了家长对他们办学理念的认可,所以这所学校在短时间内规模扩大也应是在情理之中的。

  燕子矶坡上因为经常有人倒垃圾,很不干净,丁超校长就领学生们把所有的垃圾扫除一空。村民不知道卫生,仍是时常把垃圾倒在这个地方,但村民只要往这里倒,他就会去打扫,村民倒一回,他就打扫一回,后来,邻居竟然也责备起往这里倒垃圾的人了,燕子矶也就从此干净了。

  看到这儿,我不禁对丁校长的行为竖起了大拇指。对于村民们乱倒垃圾的行为,他既没有抱怨,抱怨他们素质差,不懂得讲卫生,也没有在那里竖一块“此地禁止乱倒垃圾”的牌子。他采用的方式是别人倒我就扫,正是这种无声的举动影响了村民,使他们自己在内心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后来形成了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情形。

第9篇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1

  陶先生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等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天看来,仍然熠熠生辉。我尤其赞同的是陶先生关于“关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每一位老师都想做一名充满爱心的好老师,我也不例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在努力践行着教育家们有关爱的教育的理念。但有时,面对着这群状况百出的孩子,不得不感叹一句:“孩子们,想说爱你真的很不容易”

  上课铃响了,教室里仍然闹哄哄的一片。瞧瞧,这边几个男孩子的弹球还没有决出胜负,还在商量着下一堂课再战;那边还有几个头靠着头,研究着手里的卡,谁更厉害;还有几个爱美的女孩子,正在比划着头上的发卡。

  在学生作业本上,醒目地出现了你强调了不知道多少遍不能写错的字,不能做错的题。

  刚刚讲过要保护环境卫生,一会儿功夫,教室里就出现了网乱扔的废纸。

  每天,只要你出现在教室里,不停有学生来向你告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跑过来说一说,让你帮他评评理。

  一天的工作下来,有时会觉得很累,很烦。受自己的心情的影响,想给孩子一个笑脸,想温柔地对孩子说上几句,有时都觉得很难。

  这一切,是不是说明了我的爱心缺失了呢?我不敢想象,假如我没有了爱孩子的心情,还怎样去完成我的教育工作。

  在一次的政治学习时,沙校长说的一席话,让我有所感悟,他说:“我们有的老师,总是将自己放到与学生相同的高度,喜欢与学生较劲。学生犯了一点错误,总喜欢揪住不放,搞得学生不自在,自己也痛苦,那不是自己在惩罚自己吗?”

  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我将学生提高到与我一样的高度,一切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下课的十分钟哪能满足孩子的玩耍的欲望,打了上课铃再说上几句又算得了什么呢?每一次开会、学习,校长不也得提醒了几次,会议室里才能安静下来,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学生又怎能做好呢?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改正错误。不出现一点错误的孩子是不存在的,明白了这一点,还需要对孩子的错误大惊小怪吗?

  学生不断来向你告状,那说明他信任你,想跟你来交流他的想法,其实,你不需要给他多明确的答复,只要能跟他说说话,孩子就觉得很满足了。

  只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孩子们,老师想说:其实爱你们真的很容易。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些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3

  拿到《陶行知文集》这本书的时候,有些犯难情绪。因为不知该从哪儿入手。于是就翻开了目录,立刻地,就被《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这个题目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