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实践活动

时间:2023-06-30 16:07:48

导语:在小学实践活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实践活动

第1篇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传播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一个人从小时会说话起就会不断提问,那就是在思索;就是为一个大科学家,他的知识也执偾全部知识海洋中的几个小贝壳,仍然要不断地思索。可是,为什么偏偏在我们的学校里,这样的提问和思考少了,甚至几乎是没有了呢?是不是我们的学生什么都懂了,不需要问了呢?当然不是!是我们的学生不会问了!这要归结于我们的教育形成的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学习和研讨是两个阶段,学生只是学,学书本知识,学好书本知识将来自然就会用;中小学阶段只是打基础,搞研讨是上了大学、当了科学家以后的事。但是,我们的先人并不这样以为,在他们看来,“问”就是“学”的一种,也是研讨,所以学习叫做“问学”,学习和研讨获得的知识叫“学问”。在英文中,study的意思既是学习也是研讨,这也表明学习和研讨是有着亲密关系的。所以,把学习和研讨截然离开,并不符合学习的规律。从生理学上说,上了大学才去开发研讨潜能,也会错过火脑中研讨性才干开发培育的最好机会,失去一生中良好思维品德养成的最好机会。现在,人们终于提出了研讨性学习!这是教育观念的一个可喜的提高,是对旧的思维定势的否定。

改变观念,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调整思路,重视科学方法和各种能力的培育;通过让学生分组学访,培育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归纳整顿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力。同时,在制作中,不给学生各种条条框框,让学生自由施展,这样就不断培育学生的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由于分组进行,同时培育了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摸索、互帮互助、公平竞争的优秀品质。增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同样是一个极富挑战的信息时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我们的学生如果不能熟练控制电脑是不行的。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参加此项内容。研讨性学习,需要具备研讨素质的教师;如果说,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发生了经验型教师,那么,要适应研讨性学习,就需要研讨型教师。“研讨型教师” 不是指专门搞研讨,而是指具备研讨问题的素养和能力。

因此,我个人以为研讨型教师除了要体系深入地控制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些重要的素养、素质:

1、教学实践的理论性与理论学习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有一个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问题,这就是知其所以然。书本知识重要是一些理论,这些理论也有一个与实践接洽的问题。这就要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接洽。把教学活动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思考、把握,是教学实践的理论性;把教学活动与社会生发生活实践接洽,是理论学习的实践性。

2、兴趣的普遍性与学习的渗透性。除了本专业外,对其他学科有普遍的兴趣,同时能够渗透性学习,从而达到由专才向一专多能改变,这是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各门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接洽,了解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对一个专门课题的研讨,也经常需要邻近学科有关知识的支持;新的学科更往往是在几个边缘学科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有普遍的兴趣,在教学中随处体现广博的知识面,引导和激励学生扩大知识面。

第2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现状;两方面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既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又符合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然而由于各地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课程的开展也各有千秋。农村小学因师资力量和各种条件制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更是举步维艰。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发现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如下:

(一)综合实践活动仍受制于课堂教学模式

农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都是班主任一人带班教各门功课,即使安排了专科老师,也一人带几个年级,十多个班,教学任务繁重。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大量的参观、调查、访问,外出接触社会、自然,包括制作、实验这样一些活动环节。这些活动很多需要在校外开展,需要有人陪同和监督,而学校教师人数不能满足要求,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仍局限在课堂上、校园内。

(二)由于人文环境和条件限制,活动进展缓慢,收获也很有限。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仍存在着以分论教的现象。虽然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但因为其不考试,仍有部分老师不重视,不少家长对活动也表示漠视和不解,认为学生的课业负担本来就很重,再搞活动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因此在活动中不予配合和支持。加之有些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的帮助微乎其微。农村学校图书种类不全、数量有限,往往费了很大劲也找不出有用的书籍。学生家中拥有电脑的也为数不多,网上搜集也很有限。以上种种都制约着活动的进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学生欢迎

虽然存在以上不利因素,但综合实践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小学生都有较强的好奇心,遇事爱问个为什么,想探个究竟。综合实践活动恰好为他们开辟了探究的空间。它一改以往学科课程单一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亲力亲为,注重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开展有趣的活动,使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融入社会,这对于能力尚浅又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充满期待和挑战。开展综合实践课以后,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对我说,我们想天天上综合实践课。在活动中,我也欣喜地发现学生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能认真地设计方案,讨论活动开展的方式,及时记录活动发现,积极投入活动成果展示准备中。一位五年级的同学把搜集到的亲情故事用稿纸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三篇,三位同学为了练好演讲,嗓子嘶哑了,为了把亲情歌曲献给大家,感恩歌唱组的同学认真地排练着……这一切都充分地显示了综合实践活动倍受学生青睐。

那么,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生,富有活力的课程在农村得以实施,我认为现在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既然无法走出校园,就在课堂做好活动兴趣的激发和活动方法的指导;既然缺乏人力,就开发家庭资源,寻求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活动兴趣,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1、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多样化的研究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还是活动的动力,如果学生没了兴趣,活动将会变成枯燥乏味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下去,更谈不上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选择好了合适的活动主题学生参与的热情就会空前高涨,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验亲情感恩父母》活动中,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由组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活动。诗文组、故事组、歌曲组、体验组相继诞生。他们积极投入活动中,开展了调查、统计、访问、搜集、观察、体验等多种活动,并把活动收获用制作故事集,讲故事;制作歌曲集,学唱感恩歌曲;创作感恩诗歌;写感恩日记等形式加以展示。整个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效果良好。我还获得一些家长的反馈,有些孩子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把感恩落实到行动上,主动做家务,给父母洗脚,按摩,擦皮鞋,开始说敬语,不再顶撞父母……有的学生自豪地对我说,妈妈说有这样的女儿我就知足了,孩子你越来越懂事了。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作为综合实践老师我也找到了课程的价值所在。

2、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为活动的有效开展铺好路。

由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的调查、采访、参观、实验、信息收集与整理、统计、分析等学习活动,就涉及到一些实践的方法与技能的问题。因此在活动开展阶段,教师要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与技术的培训,如:如何利用工具书、索引、文摘、百科全书;如何使用视听媒体;如何进行访谈;一个完整的调查步骤应该怎样设计;一个规范的调查报告基本格式是怎样的;如何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以帮助学生做好在不确定环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对于访谈、调查等活动,除指导学生提前设计访谈表、调查表,还应指出注意事项,在班中进行演练,以防止学生胆怯,临阵退缩。在一次,“生活中的礼仪”调查中,我先指导学生设计好问题,又让学生在班中排练,评议怎样调查才能成功。学生认识到态度礼貌大方的重要性。通过此次演练,提高了调查的成功率。在方法指导上,还要正确处理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指导要到位,真正活动时该放手就放手。

3、指导小组合作,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

首先,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明确分工,鼓励各成员积极承担责任。大家任务明确,各行其责,可以防止互相推诿,彼此依赖的问题出现。

其次,要引导学生相互支持、配合。在一个小组内,学生学习能力有强弱,家庭背景、学习条件也有所不同。在完成任务时,则特别需要培养学生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的精神。大家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彼此鼓励,共同完成任务。

(二)争取家长的支持,有效地利用家庭资源。

家长是重要的资源,更是教师的同盟军。如果能争取家长的支持,我们开展活动会变得顺利些。为此,我们要加大宣传,争取家长的支持。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告家长书向家长介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目的,介绍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理念,使家长知道探究、创新、实践、责任感、良好品德以及个性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促进家长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家长对本课程的认同和参与。

家庭蕴含着大量的课程资源,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虽然,我们身在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但他们掌握着许多劳动技术(种植、养殖、修理、加工等),这些正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家长资源调查表,请家长认真填写,进行家长资源的收集。并对收集到的情况进行分类整理,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查询。在家长资源调查表中,我们可以从兴趣、技术、才能、经验等多方面进行调查,还可以加上争求家长做课外辅导员的请求,以便得到一些家长的支持,使课外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领域。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这里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了小小研究者。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未来的小主人,我们期盼学校、社会、家庭的大力支持,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创造条件。而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必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培养未来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

第3篇

一、 源于学生生活,提出活动主题

生活是丰富的、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例如,本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就迎来了中秋节。我问:“最近,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吃月饼,为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说:“要过中秋节了。”“过中秋节为什么选择吃月饼呢?”安静了好一会也没人回答。看来,同学们对中秋节不陌生,都知道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但中秋节蕴含的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企盼团聚的意义同学们知道的就不多了。我接着问:“你们想知道哪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同学们思考后,叽叽喳喳说开了:我想知道中秋节的月亮为什么那么圆?我想知道中秋节的来历,有什么传说?我想知道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有哪些习俗?我想知道过中秋的意义是什么?同学们热烈的提问和高涨的情绪也感染着我,就这样,我们定下了这次实践活动的主题:“七嘴八舌话中秋”。

二、 尊重学生兴趣,选择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的“教”始终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活动主题。笔者认为,只要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的,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都可以是我们的选择对象。在此框架内,以学生的兴趣为选择导向,更有利于活动的实施,再制定出具体的活动细则,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比如,秋天到了,每次上课,桂花那甜而不腻的幽香暗暗围绕着我们,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我问学生:“桂花飘香,这是什么季节了?”“秋天来了。”“你喜欢秋天的什么?”有的说:“我喜欢秋天的水果,又多又好吃。”有的说:“我喜欢秋天的树叶,好多颜色,很漂亮。”有的说:“我喜欢秋天的。”有的说:“我喜欢秋天的天气,很凉爽。”……同学们喜欢这么多的事物,充分反映出对生活的热爱。于是,我说:“你喜欢的也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的。这样吧,我们全班同学举手表决,提出我们最想研究的问题。”

三、 依据已有知识,确定活动主题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常常发现学生的心中其实藏着许多“为什么”,每当遇到学生提问时,无论问题如何,我总会及时用“小博士”“小问号”“问题大王”“智慧星”等称号来表扬和鼓励学生,目的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保护他(她)那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积累、能力限制等,他们提出的诸多问题不一定都适合拿来研究,因此,教师要当好参谋,把握好活动主题,让学生少走弯路,顺利、有序、高效地开展好实践活动。

四、 关注社会生活,提取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要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可以成为活动主题的来源;我们周围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比如,中央电视台每月都会提示“值得关注的日子”。这些特殊的日子,给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研究主题。比如3月12日的植树节,4月22日的世球地球日等就是受到普遍关注的环保问题,这个时候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活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6月6日是爱眼日,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谈谈近视眼的苦恼,开展“保护视力,告别眼镜”的活动,大受学生欢迎,还起到很好的“爱眼护眼”的教育宣传作用。9月20日的爱牙日,我借机开展“爱牙健齿强身”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等有关知识,养成注重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借助社会生活中生动活泼又切实可行的资源作为活动主题,才能真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

第4篇

关键词:引导;猜想;合作;实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小学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安排了一节“数字与编码”的实践活动课。笔者精心设计了这节课,并在教学设计中着重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效果。笔者总结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需要猜想、合作与实践这一教学心得。

一、从身边人物引发兴趣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可能大家在投影屏幕上都找到了答案!来,请大家齐读一下。

生: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 郭译曌。

师:那郭译曌又是谁呢?

生:就是你。

师:真的是我吗?(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如果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老师的名字“郭译曌”,咱们来看一下结果:一共能得到长达几百个的网页。这样看来,与郭老师相关的信息还挺多的!现在,咱们就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检索结果来看一看。

1.找寻我那多年未曾谋面的老父郭译曌

2.郭译曌荣获福建省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

3.郭译曌在全国书画作品展上获大奖

4.郭译曌喜获“榕城教师楷模”殊荣

5.郭译曌曾因充当马路杀手而被拘捕

师:以上列举的这五个检索结果中的“郭译曌”都是指我本人吗?

生:不是。

师:那么,能否请你说一说到底哪一项或哪几项中的“郭译曌”不是指我本人呢?请具体说明理由。

生: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

师:那还剩哪几项可能是指我本人呢?

生:第二项,第四项。

师:好了。现在请同学们聚焦在第二项和第四项上。然而,仅凭屏幕上列举出的这几个检索结果不足以确定到底哪个“郭译曌”才是我本人。实际上,人们只要知道一个号码就完全可以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号码吗?

生:身份证号码!

师:回答正确!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自出生之日起都有一个唯一不变、终身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号码。现在,老师就在黑板上写出这两个“郭译曌”的身份证号码。请大家猜猜看。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答案呢?请说出理由。

师:现在,我就出示一下本人居民身份证。郭老师的身份可以确定了吗?

生:确定了。

师:也就是“荣获福建省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的那个“郭译曌”。那刚才都有谁猜对了呢?举下手让我数数看。这么多同学都猜对了!你们可真了不起!

这一环节首先由教师本人的身份认定引入,通过百度搜索教师姓名的结果使学生感受到身份证号码的重要作用,再通过问题“为何仅凭居民身份证号码就足以确定一个人的真实身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身份证号码作为主要教学资源,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牛顿说过:“要是没有大胆猜想,就不可能产生伟大的发现与发明。”笔者在讲授本节课时非常重视在每个环节之中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在探究身份证号码的含义时,鼓励学生先大胆猜想各个数字表示的含义,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心理。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动脑去验证猜想,体验大胆猜想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每组学生在观察对比同组其他同学搜集来的身份证号码之后,经过猜想、思考发现身份证号码的基本结构。

在“生活中的编码”这一关键教学环节中,笔者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常用的其它数字编码(如车牌号、门牌号、银行卡号和条形码等),选择其中一两种常见号码让学生猜测其所表达的含义。比如:“车牌号中的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和汉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这种教学设计使学生体会到数字、字母和符号是可以作为表达交流的工具。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尝试编号”的环节。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思维训练,能巧妙地把生活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三、提供足够的合作交流空间

教学片断: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课堂练习,两个同学为一组。组员把各自搜集到的身份证号码集中在一块,大胆猜想一下郭老师本人居民身份证号码当中的那些数字都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同学们,你们必须采用什么方法来猜想呢?

生:采用对比的办法。

师:没错。采用对比的方法。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单枪匹马搞研究,而要把自己的有趣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对吗?谁先带头说一说,对比之后,你猜测到郭老师居民身份证号码当中的那些数字都分别表示什么含义了呢?

生:19841111表示的是郭老师的生日。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认真对比了同组其他同学的身份证号码之后发现,其中有几个数字表示的刚好都是我们的出生日期。

师:同学们请注意,她在认真对比的基础上科学大胆地猜测,这样更容易猜对,获得成功,对吗?还有哪个同学要说一下自己的看法。除了中间的那几个数字,身份证上别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居民身份证号码中倒数第二位的那个阿拉伯数字表示性别,奇数代表男性,偶数代表女性。

师:你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大胆,也很有依据。对不对呢?我们接着看好吗?

师:还有谁补充说一说其他还没有说到的数字呢?

生:最后一位是校验码。

师:这位同学上网搜索资料获取信息,通过认真思考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种学习方法很好,值得大家借鉴。

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数字编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在课堂交流中,学生会比较主动,进行编码知识的交流、学习方法的交流,例如上网查资料、咨询专业人士、分析推理数据等,在多种学习方法的使用中,学生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之中。

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利用小学生熟悉的生活资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积极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和情境,如“身份证号码中各个数字有何含义和编排规律?”“如何给学校每个同学编学号?”“警察破案故事”及“学会编门牌号码”等,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中知晓身份证号码中各个数字表示的含义,发现其中的编排规律和奥秘,亲身体验编码的顺序性和科学性。学生在亲身经历了探寻过程之后,往往会深深地感悟到数学思想在身份证号码中的具体体现,并为将来解决类似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在教学实践中谋解决之道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反复地问学生为什么使用编码,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去体会编码的规范性、简洁性、高效性。例如,笔者介绍了外地的身份证号码,这个环节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让他们了解了不同城市的身份证号码是不同的,而且知道了尽管不同城市有不同的身份证号码,但我国所有城市的身份证号码的排列规律都是相同的——兼具简洁、科学、高效与区域性等诸多特点。对身份证号码编排规律的解读也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既然编码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你们是否也想亲自动手来尝试着编一编呢?(想)那我们就来编一编。来看这样一道题:

假设郭老师前不久乔迁新居,搬进了刚刚竣工的“绿树林”小区。“绿树林”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想为每一位新住户编排分配一个独一无二的门牌号码。

屏幕显示:

“绿树林”小区有四幢高层电梯住宅楼。每幢住宅楼都有4个单元,21层,每层8户。郭老师的新居位于6单元12层8号。请以郭老师的新居为例来编写门牌号码。

师:现在,郭老师随机选取了同学们写好的几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编码方案:6128,60128,61208,061208。好,有哪个同学乐意上台来解释说明一下每个编码的编排规律?其中的数字都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呢?第二个、第三个编码为什么多了一个0?第四个编码为什么多了两个0?

生:占位。

师:最后一个是谁编的?

师:那好,如果你要去郭老师家作客,怎样才能找到郭老师的新居呢?在这四个同学的编码方案中,你会选择哪一个呢?请说说具体理由。

生:(从略)

师:郭老师知道还有不少富有创意的编码实例在同学们的手中,因为时间的缘故无法拿出来一一展示给大家观摩。不过,同学们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编码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一点令郭老师深感欣慰。同学们必须知道,只有那些符合题目中所要求的编码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设计中通过“编写郭老师新居的门牌号码”这一环节让学生首次尝试自己动手编写数字编码。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对这个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他们设计出了科学多样的号码。教师继续引导:“为了能够更简洁地表示出具体的单元房号,使新住户更快速地找到自己家,物业处不可能采用这么多版本的门牌编码,所以必须好中选优,整合出一个最佳方案。”为了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所学的编码知识和解决思路去认真思考和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字编码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以便更直观、更生动、更深刻地理解编码的思路和方法,笔者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了门牌号码的编写。

发展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问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让大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价值与真谛。

教师在以后的数学实践课教学中,不要简单地充当“知识传声筒”,也不要把学生当做“知识接收器”,而是要把自己摆放在组织者、引导者及合作者的位置上。只要教师争当数学的有心人,把数学知识、数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培养他们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数学课堂必将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也会乐在其中、学得轻松。

第5篇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课程,沐浴着新课程的春风,迄今开展已有十余年。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不乏专家学者的宏观指导,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等理论著作;我们也不缺各所学校的经验介绍,耳闻目睹,网络搜索,更多的是成果汇报。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我们更多的是需要一些微观指导,尤其是具体到选题指导、方案设计、调查实践等层面的操作策略。

今年,省教研室在全国率先举行了全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活动,参赛的课型即为“选题指导课”,定位于一种课型的研究。为迎接这一比赛,校内、市直、市内组织了层层选拔。尽管我校有着较为广泛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每周每个班级在课表中都有两节“综合实践课”,但教无定法,尤其是面对平时鲜有关注的“选题指导课”这一盲区,许多参赛教师还是“蒙了”:

“综合实践活动搞得不少,但选题指导,尤其是作为一节课来上,还从来没试过,也没见有谁上过这类课。”

“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几分钟就能解决的事情,哪需要一节课的时间啊!”

“网上搜索遍了,看到的都是成果汇报,涉及选题的最多就两三行字,一带而过,也就是小组讨论这一类的。”

……

二、综合实践课程在摸索中前行

笔者在校内、市直、市级、省级的层层选拔中,先后围绕着“本土文化”“交通”“安全”“创意生活”等主题进行了选题指导。从最初的“像一节选题指导课”,经历“已经有了选题指导课的味道”,再到最终的“一节出色的选题指导课”;从最初的“忐忑”,经历“争议”,再到最后的“自信”,一路参与一路探索,一路反思一路收获。

第一轮:校内选拔。本着“八仙过海”的宗旨,学校以“本土文化”为主题进行了选拔,我脱颖而出。“这像一节选题指导课。”这是评委们的直观感觉。

第二轮:市直选拔。学校成立集体备课组,帮助我在市直选拔中成功晋级。“这节课教师帮助学生自主选题,已经体现出选题指导的味道。”这是评委们的一致评价。

在不断的磨课中,选题的指导渐渐呈现出一定的模式,课堂教学的结构也渐渐“显山露水”:引入研究主题―筛选班级主课题―确定班级主课题―小组讨论子课题―集中归纳子课题―个人申报子课题。

第三轮:市级比赛。在盐城市首届综合实践活动参赛的十二节课中,我执教的以“安全”为主题的课显得有点“异类”,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主课题、子课题,都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吗?”“选题指导应该到什么环节结束?”“选题的指导原则应该定位于学生的已知还是未知?”

省教研室公布了“评比标准”,仔细研读“标准”之后,我们发现原先的方向找准了。“标准”是定心丸,让我们坚守原先设计中的优点;“标准”是方向标,让我们不断矫正教学预设中的误区;“标准”是导航仪,让我们不断优化教学指导的策略。5月18日至21日,省首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在太湖之滨的美丽城市无锡举行,全省13个大市共27名选手参赛,分为四、五两个年级组举行,分组别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7名。我执教的“小学生创意服务生活的实践研究”荣获一等奖。

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反思

1.“生活”是选题指导课的基础

一个好的课题,应该根植于肥沃的生活土壤。生成的班级主课题、子课题,应该是预定“主题”下最为贴近学生生活的“那一部分”。这样的“一部分”,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海市蜃楼,而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否则学生也就失去了探究的欲望。

2.“本真”是选题指导课的前提

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真切关注生活,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样的“本真”思想才是选题指导课的前提。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本真”世界,关注每个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对于学生探究的每一步,都应留足空间让学生自己先发挥,或讨论,或比较,或辩论。因为是自己的选择,有了经历和兴趣加上热情和动机,在后续的活动中,学生定会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也会在活动中获得发展,这样的活动课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堂。

3.“参与”是选题指导课的关键

这里的“参与”,既有学生的自主选择,又有同伴的互助,也有教师的引领。选题的过程是学生探索新知、获得新知的一种全新体验和经历,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在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后收获甚微。但无论是讲授还是指导,教师都不能剥夺学生的主动权,不能代替学生。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组织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发挥,切不可加入过多自己的思想。当然,“放手”不代表听之任之,教师更多的是“参与”与“引领”,指导学生如何从他们熟悉并喜爱的领域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指导学生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互助,

第6篇

让课堂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思维起飞的乐园。?课堂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着问题情景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操作型、模拟型等形式。

操作型实践活动是为解决某一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化难为易的一种形式。“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形成思维的工具的镜子”(苏霍姆林斯基语)。操作型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灵活地促进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某一教片段应用较为普遍。如在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的圆片、拨数位顺序表的珠子等大量的具体学具的操作过程,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圆等操作方式主动认识分数,都属于这种形式。又如在“认识物体”教学时,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鞋盒、牙膏盒、茶叶筒等自备学具,并进行“摸物体说特征”的游戏活动,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说,再引导学生将这些自备“学具”分分类,总结出物体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很好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对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将“处理”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根据房间的平面图设计使用方案;运用统计图表分析NBA篮球技术统计;还可让学生设计旅游中租车购票方案、铺地砖的方案、物品的包装方案等。学习了几何图形之后,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饰自己的教室、房间。孩子们边画边想,这样不但巩固了几何图形的画法,还培养了数学美感。

二、 校园实践活动

让校园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知识运用的舞台。当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就需要更大的空间,这时我们将活动空间自然延伸到校园中。?课堂难以描述解释的数学概念,通过校园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如较大单位千米、公倾的认识等。

以千米概念的建立为例,可以先让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知道一米约有两步,再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长”,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1千米大约需要围操场走几圈,感受“1千米有多长”,最后进行实地测量验证。还可以让学生用目测的方法估计学校到哪里有“1千米”。

帮助学生确立方向感,形成空间表象,到校园环境中亲身感受效果更好。如在“方向和位置”教学中,让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也可以在郊游后让学生通过回忆,画出郊游路线,促进学生形成方向与位置的感受。

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能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如“植树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封闭的、不封闭的路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等类型很难分清,导致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利用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寻找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并合作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由于校园里这类生活原型非常多,学生很容易找,如跨楼梯、花坛四周的护栏和插红旗、防栏栅、排队伍等问题都是各种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轻松地做出正确解答。

校园实践活动比提炼出来的“纯”数字问题更具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和挑战性。因为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非常熟悉校园环境,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能自常见地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在生活情景中使学生能容易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加强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三、 校外实践活动

让校外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加强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情景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7篇

课堂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着问题情景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操作型、模拟型等形式。

1.操作型实践活动是为解决某一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化难为易的一种形式。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形成思维的工具的镜子”(苏霍姆林斯基语)。操作型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地劝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某一教片段应用较为普遍。如在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的圆片、拨数位顺序表的珠子等大量的具体学具的操作过程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圆等操作方式主动认识分数,都属于这种形式。又如在“认识物体”教学时,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鞋盒、牙膏盒、茶叶筒等自备学具,并进行“摸物体说特征”的游戏活动,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说,再引导学生将这些自备“学具”分分类,总结出物体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很好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对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模拟型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有数学价值的模拟情景中进行操作,以感悟体验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将“处理”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根据房间的平面图设计使用方案;运用统计图表分析NBA篮球技术统计;还可让学生设计旅游中租车购票方案、铺地砖的方案、物品的包装方案等。学习了几何图形之后,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饰自己的教室、房间。孩子们边画边想,这样不但巩固了几何图形的画法,还培养了数学美感。

模拟性实际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灵活,可以是一二个片段,也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既可以安排在某一阶段,也可以单独设计为生活实践课。

二、让校园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知识运用的舞台

当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就需要更大的空间,这时我们将活动空间自然延伸到校园中。校园实践活动主要有测量型、体验型、调查型等形式,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课堂难以描述解释的数学概念,通过校园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如较大单位千米、公倾的认识等。以千米概念的建立为例,可以先让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知道一米约有两步,再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长”,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1千米大约需要围操场走几圈,感受“1千米有多长”,最后进行实地测量验证。还可以让学生用目测的方法估计学校到哪里有“1千米”。

2.帮助学生确立方向感,形成空间表象,到校园环境中亲身感受效果更好。如在“方向和位置”教学中,让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也可以在效游后让学生通过回忆,画出郊游路线,促进学生形成方向与位置的感受。

3.调查校园中可利用的实践活动教学资源。一是财产资源,如藏书量、占地面积、水电费数据等等;二是生命资源,如学生成长数据、睡眠时间、运动时间等,让学生用调查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还可以让学生调查统计全校学生的上网时间、学习时间等,用数据分析同学们的学习习惯;三是活动数据资源,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许多如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数据(参与人数、获奖人数等),学生通过调查整理利用分析数据来思考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如通过设计“科技作品的分数展出”这一问题,学生就需要综合运用空间几何知识和分类思想等。

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能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如“植树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封闭的、不封闭的路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等类型很难分清,导致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利用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寻找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并合作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由于校园里这类生活原型非常多,学生很容易找,如跨楼梯、花坛四周的护栏和插红旗、防栏栅、排队伍等问题都是各种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轻松地做出正确解答。

三、让校外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加强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情景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校外实践活动形式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制作型、调查型、测量型和课题型实践活动等几种形式。让学生制作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属于制作型实践活动。在学习“利率”之前,让学生做以下几项实践活动:查看银和地利率表;把自己的部分零花钱存入银行或提取自己或家庭的存款;请教家长或银行工作人员讲解存款单和利息清单上的有关内容,了解利率的相关知识。这就是调查型实践活动。教学“计量单位”,可以进行测量型实践活动。学习面积单位之后,就可让学生测量自家客厅、卧室的面积和估测社区、院子、广场的占地面积。学习体积单位后,可让学生估计小到教室大到医院门诊大楼、火车站主楼的体积。

第8篇

一、“实践活动作文”的内涵及其功能

“实践活动作文”的定义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观察、参观、操作、实验、体验等途径,客观反映人、事、物、景的作文训练。其核心概念是“实践活动”,它主要分自然性实践活动和有意识创设性实践活动两个层面。

“实践活动作文”的功能何在呢?

1.“实践活动作文”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引导学生接触实践.参与活动.体验生活,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丰富素材,开阔思路,写出有教育性的作文。通过参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课内外、校内外、家庭内外、广阔社会空间的实践活动,正反辨析“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人和事,能有效促进学生高深道德情操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自主,则可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求知、主动学技、主动增能、主动发展个性、主动开发创新力,从而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良好的作文心态和作文习惯,提高作文的真实性、可写性。

2.“实践活动作文”具有特殊的开放功能。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当代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应实现作文教学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根本转变。二十多年来,从各级教育部门到各类小学直至语文教学,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转“封闭”为“开放”的作文教学上做了大量工作,涌现了诸如“情景作文教学流派”等,为拓宽开放作文的路子作出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原教学大纲内容的限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过去的实践活动往往局限在校园中的课内课外多,通往家庭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偏少,因而“实践活动作文”素材不广、思路不阔。修订后的大纲则强调读书实践、参观实践、体验实践、兴趣实践、媒体实践的多层面开放,强调实践活动应开放到课内外、学科横联结合和校内外广阔社会的各个空间中,与此相对应的作文教学,则要求小学生在开放的实践活动作文过程中,自觉形成勤看、勤思、勤问、勤动的习惯。从重纪实到大胆想象,充分展现了语文教学创新背景下的实践活动作文教学,是一个大观念的开放作文教学改革。因此,“实践活动作文”教学,对于推动其他作文教学流派的竞争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实践活动作文”具有较强的减负功能。由于学生作文智力水平的差异,老师作文教学指导能力的差异始终存在,为此,语文教师,尤其是农村语文教师感到最头痛的信是作文教学,学生最烦恼的还是写作。经调查事实表明,作文改革时到今日,却仍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采用“填鸭式作文指导”。修订后的大纲围绕减负创新,全面推进语文素质教育这一目标,将作文提法改为习作,降低要求,放缓坡度,文体上重纪实、表达上重自由、要求上重内容、方法上重乐学,让学生不怵、不惧、无心理负担,轻轻松松地写作文。因此.引导学生走出教室,置身于社会大课堂,广泛体验实践生活,有效“实施实践活动作文”教学,对学生课业和心理具有很强的减负功能。

二、“实践活动作文”教学实施的基本特征

人们知道,实践活动是作文之源,没有实践活动,作文就无从谈起,这是任何作文教学方法的必经之路。作为“实践活动作文”教学,更是一种以实践为根本,以活动为依托,以生活为材料的作文教学。为此,分析“实践活动作文”教学实施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纪实性。这是最本质的特征。实践活动作文要求循序渐进,分年段以写话、片段、简单作文的形式,指导学生将实际动手、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校内外活动和校内外生活,实实在在记叙下来。

2.自主性。(1)学生自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选择实践活动,这样作文就能写出真情实感。(2)学校自主。即不同的学校根据当地条件、资源实际设计实践活动,这样的作文才富有乡土气息,从而增强作文的可信度。

3.独立性。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及教学需要,创设富有语文特色,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语文独立性实践活动。如语文社交、演讲、书法、阅读、品评、创作、表演、欣赏、调查、报道、知识赛、技能赛等。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作文教学,能有效促进本学科质量的全面提高。

4.横联性。“实践活动作文”教学需重视与思品、数学、社会、自然、劳动、音体美等各科的横向联系,尤其要以活动课为桥梁,加强与各科活动课的实践联系,让学生在各科教学实践活动中,自觉自愿有意识积累作文素材,并通过无拘束、自由作文的方式记叙下来。

5.社会性。树立实践活动作文大观念,或集体组织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工农兵,投身各类社会实践生活;或发动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活动。通过参观、考察、调查、体验获取各类实践活动的情景材料、过程材料。这样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切合社会生活的需要。

6.想象性。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求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尤其是科技实践活动作文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描绘未来。通过具有科技含量的习作实践,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实践活动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程序

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分析实践活动作文的基本内容,主要充分开拓五方面的实践活动:一是读书实践活动;二是参观实践活动;三是考察实践;四是参与实践。五是利用实践。这五方面的实践活动正是改革实践活动作文教学的根本条件。

修订后的大纲强调,小学习作应淡化文化、降低要求,尽量少写命题作文。让学生不受拘束地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做的写下来,“实践活动作文”教学正为落实这一精神找到了抓手。从“做写结合”模式人手,对应实践活动作文的五个基本内容,也可设计五类实践活动作文程序:

1.读书式实践活动作文程序。这类作文属读后感、心得、体会一类。

2.参观式实践活动作文程序。这类作文即可“先看后写”或“边看边写”。

3.考察式实践活动作文程序。这类作文“先考后写”或“边考边写”。

4.参与式实践活动作文程序。这类作文属实践活动作文的重点,过程是“先做后写”或“边做边写”。

第9篇

多次的数学教学调查中,我们碰到了这样一些令人心痛的镜头: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熟记了方位,却在操场上分不清东南西北;有的学生能准确说出钟表上的时间,却不知道太阳几时升起、几点落下;有的学生面积计算题是道道都对,却说不出自己住的房子几平方米……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看似解决的问题,一到现实生活中就傻眼了。难道是学生的数学学得不好吗?还是教师的数学教学出了问题?

通过广泛调查后发现,课堂上,数学老师是费尽心思联系生活,改变教学方式,但忽视数学实践活动的现象还很普遍,教学中还存在着害怕组织、不想组织或组织不到位情况,具体表现在:

1.教师怕组织。

由于受资金、人力、安全等因素的限制,有的学校、教师怕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有的即使组织了一些实践活动也是简单化的。有的甚至把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当成“想一想,说一说”的题目,学生往往是通过“回忆”或“想象”来完成数学实践活动。

2.活动缺指导。

教师在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之前,很少指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活动方案,有的教师把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布置下去之后便没有后续的指导和评价。

3.资源没整合。

由于小学生的社交能力有限,他们往往不愿意或不能与周围环境合作,教师也没有重视学校和家庭、社区资源的整合,使学生在活动中遇到许多困难,致使实践活动难以开展下去。

4.结果未评价。

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情况,缺乏一套科学的和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有的把评价简化成“考试”,重甄别与选拔,轻诊断与激励;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展示;重结果,轻过程,评价方法单一。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面写着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是很富有哲理的,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也是如此。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呢?

二、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性的策略

1.挖掘数学课程资源,优化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但大致有以下一些类型。

(1)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能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例如:现有4个文具盒,请你设计一种包装方式,使其更省包装纸。又如:教学“统计”后,组织学生开展“制作黄豆的生长统计图”的活动。这样的教学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2)游戏竞赛实践活动。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组织“小小商店”课外游戏活动。再如:认识了长方形、圆、三角形等简单图形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漂亮的图形,然后在班内开展“谁是优秀小设计师”的评比活动。

(3)实际测量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量与量的计量”。如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后,让学生先估计再实际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重量、同学的体重等。

(4)观察调查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和全班家庭中吸烟人数、香烟价钱、一年费用,和学生学习费用等进行比较。

(5)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愈来愈显得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来,转换成数学问题设计实践活动。

如:设计“零花钱怎样花”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零花钱的来源、支出情况,分析零花钱的利弊,最后提出“培养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倡议和可行性方案。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师要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并考虑到活动时间、安全等因素,使方案更具可行性。对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方案的指导,一般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师在课前和活动开始时应做好活动定向的引导。在设计一个数学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时就要紧紧围绕该目标,使活动的针对性强,内容集中,以便更多的学生达到既定目标。

②数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操作程序指导。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一般来说,数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确定课题――商定活动方案――论证活动方案――总结评价。

③教帅对学生活动过程中信息的反馈和指导。教师在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地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引导调整。

2.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和周围环境的沟通与合作。

数学实践活动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首先要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同时也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

3.建立形式多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大胆组织,学生大胆创新。

由于数学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其评价标准和方式与常规性学习的不同。它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为参照系。评价时,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一方面看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看他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能否与他人合作交流。另一方面看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看他能否在活动中主动思考,面对实际问题,尝试从数学的角度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次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最后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的学习。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实践活动评价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课程提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和指导他们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并要求家长参与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但不能排列名次;定性评价可采用小结的形式,在小结中应使用肯定性语言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目前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提高方案。

总之,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小学阶段更为重要,这对于学生今后形成数学建模思想将奠定一个能力上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林进舵.小学数学活动课构建的实践与探索.

[2]胡德运.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