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物学发展现状

时间:2023-06-30 16:07:51

导语:在生物学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物学发展现状

第1篇

药学服务的英文释义为“pharmaceutical care”,“care”包含有关心和照顾的意思,因此,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服务,而是对药品消费者的体贴和关怀。我国药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接受了药学服务的概念,并在“2000年中国药师周”上明确指出,随着中国药品监督体制的改革、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药师的职责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的直接面向药物转为直接面向病人和消费者,要求药师把自己的全部活动建立在以病人服务为中心的基础上。对社会而言,通过药学服务,提高整体用药水平,减少不合理用药,节约有限的医药资源;对病人而言,药学服务则可降低医药费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对药房而言,可通过药学服务,树立药房专业性强、可信赖的良好形象,提高竞争力,赢得顾客青睐,获取利润。

1 药师与药学服务

在药学服务中,药师与病人的关系是一种专业的契约,在这种契约中,病人把自己的安全与健康委托给药师,药师对病人因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而产生的结果(服务质量)承担责任。药学服务要求药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保证药物使用获得满意的结果,是高度专业化和知识化的服务过程,为此,服务的提供者应该是来自于正规的服务单位或机构、有能力和技巧高的执业者,还必须有修养、有礼貌且具有专业的敏感性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药学服务是以病人和消费者健康为中心的一种药师服务方式,药师是药学服务的主要承担者,是实施药学服务成功与否的关键, 而药学服务正是优良药房工作规范(Good Pharmacy Practice,GPP)的重要内容。

病人和消费者的健康需求是起点,药学服务应需产生,而药学服务的实现要求GPP通过规范药师的行为,使药师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实施药学服务,从而最终达到满足病人和消费者健康需求的目的。由于公众对健康的需求是不断发展的,因而药学服务的种类和范围必将随之发展,进而推动GPP不断进行完善,在药师的核心作用下,促进公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 浙江省药学服务及GPP的实施现状

我国GPP于2002年正式启动。为适应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建立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形势,满足大众自我保健观念日益增强的要求,发挥社会药房在医疗保健体系中的作用,2002年11月,中国非处方药协会联合十几家单位共同《关于在我国实施优良药房工作规范的宣言》,倡导在我国推行GPP;2003年2月,中国非处方药协会正式了我国医药行业第一部与国际药学服务标准接轨的行业自律性规范,即《优良药房工作规范(试行)》。目前,在全国GPP的试点药房已超过百家。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也是我国的医药大省之一,但GPP的实施状况却迟迟没有明显的变化,主动申请GPP的零售药店也比较少。对此,笔者通过对全省药房的调研,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此次调研遍及浙江省11个地区,调查各种形式零售药店将近3 000家,收到有效问卷约2 800份,调查对象涉及药店内三类人员(经理或店长,药师或质量负责人,营业员),由于药师对于药学服务与GPP的实施负有当然的责任,因此下文就药师对药学服务及GPP的认知度进行分析。

2.1 药学服务的重要性

接受调查的大多数药师认为实施药学服务对病人和消费者很重要,市区与郊区乡镇药师对药学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基本上差别不大,均无药师认为不重要,只有1%的药师依旧对药学服务的重要程度认识不清。这说明,药师通过日常工作与病人的接触以及对药品零售领域的了解,对药学服务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基本认识,这体现出浙江省的先进性。但很明显,市区药师因为素质比较高,对专业知识接触相对比较广泛,因此对药学服务的了解更多,而郊区或乡镇药师对药学服务的具体认识明显不如市区药师。

2.2 药学服务与药店利润的关系

对药店而言,药学服务可以提高竞争力,获取利润。而药店中的药师是否认同这一观点呢?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药师认为实施药学服务可以给药店带来一定利润,但也有部分药师持不同甚至相反观点。并且,大多数药师虽然认可药学服务对利润的贡献,但对于药学服务的利润贡献率仍然有很大分歧,例如郊区或乡镇药店中有47%的药师认为药学服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药店利润,有40%的药师认为药学服务的利润贡献率一般,两者数量相差不大。数据表明,仍然有大量药师尚未认识到药学服务的巨大潜力,药学服务也没有在药店运营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吸引消费者的手段

在药店的经营中,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吸引消费者到本店购药,常见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吸引力的手段有:高质量的药学服务、齐全的品种、品牌效应、路途近。调查发现,有相当比例的药师认为药学服务好与价格低成为吸引消费者最主要的两个手段。认为药学服务好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在市区药师中占35%,在郊区或乡镇药师中占30%;认为价格低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在市区药师中占29%,在郊区或乡镇药师中占32%。市区的药师更倾向于用药学服务吸引消费者,而郊区或乡镇的药师则更偏爱用低价手段,这与目前药品零售市场的现实状况有密切关系。市区药店密集,竞争激烈,药店竞相压价已经进入瓶颈,非价格竞争正在受到关注;在郊区或乡镇药店数量相对较少,竞争压力也比较小,所以药店依然实行低价竞争手段。其实,低价促销一方面只是在短时间里吸引顾客,另一方面也因为价格低使药店利润有所损失。而药学服务从质量、心理及药店销售与服务的本质吸引消费者,帮助药店将经营重点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效果将更加持久有效。

同时,正是因为市区药师与郊区或乡镇药师相比对药学服务更了解更认同,因此也有更多人(高出5个百分点)选择愿意在不考虑利润的前提下主动改进本店的药学服务。

2.4 主动申请GPP认证的积极程度

由于对药学服务认知日益加深,药学服务的作用也日益凸现出来,药师们普遍对GPP的接受度有所增强,在市区药店中有高达82%的药师愿意主动申请通过GPP认证,而在郊区或乡镇药师中,这个数字达到75%,与前面分析类似的是,市区药师对GPP的接受度也比郊区或乡镇药师高。

3 正在发展中的药学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以前,医药行业一直属于政府高度管制的行业,即使是低水平的医疗保障也只能覆盖到城镇居民;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医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业,但是这种以仿制为主、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得我国的医药行业长期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状态;对于医药流通业的放开只是近几年的事。

近几年来,各种资本大量涌入药品零售市场,然而,总体上我国的药品零售业目前还处于兼并联合的初级发展阶段。这种历史方面的原因使得人们只能首先关注药品是否可获得以及以多低的价格获得的问题,而较少考虑到药品的安全和合理使用问题。因此,在现实的药品零售市场上,专业性的药学服务还没有简单的低价促销更能够吸引药品消费者的注目。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它有很高的专业性要求,政府和药店都应充分认识到药学服务的重要性。特别是作为企业的药店,具有天生的趋利本性,使得它们可能忽视药品的特殊性,而采取一种更直接、见效更快的手段(如低价格)去赢得市场,获取利润。但当低价竞争到一定阶段,这种促销方式的劣势就逐渐显现出来,对商家、对行业、对市场以及对消费者自身都存在着某种隐患。而药学服务可以作为一种非价格竞争手段,也可以努力成为药品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其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更大发展。

第2篇

在21世纪,新一代生物分析平台不仅具有单细胞检测功能,还有实时动态图像系统,能够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在对海量数据中的深刻规律进行研究时,必须保证大数据的3特征,即数据量大,处理数据效率高、速度快,数据源要有多变性。通过借助大数据的这些特点,可以实现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

与其他科学大数据一样,生物医学大数据也呈现出典型的“3H”特点,那就是高维性、高度计算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高维性指的是生物医学大数据不仅能够对样本进行多重分析,还能够使用多组数据,样本量较多,这些特点使多维数据的索引成为了可能。例如,近年来一时兴起的“智慧医疗”的概念,是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区域的医疗信息平台,使用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患者和医疗服务商、保险公司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医疗方案。通过高维数据的分析,实现对数据规律的剖析,但数据整合与分析的难度是较大的。高度计算复杂性指的是由于生物医学中存在不同的数据,对系统性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样本的对比需求也是必备的。生物医学研究的样本来源不一样,这就使研究对象难以确定。大数据的研究与以往的逻辑推理研究有着本质的差异,因为大数据研究需要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多项分析归纳和相关性分析。

二、大数据思维变革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生物医学领域大数据

正确认识大数据,我们需要从数据来源、类型和量化等方面入手。之前美国科学家Weston和Hood(2004)首次提出“4P医疗”观点,提倡进行个体化预测、预防和医疗,个体化医疗需要将每位患者的各种信息综合分析,针对个体患者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信息数据庞大。同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促进了对人类基因的研究,在基因组数据库中分析基因表达、基因变异与疾病的相关性对临床治疗有很大的意义,收集到的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脂类组学、糖组学等数据非常庞大,还有人类对古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刘瑞涛等,2015)。

(二)生物医学大数据的挖掘

生物医学大数据不仅可以应用于组学研究及不同组学间的关联研究、识别生物标志物和研发药物、实施健康管理等,而且还能实施更强大的数据挖掘,例如对数据挖掘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和异常分析等,对生物医学大数据挖掘能够增加把握度并且有发现弱关联的能力,例如对TCGA数据库信息的挖掘,对现有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大数据思维挖掘TCGA数据库中有用的信息在临床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TCGA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扫描全基因组范围内与肺腺癌预后相关的甲基化位点,可以发现对肺腺癌预后相关的基因,就能作为预后研究的生物标志物(王可等,2016)。或者可以直接研究目的基因与癌症的相关性,从TC-GA数据库中收集癌症数据集,下载基因表达谱资料与临床信息资料,就可以分析目的基因与癌症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和对癌症预后的影响(王硕等,2016),也可以对癌症相关的miRNA和mRNA进行联合分析、构建共表达网络图进行联合分析,找出与临床相关的基因或miRNA做进一步研究。

(三)大?稻菔贝?的疾病风险评估与健康指导

提升大数据分析与共享的实用性,首先要建立起适合风险评估计划进行的现场环境,观察各个控制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方案中需要继续深入完善的内容,通过建立起综合控制环境,并观察在控制方案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可以实现疾病评估目标。达到预期的风险控制效果。精准医学大数据系统为健康指导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参照,通过数据分析也能够了解到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能够根据个体不同时期的变化来加强分析,更能将不同个体的信息进行参照整合,从而综合评比健康指数,以及需要注意的相关健康问题。将各个时期的体检结果输入到大数据分析系统中,形成一个健康指导数据库,当不同时期数据库中的信息超出了安全范围,在系统中会自动作出提醒,将风险评估结果整理显示出来,有关于大数据时代下的疾病风险评估,更应该充分结合健康指导来进行,观察数据系统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并通过综合控制方案来提升最终的风险预防效果。

(四)精准医学药物研发及用药指导

数据库系统开发完成后,所进行的各项药品研发以及疾病治疗用药都能够在此指导下进行,将医学方面的安全控制体现在数据库方面,实现用药指导更为精准的开展。精准医学大数据共享系统中的信息,具有极强的用药指导价值,构建出适合现场工作内容开展的体系后,临床用药也可以参照共享系统中所记录的内容来进行,避免产生用药安全隐患,对临床医学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医药研发中需要大量的临床精准数据作为支持,通过对精准医学大数据展开分析与共享,可帮助医学人员在短时间内搜集到更多的信息资料,包括不同医学领域的内容。在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持下,提升了数据环境的使用开发效果,为医药研发以及药品应用建立更适合的现场环境。在用药指导中也可以参照精准医学方面的大数据来进行,提升用药安全性。如果能坚持推广精准用药的临床医学指导,可望能有效避免卡马西平、氯吡格雷、别嘌醇、甲氨蝶呤、巯嘌呤等药物的严重不良事件,减少药品的无效使用和医保的不必要支出。

第3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 陕西高校 教学 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42-01

1.研究意义

陕西省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三王朝的都城所在地,省会西安更是有着 3000 多年建城史、1100 多年建都史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陕西拥有着众多的高等学校,在文化事业方面有着强大的学生基础,有着一定的事实说服力,随着体育舞蹈在国内的缓慢传入,而在上世纪 90 年代陕西已经有着众多的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积极的开展,所以说陕西省西安市的体育舞蹈项目的开展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十年其项目的发展态势十分强劲,在陕西,特别是西安市外资、合资以及大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和高校学生中,对体育舞蹈的爱好和需求十分广泛,体育专业院校和普遍开设体育舞蹈专业,大多数公共体育院校也开设了体育舞蹈选修课程。迅速发展的高校体育舞蹈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发展模式、组织形式、管理体制与机制也在逐渐理顺。高校由于是年轻人集中的群体,为体育舞蹈进一步的发展搭建了高效的平台。

2.研究目的

虽然体育舞蹈在陕西省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下,西安各高校显现出体育舞蹈教材的匮乏与滞后,体育舞蹈师资力量和水平的不足。作为体育舞蹈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正是希望利用西安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的有利契机,深入研究高校体育舞蹈的发展,师资力量和建材建设的现状,以及高校体育舞蹈发展战略与对策的研究。

3.研究对象

以西安市开设体育舞蹈专项教学的院校和开设体育舞蹈选修教学最有成效的院校,从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系统的分析普通高校和专业性院校开设此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学的环境,师资现状,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本项目带给学生的前景等方面,希望能为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专项教学更好的开展,提出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框架及参考。

4.体育舞蹈在高校开展的必然性

体育舞蹈在高校开展是趋向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当代大学生在校时段从身心发展上来说,是由青年初期向中期转化的阶段。在此时段内,个体的可塑性较强,接受新知识、技能迅速,同时也具渴望交往等特点。与之相应的高校体育发展到现代,也已摆脱"肌力"中心的运转体系,适应性地派生了全面发展及其包涵美育、艺术素质的体育课形式,诸如艺术体操、形体健美、健美健身操、健美、配乐身体运动、太极拳类等课程的引入与普及。随着2002年8月6日我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确定将不再局限在部分竞技项目上,而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把"健康第一"作为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选择性与时效性相结合,课程内容力求丰富多彩,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选择权利;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吸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等原则。再次,随着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的孩子,她们的理念与观念已经基本不认可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我们的教育也强调多样化、个性化、自主化,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体育舞蹈项目加大力度的开展与普及是顺应潮流,顺应时代的发展。为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体育舞蹈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势属必然。

5.结论与建议

5.1西安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的态势十分强劲,体育专业院校普遍开设体育舞蹈专业,大多数普通院校也开设了体育舞蹈选修课程。其发展模式、组织形式、管理体制与机制也在逐渐理顺。高校由于是年轻人集中的群体,鼓励创建体育舞蹈各种学生体育舞蹈协会、社团,为体育舞蹈进一步的发展搭建了高效的平台。

5.2体育舞蹈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多功能特征,体育舞蹈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使用的教材必须考虑体育舞蹈的这多功能特征,改革教材、培训年轻教师是不能忽视的方面。

5.3西安各高校显现出体育舞蹈教材的匮乏与滞后,以及体育舞蹈师资力量和水平不足。研究西安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是西安高校体育舞蹈的可持续的重要任务。

第4篇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发展现状 完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142-02

医学微生物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现代科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促进医学领域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但由于微生物学自身的独特性,使其具有内容宽泛、概念性较强,不易被人理解等特点,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灌输,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这也不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教学作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好弥补了知识课堂的不足,对夯实学生理论、培养学生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将概念性知识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呈现,其有趣的操作经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还是知识创新的摇篮,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阵地。新时期,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研究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1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可谓硕果累累,对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审时度势、顺势而行,相继开设了医学相关专业包括生物制药、临床医学、药学制剂等,同时扩招使得生源数量增加,既满足了国民教育需求,又满足了经济市场需求。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社会对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经实际调研发现,部分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欠佳,与经济市场需求脱节,改革完善势在必行。其中,实验教学是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培养了其多方面的能力。具体而言,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素质、教学环境、工作体系等。有些院校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强调理论知识教学,对实验教学重视不足,建设投入与学生需求不成正比,导致实验教学难以有效开展。而相关教师由于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渗透不足,忽视了学生教育主体性,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足,单纯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素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完善路径

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有针对性提出了以下几种完善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的路径,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加大投入

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作为教育的参与者、主导者,其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效。首先,全校教职工应在思想观念上提高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深刻认识到此项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并积极参与相关建设当中。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规模等实际情况,加大实验教学建设力度,投入所需的设备、技术等,从而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同时,教师则应该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时间,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课程研究上,力争在有限课时内向学生传播更多知识理论,培养其全方位能力。其次,高校应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及时更新他们的思想理念,丰富其专业知识和提高其业务能力,促使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从而使之提供更好教育服务。在夯实各级领导工作的基础上,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将取得更大成绩。

2.2 整合资源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扩招在满足大众教育需求的同时,承担着生源质量下降造成的压力。根据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原则,高校应在把握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依存性的基础上,客观承认并接受学生个性存在差异的事实,合理选择实验教学项目,适当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并提出不同目标要求,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几个阶段开展工作,采用逐级递增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既要保证其充分掌握基础实验技能、测量方法,又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探索性。除此之外,高校还需在不断探索中,找到经典实验内容与现代科技最佳结合点,实现实验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效契合,从而保证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先进性,以拓宽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思维。如此,在全面、先进知识的武装下,医学微生物学学生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

2.3 创新方法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各行各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新课程改革要求下,高校教育致力于突破创新,并取得了不凡成绩。尤其是信息化时代影响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创造了有利时机。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视觉信息占83%,听觉信息占11%,加强视听效果将更有利于人们知识信息获取。而多媒体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呈现给用户更加丰富、便利的信息体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设备,创新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信息传播途径,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重新整合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资源,以图片、声音或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并由此引出提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进而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现有教学条件无法实现的医学微生物实验项目,从而保证教学深度和广度。

2.4 完善评价

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基础与保障。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其实效受评价机制在内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全面、整体、积极地评价学生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评价应结合社会需求、课程要求,实现形式多样化、目标多元化,真实反映实验者能力及水平。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目标主要分为理论知识教学目标和能力素质培养目标两个部分。在理论知识教学考核方面,高校应兼顾不同层次学生感受,选择难度适中的题目,同时保证深度和广度,以指导下一阶段的理知识教学工作。而在能力素质考核方面,高校应选择一些经典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由学生自主完成设计、实验、报告等系列工作,侧面反映他们能力素质上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予以指导训练。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制定一套完善的激励制度,给予表现优异的学生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实验教学的热情。

3 结语

总而言之,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该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笔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持续关注此项研究,全面分析时下不同院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深刻剖析其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提出更多完善意见或建议,从而促进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优化发展,使之成为更多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邓毛子,孙剑刚,梁莹,等.探究式教学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以《医学微生物学》中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发为例[J].价值工程,2014(8):262-263.

[2] 王小丽,钟有添,谢琼B.实验教学改革条件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12):1817-1824.

第5篇

关键词:微课;细胞生物学实验;设计;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60-02

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微信、微博等交流媒介成为大众知识共享的传播平台,而微课作为教学中的创新也备受关注,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其更注重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教学质量的理想化。伴随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微课使得当前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时代催生的网络视频也带有某种弊端性,难以真实有效地满足各个层面的学习需求[1]。焦建利教授提出:传统的课堂实录视频资源已经难以实现互联网时代人们注意力模式的匹配,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很难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加上网速及宽带的硬性限制,教学资源周转率低,优秀教学资源被无形浪费。基于这样的背景,微课诞生,吸取了传统教学视频的弊端教训,更注重主题的突出明确,更具有针对性与服务性,在内容设置上也趋于短小精悍,实现了自由补充与延伸[2]。对于生物细胞学科教学来说,实验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无论是实验技术方法还是理论知识阐述都实现了深度的提升与广度的延伸,逐渐实现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发育生物学的学科融合,逐渐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3]。因此,实现微课与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结合,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生物实验教学关注的焦点,成为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要务。

一、微课简述

1.微课的起源。微课最早由美国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提出,初衷是针对化学课程总结的60秒概述,设置了三大主体部分,分别为总体介绍、解释说明及举例分析。后来英国学者T.P.Kee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分钟演讲,所谓的一分钟演讲就是突出演讲的精练传神,要求具有缜密的逻辑结构及真实生动的案例阐述。在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后,微课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湖安学院大卫.m.彭罗斯提出并创建实施。其包括15到30秒的介绍及结论,服务与上文的关键概念导引。然后录制上述内容并限制时间为3分钟内,在微课程指引下提出书面作业要求,学会借助课外阅读或者实践活动完成关键知识的学习。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当属Educause的微课理念,不是指微观学习中的微内容,而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的在线教学或格式化教学中的教学实际。

2.我国微课发展现状。我国微课依然是新兴事物,起步晚,发展相对缓慢,目前涉及领域也有部分处于空白。基于微课的发展现状,当前学术界也未就微课理念达成共识。学者焦建利[4]认为,微课是对某一知识点的集中阐释,主要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在线教学视频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学者祝智庭[5]则认为微课应该就某个教学主题展开延伸,组织精细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时间限度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而学者胡铁生[6]则认为微课程注重的是视频的微小,因此在针对单一学科或者单一知识点组织教学时应注重教学情景的融入,突出在线学习与自由学习。这一概念也逐渐被大众所认可。资源建设方面,我国微课也尚未成型,目前的应用研究还相对零散,评价模式也有待完善。实现微课程的规范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内容更新缓慢,亟待加强。我国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教学滞后阶段,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或者教学附属而开设,缺乏关注上必然影响教学的创新与跟进,加上该实验教学项目单一化趋势严重,时代气息不足,技术手段及知识的综合运用十分缺乏,内容更新十分滞后。

2.教学方式单一化,学生自主性不足。细胞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就是提前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整个操作过程趋于程式化、简单化。学生不仅无法在实验准备阶段有所参与,更挫伤了学生创新与研究的积极性。

3.教学方法贫乏,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传统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受有限的教学时间的限制,因此实验内容与要求也大多提前限定,教师单纯地演示讲解,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双方互动交流不足,教师也无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创新。

4.教学技术陈旧,现代教育技术参与较少。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教学的前沿学科,理应注重教学的创新,特别是积极加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元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推动实验教学。但是我国细胞生物学的教学现状却是现代教育技术十分欠缺,传统实验教学维度单一化趋势严重。

三、微课在细胞生物学实验中如何应用

1.微课的特性和优势,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伴随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教学融入,部分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当代大学生自由散漫的个性也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实施的制约因素,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听取教师讲课,精品的视频资源难以得到高效率的运用。应用于课后学习的视频资料也难以受到学生的关注与重视,多数处于闲置。微课则突破了视频教学的局限,具有普通视频教学资源不具备的教学优势。首先,其教学内容浓缩,教学时间较短,借助移动端操作更为便捷,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其次,其教学主题十分明确,学生能够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从而获得启发教育或者延伸学习。最后,微课视频的教学容量相对较小,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微课学习中去。

2.细胞生物学微课设计,把握10分钟原则:注意力10分钟。10分钟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设计ADDIE模型:A,分析;D,设计;D制作;I应用;E,评价。通常来说,微课设计要想保证自身的完整性必须具备6个基本环节,分别为教学主题的明确、前段分析、微课基础知识点的切割与划分、微课资源要素的重点设计、微课视频录制及后期加工处理、微课的最终终端输出与展现。6个环节紧紧相扣,推动微课的高效开展。

四、微课引入实验教学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微课具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2011年,手机将取代个人电脑成为个人信息中心。学生自带设备BYOD,包括个人电脑、手机、上网本、平板等越来越普遍化。这为微课的实施提供了必备的硬件前提。调查中发现,84.44%的被调查者认可微视频在微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并且70%以上的人认为配套的教学设计与课件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纵观当前的教育改革,多数一线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微课教学的魅力与优势,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微课教学。其中范福兰等人在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应用效果的调查显示,70.5%的学生认为交互式微视频资源能够激发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单一的图文及音视频资源则受关注度一般,这也从侧面说明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成熟,微视频的教学前景将是广阔而光明的。

五、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有关微课适用性,微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带来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重大转变,各个领域、各种培训、不同学科对于微课程应用的尝试存在“泛用”、“滥用”现象。微课程适用于哪些领域、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以及荧光怎样设计、怎样制作、怎样使用才是最科学合理的成为今后科学研究的新课题。

2.细胞生物学实验微课应用存在问题,我国针对该专业的微课理论研究及实践演练依然不足,多数高校在微课开展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建多用少的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必须将微课作为校本研修资源,对其加强引导宣传,让教师认可微视频教学的优势并拓展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此外微课程应奠定创新型教学模式的资源基础,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实用的教学资源,做好教学辅助。当然微课作为新兴教学理念,应该在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的基础上实现教学需求与教学实践的同步发展,最大限度提升微课程的开展利用率。

六、小结

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理应受到关注,了解微课的本质内涵,在梳理其优势与缺陷基础上综合当前的运用实际,科学预测并规划后期发展,实现微课在设计开发与应用上的创新完善。本文就微课教学的几点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期为微课教学的拓展应用提供有效思路,让微课的魅力更多地展现出来,服务于高校教学。

参考文献:

[1]韦学恩.网络公开课视频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探究[D].扬州大学,2012.

[2]黄婢.“微时代”下的“微课”浅析[J].科技风,2013,(10).

[3]Zhang Jin,Hua Zichun. Thought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cell biology. Chines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2011,33(6):716-9.

[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第6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物;开发

生物制药是利用生物活体来生产药物的方法,生物药物是指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药品。

1.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历史

生物生物制药产业自1953年发现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开始,历经29的研发,于1982年成功在美国上市了第一个重组胰岛素,从此拉开了生物制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序幕。陆续在1986年上市了第一个单抗OKT3、第一个重组疫苗、第一个抗肿瘤生物药物a-干扰素,1987年第一个动物细胞基因工程产品I-PA上市,1989年EPO上市,1994年第一个基因重组嵌合抗体ReoPro上市,1997年第一个组织工程产品Carcitel及第一个治疗性抗体Rituxan上市,1998年第一个反义寡核苷酸药物Vitravene、Neupogen上市,2002年第一个治疗性人源性抗体阿达木单抗注射液上市。2004年我国批准了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上市,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自此开启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大门[1-3]。

2.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行业现状

目前单抗药物是世界生物制药发展的主流药物,笔者以单抗药物为例,阐述一下单抗的发展现状。

现状分析:1、朝阳行业、增长迅速、利润率高、成长性好;2、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技术壁垒高、审批难度大;3、国家政策大力扶持、资本市场青睐、估值高;4、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重复开发,质量不均。

趋势分析:1、以仿制为主,逐步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加速进口药品的替代;2、随着进入企业的增加,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并购重组行业整合将成为趋势;3、企业发展短期看资本和技术承接能力,长期看技术研发和专利保护能力。4、2010年开 始大量抗体研发企 业诞生,技术逐渐成熟,2013开始申报迅猛增长。目前,共有近60家企业申报,获得批件不到10家,从企业背景来看,人才,技术和资金是抗体研发企业的必备条件 。

3.发展前景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我国医药产业一直处于落后于美国、欧盟,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医药产业,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出台促进医药健康发展的政策[4]。

200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重点发展预防和诊断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积极研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推进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国家加大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使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5,6]。数据显示,2003-2010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21.52%,2010年行业产销规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速超过40%。

未来我国生物药研发与产业化能力也将大幅度提高,形成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药物新格局。

在生物技术和产业呈现快速发展,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对发展生物产业做出部署,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的全球大气候下, 我国政府也将生物产业定义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随着我国《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的,标识了业界期盼多时的生物类似药政策大门即将开启[7]。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有望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生物制剂已逐渐成为全球制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业内专家预测,未来几年里,生物仿制药将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众多生物药专利到期浪潮袭来,原研药企正在想方设法延长专利保护期,加固"专利堡垒",生物仿制药企业则在积极地从各方面增强竞争力以进入这个利润丰厚的市场。随着生物制剂的不断发展,包装材料和给药系统作为生物制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确保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提升药品附加值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也越来越受到生物制药企业的关注和重视。

生物技术的应用创立了有160年历史的医药工业,目前正迅速向农业和工业领域渗透和发展,并将对化学工业及其他工业制造部门产生巨大的影响,即改造传统产业,重塑产业结构。日前公布的安永报告显示,去年全球生物技术领域收入增长了17%,达到了546亿美元。其中,美国在此领域的成就遥遥领先,其收入为427亿美元,约占全球的80%。此次研究调查了641家公共生物技术公司和3775家私营生物技术公司。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生物技术公司从2003年底起又开始了上市活动。去年全球生物技术工业共从资本市场募集了212亿美元,较2003年增长了15%。根据安永公司的调查结果,去年美国生物技术产业通过风险投资渠道获得的支持创历史新水平,超过所有风险投资总额的21%。生物技术产业也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其中美国为36亿美元、加拿大2.71亿美元、欧洲14亿美元。

自1992年生物技术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增长以来,仅美国保健生物技术工业收入,就从1992年的80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390亿美元。截止到2005年4月初为止,美国公开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市值已达3110亿美元。其中2004年基因技术公司(Genentech)盈利7.85亿美元,安进公司(Amgen)盈利24亿美元。2004年生物技术工业的投资达170亿美元,这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风险投资达36亿美元。

与此同时,治疗性克隆研究为那些支持它的国家,如英国、瑞典、中国等,提供了战略机遇。英国生物技术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受益于生物技术的部门雇佣的工人超过175万,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英国政府一直对生物技术采取积极扶持的态度,认为它是典型的知识经济,是英国的优势所在,是英国产业的未来。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大发展的战略机遇面前,是积极转变观点、调整政策、抓住机遇、促进科技发展,还是出于保守观念或者政治利益的考虑遏制科技发展而丧失机遇,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蓬勃发展的关键。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对待治疗性克隆研究的截然不同态度,很可能预示着未来几十年世界格局将出现新的变革[8]。

4.意义

近年来,人类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生物治疗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其在治疗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生物技术药物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国生物技术药物的市场总额为180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市场总额的2%。但是中国拥有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又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希望打造出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生物技术药物产业。

参考文献

[1] 高志鹏. 生物制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 中国科技博览, 2015(40):190-190.

[2] 吕强. 浅析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现状以及应对策略[J]. 生物技术世界, 2016(4).

[3] 王旭, 崔韶晖. 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对策分析[J]. 科技视界, 2015(19):115-115.

[4] 毛开云, 杨露, 王恒哲,等. 生物技术药物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5, 35(1):111-119.

[5] 尹再强. 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J]. 农业与技术, 2014(11):33-33.

[6] 周帆. 生物技术药物市场分析及前景展望[J]. 自然科学(全文版), 2016(1).

第7篇

>> 民族信息学的研究范式与发展方向探析 生物信息学在农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协作学习在信息学奥赛辅导中的实践研究 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与应用 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发展与思考 发展中的医学影像信息学 癌症研究的生物信息学资源 中医神经信息学研究趋势 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社区信息学的主要方法 中日美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 云计算及其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 关于化学信息学及其课程教学 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在信息学辅导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美国健康信息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及作用 中医大数据下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及教育模式浅析 人才成为国外医学信息学发展原动力 自建在线评测平台在中学信息学奥赛教学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野田五十洌山下央,副田俊介.新しい情笱В3.暮η笱[J].情I理,2010,51(6):649-655.

[5] Subedi J.Disaster Informatics:Information Management as a Tool for Effective Disaster Risk Reduction[J].Advanced ICTs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Threat Detection:Collaborative and Distributed Frameworks,2010:415.

[6] 庞宗礼.关于建立灾害信息学的建议和农业灾害信息初探[J].农业信息探索,1989(1):27-30.

[7] 庞宗礼.灾害信息学的基本构架[J].科学管理研究,1991(5):74-78.

[8] 刘艺林.灾害信息的采集及其成果积累[J].灾害学,1999(1):70-75.

[9] 田中 淳.暮η笳の展望:p膜蚰恐袱筏疲学gv演会|京大学t合防那笱芯骏互螗咯`O立浈伐螗荪弗Ε啵[J].生b研究,2008,60(4):19-26.

[10] 孙庚.日本灾害信息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国际新闻界,2010(1):111-116.

[11] 民政部灾害信息管理项目建设考察团,王振耀,方志勇,等.加快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美国、日本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建设启示[J].中国减灾,2004(5):49-51.

[12] 宋丹,高峰.美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情报服务案例分析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0):79-84.

[13] Asimakopoulou E.Advanced ICTs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Threat Detection:Collaborative and Distributed Frameworks:Collaborative and Distributed Frameworks[M].IGI Global,2010.

[14] Weichselgartner J,Pigeon P.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J].Int J Disaster Risk Sci,2015,6(2):107-116.

[15] Takahashi B,Tandoc E C,Carmichael municating on Twitter during a disaster:An analysis of tweets during Typhoon Haiyan in the Philippin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50):392-398.

[16] Svoboda M D.,Fuchs B A.,Poulsen C C,et al.The drought risk atlas:Enhancing decision support for drought risk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Hydrology,2015(526):274-286.

[17] Lindell M K,Prater C S,Gregg C E,et al. Households'immediate responses to the 2009 American Samoa Earthquake and Tsunami[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5(12):328-340.

[18] Steelman T,Mccaffrey S,Velez A-L.,et al.What information do people use,trust,and find useful during a disaster?Evidence from five large wildfires[J].Nat Hazards,2015,76(1):615-634.

[19] Ryan B.Information seeking in a flood[J].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3,22(3): 229-242.

[20] Su Y,Zhao F,Tan L.Whether a large disaster could change public concern and risk percep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7/21 extraordinary rainstorm disaster in Beijing in 2012[J].Nat Hazards,2015,78(1):555-567.

[21] 郭松玲.试论灾害信息的特征与分类[J].中国减灾,1992(3):25-27.

[22] 彭姚.国内自然灾害信息分类与组织研究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4(30):26-30.

[23] 崔鹏飞.我国灾害信息管理现状与发展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243-244.

[24] 陈祖琴,苏新宁.基于情景划分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策略库构建方法[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9):105-110.

[25] 蒋勋,毛燕,苏新宁.突发事件驱动的信息语义组织与跨领域协同处理模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11):114-119.

[26] 蒋勋,苏新宁,刘喜文.突发事件驱动的应急决策知识库结构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1):25-29.

[27] 吴小兰,章成志.基于DTM-LPA的突发事件话题演化方法研究――以H7N9微博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5(3):9-16.

[28] 邵健,章成志.文本表示方法对微博Hashtag推荐影响研究――以Twitter上H7N9微博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5(3):17-25.

[29] 邓三鸿,刘喜文,蒋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突发事件案例知识库构建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3):1-8.

[30] 林曦,姚乐野.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情报工作现状与问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3):12-18.

[31] 徐占品,钟健.灾害信息传播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3):125-129.

[32] 徐占品.灾害信息传播者类型及其传播特点[J].新闻界,2013(21):28-33.

[33] 徐占品,刘利永.新媒体时代灾害信息的传播特点――以北京7.21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J].新闻界,2013(5):48-53.

[34] 刘晓岚,刘颖,迟晓明.我国灾害信息传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1):132-136.

[35] 刘伟,刘晓岚.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灾害信息传播研究[J].东南传播,2015(3):5-7.

[36] 刘雯,高峰,洪凌子.基于情感分析的灾害网络舆情研究――以雅安地震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0):104-110.

[37] 刘波.公共突发性事件中微博舆论场域的生成与引导――从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到事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4):76-80.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技能型人才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弊端日显,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需要。针对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现状,结合本校资源和学生特点,在2014级检验技术专科班进行了如下教学改革。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如何制定培养方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培养质量。本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发展服务为宗旨,构建了高职高专检验专业的“1+1+1”3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即1年专业基础学习,1年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实践,1年顶岗实习。第1学年的专业基础部分在校完成,以理论讲解为主,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第2学年的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两部分内容指的是专业课程学习,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校内授课“学中做”,校外见习“做中学”,将“教、学、做”融于一体。前两年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和岗位基本技能训练。第3学年分组进入企业、医院进行专项培训和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在学生实习阶段加强与实习单位和学生的联系,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化指导。

2优化课程体系结合

当前检验医学的发展变化及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优化后的课程共设置28门,1632学时,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4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24.3%、31.9%、34.7%和9.1%。在专业课设置中,采取分阶段、层次递进的原则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将原独立设置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别与《微生物学检验》和《免疫学检验》进行纵向整合,合并为《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和《免疫学及检验技术》两门课程,删减了不必要的重复内容,使学生更易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考虑到当前输血技术的发展现状,在《血液学检验》中增加输血技术内容,整合为《血液学检验及输血技术》。整合后的课程使知识更具连贯性,理论实践连接更为紧密,有助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策略的实施。实验教学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2013年版)》中的检测项目要求,以及目前各大医院、检验中心开展的检测项目优化实验内容,采取“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策略,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职业性特色。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3.1“考证、升本”相融合的多元化教学

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及部分学生有进一步继续学习(专升本)的愿望,在前两个阶段以“考证、升本”为导向组织理论教学,将“考证、升本”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专业课中将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全部纳入课程学习和考试范畴,并可直接以职业资格考试试题作为结课考试题,形成“课、证”一体的理论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实施中依据不同课程特点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像资源,以图片、声频、视频、影像资料向学生展示微观、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在血液学和微生物学中主要利用图片、动画向学生生动展示细胞的形态特点,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生化检验和免疫学检验涉及到的大型、昂贵设备较多,校内资源有限,可以借助影像资料讲解。结合具体课程内容特点,采取多手段交叉设计的课堂教学,如PBL、TBL、CBL、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并将人文素质、职业道德以渗透的方式融入所有教学环节之中,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素质加职业素质教育。

3.2“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教学

专业课学习采取“理论-实验-实训-理论”循环式教学策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模式,在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思路是:理论在实验中讲,实验在理论中学,校内获得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在实训基地用,最后再反馈到理论中总结完善。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如血、尿、便常规检验,血糖、肝功,乙肝两对半等)先在模拟的临床实验室中教师讲解(理论)、学生操作(实验),获得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原理、方法、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和动手能力后再到相应的实习基地对真实患者的真实标本检验(实训),针对真实情境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析,最终提出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理论)。从理论出发又回归理论的循环是阶梯式上升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审视自身,弥补不足和疏漏,为创新创业和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知识基础。

3.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在学生群体已成普及态势。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课程学习中,建立开放的微信平台,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炼整理后以图、表、习题或微课的形式上传网络,推送给学生,并链接互联网相关教学资源网页,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环境制约,可以快速分享平台内容,具有快速、实时、随意的优势。并可以聊天形式展开群体讨论,形成虚拟的课堂环境,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效促进了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学习,是对课内教学的良好辅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改革评价体系构建与教学方法

改革配套的评价体系,强化教学效果。改变传统单一的“一卷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和学生的成长。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构建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两者各占50%。其中,形成性评价采取多主体、多点式、多对象的多元化考评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为鼓励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发表的论文、参与的课题研究认定为课堂学习成果,以一定比例计入相应课程的考核总成绩中。

第9篇

关键词 生物育种 转基因 专利分析

中图分类号:S336;G306 文献标识码:A

生物育种是现代农业史上应用推广最迅速的技术,并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而生物技术作为现代农业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具有高产、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旱等性状的农作物,其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已在多个作物育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生物技术育成的具有抗虫、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转基因作物已经在生产上获得广泛应用。生物育种包括转基因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转基因技术可针对目标性状精确改良,不仅省时而且可打破物种的界限,充分利用遗传资源。截止到2012年底,全球已有59 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种植了转基因作物。

1全球专利申请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粮食战争”的愈演愈烈,发展生物育种技术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逐渐显露出来。一方面,随着国内种子市场价值的逐渐增加,外国种业公司大举进入中国,致使我国种业市场被蚕食,自主品种存在被外国种子所代替的危机,尤其是国外种子企业所拥有的生物育种技术专利,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国家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生物育种技术起步较西方国家晚,无论是技术水平本身还是产业化的程度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1985~2014 年全球农作物育种技术专利申请量整体呈增长趋势,1998-2009年间专利申请量涨幅较大,随后进入一段发展缓慢的时期。从图1所示的全球农作物育种专利申请区域分布来看,美国是全球农作物育种领域申请量最大的国家,专利申请量达11128件,为全球申请量的54%,是排名第二的中国的两倍。美国是世界农作物育种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其中转基因技术也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应用比例。在美国,90%的玉米、90%的棉花、93%的大豆和98%的甜菜都是转基因作物。自1983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诞生以来,美国一直保持着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技术研发国和相关产品生产国的地位,也是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到2013年,美国仍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领先生产者,种植面积达到702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的40%),主要转基因作物的平均采用率约为90%。中国在全球农作物育种领域申请量仅次于美国,排名第2,专利申请量达5710件,为全球申请量的27%,显示我国申请人在农作物育种领域也拥有相当的技术实力。但是与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速度相比,中国转基因作物的推广显得比较缓慢,可以说中国转基因之路是障碍重重。目前,中国政府共批准7 种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但只有抗虫棉花和抗病毒木瓜进行商业化生产,中国主粮未实现商业化生产。2013 年,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6300 万亩,占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的2%,其中转基因抗虫棉占绝对多数。可见,中国的生物育种研发成果推广阻力较大,产业化程度很低。这种重研发轻应用的状况从渣申请人分析中也可见一斑。

图2中显示出了全球范围内农作物育种领域排名前10位的申请人。美国公司杜邦-先锋和孟山都排名前两位,分别拥有3197和2943项的申请量,其他申请人的申请量与之相比均差距很大。可见,杜邦-先锋和孟山都是农作物育种领域技术和专利的主导者,这两家公司在该领域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也是最可能给我国带来育种领域专利风险的申请人。孟山都与杜邦先锋是转基因研发的寡头角色。孟山都和杜邦这两家跨国种子企业拥有世界41%的生物技术专利,控制着世界93%的转基因商品种子市场份额。从获得USDA动物与作物健康监测服务中心(APHIS)批准的关于转基因品种田间测试许可的数量上看,获得最多批准的机构是孟山都(6782个)和杜邦先锋(1405个),远远多于其他研究主体。除了杜邦-先锋和孟山都,其他排名靠前的美国申请人包括排名第4位的STINE种业公司和排名第11位的陶氏等,分别拥有507和176项相关专利申请。而中国申请人中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申请量分别排名第7、8和10位,这三家科研院校的产学研结合能力明显逊于国际大公司,很多技术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乏市场转化。

2我国专利申请发展现状

1985~2014 年我国农作物育种技术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整体都呈快速增长趋势。从图3的全国农作物育种专利申请区域分布来看,2011-2014年,北京、上海以及15个副省级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十二五期间生物农业专利申请量中,北京、南京、武汉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申请量,这和这三个城市对于农作物育种技术的研发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有关。杭州、上海、济南的申请量分别排在第4到第6名,杭州和上海申请量相对较大,均处在较高的水平。可见生物育种的发展集中度较高,区域非常不均衡。

从2011-2014年,我国农作物育种领域排名前18位的专利申请人(表1)来看,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排名前三位,分别拥有277、269和264项的申请量。可见,在国内农作物育种领域,这三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较强的实力,在该领域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其中来自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团队为基因组研究与水稻遗传改良国家创新团队,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水稻基因组研究,在基因图谱、杂种优势的生物学基础、种质资源的鉴定和新基因的发掘、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功能基因组合分子技术育种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成功克隆了一批控制产量、品质、抗病、抗旱、开花、籼粳广亲和等性状的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因。除了这三所高校,美国的杜邦-先锋、欧洲的巴斯夫、美国的孟山都也拥有较强的实力,排名分别为第3、4、9名,申请量分别为224项、217项和165项。其他排名靠前的中国高校申请人包括排名第6-8位的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分别拥有207、205和196项相关专利申请。从图中可以看出的是,进入排名前18的申请人中,国内大部分为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有3位,分别为位于第15、17、18的华大基因、大北农、北京金色农华种业,分别拥有81、71和69项专利申请,可见其在农作物育种领域的国内企业中有较大优势,但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