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营管理变革

时间:2023-06-30 16:07:49

导语:在经营管理变革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营管理变革

第1篇

【关键词】营销管理 网络经济 创新

我国的各种各样的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细胞,能否进行合理合法的生产经营对保持和促进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影响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正在不断的繁荣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革命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日益突出。其中,网络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正是如今的信息网络化时代的最好说明。

一、网络经济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网络经济时代的大潮滚滚而来。这使得我们的企业在面临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的情况下,也直接面对着波涛汹涌暗流涌动的极大风险和挑战。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随着全球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为了不断提高自己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不断把握时展的潮流和机遇,企业的营销管理手段的多样化和管理方式上的不断创新就成了现实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必然选择,网络经济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经济影响着企业的组织结构的效率

在我国,有些传统企业的组织管理的水平不高,企业管理所涉及到的范围往往十分有限,呈现出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这样一个尾大不掉的庞然大物,体系混乱又往往十分驳杂,这也就是为什么企业做出的决策或者执行的方案结果往往效率十分低下,无法及时的跟进和反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网络经济则恰恰相反,信息网络时代,网络经济鼓励和促进了面对世界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全球经济形势,迅速作出决策部署。由于更加明确和一目了然的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结构,企业的管理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和自然。

(二)网络经济影响着企业的合作与竞争

网络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急紧密,也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因而也就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自身出发,把握市场寂静的发展方向,优化自身的产品,立足于自身的经营状况,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做好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的领航者和弄潮儿。

(三)网络经济影响企业的创造力

网络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往往变换于瞬息之间,贯穿在整个经济形势的体系之内。因此我国的企业发展的重要的核心战略就是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技术手段与方式方法。不仅仅包括企业在产品上的创新,也包括企业在营销与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与参与者之间进行交流的方式的创新,生产经营方式上的创新等等。不断改革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不利于网络经济发展壮大的旧制度,创新和完善新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随着网络经济势不可挡的迅猛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逐渐成长为全球经济新的一个增长极和引爆点对于网络经济来说只是时间问题。我国的各大中小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和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的重要个体,为了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需要,在未来更好的发挥出发展的潜力,运作规模正在日渐趋向于小型化,同时,企业在创新生产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方面,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二)挑战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往往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和体现,由于我国的出口结构组成中,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很大,网络经济带来的冲击会使我国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变得更加不明显,同时,我国具备较高技术含量和水平的企业所占比重仍然不高,我们的大中小企业在管理营销等等很多的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这值得我们警惕和思考。

三、网络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营销与管理优化

网络经济由于比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经营管理要求,势必会成为企业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择优选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优化企业的营销管理,才能做到顺势而行呢?我想,主要的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优化

传统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的模式,由于十分缺乏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往往无法满足客户提出的真对自身的多样化要求,在我国,大多数企业提供的服务和商品类型十分单一而且大部分都趋同①,这些问题,在网络经济的大背景下,都会因为交流渠道的拓宽不断取得进步。

(二)组织结构形式的优化

企业积极的进行有力的组织创新,对于提升企业的自身形象,更好的提高管理者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都大有裨益。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改变着越来越多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营销模式,改变着人们对于企业产品的观念,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优秀管理思维的培养

思维决定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企业的思维模式如果还是墨守成规,不能及时的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网络经济时代的要求,就一定会被无情的市场竞争所淘汰。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转变固有的僵化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以优秀的管理思维提醒自己,时刻谨记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四、结束语

网络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企业营销和管理的能力的提高起到的作用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更加注重营销管理的改革和完善,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把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第2篇

传统经销商的观念变革

我国的商业渠道变革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初期的国营批发

公司,比如,当时的糖酒公司、副食品公司等。第二阶段:是80年代中后期国营批发公司转型解体和小型私营批发公司的崛起。第三阶段:是90年代私营批发公司的快速发展。第四阶段:是2000年以后现代零售渠道的出现与快速发展。正是由于我国的商业渠道经历了如此阶段,所以,作为传统渠道的经销商面对现在新的商业渠道出现,必须做出新的思维调整与变革,只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而不致于被市场无情淘汰。

传统经销商的观念变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坐商向行商转变。现在是一个信息流高度发展的年代,因此,作为传统经销商要想改变当前被动挨打的状况,就必须由坐商向行商转变,要改变以前“坐以待币”的经营理念,要能够主动地走出去,积极开发市场,认真做客情关系,来一场自己思想、行为方式“革命”的大运动,传统经销商如果不能主动革命,就会被市场所“革命”。

2、摈弃小富即安。传统经销商很多都是80、90年代利用国家政策、抓住了当时供不应求的商业机会而“一夜暴富”发展起来的,他们中有很多都抱有小富即安的思想,感觉自己不缺钱花,犯不着“伤筋动骨”,累死累活地拼命干,拼命干应该是年轻人的事,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们很多人是不思进取,殊不知,任由这种思想泛滥的话,将使自己固步自封,直至最终“四面楚歌”而不知所措。传统经销商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摈弃小富即安的陈腐观念。

3、从不规范到规范。传统经销商很多都处在不规范的状态,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缺乏规章制度、用人随意、没有财务管理、物品领取发放随便、缺乏库存管理、经营方向不明等。而这种粗放式的管理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发展。传统经销商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采用公司化形式运营,即有相应的组织架构、岗位分工、管理制度、工作规范与流程等,实现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转变。

4、从抱残守缺到勇于尝试。传统经销商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抱残守缺中走出来,要与当前的新型经销商一样,能够勇敢地尝试一些新事物,比如,开发新的渠道,新的品类,摸索新的管理模式等等,传统经销商只有积极尝试了,才能在原来积累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让后来者难望项背。从抱残守缺到勇于尝试,对传统经销商是一种挑战,但更是一次凤凰涅磐的新生,勇于和积极主动改变的经销商才会有更大的出路与发展。

传统经销商只有观念改变了,其行为方式才能会有改变,才能不在厂家大浪淘沙下惨遭出局。

传统经销商盈利模式探索

传统经销商在当前销售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必须摸索和发现新的盈利模式,盈利模式决定了经销商的发展和未来。传统经销商的盈利模式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和借鉴。

1、通过配送盈利。即把自己作为厂家的仓库周转商和商品配送商,通过提供库存和配送服务,从而挣到厂家提供的佣金和补贴。比如,有的厂家就和经销商就是一种伙伴关系,他们分工明确:厂家负责市场的开拓与维护,包括订单的拿取,客情的完善与管理等,而经销商只负责配送与货款回收,通过科学合理分工,让经销商明确自己的定位,从而更好地提供配送服务,借此来发展自己。

2、通过品类垄断盈利。现在是市场细分、产品细分、渠道细分日渐盛行的今天,因此,传统经销商不可能指望去全面一个厂家的所有品项。经销商所能做到的,只有对自己的渠道、网络进行整合和二次定位,摸索出一款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模式,并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垄断销售,从而最大化的获取产品利润,通过产品品类垄断,是传统经销商适应厂家发展而又使自己能够更好获利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3、OEM盈利模式。OEM,其中文含义就是贴牌加工。传统经销商要学会手抓两张“牌”,一张是厂家的“牌”,一张是自己的“牌”。 OEM模式就是在利用厂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注册商标,自己设计产品内外包装,打自己的品牌,灌装厂家的内容物,从而自己操盘市场,自己制定价位、通路促销等,它的好处是不至于出现窜货、砸价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出现,使产品均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更好地获利。

4、经营多元化。经营多元化,就是传统经销商,要能够跨行业、跨品类经营产品。比如,方便面企业多元化发展,生产了饼干或饮料产品,这时,作为经销商就要跟上厂家发展的趋势与步伐,经销厂家的这些主推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厂家既然推出来,肯定要大力度宣传与推广,从而也会构成自己的新盈利来源。

第3篇

关键词:ERP系统;生产管理;特点;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0-005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ERP逐渐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电力企业通过对ERP系统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管理水平,改善了业务流程,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ERP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目的是改变与现代企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在提高电力生产经营效率的基础上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对企业各种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为生产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必要依据。因此,我们应当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不断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促使企业朝着新时代迈进。

1 ERP的特点

ERP理论和系统发展至今,融合了多种现代管理思想,目前主要应用有生产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人资管理、项目管理模块,同时具备数据采集和电子通信功能,管理范围更大,业务开展的灵活性更强,能够实时响应市场需求,对于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上,ERP具有管理统一性和系统性、数据共享性、计划一贯性与可执行性、动态应变性、模拟预见性、物流与资金流统一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不仅涉及到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生产组织方式、管理基础设施、员工素质,还涉及到企业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所以ERP管理是一种规范化的系统管理,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只有不断对其改进和创新,努力将其实施好、应用好,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企业原有管理模式做出改善,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才能提升。

2 ERP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和创新

2.1 ERP在电力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供电企业与制造企业不同,其管理模式具有纵向高度集中的特点,通过ERP系统能实现企业总部、各级分支机构之间信息的实时交换,最终实现整个企业的纵向有效集成;应用ERP系统能够将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重要要素与各个生产经营环节集成一个有机整体,统一物流、信息流、工作流、资金流,最终拓展企业综合业务功能;当前,市场需求变化趋势非常明显,而电力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保证电能供需的动态平衡,通过对ERP系统的应用能保证电力营销服务与电力市场需求的一致性,这有利于平衡供需矛盾,满足用户需求。

2.2 创新ERP,合理控制电力生产经营管理过程

对ERP系统的创新有利于实现对生产经营过程的合理改进,使之与现行的生产技术更加适应。在电力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不对工作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必然会出现一些人力和物力无谓浪费的现象,这个时候管理部门就无法实现及时有效控制,不仅大大增加了电网运行成本,也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对ERP系统进行创新和改革,通过系统对电网运行状况实施在线监测和实时控制,以实现对生产经营方案的调整,对员工的分工调整等,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生产工作有序的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另外,进一步融合ERP系统中的生产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设备采购管理、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等模块,形成一套完整的电力生产经营管理流程方案和完整的集成系统,使企业实现电力的安全生产和高效经营。

2.3 创新ERP,变革传统电力生产组织方式

ERP在现代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创新和应用对于传统的生产组织管理来说是一次重大变革。实际上,电力与其他产品不同,电力企业在进行生产计划编制的时候首先应考虑的是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而非企业效益,在电力营销过程中,则应将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放在首要地位。ERP在电力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创新和应用变革了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它是围绕着调度、配送、维护、营销、采购、电力市场调节的发(输、配)计划和财务一体化进行的,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使生产和管理环节能够共同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这样以来,生产模式朝着高标准、新型化方向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就能够更好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3 ERP过程风险防范

ERP在电力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实施本身就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进而影响系统最佳功能的发挥,由此给企业带来风险,而供电企业内部控制本身也存在一些固有的和不确定的风险,这些风险表现在系统设备的控制风险、管理部门的控制风险、信息传递的控制风险等。为此,应当对ERP系统做出进一步改进,在设计时充分考虑系统的兼容性、集成性、可靠性、安全性,考虑软件的成熟性和稳定性以及对中文数据和界面的支持性,考虑软件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需求的满足程度;及时进行系统升级,更新网络管理系统和防火墙系统,实现对网络交换设备、网络接入设备、网络服务器以及工作站的统一管理,实现对重点设备的有效防护;完善数据库,做好数据备份,确保各种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统一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营销方式、管理规程和结算手段,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同时实行系统操作管理人员的权责分离,做好对系统操作的监督工作。这样以来,通过对ERP的应用和创新以及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为电力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信息,使管理者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决策。

4 结 语

ERP是一种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现代管理思想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是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主要管理平台,其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使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改进、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信息风险的防范,还能够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有效计划、配置和管理,对企业经济发展方向的科学分析和预测,对于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打破传统思想和认识,吸收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深入分析ERP与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的不同,加强企业内部的协作与交流,加强ERP系统的创新与改进,坚持三分数据、七分实施,全面提升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朱平惠.ERP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11,(22).

第4篇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或在某一段期间较成功的企业,其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一定具有其较强的优势或成功的因素;企业之间如果在某一方面存在着差距,一定是与此方面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效果存在着差距;企业之间如在同种产品、市场领域里的竞争存在优、劣之分,那也一定是企业之间在财务管理制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表现方式、表现效果上存在着差距。

一、规范化财务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是企业实现财务管理制度创新并发挥其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基础

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须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其表现形式或主要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实际上,包括财务管理制度在内的企业全部经营管理制度都是规范。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需要制定这些系统性与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其职务行为中必须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及工作。如果没有统一规范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及其他经营管理制度,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企业的经营战略与管理意图就不能很好实现,企业也就不能长期存续与快速发展。

企业具体的专业性的管理制度,一般是由一些有关或相关的规范性标准、流程(或程序)、规则性控制(或检查)、奖惩等内容组合而成的,在很多情况下,行为规则就是指规范和程序。从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其内涵与表现来讲,企业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是由其编制目的、拟定依据、适用范围、具体规定、实施程序、形成条件、该项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组成的。具体而言,其中属于规范性的因素有财务管理制度中的编制目的、拟定依据、适用范围、具体规定等,属于规则性的因素有实施程序、形成条件、该项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和程序。此外,还有该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形成条件、修订过程、生效的时间,以及与其他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等。

当然,实施规范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也需要规范合理的环境与条件。通常,这些环境与条件,既包括编制的财务管理制度要规范,需符合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活动的一般规律,又包括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要规范,要求全员的职务行为与工作程序是规范的。惟有如此,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乃至全部经营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行才有可能规范。

二、创新性财务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是企业得以长期保持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并发挥其积极约束与引导作用的保证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及其实施的规范化与创新性,是在相对稳定和持续改进相统一的过程中达成和呈现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要求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不断加以改进,并实现二者间动态均衡与统一。也就是说,企业应该根据经营与管理的需要,实现财务管理制度及其他经营管理制度的相对稳定和适时改进。在企业存续与发展的过程中,其财务管理制度及其他经营管理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期间与持续的变化周期,这种稳定期间与动态周期受企业所属的行业特性、产业特征、业务性质、员工素质、外部环境、管理风格等诸多相关因素的综合影响。企业应该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及其变化,控制和调节财务管理制度及其他经营管理制度,并使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适时的动态性。

一般而言,导致规范化财务管理制度及其他经营管理制度的变化因素主要有三类:一是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范围、员工素质等发生变化,这类因素的变化相应会引发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能部门、岗位职责、员工队伍、技能水平的变化,继而会导致使用、执行原有财务管理制度及其他经营管理制度的主体发生变化,由此会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及其他经营管理制度相应地改变或完善。二是企业的产品结构变化、新技术应用等发生变化,它们会导致生产流程、操作程序的变化,进而引发相关的岗位职责、员工队伍及技能水平要求的变化,与之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其他经营管理制度也随之改变或修改。三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竞争策略等发生变化,它们将促使企业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进而需要企业重塑内部经营机制,改进原有财务管理制度及其他经营管理制度。

三、规范化、创新性财务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是企业长期生存与持续成长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长期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其他经营管理制度良性动态变化,是企业不断变革与管理创新的结果。财务管理制度及其他经营管理制度的动态变化,需要企业有效的创新动力支持;企业也只有不断变革与创新,才能保证其财务管理制度及其他经营管理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规范化。科学、合理地把握和利用好有利时机实施创新,是保持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及其他经营管理制度规范化的最佳途径甚至唯一途径。

第5篇

我们知道,价值观是关于价值、价值关系整体的根本的看法、观点与态度。正因为行业价值观是用于指导整个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对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细致的指导。因此,学习和实践行业价值观的根本,首先就是要结合各企业的具体历史沿革、地域特点、经营管理现状、发展战略等情况,把行业价值观演进成为适合企业的、系统的企业文化思想体系。

个体的价值观培育。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成长观等等。这其中,员工的组织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培育最为重要。所谓组织意识,就是要强化员工对于组织的存在与性质、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制度约束与个体成长的关系、团队合作与个体努力的关系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真正从本源上启动员工通过组织成长实现个人成长的愿望。使员工在认清上述问题之后,逐渐降低对组织管理的依赖,而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驱动的能力,进而从行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即认识到烟草行业的立法宗旨,维护国家利益和行业形象。所谓的市场意识,也可以称为职业意识,即强化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对自身“职业市场价值”的认识和定位,可以包括对能力的理解,对企业报酬与自身工作的对比,自身知识、资源的运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与先进分子的比较等等。

企业整体价值观的培育。即维护消费者利益,保障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包括:我们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企业的结果是什么?为了企业的持续稳定成长,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战略?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制度规范?我们的制度是否能够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在顾及企业与员工利益的同时,如何看待与处理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既是具体落实行业价值观的必要过程和条件,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和行为“风向标”。因此说,建立系统的企业文化思想体系,是使行业价值观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落地”的第一步。

那么,有了企业文化体系之后,下一步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文化自身是静态的,文化自身不能发展,企业文化这个“魂”的发展与成长,必须借助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这个“体”才能实现。因此,将行业价值观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落地”的第二步,就是强化企业的制度和规定的建设。

第6篇

一、当今国际银行业变革调整的主要方式及其意义

当今银行业重大变革方式很多,如组织架构重构,业务及资产组合的调整,产权的改革等。各种变革调整方式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同,对各银行的发展产生不同的效果。

管理架构的重构,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际先进银行曾经普遍出现过。各银行根据服务客户理念的变化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条件,对整个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银行组织架构朝扁平化方向发展,地域化分割逐渐虚化,业务实现垂直化管理,银行风险管理的集中化程度提高。在这种架构下,银行可以很方便地根据客户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统一进行资源的调配,提高了银行竞争力,也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业务的调整,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依据自身的优劣势,在业务和地域上进行调整。这主要是出于新的发展战略需要,在一些传统业务和地域上的进退收缩。传统的银行业务增长模式倾向立足于资产规模的扩张和机构网络体系的延伸,因此,银行总体业务量和机构布局是银行力量的主要体现。但现代银行更注重资本的盈利能力和相对优势的发挥,更重视对客户忠诚度的培养和客户价值增值的管理。不断调整的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及发展格局要求各家银行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优势和生存空间。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一些银行确立的市场优势战略,并主动从一些市场撤退某些业务,如大通银行几年前出售其香港零售业务的策略。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监管体制的变化,银行非银行业务的融合,银行业务能力的增强,商业银行对投资银行、保险业务的渗透日益普遍,从而引起机构设置及业务管理方式的变革。

资产组合的调整,银行业务能力的变化带来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传统的贷款在一些大银行资产的配置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少,而证券化资产和交易资产(Trading Assets)等越来越多。如摩根大通银行1999年和2000年,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都不到30%(注:2000 Jpmorgan Chase Annual Report)。另一方面,市场越来越重视银行的“清洁”资产。对不良资产进行清理剥离,组建资产管理公司专门予以处置,这在当代已经成为处理问题银行、建立健康银行体系的重要途径,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好”“坏”银行的办法,东南亚国家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兴起的处理不良资产风潮等,都对当时的银行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稳定市场信心带来了正面效应。

涉及产权变革的银行整合,包括银行机构之间并购,银行与其它机构间的战略投资合作关系的建立,以及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等。如东南亚危机发生后,韩国等国曾出现过银行国有化和后来的私有化的过程,是大规模银行重组的典型。由银行产权调整引起的银行变革,既可能是公司管制方式和管理格局的变动,也可能是促使银行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发生变化的重要措施。

除上述一些重大变革方式外,目前,银行业可能出现的调整方向主要受两方面力量的推动,其一是技术进步引起的银行虚拟化和业务电子化处理的深化。面对客户的渠道越来越多,网上银行及电话银行、ATM机的作用会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能引起分行网络分布及其功能的调整。据美国货币监理署统计,至1999年第三季度,在以下几类银行业务中,美国银行业通过网上银行提供服务的渠道的情况是:账户查询和资金转账占88.8%,付款占78.2%,信贷申请占60%,新账户的开立占36.6%,经纪业务占21.6%,现金管理占15.7%,托管占11.9%,保险占5.4%.(注:Karen Furst,William Lang,and Daniel Nolle Internet Banking: 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 p13,April 2002,Harvard University)随着电子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银行的分销体系和成本结构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引起银行业务发展方式和机构管理方式的变革。第二个趋势是在银行监管政策放松管制的推动下,银行非银行机构融合的深入引起银行竞争格局、银行效率及银行生存空间和增长空间的变化。

总之,当今银行发展格局是多方面因素形成和推动的。面临竞争对手,寻求发展对策,在确立重组、发展、改革的主题时,需要对我国银行业与先进同业的差距有更全面的认识,需要考虑各银行实际状况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种措施的优先程序及轻重缓急,逐步推进。我国银行业的重组既要应对现实挑战,也要面向未来发展。银行重组的方向选择是在现实问题、未来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确定的。

二、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重组改革的迫切性

据了解,花旗银行管理的一个通俗理念是:微笑的股东带来微笑的员工,微笑的员工带来微笑的客户,微笑的客户带来微笑的股东。一个最现代化的银行管理体系大抵也是从所有者、管理者、员工和客户的关系做起,探讨复杂的银行重组改革关系,也不妨按此展开分析。

本文拟以一个简单的模型导出我国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银行重组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

银行生存链条的是市场环境所决定的市场空间。现代银行的管理就是要尽力在可能的市场空间内,获得最大收益,并要使四方的基本利益实现统一,建立合理的相互依存关系。在目前状况下,我国银行管理体制的缺陷,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有者与管理层缺乏有效的责任约束。投资人对管理层和银行经营没有形成有效约束的体制,投资人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职员缺乏工作积极性。银行职员需要将银行服务客户的使命高效地贯彻落实。我国银行业职员普遍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约束力挖掘其潜力,实现高效率的服务。

3、未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服务体系。银行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和服务手段。我国银行业仍然处于较原始的发展阶段,在服务效率及产品方面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4、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脆弱。银行在服务客户基础上,从客户那里获得最大回报,并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形成长期互利合作关系。我国银行业与客户之间良好的信用关系远未形成,由于过去信用风险的积累以及现代信用体系的缺乏,导致银行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的产生。

所有者、经营者、员工和客户四方面关系形成相互依存体,构成了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但我国银行业并没有形成顺畅的循环体。

在我国,上述四环节存在的问题,首先导致银行运作效率低下,也导致银行盈利能力弱,风险状况突出,竞争力差。我国加入WTO后,低效率和低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生存发展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社会中介职能的效率、稳定和安全性要求也在提高,特别是在我国银行体系仍居于金融市场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银行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的高效运作和走向成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经济维持了多年持续高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最近一、两年仍有不同的声音评估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银行业管理低效和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的存在。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障碍已经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经济要按党的“十六”报告确定发展蓝图,迈上新台阶,银行管理体制必定要变革。

银行循环链条生存空间是由宏观经济体发展和银行在市场中获取的市场格局决定的。银行作为主动者可以控制自身的市场选择,这也就是后文将要强调的银行市场定位、市场战略,以及适应市场变化能力的问题。

三、我国银行业重组改革的措施及效果

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生存面临的压力已经基本得到共识,但采取何种措施进行改革则有众多说法。对国有银行来说,目前理论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推动国有银行的股份化改造及上市。

银行上市的方式和路径有很多种,如在国内上市,在海外上市,分割上市或整体上市等。我们认为,从现今银行发展潮流讲,银行整体上市是一种相对可行的选择。理论上讲,在一定的条件下,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有助于解决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上市银行可解决公司治理机制问题,即通常所说的委托关系问题

委托关系要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监控问题。出资人不直接参与银行机构的管理,但要通过合适方式,行使对银行经营管理的控制权,使其作为所有者的权益能够真正得到保障。股东选聘董事,组成银行董事会,代为行使监控职能,是一种广为应用的方式。为确保此种方式的有效运作,作为出资人利益代表的董事会董事要有适当的任职资格,并要充分履行董事职责,积极参与对银行重大经营管理的决策活动,并对银行的重大经营管理承担最终责任。董事会及董事承担的职责需要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并有法定的程序负责检查、监督,有严格的法律手段保证落实,这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得以建立的基础。

公司治理机制实施的另一个重要支柱是市场的有效监督。其基础是,银行要有真实、充分的信息披露,投资者可以对银行投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投资者对经营管理层的管理活动、经营业绩通过股票的买卖表达意见(即所谓用脚投票),从而形成对经营管理层的压力。为了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上市银行需要建立规范的披露制度,有关法律要明确银行及相关机构和个人对信息披露承担的责任。如美国证监会在安然事件后,要求上市公司行政总裁和财务总监明确其知悉有关信息,并要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行政总裁和财务总监要对公司任何虚假的信息披露承担法律责任。有关法律对外部审计师和律师的任职资格也要有明确的规定,如美国索宾—奥克斯莱法案(SARBANES-OXLEYACT)修改法要求对一家公司连续承担5年审计的审计师要“中断”一年的审计,另外,审计师在提供咨询业务时,要考察其作为审计师资格的独立性问题。这些法律规定有利于保证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真实的信息披霞是投资者在市场上进行合理投票决策的基础。

从我国目前对国有银行的监管和管理体制来看,国务院、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管理职能,银行重大决策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意见,这一过程往往延迟了决策时间,这种体制也造成难以追究决策失误的责任。与此同时,有关制度并未形成对银行经营管理层的有效约束,特别是对银行的经营效益和风险状况缺乏合理的制约机制。现有体制也不适宜于银行提高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能力。银行在改制和上市后,银行目标控制可以市场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其控制效率可以体现出来。借助于规范的法律约束和市场规则约束,可以强化所有者监控作用的效力和时效性。

2、银行有明确的经营管理责任和目标

对上市银行来说,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银行的首要经营目标是为投资者带来最大的回报。这是吸引投资者投资,鼓励投资者持有公司股票最重要的措施。由于公司确立了较单一、具体的经营管理目标,董事会对管理层进行考核,并行使激励约束机制就具有比较客观、公正的依据。

长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为国有银行制定了较多的经营管理目标,作为经营机构更要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使银行机构偏离商业机构运行的目标,这是导致银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另外,政府行政的过多干预也是影响银行风险管理和银行经营管理责任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这些情况在近年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是,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仍然没有形成清晰的经营管理目标。银行仍然要承担一些历史赋予的社会职责,另外,银行按行政区划的布局,导致一些分支机构仍然在一定意义上受到或多或少行政干预的压力。银行管理技术和管理文化还不能科学地按市场原则贯彻落实经营考核目标,更难以高效平衡其应承担的一些社会责任。多种经营目标,特别是如果过份偏重于社会目标,以及由此衍生的政治目标(中国国有大型企业包括国有银行仍然延续行政序列,并有相应的评定基准),由此可能冲淡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盈利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银行管理层更不能形成有效的压力和激励约束机制,促成对银行资源的合理运用,从而导致管理及资源的低效率。这是制约国有银行管理难以实现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通过银行上市,使银行集中体现的指标相对简化,对于银行管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变化,无疑是一种重大改进。

3、银行可以借此机会实现激励约束机制的重大改进

为了保证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上市公司通常要采取符合市场做法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管理层及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薪酬补偿要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甚至于通过采取员工持股和对管理层实行期权分配的制度,使员工、经营管理层与企业自身建立更为直接的利益相关体。

在目前的分配体制下,国有银行的分配体制由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统一规定,仍然具有大锅饭的性质。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出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越来越深入、普遍,特别是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多和外资企业的不断进入,国有银行所实施的分配体制与其他上市公司及外资公司分配体制之间形成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导致国有银行职员的士气低下,也使得国有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人才外流的冲击表现非常突出。人的管理成为中国加入WTO后,国有银行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体制上存在问题的改进,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有效的体制建设,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有待理性投资市场环境的培育,需要具有良好信用的社会中介机构。更重要的是,体制的适应性及效率,还与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联系。银行管理层对银行使命及企业理念的创立,这些理念与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相容性,以及它们在整个机构中的推广程度,对银行形成凝聚力及提高银行适应力,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众多上市公司并没有达到理论预想的效果,其实与外部监管、市场约束力和企业信用文化建设都有关系,这说明在中国要使这一制度得以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银行股份化和上市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进前述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四大问题的其中两个,主要集中于解决所有者与管理层,以及某种程度上管理层与员工的利益关系,但这不是问题的全部。中国银行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改进服务效率,还需要在经营管理的其他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银行技术变革及战略调整

银行的股份化以及走向上市之路,是国有银行机制突破的一种选择。在银行完成上市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银行业之间存在的巨大发展差距仍然存在。国有银行必须借助机制调整的机会,同时在管理技术上实现突破,降低客户服务的管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在收益增加的同时控制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各家银行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建立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此基础上寻找超越式的发展道路,尽快缩短与国际一流银行的差距。

1、充分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基础建设。造成经营管理落后既有机制上原因,也有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落后。与体制建设的长期性和对社会环境等方面要求的复杂性相比,银行经营管理技术的改善和提高具有更直接的作用,是我国银行业可以尽快突破而且必须突破的环节。我国银行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客户资源管理、产品创新以及对市场发展的判断力等方面,都与国际一流银行存在差距,这些差距是造成银行业在中国加入WTO后面临冲击的根本原因。我国银行业目前还处在“粗放经营”的阶段,银行对机构、业务、产品、人员的成本、收益核算控制体系薄弱,风险控制技能落后,客户营销及维持能力不足。这些都成为银行经营管理改善的瓶颈。银行服务质量的好坏以及管理效率的高低,是以银行对客户的信息掌握程度以及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处理和传输能力为基础的。信息化革命是现代银行经营管理技术变革的基础。我国银行业管理发展变革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推进完善的信息体系建设。

信息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发展变化速度。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变革,国际大银行也一直在探索、调整其经营管理方式。在新的技术发展方面,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可能会处于同样的起点,面临类似的战略选择和决策机会。如果能采取合理的战略,我国银行业在某些方面可以实现超越式发展。如从电子银行等渠道的利用来看,它可以改进银行面对客户的方式及效率,同时,也可能是推进银行未来发展的力量。在这一方面,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大体处在同一起点,如果采取合理的策略,就可以建立某些方面领先的优势。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它也是银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国银行业在重组变革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确立合理的战略思路。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同业有多方面的差距,如何在同一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家银行对自己的市场定位。各家银行如能从最强项予以推进或从最弱环节进行突破,就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收益。这是我国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强大冲击的重要战略。市场的发展为我国银行实施这一战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为银行业创造了增长空间,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企业融资行为、个人融资行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企业的行为和个人行为会产生分层,形成各自不同的需求偏好,这种动态的变动格局,为各银行优势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各银行如果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合适的策略,就可以抢占市场先机,实现快速增长。

3、银行重组改革步骤选择。我国银行业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改进余地很大,银行业重组改革因此被赋予了比较多的目标定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则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和阶段性,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比较快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比较快地缩短与国际银行的差距。

第7篇

【关键词】影音设备公司;经营管理

一、影音设备公司经营管理趋势分析

古语有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句古语告诉我们,要想取得企业生产经营的成功,就要总小事做起,在细微之处努力。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员工所做的事情都是单调、琐碎的事情,很多员工认为工作过于平淡,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这就是工作,这就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是影音设备公司取得市场竞争力和成就市场地位不可或缺的基础。

对于影音设备公司来说,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企业的生产运营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正常的状态中,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每天、每一时刻都对细节进行严格把控。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说过:“良好的企业管理行为之中,大多是单调无味的活动,基本上没有振奋人心的事情。”也就是说影音设备公司从粗放型管理转型为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面对这种管理趋势,我们应该意识到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是企业超越自我、赶超竞争者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存活的基础。我国很多企业都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群众基础,但是落实到经营效益上却显得差强人意,究其根源就在于企业在制定生产经营计划或者目标时忽略对细节的考虑和追求,对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风险考虑不周,事事都差不多,在执行生产经营计划时也出现偏差,导致许多企业制定的计划很美好、很有前景,但是最终执行的时候却南辕北辙,因此我们应该看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在于细节。影音设备公司应该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在事前准备事精确,在执行过程中细致,提高在经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

精细化管理要求企业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折不扣的执行,保证企业在细节中取得竞争优势,保持企业的活力和青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强调人本管理,而以人为本思想的落实需要精细化管理作为前提,这样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态度才能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也才能够越来越接近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生产经营才更具有人情味。

影音设备公司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逐步走入了微利时代。在上个世纪,影音设备卖出一套音像设备或者一台电视可以获得上千元的利润,但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影音设备公司卖出一台电视所获得利润可能还不如一部智能手机高,无数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营销工作者都在寻找生存和发展的良机,笔者认为企业应该走精细化的深度市场营销战略,这对影音设备公司来说是生死存亡的一项策略。

二、影音设备公司生产经营发展的重点方向

首先,企业应该进行价格管理。企业要在产品的销量和利润之间进行平衡和综合,进行合理的定价和合理的折扣,总结上一年度的得失,制定下一年度的价格计划,梳理以往的经验。企业要对竞争者和客户心理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价格调整,高价位和普及性的配件可以进行价格下调,在生产量较大、价格较低的产品上攫取更多毛利。企业应该给予经理价格折扣的权利,并设定最高的折扣比例,让经理在折扣比例范围内自行调整价格。另外,企业也可以鼓励奖励采取赠送、折价进行营销,价格折扣应该纳入到经理的业绩考核范围之内。

其次,企业要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企业应该根据不同产品的运作方式建立不同的组织结构,让各个分部之间进行良性竞争,在各自细分市场中发挥优势。让企业的市场营销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率得到增加。影音设备公司可以考虑采取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从传统组织结构中的售后服务改变为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同时进行,让企业的竞争能力扎实起来。

第三,影音设备公司应该注重零售管理,对店面装潢、客户服务、服务态度、销售流程和销售工具进行规范管理,提升企业的零售管理能力。零售管理直接面对消费者,是影音设备公司提升形象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第四,企业应该重视团队建设。影音设备公司可以和外部力量合作,培训销售人才,改善销售团的质量,打造精英销售团队;企业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专家讲座,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

第五,企业要重视市场推广。企业可以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市场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与装修公司和小区物业进行合作,广告投入可以从主流媒体向边缘媒体过渡,对消费者的习性和习惯进行调研,广告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销售。

当然,当前影音设备工资在经营管理上存在很多缺陷,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不良,财务管理理念落后等多种弊端,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之中只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眼光,这种经营习惯使得企业在贯彻精细化管理理念时困难重重,给企业的改革和管理造成直接的阻碍,这是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拥有独特历史和国家,在企业管理理念、消费者消费理念、文化传统都和其他发达国家都有显著不同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不应仅仅是模仿,还要创新性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在中国企业受到担负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这是企业应该注意到的经营管理重点。

参考文献:

[1]吕达.公司经营管理的道德伦理[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

第8篇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融合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新的经济体制与传统的经济体制相互更迭,这也使得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催生了许多新的管理手段。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本身就具有核算经营业务为企业未来决策提供经营数据支持的重要作用,而市场经济的变革也难免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发生改变。在新的时代推动作用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和战,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采用新的思维和目光看待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融合,切实地推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帮助企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下稳步前行。

一、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概述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企业财务会计的概述财务会计还有一个名称叫做对外报告。会计主要是指会计工作及内部的会计工作人员,根据国家规定的相关会计准则,对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客观数据进行真实的反映,并且最终以报告的形式呈现给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个人或群体。财务会计最终形成的报表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企业近段时间的经营活动状况,有助于企业的决策人员了解企业当前经营管理的现状,同时,也有助于外部人员对于企业经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2.企业管理会计的概述管理会计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对内报告会计管理。管理会计需要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的基础上,通过对财务会计报表内部的数据和资料进一步地加工和分析,从而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分析报告。这些分析报告能够客观地分析出当前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问题,并且还能够预测企业未来在市场中发展的趋势,为企业管理人员或领导层进行决策和分析提供重要的支持。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对于企业领导层规划企业未来战略方向以及体现当前及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管理会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3.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联系性以及差异性(1)联系性首先,从会计核算以及管理的对象和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信息来源方面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核算和分析的对象以及数据资料的来源具有一致性。二者都是将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财务数据当作核算以及分析的对象。从二者核算或分析的信息资料来源来看,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所分析的信息资源也具有同源性,二者所核算以及分析的数据资源来源相同,都是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财务数据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其次,从企业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来看,二者都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相关财务信息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反映结果或侧重点不同的财务报告。二者在工作价值上来看,都是为了推动企业的发展并且反映企业在财务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差异性企业的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不同的群体服务的,并且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首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财务会计报表结果主要是呈现给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外部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人员,财务会计的主要目的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现状;而管理会计最终的结果需要呈现给企业内部决策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管理会计主要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财务情况,对财务数据信息进行深度的分析,并且利用财务数据信息发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预判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其次,由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对应的人群有所不同,因此财务会计工作通常对于会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确保会计数据信息必须准确可靠,才能更加真实地体现出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而管理会计其实主要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层以及决策层的一种工作方式,管理会计的信息报表在呈现的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对于数据的呈现要求更加全面客观。最后,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以及管理工作人员的要求有所不同。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来说,要求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国家会计相关制度标准,并且能够熟知会计业务流程,准确地完成日常信息的核算以及报表的制作;而对于管理会计人员来说,则更加注重管理会计人员的管理能力与财务会计知识,注重管理会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是否具有全局观以及前瞻性。

二、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融合的必要性

1.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是新时期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管理理念的需求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完善以及普及,当前,企业内部的发展更加注重突破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不同部门之间在工作过程中的内在关联性,同时这样的现代管理理念也能够有效地加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在现代管理理念的发展背景下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之间的联系性也更加紧密。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内部已经构建起了统一化的信息沟通平台,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频繁,不同体系之间的合作也更加融洽。这对于企业在新时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从而帮助企业能够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发展状况,进行更好的决策和管理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有助于企业内部拓展财务会计部门的职能,推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2.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是实现企业财务会计功能与管理会计功能的现实需求当前,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内部形成完善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流程已经成为企业在新时期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而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变革的重要阶段,企业面临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环境,也需要转变财务管理工作的方式。例如,随着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中,而信息技术的出现,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大数据财务管理会计工作方式,就对企业传统的会计管理方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经营管理数据以及市场中同行业的相关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因此,如何能够在这些海量数据中搜集到企业可以利用的具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手段相对来说较为单一,无法有效地解决当前市场发展过程中瞬息万变的数据信息。这也就意味着,传统的管理手段根本无法适应企业在新时期市场发展中的需求,同时,财务会计工作效率的低下,也影响到了财务会计工作其他关联职能的有效发挥。管理会计的工作需要以财务会计的工作结果作为参考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灵活以及多元化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适应当前市场中复杂多变的形式。但是,管理会计工作的参考基础就是财务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如果财务会计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限制,那么财务会计的其他关联性职能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为了满足当前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式中能够更加坚定地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必须加强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间的职能联系以及相互融合。

三、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互融合的工作原则

1.遵循循序渐进的融合原则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而在这漫长的发展阶段中,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分别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工作体系。因此,在新时期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作用背景下,加强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的融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矛盾与冲突。由此可见,实现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之间的深度融合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在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给予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融合探索的时间,在摸索的道路中实现二者工作体系之间的深度融合。企业内部可以先通过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部分体系接触与融合,找准二者之间工作关联性较强的切入点,从而循序渐进地打破二者之间的工作壁垒关系,实现从局部融合到全面融合的发展局面,切实地推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2.优势互补的融合原则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虽然同属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但是二者在工作方式以及工作呈现的结果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想要确保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能够实现深度融合,必须考虑到两者工作中的优势,从而发挥二者之间优势互补的原则。例如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在工作的侧重点、对于工作信息数据分析要求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了确保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之间更加深度的融合,必须在循序渐进的体系构建过程中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既要保障财务会计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优势,同时还应该确保对于二者工作结果的强化,通过二者之间加强内部联系与深度融合,为企业的经济建设以及未来的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四、新经济常态下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

1.确保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能够正确认知的会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受到传统的管理理念影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会计工作的工作方式以及工作价值方面的认知本身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也是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工作无法顺应时展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很多企业的上层管理人员以及会计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会计工作对于推动企业现代化发展变革的重要价值,认为会计工作只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附属品,从而忽略了企业内部会计工作在企业规避风险以及进行科学决策等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而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如何能够在夹缝中获得生存,成为企业当前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企业应该快速扭转落后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思想,正确地认识到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价值以及二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加强财务会计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之间的深度融合,确保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能够发挥出奇重要职能,有效地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形式的能力。在企业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认知以及个人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确保财务会计人员与管理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以及工作标准一致,才能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因此,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念,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遵循会计工作准则,切实地推动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之间的深度融合。例如,企业可以定期组织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与管理会计工作人员之间进行工作对接,并且邀请业界专业人士开展与工作内容相关联的讲座,在讲座中注重分析当前市场发展形势以及同行业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让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会计工作人员认知道当前市场发展状况。2.注重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加强与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新时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要切实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归根结底必须注重人才质量的提升。企业内部人才关系到了企业的竞争软实力,而在新时期,企业想要在日新月异的市场变革形势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就必须培育应用型的会才,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发挥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的优势。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本身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就具有一定的差距,并且二者之间在工作方式上也大不相同。例如,在招聘会计人员时更加注重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业务能力以及会计核算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而在管理会计中则更加重视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更加注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间的联系。因此,企业内部财务工作人员在新时期的发展体系下,必须能够明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夯实自身的业务水平,切实地提升管理能力。针对企业内部财务工作人员的招聘,企业也应该适当地拓宽渠道,并且加强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注重构建更加完善并且与时展潮流相符合的教育内容。在与高校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迁移和应用的引导,确保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适当地为高等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保障高等院校能够为企业输送更多复合型专业人才。除此之外,当前企业内部工作的会计从业人员大多数接受过专业知识培训,并且已经具备了行业资格证书,企业也应该注重对当前内部现存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育,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专业讲座或利用网课进行学习的方式,帮助企业内部会计工作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满足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会计人员多元化发展的需求。3.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构建一体化的会计信息平台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财务数据信息量更加庞大,这也要求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与时俱进,才能够有效地突破财务会计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之间的信息壁垒,切实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水平。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多的内部会计工作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内,例如,对于日常经营数据的统计以及财务报表的处理过程,都可以用到计算机相关技术。同时,这也对新时期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需要会计工作人员切实地提升自身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业务水平,才能够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融合奠定技术基础。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在内部建立起一体化的数据信息库,财务人员在日常财务报表结算过后可以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实时上传,而管理会计人员也能够在数据信息后台查看企业内部数据信息库。这种数据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够提升信息交流的效率,同时,还能保障会计数据信息的标准化存储,有效地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变革,市场中的竞争主体都在积极寻求变革和转型科学方法,而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变革以及竞争压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深度融合,注重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循序渐进地构建起完善的内部操管理体系,才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晓东.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发展[J].纳税,2020(4):114,117.

[2]胡丹妮.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发展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2):200-201.

第9篇

石油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性产业,石油价格的波动将对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重要影响。新的时期,我国的石油企业需要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不断解决经营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现状出发,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存在问题;策略

近年来由于国际油价低位震荡,国内外竞争空前激烈,石油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严峻。加之受我国法规与市场需求的影响,石油企业的利润被进一步压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石油企业只有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实现管理机制、体制创新,才是新时期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现状

1.1缺乏创新意识和手段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石油产业都处于垄断经营的状态,作为行业中的“龙头老大”,石油企业中很多管理人员都缺少相应的创新意识,对于市场变化波动敏感度较低。现阶段很多石油企业的创新主要集中在管理模式与方法上的创新,对创新经营活动只是简单的进行局部的创新,而因长期缺少创新实践,创新经验与手段较为匮乏,很难实现真正的突破与创新。

1.2创新方式简单与国外的石油企业相比,我国的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参与的主体较为狭窄,因此大面积的创新很难真正开展起来。同时,从创新方式上来看,我国石油企业的创新还仅仅停留于从其他领域借鉴知识与技能,实用性较差,创新程度较低,没有立足于行业本身,因此难以取得大突破、大革新。

2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客观来看,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受到的局限一方面是因为石油与其他行业相比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加上风险较大,成本较高,石油企业的创新条件相较于其他行业要更为苛刻;另一方面,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思想观念陈旧也是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1思想观念老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石油企业需要掌握市场的动向,及时调整经营生产战略,防范市场可能出现的风险。但是就石油企业管理的现状看来,“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十分普遍,很多企业管理者没有对市场,对企业发展形成正确的认识,改革思想,忧患意识较弱。加上一部分员工虽然对薪酬水平有着较高的期待,但缺少改革的意愿,认为任何事情都应该企业包办,安于现状的思想十分普遍。

2.2管理体制问题在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石油产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对于市场波动反应速度较慢。虽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石油企业也开始了转型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其改革大多不够彻底。在管理时依然存在管理机构冗杂,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制度繁琐,责权未实现完全统一。管理体制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直接反映于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去,石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受到了进一步制约。

2.3管理机制问题管理机制较为刻板,没有形成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依照传统的管理机制对新时期的石油企业进行管理,部门间、员工间就缺少相应的沟通联系桥梁。很多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大多十分被动,很多创新措施很难真正落实下来。

3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策略

3.1转变思想观念石油企业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造成企业的员工甚至领导都缺乏创新的意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企业要想发展生存就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只有不断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企业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的改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同时,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还需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发挥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感染力向心力,并且企业还要敢于摒弃求稳怕变的思想观念,要勇于创新、敢于变革,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2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是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重点及难点,这需要企业在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企业实际运营的现状和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组织机构的变革与创新。加上很多石油企业都存在着部门间的相互排斥,工作脱节现象,因此企业内部难以有很高的凝聚力,且人员之间很少合作和交流,这就容易造成企业员工思维的僵化,创新很难真正实现。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改变管理机构冗杂,管理幅度较大,权责不统一的现状,精简机构,强化各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而促进员工间思想的碰撞,提升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

3.3管理营销机制创新石油价格市场波动极大且走势难料,石油销售企业需要将强化销售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效益基础上来,不断的挖掘市场中的潜力,让潜在市场为企业增加活力。这就需要企业在管理营销机制上进行创新,一方面要构建零售增量的新体系,另一方面要及时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变化情况提出相应的销售营销策略,注重销售节奏的把握,及时降低甚至规避市场中的潜在风险。在新的时期,石油企业需要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管理营销机制的创新与发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定出一套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营销机制。

4结语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全球石油价格持续走低,这就使得我国的石油企业在石油销售项目上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挑战。作为石油企业管理者需要正确地认清形势,正确对待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中所面临的问题,并积极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实现管理机制,管理体制的创新,转变传统观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石俊.石油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

[2]张玉珍.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石油石化上游企业并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