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

时间:2023-06-30 16:07:50

导语:在中医儿科基础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临床教学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主干课程,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几千年来中医学科秉承师传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宗师,虽然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大都被现代教育培养模式所取代,但其精髓不变,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必须高度重视临床实践。为此,10余年来笔者围绕培养目标和要求对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以期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中医学人才。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坚持中医药特色,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仅仅掌握教材显然是不够的。医学生必须掌握新的先进内容,如儿科疾病新的研究进展和适合的西医知识。目前诊治疾病大多是中西互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样不仅克服了中医诊断和部分治疗上的缺陷,也有助于中医辨证施治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使中医治疗更加有的放矢。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PBL教学模式 PBL(ProblamBased Learning)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国外的医学教育中,并成为国内医学临床教学改革的新方向[1]。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采用基础学科和通过中医儿科学教学经验总结对加强中医儿科教学与临床应用密切联系进行探讨和思考,认为选取良好的适宜临床应用的教材内容,汲取现代医学发展知识,积极开展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并举,重视急重症诊断,优化专病教学等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训练,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方法和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将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病例在小课中作为讨论对象,提前将病例内容发给学生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包括预习、查询资料、多学科联贯知识、思考分析),然后在小课中进行由学生主持的讨论发言,最后在课程结束时由老师进行总结、归纳、评估。这样的教学模式注重与基础、临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无疑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提供了一条途径,为学生将来的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完成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引导式教育的模式转变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强调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为目的,是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按照循证医学理念,临床理论课授课教师既要掌握教材内容,又要不断更新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以便传授疾病诊治的现有可获得的最佳知识,并提出疾病诊治的现有疑点供有兴趣的学生课余继续学习。这种教育理念不但传授教科书及教科书之外的最新知识,还引导学生如何质疑解惑,如何获取专业最新进展,最终完成传统的“以教材、教师和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教育模式向“以教材与参考资料并重、教师与学生互动和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并重”的启发引导式教育模式转变[2]。

2.3 标准化患者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一些医院已开始采用标准化患者教学法,即运用经过培训合格后的标准化患者来训练医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这是一条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的新途径。标准化患者又称为模拟患者(simulate patients),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并乐于做此项工作的非医务人员及学生。经过培训能熟练掌握体检诊断的全部操作步骤、技巧和评分标准,能模拟某些临床疾病症状和体征,并熟知问诊技巧,可以给操作者评分和对操作技巧进行反馈,同时起到患者、教师和评估者的多重作用。该方法增加了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解决了见习时病源不足、患者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问诊、体检技巧进行正规训练,确立标准模式。此外,教师能够评价许多笔试不能评估的操作技能,如医患交流、体检手法等等。

2.4 临床见习向自己动手的教学模式转变 以往临床见习质量不高,学生意见颇大。近年来,笔者加强见习课的组织落实,改变带教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人人参与。如去幼儿园进行正常儿童体格检查的操作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儿童体检的方法,也对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儿童身高、体质量、头围、胸围等的计算公式及生理常数加深了记忆。在病房见习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患儿与家长,自己采集病史、查体诊断、辨证立法处方,每人书写一份规范完整的儿科住院中医病历,老师批阅后点评;还可采用周末的业余时间在病房和门诊给学生们讲解特殊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同时指导学生了解小儿的舌脉象、指纹与临床疾病的关联,通过练习使他们在语言交流、操作检查、分析判断,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书写技能等诸方面均得到提高[3]。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要激发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 中医儿科学专业人才匮乏,各地中医医院中医儿科医生的“脱落率”很高,可见大力培养能安心本专业的人才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促进人顽强的追求,积极地探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学者在兴趣爱好这位“老师”的指引下,积极学习、热情探索而获得成功。例如:在讲授小儿厌食证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病证特征的认识,一开始就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周围的小孩出现“喂饭难”,父母拿着饭碗追在孩子后面喂饭的情景。提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再生动具体、图文并茂的讲解厌食的概念、发病机制及辨证治疗。这样教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很好,有的下课后还意犹未尽,围着老师咨询儿科学的问题[4]。

3.2 加强对学生中医基本功的训练 中医儿科学源远流长,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它不仅反映儿科学的特点,还与中医基础理论有着密切关系,是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所以,在带教中着重突出儿科学的特点,向学生们介绍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讲述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小儿特有病证在诊疗方面与成人的差异。基础知识的把握为各种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重要基础。在儿科临床带教工作中,笔者还重视不断充实中医儿科学内容,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把新知识、新观念及时介绍给学生。

3.3 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挑战,现代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也应不断的更新,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方法也应不断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临床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临床实习教学的需要,要想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就必须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3.3.1 讨论法教学 所谓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对儿科学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在组织讨论课时,应注意:(1)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讨论的内容,拟定题目以避免讨论的无计划性;(2)讨论的规模以7~10人为宜,一个近40人的班可分成5组,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到全班发言;(3)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发言时注意观点的鲜明性,特别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4)适当树立讨论的对立面,使讨论步步深入;(5)教师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的时间,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6)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简要复述讨论过的观点,对争论较大尚无定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握争论的本质问题理解,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可以用复习思考题的方法提出[5]。

3.3.2 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找到事物的原型。带教老师在讲授时,不是平铺直叙地将现成的结论一下子推到学生面前,而是把产生这些结论的过程交代清楚,向学生展示学习、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运用临床上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使课堂教学临床化,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缩短或消除了书本与临床的距离,避免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弊病,例如在讲授麻疹时,将麻疹作为一个启发的原型,希望学生们通过对这一病证的学习,从中受到启示。对于现代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的中医认识和治疗,大胆地思索提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让学生们有更坚定的学习中医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达到临床课教学为临床服务的目的[4]。

3.3.3 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逐渐被引入临床教学过程中,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技术基础。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开发成熟的电子课件、网上实验室等,不仅是将书本、黑板上的内容简单地搬到计算机屏幕上,而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文本、音像、快速处理及网上交流等功能的技术优势,课堂教学可做到图、文、声并茂,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可根据学生需要随机进行,起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效果。教师可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学习,如在讲授“泄泻”时,给学生观看视听教材《小儿泄泻的中医治疗》中不同证型大便的色、量、质,嗅其气味,并注意患儿有无伤津及精神烦躁萎靡。这些信息资料,加强了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形成了对小儿泄泻各种证型的感性认识,达到系统掌握的目的。但多媒体也有不足之处,仍然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取计算机之长,补传统教学手段之不足。

3.3.4 病案讨论和专题讲座教学法 目前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学生初上临床,对临床工作不熟悉、不适应,笔者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儿科特点,开设专题讲座,包括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儿科病历书写、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儿科常用中成药、疑难病案、死亡病案讨论,医疗差错事故的分析,参加会诊等内容,使学生顺利从课堂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初步了解儿科诊疗规程,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经验,扩展视野,增强责任心。

3.3.5 采用图表比较归纳法 《中医儿科学》的内容庞杂,相似病证较多,记忆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若把疾病和证候比较相似,易于混淆内容,如麻疹、风痧、奶麻、丹痧4种发疹性疾病、痄腮与发颐等,采用图表比较归纳法进行讲授,则易于区分,避免混乱,利于记忆。

3.3.6 规范书写病例 以病历书写为切入点,训练临床对话,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病历书写是步入临床工作的最基本内容,只有通过各种病历书写才会动脑筋,真正懂得上级医生的意图,完整了解、掌握病情,系统掌握一个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鉴于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由病历引发的投诉多,医学生书写病历的机会在减少,所以这样能更好地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又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方式。”医学教育要重视医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互相提问。在完成问诊和体检之后,实习小组成员就采集的病例进行讨论,每人提出各自的见解,扭转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考前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的不良倾向。

4 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临床技能在医学知识中所占的分量很重。技能考核是检验临床医学教育实效和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最佳方法。由于传统考试至今仍沿用,致使它产生的弊端仍然存在,也说明临床技能考核还有待规范、统一、加强和更新,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要符合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围绕学生的理论基础牢、知识结构宽、实践能力强、处理问题准、爱患者如爱己等方面进行考试设计。考试内容不能仅考课堂上所讲内容(其中基础知识占70%,高难度的内容占30%),应有一部分是学生自学的非课堂上的内容,要培养学生自已获取知识的能力,考试方法应多样化,临床理论课的考试除笔试外,应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有无发言或参与也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通过考核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以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实际的状况,引导学生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思维与能力结合的方向发展。

通过上述对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探索,目前已经初获成效,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培养更多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中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全红.神经外科进修生临床教学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31232.

[2] 杨杰,姜建东,潘雷,等.循证医学在七年制临床教学中的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258259.

[3] 盛丽先,董勤.中医儿科学推进素质教育初探[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3):59.

第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上海市闵行区全部10家营利性综合性医疗机构,共106名医护人员,其中医生61名,护理人员45名。

1.2 方法

自行设计的问卷分为护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5个科别。问卷内容涉及法律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3大类。法律知识为与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卫生法律知识;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病历书写、健康教育、临床基础知识。调查当日,随机抽查当班医生和护士。医生问卷内容以历年医师资格考试题目为题库,由区卫生局临床方面的质控专家从中选择最基本、最常见的题目,课题组按照法律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各占1/3的比例组成问卷;护士问卷从闵行区2006年护士”三基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审核确定后组成问卷。

1.3 统计分析

当场核对试卷填写的完整性,根据标准答案打分。将每人的分值录入Excel软件,并进行相应的百分制转换,然后进行求和、平均分等计算。

2 结果

2.1 总体得分

我们将医护人员的基础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合称为执业相关知识。调查结果显示,营利性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执业相关知识整体得分普遍较低,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很不理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4个专业的平均得分均低于60分,故判定为不及格。其中,妇科医生的平均得分最低,仅为51.88分。医生中,最低得分仅为25.00分(表1)。被调查的45名护理人员平均得分为60.98分,略好于医生,护理人员中,最低分得为32分,最高得分为84分。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执业相关知识得分分布情况,我们把得分情况按照好(>80分)、较好(70~79分)、一般(60~69分)、较差(50~59分)、差(<50分)分为5个层次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06名被调查的医护人员中,83%的得分集中在“一般、较差、差”3个层次,其中“较差”和“差”的比例占51%。结果还显示,执业相关知识的得分评价在“不同专业”中的分布情况也不相同,护理专业得分相对较好,得分高于70分的比例占31%。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医生的得分评价相对较差,得分高于70分的比例低于13%(表2)。

2.2 分类得分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各科医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们对不同专业医生的分类知识得分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法律知识类,内科医生掌握相对最好,儿科最差。基础知识各科医生掌握情况整体较好,平均得分68.37分。专业知识外科医生掌握相对最好,内科最差。对于各科医生而言,基础知识掌握整体相对较好,专业知识次之,法律知识相对最差(表3)。

3 讨论

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卫生法律知识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卫生技能和执业能力的基础。基本知识掌握不好,执业能力就不容乐观。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区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执业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很不理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4个专业的平均得分均低于60分,医生、护理人员的最低得分居然是25分和22分; 特别是妇科医生,3类知识的得分均低于其他科室的医生。69%的妇科医生知识得分集中在“较差”和“差”两挡。例如: 96%的护理人员不能正确回答如何护理留有长发的卧床女性患者;89%的护理人员不知道如何搬动劲椎骨折患者;100%的儿科医生不知道新生儿每日平均尿量;100%的妇科医生不知道过去病史应包括哪些项目;89%的内科医生不知道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频繁抽搐,应首先如何处置;79%的内科医生不知道丙类传染病包括的内容;100%的妇科医生不知道青春期开始的重要标志; 88%的妇科医生不知道产褥感染中,哪种细菌最易引起菌血症。

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要针对目前的情况,着力在3基本方面加强培训。完善医务人员内部考核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方面的考核。目前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的培训工作是一个弱项。相关研究结果显示:95%的被调查者认为无论医院管理人员还是医务人员,卫生法律法规知识都掌握不足,非常希望得到专门的培训,但只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医疗机构业已或可以联系到培训渠道,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无力解决培训问题。可见目前营利性医疗机构法律法规培训需求相当大,目前的培训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急需重视这个问题。卫生部门、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发挥“服务”作用。为有培训需求而无培训渠道的医疗机构牵线搭桥,让医疗机构的内部培训工作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引导和帮助医疗机构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提高医疗机构的执业能力。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卫生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师,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3~6个月,并接受培训和医学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允许其继续执业,对考核不合格的注销注册并收回执业证书。我们认为,对于医务人员的考核工作目前已显得非常必要。从知识、技术、医德等几个方面对医务人员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减少落后医师,同时保护了优秀医师。同时记分制度已在医疗机构层面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在医务人员层面也建立这样的制度,一定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

第3篇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教学; 案例模式; 思维

中医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极为普遍[1],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自2007年起,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开展了案例模式教学的研究。该教学研究以肺脾系疾病为主要内容,在不改变教学大纲内容的前提下,针对肺脾二系疾病增设案例教学,目的在于加强辨证能力培养,侧重用药技巧训练。通过为期2年(共2届学生)的试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该种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达到87%以上。笔者认为课堂案例模式教学是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开展使用。

1 教学模式设定及流程

1.1 病案的选择标准

选择与教材疾病的标准证型相近似的、临床真实而有效的较典型病案[2],目的是让学生对临床病种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有所了解,灵活掌握课本知识。

1.2 病案分析步骤

严格要求学生按传统的中医辨证进行病案分析,理法方药一脉相承。从辨证点的归纳、相关证型的鉴别、治法、最佳方剂的选择,一直细化至方剂加减和药物的具体用量,并说清药物加减理由。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抓主证,如何进行辨证,系统培养中医辨证思维过程。

1.3 讨论与评价

对有代表性的结论进行共同讨论,最后教师评价。目的是反复整理辨证思维过程、加强操作技巧和临床前实践能力的训练。

2 教学效果

2.1 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良好

该类教学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完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探讨式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经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完成课后的案例练习,到课率几乎达百分之百。经过两个月短期培养,对于比较简单的病例,大部分学生能进行较为正确的辨证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医思维基本清晰,处方及用药量等相对比较规范。

2.2 有效整合中医思维,弥补临床实践不足

案例教学是以临床真实病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2],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包括中医和西医两大部分内容。学生可以采用独立或小范围讨论的形式完成以上内容。由于完成以上工作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生必须要对所学过的中医基础、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儿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温习和整理,并进行有机的融合,才可能最终得出结论;再经过教师的不断启发和诱导,如此反复操作,最终会逐步形成中医辨证思维体系[3]。该过程的训练对于疾病的证型鉴别和用药加减意义尤为重要,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难以实现的。即使是在临床带教中,由于病例难易程度很难按需要的标准设定,临床训练自然也很难循序渐进,致使中医临床带教浮于形式,从而造成学生实践能力明显不足。而案例教学,恰恰可以通过反复模拟训练,弥补中医整体教学之不足。

2.3 促进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批判求真精神

学生在大学中能够学到的知识容量是相当有限的,与这些基础知识相比,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维体系的培养应该是更重要的。这一点在案例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案例教学中,诊断及辨证是统一的,但由于中药品种多,处方用药完全有可能不同,只要符合证型需要的,配伍合理的,都应该是正确的。由于答案不唯一,势必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如相近证型的临床鉴别,相近方剂如何区别使用,相近药物如何进行优选加减,相同的中药在不同病情时使用哪一种剂量更合理等等。以上情况通过案例加以呈现,就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辨析,在反复训练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求真精神。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如何借鉴他人的辨证经验,如何扩展知识外延等;同时,在审视或接受他人成果的同时,也会逐步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由于案例教学引发的探究意识和批判求真的治学态度,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作用远远大于该课程的本身。

2.4 增加学习容量,促进教学相长

笔者的案例教学是在不改变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该教学过程是在固定的课时中进行的,一方面要完成课堂必需的授课内容,一方面又要加载案例部分。而案例教学的侧重点是落实在对病案的分析和诊断,并要求细化到方药,包括药味的加减及具体用量。该教学在不改变传统灌输的前提下,侧重于临床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多方位的支持,既要求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也需要对相关疾病的专业知识及目前治疗动态(包括正误认识二个方面)进行必要的了解;并要求学生对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并通过分析做出选择和判断,这就大大增加了学习容量。

由于案例讨论涉及知识面较广,学生中医修养程度不一,除公用教材外,还可能涉猎到相当一部分医籍,如经典和部分医家医案,以及目前形势下的用药特点等,这就人为地扩大了教学内容的外延,势必增加教学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沟通机会明显增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呈现多样性,从基础到临床,从辨证到用药,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医到西医,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4]。为了满足学生的不断需求,教师就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因此,从整个案例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案例教学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在增加知识容量的同时,促进了教学相长。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课时有限,训练不充足

案例教学可以作为一个专门的课程体系而存在,属于临床前模拟训练范畴。我们目前的案例教学是在儿科学课程中设立的,由于不增加课时量,插入案例,就必须减少课堂教学时间,而课程容量又是相对固定的。鉴于以上情况,案例教学在时间上的支持力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的这种案例教学只能在较为浅的层次上进行,难以进一步深入下去。由于练习时间过少,学生对中医辨证思维模式可以有所领悟,但对于思维体系的培养而言,还需要一个持续漫长的历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必要增加课后的练习力度,但也需要增加相应的课时量,这样才有可能加强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

3.2 研究时间短,缺乏病例标准

该研究进行时间较短,教学方法尚不成熟,效果还不十分满意,诸如如何与传统教学相融合,如何能更合理地进行案例切入等问题,均有待解决。目前案例教学的最大难点是案例问题。临床案例类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适合于初学者使用的尚且缺乏。对于没有任何临床经验的医学生而言,什么难度的病例最适合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该项研究目前刚刚起步,确定病例的难度[4],对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病案过于简单,难以达到练习的目的;病例过难,学生难于把握方向,容易丧失学习兴趣。适宜的难度梯度是增加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如何建立有相应难度的、又与教材相配套的病案系列,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 都广礼,文小平,马福良,等.方剂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1):98.

[2] 毛慧玲,张桂荣,于泉,等.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7):102103.

第4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414

为了提高整体护理水平质量,培养及提高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危重症护理能力,选拔优秀的护理骨干,对儿内科护士进行PICU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本文确定了以理论知识讲解、技能演示、模拟训练、一对一带教、教学查房等培训方法,细化了各项培训内容,全面的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仪器设备的使用及与医生的配合方面进行了培训。结果参加培训的护士综合考评全部合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院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床位现有6张,归于儿内科统一管理,2011年年底我院的新大楼将会建成,将会设置32张床位的PICU病区,为了提前储备护理人力资源,2010年9月开始对儿内科现有的护理人员进行了3个月的PICU相关知识的培训,目的是提高整体护理水平质量,培养及提高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危重症护理能力,为今后分科室而选拔人才,选拔出PICU护理骨干到外省或国外深造学习,因为基于PICU的特殊性,要求每一名PICU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监护护理技能,护理人员掌握护理技能的程度和水平可直接反映出医疗护理的质量,同时也折射出整个护理队伍的素质和可信度[1]。从儿内科护士中培训及选拔人才,更能节省时间、人力及财力,因为儿内科护士本身已经具备儿科的护理基础,基本技能比较熟练,特别是静脉穿刺技术。在心理素质方面,儿内科的护士基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作为一名合格儿科护理人员所必备的条件之一[2]。

培训方案:培训计划:对所有护士先进行培训再进行考核,从而可以提高整体护士的能力,优选出PICU护士。我们这次培训的形式有:理论知识讲解、技能演示、模拟训练、一对一带教、教学查房等;培训时间:时间相对固定,1次/周,每次2小时,这样护士可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培训老师的选择:从本科室挑选出各个专科比较专长的护士或医生进行培训,其中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护士长、护师以上人员担任;对于培训内容的设计上,做到全面化,尤其强调加强理论和仪器设备原理知识的培训,避免这次培训只停留在简单的操作层面上,让每位护士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涉及的有: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及原理;具体流程;各项指标;存在的错误方法等等;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面包括: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原理及适应症;正确安装方法;参数的设置;参数的意义;各种报警时的处理方法;排除使用过程中的常见故障;仪器设备的维护及保养方法;消毒;并发症及预防的护理措施等等。

培训内容,如图。

考核办法:由儿内科2位护士长对19名护士进行综合考评,包括理论知识考试、技能操作考试。理论考试内容为培训讲课的知识,满分为100分;技能操作是每人临考前抽签决定,每人从总操作项目里抽取2项操作,每项是50分,共计100分;最后的得分为理论考试成绩加操作考试成绩的平均分。

结 果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随时听取大家的培训意见及建议,及时整改,来满足大家的学习需求。经过这次培训的护士均在理论考试及技能操作考试中合格,其中3名护士成绩突出,综合成绩95分以上。见表1。

讨 论

规范化培训是护士教育的重要阶段。对护士参加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等进行抽查,对规范化培训手册内容进行督察,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讨论分析,由科室教学骨干提出改进措施,并将存在的问题作为下次监督检查的重点,持续改进低年资护士培训质量;培训学分管理由护理部统发展中医护理,助力优质护理

杨小芳

730050甘肃省中医院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415

中医护理要传承,更要发展。目前,在医改的探索中,我省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办法形成了甘肃模式,在全国打出了品牌,也为中医护理的快速发展搭建了平台。

2010年卫生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136)工程”活动以来,积极创建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的新模式,取得较好效果。

取得的成果

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是要患者满意。“中西合璧,基专并驱”护理模式的应用,使我院的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达99.2%,较之未开展前提升了4.1%。去年医院开展的第一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之一的18病区(风湿骨病科)满意度调查连续3个季度达到100%,稳居全院之首,同时,中医特色护理项目的开展也为科室和医院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为降低患者费用,减少抗生素应用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具体做法

夯实基础护理: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我院成立了爱心病房进行灾区伤病员的救治。护理部提出了:“夯实基础护理,落实陪护工作”的工作要求,并狠抓落实。开展了由专业的陪护人员进行一对一的24小时全程陪护,承担起全部的基础护理工作。制定了相应的基础护理服务班职责、基础护理服务病人评估表、基础护理服务工作流程,基础护理服务工作登记表。进一步规范了基础护理的各操作技术,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更新服务理念。对护士进行弹性排班,责任护士包干,分管患者。制定了健康教育知识及业务培训计划,加强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提高健康教育水平。通过一些细节服务,体现护理的“优质”。

中医护理操作的普遍开展:共有蜡疗、数控治疗仪(导入液中药药包)、中频、敷药、熏蒸、足浴、手浴等20余项中医护理操作。在为患者实施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以耐心、细致的操作和良好的护患沟通体现优质服务的内涵。中医护理以其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技术,在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护理流程的完善和新思路的融入:随着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推进,在国家大力扶持中医发展的大好时机下,作为综合性中医院,在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进程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中医护理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带着这种深切的感受,我们改变思路,对开展的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进行流程和特色化设计,如口腔护理,改变以往教科书中口腔护理流程,请医生对中药组方进行加减,配制了“金豉清口液”,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再如洗脚,变洗脚为中药足浴,得到患者接受和好评。通过这些措施,在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同时,达到保健和治疗的效果,或让原来的一些治疗项目,如中药热敷等变得更为舒适,让中医院的优质护理服务显示出特色来。

中医特色专科健康教育的落实:依据中医辨证施护原则,从治未病、养生、保健、康复与三级预防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实现定期举行中医健康知识大讲课、主要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饮食调护、中药药膳、养生保健、中药煎煮常识等。

多元化的护患沟通:重新修订了健康教育手册,完善和增设特色健康宣教专栏,配置了电子宣教系统,组织编写了《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指南》。并于5・12国际护士节进行了邀请患者参与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比赛。使患者从不同的角度走进中医护理、接受中医护理,更好地促进了中医护理的和谐发展,也为优质护理的顺利开展增彩添色。

中医护理的专科化:在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基础护理的同时,没有忽视专科护士的培养。结合医院临床需要,成立了糖尿病护理小组、伤口护理小组、静脉输液护理小组、中医特色护理小组、骨科护理小组等专科护理小组。各专科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各种活动,并对各专科的护理疑难问题建立了会诊制度。通过这些措施,发展专科护理,培养专科护士,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讨 论

优质护理不是一个活动,而是一种趋向,要长抓不懈。对已开展的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建立长效评优机制,开展创优活动,年终进行评比。责任组长竞争上岗,对所负责的责任小组进行患者满意度的评优。其他各病区学习示范病房工作好的做法和经验,并积极申报开展优质护理病房。通过争先创优和激励机制,让大家都行动起来,参与到争创“优质”的行列中来。各级医院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才能更好地满足临床和患者需求。具有中医特色的模式更适合综合性中医院优质护理的长足发展。

管理,实行护士学分登记制度,建立护士个人档案,对护士培训活动按年度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护士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评先选优、年终考核挂钩。

通过这次的培训,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护士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在急救技能、理论知识、应变能力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能更好的胜任儿科护理工作,保证了PICU的护理质量,为医院建设一支高素质的PICU护理队伍奠定了基础。从这次考试成绩看,儿内科护士的技能操作好于理论知识,但作为一名ICU护士,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监护急救技能,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机敏的应变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预见性的处置能力[3],各项素质的要求,综合能力要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不单单只是操作,而且护士还必须时刻更新理念,努力学习ICU的新趋势、新理论与新技能,拓展属于ICU护理领域的核心护理理念,以掌握不断发展和深化的ICU护理技能[4]。

以往进入本科室的护士主要以师徒带教为主,没有这种系统的、全面的带教方式,今后将把这种培训做成长期的规划,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更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调节这种不均衡状态,使培训常规化、标准化、系统化,让进入PICU的护士综合素质更强,能更好的胜任PICU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美玲,主编.现代护理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姜云仙,严翎,梁玉香.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5):105.

第5篇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著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著《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教材的补充和编写,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扩充全英文中医药教材和著作的编写,尤其注重中药学等学科的英文著作发展。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进行创造,改变以往独立作战、各行其是,既无方便的途径相互交流切磋,也无专门机构加以协调的状态,使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积极推广加强双语教学的改革,加大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相互促进,既有利于今后中医药的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又有利于中医药著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被世界所瞩目,中国作为中医药的根源之地,需要培养一些从事中医药事业优秀的外向型人才,不断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而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医药英文教材、书籍的编写去宣传发扬,既有助于国内学生和对其感兴趣的人们学习,对于国外友人也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使中医药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国家的人们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教师方面

儿科教学的日常工作比较繁忙,作为教学的老师不但要顾及临床教学的相关工作,还要考虑自己的晋升以及课题的申请、学术论文的发表等,正因为这样教学的精力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而且不能否认我们部分教学的老师教学观念老化、思想陈旧,教学的模式缺乏创新,直接导致受教育的学生缺乏兴趣,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再加上现在的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矛盾很深,教师在教学中只讲解理论知识,对学生教学的时候不能完全放手,导致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影响日后的工作。

(二)学生方面

高职院校院校的生源质量与本科院校的生源相比学习基础比较差,且学生学习的时候很难直接进行临床实际工作,没有直观的认识疾病本身情况。且随着医院要求新来的员工学历要求高,很多学生为了以后工作直接选择专升本,往往本身思想就没有投入到儿科实践教学的学习中去。

(三)客观因素

目前以患者为中心临床治疗最优原则的实施和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许多患者不愿成为教学病例,特别是儿科的特殊性,使小儿在生理、病理、解剖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临床检查上具有其特殊性,加之家长对患儿的关心及较小的儿童沟通困难和查体不配合等,医学生几乎没有临床见习、实习操作的机会,理论和实践完全脱节,由于感性认知的匮乏进一步加重了对儿科疾病中抽象的症状和体征的理解,使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解决高职院校儿科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我们将教师的教学进行量化,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升,以便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医学的诊断技术及医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作为儿科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随时的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不断的学习深造,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当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儿科实践教学中采用医学情景模拟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模式的改变不再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采取模拟教学及多种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我们主要利用计算机智能化模拟技术、各种仿真模型、和 “SP”模拟教学(“SP”模拟教学是学生经过培训扮演患者和医生,进行问诊和查体等,然后老师和其他同学对模仿者进行评分)等三大模拟系统创设出模拟患者或模拟临床场景,代替真实患者进行儿科教学和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安全和无风险、可重复性和可调控性、成本低并具有开放性的教学实践平台。

(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①施教者的准备: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前根据儿科教学大纲做好理论和实践课时的安排,再根据儿科各系统疾病的特点结合计算机优势,做出一整套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智能化模拟技术把儿科疾病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抽象的症状和体征形象、直观、生动、逼真的表现出来,同时对儿科典型疾病制作视频,把医生在医院中对该典型疾病患儿的问诊、查体、诊断、鉴别和治疗的全过程真实的呈现出来,供学生反复观看、模拟。② 器材的准备:充分利用儿科实验室的模型和器材,配合解剖、护理等实验室模型和器材,根据儿科各系统疾病的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技能课和充分利用各种仿真模型,创设临床场景,促进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提高。针对设备的使用在教学环节老师应先详细介绍后再做演示,然后再让学生操作,最好在模拟人上进行反复演练通过后再在患者身上操作,避免或者减少失误的发生,减少医患矛盾的产生。通过上述训练,最终使得学生顺利完成实践教学,为今后进入临床做好准备。③病例教学的准备:病例分析课前,对学生进行培训,将理论课中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病例课上教师首先阐述理论知识,然后就诊治问题进行点评,根据典型病例由浅入深,逐步提出各种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中了解症状和体征,根据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从而更好地把课本知识同实际病例结合起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学会问诊交流、操作查体技巧和注意事项等,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生动、教学目的和环节清楚,深入浅出,可充分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的问题,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实践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在儿科的临床实践中仅有学历是不行的,还要加强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才能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第7篇

关键词:针灸教学;革新方法;现实意义

1针灸教学革新的现实意义

创新教育理念下,针灸教学的革新,在促进针灸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保障。针灸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与中医学、临床医学、妇科、儿科等学科间的联系紧密,科学化的教学改革措施是优化针灸教学的重要手段[1]。

1.1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针灸教学在教材完善及设计方面进行了创新。国内针灸学的专家编写出版了《经络腧穴学》、《刺法针灸学》及《针灸治疗学》等新的教材,实践指导[2]。教材的更新及完善便于学生系统的掌握针灸学的相关技术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关平台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电子教学课件、教学实验指导及课内外练习。在网络平台中,学生可依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辅助学习,电子教学具有简易、生动的优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1.2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随着针灸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开展教学,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3]。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设定问答的方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例如,教学实践中讲解足少阴肾经这一章时,教师应将肝、心、肺、及肾等器官间的联系进行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从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腑间的关系入手,理解相关知识点。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学生讲课的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依据针灸教学设计,选取其中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准备教学案例,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及认识。随后,教师依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进行完善总结,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通过资料查阅,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有利于高效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随着教学水平要求的不断推进,针灸教学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开始注重教师专业素养及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不仅优化了教学方案,更实现了自身知识结构及体系的更新。学校普遍重视引进并培养年轻教师,促进师资队伍的优化。部分学校采取一带一的带教活动,通过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培养。年轻教师的能力不断提高。学期结束后,年轻及时以进行工作总结的方式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部分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听课,向资深教师学习经验,有效的提高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4-5]。

1.4保障学生的技能操作,提高其实践能力

针灸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随着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针灸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动态展示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腧穴定位图及经络循行走向[6]。将教学录像引入理论教学,巩固并加强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可采取测试的考察方式培养学生定位取穴的能力。为加深学生对腧穴定位及主治的认识,教师可将病例引入试验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可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腧穴、掌握配穴方法、针灸操作。因此,通过针灸教学改革,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的提高。

2实现针灸教学方法革新的措施分析

2.1发挥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学过程应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例如,教师在讲授《四总穴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腧穴的主治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经穴主治作用理论的依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教学环节注重针灸临床各种病症的讲解,高年级学生具备中医内外科、妇科及儿科各种病症的基础知识,教师可采用问题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临床病例、临床问题等展开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归纳及分析,学习针灸治疗的原则及腧穴配伍方案设计,充分发挥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7]。

2.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的最终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教学实践,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及独立性通过其能动的参与教学实践体现出来。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关注如何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自学的能力,例如,针灸教学中腧穴相关知识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简化腧穴知识的学习与记忆,通过歌诀吟诵法、穴义分析法、综合归纳法、故事引入法、部位联想法及代表点划法等指导学生科学记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采取分享针灸最新研究成果的方式拓宽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查阅针灸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8-10]。

2.3注重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针灸教学中,人体划经点穴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模式下采取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教学手段单一。应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策略,优化划经点穴教学。例如,教师采取示范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回答经穴的具置,教师在实体上点划示范,随后学生模拟自行领会。教师亦可采取督导式教学的方式,监督学生点划。提问式的方式下,学生针对自己不太确定的穴位提出疑问,教师给予解答。上述方法可结合使用,学校将人体划经点穴列入考试内容,督促学生练习,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取穴。(2)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重视技能训练。针灸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各种针刺、灸法、拔罐疗法及其他针法的操作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加以强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示范学习的条件,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保障每个学生参与实践,进行技术操作。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以现场演示的方式教会学生基本的操作手法,组织学生相互练习,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在实践操作中锻炼学生基本操作的能力。(3)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其临床经验,将典型的临床案例引入课堂中进行分析、讲解,实现教学案例的综合使用。帮助学生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学会基本的辨证施治方法。案例法教学可帮助学生依据针灸治疗原则及处方配穴规律对具体的病症进行正确的选穴、组方。例如,在“胃脘病”讲解中,教师将临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症状列出来,提供给学生,通过分析,再提出详细的诊疗处理方案。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加强学生智能培养。(4)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针灸教学应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行因材施教,教学设计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进行,教师应树立中医教学理念,使学生认识到药物治疗与针灸治疗间的差异,懂得在行医中发挥针灸的特长。教师教学设计还要从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及智力水平等多方面出发,教学策略因人而异。实践教学要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作为重点[11-12]。

3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针灸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针灸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了优秀的教师队伍,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现代针灸教学强调通过教学方法的革新,实现启智式的教育,教学手段由单一化逐渐实现了多样化、综合化。针灸教学改革是实现专业教学优化发展的关键环节[13]。

参考文献

[1]潘娟.中国针灸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

[2]刘飞.针灸推拿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3]李仲平,张维西,王成梁.针灸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法探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02):63-64.

[4]王琦,翟伟.针灸学教学方法改革及体会[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S3:648-649.

[5]程立红,张安莉.试谈针灸教学改革的体会[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01):21.

[6]唐雅妮,杜琳,陈美琳,等.从发展现状探析针灸教学改革创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1):22-24.

[7]张敏.试论针灸教学改革创新的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280-281.

[8]张毅敏.外招生针灸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2010,(06):143-144.

[9]吴卫红.针灸教学改革[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03):110-111.

[10]杨龙.浅谈针灸教学改革[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02):24-17.

[11]胡微芳,景宽,逄紫千,等.针灸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03):104.

[12]陈英,汤海荣,曹晶晶.针灸教学改革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1):2792.

第8篇

骨科疾病有四肢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关节脱位、颈椎病、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骨与关节结核、骨肿瘤等等。而对这些病的护理,有一般意义上的措施,如复位、固定,康复治疗,还有进行牵引,石膏绷带固定等基本措施,而中药护理如中药的熏蒸和塌渍、中药的涂擦、水疗、超短波、中频治疗仪、艾灸、拔火罐等,这些古老而又不失疗效的方法,虽然渐渐被人们淡忘,但是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医学模式,变为了生物和心理和社会模式,这种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逐渐渗透到骨科的疾病中,将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发挥中华医术的博大精深。如何弘扬发展中国古典关于骨科疾病的相关治疗,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2中医骨科护理存在的问题

2.1大多数人对中医治疗骨科疾病缺乏清醒的认识

骨科疾病属于运动系统方面的疾病,它的疾患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但大多数人一提起骨科疾病总是谈虎色变,对于一些西医的疗法知之甚少,而对于传统的中医疗法,很多人多的观念还停留子在幼稚时期,甚至怀着一种排斥、抵制的情绪,不信任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更不支持配合各项工作,对中医治疗方法的发扬光大起到了阻遏,不利于相关理念和技术的推广。因此,从根本上来改变国民的理念和意识,是进行中医骨科治疗的根本。

2.2国家对中医治疗骨科缺乏相应政策上的扶持

对于中医这一传统的骨科治疗,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金钱至上、物质至上越来越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物质支持和政策扶持,一些中医技术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逐渐脱离我们的生活,而对西医治疗的引进和宣传却进一步使中医的治疗淡出我们的观念,使之若有若无,渐行渐远,这不能不说是孤傲家政策上的失误。

2.3医院不重视中医治疗护理,没有对设施、人力、资金进行相应的完善和充实

医院在利益的驱使下,引进越来越多的外国先进设备,高昂的医疗费用让骨科患者不战而栗,甚至使普通的家庭一贫如洗,雪上加霜。而传统的中医治疗具有价格低、易推广、易实施的优点,如果大医院能够大量聘用传统的中医奇人,发扬光大中医的诊疗技术,投资大量的资金,久而久之,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就会滚滚而来,不仅能给医院带来可观的收入,更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医院的知名度,也为广大人民的自身利益谋取更多的福祉。所以医院在对中医的扶持上缺乏力度。

2.4学校更偏重于西医课程的传授

当前学校对西医课程的大量讲解使学生们接受了更多的临床知识,领略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晓了人体的起源奥妙,改变了过去愚昧落后的医疗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过度学习西方的技术就会物极必反,事情都有两方面,超过了一个限度就会相反的方向发展,对于医疗技术也是一样,过分地学习西方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丢弃了我们的老本行。周而复始,学生的兴趣越来越低,进而对中医的相关技术越来越冷淡,以致麻木,置若罔闻,这也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一大败笔。

3中医骨科护理对策分析

3.1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提高国民对传统中医治疗的认识

针对目前国民对中医治疗护理的认识缺乏,应采取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在这个互联网、媒体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获取资源的突进越来越多,很多知识一点击破,但是如果国民没有这种意识去吸收学习必要的知识,更多的信息也是徒劳的。而网络这个庞大虚拟的空间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文化,使人们在不经意间了解更多的外来文化,慢慢地对中国的精髓文化抛之脑后。

3.2国家加大对传统医学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万事开头难,开头都只是举步维艰,单靠个体的努力只是杯水车薪。没有强大的国家资金、人力物力支持,一切都是徒劳的。那些失传已久的江湖秘方只是被少数人所熟悉,而没有巨大的社会机制作为保障,这些备受冷落的技术和知识也会慢慢失传,因为社会的大背景的利益驱使下,人们会学习更加被社会所认知和接纳的技能,越来越熟悉这些更加实用的先进技术,而不是渐渐退却的文化。3.3医院应该大量引进中医护理方面的人才医院设有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病理科、急救科、放射科、血液科等,但对中医治疗骨科这方面缺乏必要的科室设置,缺乏相应的与会交流和进修学习,大量的西医科室门庭若市,而中医诊疗室却是门可罗雀,在科室奖金、评先评优和巨大利益的刺激下,医院越热衷于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和设备,并不是那种漫长的循序渐进的保守治疗。所以相比科室来说中医治疗护理是不太受到相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医院在巨大压力的迫使下,更加地偏向于现代的医疗设备和治疗方案,传统的方法也只能淡出人们的视线。

3.4学校开设更多的人文课程和中医学科

当前学校开设过多的临床课程,包括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理、病理学、外科护理、内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这些课程帮助我们学习到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进一步清楚人体各个系统的运作机理,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护理措施,但这些都只能局限于医学知识的层次,大多数学生都是从医学的角度来获取知识,作为医者,无疑地要把精力集中在专业方面,但应之一积累知识时,不能过于狭窄,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我们的视野要开阔一些,兴趣应该更广泛一些,就比如金字塔一样,在最底层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其次是一般自然科学知识,接着是生物医学基础知识,二级学科知识,三级学科知识,最后才是医学的专业知识。而对中医课程的设置是少之又少,老师不熟悉相关的知识技能,学生更是不感兴趣,,更多的精力都在专业课上,忙于应付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因此学校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开设更多的人文乃至中医的学科,让学生在爱的熏陶下接受知识,承担起一个护理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第9篇

关键词:护士资格考试;护理;策略

本文为河北省教师学会课题(课题号:JJS2010--055)相关论文

进入21世纪护士职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凡申请护士执业者必须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得护士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简称GLEN,我国从1994年开始在全国推行,每年举行一次,而2009年报名范围发生了变化:在校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也可以参加考试了,而且考试由两年滚动通过改为一年通过,使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这项全国性的考试成为护生进入卫生职业队伍的准入证,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从业资格和法律效应。而其考试范围的改革更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为护理人员的资格获得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院要发展必须靠教学质量,而护士资格证考试在在校生中进行,正是考验教学水平,做好社会宣传的最好途径,也是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本课题期望了解近两年初级护士考试各个科目的过线情况及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想法和复习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为提高今后考生的过线率并为今后的考试辅导提供事实依据。尤其是研究资格考试改革对在校护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为护理专业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安排具有指导意义。

一、护士资格考试各个科目的过线情况统计

1.对象和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0年参加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护理专业大专班的学生。采用历史性研究方法,对参加护士资格考试的611名全体大专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见表1~2)

表1:2009、2010年初级护士资格考试通过情况

表2:2009、2010年初级护士资格考试4个科目通过情况[n(%)]

从表1、表2可看出两个特点:一、是由于人们对考试的重视,过线率显著提高;二、是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这两项过线率低,特别是基础知识最低。

二、问卷调查

1.对象和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0年参加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护理专业大专班的学生。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在报考初级护士资格考试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向其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611份,回收有效问卷611份,有效回收率100%,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及相关分析。

2.结果

(1)100%的学生在参加考试之前都做过模拟题或看过相关辅导资料,说明学生都很重视考试。

(2)2009届学生在参加考试之前均未参加考前辅导班,因为学院未举办这类辅导班,院外辅导班也很少;2010届学生考前有1.3%的学生参加了考前辅导班。且参加辅导班的42名学生(36名过线,过线率为85.7%)的过线率高于未参加辅导班的281名学生(229名通过,过线率为81.5%)的过线率。

(3)参加考试之前感到紧张的学生2009年占97.6%,2010年占96.6%,说明学生普遍有考前紧张,需要进一步的心理疏导。

(4)我国是一个传统观念很强的的国家,无论经济状况如何,绝大多数家庭其独生子女均视为掌上明珠,成为几代人呵护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怕苦怕累、娇生惯养成为这类学生的通病。我校生源进入独生子女高峰期,本次调查中,在未过线的学生中,2009年独生子女占76.7%,2010年独生子女占74.1%,均较高。

(5)本次调查中,在过线的437名学生中,农村学生过线率为79.4%,明显高于城镇学生的53.1%。可以说明农村学生成绩优于城镇学生。

三、讨论与策略

护理工作是一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工作,护士对其执业能力负有法律责任。对护士进行严格的考试,注册制度是一种国际惯例,如美国CGFNS国际护士注册考试等考试在国际上40多个国家开设考点。我国从1994年开始了护士执业考试(GLEN),这对于加强临床护理工作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和护理工作安全,巩固护理教育成果,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2003年度起护士执业考试与护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轨。我国护士资格考试报考条件:(1)获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护理专业设置评审合格的中等卫生护士学校护理专业毕业证书;(2)获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护理专业专科毕业证;(3)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境外中等或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毕业证和护士执业执照,其中外国人应当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的汉语水平考试合格证明,并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中见习3个月以上。2009年报名范围发生了变化:在校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也可以参加考试了,而且考试由两年滚动通过改为一年通过,使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这项全国性的考试,成为护生进入卫生职业队伍的准入证,具有从业资格和法律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其考试范围的改革更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为护理人员的资格获得提出了更高要求。

初级护士专业资格考试分为4场4个科目,即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其中前3个科目内容又包括临床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知识,内、外科知识各占35%,妇、儿科知识各占15%;专业实践能力均为护理学基础知识。但不管是哪一个科目没通过,都不能拿到初级护士执业资格证[2]。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关专业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用实验室检查,X线等辅助检查,一些特殊检查、特殊治疗;专业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见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并发症、护理;技能操作主要指专业实践能力,其主要内容涵盖护理学基础知识的有关理论与操作。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过线率低,特别是基础知识最低。说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往往只重视实践和动手机会,而忽视基础知识的再提高。因此在临床实习期间要教育他们改变重临床、轻基础的观念,注意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双向渗透,结合“三基”训练,通过临床实践来印证所学理论知识。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解答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学科界限,并通过考试或自测形式,对所学医学基础理论有一个巩固和再认识的过程,以此来实现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扎实、打牢理论根基。

护士资格考试内容涉及面广,只有全面复习护理学基础知识及临床内、外、妇、儿等科的知识才能考出好成绩。考生要想在短时间内通过考试,必须端正态度、全面复习知识:既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忽视理论的学习;既要重视护理专业知识,又不能忽视护理学基础理论。学校在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任不能忽视他们的理论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不要错误地认为考生毕业及资格考试没有直接的考试科目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另外考生在学校学习及实习后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基础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掌握差的基础和相关知识,应肯下功夫、多下功夫,做到有的放矢。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农村学生过线率明显高于城镇学生,而独生子女低于普遍过线率,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城镇学生和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怕苦怕累、娇生惯养,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为改变生活环境而学习的愿望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因而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其热爱护理事业,主动学习护理知识,提高资格考试的提高率,为今后的护理工作准备有效的“敲门砖”。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考前培训能够明显提高过线率。增加考前培训、进行集中、系统的复习对学生考前知识的查漏补缺是效果显著的一种好方法。考前培训,可以保证考前学习的时间,尤其对那些自控能力较差、实习工作繁忙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有组织的形式帮助他们系统地完成复习任务、保证复习的成效。学院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考前培训,当然培训的教师、教材和内容选择都应该做到有针对性,高效率。我们2010年的做法是根据全国卫生专业资格考试护理学考试大纲,充分利用全国护理学卫生资格考试应试指导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等权威院校编写的模拟试题,指定各科有经验并参加了全国护士资格考试师资培训的教师讲解相关内容,课时培训方式以集中讲解为主,针对全国护士资格考试涉及知识面广、重视基础理论的特点,根据大纲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授课,详细地讲解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并依照授课内容及复习进度定期安排考试。参考资料也显示随时了解学生对本阶段复习内容的掌握以及教与学之间的配合,授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及时解答学员的疑问,可以有效提高过线率[3]。

另外,还应该在考试之前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减轻学生应试前的紧张情绪,做到心情轻松、准备充分的参加考试,从而有效提高考试通过率。

日前,2011年护士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已经公布,最新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和科目均有较大变动,考试科目改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改革后的考试内容主要按照各个系统进行编写,打破了原有的内、外、妇、儿基础护理学的分类方法,增加了《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护理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等学科,并且增加了疾病的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等板块,说明护士资格考试在不断地随着现代护理观念而改变,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应该不断地跟随职业的需求而改变,才能使学生考试通过率提高,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护理职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4-227.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