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研成果评价机制

时间:2023-06-30 16:07:51

导语:在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研成果评价机制

第1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推销学 项目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采用以学科体系构建课程体系的方式(亦被称为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体系和内容都建立在学术的内容结构和阐述的逻辑顺序之上,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但缺乏操作性和职业性。本文以《推销学》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从工作过程视角出发,探讨课程体系构建问题。

一、《推销学》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可行性

1.课程内容便于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

《推销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推销前的准备、顾客开发和拜访、处理异议、促进成交、售后服务等,这些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推销工作过程。课程内容中涵盖的推销基本理论(概念、要素、特性、作用、模式等)可以在项目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悟领会,课程所要培养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社交和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创新能力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可以在项目教学的训练中让学生逐步养成。

2. 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满足项目教学的开展

在本课程之前,学生已学习过《经济学基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等专业课程,同时已经参加了顶岗实习和其它的专业实训项目的实践训练,甚至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都有接触各类推销工作的经历。即便少数学生缺乏实际验,但至少也拥有对此类工作的简单认识。因此,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满足项目教学的要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推销学课程体系构建

1.根据岗位典型工作过程,设置相应的工作情境

根据推销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工作情境。工作情境的选取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度、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和社会职业性等因素。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设置工作情境,积极引入真实工作项目;暂时缺乏条件的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通篇活动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载体应当留有切入口,允许进行评论,或予以改良,目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的学习作用。便于教学项目的引入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2.以推销工作流程为主线,设计教学项目

依据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理论,邀请行业、企业等一线专家参与,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推销工作流程“推销准备认知顾客推销洽谈推销成交售后服务与管理”为主线,相对应地设计5个教学项目。这些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较适合应用项目教学。课程内容中涵盖的推销基本理论(概念、要素、特性、作用、模式等)可以在项目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悟领会,课程内容中体现的市场调查和信息收集的能力、社交礼仪和判断分析的能力、交流沟通和达成目的的技巧等可以在项目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养成。可以说,把项目教学应用在“推销”课程教学中,就像用一根绳子,把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贯穿一气,融于一体,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以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派生工作任务

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和营销员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5个工作项目派生出13个工作任务。着重培养学生寻找顾客、独立进行推销、组织推销谈判、处理各种推销难题、解决推销异议、签署合同并进行推销服务、推销管理的能力,初步具备处理商务关系的能力;能综合反映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专业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其他相关能力(协调、合作、心理素质等)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每个项目的开展,都成为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容易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得到实现。

三、实施及评价

1.工学结合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项目开发,与企业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利于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真实项目。将课程教育划分为“教与学”和“做与学”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大量实施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有选择地选择现场教学的手段开展教学工作;第二个模块主要采用真实的项目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做中总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塑造学生的职业技能。

2.工作过程导向

以推销工作流程为主线,引入真实实践训练项目,以任务驱动为引导,使学生具备完成实际推销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非常规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充分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技能学习和职业素质养成。

3.“双证”融通

教学内容涵盖高级营销员职业资格标准的有关要求,同时将高级营销员职业资格的取得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此,该课程体系按照高级营销员职业资格考核标准来设计教学知识环节。每个工作任务都与高级营销员职业资格标准一一对应,有助于营销员职业素质养成。

4.过程考核

传统的考核方式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本课程实施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和过程考核方式,有效避免传统考核方式带来的弊端,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和针对性,考核要点也更具有目标性。我们设计的考核方式是过程考核占70%,期末考核占30%,突出任务驱动的地位,强化过程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祖华 蒋平.推销理论与实践[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岳贤平.《推销技巧》项目课程设计与实践初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9(3):71~79.

第2篇

关键词:科研成果管理 管道科研项目 建议和对策

管道科研项目申报立项是科研前的准备工作,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具有创新科研成果,是否符合社会需求,这些方面影响着项目申报成功的可能性。而科研成果管理是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开发的重要方式,加强科研成果管理对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知识质量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技术指标,能从根本的科学层次上提高科研成果的管理,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虽然我国科研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当前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漏洞和缺陷,未能按照知识质量的概念对科研管理进行评价,并使其在诸多领域未能有效与实际生产相结合,造成科研成果的浪费。因此,实现科研成果的科学管理已显得迫在眉睫。

一、科研成果管理的评价指标和目的

1.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

科研成果管理对于管道科研项目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要促进管道科研项目的质量必须要提高承担单位的科研成果管理水平。对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效果评价和水平分析,需要从知识质量方面着手,一个是科研成果对管道工程领域中,在同级别横向比较中所提供的知识增长(对概念理论的创新改进、证伪或总结完善),和纵向比较中的知识增长(对不同领域或在不同层次,综合运用相关学科或原理,提出理论创新或技术创新)这两种;一个是科研成果对社会发展和科学领域所作的贡献,例如拓宽科学领域的覆盖范围,影响科学领域的研究深度,提高经济领域的发展效益,以及转变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等;另一个是对科研成果的研究难度进行评价,判断研究者的付出程度,对科研水平进行解析,以此来肯定研究者的价值[1]。科研成果的知识质量评价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创新程度、贡献程度和研究难度三方面综合评估。

2.科研成果管理目标

科研成果管理对管道科研项目起到导向作用,该工作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行之有效的评估选择制度,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准确把握科研成果的市场需求,推进科研人员对有实际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研制开发,减少缺乏实际意义而耗资过多的科研项目,保证科研成果与管道科研项目的有效结合,为项目各个环节的进行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帮助。科研成果管理也是提高效益的有力武器,通过收集整理科研成果相关论文的期刊收录数据和被转载引用的数量等相关信息,准确对科研成果的实际效益进行评价,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学术价值的客观指标和重要体现,从而有效加强科研成果与技术需求的结合,对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研成果管理工作现状

1.科研管理流程

首先是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在立项时应注意避免出现重复立项研究,在合同立项后签订合同,项目的主要内容和人员一经确定后不能进行变更,若确需调整应提前递交申请,科研项目开始后应对项目执行情况向项目主管部门汇报,提交进展报告,在项目到期前一个月进行自验收,并准备好验收材料,对科研成果按照前面所述评价指标进行评估,确定其适用范围和实际价值,经科委会开会验收,在验收合格后及时对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存档工作,最后在网上做成果登记。通过规范控制好科研成果管理流程可有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推广度,为科研经费的有效利用和宏观科技的正确决策提供服务。

2.科研成果管理工作的问题

2.1科研成果推广工作方向有偏差。管道科研成果推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依照实用有效的原则,引导该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但目前科研成果推广部门无法完全使其转化为实际生产效益,于是产生科研成果浪费现象。有关人员对科研成果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是以实际效益和生产价值为导向,而是以职称评定为导向,导致科研人员以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奖项为目标开展研究,偏重于理论性,忽略实践性[2]。除此之外,还缺少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鼓励措施,无法将相关有价值成果运用到实际当中。

2.2科研成果奖励利益分配不均。当前有些科研成果进行报奖时,不同的获奖等级允许填报的人员数目不同,甚至仅限于项目负责人及前几位研发人员,而其他科研人员未能同享殊荣。尽管负责人在科研中所贡献的作用理应受到褒奖,但在科研过程中还有许多参与辅助工作的人员,他们同样对科研成果的取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评审时却忽略他们的功劳,没有进行相应的奖励,影响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3.提高科研成果管理质量的措施

3.1以市场导向为原则。针对当前科研成果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调整科研立项的目标导向,从没有实际价值的理论研究转变成以市场为导向,树立以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理念,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实际效益为出发点,在立项前充分了解项目研发动态,准确评估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在掌握核心技术前提下,挖掘该领域的热点项目和空白部分,选择正确的研发方向,避免出现重复研发现象[3]。并且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专利保护,强化科研成果的效益转化力度,建立与效益相关的科研成果评审制度,增强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

3.2完善激励机制。根据目前存在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科研成果管理部门首先应构建完善的激励制度,令科研人员的主动性更强,积极研发能够直接应用于实践生产的科研项目,并使得科研人员能挖掘自身潜能,不断研制出具有创新理念的科研成果,以将所投入的科研经费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4]。然后通过对科研成果的实践性加以评审鉴定,设置团队奖对全体研究人员进行奖励,不但对主要研究人员实行奖励,还要提高对相关辅助科研人员的奖励水平,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

4.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的措施

建立科研成果效能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管理环境,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和人本管理的角度入手,引入有效的物质、精神动力机制,在保障科研人员的基本社会生活前提下,运用科学可行的目标管理创造出良好的竞争机制,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并加强实践管理措施对落后人员实行压力淘汰制,保证科研人员的奋斗精神和科研水平的进步,以制度规范和人本关怀实现对科研人员的强制约束,并形成无形的自我约束。

5.结语

科研成果管理工作应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把握科研最新动态,针对当前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行全方面改进,采用创新机制,以人为本,对所有科研人员一视同仁,建立起公平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发挥科研管理工作对科研项目的导向作用,研发出更具实用性和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小龙.从国外典型实践看政府科研计划项目立项评估[J].中国科技论坛,2009(05):27-32.

[2]黄宝中,李莲靖,吴向东,等.发达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0(08):136-139.

第3篇

教学是院校经常性中心工作,科研是院校的基本职能,二者均服从和服务于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教学是科研的纲,科研是教学的源,院校科研只有建立在教学这个根基上,才能保证选题质量和研究方向的正确性,教学只有立足于科研的基础上,才能不断获得新的手段和内容,教学工作才能生机勃勃,向高水平、高层次发展闭。当前军队院校在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已成为军队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首先要保证有足够成果可供转化,其次要保证切实转化为教学内容。当前,在部分院校科研和教学人员中仍对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一是在院校科研目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科研成果与教学结合不紧密,导致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教学内容。二是在院校教学改革认识上存在偏差,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导致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教学内容。

(二)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组织松散

一是对由谁牵头管理意见不一,管理无序,造成科研和教学管理部门在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问题上职责不明,出现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现象,导致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二是对由谁具体实施转化意见不统一,落实乏力。主要反映在机关与教学科研人员职责不明。

(三)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无章可循

一是缺乏科学的保障机制。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缺乏有效的程序规范。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缺乏充足的资源保障。二是缺乏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缺少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具体评价指标。另一方面,缺乏成果转化的考核奖惩机制。成果是否真正对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产生多大的军事效益,缺乏科学的考核和奖惩机制。

二、优化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一)科学划分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主要阶段

根据科研成果产生并向教学内容转化过程,主要可分为选题、归档和转化三个阶段。选题是指科研立项、论文和专著选题,必须确保立项时有足够的可供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科研成果。这项工作当前主要由院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会同训练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在立项审查时对选题进行审核,按照评价标准评选出一定比例预计可供转化为教学内容的选题,没有达到最低比例标准时必须对选题进行调整。归档是将可供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科研成果进行收集、梳理、,以实现资源共享。此阶段工作由训练部门组织实施。具体归档工作由各院校信息管理中心(图书馆)负责落实,科研管理部门、系、教研室等单位协助提供相关原始科研成果信息。信息管理中心应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信息库,定期归档成果信息。转化是采取措施确保收集到的科研成果充分转化为教学内容。此阶段工作由训练部门组织实施,可根据教学任务需要,结合教材编写等专项工作进行。机关要对照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评价标准,定期组织对信息管理中心归档的成果信息进行转化指标的评定,对转化利用率高的成果要给予相关人员奖励。

(二)优化不同类型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方法

能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科研成果主要分为理论与实装两类。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等理论成果在科研成果中占很大比例,它们向教学内容转化一般都是间接的,主要是为编写教材、撰写教案和授课提供信息;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是讲义信息的主要来源,专题课的讲义有时甚至可以直接引用研究报告;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还可为学员进行自我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专著是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主要形式,各院校应把专著建设作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尤其要鼓励科研成果以专著形式发表。关于实装的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问题涉及因素较多,本文暂不讨论。

第4篇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原理 会计科研成果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一、引言

目前,我国关于会计科研成果的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评价过于注重形式;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对数量的评价,不注重对科研质量的评价;所取得的课题、基金等数量越多,评价分数越高,而忽略了科研成果对现实社会或经济的影响程度。2012年在厦门召开的第四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会计学会原会长金莲淑就指出,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提高科研成果实效的关键是三个方面:开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重视数量,更重视质量;合理确定考评周期。目前,我国会计科研成果的评价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富有成效的评价体系。2014年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笔者认为,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应把好质量关,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成果质量水平的评价,对于浪费科研经费、没有任何意义的科研项目,应该拒绝通过,只有这样才能督促科研人员申请一些对经济、对社会发展有意义的科研项目。而平衡计分卡原理体现了四个维度的平衡关系,不顾此失彼,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与平衡计分卡原理类似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二、平衡计分卡原理下的指标体系构建

各指标之间的平衡是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针对目前会计科研成果评价多注重学术价值方面的评价(比如发了多少篇文章、出版了多少专著等),笔者认为还应注重会计科研成果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评价,因此本文设计了四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强调会计科研成果的优劣并不是只由某一个方面所决定,而是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四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可以反映出科研团队或科研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价值创造能力以及长期生命力,一级指标(四个维度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设计具体如下:

(一)四个维度指标设计

1.经济价值(X1)。我国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超万亿,比如我国34所985高校每年平均科研经费为12亿元,相当于美国大学联合会所属高校的校均水平,也相当于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的校均水平,可见我国在科研经费方面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那么这就要求科研成果能够创造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会计科研成果应该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用性。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会计科研成果应该能够帮助我国企事业单位解决目前较为重大的现实问题,能够针对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棘手的账务处理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而促进经济繁荣,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效益(X2)。科研院所和高校是会计科研活动开展的主阵地,它们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和社会捐赠,因而可以说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就是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委托人(或者客户)。站在这个角度,会计科研成果应该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得到政府、企业或社会的认可。只有提高了客户满意度,科研院所或高校才能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3.学术价值(X3)。学术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会计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论文、专著以及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上。科研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可以反映出科研活动的广度、宽度。但是,更要注重科研论文及著作的质量,质量可以反映出科研活动的深度,以及被社会同行或专家认可的程度。科研论文及著作是会计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被社会知晓的最佳途径。专利能够体现科研团队的实力和创造力,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应该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尽早实现智力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4.人才培养(X4)。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优劣,好的科研项目除了能够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还要能够带动一大批科研人员的成长与提高。比如通过科研活动,为科研人员创造参与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的机会;通过科研活动,培养科研人员撰写高水平论文和著作的能力;通过科研活动,让科研人员获得社会声誉或专业职称的提升等。可见,科研项目所培养人才数量的多少也间接反映了科研项目的优劣。

(二)二级指标设计

本文尽可能选用容易量化的二级指标,经济价值(X1)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两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科研成果转化率(X11),用以衡量科研项目已经转化为生产能力的情况;预期潜在产业化收入的现值与经费投入的比例(X12),用以衡量科研项目未来可能创造收入的情况。社会效益(X2)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学合格率(X21),用以评价会计科研成果对财会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科研成果获奖数(X22),用以评价会计科研成果得到行业或专家认可的程度;对外提供咨询服务数(X23),用以评价会计科研成果对行业或企业的帮助情况。学术价值(X3)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X31),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成果的影响程度;著作数量(X32),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成果的完整性或系统性;专利数量(X33),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成果在理论或方法上的创新性。人才培养(X4)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次数(X41),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活动为科研人员创造国际合作和交流机会的情况;国内学术研讨会次数(X42),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活动为科研人员创造参与国内学术研讨会机会的情况;科研项目带动的人员数量(X43),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活动所培养人才规模的大小。

三、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由于指标的选择无法做到完全定量化,因而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层次的指标权重,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来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为了使每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量化,本文引用如表1所示的矩阵判断标度。在调查和咨询对象的选择上,选择了来自云南、河北、北京、江苏、四川等不同省市的财会知名专家学者,确保指标之间比较结果的准确性。各层次指标权重确定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四个维度指标(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1.构造判断矩阵。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得出四个维度指标之间两两比较的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中的数据,构造判断矩阵P1。

2.对矩阵P1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判断矩阵P1,计算满足P1・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求得特征根λmax=4.1431,特征向量W=(0.3889,0.2995,0.1881,0.1235)T。

根据n=4,通过表3,查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89。根据公式CR=(CI)n/(RI)n,求得CR=0.053

(二)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同样采用层次分析法。具体操作步骤同一级指标,因此,本文不再过多阐述,具体结果如下:

1.经济价值下的两个二级指标科研成果转化率(X11),预期潜在产业化收入的现值与经费投入的比例(X12)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2。

求得特征向量W=(0.833,0.167)T,用W11表示科研成果转化率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11=83.3%,用W21表示预期潜在产业化收入与经费投入比例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12=16.7%。

2.社会效益下的三个二级指标教学合格率(X21)、科研成果获奖数(X22)、对外提供咨询服务数(X23)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3。

求得特征向量W=(0.1095,0.5816,0.3089)T,CR=0.004

3.学术价值下的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的数量(X31)、著作数量(X32)、专利数量(X33),三个二级指标间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4。

求得特征向量W=(0.3196,0.5584,0.1220)T,CR=0.0176

4.人才培养下的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次数(X41)、参与国内学术研讨会次数(X42)、科研项目带动的人员数量(X43),三个二级指标间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5。

求得特征向量W=(0.2318,0.184,0.5842)T,CR=0.0516

综上所述,假设用Y表示会计科研成果总评分,则Y=(X11・W11+X12・W12)×W1+(X21・W21+X22・W22+X23・W23)×W2+(X31・W31+X32・W32+X33・W33)×W3+(X41・W41+X42・W42+X43・W43)×W4。

四、结束语

科研活动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源泉,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科研成果的评价是科研活动质量的保障,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从事会计科研活动的经验,认为目前会计科研成果的评价主要局限于或出版著作的数量上,而忽略了会计科研成果产生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以及人才培养情况。本文借鉴了平衡计分卡原理,构建了一套平衡各指标关系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期望能够为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本文强调会计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因而设计的四个维度指标分别是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学术价值以及人才培养,这四个指标兼顾了财务性评价与非财务性评价。为了使评价指标量化,本文参考了英国RAE评价法,设计了二级指标评分标准。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为了避免评价中的主观随意性,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既很好地运用了专家、学者的智慧及经验,又将定量方法融入了其中。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具有普遍适用性,未针对不同情况做分类处理。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50-01

一、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科研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在它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发挥之前,它的研究价值可能仅占1%,甚至是0。因为我们知道科学研究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研究价值体现在哪儿?从应用的角度看,体现在所研究的问题能对社会或实际工作产生重大的意义或作用;从理论角度看,研究问题的提出应当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可见,研究成果的转化是科学研究价值的有效平台、是检验科研价值最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

(一)成果转化周期长、转化率过低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何转化,是长期以来困扰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问题。社会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特别是对基础理论研究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社会科学成果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对策研究,都是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是转化的方式、途径与自然科学的成果有所不同。

当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速度慢,转化率低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降低了研究意义,而且为重复研究埋下了隐患。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例:1999年—2004年共立693项,截至2005年年底已结668项,结项率为96.39%。1999年—2005年共出版了9本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汇编内容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已经结项的,部分优秀研究成果的6000字左右的摘要,其中1999年—2000年收录了28篇、2001年收录了39篇、2002收录了43篇、2003年收录了45篇、2004年收录了43篇、2005年收录了50篇,另外,2002年—2003年资助出版了三本书,包括5项研究成果,华南师范大学《美国体育社会学》、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中心《日本体育产业研究》、首都体育学院《体育经营学》、体育信息科研所《体育赛事经营管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学院《美国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9本汇编共包括251项研究成果,转化率为37.57%。当然,部分研究成果通过或政策应用等形式也进行了转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以研究成果摘要汇编的形式还是以论文或政策应用的形式进行转化的仅仅是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二)成果转化途径单一、专业性不强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公开出版发行的方式面示学术界与社会。这是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形式;2、以内部报告的形式,为党和国家、政府部门、地方省市和企业的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和正确的理论方法,服务于社会;3、以在学术研讨会议上发言或提交论文的方式,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4、以学术评价、评论的方式,向学术界和社会介绍和阐释社会科学成果的研究内容、研究状况、研究水平、学术成就以及研究的得失,推动学术交流与学术争鸣;5、以教学演讲、电视访谈、影视制作、网络文章等方式,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大众传播媒体,多方面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播科学知识、传承文明、教育青年与民众的功能,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三、制约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因素

(一)学术环境影响

就社会科学自身而言,一些研究人员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对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热情不高;有的学者有意无意地远离实际,认为只有搞纯学理研究才是有学术水平和学术品位,看不上做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的人;有的学者的应用研究急于求成,深入研究不够,研究质量不高。这些都造成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困难。科研成果推广应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战略。同时,现有的成果管理的评价机制,还没有将成果的转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内容。以学术价值为评价重点的取向,有利于学者不断提高其学术水平与学术质量,但由于评价的结果大多用于评奖、专业考核和评职称等项工作,也加剧了一部分研究人员重成果写作不重成果应用、重学术界反响不重社会影响的倾向。

(二)社会环境影响

就其外部而言,完备的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制度与机制还未形成;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有效渠道和途径还需进一步拓展和规范化、制度化;对社会科学成果应用中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改进;一些实际部门的同志对社会科学的学术贡献和实际作用仍缺乏深入的了解,重视不够。

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支持

制定政策,建立适宜科研成果转化的新体制;增加经费投入,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探讨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的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既要拓宽视角、转变观念,提高对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也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家和社会科学界在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建设。

(二)完善推广方式及途径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尤其自身独特方式与途径。按成果的性质及应用范围,其推广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应用基础):通过公开,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报告,专题讲座和出版专著等方式,进行推广;2、实用性研究成果:通过咨询、报告、和提供有关部门进行试用等方式,进行推广;3、拓展互联网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应用

扭转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困境,要求既要大力宣传社会科学研究的成就与社会贡献,又要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为社会和大众提供高质量、多形式的优秀成果;逐步纠正当前学术界的不良风气,改变的被动因素,增强研究人员的主动研究意识;增强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联合协作,以其不断改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氛围,继而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参考文献:

\[1\]田雨普.澳大利亚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内部管理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9,(1):47.

第6篇

关键词:机构知识库;农业科研管理;模式研究

网络信息环境下,科研的过程数据和最终成果的数字化水平日益提高,数量越来越多,范围涉及人才、团队、项目、成果、奖励、著作、论文、数据、活动等多种类型。如何长效的整合、保存、管理这些信息,最终实现科研信息的高效利用,是科研管理数字化发展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开放获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机构知识库作为一种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应运而生且日益推广。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repository,简称IR)又称机构仓储、机构资料库、机构信息库、机构典藏库等,是基于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为方便学术交流而建立的收集、保存、管理本机构及科研人员知识资源的数字化资源库[1]。机构知识库作为机构管理科研成果、传播学术知识、支持全社会创新的重要机制,日益成为知识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2]。科研管理数字化工程中的瓶颈与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初衷不谋而合,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不仅可以为科研管理提供支撑服务,还可以在科研评价、科研追踪、科研监管、科研决策及科研创新等功能方面有所拓展[3]。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信息管理中明显存在着分散建置、重复投入、格式不一、关联性差、管理不统一、获取不便捷、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而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可以将分散的科研信息关联管理,实现科研信息最大化共享和持续保存,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团队建设全过程跟踪管理和研究分析,实现科研项目从申报立项、开展研究、验收归档、成果产出、示范转化全过程关联展示和推广宣传,搭建起一个对内提升管理和服务、对外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平台。纵览目前国内外机构知识库的研究和实践,研究方面已经广泛涉及到背景研究、概念探讨、技术应用、质量控制、知识产权、案例分析、模式研究、机制建设等各个方面[4-11]。实践方面,2015年11月28日,全球在OpenDOAR网站注册的知识库已达2989个,其中美国470个,英国235个,日本190个,德国177个,中国(不包括台湾地区)仅有42个[12]。我国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工作起步晚、规模小、数量少,存在政策支持缺乏、开放理念薄弱、建设主体错位、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13-14]。在农业科研系统内,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院、北京农业科学院等已投入建设本单位的机构知识库且推广应用,但机构知识库的功能仍局限于最基本的信息收集、储存、共享和分析等,融入科研过程、辅助科研创新、支撑科研管理的功能拓展和实践推广尚不成熟。

1农业科研管理对机构知识库的需求分析

机构知识库不仅仅是一个机构知识仓储的平台,更是一个能够多视角、综合性支撑机构科研管理和科研创新的平台。通过调研发现,从农业科研机构中不同人群的视角,对机构知识库的需求侧重点有所不同。

1.1科研人员对机构知识库的需求

1.1.1个人科研成果的保存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种类繁多、格式互异,包括论文、书稿、报告、试验数据、课件、申报材料、验收材料、专利、标准、音视频资料等各种资源种类和数据格式。个人成果的存储过程中面临着检索利用不便、存储混乱、容易丢失等多种困境。调研发现,65%的科研人员有过找不到自己或本机构成员以前发表或撰写的科研成果的经历。94.6%的科研人员对个人科研成果仅采用计算机或移动硬盘存储的方式保存,存在着因设备故障或丢失而遗失科研成果的风险。72.7%的科研人员对机构知识库建设的主要需求是个人科研成果的长期保存。

1.1.2个人科研成果的展示、传播和共享

目前,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主要还是通过公开发表的形式进行展示、传播和共享。一方面缺少集中展示、主动传播和交流共享的平台,另一方面还有大量成果类型缺乏公开发表的渠道。调研中有81.6%的科研人员表示希望通过机构知识库促进机构或个人知识成果共享,提升成果的可见度和利用率。75.6%的科研人员表示希望通过机构知识库扩大个人或机构成果影响力,提高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声望。其中,科研人员对期刊论文(78.7%)、学位论文(65.7%)、研究报告(63.2%)、专利标准(54.3%)的共享需求最高,而其中主要集中于公开发表、受知识产权保护的资源类型。对个人科研成果的展示、传播和共享是科研人员视角下机构知识库的另一重要功能。

1.2科研管理人员对机构知识库的需求

1.2.1机构知识资产的管理在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成果源于职务工作,属于机构的知识资产。现实中大部分科研成果尤其是科研数据、音视频资料等未公开发表的成果产出掌握在研究室、项目组、实验室甚至科研人员手中,而这些成果常常随着项目的结题、人员的流动而丢失或转移,在机构知识资产的收集、组织、保存、传承等管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漏洞。调研中发现,所有的科研管理人员都认为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有利于机构知识资产的管理和传承。同时,而84%的科研人员表示赞同通过机构知识库将机构分散的科研成果统一管理、长期保存和综合利用。1.2.2科研考核与评价科研考核与评价是科研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每年繁琐、重复的科研成果上报、审核、统计工作不仅周期长,而且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都难以检验,给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双方都带来沉重的负担。机构知识库可以为从机构、学科、团队、人才等各个视角,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发展趋势、知识结构、研究动态等多方面为科研考核与评价提供准确而全面的数据支撑。同时,机构知识库还可以为人事、知识产权、办公室等其他管理部门的科研成果相关工作提供数据报表。调研中90%以上的科研管理人员认同通过机构知识库来提供科研考核与评价数据的做法。

1.3科研机构管理决策对机构知识库的需求

1.3.1科研战略规划农业科研机构的管理决策者在制定本机构的科研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需要对本机构的科研历史、现状、发展历程、优劣势等方方面面有准确的认识,而其中需要大量的统计和分析数据做支撑。机构知识库的建设能够将本机构的成果产出系统科学地存储管理,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管理决策者的需要,快速、动态地获取本机构科研工作相关的数据,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1.3.2机构影响力提升机构的对外影响力和彰显度是管理决策者关心的另一重点问题。开放获取运动为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和交流提供了机遇,据相关报道,开放获取论文的被引频次约为非开放获取论文的2倍[15]。因此,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与推广能够将本机构的科研成果集中展示,主动宣传推广,促进机构知识资产的交流和共享,从而提升机构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2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的功能框架

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并非一个独立的数据库系统,而是与农业科研机构中的人事、科研、知识产权等科研相关业务系统进行关联交互,实现数据共享。因此,其框架结构需要进行梳理和分析。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框架结构见图1,整个框架可以分为标准机制层、数据管理层、系统平台层、用户体验层4层平台。

2.1标准机制层

对于机构知识库建设而言,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能确保机构知识库继续健康发展的相关标准和支撑机制等软性措施。因此,标准机制层是整个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基础。首先,需要研究制定战略决策、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专业技能、工作规范等组织管理机制,为机构知识库建设奠定基础。其次,需要研究制定资源建设流程、信息分类依据、数据结构规范、信息质量控制、技术标准、服务流程和标准等业务运行机制,促进机构知识库的顺利建设和运行。再次,还需要研究制定权限分配、考核激励、权益保护、经费保障、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管理等保障机制,确保机构知识库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需要宣传推广、共享原则、权限设置、功能拓展等推广机制,能够最大范围地宣传机构知识库的影响力,拓展共享范围,提高平台数据的利用率。标准机制层是确保机构知识库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措施,但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系统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可根据现实情况和需要及时动态进行调整。

2.2数据管理层

数据管理层不仅仅是一个数据输入和输出的简单循环,而是涉及机构知识库建设整个工作流程的重要环节。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科研工作从申报立项、开展研究、验收归档、成果产出、示范转化全过程的数据关联,并且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避免重复输入、格式散乱、管理分散等问题,减轻科研人员在科研数据录入中的负担。目标的实现要求数据管理层能够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过程完善、操作简单的工作流程。首先,需要明确数据管理层的功能定位,即以融入科研管理、实现共建共享为原则,提高数据采集、整合、传输、统计和共享的效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其次,需要确定数据管理层的人员分工、完善优化工作流。机构知识库的数据管理层涉及科研人员、各层级科研管理人员、其他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多种类型。各人员之间、各部门之间要严格按照分工协作机制设定操作权限,实现数据录入、提交、审核、反馈、修改、再审核、的工作流,确保所有数据的写入来源唯一、准确。

2.3系统平台层

系统平台层是整个机构知识库的核心层,它将数据管理层和用户体验层关联起来,将分散的数据有机整合,实现了从数据到知识的转化。系统平台层包括3个部分:各现有的业务管理系统、机构知识仓储和信息展示平台。其中,机构知识仓储实现数据整合、数据保存、数据管理等功能。信息展示平台则通过读取机构知识仓储中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关联分析、可视化展示,从科研团队、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成果收益、人员绩效、学科领域等角度提供排名、对比、分布、趋势等直观形象的结果呈现。而机构知识仓储和信息展示平台中的数据与科研、人事等现有的相关科研管理系统对接,及时进行数据交互,能够为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提供动态、及时、准确、直观的统计数据,从而真正实现支撑科研、辅助决策的功能。

2.4用户体验层

用户体验层是机构知识库建设成效的试金石,只有得到了用户认可,才能说明机构知识库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也只有得到用户的广泛使用,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优化系统,实现机构知识库的可持续发展。在用户体验层,(1)要注意倾听用户的需求,以用户为中心,持续地拓展功能、优化流程、规范机制。(2)要注重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手段的宣传推广提高用户对机构知识库的认知度和利用率。(3)要加强对外交流共享,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平台、机构知识库联盟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共享,提升本机构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和展示度。

3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保障机制

机构知识库的保障机制建设从不同的分类角度、针对不同的单位类型有多达20余种[7,16-17]。针对农业科研管理的大环境,在机构知识库建设之初,笔者建议重点从组织领导、数据管理、技术支撑、分工协作、考核评价5种保障机制进行探讨。

3.1组织领导机制

机构知识库建设是一个机构的知识保护和传播工程。目前,国内外机构知识库建设的主体都是图书馆,然而,对于农业科研机构而言,该项工程涉及研究所、实验室、科研处、人事处、知识产权处、办公室、图书馆、网络中心等科研、管理、服务各类型的部门,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性机构显然难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作。最理想的方式是成立由该机构领导牵头的专业化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负责重大事项决策、确定目标计划、明确责任分工,进行监督评审等工作的战略和任务部署。

3.2数据管理机制

对于机构知识库建设而言,数据类型筛选、数据结构定义、元数据定义、资源分类、数据整合、数据加工、数据分析等过程均须要遵循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其中,科研成果的类型就有研究论文、专著、论文集、研究报告、科技报告、试验数据、软件代码、演示文稿、项目会议资料(幻灯片、文本、音频、视频等)、项目信息(项目申请书、审批书、阶段性报告、结题报告、验收报告等)以及用数字形式表达的想法、观点、经验及诀窍的总结等近20种[3]。在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建设初期,可以从中筛选如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著、学位论文、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等较为成熟的成果类型入手,研究统一数据定义、结构、分类等标准规范。在成熟运用的基础上,再逐步进行成果类型的补充和标准规范的优化完善,从而实现数据管理的统一有序开展。

3.3技术支撑机制

虽然技术问题不是机构知识库建设与运行的难点,但是在系统平台建设之初,必须确认适合本机构科研管理要求的技术方案。目前,机构知识库建设的主流做法是利用开源软件进行定制和扩展性开发,市场上常见开源软件有DSpace、Cspace、Prints、Fedora等多种类型,且每种类型均有自身的应用市场。此时需要结合本机构的软硬件环境、功能需求、数据规模、现有业务系统状况等多种情况进行分析筛选。再者,不仅要考虑与农业科研机构现有的办公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相关业务系统的兼容性,还要考虑与各系统平台对接时,对机构知识库应用接口、服务封装、数据交换、用户整合等方面的技术规范要求。另外,机构知识库平台应该预留开放的元数据收割接口,支持与开放资源集成揭示系统(例如OpenDOAR)的开放统计与检索接口[7],以及与文献数据库、OA平台、搜索引擎等其他信息服务系统的开放服务接口。

3.4分工协作机制

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涉及部门人员类型繁多,合理通畅的分工协作机制是机构知识库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研究所、实验室等研究机构是科研成果的生产者,在机构知识库建设中应该是原始数据的输入者。科研处、人事处、知识产权处、办公室等机关职能部门是科研成果的管理考核者,且作为管理部门,权威性较高,在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中可以承担审核把关、需求提出、组织协调、任务分配等职能。而图书馆、网络中心等服务部门,应该主要致力于基础建设和服务拓展等职责,图书馆重点可以从事标准规范制定、数据加工、整合、管理、分析以及宣传推广等工作,网络中心重点可以从事系统建设、维护、网络安全、网络维护等工作。

3.5考核评价机制科研人员向机构

知识库缴存的意愿和态度,以及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都是机构知识库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从科研人员角度看,如果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荣誉、利益、绩效、升迁等考核与机构知识库直接挂钩,他们的积极主动程度必然会提高;而如果机构知识库只是一个成果存储和展示的功能,科研人员仍然会认为这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作。从管理服务人员尤其是服务人员角度看,机构知识库建设是一项繁琐、枯燥、长期的纯服务性工作,如果没有合理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长期下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会打折扣,这样会直接影响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和服务质量。

4结语

开放获取运动造就了机构知识库的诞生,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机构知识库的发展,而科研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为机构知识库建设融入到科研管理环境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对于国内农业科研机构而言,机构知识库建设尚处于起步筹建阶段,如何在建设之初摸清现状、对接需求、打牢基础是现实问题也是核心问题。本研究紧紧围绕农业科研管理中面临的难题,从需求分析、功能架构、保障机制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为农业科研领域的机构知识库建设提供了参考。融入农业科研管理的机构知识库建设的问题分析探讨任重而道远,有待结合实践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以鸿,朱涛.信息开放获取新平台———机构知识库[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5):15-17.

第7篇

关键词:成果转化;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发展观

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具体运用,就是社会主体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自觉接受社会科学成果的影响或应用社会科学成果的过程。目前,高校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总数的1/4,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全国总数的1/3 以上,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占全国总数的70%以上。据统计,一所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社科类成果数约占学校成果总数的1/3。近年来,国家通过狠抓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校许多自然科学类的科研成果已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人文社科类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则存在明显的不足,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高校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转化的现状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以及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但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在质量、数量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仅仅停留在发表的刊物上,即使有少量的成果进行了转化,也存在转化的层次偏低,影响力不够,不成体系的状况。由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需求日益迫切,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社会效用不断凸显。许多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不能适应这个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成果转化的效益无法得到保证。

二、高校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转化难的原因

(一)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自身特点决定

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成果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方式和产生的影响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大不相同。自然科学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可以像企业生产产品一样,从研发到投产,从生产到获利,能够比较精确地计算出成果转化的效率。社科成果一般不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而是与自然科学成果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因此它对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一般是间接的、伴随性的,这就增加了社科成果转化的难度。

(二)高质量应用性人文社科成果较少

科研成果质量是市场转化的生命线。我国高校文科科研成果转化少、转化难的现实,与高质量应用性人文社科成果较少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是论文、论著和研究报告,一所综合性大学每年发表的人文社科类论文有上千篇,其中不少发表在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上,但通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些论文推广和转化的价值较低,真正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更少。究其原因一是高校里有一部分文科类的教师主动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发展状况了解不深、不透,难以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开展针对性、前瞻性科研。如某一地方性本科学院,在申报当年所在市下达的社科科研课题时,很少申报与当地省情、市情结合紧密的课题,80%以上的教师都热衷于那些比较务虚的纯理论课题。最终的成果能直接指导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就少了。二是,高校文科科研中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转化的现象比较突出。许多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不注重社会的现实需求,闭门造车,主观臆断,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所谓的科研成果不仅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而且难以进行转化,成为庸俗的文字游戏。

(三)对人文社科类成果转化重要性认识不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但是,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看, 谈到成果转化,各级政府部门、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首先考虑的就是进行自然科学类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国家设立的“成果转化基金”、“产业化项目”等资助的全是自然科学类的项目。 国家1996年颁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第二条中注明:“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将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排除在可转化的成果之外。可见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还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1]。

三、促进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文社科成果转化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关键。社科成果一般不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而是经过转化作为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武装劳动者。与自然科学类科研成果转化相比,有着软件性、滞后性、受众不确定性、效果不确定性、转化周期较长等特点。 这就要求:一是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只顾任期内短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指标。而应该高屋建瓴、具有前瞻性,如同重视自然科学类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样,重视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二是高校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的精神”,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潜心研究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和指导作用精神产品。

(二)加强引导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质量。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质量是转化的前提。社会需要大量的切合社会实际的、有转化价值的精品科研成果,这类成果的产生,需要引导和激励,需要科学的、客观的、适应于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与科研人员特点相适应的激励措施。中国政法大学为了鼓励精品成果,制订的《文科科研成果评价办法》对在一定考核期内有一个精品成果的教师、科研人员即可以豁免其他科研成果项数,鼓励教师用足够的时间准备高水平的成果, 起到了促进科研、激励精品的效果,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省市科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主持社科类科研课题立项时,应加强引导和管理,鼓励教师积极申报与省情、市情紧密结合的课题,把纯理论性的、“空对空”的课题量规定在合理的比例范围内。

(三)健全机制,搭建平台,畅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渠道。不断改革旧的体制机制,建立适合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新机制。一是要加强高校自身的科研机制和体制改革,要变革那种纯学术、脱离实际的研究,而应将纯理论研究为主转向综合性、开发性、应用性研究为主;研究方式从无偿研究转变为有偿研究;只有实现了科研导向、运行环节、队伍结构等方面机制的转变,才能真正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二是探索建立社会科学成果的产权认定制度、价值评估制度和权益保护制度。三是要建立健全社科研究机构与政府、党政、企业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社科研究的针对性、时效性,密切供求联系[2]。

要搭建起一个平台,全面调整产方—卖方—买方的关系,使成果的转化正规化、程序化。作为买方的决策人要用社会科学成果支持和检验自己决策,作为卖方的社会科学成果管理机构要承担起监督决策者的决策是否科学的职能,同时根据需求制定合理的科研成果生产计划。作为产方的科研工作者和科研机构要分析市场动态,使自己的成果能满足市场需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和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将不断加深。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必将到来。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科研人才

许多高职院校来源于中专或者成人高校,教师过多注重教学,科研能力普遍较为薄弱。但是,科研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动力,因此,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和谐、高效的科研工作路径。

一、建立高效、和谐的科研管理制度

(一)高效科研信息平台的建设

1、强化科研网的管理办公能力。科研管理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便利。除了在网上信息,我们要把科研答理纳入计算机化管理。如项目合同管理、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立项课题管理、各种文件管理以及文件的收发等大部分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完成。高校自有的科研网络系统应尽快启用,使高校科研管理走上信息化之路。

2、建立自己的网站,设立交流窗。通过这个窗口可以与其他兄弟院校加强横向交流,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好的想法和做法向外推广,还可以通过该窗口加强与上级部门联络,邀请他们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进行指导。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给科研工作者进行一定的科研指导或者举办座谈,进行感情交流或问题咨询。另外,可以向国内外高校或其他的科技人才发出邀请,欢迎他们加盟或以技术指导,进一步壮大学校的科研力量。当然,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窗口加强校内联络,及时解答教师的疑问,做好服务工作。

(二)成立独立的科研管理机构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大批中专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随着层次的提升,其职能也要相应得到提升。成立相对独立的科研管理机构和各类研究所,是搞好科研工作的关键问题。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系统地提出了新世纪教师的必备素质,强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把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师素质的一个必要内容提出来,是以前所未有的。加大科研工作管理力度,创造必要的科研条件,提高科研能力是高职学院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创造完善的科研成果管理体系

1、注意收集和保存每个项目的有关资料,包括从申请书、项目立项文件、合同书、项目进展报告到科研成果的鉴定书等。

2、为方便查阅,可将有关资料移交档案馆。

3、做好统计工作。科研成果统计工作,应当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每年都要对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其原始数据来源于全校各学院和部门科研成果的最初统计和上交的科研成果。科研答理员对这此上报的科研成果进行分类、汇总,从而完成科研成果统计,同时把相关科研成果移交档案馆管理。

(四)注重项目的过程管理

1、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奖罚分明,只有借助各种严密的规章制度,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

2、签好合同。对于每个立项的科研项目要签好合同,双方的责任要明确。合同内容要求详细,合同内容包括科研进度计划,明确每个阶段应达到的要求,使科研工作者做到“有的放矢”。同时,科研管理人员要做好监督工作。

3、改革考核办法,加大对在科研过程的重视程度。改变过去只重视项目立项数和经费到位数的做法,将项目研究进程和进展质量纳入考核范围。

二、建立和谐、多层次的科研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既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又要积极适应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特点和高职院校整体工作目标,探索科研管理新规律,使激励手段多样化,构建和谐的多层次的科研激励机制。

(一)服务激励

科研工作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科研成果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科研管理的客体、内容,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不确定因素,因此,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并不是纯粹的行政管理,也不等同于生产经营性管理,它具有特殊的管理要素。在这种意义上,单纯的靠行政或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而良好的、完善的服务更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

(二)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应该是明确的、阶段性的、可检验和衡量的。它强调把研究组织的整体目标转化为组织单位和个人的目标,通过设计使组织目标相衔接,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目标的制定可以使研究者产生使命感,转化为个人的研究行为。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应该提供适宜的目标诱因,使科研人员能够选择更符合自身需要并更具有成功可能性的目标。

(三)管理激励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中的组织引导,主要表现在计划指标的设置、管理条例和管理方法的制定及监督实施等方面对科研人员的需求的满足和要求,具有较强的行政权威性、服从性和强制性。从组织上:一是尊重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并为科研人员的成才创造机会和条件。二是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宽松的科研环境和优越的实验条件。三是建立严格且合理的人事制度和职称考评制度,并适当增加科研指标和分量等,将工资待遇与科研成果挂钩。

(四)奖励激励

奖励激励机制是利用比较评价及感受公平的心理机制对行为的制约作用,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创建合理的奖酬分配体制和公平环境,激励高职院校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追求科研效益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当中的最大化,应该大胆使用经济激励机制,以期激励教师最大化地完成学校科研任务和目标。

(五)评价激励

评价激励主要是通过给教师的科研行为以不同程度的肯定或否定,形成一定的落差,造成一种强化刺激,达到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加强获得肯定的积极行为、减弱或修正评价不高的消极行为的目的。在实施负面激励时,建议采用较为温和的方式。在对教师评优、晋职时,要综合考察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科研成果的大小,对于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和奖励。

三、形成大范围的科研合作模式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开放式社会,高职学院要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必须加强对外交流、开放与合作。高职院校要突破学校限制,拓展联系,借助外力推动本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建立院校间、院校与社会间和谐、大范围的科研合作模式。

(一)与兄弟院校合作

如福建省4所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承担了省教育厅部分科研计划项目,取得了预期的满意效果。

(二)与本科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高职学院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科研能力与条件相对不足,因此进行较大范围、较高层次的项目研究时,顿感力不从心。与本科高校和社会科研机构合作,借助其较强的研究力量和条件、丰富的研究经验,既可避免走弯路,又能保证研究的质量与水平,产生好的科研成果,这是提升高职科研水平的一条捷径。

(三)与企事业单位合作

高职学院的教师及科研工作者由于工作的局限性,对实际需要的把握较难做到十分准确和到位。因此,在进行某一项研究时,可吸收相关实务部门的专家进入参加研究,这样可使研究更贴近实际,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研究水平。

四、加大科研人才培养力度

(一)引进和派出并进,跳跃式增强科研能力

针对原有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实践能力有限等问题,高职院校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发挥他们的学术带头作用。鼓励在校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参加培训进修。与此同时,学校还制定相应政策,为教师搞好科研服务,规定教师参加实践工作期间,除按同类人员享受工资、福利外,学校还发放工作津贴。教师参加实践的经历,作为其转正定级和推荐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等。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大大调动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使学校的科研能力实现跳跃式提升。

(二)培训和指导并举,渐进式培育科研力量

学校有计划地培养各学科的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积极为他们创造外出学习、进修、考察等机会,并设立专项或配套培养基金,促进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学校设立了校科研基金,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设立了青年教师培养配套资金,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制定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以充分发挥校内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

(三)专兼结合

在学院设立一定的专职科研流动编制,让有重大科研项目的教师不承担教学任务,专职从事科研工作,创造条件让他们出成果。大部分教师在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兼职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孟学英.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2、张森.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的时间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3、蒋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

第9篇

关键词: 美术专业 科研 管理 创新

现代高等师范学校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又是知识创新的源头,是科技力量荟萃之地。它既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高层次专业教育人才的任务,又担负着广泛开展科学研究的重任。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竞争已成为现代各类高校之间的主要竞争之一。一所高等师范类学校如果没有一流的科研,就不可能造就和凝聚一流的教师,也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教育人才;没有一流的科研,就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学科,也不可能建设出一流的大学。在高等师范类学校中,美术专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美术教育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我国的许多高师美术专业却普遍存在重艺术创作轻学术研究、重设计实践轻理论总结、重教学而轻科研的问题,这是违背大学教育发展规律的。为此,我从当下高师美术专业的科研发展现状着手,就如何加强高师美术专业科研,从而进一步推动高等师范类学校科研事业的整体大发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高师美术专业科研管理现状以及问题所在原因

美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高等师范类院校中的美术专业科研管理有其一般专业的共性,但也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殊性;有其一般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的共性,也有其作为师范型的特殊性。近年来,高师美术专业科研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促进教学、加强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专业的特殊性使得高师美术专业的科研管理工作仍然面临很多困难。

1.科研意识薄弱。

对于一些专业教师来说,教学工作是硬任务,必须完成;而科研是软指标,在评上了相应的职称后没有时间就可搞可不搞,而没有意识到科研是提高教学水平乃至学校综合实力的根本出路。在国内众多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普遍缺乏进行学术研究的意识,高师美术专业的专业教师也是如此。一方面,他们对项目研究的内容、作用和意义不能充分的了解,不懂得基本的科研方法,对系统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意义不能进行正确评价。联系到教学,也是重技能传授,轻理论总结。总的来说,无论是教学还是个人创作研究,都存在着感性和个人经验的一面。客观来看,这既是国内各类艺术院校艺术专业的特点,又是我们的弱点所在。另一方面,从经济收益上看,美术类专业教师所创作的一件艺术作品或设计作品一旦被市场所认可,那给教师本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往往会比完成一项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经费高出数倍,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形成一种意识,就是搞科研不实惠,清苦又不划算,远不如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更实在,更有现实意义。

2.整体科研实力偏弱,研究理论成果少。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最终成果形式以及教师晋升职称的先决条件都主要是以论文为主,而高师美术专业教师们长期从事形象思维,习惯并喜欢用形象思维与感性认识来考虑和对待事物。同时,很大一部分教师缺乏科研的基本知识,不懂得科研的基本方法,对于科研选题、收集资料、开题、结项等环节都不是很了解,对于教育或自身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不能进行科学研究。另外,如果教师们要想把自己的教学和艺术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描述最终使之升华为理论成果就需要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而这对于美术类专业的许多教师而言又是一大问题,因为美术类专业教师们惯用画笔或设计语言来表达,这就好比音乐类教师惯用乐音表达,舞蹈类、影视戏剧类教师惯用肢体语言或对白等表达……而且,他们在书面语言表达上的欠缺也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问题。

3.缺乏重视,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当前,社会盛行重理工轻人文的思潮。而艺术学又从属于文学门类,地位更加低下,这就使得艺术科研的发展本身就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在许多综合性高等师范学校中,几乎没有“量身定做”符合美术类专业特点的专门的科研评价机制,在对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时,往往也没有考虑到美术类学科的专业特殊性,仍然简单地以文章发表的数量来衡量,并且总是认定文章或者是论著才是科研成果的最终形式,以至于最后对科研成果进行奖励或在申报材料要求填写的表格中都找不到符合美术类专业的相应的填写内容。

二、从多方面切实加强高师美术专业科研队伍建设

高师美术专业要改变科研队伍建设落后的状况,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整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在充分考虑到其特殊性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坚持不懈地从多方面努力推进,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在更高的层次上逐步实现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强化科研意识。

科研是高校加快发展的需要,也是艺术类专业在综合性高校中提高自身专业地位的重要途径。首先,作为一名美术专业教师,要适应新形势下的艺术教育竞争趋势,就必须做到以创作带动教学、以创作带动学术,做到创作与科研的辩证统一,而不能简单地把科研工作看作是职称晋升的工具。因为任何一种艺术创作,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真正有学术深度的理论批评,就有可能变成一种不自觉的“跟随”和缺乏自我立场的图式模仿。因此,美术专业教师要努力将自己的最新的实践总结和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本学科最前沿的、最新的理论知识。其次,高师美术专业在具有其自身专业特殊性的同时还有其作为师范型的特殊性,美术专业教师们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式美术教育人才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时不能只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不能只强调技巧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美术专业教师们必须强化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科研能力。

2.加强重视,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

高校科研工作的成败,科研管理起着导向作用,而科研工作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高校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当前高师美术类专业的科研管理工作看,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科研工作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重艺术创作轻学术研究、重教学轻科研的问题日益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教师自身的问题占主导因素,但相关管理部门未能有针对性地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也是其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在高师院校中,美术类学科属于技术性、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它强调日积月累的练习与感悟,因而科研成果的体现形式大多是作品而非论著。因此,学校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应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出发,在制定评价艺术类科研成果的标准时,要结合专业实际,不能单以文章发表的数量孤立地衡量其科研成果,而要明确艺术类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特色战略”和“拳头战略”,如一件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参展获奖;标志设计作品、VI设计作品(即企业形象视觉设计)如果被企事业单位所采用将如何计算为科研成果……这些都是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提高高师美术专业的整体科研实力,强调重视理论和学术研究,这就需要学校相关科研管理部门采用实际行动制定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规,在尊重科研人员、充分保障科研人员利益、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发展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各个艺术研究机构、各学科项目负责人不拘定格,走出去,带进来,踊跃与校外其他艺术机构、企业公司共同合作,联手搞科研,开辟新的艺术科研途径,从而既解决了部分科研经费的问题,又促进了科研成果的高效快速转化。

3.建立相应的艺术类学术研究管理激励体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引入相应的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逐步建立合理的艺术类教师职称评定和考评制度,增加科研指标,用制度保证艺术类学科科研的正常进行。例如在教师需要达到的教学课时量之外,对其提出较为明确的学术研究要求和创作作品要求,同时制定具有可量化并切实可行的一套相对完善的评价指标,这将是推进艺术类专业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举措。这些措施应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配合学校的人事考核及分配制度的改革来提出并实施。目前许多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已经开始启动相关标准对教师科研成果进行认定。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相关标准必须是切实可行的,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由此才有利于提高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广大教师通过职称申报环节逐步认识到学术研究的范畴、内容、概念、标准和意义,最终促使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

总之,高等师范类院校科研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影响着高师院校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发挥,而美术专业作为高师院校中不可缺少的专业,也决不能落后。美术类专业只有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研究,加强科研实力,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才能改变自身的从属地位,才能在高等师范类院校各专业的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高启光.关于艺术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6,(03).

[2]张军.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岱宗学刊,2007,(03).

[3]沈伟桥.现代高校科研管理理念的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0,(09).

[4]陈至立.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04).

[5]焦兴涛.2006年度课题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