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

时间:2023-06-30 16:07:54

导语:在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

第1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表象;精神

文章编号:2095-4085(2016)09-0058-02

文化的发展是多年来人们探索和生活积累的成果,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历史延续性,不同的民族文化对当地的环境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活在物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延续到精神领域和文化领域,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意识形态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其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以下是具体分析。

1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

1.1地域材料的使用

在建筑设计中会依照当地的的特色进行建筑设计,这也表达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如今倡导低碳环保,资源循环使用的情况下,我国古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建筑设计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这句话在现代所折射出来的意思是使用当地的已有资源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建筑设计也不例外,例如,在陕北地区就会有很多窑洞,在云南地区出现诸多的傣族竹楼,可以说不同的地域特色文化所打造的建筑形式也是不同的。在一些地热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火山石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就可以借此尝试石材拼凑建筑,也就是说让建筑披挂一层石头外衣,以此增加人们对此类建筑的亲近感。

1.2建筑语言的隐喻

每一种建筑都诠释了自己的语言,建筑场所是空间性的地域表达方式,人们在场所中对建筑产生了解,建筑并不是完全的模仿,其主要是在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追随色彩、材料以及各种质感,以此表达出场所中的文化隐喻。例如,在苏州的博物馆,人们对其第一感受就是整体感非常强,尽管是现代化建筑,但是依然能够看到传统的时代特色,而从屋顶的形式上以及各种空间的组合上再到室内的装饰上都具有整体性的特色,完全反映出了江南水乡的文化气息。这种建筑手法就是用新的建筑设计表达旧的文化,也是用现代化的设计方式表达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1]。

1.3精神的表达

地域主义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就是让建筑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在建筑设计中很多描述性的语言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创新性也非常高,并且也呈现出人们对建筑的一种精神性需求。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设计师,都会将自己的设计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贝聿铭设计师在使用现代主义思想的过程和江南的文化进行和融合。建筑从设计开始一直到施工再到竣工,整个过程中都会表达一定的思想,可能是现代风思想,也可能是生态文化思想,这也都是建筑师对自己思想和精神的表达分析[2]。

2建筑和文化的关系分析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也是接纳不同文化的载体,建筑和文化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属于包容性的关系,相互映衬,相互反应。在人类文化中,所有的都能够归结为物质层面、心物层面以及心理层面,因此对于建筑的发展来讲,这几个层面在建筑上的表现就形成了建筑要素、建筑艺术以及建筑语言和建筑形式。这几个层面的文化特征更加明显,从表象到精神都显现了特色的存在。从当前的建筑设计大环境上看,不同的建筑师拥有不同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意识,这对传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来讲也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3]。

3建筑设计的地域文化表象和精神

地域文化能够极大的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对于建筑学的影响非常广泛,基本可以归结为在物质层面、心物层面以及心理层面。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成为一种表象内容,并且也渗透在建筑的作用和功能上,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更蕴含了地域文化的特点。这种建筑和文化的迎合直接对人们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产生影响。例如,在传统的屋顶建筑上,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以及装饰图案上都能够对现代化建筑设计产生直接性的影响,无论是延续性还是创新性,现代化建筑都有章可循。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精神层面内容的夯实让建筑的形态也不断的前进,很多不同思想以及不同文化能够融合在一起发生碰撞,由此文化建筑出现,这对人们的现代化生活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人的思想决定了人们未来的行动和行为,建筑师对地域文化的了解也是建筑发展的基本方向,更是一座建筑文化积累优劣的表现[4]。精神对人的作用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此过程中,建筑的表象和精神也反映了一个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形态,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呈现的表象与精神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筑是文化的反应载体,文化是建筑的表现形式,不同地区文化不同所以出现的建筑设计也不相同,这样也更加体现了民族的特色感。表象和精神都是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也正是这些表象和精神的存在让我国的现代化建筑走向多样性发展的空间,这是一种继承和发展,也是一种积累和循序渐进的景象。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地域文化的发展以及建筑设计的优化起到一定的促进性作用,给建筑设计师带去一定的思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辛酉阳,连自宝.C文化中心建筑设计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6,39(7):107-111,114.

[2],吴永发.文化之型化在安徽阜南县文化艺术中心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工业建筑,2014,25(8):68-70,83.

第2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影响;吸纳;融合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078-03

1、引言

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建筑文化是人们的观念形态在建筑上的反映或体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建筑具有时空性、地域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的不同,出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建筑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表现形式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中,与当地文化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也体现了民族性建筑文化与世界性建筑文化的渗透。

2、地域文化与建筑

2.1 地域文化的创作思潮起源。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内文化的总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域特征、历史状况等的不同,形成了文化的地域特征,这些特征是动态的、发展的。建筑作为一个地区的产物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建筑的地域性就表现在地区的人文历史的环境之中,形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1964年,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轰动一时、名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的展览并展出了同时出版的著作《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以后,被人们忽略的地域文化被重新发掘出来。

2.2 地域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孕育和形成的,主要包括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的特征一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性不仅是方位和区域的概念,而是包括了气候、土壤、植被、资源等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人文精神,这些因素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二是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各地的文化形态是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并延续下来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三是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地域文化并非狭隘的排他主义,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提取文化中更本质的东西,致力于把当地文化用先进的理念表达出来,一定条件下能主动与外来文化共生、融合。

2.3 地域文化与地域性建筑。地域性的建筑来源于人们适应了当地气候、环境、地形、材料等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着不同的建筑文化,而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影响着不同的地域特色。比如,我国的西部高寒地区,人们用石块垒砌,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山地建筑,满足避风、挡雪、保温、御寒的需要;黄土高原及漠北戈壁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人们利用山边、土坡挖洞筑房,建起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土建筑;湖南西部地区气候潮湿,盛产竹子,所以最典型的民间建筑是以竹子为材料的吊脚楼。这些地域性建筑因受到当时当地的地理、气候、交通、经济及政治等条件的制约,在建造时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建筑形式不拘一格,很好地融入大自然之中,显示了一定的实用性、经济性和生态性。

3、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缺失现象与应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巨大的建设量和建筑设计团队,并没有改变建筑品质的滞后现象。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随着地域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弱化,我国旧的城市建筑个性特色在不断丧失,新城面貌越来越缺乏独特的艺术魅力,空间结构混杂而繁乱,环境缺少新意。当下,我国建筑设计出现了两种弊病,第一种是对西方现代建筑形象的生搬硬套,既不讲求民族和地方固有的文化内容的表现,也不讲求在与周围自然和人工环境的文脉继承协调下的创造,更愿意接受一种流行的、由建筑师个人的喜好而定的某种形式的支配,浅薄地追求某些时髦的手法,建筑创作成了不能表达语义的华丽辞藻的堆砌。近年来,在建筑设计方案的评选中追求“崇洋”、“攀高斗富”、“稀奇古怪”、“高档气派”的风气愈演愈烈。以北京为首的“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等设计方案均出自国外建筑师之手。究其原因从整体上看,一方面是我们的设计水平和国外建筑师比,特别是执业精神确实存在差距,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不自信,建筑创作缺乏地域文化的支撑,因而缺少了创造的源泉。反过来,某些西方文化成为了建筑设计中的潮流,西式风格建筑被当成了一种文化产品不断的进行着复制和传播。第二种是对中国古典建筑形象的简单模仿,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丰富性和它的卓越成就缺乏深入的甚至基本的了解,独立创造的意识和超越的意识淡薄,虽然喊着“民族化”的口号,但在什么是传统,以及传统如何与现代相结合的问题上,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针对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缺失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中国的建筑师们应该深刻反思,一要积极应对外来建筑文化的冲击,勇于探索现代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既要自觉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又要注意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遗产,正确把握外来文化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要在现代建筑的共性中体现地方个性,整合自然环境中的建筑语汇,设计出能延续人文传统特征的建筑空间和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三要自觉吸收地域文化优秀传统,深刻领悟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比如,对于中国古典建筑,孤立的单体建筑一般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的组合序列未取得;中国建筑艺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建筑物质性、功能性的形体本身,更多的是建筑所蕴含和传承的民族的、国家的思想、情感、观念、意识等精神性的中国文化的精髓。

4、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原则

4.1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现代建筑设计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还应该借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充分考虑各个地域、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层次人群在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处理好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因地制宜强调的是建筑与场所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实现建筑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建筑师应选择来自于传统民间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间形态、建筑形态、构造方式、及细部等方面的形式或构思未进行创作,在满足现代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表现地域特色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4.2 承载人文精神、体现民族文化。人文精神源于深厚的地域文化,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宗教、积淀成的习俗等,共同构成了影响建筑发展的一种本质力量――人文精神。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成为我们探索现代建筑设计民族化、地域化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是体现设计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基础。建筑师应关注地域文化,延续传统文化精髓,探索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交汇点,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建筑人性化设计进行有机融合,以此表达人文精神。

4.3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地域性对建筑的影响是一个建筑与环境不断推进、优化的探索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互相推动向前发展,只有主动适应时代需求和不断地创新,地域性建筑文化才能长久的延续和发展下去。因此,现代建筑创作应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增强创造性。现代建筑设计可以在地域性建筑形式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变体,解构,重构等方式,完成形式上的“差异性转变”,从中激发新的创造性,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

5、地域文化的发展

5.1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一些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的现象,传统文化受到严峻考验。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许多特点,如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富于变化;建筑造型丰富多彩;空间分隔灵活多样;室内装饰讲究内涵;色彩运用五彩缤纷;庭园绿化含蓄活泼,变化万千,内容及形式十分丰富。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是孤立和对立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在现代建筑创作当中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又必须在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因此,建筑师应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按现代建筑的功能要求,探索和追求适应人们生活发展的新方向,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一方面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为原则,使建筑既简洁、明朗、注重功能、强调环保、减少污染、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另一方面将传统设计因素加以提炼和简化,让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因素更加完美的结合,创造出体现中国形象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

传统建筑风格的当代表达最突显的案例当属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见图1)。国家馆以整体大气的梁柱结构、斗冠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同时也兼顾了现代建筑科学,简约化的装饰线条,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东方之冠”作为一种视觉产品,既有创新,又有与艺术性、地域环境、人文环境以及风格相结合的美学价值,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5.2 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不同的建筑模式总是与不同的文化模式相对应,在中国“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等传统观念影响下,建筑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侧重以群体组合塑造空间;而传统西方文化则以理性、和谐、秩序为美,突出单体建筑的形体美,追求规则的几何形和标准的尺度。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西式的建筑风格已经成为当今的流行趋势,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正逐步被边缘化。为此,当代建筑师有责任保持建筑文化的民族性,继承发扬优秀的地域文化传统,在吸收与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地域文化中。强调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并非排斥外域的优秀文化,相反,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要有意识地汲取西方先进文化的精神、吸收它的科技性,在发扬自己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地域文化优势、借鉴外域文化精华滋养自己,使地域建筑文化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的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的精华。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可在现有文化的整体感觉中寻找灵感;在建筑文化的民族性及地域性中夯实基础;在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积淀中吸收养分;在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中不断探索;利用当代科技手段及科技观念拓展建筑创作的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有时代感和民族性的崭新的现代建筑。

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见图2)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金茂大厦塔楼平面双轴对称,提炼中国“塔”的形意,外形柔和的阶梯韵律,勾勒出刚劲有力的轮廓线。设计并没有简单复制中国古代密檐塔的建筑形式,而是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结合当代的审美需要与技术要求,把密檐塔建筑形式以元素符号形式加以创新和重新组合,从传统中提取满足现代生活的空间结构,从更深层的文化美学上去寻找交融点,用吸收与借鉴的理念以及精良的做工和完美的尺度未表现历史文化和现代精神。

5.3 地域性文化的挖掘与提炼。有意识地保留地域性文化传统,将使得建筑设计更富有民族的地方的风格。传承地域性文化不是简单地就设计中的形式、色彩和空间形式等方面对地域传统文化的模仿,而是要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真正理解地域文化的本质内涵,结合现代材料和地方特色材料,构建一个体现民族地域特色的空间,创造出既有地域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感的建筑和空间环境。建筑师在设计中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环境、资源等因素,尽可能地顺应、利用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创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美好环境;二要对各地不同民俗文化、地域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文化遗迹、建筑进行整理,提炼出独具特色的造型。三要对地域的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加以凝练,将某种形式语言进行分析、概括、吸收和消化,并进行一定的夸张和变形,使设计给人以新感受。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见图3)获得成功的真正原因,就是他寻找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基因要素,并把它们提炼、整合,与现代建筑有机融合成为贝氏特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香山饭店试图利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贝聿铭先生用简洁朴素的、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运用空间序列的连续性,又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庭院深深的美学表现,表达出一位当代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之路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 ;现代建筑设计;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China'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s over thousands of ancestors practice and research eventually evolved, it contains a predecessor to building design ideas and thoughts, and many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this kind of concept and contains the thought has been standing in the earth. So a lot of stylist see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gradually began to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China into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to our country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has had a huge impact. Nation's traditional culture to inherit, but not all culture intact to 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cul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to find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o design the new, of The Times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historic building space. Combining with the individual to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understand, discusse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how to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heritance; innovation

引言: 我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在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科学各个方面知识的媒介中,古建筑的发展有着其生命的印记,是一个时代人们审美观的物化,了解建筑的内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的审美和思想、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这是一种精神特质的体现和升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可以体现一种精神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融合和整合。我们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理解、提炼并有机地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既简洁明朗、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又具有真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洁、舒适而又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主义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我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设计理念。

一 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中,表现了对历史主义和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数种文字,并反复再版。该书的畅销,充分说明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是不分家的,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能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中国的建筑设计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道德经》中指出:“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较早地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了建筑设计中“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尽管极少数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声称要抛弃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实际情况却是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中国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建筑设计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

建筑设计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出某一时期文化的风貌。人们按照历史经验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建筑设计根植于传统文化。世界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充分结合了传统的古建风格,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将传统文化巧妙地与现代设计结合在了一起,同时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博物馆主体造型设计得新颖巧妙,充分运用了当地传统建筑的基本色调,给人以亲切的相识感。在博物馆的选材上完全是就地取材,比如石材、地砖等都是当地的材料,可以说整个建筑就是土生土长的特色建筑。这也正是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什么能够如此密切地融入当地环境之中的原因。贝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融入了老子《道德经》中的空间理念,解决了建筑与自然的之间的融合,在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到了“苏而新,中而新”。

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传统文化;共融;共生;审美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2-0053-02

1、前言

尊重历史传统,传承民族文化,一直是现代建筑设计艺术审美秉承的原则。如何营建基于民族文化又符合时代精神的建筑设计类型,当下的建筑设计似乎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要传承文化,参照传统建筑形式因子,但又担心落入设计俗套,缺乏创新创造意识,没有体现出现代建筑空间的气韵。另一方面,想学习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大胆的技术创新,却又担心流于形式缺乏根基,很多设计师正在身体力行寻求当下的建筑设计文化语言表达方式。

2、建筑设计应当与社会文化共融

现阶段我们也许陷入一个文化健忘的时代,需求的真实性变得模糊不清。作为建筑设计践行者,我们应当把公众对“真实性”的心理需求,以一种文化情绪的方式合理地表达出来。同样,建筑物象应当继续承担起社会文化责任主宰者的角色,继续传承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艺术的精髓,并努力挖掘民族核心文化价值观念,朴实自然地把我国特有的建筑文化元素奉献绘社会公众。

我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前人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思考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历史上,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作为一种鲜活的设计文化形式载体,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环境设计观的典型代表。今天的现代化进程过分倾向于西方文化,西方建筑设计理论得到本土设计师的追捧,现代化国际化的建筑实律究斥着国内城市发展的每一片角落。我们有责任协调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文化差异,深层领悟文化表象下的真正建筑本质内涵,并了解当前社会公众真正的审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形成与时俱进并具有独特新文化思想的建筑设计。这种协调并不是传统文化与现念的中和,而是一种新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样也是人、建筑、自然的整体协调。

建筑设计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艺术形式,它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建筑功能实用的本身,而是在于它所载承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又伴随着社会综合文化背景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气韵。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社会文化与建筑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其核心点就在于“文化”这一关键的价值属性,它又具有宽泛的社会属性范畴,我们需要将它融合成与建筑物象、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有机整体,而又相对独立地彰显场所氛围和精神气韵。

3、建筑设计应当与社会生态共生

物质的消耗总是与人类文明成正比,当我们自认为越来越高级的时候,却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建筑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背景,任何民族都把自己国家各个时代的建筑当作自己文明的印迹。然而当下的中国,建筑设计似乎在进行着一场复制性的运动。我们应该警醒:建筑设计必须与社会、自然、生态同步协调发展,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应当承担起现阶段的社会责任,并敢于担当,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努力。

在有关环境建筑设计的范畴内,建筑与生态的关联最为密切,建筑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把社会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新的建筑设计目标,也是建筑设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现代建筑的生态设计则反映了人类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意识和价值观念: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建筑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建筑设计中生态价值观是我们必须尊重的设计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从方案构思到细节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设计与生活的各种行为过程中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生命的意义。

在当前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必然走向一个“生态性”的主题上来。设计的“生态性”要求设计师对人与自然这一核心关系更加地关注和关心。人是建筑设计的主体对象,我们创造性的研究物象客体无不是为主体服务的,人的客观需求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永远是建筑设计的主旨。正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思想~样,建筑设计与人类社会生态需求的关系显得既辩证又统一,这就需要和谐共生,相互借力,而不是相互产生破坏。

4、基于传统文化的建筑设计现代审美

社会建筑物象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的特殊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建筑元素作为现代文明的城市建筑重要组成,它的设计发展与进步不应停止不前,而应当与时俱进。作为建筑设计从业者的我们,就更加有必要认真地对它进行研究,使传统元素特征与现代文化审美紧扣,其目的是让传统建筑的形态更加俊逸,造型更加优美,物象的典型性达到刚柔相济、淡艳相宜。

建筑设计的审美思维逻辑要“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思维扩张和聚合,共融和共生,相互作用协调的结果。笔者建议: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有效借鉴国内传统建筑浓郁的文化底蕴,并把抽象的社会内涵具体化和理论化,以便在方案实践中进行把握。建筑设计的现代审美及空间营造既需要宽泛的文化与哲学感知经验,也需要领会设计的基本原则及美学内涵,同时也要限定好物象设计的协调性修饰,只有这样才会更加契合于建筑环境本质及外延的设计共生需求。不过建筑设计与纯艺术创造有所不同,建筑设计创造者需要根据外部的诸多客观条件来达成设计的目标,创造性现代建筑设计的“解题”必须满足“要求的概念”或“有限定作用的定语”,这是现代建筑设计范畴的基本属性。所以,建筑设计现代审美意识思维的探索方向,将是考察要求概念形象生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以及这些有限定作用的定语和整体建筑环境的关系上。以此为基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创造性现代建筑设计的审美水平和思维能力,才能为社会建筑物象的整体和谐创造积极条件。

第5篇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的居民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和装修风格。例如,北京的四合院、徽州的民居、晋商大院等都是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传统建筑的典型,将地域性、民族性、欣赏性融为一体。

1.1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及表达

我国古代先人们重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将人、建筑、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三方面因素达到一个平衡。在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古人很重视在建筑装修过程中建筑的装饰与环境协调统一,一般古代建筑选址都选择距离山水较近的地方,这样比较方便生活,在建筑装饰的设计上一般采用山水化作建筑的外墙装饰,在古代人的思想里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最美的,因此在建筑的整个格局、形式、颜色上都尽量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在建筑过程中充分的做到了“因天材,就地利”,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2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重视道德、人伦、教化思想的融入及表达

在中国的古代十分重视道德、人伦、教化,这些思想在建筑的装饰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在很多的古代的学堂建筑中都会绘制孔子讲学的的壁画,意在劝导人们重视学习,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而在麒麟阁中绘制了苏武、霍光等功臣的画像,以激励后人学习这样道德榜样。古代先民通过这些建筑的装饰对于我国的传统的优秀的道德品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以在后人心中树立学习的榜样。

1.3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重美好愿望的融入及表达

我国传统建筑的装饰手法十分含蓄,在传统的建筑表面的绘画及装修中多采用谐音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希望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例如,在很多的建筑中都会出现蝙蝠、鹿、鱼等图案,将人们的愿望通过谐音的方式在建筑物中体现出来。

2现代的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

随着这会的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在建筑文化领域我国受到了西方的建筑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得很多人认为在建筑的设计中要多融入西方的文化因素,这样才是先进的建筑装饰设计的理念。很多人忽视了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在建筑设计的巨大借鉴意义,所以要在建筑装饰中融入传统文化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2.1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原则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的舒适度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设计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融入的同时要考虑到建筑的实用性。做到人性化的设计,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2.2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原则

建筑装饰不是凝固的,都具有其生命力,而设计师的职责是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建筑的装饰中,赋予这些凝固的装饰以鲜活的生命力。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多的装饰设计中都蕴含了浓厚的人文思想,值得设计师的借鉴,在建筑的装饰的设计中要将传统的文化与新时代的文化结合在一起,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2.3着眼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原则

我国的传统的建筑历经几千年的考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智慧的结晶。我国古代建筑传播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也值得今天我们的建筑设计师们来学习和借鉴。建筑设计师们在设计时要避免那些平庸、冷漠、漠视化的设计,要重视使用平和的色调、简约的色调,整个建筑图案的设计和色调的选择要注重于周围的环境相统一。

3建筑装饰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及表达方法

在目前现代的家庭建筑文化中对于国外的先进文化和设计理念的学习十分普遍,促进了现代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但是要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只靠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和理念是不够的,必须将传统的居住文化融入到现代的居住文明中去,以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

3.1将传统设计思想融入到现代的装饰设计之中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古代的先贤总结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具体的建筑图案的设计上要求图案设计的和谐统一,强调设计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所以设计师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要借鉴古代的设计思想,在设计过程中在整体把握图案设计,重视图案的整体布局,注重各个图案之间的协调性,要重视使用平和的色调、简约的色调,整个建筑图案的设计和色调的选择要注重于周围的环境相统一。将传统的设计思想融入现代的设计之中。

3.2传统装饰语言的直接选用

装饰语言是指通过建筑装饰来表达思想内涵的方式主要指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图案和符号。我国古代十分重视装饰语言的使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图案和符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图案分别有龙、凤、白虎、玄武图案等,纹样有太极八卦纹、水纹、意纹,在设计师设计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这些图案和纹样的特殊意义和应用的场合,对传统的纹样和图案好、进行改进和创新,在设计中添加一些现代的元素,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的艺术的有机结合,但是在设计过程中不要将现代元素硬套入真个设计图案中,以免出现视觉上的违和感。要根据纹样与图案的实际特点运用一定的装饰形式进而处理手法,对整个装饰的图案进行处理,使其现代元素能够自然的融入到传统图案中。

3.3传统装饰元素的提取和重构

建筑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实现将传统纹样和图样有机的融入现代的装饰元素中需要掌握对传统装饰元素的提取和重构方法。这对于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设计人员要了解图案的基本造型规律、各个图案的文化内涵和建筑装饰的设计规则,而且还需要在图案的提取、造型、整理,使设计出的图案与现代化的造型审美理念相符,最终设计出具有传统风格的现代作品,实现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入。在设计时需要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将传统的建筑装饰图案进行具有现代形式感的扭曲、变形,并用传统的手法对于提取出的图案进行创新设计,这样设计出图案,这种手法可以有效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规律的图案。这种方法不是对于传统图案的简单罗列与拼接。是设计师在对传统图案与现代图形设计理念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使二者完美的结合。

4总结

第6篇

关键词:建筑与文化;融合;创新

Abstract: through building the space and time the tunnel, the great Chinese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culture embodies the infinite charm, architec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human, architecture expresses the certain outlook on life, the universe,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feeling,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human virtues, and it is a n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rystal. Architectur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he building.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between both already has cut the origin of constantly.

Keywords: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Fusio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与文化犹如鱼水相依,是人类的永恒课题。建筑,为人类留下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砖瓦木石堆砌得遮风避雨处所;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先进的文化或是根本利益都是与建筑有着血缘的不解关系。建筑演绎出整个人类社会最具鲜活和充满和谐的韵律,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形象地比喻它是时代进步的镜子,经济发展的缩影。而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集中表现,也正是建筑的个性和特色构成了城市的生命和灵魂。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一旦没有了旋律,自然是噪音,倘若建筑没有艺术情调和文化韵味,那它就失去了灵性,会因为缺少灵魂而成为钢筋和混凝土支撑的空壳子。 总之,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二者息息相关,永无终结。

一、建筑文化的基本观点

1.1人是建筑文化的主体

“人塑造建筑,建筑塑造人”。人是建筑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造者。古人云:“居移气,养移体”,这是阐述了建筑和人文的关系。换言之,建筑真实地表达了人的文化意愿,是人的梦想与意志的实现。一个优秀的建筑 (视为艺术时) 除了使用功能、 审美功能外还有表达功能。设计者要融入对建筑独到的理解,‘心存’使用,‘心存’审美,‘心存’辨认和解读,由直观和感悟、具体和意象、表征和隐喻,多重层面的表达对与传统、时代、地域风貌的认知,才能让建筑无形的文化力量体现出永恒的主题。

1.2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指出,我们所谈的建筑文化其实就是城市在建设中留下的建筑文化遗产。它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及文化形态。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 文化对这个时代的建筑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他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建筑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可居性、同构性、 民族性、地域性。它是人类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生活情趣的写照、是任何一个人的生存须臾不能离开的生存文化。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可见,建筑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符号文化的综合反映。建筑不仅凝聚着整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精神面貌,而且也树立了各个城市鲜明、独特的城市形象,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城市人民生活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1.3 建筑文化决定价值观取向

沙里宁曾说过:“根据你的房子,就知道你这个人;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知道了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建筑和古董古玩一样,是不可再生的,只有真实的才具有价值,才能体现城市的历史特色和独一无二的魅力。建筑文化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是建筑的格调和责任,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写照。将魅力永恒的建筑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融会贯通,不仅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更是一种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的体现。

二、文化创意是建筑实现与文化融合的中介、桥梁

建筑欲与文化高度融合,必须借助某种手段、方式或媒介,而文化创意就是建筑实现与文化融合的中介、桥梁。

创意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文化创意就是以文化为素材, 以推进文化本身的提档升级、价值实现或文化与经济、 与物品的融合为旨趣的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设计、策划、构想。就建筑而言,文化创意就是以文化为素材,以推进建筑与文化的高度融合为目标而进行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地构想。文化创意是当今诸多产业的有力推进器,建筑本身就适合文化创意功能的发挥,而我国又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使借文化创意推进建筑与文化的融合更加有效、更加合理。

建筑,从广义上讲,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包括房子、道路、桥梁、城墙、水坝、烟囱、水塔及战壕、碉堡等军事攻防设施。建筑并不只是用石头、木材、钢筋和混凝土简单堆砌而成的构建物,而是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是人类智慧、情感、观念和力量的综合表现,是人类文化艺术成就的综合表现形式, 正如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所说:“ 建筑基本上是全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 有人类历史便有建筑,建筑会与人类用永恒共存。建筑被人们赋予“ 石头的史书” 、“ 一切艺术之母” 、 “ 凝固的音乐” , “ 城市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自传” 等美称。建筑具有宏大的墙面、顶面, 一般都需要装饰美化,便于人物、故事、绘画等文化资源的融入,便于个人风格、历史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的展现,便于美术、 灯光、 音像等艺术手段的运用, 因此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采矿业、种植业、畜牧业、机械制造业、修理业等与建筑业相比,文化创意功能的发挥就难得多, 因其面积狭小,部件、工艺都是标准化的,不便于人物、故事、绘画等文化资源的融入,不便于个人风格、 历史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的展现,也不便于美术、灯光、音像等艺术手段的运用。

依托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创意,可推动文化与建筑的高度融合, 使建筑的文化内涵得到丰富,并彰显建筑设计者、 建造者及使用者的风格、个性, 大大提高建筑的品位和市场竞争力。

三、以文化创意推动建筑与文化融合的具体模式

以文化创意推动建筑与文化的融合,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具体模式。完成一座建筑, 一般都要先设计图纸,对建筑选址、 建筑布局、 建筑结构、 建材选择、 建筑工艺、装饰美化等问题形成预案, 建好后还要进行推销, 最后才能入住或用作他用。因此, 以文化创意推动建筑与文化的融合,就可从这几个环节着手。

3.1 在建筑选址、建筑布局环节推进与文化的融合

在建筑选址、建筑布局环节,与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实物资源、形象资源很难派上用场,可用的主要是观念资源、知识资源。与环境相协和,充分利用地利的观念、方便节约的观念、邻里和谐观念等观念,皆需秉持。与环境相协和,充分利用地利的观念、方便节约的观念,人自然都会秉持, 但邻里和谐观念却有人经常违背,以致侵占邻居地盘、遮挡邻居采光等现象不时出现,是重点应加秉持的观念。代表现代文明的物理学、建筑学等学科的知识会大有用场, 同时, 古代风水术知识也必须加以重视和利用。古风水术是论述和指导人们选择和处理住宅(阳宅)与坟地( 阴宅) 的位置、 朝向、 布局、 营建、 择日等一系列的主张和学说, 是选择居住环境的一种术数。其所用的阴阳、 五行、 八卦、 风水等概念,与现代科学大不相同,现代人理解起来颇感困难, 给人以神秘感, 常被一些人视为迷信, 其实有深刻的内涵和道理,不能理解、不知利用十分可惜。风水术影响中国民众数千年,早已深入人心,购房者几乎没有不看风水以求福避祸的。风水术认为是吉宅的房屋,人们会很乐意购买;否则,人们就不乐意购买。不管你认为他是科学还是迷信,你必须正视它的存在,按照风水学原理进行建筑的选址和布局,满足住户求福避祸的愿望。

3.2 在建筑结构环节推进与文化的融合

建筑结构是建筑的关键环节,对于单一建筑来说,直接决定着建筑的面貌特征、风格样式、空间大小、厅室安排、厨厕位置、门窗样式等问题;对于城市、 村庄、街区等建筑群来说,直接决定着民居、商场、工厂、剧院、街道、道路、 广场、 河湖、公园、绿化带及雕塑等的位置、大小、面貌等问题。建筑结构是外显于人的东西, 代表着一幢建筑或一组建筑的形象, 最能体现建筑的人文艺术特征。

3.3 在建材选择、建筑工艺环节推进与文化的融合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任何建筑物都是利用建材按一定的建筑工艺建筑起来的。这两个环节是建筑的核心和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着建筑的坚固程度、宜居程度,乃至面貌、结构。草木建筑、石头建筑、土坯建筑、砖混建筑、钢筋混凝土建筑, 因建材的不同,不仅给人的观感大不相同,其坚固程度、宜居程度也大不相同。材料是工艺的基础, 建材对建筑工艺的确定具有决定性影响, 不过,二者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同样的建材会有不同的工艺,同样的工艺,也可选用不同的建材。同样的建材, 建筑工艺不同, 耗材和效能也会不同。一幢精美的建筑, 既需要好的建材,也需要好的建筑工艺,缺一不可。建材的选择、建筑工艺的确定,既体现着科学性、技术性,也体现着艺术性、民族性和个性, 既是个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也是个不断巩固和传承的过程。因此,既要吸纳高新技术等现代文明的成果, 又要设法保留民族传统建筑工艺的精华。事实证明, 一些利用传统建材和建筑工艺建造的建筑,具有优良的性能,如榫铆结构的木材吊楼,因具有弹性,在汶川地震中很多并未倒塌,而砖石建筑大多倒塌。传统建筑工艺的精华,要尽力保留,有意识地吸纳进现代建筑。中国开始现代化进程100多年来,现代建筑品质赢得专业认可的寥寥无几:一方面,具有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现代建筑风格和形式没有形成;另一方面,建筑缺少精致性,“粗糙、没有细部、不能近看、不能细看、不耐看”。中国呼唤精致的现代建筑,需要能引起“ 精致” 审美感受的中国现代建筑的技术与方法,即建成具有建筑文化与艺术表现力的建筑形式的工艺技术方法。建材和建筑工艺的选择,还应秉持现代文明降耗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尽量使用节能降耗、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建材和工艺。如曾令钢铁企业一筹莫展的钢铁废渣,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新设备新工艺可用来生产凝石这种高性能又环保的新型建材。

参考文献

【1】杨英法,苗方朔.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融合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0).

第7篇

1.1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内在统一

建筑是反映文化和艺术的长期存在的实体,建筑设计依附于文化环境和地域环境中,反映出不同的审美观和文化认同感,同时,建筑能够展示和促进文化发展,所以文化与建筑是内在统一的。

1.2当代建筑设计作品缺乏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文化渊源流长,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国际化与多元化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各大城市高楼林立,发展迅速,钢筋混凝土与玻璃幕墙成为了现代建筑的流行设计语言。中国建筑业也迎来了空前繁荣,大城市中各种类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拔地而起,但整体来讲,中国现代的建筑设计作品,大部分缺乏中国文化的民族文化内涵。设计师需要从建筑设计中能将传统文化融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并找到合适的方法形成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延续,又能够体现时代特色。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分析

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结合,需要分两个层次来把握:

1)物质与形式层面。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从建筑的整体布局、颜色、空间、材质、形态等方面分析地域文化特点;2)精神内涵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风格讲究秩序、讲究对称、讲究稳重和谐、讲究端庄大气,同时也具有浪漫优雅的气质,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师设计理念继承和演绎的关键所在。

3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1)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应该侧重于对其内在精神的演绎。

在传承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保守僵化的误区,避免机械的照搬中国古建筑的具体形式,由于时代不同,材料技术不同,建筑的功能体量和以前的建筑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设计当中,应该侧重于对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演绎,创造性地结合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做到继承中创新。

2)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表达形式。

建筑是具体存在的实体,它通过空间、形态、色彩、质感等建筑基本元素的组合来实现建筑艺术的视觉感受和精神内涵。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这些元素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并以此来反映它的文化倾向,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反映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a.建筑形态。建筑形态是指建筑的整体布局、空间大小、尺度等,中国传统文化对事物的形态具有自己的审美习惯,讲究对称,秩序,讲究不同的形态创造不同的意境,现代建筑师通过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空间、形式、结构、比例、均衡、节奏等造型符号元素的理解和分析,选择适合建筑类型的组合方式,达到所要表达的建筑文化意义。b.建筑色彩。建筑色彩是构成建筑视觉认知符号系统的必要元素。色彩本身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式元素,中国的建筑色彩丰富,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象征意义,比如红色象征热烈、喜庆、吉祥、浪漫,黄色象征富贵和皇权。现代建筑利用色彩和传统文化的呼应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c.建筑材料和质感。材料和质感的运用是建筑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与形式的融合是建筑设计的理想目标,建筑材质符号就是指建筑的表面特征。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质感,给观赏者不同的审美和文化感受,比如谈起灰砖,谈起白墙灰瓦,人们会自然的联想到中国传统建筑。利用人们熟知的材质肌理来向观赏者传达建筑印象,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联想,增强现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4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演绎

4.1项目解读

1)文化背景解读。

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我国培养各民族青年及高级人才、研究各民族文化的最高学府,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于单体建筑风格而言,设计应考虑具有民族风情并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表现。由于我国民族众多,不宜采用某一民族特定的民族建筑风格,而选择整个中华民族传统建筑中的成熟元素加以演绎,综合起来形成人们亲切熟悉而又有新意的“民族化”建筑形象,体现“民族特色”“中国气派”及“浓郁的大学文化氛围”。

2)时代背景解读。

设计不但要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要体现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自信,体现作为现代文明传播的载体所应具备的建筑形象,烙上时代的烙印。以现代演绎的手法同时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和传统文化已成为设计的主流趋势。

3)建筑区位解读。图书馆位于校园的南北中轴线上,南侧紧邻团结广场,是中轴线上仪式性序列空间的部分,建筑形态应具有强烈的“中央”气质,计算机中心及博物馆分列东西两侧,三栋建筑围合八角形的团结广场,从整体性考虑,本设计应统一考虑三栋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建筑造型,以形成统一的校园核心区整体风格。

4.2设计要点

1)现代的语言演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设计用现代的语言表达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通过对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抽象,提炼出一系列现代的建筑语言,追求在气质上的传统文化的神似,而非简单复制的形似,从而塑造出简约端庄大气的文化教育建筑形象,具体措施如下:a.以有着方正对称中心感强的秩序组织简洁庄重大方而雕塑感较强的建筑形体,表达出中国文化中四方平顺、贤良方正的形象气质;b.建筑顶部采用平屋面与坡屋面相结合的方式,屋面与建筑立面使用同种材料,并采用直接交接的方式,既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具有较强的雕塑感;c.建筑主入口采用象征坡顶形式的玻璃雨棚,形成中轴线上的视觉焦点,并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d.以中国古文字和中式花棂窗抽象出现代建筑语言,形成整个建筑幕墙的表皮,尺度宏大规整,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同时又兼具现代建筑的气质;e.建筑主要材料为米色石材、灰色陶板及玻璃幕墙,突出“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同时,体现大学建筑亲切、典雅、自然的风格特点。

2)中轴对称的均衡布局。

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博物馆三栋建筑共同围合了八角形的民族团结广场,其中图书馆位于校园南北中轴线上,计算机中心及博物馆分列东西两侧,均衡布局,形成整个校园的核心区域,设计统一考虑三栋建筑风格和建筑造型,以形成统一、完整、气派、均衡的区域空间。

3)树立绿色节能建筑的典范,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提高,绿色、生态、环保、节能、低碳排放等议题在建筑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界的一大主题,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不谋而合,本工程考虑以下绿色节能措施:a.生态绿化屋面。本工程首层有较大面积的屋顶绿化,生态绿化屋面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蓄水性能、滤水性能、吸尘降噪性能、防辐射和调节温度湿度功能,达到建筑的绿色生态化,降低建筑能耗同时提供宜人的室外学习交流活动空间。b.积极利用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没有环境污染,永不枯竭的新能源,利用太阳能可提供照明、热水、光伏发电等需求,本工程拟在建筑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光纤导入照明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有效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c.自然采光及光导利用。本工程积极利用自然采光及光导利用,合理控制立面的窗墙比、尽量增大自然采光面;节约人工照明成本;利用光纤导入照明系统将太阳光经聚光元件高效采集、传输至建筑内,具有节约电能、无污染的特点,可提供绿色、环保、清洁、安全的照明环境。适用于地下空间引进阳光。d.自然通风与气流组织。自然通风既可为室内提供良好的空气品质,且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本工程充分利用外部地形空间条件合理布置建筑主动构造良好的自然通风体系,同时利用方正的建筑形态、中庭、窗户的通风布置等积极的组织和诱导自然通风。e.绿色建材。提倡使用原料提取、产品制造、使用及再循环、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为最小和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材料。

5结语

第8篇

引言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历史中物质内容以及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风景,是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环境不断产生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中,建筑文化的内涵以及风格都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地域中,建筑文化也是不同的。传统的建筑文化包括了丰富的内涵,对于传统文化的追寻以及探索一直是建筑行业探讨的话题。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不仅仅能够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也能够为当代室内设计提供全新的思路。

建筑文化的发展及内涵

在世界建筑文化体系中,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较长,与西方的建筑文化是平行的,且一直保留有独特的结构特征以及艺术感,雕梁画柱以及斗拱飞檐等造型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化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进行借鉴以及发展,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原则。传统建筑文化是引导我国建筑形式的主要内容,聚集了我国文化的精神。我国建筑结构的形态,具有美学的原则以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此种崇尚自然以及以人为本的建筑文化实质上并不落后,且与当今西方建筑文化的需求有一些共同点。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能够用博大精深来形容,是我国文化精神的凝聚,只有探讨我国传统文化,才能够寻找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根源。发展我国的建筑文化需要引进西方的建筑文化,但是西方的经验文化并不会成为我国新的建筑文化,我们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重新发扬我国建筑文化的精髓。

室内设计与建筑文化的联系

室内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美化室内空间,随着室内装饰的发展,室内装饰逐渐与建筑分离开来,产生出了现代设计这一概念,有人提倡形式追随功能,认为建筑的主体是空间,从而把实践概念引入空间中。室内设计与建筑文化是相互联系的,假若没有建筑,那么室内设计就是不存在的,室内设计时建筑设计的深化,是建筑的灵魂。室内设计不是建筑设计的结果,是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应当与建筑保持统一,强调两者的关联性。

1.室内设计是建筑文化的延伸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两者都是为了给人类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后续,是为了补充建筑的欠缺,是建筑文化的集成与发展。建筑功能的延伸给现代室内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任务。建筑自身就属于一种文化,优秀的室内设计应当是建筑文化的延伸。且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对于自然景观是非常尊重的,虽然一些成就极高的建筑的使用材料都源自于自然,但设计师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应当将自然移植到建筑设计中。自然景观在我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中常被作为背景,如此便可将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相统一,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应当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中维持原声态的理念,将自然景色融入室内设计中。

2.室内设计在建筑中的作用

建筑的主要部分为内部空间,室内设计就应当对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进行再造。室内空间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例如室内陈设、色彩、照明以及绿化等,都会对室内空间效果造成影响。室内设计不能脱离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的作用就是完善空间,传承建筑文化。传统建筑文化通常包括了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外部传统、建筑的自然条件以及内部传统与审美意识等,上述这些要素决定了传统文化在遗传方面的基因。

室内设计如何传承建筑文化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八卦、阴阳等属于较为常见的理论知识。当时的室内设计主要是根据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情况,使用传统的手段对建筑的色彩、采光以及通风等方面进行改革。室内居住条件是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设计就是将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创造出更加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

我国建筑体系历史悠久,具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随着全球化和统一化的发展趋势,未来的设计应当是多元化的。人类对于文化的继承不是单一的保留或者克服,文化继承方式是直接由文化价值导出,主要包括了文化的创新、文化的蕴藏以及文化的实践。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应当尽可能考虑到居住人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共同为人类服务,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这也是室内室内应当遵循的原则,尽力满足心理需求以及生理需求,将现代人的审美文化心理与传统审美文化相结合,共同促进室内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的发展。

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技艺;方法;意识

1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

1.1 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天人合一 , 在中国思想史上“, 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合, 就是互相理解, 结成友谊。在中国人看来,人固然居住在“栋宇”,即建筑实体围合的人造空间之中,但这个小栋宇只不过是“天地”即自然空间之中的。既然如此,人就应该尽量使自己创造的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相融合。

当前很多环保专家提出“低碳建筑”,并在建筑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设计师们除了在建筑材料上大做文章以外,还忽得想起中国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设计理念。中国传统建在设计时充分地考虑地形、地貌、地势,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对于采光等可以通过调整建筑朝向、通风等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建筑夏天可以避日晒,达到室内自然降温,冬季可以更充分的接受阳光照射,用自然光来达到取暖的目的。同时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不仅包含建筑物本身,还包括周围配套的树木楼阁院墙等。通过树木进行遮光避暑也是常用方法。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就些都是节能减排的好方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1.2 弹性设计理念

弹性设计思想是一种可变化的,在不同需求环境下可以得心应手的改变的设计理念。中国的传统设计十分讲究弹性设计,它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设计手法,只是在设计过程中将弹性应用的思维贯穿始终。其设计思想不仅局限于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同时也在围绕着其使用周期,甚至建筑物未来拆迁改造的过程当中也都有所体现,是一种充分考虑时间要素的设计理念。

弹性空间的设计思想充分研究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以入人的生活需求,其设计的建筑物的功能、空间变化等要素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主人的变化而进行调节。运用弹性空间设计思想,可以使建筑物尽可能多的满足居住者的需求,并且在使用中可以不断变化、发展,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主观需求的变化。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其不仅涵盖建筑物的选址、选材、构造设计还包括空间设计、功能设计以及造型、装饰等。这些方面的设计是在一种弹性思维引导下完成的,其设计作品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适应主人需求,适应人文、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给使用者的生活带来方便。

1.3 情景交融理念

情景交融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艺术中高层次的追求。中国人能于有限中见到无限, 又从无限中回归到有限。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 :“ 目既往返、心亦吐纳。”传统建筑设计往往着意追求提供这种“吐纳”的条件, 亦即创造意境, 其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故宫的壮丽恢宏, 天坛的博大崇高, 园林的深邃曲折和诗情画意, 住宅的温馨安祥, 这些都是建筑实体与室外空间共生的景观创造中把握情景交融的结果。

1.4 虚实相生理念

“虚实相生”、“计虚当实”是传统空间意识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无论中国东西南北方四合院如何千姿百态, 它们同样都是建筑实体与室外空间共生的基本单元。譬如中国传统建筑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庭院”,就典型反映了中国人总是不满足于住在纯粹的建筑即人造空间之中,只要有可能,总是力求使自己的人造空间与自然空间相融合。庭院以其开敞的上部,把自然空间引入建筑内部的人造空间,于是无转化为有,同时又把建筑的人造空间引向自然空间,于是有转化为无。这种空间的对流与转化,使庭院内的建筑不仅得以采光通风,而且充满活力。

2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自从西式建筑引入中国以后,城市之中就以西式建筑快餐式的风格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几何图形的建筑、园艺等使中国人摆脱了缓慢追求意境的步伐,一下子进入了快节奏,简单化统一化的现代建筑当中。

然而时光荏苒,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台关注传统中式建筑的特点,并向传统中式建筑学 习,学习其设计理念,提出新中式建筑设计。这种新中式建筑设计理念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重要思念,又融入了现代人的价值观与生活需求。新中式建筑同样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为引导,注重对于人的关怀。同时又考虑到现代人生活中对于私密空间的追求。所以新中式建筑吸取了西式建筑中青年人、老人、孩子居室分隔的良好特点,同时强调房屋的朝向、举架、采光、通风。同时还充分考虑适合中国人卫生间、厨房的设计。并且在现代别墅设计中更倾向于以中国元素来打造庭院、内廊。

3 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要点

3 . 1 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

现代建筑设计应该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作为传承的主要内容, 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平台, 进行进一步的概括、总结、结构和变形。在丰富建筑设计结构形式,丰富建筑设计审美取向的基础上,给建筑物一个功能性、艺术性、符号性的标志,使建筑物具备更多的艺术内涵和更深的艺术层次, 做到对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与保障。

3 . 2 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

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用富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对现代建筑和建筑文化的理解, 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以形会意,既达到现代建筑设计蕴涵传统建筑的某些特质, 又可以平衡和保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是建筑设计体现出独特的创造性和传统的延续性。

3. 3 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

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技术、艺术处理的手法, 取得建筑物、环境、材料的平衡关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还应该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对粗糙落后的部分予以剔除, 对于净化传统的部位予以保留, 使建筑设计达到最佳的效果, 营造出符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意境与风格。

3 . 4 开拓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方法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因势利导,因材施艺,适可而止。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 采取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 使现代化的建筑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3 . 5建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共存联系

要完成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设计, 需要发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所蕴涵的现代价值, 使本质思想与具体技术相契合, 从而设计出更多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现代建筑作品。